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抗生素

2024-07-09

联合抗生素(精选十篇)

联合抗生素 篇1

关键词:中药,抗生素,盆腔炎,临床治疗,盆腔炎治疗仪

盆腔炎 (Pelvic inflammatory dieade, PID) 它是指女性的上生殖道以及生殖道周围的组织中出现的炎症, 盆腔炎是妇产科的常见多发病, 这种病具有发病率较高、易重复发作等特点。除此之外, 这种病往往很难治愈, 在患者的身体抵抗力有所下降的时候还会呈现出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它常常给患者带来痛苦, 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以及她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盆腔炎主要包括子宫的内膜炎 (endometritis) 、女性输卵管炎 (salpingitis) 和输卵管卵巢脓肿 (tubo-ovarian abscess, TOA) 以及盆腔腹膜炎 (peritonitis) 。盆腔炎可以在上面提到的一个或者几个部位发作。临床医学上最常见的盆腔炎是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这两种。医学上根据疾病发病过程以及相关的临床表现把它分为急性的盆腔炎和慢性盆的腔炎两种。有统计资料表明, 临床上的慢性盆腔炎大多数都是由于患者在急性期治疗中治疗不彻底而导致的, 这种疾病发病时间较长, 病情很难治疗, 并且外阴部的细菌也会逆行感染。盆腔炎会引起女性患者的下腹部坠胀并使她们感觉疼痛, 这种疼痛常常在劳累过度时、性交时以及患者在月经前后有所加剧。本研究把在我院治疗的134例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相关方法, 探讨中药结合抗生素联合治疗盆腔炎的有关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134例盆腔炎患者, 检查患者所患的盆腔炎主要由妇科检查和临床检查, 她们均有孕产史, 年龄段在24~47岁之间, 年龄最小的为24岁最大的为47岁, 平均年龄为 (30.8±2.3) 岁。根据临床治疗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观察组采用中药结合抗生素并使用盆腔炎治疗仪进行相关治疗, 对照组采用单纯的抗生素治疗。患者数量分别为71例对照组患者和63例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31.7±2.5) 岁;她们的平均患病时间为 (1.3±1.35) 年;71例患者中已经结婚的60例, 未婚11例;盆腔炎是急性盆腔炎的患者38例, 盆腔炎是慢性盆腔的炎患者有33例;患者症状表现:患者感觉腹痛的33例, 患者感觉腰骶部疼痛的有21例, 白带增多异常的患者有12例, 此外还有6例是盆腔包块患者。患有盆腔炎的对照组患者她们平均的年龄 (33.1±2.5) 岁;她们的平均患病时间为 (1.9±1.5) 年;已经结婚的患者61例, 没有结婚的患者有3例;她们中患有急性盆腔炎的33例, 患有慢性盆腔炎的31例;患者的症状表现为:患者感觉腹痛的有26例, 患者感觉腰骶部疼痛为的有20例, 白带增多异常的患者有例13例, 此外患有盆腔包块患者还有4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来制定, 如急性盆腔炎的诊断:当患者有流产、妇科手术史、高寒、头痛、下腹疼痛、白带增多等表现时可以判定为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当患者因长时间站立、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身体虚弱等症状可判定其为慢性盆腔炎。

1.3 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内服中药治疗, 并使用盆腔炎治疗仪观察效果。中药使用桂枝茯苓胶囊, 药方中的药物主要成分是桂枝、茯苓、桃仁以及白芍和牡丹皮等。服用方法为口服, 一日服用3次, 每次服用一粒, 在月经期间停止服用。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都采用SAS统计软件来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并且计数的资料采用χ2检验。最后以两种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作χ2检验, P<0.05做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使用盆腔炎治疗仪以及中药联合抗生素来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盆腔炎总有效率98.2%, 而只采用抗生素治疗对照组患者盆腔炎总有效率仅为84.9%;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总有效率经检验, χ2=5.8, P<0.05, 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盆腔炎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中年妇女患有这种病的概率比较高, 它的病原体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等细菌[1], 在现代医学中主要用对症抗生素治疗来治疗, 在临床中经常使用的药物为广谱抗生素, 但是使用这种抗生素治疗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2,3]。研究发现, 采用服用中药联合抗生素来联合治疗盆腔炎以及配合使用盆腔炎治疗仪的临床治疗盆腔炎有较好的疗效, 这种配合治疗被广大盆腔炎患者认可。采用中药联合治疗盆腔炎的方法治疗效果比使用单一的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效果更好[4,5]。采用多功能盆腔炎治疗仪理疗, 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环, 改善其组织营养状态还能提高她们的新陈代谢, 还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退, 可以增强治疗的效果。其中采用中药灌肠治疗, 药方中的败酱草、红藤以及当归和丹参桃仁可以活血化瘀, 紫花地丁能够清热解毒。从西方医学角度来说这具有抗菌, 消炎等功效[6]。本研究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34例盆腔炎患者,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和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单纯抗生素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对其治疗, 统计结果显示:采用中药结合抗生素联合治疗盆腔炎的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8.2%, 采用单纯抗生素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9%;结果表明采用中药联合抗生素联合治疗明显比采用单纯抗生素治疗盆腔炎的效果更好。综上所述, 采用中药联合抗生素联合治疗盆腔炎与采用单一用抗生素治疗盆腔炎相比较前者效果疗效更好, 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魏绍斌.盆腔炎反复发作中的中医治疗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4) :253-255.

[2]许丽华.盆腔炎汤对慢性盆腔炎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17 (11) :58-59.

[3]吴素林.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 2011, 17 (24) :141-142.

[4]庞相荣.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慢性盆腔64例[J].河南中医学院报, 2009, 24 (2) :67-68.

[5]郭英, 廖英.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近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0, 17 (4) :348-349.

联合抗生素 篇2

【中图分类号】R27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87-01

慢性盆腔炎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见病,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的总称。由产后、剖宫产后、流产、妇科手术以及不洁性生活后细菌侵入引起,治疗不彻底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小腹疼痛、带下量多、经期延长等。临床上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及物理治疗,但单一治疗方法的疗效均不太理想。我院从2012年10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门诊行体外短波热疗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探讨体外短波联合抗生素对慢性盆腔炎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65例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2例和体外短波治疗组(观察组)33例。其中对照组的32例患者,年龄21~56岁,平均(35.7±1.3)岁,病程15~45d;慢性盆腔炎15例,急性盆腔炎17例。观察组的33例患者,年龄20~61岁,平均(37.1±1.2)岁,病程18~70d;慢性盆腔炎14例,急性盆腔炎19例。

1.2病例选择及排除。符合以上其中3项者为入选病例:①低热、乏力、下腹痛或双侧下腹部坠胀感,腰骶部酸痛,病程3个月或以上;②一侧或双侧输卵管呈条索状增厚;③盆腔一侧或双侧触及囊性肿物;④B超提示盆腔积液或输卵管积水。有以下情况时除外:①宫外孕、卵巢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②高血压、糖尿病、盆腔静脉曲张等疾病;③不能坚持完成全疗程治疗者。

1.3方法。

1.3.1治疗方法。①观察组:先行药物治疗后再进行体外短波热疗。患者仰卧于体外短波热疗系统治疗床面,上、下两电极中心对准下腹正中,上极板距腹部皮肤50-70mm,治疗输出功率150-400W,可采用调谐使输出电路的振荡频率与治疗仪内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一致,达到最佳疗效。温度在40.6℃~41.6℃之间,不超过42℃。每次治疗时间60min,隔日治疗,5次为一疗程。间隔7d后再行下一疗程,共3个疗程,月经期暂停治疗。②对照组:只行药物治疗。

1.3.2观察周期。两组在完成疗程后,进行血常规、B超、宫颈阴道分泌物涂片、妇检等复查,评定疗效。

1.3.3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B超检查无异常发现;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大部分转阴,B超提示包块缩小或积液减少2/3以上;好转:症状明显减轻,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好转,B超提示包块缩小或积液减少1/3以上;无效:症状稍有缓解或无变化,甚至加重,体征无明显改善。总有效以痊愈+显效+有效例数计算。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体外短波热疗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机制。体外短波热疗使炎症部位受热后,血管床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局部供氧及营养状况改善,免疫力增强,使病原微生物得以清除[1],其机理是应用高频振荡电流,以空气作为人体和电极之间加热的介质,产生高频电磁场作用于人体局部组织,电能被组织吸收转变为热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对不耐热的细菌有抑菌作用;而且体外短波热疗具有穿透力强和加热均匀的特点,可作用于盆腔深处闻,通过温热的刺激,促进盆腔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代谢,同时使灌肠的中药更易吸收和扩散,组织的吸收及代谢更好,从而达到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目的。

3.2慢性盆腔炎体外短波热疗治疗前的指导。慢性盆腔炎病程长、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患者常出现消极、悲观情绪。因此热疗前应给予心理疏导,详细介绍热疗机的治疗原理、方法、作用和优点,同时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解除患者思想顾虑,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3.3慢性盆腔炎体外短波热疗治疗。嘱患者穿全棉内衣裤,尽量少喝水,排空膀胱,去除身上所带金属物及具有磁性的物品。治疗过程中嘱患者尽量保持身体位置不变,禁止触摸电极、仪器,以免烫伤,并随时询问患者治疗部位的感觉,热感以舒适为佳。如出汗过多或有针刺样感觉,应暂停治疗,务必将汗液擦干才可继续治疗。治疗结束后嘱患者休息片刻,并鼓励多喝开水,防止受凉。仰卧于屏蔽室绝缘塑胶床上,治疗部位盖纯棉织物,控制温度在温度在40.6℃~41.6℃之间,不超过42℃,防烫伤。

3.4慢性盆腔炎体外短波热疗治疗后不良反应处理。本组200例中热疗后出现腰骶部皮肤潮红2例,各有0.5cm的小水泡1个,未行特殊处理,1周后自愈。2例肥胖病人出现腹部皮下脂肪硬结,1例脂肪硬结1cm×2cm,未作处理,2周后自愈;1例患者腹部有剖腹产后疤痕组织,在疤痕上方出现3cm×3cm脂肪硬结,予红花酒精湿敷,1天2次,每次20min,2周后痊愈。故认为在炎热夏季治疗及肥胖病人治疗时,设置温度以39℃~41℃为宜;腹部有疤痕组织者,在疤痕组织上应给予3~4层纯棉布覆盖后再治疗,以避免出现上述情况。宫内有金属节育器的患者应谨慎治疗,设置温度以39℃~41℃为宜,防止节育器吸热过多,导致子宫内膜烫伤。

总之,药物治疗后配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慢性盆腔炎安全有效,無痛苦及明显副作用,是治疗慢性盆腔炎较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吴祯,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联合抗生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5例卒中患者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卒中后肺炎诊断标准:卒中后发热、咳嗽、咳痰或痰鸣。一侧或两侧肺部闻及啰音。外周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胸部CT提示有肺炎影像学改变。具备上述四项中任何三项者即诊断并发卒中后肺炎。治疗组78例, 脑出血45例, 中﹑大面积梗死33例;男51例, 女27例, 年龄62岁~89岁 (76.0岁±13.1岁) 。主要临床症状:发热78例, 咳嗽、咳痰70例, 两肺闻及痰鸣及哮鸣78例, 外周血白细胞≥20×109/L 2例, ≥15×109/L 30例, ≥10×109/L 46例;胸部CT检查:两肺炎症改变伴两侧胸腔少量积液64例, 右侧肺炎改变伴两侧胸腔积液8例, 左侧肺炎改变6例。78例获得痰培养结果34例, 其中假单孢杆菌11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 链球菌11例。对照组67例, 脑出血37例, 中、大面积梗死30例;男45例, 女22例, 年龄53岁~90岁 (75.0岁±14.4岁) 。主要症状:发热67例, 咳嗽、咳痰65例, 两肺痰鸣音及湿啰音67例;外周血白细胞≥20×109/L 1例, ≥15×109/L 29例, ≥10×109/L 37例;胸部CT:两肺炎性改变伴胸腔积液55例, 右肺炎伴少量胸腔积液7例, 左肺炎5例;67例获痰培养31例, 其中假单孢杆菌10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 链球菌9例, 克雷白杆菌4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78例, 其中三代头孢+血必净45例, 氨基甙类加血必净20例, 二代头孢加血必净8例, 四代头孢加血必净5例。对照组67例三代头孢加氨基甙类37例, 三代头孢加喹诺酮类19例, 四代头孢加氨基甙类5例。两组抗生素的应用是根据临床经验、细菌培养结果, 临床经验及年龄、肝肾功能等选择种类和剂量。治疗组除应用抗生素外, 还给予生理盐水100 mL加入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脉输注, 每日两次。两组均在治疗10 d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1.3 疗效评定

两组治疗10 d后评定白细胞恢复正常 (<10×109/L) 例数及白细胞总数, 体温正常 (≤37.3 ℃) 连续3 d的天数;咳嗽及肺部啰音消失所需时间, 1个月内的死亡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资料用SPSS 11.0软件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白细胞及临床症状评定 (见表1)

两组均为脑血管病重症病例, 部分患者虽然完成了前期治疗和疗效评定, 但以后因呛咳, 长期卧床或因经济困难及其他原因等, 又发感染或出现其他并发症。因此, 结果只是两组病例卒中后肺炎早期治疗结果评定。

2.2 两组病死率比较

卒中后1个月内治疗组死亡15例, 对照组死亡24例, 死亡率分别为19%和36% (P<0.01) 。

2.3 两组治疗效果评定

结束后1个月时, 在白细胞、体温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消失的病例比较, 再发或出现肺炎体征指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 论

卒中后肺炎是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1年累积病死率6.8%, 死因中肺炎占22.6%, 仅次于脑血管病本身[1]。我科近年收治的重症卒中病例中, 肺炎的发生率56%, 卒中后肺炎一部分是呕吐、误吸引起, 多见于脑出血, 大脑中动脉栓塞, 其他原因包括原有吸烟嗜好, 血液循环差, 免疫功能下降、咳嗽无力, 分泌物吸入、坠积等, 气管插管、反复吸痰, 鼻饲后反流都是卒中后肺炎的常见危险因素。卒中患者早期可有42%~67%发生吞咽困难, 轻中度吞咽困难一周后可缓解。50%吞咽困难会发生误吸。吸入性肺炎可分为吸入性化学性肺炎、吸入性细菌性肺炎。另外吞咽困难会造成营养缺乏, 免疫功能减退, 脏器功能衰退, 一旦发生肺炎, 病情可急剧恶化, 病死率明显增高。预防和积极治疗卒中后肺炎会降低卒中死亡率, 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2]。

由于重症卒中患者大多存在多脏器功能不全, 肺部炎症又会加重其他脏器功能障碍。2007年起, 应用抗生素联合应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卒中后肺炎, 临床观察发现抗生素联合血必净治疗卒中后肺炎, 疗效优于两联抗生素合用的对照组。血必净注射液主要成分为赤芍、川芎嗪、丹参、红花和当归等活血化瘀药物, 能够改善循环, 清除血肿、坏死组织和细菌产生的内霉素, 对内霉素导致机体的损伤有保护作用。血必净能促进卒中后肺炎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白介素-2 (IL-2) , 表达CD25增强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3]。血必净还能抵抗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 内霉素的产生, 加强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的表达, 促进免疫功能恢复。

将中药与抗生素联合应用, 两者作用机制不同, 可起到联合协同作用, 还可减少抗生素耐细菌的产生。本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体温恢复正常, 症状消失例数, 白细胞恢复正常数与对照组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且治疗组中没有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Hinchey JA, Shepherd T, Furie K.Stroke praticei mprovement net-workiuvestigators.Formal dysphagia screening protocols preventpneurmonia[J].Stroke, 2005, 36:1972-1976.

[2]Katzan IL, Dawson NV, Thomas CL, et al.The cost of pneumonia after acute stroke[J].Neurology, 2007, 68:1938-1943.

联合抗生素 篇4

【关键词】 甲孕酮;二联;抗生素;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在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中很常见[1],会导致宫颈堵塞,形成宫腔积脓,如不及时治疗,会形成子宫肌炎。导致子宫内膜炎的病因很多[2],根据不同病因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抗生素、清楚宫腔残留物、扩宫引流及雌激素治疗等。本文研究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炎,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6月——2012年10月间收治的100例子宫内膜炎患者,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9.5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7.4个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年龄20-49,平均39.2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7.5个月,对照组患者67例,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9.6岁,病程1-11个月,平均病程6.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和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联合使用甲硝锉葡萄糖和头孢曲松钠,同时口服甲孕酮。静脉滴注甲硝锉葡萄糖注射液,第一次15mg/kg,每6h滴一次,头孢曲松钠与5%的400ml葡萄糖注射液溶合,静脉滴注,1天2g,10到15分钟滴完。联合使用甲硝锉葡萄糖和头孢曲松钠连续静滴6天,然后在月经后半期口服甲孕酮1天1次10mg,连续20天。随访4-6个月,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

1.2.2 对照组 单纯静滴二连抗生素6天,用法用量与观察组相同。随访4-6个月,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

1.3 治疗标准 在实验室检查周围白细胞增多,总数超过(10×102)·L-1,中性粒细胞超过0.08μm,宫颈分泌物培养有致病菌生长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炎。根据患者出现的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不调或稀少,白带增多,下腹疼痛,体温30-40oC等表现。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有脓、血性分泌物外溢,子宫体稍大、子宫颈举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技术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组有效率为观察组50例患者中,治愈27例,好转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患者中治愈20例,好转1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都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只有少数出现頭晕、嗜睡等现象,随着停药而消失。

3 讨 论

3.1 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的炎症,按照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子宫内膜炎和慢性子宫内膜炎两种。症状主要有宫腔水肿、渗出,严重的会导致全身症状,出现发热、下腹痛、白带增多、白细胞增高、有时为血性或有恶臭,有时子宫略大,子宫有触痛[3]。慢性者表现也基本相同,也可有月经过多、下腹痛及腰骶附胀明显。急性与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原因不同[4]。急性子宫内膜炎主要是由宫腔手术后的病菌感染或分娩时有残留物留在宫腔内。慢性子宫内膜炎是由于分娩流产后的胎盘残留、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容易受病原体侵害等原因[5]

3.2 子宫内膜炎的感染细菌通常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衣原体及支原体、厌氧菌等。治疗方法主要有中医、西医治疗[6]。中医治疗虽然副作用小,但是疗程长。西医治疗疗效快,但是副作用较大,患者长时间使用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7]。因为甲孕酮直接作用于患者子宫内膜,可以和孕激素受体结合,降低增生期子宫内膜增生、分泌期子宫内膜的分泌。是感染的内膜脱落。使用二连抗生素可以可在经期起到消炎的作用,功能层脱落后,还可以对深部基底层起到消炎作用。甲孕酮治疗子宫内膜见效比较快,从而避免了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8]

本文采用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上使用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云云,邱秀群.浅谈30例慢性子宫内膜炎治疗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10,52(07):123-124.

[2] 王春香.40例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治疗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8,20(04):45-46.

[3] 胡燕琴,王蕊.妇乐冲剂辅助治疗急性子宫内膜炎临床观察[J].首都医药,2010,62(05):102-103.

[4] 王青.160例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1,(08):171+174.

[5] 夏雪娟.甲孕酮联合二联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疗效[J].海峡药学,2012,(01):110-111.

[6] 梁淑花,闫丽华.慢性子宫内膜炎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15):136-137.

[7] 陈蓉.醋酸甲地孕酮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7):18-19.

联合抗生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为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的慢性盆腔炎门诊患者。年龄20~50岁, 平均年龄35岁。已育40例, 未育20例;流产史45例, 上环取环史30例。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下腹疼痛, 下腹坠胀, 腰骶部酸痛, 带下量多, 反复发作, 月经前后易作或劳累后加重。妇科检查子宫颈举痛, 子宫体有压痛, 活动受限, 可触及单侧或双侧附件增粗, 或触及附件囊性包块。B超示附件包块或盆腔积液。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抗生素头孢克洛0.375, 一日2次;阿奇霉素0.5g, 一日1次。共服1周。中药口服:红藤30g、败酱草30g、忍冬藤30g、三棱10g、莪术10g、川牛膝10g, 红花10g、玄胡10g, 生薏苡仁10g, 桂枝10g。中药灌肠:红藤30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三棱15g、莪术15g、川牛膝15g、红花10g、玄胡15g。灌肠方法:患者自煎中药取浓汁100m L, 温度35摄氏度, 以灌肠管缓慢灌入, 灌前排空大便, 灌肠药液保留4h以上。中药口服及灌肠2周。对照组:口服抗生素头孢克洛0.375, 一日2次;阿奇霉素0.5g, 一日1次。共服1周。

1.3 观察项目

治疗期间观察临床症状及定期妇科检查, 复查B超。3月后总结疗效。

1.4 疗效评定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有关内容确定疗效标准: (1) 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妇科检查无异常, B超无异常。 (2)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妇科检查体征有明显好转。 (3) 有效: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 妇科检查体征有减轻。 (4) 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后均无任何改善或有加重。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治疗组30例, 痊愈10例, 显效12例, 有效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例93.3%;观察组30例, 痊愈8例, 显效5例, 有效5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例60%。两组对比χ2=9.31, χ20.01=6.63, χ2>6.63, P<0.01, 统计上有显著意义。见表1。

2.2 两组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状况

相比于观察组而言, 治疗组症状缓解的时间要短得多, 也就是说起效更快。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复发少, 疗效久。数据见表2。

2.3 安全性观察

两组在治疗前后复查尿常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

3 讨 论

慢性盆腔炎缠绵难愈, 易于复发, 西医认为慢性炎症致盆腔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形成盆腔内粘连, 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 本次数据也反映出这种情况。且长期抗生素治疗也会带来菌群失调等其他并发症。中医认为多因经期产后胞脉空虚, 或房事不洁或妇科手术创伤及体质虚弱, 湿热之邪入侵, 停滞下焦, 与瘀血互结, 而致病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中药治则清热祛湿, 化瘀止痛。方中红藤、败酱草、忍冬藤、蒲公英清热祛湿通络, 三棱、莪术、红花、牛膝活血化瘀散结, 玄胡理气止痛, 薏苡仁健脾祛湿。药理研究认为红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及念珠菌有抑菌作用;忍冬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三棱有显著的抗凝镇痛作用;莪术抗炎镇痛, 川牛膝、红花活血化瘀, 能增强免疫功能。中药灌肠则利用了盆腔静脉众多的特点, 而直肠静脉余子宫附件静脉互相吻合, 使直肠吸收的药物可以很快吸收到盆腔内。中西药的协调作用使盆腔炎的症状得以迅速缓解特别是疼痛感, 且疗效比单用抗生素要持久。且在安全性上没有对肝肾引起重大影响。

摘要:目的 观察抗生素联合中药口服及中药保留灌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临床3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 治疗以口服抗生素1周, 结合中药口服及保留灌肠。结果 总有效率93.3%。结论 抗生素辅以中药口服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 且相对于单用抗生素组见效快, 疗效更好更持久。

联合抗生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90例, 年龄19~52岁, 平均 (34.8±2.3) 岁。均与《妇产科学》 (第7版) 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2]。病程6~43个月, 平均 (14.9±3.2) 个月, 均有性生活史, 孕次1~6次。随机按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划分, 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 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以抗菌治疗为主, 具体为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200m L静滴, 2次/d;并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 L中加入头孢他啶3.0g静滴, 2次/d;有过敏反应者可应用替硝唑葡萄糖口服液400m L静滴, 1次/d, 左氧氟氯化钠注射液200m L静滴, 1次/d, 5~10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 结合中药治疗, 组方为:牛膝10g, 丹皮12g, 白花蛇舌草15g, 丹参15丹, 桃仁12g, 败酱草25g, 赤芍15g, 红藤20g。阴痒带多加蛇床子、苦参;下腹痛甚加枳壳、木香;妇科检查腹部有炎性包块者加皂角刺、莪术、三棱;少腹冷痛加艾叶、小茴香。均水煎服, 1剂/d, 1个疗程为3个月。

1.3 效果评定

痊愈:B超检查显示盆腔包块及盆腔积液消失, 双合诊检查附件区无明显压痛、增粗、增厚, 子宫体及附件无压痛, 白带检查正常, 自觉症状消失;显效:B超检查显示盆腔包块缩小>2/3, 盆腔积液消失, 双合诊检查附件区有轻度压痛, 稍增厚, 子宫体及附件无压痛, 白带检查正常, 自觉症状消失;有效:B超检查显示盆腔包块缩小<2/3, 盆腔积液消失, 双合诊检查附件区有轻度压痛, 稍增厚, 子宫体压痛, 白带检查正常, 自觉症状消失;无效:各指标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50例中, 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40例中, 总有效率为8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及实践证实, 因炎症长期刺激, 盆腔炎患者内生殖器官及周围组织出现严重粘连, 抗炎药物较难渗入, 加之大部分患者有多种抗生素应用史, 机体产生一定的耐药性, 使病情迁延难愈, 反复发作, 最终造成不孕不育[3,4]。盆腔炎在中医学被定义为“带下”、“腹痛”等范畴, 多因经期、上环、人工流产、产后创伤, 湿热之邪内侵、胞宫空虚, 瘀阻冲任, 致脏腑经络因气血失衡而发病。以湿热挟瘀为主要病机。故临床治疗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主[5,6]。

本次研究中药内服主中, 败酱草、红藤、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赤芍、桃仁、丹参化瘀活轿;玄胡行气止痛;牛膝引药下行;牡丹皮活血消瘀、清热凉血;甘草对诸药加以调和, 共用可起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增生组织消退、明显镇痛、减少炎性渗出、抗炎等作用。

依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白花蛇舌草、红藤、败酱草对各种杆菌有杀灭作用, 抑菌作用明显。赤芍、丹参具有抗凝血、镇痛、抗肿瘤、抗炎作用。也可经直肠给药, 可迅速吸收, 向盆腔渗入, 直接在炎症局部作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 盆腔炎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虽可抑制和杀灭细菌, 但疾病易复发, 且易产生耐受性, 与中药结合应用, 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盆腔炎采用中药结合抗生素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90例, 均为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盆腔炎患者, 随机按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划分, 对照组采用单纯抗生素治疗, 观察组加用中药联合治疗, 回顾相关资料,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盆腔炎采用中药结合抗生素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

关键词:中药,抗生素,盆腔炎

参考文献

[1]魏绍斌.盆腔炎反复发作的中医治疗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4) :253-254.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43.

[3]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Chlamydiascreening am arn ong sexually active young female enrollees ofhealth plans United States 1999-2001[J].MMWR Morb MortalWkly Rep, 2004, 53 (42) :983-985.

[4]Trent M, Lehmann HP, Qian Q, et al.Adolescent and parental utilitiesfor the health states associated with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J].Sex Transm Infect, 2011, 87 (7) :583-587.

[5]杨群, 费小芹.抗生素联合微波及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1, 36 (6) :628-629.

联合抗生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慢性附件炎患者50例, 年龄20~38 (29.3±9.4)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慢性附件炎诊断标准, 并行相关生理病理检查确诊。均有不同程度下腹牵拉痛、白带增多及输卵管压痛, 妇科检查见患者单侧或双侧附件有疼痛感。B型超声见子宫、卵巢处边缘不清, 同时可见子宫积液及炎性包块。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单一组各25例。其中联合组年龄24~36 (30.2±6.3) 岁;单一组年龄22~32 (27.1±5.2) 岁。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日常护理及完善相关检查。单一组患者使用常规抗生素治疗, 药物包括口服左氧氟沙星配合静脉滴注甲硝唑, 7d为1个疗程, 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 根据复查结果加减用药。联合组患者前7d在单一组用药基础上联合使用妇科千金胶囊2粒, 每天3次, 再单独服用妇科千金胶囊15d。观察2组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 经6个月随诊未见复发;显效: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妇科检查两侧附件处压痛明显减轻, 经6个月随诊未见复发;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妇科检查双侧附件仍有轻微压痛, 经3个月随诊复发;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单一组的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单一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单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单一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逐渐增大, 女性罹患各种疾病尤其是妇科疾病概率逐年升高[2]。慢性附件炎是妇科常见疾病, 一般表现为下腹牵拉痛、腰骶疼痛、白带增多等, 多以劳累后或经期时症状加重。目前本病已成为导致女性不孕及异位妊娠等其他妇科疾病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一般选用抗生素治疗, 但收效并不明显且不良反应较多, 另外由于慢性附件炎特殊位置, 抗生素并不能完全作用于病灶同时易造成疾病复发[3]。因此, 需选择适合的药物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治疗慢性附件炎。

慢性附件炎在中医学属湿热蕴结, 淤血阻滞范畴, 一般需采取清热解毒, 化瘀通络方式治疗。妇科千金胶囊属中成药物, 其成分主要包括千斤拔、金樱根、穿心莲、功劳木、单面针、当归、鸡血藤、党参。其中当归、鸡血藤、党参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补气通络, 调理冲任;千斤拔清热解毒, 金樱根清热化湿, 穿心莲消炎止痛, 功劳木与单面针清热燥湿、活血散瘀, 几味药共同配伍直接作用于病灶, 消除炎性反应。本结果显示中成药物配合使用抗生素能有效提高慢性附件炎治疗效率, 同时有效降低复发率。另外, 由于近年来抗生素滥用现象严重, 对于抗生素使用剂量及适应证必须严格把控, 同时, 使用抗生素联合中成药物治疗能有效减少抗生素用量, 患者机体不易产生耐药性[4]。本文分别使用抗生素联合妇科千金胶囊与单独使用抗生素对慢性附件炎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一组, 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一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另外, 患者需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增加自身治疗依从性, 同时, 加强身体锻炼增加自身抵御疾病能力。

综上所述, 使用抗生素联合妇科千金胶囊治疗慢性附件炎疗效显著, 发挥清热解毒、化瘀通络作用, 不良反应少, 能有效提高疾病治疗效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应早期或超早期治疗, 促进疾病早日恢复。

摘要:目的 观察妇科千金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附件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慢性附件炎患者5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单一组各25例。单一组使用普通抗生素治疗, 联合组在单一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妇科千金胶囊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单一组的80%, 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单一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妇科千金胶囊联合抗生素用于治疗慢性附件炎疗效显著, 能有效发挥清热除湿、益气补血功效, 不良反应少, 可提高疾病治疗效率, 减轻患者病痛, 改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妇科千金胶囊,抗生素,慢性附件炎,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窦会东, 董昱.妇科千金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 (1) :735-736.

[2] 张丽香.妇科千金胶囊治疗附件炎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08, 30 (5) :107.

[3] 苗晓凯.对46例慢性附件炎治疗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6 (1) :117-118.

联合抗生素 篇8

关键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用药,不良反应

氨基甙类抗生素系指化学结构中含有二个或三个氨基糖分子和一个氨基脂环由配糖键相连接而成的含多个阳离子的甙类抗生素, 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西索米星、奈替米星等。其特点为性质稳定, 抗菌谱广, 故应用广泛。联合用药较多, 缺乏一定合理性, 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 随机抽查应用抗生素病历1200份, 其中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20份;男126例, 女94例;年龄16~78岁, 平均57.8岁;其中60岁以上46例;疾病种类:消化道感染及手术86例, 呼吸系34例, 泌尿系26例, 骨科及外伤64例, 肿瘤及其他30例。

1.2 方法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有关合理用药的规定, 分别统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类, 喹诺酮类, 抗肿瘤药及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 并进行相关合理性分析。

2 结果

2.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分类

氨基糖苷类之间合用4例;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90例;与大环内酯类合用60例, 与喹诺酮类合用26例;与抗肿瘤药合用18例;与利尿剂等合用22例。

2.2 不良反应

耳毒性4例, 肾毒性6例, 神经肌肉麻痹3例, 过敏反应5例。

3 讨论

3.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机制及特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机制为直接作用于细菌核糖体,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破坏细菌胞浆膜的完整性而达到杀菌作用;对各种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 铜绿假单胞菌, 变形杆菌, 克雷伯菌属, 肠杆菌, 志贺杆菌, 绝缘酸杆菌属均有强大的杀菌活性;对沙雷菌属, 沙门菌属, 产碱杆菌属和嗜血杆菌属也有一定抗菌作用;对脑膜炎奈瑟菌等革兰阴性球菌作用较差;对肠球菌和厌氧菌不敏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杀菌特点是:杀菌速率和杀菌持续时间与浓度呈正向关;但仅对需氧菌有效, 且抗菌活性且显著强于其他类药物;具有初次接触效应, 即细菌首次接触氨基糖苷类时, 能被迅速杀死[1]。

3.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分析

3.2.1 氨基糖甙类药物之间合用

本类药物抗菌谱相似, 具有相同的毒性反应, 对耳及肾脏的毒性成线性增加。本组4例联合用药, 因而为不合理联合用药。

3.2.2 氨基糖苷类与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合用

氨基糖苷类为静止期杀菌剂, 后二者为繁殖期杀菌剂, 此类药物联用, 产生协同作用, 但后两者与氨基糖甙类混合后, 分子内的β-内酰胺环会和氨基糖连结聚合, 使两者的抗菌性降低, 故联用时不宜同时注射, 应先用繁殖期杀菌剂, 0.5~1 h后再用静止期杀菌剂。本组联合用药90例, 毒性反应虽不明显, 但氨基糖甙在和头孢菌素联合使用会增加对肾脏的副作用, 联用时应注意患者的情况, 密切监测肾功能的改变。

3.2.3 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用

氨基糖甙类和大环内酯类合用可能对链球菌有协同作用。可使大环内酯类药物作用加强。但大剂量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后会引起耳鸣和暂时性听觉障碍, 且伴有肾功能减退。两者合用时应注意是否有耳鸣和听觉障碍症状, 若有此症状应立即停药, 否则会造成耳聋。本组2例出现耳鸣, 停药后症状消失。

3.2.4 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合用

二者均为杀菌剂, 且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强, 不主张二者联合, 一般提倡与青霉素或头孢类合用。

3.2.5 氨基糖苷类和抗肿瘤药、钙剂及其他合用

钙剂能与庆大霉素竞争血浆蛋白的结合部位, 可使游离型的庆大霉素增多, 而致使药物作用和毒性均增强。同时可以引起游离钙减少, 诱发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导致无力和麻痹。抗肿瘤药如顺铂、紫杉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和耳毒性作用, 应注意检测。

3.3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3.3.1 肾毒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诱发药源性肾衰的最常见原因, 此类药物虽经肾小球滤过, 但对肾组织有极高亲和力, 通过细胞膜吞饮方式而大量聚集在肾皮质, 导致肾小管, 尤其是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膜破裂, 线粒体损坏, 钙调节转运过程受阻, 则引起肾小管肿胀, 严重产生急性坏死[2]。本组6例出现肾毒性表现。肾毒性与剂量、疗效长短呈正向关系, 尿液变化一般在用药后3~6 d发生, 大多数为可逆性, 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应用时应及时检测肾功能变化。

3.3.2 耳毒性

该药物对第Ⅷ对脑神经选择性损害部位不同, 临床表现也不同。可分为:①耳蜗神经损害, 出现耳胀满感、头晕、耳鸣、听力下降, 甚至耳聋;②前庭功能失调, 可出现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阵颤。但这两类症状并非绝对, 有可能两者兼有。有时临床自觉症状不明显, 需要仪器检查前庭功能或听力才可发现, 这些“亚临床耳毒性反应”的发生率约为10%~20%[3]。

3.3.3 神经肌肉阻滞

氨基糖苷类药物产生神经肌肉阻滞的机制是由于药物抑制突触前的乙酰胆碱 (Ach) 释放与阻断突触后的Ach受体所致。这一现象虽然少见, 但危险性较大。临床表现为手足麻木, 舌颤, 甚至全身抽搐, 有时很难与脑膜炎惊厥相区别。氨基糖苷类与肌肉松弛药安定等合用可加重反应。

3.3.4 造血系统毒性反应

丁胺卡那霉素, 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当与抗肿瘤药及非甾体类消炎药等联合应用时, 毒性反应加剧。

3.3.5 过敏性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休克, 皮疹, 过敏性紫癜, 血管神经性水肿, 过敏致死。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光敏反应, 二者联合过敏反应机率增加。

4 防治对策

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明显的耳毒性和肾毒性等, 为减少不良反应及对毒副作用, 临床医生必须掌握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 药代动力学和不良反应。注意配伍用药, 两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宜同时应用或前后连续局部或全身应用;不宜与其他耳、肾毒性药物合用;及早发现不良反应, 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

总之, 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耳、肾毒性, 联合用药时以增加疗效, 降低毒副作用为原则。

参考文献

[1]杨宝峰, 苏定冯.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16-419.

[2]胡华成, 刘丽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医师进修杂志, 2005, 28 (11) :3-4.

联合抗生素 篇9

【关键词】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antibiotics combined with glucocorticoid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66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 it will b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3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basic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used antibiotic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antibiotic therapy combined with glucocorticoids, blood gas indexes comparison of two group improved conditions and treatment effec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all patients with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dex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observation group total effectiveness 90.91%, the comparison group total effectiveness 75.76%,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antibiotics combined with glucocorticoid an exact treatment of senile chronic obstructive emphysema, is worth the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antibiotics; glucocorticoid;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號】1004-4949(2015)03-0135-01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是指职业性粉尘、有害气体、气候、吸烟等相关因素导致的慢性肺部疾病,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肺部癌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1]。临床上多采用肺减容术进行治疗,但是老年患者往往对手术不耐受,所以多采用保守治疗。本研究以6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9例,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67.3岁;病程2-11年,平均5.4年。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基础治疗,包括平喘、化痰、解痉、吸氧等;对照组患者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头孢地嗪注射液2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喘定0.5g+葡萄糖注射液100ml进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改善患者气道高反应。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地塞米公5-10g+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口服强的松15g,每天2次,一周为一个疗程。

1.3 效果评价标准

患者肺气肿症状完全消失、啰音消失、未发生呼吸道感染、氧分压及二氧分压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及细菌检查正常视为显效;患者症状得到一定改善、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或细菌检查有1项不合格视为有效;症状未得到缓解甚至加重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数据进行分析,t检验计量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P<0.05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气指标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而观察组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气指标情况[() mmHg]

组别例数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372.4±3.279.5±3.41,246.5±3.635.2±6.11,2对照组3369.4±5.173.1±6.8144.2±6.740.2±4.51 注1:与本组治疗前对比,P<0.05;注2:与对照组相比,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75.7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分析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例数比例例数比例例数比例观察组332163.64%927.27%39.09%90.91%1对照组331442.42%1133.33%824.24%75.76% 注1:與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致病因素较多,比如大气污染、感染等导致终末细支气管远端过度膨胀,降低气管的弹性,导致肺容积增大并伴有气道壁损伤,老年人是高发人群[2]。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采用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两种,但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手术治疗损伤较大,会不耐受,因此老年患者通常采用保守治疗[3-4]。由本研究可知,在各项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抗生素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综上所述,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毛羽.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效果分析[J].求医问药,2012,10(7):208.

[2] 张军标,汪良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68例[J].中国现代医生,2011,48(31):191.

[3] 李冬玲.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23.

联合抗生素 篇10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06-07~2008-02我院妇科住院确诊为急性盆腔炎的患者, 共84例。按随机方法分为两组, 观察组42例, 年龄23~43岁, 平均34.2岁;对照组42例, 年龄22~45岁, 平均33.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1.2 纳入标准

(1) 妇科检查宫体压痛, 附件区压痛或宫颈触痛明显者, 且下腹疼痛明显, 或伴腰骶坠感、尿频、尿痛等; (2) 体温超过38.5℃ (口表) ;宫颈脓性分泌物量多、异味;血白细胞均≥10×109/L, C反应蛋白升高, 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3) 全部病例经B超检查均提示单或双侧附件区不同程度增厚, 增宽或炎性包块, 盆腔积液存在的表现。 (4) 排除异位妊娠、急性阑尾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等其他妇科疾病;排除哺乳期及肝肾功能异常者。

1.3 中医症状积分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

2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头孢地嗪2g静脉滴注, 2次/d, 加奥硝唑0.5g, 2次/d, 7d为1个疗程。治疗组加用电针疗法, 选用30号3寸毫针, 选取太冲 (双) 、三阴交 (双) 、足三里 (双) 、气海、十七椎等穴。穴位常规消毒, 指切法后直刺进针, 进针后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使患者所有穴位均处得气状态。得气后于太冲-太冲、气海-十七椎及三阴交-三阴交、足三里-足三里等4组穴之间连接G680-2型电针仪 (上海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 。取疏密波形, 调整强度至患者能忍受为度, 电针刺激时间为30分钟, 1次/d, 7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统计结果。统计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痊愈:症状、体征消失, 血白细胞正常, 血沉降至20mm/h以下, 积分评为0, 停药半年后无复发。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血白细胞正常, 血沉降低60%, 治疗后积分值比治疗前降低2/3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好转, 血白细胞正常, 血沉降低50%, 治疗后积分值比治疗前降低1/3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治疗后无改善。

3.2 结果

见表1~2。

与本组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多由于经期、产后、流产后或宫腔内手术操作后, 气血冲任受损, 胞脉空虚, 或平素体质虚弱, 邪毒乘虚内侵, 湿浊、热毒蕴积下焦, 客于胞中, 与气血相搏, 正邪交争, 营卫不合, 邪毒壅盛, 气血瘀滞、壅遏不行而致。经脉闭塞不通, 泻之立通;经脉虚耗不行, 补之经脉益盛则通。故刺之能解胞宫之痉, 通气血之滞, 起到迅速缓解疼痛的效果。气海为元气聚焦之处, 主治真气不足, 也善治痛经、腹痛等;三阴交为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之会穴, 足三里为阳明经的合穴, 刺之可调理经脉气血;太冲为肝经之原穴, 冲脉之别支, 善治妇科疾病及多种痛症[2];十七椎为经外奇穴, 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穴居督脉, 可通调诸阳, 通而不痛。诸穴配合使用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改善血液循环, 增强新陈代谢, 促进炎症的吸收与消散, 疗程短, 疗效好, 且防止转为慢性盆腔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优于单独应用抗生素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1辑) 1993:251.

上一篇:农村交通安全不容忽视下一篇:习语分析与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