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化学教学

2024-08-17

创新意识化学教学(精选十篇)

创新意识化学教学 篇1

一、创造创新环境

根据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发展规律及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结合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寓创新意识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 把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每个初中化学教师都必须探讨的问题。老师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的组织者和贯彻者,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要靠老师培养的, 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环境。如果没有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土壤和温床, 就萌发不出创新的幼苗, 而老师是营造创新环境的关键。老师不一定要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 但必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冲动, 营造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 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场面, 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勇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渴望解决问题, 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得到了培养。

1.班主任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形成的环境和氛围。在班务工作中, 提倡创新, 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建议, 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管理,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自主能力, 形成创新意识, 班级干部任命引进竞争机制, 让学生写竞选演讲稿, 提出搞好工作的设想和计划, 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 让能者居之, 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计划变成现实,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领略创新的意义。

2.只有学生对化学学科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及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于人类的动机, 才可能激发出创新潜能, 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 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求知欲, 如镁条的燃烧、氢气的爆炸、烧不着的手帕等实验。但兴趣和好奇是本能的, 不具有稳定的认识倾向。因此, 我们还应抓住时机, 创造创新环境, 激发学生的热情, 强化创新意识, 使之能形成持续、稳定、强有力的动机。如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 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讲述中国化学家对祖国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 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此外, 化学教师良好的形象, 生动、准确的讲授, 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 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 要特别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盲从教师, 不盲从书本, 不迷信权威的思想品质。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 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钾、钙、钠三种金属跟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情况, 或者钾、钙、钠三种金属跟盐溶液的反应情况, 为什么课本都没有讲到这些内容?它们之间到底会不会反应?是不是按照课本讲到的规律反应还是会发生其他反应呢?让学生自己探究, 自己设计实验, 这样通过一些实验和讨论, 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 带着怀疑去学习、去接受知识的作用。这样无形中就给了学生创造了创新的环境, 也慢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明白了更多的自然科学哲理。

三、精心设计实验, 探索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创新,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活动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以及各种现代教学工具和设备等) , 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洁地再现于课堂, 让学生参与发现、探索、研究的过程, 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特别是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指导他们动手、动脑, 让学生体验作为学习主体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 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 最终达到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之目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 创造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才能保证化学教学目的有效落实。在中学阶段,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质实验或探究性实验, 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而且能使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 也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比拟的。如: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 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和用品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流程, 并在班级上互相交流, 指出各自的原理、可行性和优缺点。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己动手能力, 也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对其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也起到重要作用。

四、积极开展科技活动, 展示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依托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因此, 我们在搞好教学的同时, 必须千方百计开展科技活动。可以成立实验兴趣小组, 进行实验改进的研究, 举办化学实验设计方案比赛, 组织学生去工厂、科研单位参观学习, 开展家庭小实验, 充分发挥实验功能,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 发展思维能力, 形成创新意识。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适当充实学生的课外知识, 拓宽知识面, 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或专题报告, 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创新意识化学教学 篇2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要: 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既是民族进步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

人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结果。正因为如此,创新就显得越发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

述“为什么以及怎样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程改革之后,教学方法的指导

思想提倡了启发式教学和反对注入式教学,这些方法的提出,不外乎就是想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的创

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

能的一种心理趋向。现代社会是飞跃发展的社会,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

中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这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创新意识。

关键词: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引 言

创新能力是以一定的智力为基础,在想像力、综合力和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力量的帮助下,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拓展,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人类智力的最高表现,是智

慧的顶峰。

而化学科学跟其它科学不一样,它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但它与生物、物理、数

学以及其它科学紧密联系。在学习的时候,它要求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综合”。所以想让学生学好化学,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

仅要懂得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而且要懂得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知识的应用。那么,在化学教学课堂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

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又是中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这需要在教学课堂中要有一定的教学氛围。如果没一个好的教学气氛,只

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这对于学生来说,这只是一种催眠曲,这样培养中学生成长成才

从何谈起?不要说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反而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埋没了人才,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又从何而来?所以,为了同学们的未来,为了祖国的希望,在教学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做到以生为友,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课堂

参与能力,体现师生双向思维活动的过程。

1.1激发学生兴趣

浓厚的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智力潜能处于最活跃状态,是创新思维形

成的前提条件之一。情感的投入是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的最好方法

1.2认知引导,注重开拓

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通过自身而不是教师的思维活动,掌握所学内

容的本质和规律。千万不要扼杀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所以教师应树立教学民主

思想,与学生建立亲切、和谐的关系,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和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积极思考,勇于创造。要创设宽松的、富有活力的教学气

氛。

1.3不要偏心

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偏心的现象。其实,这样你有可能培养出一些尖子生。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两极分化。也就是说,成绩好的学生的越来越好,而差生呢?可想而知,这

就不用想了。所以教师在平时应当要花较多的时间辅导和鼓励差生,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尽

量赶上一般。

1.4要有耐心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成果的显示要有足够的耐心,也就是说有的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偏离主题意思,但也不是无不道理。教师要控制好思维成果显示的时间,不要轻率

中止学生的思维,即使学生的思维成果一无是处,也不能采用严厉的语句训斥学生,更不

能用轻蔑的语言来冷淡、挖苦学生。教师应宽宏大度,肯定学生的创新性,积极引导,给

予鼓励,做到教学相长[1]

2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

融洽的课堂气氛建立后,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良好的问题或真实的学习情景也能唤

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进而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迪和引导下,使学生在掌握运用知识和发展智能的过程中

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思考力。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是用什么物质?” “能否用稀硫酸和大

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来制取?” “能否用碳酸钠等物质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装置

可选用前面学过的哪种装置?”“二氧化碳能用什么方法收集?” 然后师生共同进行实验

探究得出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问题情景的创设和设问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设问大致有

四种类型:一是判别性问题,即“对不对?”“是不是?” 这类问题思维要求较低,难以

激发创新性思维。二是叙述类问题,例如“是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可以训练

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要求也不高,同样不能激发创新性思维。三是论述性问题,例如设问

“为什么?”这类问题可以训练学生记忆力,也可以训练思维能力,乃至创新性思维能力,但这样问题的答案多属唯一的。四是扩散性问题,例如设问“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

些可能性?”或“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这类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有新的想法、解法、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创新

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上述设问类型中居多的是第一类和第二类,而第三、四

类较少。为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好第三、四类问题情景,多些探索与实践,有利于优

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

3渗透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笛卡尔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3]。尤其是化学科学,其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

供了广阔的天地。在传授化学知识的时候,渗透科学思维方法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为此,我们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知识向能力迁移的内在规律,抓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便构建渗透科学思维方法的科学体系,以达到素质教育之

要求,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例如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从而有可能进行创造性活动。

因此,教学中不仅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

法,尤其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节结束时讲述:这一节我们采

用的是实验、归纳总结得出定律,理论上加以解释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上还常采用理论假

设,实验加以验证的方法,这是科学家最常用的两种科研方法。

具体的科学方法有:比较和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基本方法,观察、实验等感性认识方法,科学抽象、假说(探究)、模型等理性认识方法。

例如,教学“二氧化碳的密度”时,教师做完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后可借机激发学生自

己设计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密度的大小

需要控制变量——质量和体积。可以是在相同质量的条件下比它们的体积;也可以是相同

体积比质量。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学生设计出了“用托盘天平比较同体积的二氧化碳和空

气的质量”等很多操作性较强的实验方案。

4积极鼓励学生质疑

创新的过程一般被认为有下列过程:发现问题→制定方案→进行验证→形成结论,可

见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新过程的关键是创新意识的建立,对于教学而言,从

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培养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不盲从教师及教材、不迷信权威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初具创新型人格特质。批判性思维就是拒绝盲目从众,不人云我云,就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教学中结合教材中的事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初中化学“空气的组成”

教学中介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创立“氧化说”,打破“燃素说”。但在拉瓦锡之前,舍

勒和普利斯特利等化学家都发现了氧气,由于受“燃素说”的影响,盲目崇拜权威,缺乏

怀疑批判精神,结果让真理从自己鼻子底下溜走了。而拉瓦锡不盲从,不迷信,敢于怀疑,勇于创新,通过科学实验和思维,提出了燃烧的“氧化说”,打破了“燃素说”,掀起了

一场全面的“化学革命”。[4]

又如,在做饱和溶液降温结晶的实验时,可能有学生突发奇想:“晶体是从试管底部

往上长的呢?还是从上往下落呢?”为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我们可以打破原定教学计划

让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结果出乎意料:晶体首先是从底往上长,一段时间后却是从上往

下落的。这时,学生纷纷猜想原因并动手设计实验来证明他们的想法。最终没有得到圆满的答案,但这并不是最重要了的,因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已被大大激发出来了。正如爱因斯

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又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

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

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

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

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

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思维效率从低到高的顺序是看、听、写、讲。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解决或突破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通过讲又可以使学生相互激励。集思

广益的讨论,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

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克服“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不能光讲思维的结果,还要讲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或者问:“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因为创造性思维它不仅

仅依靠知识的传授来激发,更重要的要通过创新思维过程的显示来激发,从而不断地排除

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和成功体验,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5]。

5更新实验观念

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

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所以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性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初中化学实验的“验证性”比较重,但不宜一味地把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因为验

证性实验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化学学习和科学

探究的基础。而应该积极挖掘验证实验中的探究因素,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探究

过程,在“做科学”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能力[6]。

首先,验证实验探究化。实验教学,除了规范操作外,还应巧妙设疑,促发学生思考,这样的实验教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还具备探究意味。实验前可问:该实验要解决什么

问题?如何解决的?实验中可问:用什么仪器(试剂)?操作顺序怎样?实验后可问:解

决了什么问题?又引出什么问题?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验证性实验做完后,可问:

你能证明钟罩内剩余气体真的不支持燃烧吗?学生认为可拔开橡皮塞用点燃的蜡烛去试,但操作的结果却是蜡烛正常燃烧(因为钟罩内气压小,拔开塞子时外界空气乘虚而入)!学

生惊讶不已,探究欲望顿生。在一番探讨之后,得出了先往水槽中加水,使钟罩内外水面

一致后再做烛火试验的创新解决方案。

其次,验证实验范例化。现行教材中的许多实验蕴含着化学思想、化学规律,体现着

化学的研究方向,是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典型教例,是学生模仿的范例。例如,教材为

了证明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作用,设计了三个实验:①只加热氯酸钾、②只加热

二氧化锰、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这种直接对比的设计手法值得学生借鉴和

模仿。

最后,自主探究创新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学习后,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设计

探究方案。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由于现象不明显,课本上也没有相应的验证实验,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们抓住反应后无气体、气压减小这一特点结果设

计出了许多新颖的方案,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总之,教学中可以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学设计、找方法,引发创造思维;利用分组实

验让学生想问题、创方案,诱发创新意识;利用研究性实验让学生找问题、促情感,训练

创造思维。

当然,并不是让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就能把化学学好,这需要多方面的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掌握。

参考文献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讨 篇3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兴趣 创造性思维 个性品质

创新思维比一般思维更复杂,更艰难,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马克思从哲学美学角度强调:只有创新的人才能摆脱外在的羁绊,在内在需要的驱动和“自我实现”的激发下,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焕发出创新的生动表现。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人类美好愿景的实现需要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数以万计的创新者和发明家。因此,培养学生浓厚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个性品质,养成一种内在的创新态度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如下思考。

1 培养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

一种新的东西,能激发学生在事物奥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能抓住少年们的心,促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想思考和理解,从而转化为学习和创新的动力使他们奋发向上。

在实际教学中,每一堂课我都以启发创新为主导思想精心设计,作到形式多样地开展课堂教学。例如:用实验探索,启发联想,自学辅导,“想、读、议、练”四段式教学等方法进行化学知识教学。习题课以比赛形式让学生分组编题,然后交换练习作出评价。测验让部分学生先改正,归纳常见错误并进行一定的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前五分钟讲有关的化学故事,或举一些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化工厂、自来水厂以加深学生对化工原理、流程、设备的感性认识;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弄清抽象的微观的问题,突破难点,例如:金属中自由电子的存在是如何决定金属的导电性、传热性、延展性等;硅、二氧化硅、二氧化碳、甲烷等晶体的结构是怎样的,诸如此类有关抽象的、空间立体想象的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得到感性的形象的认识,还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污染环境的后果,显示玛瑙、水晶、金刚石、蓝宝石等少见的物质;在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和学生共同探讨化学领域的新的发现,如富勒烯C60及其应用。开展小科研活动,进行诸如蔬菜中的农药的调查等小论文的撰写,举行化学晚会、化学竞赛等活动。这样,在活动安排和讲课形式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性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创新精神指引下获得新鲜感、惊奇感、满足感和成功感,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把知识学得更深刻,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大展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建地探索知识,理解知识并树立起强烈的求知创新的意识。记得一位学生曾跑来告诉我他找到了一道题的九种解法,当时他兴奋得好像他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他的手里,知识是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神奇力量。实验证明,这样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能使学生形成和保持一种内在的求新诱惑力,并逐渐养成浓厚的创新意识。

2 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个性品质

大量的研究表明,各种层次的学生正常发挥出来的能力有赖于教师必要的指导和引导,这是任何其他教学措施无法替代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打破墨守成规和因循守旧,也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对书本的知识和老师所讲提出质疑和设想。特别在实验的改进方面,我对教科书中的每一个演示实验,都会从简便操作、现象明显等方面去进行改进,让学生从中领会改进后的效果和优点。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学生也逐渐对改进实验发生兴趣,并学教师那样从有效创新的角度去对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主动提出改进的设想,而且还能结合物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化学实验中的操作问题。而对于学生的各种改进方法,即使只是异想天开,或令人捧腹大笑,我都会进行积极评价,都给予支持,并鼓励学生重新设计,继续完善,直到成功。目前,学生已掌握了用合理、有效、简洁、易控、安全、无毒、完整、充分等原则去进行实验改进和创新了。有一位学生认为我在演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实验时,每探索一个性质,就要重新制二氧化硫,操作烦,而且二氧化硫没有及时回收,造成污染。于是提出了他对实验改进的设想,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引证。结果表明,该学生改进后的实验连贯性好,操作简便,极适用于课堂演示,又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更难能可贵的是,该操作还同时验证了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及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可逆性等一系列知识。事实证明,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对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提高学生独立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其次,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问题的解答,作为老师不应该说“只能怎样怎样”,而应该尽可能说或问学生“还能怎样怎样”,许多化学问题的求解思路不是单一的,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得到不同的解法,异途同归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一过程是创新潜能诱发的过程,所以,在教与学中均提倡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考虑问题。这样,既能深化对问题或解法的理解。又能从解法简繁、优劣中作出评价和选择,优化思维,萌生新的角度而成为自己的独创。

参考文献:

[1]崔付晓.谈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信息教研周刊,2012(13):2,36-37.

[2]周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西北职教,2011(11):1,50-50.

[3]李发葆.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意识[J].新校园:学习版,2012(7):1,45-45.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4

1. 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和学习的氛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 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如在化学与环境教学中, 引用美国中学教材中“自由女神固定铜板的铁钉已腐蚀生锈, 而使铜板脱落”, 要求学生分析原因并提出救治方案。看起来属于专家研究的问题, 其实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问题。应鼓励学生大胆的设想、创新的分析与提出拯救方案。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 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热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溶液变色、镁带燃烧、喷泉实验、烧不坏的手绢、爆炸实验、铝热反应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 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 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通过了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实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

2. 积极鼓励,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探究空气的成分”中学习了怎样把一个集气瓶中的空气“捕捉”到另一个集气瓶中的方法, 可以向学生提问:怎样取回某一山洞里的空气样品?有的学生说用注射器可以取回;有的学生说用装满水的瓶子可以取回;还有学生说拿空瓶子也能取回。通过讨论, 学生不仅得出了最佳方法, 而且明白了问题解决方法不是唯一的, 要敢于提出问题, 表达自己的观点,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设计、探索实验, 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因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后, 学习在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作药品制取氧气时,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一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 自己设计一套制取氢气的实验装置, 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 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 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 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 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学中要教学生学会联想, 如讲到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淡蓝色, 而在纯氧中燃烧火焰为蓝紫色;联想到木炭在空气中发出红光, 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却发出白光;推理到铁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生成物为氧化铁, 而在纯氧中燃烧的生成物却是四氧化三铁。讲到硬水的软化时, 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 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 应该怎么处理等等。

4. 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化学教学 篇5

师范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研究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它将给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希望.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和开发刚刚起步,师范化学教学理应承担起普及、宣传绿色化学的任务.在教学中,可通过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利用实验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等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

作 者:高宝平作者单位: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汾阳师范分校数学与科学系,山西・汾阳,0322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652关键词:化学教学 培养 绿色化学

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6

一、教材观的转变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材应按逻辑顺序进行编排,它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层次,因此内容繁杂,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只利于教师教,不利于学生学。现代教学理论则重视教材内容的基本性,主张学习化学的基本结构。新的教材观应是:

1.教材现代化。把20世纪以来化学学科中的新成果吸收到教材中来,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2.教材理论化。在教材中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提高理论水平。

3.教材结构化。在教材中反映出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使学生便于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

4.教材多样化。除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5.教材趣味化。增加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增加化学史和化学小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材内容包括五个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及方法层次。从教材的结构上,应突破重点,以重点带全面。比如对重点知识,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及化学史,讲清来源和应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学习思路和方法,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二、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已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展。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創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I、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想的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三、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 70%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确实难了一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两个题目:1000吨含Fe2O3 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贸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

2.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他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许多发明创造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综合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创新意识化学教学 篇7

一、创新情境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中设计新颖的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化学情境,让学生满怀好奇开始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认知需要上升到情感需要,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溶液的酸碱性”时,教师带来了紫圆白菜、十几朵喇叭花、橘子、柠檬、苏打水、石灰水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立刻就引起了学生的关注。上课开始,教师取紫圆白菜、喇叭花瓣放入研钵,加少量酒精研磨后放入纱布将汁液挤到几支试管中,之后分别滴入橘子汁、柠檬汁、苏打水、石灰水、食盐水,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生活化的实验把学生带入识别溶液酸碱性的情境中,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认识基础。

二、创新实验探究,发展学生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方法和创新研究的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把学生带入到科学探究的情境中,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究的兴奋状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如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的仪器物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探究过程中,学生除完成了课本中的实验外,还自行设计了如下几个实验并作出了解释,使学习的过程更加深化:(1)干燥的棉花能点燃,湿润的棉花不能点燃,因为加热时湿棉花中的水分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使棉花的温度不能达到着火点;(2)对比棉花、木条、煤块在点燃时所需时间的长短,推出不同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3)煤块研成粉末后容易点燃,说明同种可燃物状态不同,着火点也不同。由此,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着火点的理解与认识。

实验探究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自主的探究环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亲自操作,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改进实验设计,优化实验教学

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形象、深入地认识所学知识的本质。因此,将教材中的某些实验加以改进,可以达到现象明显、简单易行的目的,也更符合教学要求,更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如可对探究灭火原理的“降温灭火”实验做如下改进:取一个铁制罐头瓶盖,倒入少许植物油点燃,用坩埚钳把瓶盖放在冰块上面,看到火焰很快熄灭。为了使观察到的现象更全面,拿下瓶盖,重新点燃,残留在瓶盖中的植物油再次燃烧起来。至此学生对降低温度可以灭火深信不疑,同时也加深了对灭火原理的理解。

又如“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课本上只设计了“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为进一步探究“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性质的普遍性,可补充“稀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的探究实验,并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将一根铜丝打磨光亮后,放在酒精灯上灼烧,铜丝变黑。然后趁热放入稀硫酸中,铜丝变得光亮,同时溶液变成了蓝色。这一补充实验的改进既节约、省时,又加深了学生对“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的理解,巩固了铜的化学性质,增强了实验效果。

四、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将实验教学延伸到课外,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实验,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身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所需时间较长,不能在课堂上演示。若提前做好实验,只是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又会降低实验的可信度。教师可将它改为课外实验,提前布置,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效果更佳。实验内容:①在干燥的塑料瓶内放入食品干燥剂,再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加盖密封;②另取塑料瓶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注入煮沸过的冷开水浸没铁钉,在水面上加一层植物油,加盖密封;③再取塑料瓶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注入冷开水淹没至铁钉的一半。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现象。一周后发现,实验①、②中的铁钉均未生锈,只有③中的铁钉生锈,得出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蒸气发生了反应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对铁制品锈蚀的原因和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创新教学,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逐步树立了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为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及其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化学教学中,创新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探究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达到开发学生空间智能、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8

一、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切认知都是从感知开始的, 因为观察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 是发现问题和发明创造的首要步骤,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 让他们学会观察, 掌握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 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

第二, 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 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 提高观察效率。

第三, 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实验较多, 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四, 开阔视野, 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不够的, 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五, 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 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 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 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二、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 能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从而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好的情境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社会, 教师可设计成小实验、小故事、小问题等用于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渴望揭示本质、试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 这种积极的学习心理态势, 往往能促使学生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第一:注重观察, 丰富表象。情境教学, 往往从观察入手。大量的观察, 在学生眼前展现一个富有美感的、意向深远的情境, 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情境教学前经常开展有目的观察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注意观察, 留心周围世界细微变化的习惯, 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

第二:注重想象, 发展思维。人的想象活动, 总是充满创造性的。反之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想象是人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 激励学生大胆设想, 大胆思维。

通过提问和讨论, 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启发了他们的心智, 训练了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如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有学生设计了将氢氧化钠注入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 可发现瓶变瘪;有学生则提出先用试管收集二氧化碳后, 将试管倒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可发现试管中会形成液柱。这样“一题多解”的练习, 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不同方案, 促使学生充分运用发散思维, 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

第三:注重感觉, 培养直觉。实验是引导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最好方法。在教学中设计许多能培养直觉思维的题目,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以训练直觉思维。发掘教材中有利探索和创造的因素, 改进和增设一些设计题目。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把验证性质的习题和某些基本理论改变成探索性题目, 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论证,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例如:在讲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时, 先介绍几种产生二氧化碳的方法, 让学生讨论制取气体的方案及选用的药品, 然后可以演示实验同学生共同分析。如用大小相同的石灰石分别和等浓度的稀盐酸和稀硫酸作用, 观察并对比产生气体的量。实验可看到石灰石加盐酸产生大量的气泡, 反应持续时间也比较长, 而石灰石加硫酸开始有少量气泡冒出, 很快气泡越来越少, 石灰石有剩余而反应停止了。看到此现象, 学生们的思维会很快活跃起来, 很容易就得出盐酸与石灰石反应比硫酸效果好。

接下来可以深入提出问题:能否用碳酸钠粉末代替石灰石?学生会感到疑惑, 有回答可以的, 也有回答不可以的。带着问题然后再做实验。取同量石灰石和碳酸钠粉末, 各加入同量的稀盐酸, 观察对比产生气体的速度, 很快就看到碳酸钠粉末加盐酸后白色粉末逐渐溶解, 冒出大量气泡, 药品很快消耗完, 实验现象让学生马上“顿悟”, 碳酸钠粉末反应快, 产生气体速度太快。

通过探索性实验, 创设了研究问题的情境, 激发了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 将学生思维层层引向深入, 从而点燃学生创设性思维的火花。

总之, 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如何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怎样加工处理信息, 如何让推理、验证, 促进知识迁移和创新,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

摘要:文章探讨了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乐于从各种现象中找出自己的新发现, 并结合实际开展科学活动;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设计探索实验, 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教学方式,化学教学,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徐姗姗.谈谈中学化学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1]徐姗姗.谈谈中学化学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2]黄云媛.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训练.现代教育教研, 2009[2]黄云媛.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训练.现代教育教研, 2009

创新意识化学教学 篇9

一、创新意识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实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化学学习与实验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借助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操作方面的能力。

1案例分析。如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有一章节内容是“饱和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学可以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些实验道具:蔗糖、玻璃水杯、汤匙各一个。在准备实验道具过程中,学生好奇心得到了激发,因而,会主动进行书本知识点预习工作。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水中溶解蔗糖的实验情况。在学生观察阶段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向教学知识点过渡,并且在适当时候引入“饱和溶液”这个概念。学生凭借生活上的经验会将饱和溶液理解为无法溶解某一种溶质的溶液。在教师对概念进行了引入之后,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形成饱和溶液的两个要求:一个是温度高低;一个是溶剂量多少。

2经验总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学习到知识,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学生操作方面的能力。借助实验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运用到的实验比较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将化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学生留意到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现象。

(2)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上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使得学生在化学学习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案例分析。如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有一章节内容是“酸和碱”,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酸和碱。例如熟石灰、醋等。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适时引入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例如怎样处理铁生锈、水杯中水垢等现象,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深入思考后学生会想到各种解决方案,有学生认为可以利用砂纸进行打磨,有学生认为利用醋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又回到了化学基础知识中,因而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经验总结。化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学科,在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程时,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利用一些生活情境,使得学生深刻认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学生在日后化学学习过程中,就会摆正学习态度,在体会到知识学习的趣味以及实用性后,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有所上升。

(3)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故事作为课堂导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个教学方法在每个年级阶段中都产生了一些较好的学习效果。因而,教师应搜集与化学相关的故事,进而激发探索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思维活动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1案例分析。如在学习“钋”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介绍居里夫人事迹,“钋”在故事中有主人公纪念祖国的这个意义。又如海明威因《老人与海》这篇文章闻名中外,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海明威的故事,进而介绍硫酸铜有预防鲨鱼的作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经验总结。运用故事做教学导入工作能够将化学知识学习与生活经验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化学的学习融入到生活中,有益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围绕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敢于探索,运用实验验证理论。学生在生活中若是遇到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性的引导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班级中通过开展一些竞争比赛,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在竞争环境中往往将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和老师的讨论交流过程当中提高了他们的化学学习素养。这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还能生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书本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使得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迈向更高的台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应当不断创新,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因而,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将创新意识落到实处,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理论知识。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能促进学生在化学学习上产生更大的兴趣,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摘要:化学课堂应将创新意识落到实处,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理论知识。

创新意识化学教学 篇10

化在中小学教育中,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学的关键新教育的。主渠道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教如何培养学生的堂教学至关重要。创新意识谈几点看法本文就中学化学教学。中学创一、课堂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中一境学种, 生“营提以造问人一、为概种本括尊、”重, 假学以设生学和的生陈观为述点中的、心课问的堂题课氛, 堂鼓围环励, 学王文/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 营。造一种因此教生军师的引导下学生红让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观察解决问题、讨论的氛围, 独。立地在教创授氢氧化铝去发现问题, 的两性知识时抓住问题的实, 质教师。可以先演例如在讲新实示验AI。然后设 (OH) 3, 分别和疑:为什么HCAl、NaI (OH) OH, 既能和反应的意水呢盐酸?氢氧化铝究竟是酸还是碱呢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接下盐和识样来可, 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 并。促这的之二是在“批判性质疑使学生去认真研读教材”。中培养学生的思创新教学的任务培维能力让学生“。占有传统”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 造成方式养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批判性的:策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见解质疑就是不依赖于已有过, 的答案和方法通过独立的思考, 略手实判断二验, 提、, 化培出学养独课创新到的堂能见教力解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动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实施创新教育

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例如, 在原电池的实验中,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能否利用厨房里的蔬菜水果制作原电池?这些蔬菜水果原电池中, 哪些的电流或电压最大?水果电池能否驱动电动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个性, 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 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 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 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在演示实验中, 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 进行一些创新设计, 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 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创新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起点, 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在创新教学中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 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要求学生既要勤奋学习基础知识, 又要注意掌握创新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创造性归纳和综合, 又要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方法去构建知识结构, 形成知识网络,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化学课堂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课本, 而应该在扎实领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 着眼于化学与社会、技术、工农业生产、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应用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引导学生把高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当地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其对策。这样以知识为载体, 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在广泛地联系和应用中去发现新问题, 创出新成果。

四、化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爱因斯坦认为,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创新的气氛, 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l.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是培养创新品质的前提

良好的创新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之一, 要勤奋、有耐心, 淡泊名利, 敢于冲破一切束缚, 独立思考, 善于与人合作, 重视科学道德的培养, 诚实、严谨, 这就是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要创建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学生自主创新, 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的条条框框敢于质疑问难, 对于学生的提问, 即使是错误的或可笑的, 也不要进行讽刺和挖苦, 以免挫伤学生的求知积极性, 而应该纠正、讨论和鼓励, 从而使学生头脑中产生的微弱的创新火苗得以燃烧和壮大, 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并在其不懈的追求中逐步形成创新的品质。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动力, 机遇从来都只钟情于有心人、有意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 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更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先导, 兴趣永远推动人进取。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新意识离不开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 离开了这“三心”, 决不可能有创新意识, 更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创新实践。教师还应从组织教学的形式上, 从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 善于应用不同的手段, 引导、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探索, 善于教会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 大胆设想问题, 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 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汽车维修存在问题探究下一篇:电大英语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