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塑造

2024-07-09

人格塑造(精选十篇)

人格塑造 篇1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加博士说:“教学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 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 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 我个人有极大的力量, 能够让学生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 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 也能叫人开心, 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 学生是否受到感化, 全部决定在‘我’。”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深远影响, 其人格魅力将直接或间接左右着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每个学生无不处在教师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中, 思想受到熏陶, 继而打上了教师人格的烙印, 这种影响既广泛、又深远。教师的高尚人格能够指引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在中外教育史上不乏其例。“自避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树柱长天”的杨怀中先生和“救亡存断指, 入党在危时”的徐特立先生, 指引着学生时代的蔡和森人生的选择方向;伟大的俄国民主主义革命家赫尔岑反沙皇专制的民主意识是受益于老师布梭的教育;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的爱国主义举动影响了一大批像许德珩这样的学生;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影响下, 新安旅行团的小学生们也走上了宣传抗日救国的道路。由此可见, 教师人格魅力是不可低估的。

那么怎样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 影响, 感染自己的学生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立己之德, 古人告诫我们, “德者才之主, 才者德之奴”, 意思是说, 德行是才学的主人, 才学是德行的奴仆, 可见“德”之首要。德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基石, 而教师的德又主要表现在甘于清贫、淡泊名利, 忠于职守、热爱学生, 善良正直、感恩社会, 克勤克俭, 心怀天下。《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 “身正”即德行, 所以立德是教师人格魅力之基石。

其二是丰己之才。学识丰富、见闻广博的教师历来受学生爱戴、钦佩, 他们会“信其道”而“亲其师”进而“好其学”。北京四中高级教师纪连海教授的是中学历史, 与之对应的大学专业在很多人眼里可谓是冷门专业, 可是就因为老师的博古通今, 老师对历史的痴迷而使得众多弟子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历史专业。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开阔视野, 丰富提升自己, 做一个“智如泉涌, 行可以为表仪者”, 从而影响学生, 改变学生。

第三为恪己之职。蔡元培先生曾认为, 一个人首先自立, 才能立人, 首先正己, 才能正人, 所以我们理应恪守“教书育人”的天职, 不受外界的诱惑, 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台!做学生的榜样, 不迟到、不早退, 循循善诱, 对他们嘘寒问暖, 视之为兄弟姊妹。尤其要给予心理上的关怀和慰藉。笔者的一名学生经常抓住各种机会逃课, 沉迷网络游戏, 而我只是任课教师, 我完全可以事不关己, 但出于职业操守, 我多次找他谈心, 了解其根源, 跟踪其思想动态,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08年的高考中, 他高居榜首, 名震一时。试想如果我不恪己之职, 恐怕他还整天流连于网吧吧?

第四是宽己之生,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过而改之, 善莫大焉”, 所以对学生的一些小错误, 应宽而对之。“管仲之交, 生死知己, 其心如兰。”没有管仲的不计前嫌、宽厚待之, 鲍叔牙会发出如许赞叹吗?如果蔺相如不是“引车避匿”, 能有廉蔺之欢的美谈吗?如果没有张英的退让三尺, 能有今天的六家巷吗?当然我们不能无原则地宽容学生, 面对严重违纪、屡教不改者也要施之以相应的惩罚。平时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把握“待人要丰, 自奉要薄;责己要厚, 责人要薄”的原则, 相信一定会营造出一种师生融洽, 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

塑造人格论文 篇2

1 大学生的消极人格

(1)否定型人格。否定性人格是以全面否定为特征的一种个性表现,其表现大致是五方面:对他人的否定,对他人的存在表示极为不满,认为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障碍;对集体的否定,表现为对集体表示不满,反对或不服从集体活动,持否定态度;对自己的否定,对自身的能力、行为和存在价值意义持否定态度,反映出一种惰性或者无所谓的心态;对社会的否定,对社会充满了否定与不满,是一种反社会心理。可以看出,否定型人格是一种危险人格。

(2)享乐型人格。享乐型人格的人本质上没有真正理解现代化的本质,只追求现代化的表现,把现代化简单地当成是追求现代化享乐。其主要表现就是明显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在我国,享乐型的人大部分是青年人,他们迷恋于吃喝玩乐、旅游和购买奢侈品,大搞超前消费,不思进取,对于勤奋、节俭这些的优良传统都弃之一旁。例如前几年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说出“宁可坐在宝马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宝马女”,就是典型的享乐型人格的体现。

(3)懦弱型人格。这种人格的人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不能正常进行抗争,表现出胆小软弱的一种个性。少数大学生在性格上的胆小懦弱,对一些问题没有自主解决能力,从而对其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懦弱型人格的大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敢面对困难,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经常半途而废,经不起打击。

(4)蒙昧型人格。表现为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对事物的认识迂腐、不开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求总是背道而驰。抵触学习,没有进取心,创造创新能力差。他们缺乏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不懂得与人沟通。所以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与社会格格不入。这种人在大学生中数量不小,令人堪忧。

(5)非道德型人格。有些人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关系就是尔虞我诈,是没有道德可言的,这种人就具有典型非道德人格。他们否定道德价值,认为道德束缚个性和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便显得惟利是图,疯狂追名逐利,主张为实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这种人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进步构成了威胁。现实生活中,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往往都是非道德人格导致的。可以说,非道德主义不仅害人,而且害己。

(6)自恋型人格。自恋型人格指的是个体在自我意识影响下, 把意识封闭在一个狭隘的自我体验之中的消极心理形态。自恋型人格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人格。自恋型人格表现为:对情感的自恋,即“不合群”现象;习惯的自恋,习惯对过去经验无意识的重复,习惯自恋的人沉浸在过去的习惯之中,对自己习惯持自我欣赏、肯定和维护的态度,这使得他们对环境的变化表现出极差的适应能力;对仪表的自恋,一些人过度重视自己的装束、打扮、容貌等外在表现,不惜为此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些人希望他人能够认同希望自己的仪表,并给予夸奖和赞扬,情绪异常敏感。

2 贝多芬的自励人格及启示

贝多芬被世人誉为“乐圣”,他坎坷的一生和他自励的性格,都在其伟大的音乐作品中体现出来,这对现代大学生塑造自励性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2.1 贝多芬坎坷的一生及音乐创作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市一个音乐家庭。他很早就表现出了他的音乐天赋,父亲为了面子想要把他培养成“莫扎特样的神童”,经常打骂他。贝多芬的父亲嗜酒成性,年龄不大的贝多芬就开始在乐团工作,挑起生活的重担。

在贝多芬 19 岁那年,受到法国大革命的鼓舞,贝多芬写下了合唱曲《谁是自由人》,以此来表达对自由、民主的渴望,此作品使得贝多芬在德国一举成名。30 岁时,贝多芬爱上了琪查尔迪小姐,她是一位公爵的女儿,但作为公爵的父亲嫌弃贝多芬身份低贱,没有把女儿嫁给他,这给当时的贝多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刺激,在这种刺激下,他创作了名曲《致爱丽丝》,用音乐来述说他的悲伤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在失恋的悲伤还没有过去时,更大的打击就接踵而至了,贝多芬的听力开始一天天下降。但是,面对困境他并没有绝望,对音乐强大的热爱支撑着他继续创作

32 岁时贝多芬开始了音乐创作,在近两年之后,他创作出著名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贝多芬的音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音调跌宕起伏,有沉静的凝思,也有愤慨咆哮,令听众随着音乐情绪激愤。随后,贝多芬创作了另一部名作《英雄交响曲》,它的本意是献给拿破仑的一首合唱曲,但当他听到拿破仑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愤而去掉了原来的献词,改成一首交响曲,命名为《英雄交响曲》,下面还加了注解“为了纪念某位伟大的人物”。

之后,贝多芬用了前后六年,不断地修改,创作了《第九交响曲》,这也是他在音乐创作生涯中最辉煌的作品了,当时 54岁的贝多芬已经失去了全部听力。1824 年,《第九交响曲》首次演奏时,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当时的他既看不见的乐谱,也听不见声音,他全凭自己对音乐的记忆和感觉来完成演奏的指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当时,观众兴奋若狂,全场爆发了多达五次的掌声和喝彩声。贝多芬艰难坎坷的一生并没有磨灭他对音乐的热爱,反而激发了他对音乐创作的热情,这是他强大的自励人格推动的。

2.2 贝多芬自励人格分析及对大学生的启示

贝多芬一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每当生活失意时,都会用音乐创作来找寻内心的平衡。比如,因失恋创作出的《致爱丽丝》,因对自由向往而创作出的《第三交响曲》,因失聪而创作出的《第九交响曲》。在他的音乐作品里,饱含着他对人生的感受和对命运不屈的抗争。他一生中最具震撼力的一句话是“扼住命运的咽喉”,这句话显示了他顽强的性格和坚定意志,向世人证明他做到了这一点。贝多芬坎坷一生,是内心不断同命运抗争、同疾病抗争、同恶劣环境抗争的过程。他的音乐,实质上就是这一历程的写照,正是不断同命运抗争的记录。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贝多芬能够在这样困苦的情况下,创作出如此辉煌的作品,正是因为其强大的自励人格。自励人格就是可以很快将压力和痛苦转化成为自我前进的动力,并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不断奋斗,从而得到精神的满足。具有自励人格的人善于把自己的精神痛苦进行升华,他们把挫折都看做成长的契机,在挫折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大学这一阶段,是学生逐步迈入社会的时期,这一时期人格发展的状况对今后人格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青年时期是心理的成熟与不成熟交替的时期,其可塑性及大。虽然不能说这一时期是培养人格的最后阶段,但这一时期却是人格培养的最佳时期。为了适应之后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而健康的人格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励人格。

3 结语

加强语文人格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篇3

关键字:语文、人格、健康、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笔者认为要加强语文人格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一、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劳动的等方面的文化成就,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并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过程。其核心是人格发展。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

健康人格,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一般说,健康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是情感、意志、理性的统一,是人的个性朝着健康方向充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人格就是理想的人格,就是健康的自我。人格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健康人格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所谓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它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及语文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中有大量思想与艺术俱佳的篇章,特别是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与人生是息息相通的,在我们民族历史长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文学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们的精神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人们人格的高扬与发展。一个没有文学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语文的教育则必然是一种不健全的教育。语文教育是一个开发心智、塑造人格的复杂系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人的情感、意志、理性的开发,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现实意义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他们难免被宠坏,得不到正确的指引,从而人格方面存在缺陷。我们从为数众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中可见一斑。他们误入歧途,既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也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尽管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方针,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全面发展。但是仍有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分数,片面地强调学生的“智”,而忽视学生的人格教育。这种纯功利的教育无视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那必将会导致人情淡漠、社会离异和个人的孤独感,使人变成“单面人”。据报道,近20年来,我国有数十万人出国留学,但学成未归的占多数。他们为何“乐不思蜀”?笔者认为: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人格素质降低;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他们注重现实生活中的香车、洋房,而忘记了长城、黄河,忘记了戚继光、林则徐,忘记了《论语》、《史记》。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遗憾。为了不再遗憾,我们有必要亡羊补牢,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只有人格完善了,才会具备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造福于人类。事实上,当今社会上出现的诸如偷盗、贪污、走私等不良现象都是不良人格的体现。党中央一再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正体现了对人格教育的重视。

放眼世界,语文教学既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技能、技巧,又重视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这是世界各国语文教育的共同课题,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日本的高中语文课本在其教科书的介绍中说:这本书要教给学生如何生活,通过语文的学习了解人生的真谛,使自己充分体会到人生的丰富,以便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活下去。英国的语文教育也很重视学生的人格陶冶。大家都知道21世纪面临的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却提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首先是道德与伦理的挑战”。中国的经济正一步步地和世界接轨,我们的教育也要顺应世界潮流,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语文教学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文以载道”,“文以明道”,通过语文教学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责无旁贷。

三、从四个方面实施中学语文人格教育

1、“爱”的教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爱是一切美德的源泉。“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道德。”(苏霍姆林斯基语)爱使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使家庭美满幸福,使社会团结进步。它是调和剂,使个体、社会都协调地发展。孔子早就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也。”墨子也提出“兼爱”的思想,不分贫富贵贱地爱一切人。后人更是将“爱”发扬光大。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甘为孺子牛。”;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或爱国家,或爱人民,或爱事业,博大而深沉,他们的人格崇高而伟大。语文课本中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爱心的文章很多,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册为例:《金黄的大斗笠》体现了姐弟之间亲人的爱;《散步》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深沉的爱;《羚羊木雕》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爱;《最后一课》体现了对祖国的爱;《我的老师》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爱------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领悟这些爱,不断地积淀,使他们去爱亲人、爱同学、爱老师、爱知识、爱大自然、爱社会、爱祖国。学生在付出爱的过程中得到爱的反馈,不断地丰富、提高,其人格自然也会得到提高。他们胸中激荡的是澎湃的爱的海洋,将来才可能是“杜甫”“鲁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之初,性本善”。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语文教师以这些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坚强意志的教育

“只有暂时的停顿,没有失败,主要的是人心中要有坚定的目标,并不断地追求。”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困难、挫折,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去战胜它们。司马迁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不可能写出《史记》;苏武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不可能“不辱使命”;徐霞客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不可能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登山运动员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不可能征服珠穆朗玛峰。人一旦有了坚强的意志,就豪气干云,披荆斩棘,一路奔向成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抵制恶的诱惑,一如既往地“善”下去。语文教材和读本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的教育。以人教版初中教科书第二册为例:《紫藤萝瀑布》中紫藤萝在特殊的年代里饱经摧残,“连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但十多年后,它“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且如此,何况人呢?《愚公移山》中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面对他们,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都说明人要具备坚强的意志,才有所作为。“学海无涯”“书山有路”都需要坚强的意志支撑。学生具备了坚强的意志,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才会意气风发。

3、自尊心的教育

“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由自我评价而引起的自爱、自我尊重,并期望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毛姆语)自尊会让人发觉自身的不足,会让人自强不息、不甘落后,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如果缺乏自尊心,就像一艘搁浅的航船一样永远到不了成功的港湾。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自尊心强的人会洁身自爱,自觉地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护做人的尊严。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丧失了自尊心的个人,是没有出息的个人;丧失了自尊心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有了个人人格的尊严,才有国格的尊严,从这点来讲,意义重大。所以我们要使学生的自尊心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他们有了自尊心,感情世界会变得丰富、真挚,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习惯。文学家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自尊,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峥峥骨气;当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杀而拍掌欢呼时,鲁迅的自尊心被激发了,他弃医学文,为了拯救国民他呐喊了一生;著名学者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一个俄国人讥笑他是“东亚病夫”。他发奋求学,四年后他取得了博士学位,受到欧洲生物界的赞扬。他为自己争了气,也为祖国争了光。一个具有足够自尊心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中学时代是人的自尊心从萌芽到成型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自尊心教育,健全其人格。

4、自立精神的教育

英国历史学家弗劳德说:“一棵树如果要结出果实,必须先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样,一个人也需要学会依靠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运的馈赠。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出任何知识上的成就。”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有自立精神。自立是靠自己的能力学习、生活,是对自己的充分相信,是一种强健的独立精神。现今社会,十岁的孩子不会穿衣,十几岁的人不会煮饭,二十几岁的人不会独立生活,这种情况不能不令人感慨。究其原因,他们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立精神。这样的人怎能担当起建设的重任?一味地依赖他人,怎能推陈出新?怎能振兴中华?“六C事件”给我们的印象不可谓不深,如果我国企业拥有DVD的知识产权,那我们怎会受制于人?拥有自立精神就好象人有了脊梁骨,小至个人,可以不用仰人鼻息;大到企业、国家,可以和对方平等地对话。“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至理名言啊。我国独立自主地搞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一步步地向世界强国前进!“靠别人是暂时的,靠自己才是终生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干。”这些民间谚语也告诉我们人要自立。语文教材给了我们很多这样的例子:《记一辆纺车》中延安军民靠自己的双手纺线织布,不仅解决了穿衣问题,而且在思想上教育了大家.;《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八九岁时就能挑能背,还会种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的母亲从小就培养他的自立精神,为他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孔乙己》中孔乙己生活不能自立,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总是人们的笑料,孔乙己的遭遇从反面告诉我们:人要自立。没有哪一个人永远只做孩子,也没有哪一个人永远躲在家庭的屋檐下,早晚总要离开父母的怀抱。生活就像航海,在波澜壮阔的大海航行,悲壮多于温情,险阻多于顺利。没有自立精神,随波逐流最终会被浪涛淹没。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组织者、策划者,我们应该利用语文教材对他们进行自立精神的教育。

漫谈学生的人格塑造 篇4

一把握《生物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在《生物课程标准》中, 课程的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的阐述都凸显了人本特色。

首先, 《生物课程标准》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设计, 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 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与技能、能力, 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其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也是中学生物学教学重要的关注点。社会文明的进步要求公民素养全面提升, 课程改革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 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生物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作为教育者, 理应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去, 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二培养爱心是教育的根本

1. 抓住契机, 培养学生的爱心

培养人格完善的孩子是人们的理想。当今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在思想方面。现在的许多学生家庭富裕, 有的上下学有汽车接送。少数学生就嫌弃自己父母用摩托车或自行车来接送。针对这些现象, 笔者在讲人类生殖、发育相关内容过程中通过录像、数据等资料让他们明白母亲怀孕的艰辛及父母养育子女的辛劳。让学生明白父母对他们的爱是多方面的。同时, 让学生回家对父母道谢。让学生明白感受了爱, 也应回报爱。在动物行为中讲到乌鸦的反哺行为, 让学生明白乌鸦尚知反哺, 何况人乎?在教学中, 要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 加以有机的引导。

2. 换位思考, 关爱他人

一次笔者带领学生在室外上课, 正巧有一位家长来看望子女从我们身边经过。那位母亲身材矮小, 又有点鸡胸, 学生顿时哄堂大笑, 有的甚至脱口而出:“侏儒、呆小症……”笔者立即阻止他们的这种不礼貌行为。让他们换位思考, 假如对方是自己的亲人时怎样对待, 或者就是一位盲人呢?笔者学习英国一所学校的做法, 让一些学生扮演盲人, 在教室行走、取水、进行日常活动。让学生感受痛苦, 才能理解痛苦, 需要别人帮助, 才会乐于帮助别人。同时真正理解让别人快乐幸福, 自己才能感受幸福的道理。课堂上能把握实际, 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善于合作是教育的目标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学习应遵从生活的规律与规范, 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工程, 生物教学更要提倡自主学习, 在自主中合作, 在合作中探索。

在教学中有许多调查、探究、讨论等的实施, 完成的质量好坏, 关键依赖小组每个成员的共同协作。笔者给学生讲了一则故事:一个人的家门口放着一堆石头, 主人想将它们全移开, 只剩下最后一块大石头时, 他将全身力气用尽了也没有移开, 主人丧气地准备回家, 这时站在一边的邻居笑了笑说:“你没有尽全力。”又说:“因为你还没有向别人求助!”在中国的俗语中就有“人心齐, 泰山移”“独脚难行, 孤掌难鸣”等经典诠释。在教学中也可以用科学家取得成就的相关知识感染激励学生。例如, 在讲到激素时介绍我国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事例, 这项巨大成就是我国许多科学工作者经过六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共同取得的。现代社会中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众人合作的结果。与人合作的过程是相互交流思想、交流智慧、交流感情, 互补行为的过程, 是融合多信息丰富自己、叠加众人力量壮大自己的过程。

在合作学习时, 首先分组要合理, 分工要明确, 各司其职。其次, 讨论探究调查等学习内容要选择好并共同讨论可操作的方案。同时, 让学生学会质疑。合作教学的课堂听起来应像一个蜂巢, 而不应像田径场 (斯莱文语) 。这样的声音是充实并忙碌的声音, 而不是喧嚣的自我表现的声音, 这样的情景才会让我们的生物课堂渐入佳境。

四关爱生命是教育的重要途径

基础教育是关注生命, 以人为本, 为每一位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生命是教育的起点, 也是教育的终点。点化和润泽生命才是教育之核心, 是教育之本。学生学习应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以便有尊严立于天地之间。

在探究暴饮暴食对人体的危害时, 学生做的探究设计中更多地选用人体, 让一个人大量吃, 一个人适量, 过一段时间就可说明问题了。现在新课程中着重对生命关爱的教育。原教材中占很大篇幅的有关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及解剖实验的知识, 现在主要关注动物的形态、运动和呼吸等方面的内容, 一改中学生物课程中通过解剖实验了解动物的生理结构。过去的做法除了让学生学会对动物的残忍与麻木无情外, 又不能有效地在这些实验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诚然, 在生物教学中, 探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强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实验结果分析中, 可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严谨的态度;生物的观察、实验实践中, 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信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塑造人格论文 篇5

一、汉语言文学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的作用

(一)直接作用

从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点来说,汉语言文学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汉语言文学包含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历史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在课堂可以扩大学生视野,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汉语言文学教学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具有直接作用,主要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能够直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汉语言文学所讲述的都是传世之作,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以及传递正能量的。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发挥教学作用,正确对待教学任务,就能直接的带动学生的审美和观念,用文学的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格。

(二)间接作用

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融合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建设于一体,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添砖加瓦,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也学会了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汉语言文学教学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间接作用,主要就是指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能间接的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这里所指的间接,不是直接表现健康人格的内涵,而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必备条件。比如教师用得体的语言和恰当的教学方式,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丰富的知识构造,独特的判断力,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教师责任心和公平心态,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和谐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方法

(一)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教师的讲课方式和讲课节奏,以及讲课的语速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都会使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有利于学生自觉的转化学习情绪,顺利的完成课堂教学。如果一节汉语言文学课都是沉闷的,教师也是板着脸,那么课堂的收效是不存在的。教师大方的仪表,积极的工作态度,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待人平等的印象,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影响。在学生当中会产生未来的思想家,教育家,企业家,只有在学生时期拥有健康的人格,饱满的激情,对事情具有上进心和责任心,才会在未来大展拳脚,闯出一片蓝天。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书的多少。教师广闻博览,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表情范读或有感情朗读的方式,生动的将学生带入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当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感情得到升华,从而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极大的好感。

(二)通过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

汉语言文学课堂是对学生语言训练,文化训练和思想道德训练的结合,在学习中学生要有良好的思想,对学习有浓厚的感情,教师具有原则性和教育性,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教学的思想启迪功能,使学生学习得到提高,能力得到锻炼。传统的历史文化在文学课中向学生一点一滴的渗透着,通过学习能够树立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榜样的力量。此外,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探讨,有益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自古以来,汉语言文学课都受到学校的重视。汉语言文学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名家名篇,学生通过学习,会更加有理想,有信念,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例如,在研究探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和学生一起探讨岳阳楼记中的作者表达的情感,还要通过讲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学生知道做人的道理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个人利益永远服从国家民族利益,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更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三)结合日常生活,在实际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因为一切知识都是生活的结晶。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到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转化为指引现实的方法和动力,学生才能够在生活中尝到知识乐趣。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开展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抗压能力,让学生在玩中磨练意志,提高人格魅力。教师通过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人格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这一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而且还对弘扬尊师重道精神起到良好的作用。结合日常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有助于塑造耐心、沉稳的性格。但是要注意的是,对人格的塑造,绝不能忽略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舍弃。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锻炼求真务实的好性格。

塑造美好人格 篇6

一、绘本中生命教育的意义

人生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历程,人们越来越关注生命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全人教育,促进个人生理、心理、社会和灵性的全面均衡发展。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就是说,孩子幼年的习惯培养和生活经验对他未来人格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或者说,孩子在成长的最初阶段,就像一个盛物的器皿,你放入什么,他就接受什么,你多次放入,在他幼小的心中就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遇到类似情况就会如法炮制。这就像西方国家教育和我们传统教育方式有所不同,西方幼儿园主要的学习目标就是让孩子怎样学会“玩”、分享和更有爱心,从小培养社会公德;我们主要是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字要写得如何漂亮,会背几首唐诗,在家长和社会的裹挟下培养一个个“小神童”。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明白了生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使人爱惜生命、欣赏自己、关怀别人、拓展正向的人际关系,把关怀、尊重、爱三者连成一体,将遗失的善之本能及失去的爱、流失的感动力恢复过来,借着生命来触动他人的生命,使得每一段生命的历程都散发着光和热。

二、懂得亲情,学会和体验分享的快乐

绘本,其实与我们小时候看的小人书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小人书主要是以叙事为主,文字辅以图片,通俗易懂。绘本通常是通过一个个故事来说明一个主题或者是表达一种情感。比如《逃家小兔》(玛格丽特·怀特·布朗)讲述一只小兔突然告诉妈妈,他要离家出走。兔妈妈告诉他,如果他走了,妈妈就会去追他。不管他变成小溪里的鱼还是花园里的花朵,高山上的一块石头还是一只小鸟,妈妈总能抓住他,其实就是母子间的语言追逐游戏。最后小兔累了,还是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吃着好吃的红萝卜。这个故事看似简单,但是它表达了亲人之间无法替代的情感,在与妈妈的互动中学习和他人如何相处,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正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再如《彩虹色的花》(麦克·格雷涅茨)讲述早春的一天,在还没有融化的雪地上突然绽放了一朵彩虹色的花,花朵终于看到了太阳,她非常高兴,由衷地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无论谁有需要,她都尽己所能帮助他们,慷慨地把自己的花瓣一片一片地送给了蚂蚁、蜥蜴、老鼠、小鸟和刺猬。当小伙伴们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彩虹色的花也没有因为自己的残缺而影响快乐的心情。学会分享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很重要的课题,让孩子明白并自己体会分享带来的快乐比简单粗暴的说教更有深远的意义。

三、学会欣赏,了解、认可自己,构建自我认知

梦想是我们对现状和自我改变的动力,把梦想视为一种态度,将现实和理想作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正是激发孩子成长的动力,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创造力。梦想为使命提供方向,有使命的人生才有存在的目的和价值。

人自出生起就通过肢体的伸展,探索和构建自我的认知,这一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复杂且有挑战性。从最初了解形体特征,学会辨别自己与他人的异同,明白了自己的独特性。在有了自我意识之后,情绪和能力也会跟着变化,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慢慢的经验积累中发现自己的优点,进而开始欣赏自己,悦纳自己。这样慢慢建立自信心,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能更好地发挥潜能。比如《我为什么快乐?》(罗伦斯·安赫特)描述了这样一个小男孩,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为什么让我哭?为什么让我笑?什么是让我快乐、兴奋、害怕、生气、嫉妒、难过、兴奋、害羞的事?那什么事能让他快乐呢?大家可以一起玩,一起拿着枕头拍拍打打,羽毛散落了一屋子……大家可以一起玩,一起拿着五颜六色的气球,在草地上跑……种种情绪的表达来自于他对外部世界和新鲜事物的直接反应,这会帮助孩子更真实地了解自己,明白生活有高低起伏,有快乐也有感伤。

四、感悟生命,学会感恩和关爱

绘本对孩子心灵的启迪包含太多的因素,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通过阅读,让孩子在不同的时空中,能以开放的态度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进而懂得怎样去爱人与助人,并学会对社会有承担,关心世界,成为一个身、心、灵都健全的人。人类在各种生态关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人类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改变环境。但是,当环境的改变超过一定的限度,便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无穷的后患。要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叔本华说过:“一个人若不能仁慈地对待动植物,必不会对人类仁慈。”同时,还要让孩子们学会与社会和平共处,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又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掌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变能力。《亲爱的小鱼》(安德烈·德翰)中小猫和鱼之间的情感,超越了常规思维的界限,“我明白你对我的爱——我给了你自由,你却还是愿意回到我这里。”多么感人至深的场景,这种爱超越了时空界限。孩子在阅读了这样的绘本之后会受到什么样的启迪呢?珍惜生命,珍惜情感和学会感恩,其实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五、阅读绘本,启迪心灵

学会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在人生观确立的初始阶段,绘本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绘本阅读会把孩子带入美好的故事情节中,孩子的情感受到陶冶,艺术审美能力不断发展,而这种能力的提升绝不是单单凭借文字阅读所能替代的。绘本阅读可以与人物、自然、生命对话,能尽情感受童年的精妙,分享和陶醉穿越时空、跨越文化、直抵心灵的温暖与感动,让孩子爱看书、乐看书、会看书。

加强师德修养, 塑造人格魅力 篇7

教师职业是塑造人的伟大事业, 其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是“人之楷模”, 要“为人师表”“以身立教”, 要有比常人更高的道德修养, 要以自己的道德去影响学生道德的形成, 以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 以自身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的人格魅力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对学生真诚的爱。爱是发自内心的, 爱是教育的良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计回报、严慈相济、公正无私, 像阳光普照大地, 如雨露滋润万物, 比一般的爱更伟大、更神圣。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爱, 他们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才会像孟子说的那样:“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教师的人格魅力之所以具有伟大的力量,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教师是“善与爱”的代表, 他们对学生的关爱是恒久而深刻的, 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第二, 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教师不是简单的“教书匠”, 不能把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谋生的手段。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他们必须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必须“捧着一颗心来, 不拿半根草去”;必须严谨治学, 身正为范。职业之爱, 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根基, 是搞好本职工作的基本素质, 更是实现人生价值、追求人生幸福的最现实和最可贵的途径。一个教师, 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播撒爱心, 施展才华, 才会体会到奋斗的快乐, 品尝到成功的甘甜, 才谈得上奉献祖国, 造福人民。

第三, 对世事的公平刚直。教师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据一些调查表明, 在学生眼里, “公正客观”“没有偏见”是理想教师的重要品质, 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 决不厚此薄彼;不凭个人好恶, 偏爱偏袒一些学生, 或冷落歧视一些学生。再有, 教师的公平还体现在与学生的平等相处上。教师要用自己的信任和关切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 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如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 尊重信任他们, 视他们为一起共同求真求知的伙伴, 教师的亲和力越强, 学生的向师性就越强, 教师的人格魅力的效度也就越大。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上, 教师的刚直不阿, 言行一致, 明辨是非, 爱憎分明, 也会让他们无欲则刚, 不怒而威。

教师的人格魅力像一盏明灯, 给学生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孔子是我们的“先师”, 他的善良正直、仁爱良知和真诚坦荡, 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一九八八年一月, 75名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巴黎, 发表了一个宣言。宣言开始的一句话是: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吸取孔子的智慧。先师的人格魅力如此之大, 那么, 我们当代教师应怎样去塑造人格魅力呢?

一、弘扬传统美德, 塑造人格魅力

毛泽东说过:“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 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我们应当给予总结, 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那么只有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才能塑造人格魅力, 给学生树立榜样。

一是要吸取传统的人格精神。从孔子的“杀身成仁”“以身殉道”, 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曾鼓舞了无数的仁人志士, 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二是要吸取传统的仁爱思想和爱国精神。从孔子的“博爱”, 到范仲淹的“忧乐观”,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 都是我国传统人格美的精髓, 要求把个体的人格精神、人格魅力同国家、民族、社会的兴盛紧密联系起来, 是人格美的宝贵遗产。教师不仅要吸取、借鉴这些传统的美德, 煅造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还应融于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 躬行示范, 感染学生, 使之薪火相传, 发扬光大。

二、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底蕴以及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才能真正吸引学生, 对学生产生无穷的魅力, 指引学生走向成功。

结合教学实践不难发现, 现代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往更高。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 更得兴趣广泛。只有具有渊博的知识, 才能促进教师自我不断完善, 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识越深厚, 教师的视野就越宽广, 自己的整体素质就越高, 教学质量也越高。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师必须博览群书, 坚持多读书, 读好书, 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知识面, 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 教师还要兴趣广泛, 多才多艺, 不断塑造个人的人格魅力, 用来吸引学生, 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

信息时代, 知识剧增, 想要培养出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需要教师不断地革故纳新,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个人的教学技能。教师在不断获取新知, 更新知识结构的同时, 还要敢于质疑, 突破旧的束缚, 树立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持久的人格魅力, 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三、言行一致, 躬于实践, 勤于锻炼, 自我完善

言行一致, 躬于实践, 勤于锻炼, 自我完善, 是加强师德修养、塑造人格魅力的重要方法。判定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高低, 并不是看他有多高的文化造诣, 或者有多么巧妙的三寸不烂之舌, 关键是要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知行统一。

“为人师表”的实质就是要教师平日里要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为学生树立榜样, 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教师也是人, 犯点小错在所难免。这时, 需要教师积极发现个人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实践证明, 一个正视缺点、勇于自纠的老师, 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敬仰, 也更容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合理解决问题。

“慎独”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所崇尚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指的是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 在无人监督的情境下, 能独自恪守道德规范, 不去做任何不道德的、对不起良心的、对不起公众的事。教师可以以此作为提高个人修养, 实现自我完善的一个方法。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具备高度的自觉性、顽强的意志力, 其核心就是要求人在“隐”和“微”上下工夫,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教师时常处于学生的视野, 在自己不注意的情况下, 他的一言一行都处在学生最严格的监督之下, 因此需要教师严于律己, 躬行示范, 严格恪守为师的道德规范。

优化教育环境塑造健康人格 篇8

于是我查阅了很多资料, 开始了思考,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 是科技进步的源动力;是人才培养的源动力......慢慢的我似乎触摸到了“教育就是环境”的真谛, 思考我们的传统教育, 它似乎更注重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 而当今的教育除了延续传统教育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人的品德、思想、人格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样我们的“人才”才会既有知识修养、智慧聪达, 又有“君子之儒”、爱之情怀。进而能贡献社会, 服务人类, 改变环境。这样, 我们说“教育就是环境”理所当然!

教师更要根据每个生命的不同特点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 提供最佳的成长条件, 扬长避短, 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健康快乐地成长。从教十年来, 我一直都在探索如何将“育人”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冰心曾说过:“爱在左, 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播种, 随时开花, 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点点情融入我的教学, 滴滴爱渗到学生学习生活的角角落落。同学间闹矛盾了, 教他们背“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病了, 主动帮他补课, 耐心讲解;比赛中得了奖, 大家拥抱在一起, 放声欢笑。我想, 在这条路上我的同行者一定千千万万, 当我们用爱温暖孩子的心, 孩子们也把爱回报给社会。你看公交车上主动让座有小学生的身影;热情为人指路有小学生灿烂的笑容;美化城市环境清理白色垃圾有小学生不停的忙碌。这不正是小学教育这一径长途点缀起的花香弥漫吗?

花香弥漫中我的思考有了小小的转折, 我们现行教育的不尽人意之处:大学老师批评中学老师把学生教得失去了创新能力, 而中学老师又把责任推给小学老师, 以此类推, 最终幼儿园的老师把责任推到了家长身上, 因为最初的启蒙教育是来自家长……似乎让学校教育失去了它的教育勇气;我们的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思想情感教育, 忽视价值观的培养;我们的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所谓人才;我们的阳光体育1小时喊了多少年, 仍然是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悲情统计等等。

当然, 瑕不掩玉, 如果我们的教育部门和所有的教育者都能真正反思今天的教育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 反思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或者说我们希冀我们未来的环境是怎样的, 我们也就看到了希望, 教育以及从事教育的人拥有高远的价值追求和浓郁的人文关怀, 享受教育, 作为教师的我们思考教育, 追求、坚守、铸造学生的精神家园, 在光荣而平淡、艰巨而漫长的教育中静待美景出现。

记得在一次数学课中, 我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上来做。当学生写完最后一道题时, 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 她错了, 最后一题错了……我当时并没有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 而说:“最后一题是错了, 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题, 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 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了别人的正确, 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 更多要看其优点, 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当我们每个人都从内心欣赏自己、欣赏别人, 生命才会绽放最美。”优秀的孩子能够让老师优秀, 但是, 不够优秀的孩子能够让老师更加优秀。优秀的教师在于通过改造学生来改造世界, 而这个改造是什么呢?是用眼观察孩子们的习惯和心理, 用心记住孩子们的名字和特点, 用爱宽容孩子们的缺点和错误, 我会对挺拔茁壮、青翠葱绿的小苗疼爱有加, 也会对那些暂时“矮人半截”的小苗, 甚至一些“歪瓜裂枣”用放大镜来看它们的优点, 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长条件, 甚至“开点小灶”, 多浇点水多施点肥, 这样才能让每个生命都能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 是有尊严的, 是受到重视的。让每一个生命得以健康成长。

这些学海拾贝让我更加坚信了农民常挂嘴边的那句话“人勤地不懒”, 教育就是为生命的成长创造好的环境。教育的过程就是要像农人那样以生命为重, 用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不断满足人、顺应人、引导人和发展人, 让人从呀呀学语慢慢走向成熟, 去实现人生的最终价值。

同时教育是需要期待的, 它是一种固守、一种耐心, 是一份信任、一份宽容。一个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 并不会凭空而生, 它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 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用心创造和呵护。要从我做起, 从身边事情做起, 摈弃陋习, 讲诚信重礼仪, 有道德扬正气, 从言谈话语到行为举止, 从公共场所到社区邻里, 都应讲文明话、办文明事, 处处展示文明市民的崭新形象。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灿烂的笑容, 也许就会让人“宾客如归”;一次公交车上的让座、一次热情的指路, 也许就会让人感动不已……

我们用和谐课堂点燃了孩子的智慧;孩子们用他们的智慧点亮了教育的明天!他们可能是恪尽职守的工人力量, 可能是废寝忘食的科研人才、也可能是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将……

关注学生心理塑造健康人格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一、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压力大。中学生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截然不同,考试课程一下子从小学的三门增加到初中的八门。有的学生在小学学习成绩非常优 秀, 但到了中 学,一下子不知所措。一次考试的失利,对他们往往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从而出现畏惧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2)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薄弱,不善于处 理与同学、老师和家长 之间的关系。如不知如何和同学相处,与同学产生矛盾不知如何解决等。

(3)自信心不足。大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他们往往不是采取鼓励的方式,而是泼冷水、冷嘲热讽,希望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斗志,殊不知这一方法并不是对所有的孩子都有效,往往有的孩子因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灰心丧气,丧失信心。

(4)早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是情感懵懂的年龄,从开始对异性的排斥到对异性的相互吸引,导致“早恋”,从而会出现兴奋、失落、恐慌、焦虑、烦躁等情感体验。

二、采取的有效措施

(1)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其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责任感”是健康人格的核心,一个人只有充满责任感,才会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奋斗。

首先向学生介绍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如:提前做好老师发给他们的导学案,达到预习的目的。上课时注意听讲,做好笔记。课后认真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做好复习,看看自己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如有则记下来继续问老师,做一个“勤学、善问”的中学生。其次,要从思想上加强了对他们的熏陶。教师要经常给他 们讲一些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在故事中让他们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他们明白 学习是一个学生的职责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动 脑、动口、动手,不懂就问,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作业正确率提 高了,学习成绩进步了,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

学生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他们有的生性内向,不善于融入集体的怀抱,有的则过分外向,以自我为中心。教师要让他们在班集体的学习生活中萌生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如组织“大风吹”“抬竹竿”“滚雪球”等活动,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

(2)“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缺乏自信心这一现象在后进生和自卑感较重的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严重,他们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唯恐失败而不敢表现自己的才能。为了缓解这类学生的自卑情绪,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要注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没有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赏识教育”是激励人最有利的武器,抓住他们的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适时地在班级进行表扬,如“书写认真”、“乐于助人”等,及时鼓起他们的勇气,让他们树立信心。

(3)提高学生的耐挫力,使其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可利用班会课向学生讲解古今中外逆境成才者的一些典型事例,如盲人音乐家贝多芬,身残志坚张海迪等,让他们明白: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在所难免,只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才更能品味出成功的甘甜。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磨炼学生意志的困难环境,如带领学生远足、登山等,让他们知晓: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看到绚丽的彩虹。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耐挫力得到提高。

(4)家校合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的父母过于娇宠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使孩子处于“无法无天”的境地;而有的父母则对自己的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形成“唯唯诺诺”的恐慌心理。上述三种类型的孩子到了学校,往往使老师的教育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家长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如: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的学习,多阅读一些家教书本,向身边优秀家长请教等。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个时期家长应多腾出一些时间和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家长还要多和班主任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教师也应主动定期到学生家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情况,不定期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合力,才能让孩子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塑造美好人格争做班级主人 篇10

结合我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方案”, 在班级里设置“图书角”, 成立图书管理小组, 利用课间、午休、活动等一切闲暇时间, 开放图书角, 使阅读不受时空限制, 让学生乐于看书, 善于读书, 让读书的兴趣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和习惯, 真正把书籍当作学习生活的精神食粮。我们年级组的老师们最大限度地整合课程资源, 收集一些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有关的名篇佳作、诗词歌赋。每当佳节到来之际, 组织学生诵读精美诗文, 让他们从中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加深对祖国五千年文化认识,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丰富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 可以使思维更灵活、见识更广阔、心胸更开阔。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来讲, 我们更期望学生能用平常心、责任心来待人和处世, 使自己的心灵慢慢趋于成熟。这种具导向性地文化引领, 不仅可以让小学生接受优秀文学熏陶, 还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丰富知识启迪智慧, 强化学生内心的价值判断, 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美好情感, 起到时刻提醒学生、教育学生和激励学生的作用。

二、感恩教育奏响班级文化建设的最强音

感恩教育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 是一个人良好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学会感恩, 才会通过行动去帮助他人, 替他人分担, 实现学生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首先, 让学生在节日活动中知恩。如在母亲节、父亲节来临之际, 让学生通过角色互换游戏, 体验家长抚育子女的辛劳, 感受他们给予自己无私的养育之恩。其次, 让学生在节日活动中学会报恩。每逢佳节之际, 我们会布置“亲情作业”, 如给父母送上一句温馨的问候、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或主动给父母捶捶背、帮家里做些家务、为父母做饭等。通过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引导学生懂得尊重长辈, 孝敬父母, 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在平时, 我们还让学生关心家庭贫困、学习落伍的同学等, 关注社区与社会的弱势群体, 精心浇灌孩子们心中原有爱心和同情心, 从而意识到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孩子们通过参与奉献他人、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 懂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是一种美德, 学会为别人的难处考虑, 从关爱身边的亲人升级为关心他人, 甚至关注社会的冷暖, 时已至此, 我们教育的力量已是不言而喻。

三、形式多样彰显班级文化建设的缤纷季

在班级文化生活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 学生的文化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综合素质将得到明显提高。班级文化的主人是学生, 只有当学生获得真正自由, 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的班级文化。到五、六年级阶段, 老师完全可以全方位地放手给学生, 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唱主角。如元旦到了, 同学们自己动手布置教室, 举办联欢会, 尽情展示个人的说唱才华, 每人还通过自制节日贺卡, 向亲人和老师、同学表达一份美好的祝愿;中秋节的时候, 孩子们组织了诗文诵读比赛和书画展, 展示演讲、诵读和写画的能力;在“端午节”期间, 孩子们有的探究“端午”的来历, 有的学习香包的制作, 还有的学会包粽子, 还有的表演课本剧等。清明节来临之际, 我们首先借助主题班会, 一起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传说、风俗, 欣赏一些相关的诗词画作等,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凸显民族文化主题;其次是带动班级文化活动, 辐射到班级黑板报, 学生手抄报、电子报等活动, 孩子们在制作小报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第三, 通过“网上祭英烈”的活动, 带领孩子们向英雄送花、祭奠。组织参观烈士陵园, 追寻英雄足迹, 倡导文明过节, 绿色祭奠;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 孩子们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对传统节日的感受更加立体化、多元化, 实现融德育于学生生活、学习和活动之中的育人目的。

四、家校联手筑就班级文化建设的强堡垒

纵观学生德育成长, 脱离了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一定是有不完整的, 所以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 挖掘蕴涵其中的教育元素, 建立立学校、家庭、社区参与的立体化德育工作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学校这个平台, 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整合家长资源, 协助参与班级组织的系列节日主题活动, 让家长都来关注孩子的德育成长, 使孩子学会感激、懂得关爱他人。利用每周的主题班会, 通过故事、演讲、表演等形式, 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成长活动, 通过节日活动的生活环节让孩子自己体验父母的辛劳, 从而培养孩子知恩图报的意识;抓住小孩子易模仿的特点, 我们在班里开辟了明星墙, 由老师、家长、同学定期评选“班级小明星”, 树立同伴中的优秀榜样。孩子们从老师欣赏的眼神、家长由衷的赞叹、同伴赞扬的语言中, 体验到了成功和快乐的喜悦, 渐渐地从外在动力的驱使下逐渐转变成内心主动自愿的行为。这种体验的积累则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 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上一篇:建筑工程竣工结算审查下一篇:体育与宗教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