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能力

2024-07-25

心理护理能力(精选十篇)

心理护理能力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 选取病例均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 排除意识障碍、语言或听力功能丧失、心肌梗死、精神疾病及肿瘤等患者。干预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 (62.5±6.8) 岁;病程 (6.4±2.1) 年;文化程度小学3例, 初中8例, 高中及以上19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 (61.9±7.3) 岁;病程 (6.3±1.8) 年;文化程度小学4例, 初中9例, 高中及以上17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程及文化程度等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包括用药指导、生活方式指导等。①心理健康指导:a.帮助患者认识冠心病的形成机制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诱因, 让其对冠心病发生发展有正确的认识。b.让患者了解情绪激动是引起冠心病加重的首要因素, 遇事克制, 保持平和的心态[1]。c.帮助患者扭转不良性格, 告知凡事要想得开、放得下, 做人不要过于认真和求全责备[2]。②控制高血压:高血压、高血脂和吸烟现在被认为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三大危险因素[3]。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均伴随有高血压, 对血压进行控制管理有利于稳定冠心病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根据患者血压升高情况给予积极监测和治疗, 除降压药物治疗外, 控制体质量、减少日常食用盐用量、戒除烟酒、增加室外运动等, 均对控制血压水平、减轻冠心病症状有好处。为患者制定详细的高血压治疗计划, 按照一对一的方式进行随访指导, 每周进行核实统计1次, 及时根据患者执行情况进行计划调整, 以患者清晨血压达到理想水平为准。③改变膳食习惯: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冠心病患者治疗和康复十分重要。血清胆固醇升高是诱发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血脂水平测定, 发现高胆固醇血症及时给予治疗。根据血脂和血糖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饮食计划, 为患者调整饮食结构, 指导其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 适当增加豆类及乳类制品, 采用低盐、低脂肪、低糖饮食, 控制体质量在合理范围内。④自我管理:帮助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对其性格、生活方式、工作、文化程度、疾病程度等情况进行评价记录,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运动、生活及情绪管理方案, 要求患者每日完成自我管理要求后在评价栏后写下执行结果, 如完成、未完成、缺失等, 每周参加知识讲座时进行集体健康教育及自我管理心得的讨论, 通过个人和集体讨论使其掌握更多的自我管理知识, 从而更加完善和提高自我管理水平[4]。

1.3 观察指标

心理状态判定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5]进行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的抑郁、焦虑状态评价;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自我管理能力量表 (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管理、用药管理、心态控制及定期复诊5个方面) 进行评价, 完成5个指标的为优, 完成4个指标的为良, 完成3个指标的为可, 完成不足3个指标的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抑郁及焦虑状态评价

两组患者干预前SDS及SAS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SDS及SAS评分较干预前、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ΔP<0.05

2.2 自我管理能力评价

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8.223,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 冠心病属于心身性疾病, 其病理改变虽然主要发生在心脏, 但心理因素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患病过程中, 患者产生的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会造成肾上腺素及其他紧张激素大量分泌, 出现呼吸加重、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后果, 严重时还可造成心肌梗死的发生。因此, 冠心病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健康指导、膳食指导、控制高血压、知识讲座及自我管理等护理干预措施, 旨在改善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状态和提高对自我日常生活的管理能力, 结果表明干预组干预后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而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显示干预性护理措施对改善冠心病患者不良情绪是有效的, 这可能通过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发挥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对其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 护理周期为3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SDS及SAS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SDS及SAS评分较干预前、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0.05) , 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8.223,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对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冠心病,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能力,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凤玉.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3, 23 (7) :232-234.

[2]孙芳.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 2013, 17 (8) :167-168.

[3]谢纳新, 孙小春.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 2013, 15 (1) :122-123.

[4]解会敏, 孙宇婷.个性化健康教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13, 15 (1) :129-130.

心理护理知识:癔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2

一、做好癔症患者的心理护理,首先要了解癔症患者的性格特点,熟悉患者的病史病情。

(1)情感色彩鲜明、多变:患者一般情感生动活跃,但多肤浅幼稚,情感反应强烈,多带有戏剧性色彩,对人对事易走极端,判断是非的标准也往往从感情出发。来源:考试大

(2)易接受暗示:患者很容易受周围人的言语、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并具有情感倾向。

(3)自我中心:患者具有自我显示的倾向,喜欢夸耀自己,或做出超乎想像的事情,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4)丰富的幻想性:患者的幻想,内容生动,并容易在自身强烈的情感反应影响下,把现实和幻想互相混淆,而给人们造成患者似乎在说谎的印象,甚至患者本人也可能难以分辨。

二、同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和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

(1)尊重和理解患者。癔症患者经常内心痛苦却又不被理解,被人尊重被人理解的要求尤其强烈。

(2)接纳和容忍患者。正确认识患者的疾病与躯体疾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深刻理解其怪异荒诞言行只是疾病症状的表现,没有好与坏之分也不可用任何标准来评价对错。

三、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医学知识宣教,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通过对患者进行医学知识宣传,使其在心理上认同和接受,自觉接受心理护理并进行自我调节,加强治病的信心。对患者的积极表现,及时给予强化,使患者感到自己仍是一个有用的人。并督促患者反省强化后的情绪体验。这样就可以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持续下去,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做到完全依靠自己来调节对疾病的认知,达到真正心理健康,以释疑除病。来源:考试大

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要注意运用沉默和倾听。适当的沉默倾听,可以给患者以希望听其倾诉的暗示。同时,适时的沉默有时候比语言更能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当患者谈到自己伤心的经历或痛苦的内心体验而情绪激动时,短暂的沉默、安静的陪伴、适时的倾听,更能使患者感到亲切和温暖,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从而情绪趋于稳定。对于患者诉说的内容,护士要针对不同情况,分别给以疏导、鼓励、安慰和帮助,使患者感到心理上有依靠,有知己感,对自己疾病治疗有信心。这样既可以使患者感到轻松舒畅、被重视,又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情况,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和护理。来源:考试大

产妇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篇3

分娩虽然是生理现象,但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強烈的应激源,分娩应激既可以产生生理上的,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产妇的这种情绪改变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部下降受阻,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同时也促使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血压升高,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产科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影响分娩的因素,除了产力、产道、胎儿之外,还有精神心理因素,可见心理护理在分娩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何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

1、了解产妇心理 产妇害怕和恐惧分娩的一切过程,怕陌生的环境,怕自己不能坚持,怕疼痛,怕出血,怕发生难产,怕胎儿性别不理解,怕胎儿畸形,怕有生命危险,致使产后情绪紧张,常常处于焦虑,不安,恐惧的精神心理状态,表现出听不进医护人员的解释,不配合相关的分娩动作。

2、给予精神鼓励 护理上应做好产妇思想工作,做好心理护理,给予孕妇无微不至的关怀,鼓励和帮助产妇,共同以科学的方法,减轻分娩时的疼痛,同时需要家庭的参与,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产妇的家庭宗教和文化需要,因为产妇作为一个具体独立人格的社会人。期盼维护自身尊严和得到应有的尊重,心理护理可以弥补传统观念的缺陷,使产妇愉快,无痛,向上充满信心地度过产程。同时鼓励产妇多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并注重摄入足够水分,以保证精力和体力充沛及时排便,随着产程的进展宫缩增强,向产妇讲解疼痛的原因及疼痛与分娩的关系,疼痛出现的时间及持续时间,让产妇有充分的思想。使产妇得到生理、心理、体力和精神上的全方位支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分娩过程。

心理护理能力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3月-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20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男51例, 女49例;年龄45~73 (56.8±1.5) 岁;试验组男50例, 女50例;年龄45~72 (56.6±1.5) 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患者经脑卒中诊断和抑郁评分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 (2) 患者具有良好的依从性, 严格遵守我院规范化治疗; (3) 患者及家属同意治疗研究。排除标准:患者脑卒中发病前已存在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

1.3 方法

严格执行医嘱给予2组患者抗凝、溶栓、神经营养等针对性抗脑卒中药物治疗, 试验组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针对性心理护理:首先于患者入院时及时给予脑卒中相关健康教育, 详细讲述脑卒中发病机制, 消除患者对脑卒中的错误认知、不良生活陋习, 培养科学治疗和护理意识。其次通过与患者积极交流, 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关系, 获得患者信任, 鼓励患者积极主动表达内心想法和情感, 从而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 减少恐惧、消极治疗等不良心理对治疗的负面影响。最后, 通过组织开展病友交流会, 促进患者间经验交流, 分享治疗心得, 彼此互相激励, 并用成功治愈病例鼓励患者, 帮助患者树立早日痊愈和康复的信心。此外, 结合患者身体情况和病情程度, 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暗示、鼓励和指导, 实现治疗效果最优化。

1.4 评价指标

(1) 评价2组治疗前后抑郁、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进行抑郁程度评估:正常<8分, 轻度抑郁症8~20分, 中度抑郁症21~35, 重度抑郁症>35分。此外本研究选择HAMD评分≥8分作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纳入标准[2]。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量表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的评估:采用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进行判断, 满分100分为能力完全正常;75~95分为功能轻度缺陷;50~70分为功能中度缺陷;25~45分为功能严重缺陷, <20分为功能极度缺陷。患者治疗后康复及预后评价包括吞咽功能、肢体运动及生活质量评价三项[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HAMD和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HAMD评分均降低, ADL评分均升高, 且试验组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试验组吞咽功能、肢体运动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由于中老年人身体机能和社会功能衰退, 处于步入老年的特殊生理和心理阶段, 情绪波动极易受疾病影响, 因此脑卒中发生后极易并发抑郁症状。然而, 抑郁不仅是脑卒中所致的并发症, 由于抑郁症造成消极、悲观、失望等心理, 可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 影响治疗效果, 进一步加重脑卒中症状, 出现更为严重的神经和心理功能异常。因此, 脑卒中及其抑郁症二者互为因果, 相互促进, 单纯药物治疗脑卒中难以消除抑郁症状对治疗的负面影响, 这也是针对性心理干预的治疗依据[4]。

由于护理人员直接负责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日常起居, 与患者朝夕相处, 具有更多的沟通机会。因此, 护理人员是调整护理措施, 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治疗的最佳实施者。本研究针对性心理干预结合心理科指导意见, 涉及脑卒中健康教育、实时情绪干预和树立痊愈信心三方面, 尽可能降低消极治疗、悲观厌世等不良心理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而本研究结果亦证实相同药物治疗条件下针对性心理干预疗效更优[5]。综上所述, 采取抗卒中药物治疗联合针对性心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楠.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5 (13) :261-262.

[2] 李瑞英.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 (24) :65-67.

[3] 李秀华.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7) :85-86.

[4] Thorsén AM, Holmqvist LW, Depedro CJ, et al.A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early supported discharge and continued rehabilitation at home after stroke:five-year follow-up of patient outcome[J].Stroke, 2012, 36 (2) :297-303.

肺结核患者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篇5

【关键词】 肺结核;心理状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44-02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该病具有传染性、长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使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形成心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转归。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除了实施正确的治疗方案,还要重视患者心理状态的分析,掌握其心理变化,以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贯穿于整个治疗的始终,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1心理特征

1.1否认、多疑、恐惧心理:由于患者的文化程度、知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一时难以进入病人角色。表现为否认疾病的存在或严重性。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心理上的应激,避免过分的担忧与恐惧,但一概否认则会贻误疾病的治疗。多疑心理的患者到多家医院进行重复检查,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大多数患者被确诊为“肺结核病”后具有恐惧心理,以为患了不治之症,害怕传染给他人、影响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增加负担;害怕受到歧视,特别是年轻患者,害怕影响婚姻和幸福。

1.2紧张、焦虑、抑郁心理:焦虑和抑郁已成为肺结核病人最常见的合并症,并成为影响肺结核治疗效果的原因之一。金虹、蒋琴调查显示肺结核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7.78%和66.67%[1]。表现为失眠、不安,抑郁寡欢,对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长期焦虑会引起内分泌紊乱以及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康复。

1.3自卑、孤独、悲观心理:患者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对肺结核相关知识缺乏,担心别人知道自己患呼吸道传染病而受到歧视。常常表现为孤独、自卑,失去正常的社交[2]。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或难治性肺结核患者及老年患者易产生悲观绝望心理,特别是反复咯血、反复住院的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放弃治疗。

1.4抗药心理:因患者对抗结核药物治疗知识的缺乏,加上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的改变等不良反应,家庭经济状况差等原因,悲观绝望心理的影响,使患者不能坚持规则服药,产生抗药心理。据冯剑平,王小英统计:18岁以下患者不按时服药率为40.00%;女性服药不依从比例占34.21%;文化程度为初中的患者服药不依从比例占40.82%[3]。

2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贯穿于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了解和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力争让病人在认识自己疾病的基础上把情绪调节到最佳的抗病状态[4]。

2.1否认、多疑、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的认识,按照“引导合作型”和“互相参与型”的模式,让患者在尽快进入病人角色,认真执行治疗方案。对多疑、恐惧心理的患者,耐心讲解肺结核是一种病因明确、可防可治的疾病。向患者解释只要坚持规则全程服药,几乎全部新病人都可治愈,且在接受治疗2周内,痰菌可呈阴性,对周围人群已无传染性。

2.2紧张、焦虑、抑郁心理:运用疏导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患者焦虑心理状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利用电话、网络等方式,督导患者用药,安慰鼓励患者。主动与家属联系,让家人给患者以关怀和支持。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给患者以经济和精神上的帮助,减少患者被社会及周围人群遗弃的孤独感。在心理护理过程中,让患者自我总结负性情绪的激发事件或者影响因素,并注意避让,增强患者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

2.3自卑、孤独、悲观心理: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结核病知识的宣传(如画廊、宣传册、街头、村头宣传),让人们明白70%-80%的肺结核患者,其痰菌是呈阴性无传染性的。痰菌阳性患者在咳嗽时用纸巾捂住,不随地吐痰,注意房间通风,是不会传染的,以消除患者被歧视的自卑心理。对悲观绝望患者耐心解释该病是容易治愈的疾病。对治疗失败的患者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心理上指导患者如何克服治疗时产生的不适,增强坚持服药治疗的信心。对于复发患者分析引起复发的诱因,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以良好的心态坚持规范用药。

2.4抗药心理:治疗结核病,关键在于科学有效管理,实施早期、联合、规律、全程的药物治疗及正确的预防隔离[5]。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细心、认真的向患者解释抗结核药的用药原则及全程治疗的重要性。要求患者做到坚持规律用药,不能随便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以免产生耐药性。告诉患者若完成全疗程治疗,可有95%以上治愈机会,否则可发展成难治性肺结核病,产生耐药而难以治愈。告知患者常用抗结核药的用法及不良反应,如利福定、利福平宜早晨空腹服用,服后1h内勿进食牛奶等食物,以免阻碍药物吸收,异烟肼宜上午服,以免引起神经系统兴奋,影响睡眠。指导患者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出现症状及时报告处理。

3讨论

由于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人相比,肺结核病人思想压力大。怕传染给别人,担心受到别人歧视,易产生自卑、悲观心理,甚至有焦躁和绝望情绪[6]。而结核病是以变态反应为主的慢性传染病,其发生、发展与转归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不良情绪可导致体内神经体液调节紊乱,致使免疫力下降,结核杆菌生长活跃,造成病情得不到控制甚至加重,进一步影响到转归。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护理是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心理护理是患者战胜疾病的关键,也是能否进行规范化治疗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准确分析患者心理特征,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指导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节制,恢复其正常的心态。改善不利康复的行为,督促规范服药,提高服药的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金虹,蒋琴.肺结核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及护理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0,23(4):103.

[2]崔金娟,李复华.健康教育对肺结核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7,20(10):53-54.

[3] 冯剑平,王小英.肺结核患者护理干预及服药依从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7):50.

[4]任兰花.肺结核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国医疗前沿,2009,4(22):81.

[5]伊勇.波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7(1):129.

心理护理能力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 均符合1996年中华神经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均经头颅CT及核磁共振成像 (MRI) 确诊;无认知功能障碍, 文化程度小学以上, 可配合检查和治疗。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 单侧偏瘫。排除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免疫系统严重疾病者。排除血管性痴呆、精神病史、有意识障碍者。排除恶性肿瘤史和有精神障碍者。其中男53例, 女47例;年龄44岁~85岁 (64.1岁±11.2岁) ;文化程度:小学12例, 初中20例, 高中40例, 本科及以上28例;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0例。对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进行均衡性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治疗方法相同, 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综合心理干预, 具体如下。

1.2.1认知干预

告知病人不良情绪对自身病情的影响, 嘱其保持愉快的心情。客观地介绍疾病的有关发展过程及预后知识, 指导病人进行自我护理, 讲解脑梗死相关的医学知识, 讲解如何进行功能训练 (急性期的肢体锻炼指导和恢复期的肢体锻炼指导) , 生理、心理因素, 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知识, 用药和安全护理、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和常用的预防措施[2], 让病人对自身的病情心中有数, 心理准备。护士谈话的声音要较轻而柔和, 通过眼神、表情、适当的触摸和手势的运用, 让病人感受到护士对他的重视、关心、体贴。在与病人交谈时, 发挥倾听者的作用, 采用鼓励、解释、保证、情绪转移等方法给予心理支持[1]。引导病人正确地认识自身疾病, 在言行上、感情上认可病人的主诉。

1.2.3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心理护理方法之一, 教会病人在情绪焦虑、烦躁时进行放松训练, 具体方法为:先从双手开始, 吸气时10s逐渐握紧拳头, 呼气时缓缓放松, 借此可感受到紧张与放松的感觉, 然后再利用此方法充分放松头颈部、胸腹及四肢, 反复8次~10次, 使病人充分达到精神放松状态。期间采用音乐放松法, 选用轻松、舒缓的轻音乐, 让病人听15min。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的康复依从性以及心理社会适应能力。 (1) 康复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 病人配合医护人员能够完全当天的康复计划;部分依从, 在医护人员和家属的督促下病人才能完成当天的康复计划;不依从, 病人不能完成当天的康复计划。 (2) 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采用SCL-90自评量表评价, 该量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恐惧、偏执和精神病性8个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重复资料测量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等特点。脑梗死的病人一般年龄较大, 常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 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加之受病情的影响, 脑梗死后抑郁症和焦虑反应比较常见。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会导致病人体质量迅速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康复依从性差, 不仅不能确保治疗效果, 甚至会加重病人的病情。有研究显示, 脑梗死病人在抑郁、焦虑、偏执、躯体化等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与正常人有显著性差异, 社会适应能力差[3]。

心理干预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性化护理的重要体现, 有助于增强病人信心, 降低病人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这是单纯的药物治疗无法实现的[4]。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措施, 让病人对脑梗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及持有积极的康复态度, 同时改变病人的不良情绪, 建立积极自我治疗的意志, 对改善病人病情、促进机体康复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50例脑梗死病人的护理中进行综合心理护理干预, 加强病人对自身病情的认识, 掌握康复治疗的方法和技能, 提高了自我护理的能力, 有利于病人从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转变为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5]。通过护士良好的语言和行为, 给予安慰鼓励, 积极暗示, 影响或改善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 帮助病人建立康复的信心, 提高治疗的配合度。放松训练时病人的生理警醒水平全面降低, 心率、呼吸、血压、脉搏等生理指标与焦虑状态完全相反, 同时以音乐作为干预, 可以起到放松、缓解疼痛和紧张的作用。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依从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均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 通过对病人的认知、心理、行为干预, 帮助其建立心理防御机制, 主动调节心理状态, 避免不必要的猜测, 稳定了情绪, 有效增强了脑梗死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康复治疗的依从性。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康复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护理后在躯体化、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心理护理有利于增强脑梗死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康复治疗的依从性。

关键词:脑梗死,心理护理,康复依从性,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慧, 柴晓敏, 徐小维, 等.自我效能理论在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 2010, 9 (6) :18-19.

[2]赵士宏, 王晓慧, 刘英贤, 等.信息支持对神经外科ICU病人家属焦虑状态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8, 22 (2A) :348-349.

[3]石超学, 金屹玮.护理干预对脑梗死病人心理社会适应状况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5) :54-55.

[4]张国琴.健康教育对脑梗死偏瘫病人康复的影响[J].浙江医学, 2011, 33 (5) :780-782.

心理护理能力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1年4月我院脑瘫外科患儿130例,男41例,女89例,年龄3~18岁,中位年龄8岁,均为福利院孤残脑瘫患儿,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十次修订版ICD-10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伴有其他严重疾患(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衰竭、癫痫、严重外伤)、视力及智力明显障碍者。行脊神经后根选择性部分切断术(SPR)36例,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部分切剥术(ACC)39例,ACC+SPR术42例,跟腱延长术13例。将13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治疗方法和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脑瘫外科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罗伊-奥瑞姆综合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步骤如下:(1)运用罗伊模式从生理方面、自我概念、相互依赖和角色功能等4个方面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一级评估,从影响患儿的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固有刺激进行二级评估,可明确引起患儿无效反应的原因。(2)据此提出护理问题和护理诊断。(3)运用奥瑞姆理论评估患儿的自理能力和自理需要。(4)针对患儿存在的问题和的自理缺陷程度实施有目标,有计划地护理干预。

1.3 评价指标

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2]评定患儿的心理问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3]评估患儿自理能力,于患儿入院当日及出院前2d各进行1次评估。CARS评定量表包括儿童言语、行为、感知觉等方面的量表,共15项内容,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总分≥30分为孤独症,30~37分为轻-中度孤独症,37~60分为重度孤独症。ADL生活自理量表评定内容:上厕所、进食、穿衣、梳洗、行走和洗澡6个项目,每项按1~4级评分(1分:自己完全可以做;2分:有些困难;3分:需要帮助;4分:根本无法做),总分<12分为良,表示生活基本自理;12~18分为中,表示有功能障碍,稍微依赖;>18分为差,表示依赖明显或完全依赖。调查均在入院时与术后2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干预后CARSADL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CARS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孤残脑瘫患儿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训练成为治疗脑瘫的主要方法,另外患儿住院治疗期间会产生特殊的心理问题,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生活方面等,因此如何改善这些问题则是一项重要的临床课题。罗伊适应模式是由美国著名护理学家卡利斯塔·罗伊60年代提出的。罗伊适应模式中护士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影响患儿的各种刺激,减轻应激反应,促进患儿从生理、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及相互信赖达到适应。根据罗伊适应模式,术前的主要刺激是由于离开福利院熟悉的集体环境产生孤独和焦虑感,术后主要刺激是手术所产生的疼痛不适,以及对患肢康复训练过程的不适应。护士可根据患儿所接受到的刺激源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使其作用于人的适应水平和适应范围之内。护理人员还应预测到患者无效反应的发生,必须早期强化其生理调节器、认知调节器及其它适应机制,预防不良适应的发生[4]。奥瑞姆理论,即美国护理学家奥瑞姆指出护士应根据患者的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的不同而采取3种不同的护理系统: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支持-教育系统的Orem自理理论。护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所存在的护理缺陷运用奥瑞姆理论模式来决定如何对患儿进行最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当患儿出现自护不足时就需要提供帮助奥瑞姆的自护模式强调护理的最终目标是恢复和增强人的自护能力。护士不应无原则地包揽患儿的全部活动,而应在其现有能力的基础上补偿自理的不足,帮助患儿克服自理的局限性,从而恢复和提高其自理能力[5],同时也为患儿以后独立走向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做好铺垫。罗伊模式中的刺激所产生的无效反应类似于奥瑞姆理论中的护理缺陷,当患儿面对的刺激源超过了其承受范围产生无效反应,适应系统的稳定性就受到了影响,护士此时需要根据患儿存在的不同问题以及其自理能力,给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护理措施,提高患儿的适应能力和自护水平,从而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在运用罗伊-奥瑞姆综合护理模式时不能机械地套用,而应该在整个过程中视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和分析,灵活运用,及时调整护理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罗伊-奥瑞姆综合模式对孤残脑瘫患儿的心理及自理能力的改善较好的效果。由于本研究时间跨度有限,长期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罗伊-奥瑞姆护理模式对孤残脑瘫患儿心理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13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脑瘫外科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罗伊-奥瑞姆护理模式进行干预,2组均在干预前后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CARS、ADL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伊-奥瑞姆护理模式对孤残脑瘫患儿的身心状态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对临床护理工作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罗伊-奥瑞姆护理模式,脑瘫患儿,心理,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国际疾病分类十次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6-198.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48-305.

[3]李海波,侯洁,高伟,等.抗生素加肝素混合封管预防中心静脉置管感染价值[J].中国血液净化,2007,6(5):286-288.

[4]陈利群.护理理论概述[J].上海护理,2003,3(1):61-62.

心理护理能力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患者7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31~78岁,平均(62.23±8.02)岁。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0~80岁,平均(61.95±8.21)岁。两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向患者讲解疾病基本知识,并指导患者的饮食、生活方式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护理,主要包括:(1)成立专门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小组,并对所有小组成员实施系统培训,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综合行为干预计划。(2)护理人员应保持热情、真诚、关心的态度,积极与患者交流,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并有针对性的给予疏导,取得患者的信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3)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针对患者产生不良认知的原因给予科学的教育和行为活动,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为患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合理调节患者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使其从中获得自信。(4)促使患者转变思维模式,改变认知上的偏差,形成健康与功能并存的认知模式。(5)定期举办联谊会,总结并分享自身经验教训,互相鼓励与帮助,使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评分越高,焦虑、抑郁越严重[4];比较两组患者自护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评价自护能力,得分越高,自护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S和SDS评分

对照组SAS和SDS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aP<0.05

2.2 两组自护能力对比

对照组自护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巧以及自护能力总分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aP<0.05

3 讨论

青光眼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病情发展快,属于终生性疾病,一旦确诊,需终身治疗[5]。青光眼临床表现为凹陷性萎缩、眼压增高、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对患者视觉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并且此病症是不可逆的[6,7]。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手段有激光治疗、手术治疗以及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青光眼症状,并在治疗过程中实施认知行为护理,可进一步防止视功能损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SAS和SDS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自护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巧以及自护能力总分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表明认知行为护理能有效改善青光眼术后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原因在于认知行为护理通过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并加以疏导,减轻患者不良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通过教育引导,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基本知识,并加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引导,改变患者内心的错误认知,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学会自身引导;通过前期对资料的收集,针对患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并全面实施;定期开展联谊会,不断总结经验,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提高主观能动性,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护理能改善青光眼术后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薇.规范化眼部按摩护理对青光眼术后滤过泡与眼压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6):655-657.

[2]童诚莉.延续性护理应用于青光眼患者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9):1013-1015.

[3]徐春苗,吴瑶瑶,蓝永娅,等.基于动机激发的健康教育在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5):2131-2134.

[4]黄万碧,何高均,任玉平.综合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视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2):139-141.

[5]逯奎丽,崔红霞,刘丽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提高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108-110.

[6]杨学虎,尹晖,李春艳,等.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相关性眼炎与感染的临床特点[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3):5456-5458.

[7]张文红,成锦明,袁惠,等.健康教育对青光眼患者从医行为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7):3288-3290.

加强心理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篇9

1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增强患者信任感

护士的形象是病人情绪及心理因素的主要调解者。好的护士形象可使病房造成舒适、明快的气氛,博得病人对护士的信赖。当护士对病人冷淡或由于工作繁忙而显现出不耐烦,表现烦躁时,病人就怀疑整个医院的医疗质量水平、怀疑自身的疾病能否治好,产生各种人为的精神负担和不信任感,担心住此医院是否放心,会不会打错针、发错药等。因此,护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影响着病人身心的痊愈。一名好的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术,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端庄的装的举止和仪表,必须热爱自己的专业和要有敬业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对事业的忠诚,在自己的工作中尽职尽责,使自己的技术精益求精,理论知识更加全面和丰富。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得到病人的信任,换取病人的健康和幸福。

2 运用语言表达的方式,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语言是心理活动的外部表露,是心理沟通的媒介。护士每一种语言表达,都会给病人心理上产生明显的反响。因此,忽视准确掌握言语的交流技巧,恰到好处的与病人进行语言沟通是心理治疗成功的关键。

产科心理护理研究 篇10

【关键词】 护理;产科;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5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03-02

在分娩这一生理过程中,产妇的心理和生理都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产科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如果在不良情绪刺激下,抑制宫缩,出现宫缩乏力,就会延长产程。体内肾上腺素因为紧张情绪也会增加分泌,血压升高导致子痫。可见对产妇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一种新型的 “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的确立,使得心理护理被人们更加认可。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到人的生理活动,影响到病程的长短,影响到患者疾病痊愈程度。研究患者心理,做好心理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势在必行。产科患者大多是妊娠、分娩的女性患者,患者状态的改变会给她们的精神上增加很大的压力。这一变化会使产科患者处于强烈应激状态,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虑和恐惧或者抑郁的情绪出现。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让产妇思想上有充分准备,调整心态和必胜的信心,会给接生带来困难。从事产科护理工作多年,现对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31例产科患者心理护理情况做深入研究。

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31例产科患者,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9岁,孕周(35±3)周。

1 孕产妇人患者独特的心理特点

产科患者大多是妊娠、分娩患者,分娩对孕产妇而言是最重要时刻,既有盼子出生的喜悦,又有担心新生儿出现不良情况的恐惧。妊娠会加重孕产妇的身体负担,造成一系列生理改变,表现为情绪不稳,没有耐心,精神脆弱,哭泣叫喊等。这些急躁的情绪变化会加重患者的疼痛,这时的医护人员的护理态度和医疗服务质量对她们很重要。生疏的待产环境,加上持续的阵缩,使得患者的体力消耗很大,难免会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就会造成产妇患者的宫口扩张变得缓慢,无形中就会延长产程,产程的延长会危害到产妇更会危及到胎儿和新生儿的健康状况。

2 根据产科患者的特点,实施临床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根据心理学理论,根据产科患者的特点,主动通过行动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康复,主要措施如下。

21 优质病房环境便于患者心理调适为最佳状态 产科病房设置在安静的地带,通风采光好,室內湿度适宜,环境干净整洁。病房内有标准间和套单人间,卫生设施齐全,利于孕产妇心情舒适平静。每层的产科病房都配备责任护士,便于对病房内孕产妇的心理护理。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便于消除产妇恐惧感 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说过:“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每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护士与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可见护患关系的重要作用。护患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真诚和温暖的态度有利于建立关系,理解和接纳有利于推动关系的深入,经常见面也有助于关系的推动。护患关系贯穿于医疗护理活动的全过程,孕妇入院后,护士安排好床位,稳定孕妇情绪,消除产妇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缩短护患距离,便于患者配合完成各种治疗,早日康复。

23 妊娠期妇女产前心理护理 妊娠期妇女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在各项指标都正常的情况下,属于女性特殊的生理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产科分娩患者在心理上的护理,关键在于提供临床分娩知识教育与咨询答疑,对胎儿出生前的保护和孕产妇的自我监护方法,提前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讲工作。对于个别妊高征孕妇必要时进行吸氧,降血压,定时监测胎动。胎膜早破的孕妇,帮助卧床抬高臀部,观察羊水性状,孕妇出现阵痛不要恐慌,这属于生产征兆,帮患者讲解宫缩性阵痛,给患者增加自然分娩的信心,做好迎接宝宝出生的心理准备。

24 产程中三个阶段的心理护理 孕妇随着生产过程的临近,身体上会出现更多的变化,比如宫缩性阵痛频率的加强,体力消耗不断增大,无形中给产妇在心理上增加了很大的负担,难免会出现从未有过的恐惧与情绪上的不安。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产程中的产妇的生理与心理做出准确的预测,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护理。

初产妇第一产程时间较长,缺乏分娩知识,对宫缩疼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易导致宫缩乏力,产程延长,宫颈扩张缓慢或水肿,应向产妇讲解分娩知识,稳定情绪,利用宫缩间歇期休息,学会放松与呼吸相结合的技巧,如抚摸产妇的额头,对其讲述顺从的生理知识,握住产妇的手,给产妇心理上的力量。将话题转移到即将出生的婴儿,分散产妇患者对阵痛的注意力。对于待产时间较长的产妇,由于患者的体力消耗很大,这时护理人员需要陪伴身边。在宫缩间隙让产妇积极休息保证体力,能进食的要及时补充营养迎接分娩的到来。耐心解释,安慰和鼓励产妇,按摩腰骨部,转移注意力,缓解其无助的心理,心态放松顺利完成分娩,充分享受分娩的难忘时刻。对于情绪极度紧张的患者需要播放舒缓的轻音乐,安抚患者紧张的心理,让平时最亲近的人来身边陪护,增强患者迎接分娩的信心。

第二产程阶段,患者会出现反应强度增大、阵痛间歇时间缩短的现象。在这一阶段,护理人员需要鼓励产妇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帮助患者减少因为分娩阵痛带来的顾虑,相信医护人员,并努力配合,正确运用腹压娩出胎儿。

第三产程阶段,胎儿娩出后,初产妇极度疲倦。此时要告知产妇婴儿健康无畸形,保证产妇思想放松,充分的休息。对患者家属也要进行不要的产妇妊娠情况与情绪介绍,给产妇最大的心理上的支持,缓解焦虑,避免出现产后的抑郁情绪。

25 对产后产妇心理障碍的护理 部分产妇在产后会发生心理障碍,主要有产后沮丧即产后心绪不良,是短暂的抑郁;产后抑郁即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症状群;产后精神病,即一种严重的精神错乱状态。产后沮丧的发病率约为60%左右。产妇出现情绪激动,如易哭、因孤独而委屈、疲劳、失眠等状态,会在产后持续3-14天内出现率较高。产后抑郁产妇患者一般出现乏力疲劳、失眠、自责、担心自己或婴儿受到伤害等行为。产后精神病,起病急,症状呈现多样性如乱语、出现幻觉、兴奋躁动、缄默少语,严重的会出现意识障碍和自杀倾向等。

产后心理障碍治疗护理,主要是让产妇患者,解除产妇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和躯体症状。安静修养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减轻生活中的应激压力。倾听产妇诉说心理问题,做好产妇心理疏通工作,产后的沮丧情绪不需特别治疗,给予心理护理,促进和帮助产妇适应母亲角色;重症产后抑郁或精神病病人需住院给予抗抑郁、抗分裂等治疗。对于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产妇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高度警惕产妇的伤害性行为,必要时请心理医师或精神科医师给予治疗。

综上所述,通过护士的心理护理,调动患者积极自我护理保健能力,早日恢复和增进健康。满足人们健康知识需求,提高产妇自我保健能力,降低产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佘树梅孕产妇的心理护理[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01)

[2] 张卫红52例高龄初产妇围生期心理护理[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11)

[3] 师丽卿,王芬浅谈心理护理在高龄初产妇自然分娩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0,(16)

[4] 弓丽琪,唐素华孕产妇心理护理及对照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03)

[5] 张平223例高龄初产妇的围生期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9,(0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心理护理能力】相关文章:

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05-16

护理心理护理论文范文06-05

心理护理常规05-17

心理护理策略06-02

社区心理护理06-13

心理方面护理06-16

加强心理护理06-23

心理护理体会07-04

心理护理程序07-21

临床心理护理07-29

上一篇:三相直流电机下一篇:工程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