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

2024-09-04

教育扶贫(精选十篇)

教育扶贫 篇1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及时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 历代领导人为中国的减贫脱贫事业呕心沥血、攻坚克难, 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扶贫成就可谓 “世界奇迹、人类壮举”。即便如此, 中国还是没有摆脱贫困, 截至目前, 中国还有约7000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扶贫攻坚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审时度势, 及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2013年11月, 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 切忌喊口号, 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他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2014年3月, 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 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6月, 习近平在贵州考查时, 提出了针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六个精准”, 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015年10月16日, 习近平在 “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进一步指出, 针对扶贫开发, 要“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 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 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 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 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至此, 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逐渐成熟, 这是对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精准扶贫”思想是针对当前中国的扶贫攻坚难题提出的具体指导意见, 为中国2020年全民脱贫奔小康指明了方向。

二、“精准扶贫”与教育的发展

多年来, 国家在实施扶贫开发的过程中, 主要集中在开发式扶贫、 项目式扶贫、救济式扶贫等方式, 为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 时过境迁, 这些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如一些贫困户不愿意摘掉“贫困的帽子”, 思想落后、散懒成疾, 以此 “等、靠、要”, 年年扶贫年年贫, 直接影响了国家扶贫工作的初衷和成效。习近平多次强调:“弱鸟可望先飞, 至贫可能先富, 但能否实现 ‘先飞’、‘先富’, 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 如果扶贫不扶志, 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即使一度脱贫, 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习近平同志指出,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 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 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所以, 加强扶贫工作, 在“输血”的同时, 更应注重给贫困对象“造血”, 特别是要让贫困对象从精神上脱贫, 不能输掉人的基本尊严和志气, “人穷志不短”, 以“先富”为目标, 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以积极创造性的劳动, 实现脱贫致富迈小康。

贵州的相对落后, 总结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 除了交通不便等自然因素外, 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 在于人的思想观念滞后, 这是造成贵州发展落后的根本所在。所以, 加快贵州教育发展, 对民族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 以发展教育“拔穷根”, 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这是顺利进入小康, 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三、对贵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精准扶贫”的探索

(一) 对教育贫困的“精准识别”

如上文所述, 贵州的落后, 根在教育和人的思想观念的落后, 要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 首先必须进行教育贫困对象“精准识别”, 即对落后地区、贫困户进行大规模的摸底调查, 加强贫困信息化建设, 建立贫困户档案数据库, 适时进行信息跟踪, 切实掌握贫困对象因何致贫, 为何致贫, 深入分析致贫的原因, 要特别掌握贫困户是否是由于教育的原因导致的, 以此进行针对性的实施扶贫措施, 做到“精准识别”, 有的放矢。

(二) 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

在进行“精准识别”的基础上, 构建贵州民族地区全方位的教育 “精准扶贫”体系。一是对贫困对象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即根据贫困对象的具体情况, 分析家庭贫困的原因, 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努力培养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知识化农民, 引导贫困对象脱贫致富。二是对贫困对象子女实施教育资助计划。为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 保障对贫困对象子女接受必要的甚至良好的教育, 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难以想象, 一个没有基本知识和文化的家庭, 在现代社会如何改变命运, 如何致富?

总的来讲, 就是要在贫困地区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均衡义务教育发展、提升高中 (中职) 教育质量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以及加强农民在职继续教育等, 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发展体系, 积极完善教育资助减免政策制度, 贫困对象子女决不能因贫失学, 也决不能因学返贫, 切实完成教育“精准扶贫”计划与目标。

(三) 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 树立教育“精准扶贫”先进典型

鼓励劳动创造, 树立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 在贫困地区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进行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有一定潜力的少数民族人才, 根据其具体情况, 通过多种途径对其进行“精准”培养, 使其较快实现脱贫致富, 积极树立致富带头模范作用, 带动乡亲共同富裕。同时, 通过先进典型, 进一步深度挖掘当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民间文化, 打造民族民间特色旅游、特色产品, 实现一代富裕, 代代传承的良性循环发展, 彻底掀掉 “贫困”的帽子。

(四) 制定完善合理的“精准扶贫”评价机制

完善监督措施, 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是确保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实效的根本保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的要求, 在“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的基础上, 实施“精准评价”, 使扶贫工作每一阶段都在有效监管的范围内实施。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 切实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教育培训到位、过程及实效到位。同时, 对于敷衍了事、庸行懒政及不负责任的行为, 要追究当事人和相关领导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给“精准扶贫”工作带上“紧箍咒”, 确保教育扶贫取得实效, 实现百姓富裕奔小康的目标。

教育扶贫 篇2

教育扶贫经验材料 3 篇

【篇一】

为全面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收官战,xx 县教育局紧盯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坚持三项“精准”,抓实控辍保学工作。

一是精准摸排补短板。落实“双线五包+六长”控辍保学责任制,深入学校、村(组)调研,拉网式摸排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情况,将学籍系统数据与公安户籍系统、国扶系统数据进行比对,掌握我县学生在县内外就读情况,锁定未入学学生和有辍学倾向学生情况,完成全县 30 个乡镇 45 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义务教育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完成 24307 名适龄儿童在校生、3641 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台账的建立,完成 10 余名学生劝返复学工作。

二是精准帮扶推助学。执行义务教育“三免”机制,确保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应助尽助。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课本费等418.96 万元,发放国家助学金 150.3 万元,教育扶贫教育基金救助

4821 人次,发放资金 510.9 万元,进行教育扶贫政策培训 3 次,落实 187 名联村干部走村入户宣讲教育扶贫政策,编印教育扶贫政策宣传手册 6100 份。抓好“三残”儿童特殊教育,制定特殊教育学校招生方案和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投入资金 150 余万元,提升改造学校设施设备,铺设无障碍通道等设施,新建康复训练室、律动教室等功能室,购置 30 套特殊儿童专用课桌凳,安装电子白板 2 台,统筹人员配置,核定教师编制人数 10 人,派出 10 名工作人员深入残疾儿童家庭家访,顺利招收聋教班、培智班学生共 22 人,并顺利开学上课。

三是精准疏导促教学。联合公、检、法、文体等部门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五失”青少年等开展爱心助学、助困、助孤等“五助”活动。利用留守儿童之家等阵地,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围棋、象棋、绘画等兴趣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采取家长会、主题班会、微信平台和告家长书等方式宣传政策,组织教师与学生“结对子、送温暖”上门家访“一对一”宣讲,并对有厌学、逃学或辍学倾向的学生进行谈心。全县各学校利用心理咨询室持续做好学生思想动员和心理疏导工作。2020 年春季学期教师走访 1000余人次,疏导厌学、逃学或辍学倾向学生 10 余名。

【篇二】

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役,确保贫困户问题整改清零,xx 州利用今年暑假,在普格、布拖、昭觉、美姑、金阳、越西、喜德 7 个未摘帽县启动实施脱贫攻坚“万师入户”专项行动。

明确行动目标。组织教师查找当前贫困户脱贫存在的短板弱项,建立问题台账,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逐个整改销号,提升脱贫质量;按比例抽查核实边缘户“补短”、全覆盖核查“七类”重点非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等问题,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整改“清零”。

明确核查内容。组织 7 个未摘帽县 1.2 万名小学和初中教师,对照贫困户脱贫标准,进村入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非贫困边缘户的基本信息“五个一致”、“两不愁三保障”达标、脱贫攻坚到户政策落实、贫困群众脱贫攻坚满意度、“感恩袋”资料规范上墙等情况进行全覆盖核查。

严格业务培训。州、县、校三级共组织 1.2 万人分别集中开展脱贫攻坚验收标准及政策培训,采取集中培训、闭卷测试、补测补试的办法,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掌握人均纯收入、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生活用电、广播电视等方面达标标准及相关政策,成为入户核查的“行家”。

开展入户核查。按照“属地就近、调配城区、2 人一组、向导带路”办法,共分 5900 个小组开展进村入户核查工作,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实行挂账整改,限时销号。8 月 1 至 4 日,累计核查出涉及贫困户脱贫问题 2.4 万条,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将问题台账逐级报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乡镇政府和县级相关部门整改,边查边改 5800 余条。

开展整改“回头看”。8 月下旬,将再次组织教师队伍进村入户,对前期核查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复核、复验,促进户户问题整改清零、户户脱贫验收达标,全面提高脱贫攻坚成色质量。

加强组织保障。实行州牵头、县负责、乡(镇)实施、校组织、师入户,教师对问题核查及整改结果复核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把完成入户核查、整改核实工作质量纳入师德师风整体评价,与评优评先、评职晋级、年终考核、内外送训等直接挂钩,充分调动教师投身专项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入户教师的食宿、交通、差旅、保险费用,落实兑现奖补政策。

开展督导指导。组建 5 个州级专项行动督查督导工作组,下沉 7县一线了解、协调、督促、指导教师入户工作,督导检查每县不少于3 所中心校、3 个教师入户小组、3 个乡镇党委政府、3 个驻村工作队履职情况,对工作不落地不落实、不作为乱作为等情况给予及时纠正和通报,确保 8 月底“万师入户”专项行动圆满收官。

【篇三】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xx 县教育和体育局着力志智双扶,多举措实施教育扶贫。

一、夯实基础,精准发力有保障 一是落实入学保障责任。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明确控辍保学县政府主体责任,县教体局、乡镇和村社直接责任,学校管理责任,家长法定监护人责任,压实“双线”控辍工作责任。进一步强化县长、局长、乡(镇)长、校长、村长、家长共同负责的控辍保学“六长”责任制。

二是精准摸清家底。xx 县教体局牵头在每年春、秋两季开学时,组织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全县建档立卡学龄人口进行拉网式全覆盖入户核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县、乡、村、校四级学龄人口教育保障工作台帐、建档立卡学龄人口入学保障台帐、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保障台帐,摸清入学保障基础情况。

三是开展数据质量核查工作。对学校报送数据、学籍平台数据、残联反馈数据以及县脱贫办反馈数据进行综合比对,将入学保障问题数据及时反馈相关单位进一步实地核实并完善,保障数据上下一致、部门一致、跨平台一致。

四是强化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入学状态动态监控。全县按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范围落实了入学保障责任学校,各责任学校对责任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就读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对重点易辍学生采取“人盯人”方式高密度监控,随时掌控就读情况,对出现辍学苗头学生及时启动控辍工作程序,严防辍学发生。

二、保障到位,措施细致重成效 一是保障残疾学生入学。每学期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残疾适龄人口及入学情况进行专项摸底,建立入学保障台账。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逐一建立“一人一案”入学保障安置方案,安排轻、中度残疾学生

随班就读或县特校就读,重度残疾无到学校学习能力的学生由责任学校或县特校定期“送教上门”。

二是优先保障建档立卡初中毕业生升学。对 xx 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开通省一级示范高中 xx 中学入学通道,建立专项志愿档案,提前批次收录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县内实验中学等其他三所高中学校按志愿和条件优先录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根据本人志愿录取到县中职校就读,并享受中职学生相关资助政策。有力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全员升学。

三、励志关爱,树立志向阻代传 一是对学困学生强化帮扶关爱。对就读困难学生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学业辅导、资金资助等必要帮助,保障其继续学业。达到各学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积极开展特别关爱行动。在全县学校开展师生结对工作,贫困家庭学生与老师建立“一帮一”结对。充分利用乡村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等平台,对贫困家庭学生开展特别辅导、励志帮扶等主题教育,激发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强自立。

三是实施“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向建档立卡贫困家长、学生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帮助贫困家庭学生摆脱思想贫困,树立认真学习、主动脱贫意识。

教育扶贫经验材料 3 篇

教育扶贫经验材料 3 篇

【篇一】

“这次区教体局送给我的 2 头羊仔、5 只鸡苗,让我就有发展养殖业的本钱了。”xx 区 xx 镇 xx 村扶贫低保户纪金河说起自己受惠于精准扶贫,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近日,xx 区教体局为挂点的 xx 镇各自然村贫困户送去了 19 只羊羔、206 只鸡苗、9 只鹅苗及部分马家柚树苗总价值 1 万余元。今年,像纪金河一样打算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来拔掉“穷根”的精准扶贫户共有 22 户。为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xx 区教体局按照“四个精准”要求,走产业脱贫之路,改“输血”为“造血”,为贫困人群早日脱贫带来更多曙光。

摸清底数精准扶贫有的放矢走进区教体局扶贫办公室,一排整齐的橱柜里中摆满了贫困户的档案资料,随机打开一份贫困户的档案盒,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就能一目了然,每一个贫困户的家庭收入、致贫原因及家庭发展种植、养殖意愿、脱贫计划等情况都详细记载在册。“对每个贫困户,局机关干部都要逐一实地与贫困户进行了一对一的了解核实,并将了解到的每个贫困家庭的基本信息主动与 xx 镇各村干部对接,做到精准帮扶。”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周荣敏在局扶贫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同时,xx 区教体局机关扶贫干部还根据村

里提供的信息和个人所掌握的情况为每一户精准扶贫户建立台帐,制定脱贫计划,明确帮扶措施,实现了实名制动态化管理,为精准脱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精准脱贫变“输血”为“造血”“谢谢你们,我一定会好好饲养这些羊仔,增加家庭收入,早日摆脱贫困……”xx村扶贫低保户饶燕华从区教体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罗来福手中领到羊仔后,激动无比。据悉,xx 区教体局按照“一户一策”的思路,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拓宽贫困户对脱贫项目选择范围,确定了走教育扶贫和种植养殖产业发展之路的新思维,积极引导和扶持贫困户子女就读职业高级学校并帮助农户发展种植和养殖等优势产业。为确保所有精准扶贫户如期脱贫,xx 区教体局将帮扶人力资源集中向贫困户聚焦,集中解决联系村、联系户的贫困问题,以“输血式”帮扶变“造血式”帮扶。为保障村民养殖、种植顺利成功,区教体局还与贫困户签订《畜禽养殖协议》,全程提供跟踪服务、技术支持,并承诺帮助贫困户进行后续销售,做到对贫困户“扶上马”又“送一程”,让贫困户通过自身劳动增收,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活。

【篇二】

xx 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立足学生资助工作实际,围绕“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和“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的育人理念,借助“互联网+资助”工作手段,依托“资助大数据”助推“精准扶贫”,不断丰富资助工作内涵,成效显著。据统计,xx 市 2016 年资助总金额达 3630.0755 万元,资助学生 24942 人次。

汇集大数据,趋势尽呈现。xx 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通过分析各类数据达到整合全市资助信息的目的,剖析问题、把握方向。一是从性别、民族、培养方式和户籍性质等角度分析在校学生基本概况。二是从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性别分布、民族分布、城乡分布、生源区域等方面统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三是通过对比 2013-2016 年资助数据,反映“奖、助、贷、补、勤、免、捐”七大资助项目的发展趋势,2016 年学校资助金总量、资助学生规模、生均资助金额均持续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四是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两个层面,从学生培养方式、资助覆盖面、生均资助金额等方面具体分析 2016 年各类资助项目执行情况。

依托大思路,实施重举措。一是完善资助体系,全市形成了“奖、助、贷、补、勤、免、捐”七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努力实现“全覆盖”。二是创新资助方式,全市针对困难生设立了“微爱•基金”“微爱•远行”“微爱•助跑”等系列帮扶项目,解决困难生实际问题,帮助寒门学子完成学业梦想,努力实现“精准资助”。三是借力“互联网+资助”,近两年来,全市着力推进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大资助工作宣传力度,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学生资助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将资助信息数据化、资助反馈实时化、资助成效显著化。

四方齐发力,彰显新特色。一是制度有力,全市不断完善资助管理制度,制定“专项困补基金”等新制度新方法,严格评审 10 大环节,确保资助工作的规范性。二是监督得力,实施奖助学金师生评审

团,实地走访慰问困难生家庭,深入各县级、学校资助管理机构调研交流,开发设计网络班级评议、困难生认定直通车等,保证资助工作的准确性。三是育人效力,通过实施勤助科研和实践项目、市场兼职、志愿者服务项目,深入落实各中职学校“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计划”,拓展资助育人功能,增强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四是网络助力,通过开发建设学生资助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切实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成立“微爱新媒体工作室”,打造资助工作“一网两微”媒介平台,培养资助工作宣传队伍,积极占领网络舆论阵地,传播资助“好声音”,提升资助工作的主动性。

【篇三】

今年以来,xx 市教育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教育扶贫,坚决克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凝心聚力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工作开局喜人。

下好开局谋篇“先手棋”。2 月份以来,市教育局通过召开党工委会和教育扶贫专题会等形式,先后组织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xx 市决战脱贫攻坚暨防控新冠肺炎阻击战动员大会等精神,做到理论业务学习两不误、两促进。超前谋划教育扶贫,重点突出“四个聚焦”,即聚焦义务教育阶段、聚焦建档立卡对象、聚焦国家资助政策、聚焦信息服务平台,印发了《xx市 2020 年教育扶贫工作方案》,坚决落实“两尽两保”(应学尽学、应助尽助、条件保障、师资保障),深入推进“六化建设”(应学尽

学责任化、应助尽助精准化、办学条件均衡化、师资结构合理化、日常管理信息化、教育扶贫优质化)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任务,落实了工作措施。

搭建空中课堂“学习桥”。xx 市各中小学校学生开启线上学习模式。不少学校举行了“云升旗”、新学期第一“云”课、教师网络直播等,通过防疫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疏导等寓教于乐方面学习课程,探索多样且有效的“停课不停学”。同时,为解决网络教学给网络上课条件不具备的学生带来的困难,xx 市全面摸排特殊学生情况,因地制宜提供教育服务。对于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学生,采取“一生一案”机制,提供教学资源,让学生点播回看、个别沟通辅导等多种灵活方式实施必要的网络教学,做好教学服务和及时指导,为全市中小学生线上学习提供有力保障,确保实现线上教育教学覆盖广大师生,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应学尽学”。xx 市“停课不停学”的做法还以“xxxx 市延期开学不延期成长”为题,在“学习强国”平台刊发。

跑出资金发放“加速度”。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系列重要讲话中“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度过疫情难关,xx 市各区县认真执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做好 2020 年春季学期国家助学金发放工作的通知》要求,精准利用中央、省级提前下达的 2020 年资助资金7400 万元,迅速启动春季学期国家助学金发放工作,计划于 3 月底

前将普高国家助学金、中职国家助学金、义务教育生活补助、学前教育入园补助金按规定途径提前发放到位。对因疫情影响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优先纳入国家资助范围。

送上疫情慰问“及时雨”。按照省教育厅《关于抗击新型肺炎疫情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对全市 5 例确诊病例的家庭经济和学生就读情况进行了摸排,并落实了学生资助工作专项信息周报制度。同时,积极帮助其中 1 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申报了 xx 省温暖工程基金会“急人所急,疫中送炭”公益众筹项目。

政策扶贫?教育扶志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扶助对策;心理辅导;教育管理

一、案例简介

小辉,女,会计专业学生,江苏泗阳人,单亲家庭,家境贫困,性格内向、自卑。因家庭经济和精神压力醉酒入院,并萌生退学打工之念。

2013年9月新生入学季,笔者担任小辉的班主任,按照惯例逐一了解每个申请贫困同学的证明材料并当面谈话。从村委会的贫困证明中了解:她来自于苏北农村的一个单亲家庭,从小父母离异,她和两个姐姐随着父亲与爷爷奶奶生活,不久后父亲精神失常,便由爷爷奶奶抚养。由于家里缺少青壮年劳力,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种田。面谈那天,一个衣着十分朴素的女孩来到笔者办公室。“初来学校一切还习惯吗?”笔者先引入了话题。“挺好的,我高中就住校,自理能力很强……”她回答道,但言谈中不愿过多透露家庭情况,只提到了两个姐姐很早就辍学打工挣钱,现在都已成家,她是家中唯一的大学生,大一的学费主要是靠助亲戚资助。

她被认定为贫困生后,申请到了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在接下来的班干竞选中,她以高票当选为劳动委员。她的竞选词很朴素,但很有说服力:“我来自于农村的贫困家庭,从小自理能力就很强,热爱劳动,我会带领大家把班级的教室卫生打扫好,大家有事都可以找我来帮忙,我一定尽力……”随后的日子一切都向正面发展,她担任劳动委员,工作认真负责,工作也得到同学的认可。周末她去校外兼职,赚取生活费。一切看似都很顺利,但在大一下学期发生了一件事。一天中午,她突然一口气喝下了半斤白酒,在宿舍昏迷过去,被120送去了医院抢救。笔者及时赶到医院探望并找宿舍同学了解情况,得知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她萌生了退学的念头。同时,她突然得知自己暗恋的男生结婚了。各种事情夹杂在一起,她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姐姐都已成家,父亲患精神病,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低),想一醉解千愁,没想到差点丢了性命。事发后宿舍同学对她很关心,在医院全程陪护。

事后,笔者和小辉的大姐联系上,了解了小辉家中状况,并让大姐劝导她。我又找她谈心开导,并帮她申请了2000元阳光助学资助,以及学校的送温暖等一系列补助,让她不用担心学费的问题,学校会帮她一起解决。她也表示只是一时有些郁闷,以后会乐观向上,完成学业,不会再做傻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辉表现也很积极。在大二的班干改选中,她表示要继续担任班干部为同学们服务。她还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也考到会计从业资格证,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二、案例分析处理

1.原因探析

(1)单亲家庭,缺少关爱,没有能倾诉心事的对象,选择自我承受

从小父母离异,小辉和姐姐跟着患精神疾病的父亲生活,爷爷奶奶只能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但无法替代父母的教育职能。女孩子在青春期、成长期很需要母亲的关怀与呵护,这正是她所缺少的。父亲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与她交流,而姐姐们由于家庭经济压力又很早成家离开了她,使得本来唯一能够交流的对象也变得遥不可及。因此,当遇到压力,想要缓解时,就找不到亲人诉说,而这样的家事她又不想让外人知晓更多,因此也不便找同学老师倾诉,自然就会想到用酒精来麻痹一时的痛苦。

(2)贫困家庭,生活压力巨大,看不到光明的未来,选择退学打工

小辉家中无青壮年劳动力,爷爷奶奶种田收入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父亲常年卧病在床还需要医疗费用,家中可谓一贫如洗。学费靠亲戚接济,生活费用都是靠平日自己打工赚取和学校的各类补助。边学习边打工,很辛苦,她已过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姐姐们也有自己的家庭要负担,她也不想增加姐姐的压力;问亲戚借钱又欠人情,她自然不愿。因此,她萌生了退学之念,想早点赚钱独立。

(3)环境因素,形成自卑心理,不敢面对现实,选择逃避退缩

小辉由于家境贫困,相貌普通,对喜欢的男生不敢表白,更不会主动争取,只是默默地关注。当某一天突然发现对方要结婚了,顿时感到失落无比,再联想到家中的困境,更是觉得屋漏偏逢连夜雨。环境因素使小辉产生自卑心理,她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消极的方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分析事物的信心。总是与周围的人进行各方面的比较。正是由于这种比较,轻易地让自己发现了别人的优点,从而更容易体会自己的缺点。正因如此,她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希望,更不会主动争取机会。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她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2.采取措施

(1)构建“朋辈互助”的集体,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体现同学间情谊

作为班主任,笔者定期通过谈心、QQ空间等多方面了解小辉的状况,并且把握好尺度,不能让她觉得自己是个“特殊体”,但同时也要让她体会到被人关心的温暖。班级同学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在笔者的牵头下,班委干部和舍友组成“朋辈互助小组”,对像小辉这样的同学加以特别关心,形成关系融洽、有信任感的伙伴关系,帮助其处理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小型、深度的分享会使之宣泄负面情感、分担烦恼、消解不良情绪。身处这样的集体会使小辉觉得并不是孤身一人,身边有很多可以交心的朋友与她分享心事,帮她解决困难,当她再遇到坎儿时,就不会再一个人扛着,而是会寻求朋友、同学的帮助。当她被120送医院急救,宿舍全体成员日夜陪伴左右之时,她就已经感觉到了集体的温暖,这正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她所渴望的关爱。正是这样一个互爱互助的班级氛围,使得这个集体充满暖意,活力四射,被评为了2014年“江苏省活力团支部”、2014年“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

(2)创设发挥才能的环境,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克服自卑感,逐步树立自信心

小辉在担任班级劳动委员期间,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在同学心目中是热心助人的大姐姐,是踏实能干的好班委。大二进行班委改选,她曾经问我是否要继续担任班干部,我鼓励她参加竞选,果真不负众望,她几乎以全票连任。当公布票数的时候,我看到了她脸上自信的笑容。小辉的歌声也很好听,在舍友的鼓励下,她在班级联欢会上一展歌喉,展示了她多才多艺的一面。学习方面,她一直很努力,打工之余总是抓紧时间学习,大一两个学期综合测评都在班级前十,还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她所在的宿舍同学关系也非常融洽,6个同学中有4个班干部,5个入党积极分子,3名同学获得奖学金,是班级最优秀的一个宿舍。这些在工作、学业、生活等方面的成绩,逐步使小辉建立起了自信心,发觉自己并不比任何一个人差,自己虽然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没有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有助人为乐的品质,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她同样是一个有人缘,让人喜爱的女孩。

(3)利用多元化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营造良好的帮困助学氛围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从 奖、贷、助、补、减方面构成多元化资助体系。我省大学生资助政策措施可以概括为“以财政资助为保障、助学贷款做辅助、高校与社会资助共同发展”。除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外,学校还特别给予小辉阳光助学金,除此之外,小辉还获得了学校冬日送温暖、二级学院党总支送温暖、校友资助等活动的补助。有了这些奖助学金加上自己平时打工所得,目前小辉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已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她对继续完成学业也充满了信心。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圆满实现了对省委省政府“绝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三、案例思考与建议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其中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学生约占五分之一,而这些贫困学生中又有相当部分是单亲甚至孤儿,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情感关怀。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经济贫困和家庭环境的压力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在个性特征和心理方面出现负性变化。学校和社会在努力为贫困大学生解困时,往往忽视了贫困生中的“心理贫穷”现象。这种贫困是隐性的,但如果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陷入“心理贫穷”的大学生是难以成才的。

作为从事学生工作的一线辅导员,我们在面对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时,要让贫困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这就需要我们同心协力给贫困生烹制一道“心灵鸡汤”。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这些同学的特殊情况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活动,做到提前干预,远离心理危机。同时我们也要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他们,使他们以健康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注重班级、宿舍文化建设,让贫困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提高贫困生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团组织,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找到自信,在奉献中升华自我。

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所存在的问题,学校、社会要变单向的经济扶持为经济、心理双向脱贫。学校和社会除了为贫困生提供奖助学金外,更应为他们提供应用知识和发展才能的机会,使贫困大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富于理想、乐观向上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金来,刘红.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17-218.

[2] 倪可.高校贫困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及资助保障体系分析[J].商业文化,2012(5):191.

[3]于秀丽,杨文新.构建高效朋辈心理互助体系的新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9):36-38.

教育扶贫 篇4

(一) 湘西州贫困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以下简称湘西州)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武陵山区中心腹地, 全州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 辖7县1市, 总人口296.56万人, 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78%, 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 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湖南省扶贫攻坚主战场和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州。

(二) 湘西州扶贫效果及精准扶贫目标

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对湘西州扶贫支持力度, 尤其是2013年11月3日,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州视察, 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以来, 湘西州紧紧围绕贯彻落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全力实施精准脱贫攻坚工程, 现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使全州进入了减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2014-2015年共减少贫困人口23.0921万人, 全州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50.0737万人, 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为20.4%, 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还通过财政转移支付, 极大地改善了湘西州人民的生活条件, 使湘西州在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值40%左右的基础上,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了全国平均值60%的水平。

按湘西州精准扶贫的计划, 到2019年, 全州八县市全部摘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 120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国家现行标准下的5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 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二、湘西州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制约湘西州实现精准扶贫目标的原因很多, 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欠缺, 尤其是欠缺作为湘西州主要产业的农牧业和旅游业方面的实用技能, 而这恰好是职业院校优势所在。近年来, 职业教育在湘西州扶贫攻坚大业中贡献卓著, 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 加强贫困家庭学生职业教育, 助推毕业生精准就业

湘西州目前有贫困村1200个,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万人以上, 绝大多数处于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寒山区, 单纯发展农业难以实现脱贫, 必须将其中很大一部分进行转移就业。以往很多贫困家庭子弟初中毕业后未经培训即外出务工, 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很难找到待遇优厚的工作, 往往只能做最简单、最繁重的杂工, 待遇很低, 工作也得不到保障, 以至于部分打工者辛苦几年还是两手空空, 无力帮助家庭脱贫。针对此种状况, 职业院校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 积极争取国家扶助政策, 大力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入学,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 提升其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 同时还与经济发达地区企业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形式, 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实现“精准就业”。

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湘西职院) 为例, 该校近年来不断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 目前在校生中90%以上均为农村家庭学生, 其中很多人属于建卡贫困家庭。学院还积极争取政府及社会援助, 每年以生活补贴、“雨露计划”、各级奖学金、企业捐助等形式向贫困学生发放各种补贴近2000万元, 帮助贫困学生得以完成学业。据统计, 该校每年毕业学生2000人以上, 70%实现异地就业, 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 很好地实现了“培训教育一人、精准就业一人、精准脱贫一家”的目标。

(二) 加强农村劳动人口技能培训, 助推劳动力精准创业

长期以来, 因历史原因及地区经济实力困扰, 湘西州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 劳动力受教育平均年限远远落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值。据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对湘西州10个乡镇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 湘西州农村劳动人口中, 文盲占调查总人数的12.4%, 小学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48.9%, 初中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34.9%, 高中、中专、职高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3.2%, 大专或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0.5%。而现存的农村贫困人口文化素质还低于全州平均值, 因此要帮助贫困户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掌握科学技能, 精准发展扶贫创业项目, 就必须利用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 对其进行技能培训。

以湘西职院为例, 该校立足湘西, 积极为湘西扶贫攻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建立了“政府指导, 学院统筹, 系部主导, 企业参与”的社会服务体系, 完善了社会服务机构和管理制度。近三年来, 累计培训人员达6000多人次, 扶贫效果显著, 获得了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等国家部委的高度评价。参加培训的农村学员在该校学到实用技术后回到家乡不但自己能实现精准创业, 脱贫致富, 往往还能起到带头作用, 带动周边群众一起脱贫。比如, 花垣县麻栗场镇黄土坡村农民龙秀明, 参加了湘西职院“一村一大”培训学习后, 回到家乡成立了“黄土坡山寨稻田养鱼合作社”和“花垣庆义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带领全村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和生态放养鸡项目, 目前全村稻田养鱼已发展到800多亩, 仅此一项每年即可创收100多万元;生态放养鸡已畅销花垣、吉首等地。龙秀明这位被称为“学以致富带头人”的新型农民也在大家一致拥戴下当选为村支书。

(三) 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助推扶贫产业精准发展

精准发展扶贫产业是扶贫开发“三件大事”之一, 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 没有稳定发展的扶贫产业, 就不能真正保证贫困地区实现稳定的脱贫致富。湘西州近年来扎实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一批”“十大工程”, 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一是突出培育地方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柑橘、茶叶、百合、烟叶、油茶、杜仲和湘西黄牛、湘西黑猪等特色种养业, 让所有贫困村都有支柱产业覆盖。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明确提出建设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公园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加快精品景区景点和土家族、苗族两条生态文化乡村游精品线开发, 构建1小时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 打造旅游经济升级版,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在此背景下, 湘西州职业院校走出象牙塔, 积极参与到扶贫产业的发展中, 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助推扶贫产业实现精准发展。

以湘西职院为例, 该校在农学方面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 科研技术力量雄厚, 多年来为湘西州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 该校科研人员发现湘西州特色产业之一的猕猴桃种植业中溃疡病频频发生, 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针对此世界性技术难题, 该校科研人员进行了长达18年的研究, 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研制开发的砧木嫁接法已能有效防治溃疡病发生。又如, 该校积极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 建立了中国凤凰腊尔山湘西黄牛资源场, 在湘西黄牛这一特色农业资源的选种保种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该校还在湘西州山羊养殖、优质水果培育、稻田养鱼等产业发展上起到产业规划、技术指导等重要作用。

在支持湘西州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方面, 湘西职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指导旅游业规划、旅游人才培养, 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 先后为湘西州旅游局、名都大酒店、吉龙缘大酒店等单位培训各种旅游从业人员400余人, 承担了湘西州旅游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二是成立了旅行社, 组建了苗鼓队和礼仪队, 充实了湘西州旅游服务业的力量, 学校每年承接大小型活动30次以上, 承接了湘西州五十年州庆旅游接待、“全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人大工作会议”接待、饭店星级评定与复核等工作;三是积极扩大湘西州旅游服务业的影响, 学校组织了2015湖南省旅游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并代表湘西州取得全省团体第一的好成绩, 展示了湘西州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此外, 该校还积极发掘民族文化瑰宝, 支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培养民间工艺大师, 在苗绣、土家织锦、蜡染、民族服装设计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 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职业院校是实现湘西州精准扶贫目标的生力军, 但从现状看, 湘西州职业教育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壮大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一) 存在的问题

1.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 未充分将职业教育力量纳入精准扶贫规划中。

2.湘西州职业教育体系混乱, 未能形成全州统一的普职协调发展, 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 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县级职业学校办学实力较弱, 规模偏小, 专业布局不合理。

(二) 解决的思路和建议

1.整合教育资源, 建立符合湘西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湘西职院为龙头, 组建湘西职教集团, 规划州、县两级职业院校办学层次和专业布局, 形成全州统一的职业院校招生、教学、培训、就业机制。

2.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的建设, 在硬件建设、师资培训、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应由州县两级分别制定科学规划, 建立高效可行的长效机制。

3.高度认识职业教育的扶贫功效,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技术优势, 将职业教育纳入精准扶贫整体规划中。在扶贫产业的规划、建设中, 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技术力量;在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就业中, 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平台、渠道作用。

注释

扶贫办教育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篇5

2019 年以来,我局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和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严格按照“三个落实”和“四个不摘”要求,大力开展中央、省委、市委巡视巡察问题整改和脱贫攻坚“春季整改”“夏季提升”“秋冬巩固”攻势行动,全面落实上级扶贫政策,不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基本实现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不负担、中职教育不花钱、普通高中不发愁、考上大学不担心”目标,全县无“因贫辍学”适龄学生,斩断了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大力实施教育扶贫资助,确保政策全覆盖

1.健全工作机制。制定了《教育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方案》,明确了教育扶贫工作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成立了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教育扶贫资助中心;积极开展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宣传,通过电视台、发布公众号、教育网和学校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主题班会、家长微信群等媒介及学校教师、帮扶干部上门宣讲政策、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教育扶贫资助政策,使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家喻户晓,营造了社会各界关注教育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

2.压实工作责任。明确由县教科体局牵头抓好教育扶贫工作落实,要求各乡(镇)政府签订《推进教育脱贫攻坚责任状》,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签订了《中小学校(幼儿园)教育扶贫资助工作责任状》,全

面落实了教育扶贫乡(镇)属地负责制和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压实了行业扶贫单位、各乡(镇)和各学校落实教育扶贫的工作责任。

3.落实资助项目。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扶贫政策全覆盖。2019年全县共资助贫困学生 46238 人次3104.60875万元,其中,学前教育资助 4715 人次 353.625 万元,义务教育资助24599 人次 972.9425 万元,普通高中助学金 3034 人次 331.325 万元,普通高中免学费 2108 人次 84.32 万元,高考入学政府资助 409 人次245.4 万元,高考新生路费 189 人次 12.6 万元,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4028 人次 402.8 万元,中职学校免学费 6321 人次 647.8525 万元,市外省外就读的户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 835 人次 53.74375 万元;2019年国开行省分行资助省市籍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助学贷款人数 4012人,发放助学贷款金额 3216.2839 万元;发放“雨露计划”培训补助 941人 275.55 万元。

4.孤儿免费集中就读。从 2012 年起,我县在全省率先实行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孤儿免费集中就读政策。2019 年,全县共有 23 名孤儿统一集中在城区思源实验学校随班就读。县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按每人每月 950 元的标准给予免费集中就读孤儿补助生活费。

5.县财政保障确保资助全覆盖。2019 年春季学期,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幼儿2667人,资助标准750元/人/学期,总资助金200.025万元,其中省财政厅下拔学前教育资助金 80 万元,县统筹学前教育资助120.025 万元;2019 年秋季学期,资助贫困家庭幼儿 2048 人,资助标准 750 元/人/学期,总资助金 153.6 万元,其中中央奖补 63.8 万元,县财政统筹学前教育资助金 89.8 万元。自 2019 年春季起,城镇贫困群众家庭在读子女享受与建档立卡学生相同政策;在县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学生资助项目均没有降低资助标准。

(二)切实做好教育控辍保学,确保无学生因贫失学

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控辍保学相关规定,制定下发了《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有关工作的通知》,并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等举措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切实保障适龄儿童特别是贫困家庭孩子受教育权益。目前,全县无适龄儿童因贫辍学情况。

1.强化措施,落实控辍保学。一是加大教育引导力度。将每年 3月和 8 月定为义务教育宣传月,通过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政策法规,增强家长依法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法律意识。二是做好摸底排查工作。建立了小学与幼儿园、初中与小学信息比对核查机制,全面摸查 6-18 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就读情况,切实做到不漏一校(园),不漏一人。三是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建立了“双线控辍保学”责任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把控辍保学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乡(镇)、单位和个人。

2.因人施策,扎实开展劝学。一是严格做好控学保辍工作。根据学生辍学原因制定不同劝学方案,因人施策、因策施案,每个辍学学生至少配备 1 名教育局领导、1 名乡(镇)党委(政府)领导、1 名

学校领导、1 名教师、1 名乡(镇)干部及 1 名村干部(六对一)同时对口劝学。二是实行控辍保学工作书面报告制度和销号制度,对出现辍学问题的及时上报并做好销号工作,确保劝学成效。

3.加强督查,确保工作实效。每学期教育局分片挂点领导、干部不定期对学校落实控辍保学工作进行督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将控辍保学工作列入责任督学日常督导的重要内容,通过日常走访、暗访、回访等,及时掌握责任区内学校控辍保学工作动态。

(三)创新一体化营养餐供餐模式

精准扶贫助推教育均衡发展 篇6

完善工作机制,构建全覆盖的帮扶体系。一是在帮扶对象上,对接精准识别贫困户、农村薄弱学校(幼儿园),构建覆盖96村27校(园)6697名贫困学生的帮扶台账。二是在帮扶体系上,从县教育局到教学点,人人落实帮扶任务,形成教育局、学校、教师三位一体的帮扶责任机制。三是在帮扶方式上,坚持“城乡共建、以强扶弱、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理念,采取“县(城区学校)—乡(乡镇学校)”“乡(乡镇学校)—村(村小教学点)”和“师生结对帮扶”方式,学校之间联手结“盟友”,师生之间结对交“朋友”。

围绕学生主体,落实全方位的帮扶举措。一是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对现行国家资助政策,做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精准资助,一个不漏”。今春资助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园幼儿980名、小学生650名、初中生1114名、高中生809名、中职生223名,为1597名建档立卡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二是完善帮扶机制。组织各学校对贫困生、学困生、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重点帮扶,积极开展捐资助学、上门家访、心理辅导、健康体检、送教下乡等关爱工作,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成长档案,落实干部、教师、学生“三帮一”关爱机制,做到“精准帮扶,一个不掉”。三是化解上学难问题。实施校车安全工程,并从2016年开始,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乘坐校车实行政府买单,共免除1012名学生乘车费用121.4万元;安排资金143.9万元,为校车照看员调配公益岗位10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上高中全免费,共减免学费200万元。四是争取社会助学。统筹管理社会捐助资金,“多个龙头蓄水,一个龙头放水”。今年接受惠农公益基金会、泛海公益基金会等十多个社会爱心组织和个人捐资300万元以上,资助贫困大学生600多人。

着眼城乡一体化,突破薄弱学校帮扶难点。教育扶贫,重点是扶贫困学生,关键是扶薄弱学校。红安县整合人、财、物等资源,着力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今年调剂资金1306万元,为13所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及幼儿园改造校舍并配备教育技术装备。汛期洪灾过后,筹措资金1100万元,利用暑假集中抢修70余所受损严重的校园,确保今年秋季顺利开学。二是实行政策倾斜,建强农村教师队伍。多措并举,优化农村学校教师学科和年龄结构。近五年全县招公办幼儿教师183人,全部安排到农村任教,并向重点贫困村所在学校倾斜。今年安排200名城乡骨干教师结对交流、300名教师镇域内交流任教,并选派35名农村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开展省、市级送教下乡培训1938人次,县级暑期集训1700人次、信息技术培训4200人次。县政府每年安排600万元,推动实施红安名师工程和农村青年教师成长工程。三是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先后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农村教学点网校试点项目,为教学点配齐电教设备,完成网络改造,农村联校基本实现“班班通”,并建设8个同步课堂,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努力让城乡孩子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追逐梦想。

(作者单位:红安县教育局)

教育精准扶贫的综述研究 篇7

关键词:精准扶贫,教育精准扶贫

一、引言

教育扶贫是脱贫工作的重要推手,是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如何合理运用教育扶贫资金,如何提高教育扶贫精准度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2014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实行精准扶贫的要求。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已成为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综述已有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丰富和发展教师教育扶贫的研究内容体系,同时,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意义。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何丕洁(2015)认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可以直接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而大力扶持贫困地区职业教育,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积极宣传,使人们重视职业教育;二是要加强职业学校合作的中西部合作;三是培养新型农民,改革农民职业教育;四是要针对弱势群体开展的专门教育培训。

朱爱国(2016)认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贫,要瞄准扶贫对象,聚焦重点人群,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建议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实现“精准招生”;完善资助政策,实现“精准资助”;推进教学改革,实现“精准培养”;加强技能培训,实现“精准培训”;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精准就业”。

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符合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要。

三、教育扶贫的个案分析

邹平(2015)谈到云南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人口数量多,扶贫开发任务艰巨,经济的落后使教育发展迟缓。从云南省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两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看,各贫困市未能完成计划任务,昭通、怒江、迪庆等贫困地区各项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还与全省平均水平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梁文政(2015)认为重庆市教育精准扶贫存在下列问题:一是人人受惠,不精准;二是政策统一,无差异;三是扶贫措施重联动轻统筹,针对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已有研究的个案分析着重描述了案例中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并谈到了解决方法,本文认为,教育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因地制宜,不能做一锤子买卖,应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现状,采取相应的教育扶贫举措,有针对性的开展扶贫工作。

四、教育精准扶贫路径的探索

赵雄(2016)以喜德县为例,谈到了其教育扶贫举措:一是认真调查摸底。全面摸清幼儿基本情况,建立幼儿花名册档案;二是落实经费保障;三是优化师资配备,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择优聘用;四是抓好教学保障,配齐教学设备设施。文章分析探讨了喜德县教育扶贫举措的优缺点,对后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汤敏(2016)通过实证的方法,现场录制人大附中老师讲课并放到网上去。当地的教师可以下载讲课资源,在课堂上借助于教学,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兴趣,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作者认为让教育信息化率先惠及贫困地区学校,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是一个值得尝试的积极探索。但能否切实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运输到偏远贫困地区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这样的模式适不适用仍待实践考究。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首先,已有研究中多数为纯理论研究、解释性说明、总结前人的经验,缺乏有力的实证方面的支持;其次,从以往众多研究中可以看出被试样本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小样本研究范围多,大样本研究范围少,因而得出的结论是否适合推广到全国还有待考证;最后,研究对象为一般总体,较少将特殊贫困儿童如贫困地区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扶贫的研究,以及教育精准扶贫对教师的关注也较少。

本文认为职业教育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发展职业教育是“造血式”扶贫,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相比于直接给资金,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可以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学会生存技能,有能力自力更生,而不是没有资助就无法生存下去。未来我国的农村教育扶贫将如何提高精准性,如何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如何引入社会资金,如何实现精准帮扶,也将成为研究热点。对未来的研究展望,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何为“教育精准扶贫”;二是明确教育精准扶贫的帮扶措;三是与各类扶贫工作相互协调;四是制定系统合理的“教育精准扶贫”的评价体系,完善监督措施,保障精准扶贫举措的贯彻落实,使其真正发挥效用。

参考文献

[1]何丕洁.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30):5-7.

[2]杨定玉,秦红平.论教育“精准扶贫”[J].亚太教育,2016(05):112-113.

[3]邹平.精准发力加快推进云南教育扶贫全覆盖——在全省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5(11):7-10.

[4]朱爱国.基于精准视阈的职业教育扶贫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6(01):4-7.

[5]呼唤爱心,教育扶贫,精准到村到户到人[J].中国农村教育,2016(01):16-21.

[6]汤敏.让教育信息化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更大作用[J].教育家,2016(05):40-41.

[7]王永群.拔穷根:教育扶贫精准性需要立起来[J].中国经济时报,2014(01):1-3.

[8]俞岳.教育精准扶贫关键在提供“造血”能力[N].甘肃日报,2015(16):1-2.

[9]赵雄.喜德:力抓“一村一幼”助力教育精准扶贫[J].凉山日报,2016(01):1.

教育扶贫移民学校的德育管理 篇8

一、建构学校德育工作全员参与立体网络

学校构建了大德育工作框架, 形成了德育部、政教处、保卫处、团委学生会、少先队部齐抓共管工作的机制, 发挥了德育主阵地作用;注重学科德育渗透, 体现全员参与堂堂课都有德育教育;构建科学、规范、得体的校园文化, 让优美校园处处皆教育;健全了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 让学校、家庭、社会相互沟通协调一致, 达到共同教育目的。

1. 发挥班主任在德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主力军, 学校十分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 特别是学校领导兼任班主任工作。我校有8位领导兼带班主任工作, 他们在班主任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学校实行班主任每周一例会, 每天“五到堂”, 每周二进行德育工作业务培训学习等。学校还通过不断走出去, 请进来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提高。2013年春, 学校把海南中学一场高水平班主任论坛请到我校来召开, 让全体班主任学习到海南名校一流的班级管理经验。我们还与白马井中学、琼中思源、陵水思源、定安思源等学校进行德育工作交流学习。4年坚持下来, 已经成为一种班级管理的常态工作, 现已经拥有了一支甘于奉献的高素质班主任队伍。

2. 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 达到全员德育的效果。

德育工作不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 必须让全体教师齐抓共管。我们的做法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模式, 告别“书本”走进“生本”, 告别“个体”走进“团队”, 告别“被动接受”走进“积极主动”, 告别“讲授”走进“合作”。我校把所有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作为学科教学要求的硬指标来落实, 每学期学校要求各科任教师选送2~3篇德育渗透案例, 学校组织评选, 对优秀案例进行鼓励表彰, 把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真正做到课课有德育, 人人抓德育。

3. 校园文化熏陶。

基于学校90%的学生来自边远贫困农村的现实, 学校突出文明礼仪文化教育。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处处可见名人画像、名言警句, 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蕴涵着隐性教育功能, 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学校教室文化由学校统一规划布局, 但各班级突出班级亮点展示;宿舍文化主要以学生的创作为主, 体现出宿舍的整洁、干净、美观, 突出和谐礼仪;食堂文化突出节约主题, 文明用餐的礼仪;校道墙壁文化主要内容有警示用语、一日常规、一日礼仪、中小学生守则、十不准、三字经、弟子规等;移动展牌展示学生的优秀表现, 班级优秀表现, 如每个学期的七星评比 (忠孝之星.文明之星等) ;优秀合作小组, 优秀班干部都上墙展示。

思源人都有一个共识, 就是学生行为、生活、学习习惯好了, 学习成绩自然好, 学校教育第一位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校教师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做学生的表率, 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 就能形成良好的教育风尚。

4. 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少先队作用。

学校注重学生会、少先队干部的培养工作, 每个月进行一次业务培训学习, 让他们率先垂范, 做好其他学生的表率, 然后做好日常德育管理检查、监督工作, 履行“三队”工作职责, 每日把检查情况反馈到公布栏上让老师学生看到, 做到及时整改, 切实做到让学生来管理学生。

5. 小组合作, 同伴互助。

学校从2012年春季开始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课改实验, 基本形成了以小组集体学习, 整体提高的良好氛围。学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为基本单元, 把班级管理分解到小组管理, 评价优秀小组不仅仅是文化课学习, 还包括纪律、卫生、生活、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等方面, 把德育融入小组合作学习管理之中, 真正取得同伴互助, 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6. 家校联合协同教育。

学校十分注重家长学校的培训功能, 每学期分期分批举行家长学校培训班, 有针对性对家长进行业务培训, 让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对孩子进行教育。

二、构建实效幸福德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养成教育活动,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变“说教德育”、“看管德育”为“活动德育”、“体验德育”。

1. 狠抓常规德育教育不放松。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教育活动, 是学校德育教育永恒的主题。学校结合纪念日、重要节日、重大活动, 点面结合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坚持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制度和每周日晚自习主题班队会。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组织全体团员、少先队员到烈士墓祭扫, 介绍烈士的事迹。请县关工委领导来校进行忆苦思甜教育, 培养学生吃苦奉献的精神;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重点, 开展多种主题的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活动, 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 接受民族精神教育, 树立远大理想;开展"法制教育", 办法制教育专栏, 法制知识讲座, 观看法制教育片;召开主题班 (队) 会, 开展知识竞赛, 进行签名活动, 举行手抄报比赛等。

2. 重视“行规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学习。

学校编印了《思源学生行为规范》读本, 人手一册, 新生到校后, 班主任用一周时间组织学习“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学校正在编印第二本校本课程《文明礼仪教育读本》, 该书结合我校实际, 从屯昌实际出发, 面向社会, 着重教育学生最基本的礼仪。

3.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重视并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有4名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 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4. 做好特殊群体学生教育。

我校有孤儿学生有14名, 致孤单亲学生25名, 特困户学生名115名。我校对孤儿还有特殊照顾, 孤儿进入学校后, 学校还组织领导、教师与孤儿结对子帮扶, 即学校领导、老师每人帮扶一个孤儿, 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及心理健康, 逢年过节到孤儿家里看望, 让孤儿学生在学校有一个温暖的家, 确保我校孤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在思源幸福成长, 学校已成为特殊学生温暖的家园。

5. 开设环保选修课程,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创新德育教育。

开设绿色生态环保课程, 开展绿色环保活动, 组织“绿色班级”、“绿色宿舍”创建竞赛活动,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4年时间我校回收废电池48254节、回收可再生垃圾37906斤, 价值达26534元, 解决了班费问题;可燃垃圾37906斤, 为学校食堂节省了燃料木柴费近3万元;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上街做环保宣传, 学校把每棵树落实到班到环保志愿者, 利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禁毒日”、“世界水日”、“无烟日”、“熄灯一小时”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环保课程的开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机结合,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6. 开设社会实践课程, 形成文明生态建设意识。

我校利用社会实践基地把书本知识与自然科学等课程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有社会实践基地20亩, 包括养猪基地、鱼塘、蔬菜基地等。学校把社会实践基地分给每个班, 让他们种植蔬菜、木瓜;也让他们到养猪基地参观、喂养;安排贫困学生到食堂帮厨, 学校免费供应伙食。学校真正把课堂搬到了基地, 培养了他们劳动能力、劳动意识。我校现在正编印校本社会实践课程, 从地方的环境出发, 让学生认识家乡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点滴成绩

1. 现绝大多数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已经养成, 破坏公物, 乱丢垃圾的学生少了, 懂文明礼貌的学生多了, 老百姓称孩子来思源后就是跟从前不一样。学生环保意识和劳动意识增强了, 环保能力形成了, 劳动技能提升了。

2. 正是德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才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快速提升。

今年2013届初中毕业生有356名, 中考人平分515分, 其中700分以上13名, 62名达到省一级学校录取分数线, 110名达到县级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 大大突破了预定目标。

3.2012年4月8日, 国家总督学陶西平来我校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将思源学校的生态环保课程及生态环保实践基地作为样板向全国推展, 2013年9月6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王定华司长对我校劳动实践基地也给予高度评价, 学校办学成绩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海南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及多家新闻媒体网站宣传报道。2012年12月被教育部教师发展基金会评为“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称号。

教育扶贫 篇9

一、资源丰富却经济贫困:农村贫困面临的突出问题

石家庄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 共有国家级贫困县3个, 省级贫困县1个。综观赞皇、平山、灵寿、行唐四个贫困县的历史沿革和自然资源状况, 不难发现, 四县均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平山、灵寿、赞皇境内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都在30种以上, 并且储量丰富;四县出产的核桃、红枣、花椒、红薯等产品, 其产量和品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贫困县境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筑了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除一大批红色旅游胜地外还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

然而丰富的资源并未转化为现实财富, 2007年河北省贫困户建档立卡数据显示, 行唐、灵寿、赞皇三县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户比例都在30%以上, 贫困人口和贫困户所占比例最低的平山县, 其贫困人口和贫困户的比例也都在20%以上。调研中发现, 这些贫困和低收入人口生活环境恶劣、生活质量低下, 石家庄市三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至今一直徘徊在2500元左右。和全国许多贫困地区一样, 资源富集与经济贫困伴生是石家庄市扶贫工作长期难以突破的瓶颈。

二、人口素质与自然、人文环境的要求不匹配:农村贫困的症结所在

农村贫困治理过程中的种种努力并未收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不仅“输血”、“造血”工程收效甚微, 而且低收入人口返贫率高、贫困代际传递明显。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动力, 其症结何在?反观我们在贫困治理各个阶段的努力, 可以发现, 长期以来我们将治贫的重心定位在了经济层面, 忽视了贫困主体———贫困人口在摆脱贫困中的作用。事实证明, 人口素质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要求脱节, 无法将丰富的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正是农村贫困问题的症结所在。

1. 贫困主体素质偏低是“输血”和“造血”工程功能失灵的根源

研究贫困地区的特征发现, 农村人口的素质, 特别是文化素质偏低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西奥多·舒尔茨指出:“土地本身不是造成贫穷的关键因素, 人力才是。在提高人口素质上所进行的投资会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穷人的福利水平。”[1]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贫困主体素质过低才是贫困地区社会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各种扶贫措施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一系列的“输血”和“造血”努力之下, 石家庄市三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至今一直徘徊在2500元左右, 脱贫步伐明显趋缓。英克尔斯也指出:现代人素质在国民之中的广为散布并不是发展过程的附带产物, 而是国家发展本身的基本因素[2]。可见, 人口素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要彻底摆脱农村的贫困状况, 国家的政策、资金扶持只是外在因素, 最主要的是依靠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这一任务的实现, 没有农民观念的改变、素质的提高, 其自身的“造血”系统不被激活, 外在的扶持措施再完善也无济于事。它不仅是造成目前贫困地区落后的结果, 而且还可能是造成将来贫困地区更加落后的原因。

2.“贫困文化”是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动力

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认为, 穷人之所以贫困和其拥有的文化———贫困文化有关。贫困文化是由贫困人口面对贫困时的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所形成的一种边缘亚文化。在调查中发现, 石家庄市的农村贫困地区, 很多贫困人口就生活在这种自我维系的“贫困文化”体系当中。他们普遍存在着进取不足而守成有余的心理特征, 不仅创业冲动微弱、易于满足, 更重要的是风险承受能力低、不愿冒险、有很重的依赖思想。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对文化知识无所需求, 对受教育轻视。近年来政府在扶贫工作中持续的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强了贫困人口这种依赖政府、安于现状的观念。这种贫困文化通过它特有的代际传承的性质, 将这套病态的信仰快速传递给贫困地区的未成年人, 成为贫困地区持续贫困的根源。

三、构建“共生”教育模式:走出农村扶贫困境的现实路径

人口素质与资源环境要求脱节使扶贫工作陷入困境,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借助教育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 构建适应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共生”教育扶持体系。

所谓“共生”, 是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同它外部世界的良性发展形成一个互补的系统, 而非单纯征服自然, 即人与自然的“共生”;其次是区域文化之间的相处和发展所形成的文化“共生”[3]。我们的教育的基本立场应当立足于当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 实现贫困地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共生。

1. 改革基础教育, 奠定“共生”教育模式基础

首先, 继续研究教材使用的“校本研究”之路。正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环境与资源差异, 编写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相适应的乡土教材;同时使课程设置切合当地实际, 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在脱贫致富中的实际效用。其次, 要注意因材施教, 分层次培养。不仅要使少数能升学的学生“榜上有名”, 而且要使大多数不能升学的“陪读”生“脚下有路”;让他们不仅有务农的思想准备, 也有务农的技术准备。对此, 可采取适时“分流”的办法来实现, 根据不同学生的现实状况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

2. 创新职业教育, 实现贫困地区人与自然的“共生”

贫困农村地区的“共生”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可借鉴世界许多其他国家的经验与做法。日本通过政府、学校和民间力量, 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法国注重为农业发展提供需要的耕作、收获等机械, 设法提高生产率。其中尤以韩国新村运动中的教育最为典型。韩国新村运动中的教育包括几个层次:从基础层次的教授农民制作简便农业劳动服和进行合理的劳动管理到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对农民进行知识素质教育, 分层次进行农民职业教育。

鉴于这些国家的经验, 可以在贫困地区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不断调整和更新教育培训内容, 开展动态的、多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按照“学用结合, 按需施教”的原则, 深入各地广泛开展农村实用种养技术培训, 对农民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为此, 必须充实农业科技力量, 壮大农村科技人才队伍, 建立适应需要的科技培训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培训制度。同时, 加强农民转移培训, 开展职业技术技能培养与培训, 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职业转移能力。

3. 重视人文教育, 实现贫困地区人与文化的“共生”

首先, 寓人文教育于科学教育, 促进二者有机结合。知识形态的科学和技术的价值是中立的, 但其社会应用则是有价值负荷的。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科技治愚、科技扶贫其实渗透和负载了丰富的政治、文化、伦理等人文因素。在给贫困人口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 有重点地对科技人员进行政策、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培训, 强化其科学的良知和责任意识, 从而使其在向贫困人口输入科技信息的同时也输入新的价值观念, 打破贫困人口原有贫困文化系统, 培养构建他们新的文化体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 对当地资源进行可持续的开发利用, 有效改变贫困代际传递的状况,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 加强人文关怀, 促进贫困人口的社会融入。贫困人口从整体上说是一个心理脆弱的群体, 自我调节能力差, 经受挫折后往往心理失衡, 具有较强的失落感。在治理贫困的过程中, 除物质上的扶持帮助外, 更需要人文关怀和感情投入。在教育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 积极的生活态度, 使他们在困难的处境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才智, 不畏艰难, 共同战胜贫困。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舒尔茨.穷人的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演说文集.罗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2][美]英克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教育扶贫 篇10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人大附中共同推出中小学“1+1”慕课教育扶贫项目慕课 (MOOCs) 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人大附中积极探索, 及时推出中小学“1+1”慕课教育扶贫项目, 利用慕课形式将人大附中的课程同步传输到教育资源薄弱地区, 努力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从2013年9月10日开始, 研究会等单位将人大附中的课程通过网络直播到北京延庆、内蒙、广西、河北四个省区的十三所乡村学校, 这些学校的学生们根据人大附中老师发送的教学提纲, 提前预习, 上课时与人大附中的学生同步听课。还有一部分学校由于网络和教学进度等原因, 第二天用前一天的录像上课。听完人大附中教师远程讲课, 当地的老师再根据本班情况与学生的接受情况, 组织学生讨论、解答学生疑惑, 引导学生练习。在人大附中老师的辛勤付出和试点学校师生们的努力磨合下, 项目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 参加该项目的试点班级与非试点班级的成绩比较中, 大部分试点班的平均成绩都远远高于整个年级平均分。中小学“1+1”慕课教育扶贫项目被民政部列为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资助项目, 研究会将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的网络平台上进一步推动中小学“1+1”慕课教育扶贫项目发展, 今年计划惠及国家连片特困地区20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促进我国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中小学“1+1”慕课教育扶贫项目暨“双师教学”项目启动仪式合影·人大附中远程互动教室在线上课·中小学“1+1”慕课教育扶贫项目暨“双师教学”项目启动仪式现场·远程教室导播室正在将人大附中课堂传输到各地·内蒙古托克托县第三中学师生在线听人大附中数学课

上一篇:产业创新下一篇:教育生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