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

2024-08-05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 篇1

一、社会实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开放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如在做八年级第四单元《放眼世界》教学设计时, 我根据学生间的差异性, 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每组选择一个全球性发展问题展开调查。学生可从环境问题、疾病问题、饥饿问题等几个方面入手, 去收集相关的信息 (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数据资料等) , 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 形成本小组的共同观点。通过实践活动, 既使学生更加关注世界、关注人类命运,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及思维品质, 同时还促进了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2.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能力

倡导课程改革, 思想品德教学必须打破封闭式教学, 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实际。如《文明交往》一课,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礼貌、微笑在交往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自尊、自信和人际交往能力, 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调查活动, 把教室当成街道和校园, 把班内同学和听课老师当成陌生的行人, 让四个小组各派两名代表, 开展问卷调查活动。问卷是我课前准备好的, 题目很少, 目的在于导行。几名学生代表在一分钟商讨后“出发”了。他们紧记交往中一定要面带微笑, 尊重他人, 使用文明用语。采访中有一组同学遭到了听课老师的故意拒绝, 但这位同学始终面带微笑, 并深深鞠躬, 礼貌地说: “对不起, 打扰了, 希望您下次能参与我们的调查, 谢谢。”应该说, 文明交往在活动过程中已经落到了实处。课堂模拟社会实践活动, 为全班同学树立了榜样, 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如何去做, 指导了学生实践, 并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有选择性地参加, 通过各种活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个性, 展示自己的特长。

4.拓展自学领域, 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教师除了在课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外, 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 使学生跃出课本, 走出课堂, 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 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等方法。在兴趣小组里, 我组织学生学习报刊, 让大家了解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 并开展社会时事知识竞赛、社会热点分析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很多同学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1.社会实践活动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只有与课堂教学密切配合, 才能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和内容, 才能让学生以教材中的理论为指导, 亲身到社会采集资料, 然后进行分析综合, 得出符合实际的认识。

2.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有梯度

社会实践活动要根据学生的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精心设计,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设计力求有针对性、实效性。设计时, 要注意学生认知能力的梯度设计。在七年级组织有关心理健康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时, 主要教会方法, 实践后的结论有观点即可;八年级组织有关道德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时, 在资料的收集方面加宽范围, 实践后基本能成文即可;九年级组织有关法律和国情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时, 则侧重于实践报告的撰写和分析。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 社会实践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 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在主动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与社会实践, 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社会实践的效果

(1) 社会实践开阔学生视野。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 学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2) 社会实践增长学生的才干。

社会实践面向社会, 深入生活实际, 改变封闭式教学模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仅动手、动脚、动脑、动口, 甚至全部感官都调动起来, 围绕主题自觉地、积极地进行, 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

(3) 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觉悟。

通过社会实践, 学生加深了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他们在从实践得来大量的事实中亲眼看到,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政治路线、方针、政策顺乎民心, 符合国情, 给社会主义新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给农村带来繁荣, 给农民带来实惠等, 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 篇2

一、强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观念

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有目的地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去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在遇到困难时,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困难,教师细心指导,分析遇到挫折的前因后果,开导学生的心态。首先培养其坦然的态度面对挫折,然后培养其能够快速地分析困境,正确地做出判断,使学生意志品质的果断性得以培养。在小学生刚升入初中的阶段,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关键阶段。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有这个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可举行参观校园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学校和教师概况,可以很快地与新同学接触,认识新同学,去融入集体,热爱教师,关心同学。果断地处理新事物。现在的教育制度,使社会和家庭过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迫使教师也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旧观念。而且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也需不断地学习,教师间进行交流学习,进而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教师要有尽职尽责的心理,热爱教育事业,真心的关爱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检查判断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水平,根据这些基础条件,尽最大努力地照顾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做到坚持不懈的学习。这个过程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坚持性得到培养。教师应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在这种教学观念下,学生才能主动学习,积极探索问题。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人积极向上,积极向善。在整个观念改变的过程中使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得以培养。

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着主体的作用,在课堂中过于专断,学生不能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完全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迫切地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尽最大努力使学生参与课堂,如多提问题,多鼓励学生发言等。教学过程中全面科学地分析判断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和错误的学习方法,改掉学生学习中不良的习惯。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问题,制定长期的计划,督促学生执行并且及时地反馈和检查。进而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技巧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例如,在教学坚持不懈这部分知识时,从我们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开展交流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自由发言,相互鼓励,分析学生意志品质存在的薄弱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的办法。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使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意志品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达到指导学生实践的目的。

三、利用榜样示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模仿意识是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表现出的重要特征,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培养意志品质。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讲述先进人物在面對困难中表现出来勇于面对挫折的精神。进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充分发挥榜样人物在意志品质方面的重要价值来鼓舞学生,并且学习他们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可以勇敢对抗挫折。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榜样人物鲜活的形象为教学素材。利用这些榜样人物的感人事迹和面对挫折表现出的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榜样人物的事迹是鲜活的,这样的学习比学习教科书中的刻板知识要有趣很多。而且榜样人物的实际是在生活中常见的,是直观具体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之情。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而且可以促使他们懂得困难、挫折并不可怕,只要你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就可以击败困难。可以开展主题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演讲自己所崇拜的`伟人,同学之间交流互动。通过榜样人物事迹进行宣传和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教育。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下,充分学习榜样人物的优良品质,提高自己面对困难问题时的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也丰富了课外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意志品质的提高。将枯燥的课堂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在学习榜样人物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改变错误的挫折观,积极学习勇于面对挫折的意志品质,不断促进学生全面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培养需要因材施教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终身发展;教学活动

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尊重学生学习发展规律,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思想品德课要体现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面向全体,使学生得到全面、主动、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当前初中思想品德可中不注重学生个人发展的现状分析

虽然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标准已经推行多时,新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广为推广和实施。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耽于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本不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更不关心学生将来的品德实践,不关心学生将来的终身发展。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1.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2.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3.教学以学生死记条条框框为主,鲜有对未来学生道德践行的指引;4.教学结果只注重眼前的成绩,忽视对学生未来的关心和等待。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关注和体现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是教学双方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中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应成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是教学工作的最终体现。学生的终身发展意味着学生现在和未来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和谐发展。课程目标正在走向多元、综合和均衡。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有机结合。例如,在初一《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一课中,不但要学生认识高雅生活情趣的内涵和作用,还要在能力上提高辨别能力,学会区分生活中高雅生活情趣和庸俗生活情趣,在情感上自觉抵制庸俗的生活情趣,培养正当的爱好,发展志趣,陶冶情操。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在了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知道,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而不是学生的成绩,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其次,要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得到主动发展。兴趣是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是创造性的具体表现。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提供适宜的“土壤”和发展空间。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感情的参与。比如,在教学《自我认识的方法和途径》课题中,我把语文课本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改编成了漫画,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看和讲解,知道邹忌的妻子、妾和客人对他和徐公谁更美的认识,提出问题:“为什么邹忌的妻子、妾、客人都说他美,而他自己去看了徐公后,发现自己没有徐公美呢?”在质疑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从始至终表现出高昂的学习热情,教师再去点拨学习的难点、重点之处,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教学活动要生活化,让学生得到持续发展。我们培养的人是社会的人,是将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未来,学生的持续发展,才是我们的目标。思想品德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适宜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不要让学生成为听众,要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在课前和课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可以有目的地开展采访、调查、访问,当小交警,当小当家,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建议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和感悟中发展新的情感和能力。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 篇4

关键词:学生,思想品德教学,可持续发展,成长成才

在初中教学中, 思想品德是一门重要学科,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下,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针对教学内容, 将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改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重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为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也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的重要阶段, 这就对思想品德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思想品德教学贯穿于初中教学的全过程, 能够使学生在连续的学习中形成良好品质, 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充分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融入教学, 并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有利于学生在升入高中后根据初中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和形成的思想品质保持学习的连续进行, 避免受到不连贯教学的影响。总而言之,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管是对于学生来说, 还是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甚至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教师必须加大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力度, 深化教学改革, 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对策

(1) 规划教学过程。在初中, 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并不连贯, 为了降低教学内容不连贯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必须根据思想品德教学需求、大纲要求对各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学全过程进行规划, 保证教学规划的连贯性, 从而更好地指导课程的安排和执行, 提高教学内容设计的关联性, 使学生能够对思想品德内容进行全面掌握,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改革教学方式。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因此, 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活动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以科学、有效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教师应根据思想品德这一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学生的个性特点、年龄段、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等, 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予以明确, 认真探索教学方法,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向学生推广有效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并引导学生刻苦努力, 将有效的学习方法与学生的自身努力结合起来, 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 增加教学过程的娱乐性和生活性, 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活动情进、问题情境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学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注重先易后难, 情境的创设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使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思想品德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第三,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通过激励和鼓励的方式拉近师生关系;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多数来源于生活, 那么教师就要将教学回归生活,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并探究教材内容所要传达给他们的道理, 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最终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3) 丰富课外教学活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还可从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会思想品德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树立, 推进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进行表演, 也可通过捐款活动关爱他人, 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微薄的力量对于他人的重要性, 体会幸福的来之不易, 学会关心他人的方式, 最终正确认识到思想品德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意义。此外, 教师还可以以关爱社会为主题,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文化传播趋势等, 最终使学生形成关爱社会和他人的意识, 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质, 推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通过对教学的改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融入和应用, 促进教学和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能力得以锻炼, 健康心理得以培养, 思想品质得以发展,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以树立。总之, 通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丰富的生活和社会体验中成长成才, 对于推进我国现代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姚恒剑.试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可持续发展[J].华章.2013 (7) .

[2]张彩虹.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思想品德课堂——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 2010 (8) .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 篇5

李明花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朝鲜族学校)

摘 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中思品课程的知识积累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下改革的重点。在厘定了几个基本概念后,分析了我国初中思品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进而提出了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如火如荼的“新课改”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课程;自主学习

中文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基层的思品课程专任教师,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于思品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初中思品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识别能力中的自我效能感低

大多数学生内心中是想提高自我的学习成绩的,但是,希望与现实的错位导致很多学生丧失了信心,尤其是在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之后,在内心当中产生了自我怀疑,自我效能感也随之降低。还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症,面对考试存在紧张和恐惧心理,往往导致越紧张成绩越不好,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初中思品课程教材也存在枯燥的现象,与其他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相比,在课程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劣势,且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思品课程就是死记硬背的课程,同时,个别教师在授课技巧上存在瑕疵,“满堂灌”,扼杀了学生学习思品课程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也就更无从谈起了。

2.选择能力中的依赖性强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及应试考试要求,抹杀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自我选择的能力极度弱化,甚至没有自我选择权利,完全由教师或者家长“代劳”。教师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选择能力,对考试内容具有较强的把握能力,了解课程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但是,这些往往成为学生进行自我选择的障碍,在学生的心里过分依赖教师,完全听从教师的指定和指导。同时,学生自己没有制订任何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在学习过程存在盲从性,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老师不讲的,什么也不会!而且不会的内容也“理直气壮”,因为老师没讲!

二、初中思品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一)激发效能感,提高识别能力

1.树立学生自信,调动学生热情

自信是自我效能感的基础,如何树立学生学习思品课程的自信,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课堂多采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主动的思考之中,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即使是错误的,也要积极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思品课程的热情,又无形中树立了学生的自信,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觉提高,从而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识别能力。

2.借助多样的教学技术,培育良性的师生关系

随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黑板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思品课教师积极采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例如,投影、PPT、影音等多元化的现代教学手段。同时,鉴于“00后”的学生思想动态,先与学生做朋友,然后再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形成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主、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改变依赖心理,提高选择能力

打破现有的“被学习”状态,教师和家长要走下“圣坛”,提升学生的自我选择能力,不要“包办”学生的所有事宜,将选择权还给学生,即使学生的.选择错误,也要允许其尝试,然后教师和家长做好必要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思考能力,也就是常说的变“羊式教育”为“狼式教育”。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精髓所在,由学生自主制订目标和计划,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进行差异化教育,对于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少数学生群体,引导其拓展思品课的知识视野,在拓展性和创新性领域进行培养;对于多数一般的学生群体,注重基础性、常规性知识的培养教育;对于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好的少数学生群体,就不能要求苛刻,要逐步培养其思品课程的学习兴趣,注重进步过程的培养。“一刀切”式的培养模式,不仅会禁锢优秀学生的学习诉求和欲望,也会挫伤后进者的积极性,使其渐行渐远。

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通过对基础课――思品课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当学校、教师在教学中足够重视,并坚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姚梅林,徐守森。Zimmerman BJ.Sebastian Bonner Robert Kovach.自我调节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7.

[2]赵同森。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23.

[3]程晓堂。论自主学习[M]。学科教育,(9):32-39.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教学;学生权利意识

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向学生宣传道德、法律等基础知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向上的人生观,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长的必修内容。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思想容易波动,对于世界的认识逐步成熟,为此相关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上述背景,学术界与教育界对如何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广泛的成绩。然而,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难寄希望于一下子解决全部问题,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还要根据新问题给出新对策。目前,学生权力意识日益淡薄,出现了包括学生对权利的无知放弃或者在保护自己权利的过程中采用不当方式的情况。本文将对上述目标指向的相关培养体系进行介绍,希望能够为后续的实际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一、初中生行为特征及其思想品德要求

初中生年龄阶段普遍分布在12~16周岁之间,无论是生理健康还是心理发育均处于成长与成熟的过渡期,在初中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对其未来学习与生活会造成显著的影响,同时也是指导其一生的关键。从其行为特征的角度来考虑,初中生兼具幼稚与成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常常表现出显著的情绪化,尤其是在自身情感表达、感情交流、心理状态调节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进而从宏观层面容易形成厌学、顶撞,甚至是自我封闭等不良现象。

在初中阶段的课程设置中,思想品德不仅包括对于学生行为方向的指引,更应该注重学生心理层面的构建,尤其是对于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构成与正确方向进行梳理。不可否认,现阶段学生权利意识的淡薄是形成该阶段校园问题频发,甚至出现校园暴力等恶劣事件的原因,避免学生由于对权利的不了解而产生隐性的侵权行为,同时也要避免学生对于权利的误解而产生不良权利应用等现象是该门课程的主要要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于权利意识的教学困境

从现阶段的教学体系来看,其对于学生权利教育的开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对相关问题采取回避状态。现阶段的教学内容更多强调基于学生义务以及社会责任的要求类知识,如对于基本道德的讲解,对道德体系的构建,对学生讲奉献、做好事等优良习惯的培养等。此方面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从根本角度而言没有做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也就无法形成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这使得学生不了解自己的权利,不明晰权利的范围,不知道权利表达与落实的途径。

第二,课程设置与学生理解无法做到良好的匹配。课程的设置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现阶段的教学体系对于该年龄而言存在一定的艰涩。因此,学生对于权利的理解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人认为学生应该对学校、家长、教师无条件遵从,进而放弃自身的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忍耐对自身的侵权行为。另一部分人则过度或者不当使用权利,包括认为未成年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以自我为中心等现象十分显著。上述的两个极端是由于学生权利体系与意识没有得到良好的匹配及落实而造成的。

第三,学校缺乏学生权利保障的主体机构与环境。学校在学生权利保障机制的建设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进而无法与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相关权利意识培养形成互动,使得课堂教授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也进一步促使教学体系流于形式。

三、基于培养学生权利意识视角的课堂改革方案

为了避免上述三个方面问题,并切实从学生权利意识培养层面构建新形势下的思想品德课堂体系,本文认为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予以课堂改革。

首先,构建内容合规、形势合理且与学生理解力相匹配的权利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权利意识应该按照“了解—深入—探讨—应用”的基本流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构建预制匹配的教学内容,同时考量该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能以纯理论模式来进行,应该配合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来进行构建。在具体的内容构建过程中重点注意如下问题:第一,对学生的权利体系应该进行完善的分类,如家庭权利、社会权利、校园权利、法制权利等,此种模式使得教学体系更为具体与严谨,也便于学生从知识体系建立的层面上进行学习与构建。第二,学生权利体系的教学应该以生动的案例为指引,不仅加深学生的理解,更能够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基本动力。第三,要重点对学生对于权利的理解进行把控,不得出现偏差。尤其在涉及他人的权利应用层面上更应该建立系统的规避策略,避免由于学生对于权利的理解不到位与不正确而产生的客观问题。

其次,强调权利与责任的相当以及权利获得的正确方式及条件,进一步规范引导学生权利意识的科学性与基本方向。学生对于权利的了解仅是其构建完善的权利意识的基础,还应该通过一定的途径建设来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表达。而学生产生的权利问题往往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表达途径与方法而造成的。为此,在实际的课堂构建体系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如上的教学,还要使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如何保障自己的权利,如何要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在存在侵犯时如何保护自己权利等实际内容均需要纳入后续的教学体系中去,进而形成完整的教学环节。

最后,加强校园学生权利保障机制与环境的构建,努力形成课上与课下的一体化构建,进而利用生活培养的方式形成学生的权利意识。权利意识的培养不能够寄希望于一节课或者某些课程设置,而需要在长期的不断实践培养中予以形成。此种培养不仅需要形成一定的校园学生权利保障体系,更需要通过长期的环境建设与规划来予以配合。可以毫不客气地讲,完善的学生权利意识培养要上升到校园层面、社会层面甚至是文化层面才能够达成较为合规的遵从。为此,除了上述思想品德教学体系的优化之外,学校内部还应该通过与心理辅导的联合、教学管理的联合、学校运营的联合等体系共同构建学生权利保障系统,并引导学生主动维护自身的权利,最终形成从执行层面上达成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体系。

四、总结

学生权利是与学生义务对等的天然属性,是学生自我保护以及社会保护共同赋予的神圣权益。然而,现阶段思想品德教学体系对于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进而导致学生对于自身权益了解不全面、理解有偏差、执行较过激等问题的存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初中阶段学生行动的特征以及在学生权利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失,并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行为构建以及校园学生权利保障体系与环境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对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性意见。

参考文献:

[1]李君茹.思想品德课培养初中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2]连仁裕.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275-276.

[3]詹春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6(1):1-4.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 篇7

一、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 很多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明确教学重点, 知识点不突出;同时, 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 一些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仅仅停留在应试与备考的阶段, 并没有从思想与行为上正视思想品德教学的教育价值与现实意义。具体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 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 演讲式的教授方式使得教学脱离实际, 学生没有结合自身参与到学习中去。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初中生阅历较浅的实际情况, 只是以自身经历为学生剖析理论性强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加以消化和体会。

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内容与当前的现实社会是紧密相连的, 但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 由于一些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 教师在课堂的提问内容设置上走向极端, 只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 将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件抛之脑后;课外作业的布置也没有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连接, 使得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达不到融会贯通的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要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争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1]由此可见,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崇高的品质, 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实现的目标与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如何激发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1.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其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教师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此基础上导入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只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处于教学情境下, 学生的身心才更贴近教学实际,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学生处于敏感的青春期, 情感丰富, 很容易将自身情感转移到感知的事物或对象中, 因此,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这一特性,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激发其学习兴趣。[2]比如, 2015年9 月3 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大阅兵, 教师利用多媒体截取阅兵盛况为学生展示, 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爱国情境中。在学习“维护祖国统一”相关内容时, 再通过一些新闻为学生播放1997 年香港回归与1999 年澳门回归的交接仪式实况,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让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感悟到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动性, 潜移默化中改变过去对枯燥无味的讲授式课堂教学的偏见, 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兴趣。

2. 重视课堂的导入环节, 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抓住导入环节。在课堂的导入阶段就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那么整节课的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比如, 学习“身边的诱惑”时, 教师可以选择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手机短信诈骗现象进行知识内容的导入。如问学生:“昨天收到的一条短信, 自己被某热门栏目选中获5000 元大奖, 拿到现金以前需要提前交付个人所得税。那么到底该不该交这笔钱呢?”这时,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从父辈的谈话中能够很快对这种诈骗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于是, 教师成功将大家普遍熟悉或曾经遭遇的诈骗案导入到教学课堂上, 揭示这种存在于生活、工作中的诱惑的欺骗性, 让学生看清身边的诱惑, 更好地掌握思想品德知识。

3. 创设实用性强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具有内容严谨、逻辑性强的特点, 因此, 教师在尊重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创设实用性强的学习情境,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授课知识创设鼓励学生参与的且条理清晰、知识丰富的情景, 让学生能轻松愉悦地接受知识, 潜移默化中强化记忆。[3]比如, 在学习“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内容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关人大代表的情境, 提供可选择的词语包括“满18 岁”“未满18 岁”“中国人”“非中国公民”“剥夺政治权利的人”等, 让学生判断具备相关资格的条件。

4.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

初中很多课程都较枯燥, 概念问题抽象难懂;但却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来源于生活, 却高于生活。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才能将枯燥乏味的理论转化为鲜活有趣的生活问题, 以强大的动力诱发学生对其进行了解甚至研究。比如, 在学习“如何控制情绪”内容时, 情绪作为不容易理解的抽象概念, 对情绪控制方法的掌握与学习也有一定难度, 再加上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与复杂性, 以字面解释的形式为学生分析情绪的概念必然会导致课堂的无趣, 学生也无法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为了消化讲解内容, 教师不妨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除了以概念性的讲授让学生了解以外, 还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对自身控制情绪的经历进行讲述, 包括自己身上具有哪些情绪, 有什么经历是自己控制住不良情绪等。又如, 在学习“老师伴我成长”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 总结自身与教师因沟通不畅而出现问题的事例, 或者列举一些与教师产生矛盾的事例, 通过找到解决方法的形式探讨课题。各种结合自身情况发表见解的提问, 不但可激活学生对自身的探索欲望, 使其有足够的动力对自身进行深入探索, 寻求答案, 而且教师本身摆脱了死板的教学形式, 鲜活了理论,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5]

三、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上通过实践与思考总结出的一些体会与感悟。综上所述,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 而从教学过程中寻求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是一个长期且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宋蓬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 (a) , 2011, (31) :43.

[2]石雄壮.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考试周刊, 2014, (54) :122.

[3]裴书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 (中学) , 2013, (7) :124-125.

[4]陶文霞.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J].学周刊, 2015, (28) :114-115.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 篇8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索、思考的开始, 直至找到答案或形成持续发展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推理、猜测, 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这大致有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在“情景引入”环节时, 可不自觉地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能围绕教材主题主动的提出一些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问题。但要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仅由学生自己提问是不够的, 教师还应在全面把握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景。另一种方法是创设条件或提供具体材料, 让学生主动探索,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 并能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 要注意把握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和思考性。

二、创造宽松、自由、充满激励的教学环境, 改革评价方式

首先, 教师应注意实施愉快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依靠其自身魅力, 以亲切、轻松、愉快的语音语调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热烈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讲究语言艺术, 创设愉快学习气氛, 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 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把富有激励、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

教师还应可以使用身体语言激励学生。身体语言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人体任何一个部位辅助言语交流的表情、行为或举止。当学生站起来, 由于害羞, 紧张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 教师期待的目光, 面带笑容的提示, 可以使学生放松下来, 恢复自信。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讲话的声音大小、速度快慢、抑扬顿挫都可以对学生无意中产生影响。而教师在讲课时伴随的动作、表情等是最有直观作用的, 它有助于教师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 对学生保持记忆起积极作用。

其次, 在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情境,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课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外国人”、“未满18周岁的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满18周岁, 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国人”, 让其他同学断定这些角色中哪些具备选举的资格。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 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教师因势利导开展“竞选班长”的活动, 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 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 考试应该多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根据当前教育“减负”的要求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教师可以采取课堂发言等多种方式考核评价学生,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创造。

第四, 教师要用灵活的答案引导学生创新。对学生的答案应当有适当的宽容, 不要用单一的标准去束缚、抑制乃至泯灭学生的创造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设计有灵活答案的试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 对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为培养学生创造力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实践环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思想政治课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状况, 改变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状况, 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首先, 课堂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通过开发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 根据所学内容, 还可以请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 作专题报告。

其次,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教师要不断创造条件, 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 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模拟扮演、辩论, 以及通过收集材料举办展览、出黑板报等。尽管后者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实践活动, 但它们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 深刻认识事物、提高能力、转变情感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 要强化这个环节。

第三, 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 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 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 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 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如正确处理母子关系的道理, 如果仅停留在说教上, 效果井不好。如果开展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转变情感, 教育的效果会好得多。通过让学生了解母亲的经历、对家庭的责任和态度、对子女的期望、遇到的艰辛等, 让大家在一起交流讨论, 效果可能会好此。拿出典型事例, 让学生讨论, 也比老师自己讲要好。

第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 提倡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新的评价方法, 注重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

四、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教师应具体分析每个学生思维的特点, 因材施教。从实践看, 学生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记忆型。他们主要通过记忆来学习。听、读、看、记为其学习的主要手段。二是创造型。他们主要通过思考来学习, 有较强的学习效率的意识。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 篇9

1. 开设相关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

初中阶段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一阶段, 是学生成长的转折时期, 也是教育发挥作用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 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 不能一味地片面追求学生的升学率, 更应该开设一些与青春期有关的生理心理教育课程, 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了解自己。初中的学生处于青春的发育时期, 他们的身高、体重以及各种思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就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比如, 初中阶段学生第二性征的出现使男生和女生逐步地开始有了成人的特征。与此同时, 不同的想法也就随之产生, 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生理变化感到惶恐不安、不知所措, 总是处在一种焦虑之中;还有一些孩子无法抵御不良思想的入侵。初中生出现的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应该开设身心健康课, 请老师利用专门的时间来给学生普及一些身心发展的常识以及应对措施, 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来正视自己的变化;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主题班会, 使学生能够甩掉思想上的包袱, 集中精力学习。

2. 开展集体活动, 培养责任感

初中生的身心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 再加上他们有了一定的认知意识, 因此他们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 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 渴望自己能够独立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羡慕和好感, 渴望与其他的孩子建立良好的友谊。所以, 这一阶段的孩子最容易形成一个个小的集体, 他们往往有相同的志趣和爱好, 在做某一件事的时候能够保持高度的一致, 采取一致的行动。小的集体能够与大集体有共同的目标, 那么就会增强大集体的力量。例如, 某班就有这样的一个小集体, 他们有6个人, 这6个孩子有一个相同的爱好就是打篮球。最初的时候这些孩子积极主动地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行为渐渐地发生了变化:并不那么主动参加了。为了让这些孩子能够融入班集体中, 教师多次给这些孩子做思想工作, 找他们谈心, 并且了解到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后组建了一个篮球队。在学校组织的校篮球比赛中为自己的班级赢得了荣誉, 他们个个都十分开心。教师在这时候再与他们进行交流与沟通, 告诉这些孩子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此后, 这些孩子又开始在班级里活跃起来。

3.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会遇到不同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做具体的教育工作时, 抓住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因材施教。在初中阶段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着不同于一般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而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他们普遍看重自己的分数, 不想被其他人超越。如果有的学生超越了他们, 他们的内心就会感到非常的不舒服, 甚至难以接受。曾经有这样的一位学生, 她从小到大一直是名列前茅, 是班上的尖子生, 一直生活在赞誉之中。在她考上大学以后, 受到教育水平的影响, 她没能够继续成为一名佼佼者。虽然她付出了努力, 但是还是未能如愿, 最后她在自己给自己的压力下神经错乱, 不得不休学回家。这样的悲剧性的结局就提醒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可忽视对高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要采取各种措施训练高分学生的受挫能力, 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人生中的得与失, 增强他们对失败的承受能力。针对一些所谓的“后进生”, 教师要耐心地引导, 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长处。有这样一位学生, 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在班上是倒数几名, 但是这位学生非常热爱运动, 平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后来在一次学区组织的长跑比赛中取得了第5名的骄人成绩。回校以后, 他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赞誉。班主任在这个时候给予他鼓励与引导, 鼓励他将自己在体育比赛中的拼搏与进取的精神运用到学习中来。这名学生慢慢地开始做后面的练习题, 开始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 学习成绩慢慢地得到了提高。对待这些学生, 首先要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其次要多多观察他们, 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并及时加以鼓励与引导;最后, 要在感情上多多给予他们关怀与慰藉, 使学生从内心欣然地接受教师的引导与鼓励。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 篇10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赞可夫曾这样谆谆告诫教师:“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的教学气氛, 那么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作用。”可见, 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 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 要走下神圣的“讲坛”, 由课堂的主宰者、管理者和知识的灌输者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放下“架子”, 深入到学生中间, 围绕某一问题或观点, 跟学生进行思想碰撞与交锋;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见解, 做学生的学习伙伴, 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以充分张扬其个性。其次, 要给予学生真诚的关心、精心的呵护与热切的期待, 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促使学生亲近教师, 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与教育。尤其要以一颗公正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 对那些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 要以爱动其心、以情感其人, 通过思想交流与情感沟通, 帮助他们找回尊严, 树立自信。

二、“授人以渔”, 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笛卡尔) 教师要“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思想品德课程, 要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首先, 教师要教给预习的方法, 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如授新课之前安排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在自主阅读环节, 教师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映示出来, 让学生根据问题在规定时间内用心研读教材, 通过阅读、理解、标画等方法找出答案。其次, 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因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充分思考, 先作出自己的判断, 然后再跟同学的观点相比较, 最后, 再结合老师的点拨、指导, 完善自己的认知。

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 学到了什么, 思辨能力得到怎样的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怎样的培养, 是衡量一堂思品课的标准。而学生收获与进步的程度, 则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 能否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点拨、启示, 能否指导学生适时地归纳学习方法并举一反三地去尝试、运用。所以, 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凭借“自主学习”这双翅膀, 在思想品德学习领域飞得更高、更快。

三、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让学生因“自主”而不断成长

自主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点、引导和鼓励。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必须努力创设好的情境与氛围, 让学生满怀期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从而使教师的教达到不需要教。例如, 在执教七年级下第15课“让人生更加灿烂”一课之后, 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成长论坛”活动, 要求学生以“努力铸造辉煌, 精彩源于拼搏”为主题, 结合教材内容, 通过书籍、报刊、网络搜集关于名人、伟人或当今青少年励志成长的事迹材料。然后, 学生根据所收集材料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撰写一篇演讲稿。课堂上学生有理有据地摆事实、讲道理、谈感想, 让听者口服心服, 颇有感触。上述案例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拓展和发挥, 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 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学生进行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教学活动中, 当学生的学习欲望较为强烈, 学习行为都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时, 其学习活动就是自主的。

四、强化体验与建构意识, 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舞台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拒绝照本宣科, 生硬灌输。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 教学是活动、是体验、是建构、是过程,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在课堂“教”出来的, 而是在体验与践行中一步一步形成的。因此, 思想品德教学要强化体验与建构意识, 把自主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 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舞台。例如, 在讲授八年级下册“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 为帮助学生树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环保意识, 笔者组织了一次以班委会为核心, 学生共同组织筹办的“爱我家园, 保护环境”的新闻发布会。学生代表根据搜集的资料有根有据、侃侃而谈, 列举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残酷事实。有的同学还讲述多地曝出严重残杀、买卖野生动物的事件, 如江西某地非法捕杀野生动物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的事实, 等等。最后发出呼吁, 并提出如下倡议: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 如木筷、塑料包装袋等;嘴下留情, 善待生灵, 不吃国家法律保护的珍稀动物;节约每一滴水, 每一度电;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在这样的发布会上, 学生主动学习、自我调适、相互对话, 既学习了知识, 明白了事理, 又培养了思辨能力, 张扬了学生个性。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善于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要“授人以渔”, 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要坚持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让学生因“自主”而不断成长;要强化体验与建构意识, 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舞台。

关键词:教学氛围,自主学习,体验与建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固定资产更新下一篇:医院洁净手术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