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的英语教学

2024-06-06

新课改中的英语教学(精选十篇)

新课改中的英语教学 篇1

一、当前广大农村体育教学现状

1) 场地、器材等因素的限制, 使得体育教材中规定的很多内容, 无法在体育课堂上传授给学生。

2) 学生对有些体育教学内容不感兴趣, 死搬硬套教材内容是不切合实际的, 也谈不上教育教学效果。

3) 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 有的学校干脆不开设体育课。

4) 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 普遍较差。使体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难以完成, 学生上课应付, 教师上课苦恼, 本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却成了令人生畏的事情。

二、中学体育课的基本任务

1) 体育课以身体锻炼为主, 同时培养体育的兴趣和能力。

2) 体育课主要的任务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 同时在学习技术动作过程中锻炼身体。

3) 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 把增强学生体质和教授知识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

4) 培养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这是体育教育的最高目标。

三、培养体育兴趣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 把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好了, 体育教学就成功了。众所周知, 兴趣促进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能力, 而学习能力又可以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一个人在兴趣的驱动下, 就会长期从事某种运动, 而当前的体育课堂由于所学项目过多, 学而不精, 不利于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况且学生的兴趣一般都有相对的指向性, 即对某一项运动感兴趣, 或者对几项运动感兴趣, 这就和体育教学面对全体学生的原则要求不相协调。

四、体育教学的新思路

近几年来, 我在农村学校体育课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上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浓厚兴趣, 体育锻炼积极性高涨, 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体育技能、技巧有了明显改善。

根据学校场地、器材情况、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 在一学年甚至三学年中, 要求每位学生只选择学习一项运动项目, 按照项目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选定小组长, 负责本组的组织和安全工作。体育教师巡回指导。同时, 还从各班挑选出几名同学组成运动队, 加强业余训练, 并积极地在班级、年级中组织比赛, 带动其他同学在业余时间也开始从事这些运动, 在学校形成了浓厚的运动氛围。

我认为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段只进行一项运动的学习和训练, 这种组织方式有以下好处:

(一) 可以减少师资方面的局限性

一名体育教师, 虽然经过体育专业培训, 但由于目前运动项目繁多, 技术性极强, 所以不可能成为样样精通的多面手;另外由于体育教师本人的兴趣和学习环境、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所掌握的运动项目是有限的, 这样, 体育教材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就无法全部完成。所有示范动作不可能完全标准, 教学效果也不会太理想, 而体育教师能得心应手作出比较准确示范动作的, 往往也只能是自己感兴趣并且长期坚持运动的项目。如果根据学生、场地的具体情况, 确定一两项运动在学校开展, 即使教师不太精通, 也能在短时间内逐渐熟悉, 这也符合了教学相长的原则。而那些没有专业体育教师的学校, 可以选一些擅长某项运动的教师来代教, 能改善和弥补体育教师不足的状况。

(二) 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场地、器材的局限性

一所学校的运动场地, 是很难改变的, 体育教师也只能根据现有的场地来选择教材内容, 在器材方面, 学校资金普遍不足, 班级的学生数量多, 而器材又很难配齐、配足, 实际的情况是, 学校的体育器材与商店的样品一样, 种类多、数量少, 根本满足不了上课的要求, 有的学校甚至样品都不齐全。如果根据学校的资金状况, 选择一些价钱低又能足量购置的运动器材, 就可以既避免资金不足的问题, 又能满足体育课的要求, 有些简单的器材还可能自制。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为终生坚持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学生对某项运动的兴趣是逐渐培养起来的。如果样样都学, 样样都不精通, 就谈不上浓厚的兴趣。兴趣可以促其精学, 而学精又能强化兴趣, 在兴趣的驱动下, 即使将来学生走向社会, 他们也会长期从事自己喜爱的运动, 从而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并且, 在某一区域开展某项运动, 能很快形成积极从事该项运动的氛围, 如同巴西人喜爱足球, 美国人喜爱篮球一样, 人人喜爱, 人人练, 更能有效地提高体育的教学质量。

(四) 专门从事某项运动也能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 增强人的体质

由于人体系统的完成性和协调性, 长期从事某项运动也能全面发展人的各项身体素质, 锻炼人的心肺功能, 以增强人的体质。在学习该项运动的技术、战术的同时, 加入一定量的身体素质练习, 同样能达到新课程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

(五) 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积极自主地锻炼

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选择学习、锻炼的内容和方法,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指导, 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另外, 学生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大多会选择集体性的运动项目, 为学生提供了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学生掌握的很多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来自于课堂以外, 比如, 学生对自己喜爱的项目, 每年的赛事, 比赛规则的修改, 世界优秀选手、优秀运动队的技术特点, 了如指掌, 甚至比体育教师知道的更多, 更详细。

(六)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 也能为国家培养、选拔优秀的体育人才

在学校里形成某项运动的热潮, 在该运动项目中的优秀人才就能涌现出来, 甚至能发现一些运动天才, 这些人才经过体育教师的精心栽培, 向上一级专业运动队输送, 使我国的各项运动后备有人。从学生生存这一角度考虑, 学生精通某项运动, 也可以作为自己的特长, 在将来的择业中, 胜人一筹, 成为终身服务体育事业的人才。

总之, 广大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有着无限的生机。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气候中, 多出一些思路, 多想一些方法, 一定能实现全民族身体素质提高的伟大目标。

摘要: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有着无限的生机。在新课程改革中, 多出一些思路和方法。学生对体育就会产生兴趣, 积极性参加体育锻炼, 身体素质、体育技能、技巧就会有明显改善。

新课改中的英语教学 篇2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2.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数学而言,学生一旦

“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合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各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比如我在讲“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出示蜗牛4分钟看爬行7米,蜘蛛3分钟行驶5米。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当提出想比较两种动物谁跑的比较快时,自己去找寻答案,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循环小数的问题时,由于好奇心自己依靠课本这位“老师”找到答案。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出示课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计算不同图形的菜地的面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我在讲“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设计圆形的牛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篱笆的总长度。再如: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计算、思考得出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4.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数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和对三角形的认识,用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自己以前学过的图形,自己总结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自己总结出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5.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

英语教学中的新课改 篇3

[关键词]英语;渗透;新课改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的丰富的直接经验。《英语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初中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

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成长在充满激励氛围的孩子,会不断进取。我的评语有:Clever boy/girl. Very good. Well done. Pass. Wonderful…被赞扬的同学看到全班同学对他拍手喊出这些评语时,都是神采奕奕。我还采用书后盖印儿、发放小礼物等激励手段。有时,甚至亲切的对学生笑笑,摸摸他们的小脑袋,都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学生在课后会互相评比书后的“印绩”多少,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逐渐形成。

通过采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驱使下,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收获,在任务中不知不觉感受了英语,喜欢上了英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英语课堂。由于采用了多元的评价手段,每个学生在英语课上都是主角,他们的成功感得到了最大的满足,都觉得英语课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享受。

新课改下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4

关键词:小学英语,德育渗透,新课改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 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英语教育属于小学阶段启蒙类学科, 小学英语教师在教授小学生基本英语知识的同时, 还应该注重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于品德教育的因素, 充分利用课堂上任何可以开展品德教育的场景, 真正地将知识学习与品德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起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良好作用。

将课堂教育当做品德教育的主战场。课堂始终是教育的主战场, 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环节, 也应该作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注重创设合适的情景, 例如, 在学习Helen Keller这节课时, 教师应该告诉学生美国聋哑作家Helen Keller是如何克服各种苦难坚持写作的, 鼓励学生要勇于面对各种困难, 始终自信从容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这样就可以把生命教育与我们的课堂学习结合起来, 激发小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现有生活的珍惜。其次, 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德育教学契机, 比如, 在教授father, mother, sister, brother等家庭成员单词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小朋友们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 代表不同的几个家庭, 每一个人都代表一个家庭成员, 然后让他们介绍自己小组的成员。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懂得家庭的重要性, 再次, 避免强行灌输知识, 要慎重地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 任何强制性的教育都是失败的。

教师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从德育教育的角度看,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因为,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小学生模仿的对象, 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是情感的交流, 是一种精神生活。其次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德育品质,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让他们在爱的沐浴中学习进步。

新课改理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5

新课改理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郭小明

摘 要: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将新课标所提倡的优秀教学方式、教育方式灵活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以此促进学生实际英语水平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高中英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探究合作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为高中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也向众多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们发出了挑战。如何将新课标的精神与自身的教学实践充分融合,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成为摆在众多高中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下面,我将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探讨。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英语课堂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落后教学模式,转而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比如,在学习“prefer to do sth.rather than do sth.”这一句型的时候,我就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针对这个句型造句。下面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这一句型写出的句子:

1.I prefer to go to the library rather than stay at home.

2.I prefer to sleep rather than play computer games all day.

3.I prefer to take the bus rather than go to school on feet.

……

这样一来既将新课标关于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又促使学生在造句子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这一英语句型,为提高整节英语课的教学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因此,针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会在一定程度上拔高对他们的学习要求与标准,以此促使他们的英语实际水平“更上一层楼”。而对于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缺乏良好信心与学习目标的学生,我则会转变策略,除了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之外,还会经常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正面的肯定与鼓励,“You made a quick progress.”“I’m so proud of you !”等都是我在课堂上对他们说的“常用语”,这些带有激励与鼓舞性质的语言,不但帮助这部分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同时也促使他们认真学习、积极进取,朝着自己既定的学习目标顽强拼搏。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将新课标所提倡的优秀教学方式、教育方式灵活运用到自身的教

学实践当中,以此促进学生实际英语水平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做好新课改中的教学反思 篇6

要反思,首先要发现问题,没有问题,何需反思?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发现问题,然后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回顾教师作为学生的经历来反思

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被关注,被表扬,希望老师能够理解自己;所有的学生都讨厌老师照本宣科,讨厌课堂死气沉沉。“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句古语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间。学校有很多老师正在读本科、研究生课程班,假期要接受一些专题培训,经常有机会再当“学生”,我们可以把自己重新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体会做学生的苦与乐,以此反思自己的教学。

回忆自己还是学生时发生的一件令你感到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事情。回忆自己的学业、自己的发展得益于哪些老师?哪一个老师的哪个行为伤害过自己?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有哪些特点?最讨厌老师什么行为?

二、通过榜样教师来反思

优秀课例的观摩学习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捷径。教研组要经常组织观看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实况,学习榜样教师在课堂上所体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高水平的教学艺术,以此来开阔眼界、启发思维,以他人之长,补已之短,结合实际进行模仿,进而创造性地改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有的教师在准备优质课前,并没有过多时间去准备有可能抽到的课题,而是花大量时间翻看关于教学的书刊、文章,看教学名家的录像带、VCD光盘,甚至一天看10多个课例,对于特别精彩的课例则反复看,收获很大。

很多报刊文章都在批判公开课,说公开课太虚假,我们却要提倡公开课,因为很多老师受益于公开课的准备。老师们常说一句话,“准备一节公开课扒一层皮”,是的,准备课太辛苦,但每次回过头来反思整个准备过程,都会感觉进了一大步,不论课上得成功与否。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表面上是在为一节课忙碌,实际上是在进行突击性的教学研究。我们是否能达成共识: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难得有机会接受学科专家、权威和优秀教师的指导,难得将自己的教学活动置于大庭广众之下,接受同行的评判。所以,要多争取机会进行教学展示。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教学风格上各有差异,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也有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反思资源。所以,要加强集体备课,同事之间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对比竞争,共同促进。萧伯纳曾风趣地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还是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有研究显示,无论是在学习风气浓厚还是较差的学校,教师新的教学观念的来源占第一位的都是从其他教师那里学来的。

三、通过对自己教学的回顾进行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对自己教学的反思是最主要的教学反思途径。主要是指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以及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的理性分析。比如教学日记、教后感、一段时间的教学回顾、教育随笔等。

我们的教案应该有教学后记这一环节,把课堂教学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教学过程的“亮点”环节以及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总结,并提出解决办法与设想。

进行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勤于动笔,及时记录所做、所思、所感、所悟,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使自己逐步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作者单位:七台河市逸夫中学)

计算教学在新课改中的意义 篇7

计算教学意义之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辨析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可能有的人会认为, 计算只要结果正确就行了, 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该更多的存在于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应用之中。其实, 计算算理的讲述、方法的概括、规律的总结, 充满着数学的观察、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时时经历着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 用缜密而有逻辑性的语言进行表述的过程。

1. 推理能力

数学学科各部分知识结构缜密, 环环相扣。计算尤其如此, 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利用旧知识类推出新知识。例如:由于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完全相同, 整数加减法个位对齐实际上就是数位对齐。因此, 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迁移类推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这将会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

2.抽象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 常常要经历用数学符号代替直观的实物, 用抽象的方法代替直观的动作的过程, 这是一种抽象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9加几”时, 学生往往先结合具体的小棒说算理, “9根小棒加4根小棒, 先把4根小棒分成1根和3根, 再把1根小棒和9根小棒合起来, 捆成一捆。一共是1捆小棒和3根小棒, 就是13根小棒”;再脱离小棒说算法, “9加几, 就是利用凑十法, 把另一个数分成1和几, 1和9能凑成10, 剩几就是十几”。这个过程就是从直观形象思维到具体抽象思维的过渡, 学生的抽象能力由此起步。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逐步脱离学具, 完整的表述问题, 适时抽象出算理和算法, 培养抽象能力。

3.概括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 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方法雏形后, 有经验的教师总要引导他们把自己总结的计算方法和已有的计算方法进行对比, 这个将自己的语言和专家的语言对比的过程, 是对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水平的提升。例如:多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从被除数的高位起, 先看除数有几位, 再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 如果它比除数小, 再试除下一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 就在那一位上面写上商;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学生概括时往往只会就题论题的概括为“把商写在十位上或个位上”而不会概括为“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教师可以通过对“哪”字进行分析, 让学生理解这个字概括了个、十、百、千等所有数位的意思, 感受到数学语言的简洁、严谨。有这样的一次对比, 学生的概括能力就会有一次提升, 日积月累, 他们就会逐步形成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4.想象力

有人认为, 想象力的培养应该是“空间与图形”部分的重头戏, 计算教学如此呆板, 怎么可能培养想象力呢?其实, 在解方程时, 如果没有对等式两边互相抵消之后结果的想象, 学生怎会选择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哪个数字呢?简算中, 如果没有各种运算定律应用后简算效果的想象, 怎会选择合适的简算方法呢?学生之所以在计算时一蹴而就, 正是因为他们在头脑中进行了数次想象, 所以, 计算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因此,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先想再算, 发展其想象力。

5.辨析能力

计算教学中算理的讲述是思维发展的助推器, 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例如:以145×12这道乘法算式为例, 计算方法中一般只提到“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145, 把所得的积对齐十位”, 如果学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就会认为下面的三个竖式中, 第二个竖式多了一个0是错误的, 甚至认为第三个竖式是正确的。

如果让学生说一说“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145, 把所得的积对齐十位”的算理, 学生就会知道, 由于是用十位上的1 (也就是1个十) 去乘145, 得到的是145个十, 所以要写在十位上, 这样, 第三个算式就是错误的。当然, 如果有的学生愿意像第二个算式那样把145写成1450, 也是对的, 只不过第一个算式省略了个位上的零, 显得更简洁一些。其实, 说算理的好处不仅仅在于拨乱反正, 还在于举一反三。小学不再学习更多位数的乘法, 但是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多位数乘法, 懂得算理的学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时会这样想, 如果用百位上的1 (也就是1个百) 去乘145, 得到的是145个百, 所以要写在百位上, 其它的可以依此类推。因此, 教学中要通过算理的讲述, 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促使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批判性向纵深发展。

计算教学意义之二——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如果我们数学教师能在计算教学中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在思想性, 有目的地、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会为学生奠定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

1.对立和统一

对立与统一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 它普遍存在于一切物质、现象和过程之中。例如:在验算除法时, 我们往往会想到乘法;在验算减法时, 我们往往会用到加法。除与乘, 减与加, 本来是两对逆运算, 却又存在于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之中, 这不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常常提到的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对立统一的观点吗?因此, 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寻找其中对立而又统一的知识, 横向联系、纵向比较, 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同时使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洞察知识体系。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着观察与猜想的活动过程, 大胆猜想是思维的开端, 但猜想是否正确, 则需要实例去验证。例如:在研究“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时, 有的同学会猜想出“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加做分子, 分母相加做分母”的方法, 所以这道题的答案是”。这时, 教师不必急于否定他的答案, 可以告诉学生实践出真知, 利用手中的图形拼一拼、画一画, 看看的计算结果是否和猜想一致, 当学生直观看到计算的结果是, 而不是时, 不仅仅学会了如何去研究数学问题, 更深刻体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基础,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进行编排的。例如:教学“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时, 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三部分旧知识来解决当前问题, 即“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乘法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在此处教学时, 可以通过课前复习和自主探究, 进行对比和迁移, 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个哲学观点。

4. 认识来源于实践, 又为实践服务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等运算定律时, 可以通过多个实例抽象出来运算定律, 形成定律后又直接应用到计算中去, 使计算更加简便。这正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 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的思想。其实, 任何事物都是在实践、认识、总结规律、再实践、再认识中发展的, 循环往复, 日趋完善, 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

5.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事物总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产生”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 数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早产生了整数, 后来部分除法算式中的商不能用整数表示,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产生了分数。分数产生的原因正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原因源于内部的矛盾”。

6.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

在计算教学中, 很多规律都揭示着由量变到质变的内涵。例如:在教学“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时, 可以出示“18÷9=218÷6=318÷2=918÷1=18 18÷0.9=20 118÷0.6=30 8÷0.2=90”这组算式, 请学生思考:“哪些算式的商大于被除数?哪些算式的商小于被除数?为什么?”从而体会到“商与除数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被除数不变, 除数越小, 商越大。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达到质变。即除数大于1时, 商小于被除数;除数等于1时, 商等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时, 商大于被除数。”在计算教学中, 这样的规律比比皆是, 充分体现出“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计算教学意义之三——为学生未来人生打下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计算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方法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计算的思维模式为后续学习提供思想、方法基础。可以说, 计算不仅仅是数学的基础, 更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石。

1.计算方法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正如课程标准所说:“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方法是数学研究者多年智慧的结晶, 是解决问题简单有效的方法汇总, 是数学语言简洁美的典范。法则朗朗上口、韵律优美, 也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例如:有的人把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概括为“除数两位看两位, 两位不够看三位;除到哪位商哪位, 不够商1零占位;余数要比除数小, 然后再除下一位”。这不很像一首合辙押韵的诗歌吗?把它背下来, 不是比呀呀学语的儿童背诵的唐诗要有用得多吗?尤其是学困生, 往往课堂上一次学不会, 家长又没有时间指导, 如果能把法则背下来, 做作业时按图索骥, 无异于给自己找了一个贴身家教,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 如果我们刻意的为了追求新理念、新模式, 而将中国几千年的数学瑰宝废弃不用, 不能说不是一种倒退。

2.计算教学中的思维模式是学习其它问题的方法基础

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 不仅要学会知识, 更要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学会如何进行终身学习。数学学习的思维模式不只存在于数学学习之中, 例如:在计算教学中, 我们往往要求学生“一看二想三算四验”, 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可以说, 这不仅仅是计算的模式, 更是人们解决许多问题的通用模式, 从这个高度上来讲, 计算为解决其它问题提供了模式和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个性品质。

3.算法的多样化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计算虽然简单, 但蕴含的思维发散性却很广。相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言, 自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现和总结规律决不是机械的模仿, 而恰恰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例如:同样是化简比, 有的可以把比当成除法去化简;有的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去化简;还有的可以用同时去掉分母的方法去化简。不同的思维, 互相启发, 体现了“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算法最优化激励人不断进步

优化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是思维的极致。在算法多样化基础上的最优化, 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儿童, 初步形成了做到最好、寻找最优的意识。例如:在研究25×125×32如何简算时, 有如下算法:

当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比较、择优时, 会发现生3的方法更加简便。对此, 我们不必担心算法的最优化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之间没有必然的矛盾, 两者对立统一的存在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是, 我们所说的最优化, 是在学生自主探索后, 得出多样化的方法之后的优化, 而不是脱离了学生的思考、教师强加于人的最优, 算法的最优化过程就是思维进步的过程。

5.计算过程锻炼人们克服困难的意志

创新教学在历史新课改中的应用 篇8

一、教师是实施历史创新教学的前提与保障

教师由以往历史知识的阐述者转变为历史课程及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已有历史知识的传授者和解释者, 而新课程要求教师由已有历史知识的传授者、解释者转变为历史课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新的历史教材不仅仅是课程资源, 更是通过一些文字、图片等资料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除教材之外, 还要注意开发利用更多相关资源, 包括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文物、遗址、遗迹等等。这些资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参观访问、网上搜集等多种渠道获得。历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共同认知历史的过程, 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发挥的平台和创新思维的空间。因此, 提高教师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在今天历史教学中尤为重要。

教师由原来历史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知识的促进者、帮助者。历史学习就是一个由感知到积累再到理解应用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要收集资料并进行独立思考, 对历史现象通过总结、比较, 然后得到一定的启示启迪。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只注重给学生灌输已有知识, 要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知识点和结论, 使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减弱, 也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新课改理念, 历史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自己体验历史、学习历史、用史料解决现实问题的引导者、促进者。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过去发生了些什么, 还要思考这些历史知识如何运用, 思考历史对我们现在社会和自身问题的解决有何帮助。要适应新课程中知识面广的探究活动, 教师自身要具备更多的相关知识, 能够从不同角度阐释历史问题, 所谓“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另外为了切实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驭课堂的技巧和能力。

教师由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交流的合作者。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都习惯于孤军奋战, 虽然有时学校和主管部门也搞一些教学竞赛之类的交流活动, 但大都是走过场、小范围。真正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不是很多。而新课程注重探究性学习, 充分发挥材料的证据作用, 在正文的基础上, 增加了大量辅助材料, 增设了大量的探究性课题, 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 直观生动地再现了历史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要由以往教学中默默耕耘的孤独者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

二、创新历史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关键

创新教学, 一是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是对教学内容的创新。现在有一种错误的倾向, 即热衷于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 而忽视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科书是历史教学过程中活动的主要依据, 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因此抛开教材则既无教学, 也无创新。新课程教材就像一个宝库, 教师的责任是打开大门, 然后引导学生去探寻。教师要教会学生总结、归纳历史知识, 分析应用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历史教学只停留在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就谈不上历史教学的创新。历史创新教学必须改变课堂教学, 而不能仅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通过开设多种形式的活动课、讨论课、辩论课等,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鼓励学生释疑解难。教师必须爱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 使课堂成为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场所,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

三、创新教学是历史新课改的出发点和重要落脚点

人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不断地创造来逐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 为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潜质, 教师就必须重视和应用创新教学, 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 在历史新课改教学中我们应当:首先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关学习内容。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而新教材中丰富的图片资料信息、富有人性化的编排设计、生动有趣的史料等使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密切联系起来, 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次引导学生注意收集相关知识信息并培养他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具体操作办法为:教师为学生指出明确的方向, 如给学生指出要搜集资料的相关书目、网站等, 让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和现代信息技术查阅收集相关资料, 并对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 制作课件或撰写历史小论文, 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能力的空间。如在教学《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 我让学生分组通过互联网搜集“沿海对外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等方面的相关资料, 并且进行展示和评比, 使学生不仅了解了相关知识, 更获得了一次探索历史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新课改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 篇9

根据新课程改革传达的精神, 联系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 生物教学可以在开放性、实践性、生动性三个方面下工夫。这样做, 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又符合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

一、开放性

1. 活用生物教材, 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中学生物教材是生物信息的载体,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 它的综合性很强, 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 也与化学、地理等学科密切联系。目前, 中学生物教学实行一纲多本, 即围绕着一个教学大纲, 出现了人教版、苏教版和中图版等生物教材, 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选用生物教材。因此在生物教学时不再受“教材中心、课文中心”的束缚, 应该是多种教育信息资源交叉的切入点, 就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教教材”上, 力戒照本宣科, 应在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跳出教材, 活用生物教材, 提高教材的开放性, 对教材做灵活变通, 或重组或增加或删补, 激发学生的兴趣, 拓展生物的教学面, 开阔生物的教学视野, 这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培养学生的个性。

2. 搞活课堂, 激活思维, 实现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 教师应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这一关键性问题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从而使生物课堂教学“形是封闭, 实为开放”, 形成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1) 因才或材施教, 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生物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学情、教情的不同特点, 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讨论式、质疑式、情境式、问题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要努力营造平等、自由、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维激活状态, 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主动探求新知。如我在实验班上《细胞癌变》一节内容时, 就根据该班级思维比较活跃、反应敏捷、大胆发言、组织能力强的特点, 采用“学生讲—学生议—教师补”的教学模式,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内容;再如, 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教学时, 就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懂得如何保护美丽的上杭, 如何保护汀江河, 培养学生爱护家园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 问题引导, 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在生物教学时, 要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教师在备课时要预先设计好开放性问题, 设计的问题在思维的向度上应是多元的, 答案也应是多元不唯一的。开放式教学, 就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每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 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对不同的结论,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当学生各执一词时, 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争论, 又可以参与辩论, 但绝对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氛围, 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又留下了课后问题, 将课堂教学引向了深入。比如讲授“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 针对市场上出现的“核酸营养物”, 引导学生讨论“核酸营养物是否有效”, 有人认为核酸是大分子有机物, 进到人体后会被分解成小分子, 所以就谈不上营养的问题。有人认为它既然是我们人体很重要的物质, 我们就应该及时补充, 同学之间争论得不分上下, 难分高低, 不能说谁对谁错, 只要有理由就是正确的, 目前还没有统一定论。

二、实践性

新教学观强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 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如何上好生物实验课, 是提高生物教学水平的关键。以往往往采用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 “满堂灌”是常用的课堂教学方式。现在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学习, 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感知, 在感知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知识, 在生活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能力, 重新建构生物体系和认知体系, 学会学习生物课。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 自己动手做, 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印象深刻, 比起传统实验中老师的单纯示范, 学生也易于理解,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知识讲座结合起来, 结合环保日, 开展科普专题讲座;一些较重要的环保节日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可以被利用起来做专题, 以主题日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利用这些节假日或以每星期一节课的时间, 带领学生做与之相关的公益活动。如结合3月12日植树节, 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 并对校园植物挂牌, 这样既能实现学生参与环保的愿望, 又能在活动中深化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样, 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报纸杂志和电视台上的环保知识, 再加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利用特殊的日子, 进行特殊的教育。比如, 在6月5日“环境日”那天, 把平时积累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印成试卷, 对学生进行测试、评分, 根据成绩评出一、二、三等奖。开展这种活动既可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 又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参与意识。从而让学生在实践程中获得感知, 在感知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知识, 重新建构生物体系和认知体系, 学会学习生物课。

新课程关注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以前教师一本课本、一本教参、几张挂图, 年复一年, 照本宣科地教学, 使学生失去了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学习新课程以后, 农村的田间地头、树边、草地、河边、池塘, 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利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把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与教材灵活结合在一起, 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 把生物课上得生动有趣, 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在一些地方, 突破教室的限制, 把课堂引到田野、山林、河边、湖畔, 不但让学生动手参与, 而且能身临其境, 感受生物教学与自然交融的乐趣。

谈新课改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10

一、尊重学生, 还学生学习的自由,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课改的一个主要突破口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如何实现这一转变, 关键是课堂能否真正交给学生, 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 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 才会给学生自由, 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才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 学生通过参与学习过程, 得到深刻的体验。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带来的长效性。我们可以这样来看“课堂”,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 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是学生成长的舞台, 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 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有了认知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得以加强, 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 学生对个人价值的认识, 就可能有进一步发展。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 而应关爱他人, 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沟通, 懂得尊重人、体谅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先从转变教学方法入手:

1. 教师要动手。不仅要求学生动起来, 教师也要动起来, 和学生共同观察、记录、分析、整理, 打破以往教师讲、学生记的格局。

2.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以往的课堂大多是教师提问题, 又以教师解答问题而告终, 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主动性。而放手让学生探究, 不要求整齐划一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推理、想象, 自己想出来或争论出来的结果才会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如专家所言, 学生从同学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师、教科书上学到得多。教师加以引导、梳理即可, 这种做法说小了, 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 说大了, 是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需要和意识。

3. 提倡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个人与群体的互动, 懂得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并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交往、合作, 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还要懂得如何善待自己, 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弱点, 知道如何发挥优势, 弥补短处。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4. 课堂教学情感化。

硬性说教的教育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要求寓教于乐, 寓教于情, 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例如:在讲保护环境的内容时, 应从身边的环境说起,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环境, 每种生物生活都离不开环境, 地球只有一个, 资源有限, 为了我们人类自己, 难道我们还不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吗?

三、通过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以前, 一个学期只安排少数几个实验, 而且也不能全部都做, 因为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实验。实行新课改后, 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 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 这样, 老师的手脚一下子就放开了, 实验材料、用具等应发动学生自己准备, 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 分析辨别的过程。如:教学“植物的开花”一节时, 学生从田野、路边、山上采集的各种花朵, 汇集在课堂上, 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 各小组之间分工合作, 细心观察、解剖, 做到资源共享。各种花的形态、结构、颜色、气味等, 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比老师用语言描述、学生静坐听讲效果要好得多,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如:学生搜集鼠妇、蚯蚓等, 不再一一列举。这种实验方式, 注重了实验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 学会了分工合作, 学会了观察分析, 老师的负担减轻了, 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强了。

四、重视课堂教学的实际化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化

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获得, 而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获得知识后的应用重视不够, 因此造成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 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 不能付诸实践。这也是新课改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 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 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

五、通过变式教学, 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 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 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 使一题多用, 多题重组, 常给人以新鲜感, 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 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上一篇:LTE关键技术下一篇:优化数学教学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