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行业废水治理

2024-07-09

包装行业废水治理(精选十篇)

包装行业废水治理 篇1

纸箱印刷包装行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体系,随着国内近些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国内纸箱包装印刷行业厂家不论在技术、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出现了快速发展。纸箱印刷包装行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生产排放的废水也日益增多,这给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考验,该行业的废水治理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成为研究课题之一。

1 废水组成

纸箱印刷包装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一般会产生以下废水:

(1)印刷设备生产过程中更换油墨颜料时清洗设备产生一定量的油墨废水;

(2)纸箱纸板粘合过程需要制浆产生的一定量的制浆废水;

(3)厂区人员工作和生活起居饮食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厨房餐饮废水;

(4)包装箱印刷后需要烘干,需要锅炉提供蒸汽,锅炉工作过程会产生锅炉废水;

(5)厂区雨污废水。

2 废水处理工艺方法

纸箱印刷包装厂废水种类比较繁多,且每种废水都有自己的成分特点,因此不适合全部混合后再共同治理,需要根据每种废水的性质特点区别对待。

2.1 厂区废水

厂区产生的活污水和厨房餐饮废水,主要为工作人员在厂区内日常工作饮食、起居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排放污水,这类废水生化性比较好,COD浓度比较低,处理起来比较简单,主要污染物可以通过格栅和除油后,直接进入厌氧生化、好氧生化等处理系统设备,COD即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2.2 制浆废水

制浆废水的成分一般主要为淀粉,为工人在熬制浆糊工作过程中产生,水量比较少,但COD含量较高,具备良好的可生化性,一般可以直接并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厌氧生化、好氧生化处理过程后即可达排放标准。

2.3 锅炉生产废水及厂区雨污废水

锅炉生产废水和厂区的雨污废水,这类废水COD含量比较低(一般低于国家排放标准),主要污染物为一些重金盐类或者厂区地面可能残留被雨水带走的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可以通过简单的混凝、沉淀等物化处理工艺,经过处理后即可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亦可采用反渗透、电渗析、离子交换等工艺技术进行废水处理,经过处理的废水可实现废水回用。

2.4 油墨废水

纸箱印刷包装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油墨废水,是该行业废水种类中处理的主要难点,成为困扰企业废水处理环保的主要问题。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印刷设备需要经常更换油墨和颜料,会采用清水冲洗印刷设备,因此会产生了一定量的油墨废水。

现代纸箱包装印刷技术普遍采用的是一种环保型水性油墨印刷技术(区别于打印机、彩印设备使用的油性油墨)。水性油墨废水的COD和色度一般都非常高(COD含量和色度一般都在几千、几万甚至十几万以上),废水水质水量也因生产工作任务、工厂的操作管理、不同工人的操作习惯不同而有所变化。该废水不具备可直接生化处理的条件,不能直接进入厂区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进行直接处理。若采用加水稀释的办法,即使稀释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上千倍,该废水的色度和COD也很难达到排放标准;若采用先稀释再处理的办法,不但增加了废水的污染体积,同时也需要增加工程投资、处理难度及处理成本;若采用直接焚烧方法,废水处理成本非常高,企业将难以承受;采用外运深埋的方法,不但运输麻烦,而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存在更大的环境隐患。

近些年来,许多企业、环保公司和科研单位对油墨废水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和使用了许多治理方法。本文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水性油墨废水的成分、性质和特点,通过多年的工程研究和实践应用,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治理工艺方法。根据该行业生产废水特点,设计制作出了有效的废水处理工艺设备,并在纸箱印刷包装行业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使用。以下对油墨废水治理工艺方法进行详细论述。

2.4.1 水性油墨废水治理的工艺原理

水性油墨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丙烯酸系列的水溶性树脂(载色剂或连结剂)、带色基团的环状有机物(颜料)和大分子量的醇基类物质(溶剂)或苯基类物质(分散剂),废水中有机物分子量一般都在几百、几千甚至几万以上,这些大分子有机物、多元醇、环状有机物及苯基类物质,都是难生化或不能直接生化物质,导致了油墨废水不能直接使用生化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水性油墨废水中丙烯酸系列的水溶性树脂是废水中COD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废水中COD比例达80%以上。油墨废水的pH值一般为碱性,丙烯酸类物质具有酸析碱溶的化学性质,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通过往水性油墨废水中加酸,调节废水pH值(一般将废水pH值调到5以下),使废水中丙烯酸系列的水溶性树脂由溶解态转化为固态悬浮物,从废水中析出,然后通过混凝沉淀、过滤、气浮等固液分离工艺方法,即可将固态悬浮物从废水中分离去除,通过此方法可以将废水中的COD去除80%以上,废水色度去除90%以上,废水颜色出现澄清透明现象。

经过酸析固液分离处理过的油墨废水还具有一定的COD和色度,具有难生化性,不能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可以通过在酸性条件下直接进入微电解系统进一步处理。微电解技术是一种处理高浓度、大分子、带色、苯环类或杂环类处理难生化有机废水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许多难生化有机化工废水处理工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

微电解技术又称为内电解法,其材料常用的就是铁和碳的组合材料,其具体如何对废水中的有机物作用尚不能准确说明,一般简单的认为,废水通过微电解工艺处理系统,没有格外施加电流情况下,内电解材料中的铁和碳会在含有酸性电解质的水溶液中发生电化学反应,利用铁—碳内电解组合材料形成一定的低电压电位差,形成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和微电池系统,在其作用空间内构成一个电场。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形成的H+、Fe2+等能与废水中的许多组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新生态Fe2+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可使某些有机物发色基团助色基团发生改变,甚至断链脱离,使发色基团破坏而除去色度,使部分难降解环状和长链有机物分解成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从而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废水中生成的Fe2+可以进一步氧化成Fe3+,它们的水合物具有较强的吸附、絮凝作用,通过加碱调pH值后生成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胶体,絮凝吸附效果大大增强,能大量吸附水中分散的微小颗粒和有机大分子,形成比较稳定的絮凝物(也叫铁泥)而去除,使废水大大地降低COD和色度得到净化。

废水经过内电解系统处理后,使废水的B/C≥0.35,大大提高了可生化性,通过加碱调节废水的pH值,经过进一步混凝反应、固液分离,可以直接单独进入生化工艺系统进行处理,亦可以进入淀粉废水、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及其他生化处理系统共同处理,经过进一步处理的废水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水性油墨废水中的经过酸析析出丙烯酸系列的水溶性树脂等固体悬浮物质,脱水后具有较高的燃烧值,可直接掺入粉煤灰或其他燃料,投入锅炉或其他燃烧设备中直接进行焚烧处理,或外运通过其他固废处理系统进行合理处置。

2.4.2 油墨废水处理系列设备产品

根据纸箱包装行业废水处理的工艺特点,基于近些年来对该行业废水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创新努力,实践总结,已经开发了一系列针对水性油墨废水处理的系统设备和药剂,以及专用的配套产品,使纸箱包装行业废水处理技术设备有了不断的完善和提升。其中“一体化水性油墨废水处理设备”和“油墨废水脱色剂”是水性油墨废水最新的研究成果。

“一体化水性油墨废水处理设备”是根据水性油墨废水的物化处理工艺原理设计制造的。主要是去除废水中丙烯酸系列的水溶性树脂及一些颜料有机物质,整套系统设备包括自动(溶)加药系统、混凝系统、固液分离系统、自动排泥系统、在线pH监控系统、控制柜等集合而成,根据水性油墨废水的水量和水质特点,进行专业量身定做,整套系统可以连续进水连续出水运行,可根据实际运行需要调节处理流量。整套设备系统具有劳动强度小、操作方便、安装方便、污泥含水率低、占地面积小、设备结构结紧凑、废水处理费用低等特点,可适用于各种不同负菏的水性油墨废水预处理工作,缩短了油墨废水的处理工艺流程,可直接将油墨废水COD去除率达到80%以上,色度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油墨废水脱色剂”是根据水性油墨废水化学性质特点有针对性研制的一种复合水处理药剂,该药剂使用时直接与废水混合反应,然后通过固液分离,滤液中COD去除率达到80%以上,色度达到国家3级排放标准。脱色剂的使用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设备的投资,只需要一个混凝反应设备和一个固液分离设备即可,使操作变得更为简单。缺点是药剂价格相对昂贵,污水处理费用相对较高,比较适合小水量的预处理,这是根据一些小型印刷包装厂排水量少而设计研发的。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印刷包装行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国家和社会也对印刷包装行业提出了更高的环境保护标准。每个纸箱包装行业厂家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废水综合治理进行考虑,从而能够选出最佳治理工艺方法,降低废水治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摘要:阐述了纸箱印刷包装行业废水主要组成及治理方法,重点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较难处理的油墨废水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印刷废水治理,包装行业废水治理,油墨废水治理

参考文献

包装行业废水治理 篇2

Voc治理生物方法主要是生物处理原理,把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分解转化成少或甚至无害物质。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不断吸收营养物质,并按照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废气中生物处理正是利用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营养物质这一特点,把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转化成简单的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以及细胞物质等。

Voc治理生物方法是在生物滤池、生物滴滤塔和生物洗涤器基础上进行的优化创新设计产品,主要由不锈钢主塔、含有微生物的生物膜载体、循环补水系统及控制系统组成。其核心部分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及其载体。微生物通过选育、改造、驯化、培养、复配而成,并经接种和添加技术、生物吸附技术使之在适宜粒径、孔隙率、强度及材料成份的生物载体上形成高效生物膜。当含有工业废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有毒、恶臭废气以专管集中导入该高效生物净化系统,微生物以废气中的污染物为养料, 进行生长繁殖,同时将废气中的有毒有味的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作生物吸收、分解及脱臭处理,降解处理成无毒无味气体后再排出,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

voc有机废气收集后,先经必要的预处理(例如控制废气粉尘浓度以防止填料堵塞、控制废气温度、pH、有毒物质以防止微生物因上述因素失活),达到微生物工作条件后、进入微生物有机废气处理一体化设备,利用微生物进行净化。在满足微生物所需的工艺运行参数、条件时,尾气可达标排放。

气体污染物进入Voc治理生物方法定制的废气处理一体化设备后,经气水界面传递到附着于填料表面的生物膜中,膜中微生物利用气体污染物作为其生长繁殖所需的基质,经过不同的转化途径将有机污染物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害的CO2、H2O等无机物,达到净化的目的。微生物在通过异化作用分解污染物的同时产生能量,再通过同化作用利用污染物分解过程产生的能量合成新的细胞物质,使微生物得以生长繁殖,使有机废气净化能够连续持久进行。Voc治理生物方法制定的废气处理一体化设备对气体污染物的去除是个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综合过程,而气体污染物去除的实质是其作为营养物质被微生物吸收、转化、代谢和利用,Voc治理生物方法中处于核心地位,不同的微生物可用于处理不同的废气。总治理原理如下图:

Voc治理生物方法处理废气特点和应用范围

Voc治理生物方法在治理行业有机废气时,主要有这些优势特点:(1)智能化设计,操作简单,易于管理;(2)处理效率高达80%以上,运行效果稳定;(3)能耗低,每万风量能耗低于3kW;(4)绿色,无二次污染;(5)安全,无爆燃风险;(6)系统启动快,调试时间少于30天;

行业治理的技术支撑 篇3

一、标准的载体和形式

广义上讲,标准指的是约束行业服务的一切尺度、规范。美国医疗卫生服务标准的载体或表现形式约有九种:一是由国会制订的法律(Act)。此为最高层次的行业服务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和2010年的《平价医疗法》。这两部法律奠定了美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框架、内容和结构,以及行业服务的精神和价值,反映和代表了美国国家医疗卫生服务制度设计的最高成果。二是政府制订的相关政策(Policies)。为落实法律规定,政府制订了大量的政策,解读、实施并检讨法律规定。三是政府实施行业管理的规章、规则和制度(Regulations/rules)。四是各类业务指南、指导书(Guidance/Instructions),如《受益人权益告知制度》(HHccN)就是指导业务部门如何编写告知文件、编制表格。五是业务路线图(Roadmap)。其特点是用关键线路法,清晰描述业务流程和实施步骤。如《更好的照顾和更健康的你路线图》,就是一张分为八个步骤的民众健康生活行为指南。六是业务协议(Agreement)。它是政府、医疗服务提供者、保险机构以及公众(民)之间就某些业务达成的共识以及反映共识的条款。这些条款构成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依据和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医疗卫生监管部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合同商所签署的协议。七是“问答式标准”(Q&As)。很多情况下,医疗卫生主管部门以“问一答”的形式阐明、解释法律精神,并建立业务规范。如关于《平价医疗法》4004条款的解释和说明,就采用了“问一答”形式。八是专函式标准(Letters)。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对各州业务指导,特别是就某个专项问题,常常使用专函的形式。九是工具箱(包)形式(toolkit)。如联邦政府指导各州的工作或者上级管理人员辅导下级或一线的工作,很容易以“工具箱”的形式提供管理方法和技术指导。这些方法和技术自然构成业务规范和标准。如在“医疗补助和儿童福利资料收集系统”(Medicaid and CHIP DataCollection Systems)的运营中,联邦政府就为州提供数据收集、生效和报告管理式医疗等业务提供工具包支持。从以上九种情况看,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呈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标准载体不拘一格。

二、标准的体系

美国医疗卫生服务标准体系非常完整,规模也非常庞大。大致可以划为三类:一是公权力运行的标准,即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HHS)及各州医疗卫生主管部门所需要遵循的规则和制度。其覆盖范围非常广泛,大致包括公民健康权保护、健康保险、社会服务、预防和健康、提供者和机构、公共卫生和安全、应急和回应、研究、教育培训以及投诉、申诉受理等。二是医疗卫生服务的业务标准。这类标准覆盖医疗保险、医疗补助、儿童福利、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关系的协调、私营保险公司、业务和技术创新、研究和分析、业务延展等。这里面,每类业务都包含一个规模庞大的标准体系。如“医疗保险”领域的标准,就覆盖医疗保险界定、付费/支付、CMS表格、编码、守法和审计、各项福利之间的协调、覆盖范围、电子健康、资格和登记、晚期肾病患者治疗、预防舞弊和欺诈、健康计划、医疗保险福利、医疗保险合同、医疗保险付费服务B部分药品、医疗保险服务费支付、处方药覆盖范围、疾病预防服务等。标准覆盖了各项业务的所有环节、面对所有公民的所有供给的规模等。三是监督控制和质量管理标准。特别是质量控制方面,美国医疗卫生管理体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设计了周密、严谨的标准体系。首先是制订了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战略》,突出“以价值为基础”的质量管理理念,要求各服务机构提供有质量的服务。拨付经费也是按质论价,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其所得费用也会打折扣。然后,HHS建立了医疗卫生的质量改进组织(QIO),专门负责研究、评价和改进医疗服务质量问题。

三、标准体系的特点

纵观美国医疗卫生服务标准体系,我们发现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价值理念明确清晰,突出构建以人为本、以质量为目的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从《社会保障法》到《平价医疗法》再到各项具体业务标准,无不体现以病人的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供给理念。标准体系重视对公民权的保护,如公民应该享受的医疗服务的规模和质量,以及享受这种服务的过程中公民个人所应享有的人格尊严等。甚至医疗服务表格的设计都体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填写起来十分方便。

二是覆盖全面、体系健全。据深入观察,美国医疗卫生服务标准体系十分完善,覆盖了从公权到私权、从机构到个人、从服务内容到服务行为、从联邦到州等等所有与医疗服务相关的行为,即医疗卫生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管理的各个层次,都有法律、制度、标准和规范可依。这有力保障了医疗服务行业的秩序,查阅各类文献,没有发现有“医闹”、“伤医、杀医”的恶性事件。

三是制度、规范和标准的制修订过程呈开放性,广泛听取公众的评价,并且在向国会汇报或最终出台前,必须辟出专章说明在征求意见阶段社会有哪些建议和要求,以及接受或拒绝的理由和原因。如2009年制定各州协调标准时,就公布草案,听取公众意见;HHS在制订战略规划时,就充分听取社会意见,并在给国会的报告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保障了标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确保标准接地气、真的管用。同时,也可以帮助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是标准的双轨制。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医疗卫生服务标准既有联邦的统一要求,同时也给各州一定的空间和自主权,允许根据各州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如医疗补助的联邦标准为贫困线的133%,而各州则可以适当提高,有的州甚至提高到160%,即“封底但不封顶”。有时,为了鼓励创新,允许各州在经过申请并获得批准的条件下,采用不同于联邦标准的探索性措施。

五是美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没有二元结构,即不存在城乡差别。对城市内部各群体之间的服务也没有差别,所提供的是均等、无差别的服务,标准没有差异地适用于所有的人。

六是标准发挥着规范供给规模的作用,也同时发挥着合同和契约的作用。即标准一旦发布,各利益相关者严格遵照执行。美国私营健康保险行业比较发达,保险公司销售其产品或服务所依据的就是相关标准。这样,标准自然转化为政府和保险公司之间预定的合同或契约条款,各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就非常明确。

节能减排必须治理行业虚胖 篇4

随着国家对节能低碳要求的提高, 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节能环保工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石化化工行业“十二五”能耗降低20%、CO2排放减少17%的目标, 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 行业虚胖的问题不解决, 节能减排没有出路。

当前, 石油和化工行业产能过剩和产品同质化矛盾十分突出, 化学材料和合成材料等行业效益下降幅度较大, 行业创新能力较弱, 节能环保压力增大。产能过剩在30%~50%以上, 包括氮肥、磷肥、两碱、通用树脂等在内的八大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由于资本的逐利性, 前几年企业对上项目有极大的积极性。站在企业的立场考虑, 企业要做大做强, 必须要有规模, 有规模才有话语权。另外, 地方政府为了GDP增长, 鼓励企业扩大产能。行业虚胖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较弱, 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成果转化率不高, 对产业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能力较弱, 影响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还有, 技术同质化严重。技术一旦突破蜂拥而上, 成为新的产能过剩。更有甚者, 化工园区遍地开花, 大有失控之势, 成为节能减排新的隐患。

包装行业废水治理 篇5

工作深入开展

中国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 银行业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组长 刘明康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下发后,银监会党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银行业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全面展开,呈现出扎实有序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加强领导,银行业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银监会党委认为,在银行业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既是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银行业竞争行为、维护金融市场交易秩序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进银行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项严肃政治任务。要求银行业各级党委从全局的高度,把治理商业贿赂作为推动银行业合规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银行业员工队伍建设的固本工程、树立我国银行业良好国际形象的关键工程。为此,专门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银行业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建立了信息报送、工作报告和联络员等制度,全面指导银行业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各银监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均按要求逐级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或行政“一把手”任组长的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和联络员。

(二)结合实际,制定方案。银监会于2006年3月3日下发了《关于银行业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授权(授信)管理、产品开发和营销、基建工程、房屋租赁、大宗物品采购、信用卡管理、票据承兑贴现、中间业务、出具信用证(保函、资信证明)、结算、信息科技采购及不良资产处置等12个自查自纠工作重点环节和授权(授信)管理、基建工程、营业网点(办公用房)装修、信息科技及大宗物品采购、信用卡等业务、广告、不良资产处置6个案件排查重点部位。各银监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也结合本单位、本系统的实际,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实施意见。如中国建设银行制定了自查自纠“三类行为”(私设小金库、账外账和向外单位、下属机构借车)和“三项排查”(商业贿赂案件、员工投资办企业和员工参与黄赌毒违法行为)的实施意见。上海银监局针对上海外资银行集中的特点专门就外资银行开展治理工作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

(三)部署动员,明确责任。今年3月10日,银监会召开了有77家单位负责人参加的银行业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动员部署会议,银监会负责人作动员讲话,全面部署治理工作。3月20日,银监会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众多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做了专门部署。4月中旬以来,银监会连续召开座谈会,督导各单位的工作,互相交流进展情况,研究遇到的问题。我们还召开了银行、信托、财务公司三个行业协会座谈会,对充分发挥市场职能、推进各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4月19日至23日,先后在福州、成都、天津三地分片召开了所属36个银监局和部分省市金融机构负责人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座谈会,对各单位的工作进行交流、调研和督导。

按照“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块块监督”的原则,银监会及时明确了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的责任: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行(公司)负责组织本系统的专项治理工作,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负责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专项治理工作。各银监局在抓好自身治理工作的同时,负责督促检查和指导协调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

(四)自查自纠,开始启动。按照统一部署,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正当交易自查自纠工作已经启动。一是广泛进行宣传。各银监局、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简报、板报、视频、宣传栏、内部网络、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动员广大干部和员工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工作,自觉抵制各种不正当交易行为。如中国银行开展了“合规文化年”主题教育。二是深入调查摸底。通过召开座谈会和下发调查登记表等形式,了解不正当交易所涉及的部门、分支机构、岗位、环节、人员、资金等基本情况,分析不正当交易行为在银行业的主要表现形式、发生规律和特点,并开始从重点环节、重点人员和突出问题入手,进行自查自纠。如招商银行下发“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登记表”,在全行范围内对所有员工的不正当交易行为调查摸底。

(五)案件排查,同步开展。在开展自查不正当交易行为的同时,各单位启动了商业贿赂案件排查工作。一是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发动群众进行举报。二是主动与公安、检察、审计等部门沟通,掌握本单位商业贿赂的线索。三是梳理以往信访举报件,从中排查商业贿赂案件线索。银监会纪委、监察局作为银行业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案件线索来源,除了公布举报电话,走访司法机关,筛选委、局廉政信息库的信息,还在银监会六个业务监管部门设立了联络员,其职责之一就是随时提供监管中发现的贿赂案件线索。为全面掌握情况,还向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函,全面了解2003年以来发生的商业贿赂案件。经过初步排查,目前已掌握了一批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嫌商业贿赂的案件线索,有的正在着手查处。

(六)建设长效机制,确定重点。银监会强调,治理银行业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要在长效机制建设上开花结果,长效机制建设要贯穿于专项治理工作的全过程。银监会提出了长效机制建设的六项重点:

一是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源头上治理商业贿赂。通过制定监管指引、发布监管通报等多种方式,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克服重发展轻管理、重业务轻内控的倾向,正确处理业务拓展和合规经营的关系,重建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从源头上遏制不当行为和贿赂案件的发生。

二是提出合规文化建设。开展合规经营、廉洁从业和商业道德教育,强化法规培训,着力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广大从业人员对商业贿赂直接导致不正当交易和动摇整个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危害性认识,制定诚信、从业人员责任和问责性等行为规范。

三是完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银监会陆续出台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试行)》、《商业银行外部营销业务指导意见》等监管规章,引导、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建设“流程银行”和“四眼原则”,健全有明确而完备的反商业贿赂要求的内控体系。四是与时俱进,加大规章制度清理力度,废除隐含、许诺、助长不当竞争和引发商业贿赂的内容。如银监会近期连续制定了行政许可程序规定和三个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全面规范自身的监管行为。中信银行组织清理7个重点方面的规章制度。

五是强化操作风险管理。银行业的操作风险大多涉及银行干部和职员索取或接受不当利益,串谋第三者进行违法违规操作。所以,银监会组织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把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与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比如,针对票据业务案件高发的问题,开展深度专项检查,有针对性地整改。

六是提出加强透明度建设。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改进和拓宽披露的程序和内容,增强市场约束力。同时规范重大项目、工程建设、信息科技和大宗物品采购招投标制度,建设“阳光工程”,从机制上预防商业贿赂行为和案件的发生。

二、突出重点,确保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下一步,银监会将在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扎实抓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的部署和银监会《实施方案》的落实。

(一)深入调查研究,明确政策界限。银监会将按照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关于组织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明确界定商业惯例、不正当交易及商业贿赂案件之间的政策界限。加强道德思考和道德抉择指引,确保自查自纠和案件排查做得既深又准。

(二)建立督查制度,实行问责制。为确保银行业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不走过场,银监会成立了专项治理工作督查组,负责对治理工作进行督查,对重大案件进行督办,必要时派出调查组直接查处。对因以下六种情况而造成重大案件的,将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和法人的责任:一是制度建设跟不上业务发展进程,缺乏明确的反商业贿赂条款的;二是内部稽核工作不到位或敷衍塞责的;三是操作部门或关键岗位不执行制衡制度并引发案件的;四是掩盖案件情况,不及时移送公安、检察机关的;五是有内部控制制度却不严格执行、存在大面积不正当交易行为的;六对内部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严重的,进行用人不当、用人失察的向上问责制。

(三)实施“排雷工程”,加大案件查处力度。银监会将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现场检查和信访举报件核查等形式,对《实施方案》确定的六个重点部位开展“地毯式”案件排查工作,及时发现各种商业贿赂案件线索。建立不正当交易、商业贿赂“黑名单制度”和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并纳入银监会“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信息管理系统,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四)发挥行业协会职能,建立市场性的自律约束机制。充分发挥银行业、信托业、财务公司三个行业协会职能,在去年已签订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自律、维权、文明服务三个公约的基础上,抓紧制订《从业人员道德行为公约》、《从业人员流动公约》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反不正当竞争公约》,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反商业贿赂承诺活动,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和联动制裁机制,共同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

包装行业废水治理 篇6

欧洲企业注重节能、减排、创新、绿色,尽可能采用新技术,以智能化、自动化装备替代人工,从而降低人工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和减排效果。

目前,欧洲软包装企业采取的是源头控制、末端治理“双管齐下”方式,效果非常明显。企业无论大小,都有VOCs回收治理装置,对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气采取回收再利用或燃烧再利用的措施。此外,欧洲软包装企业广泛采用单一溶剂油墨、水性油墨、EB油墨,以及柔印、无溶剂复合等绿色印刷技术。例如,采用EB油墨,没有有机溶剂的参与,非常适合食品包装的使用要求。这些创新技术为我国包装印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较新的思路。

陶瓷行业的废气污染及治理 篇7

我国素有“陶瓷王国”之称,是世界陶瓷最大生产国[1],也是主要的陶瓷出口国。目前,中国有近3000多家建筑陶瓷厂、8000多家日用陶瓷厂、1000多家卫生陶瓷厂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陶瓷小手工作坊,共拥有大小窑炉几万条,消耗能源4000万~5000万吨标准煤。我国每年产日用陶瓷约120多亿件,陈设艺术瓷40多亿件,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陶瓷砖约55亿m2,占世界总产量65%。每年在陶瓷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由于技术及企业方面的原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废气未能得到有效地处理而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这些废气对我们的环境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危害。如广东省内除佛山地区外,其他地区,如深圳、东莞、清远、潮州等地及全国各主要瓷区已出现不少因陶瓷厂烟囱废气污染而造成附近农民果树及农作物枯死失收等纠纷。另外,窑炉废气易造成酸雨,广东每年因酸雨损失多达40亿元。因此,节能降耗减少陶瓷窑炉污染是陶瓷生产的大势所趋,也是陶瓷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 陶瓷废气污染物种类及处理方式

陶瓷工业废气中污染成分大致可分为2类:常规污染物—具体有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以NOx计)、颗粒物、烟气黑度,该类污染物在排放过程中产生刺鼻的气味或呈现较深的颜色,目前在颗粒物和烟气黑度方面基本上得到较好的治理,而脱硫和除氮氧化物方面还需要做很多工作;特征污染物—铅、镉、镍及其化合物、氯化物、氟化物[2],该类污染物在陶瓷行业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的治理。

2.1 CO2污染

随着低碳经济的到来,CO2的排放量必将得到严格的控制,提高陶瓷窑炉的热利用率、降低能耗是减少CO2排放的重要途径。而目前我国陶瓷行业很多企业在能耗有效利用方面做的还不够。主要体现在窑炉的热利用率低下,窑炉保温效果较差等方面。我国陶瓷行业能源的利用率仅是美国的一半,即热利用率在在28~30%之内。国内窑炉中很大部分仍是砖砌式窑墙结构,窑墙厚,不少窑的采用重质耐火砖,窑墙厚,导热系数大,故窑墙外表面温度高,不但造成了热损失,降低了窑炉的热效率,还造成严重热污染。如现在很多辊道窑,辊棒日夜辊动,使填塞的保温棉滚成孔洞漏热,特别是正压操作,火焰从孔洞两边喷出,辊棒附近温度高达300~400℃,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热污染。大多数的梭式窑,由于结构及烟气的排出没有经过余热回收,尾气温度在600~860℃,不但大量的热从不锈钢板所弯制的烟囱排出,而且由于烟囱外壁的辐射对流把大量的热散失在车间周围引发热污染。

2.2 SO2污染

陶瓷工业废气中SO2主要来源于燃料(煤、重油等)中的硫及陶瓷原料中的硫。高温时,原料中一部分硫形成SOx进入到窑炉烟气中。目前我国陶瓷生产企业排硫工作主要为采取工艺优化措施,如使用优质燃料,在燃烧前先对燃料进行脱硫处理,有报道显示对煤进行脱硫处理,可以有效减少85%的SO2排放量。SO2污染末端处理技术已有多种成熟技术,主要包括:(1)湿法抛弃法:石灰石/石灰法,双碱法,加镁的石灰石/石灰法,碳酸钠法,海水法等。(2)湿法回收法:有氧化镁法,钠碱法,柠檬酸盐法,氨法,碱式硫酸铝法。(3)干法抛弃法:主要有喷雾干燥法。(4)干法回收法:主要有活性碳吸附法。通常干法和湿干法工艺的效率通常在60~85%之间,而湿法脱硫工艺的效率可达95%以上。但由于末端处理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故在生产末端对硫进行处理还需要进一步对企业进行宣传和推广。

2.3 NOX污染

NOx有三个来源:快速NOx、热力NOx及燃料NOx。快速NOx一般占总量的比例<5%;燃料NOx生成量与燃料中氮含量密切相关。热力NOx主要在燃料燃烧过程中生成,温度低于1400℃时生成速度较慢,高于1400℃时生成速度明显加快。陶瓷生产炉内温度分布不均局部高温造成大量热力NOx产生,并对窑炉内NOx量起决定作用。同时,窑炉内氧浓度增加,NOx的生成量也增加,并在15%过剩空气系数时出现最大值;另外,气体在高温区停留的时间时间越长,烟气中NOx浓度也越大。

2.4 颗粒物与烟气黑度

陶瓷工业颗粒物(烟尘)主要来源于陶瓷燃料(水煤浆和油,气体燃料燃烧一般不会有颗粒物产生)、陶瓷原料和陶瓷坯体附着的颗粒物及释放物质(如铅及其氧化物、镉及其氧化物等)。目前,控制陶瓷工业烟尘排放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安装除尘设备。常用的除尘器有湿式除尘器、旋风除尘器、袋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国内常用花岗岩水膜除尘器,除尘效率在90%以上,且有一定的脱硫效果,处理后的烟尘可达到200mg/m3以下。旋风除尘器主要适应于粒径范围在5~30mg/L的颗粒物的去除,去除效率在60~70%之间。旋风除器的优点是设备费用低,与其它除尘器联合使用采用BAT(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技术可以起到良好的除尘效果,如现在在大型的喷雾造粒塔上通常使用旋风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联合使用可以达到很好的除尘效果,并具有一定脱硫作用。袋式除尘器除尘效率高,能达到95~99%的除尘效率(与初始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效率越高),多数情况下,颗粒物排放水平低于50mg/m3;电除尘器对细粉尘有很高的捕集效率,可高于99%。

2.5 铅、镉、镍及其化合物

陶瓷工业产生的铅蒸气经凝结为铅烟或形成铅尘,铅烟和铅尘易经呼吸道吸入。呼吸所吸入的镉约50%被吸收,长久吸入镉蒸汽,会引起肺气肿及慢性阻塞性肺疾,另外镉也是致癌物质。进入气体中的镍能与一氧化碳结合成为强致癌性的羰基镍。镍及其氧化物对肺和呼吸道有刺激和损害作用,氧化镍尘粒,羰基镍蒸气及镍粉尘等吸入人体有可能开形成肺癌、喉癌和鼻咽癌。

大多数陶瓷原料中重金属的含量均比较低,重油和固体燃料也可能含有浓度比较低的镍和铅,但一般不会存在向大气释放问题。然而,陶瓷色、釉料常含有重金属。釉料配方中常加入一些有毒化工原料,如:铅丹、氟化钠、氟硅酸钠及稀土元素等。陶瓷釉上或釉下装饰常常在花纸、颜料中加入铅和镉等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在烤花过程中形成蒸汽排放到大气中。对于陶瓷生产烤花过程中产生的铅、镉、钴、镍及其化合物可采用袋式除尘器进行处理。

但是,目前我国已有企业生产出无铅镉颜料,如东莞金义发陶业颜业颜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无铅镉釉上彩颜料系列,含铅量少于0.001mg/dm2,含镉量少于0.0003mg/dm2。

2.6 氟化物(以HF计)

氟化物是陶瓷生产特征大气污染物之一。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将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目前,对于陶瓷废气中氟化物的治理,主要采用的处理技术见表3。采用这些技术处理陶瓷工业废气,处理后废气中的污染物排放浓度见表。

氯化物也是陶瓷生产特征大气污染物之一。

采用石灰床吸附系统处理卫生洁具生产产生的废气,处理后的氯化物(以HCl计)浓度可达到0.8mg/m3。

3 结语

为了有效的减少陶瓷行业废气污染,我们除了在末端采用处理技术之外,还应该从工艺优化方面来解决废气污染问题。工艺优化措施主要包括使用低污染物含量原辅材料及燃料、优化工艺过程控制等,如:对燃料进行减硫处理、采用低NOx燃烧炉、关停低效窑炉(如倒焰窑),兴建新式大型隧道窑、梭式窑(使用轻质保温材料或陶瓷纤维作为墙体砌筑材料,据报道在连续式窑炉高温部位粘贴莫来石纤维,节油率达28.7%)或快速焙烧窑、采用高速燃烧炉等。

节能减排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治理陶瓷行业污染是陶瓷企业的责任与义务。作为陶瓷生产企业应积极探索新工艺、新设备等,依托科研机构,大力发展环保技术,为陶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简要介绍陶瓷行业废气污染现状,并介绍了防治粉尘污染的设备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废气污染,陶瓷行业,治理

参考文献

[1]贾玉宝.陶瓷工业的清洁生产[J],山东陶瓷.2005(4):29-35

[2]沈火华.福建陶瓷迈入“清洁生产”时代[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02-25(8)

医药行业的谐波治理问题 篇8

在电力系统所采用的电子装置在变换电路形态的时候, 可以灵活方便的使用, 从而提高使用电能手段的效率, 然而, 在我们的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当中, 电网所带来的谐波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 它不仅影响了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 同时, 还能够导致电磁受到干扰、功率因数的降低。随着电力系统的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为电力系统带了谐波, 谐波是影响电气设备正常工作的主要因素, 同时, 谐波也可以造成电网不能够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技术中, 对于如何消除高压大电容谐波的办法, 如今主要是通过安装使用无源电力滤波器的方式。然而, 在医院建筑中存在的电子检测以及变频通风等设备能够产生大量的高次谐波, 从而也造成医院电力系统的主要污染。如此同时, 还对供电以及用电设备造成危害, 缩短设备使用的寿命, 并且还能干扰重要医疗设备的正常工作, 关于医院中高次谐波的治理的问题, 本文根据谐波源在医疗行业的不同的应用特征进行阐述。

2 谐波的起源

能够引起谐波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在电力系统中, 由于非线性的负载而引起的, 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当中, 每当电流经过负载的时候, 便能够使得电压不能够呈现出线性的关系, 也就是非正弦电流, 也就是因为如此, 也就产生了谐波的污染问题。

3 医院中谐波的来源

医院中的低压电力系统可存在大量的谐波源负荷, 会造成许多的谐波污染, 同时还严重影响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供电以及用电设备造成危害, 缩短设备使用的寿命, 并且还能干扰重要医疗设备的正常工作。

3.1 电子医疗精密设备

在大型医院院内中的大型电子医疗设备一般主要为开关电源提供电力, 然而其中开关电源设备会相应产生3、5、7次等的谐波注入电网。

3.2 通风设备

通风设备为医院必备的建设设备之一, 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大部分的医院为了节约能源而采用了变频的风机以及空调等, 其中变频器就是非常重要的谐波源, 其中其总的谐波电流畸变率能达到33%以上, 对医院可以产生5、7次等的谐波污染, 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3.3 照明设备

荧光灯具是能够引起严重谐波电流的重要威胁之一, 然而在医院中, 由于医疗过程中的需要, 大部分的医院的内部都是使用大量的荧光灯具, 其中3次等谐波为最高的谐波电流。

3.4 计算机系统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如今大部分的医院都采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方式进行对医疗过程中的病例记录以及数据存储等, 然而在大量的计算机以及服务器等数据处理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必定配备有UPS等备用电源, 在个人计算机的开关电源以及UPS均是谐波的来源, 对电力系统为造成3、5、7次等谐波的影响。

4 谐波的主要危害

大量的谐波可以造成电压波动, 从而影响医院中精密医疗设备的运行, 使其在受到谐波信号的干扰后而影向仪器的性能, 为了能够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因此, 可以采用对医院中进行严格控制电能质量的方式来实现, 特别是对于部分进口的仪器设备。由于很多仪器并不能完全保证在谐波的环境下镜像正常的检查, 为此必须通过使用专门的设备仪器进行对医院中的谐波进行治理, 比如通过安装无源电力滤波器的方式。为了能够增加医院中所使用的电容器的使用寿命, 提高功率因数以及垫底无功损耗, 节约电费开支, 为此对于低压电力系统中的谐波污染是不可忽视的。

4.1 谐波对线路的影响

电力系统的电路在供电的过程当中, 由于发生集肤和邻近效应, 电力系统的电线也随着频率的增加而使其电阻增加, 在此过程当中, 就很容易造成电能的浪费, 然而, 大量的谐波在这个过程很容易产生大量的热量, 从而导致电线的绝缘体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严重的时候还可以造成由于电线的短路而引起的火灾发生。

4.2 对电力系统的电容器以及变压器的破坏

谐波电流可以叠加到基波的电流当中, 由于从电容器流过的电流增大, 从而也能够使得电容器的温度升高, 在严重的时候, 可以造成电容器由于的温度过高而引起爆发的发生, 同时由于电流的增加, 也可以使得电压器的磁滞、涡流以及铜线发生损耗。

4.3 对机电以及电子装置的破坏

对于遭受谐波污染的电器, 在运行的过程当中很容易产生机械的震动, 甚至还可以造成电子机器内部的元件发生损害, 从而导致电子机器无法运行。

5 谐波治理方法以及设备的选择

5.1 谐波治理方法

5.1.1在医院中, 对于大型的医疗设备可以配备专用的隔离变压器, 虽然它并不能够抑制高次谐波, 然而它却可以抑制3、5次等的谐波。

5.1.2由于医院中的电力系统中其频率范围宽, 而医疗设备以及电子检查设备的功率因数较高, 为此无源滤波装置并不能够进行全面的谐波治理。

5.1.3对于并联的有源滤波器的检查、分析系统电流中的谐波分量, 可以自动补偿, 从而使其不受到频谱的范围的制约, 从而可以单独进行谐波的治理工作, 同时不提高功率的因数。

5.1.4对于谐波的来源比较分散, 同时单个设备所产生的谐波量比较小的电子检查仪器以及医疗设备, 可以采用集中滤波的方式来进行其主母线上以及其电力干线上的谐波治理工作。

5.1.5对于大型的医疗设备, 可以进行就地的方式进行谐波治理的工作, 从而可以避免在设备的运行的过程当中所导致的谐波电网注入, 也使得谐波的来源对供电系统以及设备的影响有所降低。

5.2 关于谐波治理工作中的设备选择

根据医院中所使用的电力系统宽谐波频率以及设备自然功率因数高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有源滤波仪器。

5.2.1就地补偿的方式:其选择的原理“设备工作的电流×谐波畸变率”的方法, 从而得出谐波电流的有效值, 从而选择出与之相适应的滤波设备。

5.2.2集中补偿:其原理是根据主母线以及电力系统干线上包括照明、动力以及空调设备的负载, 从而从而选择出与之相适应的滤波设备。

6 结论

以医院建筑的设计中, 对于谐波量的计算以及谐波来源和治理方法都应该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考虑到, 由于不少的医院都是在医院已经开始运营了之后才发现关于谐波污染的问题,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谐波污染的严重性, 为此, 建议医院建筑的设计中, 就应当充分考虑到谐波量的计算以及谐波来源和治理方法的问题。

摘要:随着以计算机系统的控制设备和电子装置为基础的电力系统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发展, 电力系统中的用电负荷结构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其中尤其是关于电器生产的谐波污染的日益严重问题, 这对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本文根据谐波源在医疗行业的不同的应用特征进行阐述, 从而了解医疗行业中的谐波治理的相关问题。

包装行业废水治理 篇9

站在2012, 面对着国内势不可挡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潮, 呼啸奔涌而来, 并且正与排山倒海般的全球生态环保的滚滚巨浪相汇合, 一种全新的格局已经孕育成形, 迫使我们进一步以理性的眼光和远大的视角, 冷静反思中国水泥行业结构的现状, 一幅以“碎片”形式存在的严重失衡的行业病态结构图, 就会清晰地浮现在视野里, 其情形是那样的零碎不堪, 又是那样令人心绪纠结。

那么, 水泥行业病态结构失衡“碎片”的现实状况, 又是以怎样方式存在的呢?不妨作如下面面观:一边是产量快速增长的绿灯波带, 让业内外人士欣喜若狂, 另一边是产能严重过剩的红灯频闪, 给浮躁狂喜的心态泼上了一瓢凉水;一边是GDP兴奋剂的余威尚在发挥强大的效力, 外延规模扩张的势头仍然不减, 另一边是治理污染的镇静针刚刚注射下来, 开始在水泥产业内外部慢慢地发挥效力;一边是以初级产品为主导的产业链上游高速发展, 制造链环如“大头娃娃”, 另一边是一直到终端的产业链下游发展严重滞后, 事实上已经形成“罗圈腿”的重重困厄;一边是严重同质化的低层次竞争泛滥成灾, 成了人人喊打的行业“公害”, 另一边是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和服务匮乏, 成了产业发展路上的拦路虎;一边是中央连续出台控制产能规模、淘汰落后产能, 打出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的组合拳, 另一边是地方上采取“走一步看一步”拖延对策袖手“玩太极”;一边是企业利润结构中实际毛利率很低, 靠产量规模赚取补贴外快成了主要来钱道, 另一边是社会呼吁水泥产业承担更大社会责任, 为自掏腰包治理污染多出血;一边是大企业高举集中度大旗争做独霸天下的强龙, 直接的手段仍然是资源上的争城掠地, 另一边是小企业利用地头蛇的优势采取“游击战术”, 步步为营, 多干一天多赚一天。

“明者防祸于未萌, 智者图患于将来”。除了有必要给水泥行业病态结构“碎片”认认真真地“B超”一把, 更为重要的是弄清楚病灶所在的致病机理, 出现如此这般的市场现象的根源, 以及解析产业中各类主体, 为什么会在现实环境下做出这样的行为选择?

无论从产业的空间维度, 还是从生命周期维度上, 现实中国水泥“行业生态链”基因图谱上都明晰显示, 产业病态结构缺欠的“强反射区”, 如同“和尚头上的虱子”一览无余。这种结构失衡病灶可以概括为:企业结构不合理, 弱而小的企业众多, 市场集中度偏低;产业链脱节, 上游大、中游弱、下游散, 市场控制力差;生态环保欠账太多, 先污染后治理仍然盛行, 一本算不清的综合效益糊涂账。

舞动治理产业病态碎片的“柳叶刀”

邱吉尔 (Winston Churchill) 说过一句富有哲理和睿智的话:“你会犯下各种错误, 但只要你慷慨和真实, 而且勇猛, 你就不可能伤害这个世界, 甚至让她深深痛苦”。水泥产业到了痛下决心, 刮骨疗毒的时候, 快快拿起神奇的“柳叶刀”!

治理企业结构失衡、集中度低的病态碎片, 先在那个部位上舞动“柳叶刀”?企业集群理论指引我们——相生相克的“大象”与“麻雀”可以合作共荣。

仅就现实中国水泥市场的禀赋条件而论, 谁想当产业霸主, 轻而易举地挤垮别人, 复制历史上“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游戏, 可以说都是不太现实的, 也定会落得个劳命伤财的结局;否则, 产能过剩为什么会越演越烈呢?落后产能退出为什么如此之难呢?令人尴尬的现实便是铁证。

如果把大型水泥企业集团比喻为“大象”, 那些区域性中小型水泥企业称为“麻雀”, 在扩大集中度的大刀阔斧之下, 是否“大象”与“麻雀”一定要来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呢?能否成为产业生态中和谐共处的“好哥们”?

循着教科书上关于集中度 (concentration ratio) 的定义:在一个行业中, 若干最大企业的产出占该行业总产出的百分比。由此, 我们自然会想到一个相差悬殊的对比:我国4800多家水泥企业生产出占全世界1/2的水泥, 可国外的10家企业却控制着世界另一半70%的比重, 真如同面对着同样大的一块肥肉, 人家是几只猛虎分食, 而我们则是一群饿狼争抢, 好一幅相形见绌的生动画面。

这一组反映我国水泥企业结构失衡现状的数据和画面, 说明了市场集中度之低下、企业小而弱之突出, 进而表现为市场格局及其价格竞争层面上, 那就是不可避免地频频发生的价格大战、初级产品规模的膨胀扩张、落后低效产能固守阵地等, 一系列已经发生还将继续发生的市场现象。更可怕的是这些业内外不愿意看到的“故事”, 却在严重失衡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其恶性循环的后果正在显现出来。

企业结构失衡、市场集中度低的最直接的危害, 人们肯定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产能过剩, 这个突出症状一旦大发就不会善罢甘休, 进而又会引发出一系列的并发症, 比如说, 长期维持的“战国时代”的价格大战, 低标号产品的粗制滥造, 形形色色的区域竞争壁垒, 花样翻新的无序竞争, 等等。然而, 更令人恼火的还在后头, 在这种非良性机制惯性力的怂恿之下, 产业内形成了一种难以遏制的盲目规模扩张泛滥蔓延, 贻害无穷。

老调重弹前些年的“浙江现象”, 浙江省水泥年市场需求约1亿吨左右, 产能却达到了1亿6千万吨以上, 当地政府也曾试图协调企业限产, 企业谁也不愿意停产, 我限产你开工, 我不是干倒霉, 怎么会停呢!直到中国建材重组了120家企业, 几乎控制了浙江一半以上的产能, 市场集中度提高了, 水泥产量稳定住了, 价格也从低谷回升了。

无独有偶。产能过剩僧多粥少的“浙江现象”, 不仅蔓延了整个长三角地区, 而且溯流而上很快就在西南的重庆上演。据重庆水泥业内人士讲, 目前整个重庆东部水泥产能严重过剩, 价格非常低。以涪陵区300公里半径之内, 分布着大大小小17家水泥厂, 整个区域水泥总量大到令人感到吃惊的程度。不过一两年的光景, 曾经相对东部而言, 还是处女地的我国西部, 转眼间也开始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中国水泥协会雷前治会长曾做过这样的表述:全国性水泥产能全局性过剩已经开始出现。如果中国水泥企业能从4800多家调整到500或1000家, 企业规模结构将接近合理水平。最近,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 2011年全年水泥产量20.6亿吨。到2011年12月末, 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库存也达到了1042万吨, 同比上升20.3%。

鉴于产能过剩问题并非本文的重点, 以后将会进行专题探究, 我们还是从挖掘企业结构上、集中度低的根源上查找致病机理, 而后才能确定手中高高举起的“柳叶刀”该如何下手!

影响企业结构失衡及市场集中度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取决于水泥产品本质属性。波特产业竞争理论中所描述市场集中度低下行业, 一般具有以下一项或数项区域产品特殊属性:1) 保质期过于短暂, 市场辐射半径较小, 某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因考虑到规模受限只好望而却步。2) 物流成本过于昂贵, 或物流环节多, 或产品易损, 或轻泡体积过大限制规模扩张, 手持巨额资本的大公司也望而生畏, 担忧“强龙压不过地头蛇”。3) 产品难以规模化生产, 无法快速低成本复制。4) 受原材料供应制约, 生产基地必须建在原材料所在地周边, 企业难以向区外拓展, 致使外来资本竞争者不敢贸然进入。不妨看一看, 水泥产品是不是恰好完全符合以上本质属性的特征, 或者也从另一个角度上看, 过高的集中度是否有悖水泥市场特有规律, 是否符合中国水泥市场资源禀赋特征, 很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影响企业结构失衡及市场集中度低的重要因素之二, 取决于业内厂家普遍的综合实力。一种情况是:业内厂家在资本、管理、营销、人才等核心资源上的整体实力普遍强大, 行业发展比较成熟, 谁都难以脱颖而出, 致使市场集中度低下;另一种情况是:业内厂家综合实力普遍较弱, 处于低水平竞争阶段, 市场位于较低层次的均衡状态, 各自偏居一隅, 从而导致行业市场集中度低下。目前, 我国水泥企业应该属于后一种, 即便是少数大型企业也局限于初级产品层面的产能规模较大, 而非控制全产业链的领袖企业, 产业战略整合的层次往往是在低水平上进行的, 而这种兼并整合由于价值增值有限, 不能给予被整合方及所在地区带来更大的利益, 所以会使人们期望中的产业战略整合, 推进起来十分艰难, 进展缓慢, 事实不正是如此吗!

影响企业结构失衡及市场集中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三, 旧体制遗留的历史包袱和政策惯性。我国现有4800家水泥企业, 平均到每一个县就有两家, 这个数据已经暗喻了问题的答案。一般而言, 在完全充分的市场格局中, 水泥行业本该是市场集中度高的行业,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加上城市化需求的增长及其GDP的政绩驱使, 促使地方保护抬头, 普遍存在着人为区域竞争壁垒, 从而迟滞了水泥行业企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影响了市场集中度的提升。

以上, 我们阐释了与水泥行业企业结构失衡及市场集中度关联度高的因素。实际上, 水泥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低下, 往往是由以上多种因素重复叠加造成的, 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说要提高集中度, 就能轻松加愉快达到目的, 还要考虑到市场规律的制约。

基于现实状况分析, 旧体制的坚冰早已被打破, 大中型企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资本运营环境良好, 企业结构调整及市场集中度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 新一轮产业整合的好戏还在后头。但是, 我想说的是, 怎样才能遵循市场规律?再直白点说, 市场集中度到底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实现, 才是最优化的途径?

现存的两种方式:一是挥动大铁铲在竞争对手身边另起炉灶, 即采取击垮对手淘汰出局的策略, 来一个社会资源“大放血”, 那样会不会造成重置成本代价太大, 导致社会资源的过度浪费!目前参与整合的大企业将此奉为上策, 并且津津乐道, 可同时也不得不饮下自酿的苦酒:产能过剩和价格大战;二是高举战略整合的旗帜, 即采取兼并重组整合, 并大力推进产业链向深度延伸, 来一个巧妙的联袂组合, 这样会不会更有利于优化市场结构、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可现实情况如何哪?那些雄心勃勃的大集团更热衷于第一种方式, 却不愿意按照第二种方式去做, 结果是进一步加剧了产业结构失衡的病态, 留下的绝不只是遗憾而是自食其果的困局。约翰·麦克斯韦尔曾言:选择对的价值, 并每日去追寻它是无比重要的。

如果我们完全不顾中国水泥市场的独特禀赋, 全盘照搬发达国家的路数, 仅靠国有几个大水泥集团实现一统天下的集中度, 那样是否符合中国水泥市场的实际?如何解决好地理跨度空间的限制, 如何摆脱物流成本因素的制约, 如何满足矿山资源分布的非核心消费区域以外边缘市场的需求, 如何适应未来终端产品部件化及定制化的大趋势, 归结起来一句话:如何打破水泥区域产品的魔咒?

集中度这个经济学词汇, 近年来在水泥业内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出现, 并非偶然。几乎业内外都在高喊集中度、集中度, 可是千万别忘了实质含义是指市场集中度, 应该表现在领袖型企业市场控制力上, 绝非简单的规模大小, 更不是单单指企业数量的多寡。市场集中度不高, 企业无利润难以为继, 产业效率也不会高, 产业结构布局不可能集约完美。

西方有句谚语:“如果不能战胜他们, 那么, 就和他们一起干!”现实世界中, 不仅为和谐相处的种子提供了土壤, 同样市场机制也有适宜生长的温床。正基于此, 我们才会看到《喜羊羊和灰太狼》如此那般地受人热衷追捧。

该把企业集群理论派上用场了。企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 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 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整合兼并的目的在于, 建立完整水泥产业链, 提升核心竞争力, 而企业集群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

作为传统的水泥行业, 水泥产品的同质化、技术的成熟度和市场饱和度, 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段, 如果没有石破天惊的革命性突破, 想依靠常规方式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概率机会, 几乎是很小很小的, 而在构建现代水泥产业的新一轮竞争, 焦点就必然集中到水泥全产业链的整合上。

明确点说, 强势水泥企业只有舞动全产业链的龙身, 才能打造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和全流程的比较优势, 确保企业在未来的全面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掌控核心优势成为赢家;反过来说, 企业在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上存在明显缺欠, 都可能成为公司整体竞争力的拖累, 演变成被淘汰出局的潜在威胁。企业集群成员包括核心企业、消费者、市场中介、供应商、风险承担者及其竞争者, 成员之间构成了完整的企业生态链。水泥产业中的上下游企业通过具体分工、紧密合作形成的一种链条式关系, 它可以将行业或产业中众多不同角色的企业有机联系起来, 良性互动, 从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提高整体效益。

话题又回到了“大象”与“麻雀”的产业生态关系上来。近年来, 凭藉着国家产能政策的东风, 在巨额资本支持下, 一些迅速成长起来的大企业集团, 以理性的姿态抑制住内心粗放式争夺的原始冲动, 把产业整合作为突破口, 开始从新建项目转向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 从挤垮别人怒发蛮力转向了“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整合, 从引领“战国纷争”都想“独霸天下”转向了构建水泥市场新秩序。

“和为贵”, 是中国人长期坚守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商言商, 如今进行提高水泥市场集中度的产业兼并重组, 更应该在现代产业的“合为贵”上交出及格的答卷!

治理行业污染、治理结构失衡的病态碎片, 先在那个部位上舞动“柳叶刀”?产业生态管理理论指引我们——水泥散装化产业可以串起散落在边缘的九连环。

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压力步步紧逼, 中国履行加入WTO承诺的国际义务, 继续稳居世界水泥总产能第一大国地位, 同时, 中国水泥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环境负荷, 肩负着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恰恰是在国内外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下, 中国水泥行业环境污染治理结构上失衡的先天顽疾, 已经成了拖累产业现代化的祸害。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早已表明, 单靠技术层面是无法根本解决的, 靠单体企业的自身努力也是难以实现的, 唯有从全产业链层面上, 去寻求根治的解决方案。

目前, 中国水泥产业进入“后新型干法时代”, 历经近十年的新型干法水泥推广与发展, 非但没有像人们开始预期的那样, 可以把落后工艺产能挤出市场, 况且, 新老工艺方式交错并存的格局, 致使环境污染治理结构上的失衡更加严重, 主要表现为:一是长期沿袭传统的末端治理、末端恶化的不治之症怎么办?这种治理失衡所带来的结果, 不过是污染物从源头向下游终端转移, 表面上看污染浓度和强度上降低了, 分散了, 但是污染的范围扩大了, 不仅没有真正地消除污染, 反而治理的技术难度增加了, 治理的社会成本增长了, 产业效率严重下降了。二是“先污染后治理”, 到底该由谁来治理?也造成污染物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的转移, 不仅污染没有得到控制, 反而遗留下无法解决的、复杂的、系统的环境问题, 甚至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是上游生产工艺清洁, 谁来管控社会物流过程?客观地讲, 清洁生产促进了水泥制造链环工艺流程环境污染管理, 通过对污染物最小排放的环境管理减轻源头压力, 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 只关注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的“清洁”了, 工厂花园化, 而与其连接的水泥物流过程依旧“埋汰”不堪, 乌烟瘴气。因此, 还只是解决了局部问题。四是业内污染治理“洁身自好”, 又怎样治理跨产业的终端建筑项目现场呢?五是重视治理有害物质排放, 该不该忽视了资源消耗这个“大头”哪?比如节约矿山资源, 矿山复垦, 永续利用。

20世纪80年代末迅速发展起来的产业生态管理理论, 让我们从这个令人棘手的生态环保约束背后, 清晰看到了水泥散装产业化那几缕曙光, 在全产业链中推进水泥散装化, 是解决环保污染治理结构失衡的有效路径。

产业生态管理理论揭示了在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耦合;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及自然调节功能的强弱和活力, 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和生态学原理去探讨产业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方法, 协调产业内部、经济与环境、局部与整体建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上复杂的耦合关系, 促进物质、质量、信息等资源的高效利用。水泥散装产业化早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散装水泥的概念, 关键体现在“产业化”的内涵和外延上, 使其能够在治理环境污染失衡病态中发挥作用。首先一点, 在产业生态管理理论指导下, 通过推进水泥散装产业化的循环经济模式, 侧重对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 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靠近大中城市的水泥企业, 以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垃圾、污泥, 进入城市发展的循环经济中。这样一来, 水泥散装产业化可以走出水泥制造环节封闭狭小的内部“小循环”, 迈向全产业链的社会外部“大循环”;其次一点, 在产业生态管理理论指导下, 通过推进水泥散装产业化应用低碳技术, 重点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主, 节约能源, 大力推进利用水泥窑进行余热发电、粉磨节能技术、耐火材料、水泥机械制造、助磨剂、电气设备、耐磨材料、环保设备、散装物流设备装置等行业的技术创新, 减少原料及燃材料的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减少企业的成本。这样一来, 水泥散装产业化就将产业生态管理边界, 拓展到相关子产业领域;再次一点, 在产业生态管理理论指导下, 通过推进水泥散装产业化, 将生态环保落实到绿色建筑项目上, 这样一来, 水泥散装产业化的价值集中体现在终端市场上, 实现了全产业链的闭合循环系统。

可见, 任何现代产业都是由许多细小部件或单元组成的。它们只有组合成更为复杂的整体才有效用, 整体价值才会更高。“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水泥全产业链如同一个九连环, 环环相扣, 倘若有一个链环脱节都会酿成污染环境生态事件, 甚至使得产业链上下游原有的环保投入和措施跟着泡汤。

治理产业链脱节失衡的病态碎片, 先在那个部位上舞动“柳叶刀”?产业组织理论指引我们———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可以栽下“一体化+专业化”的摇钱树。

说到产业链脱节失衡, 大家都会对这个病入膏肓的恶疾深恶痛绝。依据我对该产业现状多年研究, 把它比喻为由历史和现实等多重基因孕育而成的一个“上大下小、头重脚轻”的产业“畸形儿”: (1) 产业链脱节失衡表现为“大脑袋”, 水泥生产制造企业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产能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 不仅造成了产能严重过剩, 还导致了消费需求市场的严重饱和。这种产业自身的臃肿不堪, 还必然引出一个并发症:对产业链渗透能力弱化, 对市场掌控能力弱化; (2) 产业链脱节失衡表现为“小细腰”, 物流链环弱小落后成为公认的瓶颈, 摇摇晃晃的难以支撑起那个沉重的“大脑壳”; (3) 产业链脱节失衡表现为“小脚丫”, 即缺乏终端市场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往往靠低附加值的大路货初级产品, “三寸金莲”难以实现产业终端为王的梦想; (4) 产业链脱节失衡表现为“瘦四肢”, 这里指的是水泥分支子产业“枝不繁叶不茂”, 企业规模小, 实力弱, 产品和服务能力有限, 产业贡献率低。以预拌砂浆为例, 2010年, 我国预拌砂浆行业产销量历史性突破了2000万吨, 但占国内8亿吨砂浆需求总量的比例仅有区区的2.5%。试想, 这般水泥产业“畸形儿”的小老样子, 在当今全球化竞争的恶劣环境下, 别说是快速完成转型升级的成长壮大, 就是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可能也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依据产业组织理论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 把产业视为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的企业集合, 如同生物组织体一样, 是一个伴随着组织体中各部分的机能分化 (企业内的分工和社会分工) 和组织各部分之间紧密联系和联合 (企业的兼并和准兼并) 的社会组织体, 强调产业组织中的厂商结构和行为及其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在产业组织理论指导下, 产业主体之间能够较好解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即该产业的产业组织性质是否保持了产业内的企业有足够的竞争压力, 能否进一步推动改善经营、提高技术、降低成本, 能否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使产业的单位成本处于最低水平。

由此可见, 产业组织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水泥产业链脱节失衡的新武器。总体来说, 水泥行业必须凭借全产业链协调发展, 才能医治好产业链脱节的致命创伤。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此言不假, 怎样才能实现全产业链协调发展这个战略目标呢?当前最现实、最捷径、最易操作的路:推进水泥散装产业化。既然提出水泥散装产业化, 就不简单是脱掉包装皮子的散装水泥, 还必须是以产业方式运作, 真正地能够“化”起来!

理由是什么?因为驾驭水泥散装产业化之舟, 可以充分最优化利用现有水泥产业资源条件, 顺畅地向全产业链的上下游做横向或纵向拓展, 不至于偏离产品系列化的航线, 以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整合产业集群;不至于偏离生态绿色产业大战略, 以绿色循环经济模式统领产业集群;不至于偏离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大目标, 以多赢策略整合产业集群。为此, 彻底抛弃“上大下小、头重脚轻”的产业“畸形儿”形象, 在推进水泥散装产业化进程中, 逐步成长为现代化的产业巨人。

治理产业制度机制失衡的病态碎片, 先在那个部位上舞动“柳叶刀”?产业经济理论指引我们———产业制度环境可以为水泥产业现代化撑起保护伞。

现实中国水泥产业经济快速增长, 源于制度变革所释放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同样水泥产业病态结构, 又是产业制度设计及机制落后的结果。一株生长条件较差、病害连连的藤秧上, 怎么可能结出又甜又大的的瓜!

格鲁奇认为, “各种类型的制度都具有规则性, 系统性或规律性的共同点”。产业制度是参与人各方在共有理念下的一个自我维系系统, 以一种自我实施的方式制约着参与人的策略互动, 并反过来又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下的实际决策不断再生产出来。所以,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 制度是构成统一整体的各个项目相互依存或相互影响的综合体或图式。正如青木昌彦概括的那样“制度应视为博弈规则”。有什么样的产业制度, 就有什么样的产业游戏规则, 就有什么样的产业环境;而产业制度设计及其机制, 主要体现在产业立法、产业政策及其产业行为伦理等方面。

相比水泥产业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言, 我国水泥产业制度机制失衡, 首先表现在产业立法环境上。世界上最早实施循环经济的德国, 1986年相继颁布了《废弃物管理法》《包装条例》, 1994年率先公布了《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 具体规定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 (Reduce, Reuse, Recycle) , 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生循环, 把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 从商品包装扩展到社会相关领域;此后又出台了《垃圾法》《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再生能源法》等等。相关法律法规由个别领域逐渐向社会各行各业推展, 现已形成条款日益严密、结构不断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水泥散装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日本, 从1991年始, 先后制定了《再生资源利用法》《环境基本法》, 1994年首次提出涵盖了循环经济内容的“实现以循环为基调的经济社会体制”, 1998年“新千年计划”把循环经济作为构建21世纪日本社会发展目标, 2000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 先后修订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建筑材料循环法》《绿色采购法》等十多部配套法律法规, 进而成为世界上立法较为完备的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国家。此外, 美国和欧盟等国也都制定了现代水泥产业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计划。产业制度设计为水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康芒斯指出:“约束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而言, 而在集体行动中, 最重要的是法律制度”。

所以说, 我国水泥产业制度机制还是粗线条的、零碎的、不系统的、不完善的, 要么是大而化之的有个法律条文的原则要求, 要么是分散在行政各部门的“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临时性规章。实际上, 科学的可操作的制度设计及形成机制, 对于水泥散装化产业发展是多么至关重要。亚当·斯密曾指出:相信有两种力量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一是市场的力量, 它可以促进分工和专业化, 从而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财富的增加;二是政策的力量, 如果它能够充分调动每个私人的生产积极性, 管理好相应的公共事务, 就可以使经济得到良好发展。产业制度及政策机制能有效地确立市场游戏规则, 建立起一套以商业伦理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信用体系, 约束产业主体的行为, 强化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 实现全过程的监管。

可以预测, 水泥产业大整合必将在“十二五”期间大正面、大纵深的展开, 区域竞争失衡会不会因此而加剧?水泥散装化产业如何推进?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 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倘若延续目前制度设计及机制滞后的局面, 期望中的行业自律会在利益驱动面前, 肯定会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产能过剩及污染治理等产业顽症, 也会进一步加剧恶化;企业组织模式创新及其整个产业创新的伟大目标, 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水泥产业现代化前行的脚步依然会是如同从前一样步履瞒珊。为此, 制度的变革需要社会的共识, 需要法律法规层面的顶层设计, 需要在技术、人才、制度、观念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治理企业运营模式落后失衡的病态碎片, 先在那个部位上舞动“柳叶刀”?现代管理理论指引我们——创新盈利模式可以打通阻碍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

反思后再深思, 深思后又反思。为什么业内外都讨厌的“浙江现象”, 却又屡屡被不同的地方如法克隆复制?落后失衡的企业运营模式会给产业发展造成危害, 为什么大家心知肚明又无法摆脱?这是我国水泥行业的特有现象, 还是在其他产业也是如此, 或者真就是大家戏谑称之为“中国特色”。

了解市场现状的人都会清楚一点, 中国水泥企业惯于吃“资源饭”不撒嘴, 既有历史的惯性, 也是出于无奈。企业明知道生产原料类初级水泥产品, 市场附加值低, 一买一卖, 毛利率十分有限, 再加上市场进入门槛低, 不知不觉间外来竞争者就轻而易举打开城门, 甚至挥师长驱直入, 但是开发终端高科技产品, 乃至创造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品, 不仅面临着投资回报的巨大风险, 况且, 还受到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及其终端建筑项目规程等方面的制约, 是否能够跨过这道高门槛还不好说呀!与其把缩短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押宝在风险很大、难度很高的跨越“高门槛”上, 何不如玩那些最省力的、最熟悉的套路, 如抢占矿山资源、扩大生产规模、争夺初级产品市场资源, 见效快, 现得利, 何乐而不为哪!难怪说直到今天, 水泥行业仍然延续着传统的运营模式不愿意撒手, 即便是形势逼迫之下有些许改变的话, 也不过是皮毛上的小打小闹而已。

据水泥业内权威人士透底:许多水泥企业的盈利结构表明, 企业盈利来源基本依靠吃产业政策“补贴饭”, 比如余热发电项目的节电效益, 废渣利用的退税效益等;而水泥产品毛利率却微乎其微, 高附加值产品所占的比重更是少的可怜!可想而知, 这样的商业模式和利润水平, 怎么能够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怎么能够推动水泥产业现代化呢!

难怪说, 水泥企业对价格敏感度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 稍有风吹草动就叫苦连连, 反过来这又刺激了价格比拼的恶性竞争, 只有拼命生产大路货产品, 为了得到更大一块的“补贴”效益, 那怕是低价微利倾销。所以, 深谙成本效益之道的投资者们, 为啥明知道产能已经严重过剩, 仍然不断有新项目高歌猛进地上马投产, 其中的奥妙无须点破了;此外, 中国水泥产量连年创出新高, 16亿吨热度未减, 超18亿吨的捷报又传, 2011年又一举攀上20亿吨产量的高峰。我们不得不承认现行的产业盈利模式, 所产生助推产量拔高的强大推动作用。可是换来的结果又是怎样呢?据工信部称, 2011年熟料产能利用率降到77.2%, 水泥产能利用率仅有73%。

实际上, 陈旧落后的企业运营模式绝不是微观操作层面上的事情, 目前已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障碍, 是业内人士普遍的共识, 致使并没有对产能过剩那样给予更大的关注。当然, 运营模式创新滞后的根源很复杂, 也与投资人的产权结构有关。大型水泥集团多数是国有的, 在业务模式上“吃资源饭”, 在盈利模式上“吃补贴饭”, 既然可以舒舒服服过日子, 怎能给自己加压力“过不去”哪!中小型水泥企业“吃补贴饭”, 心安理得, 小富则安, 又缺乏运营模式创新的动力和资源, 何必给自己找苦吃呀, 搞不好还会自己“挖坑”自己跳!

哎!什么时候, 大型水泥龙头企业不再扮演单一的熟料生产商的角色;什么时候, 不再一边把抛售熟料作为获利来源、一边又大力声讨价格恶性竞争;什么时候, 终端产品利润稳居利润结构中的50%以上;什么时候, 高附加值产品在市场结构中成为新的利润源;什么时候整体解决方案类型的服务性收益能够在企业获利中三分天下。到了那个时候, 市场必然呼唤一种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全新运营模式, 必然在水泥散装化产业进程中脱颖而出!

治理区域过度竞争失衡的病态碎片, 先在那个部位上舞动“柳叶刀”?博弈论管理理论指引我们——延伸产业链才是领袖企业的最佳战略选择。

中国水泥市场有一个独特现象:区域过度竞争严重失衡, 看似有些匪夷所思, 其实事出必然, 也算是产业结构失衡病态症状之一。某个局部区域的战火硝烟尚未散去, 正在人们要喘口气、歇歇脚了, 转眼之间又在新地方燃起了凶猛的烈焰。始作俑者是沿海发达地区, 最先展开了“东部会战”, “浙江现象”如当头一棒, 似乎令业界一些人如梦方醒;尔后在中部区域的“中原逐鹿”, 虽说没有“东部会战”那样惨烈, 但也是一个特殊区域条件下的过渡而已。喘息是为了再战, 收缩是为了出击, 紧接着资源争夺与规模扩张的战火, 很快烧到了大西南, 厮杀成一团的“西南血拼”, 至今尚未决出雌雄。

围绕着矿产资源和初级产品规模扩张展开的争夺战, 充其量不过是一场低层次的市场竞争, 呈现出低水平、拼价格、低门槛、非理性的特点。所以, 哪里有矿产资源, 那里有水泥初级产品市场, 哪里可以扩大熟料抛售空间份额, 大企业就一窝蜂式快速拍马赶到, 大兵压境, 圈地建厂, “坐地虎”投资者哪甘落后, 让外来者抢走自己的“饭碗”呀, 占矿扩产!于是出现区域过度竞争失衡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 自然会联想到水泥企业目前奉行的竞争策略。为啥大企业总习惯于玩拼规模“以大压小”这一招, 中小企业更擅长利用区域成本优势玩“蚕食战术”哪?从诸葛文达先生对泛长江区域水泥企业竞争模式及其分析中, 可以理出导致区域过度竞争失衡的头绪来。

为什么产能过剩的阴霾沿长江而上, 从沿海地区肆意蔓延到西南边陲哪?现将该文部分摘要于下:一是, 大型企业会利用其市场控制力, 在产需相对平衡的格局中, 拉高价格, 获取超额利润, 其它中小企业相应受益;在产能过剩不严重格局中, 中小企业可以忍受大型企业的竞争策略, 并且适当作些让步;但在产能严重过剩格局中, 中小企业对大型企业的竞争策略变得不能忍受, 而各行其是。二是, 大型企业会利用规模优势和综合平衡优势, 封杀中小水泥企业的获利空间和生存空间。那些遭遇封杀的中小企业肯定不甘束手就擒, 任人兼并收购, 对应性的竞争策略由此产生, 导致市场出现大幅度震荡波动。三是, 大型企业会从规避粉磨环节的环保风险考量, 对中小企业采取控制熟料供应的竞争策略, 最终结果是熟料低价倾销到其它中小企业的核心市场, 加剧了当地供求关系严重失衡, 重新掀起一轮水泥降价潮。四是, 大型企业会利用其市场影响力, 主动进行市场协同, 并迫使其它中小企业参与协同动作, 产能和营销策略上的强强联合, 虽说能够使得双方获取短期利益, 但是想要控制新增产能和外地产品侵入, 肯定是十分困难的。

显然, 无论大型企业采取以上何种竞争模式, 都是以击垮中小企业、强化市场控制力为目标的, 即便是采取第四种协同性的“怀柔策略”, 也不过是略显友好温和的权宜之计, 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决定价格涨跌的市场供需关系。当身陷初级水泥产品市场严重饱和产能严重过剩的泥淖中, 大型企业除了尽早拔出双腿去延伸产业链, 把资金、人力及技术资源投放在这个决定未来发展的价值点上, 还有别的什么能够强化市场控制力的路子吗!毕竟中小水泥企业在延伸产业链方面, 市场作为是很有限的, 大型水泥企业全产业链“长袖善舞”之际, 才是初现市场有序、产业结构优化的曙光之时。

治理产业心态畸形博弈的病态碎片, 先在那个部位上舞动“柳叶刀”?现代系统论理论指引我们——科学发展才可以走上现代水泥产业的正途。

哈耶克曾言:现代社会对自由市场的选择, 不仅是因为它可以提供更好的、更有效的配置资源效率, 最本质的是它体现了人的自由和权利。由于水泥产业环境还不成熟, 制度机制尚不到位, 久而久之在行业内部催生了极其复杂的畸形产业心态, 不知不觉间羁绊着产业科学发展的脚步, 也无形中增加了产业生态系统风险和创新成本。

这里所讲的产业心态, 是指产业群体内企业及从业人员群体的心理表现。有人可能会问, 在商业味道极其浓厚的今天, 哪还有人关心产业心态畸形的问题呢!不妨列举如下:1、在污染治理上, “等靠要”, 谁先投入谁傻瓜的心态;2、在上下游利益分配上, “各顾各”, 卖出了厂门与我何干的心态;3、在竞争合作上, “独行侠”, 我何必主动引狼入室的心态;4、在市场策略上, “囚徒困境”, 绞杀战与“游击战”对决的心态;5、在产业链延伸上, “现得利”, 宁愿慢步跟进也不趟浑水的心态。6、在运营模式创新上, “维持会”, 不敢担当创新风险的心态, 等等。

科学发展离不开创新, 水泥产业也是一样。而创新对于一个产业来说, 就是要重新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以获取潜在的更大的利润, 大致包括五种情况:创造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不妨想一想, 欲完成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 怎么可能不涉及到一个团队群体的观念、利益, 需要重新分配既得的或新增加的“奶酪”;即便想达成五种情况中的某一项目标, 都必然会牵动人力资源的配置, 必然会影响到团队的理念更新、角色转换和利益调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索洛, 在经济增长理论“索洛模型”中, 论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经济增长需要投入, 包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 而人力资本才是最根本的。

说到底, 产业心态体现为一种人力资源的素质。科学而健康的产业心态, 是一个产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反之产业心态出现畸形的话, 那带来的结果将是不可想象的。别看产业心态是无形的, 但却是以无形的力量支配着有形的东西, 影响和制约着产业发展方向的正确与错误, 产业成长的速度快慢, 产业结构的健康与畸形。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 (Joseph Nye) 提出的“软实力”概念, 其定义最关键的便是它包含与倡导的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讲, 产业心态恰恰反映了这个产业群体倾向性的价值取向, 是一种决定产业发展命运的软实力, 也是巨大的物力投入所无法替代的。

镁砂行业的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研究 篇10

海城市菱镁矿已探明储量26.4×108t,占辽宁省的74.4%,中国的61.8%,世界的18%;依托得天独厚的菱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菱镁深加工产业,镁制品加工业也成为海城市的支柱产业[1],进而给海城市矿产园区的环境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无论是空气污染,还是土壤污染都已明显显现。根据辽宁省政府提出的“青山”工程[2],亟需对镁制品加工业进行污染现状分析和治理措施的研究。

1 镁砂行业的特点

海城市的镁砂行业集中在东部山区,其特点是生产企业众多,经营分散。镁砂窑是制造优质耐火材料的重要工艺,含尘气体的特点是温度波动大:21℃~280℃,含尘浓度大:20 mg/m3,颗粒直径分布范围大:2 mm~0.001μm,粉尘重度小0.95 g/cm3,粘附性大,遇水和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CO2,易板结形成Mg CO3而结垢[3],粉尘的凝聚性强,比电阻值高,特别是炉体为开口式,而排尘罩相对位置又较高,产排污环节较多,能源消耗颇高。另外其动态的生产工艺,周期性不稳定也是镁砂行业最突出的特点。

1.1 生产企业众多,生产经营分散,镁砂企业整体实力不强

两市三县共有镁砂生产企业160余家,生产镁砂焙烧炉窑3 111座,鞍山市2 003座,营口市1 108座,分布在14个镇区,基本上都位于山区,其中年生产60×104t以上的3家,仅占两市三县镁砂生产企业的2%。生产企业众多,规模化不强,生产经营分散,导致了镁砂企业整体实力不强。

1.2 生产复杂多样,工艺简单落后,产污环节较多,能源消耗颇高

镁砂行业按镁砂焙烧工艺可分为轻烧窑、重烧窑、电熔镁窑和其它窑炉四种。目前绝大部分企业应采用传统生产工艺,生产方式简单,而且相对落后,导致大量能源浪费。另外从生产工艺流程上看,以重烧窑生产为例,从原矿料开采—破碎—装窑—焙烧—凉晒—破碎—成品包装,每一个生产工艺过程都均有废气或粉尘排出,产污环节较多。

1.3 动态的生产工艺,周期性不稳定

菱镁石在各种炉窑焙烧过程中,鼓风量随烧结时段的不同而变化,以重烧窑为例总体过程为:装满窑—开始鼓风—鼓大风—鼓小风(补料)—鼓大风—停风出窑。一般周期为2 h至3 h,但因在焙烧过程中如沾窑、塌料、跑火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周期性变化很大,周期短的约0.5 h~1 h左右,周期长的约3 h~4 h,动态的生产工艺,周期性不稳定,给污染治理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 实际监测数据的比对与分析

2.1 监测数据的比对

为了加快治理步伐,更科学、更准确掌握镁砂行业的生产工艺特点和污染因子产排变化规律,提高镁砂行业产排污系数的准确度,使镁砂行业产排污系数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我站协调邻近站对所在辖区内的2 654座炉窑进行了现场环境监测,测试率占窑数总数的86%,共测得有效监测数据13 100个。各类镁砂炉窑具体监测结果及对比情况分别见表1和表2[4]。

将实测监测数值采用加权平均法得出了镁砂行业产排污系数所需要的具体污染因子数据值对比情况见表2。

注:以上数据为2007年至2008年度测试数据范围,其中重烧镁窑、电熔镁窑在污染治理中,治理方式大部分采用的是一托一、一托二或一托三(即一套治理设备治理一座窑、两座或三座)。

2.2 实测法核算镁砂行业产排污系数

依据监测部门对镁砂行业的监测数据,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得出各种污染因子的产排污系数。工业废气量系数=实测烟气量×生产时间÷单窑生产产量;烟尘系数=实测烟气量×实测浓度×10-6×生产时间÷单窑生产产量;SO2系数=实测烟气量×实测浓度×10-6×生产时间÷单窑生产产量;氮氧化物系数=实测烟气量×实测浓度×10-6×生产时间÷单窑生产产量;计算出了辽宁地区镁砂行业产排污系数,具体见表3。

注:1.S为所用燃料煤含硫份。2.实测烟气量单位为Nm3/h;单窑生产产量单位为t;实测浓度单位为mg/Nm3;生产时间单位为h。轻烧镁、重烧镁生产时间16 h/d、轻烧镁生产产量25 t/d、重烧镁生产产量45 t/d电熔镁生产时间10 h/d生产,生产产量5t/d、镁碳砖每天24 h生产,生产产量65 t/d。

2.3 产排污系数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3169耐火陶瓷制品及其它耐火材料制造业产排污系数见表4[5]。

2.4 比对分析

按照同一产品、同一原材料、同一工艺、同一规模(即“四同”)下的单位产品(原料)的污染物产排污系数的确定原则,通过对比分析,按照实际监测数据来确定镁砂行业产排污系数,进一步提高了工业源产排污系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展产排污系数和污染物行业排放标准、产排污系数和清洁生产、产排污系数和总量控制等的关系研究,以提高环境科研和技术管理的水平[6]。

3 镁砂行业治理措施探讨

自2001年以来,镁砂行业治理措施根据烧结方式的不同分别采用了静电除尘、布袋除尘、旋风水浴除尘、喷淋塔、低压文丘里等除尘方式及采用煤气发生炉技术改变燃料燃烧方式等污染治理措施。虽然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难有效地实现有组织排放,粉尘治理效果很难达标,且运行费用高。

3.1 镁砂行业所采用治理方法及其去除效率

在不断开拓新思路,积极探索先进的治理技术基础上,特别是关注动态变化很大的重烧窑治理,各类镁砂窑炉生产方式和配套的治理设施及其去除效率见表5。

3.1.1 轻烧镁窑采用煤气发生炉技术

通过把燃料煤在煤气发生炉中产生的煤气加热菱镁矿石,改变了其原来菱镁矿石和煤混烧的生产方式,增加热效率近20%。使得菱镁矿石在加热过程中,能够受热均匀,反应平稳,既节约了能耗,又增加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烟尘的排放浓度。

3.1.2 重烧镁窑采用静电除尘和旋风+水浴除尘技术[7,8]

对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气进行末端治理。静电除尘法优点是使用寿命长、除尘效率高、除尘效率可达到97%,而且易清理,但缺点是治理项目单一,只是能收集烟(粉)尘,而对其它污染因子无吸收能力;旋风+水浴除尘技术优点是对其产生的污染因子均有吸收作用,但日常运行费用高、吸收效率低、占地面积大、尤其是易产生二次污染。因大部分炉窑都分布在东部山区,厂区内水资源缺乏,运水难也给治理设备正常运转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3.1.3 电熔镁砂窑采用静电除尘、低压文丘里和脉冲布袋除尘技术

因为电熔镁砂窑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工业废气排放量相对稳定、污染因子单一,且烟气温度不高,所以大多数电熔镁砂窑采用的是脉冲布袋除尘技术。监测结果表明,该除尘器除尘效率可达97%,治理效果较为理想。缺点是冬季时,由于温差及工业废气湿度比较大,工业废气在排放过程中受车间内外温度差的影响,易结露,大大地降低了其除尘效率,甚至无法使用。

3.1.4 其它耐火窑炉主要指的是生产镁碳砖的隧道窑

由于该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工业废气排放量相对稳定,但烟气温度较高,现采用先冷却后喷淋再碱式吸收的治理方法,从监测数据上分析,该除尘器在除尘和脱硫效率上相对稳定,效果较为理想。

4 结语

总之,随着环保产业的发展,镁制品加工行业的治理步伐会越来越大;在监测数据的有效支撑下,治理技术水平也会越来越高;随着“护绿”“造绿”[2]工程的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全面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坚持建、管、治相结合,逐渐改善海城市的生态环境,一定会让海城市的天更蓝、山更绿。

摘要:采用实际监测数据与污源普查产排污系数进行比对,分析海城市镁制品加工业的污染现状,根据镁制品加工业的污染途径、污染方式等提出治理措施,为海城市“十二五”期间环境治理及远景规划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镁砂,污染现状,产排污系数,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高明岩,靳春,刘青,等.海城年鉴[R].辽宁沈阳,沈阳市印刷研究所,2009.

[2]张国巍,刘淼.鞍山成为全省青山工程示范市[N].鞍山日报,2011-10-09(AO1).

[3]宋建华,邵启宏.海城市重烧镁砂窑烟气治理电除尘应用运行技术经济评估报告[R].辽宁海城:海城市鑫鑫印刷厂,2006.

[4]马英,井辉,董秀平,何勇,等.海城市2006-2010年环境质量报告书[R].辽宁鞍山:鞍山南方商务印刷厂,2011.

[5]马振珠,张继军,王雅明,黄志新,臧曙光,等.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M].第七册.北京市,2008.

[6]王秉杰,朱京海,宫洪波,等.辽宁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优秀论文集[C].辽宁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

[7]梁兰.重烧镁窑除尘技术的研究[R].辽宁海城:海城市兴盛印刷厂,2006.

上一篇:设计倾向下一篇:纹枯病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