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传播特点

2024-08-04

广播传播特点(精选十篇)

广播传播特点 篇1

1 媒介融合环境对广播新闻传播的影响

随着信息交流的多元化趋势的发展, 传统的报刊传播和广播新闻传播都受到网络不同程度的影响。媒介融合是指借助新型的通信技术, 将多种信息媒体融合到一起, 进行信息交换, 整合优化信息资源, 将不同媒介的信息整合到统一的媒介平台。媒介融合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组织结构, 并产生了较大的版权问题。媒介融合的环境下, 广播新闻的传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但是迎来了许多发展契机, 主要体现在广播新闻的采编和观点阐述两方面。

1) 广播新闻采编更加注重合作性。传统广播新闻的信息来源较为匮乏, 信息的采集工作主要依靠采集员进行采集和编辑, 工作效率较低, 信息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较低, 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较差, 质量较低, 无法正常地发挥广播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 信息的共享性增强, 图片、视频可以进行实时分享传播, 广播新闻的文字、视频的采集和编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节省了广播台成本, 有助于广播新闻进行实时转播。融媒体环境下, 广播新闻信息的来源增加, 信息更加全面, 同时信息来源摆脱了过去的局限性, 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采集和传播者, 保证广播新闻的时效性, 提高了广播台的工作效率, 保证了信息的快捷性。

2) 多角度的观点。传统媒体中, 独家新闻经常出现, 各个广播台强调自身的独特性。随着媒介的融合, 信息共享性增加, 新闻信息的传播具有较大的相似之处。正是由于信息共享性增加, 各个广播台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广播台对新闻评论的切入点会有所不同, 新闻播报的方向会有所差异, 促使新闻评论更加多元, 增加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媒体融合的环境下, 广播新闻的来源更加广泛, 新闻信息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2 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新闻传播的特点

1) 即时性。传统媒体中, 广播新闻与报刊新闻相比具有更高的即时性, 传播速度更快。媒体融合环境下, 广播新闻传播具有即时性, 让观众接受信息与事件同步发生, 观众可以目睹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满足了观众对广播新闻即时性的要求。广播新闻的传播实现了24 小时的直播目标。融媒体环境下, 广播新闻时效性增强, 观众能够以最快的方式获得事件的发展进程。同时, 广播新闻消息的来源更加广泛, 观众可以全面地认识事件发展的情况。

2) 内容全面, 方式多元。广播新闻通过声音进行传播, 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知器官, 更加容易被人们接受, 能够达到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这种传播方式使得新闻更加生动形象。媒体融合的环境下, 广播新闻传播内容涉及到事件的各个方面, 兼容各方观点, 包括多角度的新闻评论, 传递的内容更加全面丰富。

媒体融合的背景下, 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的制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 引起了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当前, 优秀的新闻节目需要本着以用户为核心的原则, 满足用户的需要, 注重用户的体验, 找准节目的定位, 形成自身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广播新闻节目需要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赢得网友的良好评价, 明白用户的偏好和行为特征, 形成个性化的传播方式, 追求新闻节目专业性的同时, 找到节目定位、形式与受众之间最佳交流方式。

3) 广播新闻“一体化”发展。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 观众获得新闻信息的方式逐渐增多, 尤其是移动终端的兴起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广播新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传统媒体顺应当前的发展趋势, 推出新闻客户端, 开发新闻网站, 实现了新闻一体化的发展。

4) 数字化的制作方式。随着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发展, 新闻创作更加趋向于数据可视化, 以更加直观、清晰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 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理解。“据说春运”“数说命运共同体”等节目的传播方式受到观众的喜爱, 这种通过数据解读的方式成为新闻传播的新方法, 引起巨大的关注。我国的数据新闻制作报道发展较晚, 但是数据新闻报道方式受到了各界的高度评价, 有着较大的发展机遇, 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成为广播媒体转型发展的契机。因此, 广播新闻媒体需要注重培养大数据新闻制作报道人才, 更新广播新闻制作的理念, 推动大数据新闻的发展。

3 总结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成为媒体发展的趋势, 广播媒体的转型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媒体融合的背景下, 广播新闻传播的渠道日益扩大, 形式逐渐多元。因此, 广播新闻制作和报道都要及时地进行转变, 适应媒体发展的趋势, 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价值。

参考文献

[1]范娴瑛.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教学的特点与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生物技术世界, 2013 (3) :112.

[2]马战英.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传播新特点[J].中国广播广播学刊, 2015 (11) :71-73.

[3]薛天.浅析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传播特点[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1) :147-148.

广播电视电波传播技术思考论文 篇2

GIS技术能够随时随地的采集地图信息,并且使用三维技术,将其与虚拟技术有效结合,这样台站工作人员对有关信息进行完全的了解,这不仅减少了考察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使用GIS技术,能够将所有的地理信息提供给工作人员,并且能够对地理信息进行存储,这样工作人员在对电波绕射进行分析时,能够有足够的信息数据做支持。

GIS最为一种计算平台,其为广播电视台站的正确规划、频率的正确指配提供保证,利用该技术,能够对场强进行非常深刻的分析,由此工作效率大为提高,也降低了计算误差。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电波传播技术中已经充分的利用了GIS技术,这对我国广播电视安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此技术还需要完善,还有一些缺陷性问题。

广播的有效传播 篇3

一.有效传播的含义及其影响力

信息传播,从效果来讲,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传通乐受”。传播渠道畅通,受众对所传信息不仅能够接收到而且乐于接受。二是“通而不受”。传播渠道畅通,但由于种种原因,受众对所传信息并不认同,因而也不能接受。三是“传而不通”。传播渠道不畅通,传者所要传播的信息未能传达到目标受众那里。第一种情况属于有效传播。第三种情况属于无效传播。其中第二种情况,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常常会有人将其误认为是有效传播,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要么没有创新,老一套;要么没有目标,盲目创新;要么不知所以,变来变去。

有效传播,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同一个节目或稿件分别放在区域性的地面频道与覆盖全国的频道,其传播力也会截然不同。如阿拉善人民广播电台采制的节目《十八年的感恩》,在阿拉善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只能在很小范围内收听到,其表现平平。但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神州夜航》节目中播出后,其影响力就扩大了很多。

对于广播人来说,为了减少无效传播,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就应当强化听众意识,除了要有“最恰当的内容”、“最适当的形式”外,还必须要有“最适宜的时段”。这样才能使信息进入听众的心灵空间。

二.有效传播的内容要恰当

内容无论对任何节目永远为王。二十多年来,阿拉善人民广播电台蒙语栏目《神奇的阿拉善》充分发挥地方特色,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这档节目原创于1987年,在二十多年里,不断改革、创新、充实,一直是阿拉善人民广播电台蒙语节目的精品,收听率非常高。实践证明,相对稳定的节目内容是《神奇的阿拉善》长盛不衰的法宝。

“内容为王”是指广播节目中所透露出来的最能满足听众思想、观念、信息需求的那些信息元素的组合体,这个组合体要扎实、准确、鲜活、独家,与时代同步,与听众有关系、有益处、有趣味等等,简单地说就是内容恰当。恰当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与听众的价值判断应该是相契合、相一致或相协调的,这样听众才能够认定这一个信息内容对他有价值,从而乐于接受。

内容恰当不但要有实在性,而且还要比听众所想略高一筹,这是节目是否好听、可听,甚至是否有回头率、持续力的关键所在。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潮流怎样变化、时尚何去何从,它是决定节目收听率的灵魂。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你必须比听众占有这个领域更多的资讯、更广的内容,还要具有去除更多自我的更大的包容性。其次,你在思想观念上要站得更高、站得更前沿;在时代感上更有灵敏的嗅觉甚至预见性。也就是说你说的内容既是听众想听的,更是他们没想到的,要有引导启示作用。这也是广播人在广播改革中,之所以对内容创新有着不懈追求的原因。

三.有效传播要有适合的形式

随着媒体竞争压力的加大,广播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播人已经认识到了传统的我传你收,我播你听的那种不重视形式创新,甚至把形式简单地理解为从属于内容的节目制作、传播方式的错误观念。这种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整个媒体业的发展。因此,近些年,广播人对广播媒体进行了大胆改革,特别是在形式的创新上,改革力度更大一些。从不同节目内容采用不同的风格样式到广播元素的充分调动;从节目主持人直播化到节目大时段板块化;从听众以信件参与为主到热线电话、短信的互动参与;从频率专业化、类型化到播出分频化;从广播的独立运作到与新媒体网络的相互融合等等,都是广播在形式上的变革和突破,目前,“频率专业化”、“节目主持化”、“栏目对象化”、“参与互动化”等等,已成为广播改革的新亮点。

四.有效传播要有适宜的时段

广播的传播必须要有时段意识,要针对不同听众的作息时间,考虑传播时段的适宜性。

时段意识就是“适时传播”的思想,就是把最好的节目在最适宜的时间里,提供给尽可能多的需求这种节目的人。最适宜的时间,也就是个人化的时间。它的依据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他们的作息时间、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一区别为广播全天候有效传播提供了可能,也成了广播分频播出、分众播出、节目改版的依据。

“个人化时间”概念打破了广播传统的“黄金时间”概念的约束。不同的人,其收听广播的“黄金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广播要想争取最大数量的听众,实现最大限度的有效传播,不能把思维定势在某个所谓的黄金时段上,而应该放眼全天侯,针对不同听众的不同作息时间,开辟不同的黄金时间。

浅谈广播新闻的传播优势及语言特点 篇4

一、广播新闻的语言特点

(一)口语化

“说”给听众听是广播新闻最大的特点,而适合“说”的只有口语化。广播新闻与报刊上的语言有所区别,广播新闻所使用的语言是人们经常说的口语,语言清楚流畅,使人一听就明白是在表述什么事实。但广播语言的口语化与日常中的口头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广播口语化应对口头语进行加工,具备准确、通俗、明快和富有文采的特点。广播新闻应在便于人们收听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口语化语言,运用文学“白描”的手法再现新闻场景,从而弥补广播缺失可视画面的遗憾。

(二)叙事明晰,态度鲜明

新闻是要用事实说话的。主持人在讲道理时候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切忌使用转弯抹角、隐晦曲折、含蓄、蓄意、暗示以及反语等表达方法。广播信息只是一瞬间,不像报纸或者电视重播的语言有持续性。因此,广播新闻过程中,语言要简洁、清晰,叙事要明确。广播新闻过程也是全国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同的人对新闻持有不同的态度。广大群众热烈欢迎,对我们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高兴。总之,新闻播音员是党组织的宣传人员,应该站在党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宣传我国的文明、精神,使全国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

(三)准确、形象化

广播新闻的语言具有准确、形象化的特点。播音员在广播新闻的同时,要使听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播音员广播新闻的过程中,必须要用生动、形象的事物代替抽象的数字或文字信息,使听众在收听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换句话说,就是要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无形变有形,远处拉近。多用事实说话,少用抽象、笼统的概括性语言进行广播。另外,在广播新闻过程中,语言的准确性极其重要。要避免生硬、怪癖、一音多义、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要用口头语,不用或者尽量少用文言词进行广播。例如,广播新闻中,“比较适合”可用“为宜”代替,这样能够冲击人们的视觉,达到声画合一的审美效果。

二、广播新闻的传播优势

(一)将突发性新闻及时广播

随着科学技术的改革与深入发展,人们使用互联网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关注国家新闻。而广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播报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性的新闻事件。记者只要有一个电话,可以在第一时间向观众报道消息。通过描述报告,气氛很好地展示给了观众,观众可以体验到视觉效果和现场感。例如,在发生火灾时,“及时性”广播有更突出的优势。

(二)信息量大

相对于传统的报纸和电视,广播新闻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传输大量的信息。网络媒体的容量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硬盘可以有效地存储数以亿万计的汉字信息,并且传播的主题和方式多样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来源,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传播出去。广播新闻主要采用的是收音机广播的形式,其投入的成本较低,并且可以随时根据听众的需求调整新闻播出的时间与内容,使听众在第一时间接受信息,提高广播新闻的整体质量。应该根据听众的需求对广播新闻节目进行适当调整,使新闻媒体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满足各方人士的需求。

(三)便捷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收音机向小型化、轻便化发展,手机、汽车都已经具备了收听广播的功能。收听广播新闻节目最为简便、自由、随意,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喜好,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听新闻。同时,广播用声音说话的特点可以使听众在工作、劳动过程中收听节目。

(四)可让听众参与其中

近年来,社会公众意识不断增强。这为群众广播电台提供了一个政治平台。通过通信技术,受众不仅能够收听新闻,还可以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受众收听广播新闻,除了经常使用手机等热门形式,还可以利用网络、手机等互动平台。广播新闻栏目不仅可以及时发挥社会媒体的作用,还大大提高了广播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摘要:在各种媒体竞争的背景下,广播新闻节目具有有效性、互动性等一系列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众对公共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广播新闻节目作为传统媒体节目仍然有相当多的受众,与广播自身的优势分不开。本文主要研究了广播新闻的优势,分析了广播新闻的语言特点。

广播传播特点 篇5

论文摘要:与电视和纸媒相较,广播在某些方面是弱势媒体,但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都在迎来机遇的同时面临一定的挑战,只有找到适合时代的自身发展方向,广播媒体才能取得相应的发展。因此,探讨现阶段如何增强广播的公信力、及时性,使广播新闻焕发出勃勃生机值得探讨。

信息时代对广播新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新闻以各级新闻广播频率为主要载体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其听众收听时间相对较长,听众规模也很大,可以说新闻广播的收听量与收听比重在所有广播频率中占比最高。在当前发展阶段,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新闻广播的播出效果,增加广播体的受众、增加原有受众的忠诚度值得深入探讨。

1广播新闻的特点

可以说,对任何媒介来说,新闻都是最受关注的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想把新闻环节做到优秀,各种媒介又常会感到难度相对较大。无论是电视、广播、报刊,还是网络,新闻都是吸引受众的核心内容所在,更是吸引广告商向媒体投放广告的主要赢利点。

要提升新闻质量,应追求和加强以下内容工作:一是新闻信息量追求最大化;二是信息与新闻必须追求及时性;三是播报的新闻要具备一定的广度与深度。然而,受不同媒体传播模式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媒体的表达方式与新闻特点也不尽相同。杂志通常以半月为单位进行发刊周期,来实现新闻信息的传播;报纸则多以天为单位对新闻信息进行传播;广播、电视则通常以半小时或整点为单位对新闻信息的具体内容进行传播;网络媒体更是以分、秒为单位对新闻信息进行传递和播发。由于传播特点的`不同,不同媒体新闻传播形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报刊通常以通讯和深度报道见长;电视则以可视性、生动性更强的视频效果取胜;网络媒体则以新闻信息的快速传递为显著特点。与其它媒体相较,广播新闻具有如下的特点与优势:1)广播新闻能以相对较低的制作成本,满足受众低成本消费的需求;2)广播新闻能适应各层次文化要求,用声音、语言魅力实现新闻的信息传播和价值体现;3)广播新闻可以实现动态收听,具有更强的易听性,可随时随地收听;4)广播新闻更具时空穿透力,其不受新闻内容的地域限制,也不受时间的影响,可对新闻信息进行快速的报道、解读,实现对新闻受众的快速服务。

广播媒介的多元化传播浅析 篇6

关键词:广播媒介多元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184-01

1、前言

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广播媒介的传播形态走向多元化,作为广播的对手,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同时也是广播未来发展的新盟友,随着“移动人群”这一概念日渐清晰,曾被认为没落的广播迎来新的发展,其人气开始回升,广播业开始“复兴”这一说法兴起。如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视业的兴起将美国广播几乎逼近了悬崖,汽车和干电池带给广播在移动领域的优势,广播得以继续生存下来,到目前为止,只有广播真正可以称之为“无国界媒体”。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广播媒介多元化的传播形态必将给自身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

2、广播媒介的多元化传播形态

2.1传统广播

传统广播形态仍然是主流形态,其特点是:采用无线电传播技术:传播快、成本低廉和接受方便:受众主要是被动地收听,选择性小;听过即逝的不可保留性。

2.2网络广播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广播与网络开始结合,产生了网络广播这种新的传播形态。网络广播是指互联网作为传播载体,传播音频、视频信息的广播。网络广播的产生是以位于美国西雅图的“进步网络”公司在其网页上提供“音频自选”服务为标志的,之后各大广播公司竞相开始与网络结合。

2.2.1网络广播的类别

按照创办机构,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传统广播媒体与网络结合,主要提供电台机构介绍、节目介绍、广播内容的文字信息、在线音频广播服务,目前我国每一家地市级以上广播电台都基本具有上述功能;第二类,商业性质的公司和网站同网络结合,一般以电台名义,比如各地电信部门开办的各种频道[3]、腾讯QQ音乐点播,这些商业网站将网络广播电台作为网站提升品牌和增加点击率的一种方式;第三类,业余网络广播电台,由个人或集体投资成立,一般以音频为主要内容,节目贴近生活,也包括各所高校成立的校园网络广播电台。

2.2.2网络广播的特点

广播与网络的结合,使得音频的内容可以结合文字内容,图片甚至图像,缩小了广播和听众之间的距离,视觉上的享受使人的记忆更加深刻;网络广播使得听众可以在预先了解各种广播内容的情况下,根据自己喜好和要求选择收听内容和时间,不再是以往单纯被动的接收形式和接收时间;网络化使得广播改变了仅停留在收听阶段的局面,网友听众可以通过网络互动,主持人与听众,听众与听众之间,形成多角度的交流;网络广播传播的范围增大,由于互联网是全球联网,因此网络使得任何一个联网的节目可以迅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听众可以利用广播来动态的“了解”世界。

2.3数字广播

数字广播的原理是将各种音频、视频信号数字化,然后进行编码、调制,传递多媒体信号,包括文字,画面、电视节目等各种信息。

2.3.1目前数字广播的几种形式

目前数字广播的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数字声音广播,从信息编码、通道到调制方式完全采用数字化,单频多点网覆盖方式,将宽带通道根据需要分成各个子通道,用来传送不同的业务,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上个世纪末,通过卫星传送数字信息广播的方式开始出现,三颗地球同步卫星和接收机等设备保证了数字声音广播可以向全球播放,覆盖范围大大增大,其缺点是对于有遮挡的地方如树、房子,看不到卫星的地方就收不到:第二种,数字多媒体广播形态,与数字声音广播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不仅可以传送声音,还可以传送视频图像等多种节目,技术上是将声音的信号改为可以传送图片、视频等多种内容的信号;第三种,网络数字广播,将数字化的广播节目与网络结合,一方面可以网上提供同步播出,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点播服务。

2.3.2数字广播的特点

数字广播的音效非常好,几乎可与CD相比;收听效果好,即使在汽车上收听广播也没有杂音产生;便于携带、移动收听,为移动的人群提供服务,手机也可以接收广播;数字化广播接收面积大,特别是现在和卫星结合的数字化广播。

3、结束语

在各种媒体技术层出不穷、高速成长的今天,广播“弱势”理论曾一度占据着人们的思维,然而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报刊、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的相互融合趋势,使得广播媒介在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出现了多元化的传播形态,除了传统广播外,还有网络广播、数字广播这两大传播形态,通过对这些传播形态的具体阐述表明在充分了解世界广播媒介发展格局和趋势的前提下,从我国广播的现状特征和发展需要出发,广播媒介在新媒体时代将大有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丁俊杰,黄升民,中国广播产业报告——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

[2][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2

[3]高雁l广播经营发展策略的思考[J],当代传播,2003(1):87-88,

广播电视信号传播中的光纤传播技术 篇7

在众多的广播电视信号传播技术中, 以往的卫星信号传输技术和微波信号传输技术都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基础, 但是光纤传输技术的出现, 彻底改变了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技术的应用。现阶段, 光纤信号传输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传输技术, 同时也是好评最多的传输技术。根据上文提及的内容, 光纤传输技术能够有效地将传输信号按照内容或者别的方式进行分类保管, 同时在传输过程中也是多样性的, 这些是卫星传输技术和微波传输技术不能够实现的。正是因为有了光纤传播技术才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的任意切换。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方面主要的要求有两个:第一个要求是各种传输设备要满足传输信号的要求, 同时要保障传输信号的安全。第二个要求是要保障各种广播电视信号能够任意转换。光纤传输技术能够充分地满足上述两个要求, 因此在应用过程中也是最为广泛的。就目前的传输技术而言, 广播电视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 最好的选择就是光纤传输技术。我们在应用过程中就是要发挥光纤传输技术的优势来提高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安全和多样性。

关于广播电视信号传播中的光纤传播技术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光纤传输技术中非压缩传输技术。第二个方面是光纤传输技术中的压缩传输和非压缩传输相结合的传输技术。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1光纤传输技术中非压缩传输技术

在广播电视信号传播过程中, 想要达到对于传输信号的非压缩传输, 就要应用光纤传输技术中的非压缩传输技术。要熟练的使用非压缩传输技术, 就要细致地了解非压缩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文章阐述的非压缩阐述技术主要是应用了光纤连接的终端设备来实现视频信号的传输。简单的讲, 现阶段的广播电视信号的高清视频的信号传播主要是依靠了非压缩传输技术的应用。在该项技术的实际应用中, 需要在光纤传输信号设备的终端地方定制光纤线路, 通过特制的光纤线路将非压缩传输信号传输到电视广播中心。

非压缩传输技术主要的应用情况是在电视直播的过程中, 尤其是在体育赛事的直播比赛过程中, 更是将非压缩信号传输应用到了极致。应用非压缩传输技术直播电视节目能够将现场的实时画面更好的传输出来, 呈现出更优质的直播画面。在体育赛事直播过程中, 应用非压缩传输技术能够更好的将赛事实况和现场观众反应相结合。完整并且优质的电视视频信号直播还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最显著的一点就是要保障直播现场和直播使用设备之间的距离,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两者之间距离在50m之内最好。直播设备能够有效地将现场的信号资源转化成传输信号进行传输, 通过光纤传输设备最终呈现给电视观众。现阶段我国的电视观众对于电视的直播画面的清晰度, 流畅度。特别是在直播热门体育赛事的过程中, 电视观众需要更为清晰和流畅的电视直播画面。因此在进行广播电视信号传播的过程中, 对于直播一定要应用好非压缩传输技术, 不断地提升电视信号直播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 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 由于信号和信号之间的接口不一样, 就要在传输的过程中区别管理, 这样可以保障信号传输的安全及信号传输的流畅度。通常情况下, 我们在信号传输的前期就会将不同的信号分别给予固定处理, 这样就会有效地简化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程序。我国目前在信号的区分工作中, 已经有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和方式, 有效地提升了电视信号转播或者直播的效率。尤其是在电视直播的过程中, 更是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强度。最为主要的是能够有效地避免直播过程中出现重大技术失误, 提升转播或者直播的成功率。

所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光纤信号传输的过程中, 在TOC (Television Operating Center) 为用户提供两个HD-SDI接口的同时使用, 主备信号由IBC (International Broadcast Center) TER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Room) 通信机房提供, 不仅实现了信息和视频文件的有效交互, 还实现了系统的可能故障的有效预防。采用两个接口, 可以在其中一种设备故障的情况下, 顺利实现信号的转换, 以便保证实时的信号传输的效果和质量, 避免由此导致的转播中断。

2光纤传输技术中的压缩传输和非压缩传输相结合的传输技术

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过程中, 不同的信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缺点, 在传播信号中没有集所有优点于一身的信号, 也没有都是缺点的信号, 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在广播电视信号传播过程中, 加以区分和注意, 将传输信号中的优点集中到一起, 并且最大限度地放大, 同时还要将有缺陷的信号给予摒除, 将缺陷信号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信号的传输管理过程中, 通常的做法是将压缩传输信号和非传输信号相结合, 特别是在信号传输量较大的区域, 更要将两种传输信号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我国现阶段, 电视广播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领域, 我们在进行相关的工作处理中, 不能够停留在以往的工作内容中, 应该更多的进行创新, 使用最新的技术和最先进的设备进行信号的传输。这是我国广播电视领域的发展趋势。

单边信号的传输使用双光缆和冷备设备, 双光缆设置在TER机房和TOC电视转播机之间, 冷备设备主要包括:传输接口设备、 编解码器和光端机等。TOC用户提供HD-SDI接口一个, 设置主备光缆和冷备设备在TER通信机房和TOC之间, 当主用传输发生故障时, 完成光缆或者设备替换, 从而保障主备通道的传输质量和可用性相同。IBC机房和TER机房之间的设备中也包括很多冷备设备, SDH系统为带保护倒换的系统, 完成长途传输, 主用设备发生故障时, 及时替换相应的传输接口设备和编解码器, 主备通道的传输质量和可用性相同。

摘要:近些年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持续, 我国的广播电视领域也不断发展和创新。我国广播电视信号传播技术中应用了光纤传播技术。文章针对光纤传播技术进行阐述和分析, 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和分析, 为我国的光纤传播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播中更好地应用贡献力量。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号传播,光纤传播技术

参考文献

[1]孙殿伟, 候飞.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应用[J].电子制作, 2013 (9) .

[2]商云娇.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及安全[J].新闻传播, 2012 (6) .

[3]杨卫华.有线电视信号光纤传输维护技术及优势分析[J].中国新通信, 2015 (10) .

[4]于成功.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6) .

广播传播特点 篇8

在电视节目中,传播的主体,就是主持人是核心,主持人的权威性越大,受众对节目的喜爱度和信任度就越高。在传播过程中,主持人就是说服者,通过其语言传播理念,对他人的认知、感受产生影响,最大程度达到说服的效果。为了保证节目效果,电视台在选用主持人方面也更为慎重,宁可循规蹈矩,也不轻易冒险。十几年,朱军依旧占据央视各大舞台,湖南卫视也永远是何炅、汪涵。所以为了使节目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主持也需要具备诸多素质。

1. 贴近性

贴近性,指的是传播者应该要贴近受众,尽可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在保险行业,一般业务员最容易说服的是其亲朋好友,即便是陌生人,也要沾亲带故地拉近距离,这样就是为了最大程度消除和受众之间的隔阂,使得说服能够顺利开展。播音员、主持人对语言贴近性的运用,应建立在双向传播模式链条“传播主体—接受主体”之间的位置上,在传受双方主体间的平等往来状态下自然生成,表征与构建一种既体现社会主义传媒本质,又切合传播活动时代风貌的和谐交互的传播秩序。央视前主持人倪萍,一直被观众亲切的称为“倪大姐”,深受观众的喜爱,一口地道的“山东话”虽不符合当今主持人上岗的标准,但在当中确实影响一批观众的贴心话语。所以,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要时刻心中有观众,把握“对象感”,调整自己语言的结果,让观众易于接受。

2. 专业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节目也随之产生,相比于几十年前,单一的播报式的主持,现在主持人更需要对法律、人文、心理等诸多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节目当中,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学习背景,就能大大提升传播的效果和说服的强度。比如央视《今日说法》主持人撒贝宁,就是北京大学法学的高材生,在节目中总能够和嘉宾轻松自如畅谈法律问题,还能够在关键的时候为嘉宾补白,获得了广大观众的信任和喜爱。央视主持人董卿,总是能在大型文化类活动中大放异彩,也得益于其研究生阶段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而当她主持“青歌赛”的时候,总是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来填补不足,青歌赛也特别设立了第二现场,邀请了韩红、张也等音乐界人士点评,他们相当于嘉宾主持,用专业的话语让节目更加立体有说服力。

3. 公信力

公信力即公共信任度。2015年媒体公信力调查显示,人们最反感肆意歪曲新闻事实的假新闻,主流媒体比市场化媒体的公信力更高。在各类型媒体公信力排行榜中,电视媒体以54.6%的得票率依然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报纸、网络和广播。之所以电视能够成为公众最信任的媒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洪忠副教授分析,电视的覆盖率最高,最核心的因素是长期以来积累的观众基础。主持人也是公众人物,需要获得大众的喜爱和认同。但其和娱乐明星不同的是,娱乐明星只要利用了自身的知名度,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财富和收入,所以很多明星用各种方式炒作自己而获得关注度。而主持人,更多是时候充当的是“意见领袖”,需要有良好的个人形象才能够一呼百应。前央视主持人文清,曾登上央视春晚红极一时,可后来因为代言的产品涉嫌虚假宣传,而再难登上主持的舞台,涉足影视界也表现平平。所以,近年央视严格限制主持人代言和接商业活动,其实也是防止主持人因此失去公信力。人与人需要信任,才能够更好的沟通和交流,而主持人需要获得广大观众的信任才能把握话语权。

二、了解受众心理,把握传播技巧

1. 情境化

中国的电视节目日新月异,往往都是符合受众的诉求,推陈出新。作为主持人要学会适应环境才能够与时俱进。北京卫视《鉴宝节目》其特殊的形式和场景深受欢迎。每期根据故事,将演播厅设计出故事的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主持人根据内容设计的演播室内的行动线,调整语言风格,贴近故事基调,讲述和展示相结合,有强烈的代入感,创新的“戏剧化”营造了生动情境。今年,央视记者蒋林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在“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故、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玉树地震等多次重大灾难现场,他观察力准确,充分发扬同理心,破碎的拖鞋、劫后余生的一家三口……蒋林总能置身情境中,擅于发现、准确提问,他的播报让电视观众震撼和动容。今年,天安门广场大型阅兵,蒋林一改往日形象,一袭西装出现在各个方阵,语言铿锵、内容简明,获得广泛好评。而担任阅兵解说的崔志刚却难改平常的新闻播音,与阅兵场景格格不入,遭到质疑。节目在变化,环境和场景也在不断变化,主持人唯有不断调整自己适应节目的变化,才能更好达到传播效果。

2. 主流化

格伯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载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在社会大环境下,主流价值观对受众有着很大的影响。主持人要学会在大环境、大背景下发挥个性化,若一味标新立异,脱离社会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则难以被观众接受。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是从韩国引进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虽然是引进的节目,但节目内容却表现了浓浓的“中国味道”。场景从农村、大自然、革命根据地,内容涉及传统节日、传统文化,通过娱乐的方式突出了浓浓的亲情。而主持人李锐以“村长”的身份出现,每次的出场虽然总是有综艺效果,但他维持民主公平、尊重和宽容。在娱乐节目中,精心的设计,和主持人看似漫不经心的话语,都表达出了人们心里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所以节目深受观众的喜爱,所到之处都会游客云集,主持人本身和栏目嘉宾也通过节目大火。

3. 生动化

虽然在传播的进程中,主体是传播者和传播内容,充分运用说服传播的核心技巧,也能够使得节目更加直观,主持人的话语更加形象生动,影响最后的传播效果。在当代大众传播中,首要的是幽默感,幽默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能使受众感到轻松和愉悦,并把这种状态放在欣赏传播者所传播的内容上。幽默感有多中呈现方式,语言、节奏、语气、动作等等,刘震云的幽默表现在节奏。观众永远无法预期他下一句的话语,前面有趣的包袱一层两层三四层……突然间一语中的,让观众跟着他的节奏,被他的状态所感染。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身价始终在全国主持人前列,很重要的是因为其“幽默感”,他说“幽默是一定有智慧含量的,但是现在信息交流迅速,需要短时间内达到某种效果,好比西医跟中医一样。搞笑好比手术刀,瞬间就能缝合你的伤痛。但幽默不一样,它像中药,喝下去以后很苦眉头一皱,当你仔细去吧嗒嘴之后却有些甘甜。回味起来,不一样的感受油然而生。”

另外适度的“重复”也有利于引起观众的注意,并且有助于观众的记忆。例如《快乐大本营》的口号“快乐大本营,天天好心情”,以及其主题曲《啦啦歌》都通过在节目中不断的重复让观众记忆。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重要是事说三遍”。但是现在很多节目在用这样的方式来重复广告,次数过多有可能反而引起观众的反感,产生负面的效果。

浅析广播的互动传播模式 篇9

一、广播互动传播的意义

(一) 改变传播理念

广播传统的互动形式的特点是延时性, 最初为信件往来, 即听众收听节目后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感想等通过信件的形式反馈给广播媒体, 收到信件后, 媒体再通过受众的反馈要求, 经过商讨、筛选、研究来对节目进行调整或改进。这是广播互动最为原始的形式, 操作麻烦, 时间漫长。进入20世纪80年代, 广东等地的电台率先开创了热线电话直播的形式, 相对于传统的书信形式的互动, 热线形式的方便与快捷是信件无法比拟的, 具有操作及时性, 参与和互动性强等特点。

(二) 助推广播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动模式在广播中的应用也不断发展, 传播手段也不断更新, QQ、短信、微信、微博、博客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以往的热线形式。新的互动形式, 使传统的互动空间模式被弱化, 对广播节目的影响可以进行更好的拓展, 并且, 新互动形式跳出了以往活动模式的时限性的局促, 无论是否在该档节目正在播出的时间内或之外都可以进行互动, 都可以留言、发信息、发帖, 信息会及时地更新反馈在互动平台上, 为在节目播出时主持人更好地应变奠定了基础。就参与者而言, 通过这些新的互动形式, 使参与节目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和经济, 而且较之于热线的形式, 文字的付诸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所以当通过新互动模式将文字上传到互动平台, 当自己的文字被主持人在广播中念出来之后, 会给参与者一种与众不同的愉悦感和兴奋感, 这种感觉又会促使受众更多地参与节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且, 新互动模式选择多样, 操作方面, 除了电脑外, 手机操作也是新互动形式的主要工具, 大大增加了方便性。同时, 主持人在节目中也可以根据信息的性质选择是否在节目中公布, 这也增加了信息的可控制性。

(三) 拉近和受众的距离感

传播的重点在于不是传播者单方面地向受众传递信息, 而是整个过程中都保持双向互动。因此, 可以说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是双向互换的。这在广播的谈话节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谈话节目中, 参与者既是受众也是发表意见的传播者。同样, 主持人的角色也是如此, 既可以代表听众提问, 也可以与受众一起聆听采访对象的意见建议, 还可以代表媒体发布一些观点, 做一些点评, 以达到节目的目地。

在社会市场化的今天, 几乎所有的产品的流通都不是单方面的, 都是双向的。作为特殊产品的传媒产品———广播, 同样具有商业属性。而一次商品流通过程的完成, 对下一次流通其主要的作用是消费者互动后的信息回馈。所以, 笔者认为信息回馈对现代数字技术媒体下广播节目的发展尤为重要, 要保持节目与受众的沟通和交流, 及时改变互动方式以便朝着受众满意的方向发展。

二、互动传播拓宽了新的思路, 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互动传播在数字化的背景下, 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低估的。

一是互动模式使广播的节目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受众真正成为了节目的关键, 节目从制作、播出、反馈都是同步完成的, 互动模式传播使节目更趋于整体化。

二是互动模式对主持人的素质要求更高。因为互动是即时性的, 这就要求主持人对反馈来的信息的言论方向、角度及观点会马上做出判断处理, 选择更能反映大众声音的观点进行传播, 同时还要遵守广播的播出规则。只有播出的内容得到了更多大众的认同, 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互动传播影响受众的认知更大。互动传播将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参与, 不仅在受众心态的角度, 更重要的是还会直接影响受众的意识形态, 这使受众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大幅提高, 同时广播的影响力也得到提升。

四是数字化使互动传播加速发展。在数字化背景下, 所有的互动模式都是及时的, 互动模式的发展使广播得到了更强的生命力, 也更好地融合到数字化的发展中去。随着3G技术的普及和4G技术的开发, QQ、短信、微信、微博、博客等等互动形式会使广播的发展道路会愈加宽广。

三、进行有效互动的途径

一是提升主持人的职业能力和水准。互动条件下, 主持人的言论甚至行为都直接代表着广播电台的整体形象, 甚至影响着节目的发展, 要想更好地与受众互动交流, 主持人必须及时、不断学习, 随时更新知识, 提高个人修养和理论水平, 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公共形象, 做到以节目指引听众、帮助听众、启发听众、感染听众。

二是广播媒体要有完整的节目审核制度。既往的三审制度是完全必要的, 即主持人、制作人、总监三层的审核, 对节目进行监督和审查, 减少甚至杜绝差错的出现。

三是建立科学、完备的听评制度。定期对某个节目进行抽查, 并作详细的听评记录和报告, 及时向管理层汇报, 并与主持人进行沟通, 使主持人在不断总结和学习中改进, 在主持中改进和学习。同时, 主持人应明确自己的定位, 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同听众交流, 更不能以导师的形象出现, 时刻要保持谦虚的心态, 这样才能被大众喜爱和接受。■

广播传播模式的中外对比 篇10

传统的广播媒体是非常典型的线性传播媒体,传播方向确定。在此线性模式中,传者占有对信息的绝对控制权,他发布什么信息,受者就得被动地接受什么信息,受者对信息的接受与否,传者也丝毫不知情,毫不理会。

广播媒体的线性传播特性在某些程度上来说也有其优势。广播的传播效率极高,时效性强,广播的到达率也高。目前,越来越多的手机、MP3配备了广播收听功能,而各种交通工具上广播收听设备也是标准配置。通过这些设备,听众可以随时随地的收听到广播节目。因此,广播是最能够“快速反应”的媒体。

广播的这一特点,尤其适合报道突发状况或需要持续追踪报道的重大事件。这一点上,日本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早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以NHK为代表的相关广播公司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周时间里编排了长达100多小时的特别节目。无间断的实时报道地震灾情、救援进展、受灾与幸存人员信息等。除此之外,广播公司还不间断的接受求助电话,包括“有老人被埋在了废墟下,赶快来救助”“什么地方有饮用水”“什么医院能做透析”等。这些求助的内容大部分都播送了出去,并得到很好的回应。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上海广播电台也在快速线性传播模式特点上进行探索,取得了不小收获。2006年,上海广播电台990新闻综合频率做了相当大的改版,将每小时的整点新闻节目都改为滚动直播,重大新闻即时插播,动态时间随时连线。滚动新闻也一改原首播的完整重播,上下午整点新闻内容的更新率达90%以上,递进式报道首播内容,与前后节目联动呼应,加强了新闻的实时性、快速性的优点。这一举措,大幅度提升了上海广播电台的收听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2 丰富非线性传播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传播的出现,国内外的广播媒体不约而同的开始尝试对传统广播的传播方式的改造和优化。

1995年4月,位于美国西雅图的“进步网络”(Prrogressive Networks)在其网页上放置了一个Real Audio System的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Audio On demand)服务,标志着网络广播的诞生。随后,世界上主要的国际广播公司都纷纷与网络联姻,如BBC建立了在线新闻网站,美国之音VOA用23种语言在Web网络上进行音频广播,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用5种语言在网上进行新闻广播。

网络广播丰富了广播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广播媒体的线形单向特征,不再是由信息制造者向接受者的单向流动,而是由信息接受者主动发起,通过搜索关键词,点击内容标签,接触到多维的广播资源。网络广播的听众也就是信息接受者变成了是信息传递的发起者。

近年来,上海广播电台的所有节目都能过通过其官方网站,被检索播放。这一举措大大拓展了广播的传播范围,发挥了听众的主动性。此外,在节目设置、观众互动方面,上海广播电台也做了不少尝试。例如,《轻松集结号》不但使用传统的热线电话方式和观众互动,还设置了微博、微信、短信等方式,吸引听众和主持人互动,增强了节目的参与度,开播伊始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细分传播受众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广播的收听群体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5.4%近8 000万听众是在汽车中收听广播节目。2004年以来,我国私人汽车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加上城市郊区化和交通问题的突出,广播获得了对于最忠实群体吸引的良好机遇。

从美国广播的经验来看,有一组美国权威机构的数据:所有18岁以上成人听众中,在汽车内听收音机的比例达83.8%,而在广告客户关注的高端听众(年收入高于5万美元的成年人、专业人士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大学以上学历者)中,在汽车内收听的比例更是高达90%以上。因此,早上6点至10点和下午3点至7点的美国人开车高峰时间,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广播收听的黄金时间和广播广告价格最高的时段。为此,2011年上海广播电台全新改版时,便非常全面的分析了广播听众的群体,针对不同时间段的听众特点,做出了相关的节目调整设定。例如,《晚安上海》的目标听众明确,抓住了每晚十点至十一点,广播收听率最高的群体——运营的出租车司机。开设的节目单元,完全是为出租车司机所设置,播报路况车况信息,接听出租车司机来电,讨论出租车司机感兴趣的话题。出租车司机的参与度极高,对节目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开播一个月,便名列此时间段上海市广播收听率前茅。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介绍了国内外广播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上海广播电台的改革探索,探讨了如下话题:一是如何强化广播的线性传播模式,发挥广播时效时效性强,传播效率高的优点;二是如何丰富广播的非线性传播模式,提高观众参与度;三是如何探索细分广播听众,设置出适合特定目标听众需求的节目。在媒体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广播作为传统娱体必须清醒地看待形势,客观地分析挑战和机遇;不断尝试,发挥优势,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开拓新的节目形式,探索新的传播模式;同时,细分听众群。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听众,才能够时俱进,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为群何波:《网络广播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广播》,2009第4期。

上一篇:房地产营销价格分析下一篇: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