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提问

2024-07-27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提问(精选十篇)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提问 篇1

一、抓住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的直接提问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提问形式。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 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要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或者引申处等地方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和“要害”处, 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分量, 又要做到难易适度, 这样就有利于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 从正确的立场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 教师在讲解某历史事件时基本上都会采用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的顺序, 在这三部分的讲解过程中就都可以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简单一点说也就是直接提问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样。

二、激发学生逆向思维的反面提问

这是教师“反其道而行之”, 从问题相反的层面或者相反的角度甚至其他角度提出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 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深刻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鸦片战争》时, 教材上讲到“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 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这时教师便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 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争先恐后, 纷纷作答, 有的学生说禁烟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如果没有禁烟这个借口他们也可以找出别的什么借口, 或者干脆就直接发动侵略战争了。也有的学生讲这是由当时国际和国内复杂多变的局势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 可以进一步提出:这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 (是英国侵略者蓄意要以此来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 把中国彻底地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这场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呢? (中国禁烟。) 这样连续的反问可以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透彻地分析问题。

三、增强直观性和历史表现的观察提问

为了增强教材直观形象的渲染力, 形成良好的历史表象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像等教学的手段。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讲解下使学生向逻辑思维转化, 从而找出规律和强化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 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 可让学生观看《甲午风云》的一段录像或视频, 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浓烈的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会向右倾斜上升?这说明致远舰虽然多次中了敌弹, 但仍是顽强坚持战斗, 宁可粉身碎骨, 葬身大海, 也要开足马力撞向“吉野”舰的英雄壮举。教师接着再追问:为什么致远舰没有撞到“吉野”舰而反中了鱼雷呢?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是致远舰的制造技术没有“吉野”舰先进, 这样可以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凸显主题的情境提问

这是教师利用激越高昂的情感、字字珠玑的艺术语言, 或者用多媒体的手段来烘托气氛, 凸显主题, 使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生动、形象、逼真地再现, 创设一种意境, 以此强化情绪记忆, 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深刻教育。例如, 在讲著名维新派人物谭嗣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等英雄人物时, 将他们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神态, 用毫不畏惧、铿锵坚定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在此基础上再提问:谭嗣同、李大钊等为什么敢于斗争, 视死如归呢?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后, 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抱负、志向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是因为他们坚信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 一切反动派终究是要灭亡的, 革命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提高学生认识程度的判断提问

根据史实, 引导指点, 把学生的认识程度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 从而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比如, 科学论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样的一个真理论断是从对民主革命时期的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认真、严肃的判断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的历史事实,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简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1)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 (2)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 (3) 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 (4) 北洋军阀和蒋介石欲把中国带向何处? (5)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除中国共产党外, 中国近代史上的各种政治力量都无法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 建立新中国,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六、加深学生对知识内涵与外延认识的对比提问

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加以对比, 经过教师的引导,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如, 在教学商鞅变法时, 可提问学生“废”和“立”各是什么? (1) 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 建立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 (2) 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的世袭制, 建立耕战之功, 重视农业生产的新风。 (3) 建立县制:废除奴隶制的分封制, 建立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除与一建立的对比提问, 既使学生掌握了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又使他们认识到了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 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七、提高学生鉴别能力的类比提问

将有相关意思的一些历史知识归类后进行比较, 在提问中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异同, 从而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大有裨益。比如, 将两次鸦片战争进行比较, 教师的提问从参战的国家, 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内容、战争的结果中进行, 让学生回答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同之处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最后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发展, 使得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结论。这样的类比提问昭示了历史发展的深度。此外, 如果将东西方古代几位著名的思想家孔子、老子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类比提问, 可以彰显历史发展的广度。

八、培养学生变通能力创新精神的扩散提问

针对一个问题, 多层次、多角度地提问, 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整合与掌握知识, 这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提问形式。这种扩散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和创造精神。如, 教学《明治维新》, 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后, 教师提出: (1) 如何正确评价明治维新? (2) 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3) 比较一下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4) 为何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而中国的戊戍变法却不能?如此一题多问, 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又懂得了灵活运用知识,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艺术, 提问有多种形式, 但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宗旨,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论运用何种提问的方式, 都始终要围绕着这个宗旨进行。

参考文献

[1]金兆祥, 韦玉.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反思[J].中学历史教学, 2008.11.

[2]魏授章.历史课堂教学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利用提问,实现这一目标。提问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提问,与学生开展有效互动。

一、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可利用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这部分知识时,如果教师提问辛亥革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就不会提起学习兴趣,也不会主动思考;而如果教师将问题改为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是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他们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有趣,从而主动寻找答案。

二、把握时机

提问时机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效果,因此要想发挥课堂提问的最大作用,教师就要把握时机,恰当提出问题。对此,教师可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部分内容时,如果教师提问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学生就会感到突兀,无法很好地理解这个问题;而如果教师先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讲授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认识到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根本的因素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从而得出启示国家独立统一是富强的前提。

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思而不得的时候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循序渐进,层层剖析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且层层渐进。因此,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必须由浅入深、逐步深入,一个环节连一个环节,体现出知识的整体结构,呈现出问题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引导学生体会历史知识的层次性。

此外,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认识问题和理解问题的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提问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然后提问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了哪些暴政,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后提问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呢。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四、积极鼓励与评价

教师要妥善处理学生的回答,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正面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做到公平公正,以正面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学习。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出不同的见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篇3

【关键词】课堂提问 设计策略 控制策略 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58-02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艺术,而且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如果运用得当,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周密思考,设计出一套循序渐进的问题,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提问。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流利的表达习惯,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把历史教学的课堂变为生动活波,有问有答的场所,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一、课堂提问的目的

教师的提问和对学生回答的评语是交谈的最好形式。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及时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提问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创造大量的课堂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语言材料。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所提的问题要简明扼要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使学生听了以后,即可了解其意义,而且当他思考答案时,能够把问题记在头脑中。一个问题若冗长复杂,学生就会听了前句忘后句,很难把握问题的中心,使学生无从回答,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和乏味,更谈不上积极思考了。因此,问题必须简明扼要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体现问题的有效性。

2.所提的问题要有科学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和提问方法要有科学性,语言的生动化、形象化应以不丧失科学性为前提;一个问题中若有连问,先后顺序不要出现逻辑性错误,问题的叙述和书写也不能出现语法错误。教师提问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3.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所提的问题要具有覆盖性和普遍性,好、中、差各种档次的学生都要照顾到。不同目的、不同程度的问题,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在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时,应多问中、差两类学生;在训练重、难点时,则要多问好、中两类学生。如果对成绩差的学生提问较难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反而会使他们背上心理包袱。

三、课堂提问的策略

1.在提问前充分运用

设计合理提问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语言来自于生活,反过来又要应用于生活,因此让历史学习能够紧密地联系生活是十分必要的,不然课堂就会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提问内容具有生活性。这样的提问会拉近教者和学生距离,激发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学习热情。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扩充知识,而是通过信息的分析和整合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信息性问题不可过多,要尽可能地提出启发思维的问题。教师设计问题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掌握好其广度和深度,用低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同时问题又不宜太简单,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知识水平要有一定的难度,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在提问过程中灵活运用控制策略。

营造开放式课堂氛围,积极诱导学生。首先,教师要设疑,这些问题既要有客观存在的知识性问题,又要包含主观意识的人文性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太难而自己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就要大胆地质疑。教师就要善于把握良机,积极主动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改变提问条件,诱导学生回答结论,或改变结论,让学生提出条件等;鼓励学生自由思考,“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甚至“异想天开”,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推测,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框内。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随时当众提出疑问。对学生所提问题给予足够的尊重与重视,并当堂解决以加深印象。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所提问题的质量及其采用的提问策略直接影响学生回答的正确率,并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环境,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以保证问题的质量。同时,教师还要灵活运用各种提问策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手段。教學实践表明,在历史教学中有计划地使用数学组织课堂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提问 篇4

关键词: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优化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精心设置问题情景, 提问出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等的问题。它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 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媒介物, 是搭建课堂教学活动的脚手架, 实现提问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但在课堂教学中, 许多教师开展师生互动活动只有其形式而无实质, 教师在课堂上的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作了具体的调研和分析。

一、当前历史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表现

(1) 浅显琐碎问题过多, 没有方向性。

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提问时只要求学生回答“是 (对) ”与“否 (错) ”, 变“满堂灌”为“满堂问”, 致使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提问不科学, 不实际。

有些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 不研究学情, 在课堂上随意设问, 想起什么问什么。结果使所提问题要么过浅, 要么过深, 要么不着边际, 可有可无。

(3) 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无法充分思维。

多数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搭花架子, 提问时, 生怕时间不够, 只留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 并在学生还未想好答案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 其结果导致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信心, 减少了学生的思维, 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能力。

(4) 重结论轻过程, 提问流于形式, 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

有些教师“戴着有色眼镜”提问, 只提问少数优生, 不给“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这样做只照顾了小部分学生而冷落了大部分学生, 影响了全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5) 教师评价枯燥, 无法给予针对性的反馈。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作答只简单地说“对”或“错”, 并未向学生作引向、指点迷津, 更有甚者, 对学生的回答不理不睬, 未作评价就让学生坐下。

二、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充分挖掘提问的功能

(1) 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教师要设计启发性的提问, 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学习中来,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2) 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

教师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 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反馈, 或鼓励, 或引导, 充分了解学生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3) 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一般在新课导人、主题学习、课堂小结等阶段进行提问。教师通过导人提问,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主题学习提问, 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脉络, 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通过课堂小结提问, 达到画龙点睛, 检查反馈, 升华知识的目的。

(4)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教师应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 培养学生的识记、认知、理解和知识迁移等能力, 从而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2.准确把握提问的原则

(1) 联系实际。

就是从社会热点与生活热点人手, 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 设计问题, 提高学习效率。如台湾问题, 教师可提供当前的重要材料, 如台独活动的猖獗、两岸的交流、我国政府对台湾的政策、美国政府有关台海问题的政策等, 进行设计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加深对台湾问题的认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奋发向上的斗志。

(2) 以旧促新。

就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经验出发, 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创设问题情景, 以旧启新, 新旧整合。在巩固学生已有知识的前提下, 突破学习的难点、重点和疑点, 生成新的知识结构, 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 合理运用等待和赏识激励。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首先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 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 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也应该等待足够的时间, 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 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 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其次要赏识激励每个学生。人需要赏识, 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当学生得到老师的赏识时, 就觉得自己有进步, 能学好, 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 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 正确的应加以赞赏, 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 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 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 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以利再学。学生答题正确了, 教师可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样”“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语言予以赞赏。

总之,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 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在设计提问时, 一定要遵循提问的原则, 从教学的实际需要人手, 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 设计出有效性问题, 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乱问、滥问, 以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历史教学.教育与教师, 2008, (9) .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提问 篇5

现代汉语词典中,提问的含义是“提出问题来问”,泛指一切有询问形式、询问功能的句子。而本文所谈的提问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学生通过思考作出回答。”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诗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他主张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即要注意提问的艺术。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有效实施的基础。当前,历史教学改革提倡变灌输式为启发诱导式,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下面,笔者试从历史课堂提问的功能出发,对提问的原则、方法做粗浅探讨。

一、中学历史课堂提问有哪些功能

(一)激发兴趣、乐于学习。众所周知,中学历史课内容繁杂、知识点分散、记忆性东西过多,这些特点造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动力不足。但是,我们通过对600余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并不十分讨厌历史知识,甚至有34%的学生还十分喜欢历史。然而,由于通常的课堂教学方法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时间一长,对历史的热情、兴趣日益降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正是为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供有利条件。它改变了过去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变授为学,使学生从亲身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唤起他们丰富的情感体验,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对历史课的心理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达到激趣乐学目的。

(二)启发思维、辩理析髓。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始终是摆在广大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永久课题。虽然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很多,但应该说,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失为一个启发学生思辩的基本范式。它可以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情境,指出思考的方向,提供思索的空间。通过教师的设悬置疑,激发思考,启迪学生去认识矛盾,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

(三)反馈信息、教学共赢。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教与学的本质是一种交流活动,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对教授情况的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课堂教学中反馈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其中,课堂提问是教师取得有效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同其他的信息反馈手段相比,具有更及时、更具体、更准确的特点。首先,它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当堂的学习情况,从而根据学生构答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过程,突出重点、难点;其次,教师还可根据课堂上的问与答,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掌握的情况,把握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差异程度,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中学历史课堂提问应坚持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提问的设计应遵循教与学的实际需要而定,针对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而进行。从教学角度说,每节课都有一个中心内容,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问的设计应围绕其展开。针对教学的重点内容,要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对教学的难点内容,设问应平中出奇,浅中见深,理清头绪,化难为易。针对性原则要求提问时应避免中心和目的不明确的随便提问,特别是信口提问一些细枝细枝末节或者无关痛痒的问题,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二)启发性原则。在课堂上,教师应善于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且能更加深入地探究所研究现象的本质的各种问题,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是关系课堂教学效果成败的关键。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引导学生到思维“王国”去探求,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尽量少问诸如“《史记》的作者是谁?‘

五、四’运动发生在哪一年?”等缺少思路诱导、启发探究价值的问题。只有当教师的设问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又略高于其现有水平,需要“跳一跳才能摘果子”的问题,他们关于怎样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才有可能真正被诱发,思维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才能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积极探究、多方思索,摘下思维的甜果。

(三)效益性原则。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遵从学校教育的要求,执行学校教育的各项规定。首先,它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一学期多少学时、一周多少学时,一节课多长时间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其次,它受到教学内容的限制:一学期讲授多少内容、每周的教学进度、每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等也都有相应的规定。这些就要求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提问的效益性,切切不能多多益善。一堂课仅短短的45分钟,倘若凡事都问个为什么,既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又影响了整个教学的安排。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遵循效益性原则,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服务于教学的,也是服从教学的,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二者关系,恰当提问、适时提问,杜绝乱问、滥问,以达到更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恰当运用各种课堂提问方法

(一)直问和曲问。直问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提问的目的在于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切入主题,获得直接的答案。

(二)趣问和妙问。趣问和妙问同样是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的有效方法。趣问指用形象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提趣引思,使无疑变有疑。

(三)窄问和宽问。窄问即针对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分析的提问,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是谁提出来的?其内容有哪些?”等。宽问即即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进行逻辑归纳和概括的提问,如:“应该怎样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作用?”这种发问,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对比和深入分析。因此,对这类问题所作的构答常常要超越课本知识,而包含一定的个人判断因素。由此可见,窄问具体而明白,宽问概括而富有逻辑性,课堂教学中应视教学需要而有针对性运用,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兴趣盎然的构答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且意犹未尽。

(四)单问和重问。单问是指仅提一个问题,然后释疑。它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的需要,针对其重点内容而设问。一堂课的提问往往由几个单问组成。

提问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重要性 篇6

中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原则只有一个:在发挥教师组织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导问

导问是一种启发诱导的提问方式,即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的性质时,学生往往搞不清楚土改运动是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还是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这时教师可提问:“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那么,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要把生资料由私有制变为什么制?” (学生回答:变为公有制)教师再问:“土地改革后把土地分给了谁?有没有实行公有制?”(学生回答:分给农民,没有实行公有制)教师接着再问:“既然没有实行公有制,那么土地改革能不能算是社会主义革命?”(学生回答:不能)教师再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不是反封建?”(学生回答:是反封建)教师接着说:“那你们说土地改革运动是不是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学生回答:是)教师最后指出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是属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这样通过层层诱导,学生便得出了正确结论。

二、连问

连问是一种连续延伸的提问方式,即教师依据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在提问时,层层深入,步步逼进,以达到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释疑解难的目的。例如,讲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时,教师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提问学生: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⑤比较明朝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通过这一连串的提问,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笼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从而理解和掌握为什么到明朝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发展趋势。

三、反问

反问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常规思维时,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若依据教材表述:“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教师可反问:“有人假想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往往是违背学生情感和事物常理的,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基本上都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状态,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会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问:“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学生从中可以学到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多元的视角分析问题,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鸦片战争的爆发。

四、巧问

巧问是指教师对教材中一些不大引人注意的问题巧妙设问,开启学生的思维。主要指教师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像等手段,增强直观形象的渲染冲击力,让学生直接面对历史表象而形成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掌握历史规律或加强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例如,讲甲午中战争中黄海大战时,可以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通过这些细节的观察,启发学生体会致远舰多次中弹,而又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教师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經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再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五、虚问

虚问是一种虚中有实的提问方式,教师在提问时,巧设疑障,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例如,讲戊戍变法中那拉氏阻挠变法时,教师提问:“光绪帝为什么不下一道诏书把那拉氏囚禁起来?”教师明知光绪帝没有实权,不可能把那拉氏囚禁起来,这一问是虚问,目的是引出学生回答:“光绪帝没有实权,大权掌握在那拉氏手中。”这样就为后面讲戊戍变法的失败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历史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7

一、以提问进行导入

精彩的教学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与戏曲的序幕, 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集中学生注意力, 揭示教学主题等作用。而教学导入设计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提问。如, 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导入时, 我在让学生观看英国国王和首相照片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下问题:谁是英国的实际统治者?为什么?当今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以提问方式进行导入, 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且营造出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学生有的认真思考, 有的举手回答, 从而为新课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减少提问的随意性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对提出探究性问题十分重视, 但问题的设计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 通常采用的是泛泛而问的方式, 只是就事论事, 这样的提问肯定是耗时低效的。如, 在上课时, 教师经常会问一些像是不是、对不对等“口头禅”式的问题。起初, 学生有可能还会积极配合, 但长此以往, 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回答的兴趣, 而且会降低其思维能力。虽然教师在某些问题上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但对课堂教学没有多大帮助, 或是重复处理同一个问题。为此,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明确问题应该在哪设置, 问什么, 如何问, 想达到什么目的, 做到宁缺毋滥。设置了问题, 教师就得处理。无效问题一旦提出, 则覆水难收。一节课只有45分钟, 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 教师提出两三个有层次和有深度的问题就够了。否则, 教师和学生会陷入问题的“泥潭”不能自拔, 往往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三、增强提问的层次性

其一, 问题的设计应当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影响这一学生认知历史的一般规律。为了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可采取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就是分层提问, 降低难度, 给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这样做, 从知识形成的角度来看, 学生易于构建合理有序的知识体系, 一个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基本上都可学有所得。其二, 针对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如, 在讲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后, 在进行复习提问时, 对于高一学生, 教师可直接提问英国的国王、首相、议会各有哪些权力就可以了。对于高三学生, 教师如果还这样提问则显得简单。其可以这样问: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任时曾派兵攻打伊拉克。你认为:1.时任的内阁成员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2.如果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反对出兵, 布莱尔会不会因此而撤兵?为什么?3.如果议会中大多数议员极力反对出兵的话, 结果又会如何?同样是考察基础知识, 但第二种问法更符合高三阶段对学生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培养的要求。

四、展现提问的艺术性

所谓艺术性, 就是将理性的、晦涩的问题进行“艺术”加工, 使其感性化。这样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兴趣, 进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较为常见和常用的手段就是创设情境。如, 在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有关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和运行机制的内容时, 可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然后由学习小组选出代表分别扮演议长、首相、女王角色, 并回答以下问题:请议长先生介绍议会的人员构成。议会的权限有哪些?请首相先生介绍您是如何当选的?您有哪些权力?请问女王陛下, 您是怎样当上女王的?您拥有哪些权力?这样, 学生不仅掌握了责任制内阁的相关知识, 而且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新课改的理念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提问式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篇8

提问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由教师和学生双向提问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突出了以提出问题、 回答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驱动因素,通常在教学过程的开始阶段,由教师提出问题作为课程的一个引入, 然后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和所讲课程相关的问题,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的重要性

首先,课堂提问,通过教师的问、学生的答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突出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辅助引导的生本教育形式;其次,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增强了自我在众人面前的胆量、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问题的思考的维度变得更加广泛, 提高了自身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对问题大胆的思想和敏锐的思考对教师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获得教学相长的快乐。

三、提问式教学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提问的问题设置要能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

重难点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比较头疼但是又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备透教材、备透学生针对重难点设置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更好更透彻地理解知识点。 比如在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课前可以给学生有关诸子百家的文章和有关介绍诸子百家的书籍,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构建,然后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以下的问题导入教学中:

(1)为什么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到现在还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 (2)孔子创立的儒学是怎么样形成和发展的呢 (3)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主张有哪些 ? (4)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是怎么样由“百家争鸣”演化为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的呢? (5)“百家争鸣”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历史上产生了哪些影响? (6)为什么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被采纳呢?

通过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知道, 以上问题已经把这一章节的重难点都涵盖在里面了。 问题中大部分是关于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着重突出了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利用史料教学,一方面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掌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2.提出的问题要有新鲜感和启发性的特点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提问起来的学生多, 也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问的问题应有启发性的特点,不是什么问题都随便问。 有的教师就有这样的习惯一上课,刚把多媒体课件打开在大屏幕上就开始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第几课? 它的题目是什么? ”学生回答之后,他又接着问:“你们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说:“大屏幕上写着呢! ”像这类问题就是明知故问,削弱了教育的价值,不仅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让学生认为没有思考价值,纯粹是浪费时间而产生反感情绪。 相反,采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比如在讲中国古代史“秦朝的统一、强盛与灭亡”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1)大家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 《霸王别姬 》讲述的又是谁的故事呢 ? (2)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中国呢? (3)怎样看待秦朝在我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4)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5)我们应该怎样从秦朝衰亡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首先用传说的故事和历史故事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然后不是让学生从书上勾出秦帝国兴亡的原因也不是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换了一个角度来问,把书本内外、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既明白了如何全面地看待一个历史事实,又明白了“以史为鉴”的道理

3.教师应该“因材施问”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有普适性,能够帮助大部分学生解决问题,能够控制在大部分学生所能回答的范围之内切忌仅仅将目光盯在几个得意门生身上, 对于其他同学不管不顾。 同时,教师的提问要让学生有答、想答、能答、敢答,设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逐步渗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否则会适得其反,把学生问得不知所措、不知所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对学生的回答采取积极地态度——激励法的应用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对于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问题的回答会有不同的结果。 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即使是很偏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教师也要给予学生鼓励,表扬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轻易的给予否定,会导致学生丧失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激励法在这里的应用是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的法宝,它会促进学生善思好问习性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中医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注重“望、闻、问、切、诊”,教师也是帮助学生治疗“知识问题疾病”的人,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合理利用提问式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课教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教有所成的目的。

摘要:提问式教学法是每位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但是提问式教学法如果提出的问题不恰当,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结果,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合理的使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中学历史课堂提问设计的“五性” 篇9

一、课堂教学的提问要精心设计, 目的明确, 具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在一堂课起到统领作用, 所提的问题要问在知识关键处, 突出课堂重点。在不严谨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有时过于随意, 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 针对性不强, 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明确, 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必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 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 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 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 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

二、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新颖别致, 贴近生活, 具有趣味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 如果没有兴趣和主动性, 如何培养能力呢?看来, 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开讲的提问, 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历史课与别的科目有些不同, 学生们或许已经把教材当故事看了, 当我们拿着教材走进教室, 学生们此时最关注的可能就是, 老师会怎样来讲这一课?有没有新的东西?如果此时老师没有一个好的开始, 将很难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充满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辟的开讲会充满吸引力,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课堂教学的提问要循循善诱, 步步深入, 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 学生答问中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答非所问、答不上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 根据变化了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发问, 使问题问在学生需要处。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 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 要多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 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情况来设计问题。通过设问, 步步深入, 层层启发, 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 透过现象把握实质, 由浅入深, 能激发学生寻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进取心。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的提问要与热点问题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 讲求时代性

历史课的内容与时事、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十分紧密, 所以在提问的过程当中, 要经常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 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应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使提问具有即时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之中, 这样的课也才会有生动性可言。与实际相联系, 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 才会积极地去思考, 这样整堂课才有气氛。

五、课堂教学的提问要面向全体, 兼顾全局, 具有广泛性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 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 有目的地选择提问的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 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在上课过程中, 往往担心基础较差的同学答不出问题而耽搁时间, 从而忽略大部分学生, 这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没有积极性, 只是消极等待, 好像不关他们的事, 甚至把自己当做局外人。因此提问时, 要照顾到大多数人。提出的问题既不要过浅, 也不能过深, 要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 让大家共同参与, 共同探讨。在提问时, 我经常采用这样的语言:“现在请某某同学回答, 同时请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 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时还请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来重复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问题, 或者是进一步提出与刚才问题相关的问题来让其他同学思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浅谈中学科学教学中的提问 篇10

一、提问要有明确目的:1.检查和巩固已学知识。学过的东西该记的是否记住了, 理解是否正确, 是否完整。通过提问, 可以发现教和学存在的问题, 便于及时补救。例如, 在学习力学中的难点摩擦力时, 就应该在提问时了解学生对于摩擦力的概念的理解,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老师就可以知道学生对于摩擦力的产生以及方向掌握得怎么样, 从而可以及时的调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计划和方法, 更好地帮助学生2.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通过提问唤起旧知识很重要, 教学成败, 和师生思维活动是否协调一致, 关系极大。否则尽管是言之谆谆, 学生仍然听之藐藐。每堂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心中有数, 但学生却不一定。如果在关键处向学生提问, 引起学生重视, 是很必要的。问的结果, 不外乎两种情况:答得来, 这当然好;答不来, 也不要紧, 对于新知识总是从不会到会, 而当学生答不上来的时候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而可以使学生更专注于新知识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习浮沉条件的应用时, 要适时提问学生对于浮力与重力的关系的掌握, 在充分了解学生们对于浮沉关系的掌握后, 才可以继续教授密度计、轮船等相关知识点。3.培养学生的科学语言应用能力、表达能力。提一个问题之前, 教师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否则随便一问, 而学生随便一答, 课堂的气氛看上去是比较活跃, 但实际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差的, 而且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是不利的。现在的中考非常注重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准确、规范性, 老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 而且学生在回答时老师也要注意他们的语言是否规范。比如在讲溶解度概念的时候涉及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主要有温度、溶剂的量等, 所以不管是老师提问也好, 学生回答也好, 都应该讲清和溶解度有关的几点, 不然学生不仅对于概念不理解, 而且在做题时也会错误不断。

二、为了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设问, 使问题严谨, 语言简练。切记一定不能无准备的随口一问, 这使学生不知从何回答, 从而会影响以后课堂上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在学习摩擦力时, 讲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 首先应该讲清楚这是什么摩擦, 其次应该讲清楚是在实验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还是从以掌握知识中回答, 而学生回答时应该指导他们是按控制变量法来回答还是其他。所以不管是提问还是回答时都应该指向很明确。

三、要启发, 不要暗示。当学生对问题回答不是很好时, 教师可以启发一下学生,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 而不是直接暗示, 暗示只会让学生等着老师, 而不去分析,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学习了气体的制取的知识后, 学生经常会做到一些关于气体制取的题, 在讲题时就要多启发学生, 让他们和已学知识相联系, 加强学生回答这些问题的能力, 并且可以让学生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如果只是问这个制取方法是不是和制取某种气体一致啊, 那这样就不能帮助学生加强他们回答题目的能力, 所以要多启发, 少暗示。

四、老师对于学生的答案一定要有着落。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 可以让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 看看其中哪些回答的很好, 哪些还需要完善, 对于错误答案还可以进行分析为什么错了,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老师在思考问题时的思路, 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我认为: (1) 教学计划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2) 发现意外的答案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首先说明学生真正的融入了你课堂, 真正的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这样的课堂效率才会更高、更好。其次老师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他们的思考方向是怎么样的, 从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老师更有针对性, 使学生学习得更有效率。 (3) 有意外答案, 教师觉得不对, 一下子说不来道理, 这是常有的, 武断地说不对是不行的, 要实事求是: “这个问题, 不好马上解决, 咱们下去继续考虑”。这样做, 表面上好像丧失教师尊严, 实质上, 提倡了一种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好学风, 经过研究再向学生解答, 比武断强得多!教师满可以坦率地告诉学生, 教师并非无所不知 (当然教师要尽力将自己所教范围的内容理得清一些, 钻研得深一点) 。在教学中这样的情况会经常出现的, 而在出现学生回答出不一样的答案时, 通常要给予学生解释,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 在讨论中增强自己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疑问的地方提出来, 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的误区, 让学生的能力能够更上一层楼。

五、提问对象要兼顾到班级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 让各个水平上的同学都有机会回答问题, 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的学习是面对我们所有的同学的, 所以我们的提问也必须针对我们所有的同学。老师在设置问题时就应该难易分开,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习的兴趣, 从而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具有学习的信心。

课堂提问的问题设置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的好坏, 从而可以影响学生对待这门课的学习态度, 由此可见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课堂提问这一环节, 使我们的课堂效率最大化, 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学生。

摘要:新课程下科学的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而且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并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科学教学,提问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唐焕芳, 梅德明.谈探究性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设计原理[J].物理教学探讨, 2002 (05) .

上一篇:老年急性肾衰竭下一篇:实施途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