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与血糖监测

2024-08-20

糖尿病患者与血糖监测(精选十篇)

糖尿病患者与血糖监测 篇1

总结2014年上半年门诊就诊的已经确诊的2型糖尿病100例, 进行统计, 观察他们对餐后血糖的监测情况, 反映目前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对餐后血糖的重视程度, 同时统计他们就诊前的降糖方案, 寻找不足, 调整用药, 使血糖全面达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6月上半年内分泌门诊中已经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就诊患者100例, 年龄30~70岁, 男女不限。病程:确诊在2年以上, 且无严重心脑血管病变, 生活均能自理, 能配合饮食及运动调节, 统计他们对餐后血糖的重视程度, 监测情况, 及就诊前用药情况, 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 同时调整用药使血糖达标。

1.2 方法:

询问每一例糖尿病患者患病以来对餐后血糖的监测情况, 及他们就诊前的治疗方案, 同时监测他们的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根据结果, 给予糖尿病教育:指导糖尿病饮食及适当远动, 监测三餐后血糖, 每3 d一随诊, 给予调整降糖方案, 2周后使所有患者餐后血糖均达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1) 在这100例糖尿病患者中, 餐后血糖监测情况:只有16例患者平时定期监测三餐后血糖且了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34例患者只做到偶尔监测餐后血糖, 多为早餐后, 了解餐后血糖, 而未重视, 50例患者不知道监测餐后血糖, 甚至拒绝测餐后血糖, 根本不知道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在这100例糖尿病患者中, 空腹及餐后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情况:有65例患者空腹血糖在7 mmol/L以下, 有85例餐后血糖在10 mmol/L以上, 32例糖化血红蛋白在6.5%以下, 仅10例空腹及餐后血糖均达标。 (3) 在这100例糖尿病患者中, 就诊前降糖方案统计情况:有45例应用预混胰岛素 (包括优泌林70/30或诺和灵30r/50r, 诺和锐30等) , 同时未规律联合阿卡波糖及格列奈类药物, 有35例口服消渴丸, 降糖胶囊, 苦瓜胰活素等各种中成药治疗, 有10例应用长效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 还有10例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根据个体情况, 应用预混胰岛素者, 联合阿卡波糖或格列奈类药物, 调整胰岛素剂量, 使血糖达标;口服中药者根据具体情况改为二甲双胍或格列美脲联合阿卡波糖或格列奈类药物, 以纠正血糖;应用长效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或格列奈类药物者, 根据血糖调整用药剂量;每3 d一随诊, 均监测三餐后血糖, 然后给予调整, 2周后血糖均达标[3,4,5]。

3 讨论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6]: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较高, 但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 不能主观的做到糖尿病饮食控制, 运动调节, 血糖合理监测等, 尤其是对餐后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够认识。实际上, 一个人的1 d中餐后血糖状态是从早餐到入睡前的整个过程, 它的时间远长于空腹血糖的时间, 所以餐后血糖更能反映糖尿病患者的状态, 它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监测餐后血糖有其重要性[7,8,9]: (1) 餐后血糖是糖化血红蛋白的主要决定者, 糖尿病患者空腹时间短暂, 大部分时间是餐后状态, 而且糖尿病患者三餐后的血糖比正常人升的更高。 (2) 餐后高血糖的葡萄糖毒性作用, 一方面加速B细胞的功能衰竭, 一方面引起氧化应激, 最终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发生, (3) 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它与心血管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所以, 糖尿病患者监测及控制餐后高血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0]。面对广大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我们应该加大糖尿病宣传教育工作, 使糖尿病患者了解监测餐后血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应使非内分泌专业的医护人员都熟练掌握糖尿病教育知识, 从而扩大宣传力度, 争取做到不让每1例糖尿病患者因为糖尿病知识匮乏, 而走入误区, 进而使患者主动性和依从性增加, 全面控制血糖,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另外, 根据对这些糖尿病患者就诊之前的治疗方案的统计发现, 大部分患者应用预混胰岛素和单纯应用消渴丸, 降糖胶囊, 苦瓜胰活素等中药治疗, 而且他们同时不联合口服阿卡波糖或格列奈类药物, 所以他们的餐后血糖普遍较高, 在他们原方案基础上, 稍做调整, 结合饮食和运动干预, 再加上阿卡波糖或格列奈类药物口服, 因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延缓肠道葡萄糖的吸收, 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使β细胞疲劳得以改善, 同时可改善高胰岛素血症的高三酰甘油, 可减少葡萄糖的毒性,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而格列奈类为非磺脲类的口服促胰岛素分泌剂, 通过快速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起到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 且不易发生低血糖,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加用, 降低餐后血糖, 效果很好。

总之, 加强糖尿病教育, 提高糖尿病患者对餐后血糖的重视性有利于血糖全面调整, 联合阿卡波糖和格列奈类药纠正餐后高血糖, 使血糖全面达标, 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及发展。

参考文献

[1]孟馨, 张锦.控制餐后高血糖的重要性剂其治疗进展[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4, 12 (2) :7.

[2]林华征, 林东源.糖尿病个体化健康教育浅谈[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4, 10 (1) :59-60.

[3]何燕.2型糖尿病强化管理探讨[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4, 10 (3) :49-50.

[4]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 013年版) [J].中国糖尿病杂志, 2 014, 8 (22) :10.

[5]刘莉莉, 孙子林, 金晖, 等.自我管理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江苏医药, 2011, 37 (3) :275-277.

[6]吴雁翔, 刘国良.再谈2型糖尿病的“高血糖强化疗法”[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4, 10 (2) :5-6.

[7]单忠艳.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4, 12 (2) :8-9.

[8]纪芳.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 2009, 18 (5) :474-475.

[9]苏丹红, 欧阳萍, 陈怀玉, 等.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老年杂志, 2009, 29 (7) :1635-1637.

糖尿病患者与血糖监测 篇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87-01

糖尿病是二十一世纪对人类健康最具挑战的几个问题之一,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老龄化,不健康饮食,肥胖,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等原因致使发病人数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上升。由于糖尿病患者受伤后伤口不易愈合,易引发糖尿病足,因此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关键。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至12月入住我科的30名糖尿病足患者,经术前,术后严格监测血糖,其中28名皮瓣术后患者皮瓣成活,2名皮瓣术后患者因感染等原因未成活。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键,不注意控制饮食或用药不规范,再加上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原因,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还有些患者对治疗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低血糖反应症状了解很少,并认为血糖控制的好坏对伤口没有影响。因此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责任护士应向患者讲解控制血糖的重要性,让患者意识到控制血糖是保证皮瓣术后伤口愈合的关键。

2.2 饮食护理 由于糖尿病患者血中含糖量高,故伤口不易愈合,因此饮食治疗是最基本的治疗手段。责任护士应指导患者控制饮食,少吃多餐,一般以米、面为主,但是,粗杂粮,如燕麦、麦片、玉米面等,有较多的无机盐、维生素,又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减低血糖作用,对控制血糖有利。

2.3 控制血糖 一般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0mmol/L左右,餐后血糖在10.0mol/L左右。术前术后应利用血糖快速检测仪严格对患者血糖进行检测,于每日空腹,三餐前及三餐后两小时,睡前血糖。并遵医嘱皮下注射胰岛素。

2.4 术前准备 术前1d根据手术方式备皮,术前晚通知禁食禁水,嘱患者放松心情,充分睡眠。

2.5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心电监护及2升/分吸氧,保持输液通畅,全麻患者指导去枕平卧,暂禁饮食6小时。

2.6 皮瓣的护理 观察要点包括颜色﹑肿胀﹑毛細血管回流。每次观察尽量在自然光线下,不同观察者要在相同条件下观察,若皮肤颜色红润,说明血液循环良好。若皮瓣颜色苍白,说明可能动脉血供受阻,警惕出现动脉危象。若皮瓣出现散在淤血点或已转暗红色甚至出现水泡,说明静脉回流受阻。肿胀的程度可由皮纹来判断,皮纹消失,皮瓣张力较大,说明肿胀严重;皮纹增多,皮瓣张力小,说明组织张力过小,动脉供血受阻[1]。

2.7 疼痛的护理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生理心理反应。疼痛既是一种主观疼痛感,又是一种保护机制。疼痛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收缩﹑痉挛,使机体释放许多损伤因子,影响手术的成功率。术后给予患者药物镇痛及心理上的护理,利于病情恢复[2]。可根据不同的疼痛程度运用不同的止痛药。

3小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由于高糖状态下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在肢体缺血缺氧的情况下,细菌极易入侵,导致组织感染。做为责任护士,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安慰和鼓励患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潘杏桂,潘三红.带血管蒂皮瓣移植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40-41.

糖尿病患者与血糖监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期间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的46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颁布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该组患者中男308例,女160例,年龄为62~83岁,平均年龄(71.63±11.29)岁,病程1~28年,平均病程(14.7±1.4)年。

1.2 方 法

使用的仪器为罗氏血糖监测仪和皮下埋入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每5 min记录一次血糖;操作步骤为:将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探头储存在10℃以内的冰箱内在安装前15 min取出,患者平卧取与脐部两侧相距5 cm处作为穿刺, 按照规范说明进行穿刺、分离探头、固定、系统初始化。同时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运动情况、低血糖事件、饮食情况进行编码和管理,采用罗氏血糖监测仪监测4段 (空腹、餐前、餐后、餐后2 h)指尖血糖,并将检测结果输入仪器校正,持续监测3 d,最终利用系统软件将完整的统计表和血糖曲线图显示出来。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该组4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监测,监测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适,未对患者的日常活动造成影响,未出现感染、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监测结果显示,有233例患者发生低血糖,共计315例次,发生时间最长持续5 h,发作时间主要为晚上1点至第二天凌晨6点。

3 管理

3.1 仪器的管理

仪器的管理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安装前准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探针头应在冰箱4℃以内的环境贮存。在安装前15 min取出 ,并在室温下放置5 min后再使用 ,使用前应检查仪器是否在有效期;其次是在安全仪器之前将前一位患者的数据资料清除,避免引起数据混乱;最后是故障的处理,当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发生报警显示的时候需要立即进行处理,将故障排除15 mi后立即输入一个即时的指尖血糖值,以此确保仪器正常工作;要及时更换电池,如果仪器采用碱性电池,则应保证每40 d更换一次如果仪器已安装完毕则应在5 min之内完成电池更换,避免丢失正在监测的资料[3]。

3.2 患者的管理

应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由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临床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大多数患者对比并不了解,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顾虑,比如担心安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后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引起疼痛、无法正常穿衣睡觉、引起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等等,医务人员应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告诉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目的、意义和优势,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向患者讲解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后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避免患者采取了不正确的处理措施,比如在洗澡的时候应戴上专用浴袋,注意不能扭曲、折叠线路、不能将仪器泡在水中等等[4]。

4 讨论

临床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有多种疾病,病程较长加上患者的反应力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无法较规范的监测血糖和用药,因此容易发生低血糖,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引起昏迷、死亡等后果,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对于血糖的检测主要通过指尖血糖监测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但检测结果具有局限性,只能反映瞬时的血糖变化,而无法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特别是无感知低血糖;同时,在晚上频繁检测血糖也会对患者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和不便。动态血糖监测便能够有效的打破这一弊端, 这种方式在操作上非常简单,并具有损伤小、取血少、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等优势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动态血糖监测反映的是患者的血糖动态波动曲线,因此能够准确及时的发现低血糖、高血糖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5]。而由于动态血糖监测属于一项新型技术,在应用经验上不够丰富,患者缺乏对其的了解,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加强管理,从而保障动态血糖监测能够顺利的开展并且获得完整可靠的数据。

该文主要通过回顾性的方式,对该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期间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的46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通过该次研究可以发现,动态血糖监测能较好的监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在应用过程中需加强管理,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摘要:目的 分析动态血糖监测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与管理。方法 收集该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期间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4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该组4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监测,监测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适,未对患者的日常活动造成影响,未出现感染、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监测结果显示,有233例患者发生低血糖,共计315例次,发生时间最长持续5 h,发作时间主要为晚上10点至第二天凌晨6点。结论 动态血糖监测能较好的监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在应用过程中需加强管理,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糖尿病患者与血糖监测 篇4

【摘要】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对护理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观察42例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的发生率,其中22例患者行双C治疗,另20例患者单纯使用胰岛素泵治疗配合指血检测。结果:双C治疗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双C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对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1型糖尿病;护理

1型糖尿病源于胰岛细β细胞的损害,迄今为止,仍是一种难于治愈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患者需要终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监测对于及时准确制订治疗方案、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6-2008年为42例血糖控制不佳的1型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动态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双C治疗)和单纯胰岛素泵配合指血检测治疗,取得不同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2008年我院收治的42例1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标准诊断,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11~32岁,平均21岁,病史2~10年,该次入院均非首次入院治疗糖尿病,本次均无酮症及酮症酸中毒出现。42例患者均出现过频次不等的低血糖症状。42例患者此次入院前均应用胰岛素治疗,其中6例患者入院前即佩戴胰岛素泵。42例患者入院后全部采用CSII治疗,4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2例患者入院第3天开始联合应用CGMS,行双C治疗,对照组20例患者单纯使用胰岛素泵治疗配合指血检测。

1.2 材料与方法

1.2.1 选用美国Minimed公司CGMS、712和508胰岛素泵。

1.2.2 方法:42例患者入院后即行CSII治疗,并由营养师根据身高、体重统一配制糖尿病营养餐,每天进行至少4次SMBG。实验组22例患者入院第3天开始联合应用CGMS3~7天,行双C治疗,每日下载前一日的血糖图谱并根据血糖图谱调整各阶段胰岛素的剂量,对照组20例患者单纯进行CSII+SMBG治疗。

1.2.3 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达标的限速因子,对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如此。反复低血糖发作给机体带来应急性损害,影响脑细胞的功能,阻碍心脏功能,造成肌肉损伤和脏器损伤[1、2],也会降低病人和家属控制血糖的信心。胰岛素泵调节血糖更精细更灵活,能够更好的模拟人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是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最好的强化治疗手段[3]。CSII治疗1型糖尿病可以明确改善血糖控制,减少血糖波动,延缓和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4]。CGMS每10秒钟能向记录器发送一次细胞间液葡萄糖浓度值,能准确跟踪无知觉性低血糖。护士可以根据血糖图谱进行预见性护理,预测并观察相应时间段病人的情况,指导病人防止低血糖发生。从表1可以看出,双C治疗可明显降低青少年1型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率。并且在观察中发现,双C治疗对夜间低血糖、黎明现象的发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传统的SMBG所无法比拟的,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

3.2 双C治疗可缩短青少年1型糖尿病病人CSII治疗血糖达标时间。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青春期各种激素及情绪的影响,容易发生血糖波动,给医生治疗带来较多挑战。CGMS一天能纪录288个血糖值,并能将记录的数值下载到计算机上生成血糖图谱。医师可以根据血糖图谱及时调整相应时段的胰岛素剂量,使胰岛素的调整更加精确,减少了治疗的盲目性,大大缩短了血糖达标的时间[5、6]。

3.3 双C治疗提高了病人的遵医行为,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护士根据血糖图谱,与病人一起分析血糖高低的原因,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病人明确哪些行为有益于降低血糖,哪些行为必须杜绝,使教育变得更直观,病人易于接受,提高了患者控制血糖的信心,为出院后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 双C治疗为患者减轻痛苦,减少了对病人的干扰。由于1型糖尿病血糖波动大,控制难度大,在带泵治疗过程中,常需增加检测频率,尤其睡前、夜间血糖。用血糖仪反复穿刺采集血样检测,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并影响其休息与睡眠,更加不利于血糖控制。CGMS采用皮下连续血糖监测,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3.5 CGMS佩戴时间的选择:由于血糖监测探头使用时间有限制,通常为3~7天,所以选择合适的佩戴时间很重要,过早血糖未得到调控探头已失效,过迟则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病人入院时血糖波动大,心情也比较复杂,加之动态血糖监测价格较高,病人往往难以接受。医护人员在这段时间要经常与病人沟通,建立信赖的医患关系,提高病人治疗疾病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经过2天的治疗,病人情绪趋于稳定,参与意识增强,饮食、运动基本规律,此时给病人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病人会主动配合,认真输入生活事件,提供更真实的血糖值。下载血糖图后,病人会积极与医生分析血糖波动的原因,主动避免不良生活事件,这样有利于医生更快、更准的找出血糖与药物的配比关系,使血糖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目前,我们一般选择病人入院2天后进行CGMS,临床效果满意。

糖尿病患者与血糖监测 篇5

1 胰岛素注射及餐后微量血糖监测卡的设计和临床应用

1.1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及餐后微量血糖监测卡包括眉栏和表格两大类, 详见图1。

1.2 临床应用

眉栏记录患者床号、姓名使用日期。第一列记录患者早餐、中餐、晚餐。第二列记录患者胰岛素使用剂量。医生每天开出医嘱后由一名护士转抄, 在由另一名护士查对, 查对护士在第三列签名, 第四列记录由执行胰岛素注射护士签名。第五列由执行胰岛素注射的护士根据注射时间, 加上2h30min填上监测时间。第六列由护士根据第五列监测时间按时间监测, 填上监测结果。

2 结果

糖尿病患者餐后微量血糖监测卡的设计根据糖尿病患者三餐前注射胰岛素的特点, 设计血糖监测的同时按照查对制度, 每餐前均有查对, 每次注射均有执行者签名, 真正做到谁执行, 谁签名, 谁负责。该表监测时间一栏, 护士执行胰岛素注射后, 根据短效类胰岛素注射后30min进餐, 餐后2h监测血糖。可推算餐后微量血糖监测时间。改卡简单、直观, 提高了护士对糖尿病患者餐后微量血糖监测管理质量, 是一种有效的血糖记录方法。在住院期间, 每天每位患者1张餐后微量血糖监测卡, 其注射剂量、监测时间一目了然, 护士每次根据注射剂量, 可以减少翻阅病历, 转抄注射剂量的时间。根据卡上监测时间, 可以准时测量, 患者对治疗护理均满意。

3讨论

2.1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及餐后血糖监测卡书写简单, 每天转抄患者注射剂量时均有另一名护士查对, 餐前接到患者需注射胰岛素的通知后不需先查找病历本, 再找胰岛素治疗表, 省时。

2.2餐后2h血糖的监测不需要等待患者通知, 避免患者遗忘未通知护士时造成漏测或不能及时监测。

2.3.该卡设计科学、合理, 使护士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治疗剂量一目了然, 工作程序简化, 提高工作效率, 不易遗漏, 防止了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涛, 陶雪斌.血搪仪测定血糖值可靠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2) :890~891.

糖尿病患者与血糖监测 篇6

王先生的问题出在哪里?糖尿病病友应该如何科学、合理的监测血糖呢?

根据我国最新颁布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开始时应该每天测量5次血糖。可能您会觉得:为什么要测得这么勤呀?有必要吗?完全有必要!长期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往往意味着他的胰岛功能较差或存在肝肾功能方面的问题已不堪口服药的“重负”。这类病人血糖波动幅度也往往较大, 密切监测血糖会使医生了解其治疗后的反应, 为及时调整方案提供参考。王先生每半月才测一次血糖, 测的太少了!而且他只测空腹血糖, 每次都不算高, 很容易麻痹大意。他从来不测餐后2h血糖, 无法了解餐后血糖的情况, 一再错过了调整方案的时机。殊不知, 长期处于高血糖、大波动情况下, 并发症就会找上门来。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当血糖达标、方案确定后可减少至每天测血糖2~3次, 比如今天测早餐前后, 明天测午餐前后及睡前, 这样几天积累下来我们就可以得知血糖波动的全貌。对于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药治疗达标的患者每周测2~4次血糖就可以了。

密切监测血糖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有些患者空腹血糖高, 其实有“真高”和“假高”两种情况, 当药物剂量不够或黎明现象导致的高血糖叫“真高”;而有的患者夜间出现了低血糖, 由于机体有保护作用而出现空腹“反应性高血糖”称之为“假高”, 如果此时不通过监测夜间血糖来区分就很容易以“真”乱“假”, 导致错误的治疗措施。还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年龄大、病程久、并发症多, 他们往往对低血糖不敏感, 很少出现心慌、冷汗等“预警反应”, 对于这样的患者我们应更加警惕、密切监测, 防治低血糖的发生。

仅仅监测手指血糖是不够的, 因为它具有瞬时性, 不能反映一段时间血糖的总体水平, 因此, 我们推荐糖尿病患者每三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 因为它可以反映这三个月血糖的总体状况, 如果说手指血糖是“小测验”的话, 那么Hb A1c就是“期中考”。“期中考”的成绩也将作为下一步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

糖尿病患者血糖连续监测的临床意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150例糖尿病患者查,其中男性82例、女性68例,年龄最大93岁,最小8岁,均明确论断为糖尿病,病程最长25年,最短1年,排除感染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心功能不全及其他影响糖代谢的疾病。

1.2 仪器

拜耳公司生产的手掌式血糖仪及配套检测试纸。

1.3 方法

对糖尿病患者24h血糖仪监测12次末梢血血糖,依据血糖检测的结果给予相应的降糖药物治疗。

2 结果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24h连续监测末梢血血糖,首先能客观地反应患者全天的血糖水平,同时依据血糖检测的结果及时给予相应的降糖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串者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减少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便于患者痊愈。

3 讨论

浅谈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护理监测 篇8

关键词:血糖,护理监测,指导

美国著名的“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 (DCCT) ”的研究表明, 每天进行血糖监测的次数与严格血糖控制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护理人员如何指导糖尿病患者做好血糖监测已经成为糖尿病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是指导各种治疗方法的基础, 定时监测血糖可以了解血糖水平的波动, 认识引起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因素, 评价食物、活动、疾病、压力或是药物对血糖水平的影响。血糖护理检测记录在每次就诊时也能给医师一个调整治疗方案的参考。

1 血糖监测的对象

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该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定期接受血糖监测。尤其是伴有以下情况的糖尿病患者更也关注此项检查:正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孕妇;患其他疾病如感染、心肌梗死、卒中等;手术前后血糖很难控制在理想水平的患者;低血糖时没有症状的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血糖波动较大, 血糖的监测尤为重要。及时发现血糖水平过低或过高, 这样您就需要将注射的胰岛素剂量减低或将胰岛素剂量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或者妊娠糖尿病患者, 目前正在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治疗, 再或者您正在接受饮食和运动治疗, 通过血糖监测有助于对药物剂量、食物及运动量的调整有所帮助。此外, 血糖的监测可以告诉您离严格的血糖控制还有多远, 这可以使您更有信心去实现严格的血糖控制。

2 血糖监测的时间

1型糖尿病患者一天当中血糖水平将会有非常大的波动。正在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一天之中需要接受4~5次的血糖监测:每次餐前以及睡前, 此外一星期中至少有一天进行半夜 (凌晨3点) 的血糖监测。如果目前所接受的不是胰岛素强化治疗, 治疗目的仅是防止血糖水平的过度升高, 以及防止由高血糖所引起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 , 那么一天当中仅需要接受2次的血糖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在一天之中通常较为稳定, 很少有大幅度的波动, 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自我监测次数不会象1型糖尿病患者那样频繁, 但为了尽早达到血糖控制标准, 也必须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随时调整糖尿病药物的治疗方案。进行血糖自我监测的最好时间是:每次餐前、睡前、每次餐后1~2h、半夜时, 如凌晨2点或者3点, 1周至少进行1次半夜的血糖监测为最佳。空腹血糖通常指隔夜空腹8h以上、早餐前采血测定的血糖值, 中、晚餐前测定的血糖不能叫空腹血糖。餐前血糖指早、中、晚餐前测定的血糖。餐后2h血糖指早、中、晚餐后2h测定的血糖。随机血糖指一天中任意时间测定的血糖, 如睡前、午夜等。因为无人可以准确猜出自己的血糖水平, 患感冒、发烧等其他疾病时;怀疑自己出现了低血糖;准备开车之前;需要进行体育运动时;一觉醒来感觉自己有高血糖或者低血糖时;需要改变自己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口服降糖药剂量、饮食或者运动时;体质量增长或者降低时;怀孕或者准备怀孕时;正在接受强化的胰岛素治疗时;因为某些情况而无法感觉低血糖预警症状时, 护理人员都要给予指导, 进行血糖的监测。

3 血糖监测注意点

3.1 监测餐后2h血糖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当前的饮食、药物等治疗计划

是否能良好地控制血糖, 因此在监测餐后血糖时, 只有和平常一样吃饭、服药, 才能正确地反映出日常的血糖控制情况。有人特意在监测血糖那天停止用药是错误的。餐后2h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 不能从进餐中间或结束后开始计时。

3.2 护理人员在操作血糖监测时注意调整血糖仪的代码使其与您现在使用的试纸的代码相同;

糖尿病患者与血糖监测 篇9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压控制 血糖控制 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 R54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40-02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代谢异常为特征的症状,显著特点是慢性高血糖,并与眼睛、肾脏、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特异性的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增高相关。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患病率及患病人数不断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并存对心、脑、肾损害的程度远大于单纯性糖尿病或单纯性高血压患者。近来有研究认为对于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病人,控制血压对于血糖的控制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但目前并未得到共识。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证实2型糖尿病病人血压控制与血糖、血脂方面的协同治疗作用,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以2010年5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的患者共73人进行分析,病程半年至20年,其中男31例,女42例,年龄40.1±7.8岁。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并除外1型糖尿病及其它类型糖尿病。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以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8%做为临界点分为血糖控制尚可组(男性18人,女13人,年龄55.61±13.24岁)与血糖控制较差组(男性24人,女18人,年龄53.24±12.57岁)共两组。以上两组均不合并有肝、肾功能障碍,无甲亢等内分泌疾病,无感染、外伤等应激情况。

1.2方法

1.调查内容:采用统一设计的表格,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登记,内容包括患者的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等。

2.生化指标:所有受试者空腹过夜,空腹及正常餐后2小时分别取静脉血,空腹血测定血糖、血脂、血尿酸,餐后血测定血糖,留取24小时尿液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血糖用酶法测定(全自动生化仪)。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计数资料以(±s)表示,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c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进行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控制尚可组与血糖控制较差组间性别、年龄、体重的比较:血糖控制尚可组与血糖控制较差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比较无明显差异。

2.2血糖控制尚可组与血糖控制较差组间患者的特征:两组间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有明显区别(P<0.05)。而血脂、血尿酸则无明显差异。见表1。

2.3血糖控制尚可组与血糖控制较差组间患者的血压、血脂、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的比较:血糖控制尚可组其收缩压、舒张压控制均好于血糖控制较差组,且血糖控制尚可组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低于血糖控制较差组(P<0.05)。见表2。

3讨论

对于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有利于减少或延缓糖尿病的多种慢性并发症,已为多个大型临床试验所证实。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高血压显著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卒中、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的危险性。控制血压对糖尿病的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寻找2型糖尿病病人在血糖、血压治疗上的协同作用,以利于病人代谢状态的全面控制。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有其自身特征,包括容量扩张,盐敏感性增加,直立性低血压增加和白蛋白尿倾向增加。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以及和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关系已十分明确。在任何体重指数情况下,未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水平均高于正常血压对照者,且血浆胰岛素浓度和血压直接相关,根据这些结果,得出高血压是一种胰岛素抵抗状态的结论。2型糖尿病中微量白蛋白尿与胰岛素抵抗[1]、盐敏感性以及左心室肥厚相关[2]。收缩压升高是尿微量白蛋白进展的决定因素[3、4]。控制血糖及血压有助于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

从本组病人来看,血糖控制尚可组的血压控制及微量白蛋白尿的排出均好于血糖控制较差组。考虑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较好的血糖控制改善了胰岛素抵抗,因原发性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明显相关,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也使患者的血压和微量白蛋白尿得到相对较好的控制。二、血糖控制较好的病人,其血脂亦相对控制较好,虽然本组病人未得到两组血脂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而血脂也是与血压有密切的相关性。三、从病人的角度来讲,也会存在患者文化程度以及对自己健康状况观注程度等的差异,一般来讲,文化程度较高、对自己健康比较观注的病人,往往对医嘱的依从性较好,更容易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比较全面的关注,所以亦对本组的数据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cfarlane SI,Baneji M,Mackin P,Sowers JR.Insulin resistance and cardiowascular disease.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1;86:713-718.

[2]Mitchell TH,Nolan B,Henry M,et al.Microalbuminuria in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relates to nocturn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Am J Med 1997;102:531-535.

[3]Mogensen CE. Microalbuminuria and hypertension with focus on type 2 diabetes.J Intern Med 2003;254:45-66.

糖尿病患者与血糖监测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3月—2009年5月接收的早期糖尿病患者200例, 年龄35岁~61岁, 平均年龄48岁, 其中男128例, 女72例。所有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三高一低”症状, 均无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情况, 主诉无糖尿病史, 通过血糖检测与糖耐量试验确诊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在7.2~9.8 mmol/L, 糖耐量试验2 h血糖≥11.5 mol/L, 自觉症状出现1 d~30 d来院就诊。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症状、空腹血糖值等均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根据血糖值与糖尿病分型给予胰岛素 (空腹血糖×1.8) 分次注射治疗, 或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格列本脲片1.25~2.5 mg/次, 3次/d。用药1周后复查空腹血糖值恢复情况, 酌情增减剂量。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饮食护理, 并对患者定期进行血糖监测。

1.2.1 饮食护理

1.2.1. 1 饮食教育

向患者讲解糖尿病治疗中饮食控制的必要性, 在糖尿病初期饮食控制尤为重要, 如果饮食控制理想, 血糖可以恢复正常, 免去终身服药之苦。合理的膳食可以保证机体营养供给, 纠正代谢紊乱, 有效控制血糖、血脂, 避免糖尿病并发症出现。

1.2.1. 2 饮食原则

首先需保证一日三餐做到定时、定量、定餐饮, 进食量三餐均匀, 保证血糖稳定, 不出现大幅度波动。严格控制含糖量高的食物摄入, 保证热量恒定, 以清淡饮食为主, 控制盐与油的摄入, 盐每日摄入<6 g, 油<20 g。

1.2.1. 3 营养需求

糖尿病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水果、蔬菜。控制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能量的53%左右, 蛋白质占18%左右, 脂肪占23%左右, 膳食纤维每日摄入量为25~35 g。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与矿物质, 每日进食量应>500 g。水果富含微量元素, 但是多数水果含糖量高, 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每日进食200 g左右。

1.2.1. 4 食物选择

主食易选择细粮与粗粮搭配饮食, 以1份粗粮搭配3份细粮, 减少粥类进食。蛋白的摄入除主食中含有少量外, 指导患者定量进食豆制品、蛋类、奶类等含蛋白高的食物。烹饪油以植物油为主, 避免用动物油。水果宜选择含糖量低的柚子、猕猴桃、苹果等, 蔬菜以白菜、芹菜、油菜等为主, 膳食纤维的来源食物以带皮的谷类为主。

1.2.1. 5 食物交换份

将同类食物按总营养价值合理分份, 以供患者保证正常的营养物质所需, 可进行食物更换调配, 避免单一进食种类引起食欲降低。

1.2.1. 6 烹调方法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烹调易选择蒸、煮、炖、凉拌等, 不宜煎炸, 以免导致营养成分破坏, 使血糖值波动。

1.2.2 血糖监测

对患者3 d进行1次血糖检查, 观察血糖控制情况, 适当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3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停用降糖药, 观察无血糖上升为治愈;血糖控制平稳, 未出现并发症为有效;血糖控制不稳定, 出现糖尿病并发症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各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通过饮食护理与定期血糖监测,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例 (%)

注:Z=7.462, P<0.01。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好发于中老年, 典型症状为“三高一低”, 如果控制不理想容易导致严重并发症, 危害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

本文观察组对早期糖尿病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饮食护理, 并定期进行血糖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与类型, 保证血糖控制理想而且稳定, 避免并发症出现。部分早期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控制后可脱离药物治疗, 坚持食疗即可使血糖平稳控制。

饮食护理包括饮食教育、饮食原则、营养需求、食物选择、食物交换份、烹调方法、膳食量护理, 指导患者正确认识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提高患者配合度。从糖尿病患者饮食要求、营养搭配、食物选择等方面进行饮食指导, 为其制订合理的食谱, 既保证身体的营养所需, 又不影响血糖值与降糖治疗[3,4]。再配合定期血糖监测了解降糖药的疗效, 及时调整, 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在早期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加入饮食护理与血糖监测, 使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本文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饮食控制贯穿糖尿病治疗的整个过程, 饮食护理改变了糖尿病患者单纯控制糖分摄入的误区, 系统地制订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求, 配合定期血糖监测, 大大提高了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且有效预防了并发症。

摘要:目的 观察血糖监测与饮食护理对早期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3月—2009年5月接收的早期糖尿病患者20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饮食护理与血糖监测。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血糖监测和饮食护理在糖尿病早期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 而且降低了并发症。

关键词:糖尿病,早期,血糖监测,饮食护理

参考文献

[1]余彩霞.3种胰岛素治疗方案对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比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30 (1) :26-27.

[2]陈婕.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海峡药学, 2012, 24 (3) :250-251.

[3]李妙玲.饮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12, 11 (1) :20-22.

上一篇:教育智慧艺术下一篇:数控机床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