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信息化建设方向

2024-07-26

城市信息化建设方向(精选十篇)

城市信息化建设方向 篇1

为贯彻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实现“标准化、集约化、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河南省电力公司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简称PMS)向农电延伸一方面必将为农电生产管理业务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为电网生产管理创新与业务提升,管理工作实现跨越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 建设目标

紧密结合河南省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充分继承SG186工程建设成果,通过对现有PMS系统软硬件进行扩容,以“试点先行、分批推广、深化应用”原则在原有PMS系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县级供电企业PMS系统建设,实现PMS系统应用向县级供电企业的覆盖延伸。以《国家电网公司生产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规范》、《国家电网公司生产管理系统概要设计》为依据,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农电生产管理企业标准体系,规范农电生产作业过程,实现“标准化、集约化、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将PMS系统推广覆盖至全省107家县级供电单位,夯实县级供电企业生产基础管理,推进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管理集约化,逐步实现与省市公司生产管理体系接轨,以满足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发展战略要求,满足基层单位深入开展信息化工作需要,为全面支撑公司发展战略和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服务,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

3 建设模式

在系统建设调研阶段,从软硬件、系统应用、专业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两种建设模式[1],具体如下:

方案一:无差异化延伸模式

无差异化延伸模式就是在现有的PMS基础上,进行硬件扩容,软件不进行任何更改,直接沿用,具体硬件部署方式如图1所示。

采用无差异化延伸建设模式,即将PMS直接延伸至农电,通过PMS直接延伸,首先可以实现全省生产管理系统的统一设计,统一共性业务[2],使用一套设备标准库、设备参数库、生产厂家库,极大地减少了对系统标准库的维护量;全省电网设备可实现无缝连接,全网迁移,统一调配;避免设备交叉点或管理盲区。其次,通过PMS直接延伸全省只需维护一套生产管理系统(包括正式环境、培训环境和测试环境),极大地减少了系统维护量;项目组统一对系统问题进行受理,统一对系统功能需求及缺陷进行管理,统一进行版本升级,有利于系统的性能优化和功能完善,有利于系统的稳定运行。但是,目前PMS在系统功能上,尚不能完全满足农电生产管理的需求,需要对PMS做进一步的改造。

方案二:新建数据库实例模式

新建数据库实例模式即在现有的PMS数据库服务器上,新建一个农电PMS数据库,把现有的数据导入到新的实例中,并把现有数据清除。软硬件部署如图2,图3所示。

采用新建数据库实例建设模式,在目前情况下,一方面可实现农电、主网数据相互独立,另一方面可根据农电、城网的管理模式,分别配置系统,满足生技部、农电部管理需要。

4 建设内容

实现生产管理系统由市公司向县级供电单位的推广,设备范围为公司生产部门管理的在运输电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变电一次设备、变电二次设备、配电线路类设备以及站房类设备的台账数据,不包含资产性质为“用户”的设备;业务范围为生产管理系统所具备的标准生产业务,专业为输电、变电、配电;功能模块为设备台帐管理、计划任务管理、生产运行管理、标准化管理和生产综合管理等5大功能。

PMS系统综合管理的功能属于在输、变、配业务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业务分析与指标统计,形成对整个电网资源运行情况及运行指标的了解,因此综合管理功能必须在输、变、配业务功能的基础上展开,以功能简洁明了为前提,合理协调高层数据分析与基层数据维护之间的矛盾,在基础数据维护功能方面结合数据分析与指标统计的要求,在满足高层的分析需求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基层的数据维护量。PMS综合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备品备件管理、工器具管理、非现场安装仪器仪表管理、技改大修管理、线损管理、生产指标管理、标准规范管理、防汛管理、防灾减灾管理、技术监督管理、无功电压管理、大坝管理及状态检修高级应用13个子系统。

5 建设成效

县供电单位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简称PMS)是由省公司、市公司生产管理系统直接延伸,应用管理模式同市公司。2012年河南省电力公司主要开展试点单位及第一批推广单位共50个县级供电单位的PMS推广工作,随着PMS的推广应用,县级供电单位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运行管理、检修管理4大管理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1)细化了人员分工,专业管理精细化

在PMS系统推广建设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县供电单位的组织机构只管理到工区没有班组的情况,为满足PMS系统的应用需要,由地市专责进行协调,将这种无班组的管理模式进行细化,将组织机构延伸到班组,对工区人员分工进行了细化,使专业化管理更精细化。

(2)摸清了设备资产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PMS实现了从高压到低压,从电网到用户的图形化展示,明确了电网设备变更业务流程和图形信息、设备变更时限,明确了设备的资产归属。通过PMS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有效保证了电网设备信息的统一性、准确性、实时性,摸清了公司设备的真实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3)提升了县公司生产管控水平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县供电单位生产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通过PMS系统无差异化由市局向县公司延伸的建设模式,市县利用同一信息手段进行生产管控,对县公司的生产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县公司修订和完善相关生产管理制度,使其管理方式和生产规范和市公司在同一水平线上。

(4)实现了市县统一化管理[4]

1)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源平台,实现了安全生产数据来源的唯一性、可靠性。

2)提供了统一的管控平台,实现了管理标准化、技术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在输、变、配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全面落实与管控。

3)提供了统一的管理工具,实现了电网安全生产的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

摘要:介绍了河南省电力公司生产管理信息系统(PMS)由市公司向县公司延伸的建设背景、建设目标、建设模式、建设内容及建设成效。为认真落实公司农电整体素质三年提升工程要求,电力生产管理系统向县公司延伸建设采用无差异化延伸建设模式。

关键词:生产管理,PMS系统,无差异化

参考文献

[1]吴锋,胡锡伟,杨爱民,等.基于PMS的生产管理模式[J].中国科学,2005,5:33-36.

[2]袁慧.浅谈信息一体化系统[J].二电力信息化,2007,5(2):23-25.

向省厅领导信息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2

汇 报 材 料

尊敬的陈总和检查组的各位领导:

首先,对陈总一行莅临我局检查指导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

按照鄂土资发[2008]7号文件《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面实施金土工程推进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的要求,我局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进行以“六个一”为重点工作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及人员配备情况

2008年年初,我局成立了以局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工作专班,着力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先后到贵州、湖南等地市级国土资源部门进行了信息化建设的考察,根据省厅有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州实际,编写了《恩施州国土资源信息化 “十一五”规划及总体建设方案》。由于我局人员少,各项业务工作繁重,于2008年下半年,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公开招聘了一名学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并从科室调配了一名信息化建设负责人。2009年上半年,经州编委同意,正式批准我局增设信息科,承担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经费投入及来源情况

为搞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局党组高度重视经费的落实。到目前为止,我局先后投入近几百万元资金用于国土资源基础网络和有关业务数据库的建设。去年上半年,我局向州人民政府递交了《恩施州国土资源局关于申请“金土工程”信息化项目建设经费的请示》,州政府主要领导和财政部门都已同意从我局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中拨付520万元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目前正在进行信息化分项目的预算,待与州政府正式批准后实施。

三、信息化环境及基础网络建设情况

2008年下半年,我局与州电信局签订了至各县(市)局的主干网建设协议,采用ATM链路进行主干网建设,年租费为9万元/年。目前,主干光纤已迁至各县(市)局,正式开通了州局至八县市局的视频会议系统,运行情况良好。

因我局办公大楼的一层和五层长期被州规划局占用,经局领导多次给州政府汇报,直至去年下半年才搬出,由于多种原因,影响了我局网络布线、中心机房、数据中心及政务大厅的建设进度。

四、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情况

在省厅的统一安排下,我们先后观摩了武汉兰星公司和湖南中智公司有关电子政务平台的试点建设情况。初步意向为选用武汉兰星基于MapGIS开发的电子政务平台。但由于基础网络及相关硬件设施建设还未及时开展,另外,政府采购办要求进行招投标采购,暂未与兰星公司签订采购合同。

待整个信息化基础环境搭建后,我们将进行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计划第一期建设综合事务管理系统、建设用地预审应用系统、建设用地审批应用系统、土地开发整理审批项目系统、矿业权管理应用系统和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第二期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执法监察、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网上招拍挂及公开查询等业务系统建设。

五、数据库建设

近年来,在省厅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州加大对土地、矿产和基础地质数据库的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已初步建成城镇地籍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和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等,为形成“一张图”管理国土资源打下了一定基础。我们将在建设好数据中心之后,做好这些基础数据库的入库、管理和应用,逐步整合基础地理、遥感影像等数据,建立覆盖本辖区的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形成开放并可扩展的数据架构,建立数据共享共用和交换机制。

六、网站建设情况

2008年下半年,由局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了《恩施州国土局门户网站建设方案》,按照《国土资源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互联网保密管理规定》聘请专门的网页制作设计公司进行设计,于2009年3月,改版后的恩施州国土资源局门户网站正式开通。网站设有23个版块,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政务信息公开原则,着力推行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出台了《恩施州国土资源局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暂行办法》,制定了严格的信息发布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到目前为止,网站运行情况良好,得到社会的好评。在州局的统一安排下,全州所辖八县市局也已建起独立的国土资源门户网站。

我州州、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已全面开展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各业务科室不能主动提供相关政务信息,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有关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落实;二是部分县市网站页面设计不合理;三是公开的内容不全、不及时;四是与公众互动程度不高。

总之,我州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包括县市局)起步较晚,再加上各种客观原因,相比全省其他市州来说,我们已落后很多。当前,局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已初步落实了信息化机构、人员和经费问题,下一步待分项目预算下达后,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咨询设计单位,进行各项分项目的详细设计,再进行基础设施和基础硬件的建设以及软件平台的搭建。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按照“金土工程”建设要求,逐步开展各项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最终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运行管理体系。在省厅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得很好。

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 篇3

【关键字】档案管理;管理问题;信息化

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的程度上体现在于城市之间的竞争。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以城市作为发展核心,发展整个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不断的增加,而城市的档案作为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的产物,能够不断的丰富档案内容,更可以推动城市的发展。如何科学的整合城市档案。从而整体的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必须不断的在工作中总结经验,为如何更好的完成档案管理的工作拓展新的管理方向。因此在本中讲述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与应用。

1、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要加强城建档案的建设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其重要意义。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不同于侧重于文书的综合档案,它是城市建设活动中专业技术和行业管理信息的积淀。对城市建设相关的各个环节和各种信息资源体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城建档案是包容城市建设信息最完整、最丰富,同时也是最真实可靠、最持久系统、最集中精炼的领域。

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轨迹的真实记载,是城市建设文明的积淀。我们常说建筑是一部石头的史诗,可谓千年沧桑、百年兴废尽在卷中。城市对其历史文化的珍视和彰显也是其城市品位的重要表现,而搞好城建档案工作是发掘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城建档案自古就已经存在,它与城市建设活动同根问源,既记录了城市的历史面貌,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建设的内容和走向。从古至今,很多著名建筑的建造过程都被详细地记载在城市建设档案中,这为后世对其修葺、管理提供了依据。

尽管城建档案的发展源远流长,但是从现实意义上讲,我国城建档案工作是应整个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也是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现在它的发展更多地依照城市建设的节奏,围绕着城市建设中心工作的服务展开。

2、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1)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高效性。在信息化的条件之下,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很大一部分将由电脑自动处理完成,代替了工作人员的大量的、简单的、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就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现有的城市建设档案的较深一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上。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这一对档案材料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通过对有关资料文件的提炼和精简,来将档案进一步分门别类地整理。更加有效地满足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需要。

(2)档案管理系统具有共享性。在信息化社会中。网络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网络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资源共享性,那么在信息化环境中城市规划的档案管理系统也无疑具有非常强的共享性,使得其能够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建设服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规划档案管理系统正在向不同部门的业务协作和信息共享方向不断发展。

(3)档案资料管理具有虚拟性。在城市規划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之后。传统的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资料将实现数字化。这种数字化的文件被存储在计算机设备中,通过计算机指令的方式来完成整理、归类、查询、打印等等一系列的操作。这一系列的工作环节都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完成的,有效减少了相关珍贵文献资料的损毁.大幅提升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3、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1)建立完善的网络系统。建立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健全内部服务网发挥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城建档案工作、开展城建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促进现行文件信息化的标准建设,更新系统硬件设备。提高城建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和应用水平,为保证档案信息交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同时应当制定相应的策略,以保障档案资源的原始性、安全性、可靠性。

(2)加强电子文件管理。由于办公自动化的推广,很多档案信息都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存储。电子文件载体的稳定性差,易损坏,随着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在传输之前,应当按照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文件格式的转换,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做好城建档案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能够对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有较深的了解和认识,能够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叮靠性。

(3)加强电子文件的保存。电子文件是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发展形成的时间比较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而且光盘、磁盘在读取过程易被磨损,所以,对于重要资料以及一些需要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定期进行复制、检查,以防止信息损失。

(4)目前的城建档案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离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事业飞速发展的形势尚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必须把岗位培训放到重要位置,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4、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建档案工作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不平衡性。(2)发展的不稳定性。(3)发展的多样性。

由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许多档案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会面对更多的以磁盘或光盘为载体的机读形式档案。这也要求机读形式的档案信息必须具有系统性、真实性、价值性。用户才能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城建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仍需改进。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地区差异以及历史原因,各地城建馆藏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系统软件移植性差,加之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无法全面实施、推广,这也制约了档案信息工作的电子化。

(2)数字化文件具有丰富的种类,如有电子表格、幻灯片、文本文档、图片、视频文件以及数据库文件等等,数字化信息文件复杂多样的编码格式、读写方法和载体材料,都给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带来不少的困难。这些数字文件的复杂性加大了档案管理人员的操作难度,在没有对文件进行备份的情况下很有可能由于工作管理人员的误操作而导致相关文件的永久性灭失,进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需要大量的先进的信息设备的技术支持,这些设备往往价格高昂,给政府的财政造成很大压力,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城市,一般没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去购买这些信息设备,造成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硬件设施上的严重缺失。另外,档案管理人员对一般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普遍不高,他们往往不能熟练操作电脑设备,而且对电脑设备的操作具有强烈的畏难和抵触情绪,因此即使配备了良好的信息化设备,但由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能有效地进行设备操作,最终也使得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效果难以显现。

5、结语

城市信息化建设方向 篇4

5月17日, 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冷荣泉、三家运营商领导人及部分厂商代表共同出席了“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庆祝大会”, 会议全面总结了我国当前农村通信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并对今后的发展重点进行了全面布署。“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超过一半、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 定位以农村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奚国华强调。

政策:由“分片包干”转向“政府补偿”

当前通信领域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 信息通信技术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渗透率不断加强, 这无疑给未来电信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同时, 也对我国电信运营商更新技术装备, 进行战略转型和跨越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过去的五年中, 我国通信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年均增幅达到了20%和10%左右, 全国电话用户数从9.4亿户发展到11.5亿户, 网民数从1.11亿发展到4.59亿。截止到2010年, 大部分乡镇具备了宽带能力, 近一半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并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 同时还建立了“农信通信息田园”等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涉农网站等近两万个。

不仅如此, 如今农村通信技术普及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近十年来, 随着‘村通工程’的组织实施, 信息通信技术在农村进一步普及, 这拉近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距离, 使我国广大农村的亿万农民获得了收益。”冷荣泉表示, “可以说, 关注农村通信技术普及和应用是各级政府和通信主管部门、电信运营商以及通信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此外, 奚国华在大会上透露, 过去我国由运营商分片包干进行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从长远来说, 国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基金体制, 对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成分补偿。他表示:“今后在农村的宽带计划推进过程中, 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偿是必须, 也是必要的。”

运营:由“完成任务”到“增加收入”

对三大运营商而言, 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完成国家下达的工作任务, 而且已经逐渐成为其寻找市场新增长点的有效途径。

据悉, 目前中国电信的光缆网络系统已经通达南方地区所有乡镇及近25万个行政村, 覆盖率接近70%。“今后中国电信将全面实施‘宽带中国’战略, 把推动宽带下乡、拓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作为宽带战略中的重要单元, 创新农村经营发展模式, 以丰富多样信息应用为核心, 形成高效率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中国电信集团副总经理张继平表示。

中国移动自2002年以来, 在村通工程的技术网络建设上累计投资超过300亿元, 为8.6万个偏僻村庄新开通移动电话, 将行政村和自然村比例分别提高至8%和4%。在中国移动集团副总裁鲁向东看来, 农村市场有其特殊特点和需求, 只有不断地创新建立适合于农村的服务体系和模式, 才能够真正有效地为农民创造价值, 为农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此外, 中国联通在“十一五”期间, 累计投资35.5亿元, 共完成1.4431万个村通任务, 其中包括1.2299个自然村、1861个行政村以及271个兵团林场的村通任务, 超额17%完成工信部下达的任务。“在'十二五'期间, 我们将不断探索利用3G、物联网和云计算先进的通信技术手段, 推进多种信息化应用, 服务现代农业。”中国联通集团副总经理邵广禄表示。

地方、企业:以特色业务带动发展

除了政府和运营商集团公司的支持, 一些地方运营商和企业也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本次大会上, 北京联通全面展示了其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试点工作。“我们在农村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 采用全业务服务方式和多渠道补贴方式, 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北京联通销售部副总经理左寅表示。

就具体方案而言, 北京联通通过“联通新农村”网站, 采用视频直播、多维立体图像方式, 促进农村旅游及农副业通过信息化渠道快速发展。此外, 还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12316新农村热线”服务、党员远程教育、平安城市监控等业务, 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作为一直致力于农村领域业务发展的企业之一, 普天也展示了其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进程。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战略研究部总经理陈庆方告诉与会者:“2011年普天综合电子电子交易系统将提供电信业务、公共事业服务、金融业务, 农网信息查询推送服务等, 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ICT不断改变着世界上人们的交流方式。与此同时, 长期、可持续的ICT发展亦为人民, 尤其是我们社会中的最弱势群体, 创造着过上更好生活的机遇。

城市信息化建设方向 篇5

关键词 社区 信息化 数字 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数字社区是利用现代传感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社区内各种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显示和高度集成共享,实现社区和家庭各种机电设备和安防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控,实现社区生活与工作安全、舒适、高效。数字社区是数字城市的单元节点,数字社区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

1社区信息化的主要特点及技术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智能小区和智能社区也快速、长足的发展。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从建设数字城市的视角提出建设数字社区的理念,整理建设数字社区信息化需求,实现社区智能化、网络化,进而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节奏。我国各地都有数字社区建设案例,对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有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从本质上总结,社区信息化有如下特点。

(1)具有完备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国际互联网接入。通过网络可以实现社区机电设备和家庭电器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控,实现一体化、联动安防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控。

(2)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包括现代传感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提高了信息采集、传播、处理、显示的性能。

(3)提高了系统的集成优化程度,实现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4)社区信息化建设以数字社区为体现,并且作为数字城市的信息节点,数字社区的建设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条件,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物流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电信电视网系统包括电信语音服务和电视服务,以及移动通讯、微小蜂窝数字无绳的应用、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等服务控制网系统涉及到社区安全防范、机电设备监控、家居安防和社区火灾报警四个部分,社区安全防范包含视频监控、周界防范、出入口管理、楼宇对讲、寻更管理、门禁管理等系统。

GIS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地理学与地图学,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五部分:①人员,是GIS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人员必须定义GIS中被执行的各种任务,开发处理程序。②数据,精确的可用的数据可以影响到查询和分析的结果。③硬件,硬件的性能影响到处理速度,使用是否方便及可能的输出方式。④软件,不仅包含GIS软件,还包括各种数据库,绘图、统计、影像处理及其它程序。⑤过程,GIS要求明确定义,一致的方法来生成正确的可验证的结果。许多学科受益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活跃的地理信息系统市场导致了GIS组件的硬件和软件的低成本和持续改进。这些发展反过来导致这项技术在科学、政府、企业和产业等方面更广泛的应用,应用包括房地产、公共卫生、犯罪地图、国防、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景观建筑、考古学、社区规划、运输和物流。地理信息系统也分化出定位服务(LBS)。LBS使用GPS通过所在地与固定基站的关系用移动设备显示其位置(最近的餐厅,加油站,消防栓),移动设备(朋友,孩子,一辆警车)或回传他们的位置到一个中央服务器显示或作其他处理。

三维电子地图,又可称为3D电子地图,以三维电子地图数据库为基础,按照一定比例对现实世界或其中一部分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三维、抽象的描述。网络三维电子地图不仅通过直观的地理实景模拟表现方式,为用户提供地图查询、出行导航等地图检索功能,同时集成生活资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虚拟社区、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出行导航等一系列服务。

以上这些信息化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并且应用到了许多领域中,对于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社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需求导向原则

社区的基本需求和社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定位是设计的出发点。按需求出发,实事求是,实用和适用是社区规划设计的指导方针。

(2)优化配置原则

社区应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利用集成和共享实现各种资源和配置的优化。

(3)标准化原则

社区的规划设计要采用国家、地方和有关行业的标准,应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可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网络结构与协议要与国际主流网络技术兼容。

(4)技术创新的原则

根据不同地域具体情况,新技术、新工艺也在不断出现,社区信息化建设需充分发挥创造性,结合具体环境,倡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通过创新来提高数字社区的设计和施工水平。

社区的总体信息化设计应该从整体考虑,进行规划,分阶段实施,以开放性互连网络体系为核心、以与建筑结构密切相关的设施为重点、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依据,逐步建立、完善规划、实施、验收的规范与标准。建设中不但应重视系统和硬件设备的建设,也应充分重视监控软件和管理软件的建设,努力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

3结论

本文详细描述了数字社区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关键技术,并且从需求导向、优化配置、标准化和技术创新四个方面描述了数字社区的规划和设计原则。为社区信息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业务分析设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纪志坚.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J]. 中国电子商务, 2011, 23-25

[2] 王汝琳. 数字社区:可持续发展新战略[J]. 建设科技, 2005, 16-17

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探索 篇6

一、当前新形势下我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

(一) 对于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想意识不足。

城市建设与城建档案信息建设是一项系统的任务, 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具体的工作者, 都需要以积极的姿态来投入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去, 除了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之外, 还需要相应的理论和技术作为支撑。在国外当前的城建档案工作中, 由于工作人员的投入力度和重视化程度不高, 同时没有完备的人力和财力支持, 使得城建工作受到影响。

(二)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前期相关准备工作不足。

目前我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依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建档资料数据不准确、不科学、不完备;二是我国很多城市的城建档案都是由具体的施工人员来进行编制, 在专业能力上相对较为缺乏。除此之外, 城建工作的问题还主要表现在入档资料质量低, 电子文件更新不及时和整理不齐全。

(三) 科技水平依然处于落后地位。

城市建设离不开信息化建设, 而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依靠强大的科学技术作为技术支撑。事实上, 我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在科技的应用上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所以就会导致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实际操作效率不高。技术方面的不足就会造成信息化建设检索量不足的情况, 从而影响到我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目标的实现。虽然我国的城市建设档案馆也在不断更新信息管理应用系统, 许多信息化产品以及技术也在持续较快地引进, 但是, 具体在数据维护、管理等方面依然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因此作为管理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系统的相关人员要及时做好数据追踪, 检查现行数据管理安全保障措施是否能够有效落实到位, 并能不断引进相关的安全管理技术, 从而确保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化发展[1]。

二、我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 提高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首要策略就是要先从思想意识方面入手。

例如, 提高相关城建档案信息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 培养能够适应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性人才;但实际情况却是, 我国缺少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来从事城市档建工作, 很多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能力相对不足, 因此信息操控和处理方面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此外, 提高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思想意识的转变要从提高社会对城建档案信息的重视化程度来入手, 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案例和理论宣传教育来促使每一个人认识到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工作实施的相对优势和长处, 通过宣传来得到社会和政府对于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也要转变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自身的意识, 在不断接受挑战的前提下进行思维创新, 从而切实提高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水平。

(二) 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前期准备。

一是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首先要做好前期的准备性工作, 做到强化基础, 夯实理论, 通过数据化整理和规范的操作手段来做好新形势下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二是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应该进一步完善城市建档的基础性工作, 对城市信息档案统一管理, 及时构建一个便捷高效的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以便实现各个环节的信息自动化, 例如将城市档案分类、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三是加快城市档建工作的信息自动化和数字化, 从而延长档案使用期限,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在信息化时代, 信息数据的管控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信息能否有效安全地保存和备份就会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问题。由于存储介质的可移动性和便捷性, 使得它成为数据管理的最佳介质。因此,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对此加强移动介质使用标准规范, 读写、加密设置应该形成良好的习惯。妥善保管, 以防丢失, 专职专用, 定期杀毒, 杜绝因操作失误造成的信息安全损失。四是由于城市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责任机制, 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城建工作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安全工作也要不断创新, 教育培训更不能缺少。因为教育是信息化建设安全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教育培训工作能否有效、长期落实到位, 就会严重影响到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安全的实际落实效果。

(三) 加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最关键的部分就是档案信息。所以在信息化安全工作中要及时研究并做好防范, 通过构建安全管理体系来确保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具体操作流程上, 可以针对用户设立信息访问权限, 以加密生物技术和身份识别技术为重点, 确保用户只有在经过合法的信息验证后才能获得相应的访问权限, 以防非法用户越权盗取信息。同时还可以构建城市档案馆日志文档中心, 这种日志文档中心主要以用户访问日志和数据库更新日志以及信息系统管理软件日志三部分构成, 一旦发生突发信息泄露事件, 这样城建档案日志文档中心就可以迅速通过日志记录来及时追踪该意外事件发生的过程记录, 及时排查隐患。因此,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要紧跟科技进步发展的步伐, 将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高效、便捷、系统的特性与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相结合, 加快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性操作和专业性水平的发挥。完善的信息技术保障会加快城市档建工作的顺利进行[2]。

(四) 不断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优化组合的发展。

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性的人才来作为后备保障, 通过不断的人才培养机制来解决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人才和专业技能匮乏的状况。一是城市建设档案馆应该树立人才观, 重视人才管理, 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来确保人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所长, 人尽其才, 这样有利于调动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二是城建工作相关管理部门要制定严格的责任倒查机制, 奖罚分明, 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要及时进行奖励和表彰;对严重制约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三是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利用教育资源与优势培养一批信息化人才, 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资讯, 以专题讲座或是专业教育技能培训的形式, 从而将城市建设档案在职人员培养成为现代化、信息化人才。

三、结语

城市档建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城市长期的发展目标, 新时期应该统筹总体规划, 从城市长远的发展规划目标来进行, 立足于当前的实施情况, 通过不断强化具体的工作发展目标来使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数据资源有效整合和开发, 从而科学地做到城建工作的快速推进。

摘要: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基础, 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在计算机网络作为科技支撑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的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城建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个高度信息化、和谐化的城市必须要有一套完备的城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本文以具体的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研究重点, 通过对当前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现实问题的探讨, 分别从技术装备、人才、思想意识等不同的方面展开分析, 并对我国的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实际性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菊槐.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城建档案全面发展[J].城建档案, 2014, 1 (3) :48~49

城市信息化建设方向 篇7

在2006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中, 将城市信息平台列为优先主题之一, 旨在突破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多维建模、基础信息网络共享、多元数据整合挖掘、动态监测、应急联动等关键技术界限, 加强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

一、城市信息平台领域的科技布局

1、国家科技计划布局

自《纲要》实施以来, 国家科技计划对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城市信息平台优先主题给予了支持。国家层面的项目布局重点在于集中解决影响城镇化有序发展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 提升城市信息平台效能,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创造规模化的新兴产业, 在实现城市信息平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 带动行业和企业的相关研究和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设置了“城市数字化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主要围绕城市空间与保护规划新型遥感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共享、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与运营、工程项目数字化监管、数字化城管等关键技术开展相应研究。“十二五”期间, 设置了“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 含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面向城市管理的地理信息数据中心建设、城市停车诱导和泊位管理便民服务系统、城市居民时空行为分析与智慧出行服务、智慧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公共住房公平分配数字化管理、智慧街道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项目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目标, 研究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与标准规范等共性及关键技术, 并进行分项和综合应用示范。

在城市信息平台相关技术研究方面, 主要研究城市多维建模与模拟技术、城市动态监测与应用关键技术、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等。

此外, 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方面, 也设置了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信息平台、城市饮用水水质监测预警平台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课题。

2、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布局

2006年以来, 住建部通过年度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和推进了城市信息平台的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

目前, 63个城市信息平台研究开发课题主要包含城市公共平台、数字城管、城市建设、房产管理、城市规划、环保、交通、街道和社区、市政、城市应急等多个领域。这些研究覆盖了城市信息平台设定的全部关键技术, 如城市网络化基础信息共享技术、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 城市多元数据整合与挖掘技术, 城市多维建模与模拟技术、城市动态监测与应用关键技术、城市应急和联动服务关键技术。通过这些研究, 有效地将城市信息平台技术研究和城市具体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此外, 还有73个科技示范工程课题主要集中在城市公共平台、数字房产、数字市政和数字城建等领域。

3、其他部委与省、市立项布局

近几年来, 公安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分别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其他科技计划部署了城市信息平台相关技术研究, 它们结合自身实际应用需要, 各有侧重地推进了城市安全和应急、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等相关技术的研究, 使得城市信息平台优先主题的研究得以深化。

各省、市在实施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行动中, 也结合各地的实际需求相应设置了本省、市信息平台的研究项目和课题, 如江苏开展了城市供水水质上报和监控系统建设, 河南开展了建筑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仪器产品及监测设备产业化研究。

二、城市信息平台领域的技术突破

近年来, 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分专项等一系列项目的研究, 城市信息平台主题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技术提升与突破, 为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1、城市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取得重大成果

“十一五”期间的“城市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围绕城市空间与保护规划新型遥感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共享、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与运营、工程项目数字化监管、数字化城管等关键技术开展了相应研究, 在城市基础数据获取、集成分析、数字化城市管理一体化平台、信息共享等方面突破了9项重大关键技术, 形成了城市空间数据获取、对比识别与集成分析技术等一系列重大成果。

2、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得到推进

“十二五”期间正在进行的“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围绕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研究开发、城市地理信息数据仓库建设、城市停车诱导泊位管理、城市居民时空行为分析、智慧街道社区服务管理、公共住房公平分配等方面开展多个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建设, 取得了海量多维城市地理信息数据组织管理技术、面向智慧城市多样化信息产品制作与共享服务技术、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管理信息时空化处理技术、智慧城市多源异构数据交换技术、城市居民时空行为模式挖掘与决策分析技术等15项关键技术的阶段性成果。

3、国家高分专项为城市信息平台数据采集和动态监测提供了信息支撑

2011年实施的高分城市精细化管理遥感应用示范系统先期攻关项目, 突破了城乡建设核心领域应用高分遥感数据的部分技术瓶颈, 攻克了基于高分数据和规划专题数据的城乡建设目标检测技术等关键技术, 完成城乡规划监测管理专题产品、风景名胜区监测管理专题产品等专题数据库和专题信息产品研发, 大大提升了基于高分遥感数据的城市信息平台的数据采集和动态监测能力。

在上述基础上, 以住建部为主的相关部委纷纷通过设立各自的研究项目, 进一步引导和推动了城市信息平台主题的技术提升。住建部通过科研开发项目课题促进了包括地下管线管理应用在内的城市虚拟技术、三维建模技术、动态监测技术、应急联动技术等重要技术的研究, 研发了多种各类应用软件, 并制定了多项标准;公安部通过相关研究突破了警用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关键技术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攻克了正射影像 (准) 实时快速拼接技术、激光点云自动滤波、高速局域网络多机多CPU/GPU的集群分布式遥感数据并行处理等多项核心技术, 构建了现代化的新型信息化测绘遥感数据处理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并通过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天地图国家级、省级、市级节点项目等, 在全国300多个城市推广应用, 形成了面向共享服务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软件技术体系;2012年,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了三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测评, 进一步推动三维数据的应用。

地方各省市结合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 积极申报国家和部委的科技项目及地方科技立项, 在实践中开展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城市多元数据整合与挖掘技术、城市多维建模与模拟技术、城市动态监测与应用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应用难题。

经专家评估, 2006年和2012年我国城市信息平台技术的国际和国内发展水平对比, 经过7年多以来的努力, 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 在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城市多维建模与模拟技术方面进步尤其明显 (见图1) 。

三、城市信息平台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对社会经济的贡献

通过“十一五”、“十二五”以来的国家、部、省、市各级的科技项目部署和落实, 以及国家层面的试点推广, 城市信息平台主题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管理和经济效益。

1、社会管理效益

通过突破新型遥感关键技术及应用, 极大提升了快速获取空间信息的效率和能力, 为城市规划以及名城保护获取所需的大量精准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突破影像数据对比识别技术, 实现了城市规划以及历史文物的动态监测, 为政府决策了重大事件监管提供了辅助决策的依据;通过突破“城市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与运营、城市工程项目数字化监管、城市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等关键技术, 为城市规划部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管理部门以及城市工程项目监管部门的电子政务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基础平台, 初步实现了多部门协同工作、数据交换和共享的电子政务业务模式, 为实现政府服务、管理和保障的公开、透明、公正以及高效奠定了信息化技术基础;通过突破“数字化城市管理市区一体化平台”关键技术, 实现了数字化城管多专业信息空间化利用, 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和政府管理水平, 处理城市管理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 并建立了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突破“数字化城市管理移动终端系统”关键技术, 利用移动采集、移动执法、移动督办、统计分析等功能, 提升了城市管理效率和应急反应速度, 使城市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更人性化, 履职更高效, 是体制创新的有益尝试。

2、经济效益

通过新型遥感关键技术应用, 减少了野外控制测量和实地调绘, 缩短了模型建立周期、节省了人力成本、大幅降低了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及三维模型城市规划方面的成本, 避免了重复投资。以全国城市对新型航空遥感数据及三维建模年需求为6000万平方公里计, 估计节约成本1亿元/年, 避免重复投资2亿元/年。基础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显著减少了政府部门对信息的重复采集与处理的投资浪费降低了软硬件基础设施独立建设的成本, 节省了基础地形图和专业数据再生产费用。以武汉为例, 每年可节约数据交换及共享成本2000万元, 按50个城市计, 节省约1亿元/年。不仅如此, 城市信息化还带动了城市市政设施、城市项目建设及管理等空间数据等专题图产品生产, 一个中等城市产值1500万左右, 按推广50个城市计算, 产值近8亿元。数字化城市管理创新模式向全国各个城市推广, 大大减少了建设成本。以杭州市为例, 基于统一平台实现周边县 (市) 区全覆盖, 可节约资金投入1亿元以上。

摘要: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城市综合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 (以下简称《纲要》) 首次设置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重点领域, 并将城市信息平台列为优先主题之一。本文分析了《纲要》发布以来城市信息平台的项目部署、技术进展、对社会经济的贡献、面临的挑战, 并针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信息化,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信息平台

注释

基于路灯的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 篇8

2008年11月,IBM公司向美国政府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1]。2009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布《经济复兴计划进度报告》中宣布,美国计划在未来的3年之内,大力推动智能电网建设[2]。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提出要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即“感知中国”中心。2011年2月,《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武汉未来5年的城市发展规划: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化顶层设计,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努力建设智慧城市[3]。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缩影,是智慧地球在城市的体现形式。智慧城市就是让城市更聪明,通过网络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各种建筑体内的智能化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实现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的融合,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4]。

无论是智能电网,还是智慧城市,都是基于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计算的物联网具体应用。在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中,城市供电网络将扮演新的角色。本文探讨了一种基于路灯的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方案。

1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困难

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新热点,全球已有近300个城市(其中中国40多个城市)投入智慧城市建设。

在经历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后,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政府将智慧城市视为经济增长倍增器。然而,在全世界的“智慧城市”建设风潮中,城市中的教育、医疗、交通、市政、环保、城管、公安等各部门间的信息是割裂的,各种智能系统多是单独搭建,并未形成统一的组网平台。建设高度信息化和智慧化的新型城市,就是要将上述各种智能系统整合到一个平台上,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重新组网,这样便需要对城市进行改建,铺设线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极为不便。

为了能增强对城市的了解,在传统的城市监测手段基础上,需要新增数量更多、功能更丰富、智能化程度更高的信息感知终端。如何布局这些信息感知终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另外一个难题。

2 基于路灯的智慧城市感知网络

众所周知,城市的路灯由市政部门统一规划,供电部门统一管理,而且路灯能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对现有城市路灯实行升级,可以方便快捷地建立起覆盖范围足够广的信息感知网络,从而构建智慧城市的信息感知网络基础。

作为智慧城市感知系统的基础,新型智能路灯除了具有单纯的照明功能之外,还具备信息感知、信息传递、信息收集、智能处理等多种功能。本文提出的新型智能路灯如图1所示。这种新型智能路灯包括了路灯照明单元、多种传感器、通信接口、中央控制单元、电源等功能模块。

传感器模块基本包括如下传感器:摄像头、噪声检测传感器、空气污染检测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烟雾感应器、亮度传感器、红外感应器、汽车ETC读卡器等。

基于本文提出的智能路灯终端结构,组建由智慧城市物联网控制中心、路段控制器以及智能路灯终端组成的智慧城市物联网系统如图2所示。每个路段内有一个路段控制器,一个路段控制器通过电力网通信技术控制和连接着该路段内的多个路灯。智慧城市物联网控制中心通过因特网与路段控制器通信。

智慧城市物联网控制中心是整个网络的核心,功能主要有3方面:(1)根据需要采集的信息,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启动智能路灯上相应的传感器并使其进入工作状态;(2)控制中心接收位于智慧城市物联网末梢的路灯上各种传感器上传的各类数据,实时显示整个网络的运行和监控情况;(3)控制中心将接收到的各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路灯、交通、安防控制等的最佳方案,并将控制指令发送至智能路灯。

智能路灯与路段控制器之间可采用电力载波通信(PLC)技术[5],从而最大程度地精简组网方案。在路灯上添加PLC通信模块,并利用路灯供电网络,即可实现对现有电力线网络的最大利用,而不需要另外铺设网络线路。路段控制器与控制中心之间采用因特网连接,因特网覆盖范围广泛,接入灵活,传输距离远,相较于单独在城市铺设大量通信线路而言,采用因特网可保证成本低廉。

路段控制器由调制解调器、以太网接口电路以及PLC通信模块组成(见图3),作为网络中的路由节点,其功能主要是进行数据的转发,使得通过电力线网络接受的数据经过因特网传送到控制中心,同时还负责将控制中心传输的控制信号转发至路灯控制终端。

当电力线有电波信号发送过来时,PLC通信模块接受该信号,并进行相应处理,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通过MII接口,将信号发送至以太网接口电路。以太网接口电路可以将PLC通信模块传递的信号转换为在以太网上通信的信号,这样调制解调器则可以识别该信号,最后调制解调器将信号发送到因特网,从而路段控制器与控制中心实现了数据交换。

组网方式还可以使用包括3G在内的其他无线通信方式。基于中国现有的3G无线通信网络,可以组建更加灵活的覆盖整个城市的智慧城市物联网系统。

3 基于智能路灯的智慧城市建设

基于本文提出的智能路灯,可以组建智慧城市的四大智能感知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智能安防系统、智能环境监测系统。

3.1 智能交通系统

基于高清摄像头、红外感应器和ETC读卡器,可以感知行驶在马路上的汽车速度以及某区域内的汽车数量。将这些信息上传至智慧城市物联网控制中心或城市智能交通监控中心,控制中心以Web、手机短信、路边LED广告牌、收音机广播等多种方式通知过往司机,为司机选择最佳行驶路线提供参考,从而有效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3.2 智能照明系统

基于亮度传感器和红外感应器,可以根据光线情况和行人、车辆情况,自动判断马路是否需要照明,并能对路灯亮度进行自动调节,也可自动关闭和启动照明。另外,当需要照明但路灯无法提供照明时,将自动向智慧城市物联网控制中心或供电部门报警,以便工作人员及时对路灯进行维护。

3.3 智能安防系统

基于摄像头和红外感应器,可以实时监测路灯照明范围内的人员和车辆情况,并能将视频资料实时上传给智慧城市物联网控制中心,从而组建一个覆盖整个城市的智能安防系统。视频资料上传到智慧城市物联网控制中心后,还可采用云存储技术将视频资料进行长期保存。

3.4 智能环境监测系统

基于路灯上的噪声检测传感器、空气污染检测器、湿度传感器、烟雾感应器等系列传感器,可以有效监测城市环境情况,并将相关信息上传给智慧城市物联网控制中心,从而组建一个覆盖整个城市的环境监测系统。例如,城市居民普遍要求测量城市中的空气污染指数[6],可以将检测空气能见度、O3、PM2.5等传感器安装在智能路灯上,方便地监测城市空气质量。

4 结语

为高效建设智慧城市,本文提出对现有路灯进行改造,通过在路灯上安装多种传感器、控制器和通信模块,即可方便快捷地实现破坏程度低、覆盖范围广、建设成本低、智能化程度高的智慧城市信息感知网络建设。文中给出了基于该方案的智能交通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智能安防系统、智能环境检测系统等四大智慧城市物联网典型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2):1-6.WANG Bao-yun.Review on internet of things[J].Journal of Electronic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2009,23(12):1-6.

[2]陈桂香.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概览[J].中国安防,2011(10):100-104.

[3]关于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N].长江日报,2011-02-18(6).

[4]张永民.“智慧城市”高于“数字城市”[J].中国信息界,2011,16(10):12-17.

[5]徐超群,高明煜.低压电力载波通信技术在城市路灯远程智能监控中的应用[J].电讯技术,2006(6):145-149.XU Chao-qun,GAO Ming-yu.Application of low-voltage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in a city street lamp long-distance intelli-gent monitoring system[J].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2006(6):145-149.

信息化测绘在城市建设中作用 篇9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 (最主要标志) ,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信息化测绘如何更好地满足城市建设中各行各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中发挥支持和保障作用, 移动测量系统所获得的可量测实景影像作为新的数字化测绘产品与4D产品集成, 在第三次Internet浪潮和Web2.0模式下更好的服务城市建设。以更好地推进按需测量的空间信息服务。

自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开幕典礼上发表的题为“数字地球-新世纪人类星球之认识”演说以后, 在中国测绘界, 数字中国、数字某某区域、数字某某城市的提法开始在各种期刊杂志、演讲汇报中屡屡提到,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航天遥感和宇航定位技术的发展, 地球空间信息学本世纪将形成海陆空天一体化的传感器网络并与全球信息网格相集成, 从而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地回答何时 (When) 、何地 (Where) 、何目标 (What Object) 发生了何种变化 (What Change) , 并且把这些时空信息 (即4W) 随时随地提供给每个人, 服务到每件事 (4A服务:Anyone, Anything, Anytime and Anywhere)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测绘。要在已经建成的数字化测绘的体系上, 抓好测绘生产内外业一体化、数据更新实时化、测绘成果数字化和多样化、测绘服务网络化和测绘产品社会化。而信息化测绘的本质和目标是为社会提供空间信息服务, 回答各类用户提出的与空间位置有关的问题。综合运用数字化手段 (GIS、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 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全方位的数字采集和处理, 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优化决策的强大功能, 用于重大决策的效果预演和对未来发展预测的技术系统。这是我国测绘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进入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它代表着我国测绘在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建设总的战略方向之一。

2 信息化测绘内容、获取手段及优点

首先要明确, 信息化测绘是以数字化测绘为基础的, 它是在数字化测绘基础上向信息服务的拓展和应用。从技术层面看, 信息化测绘与数字化测绘并无本质区别, 信息化测绘的技术基础仍然是数字化测绘, 不过在新阶段将按实时有效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 它把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格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使得海量的DMI数据可以与传统的4D产品进行一体化无缝集成、融合、管理和共享, 形成更为全面的、现势性强的、可视化并聚焦服务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我认为信息化测绘最本质的内涵和特征就是实现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 而信息化测绘体系就是我国测绘在信息化社会中实现这种信息服务的能力建设目标。

其次, 信息化测绘除传统数字测绘作为基础外, 还涵盖了GIS、遥感、航空测绘、航天测绘、近景测绘、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多方面的信息。除测绘基本信息外, 还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气象、交通、电力、市政、公安、旅游等涵盖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因此与传统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相比, 它应具有以下几点标志性跨越特征:

一是从“传统专业生产”到“社会网络服务”, 即体系的功能取向从以测绘产品生产为主, 转化以地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为主, 回答各类用户提出的与空间位置有关的问题。在Internet和Web2.0技术支持下, 为工程建设提高可视化、可量测的信息化测绘产品。Web 2.0要求为用户提供的各种服务具备体验性、沟通性、差异性、创造性和关联性等特性。对空间信息服务而言, 可视是体验性的基础) , 按需可量测是创造性和差异性的保障, 时空可挖掘则为关联性的专业应用提供技术保障, 基于空间信息网格的服务平台可有效地融合集成Web 2.0技术 (如Ajax) , 为用户提供互动的沟通服务。

二是从“静态”到“动态”, 即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建设将从以静态生产为主, 转为以动态变化监测和实时更新为主。信息化测绘要通过研发和综合采用航空、航天、地面和水上等一切可使用的快速观测新技术和组织运作方式, 实现数据获取实时化;还应将基础地理信息变化监测和实时更新列为基础测绘的基本任务。

三是从“局域”到“广域”, 以Internet和Web2.0模式作为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的网络支撑运行环境, 对于数字化测绘生产可以局域网为主;但对于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必须依靠Internet和Web2.0, 要实现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彻底的网络化。

四是从“封闭”到“开放”, 即体系的运行主体应从测绘系统内部扩展到其他应用部门, 从公益性测绘保障体系内部扩展到地理信息产业体系, 形成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用户大众协同运作的开放机制, 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3 信息化测绘服务城市建设的方式

以Internet和Web2.0模式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信息化测绘产品在城市建设中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分工和处理;分析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综合信息。为重大决策的效果进行预演和对未来发展作出科学预测。具体服务形式如下。

3.1 服务内容多样化

我们可以让服务的内容从数字地图产品到数字地图的补充产品、从普通的DMI到Web-GIS, Mobile-GIS和网格GIS、从4D产品到5D产品:一个可量测的实景影像扩展成5D产品。

3.2 三维可视化

运用Skyline、Ima Gis等类型软件, 使用交互应用程序, 用户可以创建自定义的虚拟三维可视化场景, 并进行浏览、查询和分析。所得的信息更直观、清晰;可以完整的显示三维虚拟地图, 具有空间分析、属性编辑、漫游等功能。比如说要查询某个空地建个高楼, 就可以模拟这个高楼对周边建筑遮挡情况, 日照情况, 交通情况等;还可以统计这个范围内有多少人口、多少个加油站、超市等等一系列相关信息。这个信息增加后, 自然会受到用户的欢迎。

3.3 可量测

如果我们把街景的影像放到网上, 这个影像是怎么拍来的呢?是用一个车载GPS导航支持下的多CCD相机拍摄, 把每个像片的外方位元素都求出来了, 把前方交会的公式都放到网上去, 那么一个网民用户就可在网上测量道路宽度和对象高度。我们不知道谁需要, 我们知道有人需要。现在我们把事先拍的街景影像放到网上, 它的特点就是用户可以量算想量测的目标, 这就是WEB2.0的一个特点, 即用户可以参与、可以主动进行操作。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把摄影测量的方法大众化, 不仅仅专业人士可以做, 网民大家都能做。就像玩电子游戏一样, 大家都能做, 有什么不好呢?这个就是受到电子游戏的启发。我们希望我们的网民可以做创造性的用户, 而不是被动的用户。我们要做创造性的服务, 就要把我们的服务模式变化一下。这样一来的话, 大家都可以做摄影测量, 大家都可以做调绘。这样信息就可以很快的收集起来, 成本就可以降低

综合以上, 基于Internet和Web 2.0技术支持下信息化测绘产品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其成为一种大众、开放性的产品, 可以在城市发展规划、市政管理、房产开发、物业综合、智能交通、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灾害预防、自然资源调查等一系列城市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前景光明。

摘要:探讨了信息化测绘的、获取途径、目前发展状况, 以及信息化测绘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服务作用。

城市信息化建设方向 篇10

一、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理论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城市发展主要是由信息、技术等发展的革命新力量所决定。信息全球化加快了城市国际化的进程,使城市慢慢地融进了全球化体系中,城市区域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必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加速了信息经济含量的提升,再加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整合,又推动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从而加强了现代城市的国际性功能。只有拥有完善而发达的服务设施特别是信息服务设施的城市才有可能成为国际性的人流、货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聚中心,全球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助互进的直接成果。而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有序管理,建立新模式下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模式。在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中,知识及知识服务是其必不可缺的软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并非只意味着网络基础设施的硬件设施,没有基于知识的应用内容与之配套,所有的硬件设施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校拥有促进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和信息服务人才。高校的信息服务也正向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

二、高校信息网络服务中心的构建

“211工程”所设立的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要选设在高校比较集中、文献信息比较丰富、资源共享有一定基础、网络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的高校,根据地区优势配置一批具有地区特色的重点文献信息,实行专管共用,防止不必要的重复购置。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与本地区各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和重点院系图书馆或资料室的文献信息,汇总形成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构建模型可以有实体、网络和实体加网络等三种模型:

1、实体模型。

该模型是指投资建成一个新的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形成实体。其优点是便于组织和管理,但不能有效利用各高校图书馆原有和将要配置的文献信息,不能调动各高校的积极性,且投资强度大。

2、网络模型。

该模型是指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条件下将本地区各高校图书馆组成一个共享服务网络体系,各馆文献信息实行共享,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仅为虚设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其优点在于可利用各高校图书馆现有文献信息,投资强度小,但管理协调难度较大。

3、实体加网络模型。

该模型是指以本地区高校中实力强、服务功能齐全、管理水平高的某一高校图书馆为基础,充实、更新和改造相关的文献信息,建立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实体。该中心实体与本地区其他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和重点院系图书馆或资料室的文献信息联合开放,形成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网络体系。这种模式投资强度适中,既可调动各高校积极性,也便于协调和管理。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在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构建中可采取不同的模型,其中实体加网络的模型可适用于多数地区。在实体加网络模型中,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依托的高校应是该地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选择办法应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公平竞争、择优布点的原则。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文献资源建设应按其提供的服务内容而定,根据不同地区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应有所侧重。为了防止不必要的重复购置,提高使用率,应将那些投资大、共用性强、某个高校图书馆使用率不高的文献信息纳入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统筹考虑。文献信息的科学保护是提高文献信息使用效率和保障共享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应该设立文献信息保护部,为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文献信息的正常使用提供保证。同时,该部还应承担为本地区其他高校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保护服务和技术培训。

三、高校为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服务的策略

与社会上的信息机构相比,高校的信息服务应形成自己的特点,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服务:

1、信息调研服务。

伴随知识经济的兴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为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发展,需要掌握高质量的情报信息。高校信息服务人员应抓住机遇,根据所在地区或单位的某些重大科研课题、工程项目或产品,在充分了解信息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有关单位进行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市场调查、用户调查,开展专题文献收集和分析研究,将分散的信息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认真分析鉴别,并进行归纳整理,最终以综述、述评和专题信息、调研报告等形式,提供给有关科研机构、工程技术部门和生产厂家。

2、信息代理服务。

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缺乏信息和较高素质的信息人员,迫切需要各信息机构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代理服务。高校信息、服务人员应主动深入基层,调查中小型企业信息需求,为他们提供信息代理服务,成为该企业的信息代理人;为企业科研项目开发提供国内外产品样本、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科研立项、产品调研、课题论证、专利申请、科技定题和外文资料翻译等信息服务。

3、信息检索服务。

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很多企业经常要进行技术改造或开发新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一般都是涉及面广,相关因素多,且带有一定的风险性。这时,企业迫切需要大量有关新产品的技术和营销信息。高校信息服务部门完全可以利用本校丰富的馆藏和人才优势、技术优势,通过各类工具书、文献、数据库、光盘或联机检索、网络检索等途径,为用户准确、全面、快速地提供文献检索、技术查新和事实数据咨询等信息检索服务。

4、信息共享服务。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情报信息部门拓宽服务范围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信息服务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邮件服务、网络信息资源报道服务、网上馆际互借服务、网上文献订阅服务、网上广告服务、网上文件传输服务等。

参考文献

[1]李重照,刘淑华.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电子政务,2011.6.

[2]张陶新,杨英,喻理.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石晓峰,刘伟良.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东盟博览,2013.2.

[4]王晰巍,王维,李连子.智慧城市演进发展及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2.

上一篇:低温(4℃)下一篇: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