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大学声乐

2024-08-24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精选九篇)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 篇1

在高等师范大学声乐教学中, 存在着动态性和演变性。主要因为大学生从生理、心理、身体素质、智力因素、个性风格、嗓音条件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同时还关系到每个教师在专业水平、个性风格、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同, 这些不同点使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生态式教学, 整体相互切磋、相互研讨, 各自需要及时修正、调整, 在动态与演变中达到平衡与协调, 且教学相长。

根据声乐课堂中的差异因子采取“生态式”有效策略, 使声乐教育成为一种动态链接、整合发展的艺术科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即联系、依存、互补共生。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必须由各种不同物种达到一种最佳组合, 才能形成一种互生、互补、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体现的是一种高级的生态智慧。在20世纪70~80年代, 教育生态学研究不断得到扩宽和深化。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的观念是华盛顿大学的占德莱德教授首次提出。他的这种学术理念是从生态学的微观分子———学校的角度提出的。他呼吁要想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及课堂教学的效果, 必须建立一个健康的、向上的、具有协调性的生态课堂教学系统。基于以上理论, 笔者将“封闭式”的声乐课堂转向“生态式”声乐课堂, 以“互补共生、相系相依”为原则, 采取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策略。

一、生本对话策略

所谓“生本对话”是指学生对作品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主要采取大课的方式。作品文本主要包括作品文字性的介绍、作品音乐性的倾听与理解。

作品文字性的介绍主要通过课下学生对作品的预习。建构主义认为,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支持者, 又是合作者, 引导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学习中去, 知识的建构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师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 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感受、认知、情感、情绪、表现与创造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作者、写作背景等知识积极主动地发言和讨论, 学生主持, 教师引导, 从而使学生之间智力差异、个性差异得以充分的弥补与展示。

作品音乐性的倾听与理解主要体现在利用多媒体观看声乐教学碟片、演唱会碟片等, 教学条件简陋的学校可采取图片、挂图等视觉物品。在以“倾听”为主的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排练-表演”。学生结合所获得的感性知识, 通过加工分析成具有理性知识意义的“音乐创作”, 然后进行展示。在排练阶段, 学生们通过不断解决具体问题, 使得他们懂得创作如何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在表演阶段, 学生将自己的音乐技能运用到作品表演中, 形成了一种生态课堂的氛围。

二、生生对话策略

所谓“生生对话”是指学生之间的合作。主要采取上中课的方式。中课的方式指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声乐教师联合同上一节课, 课堂上, 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以点评。

长期以来, 从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看, 未注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 而关注部分学生的发展;未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要求所有的学生群体在相同的模式下发展;未注重学生在未来实现终身发展的“潜质”培养, 而关注学生的一时成绩;未注重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而看重学生智力等片面因素的发展等。从教学方法来看, 未注重方法的多样性, 采取的是单一性;未注重学生的学法, 关注的是教材进度的快慢;未注重生态课堂的氛围, 只关注学生是否唱会等。生态课堂就是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构建鲜活生动、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

具体操作时可将不同专业水平、能力、性格、性别的学生分到一组, 使各小组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对某同学所演唱歌曲的技能、对作品的理解、表现等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 并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 达到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师生对话策略

所谓“师生对话”是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倾听。主要采取上小课的方式, 即“一对一”方式。教师可以选择学生, 也可以邀请其他声乐教师。

“一对一”方式是高校音乐专业中所通用的一种传统的声乐授课方式, 这种授课方式凸显“自我封闭”、“教一学一”的弊病, 教师讲得多, 学生说的少, 唱得时间多,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教学所采取的“一对一”教学方式, 沿袭和模仿专业艺术院校的做法。在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上强调“专业性”、“技术性”, 从而背离了高等师范大学全面发展、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培养目标, 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 限制了学生音乐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以致就业时形成进专业团体水平太低, 到中小学从事音乐教育又欠缺“一专多能”, 不能适应中小学教学工作。

本文所指的“师生对话”的“一对一”教学方式, 是与“师范性”结合起来, 教师在“生本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上所发现学生不足之处, 进行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了解了学生的认知程度。

“师生对话”还蕴含着教育性的倾听和言语, 它需要彼此敞开心扉, 打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 这种对话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相互倾听, 以一种平等的、积极地的对话形式进行交流。而这个“对话”首先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 表示生态之间的一种相互生成。教师除了要运用指导性教学形式外, 还可以采用非指导性的教学形式暗示和引导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中找到发展个性的空间。

通过这种授课方式, 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教导, 在歌唱表现力和音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 专业教师将会给学生予以准确的定位, 从而提高歌唱者的声乐演唱能力, 增进师生感情, 达到教学相长。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生态式课堂的改革, 成为新教学理念下声乐课堂教学改革的应然之选, 为课堂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促进了学生得智力、学力、思维的发展, 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促进了学生本身独立研究、探讨问题的积极因子, 从而提升学生理论修养与艺术修养。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生态式课堂的改革, 同样促进了教师生态主体意识的发展, 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力度, 促进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引导”理念的升华, 使教师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艺术修养水平得以纵深发展与提升,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以进一步强化, 教育教学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2]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3]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 篇2

【摘 要】俄罗斯是中国的邻国,也是一个声乐艺术大国,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科学而完善的高校声乐教学体系,能够给中国高校声乐教学以丰厚的启示和借鉴。鉴于此,本文以两国的高师类院校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师资建设、艺术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以期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与俄罗斯;高师声乐教学;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227-02

一、俄罗斯高师声乐教学概述

俄罗斯高校声乐教育发轫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以及自由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音乐教育的价值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必修科目。1864年、1865年和1866年,彼得堡、基辅和莫斯科三所专业音乐学院建立,在专业院校的带动下,先后又建立起了二十多所社会音乐学校。十月革命后,苏联音乐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整个体系的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就是以专业院校和高师院校为主的高等音乐教育。20世纪90年代,虽然国家出现了巨变,但是因为高等音乐教育体系已经有了较长的发展历史,且已经十分健全,所以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特别是高师院校,仍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唱者和声乐教师,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俄罗斯声乐学派,仍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二、中国高师声乐教学概述

20世纪初,在当时特殊的环境和形势下,一些海外留学归来的学子,如赵元任、萧友梅、黄自等,纷纷提出要在学堂乐歌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特别是萧友梅,还创立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国立音乐学院,在当时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教育事业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多所专业音乐院校纷纷建立,一些师范院校也成立了音乐系,并借鉴了苏联的理念和模式进行教学,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师范类院校都建立了音乐系,声乐更是被列为了必修课,学生的就业方向也十分广泛,既可以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可以从事和声乐艺术相关的各种工作,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是声乐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与俄罗斯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比较研究

(一)教学目标方面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一旦目标树立之后,所有教学活动都要朝着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在俄罗斯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树立是十分多元化的。虽然是高师声乐教育,但是并没有将目标局限于培养音乐教师这一个方面,而是让学生在获得扎实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演唱技能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进行培养,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在中国高师声乐教学中,虽然也不再局限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单一目标,但是在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方面还存有较大的不足。特别是自高校扩展以来,学生数量激增,而教师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很难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所以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突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成为了中国高师声乐教学一个急需解决的瓶颈。需要学校和教师都对此有充分的重视,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的话,则要考虑分阶段、有步骤的推进,并在短时内付诸于实施。比如一些院校推行的导师负责制,就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出适合自身的培养方案,这就是一种进步和完善的表现。

(二)教学模式方面

相对于中国来说,俄罗斯人口数量并不多,所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基本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可以沿着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一步步前进。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比较融洽的,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学生也不是言听计从,自身的一些想法、意愿等有及时表达的机会,而教师也会予以及时的回应,师生双方在相互探讨、交流中共同推进教学的展开。在中国高师声乐教学中,因为在建国初期基本沿用了苏联高师声乐教学的模式,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也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学生数量的激增,在教师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模式便不再适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如果一味的坚持,也势必是以课时量减少、课时缩短为代价。所以应该及时探索出新的解决办法,既能够充分保留一对一模式的优点,又符合当下的实际条件。近年来,一些学校探索出了小组课的模式,可以说是十分成功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水平、性格等要素,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进行小组授课。其优点在于,因为小组成员的水平相似,所以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对此教师就可以采用集体解决的方式,使教学效率成倍的提升,也大大节省了教师、琴房等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因为小组成员数量不是太多,所以教师仍然可以进行个别指导,达到了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的要求,所以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师资建设方面

在俄罗斯高师院校中,对于师资建设是极为重视的,比如每年都会为教师提供多种学习和充电的机会、定期开展对教师的考核、要求教师参加演出实践等。也就是说,成为了一名高师声乐教师后远远不是终点,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仍然要不断的丰富和提升自我,从而保证整个教学的先进性。而在中国高师院校中,声乐教师都是以教学为主,忽视了个人的丰富和提升。多数教师都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自身的教学经验,按部就班的推动教学开展,对一些新的教学理念知之甚少,且自己的一些演唱理论、技能等也都相对落后,加之学校对教师的学习支持力度有限,共同造成了这一局面。所以作为学校来说,要充分认识到师资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声乐这种具有技能性特征的学科来说,更应该对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有及时了解,并根据需要主动调整教学的多个环节。作为教师自身来说,也应该树立起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除了获得多方面的丰富和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学生面前形成良好的示范,即在声乐艺术的道路上是永远没有终点的,唯有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才能有所收获。

(四)艺术实践方面

声乐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只有通过演唱,才能够将声乐作品传递给观众。所以在俄罗斯高师声乐教学中,对于艺术实践是极为重视的。在校内,艺术实践类课程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且有着严格考核标准;在校外,每个学校都建有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定期指派学生前往实习,多数学生毕业后,都有着较为充足的演唱或教学经验,基本满足工作的需要。但是在中国高师声乐教学中,艺术实践却呈现出明显的不足,多数学生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演唱技能,但是一到了公开演唱或实际教学中,就会因为相关经验的匮乏而发挥不佳,不但不利于个人的就业和发展,更是与声乐本质属性相违背的。所以需要进行全方面的变革和完善。在校内,一方面要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并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则要完善场地和设施建设,如音乐厅、音响设备等,并指派专人进行管理,使其长期处于稳定、可用的状态中,满足实践活动的需要。在校外,要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比如可以和一些演出团体、学校等签订协议,定期指派学生前往实习,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也可以满足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正是一个多方共赢的结果。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所获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与俄罗斯等高等声乐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在多个环节存在差距,这就需要广大声乐教育工作者以一种学习的姿态,通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取长补短,将对方先进的理念、经验和措施等结合实际为我所用。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将俄罗斯和我国高师声乐教学进行了比较研究,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高师声乐教学一定能够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等专业院校音乐声乐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现代社会中人才竞争已经成为主流,高职高专院校作为纵向深入培养专业能力的院校类型,也应主动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音乐声乐教学作为艺术类素质教育中的能力与理论兼具的课程,理应受到更高的重视。高等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方向,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地位。所以,要想更好的提升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水平,理应首先解决声乐教学水平。

一、高職声乐教学的基本目标与原则

声乐是以歌声为主要手段,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活动,抒发情感,是音乐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歌唱者的科学发声方法、刻苦的训练加上声乐教师一对一的传授经验和精心指导,才造就了这种美好的演唱效果。“一对一”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效果良好,但是往往忽略了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职高课程设置有其自身特点,比如学生多、课程门类多、声乐课时少,这就造成“一对一”教学模式难以完全实现,因此在高职学校中,声乐课普遍采用集体课教学模式,鉴于此,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案和理念,在有限条件和时间内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科学的训练,逐步提高职高学生的声乐专业水平,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声乐演唱艺术要求演唱者积极热情地投入,是一种复杂的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改革声乐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全心投入到整个教学实践中来,这要求教师严格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认真统计分析学生的素质特长、个体差异,然后分类分层分类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体会到参与的快乐,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声乐上有质的飞跃。

当前众多职业高中的声乐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多集中于课堂。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是声乐教学的创新性措施之一,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从根本上更为深刻地理解声乐这门艺术,完善理论知识,掌握科学的发音方式等,实践学习则可以巩固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的各种发声技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声乐。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反过来又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声乐学习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总结、不断成长。

二、高职声乐教学现状

声乐课是高职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职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生通过三年声乐课程的学习,充分开发他们各自的歌唱潜能,使其完成“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一定的歌唱技能,具有范唱能力”的基本要求。毕业后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又能具备在各种社会音乐活动中登台演唱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高职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多方面期望。

但是,由于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招生人数较多,且生多来自都市之外各地区,其中包括偏远落后的山区。由于各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状况不同,造成了学生的文化和音乐素质的差异。就普遍情况看,所招学生的嗓音条件、音乐素质不如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学生那样优越。学生入校时专业起点较低,即使有少数学生在进校前得到过声乐教师的指导,也常常只是短暂的、启蒙式的教育。另外由于高职声乐课授课时数较少,一般为普修,这些客观上的不利因素都给教学目的的实现带来了特别的困难。

声乐课作为高职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式以个别授课为主。这种形式同于普高音乐院校的上课方式,在教会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演唱,传授声乐理论知识,指导他们理解和表现声乐作品等专业知识方面也是相同的。但由于高职音乐课和普高音乐院校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教学计划等方面情况的不同。施教中,显示出它的不同特点。

三、针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需求的声乐教学改良建议

根据笔者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经验来看,目前国内高职高专院校中声乐课程比例本就较少,在这相对较少的课时中声乐练习曲目多按照专业音乐学院专业课程进行安排,这种安排形式对于以非必修课类型为主的普通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较为复杂,因此教学效果相对较差。笔者建议在课程安排中应减少专业音乐学员课程汇总的法、德艺术歌曲占比,转为以欣赏、鉴赏的形式加入非声乐教学课程中。这样可以有效削减难度较高的课程内容,可以以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和学习为主,形成以外国作品欣赏为主、中国作品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而针对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曲目选择则适宜以中国艺术歌曲为主,外国艺术歌曲及咏叹调为辅,“歌曲的选择不能脱离最基础的歌唱训练”;同时,作品的选择也要与职业需要相联系,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基础音乐教学,故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涉及的是中国声乐作品及儿歌(幼、小教专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加入此方面内容;但也不能忽视外国艺术歌曲及咏叹调的学习,这些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加强科学的发声概念,另一方面也是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审美的重要途径。所以,对此类歌曲应给予一定的课时安排,但不能成为教学重点。

与专业音乐院校不同,针对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的教学目的,其声乐课更适合采取集体课形式。一方面,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教学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性质是以基础音乐教育为主,因此重要的是要建立他们正确的发声概念,使其能够较为科学地训练声音,而非像培养歌唱家那样去突出培养优美出众的歌声 ;集体课将有利于学生对声乐观念、科学发声方法等共性化知识点作统一的了解。此外,幼、小教专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将来自身所面对的教学大多采用的是集体课形式,所以采用集体课教学模式也有利于使这些毕业生能更快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总体来说,高职高专院校在音乐教学的目标性上与专业音乐院校有所区别,其应当针对其目标定位选择授课方式。

参考文献:

[1]吴樱子.对高职声乐教学的探讨[J].艺术科技.2009(04)

[2]吕飞.新时期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改革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9(06)

[3]刘江元.无界化的高职声乐教学[J].艺术教育.2009(11)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 篇4

当前我国高等师范类学生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声乐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在原则上要求课程应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然而, 近年来, 由于学生大量扩招, 造成高校硬件设备和教师资源的匮乏, 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大课的形式所取代。在这种教学环境中, 教师不仅无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细致指导, 甚至无法让所有的学生都有登台表演的机会。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如何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 利用现有的教学模式来弥补这方面授课的不足, 成为许多教师探讨研究的对象。

很多师范学院声乐教育专业自学生进校以来就坚持采用“小组声乐汇报”的方式, 来改进大课教学模式的不足, 从而给教师、学生都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帮助。

小组声乐汇报对高等师范类学生声乐学习的促进作用

简单来说, 小组声乐汇报就是声乐教师将学习内容分成不同的板块, 在每一板块内容的课堂授课活动之后, 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按照分组轮流的方式或者随机挑选的方式, 组织学生 (大一、大二是四人一节声乐课, 大三是两人一节声乐课) 进行演唱汇报。汇报结束之后, 可以让学生自主点评, 也可以由教师来亲自点评, 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验, 总结出小组声乐汇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

高等院校虽然是一个成年人学习的地方, 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和意识。然而, 由于在完全放松和缺乏任何监督的情况下,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仍然非常淡薄, 尤其是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的学生, 本身基础较弱, 如果再缺乏有效的监督, 其学习效率更是低下。小组声乐汇报的重要特征是, 一方面它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参加声乐表演的可能性, 不会让学生有旁观者、看客的心理存在;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课外作业或者是课外练习的成果如何, 从而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事实上, 这种督促更多是来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的心理压力, 是一种积极寻求自我提升的手段和方式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来自教师的语言激励。因此, 这种心理上的督促, 压力更大, 效果也就更明显。

2.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

在我国目前的高师声乐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提出, 教师必须把艺术实践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多方面技能的发展, 以达到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要求。

在小组声乐汇报课堂上, 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登上讲台。他们既可以体验舞台表演的真实感受, 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同时也可以在教师和同学们的点评中, 了解到除自己演唱声部之外的其他声乐作品, 在风格的掌握、演唱经验的积累、艺术处理、舞台表现、识别声音优劣等方面起到很好的认识作用。这其实也就是一种自我锻炼, 培养实践经验的过程。总体来说,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 离不开舞台表现, 学生只有通过大胆自如的演唱, 才能自信地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 进行范唱教学实践, 而高等师范院校的小组声乐汇报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能力培养的渠道和方法。

3.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与其他的学科相比, 声乐是一门极其抽象的学科, 里面往往包含着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 教师也会在课堂上进行示范表演, 然而, 大部分情况下, 一下课学生可能就已经全忘记了。比如,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讲授正确声乐的概念应是“明亮”“圆润”“连贯”“靠前”或者“靠后”等。而在现实的演唱活动中, 学生往往会将自己刺耳、暗闷的声音认为是正确的, 从而造成较大的误差。因此,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表演、教师点评以及与他人学习对比的方式才能真正体会这些内容。

而在小组声乐汇报中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学生之间在理解力、声音表现、欣赏特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他们可以相互观察、相互体会正确的发声, 通过听、看别人的演唱, 体会教师的点评, 来树立正确的声音要领, 从而记住这个印象, 去调整自己的声音表现。这是平时在大课授课过程中所不具备的条件。

4.加强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

在小组声乐汇报中, 实现学生之间有效的合作与互助学习也是其重要功能之一。为了使小组表演能够获得教师和同学们的赞同, 组员之间往往会群策群力, 积极合作,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等。在此情况下, 这种学习心理着重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互助协作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 尤其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小组声乐汇报的价值和效果。因此, 这种教学模式也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对于其未来的生活、工作与学习都大有裨益。

5.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目前,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声乐条件和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的是以声乐技能考入学校的, 也有的是以钢琴、器乐, 甚至是舞蹈考入学校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根据其声乐条件和素质, 实现因材施教, 按条件培养。比如, 对于声乐条件较差的学生注重声乐技能的培养;对于声乐条件较好的学生则要培养他们全面发展。

在大课中, 教师既没有机会, 同时也没有时间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然而, 在小组声乐汇报中, 则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 将具有相似声乐水平或者相同特征的学生分为一组, 给他们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技巧等, 既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又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6.极大地释放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担负着沉重的教学任务, 既要完成规定的学期教学任务, 同时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从而在学生的毕业汇报中能够呈现出一定的声乐水平, 这对于教师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他们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关注这方面的事情。在小组声乐汇报中, 教师是处在一个点评者的角色, 从事的是对日常教学效果的检验活动, 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 极大地释放了其教学负担。而且正如上文所说, 小组声乐汇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 通过这种方式, 教师既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 又保证了教学质量。

总体来说, 小组声乐汇报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表演相结合的重要学习方式, 既可以监督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 同时也可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于教师而言, 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是一种非常值得我们大力推广的教学模式。

摘要:高等师范类学生与其他音乐院校的学生在人才培养目的 、培养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就决定了高等师范类院校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小组声乐汇报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表演相结合的重要学习方式, 在整个大学四年的声乐学习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本文立足于我国高等师范类学生声乐学习现状和特点, 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 简要分析了小组声乐汇报对高等师范类学生声乐学习的作用体现。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小组声乐汇报,作用体现

参考文献

[1]谭顺来:《浅谈高师声乐教学中小组课与个别课结合》,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2]陈蓉蓉:《浅谈声乐个别课教学中的非主要问题》, 《天津声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 篇5

首先, 我觉得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安抚学生, 让学生们建立起自信心。因为好多学生都不太清楚学前教育到底是个什么专业,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专业最基本的要求, 以及以后的出路都是什么样的。进了大学学生们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由于从高中的学习模式过渡到大学的学习模式, 这本身就是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当他们初步的了解了学前教育专业后他们会很迷茫, 因为他们当中的好多人都没有系统地了解过声乐, 一旦要让他们马上进入角色他们还是很不适应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对学生们的安抚是很重要, 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声乐是一门技能, 以及得达到什么水平才能胜任未来的幼教工作。在一定的程度上让学生们内心放松下来。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其次是激发学习声乐的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成功的开的道理。因为天分的不足, 可以用后天的勤奋来弥补;但是如果我们对自己应该从事的事情没有丝毫兴趣, 要想成功可就难上加难了。

再次是因材施教。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出台,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大力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也在随之增加, 这就导致原有师生匹配有所紧张, 而声乐课多是以小组课的形式为主的,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分组是很关键的。我个人的经验认为, 要把程度以及接受能力相近的同学分到一起, 这样学生也不会感觉吃力, 教师也没有那么辛苦。

还要与学生们多沟通。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不会让历史重演?唯一的答案就是多和自己的学生沟通。声乐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门技能, 它不同于其他的乐器, 他是长在人的身体上的, 他是由人的大脑支配下充分调动生理器官, 以及心理活动, 共同来完成的。一个成功的老师不是让学生怕自己, 这里我们就会想到如何让学生们放下思想包袱, 用真诚的沟通去拉近和学生们的距离。要和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我们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做好充足的准备。

最后是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给每一个学生制作一个声乐学习的档案, 这个档案记录学生学习声乐直至毕业的全部过程。档案的内容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有成功的喜悦, 有失败的酸楚;有纸质的, 也可以有音像的材料, 如每次学生考试和比赛的录像等等。不同的学生可以依据档案的内容, 形成各自特色, 在这个档案袋里可以体现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等等。在这个袋子里不仅要记录学生的成功经验, 还要记录他们自己的失败经历, 以及他们是如何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分析并总结经验教训的。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 篇6

(一)师范性。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强调理论学习和研究以及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同时还要重视逻辑思维和理性的意识,该特点与培养的目标和对象有着直接的关系。基础音乐教育事业应该始终围绕这一教学任务来开展教学工作。

(二)双重性。高师声乐的教育对象是未来的音乐教师,这就说明了其教学过程具有双重性的特点,教师不仅要教“声乐”,还要教会学生进行“声乐教学”,对学生而言,不仅是单纯的学习“声乐”这门专业课,更要学习“声乐教学”,才能为日后的工作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音乐院校中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而高师声乐教学则是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和声乐教学技能。

(三)综合性。这也是高师声乐教学的一大特点。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单一方向的发展,重视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而高师声乐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横向的发展,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上得舞台,下得讲台”的效果,所以这一特性也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加强师德师风的培养,提高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以及科研能力,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比音乐表演类的学生更多元和全面,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二、学生对声乐的学习能力

(一)声乐理论的掌握。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审美意识,要从基础做起。

(二)声乐表演技能的培养。多进行舞台实践,平时也要多观摩音乐会和各种演出,参加排练。

(三)正确的认识自己,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先要肯定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样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知道如何改进、提高、突破。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注重声乐的审美体验和欣赏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演唱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教学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重点

1.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声乐是一门非常重要,但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学科,通过美妙的歌唱,它能让人心旷神怡、精神焕发。而作为这样一门妙趣横生的艺术学科,它的教学过程又充满着艺术性,它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联系,高师声乐教学作为音乐教育学院的一门主修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够传递声乐基础的“师者”,通过这些“师者”传承声乐这一门艺术性与思想性共存的重要艺术学科,进而由他们去促进下一代国民素质的全面发展。

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始终贯彻正确引导学生审美品味以及社会主义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原则。

2. 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程度、嗓音条件和学习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共同寻求对学生最有帮助的教学方法。

3. 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不骄不躁的良好心态,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4. 声情并茂的原则。这一点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诠释,教师不仅教会学生完成作品,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师生能否将声乐和真实的情感融合成一个有机体,并且将其演绎到音乐作品中来是至关重要的。

(二)高师声乐教学法

1. 启发式教学法。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想象来消化老师教授的内容,让学生善于自我总结、自我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自觉学习和解决问题。

2. 比喻式教学法。教师使用一些比喻的手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声音以及歌词的含义,但要运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比喻方式,不能太抽象。

3. 示范式教学法。通过老师范唱来让学生感受声音,这种方法可以带动学生,推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4. 歌曲式教学法。学生有针对性地练习歌曲,然后让学生演唱整首歌曲,在歌唱过程中培养其演唱技巧。

5. 语音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像讲话那样来歌唱,是一种古老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在语言中找到歌唱的感觉,在歌唱中找到语言的感觉,歌词来源于生活但又是高于生活的,我们要准确地发音,使听众能够听清楚你的每一字每一句,从而在演唱中准确表达意思和抒发情感。

摘要:高师声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专业能力、教学能力、音乐活动组织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也就是说,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学培养的是面向艺术舞台的表演人才,而高等师范学校声乐教学培养的是走向国家基础教育讲台的教育人才,或音乐艺术、美育的教育工作者,这是两者毋容置疑的根本区别。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 篇7

一、学习基本乐理

目前, 大多数中学虽然开设有音乐课程, 但是教授的乐理知识无法达到高等艺术类院校音乐专业招考要求。根据我国音乐教育现状, 不同省市艺术类院校招考声乐考生时, 均有针对性地对本省市教育情况制定考试要求, 以保证生源。并不是每个省市都会考乐理知识考试, 有些省市考虑到进入高校后能继续学, 所以取消该门学科考试。但是基本乐理是声乐学习不可缺少的学科, 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表现音乐。学习基本乐理, 可以为相关课程奠定基础, 有利于顺利学习其他音乐课程。例如, 学习声乐之前, 必须对读谱法、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进行了解。基本乐理虽然是一种理论, 但是在实践中结合理论, 可以感性、理性地理解和认识音乐作品, 同时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有效处理, 结合理论和实际是有效提高学生声乐水平的措施。

二、持之以恒地加强声乐训练

声乐表演是一种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艺术, 在高等艺术类院校声乐专业招生考试中, 声乐是必考科目, 注重考试发声技巧是否专业, 歌声是否优美动听, 歌唱是否表现艺术情感, 此外, 演唱是否具有自然、大方、优雅的风度。考试一般从小开始学生声乐和其他乐器, 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素质, 但由于变声期导致发声困难, 认为嗓子差而否定歌唱学习, 这种看法多由生理变化和心理障碍导致。好嗓子是学习声乐的有利条件, 若嗓音条件稍差, 可以通过正确发声训练进行改善。通常具有一定音乐素质, 嗓音没有出现病变问题, 均可以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习唱歌。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可以掌握基本歌唱方法, 发现自身存在的发声和演唱问题, 进而寻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在掌握正确歌唱方法和技巧的情况下, 持之以恒地进行声乐训练, 有助于打好扎实的声乐基本功。

三、声乐训练与嗓子保护相辅相成

在持之以恒地加强声乐训练时, 必须保护好嗓子, 嗓子检查出现病变问题, 无法被高等艺术类院校录取。因此, 声乐训练应与嗓子保护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具体方法有: ( 1) 采用正确的声乐训练方法, 充分合理的利用嗓子, 尽可能避免过度使用嗓音。 ( 2) 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 避免出现发声不自然、气息不均匀等问题, 有效改善音质、拓展音域、完美音色等。 ( 3) 以音乐为主、技术为辅进行歌唱, 表达音乐时正确把握情感和技巧, 实现声乐训练和嗓音保护并重目的。 ( 4) 为保证训练效果, 应在正常睡眠状态下, 以最佳状态循序渐进练习。 ( 5) 经常和教师、其他考生进行交流, 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走出训练误区, 通过交流能提高声乐水平。

四、做好考前各项准备工作

考前准备工作是保证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水平的重要阶段, 学生参加声乐专业考试时, 往往因紧张、怯场或心理压力影响考试水平, 这就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基本功与艺术表现能力。学生通过参加舞台演出或比赛, 可以加强演唱心理素质, 有意识地到人多的地方演唱, 不仅可以提高演唱水平, 还能调整情绪和心理, 投入感情和精力表现作品, 这是做好考前准备工作的有效途径。此外, 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演唱曲目, 并对曲目进行详细分析, 加深对曲目的了解, 以利于练唱投入感情。学生应尽可能根据所考院校对曲目的要求, 准备几首不同风格、类型、搭配的曲目, 全面表现自身声乐素质, 有利于取得好成绩。学生考试前要保证充足睡眠, 在劳逸结合的基础上适当练唱, 以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面对考试。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高中声乐特长生若想顺利通过高等艺术类院校声乐专业考试, 必须学习好基本乐理, 持之以恒地加强声乐训练, 并做好考前各项准备工作。高中声乐特长生学习基本乐理知识以及进行声乐训练时, 必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教师可以科学系统、准确完整地指导学生学习各类声乐知识, 避免学生学习声乐时出现学得迷茫、走弯路等现象, 还能有效纠正不良发声习惯, 使学生顺利通过高等艺术类院校声乐专业考试。

摘要:社会的发展进步, 促使人们越加重视美育。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文化素养, 艺术教育变得越来越普遍。对于高中声乐特长生来说, 做好高等艺术类院校声乐专业考试准备, 有助于成功踏入高校大门。为应对考试, 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有效的学习计划, 对专业学习科目进行充分了解, 有利于顺利通过考试。主要对高中声乐特长生高等艺术类院校声乐专业考试的准备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声乐特长生,艺术类院校,声乐专业,考试准备

参考文献

[1]罗宇佳, 田建荣.我国高等艺术院校音乐专业招生考试改革探索[J].民族艺术研究, 2010, (03) :149-153.

[2]刘东.专家指导艺考:声乐专业考试的五大准备内容[J].流行歌曲 (艺考) , 2008, (01) :17-19.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 篇8

关键词:声乐专业,教学,多元化,室内乐

近些年来,我国的声乐艺术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严肃的思考: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专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表现在歌唱技术方面,而出现在语言及音乐风格的把握和与声乐其他声部、乐队和合唱队之间的配合上。很显然我们的声乐教学中忽略了一些重要能力的训练,我们的教学领域还有某些不足。室内乐训练是丰富教学手段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国外的专业音乐院系里,室内乐一直是声乐专业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而每个音乐历史时期都涌现出许多经典作品。但在我国普通高等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相关声乐室内乐的训练课程仍处于薄弱环节和不被重视阶段。根据笔者了解有大部分音乐院校没有这个课程只有歌剧选段课程。原因是老师缺乏对室内乐排练重要性的了解, 学生也对室内乐缺乏热情。只注重发展个人独唱技巧, 而忽视“合作训练”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当前我国的声乐教学主要分为民族和美声两个教学专业,其教学曲目主要与由艺术歌曲、民歌和歌剧组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这有独唱,而合唱只在合唱课中加以训练,对声乐教学内容的效果并不明显。从教学目的来看,独唱曲目更适合训练独唱技术和个人的单独表演。有关室内乐方面的内容我国发展还比较缓慢,文献也少,处于弱势地位。在研究领域方面, 同其他学科一样涉及作品的曲式及介绍演唱家演唱风格方面的文献较多但是有关演唱配合和训练方法步骤等方面还没有任何文献, 说明对这一学科研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上述现状在我国主要音乐院校普遍存在, 在普通高等艺术院校更为突出。很多声乐专业的学生不明白声乐室内乐训练的重要性和意义, 更不是很清楚声乐室内乐训练的实用性, 以及这种训练对于专业声乐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声乐室内乐教学和演唱可以丰富学生的演唱风格、拓宽教学内容,可以强化演唱者丰富而细腻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培养演唱者的协作意识和配合能力。有助于增强演唱者的群体意识、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

声乐室内乐演唱与独唱相比,既是独唱者又是伴唱着,演唱者一方面要密切注意各声部总的进行同时又要以某一声部作为调整自己的基础;与大型合唱相比,室内乐的人数少,易于教学和演唱,强调团队精神,突出锻炼了个人的能力,又不至于滥竽充数,声乐室内乐演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 也就是说演唱者在平等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努力揭示作品内涵,合作中应当避免过分的张扬个性、音准、节奏、 力度也不能由着个人的性情而随意发挥。

声乐室内乐的形式常有男声二重唱、女声二重唱、 男女声二重唱、女声三重唱、男声四重唱、男女声小合唱,还有不常见的是室内乐的合唱(人数在36人以下)。 声乐室内乐的演唱,能展示音乐的清晰、细腻,它讲究声音的共鸣点小、清晰度极高的美感,声部均衡的和谐美,和声变换形式的和声色彩美,声乐室内乐演唱,作为一门艺术表演形式,是一种音乐会式的表演艺术,可作为人声的声乐室内乐音乐形式交流和作为文化进行学术探讨;室内乐合唱演唱,用声上十分讲究,由于人数少、不允许有任何颤音出现,全部是直声(相对)演唱, 每个声部以清晰、透彻、声音透明、纯净和声转换清楚, 声部平衡为目的。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艺术院校中音乐表演专业如何开展声乐室内乐训练, 室内乐训练的手段方法还没有更多的尝试, 而这种状况正是需要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来反思和探讨的。

高等师范大学声乐 篇9

声乐课的教学不同于一般音乐教育。它是声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和声乐表演等方面高度结合产物,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就是说作为声乐教师既要精通广博的声乐理论知识与技能, 又要具备渊博的修养和宽泛多样的表演技能。这样, 才能在具体地教学实践中得心应手。

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只注意专业技术的“高、精、尖”, 致使整个教学盲目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这一现象严重的脱离了我们民族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实际, 已经影响了正常的学科发展, 阻碍了专业的正常建设。对此, 我们始终坚持“立足民大、面向社会、强化多能、特色办学”的办学指导思想, 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 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积极调整教学模式, 改善教学方法, 做到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 (即基础理论知识以适用为度, 基本技能技巧以实用为准, 整体要求以人为本。) 把学生培养成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

针对声乐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们从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积极探讨声乐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路子。通过对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 整合优化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对教学模式的调整, 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 强化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等, 并以此来实现和促进我院声乐课教学模式的新突破, 体现出民族高等院校声乐教学的自身特点。

一、“民族性和实用性”

针对我校地处民族地区的特点, 改革主要从教材入手, 强调选用教材除通用的国际性教材外, 还应具有我们自身专业教学的特点即:“民族性和实用性”。具体做法就是将回族“花儿”演唱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 创编声乐专业课特色教材, 如:《“花儿”演唱教程》、《西北“花儿”——宁夏“花儿”集萃》、《北方民族大学合唱曲集》等。使课堂教学由单一技术的学习向实用性学习的转变, 注重“声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特色性教学;强化了课堂教学与“民族性、实用性”的高度结合。

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使学生摆脱了过去单一技术的学习方式, 进而向民族性和实用性过渡, 使学生的学习不只是简单的接受专业知识, 而是把继承祖国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精髓与自我的专业技术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通过对声乐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传统的教学形式课为主, 观摩课及实践课为辅, 并使“艺术指导”进入课堂, 配合主体教学, 强化了专业课的教学效果。通过观看上课录像;聆听课堂录音, 让学生自评、自学;众评、众学, 提高了学生声乐鉴赏能力、歌唱能力及表演能力。通过加强理论学习的环节及对考试制度的改革等, 实现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将“花儿”演唱引入到课堂, 使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正式走向高校课堂, 这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民族性、实用性”在课程中的鲜明体现具有指导性。

二、“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

理论教学在现今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被人忽视。教师在具体的专业教学过程中, 更多的表现为技术上的口传心授, 而忽略了理论教学环节的铺垫和跟进, 这使得声乐课的教学过于程式化;过于单一化;过于随意化;过于个性化。事实告诉我们, 声乐课的学习其理论支撑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声乐理论的学习会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明确方向;把握内涵;缩短时间。为此, 我们在巩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基础上, 加大了声乐课理论教学的份量。以理论课做先导, 强化专业课的内涵, 既丰富了专业课学习的形式, 又延伸和拓展了学生专业学习的途径。声乐理论课教学的加强和巩固, 有力的促进了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在深化声乐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还必须增强艺术实践的导入, 使课堂教学的内涵得以实际的扩展、延伸, 让学生在具体的艺术实践当中去体悟出课堂教学的目的, 感受到声乐艺术的真谛。通过积极参与广泛的社会活动及其他形式的艺术实践, 可使学生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 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自治区、市级的各类声乐大赛, 让学生到农村、厂矿、社区、部队、学校等去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文化活动, 使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并得以实际的锤炼, 这既检验了我们的教学水准, 又锻炼了我们的学生。“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的紧密结合, 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完善, “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对于声乐课教学模式的扩充具有实践性。

三、“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

没有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的教学, 而舞台实践更是检验我们课堂教学的试金石。大量的舞台实践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声乐理论与技术只有同歌唱、艺术表现等有机的结合, 并在舞台上得以充分的展示, 才能使我们的歌唱成为真正的艺术。课堂教学是舞台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舞台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发展和完善, 两者互为促进、互为补充。可以说艺术表现是依靠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声乐技巧作为基础的, 而舞台实践更是声乐课堂上理论与技巧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 通过舞台实践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 也可以反过来补充声乐理论与技术的学习, 两者是相辅相承的。

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突出声乐课教学的实践环节, 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创新性, 必须注重对每一位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定期举办“周末音乐坛”、“五色青春”等方式, 强化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及表演能力。通过“学期声乐汇报音乐会”及“个人独唱音乐会”、“重唱音乐会”等形式, 进一步加强了声乐教学的舞台实践环节, 落实了声乐教学技能训练的要求, 从而强化了对学生“五项技能”的培养。 (即:能演唱、能表演、能演讲、能教学、能编导) 。“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能动性。

四、“课堂教学与民族文化艺术传承”

“课堂教学与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结合是我们在声乐课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一大亮点, 是一种新的尝试, 更是一种创新。

我们在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 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突破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民族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深化和理解。使学生懂得了歌唱艺术与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传承的必然联系,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了学生继承和发扬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切实落实“花儿”演唱在声乐课教学中的地位, 是“课堂教学与民族音乐艺术传承”的高度结合必然要求, 特别是宁夏“花儿”在具体教学中的科学实践, 愈加显得刻不容缓, 这是民族地区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求, 也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精神之所在。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补充, 加大了西北“花儿” (特别是宁夏“花儿”) 的教学力度, 使学生充分了解祖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强调学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精华的自觉性,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教学形式的改革, 以传统的教学形式课为主, “花儿”演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 对音乐的听觉理解非常重要, 但传统的听力训练过于模式化,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不会主动地去分析、理解、体验和表现音乐, 因此在演奏中只注意知识、技巧, 而没有个性。文章从奥尔夫、柯达依、达尔克罗兹等教育理论出发, 分析了听力训练中应注重的内容, 并提出了三种实验课例, 从实践中总结出了适于儿童器乐学习的听力训练方法。

关键词:儿童;器乐学习;听力训练一、理论研究

听觉是儿童学习乐器的最自然的发蒙途径。听觉能力将会极大地拓展孩子们显示其缪斯本能的范围, 丰富他们以各种方式参与音乐活动的经验。

音乐教育中听力的训练, 通常被认为是音乐教育的“中心问题”, 它的任务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尽其所能地体验音响的表现力。不论一个人的音乐能力如何, 他都能领略到音乐的奥妙。不管一个人的音乐能力有多高, 他欣赏音乐的能力总是高于他从事音乐实践的能力。如果将音乐的体验局限于人的表演或作曲水平, 那才是天大的不幸。1

在音乐教学中, 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听”的表面, 而是要通过“听”去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从而使演奏出的乐曲更有表现力。很多琴童包括一些专业学生很不注重乐曲演奏过程中“听”的重要性, 他们在演奏乐曲时尤其在平常练习时并没有用心地去听自己演奏出的音乐, 好像自己演奏就是为了给别人听。没有“听”就谈不到内心的表达。

在传统器乐教学中, 通常在学习一首新的乐曲之前, 老师会告诉学生这首乐曲是什么样的, 并且多次地给学生做示范, 回课时

老师再一句一句地给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变化速度、力度等。所以往往千人一面, 是老师用一个模子制造出来的。

每一首乐曲的练习和表演都是对这首乐曲的再度创作。乐器学习者和表演者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个体差异, 他的性格、理解力等都决定了他演奏出的曲子应该是和别人不同的。而我们现在大多数学生没有主动去“听”, 只会随着老师的指挥棒转, 不会主动地去分析、理解、体验和表现音乐, 所以他们的演奏就没有个性。许多学生注意到的只是具体的技巧、知识, 只是为了弹曲子而弹曲子, 而不是为了表现音乐, 抒发自己的感情。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觉接受音乐的能力, 能够积极地去把握生活环境中的各种音乐、声响等, 自觉地、自由地对环境中的声音进行选择 (听还是不听, 听什么或者怎样听) , 培养自己对环境敏锐的观察力,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更深更高层次的理解力, 而这个过程, 也正是人格的自我完善。2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听力的训练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自然环境、声音等一些事物开始, 这样不但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让学生从中学会观察、体验, 从而更好地去表现音乐。

柯达依也很注重学生听力的训练, 他认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在于系统训练具有敏锐鉴别能力的听觉, 他强调“听觉只能在读和写的音乐体验中得到开发。正如学校里教授图画是视觉的教育一样, 教授音乐是听觉的教育, 不能熟练掌握读写, 音乐就唱特色课教学形式为辅, 提高学生对“花儿”的鉴赏能力、演唱能力及表演能力。与此同时, 我们还加强了民族音乐理论学习的环节, 突出“花儿”特色课教学实践环节, 让学生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获取民族文化艺术的营养,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实现对学生“多能”的培养。课堂教学与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相结合具有创新性。

目前, 我院声乐课的教学从单一的授课形式, 已发展成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多种授课形式。声乐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只能是神秘的、难以理解的、抓不住的东西。只有靠坚实的读写技巧, 才有可能掌握音乐实质。准确、流畅地视唱单声部旋律是获得音乐体验的最基本的先决条件”。3虽然柯达依的这段话让我们质疑如此的听力训练是不是过于刻板和严格, 但是这又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听”在音乐教育中重要的作用。

达尔克罗兹在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中也谈到了听力的培养和训练, 他强调内心听觉的训练。内心听觉指不依赖乐器和人声想象出音乐音响的能力。通过内心听觉, 作曲家不用钢琴可进行多声部音乐创作;指挥家和表演者看着乐谱能在头脑中再现音乐, 并在表演中矫正和完善声响;听赏者可以迅速感知、记忆音乐音响, 易于产生音乐共鸣。4所以说内心听觉是音乐听觉训练的高层次目标, 也是器乐学习者最终要具备的听觉能力, 就是将运动和声音的感觉“内化”, 从而来表现乐曲。

听力训练的主要练习方法就是“集中注意”练习。比如, 在对某些音乐要素进行身体节奏运动 (或歌唱、弹奏) 的停顿中, 穿插以想象或默唱, 以便先前的音乐要素在头脑中再现或继续。这些想象和默唱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内心听觉, 同时也是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

二、实验课例

1. 五线谱听音

(1) 课程内容

老师弹奏单音、和弦或短小的乐句, 同学们边哼唱边在五线谱上跳出来。

(2) 课例注意事项和延伸

在进行这个课例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对不同的对象选取不同的训练内容。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可以只做单音的训练, 或者由老师唱出旋律由学生“跳”。如要进行听短小乐句的训练, 变化不宜太多太复杂。这个课例可以延伸到容易出错的音或小节的预备练习, 也可作为新曲子学习之前的准备练习。初学的孩子的曲子都很短小, 曲子结构都很简单, 可以先让同学听几遍乐曲, 熟悉曲子的旋律, 然后再分小节听、唱、在五线谱上跳。这样下来一首曲子已经非常熟悉了, 这时候再让学生看谱去练习就容易多了, 而且不容易出错。

(3) 反思

这个课例是熟悉五线谱及音位的延伸练习。在同学们已经能够熟练掌握音的位置后, 五线谱上找音的训练已经显得与当堂课的一些内容脱节, 这时加入一些唱“跳”乐句的内容, 学生都很感兴趣, 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给学生学习新曲子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 新曲的学习

(1) 课程内容

在学新曲之前, 要求学生只听不看 (乐谱) , 随着音乐的快慢、强弱变化, 边听边跟着哼旋律, 并随意地做动作。

(2) 注意事项和延伸

老师不要规定学生做什么动作, 但要强调动作要随着音乐快慢强弱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变化。老师的评价应以鼓励和提建议的方式为佳。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应该用一些有意思的比赛方式去吸引他们认真地去听。

(3) 反思

这个课例在刚开始进行的时候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运用的多了, 有些学生注意力便不集中了, 提不起兴趣了。之后我设计了一些小的比赛和评比, 但始终不去强调学生们做的结果的好坏, 而是让学生们去注重做的过程。评价时以鼓励为主, 之后再提一些小建议。这样学生们不但能够很认真地去做, 而且还培养了一些胆小同学的自信心。

3. 移调的训练

(1) 课程内容

选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小曲子, 如《小星星》, 在C大调上演奏新, 使我们的声乐教学有了新的突破,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虽然我们在声乐教学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其与我们的要求还存有一的距离, 对于声乐课在我们民族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仍需不断地探索、研究、创新和实践。

我们必须依照科学发展观的态度, 在声乐课的建设中注重声乐课领域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注意与声乐课之间横向联系的渗透与整合。这样, 我们才能在具体的声乐教学改革中获取更多的帮助。

摘要:民族高等院校声乐课教学的的创新, 主要是通过对声乐课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和改革、创新等手段来实现和完成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依照自身的教学实际, 对声乐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改革和突破。在明确既定目标的前提下, 注重声乐课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强化“民族性与实用性”“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课堂教学与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等方面的高度结合, 并以此来实现声乐课教学模式上的新突破。

上一篇:医院资产下一篇:无线传感网数据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