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与多媒体运用

2024-06-20

诗歌教学与多媒体运用(精选十篇)

诗歌教学与多媒体运用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英语教学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基于互联网络环境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现代化教学的一个标志。《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要求》中提出:根据教学的需要, 以教学效果最优为原则, 合理选择、有效组合、恰当运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 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由此可见, 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英语课堂, 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思想要求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 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进一步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本文根据多媒体英语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实践的需要, 谈谈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而达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一) 教师与课程整合。

多媒体课堂教学强调环境与认知主体的交互作用, 提倡教与学的合作关系, 赋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性。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 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情境, 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使其主动建构知识, 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应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所需的软件与多媒体技术, 获取最新信息, 追踪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研究和成果, 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 可根据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 将所呈现的学习内容进行收集、加工、分析及处理, 整理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信息, 有效地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便于理解记忆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交际情境的场面, 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也更趋开放。另外, 信息技术使评价和反馈变得简捷, 可拓展评价内容, 教师还可以通过英语学科题库进行测评, 为评价提供参考数据。教师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展、利用、评价和管理, 可以克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全过程,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 学生与课程整合。

多媒体用于语言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而且给予学生高效直观的学习语境。“信息图像化本身就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其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各自不同的进度来对图像化的信息进行个别化与理性化的筛选和理解。图像化的信息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同步进行的可控宽频带通道。而单纯口授是无法达到这一点的”。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的声、光、色、图俱佳的交互式教学环境, 可刺激学生视、听、说各器官积极配合参与学习。通过信息技术所获得的有益教学的信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纯正的语音语调不仅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模仿对象, 而且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兼顾, 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媒体和英语教学整合中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 正确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避免忽视常规教学手段和教师主导作用。

多媒体课堂教学虽有不少的优点, 但在英语课堂上, 任何先进的技术都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 无法替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有的教学行为。为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 会使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 导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缺少语言训练的时机。另外, 在多媒体课堂上, 多媒体呈现给学生的信息量很大, 学生对信息的取舍较难把握。如果课件演示速度再过快, 就会造成一些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 对所学内容就会一知半解, 长此以往, 学生将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外语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交际活动, 教师在此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尽管多媒体教学的素材很多, 但是必须要制作和课堂讲解的内容联系紧密, 符合学生的特点, 适合学生学习的课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 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因此, 正确看待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利弊, 合理地将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使其相得益彰, 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有合理、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才能更好地为高中英语的教学服务。在多媒体的运用上, 教师还要注意遵循适度原则, 不能将课堂设计得太花哨, 而没有实际的知识内容。多媒体只能成为教学的辅导工具而不是主导工具, 教师仍然需要利用传统的板书和演示、讲解等方法传授知识给学生。综上所述, 完全以屏幕替代黑板、鼠标代替粉笔的做法并不可取。

(二) 注重多媒体课件风格和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致性。

采用多媒体手段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最重要一环就是课件的选择与应用。课件的选择和设计一般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及教学条件而取舍, 将教师最好的教学构想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把自身的风格融入课件中, 整合出融入自己教学风格和特点的课件, 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容易形成把多媒体作为单纯的知识展示的工具, 教师边点鼠标边讲解课堂内容, 学生很少能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思考。另外用多媒体展示语篇或对话材料, 只是把文中情境和有声语言展示给学生, 但是它无法取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用英语进行的交际操练, 更无法取代学生的思维训练。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 借助多媒体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及回答问题, 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 教师才能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有效地组织教学, 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合理整合。总之,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使课堂生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 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使英语教学和学习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 与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相比, 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它的优越性。多媒体网络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为英语教学带来了崭新的理念与途径,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只有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合理、科学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才能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增强教学效果, 进而满足“新课标”对中学英语教育的要求。因此, 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倡导和探索多媒体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教学,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书香.新课标下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 2009, (51) .

[2]曲达.高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和谐应用.考试周刊, 2009, (43) .

[3]赵延侠.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考试周刊, 2008, (49) .

多媒体在诗歌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篇2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再现更直观、形象的古诗意境,把学生带进诗情画意的情境中去理解诗歌,领悟作者的作诗技巧,让枯燥的诗歌教学变得充满情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本人认为多媒体技术用于古诗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诗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诗歌

用声音图像描绘诗文,用形象的画面诠释抽象,让有声的语言替代无声的文字,把苍白的文字变得更加精彩,让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而深刻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生情的作用。学生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即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例如学习《我们爱你啊,中国》第二节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出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的景色,生动、逼真地再现了课文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风光的明媚可爱、山河的雄伟壮观。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想到哪一景点,为什么?最后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这样本节学习难点便在欣赏与说中迎刃而解了。学生不但理解了“清奇俊秀、浓装淡抹、云雾飘渺、波澜壮阔”等词语,而且感受到词语的准确形象。又如学习本课第四小节迷人的民族风物时,先让学生读读,提出自己不理解之处后,观赏傣家竹搂的美丽别致与佛教圣地布达拉宫的藏式风格,尝尝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听听悠远的牧羊曲与戈壁滩的驼铃。学生明白了为什么点到傣家竹搂前如水的月色,同时也感受到我国民族的多样及魅力无穷。再如学习朱熹借景喻理《观书有感》一诗时,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清澈明镜的方塘,将天光云影映现其中,纤毫毕现。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出示课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让学生较好领悟诗情、诗意、理趣。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便捷,提供诗歌的旁证与拓展材料,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诗歌,开拓诗歌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将信息网络中与诗歌教学有关的.海量资源有效搜集整理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更深层次了解和理解诗歌内涵以及诗人的创作情境。例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简介安史之乱及安史之乱时诗人的痛苦经历,出示其间「三吏」、「三别」及《春望》、《月夜》等,让学生体会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及诗人在国家**中的忧虑。再学习安史之乱平定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学生明白了诗人之所以那么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国家从此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同时学生也明白此诗为什么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又如学习陆游《示儿》一诗后,再次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化静为动,想象陆游临终时叮嘱儿子的情景,感悟诗情,加深体会。最后有感情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掌握作诗技巧,提高学生的仿写能力

如学习《我们爱你啊,中国》后进行拓展练习:仿照这首诗第二至第六节写一到两节。学生想到的很多,但写得较少,语句干瘪。于是便利用多媒体展示我们宿迁名胜特产与风俗人情,学生不但感觉要说的太多了,而且都能写出其景其情。如“我们爱你———运粮河畔的湄翠柳悬,骆马湖的千顷银光,嶂山公园的瑶草奇芭,马陵山的星明灯海。”“我们爱你———乾隆贡酥的酥脆,洋河酒的醇美,泗洪大米的光洁亮丽,水晶楂糕的晶莹剔透。”“我们爱你———烟波浩淼的骆马湖,千帆逐浪的洪泽湖,鸟语花香的虞姬溪畔,笑语频传的马陵山。”“我们爱你———骆马湖的万点浪花,嶂山森林的一派涛声,运河五桥的驾雾腾云,河心岛公园的柳暗花明。”

运用多媒体进行诗歌教学 篇3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从二年级上学期起就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在玻璃板上为古诗《所见》、《绝句》、《小池》等配画,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张张充满重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过为诗作画,所馈出他们对诗词的理解,调节了教学气氛,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2.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一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问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那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如教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燎绕的仙境之中。”又如在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我关掉录像声音,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我提问:“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极了。”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营造出一幅幅的景象。

诗歌教学与多媒体运用 篇4

高中阶段古典诗歌的教学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 在实际教学中无外乎分两派, 一是占大多数的现实派, 他们以应对高考为目的, 以应试技巧为主要教学内容, 一是理想派, 他们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思想情操和审美能力。

一、“4W定位法”重构诗歌的立体情景

所谓“4W”其实就是四个英语单词的首字母:Who、When、Where、What。“Who”, 有两重含义, 一是尽可能做到知人论世, 一就是看诗歌中的人物有几个, 关系是什么, 特别要找出隐藏在画面背后的人物来。“when”, 有三重意思, 一是社会之时, 二是人生之时, 三是自然之时。“社会之时”就是看诗歌创作是否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人生之时”就是注意诗歌创作的特定生活情境, “自然之时”当然是指诗歌情境中的春夏秋冬、日夜早晚、雨雪阴晴等自然界的特定时候。“Where”指的诗歌中的空间地点。这也有两个要点, 一个是看诗歌创作是否在特定场所, 比如是写于故乡、异乡或者是离别之地;另外一个要点是注意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中是否有时间空间的变化。“What”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诗歌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 二是看人物有什么样的行为, 三是看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

赏析示例:

此诗中的“Who”当然是饱受苦难而又忧国忧民的杜甫。“when”中的社会之时是安史之乱后, 国家动荡, 人民饱受苦难。“where”, 可以看出是在江边的昏暗的暗室之内。带着这三个W, 我们来分析第四个W中的景及人的行为时, 脑海中自然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杜甫身居暗室, 常常看到充斥天地之间的月光, 那高举的脸庞, 泪水悄然而下。“时时”“故故”“满”的月光, 其实着意刻画的是月色总是充塞天地之间, 而充塞天地之间的不仅是月色, 还有是诗人无边的忧思, 结合我们对于前三个W的分析, 自然不难理解这首诗表达的就是那充塞天地之间的对家乡思念与对饱经苦难的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 而那徘徊至深夜才落到江边的孤雁自然就是饱受孤独漂泊之苦的诗人自己的写照了。

二、时间、空间及其变化是构建诗歌情景的两大关键因素

这里说的空间时间变化可以分为两类情况, 一是不同时间维度的空间变化问题, 一是同一时间维度内的不同空间的变化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不同时间维度内的空间变化问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我们对《雨霖铃》经行4W定位法分析, 会发现此词特点是时空变化很多, 从傍晚的送别的长亭, 饮别的都门, 到执手泪流的江边, 时空都在同步转换, 而这首词理解的难点就是其中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运用, 而只要注意到空间转移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相伴的酒醒之处, 就不难看出其时间发生在离别之后, 是为想象之句, 只要理清里其中时间空间的变化, 其难点自然就迎刃而解。

诗歌的一二句, 画面的远端, 天色已晚, 山寺钟声悠悠, 画面的近端, 渡头人声鼎沸, 喧闹异常, 一远一近, 一静一闹, 不同空间之间的对比鲜明, 再加上三四句中人群涌向江村的一端与自己独自归向鹿门山的人事的对比, 作者对于隐逸生活选择的自得之意已经跃然而出了。

三“置身诗境、立体构图”对于应试能力及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双重意义

诗歌教学与多媒体运用 篇5

诗歌欣赏音乐美节奏运用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才统称为“诗歌”。“诗”与“歌”自古就是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诗”即“歌”,“歌”即“诗”。古代的《诗经》,极盛时期的唐诗、宋词、元曲,在当时就是为人们吟唱的歌曲,有的还颇为盛行,“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凡有井水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古代如此,现代亦如此,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也很重视现代诗歌的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优秀的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歌里的音乐在我的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

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与韵律上。诗歌的节奏,就是一连串的声音的高低、快慢和停顿,相当于音乐的节拍,没有节奏,就没有诗歌。格律诗的节奏形式,五言的主要是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的大多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现代诗也是有节奏的,它的音节也是有变化规律的。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虽然句子长短不一,字数多少不等,但节奏鲜明,基本上是以三字为一顿,与歌曲的3/4节拍颇为相似。

此外,诗歌的音乐美还体现为韵律和谐。诗歌讲究押韵,即每句或隔句的最末一个字用韵相同或相似。选韵的不同,可以造成不同的音乐气氛,传达不同的情感。例如舒婷的《致橡树》,诗歌中的“你、己、曲、仪、雨、起、里、意、戟、离、息、依、里、躯、地”的韵脚为“ī”或“ǖ”,读音相似,发音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恰到好处地表达出女性特有的柔和细腻的情感。一般来说,抒发高亢激昂感情的诗歌,常常使用响亮的阳韵(带鼻音的韵母),这种韵母洪厚响亮;抒发优美、细腻,或悲怆、凄楚的情感的诗歌,多用不太响亮的阴韵(不带鼻音的韵)。此外,诗歌常常运用章句重叠的手法,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的只换几个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章句重叠,回旋反复,犹如歌曲的旋律,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由于节奏和韵律,便形成了诗歌特有的音乐美,使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朗朗上口。

因此,在诗歌的欣赏与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熟悉诗歌的节奏与旋律,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旧体诗有格律,讲究押韵与对偶,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格律诗的音乐美。现代诗歌没有这些要求,现代诗歌形式自由,不拘一格,节奏丰富,变化多端,很难找到统一的格式与规律。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呢?我们可以借用歌曲的元素与形式来体会这种音乐美。

歌曲有鲜明的节拍,诗歌也是如此。以下以《再别康桥》为例,找出这首诗歌的节拍: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西天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歌的首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末章“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重章叠句,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这两个章节以双音词作为状语,诗句以六字句为主。其余各章节也多以双音词或三音节词作为定语或状语,如“轻轻的”“河畔的”“软泥上的”“榆荫下的”“悄悄的”,每一章节的诗句也是以六字句为主,因此可以以3字为一拍,套用歌曲的3/4节拍来吟诵,其中的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可以延长其中一个字的时长为一拍(在歌曲中用增值线“__”表示),或两个字合为一拍(在歌曲中用减值线“XX”表示),于是,这首诗歌的节奏可以用歌曲的简谱表示出来:

再如,诗歌《祖国·母语》: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我的母语/热血一般的黄河的波涛/我的母语/是群星一般的祖先的名字/我的母语/是春蚕口中吐出的丝绸古道/我的母语/是春鸟舌尖跳动的民歌中国/我的母语/是丁香凝结的雨巷/我的母语/是傲雪綻放的红梅/我的母语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我的母语/是划开天幕的雷电 /奏响黎明的号角/我的母语是一种链接/我的母语是一种文明/我的母语是一种财富/我的母语是一种骄傲……

在这首诗中,“我的母语”四字句回环往复,形成这首诗歌的主旋律,这个诗句可以2字为一拍,以2/4的节奏来演绎,或可以4字为一拍,以4/4的节奏来演绎。

由此可见,我们通过对诗歌的句子成分特点的分析,借用歌曲的节拍,来确定诗歌的节奏。

在把握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诗歌,就能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在朗诵时还可选用与该诗歌节奏以及感情相符合的配乐,达到“歌”“诗”合一的和谐。这或许就是诗歌给人们带来的一个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诗歌教学与多媒体运用 篇6

关键词:随文诗歌,阅读教学,运用策略

雪莱语:诗, 生活惟妙惟肖的表象;王国维云:诗, 歌者感情的产物;孔子曰:不学诗, 无以言。的确,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如今, 随文诗歌 (即根据文本选择合适的诗歌) 已融入我们的阅读教学, 为孩童们打开了语文学习的一扇窗, 让他们乘着诗文的翅膀飞翔, 感受着诗意的熏陶与启迪, 像小草依着风的方向蹁跹, 似舞者顺着乐的节奏婆娑。随文诗歌已然成为课堂上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渗入我们的心灵, 慢慢滋养濡染……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用诗歌渲染气氛

【案例】《望月》教学片段。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 老师先念一首诗歌给大家听。

婆婆被邀请去参加音乐舞会

她高兴极了

急急忙忙赶着去

一不小心钱包掉了

亮晶晶的硬币从钱包里蹦出来

东一颗, 西一颗

撒了一地

从此婆婆从东边跑到西边

从西边跑到东边

不停地捡呀捡呀!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歌呀?

生:月亮。

师:你怎么一下子就听出是说月亮的?

生:我好像看到了月亮在跑动, 还有那亮晶晶的钱币就是星星。

师:你的想象很丰富哟!这是一个小朋友写的月亮小诗。你们也会写月亮的小诗吗?

生1:弯弯的月儿, 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生2:松树顶上有月亮, 池塘里也有月亮, 不知道哪一个月亮, 才是真正的月亮。

师:这些月亮的小诗都很美。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个乐曲片段, 能不能听出它的曲名呢? (播放《春江花月夜》)

生:好像是《春江花月夜》。

师:是的。这是根据唐朝诗人张若虚的诗歌改写的:春江潮水连海平———

生:海上明月共潮生。

师:自古以来, 月亮和艺术有着不解之缘, 文学当然也不例外。自从人类有文学的那天起, 月亮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女神, 她在遥远的星空中向我们讲述着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给了文人墨客无限的灵感。这一课, 我们和著名作家赵丽宏一起, 走上江轮的甲板, 去欣赏江中的月亮, 激发我们的情思与灵感。一起读———

生:望月。

【赏析】“轻轴拨转两三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堂的前奏决定着整个课堂的基调———唯美、诗意。那一首首关于月亮的诗歌将孩童们一步步带入月亮文化的堂奥:孩子们走近月亮女神, 沐浴在月光的清辉里, 感受赏月的美好意境, 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咏叹月亮诗篇, 不断丰富文本的意象, 滋养其淳美的心灵。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用诗歌丰泽文本

【案例】《月光启蒙》教学片段。

出示:诗歌《大山欢笑》

万年煤层打个滚,

一山乌金往外冒。

黑宝石, 往外跑,

满山满谷金光照。

一路大声喊:

我是煤, 我要燃烧!

师:这是作家孙友田的诗歌代表作《大山欢笑》, 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 联系今天所学的《月光启蒙》, 你有什么发现?

生1:诗中有童谣的影子, “冒”、“跑”、“照”都是押韵的, 朗朗上口。

生2:诗人想象十分奇特, 把煤当作宝石。同时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使诗歌富有感染力。

生3:从诗句“我是煤, 我要燃烧!”看出作者积极向上的、乐于奉献的精神。

师:现在, 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生4:孙友田从一名煤矿工人成长为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 这一转变过程和童年时母亲在月光下对他的启蒙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生5:母亲在月光下为“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 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

师:引读 (诗歌)

是母亲———

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给我送来了月夜浓郁的诗情

是母亲———

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

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是母亲———

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飞向诗歌的王国。

【赏析】参天大树, 必有其根;怀山之水, 必有其源。良好的课堂教学本该是一种富有张力和诗意的学习生活。儿童的思维是诗性的, 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理解侧重于直觉和顿悟。教者引用诗歌, 通过“举象造境”、“情绪渲染”、“换位移情”让学生更好地体味“月光下的启蒙”及母爱润物细无声的美妙, 使文本更为充盈饱满。此时师生之间的对话不再是言语的交流, 而是心灵的约会、情感的交融、精神的共振。

三、春风化雨润无声———用诗歌升华情感

【案例】《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课文学完了, 你能用一个词表达你对白衣战士的敬意吗?请写在黑板上。

(学生板书:身先士卒临危不惧舍己救人……)

师:叶欣阿姨对病人和同事的无私奉献, 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她虽然去世了, 可是她的音容笑貌依然留在人们心中, 她的崇高精神永远激励人们前进。她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白衣战士。

(师生配乐朗读诗歌)

《永远的思念》

山河呜咽,

诉不完对您的思念;

大地回响,

道不尽对您的敬仰。

忘不了您忙碌的身影,

忘不了您亲切的抚慰,

忘不了您身先士卒, 冲锋在前,

忘不了您临危不惧, 舍己救人。

您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

您是勇敢和挚爱的魂灵。

师:在与非典病魔战斗的日子里, 倒下的白衣战士又何止叶欣一个?邓练贤、李晓红、梁世奎等一大批白衣战士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正是有无数个像叶欣一样舍己为人的白衣战士, 我们才取得抗击非典的最后胜利。

出示练习:

《永远的思念》

山河呜咽,

诉不完对您的思念;

大地回响,

道不尽对您的敬仰。

忘不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忘不了____________________

您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

您是勇敢和挚爱的魂灵。

【赏析】朱光潜先生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中写道: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 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 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 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因此,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 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我一直以为, 随文诗歌不是硬生生地贴上去的标签, 诗意一定源自文本内在的情怀。这就需要我们潜下心来直面文本, 去体认文本带来的独特纯净的诗意体验。

诗歌教学与多媒体运用 篇7

1、较强的直观性, 增强感知效果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不同媒体具有图、文、声、像、色并茂的多功能性, 促成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 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使用多媒体手段, 可以把鲜明的视觉、听觉形象结合起来, 增强对教材的感知。可以凭借色彩鲜明, 形象逼真的画面, 使学生形象的感知教学内容, 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的接受信息和知识。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象功能, 创设教学情境,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别开生面的娱乐形式中, 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 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在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之中。

3、变抽象为形象, 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 能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图像, 或者适时地插入恰当的图像资料, 鲜明生动, 这是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可突破难点, 从而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内容的分析与品味上。通过多媒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有效突出了教学重点, 突破了教学难点。

4、提高课堂效率, 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长久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把声音、图画、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知识进行记忆, 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学生记得快, 且记忆时间较长,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置身于多媒体提供的声情并茂、情景结合的环境中, 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劣势

1、过于程序化, 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授课情况改变教法、思路甚至内容, 具有较大的灵活度, 可多媒体一旦设计好了程序就不能随便改边。也就是说, 教师已经规定了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路线, 课堂中的任务就是把这条路走一遍, 不能有任何“越位”。学生也只能在教师引导下, 跟着课件走。他们只能当观众, 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 看着教师播放各种资料, 讨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 课堂教学成了录像放映课, 讲师成了“播放员”,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被简化成了点激鼠标, 学生的学习行为被限制在课件这个狭窄的范围之内。课堂讨论中, 学生的思维有新的亮点, 电脑却无法发挥作用, 一旦发现问题有偏离也无法及时纠正。这种定向的、模式化的教学, 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的发挥。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2、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 试图以多媒体取代教师

多媒体辅助教学出现以后, 有些教师让多媒体包办课堂, 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出现。这种认为多媒体可以取代教师的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双边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教师熟悉学生, 可以及时对症下药, 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而多媒体缺乏这种灵活性, 它的一切反应受程序控制, 无法处理教学中的特殊问题或偶发事件。另外, 教师不仅是学生教学认识的指导者, 同时也是情感的影响者。再好的机器也不能替代教师。

3、过分地注重形式, 华而不实

因为多媒体可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更形象, 所以有些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的显示效果, 过多的图像、视频、音频做到课件里, 生动性、形象性似乎提高了, 但教学的主题却模糊了, 重点难以体现。一节课下来, 多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学生欣赏了不少, 但对所学的知识却不甚了解。所以, 运用多媒体要围绕教学目的, 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不能哗众取宠。

4、盲目使用, 效率低下

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 运用多媒体就是使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 用得越多, 就越能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效果就越好。于是在教学中盲目使用, 忽视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互补, 结果花费很大力气, 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多媒体技术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 但它不能解决教学中所有的问题, 而且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 能用传统教学手段取得好的效果, 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使用就是要表达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或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

5、条件限制, 师生无法“互动”

教师把握教学中自身的情绪, 是激发学习者兴趣的有效方法,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有效交流的关键, 良好教学环境的设计是实现有效交流的保障, 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的交流是有效的交流方法, 通过教师头的高低位置, 面部肌肉松弛或紧张状态, 以及面部表情、四肢状态、眼神等肢体语言都能表达你的自信、耐心高兴的情绪, 以引起学习者的关注, 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吸引学习者参与到“互动”教学过程之中, 确保教学的主体性。

纵观以上种种现象, 在这个信息网络科技蓬勃发展时代, 也是网络与传统信息渠道冲击和磨合的时代里, 多媒体就像是一把“双刃剑”, 如能正确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使用不当, 适得其反, 得不偿失。

三、正确使用多媒体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综合考虑, 突显科学性

教师要在熟练掌握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技术的基础上, 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征和使用软件类型来设计。课件的设计首先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 既要考虑教学目标又要考虑多媒体效果, 突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重点、难点。除了考虑课件平面和动静的相互映照、音乐的搭配、色彩的和谐等技术性问题之外, 还要注意突出课件与学生的交互作用, 以达到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表达得更准确、精炼、生动、直观, 把课堂教学设计得更集中、典型、科学、精粹,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2、适时适量原则

多媒体的运用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要恰到好处。多媒体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对多媒体的应用考虑教学实际, 该用则用, 不该用的千万别用, 切忌一味地求多求全。多媒体的运用在注重信息量的同时还要抓住时机, 适时的运用多媒体。

3、辅助性原则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必须服务于高职教学, 应根据高职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绝不能为了单纯运用多媒体而置学科的特点于不顾, 否则, 就无法实现学科的教学功能。

诗歌教学与多媒体运用 篇8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把他的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智力活动, 集中指向所学的内容上, 从而达到聚精会神地学习。”多媒体能够综合运用声、光、电技术将学习资源进行立体呈现, 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观, 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持得更持久和稳定。

例如, 在讲解毛主席著名诗词《沁园春·长沙》时, 笔者就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了教学。上课伊始, 笔者就用课件声配乐地朗诵了这篇名作:“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随着诗句的变换, 和诗词相对应的图片也随之切换,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很快融入到诗词情境中来,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语文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借助多媒体的优势, 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文讲授时,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从而恰如其分地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想象中的“情景图”会因人而异, 当学生感觉到自己构思出的美妙“情景图”时, 他们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美感, 从而产生心旷神怡之感。此时他们欣赏到的美不是图形美, 而是真正的语言文字艺术美。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 在讲解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时, 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 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 层次里复有层次, 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 是画意的设置, 也是诗情的安排, 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 而且透出一股神韵, 氤氲着一种浓郁的诗意。那么, 语文教师如何用多媒体来更好地展现《荷塘月色》这一诗情画意呢?对此, 笔者并未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让学生欣赏荷塘、月色之美, 而是采用了听录音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入境, 认真感知、品味作品语言的细腻、精妙之处, 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大胆想象, 试图走进作者内心深处, 分析作者的双重性格 (爱热闹也爱冷清) 。作者明明说“这些天心里颇不宁静”, 为什么还能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等。

三、扩大课堂容量,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 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课件, 教师能迅速地多角度地展示教学内容, 而改变以往先板书、后空泛讲解的低效程序。同时, 在展示方式上一改过去只有抽象文字, 取而代之以图文结合体, 使同学们利用图片展示的鲜明形象, 深刻理解和记忆板书的重要内容。同时, 还可更大程度地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 笔者用多媒体把林黛玉初进贾府拜见贾母、大舅父、二舅父的动态路线图展现出来, 指导学生分别阅读相关的语段, 分析贾府宏伟的建筑、复杂的结构、讲究的布局、豪华的摆设, 让学生由此探究背后所显示的贾家不同凡响的地位。在学生阅读节选部分重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相关语段后, 讨论探究作者的描写手法及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而后在大屏幕上整体归纳显示, 这样预计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运用多媒体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 两课时就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体现了诱思探究教学的整体思路, 又可以大大提高授课速度, 提高课堂效率。

四、高中语文课堂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1. 使教学过程易于程序化。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过程, 教师既需要对课堂进行合理的调控, 也需要随时处理“突发”事件。如果教师过度地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 势必使教学过程趋于程序化, 久而久之, 学生的学习思维只能被老师“牵”着走, 从而使教学失去了“弹性空间”。因此, 如何处理好多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 就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

2. 师生情感交流易于缺失。

多媒体画面虽然精彩, 内容虽然丰富, 但师生的情感交流少了, 课堂的互动环节少了。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这其中也包含教师的情感主导与内容主导。借助于教师的个人魅力与风采, 学生会获得某种内心认同感;借助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同样可以增进师生的互信与情感交流。因此,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 教师不可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多媒体在阅读与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9

一、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调动学生写作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阅读的欲望才会被激发出来, 心灵深处才会产生对知识的渴求。教师的最大作用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而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 对学生形成强刺激, 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动机, 唤起学习兴趣, 并在充满美感的气氛中愉快地获取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思路, 服务于写作教学

阅读教学是为作文服务的,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把单元“读写指导”与“读写提示”作为重要内容, 重复展示于学生面前, 从而有重点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再现各种现象、情景、过程, 使学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 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组成文章的基本思路, 最后指导学生仿写, 而电教手段恰恰可以在课堂中再现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写作能力, 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阅读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设计与运用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改革  多媒体课件  设计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33-01

语文学习的中心任务是对祖国语言的学习,语文教师的主要使命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培养学生富有学科特色的思维能力,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笔者深入一些老师的课堂也常常发现,媒体的设计、应用与语文的学科特点有时候是相悖的,一些教师无视语文学科特点,媒体设计应用理念不清、目标模糊,游离于语言实践之外。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进行媒体设计时务必要遵循语文教学应服务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一原则,以真正发挥教学媒体的辅助作用。

一、立足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进行有效的多媒体课件设计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以“学”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任务,也符合新课程背景下徐州市教育局推行的“学讲计划”所倡导的“自主先学”“先学后教”等理念,有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真正发展。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国古语云:“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点石成金”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积极主动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如,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了摒弃“灌输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赏析式批注,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最精妙的句子圈点出来,再用简要的语句点评,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句式的角度、写作手法的角度来进行欣赏、玩味、分析,写下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在屏幕上呈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心乐之”一句,并将“珮环”圈出来,在旁边作了批注:“这个词语让我联想到了水声的清脆悦耳,极其动听,也反衬出当时环境的幽静。”学生仿照呈现的范例,阅读课文,进行批注;接着,运用媒体展示学生阅读时留在字里行间的感悟与心得,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进而完善学生的认识,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此案例中,教师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实时呈现的功能,适时地将批注阅读的范例快捷地呈现于学生眼前,给予了学生较为感性的认识。这样做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指导得更加具体、快捷,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的感悟与赏析在自主阅读、相互评价中走向准确、深入、全面,进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与欣赏水准。

二、锁定文本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运用时,心中要想着文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分析学生当前的学情,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来优化教学设计,切实发挥媒体的辅助作用,进而突破重点,攻克难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比如,《奇妙的克隆》一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克隆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中,在分析“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相关段落时,执教者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再用视频展示了“多利”绵羊诞生的纪录短片,然后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①对照课文,你能归纳出两项试验的异同点吗?②请用简图标出实验的步骤。克隆实验虽然在文章中被提到了很多次,但所做的动物种类并不一样,而且试验步骤复杂,程序较为烦琐,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重点。在此案例中,短片的作用不仅是向学生直观展示实验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和文本的对照中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体会文本在说明时语言逻辑严密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短片也是一个依托和凭借,目的是通过跟文本的对比,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归纳克隆实验最本质的原则和方法,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谓“一举多得”。由此可见,有效的媒体应用能够从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和能力的发展出发,充分发挥其显性和隐性等方面的功能。

三、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进行有效多媒体课件设计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该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是一门是语言的实践课,因此,课堂教学环节设计都务必要开展有效的语言训练和实践,包括语言的理解、吸收、运用和表达。语文课堂上不管运用何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课件,最终都必须回到“语言”这一原点上来;阅读教学活动中,媒体的设计与运用应该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金量”,要能够让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真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能够让学生的情感与审美体验能够“落地生根”。比如,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该老师一开始就用多媒体出示图画,让学生对照图画思考“百草园”这一语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等相关问题,其做法仅仅让学生知道了百草园里的景物之繁多和色彩之绚丽,但鲁迅先生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从中可以洞察出幼年的鲁迅有着怎样的心理特点等一些深层次问题,运用这样的设计是不大可能解读这些问题的。尽管教师在所提的一系列问题中也涉及到了“作者的情感”,但由于之前没有做好有效的铺垫工作,即使有学生回答出来,也很有可能是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照搬教辅书上的答案,只是一些空话、套话而已,不是经过和文本情感产生“共振”而发出的真实的声音。

上一篇:语义查询下一篇:毒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