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靶向

2024-07-07

肝癌靶向(精选五篇)

肝癌靶向 篇1

本研究中所出现的一切数据均由excel及SPSS13.0两个软件加以统计、处理以及分析,所出现的数据均以“χ—±s”的形式加以表示,数据检验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上述治疗方法的对比,特得出了A组与B组患者治疗的结果:

2.1 A,B两组治疗疗效对比

A组经6次治疗后肿瘤直径均缩小1/4。B组患者经6次治疗后,肿瘤直径均缩小1/3。从以上结果看,B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A组患者(P<0.05),但两组患者症状都明显好转,食欲增加,腹胀改善,体重不同程度增加,经治疗后均无恶心、呕吐、脱发、消瘦等副作用。

2.2 免疫指标变化

B组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值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CD4+升高51.8%以上,CD4+/CD8+比值升高0.48%,而A组部分患者测定值下降。两组在免疫指标变化尚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B组有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2.3 甲胎蛋白变化

B组降低(AFP下降50%以上)20例,稳定(下降25%)9例,下降(<25%)3例,而A组分别为8、14、6,两组在AFP下降率上比较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肿瘤大小的变化:B组缩小1/3(28)例,变化较小的2例,肿瘤消失2例,缩小率93%,消失率为3.33%。A组缩小1/4(25例),变化不大的3例,两组都有缩小,但缩小的程度上B组明显优于A组。其他:治疗中两组患者均有部分患者发热,A组10%,B组12%。局部疼痛:2组患者均有轻微疼痛感,无需特殊处理。

3 讨论

肿瘤的治疗至今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是绝大多数肝癌在发现时已是中晚期,丧失了手术机会,此时多数人目前以栓塞化疗靶向治疗为首选方案,且为部分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争取了2次手术机会,但常规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治疗后患者的康复问题受限制,因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症状,增强免疫功能,减轻化疗毒性反应,延长寿命,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议题之一[1,2,3,4]。

靶向疗法(典消肿疗法),就是通过CT或B超定位下将配比缓释液直接注入肿瘤中心,使配比缓释液在肿瘤中心缓慢释放:(1)可以杀死癌细胞。(2)被杀死的癌细胞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肿瘤细胞抗体,从而抑制了癌细胞的生长及转移。(3)可使肿瘤细胞脱水变性坏死。(4)可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T细胞、NK细胞、TNF-α的抗癌活性,并能有效促进胸腺和脾脏的生长,加快损伤的修复,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提高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配比缓释液能抑制细胞S期DNA合成,呈现S期与G+M期阻滞现象,诱导细胞凋亡,具有抗癌而不产生骨髓抑制的特点,同时配比缓

子宫破裂原因

(镇赉县英华卫生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破裂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26例子宫破裂中忽略性横位8例,前次剖宫产6例,滥用催产素分在子宫下段。不规则裂伤(横裂,纵裂,斜裂)或原切口裂开甚自动裂开,有4例行子宫修补术,其余全部行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成活4例。结论子宫破裂是产科严重并发症,加强围生期保健,【关键词】子宫破裂;原因分析;子宫切除术;子宫修补术;预防中图分类号:R711.4文献标识码:B文

子宫破裂是指在分娩期和妊娠晚期子宫体部和子宫下段发生的破裂。这种疾病发病急骤,病情较重,若如果没有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导致胎儿及孕产妇死亡,因此,子宫破裂是产科极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6例子宫破裂患者。

1临床资料释液不能进入血液循环,对机体细胞不产生任何破坏作用。随着对肝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肝癌的典消肿治疗的效果与注射配比缓释液的剂量有正相关性,本研究发现B组患者肿瘤的缩小明显优于A组,且AFP下降B组明显优于A组,这充分说明肿瘤缩小的程度与注射配比缓释液的数量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临床证明,本法对肿瘤患者无明显副作用,具有明显的靶向性、缓释性、微创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可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患者的痛苦,延长患者的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是目前靶向治疗恶性肿瘤的较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彭健,刘桦,邬力祥.纳米磁靶向药物载体在肝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术[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80-82.

[2]文会龙,李少华,汪洋.大鼠胚胎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和分化[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4):13-16.

[3]陈寒,唐州平,唐莱华.Neprilysin基因在大鼠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1):6-9.

肝癌靶向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癌患者86例, 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43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例, 女性患者20例, 最大年龄为61岁, 最小年龄为30岁, 平均年龄为 (45.5±1.2) 岁;对照组的43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21例, 最大年龄为58岁, 最小年龄为29岁, 平均年龄为 (43.5±1.5)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治疗肝癌靶向方法

观察组患者予以纳米药物治疗, 其治疗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即第一个方面为基因靶向治疗, 第二个方面为磁控靶向治疗, 第三个方向为被动靶向治疗。第四个方面为主体靶向治疗。通过纳米药物的治疗, 起到抗癌的效果。

1.2.2 对照组治疗肝癌靶向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索拉非尼药物 (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Bayer Pharma AG规格:200 mg*60片/盒) 治疗, 要求患者口服, 0.4 g/次, 2次/d, 并且空腹食用[2]。

对两组患者予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3 统计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并且对于计数资料运用百分比表示, 用χ2来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予以纳米药物进行肝癌靶向的治疗, 对照组患者予以索拉非尼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6.05%,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62.7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两组患者予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8.60%,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1.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我国患有肝癌的患者越来越多, 肝癌作为临床治疗中最为常见的一类肿瘤, 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 肝癌的死亡率极高, 其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但为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较大影响之外, 也为患者的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开始关注肝癌,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研究分析, 探寻肝癌靶向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实验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癌患者, 将其分成两组, 予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纳米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予以索拉非尼药物治疗。纳米药物治疗主要分为四方面[3], 即第一方面为基因靶向治疗。传统的药物治疗容易使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 容易引起较大的不良反应, 但是纳米药物治疗与之相比, 其更具安全可靠性, 并且治疗过程中的靶向性更好, 更能够达到预期的临床治疗效果。基因靶向治疗主要是对肝癌患者予以纳米药物, 使其聚阳离子高分子能够与患者的DNA两者进行相互配合, 并且较好的结合, 就此形成一定程度的基因载体。第二方面为磁控靶向治疗。这一治疗方法主要是医护人员在对肝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不但运用纳米药物, 在此基础上还运用磁性材料两者相互配合进行治疗, 将药物注射到患者的血管内。这一治疗方法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主要是药物能够对患者的癌细胞准确释放药效, 起到预期的抗癌作用。第三方面即为被动靶向治疗。通常情况下, 人体的器官对于微粒具有一定程度的排斥阻碍作用, 这主要是由于微粒的粒径不同引起的, 但是患有肝癌的患者, 其血管皮间隙会变大, 患者皮间隙的组织会遭到一定的破坏, 不具有完整性, 就此对患者予以纳米药物治疗, 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第四方面即为主动靶向治疗。这一治疗方法主要是特异性的靶向分子与患者使用的纳米药物进行相互融合接触, 就此对患者体内的癌细胞释放药效, 达到良好的抗癌效果。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 对于肝癌靶向的治疗其中也运用吉非替尼等药物, 但是其研究结果显示, 该药物对于肝癌晚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对于患者的生存率难以保障, 其疗效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其相对比, 纳米药物对于肝癌晚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的生存率。

该实验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6.05%,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1.79%;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8.60%,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1.16%, 两组数据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纳米药物在肝癌靶向治疗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纳米药物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癌患者86例, 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即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43例。并且将观察组的43例患者予以纳米药物进行治疗, 将对照组的43例患者予以索拉非尼药物进行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结果 对两组患者予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6.05%,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的62.7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8.60%,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51.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纳米药物在肝癌靶向治疗中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纳米药物,肝癌靶向,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丽, 吴发胜, 邓鑫, 等.纳米药物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现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4, 24 (2) :118-120.

[2]孙岚.ACNP-MET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及其对肝癌干细胞靶向性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3.

[3]李瑛, 曹蔚, 王四旺, 等.纳米药物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 2012, 27 (6) :613-616.

[4]邵平, 汤诗杭, 林翔, 等.肝癌靶向基因治疗载体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实践, 2015 (3) :211-214.

[5]陕西省肝癌靶向新药研究取得新突破[J].创新科技, 2014 (7) :63.

[6]权桂兰, 陈宝, 吴巧利, 等.乳糖化肝癌靶向介孔硅胶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C]//乌鲁木齐:第一届生物颗粒制备技术与产业化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乌鲁木齐:中国颗粒学会, 2013:12-13.

[7]段存贤.环境响应型肝靶向纳米凝胶给药系统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8]韩立杰, 刘伟, 杜娟, 等.转铁蛋白与R8共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肝癌靶向性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 (4) :33-35, 39.

肝癌靶向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

2007年1月-2010年1月我院肿瘤科及介入科收治的62例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PHC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17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56岁。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TACE治疗,治疗组接受TACE联合小分子靶向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纳入标准⑴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活检确诊为原发性肝癌;⑵均符合UICC2008年制定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及分期标准;⑶按UICC肝癌TNM分期均为T3以上;⑷均无明显门静脉及下腔静脉侵犯;⑸治疗前未经抗肿瘤治疗;⑹无明显心肺疾病及严重肝、肾及骨髓功能障碍;⑺年龄≥18岁,≤70岁,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ECOG PS>2分。

1.2 治疗方法

1.2.1 TACE治疗组(对照组)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肝动脉,肝固有动脉及左、右肝动脉造影,确定肿瘤供血动脉后,给予化疗药物丝裂霉素(MMC)10-20mg、氟尿嘧啶(5-FU)1000-1500mg、表阿霉素(EPI)30-50mg灌注;再用40%超液态碘化油5-20m L和丝裂霉素(MMC)10-20mg的混悬液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合并动静脉瘘及血流快者加用明胶海绵进行栓堵。根据患者碘油沉积情况及肝功能、AFP、血常规等检验结果,每间隔3-4周行再次插管化疗栓塞,其中50%以上患者补充栓塞。

1.2.2 TACE联合小分子靶向治疗组(治疗组)TACE术后第5天开始口服索拉菲尼400mg,每日2次,空腹或在进低脂饮食时口服。根据药物相关毒性调整剂量,甚至停药,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待不良反应缓解后以半量恢复用药。

1.3 疗效及毒副反应评价

疗效根据W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或稳定(SD)和进展(PD)。以CR+PR计算有效率(RR),以CR+PR+SD计算疾病控制率(DCR)。应用CT或MRI检测瘤体大小。药物的不良反应评价根据美国国家癌症中心(NCI-CTC 3.0版)毒性分级标准分为0-Ⅳ度。

1.4 随访

定期复诊和电话随访-患者死亡或随访截止日期2011年6月,-随访截止日期事件未发生或失访计为删失。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血常规、AFP、肝、肾功能,腹部B超、CT或MRI等检验指标,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记录患者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和生存时间(OS),PFS从接受治疗之日起-疾病进展时止;OS从治疗之日起-患者死亡时止。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及随访情况

所有患者均完成两个周期的TACE,并且口服索拉菲尼3个月以上或出现疾病进展,均可进行有效评价。定期复诊或电话随访直至患者死亡或时间截止-2011年6月。其中,治疗组CR 0例,PR 17例,SD 8例,PD 9例,RR为54.8%,DCR为80.6%;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为6.7个月;生存时间(OS)为12.6个月。对照组CR 0例,PR 11例,SD 4例,PD 16例,RR为35.5%,DCR为48.4%;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为3.4个月;生存时间(OS)为9.6个月。见表2。

注:*P<0.05

2.2 血清AFP变化情况

治疗组血清AFP下降者23例(74.2%),对照组血清AFP下降者11例(35.5%),两组比较,结果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疲乏等不良反应,多为Ⅰ-Ⅱ级,经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缓解。治疗组有45.2%(14例)患者出现皮肤毒性反应,包括皮肤红斑出血、手足皮肤反应、口腔炎等,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Ⅲ级皮肤毒性反应,经索拉菲尼减量及对症处理后,毒性反应减-Ⅰ级,继续予原方案治疗。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因不能耐受毒性反应而终止化疗的病例,且无治疗相关死亡。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疲乏等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出现病例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毒性反应、高血压、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治疗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肝癌对全身化疗不敏感,所以多数患者不适于全身化疗,而应尽可能通过动脉给药提高疗效。经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使有效率大为提高,生存期也有改善,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其成功的基础除了提高局部化疗药物浓度外,还在于肝肿瘤的血流90%-95%来自肝动脉,而正常肝组织则70%-75%来自门静脉,栓塞后将肿瘤主要血供阻断,使肿瘤坏死,而正常肝脏能够代偿不会导致肝功能异常[1]。郭玉霞[2]对65例晚期肝癌患者进行TACE治疗,结果大多数的肿瘤呈明显缩小(81.5%),AFP大多恢复到正常水平或有不同程度降低,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7.9个月,并且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索拉菲尼是一种新颖的多靶点抗肿瘤药物,是一种小分子多激酶抑制剂,其主要作用靶点是丝氨酸-苏氨酸激酶Raf-1。体内外研究均表明,索拉菲尼可以通过抗肿瘤细胞增殖、抗血管生成和(或)促凋亡作用,破坏肿瘤的微血管,从而抑制肿瘤生长[3]。另外,孙广涛[4]等认为,索拉菲尼抗癌作用可能与抑制肝癌细胞自噬有关。LLOVET[5,6]等报道了一项多中心、随机等Ⅲ期临床研究结果,即著名的SHARP研究:对于晚期HCC患者,索拉非尼组与安慰剂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10.6个月与7.9个月,中位TTP分别为5.5个月与2.8个月;索拉菲尼组较安慰剂组生存质量改善了44%,疾病控制率也较高(43%与32%),此试验表明索拉非尼可显著延长晚期肝细胞癌总生存期和进展时间,不良反应易控制,耐受性良好。

本研究通过对62例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PH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组)及TACE(对照组)治疗,结果显示: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晚期肝癌患者,能够明显提高有效率,延长无疾病进展时间及总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毒副作用可控制,患者能够耐受。

摘要:目的 观察肝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小分子靶向治疗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1例。对照组:单纯行TACE术,所用药物包括丝裂霉素、氟尿嘧啶、表阿霉素化疗;再用40%超液态碘化油和丝裂霉素栓塞。对照组:TACE+索拉菲尼。TACE术后第5天开始口服索拉菲尼400mg,每日2次。结果 治疗组:CR 0例,PR 17例,SD 8例,PD 9例,RR为54.8%,DCR为80.6%;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为6.7个月;生存时间(OS)为12.6个月。对照组:CR 0例,PR 11例,SD 4例,PD 16例,RR为35.5%,DCR为48.4%;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为3.4个月;生存时间(OS)为9.6个月。两组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疲乏等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出现病例数相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皮肤毒性反应、高血压、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治疗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晚期肝癌患者,能够明显提高有效率,延长无疾病进展时间及总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毒副作用可控制,患者能够耐受。

关键词:TACE,小分子靶向治疗,索拉菲尼,肝癌

参考文献

[1]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539-549.

[2]郭玉霞.肝动脉栓塞化疗书治疗原发性肝癌65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269-270.

[3]Wilhelm SM,Adnane L,Newel1 P,et a1.Preclinical overviewof sorafenib,a multikinase inhibitor that targets both Raf andVEGF and PDGF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signaling[J].MolCancer,2008,7:3129-3140.

[4]孙广涛,邱伟华,施敏敏,等.索拉菲尼对肝癌细胞HepG2自噬的抑制作用[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0,15(1):51-54.

[5]Llovet JM,Ricci S,Mazzaferro V,et a1.Sorafenib in advanced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N Engl J Med,2008,359(4):378-390.

肝癌靶向 篇4

1 巨噬细胞被诱导至肿瘤

肿瘤分泌大量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 诱导血液循环中的单核细胞进入肿瘤。这些趋化因子包括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CS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集落刺激因子-1 (CSF-1) 、多种CCL家族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 等[2,3]。巨噬细胞的浸润数量与上述蛋白在肿瘤中的浓度呈正相关。在肝癌中, 研究相对较多的有VEGF、M-CSF、MCP-1等, 其中MCP-1是肝癌间质中趋化能力最强的趋化因子, 并来源于巨噬细胞, 故巨噬细胞的募集存在自分泌的正反馈机制。除此之外, 诱导TAMs浸润肿瘤的因素还包括低氧, 通过下调游走抑制因子 (MIF) , 促进巨噬细胞的募集。相关研究发现, 缺氧诱导因子-l (HIF-l) 可抑制TAMs迁移出低氧区域, 促进TAMs在肿瘤中的聚集[4]。

2 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被诱导为M2型

TAMs根据其功能和活化状态, 可分为两类:经典活化的TAMs, 即M1型TAMs, 具有杀灭肿瘤细胞、微生物及促进炎症的作用;替代活化的TAMs, 即M2型TAMs, 具有促进肿瘤生长、抑制炎症的作用[5,6]。早期人们认为, 在肿瘤中巨噬细胞的角色是抵抗肿瘤, 产生类似于机体被病原微生物感染后的生理、病理反应, 即M1型TAMs发挥的作用。近年来, 临床大量研究发现, 在肿瘤中巨噬细胞起着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7]。TAMs在肿瘤微环境中影响下, 可被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 和白介素4 (IL-4) 诱导, 逐渐发展成M2型TAMs, 表现较高碎片清除和较低抗原提呈能力, 分泌较少IL-12和较多IL-10, 具有促进创伤愈合和抑制免疫应答的能力。临床探讨巨噬细胞和肿瘤预后关系的研究显示, 肿瘤局部巨噬细胞的浸润约为82%, 预后较差[8]。此研究结果说明, 在绝大多数肿瘤中, 包括肝癌, 肿瘤微环境诱导TAMs向肿瘤M2型转变, 具有促进肿瘤生长、抑制肿瘤炎症反应的作用。

3 巨噬细胞在肝癌中的作用

巨噬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 可直接促进肿瘤生长, 并抑制肿瘤免疫反应;通过分泌促血管生长因子, 可直接促进血管生成;通过分泌细胞基底膜降解分子, 间接促进肿瘤转移, 淋巴管、血管生成[9,10]。在肝癌中, 关于肿瘤细胞核分级、Ki-67与巨噬细胞数量的研究表明, 肝癌细胞增殖活性与巨噬细胞数量呈正相关[11]。这可能是因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系列生长因子, 如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2 (b-FGF-2) 、表皮生长因子 (EGF) 等, 直接促进肿瘤细胞分裂, 或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 间接促进肿瘤细胞分裂。肝癌中巨噬细胞可分泌EGF, 而正常细胞、肿瘤细胞则不分泌EGF, 通过EGF的受体EGFR与EGF结合, 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12,13]。肝癌细胞分泌的CSF-1, 可诱导TAMs进入肿瘤组织, 且TAMs分泌的EGF, 可促进肝癌细胞生长。这样巨噬细胞和乳腺癌细胞间构成了相互影响的旁分泌环。

血管生成对肝癌的转移、生长至关重要。TAMs进入肿瘤后, 受肿瘤微环境中的高乳酸浓度、低p H值、低氧的影响, 转变成促进血管生成的表型, 其中低氧是主要调节因素。低氧环境可诱导巨噬细胞中的转录因子HIF-2a、HIF1a活性增高, 促进各种促进血管生成因子分泌, 如MMPs、TNFa、VEGF等[14,15]。VEGF是较强的促血管生成因子, 并可促进TAMs募集。肝癌等上皮源性肿瘤是以淋巴道为主要转移途径, 淋巴管的生成是肿瘤发生淋巴道转移的必备条件。巨噬细胞通过调控MMPs、VEGF、一氧化氮、环氧化酶-2、Prox-1的表达, 调节肿瘤淋巴管生成、转移, 在肿瘤微淋巴管生成中起核心作用, 其VEGFR-3为特异性受体。

4 靶向治疗

根据相关报道显示, 我国是肝癌高发区, 发病率约占全球的50%, 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肝癌的临床治疗包括外科、内科、放疗、介入、医学影像、中医科等诸多学科, 但以往晚期肝癌的内科治疗, 尤其是传统细胞毒药物的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 随着对肝癌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 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肝癌有了新的突破。

针对肝癌微环境中巨噬细胞的治疗策略包括:促使M2型向M1型转化而阻断其免疫抑制作用;抑制其对血管生成、组织重构的作用;抑制其生长或聚集[16,17]。曲贝替定是针对巨噬细胞的一种靶向药物, 曾用于治疗软组织肉瘤, 该药物是海洋生物提取物, 对巨噬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其它潜在药物如免疫调节剂利诺胺, 可阻断巨噬细胞的促肿瘤血管生成活性。双膦酸盐中的唑来膦酸可有效抑制MMP活性, 减少肿瘤血管生成。CCL2抗体作为潜在治疗手段, 可减少巨噬细胞的聚集。c-Fms是CSF受体, 可调节巨噬细胞功能。目前许多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 这些药物配伍使用, 终会通过以下三种机制:影响其与其他免疫细胞的作用、改变巨噬细胞表型、改变维持M2型TAMs的微环境[18,19]。

5 结论

肝癌靶向 篇5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指上皮细胞转变为具有间质细胞表型的生物学过程。在胚胎的发育、炎症、组织的重建、癌症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5],其主要的特征有:如E-钙黏蛋白(E-cadherin)、β-catenin、角蛋白等表达下调,而间质细胞表型的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等表达上调,并且诱导上皮-间质转化的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表达上调等[6,7]。肿瘤细胞发生EMT,导致上皮细胞失去极性,黏附能力下降,从而失去与基底膜的连接,获得较高的迁移与侵袭能力,以及降解胞外基质等能力[8]。EMT与肿瘤侵袭转移关系密切,但有关EMT的调控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研究发现,在HCC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中,发现EMT的发生与肝癌细胞的转移以及化疗药物耐药有关,在此过程中,许多micro RNAs(mi R)分子参与了EMT的调节[9]。本研究拟探讨肝癌细胞中,mi R调控E-Cadherin影响EMT与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标本及资料

3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及20例癌旁正常肝组织标本均来自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活检或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原发性肝癌患者,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2~75岁,中位平均(55.5±7.2)岁。20例癌旁正常肝组织来源于肝组织活检。所有病例均经两位高年资副主任以上职称的病理医生诊断,结果均证实准确无误。置入-80℃冰箱冷冻保存备用。

1.2细胞株

肝癌细胞系Hep G2、人肝癌细胞低转移细胞系MHCC97-L、人肝癌细胞高转移细胞系MHCC97-H均购自中南大学细胞中心。

1.3主要试剂

免疫组织化学SP法试剂盒为福州迈新生物公司产品,鼠抗人单克隆E-Cadherin、N-cadherin抗体、β-actin抗体、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均购自美国Santa Cruz公司,q RT-PCR试剂为日本Ta Ka Ra公司产品,Transwell侵袭试剂盒为美国Corning公司产品,Matrigel胶为美国B&D公司产品。

1.4生物信息学分析

E-Cadherin(CDH1)的靶mi RNAs预测:通过mi Rwalk在线程序进行,利用10个常用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对mi RNA-CDH1之间的结合进行预测和分析。预测与CDH1结合的最佳靶mi RNA:通过miRanda在线程序进行热力学稳定性评分以及序列保守性评分,对mi RNAs-CDH1之间结合的特异性和稳定性进行排序。

1.5 q RT-PCR

首先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PCR扩增采用两步法进行。程序设定如下:95℃、30 s进行1个循环;95℃、30 s,60℃、30 s,进行40个循环。mi R-219-5p的q RT-PCR引物,正向引物:5'-CCGCCCCGGGC CGCGGCUCC-3',反向引物:5'-GCCCCCAAACCUCG AGCGGG-3',由广州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合成。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上进行检测,实验重复3管,取平均值。反应体系如下:10μmol/L正向引物1μl;10μmol/L反向引物1μl;DNA模板2μl;dd H2O 8.5μl;2×SYBR Primix Ex TaqTMⅡ12.5μl;总反应体系为25μl。

1.6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提取细胞的总蛋白,Bradford法测蛋白浓度;蛋白样品置于100℃水浴中变性5 min;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电泳,设定电压为100 V,时间约1~2 h;采用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膜三明治转移法,转膜电压为100 V,时间为1 h;丽春红溶液染色3~5 min;5%脱脂奶粉封闭,1~2 h;杂交袋中,加入5%的封闭液和一抗(浓度为1︰1 500),4℃冰箱中过夜;再与二抗结合(浓度1︰1 000);暗室中压上X线片,曝光约30~90 s,定影显影、洗片,最后通过扫描仪进行图像扫描。

1.7 Trasnwell实验

采用Lipofectamine 2000将mi R-219-5p模拟子(mimic)、抑制子(inhibitor)、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al)转染到肝癌Hep G2细胞系,获得3个重组细胞株:Hep G2-mi R-219-5p mimic、Hep G2-mi R-NC、Hep G2-mi R-219-5p-inhibitor。具体步骤如下:培养细胞密度到3×105/孔,6孔板接种。细胞融合度达80%时,进行脂质体转染。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①侵袭小室的预处理:首先将Matrigel胶与无血清培养基按1︰100稀释,将稀释液用来浸泡侵袭小室。在侵袭小室上面加入100μl稀释的基质胶,紫外线消毒杀菌。②小室腔压力的平衡:在小室的上腔中加入200μl、下腔中加入600μl的无血清培养基,平衡小室腔内的压力。③侵袭细胞计数:将侵袭小室取出,对膜上的细胞加无水乙醇进行固定,结晶紫染色。将未侵入基质的肿瘤细胞通过棉签轻轻擦拭掉,未除掉即为已经成功侵入基质胶中的肿瘤细胞,计数10个高倍视野中(×20)侵袭细胞的数目,重复3次,取均值,进行统计分析。

1.8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3组均数的比较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mi RWalk预测CDH1(E-cadherin)基因的靶mi RNAs

采用mi Rwalk在线程序对CDH1的靶mi RNA进行预测,结果发现10个软件当中有5个以上预测到有20个mi RNAs可与CDH1结合(见表1)。

2.2 mi Randa预测mi RNA-CDH1的结合

上述20个靶mi RNAs在mi Randa软件当中的热动力学稳定性分值和序列保守性分值见表2。结果发现,符合条件的mi RNAs(热动力学稳定性分值≤-0.1,序列保守性分值为0.5~0.7)有8个,其中,mi R-219-5p与CDH1结合的热动力学稳定性得分最低,说明mi R-219-5p-CDH1之间的结合稳定性最高、特异性最好。

2.3肝癌组织中mi R-219-5p与E-Cadherin表达的关系

30例肝癌组织中mi R-219-5p平均表达水平低于20例癌旁肝组织,两者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肝癌组织中E-Cadherin相对表达水平高于癌旁肝组织,经t检验,两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54,P=0.000,见图1)。说明肝癌组织中出现mi R-219-5p低表达和E-Cadherin高表达,而癌旁肝组织中出现mi R-219-5p高表达和E-Cadherin低表达。

2.4肝癌细胞中mi R-219-5与E-Cadherin表达的关系

分析显示在高转移细胞株MHCC97-H中mi R-219-5p相对水平低于低转移细胞株MHCC97-L,高转移细胞株MHCC97-H中E-Cadherin相对表达水平低于低转移细胞株MHCC97-L,高转移细胞株MHCC97-H中N-cadherin相对表达水平高于低转移细胞株MHCC97-L(见图2)。说明肝癌细胞中mi R-219-5p表达下调,导致E-Cadherin表达下调,mi R-219-5p可能通过调控E-Cadherin/N-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细胞侵袭转移有关。

2.5 mi R-219-5p与E-Cadherin结合验证

3个重组细胞株Hep G2-mi R-219-5p mimic、Hep G2-mi R-NC、Hep G2-mi R-219-5p-inhibitor中,Hep G2-mi R-219-5p mimic细胞株中mi R-219-5p水平表达增高,而E-Cadherin表达水平下调,N-cadherin高表达;Hep G2-mi R-219-5p-inhibitor细胞株中mi R-219-5p水平表达下调,而E-Cadherin表达水平上调,N-cadherin低表达(见图3)。说明转染mi R-219-5p mimic后,mi R-219-5p表达水平增高,下调E-Cadherin而N-cadherin上调;而转染mi R-219-5p inhibitor后,mi R-219-5p表达水平下调,上调E-Cadherin而N-cadherin下调。说明mi R-219-5p能和E-Cadherin的发生结合下调其表达水平,与EMT有关。

2.6 mi R-219-5p下调E-Cadherin与肝癌侵袭能力变化

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mi R-219-5p mimic下调E-Cadherin后,结果显示,Hep G2-mi R-219-5p mimic细胞株中侵袭细胞计数为(24±3)个/高倍镜视野,明显低于Hep G2-mi R-NC的(47±5)个/高倍镜视野、Hep G2的(51±5)个/高倍镜视野,经t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52,P=0.003,见表3和图4);Hep G2-mi R-219-5p-inhibitor细胞株中侵袭细胞计数为(97±8)个/高倍镜视野,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56,P=0.005,见表3和图4)。

1:肝癌组织;2:癌旁正常肝组织。肝癌与癌旁肝组织比较,†P=0.000

1:MHCC97-H;2:MHCC97-L。MHCC97-H与MHCC97-L比较,†P=0.000

1:Hep G2-mi R-219-5p-inhibitor;2:Hep G2;3:Hep G2-mi R-NC;4:Hep G2-mi R-219-5p mimic。与其他3个细胞株比较,†P=0.000

注:†P<0.05

A:Hep G2-mi R-219-5p-inhibitor;B:Hep G2;C:Hep G2-mi R-NC;D:Hep G2-mi R-219-5p mimic

3讨论

恶性肿瘤最显著的生物学特征是能够发生转移,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是一个多基因、多步骤、多环节的动态变化过程[10]。该过程中涉及到复杂的细胞生物学过程:肿瘤细胞的黏附、侵袭、胞外基质的重塑、肿瘤血管的发生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发生改变等环节[11]。肝细胞癌的转移涉及到许多基因和蛋白分子以及转移相关信号通路的改变[12,13,14]。该基因和蛋白的调控受许多因素的调控,近年来,有关mi RNA调控基因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研究已成为肿瘤研究当中的热点和重点。

EMT是肿瘤发生转移的主要分子事件之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生的过程。其中,细胞骨架的重构是EMT发生的早期事件,主要表现为上皮细胞通过EMT获得了间质细胞的表型[15]。E-cadherin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完整性,阻止细胞发生侵袭和转移扩散,因此,低表达E-cadherin的细胞往往可以诱导EMT的发生[16]。N-cadherin是细胞间黏连的主要结构性成分,其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间的黏附和迁移[17]。

EMT与多种肿瘤的浸润和转移相关,EMT是肿瘤侵袭转移的一个重要步骤,在该过程当中,许多mi RNAs分子参与EMT的调节[18,19,20]。EMT也在肝癌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EMT对肝癌转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宋莹等[21]发现,肝细胞生长因子可能通过诱导Snail的表达促进肝癌细胞EMT的发生,与肝癌发生、发展有关。隋承光等[22]发现,过表达mi R-100通过抑制m TOR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主要是通过上调E-cadherin的表达,阻抑EMT过程的发生。

mi RNA-m RNA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严格的互补结合的特点,通过相关软件预测mi RNA-m RNA结合,寻找特定的靶基因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本研究首先采用mi Rwalk在线程序,通过多个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联合检测,结合多个软件的检测结果具有“交集”性,则说明预测的可靠性较好[23]。结果发现,mi Rwalk在线程序对CDH1的靶mi RNA进行预测,结果发现10个软件当中有5个以上预测到有20个mi RNAs可与CDH1结合,符合条件的mi RNAs有8个,其中,mi R-219-5p与CDH1结合的热动力学稳定性得分最低,说明mi R-219-5p-CDH1之间的结合稳定性最高、特异性最好。

对于生物信息学结果需要进行实验验证,本研究发现,30例肝癌组织中mi R-219-5p平均表达水平低于20例癌旁肝组织中;而肝癌组织中E-Cadherin相对表达水平高于癌旁肝组织中。同时在肝癌细胞系中,研究发现在肝癌细胞中mi R-219-5p表达下调,导致E-Cadherin表达下调,mi R-219-5p可能通过调控E-Cadherin/N-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细胞侵袭转移有关。

mi R-219-5p是与E-Cadherin(CDH1)是否具有靶向结合,为本研究合成mi R-mi R-219-5p inhibitor和mi R-mi R-219-5p mimic以及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到肝癌细胞,以观察mi R-mi R-219-5p对CDH1的靶向调控作用。结果发现,Hep G2-mi R-219-5p mimic细胞株中mi R-219-5p水平表达增高,而E-Cadherin表达水平下调,N-cadherin高表达;Hep G2-mi R-219-5p-inhibitor细胞株中mi R-219-5p水平表达下调,而E-Cadherin表达水平上调,N-cadherin低表达。说明转染mimic后,mi R-219-5p表达水平增高,下调E-Cadherin而N-cadherin上调;而转染inhibitor后,mi R-219-5p表达水平下调,上调E-Cadherin而N-cadherin下调。mi R-219-5p可靶向结合E-Cadherin并下调其表达水平,与EMT有关。

E-cadherin能够维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的完整性,阻止细胞发生侵袭和转移扩散,其表达下调被证明是肿瘤细胞发生侵袭转移的早期事件,低表达E-cadherin细胞往往可以诱导EMT的发生[24]。N-cadherin是细胞间黏连的主要结构性成分,介导细胞间的黏附和迁移,N-cadherin在上皮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往往上调,其高表达往往通过调控EMT而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25]。近年来研究发现E-cadherin/N-cadherin在许多肿瘤中都存在异常表达,说明E-cadherin/N-cadherin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侵袭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6,27]。

上一篇:建筑设计工程师下一篇:总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