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圈

2024-05-17

汉字文化圈(精选十篇)

汉字文化圈 篇1

在“汉字”一词出现以前乃至以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 古代中国人把自己所使用的书写符号只叫“文字”。例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曰:“盖文字者, 经艺之本, 王政之始, 前人所以垂后, 后人所以识古。”[1]这里虽然讲的是文字的社会功能, 但使用的是“文字”这一概念, 而不是“汉字”。

那么, 什么是“文字”呢?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仓颉之初作书, 盖依类象形, 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 即谓之字。文者, 物象之本也;字者, 言孳乳而寝多也。”又曰:“独体为文, 合体为字。”这就是说, 文是描摹事物的外部形象、形状而创造出来的书写符号, 所以“文”一般都是独体的。而字则是由独体的文与文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 所以“字”一般都是合体结构。这就是许慎“独体为文, 合体为字”的意思。从地下出土的大量古文字材料来看, 许慎所说基本上是符合文字的实际情况的。

“汉字”一词, 最早见之于《元史》。《元史·兵志·马政》:“ (马) 收除见在数目, 造蒙古、回回、汉字文册以闻, 其总数盖不可知也。”《元史·刑法志·职志》:“诸内外百司五品以上表章, 并以蒙古字书, 毋敢不敬。仍以汉字书其副。”可见, 在元代“汉字”是为了区别于蒙古、回回文字而得名的。所谓“汉字”, 本来指中原汉族人所使用的文字。虽然在元代已经出现了“汉字”一词, 但在以后的几百年中, 中国的读书人习惯上仍把自己所使用的字叫作“文字”, 而不叫“汉字”。

二、关于文化

在中国, “文化”一语最早当源于《易经》。《易·贲·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来又见之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 其辞曰:“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可见, “文化”一语本来是指以文德进行教化的意思, 是个政治性术语。从语法的角度来说, “文化”原来是个短语, 但在现代汉语里, “文化”已演变成为一个词, 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可见“文化”古今有不同的内涵, 本文指后一种涵义。一般研究认为, 文化表现为浅层和深层两个层面。浅层的是物质文化, 即人们的生活方式;深层的是精神文化, 即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有些论著和文章里, “文化”又等同于“文明”。

物质文化——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 随着时代的不同、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进步而有所改变, 有些甚至变化很大, 同时还有很大的地域差异。比如在古代中国, 民居以土坯墙的茅草棚为常见, 当然也有砖瓦结构的。现在那种土坯墙结构的茅草棚几乎已看不到了, 差不多被现代样式的砖瓦结构的平房或小楼所取代。又比如亞字形的四合院建筑群, 是先民模拟观念中天圆地方的宇宙结构模式而建造的, 是我国古代建筑群的典型样式。但是这种四合院在现代城市里已经很少能看到了, 大多被平行的多栋火柴盒式的楼房所取代。又如, 往往随着王朝的更迭而移风易俗, 人们的穿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而形成我国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等等。

精神文化——人们的价值观念, 则包括人们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社会理想、思维方式, 乃至所创造的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精神文化需要一个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才能形成, 一旦形成, 就难以改变。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命观,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以及因果报应等观念, 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至今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

三、关于传统文化

不同的民族, 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和特定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和特质, 这就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在民族史的长河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形成了除了种族特征以外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显著的特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伴随着一代一代的种族繁衍, 其重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先民所创造的文字来传承。中国的文字——汉字, 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结晶, 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就是说, 传统文化孕育催生了汉字, 反过来, 汉字又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 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所以我们既可以通过以汉字这一载体传承下来的汗牛充栋的传世文献来了解悠久的传统文化, 亦可以通过汉字尤其是对古汉字形体的分析研究来了解古代社会, 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从中汲取精华, 从而为弘扬悠久的传统文化、建设新文化和加强文化交流服务。

一个民族, 尽管她的文化内容十分丰富, 但是, 作为一个民族存在的精神支柱是不可缺少的。那么, 什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什么又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呢?根据前述文化的定义, 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内涵十分丰富。从人们的衣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物质文化, 到人们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 乃至涉及天文、地理、人事等宇宙万物、无所不包的认识成果——各种知识, 都是极其丰富的。在我国古代的思想宝库中, 主要有儒、道、释三大学术流派。但是, 作为我们民族精神支柱的传统文化, 乃是肇端于遥远的夏商周三代, 尤其是西周, 经过春秋时期孔子的阐释而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儒家学说。

早在孔子之前, 我国就已经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集中体现儒家思想和学说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 大多经过孔子的整理、补充和阐释而得以广泛流传, 从而奠定了儒家学说的基础。两千多年来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以及博学鸿儒的发挥、阐释, 儒家学说早已深入人心, 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非惟如此, 我们提倡儒家学说, 更在于儒家学说具有人类普遍的价值。

在儒家学说中, 核心思想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 有了仁爱之心, 人与人之间才能互相敬爱, 互相帮助。其次是义, 就是道义, 人的一切行为举止, 都符合道义了, 丑恶现象自然就销声匿迹。仁爱、仁义, 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儒家学说强调格物致知, 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人都有很好的自身修养, 家庭和睦, 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天下也就太平了, 社会大同不就实现了吗!

基于以上原因, 因此, 如果把儒家学说作为一种宗教来看待的话, 儒教应当作为国教来提倡、确立。当然, 我们提倡儒家学说, 并不排斥其他学说, 而是兼收并蓄。只要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和谐进步的思想学说, 都应该允许其存在。

四、汉字与传统文化

我们说儒家的文献典籍以及保存各种知识的文献, 都是用汉字记载、传承下来的。举例来说, 甲骨文里的“册”和“典”两个字, 册字就像用皮韦编连竹简之形, 而典字则像把册放置在丌上之形。《尚书·多士》:“惟殷先人, 有册有典, 殷革夏命。”这是说, 殷的先人早已经有典册了, 他们革掉了夏王朝的命。既有典册, 首先得应该有文字。根据这一条记述, 可见至少在我国夏王朝时就已经发明了文字。当然, 根据其他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掘, 汉字的发明创造至少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了。

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不仅凭借汉字这一载体传承下来, 同时, 汉字本身也能够充分体现光辉灿烂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可以这样说, 汉字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结晶, 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 汉字是中华文化——华夏文明的活化石 ( living fossil ) 。

下面我们通过古汉字的形体分析研究, 结合文献记载, 来了解古代的社会文化。

例如“昔”, 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上边从水, 下边从日, 就象昔日洪水滔天的情状, 与《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 荡荡怀山襄陵, 浩浩滔天”的记载完全吻合。一个“昔”字, 再现了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这场空前的洪水浩劫。

再如“辰”, 甲骨文写作, 似贝壳, 是蜃字的初文。上古时期, 先民曾经经历过使用辰为农具除去田间杂草的时代。《淮南子·汜论》:“古者剡耜而耕, 摩蜃而耨 (nòu) 。”所说即是上古之时先民磨辰而耕的情况。 (剡, yǎn, 削也;耨, 除草。)

又如“砭”, 《说文》:“砭, 以石刺病也, 从石。”以石刺病, 就是后世针刺疗法的源头, 说明早在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已发明了用尖石刺激人体穴位而治病的方法。

又如“胤”, 《说文》:“子孙相承续也。从肉, 从八, 象其长也。从幺, 象重累也。”清人段玉裁注解说:“八, 分也, 骨肉所传, 支分派别, 传之无穷。”这就是子孙相承续以至无穷的含义。这样丰富而又复杂的人文信息, 就浓缩在一个小小的胤字形体中。

又如“寒”, 《说文》:“冻也, 从人在宀下, 以草荐覆之, 下有 (冰) 。”当看到一个寒字, 就能使人联想到:房子里有个人, 浑身裹着草, 身旁还有冰块, 此人因挨冻而浑身哆嗦, 从而使人意识到, 寒冬来临了。

汉字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光辉灿烂而又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 记载、传承华夏文明, 而且还有非常大的化育作用。所谓化育作用, 指文字对人的教育功能。《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颉作书, 而天雨粟, 鬼夜哭。”华夏先民发明了文字, 使天帝都为之感动, 鬼神也因之而畏惧。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深刻地指出:“盖文字者, 经艺之本, 王政之始, 前人所以垂后, 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 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啧zé, 通赜, 深奥。) 文字对人的化育作用, 古人早就认识到了。孟子曰:“人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所以, 读书识字, 其用大矣!

五、汉字的文化传播

汉字不仅对本民族的社会成员产生积极的教化作用, 而且对周边各民族起着传播文化的作用。《论语》里记载孔子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另据王国维考证, 汉代时匈奴相邦印就是用汉字刻写的。早在隋唐之际, 中国的汉字就随着外交往来而传播到高丽、日本、琉球, 从而对朝鲜、日本、琉球的文化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与中国毗邻的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深受汉字的影响。如果再继续向前追溯, 甚至有人认为, 在商末周初之际, 当时的中国文字——甲骨文和金文, 就已经随着殷商遗民漂移到美洲大陆, 从而对印第安文化和玛雅文明产生一定的影响。[2]很久以来, 在东亚就已经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如今不仅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离不开汉字, 而且韩国人、日本人、新加坡人的社会生活同样也离不开汉字, 汉字同样起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81

重写汉字,弘扬汉字文化六年级作文 篇2

很小时候,爸爸教我认字:双木为“林”;三木为“森”;把一个人关起来就是“囚”;“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听爸爸那么说,我觉得汉字真是有趣极了。

上学后,老师教会了我很多的识字方法,可以这么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如“拔”字我们特别容易和“拨”混淆,每次“拔草”都有同学写成“拨草”,为此还引起许多笑话。老师就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虎欢欢吃糖太多把牙吃坏了,他去找他的好朋友小熊医生,小熊用手拔掉了好朋友的一颗牙。“用手”大家记住了提手旁,“好朋友”记住了右面的“友”,“一颗牙”就是友肩上的“、”。轻轻松松中学生记住了“拔”,而且再也不会出错。

汉字就有这么神奇。记得有一次,老师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记住“虹”字,大家就议论纷纷:用加一加的办法记,虫字旁加个‘工’就是‘虹’。“;”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红’字去绞丝旁,换上虫字旁。“;”我知道‘虹’与虫有关,所以用虫字旁。“;”我知道我们班的吴虹的名字里有这个‘虹’字,因为他上课时坐得歪歪扭扭的,像条虫,所以‘虹’字用虫字旁“。就这样,我们用汉字学习了汉字,用汉字理解了汉字。

汉字就是一首诗,一幅画。学习识字8的形声字”清、请、晴、情、睛、蜻“时,老师为了防止我们混淆,特别编了一首《”青“字歌》来帮助记忆,儿歌内容是这样的.:”青字是个后鼻音,加上偏旁要细分。三点水儿池水‘清’,有言在先把你‘请’,云散日出天气‘晴’,目光锐利好眼‘睛’,心有所感动真‘情’,虫儿在左是‘蜻’蜓,除去偏旁草青‘青’。“这样,我们在记诵儿歌的过程中就区分了这一组形声字。

汉字就是这样给人以想象。我和我的同学在游戏时一边跳一边唱着:小孩子,戴帽子,头上一点写大字,小孩子,戴帽子,头上三点上学去;方框是边疆,宝玉里面装。我是中国人,中国要富强。游玩中我们又学会了子、字、学、国。

写作的时候,我常常为面前的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这时我真不忍心将它们框在方格里,真想叫它们离开格子去舒展身体,去不受拘束地享受自己的欢乐。

真的,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小精灵。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看到”太阳“这两个字,你能感触到热和力,而望见”月亮“,眼前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能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它们自身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想象的天地,任你尽情地飞翔。在人类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

看着这些单个的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词,怎能不诱发你调动这些语言的情绪呵!西方现在有少数诗人在追求”玩文字“,但他们怎么能从26个字母的组合中去找到”玩文字“的魅力呢!只有中国的汉字、几万个不同的字形、几十万、几百万种奇妙的组合,足以产生遣使文字的快乐,甚至能在语义以外,寻求那种文字对人类思维和感官的想象力!中国的汉字是高强度悟性的结晶,必能训练出人的悟性。

汉字节目火爆凸显汉字文化衰弱 篇3

摘要: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但是由于电脑的使用,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汉字文化逐渐衰弱,本文以最近热播的一档电视节目《汉字英雄》为例,分析汉字文化的示弱的原因,探讨教育改革过程中重视汉字文化的措施。

关键词:汉字;娱乐节目;应试教育;输入法

电视节目是公认最广泛的大众娱乐项目,在2013年河南电视台的一档叫做《汉字英雄》以及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以较高的收视率和较好的口碑赢得了公众的认可。这种类似于文化课考试的事物,在成为了电视娱乐节目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但是在我们感叹那些参与节目的少年,在汉字的问答中无往不利的时候,很多成年人却发现,节目中那些问答的汉字根本不认识。这不禁让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汉字与汉文化是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一、汉字节目成功因素分析

当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读出汉字的读音时,不少电视机前的观众,同样拿出笔,在纸上默写汉字。这种场景,就像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老师提问一样,通过汉语拼音,默写汉字,老师再根据默写情况进行打分。对于70后和80后来说,这就是一种记忆,一种怀旧。同时,媒体策划通过节目定位、受众定位找到电视娱乐节目的市场空缺。在节目中聘请知名的主持人和嘉宾,如:电视节目主持人马东,词曲作者高晓松,知名文化学者于丹,他们的加入,无形中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观众的眼球。最后再加上对节目的精心策划,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收获一定的文化知识。这样节目拥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收视率,这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不少学者认为,汉字节目的火爆,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正在关注传统文化。忧的是汉字、汉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

二、拼音输入法的普及凸显汉文化的衰弱

前不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在开封的某小学和大学中做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位比较西洋化。其中有三项调查结果令人担忧,统计结果显示,25%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座右铭”。20%的人不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只有15%的人会写毛笔字。另外在上海有一份“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不合格的占70%,很多学生的作业,甚至答卷,都是信手乱涂,潦草难辨,让老师和家长皱眉摇头。

这种情况与我们现在常用的工具电脑有很大关系。电脑(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它的发明者是约翰·冯·诺依曼。它是一种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能够快速对各种数字信息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的电子设备。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无纸化办公”的时代,电脑无疑在这个时代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邮件的传输,资料的整理,都可以在电脑里完成,这也在无形中大大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时间。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计算机普及教育,当时只有少数科研部门进行计算机的应用开发,在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使用计算机,只是少数专家的事情。现在通过在全国进行的电脑普及教育及推广,我们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电脑也成为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工具。在计算机时代,键盘输入取代人工书写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1983年8月王永民发明了五笔字型输入法,这是一种完全依据笔画和字形特征对汉字进行编码的输入法。但是在推广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采用拼音输入法的方式更加简便,且不用去背诵字根,这就让很多人放弃使用五笔而改为拼音输入法。

英语的输入和书写,基本上是用字母,输入的就是书写的。所以,使用英语的人不会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而“提笔忘字”。而我们用“拼音输入法”则不同,少去了笔画,而用拼音进行书写。1958年2月11日国际标准 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无论中国自己的规范还是国际标准,都明确指出了汉语拼音的性质和地位,即汉语普通话的拉丁拼写法或转写系统,而非汉语正字法或汉语的文字系统。汉语拼音字母只是对方案所用拉丁字母个体的称谓,并不意味着汉语拼音是一种拼音文字。

“拼音输入法”让我们只思考拼音,而远离了汉字,离开了对汉字造字元素的直接思考和运用。比如:在键盘上输入“chi mei”的两个音节,通过联想输入法就可以选择“魑魅魍魉”四个字,而根本不用考虑字的写法,久而久之,那些生僻字或者不常用的字,将会被人逐渐忘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其他文明发源地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钉头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圣书字、美洲的玛雅文字,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唯独中国的汉字“长生不老”,青春永在。正如国学大师饶宗颐所说:“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子。”“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就“书同文”而论,几乎可以这样说: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民族。

汉字的结构和英文单词是完全不同的,很多字在电脑上可以打出来,但在纸上不一定会写。忘记了汉字,我们的文字将再次被西化,以至于汉字原来的笔顺都不记得,只记得一堆字母。

三、汉字节目,凸显应试教育弊端

应试教育的的改革,不只一次被提及,但是如今学生的学习方法还是非常的单一,他们只需要牢记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完成学业。每当有学生问老师课本以外的知识,老师大都会回答:“这个考试不考,没有必要知道。”考什么学什么,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

在汉字节目中,我们不只一次的听到这样的词语,“听写、排名、默写、听题、正确”,对于参与节目的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场轻松的娱乐节目,而是一场类似于期末考试的考场。对于这些汉字来说,选手们有一定的兴趣去研究它们,但这样的节目,他们会以考场来对待。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并不是没有业余爱好,也并不是没有创造力,只是这些爱好和创造力,与高考无关。在观看汉字节目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三个问题非常的突出:第一个是参赛选手中初中生比高中生的记忆力好;第二个是很多选手是因为常用字不会写而被淘汰掉的;第三个是很多选手在写字的时候,字虽然写对了但笔顺是错的。

nlc202309041625

首先来分析第一个问题,初中生比高中生厉害。因为初中是词汇量最大的时候,学生僻字,包括文言文,初中是词汇量最大的时候。到高中的时候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考查的重点就不是词汇量,而是考查阅读、理解、写作,在这个阶段补充更新的词汇量很少了。所以在初中学的东西,到高中在记忆中可能一些不常用的就忘记了。

第二个问题,在节目中有些选手偏僻字会写,常用字却不会写。对于考试特别是汉字类节目,在出题的过程中往往出偏题、难题、怪题,日常生活中用的字,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如:“惴惴不安”在节目中就一位选手写错而被淘汰。没有人在乎你到底学完记住没有,没有人在乎你这个只是学完了,是不是给你带来了乐趣,只要应付了考试就可以了。

最后一个问题,字写对了,笔顺不对。对于参加比赛的选手来说,他们应当是在学校中的优秀学生,但笔顺不对,似乎让人难以理解。但是结合应试教育的考试规则,笔顺不影响最后的判分,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又一个弊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我们的应试教育只重视结果,凭借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优劣。至于学习的过程无法体现。

四、提高汉字文化教育的措施

电脑代表了当代科技的进步,我们不能由于影响汉字的书写而固步自封,应当在普及电脑使用的同时,推广适合中文的输入法,比如五笔输入法。除此以外,应当转变思想观念,逐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的常识教育,在他们内心深处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通过科普知识的宣传来逐渐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进一步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践行到日常的实践中。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融合与文化交流不可避免,但是面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人的特别是学生的思想逐渐被西方文化所同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积极的深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软实力的代表,一定要在学生中传承下来,不然我们的文化就会缺乏竞争力,综合国力将会日趋减弱。

参考文献

[1]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柳静,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1。

[3]檀江林 :《中国文化概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4]贺绍磊 :《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的策略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5]李文欢 :《对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界定与思考》,《北方传媒研究》,2010.3

汉字文化圈 篇4

关键词:对外汉字教学,非汉字文化圈,汉字,字感

一、非汉字文化圈及其留学生学习汉字的现状

汉字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为基础的区域统称,又称为儒家文化圈、中华文化圈,其指历史上受中华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曾经或现在仍然使用汉字、以汉语文言文作为书面语、文化习俗相近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包括琉球)、朝鲜、韩国、越南东亚及东南亚等国家。受汉文化的影响,所以日韩等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有一种文化的亲近感,常常喜欢书写汉字及练习书法,进而他们在学习汉字时较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容易。

所谓"非汉字文化圈“是相对”汉字文化圈“而言的,是指不受汉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区域范围,其中以欧美国家为代表。欧美等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在初学汉字时,总还是习惯母语为拼音文字式的线性书写方式,思维方式以发音辅助记忆及书写,所以他们不习惯方块的汉字组词结构,汉字在思维上需要大脑对形、音、义三者相结合才能准确记忆一个汉字。在他们看来写汉字像是”建房屋“、”画画“,认为汉字充满神秘感。

这种神秘感会催生”距离感“,距离感往往会转变成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很多欧美外国留学生就因汉字之难而不敢涉足汉语的学习、或拒绝汉字教学、或中途弃学。那么,如何加强欧美学生对汉字的认同感?下文将从“汉字字感”的角度去分析。

二、“字感”定义及建立字感的作用

何为“字感”?徐子亮老师将认知心理学理论引进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提出了“字感”的说法(1999),“字感”从“语感”中生发出来的,认为:在学习的起始阶段,要尽可能多让学生接触汉字,大量认读,让学生去感知、体会汉字的形,以此逐渐扩大他短时记忆的范围,并逐渐形成字感。“字感”是一种对汉字初步、正确而又丰富的理解力、判断力。字感在心理学范畴上属于直觉思维,是对汉字的感悟,对汉字规则的认识;是一种在无意识中获得感性认知。

那么,“字感”有何作用?(1)字感能瞬时性理解和鉴别汉字,字感愈强,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愈强。(2)字感带有综合性,可以从整体的高度去把握汉字。(3)字感不但有助于认读汉字,也有助于写出规范有美感的汉字,减少汉字书写中的一些错误,字感的直觉性是一种感受性和理解性的高度统一。

三、培养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字感”的策略及方法

从认知角度细分,汉语学习重点强调三方面认知能力的培养:思维认知、艺术认知、文化认知。思维认知就是要训练学生用方块字的特点去审视汉字的一笔一画以及结构的“建筑美”;艺术认知是用“书法”等艺术形式来加强识字、写字的“情感意识”;文化认知是指对有代表性的汉字或繁体字,做适量的文化阐释,增强兴趣性。

1、培养汉字的思维认知

大量的认读、识读、感受体会汉字字形的特点,扩大短时记忆,因为“字感”的培养是一种感性的认识、体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量”的积累。这里的量,教师教学中可以选用高频部件,在《汉字频度表》中共列出了10个使用频率最高的部件和它们的使用频率,依次是“口7.3%,人2.8%,土2.22%,日2.14%,火2.10%,亻2.08%,犬1.85%和木1.73%对汉字结构的真正认识,不论是古文字还是现代汉字,往往要经过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循环往复过程。从汉字整体结构去认知汉字的音、形、义以及汉字书写等方面的知识。

2、培养汉字的艺术认知

教师可用新奇、生动的表达方式来展现汉字的魅力,去吸引、刺激学生去模仿。如动画版的汉字演变展示、书法课的开设。例如法国高路易先生的“汉字艺术画”将艺术画融入到汉字的字形之中,达到汉字艺术与美术艺术的交相呼应,增强外国学生对抽象汉字的兴趣。也可以教授做中国纸扇、中国剪纸艺术字的文化课程。

3、培养汉字的文化认知

字感的建构,离不开对一些内显文化内涵的掌握,留学生一旦了解了汉字文化知识,将会发现汉字的乐趣。例如讲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祖先造字思维里的人本思想,先民们在创造文字的实践过程中,喜好以人类自身为主要的认识对象,并由自身来认识万事万物,反映客观世界。正如《礼记·礼运》说,“人者,天地之心也”,在甲骨文和金文里,人体的图像很多,呈现各种姿态,有站立的,如“大、立”;有侧立的,如“人”;有双腿交叉的,如“文”;有跪拜的,如“女、节”;有屈体鞠躬的,如“句、尸”;有依靠树干的,如“休”;有持斧挥戈的,如“伐”……这些词都与人和人的行为有关。

汉字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姜丽萍(1998)将留学生的汉字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对汉字的感知阶段——对汉字的记忆阶段——利用抽象思维识字的阶段。上文中从思维认知、艺术认知、文化认知三方面去建立的非汉“字感”,正是符合汉字整体结构艺术感知、大量认读记忆感知、以及字理抽象认知感知的三阶段。此外,教师在教授课时,不宜过度强调细微的偏误或失误,而应更多去引导留学生建立对汉字的“字感”。

参考文献

[1]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孙德金主编.对外汉字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3][德]柯彼德.汉字文化与汉字教学[J].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论文选,1997

[4][法]白乐桑.说文解词[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汉字文化研究 篇5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记录汉语诞生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成为反映古今汉民族人民文明成果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汉民族独特的造字思维理念、汉字的最早创制以及五、六千年以来的发展演变、汉字独特的以形表义的字型结构系统、汉字的一字多义、形外之义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文化研究是以汉字自身形体结构意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语言学知识告诉我们,语言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语言传播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最小单位是词,词是语言中语义和语音的结合体。也就是说,语言具有语义和语音两个要素。语义是抽象的,人的感觉器官不能感知:语音是表达语义的声音,人的听觉器官能听得到,但是稍纵即逝。这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不可能传之异地,留于异时。然而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人们需要将有义有音的语言传之异地,留于异时,在更加广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交际,以便交流、协调人们的思想言行,促进人们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使得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产生成为了可能。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就在其《尚书序疏》中把汉字记录汉语的这个理论总结表述为:“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这样,汉民族稍纵即逝的有声语言,就可以借助汉字的记录,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得以传诸异时,留诸异地。汉字的这一功能,语言学上一般称之为语言交际功能。汉字的语言交际功能,已为人们所知,此之前历代的汉语研究和各类汉语研究专著、汉语教科书都有了深透的研究,产生了极其丰硕的研究成果。

我们认为,一个个具有神奇生命力的方块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成就的一块块化石、是光照日月、功盖天地的文化精灵。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反映现当代哲学、政治、宗教、科技、教育、文学、历史、艺术等一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成果的书籍、刊物、资料,在中国也主要是用汉字以来书写记载的。通过解读一个个汉字,研究一块块汉字化石,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汉民族创造文字的独特的思维观念、汉字的最早创制以及几千年来的发展演变、汉字滋生的形体构意等等,都蕴含着语言交际功能之外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人们可以坐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汉字形体构意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一功能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创造,来巧妙地反映人们思维千变万化的言外之意。人们还可以通过研究汉字形体构意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来认识汉字造字时代的历史文化,来认识、再现汉字形体构意所反映的古今汉民族精神文明成果和物质文明成果,来研究汉字的语言交际功能之外的相关文化现象。

汉字文化研究是一项难度相当大的综合性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仅以语言学知识和方法来说,就需要研究者掌握普通语言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古代汉语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在中国古代,古代汉语又叫做小学,小学由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三个互相关联又有区别的分支学科组成。古代读书人一般都学习掌握了较多的小学知识,具有较扎实的小学功底。现代人则相反。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未来的中文教师应当在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学习中掌握较扎实的语言学知识和基本功,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汉字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汉字文化研究是以汉字形体构意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应当说,所有的汉字都可以成为汉字文化研究的材料;但是我们不可能全面地一一研究所有的汉字材料,而只能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汉字来研究起蕴含的文化信息,研究汉字文化信息的规、特点,研究汉民族创制和使用汉字的独特思维理念和文化历史背景。

汉字文化的研究,是一项严谨而艰苦的研究,其严谨性和艰苦性吗,除了表现为汉字文化信息不易被发现、总结之外,主要还表现为必须有足够的文献信息资料来印证所发现、所总结的汉字文化信息知识。一般地说,汉字的文化信息主要表现为汉字与中国古今文化现象的联系,而古今文献是古今文化最直接、最明快、最详尽的记录,因此,汉字的文化信息如果能够得到古今文献记载材料的印证,那么其可信度、准确性和科学性就有了充分的保证。如果没有足够的有说服力的古今文献材料来印证研究者过于汉字文化信息的研究结论,那么,这种研究结论只能是主观臆测,是站不住脚的。由此可见,在汉字文化信息的研究中,古今文献材料成为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印证材料。我们在汉字文化研究的研究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古今文献材料的印证工作。

通过假期参与汉字文化研究学习活动,我获得了汉字文化研究的一些基础知识,了解了汉字文化研究前沿的学术动态,掌握了汉字文化研究的一些研究方法,从而提高了文化素养,我在此次研究活动中受益巨大,同时为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娴熟地运用汉语汉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品味汉字文化 篇6

“人”字,最简单易写,只有两笔,一撇一捺。有人说,一撇象征男人,体现着阳刚之气;一捺代表女人,体现着阴柔之美。《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贵也。”“人”之所以为“天下贵”,是因为人有“灵气”,是采天地日月之精华、集阴阳五行之灵秀,并在宇宙万物亿万年的历史进化中形成之最优者也。从人字结构看,就是相互支撑。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从呱呱坠地到撒手人寰,时刻离不开他人的支撑,也应当念念不忘支撑他人。越是现代高科技,越离不开他人的支撑,试想一下:有哪一位是离开了别人支撑而独立于世之外的呢?恐怕找不出。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老老实实地感谢支撑自己的人,自己也应该时时事事支撑他人。什么是支撑,支撑就是奉献,是牺牲。支撑是崇高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称为“人”的精神,才能称为道德之美。“人”字一撇一捺,好写难做。现在确实有的人只思索取,不考虑奉献。高高在上,鱼肉百姓,实在愧对于“人”字两笔,愧对于“最贵者”这一崇高称谓。

一个“忠”字,是把心放在中间,即将心放正之意。心若不正,就成了“歪歪心眼”。我们讲忠,对祖国、对事业、对爱情、对朋友都要忠诚。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欺下媚上不是忠的行为;忠贞不渝、刚直不阿、诚实可信、讲真话、守信用,才是忠的表现。如此看来,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遇到的每一件事,无一不是在检验我们的忠诚,检验我们的人格。

“信”字,《说文解字》解释:“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信,是一个宝贵的字眼,它是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孔子主张信义,他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箴言。老子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哲语。从古至今,一个人立身于世的就是一个“信”字,讲信誉,讲真话,童叟无欺,这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的重要标志。“信”字字形,还有一个深层意思,即信仰问题。信仰,是人生价值的所在。一个人有了坚定而明确的信仰,他就会励精图治,向着既定的目标奋进。

“善,吉也。”美好的意思。从字的结构分析,羊用口吃的是草,给予人的是什么?总的来说,索取的少,给予人的多,是人们公认的美好品德之一。天下谁不想自己生活得快乐,怎样才能快乐呢?古人有句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有一定的哲理。这就是“为善最乐”。为善,就是为他人做好事,同时自己感到“快乐”。“为善最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同时也是人的至高道德修养。美国首富比尔•盖茨把巨额财产捐献于慈善事业,并把它当做最大的快乐。德育之本质在于求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劝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彰显你的人格之美。

《说文解字》解释:“忍,能也,从心刃声。”有人说,忍是独一无二的国粹,忍为高。从字形上看,一把锋利的刀悬挂在心的上面,如果处理不好刀与心的距离,难以想象会是什么样子。那么,“心”是阻挡或保持刀刃与心的距离的盾牌。这样的格言警句不少,“退一步,海阔天空”,“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只有这样,刀与心保持了距离,世界才是别一番天地,世界变美了,天地变宽了。在忍者的心底,时间总会磨去刀的锋芒。也有人说“忍”是一种懦弱,一种退让,一种逃避。如果这样理解,则曲解了“忍”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忍应是一种隐性的坚强,一种大胆的进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忍让之后必定是春光明媚,旖旎多彩的。忍让是一种宽广的胸怀,展示的是高尚的情怀,凸显的是人格的大美。

“钱”之为物,人所共爱。玩味一下“钱”的结构,却给人启发不小。钱,用明人郑喧的话说:“金旁着戈,真杀人之物,而人不自悟也。”君子爱财,当取之有道。取之无道则贪,迟早会有被“杀”的一日。“从来有名士,不用无名钱”。一些腐败分子因贪赃枉法而受到法律制裁就是明证。

“愧”,这个字形像极了——心中有了鬼,必然就有愧。可见,做人要坦坦荡荡,时刻无愧于心。古语云:求个良心来管我。讲一点良心看似没有讲党性、讲原则那么高,实际这是个基础工程。英国小说之父菲尔丁说得好:“纵使在一个法纪最松弛的国家里,一个有良心的人也不会胡作非为的,他会替自己定出立法者所忘记定的法律。”有了良心的约束,起心动念、举手投足无不是善,自然就会像历史上的忠臣孝子,当今时代的英雄模范那样“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耻”字,《康熙字典》解释说:“恥,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就是说,知廉耻的人有了过错,就会脸红心跳。自古以来,仁人志士就将“知耻”作为“修身”的基础。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讲“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是说当官的不把自己穿破衣、吃粗饭当做可耻,而把普通老百姓没能受到他的恩惠,亦即我们今天讲的“公仆”未能对“主人”服務好当做羞耻。此言极是,只要心中时刻装着人民,想着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就绝不会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那一天。

汉字文化圈 篇7

(一) 求准

从古至今人们对汉字的解说可谓众说纷纭, 很多时候往往对同一字有不同的解释, 作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要选择科学性强又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解释方法进行教学, 也就是说在汉字教学中, 进行解说前要认真比较, 慎重择优, 遵循汉字文化信息确定性原则, 给学生传递准确的信息, 同时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结构分析法, 这是汉字文化信息分析运用于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对“臣”字的解析现行的大致有五种:第一, 许慎《说文解字》“臣, 牵也, 事君也, 象屈服之形。”第二, 王筠《说文句读》:“金刻作, 是人跪拜之形。”

第三, 章炳麟《文始》:“臣者本俘虏及诸罪人给事为奴, 故象屈服之形。共形当横作“”, 臾缚伏地, 前象分头, 中象手足对缚箸地, 后象尻, 以下两胫束缚, 故不分也。”第四,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臣字本象纵目形, 纵目人乃少数民族的一种。典籍也称之为竖目。”古文字以横目为目, 纵目为臣。臣字的造字本义, 起源于:被俘虏的纵目人为家内奴隶, 后来既引伸为奴隶的泛称, 一又引伸为臣僚之臣的泛称。”第五,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 释臣宰》“均象一竖目之形, 人首俯则目竖, 所以象屈服之形者, 殆以此也。”对此, 经分析可采用郭沫若的说法, 因为:第一, 这种说法虽为一家之言, 但已得到不少文字学家的承认。第二, 这种说法宜直观教学, 简单易授。第三, 便于知识的迁移, 照顾到文字的系统性;明白了“臣”表示立起来的眼睛, 那么“卧”就可以理解了, “卜”字在“卧”字中, 就是“人”字变形, 人在站立或坐时, 眼睛是平的, 在侧而躺着时, 眼睛就是立起来的了, 所以“卧”表示人躺或趴着的意思。

(二) 求深

求深是指从微观角度分析汉字本身形体, 深入浅出解释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 让学生在体验直观思考、理性求证的过程中识字, 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技巧, 成为认识的主体, 学会用自己的大脑识字。求深的内容具体是指对汉字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字形的识记, 还应该启发学生通过对字形科学的分类解构, 遵循汉字构字规律探寻汉字形体中蕴涵的文化信息。如朱姓人讲到自己的姓时常说“撇未朱”, 而“朱”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朱, 赤心木, 松柏属, 从木, 一在其中。”原来这个“朱”字是指一棵树, 树干上特意有一个笔画或一点“”, 是从这种树干上获取一种红的颜色, 后来把这个字作为姓氏, 同时“朱”的红色意义也由此生发出来, 直到现在, 红色伴随着中国人的一生, 仍是我们汉民族长期保持的传统。这样的讲解, 注意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 由浅到深, 由表及里。教师用丰富的史料文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由形辨义;又通过对形义联系中的文化蕴涵的分析, 用文化蕴涵去理解字义, 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反过来再去巩固字形。让学生跟着教师用自己的认识复演造字之初造字者的深意, 学生做到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 知道了字怎么写, 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由一生二, 由二而三, 从感性到理性, 分析的字多了, 学生的识字能力必然能得到提高。

(三) 求广

汉字教学还应该注意到学生对知识的追求, 如果只注重一点, 而不及其他, 势必会使学生有单薄的感觉, 因此, 还要考虑到如何让学生的知识量得到扩充。求广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精讲一个汉字时, 在时间及知识量允许的情况下由这个字联想到与这个字相关的方方面面的文化信息, 对一个汉字作较全面的介绍。每一个汉字的构成形式, 都蕴涵着先民的逻辑思维和文化意识, 汉字让人产生联想, 反过来讲汉字本身就是联想的结晶, 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的眼界开阔了, 这对强化识字效果无疑是有利无害的。如对“一”字的学习, 在中学学生面对很多词语中的不同的“一”手足无措时, 可以适当扩展他们对“一”的认识。“一”字, 不仅仅是表示数的概念, 而且还包含着各种各样复杂的甚至是深刻的含义。古人认为先有数字, 然后才有其他文字, 所以《说文解字》把“一”字列为全书的第一个字。“一”的数字, 不用一竖而是一横表示, 也反映了古人的文化意识。在古人的观念里, “一者, 天地之未分, 太极生两仪。一, 磅礴始结之义,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必横者, 象天、地、人之气, 是皆横属四极”, 表示横连东西南北极远的地区。古人还认为, “一”字还包含着宇宙起源的意思。《说文解字》第一页有“一, 惟初太始, 道立于一, 造分天地, 化成万物”的解释, 而这个解释和《老子》第四十二章所说的“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意思是一致的, 认为“一”是宇宙生成以前的混沌形式。清人桂馥的《说文义证》, 旁征博引, 用了近1500个字来解释“一”字, 还觉得意犹未尽。求广的另一层意思则是由对一个简单的汉字的学习联想到其他的汉字, 即注意汉字间的联系性, 引导学生在已学知识上找到要学知识的联系点和生长点, 在头脑中, 逐渐形成有机的汉字知识网络, 从而慢慢把握常用字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形成了合理的汉字知识结构。如教学中可以一个母体字为核心, 把同族字组合在一起, 找出字形的联系、字音的类聚和字义的类推, 这样可以简化识字过程, 以简驭繁, 举一反三, 提高识字效率。如以“假”为母体字, 同族字有虾 (简化字) 、暇、瑕、霞, 在意义上都与“”有联系, 把它们集合在一起, 学生就容易记住。另外, 在教学中可尽可能使前一个字的学习为后一个字做好认知的准备工作, 让学生能像滚雪球似的增加识字量。选字上, 尽量挑选那些理据性强, 结构简单的高频字作为学习的对象, 对一时很难理解的高频字则可以通过加注拼音以及重复出现的方法先让学生来熟悉。又如为了弥补汉字表音度低这一缺陷,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行汉字声旁的表音作用, 学一个声旁时, 可以把由这个声旁构成的同音字全列出来和学生见见面, 不要求理解记忆但读音不一致的字则要加大强调并且要求记忆, 因为读音不一致的汉字数量远小于读音一致的汉字, 这也是一种可以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的方法。

(四) 求活

一直以来, 无论是求深还是求广, 前提都是遵从汉字的特点和规律, 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 但要注意:利用汉字文化信息分析进行汉字教学, 是把文字学中一些实用性强的理论和材料引入到汉字教学中来, 以提高教学效率, 而不是纯粹讲授文字学, 正如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一样, 面对生活的课堂, 不能忽视汉字文化信息分析的动态生成性, 只要对汉字的教学有用处, 能自圆其说, 哪怕是出人意料的发明也行, 求一个活字。如解析“愁”字, “愁人心上秋”可以, “古代农民秋天的心境——发愁怎样过冬”也行;又如解析“章”字, 即可以采用民间析字法直接拆分为“立早章”, 也可按照文字学研究的成果解析为“音十章”, 乐竟为一章, 从音从十, 十, 数之终也。“音”为音乐, “十”有终止义, 音乐终止便为一个乐章。“坡”“波”从形声字角度分析可以, 学古代王安石趣拆为“土之皮”“水之皮”亦无不可。对对象认知的具体和抽象, 感性和智性的活性理解还可融在对汉字的形体分析之中。如“休”字是单人旁加一个“木”字构成, “木”代表的是树, 一个人靠在树上就是休息。而“体”则是单人旁加一个“本”字, 意思是说, 人最根本的就是身体, 没有了根本就没有了一切。又如“昧”字是左边一个“日”字, 右边一个“未”字组合而成, 太阳未出来, 大地昏暗, 昏暗中看不清楚东西, 不清楚就是糊涂, 这也就是“昧”的意思。“味”是张开嘴还未吃, 先尝尝味道。这些帮助记忆字形的辅助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作为教师为学生, 甚至是学生为自己提供更多记忆方式的选择。而对有争议的解字方法, 教师可以姑妄说之, 学生亦可姑妄听之。

(五) 求趣

在民俗中, 咬文嚼字为大多数中国人所乐为, 如在中国的幽默形式中, 咬文嚼字的幽默最多, 在汉字教学中, 如果能以趣激趣, 把中国人围绕汉字已经或正在形成的字谜、对联、文字游戏以及民间辨字析字的文化信息运用在汉字教学中, 无疑会使枯燥的汉字学习变得趣味盎然。字谜是民间比较流行的娱乐形式。汉字能制谜, 这与汉字可分可拆的特点有关, 字谜活动的长期风行, 又反转来培养了人们对汉字的喜爱。与字谜相比, 对联是更富智慧的活动, 对对子成了古代人习得知识、显示智慧的重要途径之一, 特别是围绕汉字形体结构形成的析字联更是受古代文人墨客喜爱, 如:朱元璋与刘伯温的明志联:“天下口, 天上口, 志在吞吴;人中王, 人边王, 意图全任”;明朝将领退兵联:“弓长张, 文武斌, 张斌元帅, 统领琴瑟琵琶八大王, 单戈叫战;一人大, 日月明, 大明天子, 横扫魑魅魍魉四小鬼, 合手擒拿”等, 这种测智又测文的形式, 新奇、有趣味, 无疑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将汉字中原有的伦理道德标准、审美情趣用形象化的故事演示出来, 对语言文字意义再生资源进行开凿。比如分析形近字柜和拒、可以这样:柜子和拒绝是兄弟, 可他俩接人待物的态度不同。柜子有森林 (木) 一样的胸怀, 拒绝的个性是用手 (扌) 抵挡别人, 这段话朴素明白, 完全没有文化隐喻的扩张空间, 但是却能使这两个使用频率极高而被人习焉不察的汉字的存在变得充满生机, 栩栩如生。在求趣的汉字教学策略中, 采用幽默荒诞的解字法解字, 有时或许不合文字学上的某些规则, 但实用有效, 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并且便捷省力。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 (增订本)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书店, 1991.

[4]安子介.解开汉字之谜[M].香港:香港瑞福有限公司, 1990.

汉字上面有文化 篇8

如,汉字“龙”的本义是一种动物的名字。

“龙”字上面有文化。

“龙”字含有尊荣、威严之文化意义,如,“真龙天子”、“龙行虎步”、“龙骧虎视”、“望子成龙”等中的“龙”不是“龙”的本义,是“龙”的文化意义。

亚洲“四小龙”是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总称,它们在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飞速发展,呈现龙腾虎跃之态,故称之为“四小龙”,这是汉语的称呼,其中的“龙”是文化意义。汉语“龙”兼有龙虎之迅猛之意,可是英语dragon(龙)的文化意义是“凶恶恐怖”,而tigher(虎)有迅猛之意,没有“凶恶恐怖”文化意义,所以“四小龙”被翻译成four tigers——四只虎。东方人喜欢龙、老虎;西方人喜欢狮子,也不讨厌老虎。因此亚洲“四小龙”被翻译成four tigers-。

《红楼梦》英语书名是A Dream of Red Mansions(红色大楼的梦)。《红楼梦》被误译成A Dream of Red Mansions(红色大楼的梦)。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第一其中的of用法错误,应该改成in;这不是语言文化错误,本文不多谈。第二是语言文化问题。《红楼梦》被译成A Dream of Red Mansions(红色大楼的梦)去掉了“红楼”上面的沉淀的文化。

《红楼梦》中的“红楼”两个字的字面意义是“红色的楼”,其中的“红”表示红色,“楼”的意思是楼房。

“红”字上面有文化。

1.大红表示喜庆、吉祥、热闹,是“红红火火”的象征。

2.深红表示热爱、成熟、深沉,隐含稳重、成熟、高贵。

3.桃红表示热情、洒脱、大方,桃红表示洒脱、大方。

4.粉红色:温柔、幼嫩、素雅、粉红象征温柔、甜美、浪漫。

总而言之,“红”代表着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斗志、革命。

“红楼”二字构成一个词,上面有文化。“红楼”的意义除红颜色的楼房之外还有它的的文化意义:1.泛指华美的楼房。2.富贵人家女子的住房。3.犹青楼,妓女所居。

《红楼梦》中的“红楼”不表示红色的楼房,“红楼”只有它的文化意义:

“红楼”一词白居易首先在《秦中吟·议婚》中使用:“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其中的“红楼”指富家女子的住处。曹雪芹祖父曹寅主持编纂的《佩文韵府》卷二下平十一侯部,收了与“红楼”近似的“彤楼”、“赤楼”、“朱楼”。商务印书馆的《辞源》将“红楼”解释为“红色的楼。泛指华丽的楼房,多富贵家妇女所住”;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说它指的是“华美的楼房。旧常指富家女子的住处”。中国民间有很多红楼,它们是豪家眷属的住宅。《红楼梦》一书是讲述发生在是贾府这一豪家眷属的住宅之中的女人身上的故事。简而言之,“红楼梦”中的“红楼”即深闺大院,像怡红院、绛云轩等;“红楼”并不单指楼,也指女性。

《红楼梦》现在流行的英语译文是A Dream of Red Mansions.A Dream of Red Mansions在英语读者心目中的意思是《红色楼房的梦》、《革命楼房的梦》、《危险楼房的梦》等。

由于汉语“红”字和英语red具有不同文化意义。下面的包含“红”字的名称的英语译文中不能有“红”(red):

红榜——honour roll;红豆——love pea;红运——good luck;红利——dividen;红事——wedding.

书名《红楼梦》的“红楼”是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红”与“楼”连接在一起,不可分离。“红楼”是中国文化负载词,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有的文化含义,不能直译,只能意译。

《红楼梦》的“红楼”有三个内涵意义。一种语言的一个多义词无法被另一种语言的一个词翻译,如英语的equivalent/equivalence有两个词义,一是“对等”,二是“相当”,汉语没有一个词与之对应,我们无法用汉语一个词翻译equivalent/equivalence。又如,汉语“信”是一个多义词,包含“信件”的信、“信任”的信和“信达雅”的信,英语没有一个词能够翻译汉语的多义词“信”。

英语没有一个词能够翻译书名《红楼梦》中的“红楼”这个多义词。

可是书名《红楼梦》中的“红楼”这个多义词虽然有三个文化内涵意义,这三个文化内涵意义有一个共同的的意义——“豪宅”。荣宁二府是豪宅,潇湘馆是豪宅,娼馆(史湘云、巧姐、妙玉等人在贾府败落之后从事性工作的地方)是豪宅。

“豪宅”是官宦富裕人家的住宅。

英语的“豪宅”有两个词,一是mansion houses,二是big hair houses。

mansion houses是豪宅,英汉词典有解释。

big hair houses相当于中国的豪宅,百度网有文字有解释。

文字解释是:

A big hair house is a house that has a garish style and that is overly large compared to its lot size and to the surrounding houses.(Big hair house指建筑风格奢华夺目,与所在地段和周边房屋相比规模超大的房屋——豪宅。

《红楼梦》的译名应是A Dream in Red Mansiion Houses或A Dream in Big Hair Houses。

汉字文化圈文字——方块壮字研究 篇9

一、产生时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方块壮字起源于唐代, 最近几年, 又有几种观点异军突起, 谨慎者认为方块壮字起源于宋代, 大胆者上推至三国、汉、秦。他们认为, 成书于秦汉年间的《尔雅》有“”、“、、”等字记载。这些字的结构特点和造字方法与壮语方块壮字非常一致, 它们所标记的读音和意义也和相应的壮语词吻合, 所以, 它们明显属于方块壮字中的形声字。

二、造字方法

方块壮字是利用汉字及其偏旁, 并根据壮语的特点模仿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 同时结合本民族发明的造字法创制而成的, 其类型主要有以下11种:

(一) 借用。

直接从汉字中借用字 (完整的汉字) 或在方块壮字内部假借字统称借用。借用可细分为四种方法。

第一种——音借法, 借汉字的读音来标记壮语词的语音形式的方法。音借字本身不表达意义, 它是通过壮语词来表达意义的。例如:

第二种——义借法。借用汉字的字义来表示壮语词义的方法。义借字不念汉字的读音而念壮语词的读音 (也可称为“训读”) 。例如:

第三种——双借法。音和义都借自汉字的方法。例如:

第四种——假借法。借用同音字来表示壮语中某些有音无字的词的方法。例如:

(二) 形声。

“形”指形旁, 其作用是指出字的意义类属;“声”指声旁, 其作用是标明字的读音。利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就是形声字。方块壮字多用两个汉字组合成一个形声字。方块壮字的形声字又可细分五种类型:

第一种——汉注音汉释义型。这种形声字由一个以汉字读音表示壮语读音的汉字和一个以汉语词义表示壮语词义的汉字组合而成。例如:

字形壮语词汉义

第二种——壮注音汉释义型。这种形声字由一个以汉义表壮义的汉字和一个以汉义求壮音的汉字组合而成。其特点是声旁并不取汉字的读音, 而是通过训读壮语词义的汉字来反映壮语的读音。也就是说, 遇到形声方块壮字中用代表壮语词义的汉字来表示声旁时, 必须用壮语语音而不能用汉语语音来读这个汉字。例如“”字, 形旁为“足”, 声旁为“五”, 但不取汉字“五”的读音, 而取代表壮语词义的“五”的读音——ha3 (壮语“足”读ha3) 。

第三种——汉式偏旁型。方块壮字也有类似于汉字的偏旁形声字, 其中偏旁 (左) 表义, 声旁 (右) 表音。例如:

第四种——替换形旁型。在方块壮字形声字的制造过程中, 为了让形旁更接近于壮语词义, 有时要将用作声旁的汉字的形旁去掉, 换上符合壮语词义的形旁, 构成“形旁表壮义, 声旁取汉音”的格式。替换形旁后的汉字仍读本音。例如:

:标记壮语词pja蘼i3 (走) 。其声旁“派”被去掉“三点水”而代之以形旁“足”, 但仍读“派”。

第五种——省略偏旁形。方块壮字的形声字一般由两个汉字组成, 显得很“臃肿”, 所以, 为了字形的简洁, 人们便把其中一个字的偏旁省掉, 形成了省旁形声字。例如“”标记壮语词pan5 (旋转) , 原来由“本”字和“旋”字组合而成, 后来有人把后者的偏旁“方”去掉, 使整个字变成了“”。

(三) 双声。

这种方块壮字中的两个汉字全示声旁。例如:

(四) 会意。

用两个或几个组成一个字, 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 就是会意。用会意方法造的字就是会意字。方块壮字的会意字多由两个汉字构成。例如“”由“天”字和“上”字构成, 标记壮语词k扪n2 (上面) 。又如:

(五) 反切。

这种方块壮字的构造类似汉字的反切, 可细分为两类:第一类示形声式反切, 即在形声字的上字取壮语声母, 下字取壮语韵母。例如:

——标记壮语词捱a蘼耷5 (杂草) 。上字是壮语中表示“草”意义的词捱扪3, 取其声母捱;下字是壮语中表示“曾经”意义的词揶a蘼耷2, 取其韵母a蘼耷, 两者相加得捱a蘼耷5。

第二类是双声式反切, 即在两个都是声旁的合体字中进行反切。这种反切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小类:一是在两个方块壮字组成的字中取上字的声母再加下字的韵母。例如在“”字中, 上字是形声方块壮字“” (“”表示读音ku6, “作”表示意义“做”) , 取其声母k;下字是借汉的方块壮字“弄” (读作lo耷6) , 取其韵母o耷, 两者相加得ko耷5或kjo耷5, 意义是“群”。二是在两个汉字组成的字中取上字的韵腹再加下字的韵尾。如在“■”字中, 上字取“屋”的韵腹u, 下字取忽的韵尾-t (古音) , 两者相加得“ut7”, 意思是“弯曲”。

(六) 象形。

方块壮字象形字一般是依物赋形, 依事描样, 以简括的笔画勾勒出其所标记的事物的基本形象。例如:

(七) 截部。

截取某一个汉字中的某一部分 (有时候要进行简加工) 。例如, “”pou4 (人的量词) 先是截取汉字“部”中的“”, 然后再简化为“”, 但仍念“部”, 与壮语的pou4音保持一致。又如, “”ku6 (做) 截取汉字“罟”字 (gǔ) 中的“罒”, 然后再简化为“”, 但仍念“罟”, 以保持与壮语的ku6 (做) 同音。

(八) 添笔。

(包括“指事”) 在某一个汉字形体上增添某些笔画, 以表示某个壮语词的意义。例如, “”是在汉字“人”的“”上添加两点, 以表示壮语词san2 (发抖) 。“”上的两点表示人在发抖时所起的鸡皮疙瘩。

(九) 减笔。

减掉某一个汉字的笔画, 以表示某个壮语词的意义。例如, 减掉汉字“有”月部中的两短横, 使之处于被掏空状态, 成为“■”字, 以示“有”变成了“无”, 这样用来表示壮语词pjou5 (空;一无所有) 。

(十) 笔画。

选取汉字中的某一个笔画来作方块壮字的形体, 并以这一笔画的名称来标记某一壮语词的读音。例如, 选取“”来作壮语词pe蘼k7 (辣) 的方块字, 并以其读音“撇”来标记壮语词pe蘼k7 (辣) 的读音。又如选取“”来作壮语词耷au1 (钩) 的方块字, 并以其读音“钩”来标记壮语词耷au1 (钩) 的读音。

把两个汉字融为一体, 形成“杂交”字。如“”标记壮语词 (半) , 由“半”字和“中”字融合而成。又如“”标记壮语词 (枪) , 由汉字“中”和象形字“” (冲锋枪竖着的形状) 融合而成, 前者表音, 后者表义。

(十一) 融体。

三、文字的性质

方块壮字是一种借用汉字或汉字的零部件而创制的文字, 属于借源文字。它没有经过记事图画——象形字的早期表意阶段, 而是直接借用汉字来给壮语词注音, 形成了以注音字为主体的早期文字阶段, 后来, 随着壮字的发展和交际的需要才产生了注义字和形声字。此外, 从方块壮字文献的用字来看, 其注音字占了绝大多数。再以方块壮字的造字法来看, 其标音类型的字也占据主流。据统计, 在方块壮字的11种造字法中就有8种造字法造出来的字属于注音字或半注音字。如“借用 (字) ”中的“音借字”、“双借字”、“假借字”以及与“借用 (字) ”平行的“形声字”、“双声字”、“反切字”、“截部字”、“笔画字”、“融体字”等都是表音字或半表音的字。可见, 方块壮字是一种以注音为主, 释义为辅的借源文字, 简称“注音释义借源文字”或“音意借源文字”。

四、文字的字音

方块壮字字音是指标记壮语词的汉字符号本身的读音。到目前为止, 我们所发现的方块壮字字音一共包含4种。其中, 汉语古音和壮语语音普遍存在于各地的方块壮字之中, 而粤方言和西南官话的使用率则视方块壮字分布区域的汉语方言流行范围而定。桂西是西南官话的主要流行区, 所以, 其方块壮字字音除汉语古音和本地壮语语音外, 主要借用西南官话。桂东及桂中南是粤方言的主要流行区, 所以, 其方块壮字字音除汉语古音和本地壮语语音外主要借用粤方言。桂中是粤方言区和官话区的交界处, 所以, 其方块壮字字音汇合了汉语古音、粤方言、西南官话和本地壮语语音, 如武鸣方块壮字就是如此。

五、方块壮字的形体演变历程

(一) 独体字阶段

张元生认为:“壮族人民最初可能是借用汉字来记录壮语, 后来觉得汉字很难反映壮语的实际读音, 所以才仿照汉字创造方块壮字。” (1) 据此, 我们可以推断, 方块壮字的原始面貌是借自汉字的, 以音借字为主、双借字为辅的独体字群, 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系统, 只是在需要标记壮语词时才临时借用汉字来作“代用品”。因此, 方块壮字的产生是从音借字开始的。后来, 随着壮语中汉借词的不断增多, 方块壮字中的双借字数量也随之加大。据我们对清代方块壮字手抄本《唱舜儿》 (2) 的统计, 全书方块壮字总共是2450个字, 其中音借字是1870个, 占总数的60%, 双借字是580个, 占总数的20%。这表明, 清代方块壮字的双借字的比例已有大幅度的提高。但随着壮语词汇的发展, 方块壮字需要更多的表意符号, 于是, 又从汉字中引入义借字。如《唱舜儿》中的“肚”注释壮语词tu耷4 (肚子) , “手”注释壮语词f扪耷2 (手) , “夜”注释壮语词h扪n2 (夜) 等。但这部分字数量很少, 因为它们不能见字读音。

综上所述, 音借字、双借字和义借字构成了独体字阶段, 其中, 音借字在数量上占了绝对的优势, 双借字除表意之外主要还是表音, 这样, 方块壮字的独体字阶段属于表音阶段。

(二) 合体字阶段

单纯表音或单纯表义都是有缺陷的文字形体, 因为前者不能见字识义, 后者不能见字读音。只有表音和表意结合在一起的形体才算是理想的文字。方块壮字中的双借字虽然既能表音又能表义, 但它和音借字和义借字一样都是借自汉字的独体字, 这样, 当它和音借字混杂在一起组成一个句子时 (这在方块壮字的文章著作中很常见) , 其面目就很难辨认。音借字和义借字的情形也是如此。例如《唱舜儿》中第23行诗“刘公白手尞夏夏” (3) 里就包含音借字、义借字和双借字, 可是除了造字者外, 谁又能猜得出这7个字当中哪一个是双借字, 哪一个是音借字, 哪一个是义借字呢?因此, 单靠这三种独体字并不能解决方块壮字中标音注义问题, 于是, 合体字应运而生。

1. 形声字的问世

由于借音字不能见字识义, 借义字不能见字读音, 造字者便从汉字中再选取一部分分别给它们加上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例如:

(1) 音借字变成形声字

(2) 义借字变形声字

双借字因与音借字和义借字组合在一起容易造成混淆也被加上了形旁。例如:

上述例 (1) 中的形旁有借自汉字独体字的, 也有借自汉字的表意偏旁的;例 (2) 的声旁全部来自汉字独体字;双借字的形旁一律使用汉字的表意偏旁。从这里可以发现, 方块壮字形声字的组合规律:声旁一般由汉字独体字构成, 形旁则兼含独体字和偏旁字。

除了在原独体字上附加单个汉字或偏旁来创造形声字外, 造字者也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内将两个汉字或偏旁组合在一起构成形声字。这样, 方块壮字字汇中就增加了一大批以一个表意汉字或偏旁和一个表音汉字结合而成的形声字, 从而减少了文字辨音识义的难度。

2. 会意字的产生

由于壮语语音和汉语语音不完全相同, 造字者会遇到一些难于标音的壮语词, 如、、等都是汉字字音无法准确记录的词, 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较认真的造字者就会放弃形声结合的方法而选择会意的方法造字, 如上述三个壮语词, 他们分别用“孬”、“”、“”等会意字来表示, 类似的会意字还有:“”——表示do5 (秃) 、“”——表示mum6 (胡须) 等。会意字的产生弥补了形声字在表音上的局限性。

3. 反切字的形成

反切是东汉末年正式使用的汉字注音方法, 约半个世纪以后便大为风行, 并延续了1800年的历史, 这对方块壮字的注音方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早期方块壮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是直接借用汉字标音, 用这种方法来注音, 往往缺乏准确性, 而反切在当时来说是一种相当科学的注音方法, 于是, 一些汉文水平较高的造字者就吸收反切的方法来给壮语词注音, 形成一批方块壮字反切形式。根据张元生的研究, 下面的方块壮字使用了反切注音 (原文引用) (4) :

“”——r扪t55, 萎缩。“”, 左半边是壮语“知”的省略, “知”ro42, 取其声母r;“卒”读s扪t55, 取其韵母扪t。

由于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拼合而成的, 其反映在方块壮字形体上就是两个汉字或汉字偏旁结合在一起, 形成合体字的特征。

4. 双音字的出现

双音字的形式表现为两个同音或近音汉字同注一个壮语词的读音。按常理, 造字者给每一个壮语词造字时所使用的每一个汉字, 每一个偏旁, 甚至每一个笔画都有其目的性和必要性, 因而方块壮字中没有无用的、多余的部件。虽然双音字看起来应该去掉其中的一个, 没有必要用两个同音或近音的汉字去标记同一个壮语词, 但是, 双音字的出现和存在还是有其合理性的。据我们的研究, 双音字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壮语方言词的分歧和方块壮字字音的差异。例如, “”中的“房”和“方”都是声韵相同的声旁, 之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因为:一方面, “鬼”一词在壮语中有方音分歧:壮语方言大部分地区念, 少部分地区 (如丘北) 念。另一方面, “房”和“方”在中古的语音形式也不一样, 前者的中古音韵地位是並母阳韵合口三等平声, 在岩摄, 拟音为, 后者的中古音韵地位是帮母陽韵合口三等平声, 在岩摄, 拟音为。

据郭锡良的研究 (见其《汉语史讲授提纲》) , 唐末, 汉语並母合口三等已分化为奉母v, 帮母合口三等也分化为非母f, 这样, 当时“房”的声母应该是v, “方”的声母应该是f。很显然, “房”标记的是壮语方言词, “方”标记着另一个壮语方言词。造字者把“方”和“房”放在一起是为了区别壮语词“鬼”的方音差异, 并起到互相注音的作用, 以便于不同方言人的认读。

此外, 方块壮字字音的不同选择也会造成双音字的产生。例如“” (kom2低头) 中的“含”和“甘”都是近音的声旁, 其中, “含”取壮音ka蘼m2 (含) , 它首先成为方块壮字, 后来, 操粤语的壮族人不知此字取壮音, 就用粤语“含”的读音ha蘼m21去认读它, 觉得它的声母与壮语词kom2有差别, 疑是标音不准, 于是, 便在“含”字旁边附加一个“甘”字, 再次注壮语词kom2 (低头) 的读音, 同时也纠正“含”的读音, 这样, 便形成了“”的双音结构。

(2) 形声字偏旁的省略。形声字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 笔画繁杂, 书写起来很不方便, 于是, 人们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 就不得不进行简化, 省略其中的某些偏旁, 从而导致偶合的双音字出现。例如“” (do3, k扪3“躲”) 被普遍看做双音字, 但从来源上看, 它实际上是省偏旁的形声字, 其中, “朵”是“躲”的省略形式 (省略了“身”) , 作形旁;“可”是声旁, 标记壮语词do3或k扪3 (躲) 的读音。省略偏旁后, 一般人看不出“”字中的“朵”是形旁, 而认为它是声旁, 因为它和“可”的读音相近。这样, 两个近音字“朵”和“可”就偶合在一起, 成了认知上的双音字。

(3) 假借字的使用。方块壮字也有不少假借现象, 有的假借现象也把某些本来泾渭分明的省偏旁形声字推进了双音字的行列。例如“”原来标记壮语词tam3 (顶) 的读音;“丁”是“顶”的省略形式 (省略了“页”) , 故指代“顶”的意思, 注释“”的字义。其声旁和形旁的界限一目了然。但后来, 由于“”的读音与壮语的另一个词teːŋ1 (对) 的读音相似, 人们便借用“”来表示teːŋ1 (对) 。这样, “”对teːŋ1 (对) 来说, 只是个纯粹的标音字, 其中的任何偏旁都跟teːŋ1 (对) 的意义对不上号。也就是说, “”在标记teːŋ1 (对) 时, 其两个偏旁全示声符, 而这两个声符“登”和“丁”恰好偶然音近, 于是, 又被划入了双音字的范围。

(三) 简化字阶段

我们知道, 难写、难读、难记是汉字严重的缺点, 而方块壮字很多字是用两个以上繁难的汉字组合而成的, 因此, 更显得笔画繁多, 结构复杂, 非常难写。于是, 简化文字形体就成了方块壮字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 方块壮字的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省略偏旁

这是方块壮字简化的主流, 特别是合体字已成为人们省略的重点, 其中形声字最多, 因为形声字是合体字的主体。

形声字偏旁的省略:

省略声旁部件

“” (jo3, 看) →“”“” (ŋaːi3, 饭) →“””

省略形旁部件

“” (ra5, 瘟) →“”“” (nit7, 冷) →“””

反切字的省略:

“” (ruut7, 萎缩) →“” (依张元生之说)

人们在省略偏旁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省略后的字体不匀称的现象, 为了消除这一现象, 他们采用了移位调整的办法重新对字体进行布局, 使文字形体显得更加简洁美观。例如:“” (raːi2, 露水) 省略“路”, 余下的“雨来”的左下方出现了空白, 看起来很别扭, 于是, 人们便把其中的“雨”字移到“来”字的上方, 变成了“”, 从而消除了空白。

2. 减少笔画

减少笔画在方块壮字中具有简字、标音和表意的三重作用。例如:“天”减掉一捺“”便简化成“”取其撇“丿”音, 标记壮语词pit7 (象声词) 的读音。

3. 简化汉偏旁

方块壮字很多字出自古人之手, 因而存在大量的汉字繁体形式或繁体偏旁。随着汉字从繁到简的发展趋势, 方块壮字中的繁体汉字或繁体偏旁也出现了简化现象。例如:

“難” (naːn2, 久) →“难”

“龍” (luŋ2, 伯父) →“龙”

这种简化符合汉字和方块壮字发展的共同规律, 因此, 如果今后还有人在使用方块壮字的话, 这种简化必将持续下去。

方块壮字的简化风诱发了一系列的简化式造字法的诞生, 如“截部”、“笔画”、“减笔”、“融体”等。

(四) 指事字的产生

方块壮字的简化带来了不少的简体字, 但有的简体字过简, 反而让人难于捉摸, 如“”、“一”、“”等。这样, 人们又想到了用添笔画的办法来给过简字 (包括象形字) 示意, 以致于形成了指事字。例如在“人”字的一捺上加两点使之变成“”, 指出这是人在发抖, 标壮语词θan2 (发抖) 。又如在“一”的上面加“|”使之变成“丄”, 指出这是上面, 标壮语词kuun2 (上面) 。

综上所述, 方块壮字形体类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独体、合体、简化等过程。从这一过程也可以看出方块壮字形体的演变趋向是从简到繁, 又从繁到简。

六、文字的载体

方块壮字的载体主要有纸、竹片、石碑。纸载体包括经书、歌本等;竹载体包括担歌 (扁担歌, 即在扁担上刻方块壮字、歌词) 、乡规、乡约等;石载体包括墓碑、寨碑、界碑等。

参考文献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馆, 1996

张公瑾等《民族古文献概览》, 民族出版社, 1997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 语文出版社, 1998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中国民族古文字》,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

张元生《壮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方块壮字》,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韦庆稳《广西壮族的方块文字》, 《中国语文》1953年1月号

韦庆稳《〈越人歌〉与壮语的关系试探》, 《民族语文论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张元生、梁庭望、韦星朗《古壮字文献选注·唱舜儿 (蓝多民搜集) 》,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

韦树关《从古壮字中的借形字和形声字谈古壮字创制的年代》, 《三月三·民族语文论坛专辑 (八) 》, 2005年第6期

汉字文化圈 篇10

一、汉字的文化意蕴

汉字属自源文字, 它的产生使中国哲学、文化和历史得以记载和流传。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的消失导致古巴比伦、古埃及的古代文化的失传。因此汉字成为了现代世界上仅存的表意文字, 并且作为汉文化的载体一直延续至今, 有学者把汉字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直观、形象、概括, 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汉民族的认识方法、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文化特征。“汉字据义造形, 以形表义, 承载了汉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1]既道出了汉字的工具性, 又指出了汉字文化传承的功能。“这一文字符号, 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 反而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光彩。”[2]汉字承载着无数中华民族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 代表汉民族文化, 具有独特的学习和研究意义。“汉字的表意特性使其在形义之间、音义之间、字义变异的联系中, 常能折射出古代社会的某种文化烙印, 且在其形、音、义的历史演变中进一步透视出文化变异的信息。”[3]因此, 汉字素有“历史文化化石”之美称。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父系社会里“男”字和“妇”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田”字代表的是田地和小路, 而“力”是手臂的象形, 两个字合起来, 就表示田间劳作的主外的男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男, 丈夫也。从田从力, 言男用力于田也。”甲骨文里, “妇”字左边是女子的形象, 右边是扫帚的形状, 合起来就表示拿着扫帚主内持家的女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到“妇, 服也。从女持帚, 洒扫也。”

二、汉字的文化意蕴对汉字教学的重要意义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是以外国人为教学对象, 以现代汉字为教学内容, 用汉语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让留学生掌握汉字及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汉字教学包括讲解汉字的音、形、义, 汉字的认读和书写。汉字属于语素文字, 在很大程度上, 留学生掌握汉字的数量和汉语水平的高低成正比。汉字的文化意蕴是汉字的组成部分, 在汉字教学中, 注入汉字的文化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寓汉字文化于汉字教学中有利于文化渗透。

文化信息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准确理解和掌握汉字, 就必须了解汉字所属的文化。在汉字学习过程中, 仅仅注意汉字的结构形式而缺乏对其深层次文化知识的了解, 就不会充分领会该语言所包蕴的深层内容和意义, 学习很难深人。“汉语文化因素包含在汉语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学习中国文化知识除了直接有助于汉语水平的提高, 还对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4]在汉字教学中, 导入文化知识, 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渗透。

2. 寓汉字文化于汉字教学中有利于汉字的读辩。

汉字属音义文字, 完全不同于拼音文字, 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 汉字就仿佛一幅幅抽象的图片, 音义之间很难找出规律。在教学中, 很多欧美留学生直接放弃汉字的读写, 仅进行汉语的听说训练, 这种“重听说, 轻读写”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平衡发展, 也不利于汉语学习的深入。“汉字教学的时候, 应该相应地对汉字结构进行系统的科学分析。分析的系统性越深, 教学的效果越好, 因为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才意识到汉字结构的内在规律, 他的记忆由此会得到支持。”[5]在教学中, 适当讲解汉字的造字理据, 通过声旁形旁的讲解, 把难读难辨的汉字通过归类整理, 有利于汉字的读辩和记忆, 优化汉字学习过程。

3. 寓汉字文化于汉字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任何学习的最好的老师, 学习汉语也不例外。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汉语学习的目的, 但在学习的初级阶段, 他们都充满了对汉语的好奇和新鲜感。对外汉语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留学生的这种情感因素, 积极地激发并保持他们对学习汉字的兴趣。传统的汉字讲授的方法是留学生在“机械、枯燥的符号记忆中很难找到学习的乐趣与快乐, 更不用说有效提高汉字学习的效率了。”[6]而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能赋予汉字无穷的生命力, 是促进汉字学习的一剂良方, 大多数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是相当感兴趣的, 因此, 加入文化元素的汉字教学也可以是生动有趣的, 是留学生乐于接受的。

三、结合汉字的文化意蕴谈汉字教学的策略

“在汉字教学中不可能不涉及汉字文化及其相关问题, 但我们不能把汉字教学的重点放在文化揭示和知识讲授方面。汉字教学虽然涉及文化, 但是汉字教学不是文化教学。”[7]因此, 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文化教学和汉字教学是不同的概念, 汉字的文化意蕴是汉字教学的一个部分, 利用汉字蕴含的文化信息促进汉字教学。在汉字教学过程中, 要因字制宜、因字施教, 根据不同的汉字类型,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及教学环境, 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1. 导入汉字文化故事, 进行汉字教学。

讲解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故事, 既能使留学生深刻了解汉字的词汇意义及其文化信息, 还能让其深入体会中华文化的深邃和广博, 不断增加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兴趣。在汉文化里, 竹、梅、松被文人墨客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人的观念里, 竹子高直挺拔、四季常青、中空有节、质地坚挺, 人们常用“高风亮节”形容它。清代诗人郑燮在其《竹石》一诗中用“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了对竹子的赞赏。梅花开独先天下春, 花中气节最高坚。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 它已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面对充满故事和深刻文化意义的汉字, 任何人都不可能失去兴趣。

2. 分析汉字的字义信息, 进行汉字教学。

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个部分组成的语素文字, 音形可以变化, 但字义却基本不变, 它的性质使汉字教学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因此, 在汉字教学中, 把握汉字的字义信息, 能很好的促进汉字教学。现代汉字中的“女”字, 字形由篆而隶而楷, 但基本字义保持不变。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有“女”字组成的合体字大约244个, 比如“姐、妹、姑、嫂、婚、姓、娶、妻”等。“女”是一个可以组成多字结构的基本语素, 把其前置有“女儿、女婿、女工、女方、女士、女权、女仆”等, 后置有“少女、妇女、闺女、美女、才女、侍女”等。根据“女”字字义, 就可认知由其组合的合体字及其与之有关的词语的意义。因此, 汉字的字义信息是对外汉字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讲解汉字构型和构词的原理, 可以促进留学生汉字的记忆能力及加强其组词造句的能力。

3. 解析汉字的字形结构, 进行汉字教学。

六书是我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有助于研究汉字史、了解汉字的结构方式和理解汉字的表意性特点。“六书”中的象形和指事字是独体字, 即以笔画为单位构成的字, 它是一个囫囵的整体, 就像古埃及的文字一样, 是一幅幅的图画, 不能分为两个或几个偏旁, 会意和形声字都是合体字, 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字。对于象形字、指示字和会意字的教学, 最为生动形象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古文字形图解。“山”就像一座大山的样子, 在一群山的中间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水”本来画作流水的形状, 现在把它变成三点水, 放在跟水有关的字的左边。在汉字里面, 跟水有关的字的左边, 一般有三点水旁, 比如汗、河、江、流。跟人有关的字就用人字旁, 如你、他、们及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的“休”等。形声字由偏旁构成, 偏旁大多具有表意或表音功能, 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形声字占85%以上。掌握汉字的构字偏旁, 可以简化汉字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 应教会学生常用的汉字偏旁以及它们的功能和意义, 这不仅能帮助他们尽快记住一个字的形、音、义, 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在阅读中的猜字能力、培养阅读兴趣”[8]。“樱”字, 形旁是“木”, 表示它是一种树木, 声旁是“婴”, 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 表示它是竹制物品, 声旁是“监”, 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 画出了牙齿的形状, 上方的“止”是声旁, 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古人造字过程中充满了智慧的联想和想象, 既方便了汉字的产生, 又利于记忆和读辨。因此, 联想和想象不仅是构造汉字的思维和方法, 同时也是识记汉字的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通过六书理论的讲解同样能优化留学生汉字习得的过程。

4. 利用“字族”理论, 集中进行汉字教学。

“汉字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意义相通、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结构前后传承或有密切关联的汉字。我们称具备这种特点的一系列的字为一个字族。”[5]根据汉字字族形、音、义的特点和孳乳规律, 把相关的汉字字族集中起来地进行教学, 有利于根据汉字教学的规律, 科学地帮助留学生认识并记忆汉字。从“加”字族着手来领略汉字的无限魅力。加, 《说文》:“语相增加也。从力从口。”段注:“引申之, 凡据其中曰加。”《玉篇》:“加, 增也”即为其义。以具有此引申义的“加”字为母文, 加注有关的类属标志, 便孳乳出一组音近、义通、形传承的同族字。加注类属标志马旁则有“驾”字, 《说文》:“驾, 马在轭中, 从马加声。”是将轭加于马脖之上。段注:“驾之言以车加于马也。”加注类属标志贝旁则有“贺”字, 《说文解字》:“贺, 以礼相奉庆也。从贝, 加声。”段注:“贺之言加也, 犹赠之言也。”加注木旁则有“枷”字和“架”字, 枷、架初为一字之异体, 为衣架义, 今已分为两字, 枷字表示加于人身上之枷, 架字表示可在其上加置衣物的器具。加注“病字旁” (病的古字) 则有“痂”字, 用于表示加于皮肤之上的疮痂之类物。这样则加、驾、贺、枷、架、痂形成了同族字。将汉字“字族”理论运用于对外汉字教学, 不仅可以明字理, 明音、形、义三者的关系, 而且便于联想记忆, 能做到温故而知新、举—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

汉字是超越时空的文化信息载体, 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映像。然而, 要深入、准确、生动、有趣地讲解汉字的文化意蕴, 必然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化知识功底和文化素养, 而且要把握汉字文化输入的度, 切不可把汉字教学课讲成文化课。

摘要: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瓶颈。而汉字的独特形态蕴含着丰富的汉民族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适量融入汉字文化, 既利于培养留学生汉字学习的兴趣, 又能有效地促进对外汉字教学。本文旨在从汉字的文化意蕴视角, 积极探索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意蕴,视角,汉字教学,字族

参考文献

[1]柯彼得.关于汉字教学的一些新设想[A].第四届国际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语言出版社, 1995.

[2] (汉) 许慎.说文解字注[M] (.清) 段玉, 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3]陈枫.汉字的文化意蕴与对外汉字教学[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 2008, (2) .

[4]王奕月.如何进行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7) .

[5]孙德金.对外汉字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342.

[6]田茂松.汉字的构造特征及其习得机制与对外汉语教学[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0) .

[7]叶朗, 朱志良.中国文化读本[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混凝土工艺下一篇:猪圆环病疫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