开放快乐

2024-07-19

开放快乐(精选八篇)

开放快乐 篇1

语文教师应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意义重组与再生的过程, 将课堂变成碰撞思维, 激发潜能, 陶冶情操的场所。收放自如, 才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机会,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 使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因而, 如何提高识别能力,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前提下, 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 创设自由的思维运动空间, 设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发展自我, 开拓创新, 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艰巨任务。

一、开放的教学语言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尊重学生、双向互动是平等对话的基本保障。只有在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 才能充分发挥出一个引导者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2. 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 幽默的语言、诙谐的动作是课堂又一道美丽的风景。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夫曾说:“教育最主要的第一位助手, 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不久前, 我在一本杂志上学习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经典课堂案例, 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薛老师的教学用语轻松幽默, 他的语文课充满笑声, 所以有人曾以“教得轻松, 学得扎实”来形容他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螳螂捕蝉》时, 在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这一环节时, 薛老师表扬一位在复述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的学生, 说:“看来, 你很有文学细胞。”多么形象有活力的评价。多么有激励作用的评价。当第二位学生发生口误“黄雀伸长脖子……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后……”时, 薛老师没有否定和生硬批评, 而是以“能站在黄雀背后的是超人”这样儿童化的语言巧妙地启迪学生。在学生成功表演后, 薛老师又真诚地说:“看了你们的表演, 我想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既是在肯定学生正确理解了课文, 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形象, 又饱含真情, 寄予厚望, 颇为“煽情”, 轻松的话语, 实在又很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 采用多种手段, 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对话, 在“对话”中理解文本、体验情感、交流思想, 让课堂更加鲜活、精彩。

二、开放多样的教法让学生展翅高飞

同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但要真正达到想要的效果, 却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在新课程的指引下, 我认为全开放的教法应该确定这样的目标:凡是学生能提出的问题, 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 应尽量引导让学生主动实践;凡是学生能解决的疑难, 应尽量引导让学生自己突破。

教学中, 如果我们总是按部就班, 一成不变的话, 那么即使再好的设计, 也会黯然失色, 再美丽的笑容也会失去原有的灿烂。在我们每位教师的心中应时刻不忘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充满好奇心, 向往新事物的孩子, 只有生动活泼、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式才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也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1. 合作学习组合多样化。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 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除了精心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确定学习的重点外, 小组的组合也至关重要。在这方面, 可打破常规,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组合, 比如分层次组合、互帮互助式的组合、随意组合等等。这样的尝试可以使学生对“合作学习”一直保持着一种新鲜感和极强的表现欲, 也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从体验中升华。

我们在教学优美、抒情的写景文章时, 可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让他们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家乡或者是自己曾经游览过的山山水水。这样做既巩固了对知识的理解, 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又提高了孩子们对美的鉴赏, 唤起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课堂上, 当我看到他们一个个滔滔不绝、春风得意的样子, 我觉得我还真的送给了他们成功的体验和收获的快乐。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探究也能使整个课堂变得开放起来。自主探究即在课堂中让学生之间自由讨论、相互质疑、相互启发, 使学生在交流中加强独立思考, 读书感悟,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珍珠鸟》教学中, 学生通过细读课文, 自由讨论发现以下问题: (1) 课文说“信赖, 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 其中“美好的境界”美在哪? (2) 为什么小鸟能先怕人而后来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3) 大鸟为何再三呼唤小鸟回巢? (4) 小鸟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说明了什么?它好肥, 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蓬松”为什么比“滚圆、肥胖”好?学生自主积极去发现问题, 使课堂变得极为开放。

3. 让课堂“飞出”教室。

皮亚杰曾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 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我们不能总站在自己的角度怨天尤人, 而应思考如何在语文课上巧妙开发、利用这一潜力。在这一次次的教学中, 孩子们走出了教室, 把操场、花园……当做了课堂, 不仅满载而归, 而且其乐无穷。

在新课程改革迅速发展的今天, 语文教学的厚重价值, 已逐渐转变为关注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 课堂教学的过程, 其实就是师生在建构和谐与宽松, 对话与开放, 体验与感悟的生命成长的旅程。在这个载体中, 倾听学生的心声, 张扬学生的个性, 充满诗意的人文关怀, 一定会闪烁着创新精神的灵光, 融人文精神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新境界。

总之, 语文教学的开放关键在教师思想观念的开放, 只有思想开放了, 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实现语文教学的开放, 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开放空间,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与创新精神。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开放性教学, 才能营造学习的和谐、师生的和谐。让我们携起手来, 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开放的课堂, 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开放快乐 篇2

每个学期的“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开始了,大班组定在5月13日上午,我们班两位教师根据班内幼儿的年龄的实际特点,设计了一节语言课,第二节是我园园本特色“纸趣教学研讨”活动,我们一直在探索摸索之中,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借着本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为了让幼儿和家长更好了解园本特色,我上了一节:折“手表”活动。现将本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做一简单回顾:

1、家长出勤率:

本班现有幼儿37名,本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共有37名幼儿参加,37位家长参与,有4位家长听完一节后,对我说有事先走了,其他家长参与上午的一系列活动。 幼儿和家长都配合的较好,致使本次活动能顺利的完成。

2、活动的内容:

晨间活动内容是跳绳,班上还有几个男孩子,对学跳绳进步不怎样大,我想让家长看看孩子在幼儿园里玩的怎样、会玩吗?爸爸你帮我数跳了多少个?有位爷爷看到自己的孙子跳绳不怎样好,就亲自教,一老一小学跳绳真有趣。本班第一节课是李老师的语言,第二节课是我的折纸:“手表”活动,我特给家长朋友也发一张纸让他们一起折,孩子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这里听课、折纸,心情更好,所以今天比较活跃。我是先用谜语导入后,出示步骤图,让幼儿看步骤图自己先尝试,如有问题我们一起解决。孩子折到第四步,都说老师我们没办法了,我说好,一起看步骤图符号怎样告诉我们的,找到重点折出手表的.表面是一个正方形的,难点是折出表带与表面连接的方法。看老师示范一遍,有些孩子等不及就更着折了,我用语言提示,现在看好了,等会定能折了。结果,大多数幼儿能自己动手折出,有家长在帮孩子折的,也有孩子帮爷爷奶奶折的。第三个户外活动是亲子接力跑,活动中跑步声、笑声、加油声回荡在幼儿园的操场上,活动情谊哝哝。

开放的课堂 快乐的收获 篇3

语文教师应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意义重组与再生的过程,将课堂变成碰撞思维,激发潜能,陶冶情操的场所。收放自如,才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因而,如何提高识别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创设自由的思维运动空间,设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发展自我,开拓创新,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艰巨任务。

一、开放的教学语言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双向互动是平等对话的基本保障。只有在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出一个引导者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2.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幽默的语言、诙谐的动作是课堂又一道美丽的风景。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夫曾说:“教育最主要的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不久前,我在一本杂志上学习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经典课堂案例,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薛老师的教学用语轻松幽默,他的语文课充满笑声,所以有人曾以“教得轻松,学得扎实”来形容他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螳螂捕蝉》时,在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这一环节时,薛老师表扬一位在复述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的学生,说:“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多么形象有活力的评价。多么有激励作用的评价。当第二位学生发生口误“黄雀伸长脖子……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后……”时,薛老师没有否定和生硬批评,而是以“能站在黄雀背后的是超人”这样儿童化的语言巧妙地启迪学生。在学生成功表演后,薛老师又真诚地说:“看了你们的表演,我想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既是在肯定学生正确理解了课文,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又饱含真情,寄予厚望,颇为“煽情”,轻松的话语,实在又很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在“对话”中理解文本、体验情感、交流思想,让课堂更加鲜活、精彩。

二、开放多样的教法让学生展翅高飞

同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但要真正达到想要的效果,却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我认为全开放的教法应该确定这样的目标:凡是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应尽量引导让学生主动实践;凡是学生能解决的疑难,应尽量引导让学生自己突破。

教学中,如果我们总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话,那么即使再好的设计,也会黯然失色,再美丽的笑容也会失去原有的灿烂。在我们每位教师的心中应时刻不忘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充满好奇心,向往新事物的孩子,只有生动活泼、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式才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1.合作学习组合多样化。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除了精心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确定学习的重点外,小组的组合也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可打破常规,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组合,比如分层次组合、互帮互助式的组合、随意组合等等。这样的尝试可以使学生对“合作学习”一直保持着一种新鲜感和极强的表现欲,也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从体验中升华。我们在教学优美、抒情的写景文章时,可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家乡或者是自己曾经游览过的山山水水。这样做既巩固了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又提高了孩子们对美的鉴赏,唤起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课堂上,当我看到他们一个个滔滔不绝、春风得意的样子,我觉得我还真的送给了他们成功的体验和收获的快乐。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探究也能使整个课堂变得开放起来。自主探究即在课堂中让学生之间自由讨论、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使学生在交流中加强独立思考,读书感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珍珠鸟》教学中,学生通过细读课文,自由讨论发现以下问题:①课文说“信赖,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其中“美好的境界”美在哪?②为什么小鸟能先怕人而后来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③大鸟为何再三呼唤小鸟回巢?④小鸟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说明了什么?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蓬松”为什么比“滚圆、肥胖”好?学生自主积极去发现问题,使课堂变得极为开放。

3.让课堂“飞出”教室。皮亚杰曾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总站在自己的角度怨天尤人,而应思考如何在语文课上巧妙开发、利用这一潜力。在这一次次的教学中,孩子们走出了教室,把操场、花园……当做了课堂,不仅满载而归,而且其乐无穷。

在新课程改革迅速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的厚重价值,已逐渐转变为关注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在建构和谐与宽松,对话与开放,体验与感悟的生命成长的旅程。在这个载体中,倾听学生的心声,张扬学生的个性,充满诗意的人文关怀,一定会闪烁着创新精神的灵光,融人文精神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新境界。

总之,语文教学的开放关键在教师思想观念的开放,只有思想开放了,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实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开放空间,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与创新精神。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开放性教学,才能营造学习的和谐、师生的和谐。让我们携起手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开放的课堂,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走进开放课堂体验学习快乐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式,体验,教师角色

如今,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 开放性的课堂正日益走进校园, 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突破。但调查显示, 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严重的走形式现象。老师讲解多, 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 探索交流少;机械记忆多, 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 发展特色少。那么, 如何构建开放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开放式教学的首要条件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首先要改变原先一贯严肃的作风, 露出真实、亲切的微笑, 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这样, 很容易拉近师生的距离, 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教师不再以权威自居, 而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克服一个障碍, 这就是对权威的崇拜。不少孩子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家长那里得到了这样的观念:要听老师的话, 教师就是“圣人”。因为有了对教师权威的崇拜, 学生在学校中便是服从、模仿、被动接受, 在其内心便很难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勇气。而一旦打破这种崇拜, 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和创造性就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贯以“知识权威”自居, 向学生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去解答, 使学生创新意识得不到发展, 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 也就无法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而开放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而教师随时都要以“应战者”角色来应对, 和学生一起分析、交流。这样, 学生在没有任何束缚的条件下, 自主地学习, 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 随时以学生的眼光观察、思考, 与学生共建课堂, 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快乐。教师不仅是良师, 也是学生的朋友, 角色转换要落实到教学中。

二、实施互动教学, 是开放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角, 学生一味地埋头记笔记, 被动地接受教师的长篇大论而处于不思考、不争论的状态中。互动式教学法就是要转变以往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灌输, 而更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

(1) 教师在课前就要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地去搜集材料, 学会针对性思考问题。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也会有所发现, 有所疑问, 这就促使了教师在备课中会更仔细、更深入, 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 学生会带着自己的发现去积极地探索学习, 促使他们充满兴趣, 精力集中, 提高学习效率。

(2) 激发互动。为了激发师生间的互动,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手段。用文本、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刺激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同时活动, 让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感知, 引导他们去听、去看、去嗅、去思……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开阔学生的视野。师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讲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善于运用自主表演法。把表演引入课堂, 是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全身心感受课文的有效手段。适当的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充分认识课文里蕴藏的思想感情。如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 为了方便学生进入情境, 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站起来读或者在教室里手捧着书本走动诵读, 甚至边读边演等。

三、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意识, 是开放式教学的必要环节

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 息息相通, 俗话说“实践出真理”。学生所学的知识要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才能得到巩固深化, 变成自己的财富。因此, 语文教学要注重生活实践, 要让学生亲身体验, 并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 可在教室外进行教学, 进行调查、参观……倘若老是把教学过程局限在教室里, 或禁锢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 是很难有高质量的教学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主渠道, 但绝不是唯一的渠道, 教师要采用多种渠道,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 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篇章是关于自然界或动植物描写, 像古诗《咏柳》《春日》, 课文《荷花》《翠鸟》等, 教师完全可以在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 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垂柳, 去看荷花, 去看小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开放快乐 篇5

为了增强学校、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了解学校的管理与发展趋势,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和活动情况,凝聚学校、家庭之间的管理智慧,强化我校特色建设,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我校办学水平。特举办2014夏季家长开放日活动。

一、活动目的:

1、增强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了解学校的管理与发展趋势,了解课堂教学和课改动向,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共同关注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

2、进一步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促进亲子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让家长选择更好的方式教育孩子。

3、立足学校,放眼社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辐射作用,争取社会各个方面对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大力支持,协调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进一步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二、活动主题 走进三中社团,共享成长快乐

三、活动时间:

6月28日上午8:00——11:30

四、活动内容及具体安排

教务处 政教处:

1、西校区门厅外设家长签到处,准备家长签到表和家长开放日活动

意见反馈表。(李现圣 李永臣 杨茂华)

2、发放家长开放日邀请函,家长凭邀请函入校园(政教处)。团委:

1、横幅制作(段同孟)

2、社团指导教师准备会。(段同孟、孙道凯、郭玉、徐学真、曹乐峰、魏晓霰、王启波、张蕾、杨吉超、李永臣、仲郑华、吕素福)召开时间:下周三下午大课间后,上报各社团活动方案。

3、校门口设礼仪岗,佩戴绶带(初一十二班四人),礼仪岗培训(初一学生会礼仪部)初一学生会卫生部组织学生回收家长邀请函及清扫校园临时垃圾。纪检部负责维持活动秩序。

4、改初一十二班教室为法语社团活动场地。改初一十三班教室为行知讲坛社团活动场地。改十一班教室为美术社团活动场地;初一一班教室改为书法社团活动场地;初一四班教室改为象棋社团活动场地。五个班需要做好教室布置工作。

5、张贴社团活动场地门签。

初一级部:

1、周四召开初一班主任会议,强调本次活动要求。周五中午彻底打扫卫生,初一级部检查(吕仁国)。

2、各班准备优秀作业展。

总务处:

1、校门口及操场横幅悬挂,东西校区电子屏幕欢迎语(总务处)。

2、体育组办公室门前放4个饮水机,确保操场活动学生饮水。

3、操场卫生。

4、厕所指引牌。社团位置指示图。

开放快乐 篇6

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语言的训练意识增强了,但对课标提出的语文素养概念却关注不够;在学科教研活动中,研究的往往也只是语文本身,对于儿童的研究常常处于陪衬的状态。我们认为,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只是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培养隐含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综合体的语文素养才是真正关注到“人”,关注到人的现在与未来,这是“人文性”的具体表现。语文学科研究不能忽视儿童的存在。儿童体验应当成为学科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准。“眼中有人”,这是情怀,也是智慧。因此,我们提出“捍卫童年,成就童年”的口号,开始“童年语文”的课堂实践,追求“简单、快乐、开放”的学科特质,站在“学习发动者”的视角,表达对儿童的敬畏,对语文的理解。

一、“童年语文”的内涵解读

“童年语文”承载着我们对语文课程内容与价值意义的理解,寄予着我们对语文学习主体儿童的关注、关怀,表达着我们对语文学习规律的认识。

1.教“适合童年”的语文

开发或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心里要想着儿童,想着儿童是不是可以接受。再好的东西超越了儿童此阶段的身心发展水平,不仅毫无意义,也许还会带来伤害。所以“难易适度,趣味盎然”是童年语文内容设置的出发点。当然,强调“适合”并不意味着低就,我们需要针对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结合儿童生活,进行学习内容的二度开发,将目标要求转化为适合儿童学习的环节、步骤。适合,儿童才会喜欢,喜欢就能发展。

2.语文学习的主语是儿童

让童年生活更充实、更美好,这是童年语文的追求。课堂上儿童主动地学,得法地学,这是美好的风景。儿童天生就是学习者,儿童又是本能的缪斯,所以,童年语文正是回到儿童的天性,让儿童独立地面对学习,在学习中表现生命的活力。我们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与强调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并不冲突。教师在成人的高度引导方向,热情地调度着儿童的学习走向。童心则发挥着制约和能动作用,提醒着教师走进儿童、理解儿童,让儿童学习走在健康的路途上。

3.“生长”是童年语文的主题词

童年,就像朱自清笔下春天里“欣欣然张开眼”的花草们,它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使了劲地汲取养料,活泼泼地生长。儿童是自然之子,生长是童年的特性,生长也是童年语文的本质。生长是一种生命本领,我们要创造条件,释放儿童语言生长的渴望,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吸纳,灵活地实践交流,发现语文的博大、深邃与美好,生长智慧,生长人格。在学习过程中,还要遵循“生长”规律,顺应儿童语言学习的整体性特点,实施“全语言”教学,同时承认季节性、主体性、差异性是“生长”过程中的“自然”表现,不拔苗助长,不越俎代庖,也不搞工厂化标准件生产。

二、“童年语文”的课堂建构

童年语文的课堂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模型建构?我们给出的回答是三个词:简单、快乐、开放,这是课堂建构之“纲”。纲举,教的内容、学的方法、课堂关系,教学效果等一个个“目”也就赫然开张。

1.简单——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远的终点

无印良品的设计总监原研哉说,“设计的原点不是产品,而是人。”他的这种设计理念为中国许多同行欣赏,被称为“简单力”哲学。我们提出课堂的“简单”原则同样是尊重儿童、基于人性的考虑——让教学更易于被儿童接纳,提高效率。理想中的“简单”课堂: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教学内容不繁、不杂,教学过程不碎、不绕。一切那么自然、妥贴。

童年语文所说的“简单”,除了难易程度上适合儿童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内涵是指开发设置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此阶段最要紧、最关键的学习内容,是具有生长性的语文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与素养。这样的学习内容看似简单,却最根本,可以起到以一当十、以十驭百的功效。陆志平先生介绍他参与2011版新课标修订过程时,专家们曾为列出先要学习的100个汉字展开了深入研究。他说,这100个汉字要是儿童学习其他汉字的基础(根字),要让儿童开始阅读有可能(最常用字)。我们说,童年语文就是需要这样的“深入研究”,“洗”去冗余,凸显本质,让根本性语文知识与能力素养进入课堂。为此,我校在实践中归纳出校本的“研究点、兴趣点、结合点”操作范式,强调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展开学习研究,强调研究点的设置不仅要由儿童兴趣生发,还要善于打组合拳,把多个任务匹配“结合”在一件事里去完成,简单之极,却又深邃无比 。

纷繁复杂的事情,只要理出了头绪,抓住了规律,就会变得简单、顺利。语文教学同样如此。从一般意义上,课堂学习首先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教与学的关系,教是为了唤起、保持并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二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一节课当然要一课一得,除此之外,一节课的“得”还要向课外延展,引发并促进课外更丰富深入的学习。就语文学科而言,老师在课堂上还要指导学生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什么是语文的方式?多读,用朗读帮助理解,在朗读中培养语感。边读边思,在勾画批注中触摸、品味语言,提高语言的欣赏力。读中学写,迁移运用,联结原来经验,表现生活感受,享受语言创造的美感。

2.快乐——从瞬时的感官娱乐走向深刻的学习体验

从浅表的层次观察,语文课堂上,儿童的快乐往往来自于学习内容及其方式的趣味。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快乐的元素。一篇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情景化的生活再现,鲜活的形象,直指心灵的情愫与思想,都让学生亲近向往。但现实是,文本的趣味并未转化为学习的快乐,根本原因在于一篇篇完整的课文在课堂上被老师处理为一个个知识训练点,学习过程也是碎步向前,甚至异化成为了考试的准备,枯燥机械,不得要领。

儿童学习过程中的不快乐,究其根本,笔者将其归纳为儿童课堂学习中的“三máng”综合症:一“忙”——在老师的驱赶下忙着读、写、说,在这种他控的忙碌中,儿童之“心”已然走失。试想,没有了感受世界的“心”,还有什么快乐可言?二“盲”——教师崇拜,书本崇拜,只有接受,没有批判,盲目,盲从。可以想象,缺少了与世界“互动”的勇气、眼界与智慧,课堂生活还有多少幸福存在?三“茫”——因为课堂学习碎步而前,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经常训练。学习离开了老师,学生便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前方在哪里,也不知通往前方的路怎么走。这种“失措”,带来的是恐惧!

解决“三máng”综合症的路径在哪里?首先是让儿童做学习的主人。相信儿童,相信儿童有能力面对。相信之余更重要的便是具体而切实的帮助。帮助儿童制定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学习使用工具学习,学习与伙伴交流互助,学习如何预习,学习如何独立地区别不同文体开展学习,学习如何朗读,如何勾画批注,如何摘抄做笔记……一个人掌握方向与方法,也就把握了自己的未来,这种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信心,对于儿童,是怎样深远的快乐?第二,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老师还要善于引导,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带领儿童走向学习的深处,把儿童引至“伟大事物”面前。“伟大事物”是什么?是感动人心的形象,是启迪人生的思想,是激发想象、回味无限的语言,是文章谋篇布局的智慧,是作者别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当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发现一个个“伟大事物”的秘密,这种高峰“学习体验”会激发儿童对语文学习的向往,并让语文学习成为发现美、创造美的快乐旅程。

3.开放——为儿童未来之路铺上红地毯

有人说,“小学语文是打基础的学科。所以,小学语文无非就是教学生写好字,读好书,写好文。”这话有错吗?不错。写字、阅读、写作,本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必须扎实训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但有这些就够了吗?其实,写好字、读好书、写好文这些核心能力只是语文素养这座冰山显露出海面的小小部分,下面是支持这些能力形成发展的学识语感、方法习惯、审美情趣、思维品质等等。冰面下的支撑素养状态,决定着上面能力显露的大小可能。因此,狭窄的能力训练必须向广阔的素养培育开放。

在教学内容上开放。如识字教学并不仅仅只为识字,还要把儿童的眼光引向汉字的结构美感、书写韵律、字源文化,从而开发思维、训练审美,培养“有根的中国人”。在教学方式上开放。如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我来当老师”。你会看到,由于角色置换,课堂会焕发怎样的生命活力。为了走上讲台,学生会怎么投入地“研究教学”。而这番“研究”对于孩子的成长又具有怎样的动力。

教学时空开放。儿童学习的时空绝不会囿于课堂、囿于那固定的40分钟,当兴趣被点燃,学生的视角自然向外拓展,这是真正的主体性学习。所以,衡量一节语文课的效果,在保证“留下”的同时,更强调一节课结束之后对学生的“开启”:相关阅读的开启。教学课文,须把学生的阅读视野打开,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引发儿童对民国才女萧红的关注,进而阅读她的《呼兰河传》,很自然,也很美好。研究兴趣与研究思路的开启。进行比较阅读,引发话题讨论,并进而在课外展开研究,这样的语文课便成了思想的“播种机”。“发展思维、习得方法、培养习惯”是语文优秀课堂的标志。“童年语文”强调这些“带得走的学习力”的培养。这样的功夫下去,课结束了,但语文学习的生命力还在。

三、“童年语文”的文化立意

在“童年语文”的课堂建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诘问自己,为什么要强调“简单、快乐、开放”的学科特质,在这背后,到底潜藏怎样的文化立意?

1.捍卫童年,为儿童生命成长及其幸福奠基

儿童本是自然之子,然而,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儿童在社会浪潮的裹挟下,难以与自然充分对话,“知识文明”却从各个管道进来,一步步侵蚀着原本属于儿童的“自然领地”,让童年过早地消逝。说成人话,用成人思维看世界。而儿童毕竟还不是成人,许多不明白只能等成人告诉,而不是用自己天赋的“自然能力”去解决,畏手畏脚,少年老成,看似沉稳,却是创造力、生命力的丧失。早年,一位美国母亲把教孩子认识字母的幼儿园老师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是孩子本可以看到字母“O”,将其想象成太阳、气球、车轮等事物,并进而编出许多精彩的故事,现在孩子思维却因教师的行为受到限制。这条“旧闻”提示我们:儿童世界是开放彩色的,无视儿童“自然能力”的教育实质是一种压迫。

儿童的“自然能力”首先是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想小时候,墙上的斑痕光影常常引起我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无绵无尽,乐此不疲。多少学者著文呼吁,要给孩子的生活“留白”,让孩子有时间看看天,发发呆。“发呆”是什么?就是沉浸于想象的世界里,沉浸在他创造的世界里。再看看,社会上那些“创意梦工厂”玩的是什么?是想象,是想象力的比拼。一位哲人说,“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教育的未来在哪里?保护并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童年语文应当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汉字是想象的创造,识字教学就回到想象的创造中。儿童的语言具有诗的特质,其中的相似点在于“不受约束”的想象。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让孩子喜欢的原因,还是故事引发了孩子的想象。所以,童年语文的写作教学要从“做诗”开始,让每一个孩子留下他们童年时代稚拙而神奇的诗篇;从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开始,让每一个孩子留下他们童年时代清新而传奇的故事。

儿童的“自然能力”还是对世界的整体辨认洞察力。台湾学者黄武雄将其支撑点概括为三大“原始创造特质”,即“无边的好奇、无限的勇气以及不带偏见的宽容之心”。可以这么说,因为好奇,因为有探索的勇气,因为没有过多的知识与情感羁绊,儿童比成人更具有主动学习的动力与能力。而且,儿童的这种整体洞察力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整体思维习惯,符合汉语言意合性特征。所以,童年语文“捍卫童年”就具有了非常实在的内容,那就是“多整体阅读,少琐碎分析”。整本书阅读,系列丛书阅读成为语文教育最重要最经常的事情。阅读是另一番经历,阅读是儿童从此侧世界到彼侧世界的穿越。这种“经历”“穿越”让儿童拥有了多样童年,并在多样童年的比照中洞察生命的本质、文字的美好。

2.发展教师,让语文教育润泽,散发生命的光辉

立足“自然”的童年语文需要教师回归自然。回归自然,就是让教育回到其本然状态上,更符合学科性质,更顺应儿童特性。在这个“符合”“顺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调整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及其对儿童的认知。

童年语文希望教师认识到教育最重要的是发展儿童与世界的互动。“维生”“互动”“创造”是人存在的三个支架(黄武雄《童年在窗外》)。人存在的前提是生存,在匮乏社会里创造与维生犹能共存,寓创造于维生,使生命不致干枯。而创造的动力,更依赖于人与世界的互动。为维生而进行的互动,无法弥补人内心孤独的空虚。只有为创造而进行的互动,才会让人精神健全,人格独立。儿童为什么去学校?是学会与世界真正联结。联结的方式便是打开经验世界,与世界互动——经过主观的体验、印证、观察或思辨,让客体知识主观化,并在创造中让人自由通达。所以,学习的本质就是互动。学习的质量取决于互动的宽度与深度,学习力、生命力也于此表现。但今日学校教育,知识至上,升学至上。语文教育同样功利化明显。功利化的“维生”,往往无视学习者的“经验世界”,放弃“互动”的展开,更来不及思考“创造”的重要,直奔升学目标知识而去,三个生命支架仅存一支。离开经验世界的教育是“干的”,忽视“创造”的教育是“燥的”,放弃“互动”的教育实质已经不把学生当人。但“人即是目的。”所以,童年语文强调教育从儿童的生活经历出发,给知识涂抹上生活的蜜汁。创设互动的话题情境,探索用“笔记对话”的技术手段让儿童独立地面对文本,独立地面对生活,发展儿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与文本的互动与联结。

发展儿童与世界的互动,有一个前提条件,教师善于与儿童展开互动。互动畅达才有教育的畅达。为此,童年语文提出一条很现实的举措:和儿童一起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老师在书中等你”是我们推广儿童阅读的宣传语,也是教师向儿童的宣誓——我们一起来阅读,我们一起来交流。阅读与交流儿童文学作品,让老师不仅走进书中的儿童生活,更在交流中走进现实儿童的心灵——教师因为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更加地理解儿童,掌握了儿童思想的密码。用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个人物形象,轻易地打开儿童的“经验世界”,建立思想交流、语言学习的互动场。

在与儿童的互动中,教师会深切体认到孩子的宇宙是多么深邃。“向儿童学习”成为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向儿童学习什么?学习儿童“原始创造特质”,充满好奇,充满勇气,不存偏见,主动地互动外在事物,使外在事物的秘密一层层地同化于自己的认知图式之中。这样我们就可以突破各种文明枷锁,达到思想解放的目的。

(李琳、严伯春,南京市力学小学, 210013)

创设良好环境 实施开放式快乐教育 篇7

一、注重环境, 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以幼儿为主体, 创设幼儿熟悉、喜爱和积极投入的环境, 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 并能主动参与到环境的布置中去, 从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 促进幼儿认识和操作技能的发展。

1. 创设艺术与生活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激发和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

幼儿认识事物是通过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完成的, 多样的环境创设能为幼儿通过主动活动获得知识经验, 提高能力创造条件, 更使幼儿体验到自己动手使环境变化的快乐成功感。我们在环境创设中, 把每一个环境的细节与幼儿兴趣、活动的目标结合起来, 只要留意室内及走廊的环境, 就能“阅读”到其中蕴含的各种教育信息。幼儿园每一个教育主题的环境布置, 除了用它丰富的主题内容来引领幼儿外, 也努力营造出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艺术美和富有童趣美的氛围来感染幼儿。教师们精心制作的手工艺作品和绘画, 使孩子们受到了美的熏陶。而由家长、幼儿、教师共同参与完成的作品, 更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 增加了幼儿观察讲述的兴趣。孩子们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探究, 既开拓了幼儿的视野, 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丰富幼儿的经验感受, 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 让幼儿园的每个角落、每处场所都蕴含着教育意义与价值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是我园尊重教育课题, 在物质环境创设中, 根据年龄班的分题目标, 和家长幼儿一起创作了大量《好习惯伴我成长》的连环画。小班的幼儿画“自己的脸儿自己洗, 自己的衣服自己穿”“珍惜一粒米”等生活卫生习惯;中班的幼儿画“见到老师问声好”“礼貌做客”“苹果先给爷爷吃”等文明礼貌习惯;大班的幼儿画“我们爱阅读”“垃圾放在分类箱”“我是妈妈的好帮手”等学习劳动习惯。我们把作品展示在楼梯上、走廊里, 让孩子们走进幼儿园就走进了艺术的乐园, 步入了好习惯的氛围。这些使我园环境形成了赏心悦目、教育性强、幼儿主动参与和家园密切合作的特点, 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角落都育人, 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的功效。每天欣赏着这些连环画, 孩子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对照自己的行为, 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熏陶, 养成好习惯。

3. 注重幼儿参与创设环境过程的体验, 放开孩子的手,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环境

幼儿参与到环境布置中去, 促进了幼儿的思维和创造的发挥。所以, 我们注重为幼儿提供获取新知识经验、锻炼双手技能的绝好机会, 既可使幼儿对自己亲自动手、动脑布置的环境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满足感, 又能促进幼儿爱护珍惜环境, 更激发幼儿充分与环境相互作用。在真实的环境中, 幼儿能深刻地体验到自然的美与奇妙。我们将活动主题化, 通过系列活动, 让孩子运用多种感官来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家园互动, 挖掘家庭潜在资源

深入挖掘、合理利用家长资源, 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积极性, 做到家园合作、群策群力, 共同营造适宜幼儿生长、发展的艺术环境。

例如, 在开展“我找到了春天”的主题活动时, 家长协助孩子收集关于春天里动植物生长和天文、气象方面变化的图片、图书等资料来园, 并用其布置环境和制作操作材料。家长带孩子去野外踏青, 观察记录自然环境;家长与孩子共同栽培植物, 一起做“种子发芽”的实验, 并记录观察结果;在家里与孩子共同饲养金鱼、乌龟等小动物, 进行观察和管理。活动为幼儿创设了和父母一起制作的机会, 使家长幼儿体验了成功, 获得了自信, 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在家园互动中,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家长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 他们运用各自擅长的知识和技能拓宽了表现的途径和手法, 他们的参与给了我们和孩子们更开阔的视野。在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创设环境的过程中, 我们把环境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每一项活动中, 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会学习、学会表达、学会创造。

三、融入社区, 发挥社区资源优势

为了使教育活动更加丰富、更加完整, 我们积极争取社区的支持与配合, 让社区成员参与到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来, 共同开展实践活动。在3月8日这个特殊的节日里, 我园教师组织幼儿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如组织幼儿亲手制作礼物送给妈妈, 对妈妈说一句感谢的话, 帮妈妈做一件事等等。我们还把对妈妈的爱延伸开去, 离开教室, 走入社会, 教师和孩子、家长一起到现代购物广场, 慰问在节日中为我们服务的阿姨们。孩子们把自制的小礼物献给这些可敬可爱的阿姨们, 并送一句祝福的话:“阿姨, 辛苦了!”“祝您节日快乐!”售货员们高兴地接过孩子送给她们的花, 热情的拥抱、甜甜的吻构成了一幅幅温馨美丽的图画。教育融合在幼儿的生活中让孩子在快乐的活动中潜移默化, 让孩子在具体情景中受到启发。

四、创设良好精神环境, 使儿在充满爱的氛围里成长

幼儿园内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 教师与家长之间, 所建立起的种种情感, 表达情感的方式、语言、行为、习惯等形成园风的氛围, 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创设良好精神环境起主导作用的, 是教师的言行和教育态度, 这些表现又是孩子的注意焦点, 为此, 发挥精神环境的教育功能, 加强对幼儿心灵美, 好形象的教育, 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教师的爱为幼儿发展创造一种无压抑感, 充满激励的良好气氛。幼儿在充满爱的氛围里成长, 在充满鼓励与支持的环境中学习, 他们开始尝试着关心别人, 开始懂得品尝被爱的快乐, 在他们的眼中, 生活中是美好的, 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渴望。

幼儿园的一切活动均以“让每个孩子体验快乐”为目标和原则, 注重孩子在游戏与探索的过程中积累经验, 在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一次次的快乐体验使幼儿的学习变得更加自主, 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 使家长的参与变得更加主动, 使社区的配合变得更加默契, 真正实现了“环境创设引领, 实施开放式教育, 伴幼儿快乐成长”。

开放快乐 篇8

据此, 笔者从五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实行开放性教学。

一、灵活使用教材, 让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有的教师教学时照本宣科, 这样的教法严重背离了生活经验, 使学生过于追求技术型的绘画。而另一种教师则太过于追求时尚, 太过急躁, 使得学生过于注重欣赏。其实教学要有的方矢, 要把教材用实、用新、用活、用厚, 教师的教案要准备得有个性、有创意。

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引导学生获得新信息

现代的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教师与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比如电影、电视、网络资源、现代化媒体、报纸、报刊、图书等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能让我们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内容。尤其对教师而言, 更要更好地利用这些学习资源, 适时将这些新知识、新信息传递给学生, 引导学生获取、分析, 从而为美术教学而用。

三、课堂教学组织的多样性, 激发学生不同兴趣

作家冰心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我们应该更多地还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 尤其是美术课, 它本身就是属于人文学科范畴, 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更大的自由空间。但很多教师在美术课上课过程中总是按照传统的课堂结构上课:导入新课—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师生评价。小学低段儿童本身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上课时容易走神, 学生对这样的上课形式更容易导致心理疲倦, 毫无兴趣。因此, 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 可以采用更多的形式, 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走出美术教室, 给孩子一个更大的教室

进美术教室上美术课, 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美术教室的确是我们实施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场所, 但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 我们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走出教室, 减少束缚感, 营造自由、大胆创造的良好氛围, 从而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尤其对于低段儿童来说, 他们更渴望到新的环境里学习, 有了一种强烈的新鲜感之后, 他们会特别专注。

五、教学评价的多样、有效性,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低段美术教学评价中, 学生的积极性基本上都很高, 但让每一位学生都来一一评价显然是不可能的, 毕竟我们的上课时间很有限。但教师只要动动脑子, 就能解决一些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当看到一张美术作品时, 每一位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 可是由于不同的性格, 有的学生喜欢将自己的想法与人分享, 而有部分学生不愿意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将评价的方式进行调整, 不一定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学生作品、有问题的学生作品来评价。

综上所述, 通过在低段儿童中开展开放性的美术教学活动, 能使低段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健康心理得到发展, 对周围事物观察的兴趣逐渐增强, 使他们各自发挥其特长, 自信心也能得到增强, 使其终身受益。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它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的弊端, 以其课堂结构结合空间的灵活性, 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堂教学的综合性来实现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把学习美术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学习美术的自由还给学生, 把学习美术的空间还给学生, 把学习美术的快乐还给学生!

摘要:小学低段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大多数意识和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因此, 在这一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让其具有创新意识, 显然是我们美术教育者要重点研究和思考的。开放性的美术教学, 能够实现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多元化, 帮助学生更快乐、更有效地学习美术。本文根据笔者的美术教学实践经验, 从美术课堂内的教学和美术课堂外的教学两大方面来研究如何在小学低段教学中开展开放性美术教学。

关键词:小学低段,开放性,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威廉姆斯生活技能训练下一篇:银行企业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