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教育

2024-07-14

国际旅游教育(精选十篇)

国际旅游教育 篇1

据国际教育组织网站2013年2月21日报道, 国际教育组织两个分支机构——纳米比亚全国教师工会 (Namibia National Teachers'Union, 简称NANTU) 和芬兰教育工会 (Trade Union of Education of Finland, 简称OAJ) 共同签署了一份为期3年的教师培训协议, 此举不仅旨在增进两个机构之间的对话, 而且也希望借此提高教育工会的世界地位。

纳米比亚全国教师工会秘书长贝西利乌斯 (Basilius Haingura) 认为, 该协议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纳米比亚全国教师工会成员的公民权利, 促进民主决策进程, 推进工会成员、联盟、教育领导者、教育管理者之间的社会对话。该协议明确指出, 提高公民社会在教育中的地位以及促进教育发展, 教师工会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提及需要培训合格的教师时, 贝西利乌斯表示, 该协议将会敦促纳米比亚全国教师工会继续努力培训合格的师资队伍, 着力解决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

芬兰教育工会特别顾问萨米 (Ritva Semi) 女士指出, 一个国家要想有良好的教育状况, 政府和工会之间必须要能够进行正常的对话。双方都需要合作, 建立良好的关系, 才能得到有益的效果。萨米女士还赞扬了纳米比亚政府将在今年开始实施的免费公共义务教育政策, “我相信, 免费教育非常重要, 因为这是对整个国家进行教育的唯一方式”。此外, 她指出, 芬兰教育工会将在3年的合作期内, 为纳米比亚全国教师工会的培训活动提供资金援助以及教学支持。

国际旅游教育 篇2

以下是对国外知名旅游类学院或高校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查询、分析,尤其是对康奈尔大学、罗森酒店管理学院、普渡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4所高校的教学模式与国内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结合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看法。

摘 要: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我国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立足未来旅游发展的需求,分析了目前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康奈尔大学、罗森酒店管理学院、普渡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旅游教育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对旅游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探析 篇3

关键词:旅游人才教育国际化

旅游业是世界性的产业,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具有开放性、国际性的鲜明特征。据有关数据统计, 目前每年全球旅游业的接待规模约 7 亿人次, 据预测, 到 2020 年将增至 15 亿人次。行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未来 10 年中,全球旅游与酒店业将,预计每年会新增 3- 4 万个就业机会。这也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就业机,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至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及第四大客源国。在旅游业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也纷纷提出了成为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方向,外资旅游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并且快速扩张。外资旅游企业的介入将使旅游行业尤其是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在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上发生深刻变化,而国际间人才流动随之变得频繁,中国本土的旅游人才面临着国际上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国际化旅游人才的竞争,旅游业的国际化使人才的竞争从区域性竞争发展到国际性竞争,这也对中国的旅游院校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需要中国旅游教育更新教育理念,将旅游教育置身于国际环境中,用国际视野审视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更多能够从事国际旅游服务、能够适应国际化旅游市场竞争的高素质旅游人才。

旅游业是一项具有丰富人文属性的文化产业,国际化旅游人才应该具备优良的身心素质,开朗向上的性格,以积极的心态去引导和影响中外旅游者在旅游中获得情感的满足,能较系统地掌握国际文化知识、商务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丰富的国际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国际形势的变化,熟悉国际旅游服务惯例与方法,具备国际经贸、商务行情、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国际旅游行规和操作模式的复合型旅游人才。旅游高等院校在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如何使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化的旅游市场需要接轨,旅游教育应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优化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等,不断探索符合国际旅游业业情的教育思想,使人才培养规格与国际接轨。

一、借鉴国外旅游专业设置、课程设置

我国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培养模式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国家对旅游人才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旅游本科生低就业率高流失率,缺乏竞争优势,这是旅游管理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培养方案的升级和转型,国内旅游教育发展的历史短,难以获取成熟的经验总结,因此,借鉴和总结国外旅游专业相关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经验和规律十分重要。

在专业设置上,大学旅游教育及其研究体系基本上可视为两大方向,即面向企业的服务管理;面向公共事业的资源管理和社会休闲管理。以美国著名的4所高等旅游院系所设专业为例,基本体现了这两个方向。(见表一)

中国大学专业中,重视了面向企业服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公民休闲与户外游憩领域尚未涉及,面向公共事业的资源管理也没有细分出相应的专业。旅游专业的设置相对单一,有的旅游相关学科只有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旅游管理”二级学科。而实际上旅游管理是不能被工商管理类学科所包容的。

在课程设置上,我国旅游专业理论课比重大,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缺乏特色模块,发达国家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层次分明,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创新能力,体现了应用型的特点,反应了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具体要求,即懂管理、商务、企划、推销服务、公关、计算机等等。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专攻课程分为四个教学模块:金融财政及房地产、市场营销战略、信息系统及接待业设施运作,涉及的课程有证劵分析及投资银行、金融财政与金融咨询、接待业、法律、管理领导、信息系统管理、服务市场管理、营销管理、酒水、餐饮、俱乐部、赌场、宴会及水疗馆管理运作等。美国旅游专业教育强调科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心理学、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理论基础的夯实,选修课占学时多,涉及知识面广,针对性强。瑞士国际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核心课程主要由工商管理的基本科目组成,例如:会计、经济学、金融、法律和市场学等。专业酒店和旅游管理课程包括酒店运作、餐饮、人事管理和资产管理,这种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确保工商科目与酒店、旅游业的专业相结合,它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也使他们在未来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高校的旅游教育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对我国国际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指跨越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保留与传播本国文化,尊重与接纳异国文化,旅游业的国际化首先要求旅游专业人员必须熟悉我们国家本土的文化,懂得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同时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异国文化,强化文化交际学课程、客源国概况,旅游服务礼仪等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在旅行社、酒店、景区等从事服务、营销、管理工作中理解与鉴赏文化差异的能力,并

根据这种差异采取有效的服务、管理、营销策略的能力,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引发的著名跨国公司因为多元企业文化管理不善而面临内部关系紧张的状况,使学生在未来的跨文化工作场景中展示良好的职业形象。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的国际化

教育主体的国际化就是教师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化表现在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有国际化的思想与理念,欧洲旅游高等教育的职业化倾向明显,更加强调经验和各种证书。学校往往会聘请行业内的人士来担任兼职教师。不太强调教师学术研究能力方面。美国旅游接待专业的师资都有从业经历,很多教师拥有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行业工作经验,而且他们在任教期间,继续与行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美国大学饭店管理专业从事教学还需通过美国饭店协会对教师资历和能力的认证。取得饭店管理领域的“高级教育导师”(cHE)专业证书。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背景比较复杂,许多是从经济、历史、英语、地理学科转过来的,真正既有实战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教师不多,在很多院校,师资的考核和引进更多强调学术性,为保证学校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以引进和输出作为有效途径着力打造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伍。在师资引进方面,通过几种方式:一是请合作企业管理人员来校授课,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实践指导。二是从国外引进师资、优秀教育团队, 可分别从美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聘请外籍教师、教育团队, 以保证国际化教学的实施。三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出国学习,考察或参加研讨活动! 或者到国外知名旅游企事业和管理部门培训,实习。四是高校之间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科研以及建立的學术互访制度,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等,为高校旅游专业师资培训国际化创造了必要条件。在引进的同时,学校还应注重教师从学校到企业的输出管理途径。学校应要求所有的专业课教师必须有旅游企业工作的经历。专业教师应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习等。

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学校可以通过国际行业组织引领与国际知名企业、知名大学合作办学,推进专家学者互访和互换骨干学生,近些年来,一些旅游院校通过学生海外实习等方式不断创新中外旅游教育合作形式与内容,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可以引进国外优秀教学资源,师资、教育理念及教学管理模式,而且可以促进双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此外积极引进国际旅游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开拓海外培训渠道,国际认可的标准化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国际化人才的职业护照,是职业发展的基础,国际旅游职业资格认证一般由具有国际化影响力的行业组织或著名大学开发的,这些组织和学校不仅组织有关的职业资格认证,颁发证书,而且还组织跨国培训。

旅游教育与国际接轨的终极目标是人才培养规格的接轨,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符合国际旅游业业情的教育思想,并把学生放到国际性高水准的旅游环境中去实践、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国际视野、是否是应用型旅游高级人才,必须让其毕业生接受国际旅游人才市场的检验。这一过程极为复杂,并且是长期而艰苦的。高校旅游教育责无旁贷,同时需要官、产、学、研多方协同,充分把握国际化融合带来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在人才培养的内涵提高上取得突破,才有可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获得优势和主动权,真正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汪胜华,黄蓉高校国际化旅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研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史灵歌 中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3] 魏凯,孙赫 旅游人才培养国际化探析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4] 赖燕波 国际化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国际旅游教育 篇4

1993年,国际教育发展联盟(the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以下简称ICED)成立,旨在促进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教学、学术和教师的发展,为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国际性的交流平台。作为一个国际性教育联盟,ICED的成员本身是各个国家、地区以改善高等教育实践为目标的机构或网络组织,拥有自身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成立至今,ICED不仅影响着其成员组织所在地的高等教育发展,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ICED的历史

ICED成立于1993年,首届委员会会议在英国牛津召开,来自6个国家的成员代表出席了会议,最初的财政资金源于英国的电信集团。1995年,第二次委员会会议在英格兰的拉格比市举行,来自9个国家的成员组织代表参加了会议。

1996年6月,在芬兰的瓦萨,ICED举行了第三次委员会会议,来自大洋洲、比利时、丹麦等10国家的成员组织代表出席了会议,加拿大、丹麦、德国等国家也表示了对会议的兴趣和支持。与此同时,ICED第一次国际性大会也在此举行。大会的主题是“培养大学教师”,来自世界各地的75位与会者参加了大会。为了能够对大会主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会议组织者举办了一系列小型的研讨班和专题讨论会。大会对大学新任教师的培养和研究生助教的培训进行了广泛的讨论。ICED每年举行委员会会议的同时,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性的大会,针对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高等教育问题进行全面的探讨。

1997年4月,ICED第四次委员会会议在英格兰班伯里举行。会议同时还举办了一个国际专题研讨会,就“教学档案袋在教育发展中的应用”进行讨论,为有经验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分享、体验和实践教学档案袋的机会。1

此后,ICED的活动进入了规范化阶段,每年举办一次委员会会议,由其成员组织承办。同时每两年一个周期,分别举办国际性大会和专题研讨会,探讨国际上关于高等教育教学、学术以及教师发展等热点问题,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二、ICED的宗旨和目的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教育组织,ICED的成立致力于促进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或学术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ICED的组织者设立了具体的奋斗目标:

第一,改进高等教育教学。通过资助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专业实践活动改善高等教育教学。

第二,推动教育、教学知识的传播。通过组织培训和印刷出版物等形式,在高等教育发展者之间传播教学和学习的经验,以及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教育、教学知识的交流与传播。

第三,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座谈会、圆桌会议、专题研讨会等形式,集中讨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重大的或最新的问题,为高等教育开发者提供一个国际性的交流平台。除此之外,利用现阶段丰富的网络资源,ICED还建立了一个国际性的网站,所有的成员组织可以通过网络了解ICED最新的组织和动态,也可以通过网站查找每次会议的优秀文章以及各种实用的高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信息。2

第四,促进组织内部交流与发展。ICED作为一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联盟,其成员都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机构或网络组织。通过分享实践经验、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帮助成员国组织与增强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能力。

第五,支持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ICED的成员组织除了来自欧美等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机构以外,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南非、中东等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机构。ICED通过委员会会议和国际性大会等形式,促进各成员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ICED还致力于帮助那些自身没有形成相关的高等教育发展网络的国家成立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网络,在促进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以达到在世界范围内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目的。

三、ICED的组织活动

(一)每年一次委员会会议

作为一个国际教育发展联盟,ICED委员会的成员由其各成员组织的主席或代表组成。委员会主席由委员会成员选举产生,每两年一个任期。在每年一次的委员会会议中,与会者都会带来其高等教育发展网络的资料,分享关于教师、教学发展活动的信息以及活动组织运作的过程。代表们展示资料的同时,与会者采用头脑风暴等方式,共同讨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如在2003年举办的ICED委员会会议中,来自克罗地亚地区的成员组织代表带来了关于克罗地亚地区教师培训的资料——《高校教师初期培训计划》。该计划是克罗地亚地区发展教学质量计划的一部分,针对大学新任教师的初期培训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探讨。希望通过对高校教师的初期培训,使教师系统地掌握该地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需求,熟悉欧洲高等教育教学的方法,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3报告针对计划实施的目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展现了克罗地亚地区高校教师初期培训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通过每年一次的委员会会议,参与者能够在展示自身工作成果的同时,了解国际同行的工作进程,多角度地了解高等教育的教学发展。

(二)国际性大会

ICED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性大会。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者提供了一个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使经验的分享更加便利。

1996年6月,ICED第一次国际性大会在芬兰的瓦萨举行,大会的主题是“培养大学教师”。不同国家的代表针对大学教师的培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来自瑞典的艾克曼(Bengt Ekman)指出,在瑞典大学,农业科学的教师如果希望成为副教授,则必须完成为期8周的教师进修课程。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的吉列(Max Gillett)则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实验,来判断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在他的实验中,要求学生对175位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处理,判断教师教学培训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没有接受过培训的教师相比,接受过培训的教师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好评,且二者之间差异显著。芬兰的万哈拉(Metja Vanhala)通过观察奥卢大学不同学院的教师上课的情况,了解到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证明了开设教师教学发展课程的必要性。4

通过这次大会,与会者不仅认识到了世界范围内教育开发者对高等教育教师发展的普遍关注,也了解到了不同地区对教师发展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存在着不同。如,在美国教师发展项目的主要参加者是助教,课程人数众多,时间很短。而在澳大利亚培训的对象倾向于大学讲师,课程人数较少且持续时间较长。不同国家教师培训活动的差异更加证明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通过国际性大会,各国高等教育开发者在分享自身经验的同时,也能够及时了解其它国家工作的状况。不仅为高等教育发展落后的地区提供借鉴和经验,同时也为高等教育发展发达的地区提供了新的想法和思路。

(三)国际专题研讨会

国际专题研讨会是ICED组织承办的专题性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由ICED的成员组织承办,与国际性大会交叉举行。与国际性大会不同的是,ICED资助的国际专题研讨会针对高等教育领域中更加具体的问题进行探讨。如1997年举办的第一次专题研讨会的主题是“教学档案袋在教育发展中的应用”。1999年第二次专题研讨会的主题是“基于问题的学习”。通过对人们普遍关注的高等教育具体问题的分析,促进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

(四)创办刊物

《学术发展国际期刊》是ICED主办的期刊,每半年出版一次,办刊的目的在于使世界各地的学术人员和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的讨论和扩展学术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保证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期刊中收集了ICED各次会议中的优秀文章,其中主要包括各种促进高等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的文章。如英国学者马提亚斯(Haydn Mathias)发表了针对英国研究型大学新任教师师徒制培养计划的文章,指出以学科为基础的辅导教师对新任教师发展促进作用。5俄罗斯学者贾伟思(Donald Jarvis)等通过总结三个关于俄罗斯高等教育教师发展的研究成果,概括了目前俄罗斯高等教育教师发展的成就和挑战。6针对教学档案袋的应用,康拉德(Linda Conrad)和巴克瑞德(Margaret Buckridge)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的IJAD上发表文章进行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学档案袋在高等教育教师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形成性和总结性教学档案袋的区别和联系。7 8

除此之外,ICED还在计划出版国际教育发展年鉴,用来记录每个成员机构的教师、教学和教育发展中心的计划和活动。

四、总结

ICED作为一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性组织,其存在和发展影响着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其成立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16年,但是在这16年间,ICED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国际性组织,拥有一整套完备的工作规划。其成员组织遍布大洋洲、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包括20多个国家的教学发展机构或网络系统。通过加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机构或网络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者提供一个无障碍的交流平台。

注释

11.http://www.osds.uwa.edu.au/iced.

22.Lewis Karron·G,A·Eric Kristensen.Global Faculty Development Network:The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ICED)[M].To Improve the Academy,1997:16.

33.4.http://www.osds.uwa.edu.au/iced.

45.Haydn Mathias.Mentoring on a Program for New University Teachers:A Partnership in Revitalizing and Empowering Collegia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2005,10(2):95-106.

56.Donald·K·Jarvis,Maria·V·Kondrashova,Azer Gamidovich Efendiev,Marat Tukhfatullin.Faculty Development in Russian Higher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2005,10(2):125-137.

67.Linda Conrad,Carol Bowie.The Impact of Context on Readings of Teaching Portfolios[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2006,11(1):31-42.

国际旅游教育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礼仪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生活中各种场合的礼仪,熟知国际上通行的礼节。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典雅高尚的精神风貌,使他们成为有风度、有品位、有修养、有魅力的现代人,为将来事业成功、生活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按照当代社会的文明礼仪规范行事,在同学们的内心深处真正树立起自觉修养的礼仪意识。培养良好行为规范,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人。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国际交往的原则和礼仪细节,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人。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暑假在我们深圳举办的大运会圆满结束,在此期间,我们接待了许许多多的来自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运动健儿、裁判员以及其他的国际友人,许多的大运志愿者就是讲究国际交往礼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外国友人展示了我们中国深圳人的热情。

二、你能谈谈观赏赛事的礼仪吗? 1.赛场拉拉队有哪些礼仪要求?

1)拉拉队助威时要遵守赛场纪律,尊重裁判和选手,不影响与妨碍他人观赛,不与对方拉拉队发生争执或冲突,不恶语伤人,不乱喊乱叫。2)拉拉队助威时应使用文明健康的口号及标语,尤其是熟悉比赛项目的有关知识,适时助威与喝彩。2.观看排球比赛有哪些礼仪要求?

1)排球比赛是比较优雅的球类项目,需要观众以文雅得体的态度与举止观赛,并且适时适度地呐喊助威。

2)赛场介绍双方球员时,观众应以掌声回应。球员有出色表现时,观众的叫好声无疑是最好的奖励;球员不慎失误时,观众的鼓掌声无疑是最大的安慰。

3)比赛结束时,观众应起立为双方球队精彩表现鼓掌。4)赛后离场时,观众应随手带走个人废弃物,到场外妥善处理。3.观看足球比赛时有哪些礼仪要求?

1)足球比赛是对抗性很强的球类项目,容易引起情绪起伏,所以观赛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喝倒彩,不要发嘘声,不要辱骂裁判、球员及教练,不要随意站立影响后排观众,不要往场内投掷杂物,因为这些行为都是极其失礼的。

2)入场时不能携带赛场明令禁止的物品,但可以穿着与本方球员相同颜色的球衣,可以用鼓掌呐喊、敲锣打鼓、挥舞旗帜或掀人浪等方式为本方球队助威。

3)球队入场时,观众应为双方球员鼓掌。

4)比赛结束时,观众应起立为双方球队精彩表现鼓掌。5)赛后离场时,观众应随手带走个人废弃物,到场外妥善处理。4.观看网球比赛有哪些礼仪要求?

(1)网球比赛是高雅的球类项目,需要观众以平和心态及得体的举止观赛。(2)观赛时应提前入场,若迟到则要在第3、5、7单局比赛结束时尽快入座。

(3)赛场介绍选手时,观众热情鼓掌。

(4)观赛时应保持安静,尤其是在选手发球时更要鸦雀无声,否则任何声响都会使选手分心,影响其发挥水平。(5)只有在网球出界后,观众才能鼓掌加油。

(6)比赛结束时,观众应起立为双方球员的精彩表现鼓掌。(7)赛后离场时、观众应随手带走个人废弃物,到场外妥善处理。

三、阅读课文7-8页,说说礼仪交往有哪些原则?具体说说该如何把这些原则体现在跟别人的交往中。

遵时守约原则、遵守规则原则、尊重差异原则

四、有礼貌的人总是不忘使用礼貌用语,你知道有哪些礼貌用语?说说你曾在什么情形使用过这些礼貌用语。

五、了解一些社会生活礼仪。1.个人仪容有哪些基本要求?

(1)男性要求头发整洁、发型大方,鬓发干净,脸面清爽,五官端正,皮肤光滑,牙齿清洁,口腔无味,手指干净,神清气爽,表情自然,脸带微笑。

(2)女性要求头发清爽,发型美观,梳理得当,脸面精致,唇红齿白,妆容合宜,十指秀美,皮肤细腻,体有余香,表情自然,脸带微笑,目光温柔。2.见面有哪些礼仪要求?(1)点头礼,常用于在不宜随便走动的公共场所内彼此致意。(2)问候礼,常用于初次见面,口头问候一下:“嗨,您好!”以示招呼。

(3)握手礼,常用于见面或分别,以示祝贺、鼓励、安慰、致意。其顺序为主人、长者、女士先伸手示意,对方才能伸手回应。前者不主动伸手相握,后者只能点头示意。

(4)拱手礼,又称为作揖礼,行礼时不分尊卑,左手握拳,拱举齐眉,上下摇动几下。行大礼时则先作揖后鞠躬。3.介绍有哪些礼仪要求?

(1)自我介绍时,应首先向对方点头致意或打招呼问候,然后说明自己姓名和身份,并同时递上自己名片。

(2)居中介绍时,应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将幼者介绍给长者,将家人介绍给客人,将职位低者介绍给职位高者,将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将晚到者介绍给早到者。

(3)介绍他人时,应单手手心向上摊开,朝向被介绍者,同时说明被介绍者的姓名,以示尊重。

(4)被人介绍时,应目视对方微笑示意,或与对方伸手相握以示礼貌。

六、阅读课文9-11页,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国家的礼仪。1.涉外接待要注意哪些礼仪?

(1)应充分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个人爱好、家庭隐私。(2)接待时应热情问候,礼貌相待,认真倾听,善意沟通,关怀备至,照料周全,摆设丰富,礼数周到。

(3)对外宾反映的情况应及时处理,对外宾提出的要求应尽量满足,对外宾作出的决定应给予重视。

(4)待人办事时应首先讲究礼貌,其次讲究效率。2.摆设西餐席次要注意哪些礼仪?

(1)女士优先,主位请女主人就座,次位请男主人就座,依此类推。(2)以右为尊,左为上,右为上。

(3)面门为上,面对正门为上座,背对正门为下座。(4)交叉排列,男女混搭,生人与熟人交叉摆设。

3、进食西餐有哪些注意事项?

七、总结全课:随着祖国的日益繁荣富强,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时间机会要跟外国人打交道,要时时处处讲文明,体现修养。人我们来牢记《国际礼仪歌》

个人形象要注意,穿着干净清爽衣; 行为举止要得体,说话客气露笑意; 他人隐私不能问,守约遵时刻心底; 尊重差异讲理解,礼貌用语要谨记; 国际礼仪要遵守,传统礼仪要牢记。

八、作业布置:

1、网上查阅有关外国的礼仪习俗,制作手抄报。

2、小剧场表演:我与外国朋友在一起。

板书设计:

第二课

国际交往礼仪

交往礼仪的国际原则:遵时守约原则

遵守规则原则 尊重差异原则

国际旅游教育 篇6

关键词:高职;旅游教育;旅游产业;地方;融合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教育的支持,只有培养足够的旅游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应用型旅游人才主要是通过高职教育来培养的,高职教育在这方面有资源优势和经验优势。将旅游教育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够促进旅游教育理论结合旅游实践,另一方面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兼具教育性、经济性、社会性。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分析了旅游教育与地方产业融合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融合举措,具体如下。

一、旅游教育与产业融合的条件

要将旅游教育与地方产业融合在一起,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水平。服务行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样,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也会影响服务行业发展的深度和层次。要想让旅游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让教育与产业融合,需要大量的试验、试点经费,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扶持和引导。若没有“引导性”资金的注入,在边际成本效应的影响下,融合十分困难。以这个角度看,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行业深度发展、旅游教育多层次发展的根本条件。

(二)外部需求状态。教育与产业融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及产业的发展,这种目的性发展本身具有较强的预见性、潮流性,它和社会发展需要是密切相关的。我国旅游行业经历了一个爆发式的发展阶段,目前处于转型升级、矛盾频出的重要时期。为了实现可持续性、深层次发展,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质量,转变为集约化经营管理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建立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成为旅游产业的主要目标。而这正为旅游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可以说,两者的融合是应运而生。

(三)周边产业发展。实际上,旅游产业并非孤立存在的,其伴生、相关产业很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除了传统的吃喝玩乐之外,还包括农林、通信、金融等行业。旅游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乡村旅游、老工业基地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等。这些旅游方式需要大量的相关产业作为基础,当这些方面都相对成熟,具备了一定的接待和承载能力的时候,旅游产业才能发展,教育与旅游产业才能实现融合。

二、旅游教育与地方产业融合的举措

(一)加大扶持力度。为了促进两者的融合,政府应该加大经济扶持力度,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引导措施。具体如下:其一,加强经济扶持力度。两者的融合需要大量的试验、试点、试错、发展资金,为了消除高职院校及旅游企业的后顾之忧,政府应该牵头,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其二,提供优惠政策。两者的融合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地方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政策,予以税收、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便利。其三,积极扶持引导。为了让两者深度融合,政府应该加强旅游文化的宣传,帮助旅游企业打造品牌,保护其个人知识产权,创设一个和谐的融合环境,减小融合的阻力。

(二)刺激外部需求。具体来说,可采取如下措施:其一,提高旅游认知能力。双方应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展联合营销,培养大众对旅游的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创新旅游产品、营销方式,争取更多的旅游客户。其二,做好旅游产品设计工作。如今旅游文化是旅游的重要元素,在设计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应该将两者融合后的理念、文化融入到产品中,真正做到“内容为王”,打造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三)培养创新人才。两者融合,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培养足够的创新人才,才能让两者的融合之路走得更远。高校应该聘请国内外行业精英来校授课,并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研究中心,打造具有旅游文化创意的新型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在实践中汲取养分,促进旅游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总结:旅游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将其和地方产业融合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经济、产业基础。本文分析了旅游教育与产业融合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旅游教育与地方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举措,希望对高职旅游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所帮助和启发。

参考文献:

对国际旅游教育与研究的几点思考 篇7

1.1 美国旅游教育的发展与研究特色

美国的旅游教育起源于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当时, 由于中高层酒店管理人才需求的增加, 美国的酒店管理与接待服务教育也随之发展壮大, 美国国内大型酒店增长迅速, 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 旨在培养各类酒店管理人才的各类旅游院校也迅速增长, 一些大学也纷纷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美国的旅游教育已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培养不同规格、较为完整合理的体系。

美国旅游教育与研究呈现出以下特色:

(1) 旅游教育与研究开始和名校相结合

全美排名前十的大学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始对旅游现象进行了研究。这些顶级大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文化旅游及其影响、旅游人类学、生态旅游、太空旅游、户外游憩与解说、旅游文学、自然资源保护、旅游规划设计等。

(2) 专业化师资队伍提升了旅游教学与研究的质量

美国旅游教学与研究的师资, 大都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 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娴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并重, 使其旅游教学与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准, 又能很好的与美国的旅游实践相契合。

1.2 日本的旅游教育发展与研究领域

日本的旅游教育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 起步阶段

20世纪60年代是日本旅游教育的起步阶段。作为独立学科的4年制本科旅游教育始于1967年立教大学旅游系。这一时期日本的旅游教育基本限于本科、短期大学和专科层次。

(2) 稳定发展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

这一时期日本的一些大学开始尝试在系内或学科内设立与旅游有关的课程, 如横滨商科大学于1974年在商学部设立了贸易旅游学科。日本最早设立旅游学科和课程的职业高中是于1980年开设“国际饭店旅游学科”的鹿儿岛县私立域西高中。

(3) 迅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这一时期, 日本职业高中开设旅游学科和课程的热情急剧高涨, 并且很多职业高中都建立在“度假区”规划开发的旅游区内。经过多年的发展, 日本的旅游教育从职业高中到专科、短大、本科直至大学, 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旅游教育体系。日本的旅游研究主要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领域集中于旅游理论、旅游规划、旅游资源、旅游管理、旅游政策、国际旅游等方面。

1.3 瑞士旅游教育的发展与特点

瑞士旅游教育针对饭店教育, 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正规饭店教育的国家, 它传承了欧洲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注重实践, 为世界饭店业培养了大批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士。与其他国家不同, 瑞士的饭店管理教育由饭店协会创立。瑞士饭店协会成立于1882年, 自成立以来, 瑞士饭店协会始终重视各个层面的培训。

瑞士的旅游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 办学目标国际化

瑞士旅游教育指导思想是设校于瑞士, 面向国内外, 按照国际旅游教育的水准办学。以洛桑为代表的瑞士旅馆学校, 从办校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学生来源, 都是从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 力求与国际接轨, 着力国际型旅游人才, 以适应国际旅游对人才的需要。

(2) 店校合一的培养模式

店校合一是瑞士旅游教育的一大特色, 也是培养高质量、高水准、高起点的饭店管理人才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生在进行专门的理论学习后, 都要在饭店内进行严格的、标准的、专业的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并且在课时的比例上, 实践课的比重明显大于理论课。

2 国际旅游教育与研究的发展特点

2.1 国际旅游教育与研究驱动力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美国旅游教育与研究源于国内酒店业高速发展, 中高层酒店管理人员的需求推动及旅游业更全面、更深入的发展。日本则为出境旅游发展驱动。瑞士早期是一线员工的需要, 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后期则为了满足旅游高端人才的需要, 推动学历教育的发展。

2.2 职业和专业教育的共同发展

从国际旅游教育发展历程与特点来看, 几乎都经历了一个从职业教育到专业教育、再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过程。目前, 国际旅游的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共同繁荣。随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与竞争的加剧, 旅游专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现阶段要充分重视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源于实践, 实践丰富理论, 二者不可偏废。

2.3 旅游教育与研究开始向名校渗透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乃至于最终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无论是在欧美, 还是在日本, 旅游教育与研究未受重视的状况都有所改善, 这些国家的著名高等院校开始关注旅游教育与研究。

3 国际旅游教育与研究的发展趋势

3.1 国际性旅游组织对旅游教育与研究的推动将逐步增大

为了研究和探索促进国际旅游发展的各种理论、方法和手段, 加快国际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许多旅游研究、教育等国际组织加大了旅游教育和研究的力度, 产生的诸多研究成果对国际旅游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这些组织还积极推进全球的旅游教育和培训, 不断向各国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教材和高水平的旅游教师, 帮助和指导各国的旅游教育、培训和研究, 以促进各国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 满足各国旅游业发展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求。

3.2 旅游教育与研究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国际旅游大众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国际旅游教育与研究协作越来越频繁, 国际化的旅游与服务业课程、全球化视野的旅游科研项目在逐年增长。这都使得旅游教育与科研趋向国际化、全球化。

参考文献

[1]吴必虎, 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 (一) :旅游研究向名牌大学的渗透[J].旅游学刊, 2001 (4) .

[2]吴必虎, 唐子颖, 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 (二) :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学刊, 2002 (5) .

国际旅游教育 篇8

一、海南中职旅游教育的发展前景

根据我省旅游业近五年平均每年增长10%的发展速度和旅游专业的发展规模预测,我省今后三年中,每年旅游从业人员缺口均在万人以上。供需情况如下表所示:

2010—2012海南省旅游从业人员供需状况预测表(单位:人)

从上表分析可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急需各类、各层次的旅游人才。同时,旅游产业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呈金字塔形分布,位于最底端的是数量众多的服务型人才。因此发展旅游中等职业教育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二、海南中职旅游教育的发展思路

(一)树立创新意识,按市场需求开设和改革专业设置。

结合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人才需求形势,海南中职学校应从海南的区域特色出发,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设置更加符合我省旅游发展的专业类型。

1.在原有专业类型基础上细化并发现新专业。虽然我省旅游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有较大的进步,但总体来说还是属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在前几年,我省各大中专院校中所开设的旅游专业类型都比较集中或相近,专业名称不外乎酒店管理、旅游服务、导游服务、旅游英语、烹饪技术等,而这一现象在随着近年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应有所改变。如针对当前海南旅游人才急需的专业可开设游艇服务与管理、高尔夫运动、会展服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礼仪、旅游策划等新专业,这些专业可以弥补当前海南旅游人才培养的不足。

2.让老牌专业焕发出新的专业特色魅力。在寻找并发现新专业的同时,中职旅游教育也应高度关注现有旅游专业的发展出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对岗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一个岗位一种技能,而是要求一个岗位多种技能,或一个专业多个岗位。因此中职旅游教育应根据这一要求针对现有的旅游专业设置进行改革。如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除在学生技能要求上鼓励考取酒店服务类的各项职业资格证外,还可以考虑把插花、茶艺服务等特色课程纳入到教学中;针对为高星级酒店急需的贴身管家而开设专门的专业培训课程等。烹饪技术专业则可以针对服务国际旅游者把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中餐烹饪转移到以西餐烹饪、西点制作为主。通过这些课程设置改革,让老牌的旅游专业在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中找准特色定位,焕发出新的魅力。

(二)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师基本技能之外,还需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即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措施:

1.中职旅游学校应完善对“双师型”教师的各种激励机制。在职称评聘、学习培训、工资待遇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有所有待,刺激专业教师向“双师型”人才靠拢。同时,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认真审核及复核,做到公平激励。

2.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校内外培训。如安排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让有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专业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络与沟通,不定期联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业高层人员对有关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利用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或开设专题讲座;实施“产、学、研”相结合,密切跟踪旅游业发展动态等。

3.积极引进相关旅游企业、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并对教师进行传、帮、带,以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注重校企结合、校校结合。

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海南中职旅游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大胆探索,已摸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新路子。我认为,校企合作可以灵活采用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多种人才培养形式。同时,加快校企合作步伐还应做好:

1.建立好校企合作推进的机制。学校各上级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对校企合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同时学校也须抓住一切有利机会进行宣传,加强与各旅游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深入了解企业,并制造机会让企业了解学校的旅游等相关专业,争取与更多的企业建立关系,为将来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打造更好的平台。

2.在教学上充分考虑校企合作的特色。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理论教学时学校可将旅游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引入到教学中,实践教学在旅游企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放在企业短期实习中完成,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实训效果也就上来了,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企业环境有了初步了解,为今后进入企业上岗打下基础。

3.进一步丰富校企合作内容。校企合作不仅仅是限于学校按企业准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即可。校企合作的内容可以延伸为:学生不但可参加企业举行的各类技能培训、技能讲座,而且可受邀参加企业的各种文体活动,如各种竞赛、节目晚会等。学校举行的各类活动也应主动邀请企业参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很强的归属感,感觉自己早已成为“企业人”,应该为企业的发展尽自己力量。

在注重校企合作的同时,中职学校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更好地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仅凭一校的实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加强同其他兄弟学校的合作与交流,探讨人才培养的方向与模式,采取资源共享,组建具有规模和实力的旅游职教集团,打造出海南中职旅游教育更响亮的品牌。

(四)加大设备投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旅游人才是技能型、实践型的应用人才,他们的工作岗位要求其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尤其对旅游中职生来说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除了一些具有国家财政扶持的公办学校外,海南当前各中职学校的旅游校内实训场所普遍存在条件差、功能有限、方法陈旧,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效对接等问题。校外实训基地又因种种原因导致稳定性不够,合作不紧密,严重影响实习效果。由此可见,如何规划和建设好中职旅游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创新旅游实习监控管理模式,已成为海南中职旅游教育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此问题,海南中职学校应加大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在实训场地的建设上力求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同时也起到资源共享,示范作用的目的。

综上作述,海南中职旅游教育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之下,应把握机遇,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为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摘要: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 作为承担海南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之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应顺应发展的需要, 认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从树立创新意识, 按市场需求开设和改革专业设置;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注重校企结合、校校结合;加大设备投入,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四个方面对旅游专业的发展重新进行思考。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中职旅游教育,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陈望.林虎.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南海网, 2010.1.26.

[2]国务院[44]号令.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12.31.

对贵州旅游与旅游教育的思考 篇9

关键词:贵州,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教育

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 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 使贵州成为全国难得的亚高原度假旅游胜地, 为贵州旅游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贵州旅游业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贵州第三产业的龙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贵州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具有国际优势、美称具有无穷魅力

目前, 贵州可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有1000余处, 可开发的乡村旅游点1000余个。有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个国家森林公园、26个省级森林公园、8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还有2处世界自然遗产地, 即贵州荔波和贵州赤水。这标志着荔波和赤水不仅仅是贵州的、中国的, 还是全世界的, 标志着贵州旅游大省和强省的地位更加凸现, 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贵州素有公园省、生态省、资源省、喀斯特省、千瀑之省、千节之省、民族之都、文化千岛、天然大空调、天然大氧吧等美称。拥有“世界喀斯特地貌精品”;拥有世界知名、全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黄果树瀑布;拥有数以万计的溶洞, “无山不洞, 无洞不奇”, 并拥有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溶洞中保存最原始、景观最完美、科研和旅游价值最高、被誉为“全国第一的地下艺术宝库”、“举世无双的岩溶博物馆”织金洞;拥有“国酒”茅台……。省会贵阳“山奇、水秀、石美、洞异”, 有“国家森林城市”、“温泉之城”之称, 连续3年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避暑之都”。这些美称为贵州旅游资源增添了无穷魅力。

2 建设旅游大省是贵州省的一项战略性事业

2.1“多彩贵州”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

近年来, 贵州省委省政府通过开展“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歌唱大赛、舞蹈大赛、摄影大赛、旅游商品“两赛一会” (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 , 推出“多彩贵州风”民族歌舞等系列活动, “多彩贵州”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在“多彩贵州”整体品牌引领下, 全省各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特色旅游。贵阳市的“爽爽的贵阳·避暑之都”、“中国避暑之都·温泉之城”;黔东南州的“民族原生态·万象黔东南”;毕节地区的“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黔西南州的“山水长卷·水墨金州”;铜仁地区的“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形成了重点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突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2010年, 贵州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 不断加大对避暑旅游、温泉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产品建设力度, 旅游总收入达1060亿元, 同比增长30%左右, 旅游接待人数达1亿人次。旅游两大指标的双突破, 使贵州旅游迎来新年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2.2 旅游业对拉动贵州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7年、2008年、2009年贵州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18.97%、19.46%、21.55%, 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是43.38%、46.19%、47.44%。贵州正在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热点旅游目的地, 整体正向又好又快方向发展。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前移。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提高, 作为贵州省第三产业龙头的旅游产业, 已成为贵州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对拉动贵州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3 以更大力度更好更快推进旅游大省建设

贵州省委省政府在深入分析旅游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 提出了今后五年建设旅游大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强调要切实把做大做强旅游经济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 尽快推动旅游大省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 把贵州建设成旅游大省, 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贵州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预计到2015年, 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接待旅游总人数2.2亿人次左右, 其中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力争达到100万人次, 分别年均增长13%和20%;旅游业总收入达2200亿元, 年均增长18%, 旅游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以上, 占GDP的比重8%以上, 旅游直接就业人员达3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再经过5年努力, 到2020年基本建成旅游强省。

3 从人才需求看贵州旅游教育

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在全省旅游人才培养座谈会上指出:旅游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是贵州旅游发展的第一要务”。根据《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预测, 2020年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38万, 缺口32万, 旅游业人才紧缺。因此, 探索适应贵州旅游快速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符合贵州省情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就成了贵州旅游教育能否为旅游产业发展起到助推作用的关键, 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1 贵州旅游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1 专门的旅游院校少, 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数量不足、层次较低

贵州现有本科高校17所、专科高校22所, 独立院校8所 (共计47所) , 但没有一所专门的旅游院校, 有32所院校设立了旅游专业、1所三本院校的体育类、艺术类开设了有关旅游的专业。2010年47所高校在贵州本省招本科、高职 (专科) 、少数民族预科等各级各类学生87403人, 而与旅游有关的招生人数只有4843人, 仅占6%。省会贵阳市现有市属普通中专、职业高中44所, 其中只有2所为专门的旅游学校, 其余的42所中仅仅有9所学校设有旅游专业。

3.1.2 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单一, 特色不鲜明, 旅游人才供给结构失衡

目前贵州高等旅游教育的专业主要有旅游管理、旅游英语、旅行社经营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民族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旅游体育等。贵州中等旅游教育的专业主要有酒店管理与服务、旅游英语、旅行社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汽车站务与旅游、旅游服务与管理等。而我国其他地区旅游院校已经形成了近30个本、专科相关专业和方向, 贵州明显落后。贵州旅游院校专业单一, 培养的是服务操作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人才?院校考虑不多, 培养目标不明确, 特色不鲜明, 以至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差, 使得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普教化”的状况较为严重, 与旅游行业需求明显错位, 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旅游人才供给的结构失衡, 突出反映在旅游人才结构中, 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旅游服务技能人才等旅游主体人才培养数量偏少, 不能满足贵州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

3.1.3 师资水平不高, 实践性教学不强, 教育与行业脱节

在贵州现有的旅游院校中, 相当一部分旅游类专业是派生的, 专业教师多为“半路出家”, 只有少部分毕业于旅游高等院校。多数教师缺乏旅游专业教学和旅游行业经营的实践经验, 多数学校缺乏专业的实训场所, 教学内容受限于教师原来的教学研究领域和学校现有的教学手段, 教学效果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较好结合, 旅游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和教育的职业化特征体现不充分, 教育与行业脱节, 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难以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很多旅游院校的实习存在有名无实的现象, 采取“放羊”式实习, 学校不组织, 由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 实习成绩以学生写的实习报告来界定, 学生真正实习了没有学校根本无法考证。有的院校虽然组织了实习, 但实际上是以实习的名义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从中获取经济收益, 根本达不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因此, 学生学到的大多数是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实际动手能力差, 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低,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2 贵州旅游教育发展目标和模式

3.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明确培养目标, 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 强调教学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提出, 我国旅游行业应加快培育旅游就业增长点, 尤其应关注新型住宿接待业、特色餐饮业、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新兴服务业、旅游文化娱乐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劳务输出等10个方面。贵州旅游教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 明确培养目标, 在开设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的前提下, 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 强调教学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开设相关专业方向课程, 改变以传统的“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创新等多种能力, 为旅游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提高专业对口就业率, 满足旅游业各部门的需要。

3.2.2 加强校企合作、校际联合, 注重实习基地建设, 为学生就业广开门路

据研究, 旅游业发达国家的许多旅游学校都与企业紧密合作, 共同发展旅游教育。学校聘请酒店的高级管理者作为教师, 他们不仅具有理论知识, 而且具有很丰富的酒店工作经历。精心设计的适合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使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是企业所需要的教育, 学生到企业带薪的实习又使实践操作能力大大加强,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使人才的培养避免了闭门造车的局面。贵州旅游教育应构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 建立起学校、企业和社会在信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互动联结机制, 规划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特色的旅游教育培训基地, 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从而实现学校、企业、旅游行业协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逐步实现各个成员单位的优化, 达到利用集团优势与品牌效应, 打造旅游教育优强品牌, 提升贵州旅游教育整体综合实力, 整体提高学校适应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构筑共同发展平台, 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旅游服务实用人才, 为学生就业广开门路。

3.2.3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

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教师。要造就胜任旅游专业素质人才培养任务的师资队伍, 一方需要提高现有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强化教师理论水平的同时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求教师深入旅游企业, 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 明确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吸收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进入学校做兼职或指导教师, 补充教师力量, 把旅游企业的需求直接带入课堂;再者, 积极拓展旅游教育方面的省际国际交流、合作、互派访问学者, 及时了解掌握省外国外的旅游教育模式、方法等, 充分借鉴省外国外旅游教育发展的经验, 进行省别国别比较研究与教学, 并实行跨省跨国旅游教育技术援助与合作计划, 站在国家、国际旅游教育的高度进行教育改革创新, 以提高旅游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招生考试中心编.贵州省2010年高考高校招生专业目录[M].贵州教育出版社, 2010.

[2]贵阳市招生考试管理中心.贵阳市2010年中考考生须知.2010.

[3]贵州省旅游局,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编.贵州导游基础知识.2010.

[4]贵州将以更大力度更好更快推进旅游大省建设.贵州省旅游局政务网.

[5]国外旅游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6]旅游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国际旅游教育 篇10

一、关注 21 世纪核心技能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人们对于技术和技能的理解与认识一直在不断深化,国际组织也相继制定了相关的技能标准和目标。

(一)“技能”的界定和培养

人的技能包含多个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可以产生不同的理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12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中,确定了所有年轻人都需要具备的三类主要技能:基本技能、可转移技能和技术、职业能力。教育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培养和提高青年的各项技能,从而拉近教育和工作世界的距离。[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全球公民的角度出发,提出全球公民教育的核心能力包括: (1)知识和理解技能;(2)认知技能;(3)非认知技能;(4)行动能力。[2]在这些技能和能力中,作为四大学习支柱之一的“学会共处”能力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特别关注。2014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共处:亚太地区教育政策与现状》(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Education Policies and Realities in the Asia-Pacific,简称LTLT)报告对亚太地区10个国家的国家政策框架、课程、教师、评估进行调查,分析亚太地区教育系统是如何采取具体的教育政策与行动来体现LTLT并将LTLT融入到教育系统中的,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3]

(二)通过培养“技能”促进青年就业

教育通过培养人的技能在就业和生活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为解决欧洲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和就业不足的现实,OECD《青年行动计划》提出:第一,要解决就业总需求的疲软问题,并积极创造就业机会;第二,要为失业青年提供足够的收入支持,直到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善,但同时青年人应履行严格的义务:积极求职,并提高自身工作准备和就业能力;第三,维持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采取促进就业的积极措施,包括辅导、求职和创业方案咨询,以及对处于弱势地位,如低技能和有移民背景的青年提供更深入的帮助;第四,解决低技能青年的就业障碍,如劳动力成本过高;第五,鼓励雇主继续或扩大优质学徒和实习计划,如果有必要可以通过额外的财政激励措施。为开拓未来青年的就业前景,OECD还提出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 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帮助青年过渡到工作世界,重塑劳动力市场和结构等举措促进青年就业。[4]

为促进青年就业,欧盟委员会在《2013国别建议》中提出:(1)采取更多积极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如培训失业者、提供个性化求职建议等; (2)改革教育和培训制度,彻底检查教育体系存在的弊端,以减少辍学,确保学生获得就业所需要的技能;(3)为企业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包括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在研究、创新和资源利用率等方面的投资;(4)应继续巩固财政,加强相关领域的投入。[5]成员国可以根据各自国家的不同情况增加投入以促进青年就业。

(三)“技能”评估成为国际教育未来发展的重 点与难点

OECD发布的《更好的技能、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技能政策的战略方针》提出“技能已经成为促进21世纪经济发展的全球货币”,[6]人们可以凭借自身掌握的技能,在不同国家和工作之间自由流动。在“为工作而学习”的项目基础上,OECD发布了《超越学校的技能》系列报告,旨在通过国别研究和跨国比较帮助成员国有效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重点对中等后职业教育和培训进行评估。[7]这种针对教育系统的评估已经在丹麦、奥地利、德国和美国等地展开。

针对技能的评价,世界银行开发新的技能评估工具,并开展了国际比较研究。世界银行自2010年发布“有助于就业能力和生产力(STEP)框架”以来,发现大多数国家缺乏有关技能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因此在2012年启动了“有助于就业与生产力增长的技能的调查项目”。[8]该项目聚焦于在早期教育阶段赋予儿童公平的起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实现全民学习,通过职前和在职培训提高人的就业能力,鼓励创业和创新,使学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相匹配,并在8个国家进行试点。另外,世界银行发布的《从职业到技能:跨国比较》研究报告,选取30个国家,按其经济水平自低向高排序,分析了经济发展与人的技能之间的密切关系。[9]OECD发布的《国际成人能力评估》对24个国家和地区16,000名16岁 ~65岁成年人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运用高技术解决问题等技能进行测定,旨在反映这些技能在社会中的可获得性,以及如何在工作与家庭中运用这些技能。[10]

技能是跨越国界的,也是多方面的,如何在教育政策与实践中融入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如何对技能和提供技能的教育系统进行评估是各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从教育系统层面关注教育质量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从来都不仅仅是校园内的事情,如何综合教育系统内外的诸多因素来考虑教育质量的改进,是国际组织面临教育质量问题时的新思路。

(一)制定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指标体系及评估 原则

虽然各国都制定了各自的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目标,然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12全民教育监测报告》初步估算,全世界至少有2.5亿小学生读、写、算不能达标。[11]为全面提高世界各国的教育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著名智库机构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启动了“学习指标专项任务”(the Learning Metrics Task Force,简称LMTF)项目。LMTF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对所有的儿童和青年而言,哪些方面的学习最为重要?(2)如何检测学习成果?(3) 学习检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12]该项目发布的《迈向普及学习——每个孩子应该学什么》(Towards Universal Learning:What Every Child Should Learn)是LMTF的1号报告,主要回答了LMTF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该研究基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的不同特征,从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这七个维度确定了学前教育 (0~5岁)、小学教育(5~15岁)和初级中等教育 (15~18岁)三个阶段的不同学习目标。[13]

《迈向普及学习———测量学习的全球框架》 (Toward Universal Learning—A Global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Learning)[14]主要回答了第二个问题。报告对“应该如何从全球层面测量学习”提出设想,六大测量领域分别是:学习机会的可获得性及实现、接触到七大领域的学习机会的广泛性、促进幼儿在多学习领域的发展与学习、阅读各种文本的能力、运用算术(number)的能力,以及将这一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培养灵活的技能以满足21世纪的需求等。

《迈向普及学习:来自学习指标专项任务的建议》(Toward Universal Learning: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Learning Metrics Task Force)[15]主要回答了第三个问题。报告提出了普适学习的七大建议,分别是:全球范式的转变;学习能力培养;学习指标全球跟踪监测;支持各个国家;公平;测量是公共财产;行动。

世界银行为帮助各个国家评估自己的教育政策,确认了优先领域:第一,关注儿童早期发展,并增加对儿童早期发展项目的支持;第二,强调学习成果的评估,并出版了各国学习进展评估报告;第三,设立一些重点支持课堂的项目,关注课堂内发生的事情;第四,通过加强对项目的评估来了解哪些因素会提高学习成果;第五,开发“导向更好教育结果的系统办法”[16]来对学习结果进行强有力的评估,包括清晰明确的政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资金安排、教学人员的能力建设和评估、利用评估结果来改善学习结果。

(二)关注教师和教学,通过评价促进教学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OECD共发布了4期《关注教学》简讯,以教师教学国际调查项目(TALIS)的数据为基础,关注了教师认可的重要性、如何支持新教师、如何利用教师反馈来改进课堂纪律氛围,以及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等问题,[17]旨在为世界各国的决策者、学校领导和教师提供最新的信息,并为教育投入和教育政策制定中的焦点问题提供跨国比较和深入分析。

同时,OECD也关注教师评价。2013年,发表了《21世纪的教师:用评价来改善教学》的研究报告。尽管各国的教师评价方式不同,但教师的角色定位、教育管理结构、职业晋升途径、其他职业评价的类型都会对一国的教师评价体系产生影响。因此,该报告建议各国政府要利用多种来源和措施来给予教师反馈(包括家长和学生的调查、课堂观察,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及主要评估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真正评价教师角色的复杂性。同时,各国政府要设计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18]

关于如何开展评价,OECD发布了题为《发挥协同作用,提高学习效率:评价和评估的国际视角》的国际比较研究报告。报告发现28国的评价和评估政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主题:如评价的多样性更强,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评估结果被用于各种用途等。报告还针对评价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专门的政策建议。[19]

教师对于教育公平和卓越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由新西兰教育部和OECD等联合举办的国际教师职业峰会围绕“卓越、平等和包容性———为所有人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对教师和教学进行了集中探讨。会议认为,应重视优秀教师对卓越与公平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赋予学校自治权实现教育公平;关注学校与课堂的学习环境,以促进教育卓越与公平;早期教育对于促进公平、实现卓越非常重要;要调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应对教育公平与卓越的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20]

(三)从系统层面关注教育改革

成功的教育系统改革需要教学因素和结构性质量因素的结合。[21]世界银行开发的《优化教育结果的系统方法》(System Approach for Better Education Results,简称SABER)[22]着眼于早期儿童发展、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私立教育机构、公平性和包容性、信息与交流技术、学校自治与问责、学校财政、学校卫生与营养、学生评价、教师、第三级教育、劳 动力发展等政策领域,以问卷的方式收集与分析各个国家的相应数据材料,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影响全民学习的相应教育政策与机构的各项信息, 从而评估一国全民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

学习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和评价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必由之路,质量则越来越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文化贯穿于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中。从国际组织对学习目标和教学评价等的关注可以看出,国际组织对于教育质量的关注已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结果到过程、从单一到多元的拓展和深化。

三、强化全球教育合作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教育合作越来越频繁和普遍。开展不同层面的教育合作是国际组织发展壮大后实践其教育理念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一)强调全球和国家层面合作

“全球教育伙伴”是一个在全球和国家层面展开合作的平台,通过签订协议,发展中国家承诺规划和实施良好的教育计划,同时援助方承诺统一并协调解决这些计划的额外资助。目前,“全球教育伙伴”包括52个发展中国家和25个以上的多边、双边、地区性援助机构和组织。[23]“全球教育伙伴”主要通过两大途径来运行:一是调动国内和国外的资金;二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和援助方、社会机构和私人机构之间的合作,从而实现本国的教育计划和战略,并确保教育援助的协调有效,以及使用资金的效率。世界银行作为“全球教育伙伴”的倡导者之一,出台的《全球教育伙伴2012~2015年战略计划》主要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球教育伙伴”的长期战略,包含四大战略目标:全民入学、全民学习、拥抱每一个儿童、塑造未来。第二部分包含五个具体目标,分别是:(1)让脆弱和受冲突影响的国家有能力发展和实施他们的教育计划;(2)在“全球教育伙伴”资助的国家中,让所有的女童能在一个安全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中成功完成小学,并进入中学;(3)极大地提高三年级儿童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4)通过培训、招聘和留住教师来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并支持他们提供优质教育;(5)要提升接受全球教育伙伴资助的国家在国内外教育资金投入上的总量、有效性、效率和分配公平。[24]针对这五项具体目标,“全球教育伙伴”已经联合多个国际组织在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二)成立教育协同合作联盟

教育协同合作联盟是不同教育机构为了共同的目标,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教育联合体,如欧盟成立的职业教育联盟就是一个典范。为了充分发挥德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楷模作用,德国联邦教研部(BMBF)与西班牙、希腊、葡萄牙、意大利、斯洛伐克和拉脱维亚等国家基于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需要,成立了职业教育联盟,其目标是要在2020年以前,让各国25岁以下人口的就业率达到80%。[25]该联盟有利于发挥不同国家、地区的教育机构的优势,采取联合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在欧洲,为了实现科技创新,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European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EIT)通过与知识与创新共同体(the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Communities,简称KICs)的合作伙伴关系汇聚了欧洲最好的大学、科研中心和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项目。[26]

(三)支持教育机构之间的广泛合作

在欧盟“全民伊拉斯莫计划”中,欧盟未来资助重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幅提高个人到其他国家进行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二是在教学机构、青年组织、商业界、地方和区域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合作,以鼓励在教育、培训和青年活动中的创新实践和发展,提升就业、创新和创业能力;三是支持各成员国的政策改革以及与欧盟外国家的政策合作,重点关注以实效为基础的政策制定和实践交流。[27]在“新伊拉斯莫计划”中,将资助12.5万个学校、职业及培训院校、高等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青年机构和企业,以建立2.5万个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促进机构间经验交流和业务联系;资助3,500个教育机构和企业, 建立300个“知识联盟”和“行业技术联盟”,促进就业能力、创新及创业。[28]

在教育沟通和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教育合作亦体现在不同层面:一国内的不同教育组织和机构之间;国家间的教育组织和机构之间;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教育机构之间,以及不同的国际组织之间等,这些教育合作和伙伴关系共同作用,促进各国教育系统不断完善。

四、重塑高等教育的世界格局

研究表明,到2020年,全球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的版图将会产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位列第一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大国。[29]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带给一个国家人力资本回报和经济收益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压力和负担。因此, 如何保持高等教育的既有优势,同时取得持续的进步是各国和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亚洲大学崛起

201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亚洲高等教育:扩招与提升》(High Education in Asia:Expanding Out,Expanding Up)报告指出:亚洲私立高等教育异军突起;研究生教育的扩张在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准备,对于政府而言,扩大研究生教育扩张具有次级效益;亚洲高等教育注重基础研究和开发;大学排名不是唯一。从长远来看,亚洲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不仅要应对当前的需求,还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以着眼于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望。[30]每个国家都必须在扩张与提升之间找到平衡。

(二)欧洲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全面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包含三个主要方面:国际学生和教职人员的国际流动;提供一流的国际化课程和数字化教学;在不同机构、部门间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其国际化能力。在《欧洲2020战略目标》中,帮助成员国高等教育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欧洲大学能更有效地应对全球挑战就是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2013年7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洲高等教育的世界战略》[31]旨在确保欧洲毕业生获得在全球任意地方工作所需的国际化技能,同时确保欧洲大学在吸引国际生源方面的吸引力。这就意味着欧盟高等教育在现有国际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追求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欧盟与拉美国家建立了“拉美—欧盟”高等教育区,通过开展国际化的教育合作项目、跨地区的人才流动、开设国际化的课程、推动科研和学术活动的国际合作等方式[32],在向拉美国家提供教育援助的同时巩固双边关系。

(三)让各种排名回归大学本质

大学排名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的焦点话题,国际组织也将注意力不约而同地集中在大学排名上。针对大学排名这一信息工具已经被滥用和误用的事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高等教育排名与问责:善用与滥用》研究报告。[33]该报告结合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对大学排名的逻辑起点和方法论进行深入分析,呼吁大学排名应去西方化,重视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2014年,欧盟公布了新一轮“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结果。该排名以多维度评估、按绩效排名和用户导向作为基本出发点,在大量咨询利益相关方,并进行细致的信度、效度和可行性方法学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30余种单项指标,并从科研表现、教学质量、国际化取向、知识转化、区域参与等五个维度对850多所大学进行测评,旨在对大学的各项表现进行更准确地描述,为学生提供更详尽的入学指导。[34]

大学排名是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对于高等教育格局调整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无论是明确大学排名的方向还是创建新的排名工具,大学排名都应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以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高等教育的不同影响, 从多维度出发重塑世界高等教育格局。

五、多方面保障全纳教育的实现

全纳教育自提出以来受到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持续关注。在欧盟,约有4,500万成年人有残疾,1,500万儿童需要特殊教育,而这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和残疾人大多被剥夺了教育或就业机会。在所有成员国的特殊需求学校中,罗姆人、少数民族和社会经济弱势背景的儿童的权利被剥夺的比例很高。[35]因此,欧盟呼吁其成员国要更加努力地发展全纳教育体系,消除弱势群体在接受教育、培训,以及就业时所面临的障碍。在如何界定特殊需要的儿童,以及他们应该在主流学校还是特殊学校学习等方面,欧盟成员国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欧盟建议成员国应该在统一定义和提高数据采集方面做更多工作,使其更有效地进行方法比较并彼此借鉴。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2013年世界儿童状况》主要关注全纳教育的实现。该报告指出如果全社会都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残疾儿童的能力,而不是他们身体的缺陷上,残疾儿童及其生活的社区都将从中受益。报告明确指出全纳教育的第一步应该从家庭早期教育开始。在实现全纳教育过程中, 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需要家长、社区和儿童的共同努力。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并承担起让所有适龄儿童入学的责任,与伙伴单位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有助于教育部门履行自己的责任。[3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14~2017战略规划:保障每个儿童的权利,尤其是弱势儿童》提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一如既往地着眼于初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和学习, 为弱势和被排除在外的儿童,包括残疾儿童和女童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成果评价系统。

上一篇:水文尺度分析下一篇:生态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