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服装设计与管理

2024-07-26

戏曲服装设计与管理(精选五篇)

戏曲服装设计与管理 篇1

我国戏曲舞美设计紧随时代的发展, 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而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舞美设计的空间想象性显著增强, 表现出一种深远的美学意蕴。但是随着舞美设计造型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一些舞美设计人员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却忽视了中国戏曲的独特写意性, 对戏曲的中国化美学特征表现不足, 导致中国戏曲的程式表演艺术与舞台美术设计无法协调配合, 甚至造成了二者的对立, 严重影响了戏曲舞美的艺术性, 对中国戏曲舞美设计的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都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 要想促进中国戏曲舞美设计获得更好的发展, 还应该注重对舞美设计工作进行优化创新, 在兼顾中国戏曲写意性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舞美设计思想, 为我国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现代化传承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戏曲舞美设计的创新意识探索

戏曲舞美设计创新意识的探索应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具体的分析, 即思想的创新、内容的创新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

(一) 戏曲舞美设计的思维意识创新。众所周知, 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 思维艺术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艺术形态的构建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所谓的思维意识, 就是人们在思想活动过程中得出的普遍性认知结果, 具有一定的理性属性, 也可以简单地称之为人们的观念。 大众生活在社会中, 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但是由于个体的思想不尽相同, 因此人们的思维意识也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甚至能够借助思想的力量, 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对社会存在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具体来说就是群众只要掌握正确的思想意识, 就能够将这种思想意识转化为物质力量, 促使思想意识的先导性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凸显。

而对于戏曲舞美设计的思维艺术创新来说, 舞美设计人员自身的思想创新对整体形式的创新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只有设计人员从设计思想方面对设计活动实施先导性影响, 才能促使舞美设计的创新性得以实现。由此可见, 对戏曲舞美设计创新意识的探索必须重视思想层面的创新, 以思想的创新丰富设计的内涵, 促使舞美设计真正凸显中国戏曲的写意美, 达到理想的艺术表现效果。

(二) 舞美设计在内容方面的创新。内容创新是戏曲舞美设计创新意识探索的第二个层面, 并且这一层面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实体工程特征。内容是相关事物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全面整合体。对于戏曲舞美设计来说, 其内容相对丰富, 并且作为戏曲和舞台演出的构成部分, 具体涉及灯光、布景、 化妆、道具以及服装等方面的内容,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 只有借助丰富的造型艺术手段对戏曲中的人物形象和外在环境进行合理造就, 结合戏曲内容对舞台气氛进行渲染, 才能增强戏曲舞美的感染力, 增强戏曲表演的效果。我国戏曲种类相对较多, 舞美设计风格也不尽相同, 因此对戏曲舞美设计内容进行合理的创新应该考虑不同剧种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对布景、服装、化妆、灯光和道具等进行设计创新, 促使舞美设计的艺术效果得到强化。在具体内容创新的过程中, 还应该注意对不同的创新元素进行有机整合, 保证多种要素的创新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共同为戏曲表演服务。由此可见, 对戏曲舞美设计进行合理的创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需要设计人员高度重视, 促使舞美设计的内容创新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 舞美设计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对戏曲舞美的艺术进行合理创新, 对舞美设计创新意识的探索来说是能够为设计工作提供相应保证的配套工程。形式和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 因此对戏曲舞美设计的内容进行创新也必然对其形式创新产生特定的影响, 所以在对戏曲舞美设计创新意识的探索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形式创新的重视, 借助现代高科技的力量进一步提升舞美设计水平, 进而为戏曲表演提供相应的辅助, 进一步提升戏曲表演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基于当前戏曲舞美设计存在的误区, 对舞美设计工作进行合理的创新应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入手, 只有通过对三者进行协调, 才能促使舞美设计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推动戏曲表演获得成功的同时, 也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晶华.浅谈戏曲舞美设计创新意识[J].戏剧之家, 2015, (3) :147.

[2]于秋月.舞美设计分析探索[J].剧作家, 2015, (3) :141.

戏曲脸谱与艺术设计的共性论文 篇2

摘要:在现代全球化的情境下,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的设计师一定要忠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之戏曲脸谱文化与艺术设计这一领域的共性,让艺术设计能够更好的融合传统脸谱文化元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设计领域的新的思路、方向的获得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脸谱;艺术设计;共性

引言

脸谱起源于戏剧舞台,是剧中人物造型的手段之一,它以规范而统一的视觉符号,向看众传递出戏曲人物的信息。中国戏剧脸谱设色鲜明,富于造型图案,勾绘精巧,具有中国戏曲文化独特的造型。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们要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前,随着我国设计师们的重视并重新燃起了对包括戏曲艺术在内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在很多设计、时尚平台我们都可以看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设计作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戏曲脸谱艺术具有鲜明的装饰性,更有着特定的象征性以及民族特色,与艺术设计所需要的不谋而合。

一、戏剧脸谱概述

“脸谱”在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的解释是:“戏曲角色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演员用各式色彩在面部勾画一定的图案,以突出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其他的特点。”在传统戏剧表演中,戏剧中的脸谱是戏剧表演中人物角色个性和地位的直接表现,戏曲脸谱设计不仅有美观和增强舞台效果的作用,更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等。

二、戏曲脸谱与艺术设计的共性探究

(一)外在视觉元素关联

脸谱是中国戏曲独特的化妆造型艺术,是在演员的脸上构图、涂彩、描绘成图案,运用“形”和“色”来塑造人物性格特点及形貌特征,便于观众理解剧情。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主要包含: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工艺美术、多媒体设计等。艺术设计,实际上也是设计师利用“形”、“色”来进行创作体现。比较脸谱艺术与艺术设计,发现这两者在视觉构成元素上有着共通之处。1.视觉关联元素——“形”。图形是传递视觉信息的载体,是视觉信息的传递媒介。戏剧脸谱的“形”是脸谱存在的基础,是戏剧艺术来表达思想的主要载体,其造型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加以夸张或简化,再配合艺术工作者无穷的想象力来实现艺术的升华,各具特色,但却又有着某种程度的程式化倾向。因此,当戏剧角色一出场,观众便能轻松地从每个角色的脸谱的“形”获得信息,初步解析这个角色的性格、身份地位、品德等特点。艺术设计亦如此,“形”是设计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在设计中起着表达信息的作用。例如在广告设计中,如果你所用到的“形”有趣,能够勾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那么你的设计就算是成功了。脸谱的一块方寸之地只能通过有代表性的“形”或是高度概括、抽象的手法来体现它的内容。又如在服装设计中,也是只能在一块方寸之地用高度概括的“形”去体现这件服装的设计思想、内涵,从而诱导消费者对这件服装产生好感、共鸣,达到促进消费者购买的作用。可见,“形”是脸谱与艺术设计共同需要的重要视觉元素。2.视觉关联元素——“色”。色彩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因素,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由于人的视觉对色彩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因此色彩所产生的美感魅力往往更直接。色彩是传统脸谱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现符号,戏曲脸谱的色彩文化带有民族性和传统性,,它的设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初脸谱最常用的色彩为黑、白、红3色,在后期的发展中,随着戏曲内容不断丰富以及角色不断增加,促使脸谱在用色方面越来越丰富多彩,各种人物性格的区分也愈发鲜明。一张脸谱中虽然用色众多,但主色调通常只有一种,其他附加色彩多为点缀,有着衬托和区分的作用。各种颜色有着不同的寓意:一般红色运用到正直、勇敢、忠心的角色上比较多,以红脸来表现关羽的主要性格特征;黑色象征着直率鲁莽,以黑脸表现张飞的主要性格特征;白脸表现奸诈,以白脸表现曹操的主要性格特征等。这些颜色的使用有着一定的程式,实现了写实与抽象的双重表达。总之,脸谱“设色”,是脸谱传达人物性格特征的有效途径。然而在艺术设计中,颜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视觉作用。设计的主体颜色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很重要。比如说冰箱广告肯定是以冷色调居多,用冷色更能突出其功能特点。饮食类用暖色,鲜艳度高,能勾起消费者的食欲;又如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书籍装帧主要通过“形”、“色”等因素渲染某种境界,某种气氛、表现出某一书籍的“性格特征”,从而为这一书籍的内容部分服务。

(二)内在象征功能

中国脸谱艺术在戏曲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其形式精美、色彩纷呈,更主要的是因其寓意深刻,包含着褒贬或抑扬等丰富的情感色彩。在演员脸上这样的一块方寸之地竟然能够产生如此鲜明的艺术魅力,这是艺术作品的象征功能在起作用,是艺术生命鲜活存在的重要因素。戏剧脸谱中的每种颜色,图形的选取、设定都有着其特定的象征意义,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精神风貌、生活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的关系。相比之下,艺术设计亦是人们在设计者创造的象征世界中尽情的展开我们每个人联想的翅膀,设计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满足某种象征欲求的需要。这种内在象征功能存在于各类艺术创作之中,“脸谱”与艺术设计莫不如此。例如包装设计中各设计元素的运用同样如此,张飞牛肉这一品牌的包装设计中,由于张飞牛肉产品本身就是外黑内红,和戏曲中张飞脸谱颜色极其相似,因此品牌借鉴京剧中的张飞脸谱的这一形象与颜色,来表达象征意义,使其产品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三、结语

设计师高登布鲁斯认为:“中国的设计师一定要忠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一味地追随他人是非常愚蠢并且非常危险的做法,这将会使设计师丧失本色。通过对戏曲脸谱与艺术设计的共性探微,使我兴奋更引我深思。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艺术设计领域如何从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从而创造出更多优秀设计作品,又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当下,艺术设计需要新的且独特的元素的涌现,脸谱有着鲜明的装饰性、象征性特点,有着特定的欣赏价值和审美意义,正式由于这种需求共性,已逐渐被我国各个领域设计师大胆应用,展示出较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林家洋.图形创意[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黄国松.色彩设计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舞台灯光设计与戏曲创作的关系研究 篇3

[关键词]灯光设计;戏曲创作;舞台表演

舞台灯光设计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通过其自身对灯具运用与搭配的了解,以舞台中剧情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主要依据,利用灯光颜色以及强度的变化来营造舞台氛围,达到预期的舞台表演效果。如果舞台剧中的灯光运用得当,不但能进一步增强其戏曲的现场效果,还能将舞台中的表演推向另一个艺术高度。

一、舞台灯光设计对戏曲创作的重要性

在舞台剧的表演中,舞台灯光是一种舞台艺术的表现途径,其灯光设计需要贯穿于整部舞台表演作品中。因此在进行舞台灯光设计时,设计师需要详细了解舞台中各项设备的具体情况,并依照本次灯光设计中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灯光工作人员。此外,灯光的设计者必须对戏曲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透彻的了解,比如戏曲的基本形式、剧情的中心思想、演员在某一阶段表演中对灯光的具体要求等。同时,作为舞台剧的灯光设计者,在进行灯光设计时必须与导演进行沟通。导演与灯光设计者都是其戏曲中的灵魂所在,但相比灯光设计师,导演需要考虑更多方面的相关事宜,并且承担整部戏剧艺术质量的监督工作。所以,在戏剧灯光设计中,设计师与导演产生了相左的艺术观点时,应当尽量以大局为重,听从导演安排。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导演都不会过分插手舞台中的灯光设计工作,这时,就需要设计师展现其自身艺术素养,为戏曲做出出色的舞台灯光设计,进一步提升戏曲的整体性与艺术效果。

二、舞台灯光的颜色设计在戏曲舞台中的重要性

戏剧舞台中的光色设计,能够起到渲染剧情中思想感情以及艺术氛围的作用。设计师对颜色的选择会对整部戏曲中的舞台氛围以及情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此外,在舞台中观众看到演员身上的服装颜色,还有一些舞台中的布景或者道具,都会在舞台灯光下产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戏剧中舞台灯光的颜色选择得当,会使其戏曲演员显得更加光彩照人。如果舞台灯光设计者没有足够高的工作水平,那么很有可能会使其戏曲中舞台的颜色变得异常奇怪,给整体戏曲表演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此外,在戏曲表演中使用的舞台灯光设计,还会经常通过光色的明暗度对比或冷暖色的使用来表达任务情绪或者思想,进而与观众产生共鸣,达到其预期的舞台表演效果。

举例说明,某单位在舞台上表演《医圣传奇》这部戏剧,其中剧情大体内容就是主人公张仲景辞掉朝廷官职返回故乡,当他到达故乡时,发现其故乡正被严重的瘟疫所笼罩 ,百姓苦不堪言。在这一段剧情中,舞台灯光颜色就使用了较为忧郁的蓝色调,其灯光颜色能够进一步表现当地灾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当时环境中百姓与张仲景的心态,与当时的剧情环境极为同步。

此外,舞台灯光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也会经常使用。比如斩获三项影帝殊荣的电影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主要讲述的是70年代一个在北京部队大院中成长的少年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金黄色的灯光几乎贯穿了整部电影。其作品中主人公浑身的汗水在黝黑的皮肤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让每个观看过这一作品的人都会想起自己在少年时代每一个黄昏中度过的美好时光。

舞台中设计灯光效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整台演出的情感渲染深度。灯光设计师,凭借自身对灯光设备使用的熟悉程度,利用其灯光设备自身的具体特点,将灯具设置在舞台中的各个位置,通过灯光角度、明暗度以及颜色的变化,衬托出戏曲中所要呈现的舞台氛围,以此将戏曲中的艺术效果塑造得更加完美。

三、戏曲舞台中的灯光设计工作对其剧情发展的帮助

在戏曲表演过程中,舞台灯光需要根据剧情中所要表达的情绪变化而进行调整。随着舞台剧情的不断发展,剧情中还会出现关于剧目中的时代背景,这时灯光设计者就需要根据其实际要求灵活运用灯光,以此衬托其剧目中演员的服装效果,使戏曲中的服装服饰与其舞台整体氛围相融合。在这种情况下,舞台灯光效果能够进一步激发设计者的设计灵感,使剧情发展更加自然,便于将观众带入剧情氛围之中。比如,某个演出单位在剧场中表演的《婚姻大事》这一作品,这部作品是一部描写现代河南农村中群众生活状态的现代戏。其剧情安排中有这样的内容:剧中村里的木工,来到山西的一户家庭中制作家具,在这个家庭中,守寡多年的凤春被这位木工的憨厚与坦诚所打动,心中又升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幕的剧情中,舞台上需要一系列的木工道具,比如长条木凳、锯子、锉刀等工具。而且这些工作需要在演出时为剧情服务,不能造假。然后凤春非常含蓄地表达内心的爱慕之意,此时木工的内心十分感动,但却显得不知所措,无法用语言表达心中的情感,只能拿起锉刀不停地干活。虽然此时的剧场上只有刺耳的锉刀声,但这也无疑是此时木工能够想到唯一的一种打破沉默的方法。在此时,一束强光打在木工身上,为剧情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全场观众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其中最后的那一束灯光,无疑是整场戏剧中的点睛之笔。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在戏曲创作中,舞台中的灯光设计是舞台表演的灵魂所在。完美的戏剧必须在完美的灯光衬托下完成,脱离舞台灯光设计的剧目,它的内容也会十分空洞,失去其自身原有艺术价值。由此可见,舞台灯光设计工作与戏曲创作有着不可分割的互生关系。同时,作为一名灯光设计工作者,在设计灯光的过程中,更需要从剧情发展入手,为剧目设计更具针对性的灯光。

四、结语

戏曲艺术需要舞台灯光的衬托才能够使其艺术的形式感更加完美,舞台艺术是一种强调视觉体验的艺术形式,而灯光是最能够对观众视觉造成冲击的方法。因此,灯光设计在舞台设计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此,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表演艺术工作者提供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进而推动我国舞台戏剧表演艺术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福建戏曲现代发展与管理 篇4

1. 福建戏曲历史发展

大约在宋朝末年与元朝建立初期, 是南戏传入福建的时候。而在明朝时期, 昆山腔、四平腔等戏种引到福建, 与福建省本地区戏曲声腔相互结合, 由此产生出新的声腔剧种, 并且改良原有剧种在程式、行当、服饰、脸谱等上的不足。然而日本侵华战争的发生, 抗日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爆发, 福建省属沿海前沿阵地, 多数城乡沦陷为日本军控制, 福建经济文化发展被截断, 戏曲的发展也濒临绝境。

而在新中国建立以来, 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 戏曲产业重新迎来春天。在历届全国性的戏剧竞赛中福建戏曲以其精湛技艺取得优异奖项, 至今已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有三十多个剧目、“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重要奖项。

2. 福建戏曲问题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福建戏曲虽然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 但是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隐忧。就“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来说, [1]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戏曲市场需求量与供应量不平衡

随着莆仙戏演出高度产业化以来, 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戏曲表演职业剧团, 然而市场的需求量并不大, 一般莆仙戏的表演基本为面向农村, 在节庆以及庆祝活动中, 需要莆仙戏助兴, 戏曲演出具有时间影响, 再加上莆仙戏以方言唱词作为演出, 其演出区域受到较大限制。

2.2 戏曲创作缺乏创新精神

莆仙戏在古代出现多次的繁荣和发展以及在解放后有过两次恢复生机后便辉煌不再。因为国家缺乏有效的著作权法律, 很多戏曲专业和业余创作者不再进行戏曲创作, 年轻的一代因为思想观念的不同以及生活工作等原因对戏曲缺乏理解和兴趣。

2.3 演员缺乏专业的演出水平和表演技巧

由于莆仙剧团的演员大多来自农村, 基本以拜师学艺方式进行戏曲学习, 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学习机会, 加上演出地域也是农村, 观念守旧, 毫无创新, 也无相互学习和比较的机会, 演员演出质量基本不高。

2.4 观众层次趋于老龄化, 缺乏新鲜血液

地方的戏曲观众普遍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 在他们的成长生活中戏曲扮演者重要角色, 所以对于戏曲的喜爱尤为强烈。而年轻的一代, 因为收到的思想教育不同, 对戏曲文化的理解和价值意义也缺乏了解, 他们盲目崇尚西方文化, 抬高西方艺术地位, 而贬低地方戏曲艺术, 忽视戏曲文化的深厚内涵。

3. 戏曲管理

3.1 剧团的管理结构层次分明, 工作执行过程中, 管理阶层需要明确目标, 建立快捷通畅的信息传递交流平台, 使指令和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提升执行者的执行能力, 提高办事效率。

3.2 各大戏曲剧团管理观念陈腐, 生搬硬套。根据莆田市演出管理处的调查结果, 全市剧团虽然众多, 但团长大多文化水平低, 管理方式依然比较落后。比如一般员工选择的角色都是按照签约时确定的, 而且报酬也是签约前确定的。这样员工的自主角色选择受到限制, 既不利于莆仙剧演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也不利于剧团内的竞争。可见, 莆仙剧团还缺乏现代化的剧团管理模式, 制约着莆仙剧的可持续发展。

4. 关于戏曲更好发展的建议

福建戏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所以如何发展和管理福建戏曲文化产业至关重要, 为促进福建戏曲的持续发展, 提出以下建议:

4.1 传统结合创新发展

福建戏曲文化传统发展时间长久, 在现今文化领域中依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要想让戏曲文化在新时代中更好发展, 就需要结合时代特色, 融合创新的理念, 推陈出新, 不断随时代进步而发展, 才能时戏曲的发展不被历史潮流抛弃。可以运用科技手段, 结合演员演出特点制造更贴合的舞台效果, 提升戏曲艺术水准。

4.2 改变管理观点, 加入新鲜元素

剧团就相当于企业, 良好的剧团管理才能留人、发现人和发展人。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高水平的管理模式可以产生高效益, 剧团团队管理中更应结合现代管理理念。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 表演谁上谁下、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应该根据表演者的表演能力而定, 而不是首先对其进行固化。再者剧团也要建立有效的专业培训机制, 让演员定期接受专业表演技能的培训。

4.3 积极进行戏曲宣传, 培养年轻的戏曲观众

演出表演观众是决定因素。没有观众的表演, 怎么继续?戏曲是民间的娱乐演出模式, 但是因为一些原因, 戏曲的观众群体趋于老龄化, 而缺乏年轻一代对戏曲的发展和传承的支持, 戏曲文化的延续受到挑战。所以需要对戏曲加大宣传力度, 对年轻一代进行戏曲知识和戏曲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发扬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戏曲魅力。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尊重市场经济, 促进艺术的良性发展, 切实保护和增加活力, 优胜劣汰, 快速发展。在中国文化中的今天的复兴, 传统文化在当今日益焕发青春, 更多的戏剧遗产应该得到保护的国家, 为文艺事业的有利环境的发展, 根据其自身的发展和艺术特点规律, 充分发掘戏剧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福建戏曲应该努力在市场中突破, 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参考文献

戏曲服装设计与管理 篇5

一、国内工作概况

1.戏曲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历史与现状。相对于源远流长的戏曲发展史,我国的艺术档案工作可谓古老而又年轻。从元代的关汉卿、汤显祖,到当代的田汉等有代表性的剧作家的剧(曲)目得以流传下来,都离不开戏曲文献工作者的辛勤劳作。自明代中叶开始,戏曲的创作、演出、点评、刊刻及收藏就不断受到一些文人的重视,部分公私藏书目录也开始记载此类书籍。到了清代,有些文人甚至将戏曲作品收入个人的文集中刊刻传布,以期传世,关于戏曲的各类著述屡有出现,所有这些无不为后世的戏曲史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学术积累。戏曲文献的不断发现以及与之有关的整理研究是整个戏曲史研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3]。

建国前的几十年间,对戏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民间行为,成立了一批学术研究机构,政府的干预相对较少,戏曲艺术资料主要由民间戏曲研究者和收藏家自行整理和保管,公共图书馆等收藏机构中的戏曲史料和文献屈指可数。戏曲演出也是如此,具有浓厚的商业性,各类戏班在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在“有戏演才有饭吃”的情况下,戏班没有专门管理戏曲艺术资料,档案资料仅靠编剧或演员等自觉留存。以至于一些有价值的戏曲剧本及资料散失,现在只能根据在世的戏曲演员“吐戏”(回忆)进行重新整理和改编。更有的剧目在演出过后就已经销声匿迹了。

建国后,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无论剧目的内容还是剧团体制、演员组成、机构设置等都被纳入到政府的文化管理机制,受到统一、严格的管理。此时,剧团形成的戏曲艺术档案被纳入到国家档案全宗里,成为国家艺术档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也很重视戏曲档案工作,组建各级戏曲管理机构的同时,还相继召开重要的戏曲会议和戏曲活动,发布文件,制定戏曲工作政策;开始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地方戏曲改革运动和挖掘整理民族民间艺术遗产工作,直至“文化大革命”前,艺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挖掘抢救、收集整理、鉴定戏曲传统剧目。这些举措,都为戏曲艺术档案管理规范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基础。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建国后的戏曲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文艺政策的影响。建国后最初几年里, 政府的文艺政策较为宽松,戏曲艺术档案的搜集整理工作成就也比较大。但是在戏改工作中,传统剧目被分为有利、无害、有害三类,区别对待,因此一些“有害”的传统剧目没有再排演,剧目资料也没能留存下来。“文革”期间,在“破四旧”等运动中,剧院、剧团资料室被破坏,许多前期抢救回来的珍贵戏曲艺术档案(如乱弹等剧种)散失或遭到毁灭性破坏,戏曲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也无法正常进行。不少戏曲研究人员、剧团演员受到人身迫害甚至死亡,大量戏曲典籍被毁,很多地方的戏台、碑刻、道具等戏曲文物受到严重破坏。几乎所有传统剧目都被作为“毒草”批判[1],这段时期是戏曲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一场空前劫难。

“文革”结束后,戏曲艺术档案管理工作重新受到重视。现在,全国各级专业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已基本上建立起艺术档案室。一些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了艺术档案馆。而我国目前已建立艺术档案馆的仅有内蒙古、江西、上海、江苏、河南等省、市、自治区,还有一些省市也正准备筹建。

1984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省级文化艺术档案专门机构———内蒙古艺术档案馆,成为集中保存、永久保管文化领域具有全区意义的文化艺术专门档案的基地[4]。1987年4月6日,上海开始筹建文化艺术档案馆,并于1997年10月7日正式建馆成立, 该馆根据艺术生产的自身规律和收集保管的特点,通过对艺术档案材料进行实体管理和数据库管理的两种不同形式,实现了馆藏档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对各文化艺术单位艺术档案科学管理的网络,成为全国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典范。

然而,基于法制未健全、资金匮乏等原因,艺术档案馆在我国并未普遍设立,大多数戏曲艺术档案仍分散收藏于剧团档案室中,或部分上交到综合性档案馆。总体来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影响了戏曲艺术档案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此外,目前各地对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人们认识不足,许多珍贵的戏曲艺术档案没有形成,或者形成了却没有保留下来。有的散存在个人手中,有的收集起来因管理不善又散失了,还有的在“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中消失殆尽,致使我们现在保存下来的戏曲艺术档案为数较少,有的戏曲档案甚至在一段历史时期出现真空和断层的现象。如果现在不再加以重视,采取抢救措施,这些“活化石”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消失。这些问题急需引起各级文化部门、艺术团体以及有关单位的重视,应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我们国家的这块艺术瑰宝。

2.艺术档案法规。解放后,我国艺术档案法规工作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指导开展戏曲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

1961年,文化部发布了《文化部关于加强戏曲、曲艺传统剧目、曲目的挖掘工作的通知》;1983年,文化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了《艺术档案工作暂行办法》;1989年文化部办公厅颁布了《艺术档案整理规则(试行)》;2002年,文化部和国家档案局又颁布了正式的《艺术档案管理办法》。这些法规强调了艺术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并为戏曲艺术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等环节提供了技术规范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此外,1987年9月5日通过、1996年7月5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1999年5月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也从宏观上对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指示和要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可以随时向社会开放。”明确了自公布之日起,戏曲艺术档案可随时公开利用,扫除了戏曲艺术档案利用工作中的开放期限障碍,大大提升了此类档案的利用价值和潜在价值。

3.戏曲名人档案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各省、市政府都相继开展了戏曲名人档案的抢救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广州市在抢救戏曲名人档案方面做了不少工作。1996年,为表彰红线女对粤剧艺术作出的杰出贡献,广州市委市政府投资兴建了红线女艺术中心,并于1998年正式落成。中心档案室的艺术档案本身就是红线女个人艺术档案全宗,囊括了红线女从艺70年来的艺术资料和研究资料。2005年5月27日,穗府办〔2005〕27号文件印发了《广州市著名人物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广州市档案局依据该办法指导红线女艺术中心开展红线女名人档案整理工作,并于2007年7月18日顺利接收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的名人档案[5]。此外,2002年,为发掘、抢救、整理濒临失传的粤剧传统文化,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局领导下,广州粤艺发展中心成立工作小组开展“粤剧名人名剧名曲抢救工程”[6]。至2007年为止,“名人名剧名曲工程”共抢救拍录了39个濒临失传的粤剧传统段子,收集到唱腔、剧目资料430件,音像制品439只(盒),图片1100余张,剪报2000多份和猪公牙、广东跷等实物。对160多人次进行了专访,并建立起48位粤剧前辈的艺术档案,包括靓少佳、陈笑风、李飞龙、朱少秋、骆津、白玉珊、南佗等一批名人名家的个人艺术档案[7]。

河南省开展戏曲名人档案工作也取得佳绩。1995年8月15日,我国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艺术档案被河南省周口地区档案馆接收进馆。这部分档案进馆后实行专柜存放,专人管理,并辟专门展室向社会开放[8]。2003年,河南省文化厅正式下文,成立专门机构,对常香玉艺术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和艺术成就的研究工作,并设立了常香玉艺术研究工作办公室,分成常香玉演出剧目、唱腔音乐、艺术评论、图片、影像、实物等小组,广泛收集材料,并组织力量深入研究,总结常香玉艺术表演成就及其在豫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要贡献[9]。2004年12月10日,著名豫剧艺术家马金凤的艺术档案又被洛阳市第一档案馆顺利接收[10]。

戏曲名人档案工作的成绩是喜人的,但也任重道远。笔者认为, 为在世的艺术家建立个人艺术档案全宗,将是未来各地艺术档案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

二、国外工作概况

1.国外艺术档案馆设置情况。据资料载,苏联建有苏联中央国家文学艺术档案馆,下设文学部和艺术部;南斯拉夫建有科学艺术档案馆;美国有隶属于史密森尼学会的美国文学艺术档案馆和纽约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表演艺术图书馆等机构[11]。许多外国专业档案馆在制作完备、详尽的档案目录方面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了一些部门档案馆,其中艺术科学院藏有关于科学史和艺术史的大量档案;艺术科学院设有四个档案馆:中央文学档案馆、德国戏剧史档案馆、中央音乐档案馆和中央美术档案馆。此外还有歌德与席勒档案馆,收藏有40多位著名文学家的手稿[12]。

2.美国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情况。美国的艺术档案馆,科学技术应用水平很高,普遍采用馆藏资源数字化、馆藏联机检索等技术,且馆藏内容和研究整理各有特色。由于不能从国家政府方面得到经费支持,所以捐赠和自筹资金是其经费的主要来源。

坐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中心的美国文学艺术档案馆隶属于史密森尼学会。该学会是一庞大的博物馆系统和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机构,是全美最大的文化艺术群体。该学会在全美拥有16个博物馆和30多个历史、艺术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单位,其中美国文学艺术档案馆是专门收藏、保存、研究和向社会提供各类文学艺术档案资料的机构。该馆藏有18世纪至今的档案资料1000余万件,是世界上馆藏最丰富的文学艺术档案馆。其中有50万张照片,25000件纸质艺术品的原件和5000件记载该馆举办的展览和一些接待重要来访等活动的资料。馆内各个管理环节都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13]。

位于美国纽约市的林肯表演艺术中心于1962—1965年建设,占地面积5.67万平方米,投资1.42亿美元。林肯表演艺术中心是纽约最标志性的文化机构,它由一个大型的建筑群组成,其中包括爱丽丝杜利音乐厅、艾佛利费舍尔音乐厅、克拉克工作室剧场、达姆罗施公园、朱丽亚音乐学院、大都会歌剧院、米齐体育豪斯剧场、纽约公共图书馆、纽约州剧院、彼得杰伊夏普剧院、维 维安博蒙特剧院、沃尔特里德剧院等。而其中的纽约公共图书馆网站内设有“美国戏剧”全文数据库。据该网站介绍:“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表演艺术:世界上收集最广泛的循环,范围和罕见的档案演艺材料。影印表音乐,收看经典的百老汇视频节目或听不可能找到的原班演员相册。”[14]

在纽约网上虚拟电子图书馆的“美国戏剧”全文数据库中,载有从18世纪初至20世纪初超过1100个戏剧作品,反映了美国从1714年至1915年所有丰富多样的剧目:包括发挥的诗句、闹剧、情节剧、歌手表演、写实剧、边疆戏剧、戒酒对话和一系列其他流派的代表作。主要剧作家精选本、新闻稿中包括克莱德誉、奥古斯丁达利、大卫贝拉斯科、詹姆斯赫恩海和乔奎因米勒等[15]。

史密森尼美国艺术档案馆网站具有以下资源:馆藏和访谈阿尔克马尔;馆藏联机;搜索图片;特别注重指南;口述历史访谈(访谈全文);发现艾滋病;其他资源;馆际互借;最近的收购;采集突出;实习,志愿人员和研究金机会[16]。该馆还采取会员制,筹集资金来源。据史密森尼美国艺术档案馆网站介绍“:个人会员每年贡献65美元至5000美元,会员会得到各种各样的服务,同时提供重要的一般业务支持档案。这是个充满活力的、独特的、重要的机构:在我们保存的馆藏资料中提供超过16万件档案;每年我们的网站上提供数字图像档案21万件;每年超过4000名研究人员提供免费服务;是世界上最大量和最广泛使用的资源的视觉艺术美。”[17]

3.美国馆藏增强(ACE)倡议。美国馆藏增强(ACE)倡议成立于1996年,其目的是为了突出美国艺术收藏没有广为人知的一面,使其得到更大的重视。本次特别行动的一部分是亨利卢斯基金会的美国艺术计划,实际上延续到2000年。该基金会的美国艺术计划,成立于1982年,在美国成立了奖学金基金以促进艺术的工作。它将继续对博物馆、大学和服务组织的展览、出版物、博士论文、研究及其他领域提供支持。1995年,该基金会大约支持了90个全国各地的艺术博物馆,赠款总额4000万美元。尽管有这样的承诺,美国的艺术界,无论是基金会的自身的研究还是一个独立的项目评估表明, 还有其他重要的美国艺术收藏机构未得到该基金会的支持。美国艺术研究所,以及在俄亥俄州或新的英美艺术博物馆从未收到过卢斯基金会的资金。另外一些乡镇,比如在堪萨斯州的威奇塔艺术博物馆,更从来没有与该基金有接触。

1996年,基金会制定了美国馆藏增强(ACE)倡议,这是一个积极主动“发现”收藏美国艺术和基金的项目,旨在提高其知名度。联合几百个作为投票站的博物馆,使他们拥有在美国最先进的资源,该基金会采取在五年期间设立了50个机构的做法,并提出了“在路上”行动,现场视察了大约30个国家。在基金会的支持下,ACE项目将加强专业方面的收藏,ACE倡议还鼓励相互合作和收集共享[18]。

美国艺术计划具有前所未有的集中力、深度和影响力。这是专为鼓励研究美国艺术,健全和提高美国艺术在美国国内与海外的影响力的计划。该计划提供资金赠款的项目包括出版物、档案、收藏品管理,及其他学术项目、论文奖学金和研究奖。

从1996年到2000年12月止,该基金会分发了近800万美元的项目给57个博物馆,40个国家。一半以上的受赠者是新增的受赠机构。尽管有巨大利益的资金和奖学金,但在1990年代初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因资金不足,许多重要的美国艺术收藏仍得不到承认。美国馆藏增强(ACE)倡议自1996年提出后,至2000年12月五年间,亨利卢斯基金会共分发了近800万美元的项目,共57个博物馆,遍及40个国家,但其中一半以上的博物馆从未收到基金会赠款[19]。可见,美国艺术计划立意是好,但是鞭长莫及,实施起来虽有实际效果,但无法使全部机构收益,缺乏政府统一管理和资助是原因之一。如此看来,其一,需要不断增加基金的经费来源,相对于广泛的艺术收藏机构,基金仍然是杯水车薪;其二,庞大的基金监管需要落实;其三,ACE倡议宣传力度不足。但是在1996年至2000年期间,美国馆藏增强(ACE)倡议,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增强和宣传艺术收藏的重要性的作用,并且对实际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对促成不同艺术收藏机构之间的联系和资源共享提供了协议平台,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三、我国戏曲艺术档案的独特性与国外经验的启示

在戏曲艺术档案的资源配置方面,我们应逐步建立起地区性的艺术档案馆,使我国的戏曲艺术瑰宝能在集中、统一的环境下保存, 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艺术档案资金来源方面,除政府持续固定的投入外,我们可考虑在票房收入、开放参观、发掘戏曲档案市场价值以及社会捐助资金中寻求支持。设立专门的基金鼓励和支持戏曲艺术档案工作。我们可以发展会员制,使戏曲艺术档案服务于更广大的人群。在馆藏内容方面,增加专题口述历史档案也是对戏曲艺术档案鲜活的补充,很有编研价值。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应基于现代技术条件创建戏曲档案馆的移动服务。如粤剧广泛地分布在华侨华人聚居地,出国演出较多,国内外(港、澳) 业余演出团体有粤剧资料的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艺术档案界搭建起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档案数字信息的共享。关于艺术档案数字资源库的建设是解决难点,设计声像资料及其他综合性载体, 整合于一个数据平台上, 将是戏曲艺术档案业务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需要加强与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戏曲工作者、戏曲评论家等的合作,通过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协议,加强戏曲艺术档案的共享与合作。在人才配备方面,需要配备行政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专业学科馆员。其中,专业学科馆员十分重要。功能有二:一是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二是进行专题档案编研工作,并肩负科研任务。我们需要开拓思想,挖掘更多戏曲艺术独有的符合艺术规律的档案工作方法。比如,戏曲艺术是活的,是发展着的艺术,舞台是戏曲艺术最直接的载体,我们可否考虑规划艺术档案馆的同时,演出舞台也作为档案馆的一项基本设施之一。让我们的档案馆更多地贴近于人民,为人民服务。我们还需要加大戏曲艺术档案工作力度和研究力度,以我们的成果为祖国戏曲艺术服务,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戏曲艺术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艺术,是反映我国自古以来人文历史风貌的活的艺术品。而艺术档案工作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艺术业务工作。本文的立意并非让我们完全照搬外国的套路,在戏曲档案的形成、整理、编研这方面,我们有着自己的发展路子;我们的京剧、昆曲、粤剧,乃至我们的戏曲名人档案都是响当当的国际品牌。我们在意识与技术上要与国际并轨,只有站在相同的平台上,我们的戏曲艺术才能更畅顺地向世界宣传与推广;在互相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更客观、更实在地把戏曲艺术档案工作做好。

摘要:基于戏曲艺术档案工作起步较晚,笔者立足于国内戏曲艺术档案工作的历史与现状,并结合国外类似档案管理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望带来启示,与业界共勉。

上一篇:产量预测模型下一篇:多渠道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