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解决式教学法

2024-09-02

项目解决式教学法(精选十篇)

项目解决式教学法 篇1

一、基本流程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就是从问题出发, 以数学思维方法为重点, 以问题解决为目的, 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思维的教学, 再发现、再创造的教学.该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设计问题, 创设问题情→明确问题, 连接未知与已知→形成假设, 明晰认知策略→自主探索, 尝试解决→协作交流, 揭示规律——变练演编, 深化提高→反思小结, 观点提炼.如下图:

二、教学策略

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时, 一定要抓住“问题”这条主线, 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带着问题去探求解决问题的钥匙, 使课堂形成产生问题、探究问题的有利条件与和谐氛围.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①必须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达方式, 提出的问题要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太容易, 学生会缺少成就感;太难, 力不能及, 学生难以探索, 又易产生失败感.②提出问题的方式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语言要有情趣, 内容要有较丰富的直观背景,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③注重问题的开放性, 要注意将日常生活中的银行事务、利率、投资、税务等实际问题设计成教学中的数学问题.④通过创设情境,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意境, 使学生经常处于“愤”和“悱”的境地, 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2.注重自主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形成假设, 广泛地应用分析、综合、一般化、特殊化、演绎、归纳、类比、联想等各种思维方法去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可给一些提示, 并适当延长时间.

3.进行变式训练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 为学生创设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训练情境, 加强多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彻底克服“题海战”式训练方式.

①横比纵联多变.学习数学应善于依据数学知识或题目的内在联系归类找规律, 要通过对一道题进行变化引出一串题, 特别是通过习题变考题打消考题的神秘性, 使学生发现题目间的联系, 灵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举一反三, 培养学生的联系思维.如在线性规划问题中为了让学生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可以用以下一组变式进行练习:

设z=2x+y, 始终变量x, y满足下列条件试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通过利用几何画板, 让学生作出可行域, 对直线进行平行移动, 观察结果, 得到:

【结论一】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在可行域的顶点处取得.

变式一:将练习中的z改为z=6x+10y, 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样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效果得到:

【结论二】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也可能在可行域的边界上取得, 即满足条件的最优解有无数个.

变式二:将练习中的z改为z=2x-y, 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利用几何画板可以观察出变式二中的目标函数z取得最大值时, 目标函数所表示的直线的纵截距最小;反之, z有最小值时, 目标函数所表示的直线的纵截距最大.教学中, 要充分引导学生分析目标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 由此归纳出结论三.

【结论三】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要注意分析线性目标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

②巧解妙法.做题就不能停留在作出来就行的标准上, 而应力求用最简捷的思路和创造性思维解题, 灵活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③探索性训练.数学学习, 不要为做题而做题, 要通过做题提高学生发现、探索具有规律性结论的能力.

④克服思维负效应.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发现, 人类思维在缺陷方面的共性非常突出, 比如这届学生在哪出错, 下届学生也同样出现障碍.如果将学生常见思维障碍适时地列举出来, 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走弯路, 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 要注意通过揭示数学的简单性、对称性和统一性等美的特征, 提高学生对数学解题的兴趣, 注重对注意力、意志力、灵活性、动机、态度等心理品质的培养.

总之,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课本上没有的问题, 自主完成对问题的解决过程, 同时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相互协作, 通过互相讨论和帮助实现各种想法和做法的“优势互补”, 从而圆满地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 适时地、有选择性地、有针对性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系统,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处理复杂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问题解决教学就是不断地变化问题、简化问题, 把数学解题看成是问题化归的过程.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夏惠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新课程下初中化学问题解决式教学 篇2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教学目标;探究式

一、设计化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教学目标

想要设计好教学,第一步就是要将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后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师授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一定要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依靠长期的积累提高,将学生的化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起来。学习的迁移能力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举一反三。

二、化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的任务分析

在教学目标确定下来之后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解决教学的任务进行详细的分析。教学任务的分析是为了使教学设计能够更加科学化。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原有知识对学生的整个认知结构汇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分析解决式教学任务时,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教师一定要先弄清楚,在不同的情况下,问题的呈现顺序是不同的。

三、化学解决式教学的设计原则

1.课堂教学内容要用问题来贯穿

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使得学生自主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这个目标就使得在整个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用问题来贯穿,必须要做到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与问题紧密地围绕在一起来开展教学活动。以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从而将学生对于学习的乐趣激发出来。反之,就会打消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坚持围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原则。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是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新课标之所以如此地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是因为传统的学习方法严重地阻碍和束缚了教育的发展。探究式学习方法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科学探究来获得新的知识,并且培养了自己主动学习的一种能力。

化学是一门独特的自然科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但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进行设计,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去仔细研究的。

参考文献:

许乃林.化学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的原则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7).

基于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案例分析 篇3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把高考原题《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在幻灯片上打出来, 对二、三两联进行概括的两个不同的答案一并打出:“1.颔联写吴国宫殿的花草将幽僻的小径掩埋, 晋代的人物也进入了坟墓。颈联写三座山隐约坐落在天边, 白鹭洲把长江分为两半。”“2.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让学生进行评判, 明白怎样的称之为“概括”。并引用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的“如剃僧发、如拆袜线”向学生阐明本堂课的主要问题:怎样把零星琐碎的像和尚剃头时的碎发一般的文字整合成凝练的文字?

接着教师给学生明确, 哪些地方需要考查我们的“概括能力”?1.某段某句的作用, 需要先对这个段落或句子进行整合。2.一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甚至诗歌, 都要理清作者思路, 表达的时候语言需要概括。3.赏析某段落、句子, 如表达特色题, 需要概括。

【分析】基于问题解决式的语文教学模式需要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来支撑, 问题“取之于生”而“用之于生”, 应该是学生迫切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本堂课提出的问题“概括能力”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 很多学生阅读文本都是不够整合的, 表述也是拖泥带水的, 这个问题是“真问题”,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障碍性, 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探索的必要和价值, 可以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探究。

二.合作探究学习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接下来一个环节就是师生共同的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的要求如下:珍惜拥有, 唤醒旧知, 重新发现。请你从手头做过的习题中, 整理出主观表述题涉及到“内容概括”的部分, 并根据答案总结、反思, 说说文本阅读时应该如何进行“概括”?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从资料里选取典型例题, 讨论、交流。 (课前每个学生已独立准备, 课上只是一个交流、完善、整合的过程)

【分析】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概括时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 把以往学过的知识、做过的试题作为一个生长点, 引导学生亲身去经历、再创造, 使经验的得来更加深刻而鲜活。此环节教师的出发点是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课前的整理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因为很多学生要上台发言, 势必刺激他们要认真准备。

三、课堂展示小结

教师明确各小组上台发言要求:1.进入文本, 透视解题全过程;2.自信大方, 展示小组真合作;3.仔细聆听, 增加阅读新认识。引导学生发言应注意哪些事项, 要注重对文本的分析, 即怎么得出结论的, 结论是什么。

学生争先恐后上来发言交流, 老师安排各小组根据需要选择人数上台, 可以是一人, 也可以两人, 一人讲解概括的方法, 一人把具体的方法写到黑板上供大家参考。中间教师对学生的展示总结进行过程性的评价:如:“管红丽, 作为组长你真幸福, 有这么漂亮的板书来映衬你的讲解, 可见你们组的综合实力。”“你讲得很有魅力, 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双眼睛都炯炯地盯着你。”“刘盼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单枪匹马上来了, 女汉子啊!”“给大家透露一下, 谢梦洁上次的课没轮上讲, 她捶胸顿足说这次一定要轮上, 今天是她第一次上台, 这种自信和大方是很少见的。”

【分析】此环节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时刻, 无论是学生的总结、还是老师的点拨, 都是内化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 不断的进行强化, 而事实也证明, 教学过程中会生成很多新的东西, 学生讨论合作得出的结论比教师备课时得出的结论要来得丰富, 这就是合作的力量, 也促进了教学相长的关系。

四、当堂练习反馈

分别用一段文学类和论述类的文字对学生进行检测反馈,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生和老师刚才提出的方法, 效果良好, 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项目式教学心得体会 篇4

我们主要有三点感受:

一是要着重培养教师专业素养,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激情,把握课堂教学规律。针对本次培训项目,我们要着重弄明白什么是TPR教学法、为什么要将TPR教学法运用到教学中、TPR教学法如何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这三个个问题。

TPR是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简称,也被叫做直接式沟通教学法、完全生理反应理论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阿士尔(Dr. James J. Asher)提出。这种教学法力图通过身体语言来进行语言教学,是一种建立在言语和行动和谐一致基础之上的语言快速教学法,以“听——做动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TPR教学法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际体验中学习。TPR教学法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情景剧表演、卡片、儿歌、图画、游戏、比赛等形式来呈现,体现了教学中方式多元化的特点。

二是要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身心特点是:好奇,好玩,好胜,爱模仿,接受能力强,但遗忘也快,可塑性极强。因此,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个性特征,找准切入点,营造学习氛围,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主动尝试,大胆互动,形成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学有所获。我们可通过歌曲、猜谜、合作、比赛等形式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学习难点,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中的主角。并能体会到学习是如此的快乐。这是都是课堂教学中TPR教学法很好的呈现方式。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在教书育人中更应如此,灵活的教学方法是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

三是要体现创新精神和教育活力,力争每天、每月、每学期都有变化、有进步。要做到“创新性”,我们觉得要注意四点:

1.改变,跟以前要有变化。不要今天这样,明天还是这样;更不要今年这样,明年还是这样。必须要有所改变。每天有一点改变,日积月累,大家可以想象会有多大的变化。一年下来,两年下来,我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应该就完全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了。

2.有用,要能促进课堂教学。通过实践,我们要找到适合本班级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到具体的课堂中去,不断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新思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达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生显著变化的目的。

3.融合,要把TPR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因材施教。不同学科阶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创造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加以灵活运用,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问题解决的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 篇5

关键词 问题解决 体验教学 信息素质

分类号 G254.97

A Study of the Problems-Solving Experienced Instructional Design: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ttainments Course

Wu Huihua

Abstract Taking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attainments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teachers should make use of problem-solving experiences instructional design to divide their scheduled teaching content and objectives in the creation of various practical problem situations, then center on the problem-solving to further design the teaching steps such as information-searching, information-analysis,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so on. It also discusses how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build up their own knowledge of information attainments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formation retrieval, application,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focusing on the problems-solving.

Keywords Problem-solving. Experienced teaching. Information attainments.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多方面吻合了体验式教育理论及其教学原则,教学模式与体验式的教学具有天然相似之处。进入21世纪,国内的信息素质教育学者积极倡导体验式学习理念或践行建构主义理论,如运用案例教学法、兴趣教学法、课题教学法等从事信息素质教育(以文献检索课为主)[1-2],但基于实践问题解决的体验教学设计在信息素质课程中尚不多见。

加涅认为,教育的中心问题是教会人们思考,运用他们理性的力量,成为更好的问题解决者[3]。学者陈亮认为问题解决是个体生成新的知识使实践性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过程[4]。Robert Taylor认为一个具备信息素质的人,首先应知道许多问题可以使用信息来解决。保罗·泽考斯基更明确指出信息素质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得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课程离不开体验式教学的有效运演与实现信息解决问题策略,这不仅与体验式教学的内在需求有关,而且还与问题解决的本质特点相关。杨阳与张新民提出信息素养的教学必须注重将信息用于制定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去[5]。笔者在工作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信息意识,对自我潜在信息需求模糊。基于以上思考,2011年申报江西省教改课题获批。课题组结合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目的与信息素质核心能力,在“新生入馆教育”、公选课“大学生现实问题与信息解决策略”与图书馆“一小时讲座”教学中,探索合理运用信息解决实践问题的体验教学研究。

1 课程模式的内涵和价值

1.1 课程模式的内涵

信息素质教育与其他知识性的教育不同,具有主体性、个性化、开放性特点。结合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经课题组集体讨论,我们把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通过信息检索解决学习、生活、科研等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结合大学生专业论文设计、求职、考研、公务员考试、四六级考试、留学、恋爱等诸问题设计系列专题,将学生的信息需求与教学所要学习的内容、知识以及技能紧密结合,老师带着学生围绕问题运演一系列信息搜索、信息分析、信息组织等教学活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前提下,以问题解决为中介进行求知、求解,由此引发信息需求,引发系列信息搜索、信息分析。课程的核心始终把解决问题作为获取信息的源动力,将课程中所要学习的内容、知识以及技能贯穿于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实践中,引发强烈求知欲,激发学习动机,增加学生利用信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其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习惯,以达到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策略和方法,体验、感悟利用信息解决实践问题效能,最终达到建构新知识的目的,完成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

1.2 课程模式的价值

1.2.1 以“问题”为核心,促进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

运用信息有效解决实践性问题需要调用多种思维方式。因为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研究的过程本身就充满创新意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包括主体认识信息需求及问题所在,制订信息检索策略,掌握信息检索技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利用、组织信息,将新信息融汇到现有知识结构中,在批判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与技能,从而促进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1.2.2 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教育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是现代大学教育根本所在。体验式教学是践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产物,它不仅仅着眼于使学生获得某些知识和某种谋生技能,而重在关注对学生身心的培养[6]。在信息素质课程中进行体验式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信息知识与技能,更着眼于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训练,重在将学生已有知识有效运用于解决实践生活与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认知、信息情感,而且有利于大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本质,彰显一种实现人的发展社会化与个性化统一、教学的科学化与人文化统一。

1.2.3 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学习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检索技术,凭借信息源、信息工具,分析和鉴别网络资源、纸质资源、多媒体资源等多种方式去了解问题,创设出一个个真实的情境问题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现场创设呈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也可设定问题组织大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可组织学生自选问题到电子阅览室进行实际操作,提高搜集、分析、整理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技术和技能。通过创设系列问题情境,让大学生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知识、提高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技能,训练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去认识问题,从而对问题的解决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

2 解决实践问题的体验式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课题组针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相关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践问题需求调研、教学内容分析、体验教学设计。

2.1 实践问题调研、分析与设计

问题设计一定要恰当,它是体验式教学设计的核心。从教学中我们发现只有将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问题融入问题设计,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同时问题提炼要关注与学生的生活及已有的经验背景的契合,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基本特点、情感体验、潜在需求、价值观的形成,并与课程目标紧密联系,达成共同目标,得到学生认同;还要注意设计一些拓展性的论题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师课前要及早准备,对学生现实问题与信息需求进行调查、观察、访谈,广泛搜集。

问题搜集途径:一是从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中挖掘、梳理;二是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访谈;三是运用书面、在线调查;四是充分利用博客、QQ群、MSN、BBS等即时通讯工具沟通获得。经过汇总分析、间接推断及挖掘,发现学生最为关注是学业、未来职业、情感、人际关系问题,基于大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文化背景我们从以下几点对问题进行具体描述。①课堂讨论题:如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最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学习期间该如何做准备?在大学期间搞兼职是否有利于自己专业的发展?谈恋爱应该掌握怎样一个度?文凭重要还是能力重要?②教学专题:如何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如何利用信息源提高休闲质量?大学生创业应该做哪些准备?如何系统获取课程专业资料——以《红楼梦》为例?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地图?当梦想与现实出现严重反差时该如何调节心态,怎样面对?③实习题:如何查询求职、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考试资源?如何系统获取课程专业资料(自选)?

2.2 教学内容分析、技能匹配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基于大学生现实问题、问题解决、体验式教学等要素有机融合的考虑。具体在教学中将大学生实践问题与课程内容逻辑协调起来,将相关教育内容融于问题解决中。谋划好哪些问题适合在课堂中由教师教,哪些问题适合在课堂中运用讨论法、角色法、辩论法解决。在开课之初向学生阐明老师的教学意图与方法,在群共享上传教学计划与安排。

2.2.1 专题教学内容分析与设计

首先:简述选择专题背景及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选这个问题作导学,再引导学生分析表述专题的内涵,内容构成要素,相关概念的理解及涉及相关信息需求类型,最后现场根据需求向不同类型信息源辐射进行信息获取演示、讲解。教学讲授中依据专题内容各有侧重地渗透信息知识、信息技能、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如在讲授如何综合获取求职资源专题时,进行印刷型、网络型、声像型信息资源特点比较及功用甄别。在讲授如何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做好毕业论文设计时,侧重常用数据库检索特点的比较,比较图书、期刊、报纸特点,比较检索表达式不同编排方式的检索结果等。在讲授如何利用信息源提高休闲质量时,重点培养学生检索技巧和检索策略,拓展检索思维。引导学生分析、挖掘专题课题中隐含的检索词(如同义词、近义词)运用,科学地编写检索表达式,进行主题词、关键词、分类号、相关性词的选取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信息检索技巧。为了拓展对专题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关注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的参考文献,与本文内容上较为接近的相似文献,同行关注较多的具有科学研究上的较强关联性文献及相关作者、相关机构等。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提高信息鉴别、评价、利用、组织等能力。在各专题穿插文献检索技能教授中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2.2.2 讨论课内容分析与设计

讨论课是以讨论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教师要精心安排。选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问题要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内容设计侧重于关注与学生的生活及已有的经验背景的契合,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及价值观的评估,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等方面都具有不确定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评价的标准也不唯一,为学生提供对同一问题进行多种角度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的讨论便于集思广益,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建立立体式解决问题方式,促进大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级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都大有裨益。讨论题在开课之初公布在群空间里,予以学生充分时间准备。讨论时间安排在第十二周左右,方便学生结合运用已学检索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生命感受进行知识整合。

2.2.3 实习内容分析与设计

体验式教学原则之一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体验提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实现“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从信息素质认知教育内化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在实习内容上主要选择适合大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可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训练,带着问题进行体验式学习。在实习之前列出相关要操作的数据库、网站,老师现场亲临指导。如实习题:如何系统获取就业、考研、四六级英语、公务员、课程论文等资源?要求学生依照在“银符考试网”亲自体验网上做题、交卷、评卷及改变试卷背景,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据库使用的便捷与人性化的特征。根据学生个体目的获取“超星图书馆”“网上报告厅”“网易公开课”视频资源,让学生观看中外名师教学视频,感受大师级教学风采,领略卓越的专业思想、教学风格,充分体验声像型信息资源的优势,从而在认知、知识、能力等方面得到拓展和提升。

2.3 问题情境分析与设计

体验教学中强调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创设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情境相联系的,获得知识途径是接受他人传授、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因此,在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环境与现实相接近。教师根据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丰富多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情境影响下内化教育功能。体验式的教学创设情境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采用构建师生沟通平台、问卷调查、课堂讨论、数据库的实践操作、角色法等。下面是几个情境案例。

案例一:构建和谐的沟通平台。如建立信息素质教育QQ群,及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个人情感、专业学习中的困难,在“此时此地”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吸收,从触景生情中生成知识。其教学程序和指导有利于促进个体需要、愿望和情感的自由表达;教师在此时更多地充当友好的倾听者和咨询者,并对学生作出个性化的、及时的反馈。“教师在社区里扮演一个有经验的学习者角色,不再只是告诉学习者已经学过的事实性和概念性信息,而是更多地计划怎样推动学习进程”。

案例二:在数据库教学过程以“当梦想与现实出现严重反差时该如何调节心态?”为例,开展一系列检索实践活动,将检索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实际检索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现场进行多途径(数据库、网络、纸质图书)操作,从多种载体(纸质、数字、视频、音频)查找相关研究文献,与学生一起多角度(从社会、文化、制度、个人)分析、讨论为什么会产生梦想与现实出现严重反差原因。并利用数据库找出专家如何给出调节心态的对策。在每次课后不停留在提供体验问题的答案上,还必须画龙点睛地“授之以渔”,并布置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系统查找相关的文献,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学习的实质。

案例三:讨论课以“大学期间搞兼职是否有利于自己专业的发展?”“先就业、还是先考研?”“文凭重要还是能力重要?”为题进行自由讨论。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学生还是能够运用已学检索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命感受进行知识整合。在讨论中能够各抒己见,此起彼落,有的学生在讨论时多次发言,充分享受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有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实践和体会谈论兼职给自己带来的能力提高;有的提出选择什么样兼职更利于专业的发展;有的学生在阐述自己兼职成功时也提醒同学千万不要忘记学业。在讨论“文凭重要还是能力重要?”学生或者根据自己体验,或者引经据典阐述文凭与能力关系。在讨论中学生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交流中逐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并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启发和引导并重。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后启发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讨论主题和争论的焦点上,最后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研究关键问题,以便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评价学生时要用表述理解形式肯定学生,不要急于发表意见,教师在谈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心得和看法时,即评价要适时、适度、重视发展性评价以及倡导多样性评价。

3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本研究教学评价主要是选取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的方法运用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量化评价是依据学生对学习效果自我评价调查和图书馆数据库使用统计。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认为自身的问题能够通过检索获得信息解决;82%的学生具有自身的问题是可以通过信息解决意识;77%的学生能更好地找到和选择信息;63%的学生能更有效地评价所找到的信息;31%学生能经常使用数据库,与全校经常使用数据库学生只有9.74%相比提高了21.26%。另项数据显示:我馆电子资源的使用率逐年提高,“中国期刊网”2011全年检索次数比2009年增长266%,“中国期刊网”全年下载次数2011年比2009年增长190%;“超星电子图书”全年阅读统计,2010年比2009年增长160%,“网上报告厅”点击率成为江西省高校榜首。总之,受过教育学生现在已熟悉了多种资源,并能访问、查找、选择、评价和利用合适资源来解决问题。

质性评价方面,同学们的学习体会充分证明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可行性,有的同学如是说:

“在课堂学习中,提到了许多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和许多解决方法。我们通过在课堂学习的内容,知道去哪找更容易获得这方面的信息,通过系统的学习信息检索,我们在生活学习中时信息需求就更容易满足。”

有的同学这样认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不仅让我更懂得如何使用网络寻求我需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课让我有了使用网络数字资源的习惯,习惯用网络来帮助我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 1 ] 朱小玲.体验式学习与信息检索课程的改革[J].图书馆学刊,2005(4):24-25,101.

[ 2 ] 熊菊敏,喻华林.基于建构主义的文献检索课教学设计[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1):114-115,119.

[ 3 ] 盛群力.现代教育原理.策略与设计[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7.

[ 4 ] 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8.

[ 5 ] 杨阳,张新民.信息素养的生命周期[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3):30-33.

[ 6 ] 胡亚敏.以生为本探索体验式教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38-39.

吴慧华 上饶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江西上饶,334001。

浅析项目式教学 篇6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一般来说,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都可归属到项目教学的范畴。那么,现如今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大力提倡的以实践为导向的项目教学呢?它们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针对教学改革而进行的全方位调研中,教学项目到底应该如何确立,项目课程又应该如何搭建,项目教学需要以何种方式来开展,项目教学的一系列相关设计又该如何深入地展开,这些问题都是我想要探讨和分析的。只有把这些都分析头侧了,才可以说是真正符合到了目前高职教育的课改要求,真正贯彻了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理念?

1 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实践项目

有一种教学活动,整个活动的主体都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践某一个全面的“项目”工作而共同开展的,那么我们就把这种教学活动称之为项目教学。在这样一种职业情境中,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今后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职业技术和专业技能。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选择和组织项目内容的,同时以完成教学项目作为最终的目标和主要学习方式。这一特性也决定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教学项目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既可以选择一项具体的生产过程,也可以选择制作一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具体产品。

由上可见,项目教学既可以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作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一种课程模式。因此,对于选择教学项目到底应该如何,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择的教学项目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否在此,对于这个项目课程的求知欲到底有多少? 本人认为在项目课程的选择上面,虽然对于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兴趣需要予以尊重,但这仅仅只是针对一定程度而言,并非一定要以学生的自身洗好作为参考依据。原因很简单,既然其专业对口的行业标准以及将来对应的工作环境,职业需求等系列因素都制约影响到对应选择的教学项目,那么这些同样的因素也必定会制约选择了该职业的学生。

2)作为一个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项目,选择制作一个完整的产品,到底是否有这样一个必要性? 本人认为,学院建立这样一系列的项目课程,为的是什么?难道不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训练学生,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吗?只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教学,无论任何项目都可以借鉴过来作为教学项目。

3)从企业中挖掘教学项目是否有必要?本人认为从实际企业的工作中分析而来的教学项目,虽然能够放大项目教学的实际作用,但在现实生活的应用当中,我们往往无法仅仅从这些企业中,就能够要分析获得资源充足的、立项合适的教学项目。基于从实际出发的角度,我们在选择教学项目的时候,考虑的范畴不一定都要是从企业中提取出来的,也可以编写模拟项目来替代。

2 两种项目教学模式的区别

在大家的思维当中,总是固定地认为依照传统项目教学模式设计项目教学就可以了。但是这样的课程模式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致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差。传统课程模式中,学生常常把许多时间都花费在往往与实践脱节,或者是和不符合实际职业情境的理论学习上,最终学生却缺乏职业技术知识,无法获得有效的职业素养的培养。

与之相反,以实践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是一种“建构式课程模式”,整个模式中全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在其中既是引导者也是组织者,既是咨询者又是促进者,既是评价者还是辅导者。主要述求是让学生在这种项目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实际工作的过程,熏陶自身的职业素养,从根本意义上掌握将来面向企业就业所必备的一系列专业技术知识和完整职业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以实践为导向的项目教学的展开和项目课程的开发成为当今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

3 项目教学的课程设计

项目教学的课程设计首先是构建项目课程。工作任务是项目课程的核心要素,在创建之初就必须首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工作任务的描述要尽可能的详细具体,不能过于简单化而使得学生产生混淆误解。企业的实际任务书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范本,教师完全可以借鉴其中的写法,用差不多的结构体系来一一描述,项目课程中的工作任务具体细致化。

每个项目课程的内容不要设置地过于庞大,对应的知识点也不宜过多,这都可以有效的避免教师在教学建设上的困难。理论知识的布局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每个项目课程没必要过长,本人认为2至4个学时比较合适,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也比较容易获得成就感。而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必须以工作任务为逻辑核心,设计实践性问题,具体表述可参照以下内容:1) 工作任务的具体描述;2) 教学目的的具体指定;3) 说明工作过程,介绍具体操作步骤和相关技术知识;4) 任务具体要求、学生工作页及实践总结;5) 教学评价。

4 项目教学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在整个项目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完全按照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指导思想来指导教学。在过去,教师的身份仅仅是一名讲授者,如果需要进一步转变为引导者。整个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都是自主地进行研究、积极实践和热烈讨论,分析等多样活动,从中获得足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教师更多要做的仅仅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想去学,为他们创设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让他们愿意继续往下学,指导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学以致用,为他们实践的需要随时提供帮助。需要强调的是,整个讲授过程中教师务必严格控制好时间,不拖不拉,不省不减,运用各种衔接性语言把各种工作任务串联起来,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而不是思维混乱,杂乱无序。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项目课程的教学程序可以把以下作为参考:1)确定任务;2)制定计划;3)传达决定;4)计划实践;5)规格检查;6)评价意见。

5 针对项目教学设计的评价

项目解决式教学法 篇7

关键词:快餐式教学,美学熏陶,创新意识,挖掘欣赏,美妙效果

一、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今盛行的目标教学, 一节课通常设置3~4个教学目标, 教师的课堂教学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学生在目标的引领下, 对课文分条分块地学习。这种学习的最大优点是知识点明确, 容易检测课堂效果, 课堂学习过程和教学环节容易把握, 所以, 这种教学方法备受教师的青睐。然而只要是细心的人都能发现这种教学的弊端———这是一种快餐式教学。因为教学目标的设置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师的教学方向又是由考试引导的, 所以教师会在不自觉中将那些重点考试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而那些不考试的方面或简化, 甚至略化。比如, 考试要想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就只能以“有简洁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或者“用几个短语概括文章情节”这类题目, 不可能让学生口头复述故事。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 会将概括文章内容或者情节作为学习目标, 至于向复述课文这样的训练语言表达的学习内容则被弱化。而语文课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做题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感悟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语文学习中感受文字美、语言美、意境美和人性美, 从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这种美的熏陶, 既有点的解析, 也有面的带动, 更有融入其中“云深不知处”的美不可言的感觉。

二、面对快餐式教学和语文美的熏陶这对矛盾, 教师该如何去解决呢

1.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突破所谓某种教学形式的藩篱, 大胆创新, 锐意改革。

俗话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作为一个教师, 不能被某种教法所束缚, 要对教学和教材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理解, 不能做“搬运工”式的教师, 将别人的观点传达给学生, 那不是教学, 那是传声筒。比如, 教学参考书上将《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不同人物的笑,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我觉得这个学习重点确定得不恰当, 因为这仅仅是文章的一个小小的点而已。《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比较著名的章节。一方面, 它对学生的名著导读应该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 通过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情风貌。因此, 我从另一个角度出发, 确定了本文的学习目标: (1) 了解《红楼梦》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为学生读原著打基础。 (2) 透过故事情节本身, 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 (3) 通过鸳鸯和刘姥姥这两个人物的对比, 看出悲喜剧的可悲性。让学生反复品味课文中人物的语言, 通过想象和联想, 体味文章通过笑声所传达出的悲凉意味, 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那种穿透性的理解, 去体验文学作品所表达出的深刻的人文内涵。

2. 注意引导学生对文字所表达的“美”进行挖掘和欣赏。

语文学习不但要培养学生对文字所传达的信息的提取和概括, 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想象的代表意义以及主题思想, 还要培养学生对文字表现、传达的美的挖掘和欣赏。对美的鉴赏, 有助于学生对文字所表达的意象的理解, 有助于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情感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对作品广泛的社会意义的理解。比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汪曾祺以朴实而厚重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北京胡同的风俗人情画卷, 其中在介绍胡同的起名分类时, 先说“胡同原是蒙古语, 据说原意是水井, 未知确否”, 含蓄交代了胡同历史悠久, 这种语言的美叫平实含蓄美;在介绍独有的胡同文化和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时, 一句“大腌萝卜, 就不错。小酱萝卜, 那还有什么说的。”生动刻画出北京人所谓的知足常乐和不思进取的心态。“睡不着, 别烦躁, 别起急, 眯着, 真有你的, 北京人”, 直接表达了对北京人“忍”字哲学的调侃和不赞成;文章结尾处对胡同“西风残照, 衰草离披, 满目荒凉, 毫无生机”的描写, 生动地概括了胡同的没落和衰败, 表现出胡同的消失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结局。而“怅惘低徊”、“再见吧, 胡同”却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即将消失的怀旧感伤之情。我们只有引导学生不断挖掘文章内语言本身所蕴含的美, 才能更准确地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体味文字背后的意蕴。

3. 要引导学生领悟文字所表达的美妙效果, 让文字变得灵动起来。

语文学习不仅是对文本的解读, 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更应该对文字所产生的美妙效果有自己独特的领悟。通过音韵和节律, 领悟作品所传达出的音乐美和节奏美;通过对文字所描绘的人物、景物、形象的意会, 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意象美;通过感悟文字的巧妙组合, 品味文字所传达出的独特意境。在余光中的《乡愁》中, 使用回旋往复的表现手法, 一唱三叹的旋律, “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 (里) 头”重复出现, 加上形容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在同一位置上重叠使用, 使全诗深沉低徊, 如泣如怨, 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在宋代诗人王禹偁的《村行》中:“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作者描绘了秋天的山野, 山峰矗立, 静默无语, 万壑秋声窸窸窣窣。秋叶经霜似枫似火, 荞麦花开洁白芬芳, 展现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一改文人笔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苦和悲凉。独特的视角, 以声衬静的写法, 红白相映的鲜明色彩, 优美的意境, 显示出这首诗歌独有的美。在席慕容的《乡愁》里, 将“故乡的面貌”比作是“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离别”, 独特而新颖, 文字的组合大胆而别致, 表现出故乡在游子的记忆力是如此的模糊, 又是如此的伤感。将对故乡的思念比作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一组矛盾的词, 竟然如此天衣无缝地搭配在一起, 给人一种既形象又有无限幻想的感觉,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项目解决式教学法 篇8

一、成人学员的基本特征

(一) 基于经验

成人教育的教学应选择基于学员经验的方式。青年学生的自身经验不多, 因此, 他们的学习是一种不重视经验的学习。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 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师的辅导、书本的内容。而成人学员是带着丰富的经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 他们有各自的学习背景、方式、动机、需要、兴趣, 这种个性化的情况要求成人教育使用适合个性的教学策略。对他们来说, 最丰富的学习资源就是本身的生活、工作经验。因此, 需要采用与经验有关的方式, 如小组讨论法、问题解决式、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

(二) 基于问题

成人教育的教学应选择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对青年学生来说, 教育是一种为未来生活积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对于成人学员来说, 教育是一种提升能力以应对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的过程。青年学生学习时常带着学习书本知识的倾向;成人学员则常常有把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的愿望。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动机, 是使用知识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成人学员只有当其意识到某种知识对他们生活有用时, 才有学习的动机。单纯的教材内容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只有当新的知识、技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展现给成人学员时, 才能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 基于业余

成人教育的教学应选择能利用业余时间的教学方式。青年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学习, 因而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能够得到保证。而成人学员多数都是在职的, 且不少已成家立业。他们是学员的同时更有劳动者、丈夫 (妻子) 、父母、子女等多重角色。老人、孩子、工作、应酬等都占用着他们的时间, 消耗着他们的精力, 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 他们只得取工作, 舍学习, 造成上课的出勤率极低、课堂教学气氛不浓的困境。因此, 成人教学需要利用网络支持服务系统来满足学员不同时段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四) 基于个体

成人教育的教学应选择能使之感受学习氛围的教学方式。青年学生的学习环境是教室、图书馆, 而成人学员由于生活、工作的原因只能独自面对书本、电脑, 没有面对面的人际交流, 不能将自己的真实情感与他人分享, 也得不到来自班集体的支持与鼓励, 使他们在学习中极易感到孤独和寂寞。辅导教师应为学员安排多形式、多方位的学习辅导, 通过实时和非实时的互动、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交流形式, 让他们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式及时得到所需要的支持, 感受到团队学习的氛围。

二、基于成人网络教学的“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 成人教育需要在导学教师的引导下, 采用基于网络互动的“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导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员意识到学习的需要、明确学习目标与时间管理、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网上教学必须以互动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宗旨, 指导学员与教师之间互动、与同伴之间互动、与教学资源之间互动, 从而解决学习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在顺畅的互动下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才能让学员感受到是有支持的学习, 才能有信心克服学习困难, 达到学习目标。

(一) 以互动为核心

1. 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1) 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是网上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并且每一个目标都要有相应的评估策略。在网上教学中, 要帮助学员达到学习目标, 教师不仅要给予学员明确的总体目标, 而且要给予每一模块的学习目标以及每周学习章节的分解目标, 然后根据目标设计“问题解决式”的教学任务, 建立起有一定氛围的学习环境, 跟踪进行阶段性和终结性评价。 (2) 指导督促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网上学员学习时间安排可以是自由的、零碎的。学习内容相同, 时间安排不同, 学习方式亦不同, 因此, 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理的时间安排是非常重要的。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帮助学员预先安排时间, 最好能通过技术平台对每一位学员的网上学习时间进行统计, 针对没有达到学习时间的学生, 教师可以发信息给予善意的提醒, 也可以由学习小组组长协助教师对没有完成小组讨论的学员进行提醒。

2. 学员与同伴之间的互动。

利用学生最常用的工具。通过调查发现, QQ是学员们利用最广泛的信息交流工具。它能够即时传送信息、即时交谈、即时发送文件和网址。QQ群支持多人交流的服务, 在群内除了聊天, 还有空间服务。QQ群这些功能能够很好地协助课程的网上教学平台实现和学员之间的合作交流。

3. 学员与教学资源的互动。

(1) 网上学习资料采用对话式互动的撰写方式。对话式互动的撰写方式, 能让学员感到有一位优秀的教师循循善诱地给自己授课, 能起到加强吸引力的作用。比如, 可以用这样的句子表达:“为了了解……让我们先思考……”;“该课题是新问题吗”;“该问题学习的困难在哪里呢”;“通过前面已学的知识能解决吗”。对话式互动撰写方式, 一般要求撰写者以“我”、“我们”的口吻与学员进行探讨式的交流, 这与教科书描述式的撰写方式是根本不同的, 是网上教学弥补面授教学不足的关键举措。 (2) 辅导内容提供章节导航。网上学习资料的标题不要简单地用第几章作为标识, 要同时提供章节摘要, 让学员打开前就能对学习的内容有总体的了解, 这样能让学员产生学习兴趣。章节导航先从学员身边的问题导入, 促使学生有产生思考的互动愿望。

(二) 以“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推进教学实施

“问题解决式”学习, 不是指“学习些什么”, 而是指“如何去学”, 如何培养学员独立思考的品质。“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可以有以下教学流程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提出的问题要有思想性、启发性和科学性, 目的是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能激发全体学员主动参与。问题可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生活实际;二是学科本身。问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对于解决问题者的新颖性, 使得问题解决者没有现成的答案, 因而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2. 问题的探讨。

探讨的问题要有主体性和目的性, 以探索课程知识, 培养思考能力为目标。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谈话法、点拨法、讨论法和探索法等。可以采用实际工作、现实生活的经验分析、产生联想, 得出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有些课程可以利用实物、图片、视频帮助启发、点拨, 让学员更方便地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

3. 问题的解决。

问题解决过程要主动, 解决结果要达到教学目标。要顺利地进行“问题解决式”学习, 其前提是利用已经了解、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问题解决者要以积极探索的态度, 综合运用已具有的实际生活经验、能收集的可供帮助的资料, 与能方便联系的同学一起合作完成。

4. 结论的应用与发展。

问题解决的结论出来之后还要引导学员进一步探讨其应用性, 知识不是学习的目的,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的能力从而发展智力。这是一个教学内容得以提升的阶段, 既巩固和应用新知, 又解决实际的问题, 还要在实践中对新知的理解上升到一个高度, 这一步最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和实践实现。

三、“基础会计”课程“问题解决式”教学案例

(一) 教学内容

学习“账户与复式记账法”。

(二) 教学目标

1. 联系生活实际搞清楚账户的结构;

理解账户期初、期末余额与本期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各项指标之间的推算。

2. 通过讨论理解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

进一步搞清楚资产类账户和权益类账户的不同性质;理解复式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会编制简单的会计分录。

3. 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与练习后能掌握书本知识;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并熟悉自主、互助的学习方式。

(三) 教学策略

针对这一部分内容, 笔者设计了以下八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引导学员深入探究。

问题一:单位让你管理一项资产, 要求做好资产的收发并随时能告知该项资产的最新数据, 你该如何做?

问题二:要管理企业的资产我们要设置多少账户呢?

问题三:我们在管理好自己的资产同时是否也要记录好自己的负债、所有者权益以明确自己的责任?这两类要素又是如何进一步分类的呢?

问题四:为什么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一个恒等式, 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又能成立, 两者矛盾吗?

问题五:收入、费用两要素又包含哪些账户呢?

问题六:账户左右两边是否应该做出规定:哪一边记增加、哪一边记减少呢?

问题七:什么是复式记账呢?与单式记账法相比较有何优势?

问题八:如何进行复式记账?

(四) 活动步骤

网上教学活动由活动准备、布置学习任务、学习讨论、提交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总结讨论结果、自主测试、作业评价、公布学习动态等八个环节来完成。

1. 活动准备。

在课程开课的第一堂面授课上就要将全班学员分成若干个讨论组, 一般由七至八人组成一组, 请有一定责任心的、学习积极性高的学员担任组长, 并将这门课的教学总体设计告知每位学员。要求每个学习小组一开课就做到以下两点: (1) 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建立一个独立的QQ讨论群。教师会定时将讨论题、学习内容通过QQ群、网络BBS平台同时发出, 因为QQ是学员们使用最广泛的信息交流工具, 即使离线状态下也能收到信息。 (2) 要求每个小组的组长在BBS课程论坛上发帖, 版主置顶建立各小组的讨论专区。BBS课程论坛置顶的专区如下:第一层是教师的欢迎词及全班学生分组情况表;第二层是任务发布区;第三层到第六层是一至四组学员的讨论专区 (假设全班学生分四组, 如组数更多就往后顺延) ;第七层学员讨论结果评价区;第八层是自主测试区;第九层是作业评价区;第十层是学习动态区。

2. 布置学习任务。

通过QQ群、BBS提出任务要求, 一般是三天一个问题, 要求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讨论。比如, 可以这样发帖:“请学员们思考一下:如果单位让你管理一项资产, 要求做好资产的收发并随时能告知该项资产的最新数据, 你该如何做?问题结果务必于本月20日之前在你的小组QQ群中回复。”

3. 学习讨论。

教师首先在QQ群、BBS上发布讨论题, 然后发出提示信息告知学员:相应讨论题可以查看的教材××页、可以浏览网上××文档、可以听××章节网络课程。要求学员通过网页浏览、教材阅读、互助讨论、自我经验启发等方式探究答案。比如, 可以这样发信息:“友情提醒:该讨论题可以参考教材第三章第二小节, 还可以在江苏电大‘基础会计’课程网页上直播课堂找到相关内容, 另外, 网上教学辅导栏目也有教师给出了讲解, 但我更期待您从独特的视角给出更智慧的诠释。”

4. 提交小组讨论结果。

学员通过QQ群将任务答案发给小组长, 小组长在规定的时间节点上, 将小组答案总结上传在BBS论坛里自己小组的讨论专区上。教师可以这样发信息督促小组长:“本次讨论时间已到, 请务必于今晚之前将小组讨论内容汇总上传至讨论区, 谢谢您的支持。”

5.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

教师及时在BBS论坛里对每个小组讨论答案进行点评并给出准确的答案, 并鼓励、点拨学员进一步讨论结论的应用与发展。

6. 自主测试。

设计一组与讨论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上传到自我测试专区 (同时发到QQ群) 。让学员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学员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这是一个学以致用的环节, 能让学员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7. 作业评价。

对作业测试中的错误进行解析引导, 并将指导内容同时发在BBS论坛和小组QQ群, 及时替学员纠错。要求学员将没有解决的个性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或发到BBS论坛请求教师帮助, 要求学员抽时间完成书后的章节练习, 完成课程网页上教学辅导里的讨论题与自测练习题, 主动解决课程论坛上其他学员的问题。

8. 公布学习动态。

将小组讨论与作业测试情况公布到各小组的QQ群。鼓励表扬答案准确的小组、赞赏有创新的小组, 对应付了事没有认真讨论的小组也要给出善意的提醒。公布参与测试的学员名单 (或人数) , 要求组长对没有完成讨论任务、没有进行网上自测的组员发出友情提醒, 有时间的辅导教师也可以直接发信息督促学员跟上学习进度、完成学习任务, 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张伟远.以互动为核心的网上教学原理及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9, (5) :23-34.

[2]田山俊, 杨桂梅.成人学习者学习特征及其教学价值[J].中国技术教育, 2011, (2) :71-74.

[3]黎静芳, 付中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初探[J].高等函数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8) :21-23.

项目解决式教学法 篇9

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小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学生数学素质不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数学理论的多少,也不在于其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而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包括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解决问题是重要的目标领域,它要求学习通过教学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1]。如此高的要求使解决问题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多年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只管问,学生只会答”的现状还屡见不鲜,成为制约学生数学素质提高的瓶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以上种种弊端,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意识。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的策略

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能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然而,问题来源于生活,镶嵌在生活当中,怎样建立起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计算机网络以其丰富的学习资源,开放的交互功能,自主的学习方式为我们解决这一疑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为信息技术支持的情境教学策略,信息技术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环节:

(一)联系实际,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例如《万以内加减法的估算》一课。课题导入部分的“热身训练”环节:学生登陆教师指定的旅游网站,查找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各地旅游景点平均每天接待境内外客人数量。在交流信息环节,学生能根据所举实例发现这样的计算,数据可以不必太精确,只需进行估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好处和价值。此时教师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估算实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任务驱动,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例如《旋转和平移》一课中,教师在网络平台上设计了很多趣味性的任务,学生通过操作键盘、移动鼠标实现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完成多层次的在线练习:分卡片(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闯迷宫(平移图形)、智开锁(旋转图形)、巧拼图(平移旋转的综合练习)、显身手(创意设计平移旋转图形)。

又比如《万以内加减法的估算》一课。在综合运用的“特别企划”环节,教师播放了玉树地震后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录像。真实的画面,鲜明的对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同学们自发地想去帮助那些灾难后的孩子。为让更多人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同学们通过网络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向灾难地区的学生献爱心。在真实任务驱动下,教师启发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捐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估算全校师生的捐款数量等。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分工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分析处理信息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知识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三)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多种交互

网络教学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互动性[2]。通过网络教学,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指正,同时可以展示学生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扩大思维的视野,对比各种思路的视角过程,交流评价不同的策略,激发起学生创造性的想法。

以《整理复习——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一课为例。教师充分利用了VCLASS软件的各种功能制作交互式课件,课件中包含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设置的帮助系统,让学生能及时得到各种途径的帮助。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室交互平台,创设一个由学生自主复习、建构知识体系的环境——人机交互、电脑及时统计、网络实时反馈、评价。此时,教师则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或者调阅学生的学习作业组织交流、评价。

三、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的问题设计

数学问题的设计是问题解决教学的基础。数学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问题解决教学的成效。因此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设计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至关重要。在《标准》中更多地强调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并没有具体交代如何在教学中设计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问题解决”教学所需要的呢 ? 通过这几年对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笔者深刻体会到在实施问题解决教学式的问题设计必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问题要有现实性和趣味性

问题现实性说的通俗易懂而不失它的趣味性,就是指问题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关联和引起学生问题解决的兴趣。因为一方面这可以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它可以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问题必须是现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现实的问题能够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要求他们做的事情是什么,有助于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这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调动相关的生活经验,真正使数学的学习成为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新一轮小学数学教材就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一点,例如,在教学计算问题时:有到商店购买物品,到外地旅行计算路程,到邮局寄邮包计算邮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联系实际的问题是一组组出的,如一组题是废水处理,一组题是节约用水……让学生了解数学在这方面有哪些实际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在进行《长正方形周长》教学时,为了巩固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周长的计算方法,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明围着半个篮球场,跑出了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你知道小明是怎样跑的吗 ? 跑了多少米 ? 看到这个问题,学生马上产生了疑问:小明到底是怎样跑的呢 ?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在印有篮球场的图纸上一边画一边算,直到寻求到问题的最终结果。当然,讲究数学问题的现实性,并不等于说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事实上未经处理的实际问题由于涉及过多的专业知识,往往对学生来讲有很大的困难,因而我们要慎重对待。

(二)问题要有挑战性和思考性

这也符合《标准》的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3]。所以,设计的问题首先就必须具有思考性,即这类问题应当要求解题人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独立见解、判断力以及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笔者利用网络课件动态展示长方形大小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大胆猜测: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经过一番或对或错的猜测后,学生达成共识:长方形的面积 = 长×宽。但这种共识还只是一种猜测,不能作为最后结论拿来应用,必须进行验证,以检验猜测是否具有普遍性。

当然,这里所谓的思考性也应有个度,即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合,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上,而不是遥不可及的。

(三)问题要有探究性和启示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这类问题的探究意义和启示意义。一个问题的优劣,关键是看该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能否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出问题深处的内涵,能否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从而能够提出新的问题。

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尤其是思想方法。具体地说,问题的解决不仅要给学生积累起相应的解题策略和经验,从而能有效地迁移到相关问题的解决中去,更重要的是这类问题的解决还应给予学生以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说是方法方面的启示,而它们则能有效地体现在任何问题的解决中,并对问题的解决作出有益的指导。例如在六年级《圆柱的认识》上设计的问题是:(1)圆柱的侧面转化后得到的平面图形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2)怎样的长方形和圆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圆柱 ? 问题(1)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已有的平面图形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平面与曲面的关系,以及不同剪法得到不同的展开情况。问题(2)的目的在于,诱导学生沿用刚刚研究的平面与曲面的关系解决新问题,从中制造出认识上的矛盾,激发出学生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达到认识上、知识上、技能上、思维上、情感上的更高目标。

事实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4]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

(四)问题要有开放性和层次性

开放性问题有条件不完备或答案不确定、解决策略具有发散性和创新性等特征,能够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问题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索,从而让每个人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浅层的记忆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理解性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最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例如“多边形内角和”一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学习的空间与图形课。在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何利用三角形内角和计算四边形内角和,如何转化 ? 五边形呢 ? 更多边形呢 ?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同层次的学生解答方法也各不相同,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在成功的基础上,又能去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有效发展。

以上所列举的各条设计原则,不可能在每个问题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从更高的层次去分析,所谓问题的“好”与“坏”事实上也只具有相对意义,即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但是不论怎样,一个好的问题至少应当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问题设计的不变原则。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不是目的,而是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学生解决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不仅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问题背后的关系和机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创设情境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发现问题,并且可以为他们创设一个自主学习、建构知识体系的环境——人机交互、电脑及时统计、网络实时反馈、评价。总之,信息技术支持的情境式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巨变: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学模式已逐步向以信息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转变;教育观念也由传统的只传授书本知识到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转变。本文旨在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新型策略。

项目解决式教学法 篇10

关键词:问题解决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

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的应用主要是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体验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过程与快乐,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真知,同时也将促进教师转变课程观念,建立新的教学理念。一般适用于生物课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问题解决式教学法通常过程为: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探究验证——得出结论。本文以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环境的影响为例予以探究。

一、创设意境,课前准备

学生应在课前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教师应在课前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小麦幼苗,浸泡过的小麦、黄瓜、大豆、菜豆等种子)。

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一)课堂讨论。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

(二)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通过对我国干电池的产量、消费量、回收率的资料分析及专家测试结果——“一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的了解,激发了学生探究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三、制定方案,探究验证

(一)制定探究主题。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探究提示内容如下: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對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本实验是否需要数量统计?如果需要,尝试设计一种你认为简单明了的统计格式,以便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

(二)初步实施探究方案。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课后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到本组的“实验基地”。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还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呢?

(三)延展课堂教学成果。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并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各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报告,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展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的变化情况图片以及各组的原始实验记录表。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分析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其他同学可对各组的探究报告提出质疑,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每组发言之后,教师及时对该组的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自评互评、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实验中出现的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

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可促使教师和学生从无意识的“问题解决”模式教学中,将以往教学中一些随意的、习题化的、基于认识、解释的问题设计成基于认识发现、发展的问题和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提高问题设置水平,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有效发挥问题的功能。在后续研究和实践中还应依据不同知识载体(元素、概念、有机合成、复习课等)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聚焦课堂寻找“真问题”,设置高水平的问题及问题链,注重同一知识在不同模块的层级发展教学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等方面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鲁献蓉.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4.7.

[2]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

上一篇:高温力学性能下一篇:中医骨伤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