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

2024-09-02

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精选七篇)

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 篇1

1 对象

2006年3月, 对本院消毒供应室共44名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年龄17~56岁, 平均年龄 (30.78±6.87) 岁;工作时间1~40年, 平均 (13.04±7.07) 年;教育程度以中专或职业高中为主, 占72%;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 占82.2%。

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标准预防知识问卷进行间卷调查, 发放50份, 回收有效问卷44份, 有效回收率88%。该问卷共10个条目, 满分10分。包括标准预防的定义、应用对象、目的、洗手指征、防护用品使用注意事项、面罩及口罩使用、护目镜的使用、防护服使用、戴手套指征、疾病传播途径。

3 结果

3.1 44名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标准预防知识得分分布情况

44名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标准预防知识得分1~3分者4人, 占9.09%;4~7分34人, 占77.27%;8~10分者6人, 占13.64%。44名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标准预防知识得分均数6.32±0.93分。

3.2 44名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标准预防知识问卷答对率

答对率70.1%。条目得分最低的4项为标准预防的目的、定义、疾病的传播途径、护目镜的使用, 答对率分别为35%、38%、34%、40%。洗手指征、防护用品使用注意事项、面罩及口罩使用、戴手套指征、应用对象、防护服使用答对率分别为94%、87%、94%、80%、62%、75%。

4 讨论

4.1 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

传染性, 必须进行隔离, 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 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 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应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对于消毒供应室而言, 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一旦直接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工作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污染到时, 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 穿隔离衣或围裙;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 防止被刺伤;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4.2 缪素萍[3], 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务人员标准预防能力知识问卷,

对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知识平均知晓率65.2%;最低为医技人员42.8%, 说明医务人员的标准预防能力有待提高。本研究调查结果虽高于65.2%, 但供应室工作人员标准预防能力仍不够理想, 无菌观念较差, 且对消毒供应室的工作程序、管理要求也不太明确, 加之护士大多为年龄较大、身体较差或是因各种原因不能胜任临床工作的人员, 大多数知识老化, 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差, 面对各种新技术、新疗法、新设备跟不上。因此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系统全面的岗前培训, 如医院内感染管理规范、消毒灭菌方法、操作技能、消毒灭菌包大小要求、包装要求等方面的强化培训[4], 不断提高对控制院内感染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明确标准预防的目的和措施。尤其对于供应室工作人员, 他们经常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及各种有毒有害因子, 对其健康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因此, 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树立标准预防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人人均具备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 除为供应室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具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外, 医院应该健全标准预防各项制度, 加强医疗职业安全教育的培训。工作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地学习新的防护知识, 更新观念,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总之, 应加强对供应室管理人员的培训, 强化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与防护措施, 普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 认真学习和贯彻标准预防的原则和措施, 推广和强化标准预防, 将标准预防贯穿于消毒供应室工作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刘胜文.现代医院感染管理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192~193.

[2]姜克云.供应室人员的职业防护[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1) :131~132.

[3]缪素萍.医务人员标准预防能力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2) :179~180.

验收请示消毒供应室验收请示 篇2

新乡市卫生局:

为进一步规范消毒供应工作,按照《河南省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室验收评定标准》的要求,我院积极开展消毒供应室达标创建活动。

在创建过程中,医院高度重视,对照《河南省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围绕组织管理、规章制度、人员要求及培训、建筑与布局要求、设备与设施要求、质量管理、监测管理等七个方面认真准备,积极整改,取得了预期效果。一是成立了消毒供应室达标创建专项组织,由院长亲自主管,明确了创建责任,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创建措施;

二是修订完善了消毒供应室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三是配齐了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强化了消毒供应工作知识培训;四是结合医院实际,尽最大努力改造了消毒供应室,改建后的消毒供应室功能分区、布局流程趋于合理;五是加大投入,添置了必需的消毒设施设备;六是对消毒供应工作质量实行全过程管理,严格执行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及结果控制,以确保消毒质量;七是创建专项小组不定期对消毒供应室进行工作检查和质量考核,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通过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我院消毒供应室逐步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医院内部自查评分合格。综上所述,我院消毒供应室已初步具备达标验收条件,现恳请市局予以验收认定。

妥否,请批示。

2031-07-30

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 篇3

1 美国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

1.1 消毒供应中心的称谓略有差异

大多数美国医院把提供清洗、消毒、灭菌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部门称为“消毒供应中心”;少数医院根据工作特色, 把“消毒供应中心”改称为“集中处理”、“灭菌操作和分配中心”、“无菌供应中心”、“外科器械处理供应中心”等。

1.2 集中管理的工作模式

美国消毒供应中心实施集中管理工作模式, 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 避免了设施、设备、空间和人员的重复利用所造成的浪费。雇佣受过良好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 按照个人专业特长和岗位设置需求安排工作岗位。这样既可以雇佣更少的人, 又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处理更多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既能满足医院各科室日益增加工作量的需求, 又能提高消毒供应的工作效率。

1.3 消毒供应区域和工作流程

美国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区域分为污染区、清洁区和无菌存放区。污染区主要从事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分类和清洗工作;清洁区主要从事检查、装配、包装和灭菌等工作;无菌存放区主要从事将灭菌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入库、上架、分配和派送等工作。

科学的工作流程对于消毒供应中心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污染物品必须和清洁物品隔离分开, 以确保正确的操作条件和环境要求。物品流通必须是单向的, 即从污染区到清洁区, 再到无菌存放区, 见图1。

1.4 医疗器械处理流程

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流程就像一个闭合的圆环, 将使用后的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回收到去污区开始一次循环处理流程。在处理过程中, 每一步都要仔细检查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状况, 以确保其清洁、功能完好、装配正确、处理流程正确以及灭菌后包装材料无破损等。

2 美国消毒供应中心遵循的法规与标准

2.1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ood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条例及标准

美国F D A是负责确保食品、化妆品、人畜药品、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电子辐射产品对公众使用安全有效的联邦机构, 同时还要保证这些产品向公众的介绍诚实可信。它在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公共卫生署的职权范围内行驶职责, 规范所有医疗器材的制造, 要求新的医疗器械在上市之前必须是清洁的。它还规范了用于处理高度危险性器械和中度危险性器械的灭菌剂和高水平消毒剂的使用, 规定这些化学品在销售之前, 必须经过严格的大量的微生物测试。主要涉及消毒供应工作的内容有医疗器械分类、上市前后要求、医疗器械报告要求、医疗器械召回、标签和一次性医疗器械重复使用的规定等。

2.2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准则

美国C D C是隶属于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的一个联邦政府机构, 通过预防和控制疾病、伤害和残疾, 应对紧急卫生情况, 促进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美国CDC是第一个制定“隔离技术实用建议”的机构, 在此项研究的数据基础上, 形成了《感染控制准则》。虽然美国CDC的准则并非法规性规定, 但其他管理机构非常重视这些准则, 并以它们作为审查医疗机构的标准。

2.3 美国交通运输部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DOT) 法规

美国DOT是负责确保运输系统快速、安全、高效的联邦政府机构。与医疗卫生相关的运输法律涉及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从最初处理点到接收点 (修理或贴标签) 之间的运输, 以及危险和放射性废弃物的运输。美国DOT负责检查和通报组织违反法规的行为。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相关的内容有经过预处理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运输, 灭菌器械、器具和物品配送, 危险废弃物存放和运输等。

2.4 美国环境保护署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法规

美国EPA是制定和执行与清洁的水、空气和土地有关法律的监管机构, 负责将温室气体和有毒废气排放减到最小、规范固体垃圾的再次利用、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制定和执行关于农药的法规。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相关的法规有两个, 分别为《联邦杀虫剂、杀菌剂、灭鼠剂法》和《1990年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

2.5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 法规

美国OSHA隶属于美国劳工部, 主要责任是保护工人远离因职业引起的疾病和伤害。美国OSHA法规中与消毒供应中心最直接相关的是《经血传播病原体职业接触标准》和《环氧乙烷灭菌使用准则》。

2.6 美国医疗器械促进协会 (The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Instrumentation, AAMI) 标准

AAMI是由制造商、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管理人员、科学家、学者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组成的委员会, 研究和开发新的或修改现有的《推荐操作和标准》, 以解决器械和系统的使用、维护和加工问题, 还为制造商制定标准, 对他们生产的产品的标签、安全性和性能要求提出建议。虽然AAMI是一个自愿性组织, 但由其推荐的操作和标准被认为是医疗保健准则的重要参考依据。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要求技术人员熟练掌握AAMI标准中有关器械处理和灭菌操作准则的内容。

3 2014年美国消毒供应学术年会

美国消毒供应中心协会是国际医疗中心供应物料管理协会的简称, 成立于1958年, 是为美国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设立的权威专业学术机构, 是一家非盈利性学术机构。其会员遍布美国50个州和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会员制和专业性使其成为全球消毒供应专业最著名的学术组织之一。

美国消毒供应中心协会的宗旨是为会员和医疗机构提供培训机会, 推动消毒供应专业发展, 构建交流平台。每年5月举办学术年会, 邀请来自全世界的消毒供应行业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分享学术成果, 讨论学术话题。其2014年学术年会的主要议题涉及AAMI标准更新、生物膜和医疗器械、无菌包装材料检测方法、湿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以及压力蒸汽灭菌基本原理等内容。

4 存在的差距和体会

4.1 AAMI标准对我国医院消毒供应标准的启发

AAMI标准作为医疗器械技术方面信息的主要来源, 是工业界、专业部门和政府机构标准制定的依据。AAMI研究和开发新的或修改现有的《推荐操作和标准》, 以解决器械和系统的使用、维护和加工问题;为专业部门、医疗护理机构和工业界提供多学科的领导和计划, 以提高他们对医疗器械和相关技术的认识、发展、管理和应用的能力。AAMI标准5年更新一次, 唯有ST79是一年更新一次。

我国现有的医疗体制、医院环境和医院内的制度建设等方面都与美国不尽相同。2009年12月原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三项标准》 (以下简称《三项标准》) 是我国在医疗器械消毒供应方面首部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涵盖了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技术操作和效果监测等内容。《三项标准》为处于无序管理状态的我国医院消毒供应工作提供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理论化的指导依据, 从而保证医疗器械和医用物品的消毒灭菌质量。《三项标准》实施已将近5年, 根据各地实施标准过程中的反馈意见来看, 标准还存在瑕疵。建议在借鉴美国食品和药品条例、美国医疗器械标准和美国医院消毒供应工作中已经取得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不同区域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发展现况, 修改完善《三项标准》。

4.2 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

据美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负责人介绍, 他们聘用的工作人员没有护士执照, 也没有接受过护理专业方面的业务培训。申请从事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职位的人员, 需要接受医疗器械消毒专业的知识培训, 并取得器械消毒从业执照才能被雇佣。

美国消毒供应中心协会注重为协会和医疗机构会员优先提供培训机会, 除每年春季举办年度学术会议外, 还组织培训研讨班, 让更多的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参与。这些培训的主旨是帮助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了解消毒供应的最新趋势、规章制度和推荐操作, 并为各个会员与消毒供应中心专家保持联系提供机会。

我国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配备不足, 专业培训不到位;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少、知识结构陈旧、跟不上消毒供应学科的发展。建议逐步组织开展消毒供应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加强消毒供应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我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稳步有序发展。

4.3 定期保养和维修灭菌设备

美国消毒供应中心的所有机械设备都要定期有规律有计划地进行保养和维护, 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状态。保养维护工作分为预防性维护和设备维修两种:预防性维护是在出现问题前发现机械设备潜在问题, 包括安全和功能检查;设备维修是在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或者损坏时进行的修理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有条件的医院都相继购进了双扉式清洗消毒机、双扉式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器、超声清洗机、针头冲洗机等消毒灭菌先进设备, 但在设备的定期保养和维修方面还不尽如人意。

4.4 严谨的质量控制和信息追溯系统

美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有严格的质量要求和质量评价方法。在医疗器械和物品的质量方面, 要求消毒供应技术人员从医疗器械使用者的角度考虑, 提供安全可靠的灭菌医用物品。一次性医用物品的使用、器械套件中物品的清点、器械的锋利程度检查、包内指示卡的放置、内镜清洗程序和灭菌物品包装要求等都有质量要求和评价控制制度。

近年来, 医院消毒灭菌技术和医疗器械技术日新月异, 消毒供应中心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 医疗器械回收、清洗和去污工作流程、手术器械清点、无菌包装存放、物品灭菌的质量监控、库存管理、器械采购、设备维修和更换、外来医疗器械设备的使用和去向等资讯都需要完备的信息追踪系统。

美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都普遍应用着信息追溯系统, 信息采集有手工输入和扫描信息码两种形式。信息追溯系统不仅连接着手术室、临床各科室, 还连接着医院器械和设备的采购、更换、维修部门以及医院管理者和财务部门。

与美国同行相比, 我们有不足, 也存在差异。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建立健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加强岗位职责管理, 做好信息记录和追溯系统, 实施规范化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 为临床提供快捷、高效、专业、经济、安全的服务, 保证供应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达到质量标准要求, 确保医疗安全。

摘要:在考察位于美国纽约和圣保罗两地的4所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运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介绍了美国消毒供应中心区域布局和工作流程、美国消毒供应中心遵循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和2014年美国消毒供应学术年会所涉及的主要议题, 阐述了我国与美国消毒供应中心运行管理中存在的差异和政策建议。

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 篇4

第3 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CSSD)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的要求与方法和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CSSD和为医院提供消毒灭菌服务的社会化消毒灭菌机构。暂未实行消毒供应工作集中管理的医院,其手术部(室)的消毒供应工作应执行本标准。

已采取污水集中处理的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使用。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 18278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工业湿热灭菌 第1 篇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

WS 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1部分:管理规范

WS 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部 3 术语和定义

WS 310.1和WS 310.2的术语和定义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可追溯traceability

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记录,保存备查,实现可追踪。

3.2 灭菌过程验证装置process challenge device,PCD

对灭菌过程有预定抗力的模拟装置,用于评价灭菌过程的有效性。其内部放置化学指示物时称化学PCD,放置生物指示物时称生物PCD。

3.3 A0值A0value

评价湿热消毒效果的指标,指当以Z值表示的微生物杀灭效果为lOK时,温度相当于80℃的时间(秒)。3.4 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table-top sterilizer 体积小于60 升的压力蒸汽灭菌器。

3.5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flash sterilization 专门用于处理立即使用物品的压力蒸汽灭菌过程。

3.6 管腔器械hollow device

含有管腔内直径≥2mm,且其腔体中的任何一点距其与外界相通的开口处的距离≤其内直径的1500倍的器械。

3.7 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test soil 用于测试清洗消毒机清洗效果的指示物。4 监测要求及方法

4.1 通用要求

4.1.1 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4.1.2 应定期对清洁剂、消毒剂、洗涤用水、润滑剂、包装材料等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应符合WS 310.1的要求。

4.1.3 应定期进行监测材料的质量检查,包括抽查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及有效期等,检查结果应符合要求。自制测试标准包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

4.1.4 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对清洗消毒器、灭菌器进行日常清洁和检查。

4.1.5 按照以下要求进行设备的检测与验证:

a)清洗消毒器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校验; b)压力蒸气灭菌器应每年对压力和安全阀进行检测校验;

c)干热灭菌器应每年用多点温度检测仪对灭菌器各层内、中、外各点的温度进行物理监测。

d)低温灭菌器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验证。4.2 清洗质量的监测

4.2.1 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

4.2.1.1 日常监测 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4.2.1.2 定期抽查 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4.2.2 清洗消毒器及其质量的监测

4.2.2.1 日常监测 应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

4.2.2.2 定期监测

4.2.2.2.1 对清洗消毒器的清洗效果可每年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监测。当清洗物品或清洗程序发生改变时,也可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清洗效果的监测。

4.2.2.2.2 监测方法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或指导手册;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检测,清洗消毒质量检测合格后,清洗消毒器方可使用。

4.3 消毒质量的监测

4.3.1 湿热消毒

4.3.1.1 应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与时间或A0值。监测结果应符合WS310.2的要求。

4.3.1.2 应每年检测清洗消毒器的主要性能参数。检测结是应符合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的要求。

4.3.2 化学消毒 应根据消毒剂的种类特点,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结果应符合该消毒剂的规定。

4.3.3 消毒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及监测结果符合GB 15982的要求。每次检测3 件~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4.4 灭菌质量的监测

4.4.1 通用要求

4.4.1.1 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4.4.1.2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4.1.3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4.1.4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4.4.1.5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4.1.6 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4.4.2 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4.4.2.1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4.4.2.2 化学监测法

4.4.2.2.1 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4.4.2.2.2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4.4.2.3 生物监测法

4.4.2.3.1 应每周监测一次,监测方法见附录A。

4.4.2.3.2 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入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4.4.2.3.3 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4.4.2.3.4 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因一般无标准生物监测包,应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制作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应侧放,体积大时可平放。

4.4.2.3.5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

4.4.2.3.6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遵循4.4.1.4的规定。

4.4.2.4 B-D试验 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4.4.2.5 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监测 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 后灭菌器方可使用,监测方法应符合GB 18278的有关要求。对于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应满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三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4.4.3 干热灭菌的监测

4.4.3.1 物理监测法:每灭菌批次应进行物理监测。监测方法为将多点温度检测仪的多个探头分别放于灭菌器各层内、中、外各点,关好柜门,引出导线,由记录仪中观察温度上升与持续时间。温度在设定时间内均达到预置温度,则物理监测合格。

4.4.3.2 化学监测法:每一灭菌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每一灭菌包内应使用包内化学指示物,并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对于未打包的物品,应使用一个或者多个包内化学指示物,放在待灭菌物品附近进行监测。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据其颜色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要求。

4.4.3.3 生物监测法应每周监测一次,监测方法见附录B。

4.4.3.4 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监测(重复三次),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4.4.4 低温灭菌的监测

低温灭菌方法包括环氧乙烷灭菌法、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法和低温甲醛蒸汽灭菌法等。

4.4.4.1 通用要求 新安装、移位、大修、灭菌失败、包装材料或被灭菌物品改变,应对灭菌效果进行重新评价,包括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重复三次),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4.4.4.2 环氧乙烧灭菌的监测

4.4.4.2.1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灭菌参数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

4.4.4.2.2 化学监测法: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定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4.4.4.2.3 生物监测法:每灭菌批次应进行生物监测,监测方法见附录C。4.4.4.3 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的监测

4.4.4.3.1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每个灭菌周期的临界参数如舱内压、温度、过氧化氢的浓度、电源输入和灭菌时间等灭菌参数。灭菌参数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

4.4.4.3.2 化学监测法: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定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4.4.4.3.3 生物监测法:应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监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4.4.4.4 低温甲酸蒸汽灭菌的监测

4.4.4.4.1 物理监测法:每灭菌批次应进行物理监测。详细记录灭菌过程的参数,包括灭菌温度、湿度、压力与时间。灭菌参数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

4.4.4.4.2 化学监测法: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定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4.4.4.4.3 生物监测法:应每周监测一次,监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4.4.4.5 其它低温灭菌方法的监测要求及方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

5.1 应建立清洗、消毒、灭菌操作的过程记录,内容包括:

a)应留存清洗消毒器和灭菌器运行参数打印资料或记录。

b)应记录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操作员签名或代号,及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等,并存档。

5.2 应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的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进行记录。

5.3 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清洗、消毒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应≥6个月,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留期应≥3 年。

5.4 灭菌标识的要求

5.4.1 灭菌包外应有标识,内容包括物品名称、检查打包者姓名或编号、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

5.4.2 使用者应检查并确认包内化学指示物是否合格、器械干燥、洁净等,合格后方可使用。同时将包外标识留存或记录于手术护理记录单上。

5.5 应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制度及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应建立灭菌物品召回制度。

5.5.1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通知使用部门停止使用,并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尚未使用的所有灭菌物品。同时应书面报告相关管理部门,说明召回的原因。

5.5.2 相关管理部门应通知使用部门对已使用该期间无菌物品的病人进行密切观察。

5.5.3 检查灭菌过程的各个环节,查找灭菌失败的可能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后,重新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该灭菌器方可正常使用。

5.5.4 应对该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并向相关管理部门汇报。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压力蒸汽灭菌的生物监测方法

A.l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将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制成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或使用一次性标准生物测试包,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标准生物监测包置于灭菌器排气口的上方或生产厂家建议的灭菌器内最难灭菌的部位,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如果一天内进行多次生物监测,且生物指示剂为同一批号,则只设一次阳性对照即可。

A.2 具体监测方法为:将生物指示物置于标准试验包的中心部位,标准试验包由1 6条41cm×66cm 的全棉手术巾制成。制作方法:将每条手术巾的长边先折成3 层,短边折成2 层,然后叠放,制成23cm×23cm×15cm大小的测试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经56℃±1℃培养7d(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产品说明书执行),观察培养结果。

A.3 结果判定: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阴性,判定为灭菌合格。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阳性,则灭菌不合格;同时应进一步鉴定试验组阳性的细菌是否为指示菌或是污染所致。

附录 B(规范性附录)干热灭菌的生物监测方法

B.1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采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制成标准生物测试包,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B.2 具体监测方法为:将枯草杆菌芽抱菌片分别装入无菌试管内(1片/管)。灭菌器与每层门把手对角线内,外角处放置2个含菌片的试管,试管帽置于试管旁,关好柜门,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待温度降至80℃时,加盖试管帽后取出试管。在无菌条件下,加入普通营养肉汤培养基(5ml/管),36℃±1℃培养48h,观察初步结果,无菌生长管继续培养至第7 日。

B.3 结果判定: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若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肉汤管均澄清,判为灭菌合格;若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而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肉汤管混浊,判为不合格;对难以判定的肉汤管,取O.lml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用灭菌L棒或接种环涂匀,置36℃±l℃培养48h,观察菌落形态,并做涂片染色镜检,判断是否有指示菌生长,若有指示菌生长,判为灭菌不合格;若无指示菌生长,判为灭菌合格。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环氧乙烷灭菌的生物监测方法

C.l 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置于常规生物测试包内,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监测。常规生物测试包放在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整个装载灭菌包的中心部位)。灭菌周期完成后应立即将生物指示物从被灭菌物品中取出,36℃±l℃培养7d(自含式生物指示物应遵循产品说明),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同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C.2 常规生物测试包的制备:取一个20ml无菌注射器,去掉针头,拔出针栓,将生物指示剂放入针筒内,带孔的塑料帽应朝向针头处,再将注射器的针栓插回针筒(注意不要碰及生物指示物),之后用一条全棉小毛巾两层包裹,置于纸塑包装袋中,封装。

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 篇5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为了解、评价各地医院贯彻落实《WS310.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310.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 部分: 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 及《WS310.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以下简称“三项标准”) 的情况, 为三项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依据, 受卫生部监督中心委托, 2 0 1 2 年6月-2013年6月, 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与卫生部监督中心联合, 对我国9省市三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与追踪评价。现将医院落实三项标准的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范围

根据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状况和与标准制定前调研结果的对比等因素, 选择江苏、山东、吉林、黑龙江、重庆、甘肃、河南、广西、河北9省市共365所医院进行书面调查;并对江苏、重庆和甘肃3省市共15所医院进行实地调研。

1.2 调查内容

因三项标准规范内容较多, 故调查主要选择标准能否正确贯彻实施和影响CSSD管理进展、质量改进的重点方面。具体了解标准颁布后, 医院关于标准的学习、培训与贯彻落实情况, 及对三项标准的作用评价和修改建议。 根据调查目的与内容, 组织相关专家 (包括三项标准主要起草者, CSSD管理、医院感染管理、消毒学和卫生统计学专家) 共同设计调查表, 并多次征求意见和经各省录入员试填, 完善调查表内容。

1.3 调查方式

采用书面调查和实地调查 ( 以听取介绍为辅, 实地观摩和召开座谈会为主) 相结合的方式, 开展调查。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3.1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 并进行双录入核对。 采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百分比描述。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书面调查365所医院, 其中省部级医院90所、地市级医院87所、县区级医院188所;综合医院326所和专科医院39所 (妇婴22所、骨科1所、胸科3所、眼科1所、口腔1所、肿瘤医院11所) ;公立医院358所和民营医院7所。发放调查问卷365份, 回收365份, 有效问卷365份。

2.2 接受标准培训情况

医院对标准的学习主要通过培训, 本次调查中有332所 (90.9%) 的医院组织相关人员参与了三项标准的培训, 见表1。经卡方检验, 总体上P <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省部级与地市级之间P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省部级医院组织三项标准培训的情况好于地市级。

调查样本中, 有1 9 6 所医院的主管领导、273所医院的护理部负责人、 3 3 5 所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人、341所的CSSD负责人和243所的手术室负责人参加了三项标准的培训, 培训率见表2。

有52所 (14.2%) 医院的主管院长、57所 (15.6%) 医院护理部负责人、101所 (27.7%)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人、97所 (26.6%) 医院CSSD负责人参加了本标委会举办的培训班。

2.3 改变管理模式

标准起草调研证实, CSSD分散式管理模式下, 受人员、水、设备设施及工具等多因素限制, 由于各科室不具备基本的清洗、消毒和包装条件, 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严重影响灭菌质量[1]。在本次调查的365所医院中, 有215所医院已将需要清洗消毒或灭菌的器械及用品集中由CSSD处置, 实现了集中管理;因医院对CSSD的建筑改造、设备更新, 以及CSSD人员对各科器械处置的熟悉需要过程, 125所医院的CSSD集中管理在按计划逐步进行中;25所医院仍实行分散式管理。

本次调查显示, 影响医院实行CSSD集中管理的主要因素为CSSD面积不足、设备欠缺以及人力不足等, 其他相关因素还包括医院科室成本核算难以解决, 接台手术时间有限等。

2.4 确定落实三项标准的主管部门

医院对三项标准的落实不是仅靠CSSD即可一蹴而就的, 要将三项标准贯彻到位, 医院不同层面、全院各个部门的人员须在该项工作中承担不同的职责[2], 包括CSSD建筑布局的改造、设备设施的配置与维护、人员的调整与培训、操作流程及规章制度的建立或重整以及医院和科室成本核算的管理等方方面面, 需要医院明确牵头部门, 在院长的领导下, 进行多部门协调, 拟定实施方案和落实进度。调查中有315所医院 (占86.3%) 明确了牵头部门负责制定三项标准的实施方案, 同时研究、部署了方案落实计划的有314所, 占86%。

样本医院中, 牵头管理部门主要是护理部的有1 7 3 所 ( 占54.9%) , 是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有123所 (占39%) , 由院办负责的有6所, 由其他部门牵头的有15所, 50所医院没有明确牵头负责的部门。其中省部级和地市级医院中以护理部牵头管理为主, 县区级医院以院感科牵头管理为主。

2.5 将CSSD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因对CSSD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作用和对医疗质量影响的认识不到位, 多年来, 医院未将CSSD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缺乏定期考核与评价, 以致缺乏促进CSSD持续质量改进的机制。调查中, 351所医院依据标准将CSSD管理纳入了医院医疗质量, 由护理部负责日常质量考核与评价,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定期抽查, 均与奖金分配挂钩。

2.6 开展CSSD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鉴于以往C S S D人员培训的缺失, 需按照标准要求对人员建立岗位培训, 以学习和熟悉各类器械的处置流程、各类设备的操作规程以及岗位职责与管理制度等, 进而适应集中处置和保证质量的需要;同时, 开展继续教育以促进知识的更新。 调查了解, 建立了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并落实的有355所 (占97.26%) , 制定了继续教育制度并落实的有341所 (占93.9%) 。其中2011年1月-12月底有94.2%的医院开展了CSSD人员岗位培训, 5.8%的医院 (省部级2所、地市级3所、县区级16所) 未开展岗位培训;2011年1月-12月底有92%的医院CSSD人员参与了CSSD相关的继续教育, 8%的医院 (省部级2所、地市级5所、县区级22所) CSSD人员没有参与相关的继续教育。

2.7 设备管理

为保证清洗、 消毒与灭菌的质量, 需要对清洗、消毒与灭菌的设备定期进行检查与维护。调查中显示, 90%以上的医院的设备科与CSSD相互配合较好, 能按标准要求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与维护;对设备购置进行审核 (合格证、技术参数) , 有对厂家设备安装、检修的质量审核、验收制度;有专人负责CSSD设备的维护和定期检修;能保证CSSD的水、电、压缩空气及蒸汽的供给和质量, 定期进行设施、管道的维护和检修;能定期对CSSD所使用的各类数字仪表, 如压力表、温度表等进行校验。

2.8 标准对医院消毒供应工作的作用

90 % 以上的医院认为, 三项标准的实施对推动本院CSSD实现集中管理、提高CSSD清洗质量和消毒灭菌质量、预防医院感染发挥了较大作用, 见表3。

3 讨论

3.1 加强标准培训力度

标准培训包括医院选送骨干外出接受培训和骨干学习后组织医院相关人员 (特别是CSSD全体人员) 对三项标准的学习, 是标准在医院能否正确落实的前提。调查发现, 医院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培训, 了解标准后, 可提高标准的执行力, 如CSSD的建筑改造、设备设施及人力的调整、集中管理与科室经济核算政策的调整等, 都需要领导集体决策。为此, 建议将卫生标准的贯彻落实纳入对医院的质量评价标准中, 将医院落实卫生标准的评价纳入对医院领导的绩效考核中。

3.2 CSSD集中管理有待进一步落实

由各临床科室自行清洗包装器械 (特别是专科器械和手术器械) 的管理模式 (分散管理) 存在医院感染的安全隐患。采用集中管理可以充分发挥CSSD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确保重复使用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安全合格, 保证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3], 同时规范了流程, 使建筑、 设备及人力集中使用, 节省了资源。 本次调查, 215所医院已落实集中管理, 125所正在落实进程中, 但仍有25所 (占6.8%) 医院因客观原因 (更多的是管理不到位) 致使集中管理还未实现。

3.3 医院对CSSD的主管部门需明确, 管理需加强

CSSD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科室之一[4], 虽不直接接触患者, 但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医疗安全, 同时在工作中需要与多部门多专业的人员沟通、联系与协调, 沟通与协调是否顺畅的首要条件是医院应明确CSSD的主管部门。以往多数医院将其隶属于护理部, 但由于认识及对CSSD的工作流程与管理欠缺了解等原因, 实际管理不到位。本次调研集中管理及CSSD全面管理落实较好的医院, 都指定了明确的主管部门, 能在院长领导下, 顺畅地协调各方面拟定标准的实施方案, 并组织实施。反之, 集中管理未落实, 或落实进度较慢的医院, 大多存在主管部门不明确或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需要注意。

3.4 落实标准要求, 建立CSSD人员培训制度

CSSD工作人员由护士、工人和消毒员组成, 为节省人力成本, 工人占有一定比例, 且工人和消毒员均无相关医学专业教育背景。 标准颁布前, CSSD管理基础比较薄弱, 未建立针对CSSD各类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 继续教育机会较少, 只有质监部门对消毒员关于压力蒸汽灭菌安全管理的短期培训。标准颁布后, 省市或学术团体及医院按标准要求相继组织了培训, 但是培训内容以解读标准的为多, 细化CSSD管理和规范技术操作的较少, 且零散、欠系统化。加之人员流动性大、岗位经常变换, 形成稳定的人才骨干梯队困难, 难以与消毒供应专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对此, 提出如下建议: (1) 以省为基础, 面向CSSD管理者和护士建立岗位培训制度, 对CSSD如何管理、各类器械如何处理、各种设备如何使用和操作等开展系统化培训; (2) 建立消毒员岗位培训制度, 也可与质监部门合作开展培训, 将基本的消毒灭菌常识、灭菌物品装卸载、灭菌过程及灭菌器监测、湿包的辨识等与灭菌相关的内容纳入消毒员的岗位培训中; (3) 因CSSD工人基数大、流动性大、基础知识欠缺[5], 培训需相对系统化, 需将之纳入《卫生行业特有工种执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管理, 组织开展培训, 建立资质认定制度, 以保证人员质量和队伍稳定。

参考文献

[1]于翠香, 吴可萍, 冯秀兰.实施CSSD集中管理实践与成效[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1) :9-11.

[2]李六亿.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在推进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实施中的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1) :13-14.

[3]杨艳艳, 甄兰英, 王永琴.山西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10, 24 (9) :2379-2380.

[4]刘玉村, 梁铭会, 巩玉秀, 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岗位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22.

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 篇6

1 CSSD标准化操作规程的制订

邀请消毒供应专业的专家为指导者, 会同科室护士长、护理骨干对CSSD所涉及的各项操作规程进行商讨制定出标准化操作规程初稿, 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定期考核再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改。

2 CSSD标准化操作规程的具体内容

制订标准化操作规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CSSD各级、各班人员职责、制度和工作流程, 如清洗岗位工作规程, 使每一位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流程, 做到心中有数;②各种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规程, 如全自动清洗机操作规程, 包括使用前准备工作、使用步骤、日常的保养和维护、使用后的记录;③各种物品的清洗操作规程, 如金属类物品清洗操作规程, 包括清洗方法、步骤、质量标准。

金属类物品清洗的标准化操作规程:金属类物品先行分类→放入1︰200的酶清洗液中浸泡10 min~20 min→刷洗或放入1︰200的酶清洗液中超声清洗10 min→自来水冲, 全自动清洗机清洗→纯水漂洗→烘干。

注意事项:在流动水中进行冲洗, 在清洗液面下进行洗刷, 防止产生气溶胶;清洗后的器械应光洁, 无残留物质, 无血渍、污渍和水垢, 不得有锈斑。

3 CSSD标准化操作规程的实施

①订立初稿后对CSSD各级人员进行动员, 提高意识, 结合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行培训和考核, 要求熟练掌握各项操作规程, 明确工作质量标准。②为了确保操作中准确无误, 将规程打印成文塑封后张贴于各区域使工作人员随时可以参照。③建立各种记录本, 随时完整记录工作内容, 以备自查和质量控制人员督查。④各岗位检查上一岗工作质量, 质量控制人员在各岗位之间巡查, 每月1次技术操作考核, 护士长随机不定期抽查。每周晨会提出近期工作缺陷和改进措施, 每月开展1次质量持续改进会, 确保标准化操作规程理念不断落实、持续改进。

4 CSSD标准化操作规程实施的效果

4.1 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施标准化操作规程后各级人员工作主动性、岗位责任性提高了, 普遍认为对各项工作都心中有数, 知道了自己有什么权责, 该做什么, 如何去做, 什么场合有什么要求。工作有序、合理、安全, 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自身素质得到加强, 能熟练掌握各种仪器, 专业水平稳步提高。对于新调进CSSD的同志在没有老同志的教导下, 也能很快适应工作, 缩短了磨合期, 提升了整体工作效率。

4.2 提高了工作质量

使用标准化操作规程后病房满意度由以往的85%上升至95%, 物品清洗合格率、包装合格率、灭菌合格率、无菌物品合格率均上升至100%。

5 讨论

新型的管理模式, 符合当前形势的发展[2]。标准化操作规程的实施使工作从起点到终点都一目了然, 步骤规范, 严格遵循, 克服了传统模式带来的工作随意性, 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供应中心的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轨道, 确保了无菌物品的供应质量, 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准确、高效、及时的完成临床科室的需求。因此标准化操作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将CSSD的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伍瑞芳.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4) :40.

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市21家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将这些消毒供应中心在执行标准操作程序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并进行详细记录。调查共涉及人员240名, 这些人员为各家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相关管理人员。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分别向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相关人员进行发放。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所属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 医护人员对标准操作程序的认知情况, 各类诊疗设备仪器的消毒、清洗及准备情况, 工作人员对标准操作程序的执行力度,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情况, 相关制度规程建立情况, 各类设备的投入以及消毒供应中心人力资源配置情况等[2]。对所有调查对象详细讲解调查的目的、意义, 对相关调查内容进行详细解释。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 回收240份, 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38份, 有效率99.17%。

1.3 问卷统计分析

对所有回收的问卷进行统一的汇总分析, 对于每个调查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在执行标准操作程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对各项内容的调查结果进行细致的研究。

2 结果

标准操作程序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基础建设薄弱、人员培训力度差、防护措施不到位、对操作程序认识不足以及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见表1。

2.1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医院并未认识到消毒供应中心的重要性, 认为消毒供应中心是其他科室的辅助者, 主要是为了协助其他科室完成对各种仪器、设备以及医疗用品的消毒和清洗。因此在对人员分配时往往将能力较差、协调力较弱、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的人员安排到消毒供应中心, 这就造成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为低下。在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行动迟钝, 难以有效地满足消毒供应室快速发展的需要。再加之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待遇以及奖金往往要低于其他科室的人员, 这就使得能力较强的人员不愿意待在这里。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往往工作积极性较差, 再加之人员数量明显不足, 在日常工作中难以按照标准操作程序有效的执行。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80.95%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着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

2.2 基础建设薄弱, 设备投入明显不足, 未明确划分区域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90.48%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着设备投入较少且未明确划分区域, 消毒供应中心基础建设较为薄弱。由于消毒供应中心未能够使得医院管理者意识到所能够带来的直接效益, 而对此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因此在设备、资金投入方面未将消毒供应中心纳入到计划之中, 基础建设停留于最初的层次上未有所改进。部分一级医院消毒供应室设施简陋, 没有明确的区域划分。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标准操作程序的推进, 不利于医院消度供应中心的发展。

2.3 护理人员认识不足

临床各科室护理人员存在着认识不足的情况, 错误地认为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消毒、清洗不仅耽误时间而且浪费成本。而临床护理人员未经过消毒供应中心的专业性培训, 对医院消毒标准、标准操作规范以及自我防范缺乏认识。在对各种医疗设备、器械进行消毒时存在着不规范操作的情况, 给患者以及自身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2.4 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培训力度不足, 执行标准操作程序力度差

在调查中发现有71.42%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未对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或者说培训力度远远达不到标准, 这就使得人员工作能力严重不足。对于在消毒供应中心新上岗的人员为认真落实培训工作, 即使进行培训也未组织人员进行标准操作程序的学习和演练。

3 讨论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在应用标准操作程序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3.1 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对于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员要加强对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培训, 重点向人员讲解标准操作程序的内容、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需要消毒供应中心各人员加强对各项操作技能的学习。加强人员技能培训, 通过培训对工作中经常涉及的各项操作手段进行熟练的掌握。并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练习, 逐渐地巩固技能的熟练性。时刻注意各项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在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过程中, 对特殊设备仪器进行消毒时需要穿隔离服。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的消毒清洗, 注意各项操作的无菌化。由医院、厂家组织安排相应的讲座, 向大家讲解在消毒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类仪器的消毒标准等[3]。鼓励经验丰富的人员主动地分享自己宝贵的经验, 并要求新入职的人员以巩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 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是帮助该级别护士正确理解和掌握消毒供应室专业的基本, 通过业务学习、每月理论与操作的考核的方式进行培训。通过对每个岗位的定期操作考核, 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次培训, 从而熟悉掌握专业知识。对消毒灭菌工作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以及医院消毒灭菌的相关规定进行培训, 如卫计委颁布的《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的培训。每年从消毒供应中心选拔出责任心较强、工作严谨认真的人员参加市级组织的消毒专业技能培训工作, 通过培训使得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消毒的基础理论知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定期组织培训, 通过观看录像、分发知识手册、组织情景演练等多种形式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4]。

3.2 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规范各项操作流程及质量考核标准

充分结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现状制定并落实各项操作规程,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在各种规范以及规章制度的制约下, 可以更好地指引工作人员更有效率、更规范地完成各项消毒、灭菌操作。加强人员对标准操作程序的认识, 从每1名人员的内心深处接受并落实各项规范。在清洗之前需要对清洗的设备进行仔细的检查, 确保清洗设备能够正常运作。清洗人员需要穿戴特殊的防护装备, 避免在清洗过程中不慎发生感染。对于不同材质以及特性的器械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否则会对器械的正常使用造成巨大的影响[5]。加强人员对所制定的的操作流程及质量考核标准、规章制度的学习力度, 并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提高大家的重视程度。

3.3 加强设备投入力度, 完善布局建设

为了切实地保证消毒供应中心各项工作高效的开展, 需要加大设备投入力度。对于消毒供应中心的发展建设, 要纳入到医院发展计划之中。消毒供应中心所需要的设备较多, 需要逐一地配备完整。设备具体包括:空气净化消毒机、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超声清洗机以及用于烘干的各类大型设备。此外, 为了保证消毒供应室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还需要按照相关标准规定配备有工作人员洗手、无菌物品互锁传递窗, 空气消毒的设备, 温度、湿度调节装置等[6]。在对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布局时, 既要节约成本又要满足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需要。为了方便开展工作, 布局尽可能简洁、敞亮。对于无菌物品由专门的封闭车进行运送, 保证物品运送过程中的安全。为了防止病菌、化学药品通过下水道污染水体, 在无菌间中不得有下水道。各类仪器、设备按照标准进行统一摆放, 根据消毒物品的规格、消毒类型划分不同的消毒、清洗区域。消毒供应中心不同于医院其他的科室, 需要切实引起高度的重视, 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布局进行严格把关。

摘要:目的 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标准操作程序的应用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对标准操作程序的应用现状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分析, 找出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结果 标准操作程序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基础建设薄弱、人员培训力度差、防护措施不到位、对操作程序认识不足以及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结论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标准操作程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需要管理者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分配, 加强宣传力度, 提高职工对标准操作程序的认识程度, 采取多种措施严格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切实保证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标准操作程序,调查

参考文献

[1]陈纯友, 厉莉, 郭南军, 等.乡镇卫生院消毒供应室现状调查及干预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4) :14-16.

[2]陈月圆.血液净化中心护士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 2014, 21 (11) :1200-1202.

[3]谢丽锦.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社区医学杂志, 2014, 12 (15) :19-21.

[4]张彩霞, 王柠, 李海霞.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压力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8 (7) :131.

[5]罗艳君, 罗艳姣, 周丹, 等.多个医疗中心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医学, 2013, 41 (5) :289-293.

上一篇:车身性能下一篇:德国职业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