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工伤

2024-08-06

企业员工工伤(精选十篇)

企业员工工伤 篇1

关键词:乌鲁木齐,私营企业,员工,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又称工伤赔偿保险或职业伤害保险, 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遭受事故或职业病伤害, 造成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时, 从社会或其它机构得到经济补偿的一种制度。2003年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出台, 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内容明确规定:“所有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以及个体工商户的雇工, 都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乌鲁木齐作为我国的一个边疆城市, 其所有企业也应严格按照法律有关规定行事, 但和全国普遍情况一致:国家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私营企业却仍然存在着较严峻的问题, 也面临着许多困境。

一乌鲁木齐私营企业员工工伤保险的现状

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的首府, 经济发展较快, 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近些年来, 乘着西部大开发的春风, 国家给予新疆许多优惠政策, 如对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 使新疆的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 乌鲁木齐的私营企业数量更是成倍增长。据统计, 2000年起截止到2009年底, 新疆共有企业约38.6万家, 其中乌鲁木齐约18万家, 占总数的46.6%。新疆共有私营企业约9.4万家, 其中乌鲁木齐约4.8万家, 占总数的51%。

但是, 在私营企业不断增多, 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 私营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障更加不容忽视, 这是我们经济迅速发展的源泉, 是我们社会更加和谐的保障, 也是我们一切奋斗的最终目标。工伤保险作为与员工人身安全息息相关的一种社会保障, 尤其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根据统计, 截止到2009年底, 新疆乌鲁木齐的各项工伤保险参保数据见下表:

从上表明显可以看出:乌鲁木齐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差不多占全疆参保人数的1/3, 由此可见乌鲁木齐在新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乌鲁木齐工伤保险落实情况关系到全疆工伤保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另一方面, 为乌鲁木齐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私营企业, 其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仅为总参保人数的13.3%, 参保率实在太低。在这种情况下, 一旦发生工伤事故, 私营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私营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从长远来看, 还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乌鲁木齐私营企业员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

1. 私营企业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低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 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 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按此规定, 所有民营企业无一例外都在参保范围之内, 但现实情况却是:根据乌鲁木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统计, 从2000年截止到2009年底, 乌鲁木齐的就业人数达到113.28万人, 而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仅为50.31万人, 参保率仅为44.4%, 而且绝大多数的参保人员为国有企事业单位员工。由此可见, 乌鲁木齐私营企业的参保率是很低的。

2. 私营企业工伤认定调查取证困难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此条例说明工伤保险赔付之前必须经过诊断鉴定进行工伤认定。工伤认定是劳动保障部门根据企业或工伤员工或员工亲属申请, 审查有关人员是否为工伤, 并做出是否认定工伤决定的具体行政行为。但在实际工作中, 工伤认定工作人员的调查取证工作却困难重重。一方面, 发生工伤的员工自己拿不出有效证据;另一方面, 私营企业为了逃避工伤赔偿和行政惩罚也隐瞒事实, 不愿交出对工伤员工有利的证据。这就使得工伤认定调查取证难以进行。

3. 私营企业从事有毒有害的高危行业居多, 工伤预防措施简陋

乌鲁木齐是一个传统的重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 其中煤炭、化工、有色金属开采、建筑等有毒有害的高危行业居多。私营企业是此类行业的主力军。一般来说, 有毒有害的高危行业对安全生产应当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是, 私营企业为了节省成本, 常常漠视员工人身安全的保护, 根本不在乎什么潜在的工伤危险, 多数员工都是在高危、高温、潮湿、含毒, 没有安全保证的环境下超负荷的工作, 而且企业不愿意给员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一旦发生事故, 私营企业是能推就推、能躲就躲, 处于弱势的受害者很难得到应有的赔偿。

4. 立法层次不高且不完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后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全生产条例》等一系列涉及工伤保险方面的法规政策。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是目前乌鲁木齐开展和进行工伤保险工作最为重要的依据, 它的法律约束力直接影响到工伤保险制度的实施和发展。但此法规立法层次较低, 约束能力较弱, 与之配套的政策体系明显滞后, 导致在实际中很多规定都难以真正落实, 出现违反条例的行为时处罚力度也不够。这就使得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远远不能满足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乌鲁木齐私营企业员工工伤保险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私营企业对工伤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某些私营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完全忽视对员工的工伤保险责任。有些私营企业主目光短浅, 只追求眼前利益, 利用临时工珍视来之不易工作机会的心理, 以及对法律、法规不甚了解的状况, 尤其是少数民族员工, 还可能因为他们的语言障碍和理解障碍, 不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 不顾劳动者的安全与生命, 逃避工伤保险费用的缴纳, 造成乌鲁木齐工伤保险参保率整体偏低。

2. 私营企业采取种种办法躲避工伤认定调查取证

私营企业从事繁重危险工作的人员80%都是流动性较强的临时工, 尤其是在乌鲁木齐, 还有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员工。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 不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 并在员工不了解有关工伤保险政策的情况下, 以职工违规操作为由不为工伤员工申请工伤认定, 职工个人又没有有效证据, 工伤认定工作人员调查时还会出现语言障碍和理解障碍, 这就使得工伤鉴定人员的调查取证工作困难重重。

3. 工伤预防工作没有统一的要求

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对工伤预防的诸多方面有明确指示, 但具体的规定由各个地区按照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制定。以乌鲁木齐为例, 是按照新疆自治区制定的相关办法执行工伤预防工作。由于新疆本身的经济发展状况跟全国其他城市比起来较慢, 因此首要任务是促发展, 重点把握的是工伤保险, 对工伤预防工作还处于逐步摸索的过程。乌鲁木齐的工伤预防工作因此也处于雏形阶段, 存在很多漏洞, 需要继续加强。

4.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发展不够成熟

与国外一些工伤保险制度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 我国工伤保险立法还处于一个摸索的过程, 只制定出一些《工伤保险条例》之类的层次较低的法规, 因此覆盖面较小, 保险参保率增长也比较缓慢。

四建立与健全私营企业工伤保险的法律建议

1. 普及广大企业和职工的法律知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宣传方式, 广泛发动社会舆论。给广大企业和职工普及工伤保险法律、法规知识, 提升广大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工伤保险意识。对于乌鲁木齐来说, 乌鲁木齐现有人口约311万, 其中少数民族约78万, 占总人口数的25.09%, 因此在进行工伤保险普及宣传的同时还要将宪法、民法等法律与工伤保险有关法律结合起来, 要让企业和职工认识到:工伤保险不仅关系到企业和员工个人, 还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2. 加大有关工伤鉴定调查取证的执法力度

制定一些协助工伤认定调查取证的条例:一方面, 加大对于逃避提供工伤证据的私营企业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 对工伤鉴定工作人员的工作应奖惩分明:认真投入工作的人员, 给予奖励;玩忽职守、拿劳动者的工伤伤害不当回事的工作人员, 视情节严重程度, 给予法律上的惩罚。

3. 健全工伤预防机制

将工伤预防和工伤保险相结合, 建立一整套包括工伤预防、工伤赔偿、工伤康复的运行机制;要以企业一年的安全状况为依据征收企业税费, 使企业浮动费真正与其安全状况挂钩;充分调动企业和有关工伤预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引入奖励机制, 提高奖金额度, 奖励在工伤保险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

4. 提高工伤保险法律等级, 制订工伤保险基本法

我国应尽快提高工伤保险的法律等级, 制定一部专门的《工伤保险法》。首先要结合我国现有国情, 考虑到各个地区发展状况和各种类型企业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还要充分考虑民族因素, 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法律;其次, 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用以弥补我国法律发展不成熟, 考虑不充分的部分。也应该同时完善与工伤保险法律有关的一系列法律, 使各法律形成配套的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2010年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2]乌鲁木齐市统计局.乌鲁木齐2010年统计年鉴[J].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3]王贞琼.论民营中小企业工伤保险制度的构建[J].财经论坛, 2006 (11)

[4]谭永良.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D].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会论文

[5]吕双双.浅议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J].法制与社会, 2011 (4)

企业员工工伤赔偿手续流程 篇2

一、先到工伤处领取工伤认定申请表和福建省工伤保险待遇结算申报受理单。

二、第一阶段是向工伤处申报工伤(注:员工从受伤日起30日内要工伤处进行申报工伤)

1、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填表时详看表格背面填表说明。

2、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原件。

3、受伤职工身份证复印件。

4、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

5、属于下列情况应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

(1)、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或人民法院的判决书。(2)、由于机动车事故引起的伤亡事故提出工伤认定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的责任认定书。

(3)、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证明。(4)、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间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和死亡证明。

(5)、属于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交有效证明。

(6)、属于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转业、复员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医疗机构对旧病复发的诊断证明。

三、第二阶段是收到社会保障局的工伤认定决定书后向工伤处提供一下资料: 1.填写福建省工伤保险待遇结算申报受理单。2.门诊报销所需资料:

(1)、福建省工伤保险待遇结算申报受理单;(2)、工伤认定书原件;(3)、工伤人员身份证复印件;(4)、医院疾病证明书复印件;(5)、门诊发票原件及复印件(如有多张发票合起来复印);(6)、门诊清单(清单加盖医院印章);(7)、门诊病历。3.住院报销所需资料:

(1)、福建省工伤保险待遇结算申报受理单;(2)、工伤认定书原件;(3)、工伤人员身份证复印件;(4)、医院疾病证明书复印件;(5)、住院发票原件及复印件(如有多张发票合起来复印);(6)、药品总清单(清单加盖医院印章);(7)、住院整套比例资料复印件加盖医院印章(包括(1)住院病案首页;

(2)出院小结;(3)住院病历;(4)长期医嘱;(5)临时医嘱:(6)手术报告单。

4.受伤职工需转外地医疗机构就诊的,转院前填写《工伤职工转诊转院治疗审批表》,经批准后方可转院治疗。

5.工伤职工在异地受伤的需填写《工伤职工异地治疗审批表》,经批准后方可异地治疗。

四、申请工伤保险其他待遇所需资料如下:

企业员工工伤 篇3

陶某原系某市铸造厂的职工,于1989年3月进入该铸造厂从事清砂等粉尘作业,7年后发现肺部不适,2010年12月2日经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为铸工尘肺壹期。2002年,铸造厂改制成立A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吴某。后吴某因原生产场所拆迁,将铸造公司的生产设备搬至别处,于2006年11月20日在工商部门重新注册登记成立B公司,法定代表人仍是吴某。2008年9月20日,A 公司与B公司签订代缴社会保险费协议,由B公司为陶某等A公司的数人代缴社会保险费。2010年5月26日,A公司法定代表人将个人持有股份转让给项某,并向工商局申请变更法定代表人为项某。2010年6月12日,A公司决议解散,向工商部门申请工商营业执照注销,同时提交了企业资产清算报告,清算报告显示有色金属铸造有限公司资产为50万元,偿还债务48万元,并未对职工社保等事宜有任何处置。2010年6月14日A公司在《江苏经济报》发布公司注销公告,要求债权人申报债权。2010年8月10日经工商部门同意A公司注销登记。

陶某于2010年12月15日将B公司作为用人单位,向社保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要求认定为工伤,并提交了社保经办机构出具的陶某社会保险参保单位为B公司的书面证明。但B公司提出与陶某不构成劳动关系,只是代缴保险关系。后社保部门作出B公司为用人单位的工伤认定,用人单位不服,经行政复议后,进入诉讼程序,一审维持,二审协调解决。

二、争议焦点

职工原工作单位注销,工伤责任由谁承担?

三、各方观点及主要理由

1.职工方申请认定工伤的主要理由

本案中陶某认为其受到的事故伤害,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一款第(四)项之规定“职工患职业病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2.用人单位(B单位)认为不是工伤的主要理由

(1)与陶某不构成劳动关系。该单位认为陶某系原铸造厂的职工,后该铸造厂改制成A公司,陶某与该改制企业构成劳动关系。而B公司系2006年新成立的独立法人,与陶某只是代缴保险关系,不构成劳动关系。

(2)与A公司无法律上的承继关系。B公司认为A公司系2002年由铸造厂改制而来,后又于2010年5月份变更股东,于2010年8月份注销登记,与在2006年登记注册的B公司没有任何关系,B公司不应承担工伤责任。

3.社保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的理由

(1)陶某患职业病属于事实,申报在法定时效内。经疾控中心诊断证明,陶某已患铸工尘肺壹期,属于职业病范畴,且诊断证明于2010年12月2日作出,陶某申报是在2010年12月15日,未超出法定时效。

(2)B 公司已为陶某缴纳社会保险,构成劳动关系。虽有协议证明陶某的社会保险费是由B公司为A公司代缴的,但因国家法律法规并没有这种用工形式,应当构成劳动关系。

四、处理结果

行政复议机关维持陶某的工伤认定决定,经法院一审维持,二审协调解决。

五、启示与思考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原用人单位注销后,原单位发生的工伤责任是否应当由新单位来承担。我们认为,这需要分类讨论。如果原单位已在工商局办理合法注销登记,且在破产清算时已支付职工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而且与新单位之间无法律上的承继关系,那么该工伤责任则不应由新单位承担;但是,如果原单位办理注销登记属于恶意脱壳行为,清算时并未对职工事宜进行处理,且新单位的实际股东与原单位的股东系同一人时,新单位作为原单位的实际受益人,应当要承担相应的工伤责任。因而,本案中,应当由B公司作为陶某的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工伤责任。

企业员工工伤 篇4

我是一家公司的爆破工。四个月前, 我在山上进行爆破作业时, 因躲避滚落的石块而摔伤, 不仅花去10余万元医疗费用, 而且还落下八级伤残。鉴于公司没有为我办理工伤保险, 我只好要求公司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二条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可公司认为, 我的摔倒与工作没有任何关联, 不得要求公司担责, 同时拒绝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请问:公司真的可以据此推卸责任吗?

王水林

王水林:

公司在其主张无法证明的情况下, 必须无条件承担工伤赔偿责任。

企业员工工伤 篇5

目前合肥市,尤其是工业园区的用人单位,因为用人成本较高、法律意识淡薄,许多企业没有给员工购买工伤保险。导致在员工发生工伤后,为了减少企业负担,防止员工去做工伤认定、申请劳动仲裁,倾向于和员工私下解决,签订书面的工伤赔偿协议,约定一次性给予员工XX元的赔偿金,员工不得再就此争议申请工伤认定、劳动仲裁,一次性赔钱了事,殊不知,这种协议并不是一定有效,而且其中蕴含着很大的法律风险,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一、工伤伤残赔偿协议的约定有效吗?

工伤伤残赔偿协议是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工伤赔偿事宜的约定,一般来说,只要协议的设立过程及内容均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能认定为无效协议,应认为约定是有效的,双方应遵循协议约定。

二、法律风险1:工伤伤残赔偿协议成为认定劳动关系的证明,“拔萝卜带出泥”

工伤伤残赔偿协议中往往都会写明事故发生的经过,但这种事故经过侧面的证明了此员工和企业具有事实劳动关系。没买工伤保险的企业往往也不会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没有购买社会保险,如果只在协议上约定工伤赔偿事宜,而没有约定未签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社会保险补缴和经济补偿金的处理,受伤员工还是可以通过劳动仲裁要求双倍工资、社会保险补缴和经济补偿金。

三、法律风险2:工伤伤残赔偿协议内容显示公平,协议可撤销

如果协议书的赔偿标准明显低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的标准,工伤伤残赔偿协议内容显失公平,故 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支付上诉人的工伤待遇。笔者就接触过这样的案例,合肥某企业员工十级劳动工伤伤残等级,月工资2000元,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按照《2011、2012年安徽省合肥市十级工伤赔偿标准》,除医疗费外应当赔偿5万元左右,但是公司与员工签订工伤伤残赔偿协议,只一次性赔偿1万元。这就是属于显失公平的协议,员工后向合肥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张撤销该协议,并赔偿工伤保险待遇、双倍工资、经济补偿金并补缴社保。仲裁委根据《赔偿协议》认定双方具有劳动关系,支持了上诉请求。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一纸工伤赔偿协议并不能完全规避企业的工伤赔偿法律风险,因此对于工伤赔偿企业应当慎重,可以委托律师起草、修订协议,协商赔偿事宜,以减少企业风险。并且从源头开始规避,在没有能力为员工购买工伤等保险的情况下,以细化工资结构、社保补贴、购买意外险的形式替代,减少风险,以平稳过度到公司有能力为全部员工购买社保。

【法条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浅谈建筑企业如何做好工伤预防工作 篇6

工伤事故的发生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它的发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荣誉及职工队伍的稳定等,严重的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认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自《工伤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以来,劳动者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由劳务用工引发的争议也越来越多。尤其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施工队伍的管理是一大难题,多起劳务争议均由工伤事故引起,工伤事故的潜在风险不容小觑。鉴于此,建筑企业在加强工伤预防工作的同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宣传,保障企业与职工的合法权益

新《工伤保险条例》与《社会保险法》配套实施,该条例的修订及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更有助于保障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并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建筑企业应借《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实施之机,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对新条例的宣传:一是针对企业管理人员展开专门培训,使各级管理者明确职责,提高思想认识。新条例加大了用人单位的违法责任,对用人单位不参加工伤保险、不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的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新条例的这些变化,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并且通过培训学习,充分认识到参加工伤保险的必要性,从而提高他们参加工伤保险的积极性。二是针对工伤保险从业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使他们在培训中更深刻地理解新条例的规定和政策精神,规范操作流程,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特别是针对建筑行业领域,以保障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强化责任意识、完善管理办法,确保新条例的贯彻落实。三是针对广大职工开展宣传教育。一线职工往往是工伤事故的受害者,对他们的宣传是新条例宣传工作的重心。通过宣传,让广大职工对新条例有更深刻明确的认识:首先,新条例将工伤的认定范围进行了扩大,涵盖了更多的职业。其次,提高了工伤职工及其供养亲属的保障水平。这些都在最大限度上保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增强职工们的法制观念和社会保障意识,提高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要对广大职工做好宣传工作,首先要加强安全教育。对各岗位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使员工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教育员工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去面对日常的工作。其次加强“人———机———环境———管理”体系诸要素的管理。要从“人———机———环境———管理”系统中的各要素着手:对“人”,重在通过教育和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的职业安全素质和应变能力,减少或避免不安全行为发生;对“机”,重在防止和消除机(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安全隐患,满足工厂安全生产的要求;对“环境”,重在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必要的生活环境,全体员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管理”,重在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并予保证切实执行,有效落实。第三规范作业,注意安全,做到四查———六准备———四查。作业之前做四查,即:查身体情况是否良好?查着装是否符合要求?查用具是否适用?查周围环境是否安全?作业充分六准备,即:工作内容充分领会和理解;工作步骤及准备充分就绪;作业现场充分清理和整顿;机械、器具及工具、材料充分清点检查;有关规则及注意事项充分了解。安全装置和保护装置充分检查。作业之后再四查,即:查用完的工具、器具保养后是否放于规定位置?查现场是否良好地进行清理和整顿?查有无麻痹大意、疏忽松懈现象?查机械器具出现异常、工具不良或损坏是否已向上级领导报告?第四注意增强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做到勤检查、保安全。员工在日常活动中要注意检查自己的行为动作,注意检查周围环境。细观察、再行动。身体好、精力旺。

2 加强对劳务队伍的资格审查,理顺劳动关系

不论是市政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铁路桥梁、轨道交通,建筑企业都与其存在密切的联系。很多因素都会对建筑企业的生产任务产生影响,造成生产组织结构失衡,常常为了超进度、赶工期而加快生产节奏。当生产规模过大,或在生产任务紧张的情况下,施工单位大量使用劳务队伍,导致企业潜在的工伤事故风险日益显现。因此,强化用工队伍管理,正确处理劳务关系,可以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也有助于用工单位尽量规避用工风险。倘若无法厘清劳务关系,用工单位难免要承担连带责任,发生工伤赔付风险的机率就越大。因此,建筑企业在引进劳务队伍时,一定要依法聘用管理规范、资历深的劳务公司,把参加社会保险作为审查引进劳务队伍的必要条件,强化对劳务队伍的监督检查,明确划分用人单位和用工单位双方的权责关系,使企业尽可能的规避用工风险及工伤赔付风险。

3 优化管理流程,加强证据文化建设

证据文化,也就是企业管理中基本的第一手资料整理存档。新条例的实施,对建筑企业内部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设立工伤保险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体现。鉴于此,加强证据文化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惟有细化管理,严格控制工伤保险的操作流程,全程监管其实施过程,才能避免因工伤引发过多的劳务争议,从而确保企业稳定谐的发展。根据该条例的内容,工伤鉴定的范围更广了,认定程序相对缩减了,这对于劳务工作者来说是好事,但是却对用工单位的日常管理造成了困扰。基于新条例的工作要求,建筑企业不得不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使管理程序更加科学规范。

4 以浮动费率为导向,积极开展工伤预防

基于工伤保险制度对于工伤事故的处理办法,工伤保险的实施首先是做好补偿工作,使工伤职工的日常生活有一个基本的保障;但是随着相关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劳务工作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工伤预防与康复逐渐发展成为工伤保险管理的重点工作。建筑企业应该根据本行业工作的特点,以新条例的颁布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考核机制,以工伤保险浮动费率为导向,根据企业内部各单位工伤事故发生频率,适当提高或降低其费率标准,激励各施工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伤预防活动,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逐步实现以工伤预防为主,补偿和康复为辅的先进的工伤保险体系。

新《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工伤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标志,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积极应对新条例的变化,切实维护企业与职工的合法权益,才能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敬铭.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探析[J].价值工程, 2011, (04) .

[2]马坚.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06) .

[3]张剑英.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安全事故成因与预防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09, (21) .

浅析企业职工工伤保险问题及对策 篇7

所谓工伤保险主要是针对在工作当中或是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 劳动者因工遭受意外受伤甚至死亡, 或者因患职业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 给予个人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这种保险制度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通过工伤保险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 工伤保险为工伤职工受伤期间的治疗费用与生活费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同时工伤保险中所规定的伤残抚恤与家属抚恤金可以消除职工工作中的后顾之忧, 有利于职工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工伤保险还有助于化解工伤纠纷, 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工伤保险对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减少煤矿企业开采事故的发生, 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维护企业形象和声誉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我国工伤保险工作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1、老工伤员工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可靠保障。

2011年1月1日起实行新工伤保险条例开始实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 2004年颁布《工伤保险条例》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变化的新情况。新工伤保险条例出台以前, 传统的工伤保险条例未将已经发生工伤或是被诊断为患有职业病失去劳动能力的职工纳入到工伤管理条例中, 为此这一部分的职工的合法权益将如何维护, 成为困扰职工与执法人员的一道难题。老工伤职工的伤后抚恤工作多数由单位自主承担, 但受单位的经营状态以及对工伤保险的认识程度的不同, 不同的企业对老工伤职工的抚恤问题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这种传统的处理方式导致了老工伤职工的合法群益得不到保障, 伤残津贴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问题普遍存在, 尤其是在煤矿企业这种开采性行业中, 职工患职业病以及发生工伤的机率非常高, 是工伤与职业病高发的行业, 工伤人员与职业病患者相对比较集中, 这些企业一旦经营不善发生倒闭, 理应享受工伤保险条例的职工的合法权益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这些问题容易发展成为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

2、工伤认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职工工伤保险落实的难点。

工伤保险所适用的职工是因工致伤、致残、致死的职工, 为此导致职工受伤、致残、致死的原因是否是因工作原因所导致的, 由此决定了工伤认定问题发展成为了工伤保险能否顺利贯彻执行的焦点和关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章第16条规定:“职工凡是因故意犯罪的、醉酒或者吸毒的、自残或者自杀的不能认定为工伤”。《工伤保险条例》第三章第14条和第15条, 对应被认定为工伤或是应视为工伤的始终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但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工伤认定问题时效性差, 绝大多数职工对于工伤保险条例中的工伤认定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 简单的认为但凡在工作中所发生的伤、残、致死都可被鉴定为工伤, 为此事故发生后, 没有及时的申请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申请时效一旦超过条例规定期限, 工伤人员或是家属便会采取四处上访的形式进行解决, 情形严重的直接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职工受伤后要及时的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三章工伤认定第18条中所规定的持相关认定材料到有关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申请, 避免因自身原因导致贻误工伤认定时效。

第二, 现行《工伤保险条例》进一步扩大的2004年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中所规定的工伤认定范围, 这使得工伤认定工作的难度与任务将更加繁重, 工伤认定工作面临极大地挑战。这一新的具体规定充分的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的变化对《工伤保险条例》的进一步要求, 也体现了我国立法机关对弱势群体的充分保护。但在具体的认定工作中, 例如《工伤保险条例》第三章, 第十四条第二款中的规定:“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 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被认定为工伤”。从字面意义我们可以看出这则条款的含义比较广泛, 一旦工伤认定不准确, 便会对企业以及职工个人都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除前文详细阐述的两点详细规定外, 现行《工伤保险条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其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加以进一步完善, 这里不做一一赘述。

三、处理工伤保险实际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工伤保险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 因为只有各方面的认识都明确了、统一了、工伤保险工作才有可能顺利开展。其次, 还应全面系统地加以分析, 有步骤地加以综合解决。

1、关于老工伤人员的问题。

对老工伤人员的问题。必须提高认识,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管理, 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 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也是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建设的本质要求。

2、加强立法。

将工伤保险法纳入立法程序, 并尽快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的配套体系。

3、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

为从组织上确保工伤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所以, 非常有必要在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成立工伤专门机构, 抽调或聘请熟悉企业安全生产和工伤保险业务的人员、专家组成。预防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对参保企业工伤预防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负责开展工伤的宣传教育等。

4、加强部门协调。

工伤保险工作涉及面广, 牵涉的部门多。部门协调是做好工伤保险工作的基础。只有部门间协调、部门内部协调, 才能形成共同推进工伤保险工作的合力。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提高, 煤矿企业的开采工作也如火如荼的开展着, 然而, 在煤矿开采工作进行过程中, 由于开采条件差、不规范开采等多种原因导致了煤矿开采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一旦发生事故, 煤矿开采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将面临重大的威胁, 为此工伤保险作为维护受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便在事后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主就工伤保险的作用进行了阐明, 并分析了工伤保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而提出了处理工伤保险实际问题的建议, 希望对解决煤矿职工的工伤保险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煤矿企业,工伤保险,作用,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刚.工伤保险新热点——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J].劳动保护, 2008, (01)

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篇8

关键词:工伤保险,保障体系

工伤保险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确立了雇主对工伤员工给予补偿的义务, 赋予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社会需要效益, 也需要公平, 社需要发展更需要安全。分析解决工伤保险对于促进我国劳动者的保障, 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舆论宣传力度, 着重提高企业主与雇工的参保意识

劳动保障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意义,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 营造一个有利的舆论环境。

(一) 提高企业主的参保意识。

企业参加工伤保险, 是吸引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的基本条件, 企业主要在工伤保险方面向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靠拢, 积极参加工伤保险。对企业而言, 要使他们认识到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不但是法律法规规定他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而且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分散其承担的风险, 提高企业的营运质量, 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让企业主意识到, 为员工参加工伤保险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稳定雇工队伍, 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为企业的稳固发展撑起了一把“遮风挡雨”的保护伞。

(二) 要加大对企业员工的宣传教育。

要通过宣传使雇工懂得参加工伤保险是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是维护他们合法权益、解除其后顾之忧的措施。工伤保险相关部门要积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工具,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宣传。对于企业员工除了对他们加强风险防范教育, 使其认识到参加工伤保险的必要性外, 还要使他们了解工伤保险的基本常识、补偿标准及参加社会保险的方法步骤, 避免和减少短期行为。通过宣传教育要企业员工积极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参加工伤保险的重要作用。工伤保险的相关部门在宣传教育上, 要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营造有利于企业保险缴费的舆论氛围。通过加强培训, 使他们熟知工伤保险的政策、法律及法规, 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与义务, 对参加社会保险有认同感, 使员工了解到他们和国有企业职工一样, 同样有享受工伤保险的权利, 鼓励群众举报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员工办理工伤保险以及忽视安全生产的企业和职业病防治违法行为, 逐步形成“人人都有责, 人人都负责”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求全面充分发挥工伤保险制度的功能。工伤补偿、工伤预防、工伤康复是工伤保险的二大功能, 目前, 将工伤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也是工伤保险制度的通行原则。中国的工伤保险还主要是工伤补偿, 工伤预防、工伤康复还处于探索、试点阶段。如果缺失工伤预防机制, 工伤保险充其量也就是扮演一个“救火队员”的角色一一哪里发生工伤事故就往哪里赶, 而由于职业康复和工伤补偿属于事后补偿措施, 如果缺少工伤预防的主动性, 工伤保险工作就缺失了人本色彩。

我国的工伤康复工作应该树立“责任公担”的工作理念, 从立法层面上改变“重赔偿”理念的传统思路, 建议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出专项资金, 先在工伤事故高发的省市或者地区开展示范性的工伤康复工作, 然后再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组建专业的包含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的复合型的工伤康复中心, 可以考虑联合居民委员会或者社区对康复职工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和介绍职业, 而不是仅仅由政府、企业和个别社会团体负责工伤康复工作。

目前,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正在积极指导各地开展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试点工作, 将在规范、总结现有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制度, 从而逐步形成适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

三、夯实基础加强征缴和管理工伤保险基金的工作

在工伤保险基金方面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通过从法律层面上加大对不给员工交纳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的惩罚力度, 大力对工伤保险费进行征缴, 防止企业瞒报、少报、职工冒领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要提高基金的投资效益、防止工伤保险基金的流失, 增加工伤保险资金来源。二是加强对基金的试用管理, 提高工伤保险基金的有效利用率。建议采取以下二种有效的措施:一是尽快建立完备的企业工伤保险参保员工数据库系统, 以杜绝发生用人单位冒领、瞒报、少报的情况;二是对于那些平时不积极参保, 一旦发生工伤事故后才来主动补缴保险费或者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 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都应当明确规定并目_严格执行, 只能从补缴办理口开始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二是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伤医疗费用制约机制。社会保险机构必须与工伤定点医院建立一个切实可行、融洽和谐的制约机制, 真正做到“病与伤区分、伤与药相符、量与价一致”。以防各个环节的浪费, 确保最大限度的合理适用工伤医疗费用。

当前安全生产的形势严峻, 需要切实增强工伤保险基金最重特大工伤事故的能力。近年来, 虽然工伤保险基金规模在不断扩大, 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2829亿元, 从全国来看还有一定结余, 但结余只是在少数几个省份, 有的省份的工伤保险基金收不抵支, 整体抗险能力较弱。与此同时, 一部分省份工伤保险统筹层次低, 还只是县级统筹, 这样就严重削弱了保障能力。因此, 必须严格贯彻落实《条例》规定, 尽快将统筹层次提高到社区的市级统筹, 通过提高统筹层次, 增强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崔丽春, 刘晋元.论工伤优先原则和社会保险一体化[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年01期

浅谈企业工伤事故的调查和预防 篇9

一、工伤事故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工伤事故调查的现状, 一些企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安全执法机关, 对国家《条例》和《规定》的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对轻伤事故调查工作不重视。有些企业对轻伤事故不认真调查, 不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不注意事故隐患防范措施的制定, 仅仅满足于经济处罚;事故结案后不向企业主管部门和所在地劳动、工会等部门上报备案材料。

2.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对重伤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不扎实。

(1) 企业主管部门对重伤事故调查工作不认真, 帮助企业瞒报工伤事故的现象时有发生。重伤事故由伤者或家属直接举报的占有相当比例。

(2) 工伤事故的调查水平较低;调查报告的格式不符合要求;对事故的分析强调客观;帮助事故责任者推卸责任, 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罚偏轻。

二、克服上述问题的对策

以上所分析的种种问题, 反映了企业、主管部门和安全执法机关的有关人员, 对国家《条例》和《规定》等安全生产方面的法规学习不够, 理解不透, 法制意识淡薄。面对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如果加以妥善解决, 则有利于我们准确地分析事故原因, 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员工的安全教育, 科学地制定事故防范措施, 保证国家《条例》和《规定》得以贯彻实施, 扎扎实实地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1.规范与完善工伤事故调查程序。

(1) 企业发生重伤以上等级的事故, 要按《条例》和《规定》的要求, 在24小时之内上报主管部门和地方有关执法机关, 要对延报、瞒报工伤事故以及没有按时结案的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给予严肃处理。

(2) 要重视事故现场的保护, 防止少数人有意破坏事故现场;找准事故发生的原因, 以免事故责任人推卸责任;企业主管部门和安全执法机关参加调查人员在接到企业工伤事故报告后, 要迅速赶赴事故发生地点, 尽早进行现场勘查, 找出事故发生的真实原因。

(3) 在事故调查过程中, 应尽早做好有关人员的谈话记录, 防止人为因素的干扰。事故调查报告要求内容详细, 项目齐全, 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工伤事故发生的全过程。

(4) 收集物证要细致, 要对有关零部件及材料取样留存;对有关的制度、台账和记录要详细记载;必要时, 对关键资料进行原件收存或复印存档。

(5) 建立健全事故台账, 对每一起工伤事故都要按《规定》的要求, 建立一套完整的事故台账。

2.提高工伤事故调查人员的素质。

参加调查工伤事故的人员要具备相应的资格。如:劳动部门参加事故调查的人员要有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员证。

安全执法机关和企业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对工伤事故的调查水平。重伤以上等级的工伤事故, 尽可能邀请对口专业的技术人员参加调查, 其调查组成员不少于3人。

3.有关执法机关要加强硬件的投入, 即为工伤事故调查人员配备或提供必需的交通、通讯工具、防护用品和专业器材, 保证工伤事故的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4.事故调查组应将与事故有关的物样送请有关专业检测检验单位进行检测、化验, 为调查组分析事故原因提供科学依据。

5, 工伤事故的调查报告应符合规范化要求。调查报告的要素不能缺少, 事故过程叙述要详细;事故原因分析要准确;处理意见要恰当;防范措施的建议要有针对性。

6.加强事故案例分析, 及时修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企业主管部门和安全执法机关要定期组织工伤事故案例研讨, 分析工伤事故发生原因, 探讨工伤事故发生规律和防范措施。督促和帮助企业及时修订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等管理制度。企业主管部门要结合行业特点, 吸取事故教训, 对本行业安全生产方面的管理制度定期修改完善, 及时指导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7.企业主管部门和安全执法机关要把事故调查报告中所提出的防范措施建议纳入对事故单位安全检查与考核的内容。

综上所述, 加大工伤事故预防的工作力度, 可以极大地降低工伤事故的发生,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保障企业职工家属生活幸福, 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工伤事故的调查与预防, 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工伤事故调查是事故预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事故预防工作, 杜绝同类工伤事故的发生是工伤事故调查的最终目的。

皮革企业工伤事故的易发点与防治 篇10

皮革企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工机械,是工伤事故多发的设备之一。对上海某皮革企业自1994年至2007年期间各类工伤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印刷机事故在皮革机械工伤事故总数中占25%,位居第一;其次是胶布机事故占16.4%;发泡炉事故占10%;压花机事故占7.9%。该企业生产PVC和PU人造革,企业职工人数530多人,配有专职安全员。工伤总数为140起,其中死亡3起(2起是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1起为锅炉导热油烫伤死亡)、重伤40起,轻伤97起。在140起事故中,机械伤害事故125起,占89%。与机械伤害事故相关的设备11种,其中发生最多的设备:印刷机(35起)、胶布机(23起)、发泡炉(14起)、压花机(11起)。下面就这四类设备的事故危险性、事故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事故防治对策。

2 事故易发点和事故危险

2.1 印刷机事故

印刷机是PVC和PU人造革生产过程中后处理工艺的一种常用设备,根据生产需要,可以印制图案、花纹等。产生的工伤事故主要是手指骨折、手指压伤、手腕挫伤、手腕脱臼、手臂压伤、手臂骨折、上臂肌肉扭伤、肋骨压伤、脚部压伤、脚面部骨折、脚踝骨骨折。此外,在印刷机工伤事故中,还有一类是人员与机器之间碰撞导致的意外伤害,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比如人在操作或行走时,由于站立位置不当,人与机器之间发生的碰撞。

2.2 胶布机事故

胶布机是PVC人造革生产的前段工艺过程中的一类设备,用来生产胶皮。胶布机产生的工伤事故主要是:手指骨折、手指压伤、手指割伤、手指划伤、手指撕裂、手肘部骨折、手臂骨折、手臂挫伤、头部碰伤、脸部碰伤、颈部软组织挫伤、胸部挫伤、脚趾压伤、脚趾骨折、脚面部骨折。

2.3 发泡炉

发泡炉是PVC发泡人造革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一种设备。经过发泡生产而成的PVC人造革具有质轻、手感丰满、柔软的特点。发泡炉产生的工伤事故主要是:手指骨折、手指划伤、手指压伤、手背压伤、手臂割伤、手臂骨折、手臂挫伤、手肘部骨折、腿部伤害、脚趾压伤。

2.4 压花机

压花机是PU和PVC人造革生产中后处理过程常用的一种设备,可以根据需要,在皮革上压制各种不同的花纹。压花机产生的工伤事故主要是:手指压伤、手背挫伤、手臂压伤、上臂骨折、脚部压伤。

3 事故原因和防治对策

工伤事故的原因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方面的缺陷”。分析结果显示:在上述四类设备的83起工伤事故中,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事故最多,共74起,占89.2%。其次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事故6起,占7.2%。“管理方面的缺陷”引起的事故3起,占3.6%。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操作者对设备的事故危险性和安全操作缺少了解。操作印刷机、胶布机等旋转机械时戴手套;操作发泡炉、压花机,在设备运转时进行调整、测量等作业。如此操作,极易发生手部伤害。操作设备和在设备附近行走时,思想不集中、分散注意力,导致的操作失误和与机器发生的碰撞而产生的手部划伤、脸部和胸部碰伤等。人为拆除安全防护装置,导致身体与传动链、传动轮接触;对危险的认识不足,擅自接触机器的旋转部分,造成人体挤压伤害。违章作业,无视操作规程,未经许可开停机器,造成的意外伤害。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因素主要是存在侥幸心理和冒险行为,对可能产生的事故危害不重视或认识不够。防治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事故,一方面要加强职工的岗位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教育,使操作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工人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杜绝冒险心理。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客观存在的设备、设施、附件的缺陷。比如:安全装置缺损、卷放料过程中起吊重物的绳索不合安全要求,这是企业中常会发生的一些情况。由此产生的手臂压伤和骨折、脚部压伤和骨折等伤害。要防治这类事故,设备器具的设计制造必须符合安全规则。如:机器设备的设计应符合人体安全工程特性,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必要时对设备进行安全性检测。

管理方面的缺陷主要是人员雇用和培训方面的缺陷。由于管理缺陷引发的3起工伤事故,其中2起是班组安全教育不力导致的。新员工上岗时,没有接受班组级的安全教育,操作人员对设备的事故危险性和安全操作缺少了解,上岗不到一个月就发生工伤事故。另外1起工伤事故则是工作安排不合理导致的,由于连续工作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人员过度疲劳,工人在操作时打瞌睡发生的工伤事故。防治这类事故,要从新员工入厂时的三级安全教育抓起,合理安排工作负荷。

4 结论

上一篇:电能表自动抄表系统下一篇:串联谐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