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疗法

2024-09-06

中医外治疗法(精选十篇)

中医外治疗法 篇1

1列证详细, 论证精确

宋元时期, 中医外科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该时期的外科专著也日益增多, 其中陈自明编撰的《外科精要》是以总论为主的外科专著, 对各论的论述寥寥无几。元代齐德之所著的《外科精义》以外科总论和药物为纲, 涉及的病种仅20余种。明代中医外科学获得了很大发展, 涌现出《外科理例》、《外科启玄》、《疡医证治准绳》等名医著作, 这些外科书籍虽各有特点, 或记载疾病较多, 或收载较多方剂, 或附有不少病案, 但均无《外科正宗》全面、详尽[1]。

《外科正宗》论述疾病120论 (篇) , 可分为11大类, 包括疾病140余种, 共载方剂446篇, 有论、症、法、方、术、案, 集明代之前外科专著之长, 着眼于临床, 突出个人见解, 别具一格, 是一部学习和研究中医外科学的极具价值的专著。该书对其中29种疾病的论述特别详尽, 每证先述病因病机, 次述症状与诊断, 再论治法, 后列治验和方药, 方之下括以四言歌诀、主治证候、修制方法, 并附典型医案及预后评价。书中还附图36幅, 标示疮疡部位、形状, 最后又介绍了炼取玄明粉、红铅、硝石等特殊外用药制法, 附有人神歌、尻神歌、医家五戒十要等, 颇具临床指导意义。清代名医徐灵胎评道:“所以凡有学外科者, 问余当读何书, 则要令其先读此书, 以为入门之地, 然后再求良法。” 可见其学术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是其他著作所不能替代的。据考证《外科正宗》为陈实功存世的唯一著作, 其文献价值更加弥足珍贵。

2提倡内外兼治, 重视外治

陈实功认为外科病同样也具有三因, “三因者,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2], 故陈实功治病, 必先审证求因, 然后内外兼治。陈实功强调“痈疽虽属外科, 用药却同内伤”、“业外科者, 不可不兼明内科也” [2], 又认为“医之别内外也, 治外较难于治内”, 提倡各种外治方法、手术与药物相结合。

外科疮疡具有“易肿、易脓、易腐”的特点, 非单纯内治可以解决, 陈实功在内外并重的前提下, 重视外治, 尤其在疾病的初、中期如配合针灸、外敷、腐蚀等方法, 可令脓毒外发, 病情好转;反之, 如果未能及时泄毒于外, 则有令毒邪内攻之患。尝谓“消疮先断根本, 次泄毒气, 无得内攻之妙”, 采取内外兼治的方法可以标本同治, 则诸疮肿疡向愈[3]。内治方面提出消、托、补三法, 重视脾胃, 补益气血, 注意调护。外治法方面更有许多独创性的观点、药物及方法, 下面将详述。

3主张“开户逐贼, 使毒外出”

陈实功发展了《内经》理论, 阐明了经络凝滞是外科病重要病机之一, 在外治方面主张“开户逐贼”, “使毒外出为第一”。倡导在痈疽的初期宜消之, 已成脓经内消和箍肿不散, 内脓已成之时, 宜配合刀针手术或药线等外治方法托之以引毒外泄, 取“开门逐贼”之意, 迫使脓毒外泄, 而达到早期治愈之目的。同时, 强调应重视局部辨证, 根据脓肿的大小、深浅以及疮形与日期是否相对等, 判断进针深浅及是否适宜刀针治疗。凡疮十日后, 疮根深固不成脓者, 应将针当头点入以开窍发泄;十日外未出脓, 但疮焮热肿痛, 后必出脓, 不必针之;疮半月不作脓, 急用披针于疮顶, 点开三孔如品字样, 随后药筒提拔毒血;若脓管不通脓难出的, 须用披针勾起顽肉, 再用披针、利剪剪去。而对于气瘿、血瘿、顽毒、结核四证, 以及失荣之症则指出需慎用或禁用刀针[2,4]。

陈实功除了运用刀针之法外, 还使用披针、钩针、竹筒拔法、药捻、银线等方法引流。其书中对披针的选料、形态以及操作方法也有详细描述。同时, 对通脓管及腐蚀药捻的引流方法也尤为重视, 如用“立马回疔丹”治疗针刺后或误灸失治, 致疔毒走黄险证;用“蟾酥条”化腐消坚, 有未成者即消, 已成者即溃之效。此外, 对于“瘰疬”一症, 日久坚核不消, 而且服药不效者, 提出了”腐而溃之”的外治法, 用“黄线药、三品一条枪”等, 针后插入或点敷其核自落, 收以药代刀之效[4]。

4外治药物丰剂型丰富, 用法灵活

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书中所载外用药物的剂型十分丰富, 有散、丸、丹、膏、熏、洗、敷、栓、漱、吹噙、膏、锭、酒、醋、纸剂、药线等, 仅膏剂而言又有油膏、蜡膏、乳膏、灰膏等, 可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陈实功使用剂型也十分灵活, 如酒剂可内服也可外用, 外用又包括酒调敷、磨涂等。除此之外, 还擅长将同一个方剂做成不同的剂型以便内服或外用, 如蟾酥就有丸、条、饼三种剂型[5]。并且, 书中几乎每个疾病都附有各种外用方药, 以及详细描述其适应症和用法。部分疾病, 如皮肤病、外阴疾病、跌扑损伤类疾病更是明确提出应以外洗、外敷、外涂药物为主。其创制的银粉散、蟾酥条、生肌玉红膏、冰硼散、枯痔散、如意金黄散、立马回疔丹、三品一条枪、飞龙阿魏化坚膏等外用制剂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有效药物。

陈实功所用外治方法多样, 包括擦药法、掺药法、塞药法、磨涂法、漱口法、熏洗法、吹药法、点药法、敷贴法、熨法、探吐法、垫棉法、神灯照法、药筒拔法、插药法 (腐蚀法) 、针灸、手术等。陈实功主张应用得法全在于“活”字, 《痈疽治法总论第二》曰:“治在活法, 贵在详审。[2]”《瘰疬治法》云:“坚而不溃, 腐而溃之, 溃而不敛, 补而敛之, 皆活也。[2]”迄今四百年来, 中医外治, 许多还宗陈氏之要, 为后世中医外治疗法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5推崇灸法, 善用披针排脓泄毒

陈实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针灸疗法的发展, 其推崇灸法, 善用披针排脓泄毒。《痈疽治法总论第二》开篇即云:“痈疽发背怎生医, 不论阴阳先灸之, 不痛灸至痛, 痛至不痛时。[2]”下文又详述:“凡疮七日以前, 形势未成, 元气未弱, 不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俱当行灸。……轻者使毒气随火而散, 重者拔引郁毒, 通彻内外, 转阴为阳, 方能发肿作痛。[2]”陈氏认为经络凝滞是外科病重要病机之一, 突破“热证忌灸”的观点, 大力提倡疮疡热证早期贵于温灸, 痛者为局部气血经络不通, 灸法可疏通经络, 活血散瘀而痛止;不痛一般在痈疽早期, 邪毒炽盛, 疮窍闭塞, 故浑然不知痛痒, 此时用灸法可拔引郁毒, 透通疮窍, 使内毒有路向外发。《痈疽灸法并禁灸疮穴第九》再次强调:“凡疮初起, 惟除项以上, 余皆并用艾灸。……诚为疮科首节第一法也, 贵在乎早灸为佳。[2]”其后又详述了灸法的禁忌证及禁灸的穴位, 为后世治疗疮疡提供借鉴。陈实功常用的灸法有桑木灸法、灸乳痈妙方、隔蒜灸、附子饼灸、艾灸法、药条灸 (又称神灯照法) 等。还创制了雷火神针, 名为针实为灸具, 用来治疗附骨疽、结毒、咬骨疽等。

陈实功还擅长使用披针等尖针具点刺局部以切开排脓及开窍泄毒。在《外科正宗》中提到的针具有披针、喉针、乌龙针、火针、线针、银针、三棱针、皮肤针等。此外《外科正宗》对部分针具如披针、喉针进行了改良, 丰富和发展了针刺疗法。

6完善外科手术方法和制度

《外科正宗》中记载了包括眼科、五官科、牙科、肛肠科、骨科、外科的手术十四种。尽管在明代以前的医籍中已有部份手术的记载, 但种类均不及《外科正宗》之丰富。陈实功所用到的手术器材有披针、喉针、刀、剪、钩、铜箸、铜管、乱麻团、铁丝、黄蜡团、丝线、绢条、绷带、头发等[6]。改进了披针的用料和外形及喉针的形状, 使其更利于手术;研发了治鼻痔的铜箸和治食道异物的乱麻团和治误吞针铁骨的黄蜡团等手术器械, 制法简捷, 经济实用。

陈实功完善了传统针刺排脓法, 开创了切开引流排脓术、坏死组织切除术、药线枯痔术、铜管取痣术、咽喉异物取出术、鼻痔套除术、腹腔穿刺排脓术、下颌关节复位术、指关节离断术、舌下痰包切开术、 取牙术 、眼胞菌毒切除术、火针术、刎颈吻合术等, 有些手术方法沿用至今, 有些加以改进后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陈实功对于手术疗法十分谨慎, 记载了每种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主张对需要作手术的患者应取得本人同意, 并进行会诊, 重视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和饮食等。如《脱疽论第二十五》曰:“凡治此不可一己专任, 必与高明众议, 听患者愿割与否……[2]”《痈疽治法总论第二》载:“凡看疮时, 冬宜温床温室, 夏宜净几明窗, 外风不令得入, 才可揭膏洗贴[2]”;“频将汤洗, 切忌风吹[2]”等, 这些均为现代外科手术和护理制度形成的萌芽和基础, 无菌观念隐约其中。

7师古不泥, 勇于创新

陈实功对医术精研细查, 既继承了前人的经验, 又不拘泥于古法。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 勇于创新, 独创了许多新理论、新方药、新方法和新器械。

对于破伤风病因的认识, 陈实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破伤风, 因皮肉损伤, 复被外风袭入经络, 渐传入里……”[2]的新观点。对于疥疮的认识也更接近科学, 认为“故热痒之中, 湿火混化为虫……既化之后, 潜隐皮肤, 辗转攻行, 发痒钻刺, 化化生生, 转遍肢体”[2]。在治疗上主张用含硫磺的“诸疮一扫光”等药物进行治疗, 找到了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对于百虫入耳的治疗也十分巧妙, 主张令“麻油滴入窍中, 虫亦自死取出。如蜈蚣、蜜蜂等大虫入者, 以肉炙香安耳边, 其虫闻香自出;有虫夜间暗入者, 切勿惊慌响叫, 逼虫内攻, 宜正坐点灯, 光向耳窍, 其虫见光自出, 对面有人见, 其虫不出”[2]。陈实功在“黑子”病的治疗中, 提出“宜细铜管将痣套入孔内, 捻六七转, 令痣入管, 一拔便去……”[2]此法与现代的环钻术极其相似。书中还有诸多类似的创新之处, 不胜枚举。基于作者当时所处的年代, 观念仍偏于保守, 科学技术不甚发达, 能有如此之多的科学创新, 实为难能可贵, 进一步推动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8小结

陈实功生于明代动荡时期, 毕生致力于钻研医术和临床实践, 兢兢业业, 淡泊名利。陈实功重视理论联系实践, 提倡内外兼治, 尤为重视外治法, 丰富了中医外治的药物和方法, 提倡疾病初期根据病情尽早选择灸法、切开引流或手术等外治方法, 又反对滥施针刀, 创造性地发明了很多外治方药、器械和方法。陈氏强调外科护理和饮食调护的重要性, 并提出换药、手术时应选择适宜的温度, 保持伤口的局部清洁, 主张尊重患者的意愿进行手术, 并进行会诊, 形成了基本的外科手术和护理制度。陈实功不但医术高超, 而且医德高尚, 堪称后世楷模, 其在书中特别撰写了医家“五戒”和“十要”, 告诫医者应提高自身修养, 恪守职业道德, 被美国1978年出版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推崇为世界最早成文的医学道德法典[7]。《外科正宗》是陈实功留下的唯一著作, 凝结了其毕生的临床经验, 集明以前众医家之长, 对推进中医外科学, 特别是中医外治法的发展, 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清代祁坤的《外科大成》、吴谦的《医宗金鉴》等均宗陈实功的学术思想, 并将之发扬光大, 形成了中医外科史第一大学派“正宗派”。以及其后形成的“全生派”和“心得派”虽学术主张不同, 但也渗透着陈实功的诸多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大萍.论陈实功在中医外科史上的贡献[J].中华医史杂志, 2007, 37 (2) :80-83.

[2]戴祖铭校注, (明) 陈实功著, (清) 徐大椿评.徐评外科正宗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7.

[3]王晓鹤.外科正宗派的中坚人物陈实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 (2) :11-13.

[4]崔云, 郑军状.《外科正宗》学术成就说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 23 (3) :187-189.

[5]王平.《外科正宗》病证辨治规律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 2009.

[6]王家元.陈实功在外治法上的贡献[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80, (3) :17-20.

中医帮你从内到外散发香味 篇2

药浴

取艾叶、陈皮,加清水适量,浸泡20分钟,然后煎水倒入浴盆内,待温度适宜时洗浴;洗浴前,可以先熏后浴,也可用其进行足浴。

戴香囊

用白芷、艾叶、藿香、佩兰、菖蒲等制成香囊,可以起到祛湿功效。

药茶

用荷叶、陈皮、生山楂,适量泡水喝。

种艾草

家中种一盆艾草,艾草自然发散的清香味,对人体有除湿开郁作用。

花茶

还可以用桃花、玫瑰花、兰花、茉莉花、桂花、丁香花、芦荟以及杏仁,泡茶饮用,也可以碾碎后直接食用,它们可以帮你吃出芬芳的体香来。

药粥

中医外洗治疗湿疹疗效观察 篇3

湿疹是由多科复杂的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皮肤病,本病易复发,可迁延多年不愈,严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自2003年开始我们采用中药外洗治疗湿疹,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3年到2010年就诊的100例湿疹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年龄1岁至62岁,发病时间最短1天,最长半年;均无继发感染,治疗时间4至12天,平均7天。

1.2 病例特点 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皮损多为红色小丘疹,瘙痒剧烈,皮肤表面多有抓痕、血痂和渗液,皮疹多对称性分布。

1.3 治疗方法 方选苦参汤,药用苦参30g,赤芍25g,白癣皮25g,地肤子25g,防风25g,当归30g,7剂,水煎30分钟,每日1剂外洗,早晚各洗20分钟。

2 结果

显效的98例,治愈76例,用药后1至3天皮肤瘙痒,红色丘疹逐渐减轻,有效82例,用药后3至7天达到显效标准,无效2例,这部分患者为症状及体征严重,病情缓解较慢,全身皮损多而严重,体质较差,需配合内科全身支持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

3 讨论

湿疹是由多种复杂的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易有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反应。本病自觉症状瘙痒剧烈,皮损为暗红或棕红色斑疹,瘙痒重时皮肤表面常有抓痕、血痂和渗液。

苦参汤几乎对所有湿疹患者均有效,对皮肤组织无任何刺激损伤,本院对100例病例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应用苦参汤治疗湿疹疗效显著,治愈率高,较快的控制了病人病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降低其复发率。

参考文献: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疗效 篇4

1 资料以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风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7例, 女23例;年龄29~83 (53.2±5.2) 岁;病程2~13 (5.2±1.3) 年。观察组中男35例, 女25例;年龄31~85 (53.4±5.1) 岁;病程3~15 (5.4±1.5) 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行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 (1) 均经临床X线片检查得以确诊; (2) 未合并有心、肝、肾功能性损伤或衰竭等合并症; (3) 不存在血液疾病或全身感染等合并症。排除标准[3]: (1) 合并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的患者, 或者治疗依从性较差, 难以有效地配合治疗的患者; (2) 参与本次研究前2周内使用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或倍他米松片等药物的患者; (3) 对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药物存在既往过敏史的患者; (4) 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 (生产厂家: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H10980297) 0.25mg, 口服, 2次/d, 倍他米松片 (生产厂家:安徽金太阳生化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H34022028) 0.35mg, 口服, 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外治疗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膏药外敷疗法。药物包括:细辛5g, 白芷10g, 全蝎10g, 白僵蚕10g, 3条蜈蚣, 将上述药物均匀摊于风湿止痛膏上, 然后将其贴到患者的患处, 1次/d; (2) 中药熏洗疗法。药物包括:川乌头15g, 乳香15g, 川芎30g, 草乌头15g, 木瓜30g, 伸筋草30g, 威灵仙30g, 艾叶30g, 没药15g, 药物加入6000ml清水中, 浸泡1h后熬煮, 在充分熬制20min后, 将其放置在患者的患处部位进行熏蒸治疗, 时间为15~20min, 待水温降至30℃左右时, 给予患者以药液淋洗操作, 也可以将患处置入药液中浸泡, 时长为20~30min, 2次/d; (3)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本研究中使用上海民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离子导入仪, 以便于将中药药液导入患者的肢体内, 以对其进行消肿、镇痛治疗。1个疗程内共计7d, 两组均连续治疗5个疗程。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 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指标, 观察两组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皮疹) 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4]

显效:治疗后, 患者的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或者显著改善, 患者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好转:治疗后, 患者的关节疼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 但是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仍然有轻微的影响;无效:治疗后, 患者的疼痛等症状不存在任何明显的改善甚至加重, 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治疗有效率= (治疗结果为显效的患者例数+治疗结果为好转的患者例数) /总病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上, 风湿病这一常见疾病往往会累及患者的骨头、关节和附近软组织, 患者的病程缓慢, 往往会迁延不愈, 所以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质量, 降低其生活幸福感。在以往治疗风湿病时, 西医常规疗法比较常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等症状, 改善其生活质量, 但是往往治标不治本, 并且由于其毒副作用比较明显, 所以治疗效果相对有限[5]。如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是81.7%,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26.7%, 充分证实, 西医常规疗法难以获得彻底的治疗效果, 且不良反应多, 效果有限。

近些年来, 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对风湿病的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医外治疗法在风湿病的治疗中的应用范围逐渐地扩大, 这一疗法以辨证论证为指导思想, 常用的具体方法包括:外搽疗法、敷贴疗法、熏洗疗法、沐浴疗法以及蒸汽疗法等。本次研究中, 针对观察组中的60例患者, 我们给予其中药熏洗疗法、膏药外敷和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其中, 在中药熏洗疗法下, 我们给予患者的药物成分包括川乌头、乳香、川芎、草乌头、木瓜以及威灵仙等, 在这一药方中, 川芎、乳香、没药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活血化瘀;威灵仙的药理作用集中于祛风通络;草乌头、川乌头能够有效地散寒, 并兼具止痛之效;木瓜的药理作用主要是舒筋活血[6]。在膏药外敷疗法下, 细辛、白芷、全蝎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消肿止痛;白僵蚕、蜈蚣能够有效地除湿止痛[7]。中药离子导入疗法能够确保治疗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及时地渗入患者的患处, 所以有助于提高药物浓度和生物利用度, 可优化治疗效果。中药成分能够伴随机体新陈代谢被迅速排出体外, 所以毒副作用少, 安全性好[8]。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8.3%, 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就充分证实了中药外治疗法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提示, 在风湿病的治疗中, 中医外治疗法安全有效, 值得在临床研究与治疗中加以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周静, 张琼予, 王春霞, 等.中医外治辨证施护法对RA活动期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C].//全国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164-164.

[2]高立珍, 孟彪.赵和平应用外治法治疗风湿病经验[J].中医外治杂志, 2015, 24 (3) :64.

[3]周奕, 潘浩, 徐涵斌, 等.宋南昌治疗风湿类疾病经验浅析[J].中医外治杂志, 2016, 25 (1) :59-60.

[4]郭玲林, 袁维利.中医外治法治疗寒湿痹阻型RA的疗效分析[C].全国第十一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129-131.

[5]温成平.风湿痹痛的中医治法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 (1) :42-44.

[6]刘健, 万磊.风湿病中医临证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 (6) :53-56.

[7]沈丕安.中医卫气理论与免疫性风湿病[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 (3) :41-44.

中医外治疗法 篇5

武威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召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一次重要的讲座,主题是:“中医外治适宜技术专题讲座培训”。很荣幸邀请到了甘肃省中医院外治科专家金富坤老师来为我们进行本次讲座。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金富坤老师的莅临指导!金富坤老师,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外治科主任,“外治科”创建者,善长于内、外、妇儿、骨伤、皮肤、风湿、疼痛、男科等常见病、疑难杂症的外治。

中医外治是以突出“中医外治”为特色的中医药学术。治疗范围遍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尤其对危重病症,更能显示出其治疗之独特,故有“良丁(高明的医生)不废外治”之说。

参加今天开班典礼的领导有:市卫计委XXX同志。参加此次培训班的有:我院领导,各科室主任,各科室中西医大夫,共XX 余人。

今天开班典礼有三项议程: 第一项请市医院院长闫佩云同志讲话 第二项议请武威市卫计委XXX同志讲话

同志们:前面闫院长就这次培训的目的、意义做了动员,市卫计委XXX对我们参训同志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大家认真领会闫院长、XXX的讲话精神,并认真贯彻落实。在金富坤老师进行授课之前,我想提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是建议大家端正态度,认真学。这次培训时间虽然短暂,大家要珍惜此次学习机会,静下心来,集中精力,专心听讲,认真学习,掌握中医外治这项可以救人于危难的救命知识、救命技能。

二是建议大家在培训中,中西医人员务必以更加包容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促进中西医结合。进一步提高中医外治的临床应用能力,丰富理论知识;把培训的内容学深学透,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中医外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和掌握中医外治专业理论和技能,以更好的承担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责任。通过工作实践不断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促进中医外治适宜技术在全院的普及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预祝本次培训班圆满成功!下面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金富坤老师给大家授课,大家欢迎!

中医外治疗法 篇6

方法:本组病例收集自2009年1月~2012年4月,共46例,其中男18例,女28例,年龄53~73岁,平均(63±10)岁,按照桡骨远端骨折的Gartland-Werley分类,Ⅰ型桡骨远端骨折6例,Ⅱ型桡骨远端骨折8例,Ⅲ型桡骨远端骨折30例,Ⅳ型桡骨远端骨折2例。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8.5±3.5个月。

结果:患者分别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优27例,良16例,中等2例,差1例,优良率93.47%。该组病例中伴有单纯基础疾病者21例,伴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者13例。

结论:中医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手法整复 小夹板外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60-01

桡骨远端骨折属于腕关节周围骨折,最近的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病率在近30年内呈持续性增高趋势,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导致骨强度降低[1]。由于本病3/4的患者为老年患者[2],本身多患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老年性疾病,并发症较多,已成为骨科创伤治疗的难点之一。作者自2009年1月~2012年4月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4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1.1.1 纳入标准。①年龄>53岁;②临床确诊为外伤导致桡骨远端骨折。

1.1.2 排除标准。①开放骨折者;②合并血管、神经损伤;③陈旧性骨折或二次骨折者。

1.2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收集自2009年1月~2012年4月,共46例,其中男18例,女28例,年龄53~73岁,平均(63±10)岁,按照桡骨远端骨折的Gartland-Werley分类,Ⅰ型桡骨远端骨折6例,Ⅱ型桡骨远端骨折8例,Ⅲ型桡骨远端骨折30例,Ⅳ型桡骨远端骨折2例。受伤时间均小于1天。

1.3 治疗方法。治疗前根据患者伴有的相关基础疾病进行各项生化指标、心电图等检查,请内科医生、麻醉师进行综合评估,待病情改善且无禁忌后开始进行治疗,在臂丛神经麻醉后患者坐位或仰卧位,近端助手双手握住上臂远端,肘关节處于屈曲90度位,前臂处于旋前位,远端助手握住腕关节对向牵引5分钟,待桡骨骨折嵌插牵开后方可行手法整复。骨折远端桡移者,术者用双手握住骨折近端向桡侧方用力推挤,远端助手在牵引用力的情况下将腕关节向尺侧尽量偏移以纠正骨折桡移和恢复尺倾角;骨折远端背移者,术者用双手握住骨折近端向背侧用力,远端助手在牵引用力的情况下将腕关节向掌侧屈以纠正骨折背移和恢复掌倾角;对于骨折波及关节面者,两助手对向牵引时,术者双手握住骨折处轻轻晃动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复位后患肢在牵引状态下用桡骨远端骨折夹板固定,然后中立板将前臂固定于中立位,用三角巾悬挂于胸前制动休息。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完毕后立即复查X片了解骨位改善情况。若出现骨位不佳者立即需要再次复位,骨位满意后即开始指导患者康复锻炼。整复后即可作手指屈伸活动;1周后握拳伸指活动,紧握中立板立柱30秒,休息10秒如此反复进行;2~3周后练习屈肘关节和肩关节活动;4周后骨痂生长,可逐渐增加活动幅度。另嘱患者每天坚持慢步行30分钟。同时要求患者整复后第3天、第7天、第11天、第15天、第21天、第28天定期到医院复查。若有特殊情况请及时到医院急诊。

2 结果

本组4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8.5±3.5个月。患者分别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优27例,良16例,中等2例,差1例,优良率93.47%。本组患者整复后均无再移位、无畸形愈合和不愈合现象。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6左右[3],最新资料显示桡骨远端骨折人群中60岁以上的患者占75%[4],这意味着绝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而手术常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前必须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合并的内科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术前对血压血糖等进行较好控制才能进行手术。由于手术对老年患者全身情况要求较高,故对伴有较严重基础疾病患者来说难以进行该类治疗。在此情况下,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体现出不可忽视的优势,相对手术治疗来说,该治疗仅需在臂丛神经根阻滞麻醉下完成,麻醉风险相对较低;手法整复对患处形成的二次创伤较小,且治疗时间短;采用小夹板外固定可早期进行康复锻炼,不用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易为患者接受;同时避免了手术创伤大、费用高、风险高、并发症多等不利因素。

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治疗,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①准确有效的麻醉是基础:麻醉师生是否能够找准臂丛神经给予足够的药物剂量是麻醉效果的先决条件,只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才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预防其它并发症的产生同时有利于手法整复;②手法整复团队相互间的密切配合是前提:手法整复团队首先必须对该类骨折要有深刻的认识,从阅片中分析骨折的类型、移位的方向等,预判整复是用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整复时团队在细节上配合默契,注重减轻患者痛苦,通常都能达到较好的复位效果;③定期复查及时调整压垫和夹板是保证:定期检查夹板是否有松动,骨位是否有变化或移动,及时调整压垫的位置,适当调整夹板的松紧度是保证骨位良好的必要条件,保证骨折断端的良好对合促进骨折愈合;④早期功能锻炼是良好促进:早期功能锻炼将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为早期活动可以防止关节粘连,减少肌肉萎缩,提高关节活动度,加强肌肉力量。即使骨位欠理想,通过早期锻炼亦可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⑤对粉碎性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对骨位改善不理想,应早期手术治疗[5],但对于具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通过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能减轻患者创伤痛苦,通过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可尽最大可能保留腕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 杨能,何爱咏.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2,16(1):73-75

[2] 夏志坚.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83-184

[3] 李东亮,徐九峰,袁瑞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中国民间疗法,2011,19(9):45-46

[4] 孔祥全,王剑利,付磊,冯文贤,等.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案及疗效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2,10(6):4-6

中医外治疗法 篇7

关键词:运动训练,中医外治,动脉2号方,毛细血管密度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1],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本病将急剧增加, 无论药物、介入或手术治疗都有其局限性。近年来, 促血管新生技术的出现, 使得在缺血部位重建有效的侧支循环逐渐成为可能, 从而为缺血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2], 血管新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中医治疗本病疗法多样, 重在整体治疗, 疗效稳定, 安全可靠, 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中医外用药物研究更迫在眉睫。

动脉2号方是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周围血管科南晓红主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研制的外用方, 临床常嘱咐病人适当运动, 坚持每日步行运动并配合动脉2号方外用, 预防和改善患者症状, 葛红卫等[3]研究发现运动训练可以促进缺血下肢血管新生, 但运动配合外用药的研究尚少, 笔者进行了实验研究, 观察了运动训练加中药外治法对缺血下肢毛细血管密度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SD大鼠体重250~300克, 来源于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心实验室动物房, 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编号:SCXK (晋) 2010-002, 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编号:SYXK (晋) 2010-002;动物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 模型组、运动组、外治组、运动﹢外治组、正常对照组, 每组18只。

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一抗:CD34 (北京博奥森) , 二抗:兔二抗 (北京中杉金桥) , 显色剂:DAB (北京中杉产品) 。

1.3 模型制作

90只SD大鼠10%水合氯醛 (0.35 ml/100 g) 行大鼠腹腔注射麻醉, 选左侧腹股沟中点向膝部作一长度约2 cm的纵行切口, 紧贴腹股沟下方分离股动脉主干, 除正常组外, 余组行左下肢股动脉结扎及分支剔除术, 造成下肢血管缺血模型。术后前三天给予抗生素 (庆大霉素2万单位, 肌肉注射) , 三天后待伤口结痂后开始治疗。术后10天、17天、21天, 各组取大鼠6只, 进行各项指标测定。

1.4 给药方法

动脉2号方 (黄芪30 g、桂枝10 g、白芍15 g、当归10 g、川芎10 g、莪术10 g、三棱10 g、水蛭6 g、陈皮10 g、柴胡10 g、香附10 g、枳壳10 g、甘草6 g) , 取自山西省中医院周围血管科病房, 取上药1剂加水煎煮1小时后, 取药液浓缩成膏状。外治组:每天局部外敷中药, 并用宽橡皮胶布固定。运动组:自制网状滚筒, 顺时针匀速转动 (10转/分钟) 给予运动训练, 约30分钟, 每天三次。运动+训练组给予运动和外敷中药 (动脉2号方) 。模型组和对照组不予给药。

1.5 检测指标

1.5.1 血管数目及组织学观察

术后10天、17天、21天, 各组取大鼠6只, 取术侧内收肌群一小块肌肉组织, 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标本, 常规脱水, 石蜡包埋, 行苏木精-伊红 (HE) 染色, 镜下观察骨骼肌细胞间血管数目及组织学改变。

1.5.2 毛细血管密度测定

取大鼠术侧内收肌群组织, 免疫组化法处理, 然后进行400倍的显微照相。选择有意义的组织相, 经登录、编号、采集、分析、读取数据、最后存盘, 进行图像分析。图象分析依据: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由CMOS (日本OLYM-PUS公司) 及专用软件 (美国Media Cybernetics公司Image-Pro Plus) 组成。依据阳性免疫反应的图象灰度选择合适的灰度分割阈值, 实现双阈值分割, 得到样品的灰度目标图象, 以人机交互方式测定微血管密度。每例测5个视野, 由计算机计算出所测阳性反应物微血管密度。

1.5.3 血酶测定

分别于术后10、17、21天, 大鼠下腔静脉抽取血液3 ml, 采用免疫抑制法测量外周血肌酸激酶 (CK) 、谷草转氨酶 (AST) 。

1.5.4 坏死例数统计统计

统计大鼠缺血下肢皮肤暗红色、黑色, 组织溃烂例数。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 各组大鼠AST、CK、MVD数据经正态检验P<0.01, 不服从正态分布, 所以采用多个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 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 P<0.05或P<0.01被认为是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坏死例数

术后三天, 大鼠缺血后肢颜色发白, 伤口结痂, 未见明显出血, 7天后伤口愈合, 14天后痂脱落, 未见肢体暗红色、黑色, 无坏疽、未见坏死。

2.2 大鼠血酶测定结果

各组大鼠AST比较:术后10天,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H=13.452, P=0.009, P<0.05, 所以各组间AST水平总体不全相同;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 外治组和运动+外治组AST值明显低于模型组 (P<0.05) 。术后17天,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H=10.327, P=0.035, P<0.05, 所以各组间AST水平总体不全相同;经LSD检验, 运动+外治组明显低于模型组 (P<0.05) 。术后21天,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H=15.564, P=0.004, P<0.05, 所以各组间AST水平总体不全相同;经LSD检验, 运动组、外治组、运动+外治组AST值显著低于模型组 (P<0.05) , 其中运动+外治组值最低 (P<0.01) 。见表1。

注:与模型组比较:aP<0.01, bP<0.05

各组大鼠CK比较:术后10天,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H=6.216, P=0.183, P>0.05, 所以各组间CK水平总体相同。术后17天,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H=5.933, P=0.204, P>0.05, 各组间CK值差异不显著。术后21天,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H=5.284, P=0.036, P<0.05, 所以各组间CK水平总体不全相同, 经LSD检验, 运动+外治组CK值明显低于模型组 (P<0.05) 。见表2。

注:与模型组比较:aP<0.05

2.3 毛细血管密度 (MVD) 测定结果

术后10天,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H=8.137, P=0.087, P>0.05, 所以各组间MVD总体相同。

术后17天,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H=12.006, P=0.017, P<0.05, 所以各组间MVD水平总体不全相同。经LSD检验, 运动+外治组显著高于模型组 (P<0.05) 。

术后21天,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H=18.767, P=0.001, P<0.05, 所以各组间MVD水平总体不全相同, 经LSD检验, 运动+外治组MVD值显著高于模型组 (P<0.01) , 运动组MVD值显著高于模型组 (P<0.05) , 见表3。

注:与模型组比较aP<0.01, bP<0.05

2.4 病理

HE染色后, 电镜下观察病理组织:空白组大鼠肌细胞排列整齐, 肌纤维间有一定量血管分布 (A) ;模型组大鼠肌细胞萎缩, 间质增生, 血管数目较空白组增多 (B) ;外治组大鼠肌细胞萎缩较轻, 肌纤维间血管分布数目较模型组多 (C) ;运动组肌纤维间血管数目增多 (D) ;运动+外治组肌细胞萎缩轻, 肌纤维间血管数目明显增多 (E) , 见图1。

3 讨论

外治法是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独特疗法, 其作用直接, 见效快, 外敷疗法包括外用膏药、油膏、药粉、酊剂、洗药等, 以温通血脉, 扩张周围血管, 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改善患肢缺血状态。中医认为血管生成与气血相关, 补气活血、行气通脉等可能具有促血管新生作用, 动脉2号方由 (黄芪、白芍、桂枝、当归、川芎、莪术、三棱、水蛭、陈皮、柴胡、香附、枳壳、甘草) 组成, 功效:益气活血, 滋阴复脉。方中黄芪补气促血行, 莪术、三棱、水蛭活血去瘀, 当归、白芍、川芎养阴补血行血, 使阴血充, 脉络盈, 有助血行, 又可防祛瘀伤正, 本研究把外治与运动训练结合, 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外用药涂敷不经过胃肠道, 可以直达病所, 促进药物吸收, 使用简单, 安全可靠, 患者易于接受, 依从性较好, 配合运动训练, 既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又加快药物的吸收。从中医理论分析, 运动训练结合中医外治 (动脉2号方) 可补气活血祛瘀, 养阴复脉, 有效改善组织缺血。

A正常组;B模型组;C外治组;D运动组;E运动+外治组

本实验MVD值是评价血管生成的指标, MVD值越高说明新生毛细血管越丰富, 血管新生须经历一系列复杂过程, 故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0天MVD值变化差异不显著, 但术后17天、21天, 运动+外治组MV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得出运动+外治组可以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 其促血管新生作用强于单纯的运动训练或外用药物。组织缺血的严重程度[4]还可以通过酶学的变化来反映, 正常情况下, 外周血中的酶活性远比组织中的低, 随着造模结扎动脉后, 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可引起血清酶异常升高, 随着治疗的进行, 后期血酶呈下降趋势, 运动+外治组值最低, 也体现了运动+外治组下肢缺血最轻。证实了运动+外治组的血管新生程度最强。

中医药在防治下肢缺血性疾病中应用前景广阔, 在降低患病率, 致残率, 提高治愈率方面中将会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我们得出运动+外治 (动脉2号方) 能够促进缺血下肢的血管新生, 但临床中一旦患者出现了坏疽感染等严重危及生命的情况, 慎用外用贴敷疗法, 缺血肢体创面忌用腐蚀性和刺激性药物, 应该及时给予必要的抗炎、手术治疗, 以免延误病情。运动加外用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临床价值有多大, 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及临床观察。相信随着人们对其机制的深入研究, 将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Latza U, Stang A, Bergmann M, et al.The problem of response i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in germany[J].Gesundheitswesen, 2004, 66 (5) :326-336.

[2]蓝海峰, 李尚珠.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进展[J].医学综述, 2006, 12 (21) :1289-1290.

[3]葛红卫, 何延政, 梅燕.运动训练对大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3 (5) :413-415.

中医外治疗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0例患者, 其中男144例, 女76例;年龄最大81岁, 最小3岁, 平均45岁。发病原因多为跌倒、摔倒致伤。对照组50例, 其性别、年龄与治疗组基本一致。诊断均以临床症状体征和标准X线片为依据。

1.2 治疗方法

1.2.1 杉木皮夹板制备

新鲜杉树皮经过整平加压, 绑扎后, 均匀喷洒“消瘀酊” (系我院自制药液) , 置放于避阳处阴干, 让其充分发挥阴阳平衡药理作用, 材质处理后的杉木皮具有硬性、韧性, 可塑性及药性的中和作用, 经上述处理后的杉木皮用时不易开裂、折断、扭曲变形, 方便备用。

1.2.2 杉木板固定方法

夹板固定骨折处后, 捆扎时要求活结固定, 松紧适度, 随时检查并调整夹板松紧度, 经常观察外固定伤肢血运、温度、感觉等情况。此外, 夹板的规格、宽窄、长短等则因人而异, 随机变化。

1.2.3 钛金、可吸收螺钉内固定

采用常规骨外科手术方法, 因骨折部位不同而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用钛钢板固定。

1.3 结果

杉木夹板组220例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90.15%, 平均手术时间1.0h, 平均住院时间16d, 平均住院费用3500元。

对照组50例, 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83.5%, 平均手术时间3.5h, 平均住院时间25d, 平均住院费用12000元。

2 病例

2.1 肱骨外科颈骨折

常见的肱骨外科颈骨骨折分为两型, 即内收型和外展型, 我们在临床中采用了自制特异型杉木皮夹板, 通过本身的杠杆加压固定, 使断骨自然归位, 具体操作如下。

2.1.1 夹板制作

取常规处理之杉木皮, 操刀按比例制成四块条状样型, 一般上臂后侧板较前侧板长5~6cm, 并用胶布粘于外侧毛面, 以加强其弹性作半弓定位, 并在此端中内打小孔, 腋窝端夹板, 贴胶布作半园形处理, 再将4块夹板用绷带按三七对叠环绕处理, 其中前后夹板近端作打孔备用, 凡打孔处栓入绷带待用。

2.1.2 夹板使用

伤者处坐位, 将伤肢中立屈肘90°, 用宽布带悬吊于胸前, 术者取后侧弓形板, 做超肩关节置放, 将弓型穿孔带达对侧腋窝下作活结固定, 再行用绷带于患者上臂环绕至肘部, 使后侧夹板紧贴上臂后侧肢体。事后用半圆形夹板置于腋下, 并用绷带穿入圆孔待用, 接着将前后侧及近端作对侧打结固定, 助手手置患肢腋下, 曲肘前位, 稍作对抗牵引, 术后使用腋下半圆穿带板进行由前后拉紧绷带使向前移位至远折端复位, 打活结固定即可。

2.1.3 临床体会

此方法不必按常规, 对患者取仰卧位, 多人对抗牵引, 术后扣压正骨法, 程度上减轻伤者复位时痛苦, 同时伤者取坐位, 患肢悬吊胸前, 减轻了肌腱痉挛, 而使患肢松弛, 略作对抗, 即可顺势纠正重叠移位, 而达到骨折回位之态, 使腋下半圆穿孔带通过其杠杆作用拉力, 使半圆夹板收缩复位, 此方法可以在轻松、言谈、和谐的气氛中完成全过程。

2.2 桡骨远端骨折

临床上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2种, 现以桡骨远端骨折伸直型为例。据其远折端向背侧桡侧移位之特点, 采取加压小夹板的制作, 固定、复位。

2.2.1 夹板制作

取药泡后阴干的杉木皮, 根据患者近腕骨的移位方向及其解剖特点, 确定为四肢夹板, 同时也根据各类夹板在复位、固定所起的作用而进行特殊的制作, 其背侧板超关节、前侧板至腕横纹, 桡侧板较尺侧板短3cm许, 尺侧板超关节, 前后夹板与桡尺板宽度为2∶1, 其次4块夹板近端的长度为近肘关节3cm处, 通过尺骨茎突背侧板外作一半圆型切口, 使尺骨茎突暴露不受压迫, 然后分别对四块夹板用绷带三七对叠环绕, 用胶布作固定, 在半圆形切口桡侧处 (即半圆孔外侧) 置放棉垫, 厚度达0.5~1.5cm, 用胶布固定, 前侧夹板远端1cm处 (近腕关节处) 置放棉垫, 桡侧板远端内侧处加棉垫。

2.2.2 夹板使用

夹板制作好后, 分别置放夹板, 按上、中、下用绷带打活结捆扎, 然后术者用左手握托伤肢腕上方, 右手握住手掌进行对抗牵引, 借助夹板的外应力使骨折回位。

2.2.3 临床体会

此法的特点是:通过夹板加垫固定, 术者左手固托腕上骨折处, 随术者右手牵引之态, 顺势接骨, 一气呵成。

2.3 内外踝骨折并踝关节脱位

内外踝关节脱位, 在临床上常常采取骨牵引, 外科手术的治疗, 往往治疗周期长, 伤者痛苦大, 踝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比较困难, 费用较高。本人通过多年临床实践, 在小夹板使用上同步运作, 三方夹挤, 轻松固定,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又加强了骨折的稳定性, 同时有利于病人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2.3.1 夹板制作

杉木板四块, 内、外侧夹板超关节, 后侧夹板上宽下窄, 前夹板呈三角形制作, 后夹板不作超关节制作, 其中内外侧夹板宽度略窄于伤肢小腿侧方的直径, 四夹板近端长度不超过足三里。均用绷带三七对叠环绕, 然后根据内外踝骨折关节脱位、移位方向, 确定主夹板的制作。

2.3.2 夹板使用

以踝关节向外侧移位为例, 那么内侧夹板为主夹板, 在此夹板的上、下端 (即内踝的下方) 分别加棉垫, 棉垫的厚度以不压迫内踝为限, 将该夹板置于小腿的内侧, 然后用绷带内、外踝上3cm处分层环绕将骨折的近端向内侧牵拉, 使踝关节复位, 同时内、外踝骨折随之归位, 与之同时将外侧板按外踝解剖特点塑形, 置放于小腿外侧, 再置放前后侧夹板, 分别按上、中、下绷带活结固定, 足跟底用宽胶布作内、外侧板对贴固定即可。

2.3.3 此小夹板制作复位的特点是

以内侧夹板或外侧夹板为主体定位。通过环形绷带牵拉, 内外合作, 一点定乾坤。

3 讨论

衫树皮夹板的临床运用, 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从一个粗料的外固定材料到一个精制成型, 分工明确化, 材质药性化, 利用它的本身韧性、弹性、可塑性转变成使用型, 同时, 因为取材地道自成一体, 构成因人而异, 充分发挥了中医特色疗法, 体现了人与自然, 阴阳协调, 动静结合的原则。我们观治疗的结果与张玉柱等相接近[2]。正因为其可行性、可用性、直观性、经济性, 更易为人们所接受, 而沿用至今。

总之, 本人通过近30余年的骨伤临床实践, 认识到只要用心, 科学合理利用, 杉树皮处理到位, 灵活变通, 杉木皮外固定治疗骨伤, 就可达到以柔克刚, 以小制大, 四两拨千斤功力。由于各种原因, 目前对杉树皮夹板的制作和使用, 还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 这也是制约其不能大规模推广的重要原因,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根据名老中医唐益扬[1]的经验, 采用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各类骨折。方法 取药泡后阴干的杉木皮, 根据患者骨折的部位、方向及其解剖特点, 制作成不同型状的夹板备用。结果 近2年来共治疗各类骨折患者220例。经随访, 结果优良率达90.15%, 在骨痂形成速度、住院治疗时间、手术操作难度和治疗费用等方面都明显优于用钢板内固定。结论 杉树皮就地取材, 经济实用, 绿色环保, 可塑形和柔软性强, 临床使用时不易压迫软组织、影响血液流动和损伤神经, 并能加速骨痂形成, 是最佳的固定材料之一,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杉树皮夹板,钢板固定,骨折

参考文献

[1]唐益扬, 唐裕扬, 唐梦雄, 等.祖传正式骨疗法[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18~119.

中医外治疗法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诊治的口腔溃疡10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4例。对照组54例, 其中男29例, 女25例;年龄18~50 (29.5±4.7) 岁;疱疹样溃疡患者7例, 轻型溃疡25例, 重型溃疡22例。治疗组54例, 其中男28例, 女26例;年龄18~51 (29.9±5.2) 岁;疱疹样溃疡9例, 轻型溃疡24例, 重型溃疡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有可对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使用金霉素药膜外贴, 应用时在患者溃疡面出贴一块比溃疡面略大点的药膜, 每日贴敷4次。同时使用12%洗必泰溶液 (批号:H32026054, 无锡福祈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含漱, 3次/d。

1.2.2 治疗组

在给予金霉素药膜 (陕西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 (2011) F70014号) 外贴基础上加服中药方剂, 方中组成黄连15g、灯心草6g、桂枝15g、茯苓10g、苍术10g、生地12g。水煎, 取汁300~350ml, 1剂/d, 分早晚两次温服。两组治疗一个疗程7d。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依据溃疡愈合情况与临床症状进行评定。 (1) 治愈:疼痛消失, 黏膜恢复正常且溃疡创面完全消失; (2) 显效:疼痛消失且溃疡创面基本愈合; (3) 有效:疼痛减轻且溃疡创面面积减少、未愈合; (4) 无效:疼痛与口腔溃疡均无缓解。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1.4 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期间溃疡体征、症状愈合情况, 平均溃疡愈合时间及随访1年后溃疡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治疗组54例患者治愈29例, 显效13例, 有效10例, 无效2例;对照组54例患者治愈20例, 显效11例, 有效11例, 无效1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 (96.29%) 显著高于对照组 (77.78%) ,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两组溃疡愈合比较

治疗组54例患者3d口腔溃疡愈合患者23例, 对照组愈合14例。治疗组口腔溃疡3d愈合率 (42.59%) 明显高于对照组 (25.93%) ,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组口腔溃疡愈合时间 (3.49±2.71d) 明显短于对照组 (7.54±4.82d) ,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2.3 两组1年内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54例患者1年内口腔溃疡复发率 (7.41%) 明显低于对照组 (16.67%) ,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3。

3 讨论

口腔溃疡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临床疾病, 现代医学病因不明[7]。其形成与维生素、内分泌紊乱、感染、氧自由基作用、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8]。非特异性炎症为其主要病理学表现, 呈急性炎症,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局部受损的上皮细胞水肿变性, 从而致使管腔狭窄闭塞, 并发生炎症浸润、纤维性渗出及局部组织性坏死等[9]。

中医学认为口腔溃疡属“口疮”范围, 病因主要包括: (1) 饮食不洁, 因偏食或过食辛辣肥厚之品, 导致循经上攻, 火热内生, 熏蒸口舌, 或湿热上蒸, 从而致使发生口疮; (2) 外感火邪与燥邪, 火为阳邪, 其性炎上;燥邪干涩, 易伤津液, 津伤火灼, 乃发口疮; (3) 情志过极, 心烦不寐, 思虑过度, 五志郁而化火, 心火下移至小肠, 循经上攻至口活心火亢盛, 上炎熏灼口舌, 均能导致口舌生疮; (4) 素体阴亏, 内生虚火, 从而灼伤口舌, 而致口舌生疮。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主。

本文方中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的功效, 外用可治疗口疮、湿疹等, 内服可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痈肿疔疮;灯芯草具有清热利尿、引邪下行功效, 可知口腔溃疡;生地黄可清热生津;桂枝温脏祛寒;茯苓利水渗湿;苍术味苦辛温, 具有解郁辟秽, 燥湿健脾。全方配伍应用可治疗口腔溃疡。同时联合金霉素药膜外贴可局部消炎止痛。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金霉素药膜外贴联合中药方剂治疗口腔溃疡总有效率 (96.29%) 显著高于仅用金霉素药膜外贴 (77.78%) ;口腔溃疡3d愈合率 (42.59%) 明显高于金霉素药膜外贴 (25.93%) ;且平均愈合时间 (3.49±2.71d) 明显短于金霉素药膜外贴 (7.54±4.82d) ;1年内口腔溃疡复发率 (7.41%) 明显低于金霉素药膜外贴 (16.67%) 。综上所述, 金霉素药膜外贴联合中医方剂对口腔溃疡患者治疗疗效显著, 平均愈合时间短且不易复发, 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清, 孙增为.中医治疗口腔溃疡42例[J].河南中医, 2013, 33 (8) :1287-1288.

[2]陈建发, 陈引香, 肖建秋,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 2010, 31 (2) :100-102.

[3]李春岚, 李玉芳, 彭莉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口腔溃疡56例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 (7) :1335-1335.

[4]黄开明, 沈映冰.裸花紫珠片内服外敷治疗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药材, 2012, 35 (8) :1364-1366.

[5]汪文银, 何文霞, 方俊,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 (8) :212-214.

[6]侯淑军.升麻黄连汤治疗口腔溃疡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13, 35 (8) :1147-1148.

[7]刘静.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34例[J].河南中医, 2012, 32 (7) :897.

[8]毕振宇, 刘阳, 翟丽平,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65例临床分析[J].洛阳医专学报, 2002, 20 (2) :142-143.

中医外治疗法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肝胆外科自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因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收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上腹部B超、CT或MRCP检查明确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 且未合并其他胆系疾病, 无手术禁忌证。本次研究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84例, 其中男40例, 女44例;年龄24~67岁, 平均 (33±3.7) 岁, 病程4个月~2年, 平均 (8±2.5) 个月。按手术方式不同以传统开腹手术为对照组, 内镜手术治疗为实验组, 每组各42人, 进行统计学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轻重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手术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常规检查无手术禁忌证后行开腹手术, 按传统术式进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胆总管切开取石、留置T管引流。术后抗生素静脉滴注3天, 常规检测血、尿淀粉酶变化。2周后用泛影葡胺经T管进行胆管逆行造影, 确定有无结石残余, 若胆管内无结石影存在可在术后4周拔除T管。

1.2.2实验组患者先行经内镜逆行性胆管造影 (ERCP) , 明确胆管解剖走形、结石所在位置、大小、数量。根据患者胆管内结石的大小及十二指肠乳头具体解剖情况在乳头行10~15mm切口, 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EST) 。如果探查胆管结石在10mm以内, 用网篮取石;若胆管结石直径>10mm, 采取机械碎石后用网篮和气囊导管按顺序取净结石。胆管内结石取净后行ERCP, 明确无结石残留后, 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放置引流管。术后抗生素静脉滴注3天, 常规监测血、尿淀粉酶变化。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5.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检查发现对照组中3例结石残余, 手术成功率92.9%;实验组中2例结石残余, 手术成功率95.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产生并发症。实验组术中及术后各观察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表1) 。

3讨论

目前临床上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方式不一:保守的体外冲击波或者激光碎石、口服药物溶解结石等办法均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3];传统的手术治疗通过开腹进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胆总管切开取石、留置T管引流等手段, 可以有效地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 但是开腹手术又存在着患者的创伤大、心理压力大、术中风险大、住院时间长, 手术费用高等缺点, 而且留置T管时间长有引起感染的风险[4]。经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同时联合十二指肠镜进行胆道探查和胆道取石, 依靠微创技术治疗胆石症, 在保证与传统开腹手术疗效相一致的情况下, 同时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风险小、术后恢复快、减小患者经济压力的优点, 可以成为无禁忌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从美观上言, 利用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具有瘢痕小、脂肪液化可能性降低的优势, 尤其适用于女性患者和年轻患者[5]。

本研究结果显示, 传统开腹手术和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且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内镜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肠道功能恢复快, 伤口愈合快等优势, 值得向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手术效果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3:298-299.

[2]赵波.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疗效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23:82-83.

[3]任雪峰, 张庆, 石定, 等.LC联合ERCP、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附26例病例报告[J].肝胆外科杂志, 2011, 2:120-122.

[4]林天龙, 毛志海, 张卓,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联合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1, 6:541-544.

上一篇:主变扩建工程下一篇: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