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

2024-07-24

中外教育(精选十篇)

中外教育 篇1

关键词:规则意识,规则教育,中外规则教育对比

1 规则意识

俗话说,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相应的规则在进行着某种程度的约束, 协调着社会的发展。规则意识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 是人们关于规则和规则现象的思想、观点、心理和知识的总称, 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规则意识的内容非常广泛, 主要包括:人们对规则的起源、特征、本质和作用的观点、看法, 对涉及到自身的规则的理解、态度、认识以及人们关于规则的知识。

在社会生活中, 规则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规则意识是制定部门制定规则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是正确执行已定规则的思想保证, 是公民遵守规则, 规范行为, 建立公平、公正、有序、和谐社会环境的保证。公民如果有较强的规则意识, 就能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 能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同违反规则的现象作斗争的勇气。

2 中外规则意识现状及比较

2.1 一个国家规则意识的强弱从侧面反映出这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

瑞士人极讲规则, 这是世界公认的。这里的学校没有政治课, 但同学们都很遵守规矩, 热爱自己的国家。在小学低年级时, 瑞士老师就对同学们进行遵守交通法规和保护环境的教育, 但不是讲大道理, 而是具体教他们怎么过马路, 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处理, 如何帮助家长进行垃圾分类, 在公共场所如何保持文明举止等。

在日本, 按规矩办事已是国民公认的准则。日本人守规矩, 讲规则,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日本的公共场所见不到“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纸屑”等与公共道德有关的提示性标语。因为每个日本人, 包括孩童, 从小的教育和规范训练已成为习惯。凡在公共场合他们会把要扔的纸或废弃物拿在手中或暂且装入自己的书包, 待有垃圾箱时再扔掉。在日本, 随处可见排队的现象, 即使有两个人, 也要分出先后, 后者决不会有先于前者的想法。突出表现是东京地铁上下班高峰时, 人很多, 站台下, 每个车门前都会排好队, 车进站后按顺序上车, 不会有车来时蜂拥向前, 你争我夺互相拥挤的现象。日本人还有个特点, 无论谁上车后, 都尽量往里走, 使后面的人尽可能多地上。

德国也是世界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之一。德国人很遵守规则, 事事按规则办。如司机牢记规则, 按德国规定, 司机行车一天不能超过五个小时, 这样便于司机集中精力安全行驶, 并禁止司机喝酒, 这些规定司机都能严格遵守。德国人经商也严格遵守诚信规则。无论是在大城市, 还是中小城市, 商店里的商品没有假货。你所购买的东西, 不必担心是假冒伪劣商品。德国除了政府制定了严厉惩处制假者的法律和措施外, 关键是销售者能讲究信誉, 遵守诚信经营之道, 真正把顾客当作上帝看待。

2.2 中国规则意识却相对淡薄。

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公交车上车拥挤混乱、制假售假等不文明现象时常看见。教育从小开始,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国外社会规则意识从小培养, 从学生抓起, 学生规则意识强。而我国学生社会规则意识的现状如何呢?曾有专家学者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社会规则意识进行过调查研究, 调查发现, 学生对社会规则意识认识模糊, 45%的学生回答不出“什么是规则意识”, 62%的学生认为现代社会应当具备社会规则意识, 也有18%的学生认为应随意生活, 不要被过多框框条条约束;有80.19%的学生在看到违法犯罪行为时会选择报警或见义勇为, 37.46%的学生愿意参加公益活动;有60.43%的学生反对竞争可以不择手段, 69.73%的学生认为在职业素质中人品比能力重要或两者一样重要;仅有20.82%的学生肯定表示愿意无偿加班, 9.22%的学生选择坚决不行贿。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了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但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认识上, 当履行社会责任涉及到自身利益时, 他们就犹豫了;另一方面, 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但对待工作还缺乏奉献牺牲精神, 并不能够亲身实践他们所认可的职业道德。

上海某著名高校对2001年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了一次书面调查, 结果显示, 有接近20%的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如何还贷问题。而在另一所高校所进行的同类调查中, 有7的学生表示“将来是否还贷还很难说”。某海上专业的三位学生经校方介绍到一艘外轮实习, 双方商定为期半年, 结果一个月后有两人被外方辞退, 外籍船长所解释的原因是:船长向他们发布命令时, 他们的嘴在不停地嘀咕, 违反了行船时必须绝对服从船长命令的规则。由此可见, 学生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2.3 纵观国内外规则意识之现状及差距, 有着诸多的背景原因和因素, 但与各国社会道德体系, 学校规则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现就国内外规则教育做个简单的比较: (1) 规则本身, 国外学校的规则有明确的可执行性, 每一条规则都有绝对的遵守和不遵守的明确界线。例如, 瑞士老师在教导学校遵守规则时, 不是讲大道理, 而是手把手教学生如何做;这样的规则不同于我们的学生行为准则, 我国的学生准则多为一些程度性的描述, 这让它所约束的个体并不能明确地知道正确和错误的做法是怎样, 使得规则的落实面临着一些困难。 (2) 规则的落实, 国外一些学校有专门负责规则落实的机构, 使规则真正地起到其约束作用, 如新加坡学校有专门的训导处, 负责学生规则的落实, 而我国的规则体系是放在眼前, 但根本没有人把它当回事, 更没有一个让它落到实处的专门负责机构, 只是贴在墙上, 等于束之高阁。 (3) 奖惩手段, 国外规则奖惩分明, 该奖则奖, 该罚则罚, 而且奖惩都有完整的体系。如新加坡规定了对随地吐痰者给予高额的罚款, 以此达到约束的作用。而我国却不同, 由于规则落实不到位, 使得整个规则没有相应的奖惩手段, 对于一些好行为和坏做法奖惩都凭主观意志决定, 惩罚和奖励结果因人而异, 反而养成了学生们不愿遵守规则的习惯。

2.4 对策规则意识是现代和谐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 学校应充

分发挥主导作用, 把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作为一项素质教育内容来抓, 使学生遵纪守法;始终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到育人目标的重要位置, 教会学生所应遵循的最起码的做人准则与规则, 让学生掌握社会规则中最重要的“品德、原则、责任”, 促进智能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其次, 努力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把学校规则体系教育纳入到社会法制体系当中, 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同时, 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基本的道德认知能力, 将家庭纳入教育的体系中, 形成一个大的压力环境体系,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提高德育水平。第三,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讲文明, 讲道德, 讲规范, 强化自己的规则意识。同时, 采取措施, 明确奖惩制度, 使规则真正落实到位, 真正发挥其约束规范的作用。

3 启示

规则有大有小, 有日常生活中的规则, 有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规则, 而不论什么样的规则, 都需要我们从点滴开始遵守。公民的规则意识需要从小培养, 从学生抓起。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应该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开始, 强化自己的规则意识, 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共同努力, 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人人都遵守规则的高度文明的社会。

参考文献

[1]王玉琳.加强规则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鲁行经院学报.2003. (5) .

[2]张志林.现代文明中的规则意识[J].文明与宣传.2002. (2) .

中外教育简史(外国) 篇2

智德统一论:他认为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他认为,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

七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和谐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有三个部分组成,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他认为在人的发展和教育中这三个组成部分都应加以充分考虑,不可偏废,与这三个部分组成相应的教育是体育、智育和美育,他指出,只有通过这种多方面的教育,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自由教育: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性在与人具有理性,人只有充分运用和发展理性,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同样,人的教育也应当以充分发展人的理性为根本目的。这种教育才是自由人所应接受的教育。

核心是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化、专业化的训练。

十二铜表法:在共和前期的罗马教育中,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开始,法律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律教育的基本教材是“十二铜表法”,这是罗马最重要的民法法典,因刻于12块铜表之上而得名。

共和时期罗马教育机构:初级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拉丁文法学校、拉丁修辞学校、医学院

罗马教育出现的变化:

1、在教育的管理上,共和时期完全由私人开办和控制学校的局面逐步得到控制,出现了国家化的趋势;

2、教育的机会逐步缩小;

3、由于专制政体建立,在帝国时期,罗马学校中修辞学和演说术的研究与教学日益倾向于为研究而研究、为教学而教学,日益偏重于演说的技巧而忽略演说的内容本身,日益走向形式化、公式化,从而逐渐失去了生命力;

4、学校教育内容的范围逐步缩小;

5、专业或职业教育得到一定发展。

西赛罗:罗马共和后期的政治家,拉丁散文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罗马重要的教育思想家。

西塞罗认为,全部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而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培养雄辩家,首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应当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昆体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著名教育家,出生于西班牙,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

昆体良注重教师的作用,认为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要培养完美的雄辩家,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素质,教师应当是才德俱优、即言即行的人;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应当是公认有学识的人;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能够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教师既应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又要能熟练地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才能和倾向,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的产物。西欧的教会学校: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习和堂区学校。

教会学校: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学校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严格管理等特点而成为重要的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早期,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国家的建立,也出现了为培养封建统治接班人的世俗教育,包括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

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早期的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是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或研究所,一是原有的主教学校。,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演变而来的。

中世纪大学组织制度: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中世纪大学成立以后,即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所谓城市学校,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以及市民对教育的广泛需要,促使城市当局建立新型的教育机构,由此产生了城市学校。实际上是一系列学校的总称,包括拉丁文法学校、读写学校、行会学校。

经院哲学是教父哲学的继续和发展,是中世纪神学哲学化达到最高阶级的产物。

经学院对教育的影响:

1、直接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

2、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文化的传播;

3、确立了理性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

4、经院哲学的思维方法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训练思维的方法和教学方法;

5、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促进了学术的自由探讨,从而有助于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快乐之家:在孟都亚宫廷学校,儿童的天性、个别差异、兴趣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具体反应到教育过程中:学校实行学生自治,采用游戏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由于上述特点,孟都亚宫廷学校被誉为“第一所新式学校”,也成为快乐之家,在意大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新建的学校与原有学校的不同之处:它们大都由世俗政府或民间创办;

2、它们主要适应了人们学习古典文化的需要;

3、它们以培养绅士为主要目的。

伊拉斯谟:是尼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和教育理论家,自幼受到较为系统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主要教育著作有《愚人颂》、《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正确的教学》

伊拉斯谟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封建主义和经院主义教育的批判,他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虔诚的信仰、高尚的德行和非凡的智慧的人,高度重视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

拉伯雷:是16世纪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文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是《巨人传》,他的教育思想也集中反映在这部小说里。在巨人传中,拉伯雷通过对王子高康大的成长过程的描述,辛辣地讽刺了经院主义教育,阐述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

蒙田:是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文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主要著作是《散文集》,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其中的《论学究气》、《论儿童的教育》等篇。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人道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世俗化、贵族化、变革性。

耶稣会学校的管理特点:耶稣会学校的基本目的是培养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和教士,使学生绝对服从天主教、为教皇效忠。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耶稣回学校非常重视培养服从、顺从、守纪律等品质,严格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和学校当局。耶稣会学校采用军队的管理制度,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耶稣会学校都设立学籍记录;实行严格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学校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解的方法;学校对教师培训极为严格,并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教师选拔制度。

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丁语文,并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

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和伊顿公学 星期日学校:1781年,格勒斯特郡的报馆经理、慈善家R·雷克斯出资为工人子弟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传授读写算知识,而被称为星期日学校。

导生制:也称相互教学制,由英国国会教师A·兰开斯特创立,在实现导师制的学校里,一个大教室中安置一排长桌,每排约10多个学生,其中由一个年长、学习好的学生做导生。教师先教导生,然后由导生把刚学的教学内容再教给其他学生。

新大学运动:19世纪20年代,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动。1825年,建立了具有近代世俗性质的伦敦大学学院,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学、精神道德科学、英国法、历史、医学、经济等科目。1836年该校与国王学院合并成为伦敦大学,期间,一些工商业、文化集中的城市建立起许多新的学院,后又逐渐发展为地方大学

1870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获得了议会的通过,因此,该法也称为“福斯特法案”,法案旨在完善现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公里的初等教育的制度,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法国:

国家教育论:法官和教育家拉夏洛泰在1763年出版了《国家教育论》,书中极力主张教育事业是国家的事业,国家应积极兴办学校。拉夏洛泰在书中批判了耶稣会的教育,主张国家要培养善于从事实际事务、是国家强盛的人才。为了改进教育,他强调,中学的教学科目应包括数学、物理、手工业、农业知识、近代历史和法语等。帝国大学:1806年,拿破仑在巴黎设立了帝国大学,所为帝国大学,不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而是掌握全国教育行政最高权利的部门。,帝国大学设总监、审议会和总督学府。1793年12月19日通过了《公共教育法》,法令确立了普通教育公立、免费的原则,要求教师的工作不得违背国家的法律,要求学生掌握一种对社会有用的职业技能。

1801年7月15日,签订的教务专约标志法国资产阶级利用宗教来为其政治利益服务的开始。

费里教育法:1881年和1882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两次颁布有关初等义务教育的法令,史称费里教育法。法令规定,儿童6~13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实行免费;重申教师任教须获得国家颁发的证书;要求学校不得饰有宗教标识,不得开设宗课,但允许假日在校外接受家长所希望的宗教教育。总之,费里教育法体现了法国教育义务、免费和世俗的三原则,为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初,法国的中等教育主要类型是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国立中学实行寄宿制,重古典学科,主要为学生升大学服务;市立中学的课程低于国立中学,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学士学位,担任国家官员。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由初等小学、高等小学组成文科中学:系宗教改革时期由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科中学演变而来,是为王公贵族服务的,任务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一般官员。

实科中学:18世纪初,随着德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原有的为贵族服务的文科中学不能满足工商业对教育的需求和要求,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实科中学受到重视。实科中学重视近代科学知识和实用知识的传播,推动了德国工商业的发展。

巴西多:德国著名的泛爱主义者,呼吁按照卢梭的思想创办泛爱学校,1774校,结合自己的办学实践,年,他在德骚开办了一所泛爱学1770—1774年间出版了《初等读物》小册子。洪堡德改革:洪堡德,新人文主义代表,改革首先调整和加强了教育机构领导,撤销了高级学校教育委员会,建立了领导和管理全普鲁士各级学校的公共教育部,洪堡德任部长,其次,对各级学校进行整顿和重建。改革使德国教育焕发了新的生机,得到了较快发展。

柏林大学:1810年,在洪堡德的倡导下,建立起了柏林大学,它不仅重视教学,更强调专门知识的探索和科学水平的提高,设立了讲座制,不强调死记硬背,重视教授的演讲和学生的探讨。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两大任务并重的新局面。

彼得一世教育文化改革:

1、实行新的文化教育发展政策;

2、开办普通学校;

3、设立专门学校;

4、创建科学院。莫斯科大学1775年建立

改革原因:改革前,教育一直由东正教教会管理,当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有文化的神职人员和传播东正教及扩大其影响而世俗教育相当落后,许多贵族及其子弟大都没有学习文化的习惯。

十月革命前教育落后的原因:为了限制和镇压革命,俄国沙皇政府又实施了一系列发动政策和措施,这一时期,沙俄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力图维护鼓足子的的受教育权,加强教会学校的地位,加强学校的宗教教育,坚持教学内容的古典主义方向,削弱实科学校的内容,加强对各类学校的控制等等,这些措施严重阻碍了俄国教育的发展。使得俄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在十月革命前仍处于十分落后的局面。

美国独立以前学校类型:主妇学校、市镇学校、拉丁文法学校、文实学校 1834年宾夕法尼亚州建立第一所公立小学 贺拉斯曼:184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教育厅长,积极倡导由州政府举办公立学校,以区别原来由教会办的慈善小学。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 1852年马萨诸塞州第一个颁布了《义务上学法》

《毛雷尔拨地法》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毛雷尔拨地法,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1人,联邦政府就拨给州3万英亩公有土地,作为创办实施“自由与实用教育”学院的经费。拨地学院 教育改革的表现:

1、兴办公立高等教育;

2、重视技术训练和专业的教育;

3、原有的大学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昆西教学法:1875—1880年,美国家余家帕克在担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担任教育局长期间,吸收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结合美国的实际,提出了“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儿童适应学校”的主张。在课程指导思想的改革上,他强调学校课程要发展儿童的个性,要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一课程为中心。在教学科目上,他增加了手工、游戏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他废除了背诵法,强调领悟和理解,主张进行实物教学、观察教学。在教学管理制度上,他强调要废除强制与威胁的制度,主张教师要把尊重学生、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最高原则。他在教育实践中所创立的原则和方法被称为昆西教学法。6事会研究了中学学科开设和中等—3—3制:1892年美国全国教育理教育目标的问题,1895年,该理事会批评了普通教育的8—4制,建议缩短小学年限,形成了6—3—3学制,即小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该学制是美国成功解决现实问题的范例。初级学院:19世纪末,美国的一些大学开设讨论重新划分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分界线问题,即本科的性质问题,分界线应当划在4年制的学院第2年与第3年间,并且主张把学院划分为初级、高级两部分,初级部分可以单独设立大学,这样在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初级学院的提法。

七大目标: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做家庭的有作为的成员、具有就业能力、胜任公民职责、会利用闲暇时间、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影响: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学术水平的发展,提高了美国科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藩学:一般设立在地方封建主“大名”的领地上,以培养藩国的武士为目的。

福泽谕吉: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研究过汉学、兰学,主要著作有《劝学篇》《文明论之概略》《文明教育论》 学制令:1872年8月文部省颁布了日本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具体规定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

明治维新改革的内容:文明开化,就是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技

术和知识,以保证日本的独立、富强,免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强化对日本各级学校进行改革和管理,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国家政体,十分重视对国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大教学论》: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该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探索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可以使教师教得少,而学生学的多的方法”

泛智教育: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泛智教育是其重要内容,他十分重视对泛智论的研究,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根本性的指导原则。这个原则的提出,是他把文艺复兴以来引证自然的私学教育全面运用的结果。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二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提出:与夸美纽斯对教育现实的认识和思考有关。他尖锐地批评了就学校的种种弊端,指出当时学校的教育工作不符合食物的自然秩序,以致学校变成儿童恐怖的场所,教育只有模仿自然,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总之,原则是他对自然、社会和教育进行一定认识的结果,起着很多思想是具有合理性的。

夸美纽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总结了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在教育的许多问题上进行了研究,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人类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被后人尊崇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教学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对近代教学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他看来,教学论就是阐明把一些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正视从这个思想出发,夸美纽斯提出了有关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和教育用书等一系列主张,形成了夸美纽斯教学理论的丰富内容。

1然的法则,从直观、容易、彻底、有、教学原则:他主张教学要遵循自效上下功夫。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彻底巩固性原则

2、学年制和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学年制、班级集体教学:就是把学生由个人变成小组,再由小组组成班级,由一位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集体授课。他认为集体教学还可以使学生间相互帮助和竞争,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

3、论教学过程和教学用书,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传授知识。他提出教科书应带有插图,要形象直观,要有生动的实例,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洛克:应该近代早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有《教育漫话》:洛克代表作,书中所阐述的绅士教育的主张对西方近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绅士的四中品质:德行、智慧、礼仪、学问。

洛克对体德智的论述:关于体育的见解反映了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对其子弟在身体素质上的严格要求,在德育的见解,反应了英国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更接近道德教育的实际,其中和多内容是由合理性的,在智育上提出的一系列见解和主张反映了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洛克本人对智育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对近代西方智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智育的原则和方法:

1、通过多样性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自由,2、要养成儿童热爱求知的习惯;

3、尽量联系实际生活;

4、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量让儿童自己做事情。《爱弥儿—论教育》:卢梭1962年发表的教育小说,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反封建专制的自然教育和自然神论的思想,通过该书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加油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原则:强调教育过程应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论个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

1、从出生到2岁婴儿期的教育2、2—12岁儿童期的教育3、12—15岁少年期的教育4、15岁至成年阶段的教育 赫然巴特:教育目的的实现设计三个方面:教育对象—学生;知识的传授—教学;形成学生一定的观念—德育 教育过程应当有一定的顺序,通过管理、教学、训练三个阶段来完成 1902年《巴尔福法案》:当时的英国保守党政府首相巴尔福指派教育委员会代理干事莫兰特对英国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调查,在此基础上起草了一项议案,并由巴尔福首相于1902年3月24日提交国会下议院,同年12月20日该议案获得国会通过,从1903年4月1日期生效。影响:废除了原来独立于地方政府的地方教育委员会,授权郡和郡级市议会建立起负责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地方教育局,学校分地方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两种,教会学校的董事会保留任免教师的权利,但每个学校的董事会成员中有2名必须经地方教育当局任命。形成了中央控制与地方分权结合的教育领导体制 1918—1917年初等教育发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费舍法案》:1914英国政治、经济实力的衰落使国内矛盾更加激化,劳动人民在教育领域争取受教育权利的斗争有增无减,在斗争中,英国统治者进一步了解到德国广泛实施国民教育卓有成效,从而考虑对英国国民教育的不完善进行改革,1918年,英国通过了以文教大臣费舍尔命名的费舍教育法。内容有:为2—5岁儿童开办幼儿学校;把义务教育年限提高到5—14岁,并把初等学校分为5—7岁和7—11岁两个阶段;责令地方教育当局为公历初等学校较年长和有才干的学生开设高级二实用的课程。

1944年教育法《巴特勒教育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教育遭受到严重破坏,为了恢复教育,英国政府发表由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起草的《教育的改造》白皮书,陈述了政府的教育改革建议,在对这些建议进行讨论之后,巴特勒于1943年年底向议会提交了一项法案。1944年,这一法案获得通过,成为1944年教育法,亦称巴特勒教育法。内容:

1、废除原先只负责督导责任的教育委员会,设立全国性教育领导机构教育部,以加强中央对教育的集中领导;

2、废除以往中小学教育不连贯、相互重叠的学制,重新把教育划分为初等教育(5—11)、中等教育(11—18)和继续教育;

3、把义务教育年限从原先的9年延长为10年,并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实施11年义务教育;

4、公立中学实行免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和性向提供不同类型的教育;

5、根据不同经费来源将学校分为郡立学校、民办的志愿学校和独立学校;

6、详细规定了地方教育当局的职责。影响: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法令,它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在战后的几十年里,它被20多个教育法案和议会其他法案所修正,但这些修正案并没有动摇1944年教育法案的基本原则。直到今天,这一法案仍然是英国现行教育制度的主要基础。

近30年来德国教育发展的表现:教育普及程度非常高;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教育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业人员平均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与教育质量提供有关的是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例不断增强;教育经费逐年增加。

德国中学的三种类型:普通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

双元制职业教育:联邦德国规定,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生,如不继续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都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这是法定的义务。

中等教育七大原则: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基础训练、成为家庭有效成员,养成就业知能、胜任公民职责、善于运用闲暇时间和具有道德品质。初级学员: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阶段的教育,学生在学完两年课程后,既可以成为中等专门人才直接就业工作,也可以不经升学考试进入大学完成正规高等教育。《国防教育法》:联邦政府于1958年9要教育大法,即《国防教育法》月,由总统亲自批准,颁布战后重,其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

育经费来迅速提高美国教育的质量。

1、增加学生贷款,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2、加强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新三艺)的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

3、设立国防科研奖学金,学习优秀的大学生可得到高额奖学金和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

4、加强天才教育,选拔天资优越的学生重点训练、增进指导;

5、设立语言研究学习中心和训练班,提高现代外语教学水平;

6、研究和试验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电影、电视、广播及与教育有关的视听设备,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设施;

7、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8、发展科学新闻的传播媒介;

9、进一步改善各州的教育统计。

在美国现代教育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方向指导作用。

基本教育法:根据新宪法的基本精神,日本在美国派出教育使节团的主持与配合下,制定了教育基本法,作为进行教育改革的依据。1947年3月31日,由日本国会通过颁布,是战后日本的一项根本教育大法,对有关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学校教育法:为了按照教育基本法的原则设置学校,1947年3月31日还颁布了《学校教育法》,包括9章108条及附则。采用了美国的6—3—3—4制确定形式上单轨的学校制度,并对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大学的入学、目标、年限、校长及教员、经费、管理等事项,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前苏联教育发展70年较大的教育改革:建国初期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废除旧教育机构,建立新的教育领导机构、关心和团结教师,培养发展教师队伍、教育体制和学校制度的初步确立、大力开展扫盲工作);20年代前苏联教育发生的变化;30年代至50通教育的调整和整顿、普及义务教育年代初期教育的调整和发展(对普的实施、加强师范和高等教育,重视教育科学研究);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教育大改革(1958—1964年的教育改革、1964—1973年的教育改革、1977新学校:年以后的教育改革)最早是由英国教育家雷迪于

1889年创办的“艾伯茨霍姆学校”而著称,他的办学宗旨是学校应成为一个真实的、实际的、儿童能在该处发发现自己的小世界;我们要训练儿童能力、智力、体力以及手工技巧与敏捷,这是新学校最初的教育观点。新学校特点:在具体实施上,一般都是由私人或资产阶级教育团体经办的,开设在乡村或城郊风景优美的地方,是一种寄宿制学校;规模一般不大,但校舍设备完善、富丽舒适,师资条件比较优越,实行收费制而学费昂贵;非常重视体育,目的是使未来的实业家们有强健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在智育上十分强调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开设多种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课程;在道德教育上,、往往通过学生在学校的自治来理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民主和自由,要求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养成一种道德观,宣扬社会合作,培养善于应付社会圣生活的能力。

蒙台梭利:意大利著名的女教育家。她在弱智儿童和幼儿教育研究方面,卓有成效,在世界享有一定的威望。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评价:

1、首先表现在知行合一学说上,杜威认为在变动的社会中,再用传统教育的办法教给学生死的知识是无用的,而主张人的行动,这比传统教育给学生灌输死知识是有进步意义的,依次而发展的发现法在今日仍在发挥着作用。

2、把教育看成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比历史上教育从内展开说和从外形成说,有着一定的辩证哲理,更有说服力;但这又是一种唯心主义主观经验论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3、把教育看成生活和生长,注意当前情景,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向前发展,比历史上的教育复演说、历史回顾说及生活准备说更具有活力,得以注重现实。但他把教育特有的性质与生活、生长混为一谈,实不可取;

4、把教育看成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和改组,使个人的能力增加,指导后来经验的能力增加,及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容,比历史上的形

式训练说和实质教育更具有实际意义,但他片面强调掌握直接经验,轻视间接经验理论的学习,实有偏颇之处;

5、把学校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校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就克服了传统学校的理论脱离实际和学非所用的浪费现象,但这也容易导致学生难以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6、教材心理化是使教材的逻辑排编,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的来说,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所涉及的教育基本问题不仅范围广阔,而且意义深远,针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见解,对推动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凄厉积极的作用。但这套教育理论也确实存在不少片面之处,如过分强调儿童的直接经验,无视间接经验在课程和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消弱基础知识学校的顺序性和系统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他突出儿童中心的地位,而忽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影响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校的有序管理。尽管如此,杜威作为一位改革传统教育的思想家,建立起了他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在解决现代教育许多实际问题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他是现代教育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卡连柯教育系统的核心,在他看来,形成战斗的学生集体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而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将每个人教育成为集体主义者。但是,培养集体主义这个不能只靠说教,而是要把个人放在坚强的集体之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而进行教育,这种集体教育理论概括起来说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影响。马卡连柯在实践中创立了一整套集体主义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平性教育影响原则、前景教育原则、集体的作风与传统。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世界著名的教育学者。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仅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而且对教育理论的见解也至为深刻,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在人的培养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学校德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是儿童的良好的道德品德的习惯是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在智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把智力培养放在首位;在美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更为深刻的见解,他把美誉视为同知识、劳动并列的第三种教育因素。苏霍姆林斯基对体育的见解也甚为独特,他认为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校长的重要职责,在劳动教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继承了苏联的传统观点,而他的独到之处在于强调而他的劳动教育应从学习开始,从不间断,这是根本的根本。在教育管理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用科学的教育理论领导和管理学校,而管理的重点应为教育和教学工作,即突出人才的培养,其他工作都以此为中心,兵服务与这一中心。在具体领导经验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坚持做到:带领全校教师坚持经常学习教育理论,不断地研究总结自身经验,完善教育的技巧;依靠心理学知识,不断地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通过对教师的具体帮助和自身的教学教育时间工作,在教师中起示范作用。

中外物流教育的差异 篇3

【关键词】教育 物流 人才培养 差异

一、简述中外物流教育的现状

(一)国外物流教育现状

物流在发达国家起步早,物流管理课程多涵盖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中。物流本科课程以物流,供应链为基础展开,培养对象是企业的管理人才,着重学习:采购,生产,分销,整合,及供应链中的管理及策略;研究生课程精于供应链及物流中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课程涵括:物流运输,仓储、库存软件设计,统计学,运筹学,仿真学等之间的交叉科学,从而更好适应现代化物流企业管理的技术;高职学院也设有物流相关课程,但所受教育对象是针对物流实际操作的指定岗位设计的,更好体现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特点,例如:铁路中的货物运输调度,仓储中的存货记录,叉车驾驶等。

(二)中国物流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本科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倾向工科,大多数课程属于管理类,例如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管理决策模型,人力资源管理,运筹学,采购、营销管理及一些政治类学科。研究生课程方向偏向物流工程,例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优化、信息化,物流经济,物流设备等。我国在本科和研究生方面的物流课程设置与国外相差无几,但在高职院校的物流教育方面不及国外来得精细。以下就中外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特别就职业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模式进行探讨。

二、中外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

(一)国外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国外高等教育把物流专业划分细致,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划分为: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模块+ 修课,并且高职、本科、研究生等物流专业各有各的特色,给社会输送了适合从事各个阶层的物流工作。这里就中外高职院校的物流课程设置经行对比学习。澳洲新南威尔士

这所职业院校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设置简单的基础课程(怎样与人合作,建立安全的工作环境,运输物流工作当中的准则 )+ 实际操作模块,也是核心课程(货物入库,库存的补给,货物出库等) + 相关课程的选修(办公设备使用,驾驶商业用车,熟悉道路规划等),很好地为学生架起一座通向以后工作的桥梁。并且,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课程,即核心课程,是按物流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书设计的,因此,很多学生只要顺利毕业就同时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认可,可以直接上岗工作,免除了不必要的培训时间。企业也中意持有职业资格认证的物流人才。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我国物流职业教育特色及专业性不突出。培养毕业的物流人才在工作岗位上不能熟练操作相关物流活动。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多职业院校由于教育经费有限,物流相关的实训设备配备不足,即便有相关设备,也是“面子工程”为了避免高额的维修保养费用,使用率不高。因此,在物流课程设置时跟本科一致,偏重管理理论,极少进行操作实训。导致学生素质远不及本科生的职业院校学生 “高不成,低不就”。但物流又是特别重视实训实践的专业,这样的课程设计导致学生就业率不高,专业特色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课程设置不当,在学生参与相关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试时,很多关于实际操作,实践性强的题没接触过,直接导致考试失败。这里是某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内容,见表2:

相比澳洲新南威尔士的职业院校,我国这家职业院校的核心课程繁多,给基础较低的专科生产生很大的压力,并且课程涉及范围广而不精,没有针对特定岗位经行培育人才。毕业出来的学生对专业课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上,实际操作一窍不通。

三、建议

(一)建立校内物流模拟实训室,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大多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时间短,资金有限,教学设备不完善,没有物流实训室,所授知识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上。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够强,专业特色不突出。步入工作岗位后,需重新学习实际操作。企业更希望接受持有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的操作型物流人才。物流教育的实践性很强,一个没有任何操作经验的物流专业学生在工作中只能起到副作用。建议学校设立模拟的仓储中心,物流部门,模拟货运口岸,物流软件实训室。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自动与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采取“定岗”式培养,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使学生成为具有现代物流操作能力的物流人才。

(二)提高物流教师的素质能力

物流教育开展晚,师资力量不足,很多物流老师都是半路出家,大部分从经济管理,工程学,运输学,甚至其他专业转变过来,因而功底欠缺。有些只经过一些短期的培训班,熟悉一些物流课程,或有阅读过物流的相关书籍,没有扎实的系统专业知识。有些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验的老师,虽然功底扎实,但国外物流系统和我国毕竟有差异,不能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需要。建议学校可通过聘用在企业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物流人士来校授课,或请资深的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

(三)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教育模式

国外物流发展早,有成熟的理论和发展模式,我国物流教育既要吸收国外优势,又要发展自身特点。在我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专业的系部一般可分为:商学院、交通学院、工程学院。各个院系设置课程时应考虑学校实际师资,设备情况,培养专业性强的物流人才,不要广而不精。 例如商学院可侧重于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类课程:如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或规划类课程:如仓储及库存的优化等;交通学院可注重运输,配送路线的规划课程;工程学院则应重点放在物流设备机械及自动化方向等。 当然,这样设置物流专业可能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综合能力较差。当然,每个学校都全面开展物流各个环节的研究和教学是不现实的,因为不可能每个学校都具有这样的科研和教学实力,而且学生也不可能通过三四年的专业学习就可以全面掌 握物流领域的所有知识。大学教育主要是教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岗位中结合实际问题不断学习、深造,培 养综合能力。建议我国物流教育业可采用国外的教育体系。采用“基础课”+“模块”(核心课)。除了基础公共课外,在专业教育中细化针对岗位设计的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选修课程也可选择公共选修或跨学科选修课,工程及经济管理类的交叉课程。

随着我国对物流行业重视度的提高,物流教育模式一定要與时俱进,不断完善。物流是一门结合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的综合性学科,企业需要不同层次的物流人才,理想化的物流人才是即熟练基层的操作技术,又懂高层的物流供应链管理理论,同时还能从事运用物流的相关信息技术软件。物流教育任重而道远,要培养更多的物理人才还需多方面的理论教育和实践综合。

【参考文献】

[1]丁俊发. 关于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2(9).

[2]王德容. 未来20年中国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 物流世界,2004(1).

[3]潘文军. 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人才培养[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4).

[4]王靖. 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分析与对策[J].中国水运,2006(10).

[5]李华. 现代物流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06(3).

中外教育家评价 篇4

国家之兴, 要靠人才。人才之兴, 要靠教育。教育之兴, 要靠教育家。

教育家的成长, 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沃土。我们亟须重塑教育家精神, 树立教育家旗帜, 引领中国当代教师朝着教育家成长的目标迈进。

《成才之路》自创刊以来, 一直“聚焦教育创新, 探研成才新路”, 关注教育家成长, 努力成为广大校长、教师的良师益友, 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期刊方阵里独具影响的学术期刊。

本刊从本期起, 将开设“教育名家”专栏, 每期介绍一位或几位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 让读者对这些名家的教育生平、教育理念、学术成果进行全方位了解, 分享教育名家的智慧。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言, “平凡与卓越相隔的距离并不会太远。教师只要怀有梦想, 就能够及时抓住机遇, 迈出那关键性的一步。”

点燃教育家成长梦想, 助推新秀群起, 人才辈出, 是中国教育最迫切的呼唤, 也一直是我们《成才之路》人的时代梦想。

1.老子

一、生平介绍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道家的创始人。相传即老聃, 姓李, 名耳, 字伯阳 (或谓即太史儋) , 春秋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 人。生卒年不详, 约与孔丘同时。做过周朝掌管图书的小吏。传说孔丘曾向他问过礼。世传《老子》五千言 (有不同的版本, 多者五千余字, 少者不足五千字) , 成于战国时期, 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文化堕落论、人性“复归”论、“绝学弃智”论。老子从“无为”的教育目的出发, 贯彻“贵柔”“不争”“知足”的教育内容, 提出了“致虚守静”的教学原则和“绝学弃智”“闭目塞听”的教育方法。对于老子的教育思想, 我们要批判地继承。

二、教育思想

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

文化堕落论。老子以“道”为本体。“道”与“无”同义, 是“先天地生”的精神实体, 不具有任何规定性。“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是“无为”, 即顺乎自然。“无为”的对立物是“有为”, 即人为的创作。老子认为, 人类创造的文化, 包括道德、法令以及一切智慧的表现, 都是与“道”背离的。他说:“大道废, 有仁义;智慧出, 有大伪;六亲不和, 有孝慈;国家昏乱, 有忠臣。” (第十八章)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失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第三十八章) “法令滋章, 道贼多有。” (第五十七章)

这就是说, “大道”之世, 自然无为, 人们和谐相处, 不需要有道德约束, 也不知道德

为何物。及至“无为”法则被破坏, 才有圣者、智者出来, 制定道德规范, 传授知识, 进行教化, 于是产生了是非、善恶等观念, 毁誉褒贬、争名逐利的现象跟着而张在军

来。道德不足以约束, 又制定法令, 结果引起更多的纷争和更大的混乱。老子认为, 这就是人类社会堕落的轨迹。

人性“复归”论。老子从道的虚无性推衍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素朴无私的, 认为从“无知无欲”到有知有欲, 即从“无私”到有私, 乃是对人类本性的背叛, 有时教育则加速了这种背叛的趋势。于是老子提出人性的“复归”作为拯救社会的理想, 幻想人们回到婴儿般的天真, 对一切都漠然无动于衷。他认为:这样, 既没有任何作为, 也就没有任何争端, 人人“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第八十章) , 就都会感到自我满足。

“绝圣弃智”论。老子认为, 人性“复归”的途径是“绝圣弃智” (第十九章) , 即毁灭文化, 取消教育。老子说“为学”与“为道”的方向途径正相反,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意思是“为学”是追求知识, 要求知道更多的东西, 学到更多的技能。“为道”是回到“无知无欲”, 要求把知道的东西忘掉, 把学到的技能抛弃, 而且要忘掉得干净, 抛弃得彻底,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第四十八章) 。老子认为, 无知就是全知, 有知就是错误。他说:“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第五十六章)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第八十一章) 。真善、真知是不能用语言解说的, 凡是用语言解说的东西, 都是对真善、真知的损害。所以他认为教育只是把人引向错误。他否定教育的作用, 故主张“绝学” (第二十章) 。如果说他也赞成有某种教育, 那就是“行不言之教” (第二章) 。他说:“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三章) 一切任其自然, 便是最好的教育。

三、教育方法

老子从“无为”的教育目的出发, 为贯彻其“贵柔”“不争”“知足”的教育内容, 他提出了“致虚守静”的教学原则和“绝学弃智”“闭目塞听”的教育方法。

老子认为人的私欲是由人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而引起的内心冲动。指出物欲文明生活会使人寻求官能的刺激, 流逸奔竞, 淫佚放荡, 使人心灵激扰不安, 而不能致虚守静。因此他认为正常人的生活应是为“腹”不为“目”, 务内而不逐外, 但求安饱, 而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的一种淳朴的生活。老子唤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 持守内心的安足, 确保固有的天真, 即要“塞其兑, 闭其门, 终身不勤”。

老子不重外在经验知识而只重内在的自省。他认为, 人的心智活动如果向外驰求, 会使思虑纷杂, 精神离乱。因而, 他推崇“不出户, 知天下;不窥牖, 见天道”, “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的圣人。他主张“绝学弃智”。这里的所谓“绝学”是指仁义礼法之学, “弃智”弃的是使人产生巧诈的心智, 进而才能达到“绝学无忧”。老子的“绝学弃智”并非抛弃一切知识、智慧。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教育思想, 值得学习与研究。“无为而治”, 不是撒手不管, 任凭事物自由发展, 而是要求学生能做的、会做的, 教师尽量不做或少做;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引导、勇于激励,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而通过教师的“无为”与学生的“有为”, 就可以达到“无不为”之目的。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中外教育简史 篇5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西周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大司徒的主要职责是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是

3.唐朝中央官学的主干是二馆六学,其中二馆指和。

4.西方近代学制的引进主要通过二条途径进行。一是;二

是。

5.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是注重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完成其道德。

6.西方最早的实科中学是1708年德国虔信派教徒的。

7.卢梭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尔—论教育》,提出了以人的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

8.19世纪末,欧州的“新学校”最早是由英国教育家于1889

年创办的学校而著称。

9.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研究方面卓

有成就。

二、单项选择题

1.宋代首先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的学者是()。

A.张载B.朱熹C.二程D.周敦颐

2.在道德观上,王夫之主张()。

A.正义明道B.存天理灭人欲C.重志明道D.理与欲统一

3.洋务派开办的留学教育中,最著名的是容闳率领120名幼童留学()。

A.美国B.英国C.法国D.日本

4.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培养智、德、体三者具备的教育目的的教育家是

()。

A.张之洞B.康有为C.梁启超D.严复

5.“乡村建设”的倡行者是()。

A.晏阳初B.陶行知C.黄炎培D.梁漱溟

6.在柏拉图设想的国家教育制度中,从6~17岁,是()。

A.理智教育阶段B.意志教育阶段C.哲学研究阶段D.情感教育阶段

7.伊拉斯谟的代表作是()。

A.《愚人颂》B.《巨人传》C.《太阳城》D.《论儿童的教育》

8.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智育、德育和体育概念的教育家是()。

A.洛克B.裴斯泰洛齐C.赫尔巴特D.斯宾塞

9.英国现行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

A.教育和科学部B.教育部C.科学部D.大学院

10.现行法国教育制度的法律基础是()。

A.《富尔法案》B.《教育改革法令》

C.《费里法案》D.《国家与私人学校关系法案》

三、多项选择题

1.西周时期小学课程侧重于“六艺”中的()。

A.礼B.乐C.射D.书E.数

2.我国古代私学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有()。

A.经济下移B.政治下移C.学术下移

D.士阶层崛起E.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3.促使书院产生的因素有()。

A.社会的动荡和需要B.书籍的集聚和传播

C.私人讲学的传统D.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

E.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4.19世纪初,法国的中等教育主要类型是()。

A.文学校B.国立中学C.公学D.市立中学E.实科中学

5.美国五十年代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新三艺”包括()。

A.语文B.数学C.科学D.艺术E.现代外语

四、判断题

1.明代首创八股取士,主张以朱熹《四书集注》为立言的标准。()

2.朱熹的理学教育中心是道德修养。()

3.城市学校大多是由城市当局或行会负责开办和进行管理的。()

4.洛克认为,理想的教育应是家庭教育。()

5.福禄培尔幼儿教育思想的形成标志着西方近代幼儿教育理论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苏湖教学法

2.大学院制

3.快乐之家

4.社区学院

六、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书院在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

2.简述“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的措施。

3.简述经院哲学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4.简述洪堡德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七、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评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外饭店管理教育比较分析 篇6

关键词:饭店管理教育;比较分析;中外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9402

1国内外饭店管理教育的发展历程比较

从世界范围来看,饭店管理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前,实用型的教育很多,这时教学很少涉及到理论;接着是20世纪70到80年代,教育机构组织和政府开始介入饭店管理教育;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饭店业也开始了蓬勃的发展,饭店管理教育形成了一个自我的体系。

1.1就国外而言,在此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分析

(1)欧洲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欧洲的饭店管理教育最早起源于服务接待管理,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认为酒店经营管理者必须能胜任酒店或餐馆内任何一项具体的工作,它的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了欧洲饭店管理教育整整一个世纪。到了后期,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欧洲的饭店管理教育引入了美国教育的“管理”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饭店管理教育。

(2)美国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美国的饭店管理教育起源于康奈尔大学的酒店管理学院。在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饭店业发展迅速,各类培养饭店管理人才的院校迅速增长,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美国名牌大学。在以后的发展中,美国形成了服务管理类教育和开发管理类教育两大类型,而饭店管理教育就成为了服务管理类的代表。如今美国饭店管理教育的特点就是渗透到名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两极分化,同时有相关的行业协会和级别较高的学术刊物来支持,所以发展较为迅速。

(3)日本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日本最早的饭店学校是创立于1935年的东京YMCA国际饭店专科学校,而短期大学中,创建于1963年的东洋大学短期大学饭店旅游学科最有历史。日本最早设立旅游学科和课程的职业高中是于1980年开设了“国际饭店旅游学科”的鹿儿岛县私立域西高中。经过约三十年的发展,日本的饭店管理教育从职业高中到专科、短期大学、本科直至大学院,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1.2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饭店管理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零星的职业培训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存在,而正规的学校教育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主要集中在对在职人员的培训,这个时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针对“管理”的教育。改革开放后,许多地方和一些部委的院校先后开办起了与饭店管理相关的专业。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各国的饭店管理教育都与本国的饭店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在欧美、日本这些旅游与饭店业发达的国家还是在中国,教育都是在人才的需求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不同的饭店业发展特征造成了饭店管理教育的不同。

2中外饭店管理关于教学课程方面的比较

2.1国外饭店管理课程设置(以美国本科为例)

美国在饭店管理教育方面有近百年的历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根据调查分析,国外的院校在专业上开设的课程可基本上分为三类: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国外称商业课)及专业课。

(1)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该学院餐旅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综合、广泛著称。在9个领域设课150种,学生可以在康奈尔的其他6所本科院校选课。毕业学分为120,其中必修课69学分、行业具体领域课程12学分、校外任意选修课21学分。具体课程体系为——学科基础课:40学分,占33%。;专业课:50学分,占42%;专业选修课可任选9个方向的课程;任意为21学分,占18%,包括人文、语言、社会科学、生物、物理、数学及院外任选。

(2)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公共课:36学分,占30%;专业课:6学分,占50%,包括管理、会计、财务、信息系统、餐饮经营、招待业管理等选修课;其他相关领域课程:2学分,占20%;另外,要求学生完成1300小时的实践任务,其中1000小时的工作实践,300小时在旅游业的管理实习。

2.2我国饭店管理课程设置(以本科为例)

我国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基础课、主修课和选修课三大类。在主修课当中,又可以分为英语课和专业课两种。以某旅游院校为例,以总课时3119节计算,基础课占27%,选修课占12%,英语课占37%,专业课占25%;如果以185个学分计算的话,基础课所占比例为28.7%,选修课占9.6%,英语课占31.9%,专业课占29.8%。当然这只是代表部分的院校,纵观中国的院校,在饭店管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科目名称各不相同,同时大部分课程是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而自行制定的。

我国与国外在课程设置上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对语言能力的强调很突出,所占比例有时候甚至超过了专业课的比例。但当大量的时间用于语言学习而非专业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一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但一部分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并不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期望;另一方面,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语言学习上,专业知识学习落后,当然这其中有作为英语非母语国的无奈,但我们更多的是应该思考如何学习英语的同时又不放松专业的学习。

2.3课程内容的比较

(1)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招待业管理学院部分专业课内容:①招待业管理概论:对影响招待业及旅游业所有因素、规则的研究、包括旅游业的影响、招待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会计、营销、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管理的概述。②招待业的组织行为:招待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重点是跨文化的行为管理。③招待业的管理会计:以会计原理为基础、重点是财务报告、预算方法、内部控制及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④招待业的质量管理:主要研究质量的计划、控制、评估、顾客研究与信息反馈、质量成本等内容。

⑤招待业营销创新:在全球范围的竞争环境下、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群体所需要的产品及营销方法的创新。⑥招待业研究:研究招待业有关数据的搜集、分析、评估及决策技术。

(2)加拿大“综合声誉排名”靠前的几所大学酒店管理专业课内容:①基辅大学酒店与美食经营专业:宴会管理、酒店管理、可持续旅游管理、目的地营销、酒店和旅游研究中的方法研究、旅游和酒店教育研究、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伦理研究;②瑞尔森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酒店营销、旅游企业咨询、博彩研究、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战略管理、酒店规划与设计。

(3)我国饭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

我国大多数旅游院校的饭店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市场营销、饭店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饭店餐饮管理、饭店管理概论、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心理学等。

比较我国与国外的饭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国外院校专业课内容设计面向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求。所涉及的观念、内容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并且很注意学生在研究方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内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行业指导性。我们的课程内容上有不同程度的老化,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时代变化对教学内容变革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国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少,所学的内容与实际脱节,在实际的操作和工作中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

3中外饭店管理专业实习制度比较

3.1中国高校实习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旅游饭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上只安排4-8周的时间到酒店实习,实习的方式为学校统一安排。目前国内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校在前两年或三年加快教学进度,挤出四个月或半年时间让学生实习。另一种情况是迫于课时的限制,多数学校只留出2到3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实习。

现在高等院校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周期多为3-6个月,实习地点可以自己联系,也可以学校安排。根据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旅游学院的学生在旅游行业实习时间超过半年的占56.7%,实习时间在3-6个月之间的占32.8%。

3.2国外高校实习情况

在欧洲,部分院校有自己的实习饭店,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可以在指定的饭店进行约九周的实习;在第二年可以在其他饭店实习;最后学生在毕业之前还要进行16周的管理级实习,学生直接参与饭店的管理,实习结束后交一份至少20页的管理实习报告。在美国, 学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行业中的实习,有的要求至少要了解酒店操作中的三个领域,以便帮助他们了解饭店的整体业务。

我国的饭店管理专业学生有3-6个月的毕业实习,但大部分院校的实习饭店并不是一家,这样对学生的实习考评不可能统一;由于不能像美国一样具有完善的实习体系,不能很好的控制整个实习的进度和形式。另一方面,在实习期间饭店对用人的安排一般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决定,基本不提供轮岗的机会或较少人有这种机会。半年的实习时间很有可能固定在一个或两个岗位上,降低了实习的效果,使学生失去实习积极性。

4比较中外饭店管理教育对我国饭店管理教育的启示

(1)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应该将理论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结合。

(2)明确培养目标,做好培养目标设计。通过课程设计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面。

(3)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专业课方面应该体现出信息化和综合化。

(4)发展行业协会和非赢利组织。

(5)要加强与国际院校的交流合作。

5结束语

虽然我国饭店管理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发展的前景巨大。通过对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样才会有助于我们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能实现更远更高的目标。面对我国目前饭店教育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借鉴国际优秀经验,再自身勤于总结,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是充满希望的。

参考文献

[1]罗旭华.我国饭店人才链的失位与调整研究[J].旅游学刊,2006,9(21):5053.

[2]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旅游学刊,2004,(S1):2630.

[3]吴必虎,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研究向名牌大学的渗透[J].旅游学刊,2001,4(16):7377.

[4]吴必虎,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J].旅游学刊,2005,(S1):915.

[5]钱炜.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进步、问题和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3):6163.[6]王文君.中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1):58.

中外教育家评价 篇7

一、生平介绍

荀子 (约前313—前238) , 名况, 字卿, 亦称孙卿或孙卿子, 赵国 (今山西南部) 人。中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学家。他的主要政治、学术活动约在周赧王十七年 (公元前298) 至秦王政九年 (公元前238) 之间。他曾几次去当时学术活动中心齐国的稷下, 三为稷下学宫祭酒。他曾依楚春申君为兰陵 (今山东莒南县) 令。春申君死后, 他就定居兰陵, 不再从事政治活动。战国末期, 封建社会已逐渐形成, 荀况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 维护新兴的封建制度。荀况是战国末期儒家最后的一位大师。他批判地继承了孔丘以来儒家的思想传统, 又批判地吸取了道、法、墨、名各家学说, 成为先秦集大成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遗留下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荀子》一书, 凡20卷, 32篇。他的著名弟子有李斯、韩非等。

二、教育思想

1. 教育作用与目的

他认为, 人的成长变化, 改恶从善是靠后天的积习渐染。且由于仁义法正的影响, 才能使“涂之人可以为禹” (《性恶》) 。他强调环境、教育对人性的改造作用, 但他却不能科学地说明礼义、法治的起源问题, 把礼义、法治说成是少数圣人、君子的发明。关于教育目的, 从改变人的性质来看, 荀况认为在于“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从培养什么样人来看, 荀况基于为初期封建统治者培养人才的需要。荀况主张以培养士、君子、圣人作为教育目的, 而以学为圣人作为最高的目的。

2. 教育内容

荀子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对孔子的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进行了继承与改造。荀子重视读经, 认为诸经记载的知识具有不同的作用, 对人才培养也有不同作用。诸经的各门课程, 内容也各有侧重, 但他非常强调《礼》《乐》的作用, 《礼》《乐》之中, 尤其以《礼》为要。因为《礼》是学习的总纲, 他把“礼”当做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 故主张学者要从读《诗》《书》开始, 以读《礼》告终。

诸经的内容, 在荀子看来, 一定要结合实际, 有选择地讲授。因为经书也有不足, 所以学生也不能盲目信奉经书, 必须由教师结合实际地讲解, 否则是培养不出有用人才的。

3. 贵师重傅

荀况非常重视敬师问题, 特别强调“师法”的重要。他说:“故有师法者, 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 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 则隆性矣;有师法, 则隆积矣” (《儒效》) 。他强调学习必须依靠教师的指导, 学生应该尊重教师。为学必须接近贤师, 仰承师训, 这样的学生才可成才。同时, 他对教师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说, 光有广博的知识还不能算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要有尊严有威信, 二是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仰, 三是具备有条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 四是能从平凡的小事中论证出不平常的道理。在师生关系上, 荀子认为师长是礼义的化身, 师法是使礼义转化为个人品质的捷径。因此, 一方面学生应当隆师, 主动地跟教师学知;另一方面, 教师有绝对的权威, 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导, 所谓“师云亦云”。

4. 道德教育

他很重视道德教育, 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 主要的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1) 崇礼尚义。荀况特别重视礼, 甚至把礼推崇为有法的作用, 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 (2) 隆师亲友。这与崇礼尚义是有关系的。隆师亲友是达到崇礼尚义的手段, 又是荀况很重视的道德条目。荀况很重视师友的作用, 尤其尊崇老师, 把师提到与天地君亲平等的地位。

三、教育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 荀况提出以下几个原则。

(1) 强学力行。荀况认为学习要注重闻、见、知、行。他对知行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 认为行比知更为重要, 强调艰苦的学习和实际的行动。他说:“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儒效》) 同时他还认为, 只有行之有效的, 才是正确的。他曾说:“君子之学也, 入乎耳, 著乎心, 布乎四体, 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 入乎耳, 出乎口。” (《劝学》)

(2) 虚一而静。荀况认为学要虚、壹、静。所谓虚, 就是虚心, 不因已有的知识而妨碍接受新知识。所谓壹, 就是专心。心中已有各种不同的知识, 这叫“两”, 不能使这种知识妨碍另一种知识的吸取, 即“不以夫 (彼) 一害此一” (《解蔽》) 。所谓静, 即静心, 能不受烦乱杂念扰乱。荀况说:“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 (《解蔽》) 能够“虚壹而静”, 才能做到“大清明”。即达到认识上完全透彻无所偏弊的境界。

(3) 学思兼顾。荀况继承了孔丘的思想, 认为在学习上学与思二者都不可缺, 这与他的认识论是有关系的。他说:“学不可以已”。 (《劝学》) 又说:“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 积渐全尽。荀况认为, 学习要全面、彻底、精粹。他说:“百发失一, 不足谓善射;……伦类不通, 仁义不一, 不足谓善学。学也者, 固学一之也。……全之尽之, 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故诵数以贯之, 思索以通之。” (《劝学》) 全, 也就是照顾全面, 不要“蔽于一曲, 而暗于大理” (《解蔽》) 。也就是要万物并陈而设立标准来衡量, 即“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 (《解蔽》) 。

中外教育家评价 篇8

一、生平介绍

韩非 (约前280—前233) 战国末期韩国人, 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也是先秦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早年与李斯同师事荀子, “喜刑名法术之学”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他看到韩国政治腐败力量贫弱, 一方面, 多次劝谏韩王变法图强革新, 但始终未被采纳;一方面, 写成《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和《说难》10余万言的著作, 系统地阐述法家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当这些著作传至秦国, 立刻受到秦王嬴政的重视赏识, 感叹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 死不恨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公元前234年韩非出使秦国, 因受李斯﹑姚贾谗言陷害, 次年 (公元前233年) 便囚死于狱中。他的著作后人称为《韩非子》, 流传下来, 现存55篇, 是研究韩非和法家学派思想的主要资料。

二、教育思想

韩非的教育思想是和他的整体法治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主要的教育主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严格禁止“二心私学”

韩非“观往者得失之变”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 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提出取缔“二心私学”。韩非认为, 当时的“私学”和统治者不是一条心, 故称这些私学为“二心私学”。这些私学“乱上反世”, 是天下祸乱的根源。他说:“儒以文乱法, 侠以武犯禁, 而人主兼礼之, 此所以乱也。” (《五蠹》) 为了适应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统一政治的需要, 韩非主张治国以法为本, 在上层建筑领域只能宣传法家思想, 严格禁止“二心私学”的存。

2. 培养智术能法人才

韩非从推行“法治”, 建立封建专制的需要出发, 明确把培养智术能法人才作为教育目的, 体现了法家关于人才的观点。韩非培养人才的目标, 与儒家和墨家思想有很大不同。儒家以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士为目的, 墨家以培养具有“为义”“兼爱”精神的兼士或贤士为目的。韩非则提出教育要培养“智术之士”“能法之士”和“耿介之士”。他认为, “智术之士”见识远大﹑明察事理;“能法之士”强毅刚正﹑敢于斗争;“耿介之士”驰骋疆场﹑勇赴危难。一句话, 教育目的应该培养一批忠实和服务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明法﹑守法﹑行法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人才。韩非鄙视那些所谓“行仁义者”和“工文学者”, 瞧不起儒﹑墨各家培养出来的人物。他专门写了《五蠹》这样一篇文章, 对危害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秩序者, 称为“奸伪无益之民”, 把这些人看做国家社会的蠹虫。“五蠹”包括“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的学者 (儒生) ﹑言古者 (说客策士) ﹑带剑者 (游侠刺客) ﹑患御者 (逃避耕战之人) 以及工商者, 而将儒生列在“五蠹”之首。他说:“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 不养耿介之士, 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 削灭之朝, 亦勿怪矣!” (《五蠹》)

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这八个字是法家教育思想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 可以看做法家教育的总纲领。韩非认为必须使每个人的思想和言行符合法家精神, 遵守国家的法律, 做到“言谈者必轨于法”, 于是明确提出了“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 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 以吏为师” (《五蠹》) 的著名教育方针。韩非提出“无书简之文, 以法为教”, 就是进行普遍的法治教育。他把封建国家颁布的政策法令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让全国人民都来学法﹑执法和守法。这个“法”, 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教育诸方面。这样, 法家的教育内容就和儒家把以礼乐为主的教育, 墨家把科学和生产知识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完全不同了, 以法律的教育代替了文化知识的教育。

韩非制定的法家教育路线和政策, 是为封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政治服务的, 为后来的秦王朝所接受并付诸实施。他取消文化知识的传授, 抹杀了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这是违反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这一点是先秦法家教育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缺陷。韩非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 还反对盲目崇拜古代典籍和脱离实际空谈的恶劣学风。他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 因参验而审言辞” (《劫弑臣》) 。这就是说, 要遵循思想和实际是否一致, 来判断“是”还是“非”;要通过“参验”来审查言辞是否正确。韩非所说的“参”是比较的意思, “验”是证实的意思;就是说要在接触实际中, 用比较对照的方法求得知识。韩非主张“参验”的思想是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的。

4. 韩非还十分重视在实际的斗争和锻炼中, 培养和选拔人才

他强调:“宰相必起于州部, 猛将必发于卒伍” (《显学》) , 即宰相一定要从全国有治理政治经验的地方官吏中提升起来, 猛将一定要从有实战经验的普通士兵中选拔出来。

5. 韩非继承和发扬了商鞅重视“耕战”教育的政策

中外教育家评价 篇9

一、生平介绍

郑玄(127—200)中国东汉经学家、教育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据《世说新语·文学篇》注,郑玄“少好学书数”,8岁~9岁已学会四则运算,13岁开始学《五经》,同时对天文、历法、气象等知识感兴趣。“年十六号曰神童”得县令赏识,少为乡啬夫(掌听讼、收赋税),但不乐为吏,常到学官处去求教。后郑玄到洛阳上了太学学通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继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后又去扶风师事马融,在其门下三年,只由融之高业弟子传授。但他日夜钻研,不曾倦怠。郑玄游学十几年回到家乡,已有学生近千人,赵商、张逸、汜阁等皆亲受其益。

二、教育思想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学术,儒学是统治阶级思想、文化、教育的综合体现,它与封建社会的教育密不可分。事实上,儒经即教材,经师即教师,儒家治学思想也即反映了其教育的思想。所以郑玄虽无专门的教育论著问世,但由于他遍注群经而又长期执教,因而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整理、发挥与创造有着系统的、不可忽视的突出成就。郑玄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他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

1. 对古代学制的考证

古代经籍中零散记载的远古各代学校名目繁多,后代学者均难尽知其详,郑玄根据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之左,大学在郊”,认为从殷代开始,学制就分为小学、大学两大类。因时代不同,校址不同,办学者或天子、或诸侯之尊卑不同,所以学校的名称也就不同。并考证上庠、右学、东序、东胶、辟雍、泮宫为大学;下庠、左学、西序、虞庠为小学。还据《尚书传》“年十五始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认为小学与大学的区别,主要是学生入学的年龄不同。关于学生来源,郑玄考证有“国子”与“俊选”两类。这种求学制度,也是统治阶级的选士制度,经郑玄系统阐释,对后代的官学及知识分子的仕进制度影响颇为深远。

2. 对教育作用的认识

教育的作用无外乎对社会与人的发展造成影响。这两个方面郑玄都有独到的认识。

首先是以学为本、化民成俗的教育社会观。郑玄继承了儒家以德治教化为本的治国思想,说:“言以学为本,则其德于民无不化,于俗无不成。”就是说要以教育为根本,达到化民成俗的、治国安邦的目的。怎样化民成俗呢?郑玄一是主张“行孝于内”。指出“言教不必家到户至,日见而语之。但行孝于内,其化自流于外”。二是主张“尚贤于表”。指出“人君为政,无强于得贤人。得贤人则天下教化”。三是主张因情而教。指出“圣人因人情而教民,民皆乐之,故不肃而成也”。

3. 对教材删定的思想及成就

儒家的经便是儒家的教材。郑玄为改变上述经说纷繁芜杂,“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的现象,他遍注群经,删定教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因郑玄政治上尚“礼”,所以他尽注“三礼”,使“三礼”之书合为一家之学,是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较完整的教科书。郑玄同时尚“刑”,因而他也注释了汉代的律令,其章句一直是儒家的教学内容,直至魏明帝时,仍下诏“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

4. 对教师地位与要求的见解

郑玄极力推崇儒家尊师重道的思想,他把尊师提到与尊父并列的地位,认为天子对老师也必须执弟子礼,这是因为“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在这里,郑玄概定了教师的本质是传道的。道是维系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道当然就要尊师。正因为教师负有“教人以道”的重任,而且“师善则善”,所以在尊师的同时,还要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一是教师必须正于己。郑玄说:“小未有所知,常示以正物,以正教之,无诳欺。”即指儿童是天真无邪的,要以正直的行为教导学生,不能欺骗他们。这既是品德教育的一条原则,又是师德修养的一条要求。二是教师必须精于学。郑玄在注《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时,主张教师不能不求甚解,照本宣科,要精于学业,先“心解”而后教人。三是教师必须勤于教。说:“人虚己自洁而来,当与其进之”,即只要学生虚心求学,就应当积极施教,予以促进。他主张“乃极说之”,反对“师有所隐”。四是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即善于在教学中“见己道之所未达”,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无愧于教师的尊位。

三、教育方法

1. 对教学原则的阐发

郑玄在长期的学术与教学实践中,精辟地阐发并总结了几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一为践履的原则。郑玄发挥儒家重实行反虚言的思想,说:“以行为验,虚言无益于善也。”为了规范人们的善行,郑玄因而重“礼”,说:“礼也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体之为圣,履之为贤。”他把“践而行之”看成圣贤之道,提得很高,这里论述的“知”与“行”“学”与“用”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想反映。二为渐进的原则。郑玄主张教学要“先易后难以渐入”,即指循序渐进。他十分赞赏《礼记》中关于“不陵节而施”的主张,并进而阐发说:“不教长者才者以小,教幼者钝者以大也。”这里同时具有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的含义。三为“心解”与“启发”的原则。郑玄继承儒家重“思”的传统,说,“思而得之则深”,即只有认真思考,才能深刻领会,这就是“心解”。

2. 教学方法

中外教育家评价 篇10

一、生平介绍

胡瑗 (993—1059) 北宋学者、教育家。字翼之。江苏泰州海陵郡如皋县人。原籍陕西安定堡, 门人学者称他为“安定先生”。他在如皋和湖州的藏书讲学处称为安定书院。

胡瑗一生著述很多, 现存的经学著作有门人编目的《周易口义》12卷、《洪范口义》2卷、《论语说》和《春秋说》各数条。有他同阮逸合著的《皇佑新乐图记》, 还有丁宝书辑的《安定言行录》。有关教育的两本专著《学政条约》1卷、《武学规矩》1卷已失传。

二、教育思想

(1) 教育目的和作用。胡瑗一生不进科场, 轻视做官, 淡泊名利, 毕生从事教育事业, 全力献身教席, 重视人才培养, 先后教学生一千七百多人。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教化之所本在学校。”把兴办学校作为实行教化转变社会风气的基地, 主张兴办学校来培养天下人才, 以解决宋王朝的内忧外患, 借此维护封建统治制度。他清楚地认识到学校、人才、天下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历史上教育的作用, 批评了汉唐以来轻视教育的偏向。

(2) 教学内容。胡瑗主张通经致用的“实学”, 提出了“倡明正学”, 以经义、时务及美育、体育为教学内容。

(1) 经义。讲授经义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诗》《书》《易》《春秋》《周礼》《乐经》等六经基本理论, 提高学生的文字、阅读和研究能力。 (2) 治事。主要学习研究治国安邦的学问。其内容主要有农田、水利、算术、军事等, 此外, 还涉及到文学、历史、自然科学、技术等知识。学生可主攻一科, 同时选学另一门副科。学生通过主科学习后能学有所长, 通过若干副科学习, 又能开阔眼界, 打牢基础, 促进主科的发展。这样可以培养各行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3) 美育和体育。胡瑗很重视美育和体育。他告诫学生食后不可伏案久坐, 以免妨碍血气流通;要求学生通过习射投壶, 开展游艺活动。他还十分注意劳逸结合, 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习射、投壶等体育活动。他还认为, 学者应旅游四方, 尽见人情物态, 南北风俗, 山川气象, 扩大见闻。

(3) 教学制度。胡瑗为了贯彻“明体达用”的思想, 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 对教学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首创了分斋教学制度。第一次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 同时传授经文和时务。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 有器局, 可任大事”的学生, 对他们讲授儒家经典的经义。治事斋也叫治道斋, 对学习研究治道的学生, 分别讲授治兵、治民、水利、天文历律等, 一人各治一事和兼治一事, 或专或兼, 教师可因学生所专进行教学。他主持太学时, 对于专攻经学、钻研军事、爱好文学等专业的学生, 以及重视节操义气的学生, 要求他们分别依赖群居, 进行讲习。胡瑗自己也常召集他们议论学业, 辅导他们认定道理。他这样让学生“穷经以博古, 治事以通经”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乐于信从, 学有成效, 为宋朝封建统治培养了不少“博古通经”的人才。

胡瑗创立分斋教学, 开了主修和选修制度的先河, 是中国古代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大改革。

三、教育方法

胡瑗毕生参加教学实践, 十分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1) 因材施教。胡瑗的分斋教学, 为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他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爱好, “因其所好”, 发展其长, 实施因材施教。胡瑗对其学生, 各就性之所近, 组织他们分组学习, 相互讨论, 教师除了从旁辅导之外, 还能结合当时的时事阐发思想, 引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注重学以致用。针对宋王朝政治、经济、军事等现实需要, 胡瑗提出了“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直接体现在他注意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上。胡瑗认为, 学而不能用, 没有意义。

(3) 讲授教学。讲授是古代教学的主要方法。胡瑗讲授有两大特点:一是能抓住要领, 突出重点;二是能联系实际, 应用典型事例说明问题。胡瑗精通儒家经义, 尤长于《易》和《春秋》。他在讲授时着重阐明儒家经典的“要义”——忠孝仁义礼乐之道。

(4) 直观教学。胡瑗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 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法。据《吴兴郡学重绘三礼图记略》记载:胡瑗有一次给学生讲《三礼》仪物, 而这些东西学生未见过, 也没有经历过。他就把礼仪、器物绘成图表, 悬挂在讲堂上, 让学生借助直观性图表来理解和掌握古代礼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在给学生讲《易》时,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常常“引当世之事明之”。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他总是反复讲解, 直到学生学会为止。正是这样, 学生均“信其师说”, 且“敦尚行实”。

上一篇:盐酸卡替洛尔下一篇:《额尔古纳河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