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原发性低血压

2024-08-22

老年原发性低血压(精选十篇)

老年原发性低血压 篇1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率,相关性,动态血压监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

近年来,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出现心脑血管事件的报道经常出现,而老年人这样一个群体,大部分合并EH及自身的调节功能减弱的特点,更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对于老年EH病人应早期去关注其影响及监测指标,早期进行干预治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临床上常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来评估。最新研究发现,BPV是独立于平均血压之外的重要预测因素[1]。相对于以往平均血压而言,降压治疗对于脑卒中风险的影响多源于其对收缩压变异性的影响,提示在高血压管理中要重视BPV[2]。本研究探讨老年人EH病人血压变异率(CV)的临床特征及其与临床事件发生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2010修订版中国高血压指南(第三版)的诊断标准: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Hg和/或舒张压≥90mmHg。病人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 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国际通用标准:老年人定义为年龄满60周岁及以上的人。收集2014年7月—2016年7月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病人102例。所有病人均符合2010修订版中国高血压指南(第三版)的诊断标准[3],年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国际通用标准,且完成24h动态血压监测。排除标准:吸烟、饮酒、高血压危象、继发性高血压、急性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多器官功能衰竭、肝肾疾病等。

1.2 研究方法

采集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及合并临床事件情况,测量血压、身高、体重指数(BMI)。所有筛选者均于清晨空腹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尿酸(UA)、肌酐(Cr)、尿素氮(BUA)。采用美国太空实验室生产的动态血压仪器进行24h血压测量。设置昼间血压时间(06:00~22:00),夜间血压时间(22:00~06:00),每30 min测量一次,24h有效读数80%以上。记录各时段(24h、昼间、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及各个时段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STD,求出各时段血压变异率(CV),100×STD/各时段平均血压,以CV作为血压变异率的值。先根据24h收缩压变异系数的前50百分位数将高血压病人分组,24h血压变异率组(24hSBPV低值组34例),CV≤11.09 mmHg;24h高血压变异率高值组(24hSB-PV高值组,34例),CV>11.09mmHg,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发生临床事件的概率。以同样的方法对24h DBPV及昼间、夜间BPV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1<r<0表示负相关性,0<r<1表示正相关性。

2 结果

2.1 病人特征

对102例高血压病人,筛选符合2010版高血压及老年人诊断标准,排除一些疾病,共剔除134例,最终入选68例。男52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75岁。有临床事件组23例,无临床事件组42例,其中发生心肌梗死4例,脑出血2例,脑梗死18例,其中有1例同时发生脑出血和脑梗死。

2.2 按照24hSBPV低值组分组比较临床事件(见表1)

根据四格表的计算公式:卡方=5.32>3.84,P<0.05,有统计学意义。用同样的方法,得出24hDBPV、dSBPV、dDBPV、nSBPV、nDBPV(卡方均>3.84,P<0.05,有统计学意义)。所以对于BPV,CV越高越容易发生临床事件,主要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2.3 BPV与各危险因素分析

BPV与TG、TC、LDL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为TG:24SBPV、dSBPV、dD-BPV(P<0.05,P<0.05,P<0.05),TC:24DBPV、dSBPV、dDBPV(P<0.05,P<0.05,P<0.05),LDL-C:dSBPV(P<0.05)。与年龄、BMI、HDL-C、FBG、HbA1c、UA、BUN、Cr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4 各组血压与TC的相关性(见表3)

3 讨论

根据24hSBPV的变异率将研究对象分为低值组和高值组,发现高24hSBPV组临床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低24hSBPV组(P<0.05)。高BPV可能加重病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高血压病人收缩压每降低10mmHg,舒张压降低5 mmHg,可减少35%~45%的脑卒中及20%~25%的急性心肌梗死[4],因此临床中控制血压对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有重要意义[2]。而近来研究证实,BPV尤其是长时BPV是卒中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事件的强预测因子。英国、欧洲、荷兰等卒中研究均显示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standard deviation,SBP-SD)越大,卒中风险越高,在血压数值接近的情况下仍相差12倍以上[5]。研究者认为相对于血压平均值,BPV具有更强的卒中和冠脉事件风险预测价值,尤其是对于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同时,单次随访的24hBPV都能够预测心血管事件;5年的随访间BPV为最强的卒中事件预测因素[6]。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夜间SBP变异性每增高5mmHg,卒中风险就增高80%[7]。

随后分别从24h、昼间、夜间比较高值组与低值组的年龄、BMI、TG、TC、LDL-C、HDL-C、FBG、HbA1c、UA、BUN、Cr等影响因素。发现BPV与TG、TC、LDL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为TG:24h SBPV、dSBPV、dDBPV(P<0.05),TC:24hDBPV、dSBPV、dDBPV(P<0.05),LDL-C:dSBPV(P<0.05)。并进一步对TG、TC、LDL进行分析,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8]。从血脂异常的发病机制来看,TC、TG、HDL、LDL均起到加剧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作用,而本研究只得出与TC呈正相关,在相关研究中可以发现,血清TG水平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也被许多研究人员认为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严重损伤的起始诱导因素[9]。而与TG、LDL、HDL无明显联系,这也许与样本含量较少有关,这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临床上应该控制血脂在一定水平,及时监测BPV,预防和减少老年人EH病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EH合并血脂异常病人较EH病人BPV增大[10],故降压的同时,调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汀类药物可通过增加血管内皮因子NO的释放,抑制单核细胞向内皮细胞的黏附,减少动脉膜的巨噬细胞浸润,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内皮功能,改善血管舒张功能[11]。

什么是原发性高血压 篇2

原发性高血压也叫高血压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有着自己的病因、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临床表现,HacK50.com-,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动脉血压的升高。占人群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目前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主要依据排除了其他疾病导致的高血压后才能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

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是因外周小动脉阻力增高所致,同时有不同程度的血容量和心输出量的增加。www.HacK50.com-找入门资料就到

晚期常导致心、脑、肾等脏器受累发生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肾功能障碍、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降低血压同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致死原因为脑血管意外、心血管意外和肾功能不全,我国以脑血管意外为多见,心力衰竭和尿毒症次之,而欧美国家以心力衰竭多见,脑血管意外和尿毒症次之。

老年原发性低血压 篇3

【关键词】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

原发性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它的主要特点是发病缓慢,潜伏期较长,前期没有任何不适感,中后期才会表现出其病症,病发时一般会伴随头痛、有眩晕感、耳鸣、心悸、疲劳乏力等症状。目前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达800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高血压患者将呈现递加趋势。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是采用益气养阴治疗,并且效果显著,现在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3例,年龄在60~78岁之间,平均年龄72.3岁,使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年龄在62~81岁之间,平均年龄68.8岁;男患者48例,女患者38例,治疗时间为3~4个月。

1.2 辨证方法

1999年WHO/ISH高血压防治指南上明确表示,年龄在60岁以上,且血压持续或者连续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血压收缩压(SBP)≥140mmHg或舒张压(DBP)≥90mmHg,可定义为老年高血压;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气阴两虚标准。中医学说以肝火亢盛型、眩晕、头暈、面红耳赤、嘴苦口干、苔泛黄少而薄、心情烦躁、赤尿、大便干燥来辨证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所有病例年龄均大于60岁,老年男性与女性各占43名。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根据症状不同而分别治疗:①肝肾阴虚患者,山萸肉12g、熟地黄16g、山药12g、泽泻12g、茯苓12g、杜仲12g、牡丹皮12g、决明子12g。②气滞血瘀患者,川芎12g、鲜姜9g、赤芍12g、红花12g、生地30g、冰片0.1g、玄参20g、羚羊角粉0.3g、天南星19g、黄耆25g。③肝阳上亢患者,石膏8g、连翘15g、龙胆草10g、板蓝根16g、金银花55g、木通12g、甘草8g、泽泻16g、生地12g、当归16g、焦栀10g、黄芩12g、柴胡12g。④痰湿中阻患者,白术10g、泽泻12g、半夏10g、天麻12g、苍术8g、黄柏12g、黄耆8g、白茯苓12g、人参12g、陈皮10g、炒曲10g、干姜3g。对照组使用西药消苯地平缓释片10mg,2片,一日2次;吲达帕胺缓释片1.5mg,早晨服用1片;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30片,一次1片,每日一次进行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在服药期间的病情状况,若如不适立刻检查并对症治疗,确保患者病情稳定。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资料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为25例,有效为16例,无效为2例。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显效为20例,有效为13例,无效为10例,有1例病患出现恶心的症状,总有效率为53.5%,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国著名中医论著《素问?上古天真论》上说:“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就是说女子四十二岁以后,三阳脉的衰弱表现在脸部,营卫与心肺相连,和气血相关,心主要功能是造血,肝功能是保存血,肾主要储存精气,气血和精气都衰竭,就是阴阳两虚的表现。“丈夫八岁,肾气实。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意思就是男人在少年时期则肾气足,等到五十六岁以后,肝脏便开始衰竭,筋脉不灵活行为迟缓,天癸穴也衰竭了,精气稀薄,肾脏等功能也开始衰退。

原发性高血压是老年常见病之一,此病对老年人的身体伤害很大,若较为严重则会有生命危险,在医学医疗科学方面,治疗该疾病的各种方法效果都不怎么好,西药治标不治本而且有副作用和并发症。中药辨证疗法是我国传统的且具有几千年历史积累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疗法则是以通过调理身体新陈代谢功能来治疗疾病,纯中药制剂无任何副作用,在临床医疗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根据不同病理选择不同的药方,其中泽泻、龙胆草、黄耆、木通、白术等的作用主要是通气补血,中医中“盈则泄,虚则补”就是说气太足血就贫了,该泄气补血。这种中和的作用顺应了体内气血顺畅,虽说保守却屡试不爽效果明显,中医著作里有讲肝火旺盛则会出现眩晕,面红耳赤、嘴苦口干舌燥、心情烦闷、头痛等,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出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虽然西医的医疗工具先进,但是在某些疾病方面治疗效果相对传统中医来说效果不明显。而中医辨证疗法没有任何副作用和并发症,总之运用中医辨证,辅助经络穴位加药物效果肯定很好,在治疗该类疾病方面应该多加推广,从而让更多的患者从病痛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马世华.中医药辨证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9):150-151.

[2]陈立红.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7,(14):178-179.

[3]徐凤励,赵凡平,夏卫兵,等.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2,21(9):32-33.

[4]孙以民.中医辨证治疗老年高血压病72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6(13):61-62.

[5]杨灿洪,陈嘉荣,曲姗姗,等.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取穴规律的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2,8(10):137-138.

老年原发性低血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2012年收治60例老年原发性低血压患者, 将其分为两组, 分别记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均为30例, 观察组男性11例, 女性19例, 年龄在60~77岁, 平均 (68.4±3.5) 岁, 病程在4~15年, 平均 (6.4±1.3) 年;对照组男性14例, 女性16例, 年龄在61~74岁, 平均 (67.2±3.7) 岁, 病程在5~13年, 平均 (6.2±1.5)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 重点评价血流动力学及合并的危险因素, 了解患者血压波动及夜间、晨起血压情况, 根据评估资料判断患者目前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心血管危险还是低血压可能导致的晕厥或摔倒等危险[2]。停止应用可能诱发低血压的药物, 睡眠时床头抬高10~20°。观察组患者应用参麦注射液 (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50mL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 静脉点滴, 1次/d, 连续治疗2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心脏超声检查, 监测项目包括心排血量及心脏指数,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变化。

1.3 入选标准

按照WHO测量血压要求, 血压≤90/60mm Hg (1mm Hg=0.133kPa) , 伴有乏力、头晕、失眠等症状, 经彩色心脏多普勒超声、胸片检查, 未发现有明确的器质性疾病患者, 排除心血管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直立性低血压及各种继发性低血压。

1.4 疗效评定

显效:易疲劳、乏力、轻度头晕、失眠等症状消失, 血压>90/60mmHg;有效:上述症状明显减轻, 血压>90/60mmHg;无效:症状未减轻甚至加重, 血压<90/60mmHg。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各项参数以均值±标准差 (χ—±s) 表示, 使用χ2、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人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1。

注: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心排血量及心脏指数比较

见表2。

注: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原发性低血压又被称为生理性低血压或体质性低血压, 患者多无典型临床表现, 仅表现为轻度头晕、易疲劳、乏力等, 传统观点认为不需要治疗, 但是部分患者对上述症状难以承受, 迫切需要治疗, 但是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降压药物和高血压都可增加低血压的发病危险, 高血压导致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3], 体位改变时, 代偿性心率增加不足, 算还自主神经、心室顺应性下降, 可发生低血压。

中医认为低血压属于“厥证”、“虚劳”范畴, 多因心肺两虚、气津不足, 以致表现出体倦、脉弱、懒言、喜卧, 治疗原则以补益气津为主。参麦注射液是由古方“生脉饮”制成的现代中药制剂。由麦冬、红参提取而来, 主要成分是麦冬皂苷和多糖[4]、人参皂苷和多糖、麦冬黄酮, 现代药理认为其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出量的作用, 作用机制是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 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心肌供血, 改善微循环, 提高血氧饱和度, 同时其有效成分麦冬黄酮能清除氧自由基, 减轻心肌细胞脂质过氧化[5], 提高组织耐氧能力及应激反应能力, 此外参麦注射液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GI2, 抑制TXA2, 从而改善患者的心血管能力, 对稳定患者的血液有明显效果。参麦注射液稳定患者血压的机制包括: (1) 激活网状内皮系统, 改善微循环, 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促进糖皮质激素分泌[6], 增强心肌收缩力。 (2) 抑制血管平滑肌Na+-K+-ATP酶活性, 影响Ca2+交换, 增加Ca2+内流, 增强心肌收缩力, 通过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心排血量改善心肌缺氧状态, 保证机体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在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患者血压及心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表明参麦注射液对稳定老年低血压患者效果满意。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在应用可能诱发低血压的药物时, 注意监测血压, 进行阶段性体位变化, 站立时进行腿部交叉, 避免快速起床、热水洗澡、长时间卧位、过度用力排尿等行为。参麦注射液治疗老年原发性低血压疗效满意,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脉注射液治疗老年原发性低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012年60例原发性低血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30例,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加用参麦注射液, 连续治疗2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心脏超声检查, 监测项目包括心排血量及心脏指数,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参麦注射液治疗老年原发性低血压疗效满意,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参脉注射液,老年原发性低血压,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郭操, 冯尔越.米多君治疗老年性低血压28例疗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2003, 15 (2) :234.

[2]AttilaK, HaavistoM, RajalaS, et al.Bloodpressure and five years urviv-alinth everyold[J].BMJ, 2010, 29 (6) :887-889.

[3]蒋文钧.参麦注射液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2 (5) :430-433.

[4]徐世国.参麦注射液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药, 2006, 10 (12) :956-957.

[5]李世光.参麦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J].安徽医药, 2002, 6 (2) :1.

老年原发性低血压 篇5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中青年;老年;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14-02

1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月~ 2011年6月于我院健康体检、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308例,男157例,女151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划分年龄的标准,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中青年组157例,男76 例,女81例,平均年龄49.08±6.66岁。老年组151 例,男74 例,女77例,平均年龄72.68±7. 86岁。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患者至少停服降压药5个半衰期。排除标准包括继发性高血压、严重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及哺乳期高血压病患者。

方法:详细询问高血压家族遗传史、吸烟史、饮酒史及是否从事高紧张度工作,并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BMI。所有患者均化≤验血脂、肾功能和空腹血糖,均行动态血压监测( ABPM )。根据ABPM 的结果分为6 组,即A组:24hdM SBP >135mmHg 且24hdMDBP≤85mmH g,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 B组:24hdM SBP≤135mmHg 且24hdMDBP> 85mmH g,即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C组24hdM SBP>135mmHg且24hdMDBP >85mmHg,即混合型高血压组。24hdM SBP≤135mmHg 且24hdMDBP≤85mmHg 时,即白昼血压正常时,分为D组:24hnM SBP> 125mmHg 且24hnMDBP≤75mmHg,即单纯夜间收缩期高血压组;E 组:24hnM SBP≤125mmHg 且24hnMDBP >75mmHg,即单纯夜间舒张期高血压组;F组:24hnMSBP> 125mmHg 且24hnMDBP> 75 mmHg,即夜间混合型高血压组[1]。

2 结果

两组高血压病类型分析,见表1。中青年和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见表2。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大动脉的僵硬度也不断增加,血管舒张功能随之发生不同的变化,这可能与各种类型的动脉管壁中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磷酸酶活性变化有关。血管平滑肌特别是阻力血管管壁平滑肌的持续收缩,进而导致血管张力增加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基础。老年人动脉硬化程度远大于中青年。由于血管老化及重复循环应力的作用,传输血管的僵硬度增大,顺应性下降,导致在管道中脉搏的传递速度异常增大,使前向压力波从主动脉、外周传输动脉传递到各个反射点及返回到心脏的时间缩短,使得正常情况下应该在收缩末期或舒张早期返回中央动脉的脉搏波提前至收缩中期折返,进一步增加了原本已經升高的收缩压,降低了舒张压,脉压进一步明显增大[2]。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弹性尚可,然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感神经系统经常维持较高的兴奋状态,导致儿茶酚胺等内分泌因子持续增高,直接或间接地使中小动脉血管收持续处于收缩状态,最终导致血压升高,并且以舒张压升高更明显。

高血压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是一种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慢性疾病。我们研究发现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组有很高的高血压家族遗传史,再加上吸烟、从事高紧张工作等生活方式,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促使血压升高[3]。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具有升高血压、损害血管内皮的作用,激化血管硬化,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老年患者高血压主要与老年性动脉硬化、血管僵硬度增加、血管顺应性下降有关。年龄是不可抗拒的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人们能干预和改变吸烟、饮酒、高脂血症、高紧张度工作等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4]。部分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大多在体检时才发现。对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来说,有高血压家族遗传史的,积极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减轻精神压力、戒烟等,更有助于高血压的预防和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5]。因此,积极探讨不同年龄组原发性高血压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高血压的预防,指导高血压治疗,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唐新华,金宏义,徐小玲,等. 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研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4,4( 6):4-8.

[2] 林丽华.营养干预对中老年临界高血压患者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J].2009,4(6):35-37.

[3] 王苏中,李丽霞.北京方庄社区高血压患病率与管理现况的调查[J].中国慢性病控制与预防,1999,7( 3):136- 136.

[4] 江宇,李立明.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回顾[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0,4(2): 49-49.

老年原发性低血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并以同期非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于1999年制定的《高血压诊疗指南》中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1]。

排除标准:属于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合并急性感染的患者;合并重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合并重度心脏瓣膜病变的患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1例,患者的年龄均≥65岁,在66岁到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1±3.1)岁。根据高血压分级标准,患者中属于高血压Ⅰ级、Ⅱ级和Ⅲ级的分别有42例、33例和23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的年龄均<65岁,在32岁到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9±3.4)岁。根据高血压分级标准,患者中属于高血压Ⅰ级、Ⅱ级和Ⅲ级的分别有45例、31例和24例。

另:高血压分级的标准[2]是:收缩压在140mm Hg-159mm Hg之间,舒张压在90mm Hg-99mm Hg之间的定义为高血压Ⅰ级;收缩压在160mm Hg-179mm Hg之间,舒张压在100mm Hg-109mm Hg之间的定义为高血压Ⅱ级;收缩压在180mm Hg及以上,舒张压在110mm Hg及以上的定义为高血压Ⅲ级。

两组患者的性别、高血压分级等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24h动态血压监测

采用便携式动态血压检测仪对患者24h内(当日早8点至次日早8点)的血压进行监测,日间动态血压监测的间隔为15min,夜间为30min,自动充气测量。在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过程中,患者应尽量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者较大的情绪变化。分别计算患者日间、夜间及24h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及血压变异性。

1.2.2 靶器官损伤检测

(1)心脑靶器官损伤检测:采用超声心动图仪,在二维超声监测下获得左室长轴切面M型图象,并对舒张期末的左室内径、室间隔厚度以及左室后壁厚度进行测定,通过Devereux矫正计算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LVMI是左室种类与体表面积的商,男性患者以LVMI>125g/m2为标准,女性患者以LVMI>120g/m2为标准。

(2)肾功能检测:肾功能检查前要求禁食12小时,在第二天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对患者的血清尿素氮(BNU)、血肌酐(Cr)等进行检测,留24h尿液混匀后抽取其中得ml,测定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UPRO)。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和非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的各时段的动态血压值,可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不同时段的收缩压(SBP)都高于非老年组患者,但舒张压均低于非老年组患者(DBP),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统计结果结果如表1。

2.2 比较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和非老年组患者的各时段的血压变异性(BPV),可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不同时段的SBPV都高于非老年组患者,但DBPV只有白昼和24h的均值低于非老年组患者,夜间DBPV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统计结果结果如表2。

2.3 比较老年性高血压组患者在不同血压分级情况下的24h血压变异性可见,随着血压的升高,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也升高,且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统计结果结果如表3。

2.4 比较老年与非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室重量指数、肾功能检测结果可见,老年组的LVMI、血BNU、血Cr以及24h尿UPRO等指标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统计结果结果如表4。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后患者的预后。而血压变异性就是反映一段时间内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的指标[3]。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可以获得患者的24h内总的血压变化情况,临床上也将其称为短时血压变异。高血压患者对靶器官的损伤不仅与患者的年龄、血压分级等有一定的相关性,还跟血压变异性存在密切联系。区别于平均收缩压,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也常作为脑卒中等不良事件的风险预测因子在相关心脑血管损伤事件的评估中发挥作用[4]。

本文分别比较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和非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时间段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化特点及其血压变异性情况,结果可见老年患者以收缩压上升为主,非老年患者则以舒张压上升为主,且其血压变异性的变化规律也与其基本一致。BPV反映的主要是交感和迷走神经对血管调节的动态平衡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完整性,而SBPV的增高与LVMI、血BNU、学Cr以及24h尿UPRO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这四项指标分别可以对心血管损伤和肾功能损伤的情况进行反映,老年组患者的SBPV随着SBP的增加而升高,提示随年龄增长血压波动变大,对心血管和肾脏功能的损伤也增加。同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会随血压分级的升高而升高,也提示血压分级也高的患者可能造成的靶器官损伤也越严重。

总之,血压变异性情况可以作为参考指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病情进行评估和判断。

参考文献

[1]郝玉玲.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4):107-108.

[2]司徒薇薇,汪海娅,徐晓颖,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相关危险因素[J].上海医学,2013,36(4):346-347.

[3]林涛,丁元芳,张姝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0):58-60.

老年原发性低血压 篇7

根据血压晨峰出现时人体出现的头痛、头晕等症状,可以将血压晨峰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的范畴。中医学讲究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中提到“朝则人气始生”,《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盛,日西而阳气巳虚”,这些都指出人体气机随时相变化而出现的调整,与血压的昼夜节律也是大致吻合的。血压晨峰现象源于血压的昼夜规律[1]。因此这也为血压晨峰的出现提供了中医理论依据。高血压MBPS的发生与时相特性密切相关,是一种阴阳会通上下不从其时、气机升降出入不从其枢的时间性疾病[2]。

本研究对159例原发性高血压中老年病人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与血压晨峰现象发生有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5月—10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59例,年龄45岁~90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重度心功能不全、恶性肿瘤、重度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脏病等影响因素。

1.2 评价标准及分组

根据病人所属年龄段分为组。中年组,年龄50岁±4岁,共61例;老年组,年龄70岁±5岁,共98例。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标准入选病例,血压晨峰是指起床后2 h内收缩压平均值减去其夜间睡眠时的收缩压最低值,包括最低值在内1 h的平均值,若该差值大于35 mm Hg,可判定为晨峰血压增高[3]。因此该值≥35 mm Hg归属为晨峰组,中年组6例,老年组32例,共38例;<35mm Hg归属为非晨峰组,中年组55例,老年组66例,共121例。

血压分级: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mm Hg和或舒张压(90~99)mm Hg;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mm 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 Hg;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 mm Hg和或舒张压≥110 mm Hg,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1.3 研究方法

24 h动态血压监测:调整动态血压仪器监测间隔:白天(08:00—22:00),每20 min测量1次;夜间(22:00—次日08:00),每30 min测量1次。所有研究对象测试当日未服用降压药物,并避免情绪激动及剧烈活动,测试前禁止饮酒、咖啡。测试期间要求病人尽量采取端坐位并保持被测上肢相对固定。24h内有效监测次数不少于总血压获得次数的80%。根据监测结果,将所有病人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两组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年组与老年组发生血压晨峰现象比较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与中年组相比,老年组血压晨峰的发生率更高(P<0.05)。详见表1。

2.2 晨峰组和非晨峰组24 h动态血压比较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晨峰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h平均脉压(24 h PP)均高于非晨峰组(P<0.05)。详见表2。

2.3 中老年不同血压分级间血压晨峰比较

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3个血压分级组间的血压晨峰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血压越高,血压晨峰越明显。详见表3。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首号“无声杀手”。近年来,研究表明血压晨峰在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血压晨峰的基本机制是人体自身存在昼夜节律性的神经内分泌调节,这种昼夜节律性的调节中枢可能位于丘脑与视交叉上核附近的时间中枢[3]。目前,临床研究显示,关于血压晨峰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清醒后,交感神经系统瞬间激活,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搏出量增加,并且人体血浆中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水平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大,收缩增强,血压升高;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清晨时段,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分泌增加,血容量扩大,并使儿茶酚胺类物质水平升高,血压升高;③动脉粥样硬化:大、小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顺应性降低,血压出现明显波动,容易出现血压晨峰现象;④颈动脉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清晨颈动脉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血压调节速率下降,从而出现血压晨峰现象;⑤动脉僵硬、血管内皮损伤等等。

本研究发现,老年病人相对于中年病人,血压晨峰的发生率更高。这是因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随着年龄增长,血压昼夜节律逐渐弱化,血压变异性大,此外,老年病人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等,所以老年病人血压晨峰现象的发生率更高。本研究还显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晨峰组的收缩压高于非晨峰组的收缩压。持续的血压增高可导致血管壁张力增加,内皮损伤,加速血管平滑肌的增生肥大及胶原的合成,使大动脉壁纤维变,小动脉壁增厚,壁腔比值增大,硬度增大,阻力小动脉重构和血管收缩反应增强,交感神经的即刻激活便可引起血压的迅速上升,晨起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可导致血压晨峰的发生[4]。有权威专家指出,针对50岁以上的高血压病人,收缩压应作为衡量血压水平的唯一指标,收缩压的控制也应该作为我国高血压防治的重中之重。另外,血压分级越高,血压晨峰的程度越明显,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密切相关,因此,针对高危的高血压病人,更应该密切关注其血压晨峰值。

本研究所选研究对象为山东地区高血压病人,山东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地区,本研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地域因素的影响。此外,所选研究对象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血压昼夜节律弱化,血压变异性大,血压曲线多呈非杓型。因此,本研究结果及结论仍需要大量临床试验及研究得以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苏海.如何看待血压晨峰现象[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7:603605.

[2]刘志军,金华,曹强,等.高血压晨峰现象中医机理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9:105 108.

[3]鲁晓春.血压晨峰现象[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8:895 896.

社区老年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现况调查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2012年3-9月将社区内的800名50岁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以居委会为基本单位, 在本社区的8个居委会中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出3个居委会。将这3个居委会中50岁以上全部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 共800名。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对研究对象采用人户面访和集中调查的方法, 测量血压、腹围、体重、身高等指标。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主要有: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和饮酒的情况、一般情况、14天内服用抗高血压药的具体情况等。

1.2.2 血压测量标准

舒张压大于90mmHg和 (或) 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 或是既往存在高血压史, 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者[2]。每人共测量3次, 取平均值为测量结果。

1.2.3 体重、身高、腹围的测量方法

使用标准的测量仪器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和体重, 测量时被测量人只穿单衣裤, 脱去鞋帽。测量数据分别应精确到0.01mm和0.1kg, 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相应的体重指数 (BMI) 。肥胖的判断标准为:BMI大于等于25 kg/m2时为肥胖和 (或) 超重, 女性腹围大于等于80cm, 男性腹围大于等于85cm时为腹型肥胖。

1.2.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用卡方检验进行率的比较。

2 结果

800名研究对象中, 检出高血压患者286例 (35.75%) , 患者中有41%的人不知道自身患有高血压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表1) 。研究对象的体重指数、腹围和高血压有着密切联系 (表2) 。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上升的趋势。而在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致残以及死亡的因素中, 高血压病有着重要的影响[3]。研究发现, 首次出现脑卒中的患者中者老年人约占2/3, 且大部分患者都患有高血压[4]。本次调查中, 城乡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为35.75%,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可能与男性脂肪及蛋白的摄入量较高且饮酒、吸烟者多于女性有关。患者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并且与体重指数、腹围和高血压有着密切联系。高血压患病率随着BMI的增加而升高, 且与WC正常的人相比, 腹型肥胖的人患高血压的几率更大。患者中有41%的人不知道自身患有高血压病。由以上研究可知, 老年人的性别、年龄、腹围、体重指数均可以成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而我国城乡社区老年人群肥胖和超重率正逐年增加, 原发性高血压成为威胁此群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 应对该群体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 减少诱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而使高血压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群,原发性高血压

参考文献

[1]孙晓莉.社区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的调查[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6 (10) :49-50.

[2]马建华, 李华, 白来安, 等.新疆某直属机关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6) :23-24.

[3]孙明.社区老年人用药依从性调查[J].医学信息, 2010, 23 (10) :325-326.

老年原发性低血压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在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治疗的155例高血压女性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 同时还有50例血压正常者参与对照观察, 采用便携式血压仪对日常血压变化进行监测。所有高血压研究对象的诊断结果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1], 同时经过了细致全面的病史调查、身体和实验室检查, 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其中血压正常组病患50例, 年龄在59~79岁, 平均年龄 (72.36±3.21) 岁, 无原发性相关疾病史, 在安静状态下非同日2次检测血压在140/90 mm Hg;原发性高血压1级病患51例, 血压在140~159/90~99 mm Hg, 年龄为65~78岁, 平均年龄在 (73.32±5.98) 岁;原发性高血压2级病患52例, 血压范围在160~179/100~109 mm Hg, 年龄为60~82岁, 平均年龄在 (77.95±6.12) 岁;原发性高血压3级病患52例, 血压在180/110 mm Hg, 年龄为62~81岁, 平均年龄在 (75.96±2.17) 岁。所有研究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

1.2 方法

在检测前的3 d开始停用降压药, 使用动态无创的血压仪检测, 在日间的6点至22点之间每30 min进行一次血压监测记录, 在夜间22点至6点间每1 h进行一次血压监测记录。测量的项目包括以下几点:24 h内的血压总负荷数值, 即收缩压在140 mm Hg以上和舒张压在90 mm Hg以上的次数所占的测定的总次数的百分数;日间血压的负荷值, 即6点至22点之间收缩压在140 mm Hg以上和舒张压在90 mm Hg以上为血压不正常的标准值;夜间血压负荷值, 即22点至6点之间收缩压在120 mm Hg以上和舒张压在80 mm Hg以上为血压不正常的标准值。

1.3 靶器官损伤指标

心脏:左心室肥厚, 高血压左心室功能不全。大脑:在5年内患有脑血管类疾病病史, 包括脑梗、脑出血、脑供血不足等;肾脏:血尿素氮熟知在9 mmol/L, 肌酐值在140 mmol/L, 同时存在微白蛋白尿情况。

1.4 统计学方式

将各组研究数值的均值采用t来检验, 多组之间采用方差的方式来分析, 数据用 (±s) 的形式表示, 组别之间的比较利用χ2进行检验, 以P<0.05来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研究对象的血压负荷依次提升, 靶器官的受损情况见表1。

3 讨论

在通常的情况之下, 正常血压会呈现峰值和低谷的变化, 在早上2~3点的时间内处于血压值的低谷区间, 在清晨日常起床开始会呈现上升的趋势, 在8~9点的时候会呈现一高峰值, 在下午17~18点的时候会形成另一个略高的高峰值时段, 之后在18点以后会慢慢降低。一般血压日间变化动态情况要大于夜间值, 并且无论是正常人群还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都有一定昼夜的节律, 夜间的血压应低于日间, 这样的改变可以对心、肾、大脑等靶器官进行保护。本研究中发现原发性高血压2级和3级的女性患者在夜晚的血压平均值与日间血压值相近, 昼夜之间的血压节律消除。夜间的血压负荷超过白天, 人体血管在较长时间的高压状态下会导致其张弛功能弱化, 这样就会造成靶器官的受损, 同时血管的内皮组织也会受损, 在胆固醇聚集沉淀在血管内膜之下, 容易因此动脉粥样硬化问题, 引发心脏病、脑梗、肾动脉硬化导致的肾功能不全问题[2,3]。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老年女性原发性高血压病患靶器官损伤与血压负荷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对在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治疗的205例高血压女性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 采用便携式血压仪对日常血压变化进行监测。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2级和3级的女性患者在夜晚的血压平均值与日间血压值相近, 昼夜之间的血压节律消除。结论 老年女性病患血压昼夜的节律消除是对靶器官损伤的原因, 特别是在夜间出现舒张压升高的情况下, 其靶器官会随血压升高而伤害更大。血压的负荷可以视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预测靶器官损伤的危险参考信号。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血压负荷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R].北京: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2010.

[2]杜瑞雪, 范利, 张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控制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07, 21 (1) :36-38.

老年原发性低血压 篇10

【关键词】厄贝沙坦片;利尿剂;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

在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当中,高血压可以说是一种多发性的心血管疾病,还可能导致老年人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脑卒中等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单用一种降低高血压的药物,并不会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而且如果加大使用药物的剂量还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所以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可以说是最佳的选择[1]。现对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采用厄贝沙坦与利尿剂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老年患者取得的良好效果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58例,均为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老年患者,男36例,女22例,年龄65~78岁,平均年龄72.8±5.3岁,病程7.5±2.5年,平均6.8±3.3年。均达到或超过成人高血压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厄贝沙坦与利尿剂联用治疗)和对照组29例(常规药物治疗),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等方面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首先让受试者停止服用降压药物7天,让观察组患者每天服用剂量为150mg的厄贝沙坦片,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择适合的利尿药物,对于并发高钾血症的患者可以每天服用剂量在12.5~25mg之间的氢氯唾嗦片,每日两次,或者可以选择呋塞米片。对于并发低钾血症的患者可以每天服用剂量在20~50mg之间的氨苯喋啶片,每日两次。对照组按照常规服用其他的降压药物。观察组的治疗疗程规定为30天。服药时间都必须在上午8点之前。对于降压效果没有达到标准的患者需要在第三周加大服用药物的剂量,对于降压效果显著的患者可以维持原来的剂量直到疗程结束。

1.3疗效判定标准:(1)高血压疗效判定标准。显效:SBP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有效:SBP下降<10mmHg并已降至正常或下降10-20mmHg;或DBP下降>30mmHg;无效:未达到以上二项标准。(2)动态血压比较。所测血压值中,日间(6:00~22;00≥140/90mmHg,夜间(2:00~6:00)≥120/80mmHg者所占总测次数的百分比。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x±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0.05。

2 结果

2.1两组降压效果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的SBP、DBP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4周后的SBP、DBP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l。

2.2动态血压情况:观察组在经过4周的治疗之后,其动态血压通常会在早晨6点开始出现升高现象,最高达到50/90mmHg,上午10点开始逐渐降低,这是第一峰;在上午10点到下午16点之间血压处于偏低状态,16点之后又会出现升高现象,最高达到145/90mmHg,晚上20点开始逐渐降低,这是第二峰;20点到次日早晨6点血压会降到最低。

3讨论

在治疗高血压时,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把患者的血压降低到正常水平或者在正常水平的范围内,控制对脑、心以及肾等气管的损害程度,减少该病引起的病残率以及死亡率。厄贝沙坦可以说是一种血管紧张肽Ⅱ受体的拮抗药物,主要功能是对血管紧张肽Ⅱ受体进行阻滞,阻断其水钠潴留以及血管收缩等的重构。所以,厄贝沙坦的降压效果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Sloniger[2]等在研究大鼠骨骼肌的过程中发现厄贝沙坦对其胰岛素介导葡萄糖转运有显著的提高作用,进而加强了胰岛素的敏感程度。经过研究观察发现,厄贝沙坦在治疗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时具有明显的降压效果,而且相对其他降压药物来说更具有优越性。在加用剂量比较小的氢氯噻嗪之后发现对患者的血压控制比较好,并没有出现低钾反应[3]。噻嗪类利尿剂如果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映主要是由于对剂量的依赖程度比较大,所以,使用小剂量的利尿剂可以在降压的过程中平稳降压速度,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总而言之,厄贝沙坦与利尿剂联合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帮助患者将过多的钠和水排出体外,降低细胞外液的容量,最终消除水肿现象。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可以说是一种口服效果明显的药物,比较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在降压的过程中比较稳定温和。厄贝沙坦联合小剂量利尿剂能够增加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家骥,主编.内科学.第5版.高血压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0-167.

[2]Sloniger JA,Saengsirisu V,Diehl CJ,et al.Selective angiotensin Ireceptor antagonism enhances whole—body insulin sensitivity andmuscle glucose transport in hypertensive TG(mREN2)27 rats[J].Metabolism,2005,54(12):1659-1668.

上一篇:乐山地区下一篇:港口皮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