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的功能

2024-07-10

高校德育的功能(精选十篇)

高校德育的功能 篇1

新的形势下,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 敏锐地把握住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及时的指导和部署。为了更好地做好高校德育工作,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 避免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社会和人们对高校德育的需求十分迫切, 另一方面, 高校德育的效果却并不如意。为了避免这种反差, 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德育的功能。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 善于创造, 甘于奉献,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主要任务, 可以概括出高校德育的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保证功能以及育人功能等。

一、高校德育的导向功能

高校德育的导向功能, 是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 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高校德育的导向功能主要有理想信念导向、爱国主义导向以及行为规范导向。

第一, 理想信念导向。在高校德育工作中, 理想信念问题, 切忌空泛。谈完了就完了, 等于没有谈。要强调理想信念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 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从学生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人格理想等不同层次来谈论理想, 要将理想的实现落实为自我完善的具体过程。理想信念导向就是通过德育,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 并通过理想信念来凝聚社会、激发动力、指导行为。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理想信念所遵循的价值观准则, 分析问题, 评价事物, 选择态度和行为。对符合自己理想信念的各种事物和思想行为给予肯定性评价和选择, 对有悖于自己理想信念的各种事物和思想行为, 则采取否定的态度。因此, 理想信念对学生的认识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第二, 爱国主义导向。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精神都以此为主线来延伸和展开。今天,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人类社会已迈进了信息时代。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必须依靠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 同舟共济。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 当代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先进群体, 他们的精神面貌直接代表整个青年一代。因此, 在当今高校德育过程中, 必须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 引导大学生倡导和实践民族精神。

第三, 行为规范导向。随着社会复杂性增大, 变更性加快, 我国必须采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式, 规范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行为。行为规范导向,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道德规范导向, 二是法纪规范导向。道德规范导向, 是通过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教育, 道德习惯的养成, 以社会舆论, 自教自律的方式所进行的行为导向。这种行为导向, 体现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是一种经常性、广泛性导向。法纪规范导向, 是通过法律制度, 具体法规、章程、条例的教育和执行, 以监督检查、强化管理方式进行的行为导向。这种行为导向, 重在培养人们的法制意识, 增强依法治国, 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预防、抑制违法违纪行为。

二、高校德育的保证功能

高校德育的保证功能, 是高校德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具体表现为:高校德育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证,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是调动大学生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可靠保证, 是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可靠保证。目前, 我国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 社会各阶层之间, 各团体之间, 各种类型的人群之间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相对复杂和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 高校德育要充分发挥协调功能, 保证社会发展。另外,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大学生自主性、选择性的增强, 加上信息社会的发展, 一方面大学生的主体性增强,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又向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社会化要求。这就要求,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 克服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探索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方法, 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双向的教育及影响方式;不断增强教育的自主性, 不断增强教育的民主性。

三、高校德育的育人功能

高校德育的育人功能, 是指通过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 不只是指单个人的发展, 而且是指“每个人”, “任何人”, 即“全体社会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发展”。马克思讲的“个人全面发展”, 是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 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 并在交替交换的职能中, 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 人的才能得到多方面发展;是个人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以及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是高校德育发挥育人功能的指导理论, 即高校德育不仅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而且要促进或带动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 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述,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既对我国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任务, 又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育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一过程伴随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逐步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和道德品质、政治素质、智能素质、个体品质和身心素质密切相关, 因此在实践中必须有意识地完善大学生的这些基本素质, 并在全面发展的思想下不断促进其优化和提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高校德育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观念, 突出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充分发挥高校德育的导向、保证以及育人等功能。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钱焕琦《.思想道德修养》教师教学参考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的论文 篇2

3.1加强教育部门及高校的重视程度,保障硬件,合理分配活动物资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部门及高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活动在隐性德育功能方面的重要性,保证物资配备,不能以缺少资金为由减少削弱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投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科学规划校园环境,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优美的环境,符合美学要求,体现校园特色和人文精神;完备齐全的教学科研设备和活动设施,健全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礼堂音乐厅、多功能报告厅、会议室、体育场所及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工作办公区等,有利于开展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和文体艺术类活动,提高活动质量[5]。另外,要合理分配活动物资,根据活动的重要性和隐性功能分配活动物资,加大对科技创新类活动和社会实践类活动的资金投入,在原有基础上相应减少对文体艺术类重形式轻内涵活动的投入比例,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对师生的凝聚激励和行为规范功能及品德塑造和价值导向功能,侧重对具备该功能的活动的物资支持,通过对活动物资的分配达到引导和协调各类活动全面均衡发展、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隐性德育功能的目的。

3.2寻求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的结合点,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

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两者在形式、内容、手段、途径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却有绝对的相关性即教育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的第二课堂,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间接地获得文化理论知识,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校园文化活动则以文化活动形态的扩张力来消解教学活动面临的障碍,将所学知识立体化、饱满化,巩固深化教学活动成果,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拓展提供动力保障和实践支持。在知识的立体建构上,文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获得新知[6]。所以,校园文化活动必须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开展,例如心理学专业学生深入军队、监狱、医院、太阳村或灾区进行团体或个人心理咨询,既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时间过程,也塑造了助人为乐、传递幸福、为人民服务的人格品质,规范自我行为,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校园文化活动还可弥补教学活动的不足,通过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活动激发理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亦然。

3.3提升活动组织实施者的综合能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首先完善师德建设,加大教师参与、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力度,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凝聚师生的桥梁。加强完善师德建设,使教师群体树立全面科学的育人观,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言传身教;教师应积极参与和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又能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还能凝聚师生力量,构建和谐校园;另外,教师应将科研学术贯彻到文化活动中,树立教学活动和文化活动相结合的观念,使学生灵活学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加强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及团支部、班委会等基层组织的管理,使学生充分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应负责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等环节,突出活动的思想教育意义,减小形式性,注重活动的创新性,与时俱进,结合时事政事开展相关活动,使参与者及时了解和认识社会现状,保证活动质量。同时学生党员及骨干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和完善,其榜样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也发挥着隐性功能,影响他人的行为和思想动态。

3.4挖掘参与者的内在需求,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校园文化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挖掘参与者的内在需求,知道参与者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能够接受什么,从而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实施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满足其内在需求,使参与者能够主动将所闻所见真正入耳入心,进行思考并内化成个人道德认知,激起道德情感的认同,并在模仿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个人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真正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其次提升参与者组织参与活动的层次。参与者不能仅仅局限于锻炼能力、扩大人际交往、增强个人竞争力等参与动机,还要以塑造品德和价值观、规范行为、凝聚思想等为目标参与到活动中,善于思考和总结,真正适应并融入社会,既能培养优秀人才,达成育人的显性功能,锻炼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也能强化德育隐性功能的发挥和落实,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显性及隐性的双重需求。

3.5重视利用网络平台扩大活动宣传力度

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校级报刊、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宣传栏的作用。首先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前期宣传和后期汇报总结,扩大活动的宣传力度,使师生能够了解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更多的人受到活动的影响,最大程度上发挥活动的隐性功能,使隐性功能显性化,激发师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还可以对学校及品牌活动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和美誉度,将活动的作用辐射到社会层面;其次利用齐全的媒体设备提高活动质量和层次,将媒体设备运用到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增强活动效果,多角度、全方位、形象化、直观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隐性德育教育,使媒体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另一种载体,发挥活动的各类功能;再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尤其是新媒体,加强网络管理,拓宽校园文化活动的渠道。高校应基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和适时性等特点,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组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师生之间进行互问互答,释疑解惑,平等交流,把网上的虚拟与客观的现实联系起来,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凝聚人心和传播文明的作用[7]。总之,高校是文化组织和学术场地,高校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塑造师生人格品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能够习得规范的行为方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参与者能够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将精神力量辐射至社会中。所以,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刻不容缓,希望各高校高度重视,能够真正做到寓教于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心,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全面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培育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林玉.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强化对策探析[J].南方论刊,2011(7):65-67.

[2]肖玲.论大学校园文化与德育渗透的几个问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151-153.

[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王继强,李华涛,贾斌,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现状与对策分析———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02):138-139.

[5]邹志强,陈锦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载体浅析[J].高教研究,2006(2):46-47.

[6]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1(05):45-46.

论高校助学体系的德育功能 篇3

[关键字]:地方高校;助学体系;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7-0668(2008)10009-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使得贫困大学生群体数量与日俱增。对此,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应的资助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奖、贷、助、补、减"五项内容。这些措施旨在解决贫困大学生物质上的匮乏,帮助他们解决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资金紧张的问题。地方高校在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建立了相应的学生经济资助运行机制, 也初步建立了助学体系并随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更加完善。高校助学体系对当今贫困大学生发挥了显著的物资解困功能,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 应该更加注重发挥高校助学体系的德育功能。

1.结合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 强化诚信教育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是指学生或其合法监护人,向家庭所在地的农村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办理的无需担保或抵押的助学贷款,它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于助学贷款要求贷款的贫困大学生在毕业后一定期限内还款,这就存在着诚信问题。高等学校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历来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而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该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同时,随着贷款人数增多但还款率不高情况的出现,大学生诚信教育形势日益严峻,高校必须结合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助学体系,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滲透到助学贷款整个过程中。地方高校辅导员要切实提高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帮助学生办理贷款事宜中要善于抓住时机,在贷款的各个步骤中适时教育,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

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贫困学生贷款都要经历几个步骤:在新生刚进校第一次填写贷款资料时,要确保填写信息的真实性;在签贷款借据时,让他们懂得签字和按手印是一种承诺是一种责任;在每一年继续贷款提交该学年的成绩单时,要教育他们诚实应考不作弊;毕业离校前签还款确认书是一种约定,要做到言行要一致,不违约。借助学校贷款宣传的契机, 在整个校园内宣传 "诚信教育"思想, 让大学生树立信用意识, 使他们明确在市场经济中, 人格信誉是自身宝贵的无形资产, 使每个人的立身之本。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 也是走上社会以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

2.结合勤工助学政策,培养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精神

勤工助学是指高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助教、助研、助管、实验室、校办产业的生产活动和后勤服务及各项公益劳动,学生从中取得相应报酬的助学活动。这项活动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是对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的有效资助办法,是对他们安心完成在校学业的有力支持。

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必要的劳动报酬, 可以培养贫困学生的自立能力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将经济上的资助与自立、自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咨询、讲座、树立榜样等多种途径, 教育他们认识到贫困并不可怕, 只有经得起磨练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困境的人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学生为人处世能力、应变能力,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为以后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增添获胜砝码。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设立了很多勤工助学岗位,如办公室助理、机房管理员、楼层长、信息员等等,贫困学生只要递交勤工助学申请,写明家庭经济情况并注明自己有何特长,就可以申请到相应的岗位。此外,辅导员还会给学生提供家教信息,以他们的真才实学来获得劳动报酬。

3.结合奖学金和助学金政策,激励学习激情,激发学习动力

奖学金和助学金主要用于奖励那些经济困难、但刻苦学习、成绩优秀、自强自立的学生。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省政府助学金和学校自己设立的各类奖、助学金。以多方位的奖助金体系作保障, 能够促进学生保持和谐心境,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了奖助金体系作保障,贫困学生可以安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以国家奖学金为例其金额最高,每人每年8000元,若获得此奖金,一年的学费住宿费都不用担心了。这种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获得奖励的政策,激励了学生奋发图强,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当然,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光靠课本是不行的,这就要求学生走进社会生活, 了解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和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 从而主动地进行弥补,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丰富知识结构。 有了优异的成绩也为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向高一层研究生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目前,虽然我国政府已建立起一整套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但仍希望地方高校能出实招、求实效,以高度的责任心关爱贫困生,树立经济扶贫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的资助理念。地方高校作为扶贫助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要树立"经济资助、精神激励"理念,即在物质上给予贫困生资助保障,更要在精神上给予关心和激励,更加注重发挥高校助学体系的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尚磊. 高校资困体系育人功能探析[J].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0.

浅析高校图书馆的德育功能 篇4

关键词:图书馆,德育,问题,建议

高校的图书馆不仅要对学校的学习和科研提供服务, 还要引导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以达到大学生高校图书馆的氛围中得到感染和熏陶的目的, 最终大学生通过这种渠道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与思想。所以, 探索如何在大学校园中提供德育教育和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和研究。

一、高校图书馆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图书馆对德育工作认识不足

大学图书馆主要是通过各种导读工作, 组织图片展览和编制专题索引等途径, 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由于其功能的发挥具有潜在性、隐蔽性, 因此, 人们对图书馆的德育教育功能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 学校对图书馆的德育教育又没有硬性规定, 再加上长期以来德育教育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的工作, 导致只重视图书馆的情报信息和文献检索等功能, 而忽略了图书馆的德育教育功能。即使德育工作做了, 但和其他工作相比显得很不协调, 总体成效不明显。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大学生的课外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开阔, 大部分是从图书馆获取的。图书馆员的言行举止对读者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强调体制管理的大环境下, 图书馆的德育教育往往被忽略, 这一优势的发挥也受到影响。

2. 工作方法简单

首先, 各高校图书馆往往只是注重购买、收藏关于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书籍, 但却忽视了如何利用这类书籍, 发挥该类书籍的真正作用。可以说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关于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书籍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而高校也忽视了加强该类书籍使用率的工作。

其次, 处理大学生违反图书馆管理规定的形式单一、片面。例如, 面对大学生超期还书、损坏图书等问题,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采用的方式只有“罚款”一种。其目的为发挥“以罚代教”的作用[1]。这种处理学生违反图书馆管理规定的方式、方法, 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误区, 即“花钱了事”, 而学生并未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 图书馆的德育教育的功能的发挥也会受到影响。

3. 图书馆员的德育素质不高

图书馆如果看作是校园文化开展的一个有利载体, 那么图书馆馆员应该就是开展这项活动的主力军, 而图书馆员的知识储备能力和自己的职业道德则在此项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馆员具备雄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但是他们由于受到图书馆管理体制的限制, 有些图书馆馆员认识不到图书馆在高校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他们错误地认为好教师都是出在教学岗位, 图书馆馆员做不出什么贡献, 也不容易被领导所重视, 对工作缺乏认真对待的态度, 种种原因都使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得不到一致的认可, 也就导致了对大学生的不利作用, 使图书馆的德育教育受到阻碍。

二、高校图书馆德育工作的建议

1. 加强对图书馆德育功能的关注和重视

转变先前旧有的观念, 充分了解和认识到图书馆德育功能的重要性。德育功能不单单是高校学工部和教学管理部的任务, 更是全院所有职能部门的任务。图书馆以及学院领导都要相当重视图书馆的德育教育功能。面对此项任务, 图书馆所做的是成立德育工作小组, 详细记录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内容学院领导更要对图书馆的德育工作给予认可和支持, 真正地使图书馆的工作实现“全方位教育”。

2. 丰富德育教育途径

(1) 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 记录着人类浩瀚的科学文化宝藏。它通过书刊资料借阅、提供专题咨询、文献编译、音像复制以及电子出版物查阅等形式向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宣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方针政策, 播撒精神文明的种子。

(2) 书刊展览。图书馆举办书刊展览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形式。书刊展览一般都是围绕某一主题或针对某个热点问题, 开辟专门场所, 系统展览某一专题的书刊资料、图片或画册等。如在“十一”举办“国庆书展”、中国共产党诞辰日举办“七一”书展等。

(3) 阅读指导。阅读指导可以帮助读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哪些有阅读价值的书可以推荐给读者, 而且哪些书更需要加强阅读指导, 才能领略其中的奥秘[2]。不管是选择适合的书还是需要加强阅读指导的读物, 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有些大学生对事物好坏的鉴别能力不够和自己的自制力不够强, 容易受书中腐朽思想的影响, 面对此种情况, 该如何解决, 这就需要加强阅读指导来规范大学生的阅读习惯, 对书刊中的内容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这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大学生才能在大学中有所作为。阅读指导形式灵活多样, 如开展书评活动、编写导读书目、撰写读后感、组织征文比赛等等。

3. 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图书馆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图书馆德育工作的建设。图书馆员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 掌握引导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规律和方法,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其次, 图书馆员还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 时时提醒自己作为大学校园的图书馆馆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图书馆员除具备专业知识外, 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管理学、法律学等其他知识。此外, 高校还要引进优秀人才, 使工作队伍得到优化配置。使高校图书馆德育工作者队伍达到最优。

结语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大学生情感教育、知识教育及图书馆工作过程中的隐形教育实现其德育教育功能的目的。高校图书馆在工作过程中应转变观念, 了解高校图书馆承担的德育教育的重要职能, 不断完善高校图书馆相关制度, 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的水平和高校德育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郝颖.新时期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高校德育的功能 篇5

图书馆的环境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与作用比学校其他部门会更加直接与强烈,这是由图书馆特有的主客观环境条件决定的。学生们在进行任何图书馆活动巾都会潜移默化接受义化、信息等熏陶,从而反射到意识巾引起心智的变化,进而作用到行为之巾,形成正确的道德取向。

2.2文献潜在的德育功能

文献是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知识精华的载体,它作为图书馆的物质实体,是推动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智力财富。一个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行为的形成主要源于家庭、社会与学校的三位一体的持续教育,除了接受正规的课堂知识灌输外,还要取决于自身的文化修养、知识摄取量、转化功能等素。

2.3宣传和导读德育功能

目前社会处于知识转型时期,高校图书馆仍然需要利用馆藏优势,开展传统的`宣传导读活动。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对信息文献资源的多功能、深层次开发,对大学生进行知识和观念信仰的引导,在传播和普及新知识的同时,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和行为习惯,以各种手段为大学生德育教育融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从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4德育教育行为中馆员的角色

高校德育的功能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音乐教育 德育功能

音乐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内隐性、渗透性、感染性等特点,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塑造人格,达到人的心灵沟通与融汇。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是情感陶冶功能。古代《晋书·乐志》上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谦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慕俭而好礼。”古人认为,“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是紧密联系的,良好的音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具有特殊作用,音乐正是通过通过以情感人、陶冶情操,使受教育者变得更加高尚、完美。

二是审美教育功能。音乐是审美意识的特殊表现形态,是形成美好心灵和高尚品格的重要来源,从本质上讲是审美教育。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音乐教育的有效开展,会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精神境界不断升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会使自我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启迪灵魂。

三是健全人格功能。大学生通过参加音乐实践,用心灵去感悟音乐,用行动去融入音乐,不仅是对理论知识、演奏技能、表现技巧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使自身从音乐教育中享受快乐,增强审美情趣,丰富情感生活、端正价值取向,从而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

二、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渗透途径

1.把握课程教学环节,夯实大学生音乐理论基础。一是抓好音乐基础理论的知识讲授。教师要重视加强音名的标记、乐谱的理解、节拍和节奏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从掌握音乐基础理论开始,理解并领悟音乐教育的内涵与魅力。比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会让大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欣赏《黄河大合唱》、《江姐》等一些作品,从这些音乐旋律、歌词内容中不断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二是创新多媒体音乐课程教学的方法手段。运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实现光、音、像的有机结合,使音乐作品展现得更加完美和生动。音乐教育情境、情趣、情感的引入可使大学生转变角色,唤醒主体意识,成为知识的自觉构建者,形成自己的音乐赏析观点,在参与学习、乐于受教的过程中,达到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

三是注重音乐课程教学过程的情感体验。音乐作为独特的符号体系,大学生在聆听音乐时产生的情感想象能促使学生感悟人生、反省自己、引起共鸣。教师要注重音乐课程教学过程的情感传递和交流,在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时通过创设教育情境,浸润学生心灵,激发内在体验,引起情感反应,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水平、感性思维和认知能力。

2.发挥艺术载体功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一是举办高校艺术节,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可开展文艺会演、个人音乐演奏会、大合唱比赛等文化艺术活动,让大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感悟音乐的魅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可提升校园生活品位,营造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锻炼,意志品质得到提升。

二是搞好音乐艺术培训,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高校要注重搞好音乐艺术培训,进行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育普及,举办多种音乐艺术培训班、辅修班、音乐艺术欣赏等系列讲座,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传统和国外优秀的艺术成果,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和影响,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一是进修培训机制。随着新的科技成就、教学理论成果的出现,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强化学习为本的进取意识,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要拓宽进修培训渠道,定期安排教师到著名音乐院校进行短期培训,开展同国内外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术访问交流,邀请专家学者讲学授课,使教师的知识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

二是示范导向机制。教育者的敬业精神、知识背景、仪表风度以及价值取向等无时无刻不在给大学生以影响和熏陶。音乐教师不仅单纯传授某种理论知识,而应成为音乐美的传承者。学生从老师身上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老师对艺术、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因此,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以自身榜样的力量,去感染、激励学生,成为大学生成长进步的引路人。

三是评价激励机制。评价激励就是激发教师内在需要动机,使之产生指向奋斗目标的动力的心理过程。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实效、着眼长远”的评价原则,将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师个人进步有机结合,在物质奖励、优先进评比等环节中得到体现,保持音乐教学活动的系统性、规范性、长效性。营造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氛围,真正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焕发出的热情成为推动高校建设、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浅议高校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7

1.1 体育和德育的定义

体育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是以人自身为对象、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德育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方面,体育教育的任务除增强学生的体制、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之外,还包括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高校体育与德育内容是不可分离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贯彻体育大纲的精神,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并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体育文化素养一并得到提高。

1.2 德育与体育的关系

1.2.1 德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的活动,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之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运动是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知尚不完全,因而时常因为太过于重视体育教学在物质方面的价值属性而忽略了其在精神方面的价值属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体育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体育教师除了要教导和协助学生进行身体方面的锻炼之外,还必须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德育渗透于学生的锻炼和知识教学之中,使两者相互交融。

1.2.2 学校体育是发展德育的重要手段

高校体育课程除了像其他学科课程一样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任务之外,还同时肩负着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的重要任务。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学除了担负着传授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之外,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高校体育是以体育教学大纲为根本的,必须与德育联系起来。体育与德育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教师必须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和加强德育工作,从而强化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文化素养。

2. 体育教学中德育的途径

2.1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教师要想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关键在于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自身的模范作用和表率作用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威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用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的动作示范来引起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要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诱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纠正不正确的倦怠、偷懒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最终达到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2.2 利用体育课的结构对学生进行德育。

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体育课的结构,从而根据每堂课的特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体育课通常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这四个部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开始部分,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集合整队,尽可能地做到快速、安静、整齐,从小处做起,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在准备部分,通常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一些准备活动,如慢跑、广播体操、健身操等,也可以用一些简单有趣的小游戏代替,这些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的活动能够使学生逐渐树立起听从指挥、服从命令的集体主义思想;基本部分则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那些基本的体育技术、技能与锻炼方法,如太极、篮球、排球等。在这个步骤中,教师可通过精确风趣的讲解、优美协调的示范动作来带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并可以视学生的素质不同而相对地改变要求;在结束部分,教师对课堂进行总结,坚持以榜样示范为主的激励教育,并在课堂结束之后带领学生归还体育器材,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2.3 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由于各种体育项目的特点各不相同,且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德育教育,例如在进行排球、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的时候,教师在讲解战术配合的同时,还应抓住时机对学生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而在进行田径方面的活动的时候,教师则应注意培养学生顽强、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勇敢、果断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和品质。选择科学、合力、完善的教学方法既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4 在偶发事件的处理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而体育教学因为教学方式、教学特点等各方面的因素,偶发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频率比一般教学过程更高。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地对偶发事件进行处理,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和反应能力,从而达到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3. 结语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体育在传授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担负着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任务。在体育教学中贯穿德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而且是体育观念更新、教育变革的需要。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高校学生可以改善体质和身体素质,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德育与体育教学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新世纪的体育教师必须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方面的功能,将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摘要: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育教育又是体育教学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高校公共体育与德育内容不可分离。体育教学是发展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使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的锻炼和知识教学始末,使两者相互交融。本文阐述了体育与德育的关系,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途径。

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德育功能研究 篇8

关键词:高校,奖学金制度,德育功能

奖学金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由国家助学金制度转变而来, 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 刻苦学习, 全面发展和努力成才而设立的, 是高校教育管理, 学生奖惩的一项重要措施, 具有明显的德育功能。

1 奖学金制度的整体概况

1.1 奖学金的内涵。

奖学金在《现代汉语词》中被解释为“学校, 团体或个人给予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奖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奖学金的内容和作用发生了变化, 当前奖学金制度应理解为“由国家、地方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团体或个人给予优秀学生的奖励。奖学金的目的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刻苦学习, 全面发展, 努力成才。奖学金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 奖学金的设立, 奖学金的评比标准, 奖学金的评定审核, 奖学金的发放四个方面规定。

1.2 奖学金的分类。

我国奖学金可以按资金来源, 受奖对象, 资助目的等进行分类。按资金来源可以分为, 国家奖学金 (含国家励志奖学金) , 地方政府奖学金 (省市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 , 学校奖学金、社会团体和个人提名奖学金;按分类对象可以分为本科学生奖学金, 研究生奖学金;按资助性质可分为奖学金和助学奖学金 (励志奖学金) , 激励群体和目标可分为优秀奖学金, 专业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

1.3 奖学金的发展历程。

1983年上海大学率先实行收费制度、奖学金制度和助学金制度, 由助学金向奖学金发展, 确立了奖学金制度的重要地位。1983年, 教育部、财政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的通知。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提出对人民助学金进行改革, 对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奖学金。1986年, 国家教委在广东全省进行奖学金试点工作, 其他各省选择一所高校试点。国务院转批教委, 财政部《关于改革实行普通高等学校人民助学金制度的报告》。1987年国家教委, 财政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和办法》。1991年国家开始在普通高等学校试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 2002年国家正式出台《国家奖学金实施办法》, 并于9月开始在普通高校中实行国家奖学金制度。2005年国家奖学金制度又改为国家助学奖学金制度。2008年国家实行了国家奖学金制度, 国家励志奖学金制度, 地方政府也相应配套实行, 省政府奖学金, 省政府励志奖学金制度。与此同时社会机构团体或个人也相应设立了许多种类奖学金。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提出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在自愿基础上捐资助学活动。

2 奖学金制度与德育的关系

奖学金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经济上的奖励。德育是对学生政治观念、思想品质、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与培养, 其目的就是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因此奖学金制度与德育的关系, 一是目的的一致性。都是为培养学生具有优秀思想品德和促进其全面发展。二是内容上的关联性。学生具有优秀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目的, 同时优秀的思想品德是获得奖学金的必要条件, 因此奖学金评定要依赖于德育工作的结果, 德育成果通过奖学金制度得以体现。三是奖学金制度对德育起到促进作用。奖学金在评定过程中学生德育表现是重要的的组成部分。为此学生只有按照德育内容和要求去做, 才能拿到奖学金, 进而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3 奖学金制度的德育功能

3.1 导向功能。

指奖学金的评定条件与标准中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导向作用。教育部和财政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 以及各高校在奖学金具体评定过程中, 针对学生在政治观念, 思想觉悟, 道德行为规范, 遵规守纪等德育方面的要求, 在奖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对德育实践内容进行详细的量化和评比, 这些要求和举措对德育教育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3.2 激励功能。

奖学金是给思想品德优秀和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的奖励, 因此对奖学金制度而言就是将奖学金作为一种外部诱因, 调动学生加强思想政治品德休养和努力学习的动机, 增强学生学习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其自觉按照高校的培养目标, 拼搏进取, 奋发向上, 全面发展, 成长成才。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 德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奖学金评定的必要条件, 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3.3 培育功能。

奖学金在评定中要对学生德育表现进行全面考核, 即政治表现, 思想品德, 行为规范, 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考核, 这就使学生在奖学金的激励下自觉按照德育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自我培育和自我完善。这种激励过程在德育实践过程中起到了隐性培育功能。同时奖学金又培育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自我超越意识、拼搏精神、自我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4 奖学金制度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导向作用不明显。

在奖学金评定中, 虽然所有种类的奖学金都把德育作为一个重要考核内容, 占有一定的比例 (一般德育在综合测评中占有比例在20%-40%之间) 。但是在测评中对德育的评定比例难于操控和量化, 对德育的考核容易造成一种简单化, 使德育成绩非常均衡, 相互之间分数没有差距, 有的在考核中甚至简单到用是否有违规违纪来考核, 导致班级绝大多数同学在德育考核结果上成绩广泛一致, 这也是给人们造成一种让人们感觉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并不优秀的主要原因, 使奖学金的导向功能发挥受到影响, 作用不明显。

4.2 激励作用效果不佳。

一方面是由于在评定中如前面的分析中对德育的简单化, 使德育的评定对参评的绝大多数学生只起到“保健作用”, 这使奖学金制度激励作用发挥产生消极性。二是在奖学金的设立中缺少针对性, 缺少针对德育的单项奖学金。激励理论研究表明:根据人们的行为动机以及目标设置, 将个人需要, 期望与工作目标结合起来, 才能能充分调动和发挥生产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要通过增设德育单项奖学金, 特别是结合新时期德育内容与大学生特点来设置奖学金种类。三是在奖学金评审中缺乏公平性, 人们都有寻求公平的社会心理倾向, 人们除关心所获得报酬的绝对值外, 更关注与他人相比, 与自己的投入相比较, 所获得报酬的相对值, 并判断是否公平, 进而产生“公平感”或“被剥夺感”, 这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奖学金制度德育功能发挥。四是奖学金的金额太小, 如优秀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 或金额相对较大, 但是奖励名额太少。如国家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对学生吸引力不够或期望值过低。

4.3 对德育隐性培育作用不显著。

奖学金制度一旦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强, 就会失去吸引力, 因此学生就不会关注奖学金, 不会按照设置奖学金的目的和要求去全面培养自己, 也就难以培育学生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失去其隐性培育的功能。

4.4 对德育起到负作用。

奖学金的评定依据并不是单一使用的, 往往与其他的评优评奖相结合, 如“三好学生”“十佳大学生”等。这就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功利性, 为此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为获得奖学金, 而做出许多与高校德育要求相悖的行为, 如考试采取作弊方式取得高分, 搞不正当竞争, 造成同学之间互相攀比、检举等, 为得到德育分, 应付政治学习和学团活动。记者张玲同志就曾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报上发表题《奖学金, 另一种名利的角逐游戏》一文, 对奖学金导致的功利性进行了阐诉。在功利性的驱使下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恰恰与德育的培养要求相反。

5 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奖学金制度, 促进德育功能发挥

5.1 要针对德育内容增设相应的单项奖学金。

单项奖学金的设定一定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 必须是当代弘扬和鼓励的精神与行为在德育教育中应功能起到典范的作用, 如见义勇为奖学金, 道德模范奖学金, 文明互助奖学金等。设置德育单项奖学金, 目的就是为学生在德育方面设置一个目标。目标设置理论认为, 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 在目标设定中, 同时也是一种导向, 这样会极大促进德育工作教育。

5.2 完善奖学金评定中, 对德育的考核机制。

既要有定性评价, 又要有定量的评价。定性评价不能简单化, 笼统化, 要结合日常表现, 多方位的给予评价, 评价要客观真实, 个体之间要有差差异。定量评价要准确、全面, 要针对德育的内容要求, 结合德育实践要认真科学的进行量化, 这样又能丰富的促进德育内容与实践, 有利于德育目标实现。

5.3 加大对奖学金制度的宣传力度, 加大正正面引导。

通过宣传和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奖学金制度。充分了解奖学金评定对学生“德”的考核要求, 增强奖学金对德育的导向功能和培育功能。

5.4 奖学金评定过程中要公开透明。

要加强对奖学金评定的全程管理, 考核内容与量化结果要进行张贴, 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德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引导学生自觉按照德育目标要求寻找差距, 并不断培养进步。

参考文献

[1]擅传宝.论德育的功能[J].中国德育, 2008: (9) .

高校图书馆的德育教育功能 篇9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藏书, 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将其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价值、道德观念、科学思维等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帮助他们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并实现文化塑造。高校图书馆通过无形的潜移默化充分实现了道德教育上的内化和同化, 并且将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文化知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高校图书馆以其高雅的文化环境和文明的服务氛围,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给予美的享受, 使读者全身心投入到书海, 给大学生德育体系形成积极有效的引导。但由于大学生思想文化修养处于成长阶段, 易受外界环境和新鲜事物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图书的选择上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 所以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应该引导读者如何正确的选择文献和利用文献。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在书库阅览室中设立红色书架, 这些红色书架的设立既可以从革命英雄人物形象中读到革命精神的宝贵和典型的思想道德中获得奋发向上的力量, 又可以得到艺术上的享受。

高校图书馆的德育教育功能的具体实现途径有哪些, 本文从以下几点阐述:

一、改善文献学科的结构与馆藏布局

文献学科的结构直接影响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 高校图书馆的藏书体系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往往偏重专业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随着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就是提倡素质教育。现阶段, 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在文献学科结构上, 应该按照学校的专业设置, 对所有的专业进行评测, 购置能提升所设专业的素质教育文献资源。调整文献科学结构, 既要注重长期性又要注重稳定性, 绝不能忽视文献的质量。

二、提高服务的质量

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能够有效地提升图书馆的利用率, 这要求图书馆员要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图书管理员的业务水平。馆员的服务态度最能体现图书馆精神文明的程度, 同样馆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高低和馆员素质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作为馆员要对学生和教师以诚挚的服务, 使用文明用语以自身的素质修养及良好形象, 感染读者, 为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奉献出自己的所有。

三、文献载体实行多元化

现今的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途径增多, 而且学生的思想也趋于多元化, 大学生的阅读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 这样的阅读心理对高校图书馆来说可以说是一项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图书馆要与时俱进, 跟上时代的步伐,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针对性的购置图书。高校图书馆要注重藏书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化, 文献载体的多元化, 可以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又能够为学生建立多元知识的储备库,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从而有利用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四、转变服务观念, 改进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 就要坚持“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以人为本”不仅是图书馆的基本立足点, 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现在图书馆的人性化的方面。这种人性化的服务是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起努力才能办到的, 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力量, 它需要团结和互助。让读者感受到图书馆的人性化, 这不仅仅是说说的事, 需要付出实际的行动。

五、科学环境的改善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图书馆要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就要创造一个良好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环境。图书馆的环境要有创新精神, 既不能单调呆板, 也不能花里胡哨。首先, 可以在室内大厅装饰一点绿色植物或花卉, 图书馆要有自己的特点要活泼美观文化味十足。从馆外到馆内, 从入口到各楼, 各个阅览室, 各个书架等等都要具有人性化, 这样便于读者阅读, 体现服务至上。其次, 还要提高环保的要求 (空气清新、光线柔和、色彩淡雅) ;再次, 就是创造文明的学习氛围, 应当在桌上摆放温馨提示牌, 提高读者的文明素质。

六、参与文献资源的建设与管理

参与文献资源的建设与管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高校图书馆可以聘用大学生直接参与各项工作的实施。现在各高校的图书馆都为贫困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岗位, 这些岗位的设立不仅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上的问题, 而且也解决了图书馆的人手紧张和工作量大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参与文献建设与管理很有必要。首先, 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其次, 可以及时的把握现在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动态。

综上所述, 我国高校图书馆针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功能是与生俱来。图书馆教育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现今高校图书馆的德育教育是高校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受教育的方式。各个有关部门都应该关注和建设好图书馆, 通过图书馆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教育, 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的德育教育工作组织的整体实力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著.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檀传宝著.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吴慰慈主编.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吴慰慈主编.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李德成, 姜丽黎, 刘伟.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J].学理论.2010 (34) .[3]李德成, 姜丽黎, 刘伟.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J].学理论.2010 (34) .

[4]徐瑞.谈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14) .[4]徐瑞.谈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14) .

[5]张燕, 张园.高校图书馆的德育功能及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 (02) .[5]张燕, 张园.高校图书馆的德育功能及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 (02) .

高校德育的功能 篇10

一、高校档案的德育功能

1. 爱国爱校的励志图强功能。

高校档案是高校发展历史的缩影, 从一个层面反映了我国的近现代史, 展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展示了高校发展史上众多知名人士的光辉业绩、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这些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能够引导和激发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立志报效祖国。

2. 法规制度的约束规范功能。

法规制度的作用是规范人的行为。高校档案是学校法规制度建立、修改、完善的记录, 对大学生有现实的约束规范作用。通过对学校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 将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到社会和学校期望的方向上来, 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自觉遵纪守法, 塑造文明高尚的青年形象。

3. 学习研究的激励创新功能。

高校档案记载着大批专家学者、优秀学子的事迹, 汇聚了高校教学、科研的优秀成果。前辈的榜样、典范作用是激励大学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动力;珍贵的教学、科研成就是大学生探索科学、学习知识, 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宝贵资源。

4. 大学精神的凝聚感召功能。

大学精神是高校的灵魂和精髓, 它是在学校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凝聚和提升的, 主要体现在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及校风、学风和教风之中。高校档案记载了大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过程, 是大学精神的物质载体, 积淀和继承了学校历史传统、优秀文化和办学特色的精华。运用好高校档案, 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等将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档案德育功能的提升

1. 改变了档案育人的方式和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纸质档案的呈现形式, 使档案信息以电子化、网络化的形式传递给人们。数字档案馆建设促进了高校档案部门在工作方式上的创新, 档案部门可根据学校和师生的利用需求, 在网上推荐不同的档案资料, 达到引导、教育目的。如提供校史、校情资料, 使师生了解学校创业史, 激发师生热爱学校、建设学校的热情;提供著名人士的题字、题词以及学校重大事件的新闻图片、视频等, 使师生员工亲身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以利于传承学校精神;提供名人档案信息、校友业绩信息, 为学生树立具体生动的楷模, 使学生学有榜样、行有目标。

2. 拓展了档案育人的时间和空间。

网络环境中, 档案信息突破了传统的时间限制和需求资源的空间限制、载体限制。高校档案部门通过数字档案馆建设, 使档案信息利用最大化, 把各种可以公开的教学、科研、基础数据、大事记等有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公布, 供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查询和利用, 扩大了档案育人的辐射范围。

3. 增强了档案育人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网络时代档案育人功能的实现愈来愈依赖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高校档案馆作为信息网络上的重要节点, 在发挥凭证、参考作用的同时, 正在变为一个集获取知识、接受教育、休闲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档案工作者凭借网络平台, 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德育教育, 使教育的形式更精彩化、教育的对象更扩大化, 升华了档案信息的传输速度、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

三、网络时代开展高校档案德育教育的路径

1.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育人体系。

高校档案德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主动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高校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大学生和教师的成长成才服务。一是以学生为本, 全面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根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和大学生新的发展特点, 加大心理健康、就业、帮困助学等服务, 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二是以教师为本, 服务于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整合资源, 开拓新的服务渠道, 进一步提高教师档案工作质量和水平, 全力促进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

2. 完善培养能力的实践育人平台。

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档案馆是大学生锻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一方面, 档案馆通过勤工助学岗位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一个自我磨练、自我提升、不断创新的宽广平台。另一方面, 在教学和科研档案中拥有大量的名师专著、学术文章, 让大学生去学习和研究, 能激发大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探索勇气。尤其是科研档案, 从科研准备阶段的课题调研论证、开题报告、研究设计到科研实验阶段的考察、观测记录、图表分析、数据处理, 从总结鉴定阶段的研究报告、课题总结、论文专著到申报奖励、推广应用方案、成果宣传报道, 都记录着老师们的研究过程与结果, 凝结着老师们的心血与智慧, 都能给大学生以启迪和借鉴, 使他们逐步熟悉科研的套路, 吸取前人的经验, 切实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提高爱国爱校的文化育人水平。

上一篇:产业创新能力下一篇:象征性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