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学生阅读

2024-08-02

倡导学生阅读(精选十篇)

倡导学生阅读 篇1

一、互动阅读的方式

(一) 读本借阅互动

一般学校都有图书室, 班级有图书角。学生们按照图书室的规定时间, 按照班级图书借阅的规章制度去借阅读本。这样一条单向的借阅链, 可以满足一部分有阅读欲望的学生, 但同时也因学校或班级藏书数量的限制, 无法满足更多学生的更多需求。

采用读本借阅互动的方式, 就是在上述做法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学生的所有读本资源, 增设一条借阅链, 组织开展民间借阅, 变单向借阅为互动借阅。鼓励学生进行图书置换, 在读本的浏览、筛选、比较、选择过程中, 选取自己想读的书。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享受平等的换书快乐, 享受赠与别人精神食粮, 手有余香的快乐。这份快乐, 引领他们更加关注读本, 关注阅读。

(二) 分享交流互动

学生选择好读本, 只是快乐阅读的良好开始。读书的体会, 读书的收获, 必定有个载体呈现。常规做法, 结合课外阅读, 学生或摘抄好词佳句, 或写读书笔记。虽然老师也注意以展览的方式, 让学生交流优秀的摘抄, 隽美的文章, 但老面孔给人的感觉是生硬的, 特别是读后感这一无形的重压使很多学生的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交流只是与老师的单向沟通, 展览只是被动的接受。这就需要我们减轻孩子的阅读负担, 以轻松的状态走近阅读, 更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后, 保持这样的轻松心情。其秘诀就在教师创设一个能够让教师和学生, 学生和学生相互交流的方式, 分享各自的理解, 各自的感受, 各自的体验, 各自的思想。

二、互动阅读的内容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 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不同的读物、不同文体的文章, 它们的阅读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 掌握四种基本的阅读方法:第一, 理解文章时要精读;第二, 赏析精彩片段时要诵读;第三, 了解文章大意时要泛读;第四, 寻找信息时要跳读。有了方法, 接着要做的就是用这些方法, 读什么的问题。伙伴互动课外阅读, 着重引导学生在走进阅读的过程中, 展开三个互动:

(一) 与文本故事互动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历来是吸引学生阅读的首要因素。既如此, 为何我们做教师的不充分利用这个宝贵的资源, 让学生走进故事中, 捕捉情节的变化, 体验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呢?

第一种, 再现故事。要求:每位学生从自己阅读故事中挑选一个故事, 讲出故事起因、经过、结果, 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小组交流结束, 教师在每小组中任选一名学生, 代表小组在班上交流。挑选的过程就是一个和故事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小组的互动中了解一个个故事, 在班级的互动中熟悉一个个故事。由此激发的阅读兴趣, 必然促使听讲的学生自己捧起读本, 亲自探寻故事的根源。

第二种, 对话故事。提倡: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 尝试预测情节的发展, 和原著做个合理性方面的比较;尝试续编一个结尾, 看看可否吸引下一批读者;尝试精彩片断的回放, 难以割舍的情感是否在对话中表达酣畅。

(二) 与文本人物互动

“同呼吸, 共命运”, 是互动的前提;“交朋友, 建友谊”是互动的方式。学生根据文本文字的描述, 运用线条, 尽情描画、勾勒, 再配上文字说明。

(三) 与文本作者互动

首先, 了解作者, 包括作者的自然情况, 写作背景, 作品名目。其次, 提问作者, 一切你想知道的, 可以是关于作者本人, 可以是关于作品人物, 可以是关于故事情节的设计, 可以是关于作品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可以是任何你想和作者本人对话交流的内容。或个人, 或阅读伙伴, 通过书信, 通过网络, 达成心愿。

三、互动阅读的心理调适

这里所说的心理调适, 主要是想强调在互动阅读的指导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阅读伙伴关系的真正建立。教师应作为阅读的先行者, 与学生一同阅读, 一同感受, 一同交流。只有基于同等地位的阅读, 才能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真正落实。

再次, 在互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调适, 是指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能把自己课外积累的知识在课堂中进行发表时, 哪怕是一个词语、句子, 都要及时表扬鼓励, 让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学生在获得表扬后, 课外阅读的兴趣会更高, 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更强。

其次, 在互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调适, 还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阅读是一种相当个性化的行为, 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和互动因为受到孩子的个性、心理、经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其对读物的解读方法和解读结果必然存在差异, 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对此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明确这种差异是正常的, 是合理的, 应当给予真诚的支持和理解, 应当给予热情的鼓励。只有这样, 阅读才是鲜活的, 有个性的;只有这样, 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灵动生命的一部分, 成为孩子快乐成长的加油站!

倡导个性化阅读 尊重学生感受 篇2

姓名:崔扩胜职务:教师职称:小教一级单位:阳城县白桑联校手机:地址: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白桑乡白桑小学邮编:(论文)

***

048101

倡导个性化阅读 尊重学生感受

[内容摘要]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我们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感悟是多元的,朗读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这不仅包括对学生的体验、感悟从不同的维度去评价,还包括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去评价.[关键词] 个性 阅读 尊重 评价

一、提倡个性化阅读 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从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

二、激励个性化阅读 指导读出不同见解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千差万别的。在理解课文时,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往往是结合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后的一种重新构建。对同样的文本,学生的感悟各有不同。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我在教学《黄河的主人》,引导学生感受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的小、轻、险的片段:

出示课文片段: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象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止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生:(学生读得很认真,也很投入,有的轻声朗读,有的放声朗读,有的声音一会儿低,一会儿高。)

师:(在仔细倾听学生朗读)师:谁愿意读一读这一段?

生1: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象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止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师:刚才我听你读的时候,把‚再定睛一瞧,啊,‛中的‚啊‛

读得很轻,很快,为什么这样读?

生1:因为当‚我‛发现滚滚的波涛中还有一只那么小的船时,担心、害怕得快要发不出声来了!所以我读得很轻,很快。

生2: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啊‛也可以读成第四声!师:看来你跟他的理解不相同,对,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就要说出来。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2:因为‚我‛看见一只小船在汹涌的浪涛中穿行,这是多么壮观的情景!这时心情特别激动,所以我觉得也可以读成第四声。

有一个同学举手,急切想发言。

生3: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啊‛也可以读成第三声,因为当作者发现又小又轻的羊皮筏子上还坐着六个人时非常惊讶,读第三声才能把惊讶的语气表达出来。

师:同学们,你们能够从一个字中就读出了不同的理解,可见你们有头脑,会思考!你能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你怎么理解就怎么读!(生边朗读这段话边体会)

师:刚才听同学们读这段话中‚一、二、三、四、五、六‛这六个数字时——

生4:读得又慢又轻。因为作者站在岸上,离得远,看起来很吃力,数得慢,所以要读得慢、轻。

生5:我认为作者觉得又小又轻的羊皮筏子在波浪滔滔的黄河上行驶已经很危险了,上面竟然还坐着六个人,简直不可思议,所以这六个数字要读得一个比一个快,一个比一个急。

从他们的发言中不难看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智慧的火花在迸发!我为学生能够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兴奋不已。

三、评价个性化阅读 尊重学生不同感受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下去‛,当学生‚体会而有所得,那踌躇满志,与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时候不相上下‛。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而有自己的所得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期待的吗?既然学生的不同理解不同感受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教师的评价得当与否就至关重要了。评价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只要以课文为依据,学生能言之成理就行。当学生的感受认识出乎老师的意料时,老师更多的应该是给予鼓励,指导学生说出理由来。

学生的感悟是多元的,朗读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这不仅包括对学生的体验、感悟从不同的维度去评价,还包括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去评价。再则,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是朗读实践活动的主体,要把朗读、感悟、评价留给每一个学生。鼓励朗读的自我评价,说说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再与别人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比如在教学《春天的雨点》一课中,朗读感悟的难点是‚准确深入理解‘春天的雨点仿佛也落在达丽玛的心里’的含义。‛我在课堂上安排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4人小组中自由自在地读,把自己读出的感受说给小伙伴听听。在没有教师提醒下,学生很快找到了本课朗读的一个‚生成点‛──‚春天的雨点‛。‚我听出来了,春天的雨点细细的,美美的。‛、‚我听了你的朗读以后觉得春天的雨点甜甜的。‛、‚因为春天的雨点像妈妈的手,所以我在读的时候慢慢的、柔柔的‛……这些都是学生在生生互动的朗读中真真切切的感受与评价。我也不失时机地参与到他们当中‚让我们读一读这句话,再一次去体会这份暖暖的真情‛、‚带着达丽玛甜甜的感受来读这句话‛、‚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看到了达丽玛的进步和乌汉娜

老师的欣慰。‛、‚年轻的老师冒着雨,解开衣襟把学生搂在怀里,多像一位妈妈,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样一个动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多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多了对课文不同层次的理解,分享了多元的朗读资源,在交流、评价、引导中学生体会到了自主阅读的快乐,懂得了相互欣赏,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感悟文本,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真实的感受。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就是承认学生的思维个性、认识差异,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的交换意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深入思考,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从而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个性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耐心地去俯下身来倾听每个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苗,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参考文献:

倡导学生阅读 篇3

关键词:全民阅读;影响力;家庭阅读;大环境

两岁的小孙女每天晚上竟然抱着她心爱的小电脑不是听儿歌,就是看游戏才能入睡,这真是耳濡目染啊!因为她爸爸妈妈的业余时间都是伴着手机度过的。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青少年,甚至是幼儿,眼球都被吸引到手机、电脑上。电子信息正严重冲击着印本书籍,静下心来手捧图书阅读的人越来越少。据“世界各国读书状况调查”统计,现在我国人均读书量远远小于韩国、法国、日本等国家,这不能不为我们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读书大国而惭愧、担忧。倡导全民读书已迫在眉睫。我们每个中国人要树立起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意识。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抓起,让学生真心喜欢上语文,把阅读当成人生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带动家庭阅读,从而促进全民阅读。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呢?

笔者认为,应从课堂入手。閱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体验,使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迸发出读书的激情。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教师语言的影响力

一个收视率高的电视栏目,必然有一个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引人注目的主持人。同样,一堂语文课上,教师一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一句委婉动听的轻吟,一样会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课堂上,教师若表情达意准确、简明,字字珠玑,让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深钻教材,不但对名篇佳作熟读成诵,而且应形成自己灵活运用教材的真功夫,能常教常新,给学生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以自己丰富的文学素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有的教师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就是设计几个所谓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这样课堂就显得热烈且有气氛。其实不然,一堂高质量的阅读课,教师的只言片语都要仔细推敲,尤其是开课导语、环节衔接的过渡语,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点拨语都应力求精妙、有趣,能吸引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师生反串体验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师生角色反串就是一种有效做法。它既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有新鲜感,又可以敦促学生课前积极查阅资料,主动、深入地预习课文,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另外,通过学生“讲”、教师“听”,还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情,及时发现课堂的再生资源和学生阅读中的困惑或缺失,随时调控课堂,做到有的放矢,体现了“教学相长”的真谛,可谓一举多得。

三、和家人一起读

合作学习是当前阅读教学常用的策略,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只使用于课堂,笔者认为此法还可以推广于课外,推广于家庭。一方面,能够促使家长放下手机,参与孩子的学习,密切亲情,营造阅读氛围;另一方面,可以为孩子与大人互相学习、互相赏识提供机会,让家长重温儿时读书的快乐,补习未读经典的缺憾。以此起到以少带多、以小带大、小手拉大手的作用,从而促进全民阅读。一年级新教材在《学习园地》就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让人耳目一新。如教学《草船借箭》《半截蜡烛》这些人物形象丰富的课文,让学生组织家庭成员全员参与,分角色朗读,并让学生与其中一位家人简单写写活动感受,效果甚佳。有一位家长写道:“今天和孩子一同读演了《草船借箭》,又一次感受到中国古典的魅力,我很支持老师的这种教法。”学习《北京的春节》一文,也布置学生和家人一起读课文,在一同了解老北京人过春节习俗的同时,讲一讲家乡的春节或者自己儿时过春节的趣事,其乐融融。这样做,家长无意中既督查了学生的学习,自己又有所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与家人一起读不能仅限于课本,还要根据教材的安排或需要,提供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如学习《长征》后,笔者印发了毛泽东主席的另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诵读,有兴趣的还可以用手机拍视频。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帮他们整理了安徒生的另两篇童话《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培养了家长的阅读兴趣。

四、让学生在大环境中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如果仅限于课堂,所得必然有限,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延伸阅读范围和阅读方式。除了鼓励学生和家长读一些经典印本书籍或文章外,还应该充分发挥电视的作用,及时推荐一些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的电视节目让孩子家长一起看,如演讲比赛、百家讲坛、美诗文欣赏等,为了活动有效进行,可拍视频、复制录音,不定期交流反馈效果。家庭阅读氛围一旦形成,全民阅读风气指日可待。

倡导学生阅读 篇4

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考试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修养, 而我们平时讲解的只是有限的几个知识点。语文修养是无止境的, 我们常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宽, 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所以一个学生的语文修养绝不是几节课或一本语文课本所能支撑的。因此, 必须开阔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 而课外阅读正是培养学生语文修养、增强其语文功底的一个阵地。那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如何参与学生的课外阅读呢?笔者的体会是:既要大力倡导、激励, 又要正确引导、规范。

一、教师的倡导、激励能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动力

我们常把知识比作浩瀚的大海, 而课本知识只是这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大量的知识在教科书外。中学生不大可能, 也没有必要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大量知识, 于是通过课外阅读来获取知识、开拓视野便成为最现实、最可行的方法了, 语文知识的获取, 语文修养的提高自然也是如此。

但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如何呢?前两年, 我曾在所教的两个班做了一次调查:全部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名人传》《童年》等世界名著的, 无一人;看过《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繁星·春水》等中国名著的仅有10%左右;平时喜欢看《青年文摘》《读者》《散文选刊》等优秀报刊杂志的仅有25%左右。中学生阅读面如此之窄, 阅读量如此之小, 语文修养自然是令人担忧的。

这时, 语文教师的首要工作便是大力倡导课外阅读。我常利用班会课的时间, 利用平时和学生谈话的时间跟学生讲道理, 分析课外阅读对于提高语文修养的意义, 分析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意义。至少使学生从道理上懂得确实有必要通过多看书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但是我发现这样口头上宣传、鼓动并不能完全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于是我又做了两项工作:

1.身先示范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首先得有一桶水。”要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个好读书的人。这样才能起到榜样作用、示范导向作用。应该说我从学生时代起, 就比较喜欢读书, 读的书也比较多, 比较杂, 只是时间多安排在星期天、睡觉前。为了更好地倡导学生多看书, 我采取了一些方法。

首先, 我常常将近期看的一些好的书、报带到教室。尽管这些书和讲课无关, 我也把它们连同课本、教案一起带进课堂, 并且有意、无意地忘在讲台上, 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老师原来一直看课外书。其次, 我还利用一些空闲时间, 有时甚至在讲课过程中跟学生聊自己从书报中看来的知识, 并时不时地给学生读一些精彩的片段、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 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老师的许多知识原来是从课外书中撷取到的。

榜样是最好的宣传, 老师的身先示范是倡导学生大力进行课外阅读的最好的方法。

2.树立榜样

如果说老师与学生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的话, 那么来自学生中的榜样的力量对一般学生更有感染力。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更好地倡导学生课外阅读是大有益处的。学生中总有喜欢看书的, 总有知识面比较广的, 我们做老师的就应该具有这样的“慧眼”:很快地发现他们, 隆重地在同学面前“推出”他们。使这些同学能体会到他们的特点原来就是老师眼中的优点, 使其他同学也体会到具备这些优点并不难。

一次作文评讲课上, 我读一位女生作文的第一段:“夜深了, 泡上一杯茶, 静静地坐在床上, 一霎间, 亲情的浓浓淡淡, 如同这杯中静谧的茶, 握在手中热乎乎地散发出不尽的思念和感动。”读完我随口点评:“这个开篇好, 意境好, 很优雅, 有点像席娟的风格。”这时, 这位学生站起来红着脸说:“我就是模仿了席娟一篇散文的开头。”我马上说:“这不是抄袭, 这有什么难为情的?中学生看了好的作品, 就是要有意识地学习、借鉴、模仿。到最后能很自然地写出一些好句子, 构思出一些好的表达形式, 我们课外阅读的目的就达到了。古今中外, 借鉴别人而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就是借鉴了唐代王维的“执手相泪望, 欲语竟无言”, 毛主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就是套用了唐朝李贺的“雄鸡一唱天下白”, 辛弃疾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就是借鉴了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 琼瑶的《在水一方》中的景物描写就是借鉴《诗经》的《蒹葭》……这时, 我发现同学们都激动了, 他们似乎找到了灵感。从此之后, 他们都能从书海中去搜索一些好的语句, 来润饰自己的文章。

确实, 课外阅读是花时、花力而又不能立竿见影的工作。在同学们未能认识到它的意义时, 老师一定要大力倡导激励并亲身实践。就我的经验, 由于做好了倡导工作, 我所教的两个班, 在课外阅读上都感兴趣了, 读书气氛很浓郁, 并且这种良好的习惯贯穿了初中三年。我想, 他们在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后, 如果仍然能够坚持这样的习惯, 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二、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规范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益的关键

“书海茫茫”, 确实, 现在的中学, 图书几万册, 杂志几百种, 更不用说外面还有这么多的书店、书摊了。如果一个学生盲目地一头扎入这书海中, 就像是一叶毫无装备的小舟驰入了茫茫的大海, 即使不被汹涌的波浪掀翻而沉入海底, 也会很快就迷失了方向。在学校中不是常见一些学生整天沉迷于课外书而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现象吗?不是常有学生因受黄、毒书刊侵蚀而导致道德滑坡乃至沦丧的事例吗?所以做老师的在大力倡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 一定要作正确的引导和规范。怎样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课外阅读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1.适当限制

书有好坏之别, 优劣之分。有的是供学习的, 有的是供消遣的, 有的能陶冶身心, 有的只会腐蚀灵魂, 就从这一点看, 老师也要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上作出一些限制。再则, 从学生的阅读现状看, 也必须作出某些限制。现在中学生课外阅读面很窄, 课外阅读量很小。但从另一种角度看, 许多中学生一直在从事课外阅读。我还做过一次调查:中学生中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同学课外常看卡通书, 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同学课外喜欢看港台言情书, 甚至还有偷偷地看黄色书刊的。而这些书对中学生的学习、对增强中学生语文修养、对提高初中学生思想素质, 都是无益甚至是贻害无穷的。所以, 我在课堂也好, 在平时也好, 一再明确向学生宣布不要看、不准看这些书。

2.确定阅读专题

一般的阅读是淡化功利的, 但中学生课外阅读应该是有目的的———那就是增强语言修养, 扎实语文功底, 最终提高成绩。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 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明确一些阅读专题。

在这方面, 有时我让学生用一段时间专门看一些表现亲情的作品, 有时让学生专门看一些表达某种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悟的文章;有时让学生专门研究、品味一些好文章的开头, 或者是文章中的精彩的抒情、描写片段;有时让学生通过阅读研究好文章的选材, 或者是好作品的形式结构……

由于学生在阅读时有了明确的专题, 在茫茫书海中, 他就不至于迷失方向, 他的阅读也成了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最终也必定有或大或小的收获。

3.定期交流体会

阅读是个体性的劳动, 而学生个体的眼光不可能是非常开阔的。他的选择也是有限的, 并且他也不一定清楚自己所看的书是不是对自己、对学习最有益的。这时, 就要发挥群体的力量, 定期交流读书体会, 这也是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个好办法。

我的做法是, 每星期召开一次读书交流会, 请学生讲讲一星期中看了哪些书刊, 交流一下读书的心得, 读一下自己的读书摘记。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个人的体会, 能引起许多人的思考, 一个人的收获, 能激起大家的兴趣, 尤其是同学提供的精彩的摘录, 对于不大懂得如何阅读的同学, 尤其具有启发意义。而且通过交流, 这种课外阅读就又改变了其原先“个体活动”的特性, 而具有公开性、群体性的特点了。这样也促使学生不去看那些无用的、无聊的甚至有害的书刊了。

4.提供用武之地

学以致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其目的也是现实的, 也是带有功利性的, 如果学生在课外阅读上花费了很多时间, 却看不到自己有什么长进, 或不理解这样阅读对自身有什么好处。那么, 老师再进行宣传、引导, 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可能长久保持。这时, 我们就要为学生提供用武之地, 使他通过阅读而增进的语文修养能表现出来。使他也切实体会到自己的不断进步, 使他不断尝到读书的甜头。这也是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课外阅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 我总是多设计一些涉及课外知识的问题。如文学常识题, 情景创设题, 精短的议论题, 名著赏析题等等。许多阅读面比较广的同学, 平时积累的东西有用武之地了, 他在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 也真切地体会到了课外阅读对提高自身语文修养的益处, 他的阅读兴趣也就更浓了。同时, 对课外书籍的辨别、选择能力也就进一步提高了。所以这里讲的“提供用武之地”也起了对课外阅读作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草原 篇5

俗语有云: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不知道。

的确,没有知识会带给我们很多不便。对个人来说,没有知识,就会缺乏修养与素质,眼光短浅,缺乏向更远更高看得魄力;对家庭来说,没有知识,就会缺乏书香氛围,容易造成家庭的固步自封与矛盾,久而久之,家庭会像破旧的轮船一样,难以航行;对国家来说,没有知识,就没有创新,一个国家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所以,热爱读书,热爱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一本好书,可以引导我们做正确的事,做正直的人;读一本好书,还可以培养我们温和的性情,陶冶高尚情操。换言之,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巨轮,引领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一本好书就像一位优秀的导师,带领我们走向康庄大道;一本好书就像一座埃及金字塔,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那么,如何去读一本好书呢?读书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其一,要会挑选书籍。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书籍的种类五花八门,其中有营养成分,但也难免会有糟粕。这时,就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不能去读所有的书籍。鉴别书籍的最好方法是,一是需要,二是喜欢。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因此,读一套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书籍是有益的;而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完全是满足个人喜好,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其二,要学会读书。读书的方法大体来说有:通读,精读,略读。通读是指大体读一遍,精读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有益处的部分仔细品味,细细咀嚼,略读则与通读类似,简略的读一遍,知道书的内容梗概。一般来说,我们将三种方法混合运用,先通读和略读,知道书籍的大致内容,再选择有营养的部分开始精读,细细咀嚼。最后,可以将有用的话摘抄下来,写成读后感的形式。

从古至今,爱书、惜书、读书都倍受世人推崇。书籍是它不仅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它还连接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读一本好书,可以点亮一盏心灯,启发一个人的智慧,净化一个人的心灵。

倡导个性阅读 指导鉴赏方法 篇6

[关键词]:名著阅读 个性阅读 鉴赏方法

大量的事例表明,每个人的阅读经历就是他精神成长的历程,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确立时期,更是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经典名著,个性地鉴赏名著,对中学生的发展和未来的奠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名著的阅读鉴赏被部分教师忽视,还有部分学生觉得鉴赏深不可测,知难而退。《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有明确的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名著,指导学生鉴赏名著,已成为拓展学生的心灵空间的必要手段。

一、倡导个性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名著,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解读鉴赏,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书,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阅读鉴赏水平的提高,对社会的认知思考加深,在不同时期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感悟。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一句“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的各不幸。”在20岁时,社会阅历较浅,“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对这句话理解不深刻。40岁以后,“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看尽了世态炎凉,阅尽人间沧桑,经历岁月蹉跎,感受大千世界,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生离死别的惨痛、贫病交加的无奈,祸不单行的悲哀……就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名著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多义性,恩格斯在《致玛•晗克奈斯》一文中说:“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里,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所以,要倡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鉴赏,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鉴赏名著名著,哪怕是一点点自己的思考和看法都是难能可贵的。我们要允许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

比如,在指导阅读《西游记》时,学生自主阅读《西游记》,在学生读完作品之后,有的学生感受到孙悟空的战斗精神,有的学生读出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有的学生读到了唐僧的执着,有的学生认为唐僧软弱、是非不分;有的学生感受到天上人间有共同点,裙带关系很多,就连如来佛主的地盘上也不例外,有的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答案丰富多彩,点亮了智慧的火花,闪耀着个性的光芒。这样,应该比教师条分缕析地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总结艺术技巧要好得多,学生就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体验和感受了。当然,在学生自主閱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学习所得,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有收获感,成就感,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兴趣。交流本身就是思想的碰撞和融合,通过交流,学生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有深度地鉴赏有很大难度,使得交流成了学生自主阅读中必需和重要的手段。

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地选择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喜欢的书目去读,去发掘智慧宝库、汲取营养,然后写读书笔记,形成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就会有个性化的鉴赏。对优美语言情有独钟的,可以选择莎士比亚或泰戈尔的作品;对名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名人传》、《凡高传》、《童年》等作品;喜欢探究动物的学生,可以读《昆虫记》,热爱自然的同学,可以选择《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等作品,喜欢思考或哲学的同学可选择萨特的“存在主义”相关作品。

总之,要给学生自主权,要引导学生结合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鉴赏。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在其中只是起辅助作用,切莫越俎代庖,否则,只能是越帮越忙。

二、指导鉴赏方法

陶冶了一代代人精神的文学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名著之所以能穿越历史时空,跨越不同地域,在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就是那些天才作家以睿智的思想、敏锐的眼光、独特的体验对社会的浓缩,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想法和情绪,如马尔塞斯的《百年孤独》,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的正确途径。《百年孤独》的问世,也正处于西方社会在世纪末的颓废、无奈、迷茫,作品切合了全世界大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受到全世界广大读者的欢迎。对于这些名著,如何读出深度,领悟内涵,需要指导鉴赏方法。

与作者对话。读《少年维特之烦恼》,“细腻的情感描写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的吗?读《巴黎圣母院》,“美与丑的强烈对比是社会的主流吗?”读《文化苦旅》,“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流失,如何有效地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读冰心的《繁星春水》,“童心、母爱、大自然主题得到极好的体现,你是多么地幸福。”

与人物对话。读《童年》,有《我与阿辽沙比童年》;读《骆驼祥子》,有《我要对祥子说》,“我似乎看到你眼中有一道复杂的光在跳动,把你心中正翻腾着的委屈、惊疑、困惑、感激全都照亮,两行泪水沿着你的脸颊无声的流淌……”读《哈姆雷特》,有《给哈姆雷特的一封信——冤冤相报何时了》“你将继承王位,与奥菲利娅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切尽在你复仇与不复仇之间。”三读《复活》诞生三封信——《致玛丝洛娃》《致法官》《致聂赫留朵夫》;读《安娜•卡列尼娜》,出现“痛苦可以弥补,生命却不能重来”的吊挽……

与课文结合。读《社戏》,鉴赏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读《阿Q正传》,了解人性的弱点,洞察身边的“精神胜利法”,批判民族的劣根性。《我的叔叔于勒》看到人性丑恶的一幕,亲情的脆弱。

倡导个性化阅读 构建自主阅读课堂 篇7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如何践行新课程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理念,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独特体验, 把握文本所反映的客观意义, 并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的丰富内涵, 构建自主阅读的课堂, 一直是令我们头疼不已却又悬而未决的问题。

下面, 笔者将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 谈谈对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构建自主阅读课堂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补充性阅读建构, 拓展延伸文本内容

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在“走进文本, 走出文本”的反复解读过程中, 以追索作者原意为前提, 调动特有的阅读经验, 创造性地重构新意, 获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和独特见解的阅读活动。因此, 个性化地阅读绝不是重新理解他人的原始意义和重新建构他人的基本观点, 而应该是在与文本 (作者) 达成互相理解的基础上, 对文本进行“增解”, 拓展延伸文本内容。这是顺应文本内容和文本思路而做的拓展延伸, 是对作者原意和作品本意的深度理解和剖析。例如对于李煜的绝命之作《虞美人》“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中“朱颜”的理解。绝大多数的读者和参考资料都将“朱颜”解释为“朱红的颜色”, 但有学生提出“朱颜”也可指“红颜”, 借代宫廷女子。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文本的基本情感, 我们会发现这样补充性地解读也许能够更好地写出作者心中物是人非的感慨, 表达自己内心的亡国之痛。

个性化阅读是相对于过去标准化解读而提出来的阅读取向。补充性建构作为常见的个性化阅读形式, 它以文本为依托, 从文本内容出发, 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体验, 提倡学生在追溯文本的时代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造风格的基础上, 从文本的意义未定和留白部分进化个人的体验和想象, 补充性地建构文本内容, 促进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差别性阅读建构, 另辟蹊径解读文本

差别性的阅读建构即“同阅一卷书, 各自领其奥”。例如《项脊轩志》大多数读者都认同他这样的主旨表达:文章通过生活细节和平凡的场景, 表达了对亡母亡妻的思念之情。然而有学生根据“项脊轩”书房名的由来,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 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正如《屈原列传》所言: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人在最脆弱的时候, 总会想起自己最亲的人。因此想念亡母亡妻只是归有光在仕途上屡遭挫折的失意心态的反映, 文章归根结底是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和功名未就的忧愤之情”。这种不局限于固定的阅读框架和陈式理解, 改变阅读视角, 仔细研读文本, 内引外联, 知人论世地读出不同主旨和别样情思的自主阅读方式是值得推崇和鼓励的。

个性化阅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对于文本的任何解读都是个性化阅读, 即使是被我们奉为圭臬的标准释义也不例外, 它们也是专家、学者、教师等的个性解读, 只是他们的解读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和认可, 最终成为一种共性化的解读。因此, 我们在进行个性化阅读尤其是建构差别性阅读时, 需要在共性认识的基础上追寻个性化的理解。比如《祝福》中对于“祥林嫂”悲剧命运背后“凶手”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和教学参考等意见一致, 都将矛头直指封建制度下礼教的束缚和迷信神权观念的毒害。但也有个别学生另辟蹊径, 认为“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是有社会时代的原因, 也与她自身的性格和挣扎抗争不彻底相关联。类似“求同存异”, 在维护文本共性的解读和价值取向基础上, 尊重文本解读的不同见解, 是个性化阅读的实质所在, 也是文学作品鉴赏阅读的乐趣所在。

三、匡正性阅读建构, 质疑反思既定的解读

让阅读随心飞扬:倡导个性化阅读 篇8

一、开放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随心阅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然而,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阅读意愿不强, 学生的阅读、感悟都是由教师牵着走的。但是学生本身是活性的, 有着自己的思维, 作为教师应构建一个能够让学生随心所欲的、自主阅读的课堂, 进而让学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展示自我独特的思维。笔者在教学中, 给予学生阅读的自主权, 即让学生自主支配阅读时间, 自己选择阅读内容, 形成个性化的阅读结果。如在学习《天安门广场》一文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 掌握阅读文本的相关叙述顺序;再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或者对自己有影响力的段落来进行细致品读、体验、感悟和总结。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阅读观点, 如有的选择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认为这句话很有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有的则是从“升旗”的角度来阐述阅读感受:国旗是我们无数战士的鲜血, 国旗显示了我们的自豪等等, 学生兴致很高, 活跃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倡导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二、强化心灵体验, 鼓舞学生个性心得体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说明了每个学生的阅读角度、自身情感体验、欣赏的态度不同, 价值观不同, 其阅读的结果就不相同。而阅读效果的实现必须要有着一定的体验。对此,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实施体验式阅读教学, 来强化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 阅读感受等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阅读, 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 建立自己的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说, 学生的体验式阅读其实是对阅读文本的再创作, 是彰显学生个性特征的最佳途径。鉴于此,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综合技能, 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自己对知识的认知来体验、品味阅读文本, 进而形成独特的阅读结果。如在学习《三顾茅庐》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以自己对三国人物的认识来深入阅读, 感受阅读文本。其中一位学生关于刘备说出了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刘备其实没有多少本事, 但是他会心理, 懂得什么时候哭, 怎么拉拢人心等等。体验阅读结果, 这是学生心灵的体验。通过这样的锻炼, 强化学生的体验阅读, 让学生以多角度来进行阅读, 有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思维的形成。

三、随心飞扬, 自由表达

个性化阅读教学本身需要的课堂是民主的、和谐的、动态的。而这些的实现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 即教师尊重学生, 学生尊重教师, 师生以合作者的关系来共同打造课堂阅读教学。对此,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尝试通过鼓励学生质疑的方式来创新建立民主的课堂阅读教学, 强化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笔者在教学中, 首先, 引导学生在民主的阅读教学氛围中开放自我思维;其次, 让学生的自我思维与阅读文本产生矛盾, 提出质疑;最后, 再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形成个性化阅读思维。如在学习《诚实和信任》时, 笔者首先实施师生互动, 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展自我思维:诚实和信任相对于金钱哪个重要?其次,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生活实际与阅读文本相比较, 提出质疑:人们应该要诚实、信任, 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一切, 但是现如今的社会没有金钱能够生活吗?要是金钱重要的话, 人与人之间都很陌生, 那么这个社会岂不是又很危险吗?等等, 让学生自己提出矛盾的地方,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思维的矛盾,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目的。

总之, 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改背景下较为倡导的阅读方式, 它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和认知阅读文本, 强化学生自我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是具有很强的应用意义的。作为教师, 应让阅读随学生的心飞扬, 鼓励其个性化阅读的形成。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意愿, 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显现学生的个体人文素养以及对阅读的理解等等。阅读本身是没有定性的, 倡导个性化阅读, 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阅读、感悟, 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 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从根本上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

参考文献

[1]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倡导建构学习改良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篇9

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有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 不仅是指学生激情投入, 而且还指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行为上表现为做好学习的准备, 对呈现的知识信息能够做出自我选择, 喜欢带着问题科学地进行学习, 并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已有的认知图式进行重新调整。

如苏教版三年级 (下册) 第五课《雪儿》, 文中写“我”的腿跌伤后, 爸爸给“我”带回了一只翅膀受了伤的白鸽的事, 表露了“我”对受伤白鸽的怜悯之情和盼望白鸽回归自然的诚挚之心。教学中, 笔者要求学生细读课文, 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同时, 还要求学生提出一些理解上的问题, 作好交流的准备。下面是某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1) “我”和爸爸给它洗了澡, 敷了药, 它变得雪白雪白的了, “我”便给他取名为“雪儿”。为什么不取名“小白鸽”, 而要取名“雪儿”呢? (2) 从此, “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看蓝天, 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这里, 为什么不用句号, 而要用省略号? (3) ……所以人们称他们是“蓝天信使”。这里的引号是什么意思?信鸽为什么能飞越千山万水? (4) “我”望着它那金黄的眼珠, 喃喃地说道:“雪儿, 你去吧, 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这里, 如何朗读才能表现“喃喃地说道”的语气?

学生在预习中主动提出问题, 说明了他们已经沉浸于学习活动之中, 表现出了思维的倾向性, 从而为进入对话式教学创造了条件。

二、倡导学生乐于探究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 探究主要是指带着问题去学习, 带着兴趣去讨论, 带着倾听去沟通, 这种探究是一种思维与表达相结合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学中, 笔者常常从教学重点上去突破, 从教学难点上去切入, 从探究过程上去引导, 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积极参与, 相互沟通, 共享成果。

如苏教版四年级 (上册) 第6课《徐悲鸿励志学画》, 文中通过年轻画师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 赞扬了他为国争光、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当时, 徐悲鸿得到了法国著名绘画大师达仰的悉心指导, 然而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一个外国学生竟然冲着徐悲鸿说:“……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 也成不了才!”接着, 文章写道:“徐悲鸿被激怒了, 但是他知道, 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教学中, 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究“真正的中国人”的内在含义, 学生在探究中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下面是课堂教学中的片断:

师:他们 (指嫉妒中国人的一些外国学生) 原来对中国人持怎样的态度?

生1:他们嫉妒中国留学生。

生2:一个外国学生竟然冲着徐悲鸿说:“……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 也成不了才!”

师:徐悲鸿心里明白,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哪些事实证明了徐悲鸿是“真正的中国人”?

生3:每逢节假日, 徐悲鸿就去巴黎的博物馆临摹大师的作品。他画呀, 画呀, 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生4:他住的是租来的小阁楼, 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充饥, 而把省下的钱用来购买绘画用品。

生5:经过三年的努力, 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师:以上事实充分证明了徐悲鸿是一位“真正的中国人”。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探究, 真正的中国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生6: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富有远大的理想, 并且为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懈努力的人。

生7: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不怕嘲笑, 不怕讥讽, 昂首挺胸走自己的路的人。

生8: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不怕吃苦、勤奋学习的人。

……

这样,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文本, 伸向社会生活。随着时空的转换, 学生对“真正的中国人”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 由感性到理性, 由现象到本质, 从而既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又培养了健康的人格。

三、倡导学生勤于动手

倡导学生勤于动手, 不是要学生去机械地抄, 也不是要他们去连篇累牍地写, 而是要结合阅读, 联系生活, 拓展思维的空间, 书写对阅读的感悟, 编织人生的梦想。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乐于动手, 勤于动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 (下册) 的《爱如茉莉》时, 通过解读, 学生对爱的内涵由朦胧到清晰, 渐渐地产生了理性的思考。于是, 笔者因势利导, 要求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以“爱是……”的句式, 用实例进行补充, 写一段言之有物的话。同学们颇有感触, 这里略举二三:

生:爱是老师的鼓励。在一次“跨越式跳高”的过程中, 我由于心理因素, 在某个高度上始终跳不过去。老师扬一扬手说:“刚才就是摆动腿时没有很好地摆起来。努力一下, 摆动腿时把腿提高一点, 动作就完成了!敢不敢再来一次?”当横竿又一次落地后, 老师又说:“来, 别害怕, 老师让另一位同学与你一起练。别放弃, 再试几次!”在老师的鼓励下, 我终于找到了规范动作的感觉。

生:爱是同学的帮助。一次, 我感冒了, 睡在家里, 心里很烦躁。放晚学的时候, 朋友们来了, 又是问候, 又是给我讲当天的功课。我心里踏实了许多。三天很快过去了, 我的功课不仅没有落下来, 而且还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

生:爱是一种理解。记得一次排队上公交车, 我不小心踩着了前边阿姨的裤脚, 我正想致歉的时候, 那位阿姨转过头来对我嫣然一笑, 并且还拉着我的手说:“来, 再上一步!”

在笔者的启发下, 同学们写出了许多感人的片断, 可见他们都在生活实际中找到了爱的真谛。在这一基础上, 又引导他们从众多的生活实例中, 提炼出爱的涵义, 写出自己的名言。如: (1) 爱是一种给予, 也是一种付出; (2) 爱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一种心底的碰撞; (3) 爱是一种充实, 也是一种满足; (4) 爱是一种理解, 是一种包容, 等等。

这样, 学生通过对《爱如茉莉》的学习, 思维的触角由文本拓展到生活的整个空间, 由对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爱的理性思考。由此, 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倡导合作阅读 篇10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成功的关键因素

语文教师应该明白,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智力的开发者,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意义的建构者,学习的帮助者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二、合理的分组是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成功的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更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兴趣,诱发思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四、五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主讲人、记录员、协作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学习完成后,选出一个口头报告员,向全班报告小组里面的观点。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得到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运用每一个人的背景知识对文章做出回应;解答学生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创造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

三、在合作阅读中注意思维激发的训练

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方式掌握语文及相关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知识去调查了解生活,深入研究,寻求相关原因,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掌握一定的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上一篇:语文素质培养下一篇:教学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