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感悟

2024-07-20

体验感悟(精选十篇)

体验感悟 篇1

——题记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周汝昌先生在《唐宋诗词的鉴赏》的演讲中说:“体贴是鉴赏的关键。”周先生说的体贴是指对生活中一切事物要用心的关爱。在语文学习中, 体贴就应该是对文本的用心体验和感悟。在江苏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 编者以十一个单元的语文学习来引导学生领悟读书之法。读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心灵体验和感悟的过程, 就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只有用心的体验和感悟才是学会读书的关键, 也才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无论我们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 离开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 都是毫无意义的, 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语文教学, 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才能使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

其实在“课程标准”中对于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悟是有明确要求的,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 认识世界, 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如此在“课程标准”中反复地强调学生“体验和感悟”的重要性, 旨在引导老师要在课堂上摒弃学术式、展示式、考古式的冗长演讲和个人独霸, 转而向学习式、探究式、感悟式的师生对话和平等渐进的方向发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注重对学生独特情感体验和感悟能力的培养呢?

首先, 教师要适时地设置情景。设置情景, 是指老师充分运用直观的具体材料创设问题情景, 激活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支持下, 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 为获得体验和感悟创造条件。

例如, 在讲授《鼎湖山听泉》时, 我首先让学生在小提琴曲《夏夜》舒缓的乐声中默读着课文, 然后给学生播放关于鼎湖山的风景片, 创设直观的情景, 很多学生初读课文便能体味到“宁静致远”的主旨情感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就蕴含在“读说听写”的言语实践中, 我们应当给学生创造体验感悟的机会和时间, 言无不尽的说教不能带来学生对知识内在的发酵消化。

其次,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读”中体验感悟。要让学生进行有情味的朗读、有思味的默读、有韵味的赏读、有深味的品读, 通过默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精读等形式, 让学生在“读”中循路入境, 与作品人物同行, 与作者心灵同在。

再次, 在面对文本时, 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冷静地品读、感悟、玩味、思考, 要使学生明白“过心”比“过身”更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应把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和学生独特多元的反应, 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用心”地体验感悟。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应用 篇2

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是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应用数学的过程。实践、体验、感悟、应用是数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内容。

在探究实践中体验,感悟数学的真谛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美国教育工作者针对科学教育总结出“Hands on”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论,它强调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与发现过程的经历,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做”数学,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经历感受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体验操作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乐趣,认识数学的重要价值。

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因为学习个体创造的数学必须得到数学共同体的认同,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结构的一部分。因此,个体的经验与感悟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数学能力。

联系实际应用数学,提升感悟价值

学数学、做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篇3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学生要学

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等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探讨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探索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二、重视学习动机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介绍历史上关于勾三、股四、弦五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函数时,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来历,使学生了解二维空间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渐进;在讲解概率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买彩票不易中奖,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样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重视培养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已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

如教完小数除法,补充这样的一道题:青霉素0.47元一枝,10元可以买几枝?还剩几元?学生列出算式:10÷0.47,得出21枝后,余下的13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10÷0.47=21……13,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21×0.47+0.13=10,得出余数应该是0.13而不是13或1.3,在竖式上的余数13表示13个百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

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师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这样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四、课堂引入开放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数学课堂引入开放问题教学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例如:在教学圆时,设计一个开放问题: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如果直线和圆心距的距离为(1)4.5cm;(2)6.5cm;(3)8cm,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这是一道常规性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改造为一道开放式问题:据气象部门预报,一台风中心在直径是60千米的某城市正南50千米处,以北偏东30°方向前进,问该城市是否会遭受台风的袭击?并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改造,常规性题目便具备了开放题的形式,更加具有挑战性。当然此题还可以进一步变换条件,让学生思维朝纵深发展。如该城市遭台风袭击的时间有多长?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探讨教法,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学良.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观.天津教育,2004.

[2]肖燕鹏,谢元生.建构式教学方法.武汉:数学通讯,2004

[3]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出版,2007.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王庆玲

(靖江市东兴镇中心小学,江苏靖江

摘要: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体系强调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学习与教学模式。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关键词:合作学习数学应用探讨

小学新课程改变了以往课堂上教师“唱主角”的状态,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是主体建构的产物,如果学生不发挥其主体作用,参与到课堂中,单靠教师来传授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低效与被动的。要想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改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和出发点。在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小组氛围里,每个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充分展示自我的主体性。小组成员间的对话、协商与合作,有助于他们对自己形成的假设进行检测,有助于他们用多重的观点审视知识和信息,从而达到对知识理解的目的。但是由于小学生本身受年龄阶段及知识阅历的限制,小组合作学习

的数位一致。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曾经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建构主义学者也认为,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创设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再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把它的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形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回答有困难,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形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与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教学“可能性”一课,在学生初步理解“一定”、“可能”

的组织中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结合教学中的经验,试图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一探讨。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首先要有正确的分组,这要根据合作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之间的性格爱好差异而定,组内成员可以适时调整。结合小学学生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可以采用按座位组合和以学习任务组合两种形式。按座位组合,是指按班级正常的座次,让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一小组一般为4人左右。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将学生分出层次、重新调整座位,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便。以学习任务组合的小组合作,是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一般以2至6人为宜。以这种方式组合而成的学习小组是同质组合,小组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小,更有利于高效地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二、恰当地选择合作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由于教学对象是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所以

和“不可能”的含义后,我设计了三种不同要求的装球游戏:(1)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黄球;(2)任意摸一个,可能是黄球;(3)任意摸一个,一定是黄球。要求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并说出装球时是怎样想的。在小组里,学生集体商量放什么球,然后由一人操作,其他人检查放是否符合要求。小组每一个成员都有明确分工,全班交流时,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认为放两个球最方便,只要没有黄球就行了;对第二个问题,放一个黄球和一个其他颜色的球,多放其他颜色的也行,就是太麻烦;对第三个问题,只能放黄球,随便放几个。

学生在实验和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分享了小组合作的成果。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使学生对数学的自我感悟更深刻。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如此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这样便可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依次类推还可以要求学生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学会合作 体验感悟 篇4

体验感悟

体育组

叶敏

一、【案例背景:】

许多社会学家提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更为重要。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生不能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与他人合作性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与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人合作,不愿为他人服务。因此体育课标准就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即在体育课学习中要学会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意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就要树立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使他们从小养成尊重他人,能主动为他人服务的良好品德,使他们长大后能适应社会需求,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一立足之地。

二、【案例描述:】

师:“小朋友利用我们手中的小榔头,在地上摆成一直线,看谁跳得花样多。” 生:学生收到指令,快速摆成一直线,跳起来。(单脚跳、交叉跳、分合、向后跳…….主教材通过谁跳得花样多、模仿三种小动物的跳,引出共同点“双脚起跳、双脚落地”。

提出问题:“小朋友动动脑子,在模仿三种小动物的时候,怎样跳得更远?”然后,让小朋友们自由去创想„„

师:“嗯!都很认真,想得也很好很多,老师也想跟着大家一起玩,你们愿意邀请徐老师和你们一起玩吗?”

生:“愿意!”很自然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最后徐老师你请学生或个体(学会观察、思考、尝试);或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或大组(共享、评价、提高)进行活动。

三、【评析:】

今天看了徐老师一节两年级主教材是《立定跳远》的课后,谈谈自己的感想。通过一堂课,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徐老师能立足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两项主阵地,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潜移默化中要让学生懂得道理、养成习惯、形成内化。但我们很清楚,合作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节课就能完成的,更不是通过几次实践就能让学生建立起这种观念的。它需要在长期、持久的教育教学、学生活动、社会实践中慢慢养成、达到内化。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创作,去模仿,为体育教学营造了一个比较自由、民主的宽松环境,这也是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在没有标准动作的情况下,每个学生的想象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创意,而且徐老师还让学生“做做自己的,学学别人的”,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展现自己的个性的机会,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在创想竞争活动中,不但激活了学生的创新动机,而且更进一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同时由于老师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亲身体验 感悟数学 篇5

一、创设情境,激趣

教育家顾泠源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数学家华罗庚也曾深有体会地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精心创设轻松、快乐、和谐、有趣的数学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及积极性,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应用——打折》一课时,事先到市区各大市场、超市进行了节日产品促销调查,并现场拍摄了相关的促销图片和活动场景VCD,然后根据教材实际教学内容,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大润发超市图书柜节日购满300减80”、“通州区书城图书柜一律打七折”、“农工商超市图书柜买四送一”,我班买40本《六数练习》,到哪家图书柜购买最便宜?问题的提出,相关图片、音乐的呈现和节日商场促销VCD的播放,把教室演变成了“节日的商场”,学生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求知的需求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快乐地投入到“百分数的应用”的新课学习之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 动手操作,体验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颁布的数学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从中感悟知识,理解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依据教材,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动手操作、感悟数学知识的机会。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单元时,我们不应去机械推导和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通过对手中的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梯形进行剪拼,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以此来深刻理解剪拼前后图像的底、高、面积的关系。学生在这过程中,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把动作与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获取新知,体验快乐,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类似的动手操作实例,在苏教版的各年级教材中,我们都可以付诸实践,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思妙用,一定会给小学数学教学增光添彩。

三、交流讨论,育能

数学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交流、讨论,能有效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沟通,有利于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及师生间的思维撞击、更有利于让各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能力应用上得到均衡的发展和提高,从而真正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全国优秀教师、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说得好:“概念、定律、道理由老师嘴里说出来就不值钱了,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所以,无论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还是在计算推理分析中,以及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分析中,我们都要组织生生、师生的讨论、交流,发挥群体探究的功能,让更多的学生有讨论交流的机会,人人上阵,个个体验,让每个学生都能露一手,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快乐体验数学知识的过程,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才能。

四、联系生活,实践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中学数学,再把学到的实现应用到现实中去。”我们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让数学回归“生活实践”。如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可以让学生回家主动替家长到超市、商场购物,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知识、认识票面的大小,又能让学生在购物给钱、找钱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又如学习了利息、打折的知识,让学生回家争当家庭小顾问、小参谋,钱,怎样存最划算?物,怎样购最便宜?家庭支出,怎样做最合理?这样的活动安排,通过用数学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促进了学生个体的潜能发展。

数学,严格地说,它就是一门具有体验特征的课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亲自体验、实践感悟的机会。唯有这样,它才能真正地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享受,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快乐。

体验感悟 篇6

一、合理利用、挖掘教学资源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资料,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蓝本.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尚且存在困难,因此,教师要想开展体验式教学,就必须深入理解教材,深入剖析教材中的知识概念,寻找适合的教学资源,然后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将教材中的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

教师搜寻和运用教学材料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合理的教学材料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增强,对教学任务的实现,对学生各方面思想的形成都有积极作用.在教师手里,可以用于开展体验式教学的资源有很多,但是,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的时候却不能不假思索,信手拈来,一定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考量教学资源与教材知识是否契合,应用后会产生哪些积极作用并带来哪些负面效果.一般的原则是,教学资源能够把数学中理论性强而又难懂的概念简单化,以新颖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愿意接受而又不会引起反感.教学资源选择合理了,如何将教学资源与课本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对教师也是一大考验,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重点,对自己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了解学情,做好体验教学的领路人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也是体验式教学的体验者.因此,教师要想更好地实现初中数学体验式教学,就需要对学情很好地了解,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师了解学情,不仅有利于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重难点、选对教学方法,还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从而掌握好教学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懂得在静态中发现认识学生,还要懂得在动态中了解掌握学生,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正视学生.初中生的确具备一定的独立思想,但自控能力仍然不够,在遇到学习难点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仍然很难.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程度的“留白”,为学生创造深入思考的机会.

例如,讲授“相似三角形”时,笔者为学生讲述了泰勒斯与金字塔高度测量的故事,之后问学生:“爬上金字塔不容易,即使上去了也没有足够的尺来测量,那么同学们,你知道泰勒斯是如何得知金字塔高度的吗?”学生已经被不可思议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因此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时都很感兴趣,同时也会积极思考,这时,笔者给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并予以适当的提示:我讲的故事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关.引导学生向着相似三角形的方向来思考.不一会,有的同学已经说出了我想要的答案.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整理思路,从而举一反三,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整理,在自己脑海中生成新的内容.而且,教师在此基础上及时地为学生引导,帮助学生成功地实现体验.

三、带领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他们更多的时候还是会以抽象视角来看待理解事物,他们抽象思维的形成仍然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事物、在外部活动的基础上被引发出来.因此,从事数学教学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探究生活,带领他们从实际中体会数学,学好数学.基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体验式教学中多引入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可以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找到并解决数学问题,实现在“做中学”.同时,让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有很大用处的,从而增加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又实现了“学中做”.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的折纸游戏:让学生每6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之后开展折纸比赛,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彩色薄纸依次进行对折,然后看学生最多能折几次?然后我们尝试着计算,当折纸对折15次之后有多厚?学生们通过实际动手会发现,一张折纸折成15次根本做不到,就这样,通过亲自试验,学生们对于有理数乘方的变化过程有了实际的感受,同学们会发现,从21,22,23,…,215,“幂”的增长十分迅速,并且215结果数值很大.

我们每天都面对新的生活,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此,在老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尽情体验,这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体验与教学知识的完美契合,也完成了自身情感与实际的联系.这样,教育就真正地走入了学生的内心.经过不断的体验和探索,学生学会了因体验而感悟,因体验而创造.我们教师也就真正实现了体验式教学的真谛.

注重体验感悟,培养数学情感 篇7

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具体地说就是“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感觉数学的严谨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 才能真正在认知中生发情感, 以情感促进自主发展, 除此以外, 没有其他途径。

一、体会数学的亲切感, 引发求知欲望

学生在熟悉的事件中学习数学, 可拉近与数学的距离, 增强对数学的亲近感。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世界里研究数学问题, 可以避免枯燥的数字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案例1】在复习长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时, 教师从学生那里找来四个相同大小的文具盒, 说:“这是四块香皂, 现在我要把它们放在一起包装起来, 当作礼品送给大家, 甲流时期可要注意洗手呀!” (众生笑)

教师接着说:“那么有哪几种组装方法呢?哪种组装方法用的包装纸最少呢?”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得出了4种组装方法。

教师沉吟一下, 问:“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1:“我认为第一种方法不美观, 也不好拿。”

生2:“不用计算, 我们就会看到第二种方法需要用的包装纸较多, 并且这种包装方法也不美观, 生活中一般也不这样包装物品。”

生3:“我比较喜欢第三种包装方法, 显得很精致。”

生4:“我认为第四种包装方法要比第三种用的纸少。”

生3:“不一定吧!”

学生争执起来。

教师说:“这两种包装方法哪种更加省纸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 然后交流一下。”

学生开始积极地思考、愉悦地交流。

教师接着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4:“我想知道不论怎样组装, 组装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变化?”

生5:“组装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肯定是一样的, 因为它们都是由这4个文具盒组成的, 只是长、宽、高不同而已。”

教师仅用四个文具盒, 就创设了一个亲切耐人寻味的问题情境, 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热情, 使他们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 提出了一个个精彩而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再通过巧妙的调控、艺术的引导, 让师生、生生互动起来, 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交流、合作中自主发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提高思维的能力, 体验数学的意义, 享受探究的快乐, 品味数学的魅力。

二、感悟数学的现实价值, 激起探索热情

具有现实性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强化动机意识, 引发探究兴趣, 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 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案例2】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复合应用题的。教师用录音创设情境:

电话铃:滴铃铃……

客户:“周厂长, 我们订做的660套衣服生产得怎么样了?”

厂长:“已经做了5天, 平均每天做75套。”

客户:“我们等着要货, 你们3天之内能完成吗?”

厂长:“能!”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根据厂长与客户的通话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鲜活的现实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思考热情, 学生沉浸在积极愉悦的思考中。成功解决问题后的欣喜, 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在真切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是那样的有用时, 其对数学的现实价值无疑有了鲜活的认识, 探索的热情得到很大程度的激发。

三、品尝成功的快乐, 锻炼学习意志

教师利用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有利于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锻炼克服困难的学习意志。《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说:“一个数学问题应该是困难的, 但却不应是完全不可解决而使我们白费力气, 在通向那隐藏的真理的曲折道路上, 它应该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一盏明灯, 最终并以成功的喜悦作为对我们的报偿。”他的这段话与《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辩证地指出了教师在设计教育教学时, 一方面要使呈现的学习素材具有挑战性, 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跳一跳以后能“摘到胜利的果实”。

【案例3】在学生自己探索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以后, 一位教师向学生出示了一个光明纯牛奶的包装箱, 包装箱上标有如下字样:规格:1×250毫升×24盒;体积:35cm×20.5cm×11.5cm。请问: (1) 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 (2) 制作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纸板? (3) 如果购进了12箱这种牛奶, 一共是多少毫升? (4) 你还能提出一个或两个数学问题吗?随处可见的包装箱上竟然有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学生惊异了, 学习数学真是太有用了, 太有意思了。课后学生自主找来啤酒、香烟、月饼等物品的包装盒进行研究, 认识了毫升的英文缩写, 酒精度的表示方法等, 又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四、体验探索与创造, 形成反思意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运用这三个重要的学习方式边探究边反思, 体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可以形成反思的意识,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应注重运用体验感悟的方法, 不能脱离知识技能的学习而进行空泛的说教, 它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渗透于所有的教学素材之中, 使数学情感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 教学过程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李星云著.小学数学专题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1.10.

引导自主感悟, 凸显独特体验 篇8

一、在自主品读中形成独特体验

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相关问题进行自主品读, 或对课文的关键语句进行品读, 对关键语段进行自主品析等, 促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 体会到课文的精妙之处, 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从而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例如,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 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 重点品读12自然段中描写人物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一句子, 巧妙引导学生想一想父亲当时是如何进行艰难挖掘的, 让学生说说父亲救子时的内心是怎样的。通过这样引导, 学生就会形成如下感悟:这为父亲有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惊人毅力, 他靠着自己那颗爱子之心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的痛苦。接着, 我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感悟人物的情感。通过这样的对话, 学生就会深刻地感悟父亲正是因为无比悲痛, 才会出现父亲答非所问, 不顾一切救儿子。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 切实感受到崇高亲情。最后我让学生写出心中的爱。通过读写融情, 让学生将内心感受写出来, 让学生感受爱的伟大力量, 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使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 达到交融, 得到升华。

二、在自主探究中形成独特体验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探究的机会, 让学生抓住学习中的矛盾冲突处, 抓住学习中的质疑问题等教学点,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让学生的情感时不时会闪现一些火花, 从而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如一次公开课上, 一位教师上《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 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当英法联军的野蛮和残暴一一再现时, 学生义愤填膺, 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后感:“圆明园化为灰烬的时候, 我心如刀绞!”“英法联军实在太残暴、太可恨了!”……这时, 一个男学生站起来, 激动地说:“老师,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 等我们长大了, 也去烧了他们的首都!”这一突如其来的发言, 让听课者着实为这位教师捏了一把汗。只见他略以思索, 说:“老师十分理解这位同学激动的心情。老师想请大家想一想, 假如这位同学的愿望实现了, 那结果会怎样呢?”学生沉默了。“大家从电视上看到了战争的情景, 战火纷飞, 受苦受难的是谁?”学生脱口而出:“普通老百姓。“对了, 老百姓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我们一向爱好和平, 不欺负别人, 也不被别人欺负。但当时英法联军为什么会侵犯中国, 并火烧圆明园呢?”思考了一会儿, 学生纷纷举手:“因为当时中国实在太贫穷了、太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 只有国家强大了, 我们才不会被人欺负。”“我们应该不忘国耻, 认真学习, 振兴中华!”面对“火药味”很浓的回答, 这位教师顺水推舟地进行了正面的引导, 重构了学生的道德观念, 提升了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使“爱我中华, 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得到了强化。

三、在教学情境中形成独特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特点,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充分引导学生用眼睛去细致观察, 用耳朵去倾听, 用心灵去感受, 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充分表达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根据不同教材特点,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或创设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 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独特感悟;或运用课文插图为教学情境, 依托插图引导学生表达其独特感悟;或通过创设具体语言情境, 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一) 创设音乐情境唤起情感体验

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 而音乐富有情感性。在语文教学中, 运用音乐美与语言美的共通之处, 在教学中巧妙运用音乐创设音乐情境, 促使学生唤起情感的体验。在教学中, 我经常借助音乐这一艺术手段, 让学生边听边欣赏, 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旋律中。例如, 在教《桂林山水》一课中, 一曲悠扬的《太湖美》, 把学生带到了山水相依、湖光山色的太湖。然后我因势利导, 展现一个比太湖更美的画面, 随着配乐朗诵课文, 让学生插上旅游的翅膀, 飞到了桂林, 从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桂林的山奇、秀、险, 来层层剖析“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总领全文的句子。学生边看图, 边听音乐, 边听讲解, 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得到了一次美的教育, 美的享受, 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 创设多媒体情境引发情感体验

信息技术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 富有动感的画面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要巧妙运用多媒体的这些特点, 创设具体教学情境, 让学生观察富有色彩性的画面, 听一听动听美妙的乐声等, 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我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 当学到“摇花乐”这一环节时, 播放桂花纷纷飘落时的情景, 配上古筝曲《锦上添花》引发学生想象:

“此刻, 你就站在桂花树下,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这样, 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获得切身体验, “摇花的乐趣”也油然而生, 从而更深地感悟出作者对家乡老宅院里的那棵金桂的怀念和对家乡人的思念。

操作、体验、感悟 培养创新思维 篇9

一学生说:“老师, 我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 得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而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所以三角形面积=21×底×高%%%”, 推导过程有理有据。长方形、正方形同理可得出此结论。又有善动脑筋的同学用“分”与“合”并用的方法, 剪开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 (如图) , 同时又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教学, 不仅有宽度, 而且有深度, 学生不仅自主探索得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而且又深刻地理解、发现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及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优化了认知结构, 提升了认知水平。

在数奥辅导课上, 我出了这样两道思考题:

(1) 如图1:EFCD是平行四边形, 面积为10Cm, 求三角形AED的面积。

(2) 如图2:把长12Cm、宽6Cm的长方形划分成四个三角形, 面积分别为S1、S2、S3和S4, 且S1=S2=S3+S4, 求S4。

学生摄取图形已知信息, 通过思考分析, 找到了联系点和突破口, 认为解第一道题关键是认识三角形EFD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EFCD的一半, 而三角形EFD又与三角形AED同底等高, 就是说面积是相等的, 问题很快解决。第二道题 (根据已有知识) , 关键是求S3的两直角边长, 为此又须先求S1、S2两直角边BF与DE的长。因为总面积可求, S1、S2面积也可求, 又AB、AD为已知, 故BF、DE可求, 综合分析, 问题解决。

体验探究,感悟理解 篇10

【关键词】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1

一、学生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感悟

毛主席曾在《实践论》中写道:“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同样,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亲身实践体验,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感受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并内化为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所提倡的“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一样,要求教师由学习者的已有经验与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探知。而体验式教学方式则是不错的选择,可让同学们主动参与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然后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思索、体验感悟、获得结论,构建知识,升华情感。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社会调查、角色模拟等都是常见的体验方式,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灵活组织。

如教学“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时,本课重点是把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的体现及与具体做法”,倘若单纯阐述,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兴趣。为了让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可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设置有关情境和题材,提出相关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行为模仿,亲身体验具体实践,体会所扮各角色的行为与心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探究分享:解读一个市长的承诺,网上找寻“2013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题材,引导同学们认识当地政府的做法,获得亲切感,了解政府为人民做了哪些实事,自由发表意见,再欣赏“××市人民政府施政行为”的有关视频,如积极扩大城乡就业,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等,呈现情境后,提出系列探究问题,①××市市长最关注哪些问题?②市长承诺和我们有何关系?③政府工作有哪些基本原则?④倘若你是××市市长,你应如何为民办实事?小组合作,畅所欲言,而后教师评价、点拨,完善认知。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探究学习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可给学生创造更多交流讨论、自主探究的空间与时间,有助于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可发挥教师的多重主导作用,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促进师生和谐统一。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机整合课程资源,呈现有关材料群,以问题链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发掘新知,自主发展。

如教学《综合探究 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时,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法:①采取“情境·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即呈现情境材料群、出示问题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达到自学目的。②知识联系法。借助同学们原有知识,诱导他们结合所呈现的材料分析研究,发掘新知;指导同学们回顾有关历史知识,强化理解,达到政史结合、科际联系的目标。③“综合探究题”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思索,增强归纳能力与综合能力。

具体实施如下:一)温故知新。课前预习相关知识,包括政治学科知识、政治学科其它模块知识。比如文化遗产、民族节日的作用与地位;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的原则与途径;我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等。二)自主探究,协作交流。1)问题探路,自现答案。首先,教师呈现有关综合探究材料群:某校高二(9)班同学以“培育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青少年该如何选择”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活动小组收集了不少材料与观点。比如①近几年来“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在我国越来越流行,深受年轻人喜爱,而“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越来越被人遗忘。②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我国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自2008年元旦起实行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呈现有关问题:①为何不少中国青少年喜欢过西方节日?②当前培育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着怎样的意义呢?③分析上述材料,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哪些启示呢?2)老师引导,同学探究。当同学们思考回答后,教师予以点评与补充,适时提示,总结归纳。结合课本知识,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前两个问题,而对于后面的问题,若要完善回答,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思维:第一、联系所学知识点。如①政治文化相互交融与影响。②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③文化创新的原则与途径等,明白应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第二、思考中国有关文化遗产与民族节日的调整策略表明了什么?意识到应继承与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第三、思考: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是否与青少年学生有关?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该如何做?明白自觉肩负起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3)再现问题,完善答案。先呈现有关材料群,提出有关问题,如联系所学历史知识,说说我们该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而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途径。

总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社会调查、角色模拟等常见的体验方式,灵活组织,引领学生体验感悟。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机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上一篇:工科特色学科下一篇:档案工作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