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开放

2024-07-13

五开放(精选七篇)

五开放 篇1

改革开放的意义, 在于这场伟大革命引领一个人口占世界近1/4的国家, 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 走上现代化道路。3 0多年, 中国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30多年, 中国经济保持年均近10%%的持续高速增长, 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30多年,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三千多万。正是改革开放激发出的强大活力, 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的意义, 还在于这场伟大革命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 让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丰富着世界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邓小平曾说:“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 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 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 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在波澜壮阔的变革中, 中国探寻出了一条生机勃勃的现代化道路, 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

实践证明, 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 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中国过去3 0多年的发展进步, 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只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有不竭的动力。讲发展, 必须讲改革;要继续发展, 必须深化改革, 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关于发展道路的共识。

目前, 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4000美元, 改革中的各种问题正不断呈现。我们用30多年走过其他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程,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带来了大量新矛盾新问题。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也使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新变化, 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 让我们改革开放面临的复杂局面“世所罕见”。

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越要珍惜改革开放的探索和成就, 越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如何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 谋求现代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 更多地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日益高涨的需求?如何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经济起飞的同时, 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只有以更多智慧、更大勇气和更强决心, 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才能让社会主义现代化航船破浪前行。

今天, 中国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这是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替点, 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节点, 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接续点。未来一段时间, 无论是加强宏观调控, 还是调整经济结构;无论是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还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都需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不断深化改革,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赢得空间、获得动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五年级家长开放课总结 篇2

五年级自3月28日至3月31日为期一周的“走进新课堂,与子女同行”教育教学“家长开放课”活动圆满结束了,现做总结如下。

我校开展的这次活动,是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主题,继续秉承着以学生为本,让家长、社会满意的办学理念,将素质教育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同时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开放日里,共有8名教师授课,上课节次16节,到校家长达180多人次,他们走进课堂,和孩子们一起听老师授课,感触之深、感慨之多。他们深深感受到老师们工作的艰辛,体验到孩子们学习的辛苦,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艰辛和神圣。四天来,共收到家长评价表215份,在家长课堂教学评价表中,家长们对我校开放周活动给予了极高评价和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独特,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非常好。教师们的教学都很精彩,思路清晰,与孩子沟通亲切自然。同时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上课多提问不愿举手、胆小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多关注他们,并希望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站姿,听课时要注意坐姿,发言声音要洪亮。家长希望学校经常举办这样类似的活动,让家长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师生和学校的发展,增强家校之间的联系,拉近

学校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当然,本次活动我们也发现一些不足:个别教师课堂引导不到位,学生思考、练习时间少,课堂不够活跃。在课堂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地可以找到新教材老教法,新汤煮旧药的痕迹,有的教师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彻底的解脱出来。有些教师没有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主体性不突出,不能较好地利用师生的互动过程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课堂中有些老师对学生关注程度不高,教学环节落实不够,学生思考欠充分。针对家长们给我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们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更新观念。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虚心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关注细节,尤其关爱学困生,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荷兰开放五年往返签证利好欧洲旅游 篇3

有望催热欧洲连游

在途牛旅游网公关部总监张韬看来,签证放宽使得中国游客赴荷兰及欧洲各国旅游更加便利,将进一步催热包括荷兰在内的欧洲游市场。据途牛旅游网监测数据显示,阿姆斯特丹运河、梵高国家森林公园、库肯霍夫风车公园等为热门景点,11天左右的欧洲六国或七国连线游产品最受游客青睐。

并非每个申请者都能拿到

事实上,为了招徕中国的游客来本国旅游,目前欧洲多国正在完善相关政策,努力简化签证的发放程序,为游客打造舒适的旅游环境,吸引购买力旺盛的新兴国家游客在本国消费,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张韬也提醒,并不是每个申请者都符合5年有效期的签证条件,目前政策刚发布,具体细则还不明确,但根据惯例,只有个人情况良好、符合多个条件的申请者才有可能会拿到5年多次往返签证,而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申请人还是只能拿到单次签证。

最快48小时出签

据荷兰旅游会议促进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杨宇介绍,按照最新公布的签证政策,符合多次往返签证条件的申请者,可以申请有效期最短三个月,最长5年的多次往返荷兰签证。如果已在欧盟签证信息系统中成功录入指纹信息的中国公民,自申请之日起的5年内如再次申请申根签证,无须本人亲自提交申请和录入指纹信息。另外荷兰驻华使馆还简化了荷兰签证手续,加快了签证受理时间,最快48小时可出签,签证费用不增加。

國内签证中心将增至15家

五开放 篇4

2014年7月1日, 几乎所有人都忘记这是什么特别的日子。只有少数人可能还记得, 时光倒流5年前的这一天, 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发布施行《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大陆地区之营利事业在台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许可办法》和《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业别项目》。办法中明定, 从7月1日起, 正式办理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申请。这一转变标志着海峡两岸投资从单向走向双向, 堪称两岸经贸交流中的历史性事件。

同年7月28日, 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大陆商务部颁发的《企业境外投资证书》, 正式批准其投资收购台湾帝普科技公司股权的申请, 成为首家大陆赴台投资企业。8月中旬, 新大陆科技集团台湾子公司在台北正式开业, 揭开了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的序幕, 成为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如今, 5个年头过去了, 昔日只能令人兴叹的台湾海峡已成通衢大道, 每天有无数的人通过“小三通”或飞机游轮“直航”, 经此来来往往, 忙忙碌碌, 陆企干部赴台投资、工作, 内地商人来台采购经商, 大批内地游客组团来台游览, 陆生到台就读……, 昔日的热情亢奋, 也因为两岸互动常态化, 新奇感一点点消逝, 变得习惯成自然。

然而, 我们不应忘记, 为了这一天, 海峡两岸人民等了太久太久、付出太多太多。

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发展之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台海两岸之间的人民被“一湾浅浅的海峡”曾经阻隔了近40年。一水之隔, 竟成天涯。“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这首哀怨悲情的诗句引发了无数岛内民众的“乡愁”。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 在大陆方面早已表现出对两岸互通最大诚意和积极努力下, 以及岛内民意掀起一阵又一阵的波澜推动下, 台湾国民党当局宣布解除从1949年5月开始实行的戒严, 同意开放岛内居民赴大陆探亲旅游, 此后又有条件地逐步放开大陆民众赴台, 终于结束了海峡两岸同胞数十年的隔绝状态。

随着探亲活动的深入, 两岸经贸交流与台商赴大陆投资活动逐渐热络起来。截至2007年底, 台湾居民来大陆累计超过4703万人次, 大陆居民赴台累计超过163万人次;常住大陆的台胞近40万人, 定居大陆的台胞1.8万余人。两岸人员交流由过去的探亲热、访问热、寻根热、交流热、旅游热、投资热, 逐步增加为文化热、求学热、求职热、购房热、金融热、服务业热、高科技热等。

特别是在大陆和台湾相继加入WTO后, 在世界各国纷纷投资大陆的带动下, 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活动形成新的高潮, 不仅数量大幅度增加, 而且规模不断扩大。

台商投资扩及到信息科技领域, 半导体、笔记本电脑、手机、电信设备等行业纷纷移师大陆, “大陆接单, 大陆出货”的出口导向产业成为主流。台商大多采取独资设厂方式, 建厂地点日趋集中。长江三角洲迅速崛起, 成为台商投资高科技产业的重点地带, 仅苏州地区投资电子信息产业的台资企业就达500多家, 群聚效应彰显。另一趋势是台商将研发基地移至大陆。神达、仁宝、大众、华邦等科技企业陆续在大陆筹设研发中心、IC设计中心及软体开发基地。

大陆加入WTO后, 服务市场的开放度大大提高, 但在WTO提出的12大类142个服务专案中, 内地只能提供40多种。由于大陆服务供给相对短缺, 服务进口快速增长;而台湾在电信、金融保险、商业零售、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发展较为成熟, 加之成本低、语言通、习俗近等优势, 台资开始大量进入大陆的服务行业。

此外, 为了应对入世后抢占大陆市场的竞争加剧之势, 台商开始采取策略联盟的方式进军大陆。台商或和外商结盟, 或与大陆国营或民营企业结盟以增加技术实力和品牌优势, 提升竞争力。比如台湾数位联合电信公司与中国联通合作在上海成立办事处, 以代理宽频的方式提供当地台商网路专线相关服务。

台商从以往单打独斗转为集体合作, 从单纯的委托加工变为邀请卫星工厂共同参与, 联合上中下游相关配套产业一起投资, 投资动机也改为积极的产销策略, 最初“跑带”战略, 转变为生根战略, 签约期限一般在40年以上。

仅在2000—2007年, 台商在大陆投资项目就多达31, 600多项, 协议金额约600多亿美元, 实际到资220亿美元。截至2007年底, 大陆台资企业累计7.8万家, 台商数量超过100万人, 协议投资金1000多亿美元, 实际投资490亿美元, 台湾成为大陆第五大外资来源地。大陆则高居台湾对外投资的首位, 吸纳台资金额的投资总额比重超过2/3。

从投资区域来看, 台商经过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密集投资后, 在大陆“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发展战略的推动下, 台资转移的趋势明显, 从初期的沿海地区向内陆延伸, 加快“西进”和“北扩”, 新一轮的产业多元化和升级转型正在展开。从投资行业来看, 服务业成为台商在大陆新热门,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及工商服务等领域最为突出, 包括物流、金融、保险、证券、医疗、专业服务等;继以轻纺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石化重化工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以电子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之后, 目前以服务业为代表的台商投资热潮正初步形成。从投资主体来看, 台商投资由中小企业主导过渡到大企业主导;台资中小企业拉动对生产原材料及半成品的需求, 促进台湾中上游工业生产企业前来大陆投资设厂,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除在制造业领域的层次提高外, 台商投资范围与领域也不断扩大, 涉及房地产及土地成片开发、商业、金融、保险、证券、风险投资、旅游、专业服务、信息广告、医疗、教育、媒体等诸多领域, 可以说几乎没有不涉及的领域。台资企业在大陆培训了大量的产业员工, 不仅提升生产技术, 也提升了企业现代化观念、经营管理能力, 对大陆经济快速成长大有利处。

随着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阶段的到来,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分工也愈加明显。珠三角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在日用化工用品方面已经做得非常精细和完善, 可以与国际水平媲美, 在汽车业、重工业方面也存有一定优势。从投资角度看, 制鞋、玩具、成衣等企业多选择珠三角作为工厂所在地。长三角台企多以投资电子、机电、资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为主, 产业结构层次较高。上海的台资围绕金融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制造业发展。江苏的台资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化学、食品等为主。浙江最初集中了众多以生产和经营小商品为主的台资中小企业, 此后, 电子信息和精密机械产业成为台商在此投资的新领域。

不言而喻, 台企为内地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大陆相对低廉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也为台企的迅速扩充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及知识经济的社会化, 转型后的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重工业、物流等政策指引下, 使得两岸产业间的互补竞合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

到2008年初, 台湾对大陆的市场依赖度已超过40%, 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在大陆进入纳税期的台资企业越来越多, 这些台商投资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非常好, 企业盈利面在60%以上, 其中投资经营工业生产项目为主的台商企业盈利面更高达70%以上。此外, 台商投资效率高, 台商到资率、开工率和履约率等均表现良好。

台商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陆资金的供求矛盾, 特别对沿海经济发展、活跃市场经济、提供劳动力就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台商在大陆投资设厂, 不仅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 而且促进了当地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振兴与大陆出口市场的拓展。台湾方面的实用技术与先进科学的管理经验对大陆同类技术的更新改造和经营水平的提高都具有推动作用

台商投资大陆, 不仅带给台商巨大的收益, 而且带动台湾经济的产业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大陆, 成为这部分产业继续生存和获利的支柱。同时, 此种转移释放出许多劳动力, 其中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了第三产业的服务业领域或知识含量较高的产业, 这对优化台湾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台湾投资大陆的高科技产业也同样表现出骄人的成绩。对于台湾电子信息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的增长, 作为生产基地的大陆功不可没。由于规模经济效益以及制造成本的下降, 投资大陆的台湾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国际上确立了代工的首席地位, 使该产业的竞争力明显得到延伸。

2008年台湾地区新一届领导人上任后, 采取了新的思维, 积极寻求两岸关系的改善与突破, 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成为执政团队的施政重点。6月12日, 由时任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举行第一次“陈江会谈”, 中断10余年的两岸制度化协商机制重新建立, 双方就两岸包机与大陆人民赴台观光等经济议题完成协商, 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及《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两项协议, 从此两岸关系开启新的一页。

从7月4日起, 两岸正式开始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另外, 台当局还决定扩大金马“小三通”, 方便两岸人员往来。8月, 台湾行政部门核准《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许可办法》及《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审查原则》修正案, 台经济主管部门为促进两岸经贸交流正常化, 重新修订了《大陆地区经贸专业人士来台从事相关经贸活动申请案件审核处理原则》。台“经济部投审会”公布了新修正的赴大陆投资案件的投资金额上限和审查方式, 两岸政策大幅松绑。

2009年11月, 时任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应邀赴台访问, 双方完成多项经贸协议的签署, 促使台当局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

9月7日,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毅在厦门举行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上发表演讲, 并受权宣布五项促进两岸交往新举措, 一是大力促进两岸人员往来, 二是积极推动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 三是推进两岸产业合作拓展领域、提高层次, 四是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取得实质进展, 五是探索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构筑长期稳定、具有两岸特色的互利双赢总体框架。此外, 还提倡大力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卫生、宗教等各领域交流。

11月3日, 陈云林应江丙坤邀请赴台访问, 进行第二次“陈江会谈”, 并就各界关注的议题协商寻求解决。次日, 双方完成《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等四项协议的签署, 对便利两岸人民往来, 促进双方经贸交流, 强化食品卫生安全, 都有更积极、正面的意义。12月15日, 两岸海上直航、空中直航及直接通邮正式启动。从此, 两岸海上人员和货物往来的航行时间将大幅缩短, 经济成本将大为降低。更重要的是, 海上直航将使两岸之间的往来更加便捷, 联系更加紧密, 并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新的重要动力。

两岸三通的实现, 尤其是空中直航实现客货机包机常态化, 有助于促进台商在两岸的重新布局, 增加岛内母公司与大陆投资企业的整合, 而大陆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的扩大内需, 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 意味着海峡两岸投资活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为台商投资大陆企业提供了新的契机。

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 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 两岸携手共克金融危机, 大陆方面提出包括直航增班、陆客加人、家电下乡、面板采购、农产品采购等多项惠台措施, 帮助台湾经济挺过难关, 同时出台帮助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扶持措施, 支持台商在大陆持续发展, 由此增进了两岸人民彼此之间的了解、信任和感情, 双方交流交往的层级大幅提升, 高层对话管道也日益多元化, 双方暂时搁置重大分歧, 坚持互谅互让, 使得两岸出现了平等对话、和平竞争的良好局面, 也促进了海峡两岸各阶层、各领域、各党派组织和社团组织, 以及来自各地方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 得以实现陆资入台双向投资。

开放陆资入台始末

陆资入台, 长期以来被台当局严禁。20多年来两岸交流多方面开展, 而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的项目却微乎其微。在两岸投融资关系中, 台湾方面始终充当投资者, 大陆则充当融资者角色。这是长期以来台当局奉行不准大陆资金进入台湾政策的结果, 即对大陆入台资金严加管制, 后来只允许含陆资不超过20%的岛外企业到台湾设立分公司, 使得大陆在台湾的投资寥若晨星。

据大陆商务部统计, 累计1989年至20 09年4月, 台商投资大陆78, 100项, 大陆实际利用台资达480.63亿美元;但直到2008年7月, 台当局经济主管部门完成赴大陆投资上限松绑规划后, 才着手进行开放陆资来台投资的规划, 邀集“陆委会”等相关部会, 针对开放陆资入台投资法规及开放业别进行研商。

国际金融危机给台湾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受到景气能见度不明朗影响, 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衰减11.4%, 民间投资大幅衰退19.56%, 创下半世纪以来最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FDI) 的情况也不乐观, 2009—2010年间, 台当局核准外商赴台投资金额呈持续衰退状态。由于台湾资本形成不足, 影响了岛内经济成长, 导致GDP负增长10.24%, 陷于低谷。岛内舆论强烈呼吁开放陆资入台, 拉动台湾经济发展。

对大陆企业来说, 目前两岸局部单向和不平衡的投资关系对双方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 无法“走进”台湾, 制约了大陆企业顺应经济全球化进行水平或垂直扩张的规模和经营发展;而就台湾而言, 限制陆资既违背了WTO规则, 也不利于岛内投资和生产。两岸继续推动“陆资入岛”, 建立双向、平衡的投资关系, 是促进两岸经济合作, 且符合两岸共同利益的必然途径

从大陆角度看, 尽管目前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遭遇不少困难, 开放初期面临的风险也较大, 但长期而言当政策和技术上的障碍逐渐消除, 台湾可能成为大陆企业对外投资的重点。大陆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 目前累计已在全球超过170个国家 (地区) 投资近1200亿美元, “陆资入岛”提供了新的投资区域和投资机会。两岸语言、文化、习俗相同, 与其他国家 (地区) 比较大陆企业赴台投资能节约成本和减少风险。马英九执政后陆续对460多项经贸法规进行了调整, 尤其是2009年通过的《产业创新条例》以及未来推动“黄金十年”、“自由贸易岛”等措施, 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台湾的投资环境;根据世界银行的排名, 2010年台湾的投资环境居全球第46位, 但进步速度排名全球第五。另外, 中国大陆未来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外投资的重点也将从资源和成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对产业结构升级有利的高科技产业、研发服务业等, 而这些都是台湾的优势产业。

2009年4月举行的第三次“陈江会”就陆资赴台问题达成原则共识, 台湾将在政策制度上首度允许大陆资本进入岛内开展投资。5月初, 台当局又出台一项新规定, 即大陆境内合格机构投资人 (QDII) 自5月4日起可正式在台开户投资证券。受陆资题材发酵的利好影响, 5月4日当天, 台湾股市狂飙337.83点, 涨幅5.63%。

5月16日, 在厦门举行的首届“海峡论坛”上, 来自台湾的县市长都不约而同、不遗余力地推荐自己县市的项目。国民党副主席、桃园县县长朱立伦在厦门主持了桃园航空城项目向陆资开放的说明会;澎湖县县长王干发更是到处游说大陆方面投资澎湖博弈园区项目。

对于陆资入台, 大陆方面一直表现出积极姿态。2009年5月17日, 商务部、国台办正式发布《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或设立非企业法人有关事项的通知》, 明确了陆资入台的办理程序。为了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 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5月举行的“海峡论坛”上宣布, 大陆主管部门将有序组织电子、通讯、生物、医药、海洋运输、公共建设、商贸流通、纺织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的骨干企业赴台投资考察。

大陆投资者对于入台投资表现出较大的兴趣。2009年4月底, 中国移动宣布与台湾远传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5月底, 由来自联想、海尔、长虹等35家大陆知名企业的近80位业界代表组成的两岸经贸促进考察团赴台。洽谈会上, 平均一家大陆企业要与台湾企业洽谈14个场次, 不仅台湾大型企业追着订单跑, 小型企业更是积极自荐。

6月4日, 台湾行政部门终于敲定大陆资金来台投资项目。台经济主管部门预估, 陆资来台的效益半年后才能陆续显现, 将视成效决定第二阶段大幅开放项目。预料第一阶段以制造业受惠程度较深, 在陆资参与投资后, 有助业者拓展大陆市场;公共建设也可望吸引陆资注资。台湾经济主管部门30日同步发布施行《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大陆地区之营利事业在台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许可办法》和《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业别项目》。办法中明定, 只要陆资持股逾30%就视同陆资企业, 来台投资必须依陆资办法管理, 并于7月1日起正式办理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申请, 揭开了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的序幕。这一转变标志着海峡两岸投资从单向走向双向, 堪称两岸经贸交流中的历史性事件。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简称ECFA) 生效后, 台当局对大陆企业开放第一阶段早期收获服务业。

2009年9月, 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成为第一家赴台投资经营的大陆企业, 标志着两岸双向投资正式破冰。

台当局以“正面表列”方式 (仅开放列入表单的投资项目) 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第一批公布的开放项目包括三大类192项, 其中制造业计64项, 主要包括电子零组件、电脑电子及光学制造、电力设备、汽车及零件制造、机械、纺织成衣、橡胶、家具等;服务业计117项, 主要为运输、旅游观光、餐饮及日用品批发零售、第二类电信、研发服务与工商服务等;公共基础建设计11项, 主要为机场、港口及旅游设施等。为防止大陆资金通过第三地赴台投资及规避监管, 台当局对陆资进行了严格界定, 同时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采取“事先许可制”。

台湾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梁国新表示, 台湾希望通过推动两岸经贸正常往来, 带动岛内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与世界全面接轨, 同时, 也将结合陆资来台政策, 希望促成台商与欧、美、日等跨国企业来台投资, 创造两岸产业与国际企业三赢, 进而提升台湾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岛内舆论积极评价说, 陆资入台可以有力地帮助台湾拉动内需, 刺激民间资金投入使用。

为配合陆资来台, 台当局内政主管部门还修改了《大陆地区人民进入台湾地区许可办法》和《大陆专业人士赴台从事专业活动许可管理办法》, 放宽大陆专业人士来台从事商务停留期限, 简化了企业邀请大陆商务人士来台程序。

两个月后, 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通过收购荷兰史利得控股公司在台独资的帝普科技有限公司, 成为第一家赴台投资经营的大陆企业, 标志着两岸双向投资正式破冰。

2010年6月29日, 在重庆举行的第五次“陈江会”完成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简称ECFA) , 合作项目涵盖货品贸易及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原产地规则、早期收获计划、贸易救济、争端解决、投资及经济合作等。其中, 有关两岸双方关切、具急迫性的合作事项, 譬如货品进口关税减让, 可以通过协商先纳入先期实施项目处理, 也就是所谓“早期收获计划”于9月12日生效, 2011年1月1日起实施, 列入清单的800多项产品将在3年之内逐步实施零关税。

ECFA生效后, 两岸加快了实施服务贸易早期收获开放承诺的相关准备工作, 并按配套措施的繁简程度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 大陆地区于2010年10月开放台商投资会计、电脑、研发、会议及视听等5项服务业, 其中台商赴大陆投资电脑、研发及会议服务业可独资设立, 享有较欧美、日韩等其他WTO会员更优惠的条件;会议服务业方面, 将到大陆从事审计业务的台籍会计师临时许可证有效期由半年延至一年;视听服务业方面取消台湾电影的进口配额限制, 即比照香港不再对台湾影片数量设限。台湾也于2010年11月对陆企开放第一阶段早期收获服务业, 比照其他WTO会员的开放程度, 允许陆资企业在台湾独资、合资或合作投资研发、会议、经纪服务业及电脑订位系统, 开放大陆电影在台湾上映, 但限每年10部。

2011年1月1日, 两岸正式实施“货品贸易早期收获清单计划”。大陆地区履行了对台湾539项货品降税的第一年承诺, 即76项进口税率在5%以下的商品降至零关税, 433项进口税率在5%至15%之间的货品税率降至5%, 其它30项进口税率超过15%的货品税率降至10%。台湾方面则履行对大陆267项货品降税的第一年承诺, 即67项进口税率在2.5%以下的货品降至零关税, 187项进口税率在2.5%至7.5%之间的货品税率降至2.5%, 其它13项进口税率超过7.5%的货品税率降至5%。

同日, 两岸同步实施了第二阶段服务业早收清单的开放承诺, 大陆地区进一步开放专业设计、医院、飞机维修、银行、保险、证券等6项服务业, 允许台商以独资形式投资专业设计和飞机维修业、在试点地区设立独资医院, 并给予台湾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者高于其他外资的优惠政策。台湾地区则进一步向陆资企业开放特制品设计、展览、运动休闲、银行业等4项服务业。

根据ECFA的机构安排条款, 2010年1月6日, 两岸两会正式设立经济合作委员会 (简称经合会) , 由大陆商务部、国台办、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及质监局等7个部门的专家, 以及台湾经济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 成为两岸推动、监督、评估ECFA落实情况的重要平台。2011年2月22日, 经合会举行第一次例会, 就设置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争端解决、产业合作、海关合作等6个工作小组, 以及展开货品贸易、服务贸易、争端解决、投资保障等协议的磋商等议题达成了共识。

根据ECFA规定, 两岸应逐步减少相互投资的限制, 促进双向投资。2011年3月2日, 台当局修订《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业别项目》, 开放了第二批允许陆资入台项目, 总计42项, 其中制造业25项, 主要包括液晶面板、半导体、机床、机械设备、电池、风力发电设备等行业;服务业8项, 主要包括港埠、运输服务、仓储服务等行业;公共建设9项, 主要包括停车场、环境污染防治、机场维修等。再加上第一阶段开放的205项, 台湾开放陆资投资的项目累计达247项, 制造业中开放比例已达42%、服务业42%、公共建设项目24%, 使两岸双向投资又前进一步。

2012年3月, 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又开放了第三批陆资入台项目, 制造业部分204项, 开放幅度达97%;服务业部分161项, 开放幅度达51%;公共建设 (非承揽) 部分43项, 开放幅度达51%, 而且其中规定了不同的限制条件。

2012年6月21日, 大陆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分别代表各自当局部门, 在上海共同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协议中, 大陆对台湾做出80项与服务业有关的开放承诺, 台湾则对大陆做出64项特定开放承诺, 其中有27项是原本就已开放投资, 只有37项属于新开放的与消费相关的服务产业, 包括餐饮、饮料、洗衣、观光旅馆、废弃物处理, 污水处理、小客车租赁、水上运输、广告、印刷、摄影、展览、医院、小型老人及身心障碍机构、医疗设备租赁、殡仪馆、火化场、货物运输、停车场、银行、证券、快递、美容美发、网络游戏、旅行社、电影、剧场、音乐厅、运动场、游乐园、主题乐园、空中缆车、存转取网络服务、数据交换通信服务、零售服务等方面。

遗憾的是, 由于台湾岛内蓝绿阵营争斗, 以及部分受民进党蛊惑参加“反服贸”学生的阻挠, 使得服贸协议至今仍搁浅在台湾“立法院”无法通过实施, 让更多服务业陆企赴台投资无法进行。

检视陆企赴台成绩

根据今年7月21日台湾“经济部投审会”发布的最新统计, 自2009年7月开放陆企赴台投资以来, 累计核准陆资赴台投资项目549件, 核准投 (增) 资金额计102, 344.3万美元。其中, 今年上半年共核准陆资赴台投资项目66件, 较上年同期减少7.04%;投 (增) 资金额合计15, 892.5万美元, 较上年同期减少26.64%。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投审会”

在全部陆资赴台投资项目中, 前三大领域分别为批发及零售业 (2 5, 916.3万美元, 占比25.32%) 、港埠业 (13, 910.8万美元, 占比13.59%) 及银行业 (13, 833.5万美元, 占比13.52%) , 参见表1及表2。

总的来看, 自开放陆企赴台投资整5年 (2009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底) , 陆企赴台投资金额超过10亿美元, 并已产生其正面且具体的效果, 包括为岛内产业及金融市场注入资金;通过两岸企业合作与互补关系, 带动台湾产品出口。如大陆中钢集团在台投资设立中国金贸有限公司, 从事钢铁需求原物料批发业务, 供应岛内中钢、烨联、长荣钢铁、华新丽华四大钢铁厂使用, 并协助采购岛内钢铁厂商产品销往大陆以外的全球地区, 以及协助台湾企业拓销大陆内销市场, 如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台投资设立京泰发展有限公司, 与岛内耐斯集团 (爱之味公司) 策略联盟, 协助爱之味公司饮料产品进军大陆市场。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投审会”

五年级班家长开放日总结 篇5

在11月15日上午,我班举行了家长开放日活动,本次活动给我带来了启发,也让家长对教改有了全新的了解和认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展示的空间,有效地促进了家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我班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节课上语文第二节课上美术,第三节课家长开座谈会。通过讲课和座谈交流,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下面进行一下总结:

讲完课后,我和数学老师刘艳丽向来校的每一位家长介绍了现在的教法,并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还向家长们介绍了家庭教育经验,家长们个个心领神会,点头称道。家长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致认为教师素质高,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为自己的孩子能在这样的学校就读而感欣慰,对自己孩子在学校取得的点滴进步感到非常满意,尤其对学科老师的辛勤劳动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家长开放日活动不仅让家长觉得收益匪浅,感触多多,同时也给了我不少启示。从家长的反馈中也看到了我今后值得改进的地方,家长留下了宝贵的意见,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希望今后多举办类似的活动,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学校,了解学校,以便更好地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工作;不仅希望孩子学好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让孩子学会做人,注重对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问题。

班级开展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受到了家长的肯定。此项活动能够真正让家长走近教师和学生,零距离感触师生关系,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进一步增进家校之间的友谊。

活动结束了,家长的积极性还没有消减,他们对自己参与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希望以后多搞几次这样的活动。

五开放 篇6

为树立榜样, 进一步激发广大建材干部职工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 引导全行业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和正确方向, 激励建材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积极推动建材行业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经自下而上认真评选、媒体公示, 决定授予111名同志为"全国建材行业改革开放30年代表人物"。其中江苏省鹏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家安, 江苏华尔润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陈惠南, 江苏金峰水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贵生,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缪昌文, 南京建通官塘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缪建通五位同志获此殊荣。 (张岚嵘)

五开放 篇7

一、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发展与我国新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培育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制造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具体包括金融、保险、地产、顾问、法律服务、广告、设计、行销、公共关系、安全、信息搜集,以及信息系统管理、研发与科技创新,等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连动发展及其对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性已经广为人知,但追根溯源,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发展最本质和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于:通过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培育出我国新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

(一)我国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的突破———从成本优势到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开展和我国制造业领域的全面开放,我国凭借着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优势,逐渐承接了国际制造业的转移,成为“世界工厂”。截至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已超过GDP的一半,占出口总额的80%以上,以量而言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一。然而,如果从质的方面来看,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4.38%、日本的4%,而单位产品的能耗却高出国际水平20%~30%。同时,我国制造业产品也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企业缺乏专利和专有技术,技术创新薄弱[1]。所以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尽管在近年来获得了急速扩展,但却还主要局限于低人力成本、低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而这种主要以廉价劳力作为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具备可持续性。主要是因为:

1. 我国近年来土地、劳力的价格日益攀升,昔日廉价充裕

的劳力不再,不少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即使用高薪招聘也无法解决的用工荒。同时,资源的日益耗竭、环境的污染破坏,也迫切要求我国转变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2. 东南亚新兴国家对我国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迈克·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曾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以劳动力生产成本作为比较优势,固然可以在短期内发挥本国的资源比较优势而获利,但由于这类产业进入障碍不高,所以也是许多国家优先考虑的产业发展项目,更低成本的生产环境始终会不断出现,今天以廉价劳动力看好的国家,明天就会被新的廉价劳力国家取代。发展中国家往往容易掉入这一陷阱,它们一窝蜂地在生产成本和价格上竞争,其开发计划更是以成本导向的新产业为基础,结果时时处在失去竞争力的威胁之中[2]。近年来,迈克·波特的担忧已经应验,一些后进国家,特别是挟更为廉价的土地和劳力而兴起的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吸引了大量的国际直接投资,各种制造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对我国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3. 更为重要的是,自20世纪末世界经济竞赛开始从传统

制造业向知识经济转变以来,最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已不再是土地、劳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而是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和“信息”,于是,微笑曲线左边的研发设计和右边的品牌行销由于富含创新性知识和信息等要素,从而比微笑曲线中间依赖于土地、劳力等传统要素的加工制造环节获取的经济收益更高。实际上,尽管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如今也能生产并输出过去发达国家所制造的产品,但是由于知识经济所引起的相对价格和贸易条件的改变,廉价劳动力所提供的产品价格已经下滑。以1993—2010年为例,相对于产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品,美国以知识与服务贸易为主的出口品价格上涨了18%。

因此,尽管我国依靠庞大的制造业创造出世界第二大GDP总量,但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21世纪,规模庞大的制造力已经不能等同于竞争力了,种种因素迫切要求我国应及时地从追求成本优势切入到追求竞争优势的路径。然而,竞争优势的形成,意味着在成本要素以外加大对技术和知识的注入,而这必须涵盖整体经济环境的全面升级与转型。根据波特的理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在整合并组织各种活动,包括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活动(物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或支持其他生产管理活动的基础功能)中实现的。换言之,自个别制造业的投资环境、整个制造体系上中下游生产链的互相配合、产品的研发设计能力、品质控制能力、生产流程的合理化,以至于财务、行销等管理体系,均须配合产业技术的升级而升级[2]。生产性服务业正好涵盖了上述诸多领域和环节,其开放发展对制造业升级转型、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新的竞争优势虽然不再有廉价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但却能创造出新的交易成本优势。我国过去只强调了低制造成本,但从企业的竞争优势来看,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的成本控制也非常重要,亦即取得制造体系和上、下游活动密切配合时的成本优势最为关键。为此,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形成这样一种趋势:即从专业化的角度将原先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外包出去,鼓励各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使每个企业只专注于某一个部件或产品的一个部分,这显然有利于促进分工深化,降低交易成本。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大约45%的公司通过服务业国际投资和服务外包活动,节约了企业10%~30%的生产经营成本,并且有50%以上的公司在产品质量上还有明显改善[3]。

(二)培育形成我国新的比较优势

1990年代,林毅夫等学者曾以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战略来解释“中国的奇迹”。然而,光阴荏苒,前述的知识经济到来,我国土地、劳力等价格攀升,东南亚新兴国家崛起等原因,已经使依靠人口红利、廉价劳力来创造奇迹的能量大为稀释。与此同时,我国经过多年的积累,当初稀少而昂贵的资本如今已经变得十分充裕甚至过剩,而多年的大学扩招也已培养形成一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但是,由于我国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不发达,使他们苦于没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实际上,我国现在正处于旧的比较优势日渐消散、新的比较优势尚待形成的转折时期,而“十二五”时期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发展,无疑将激励和释放大量可贵的资本、人力资源分散到研发、设计、行销等更具生产率的服务业,培育出新的比较优势,为我国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奠定基础。这对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重塑比较优势、立于不败之地意义重大,也将是我国“十二五”,甚至“十三五”、“十四五”时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发展的重大机遇

虽然我国现有的生产性服务业基础十分薄弱,但令人欣慰的是,它如今面临着开放发展的重大机遇。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追求量变到追求质变的转变将释放出生产性服务的巨大发展潜力。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托于制造业的发展,但过去由于我国一味追求量的增加而“重制造、轻服务”,导致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迟缓,从而压抑了制造业升级本应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的需求。现在,“十二五”规划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发展正式提上日程,那么,我国历经多年发展形成的世界第一大制造业规模,其转型升级无疑将对生产性服务业释放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使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景无可限量。

第二,近年来服务业的国际转移蔚为风潮。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仍是产业布局调整的重心,但生产性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的转移也成为新的热点,这主要表现在服务外包、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等层面。承接新一波的国际服务业转移,无疑是满足我国释放出来的巨大需求、迅速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发展的重要捷径之一。

第三,2010年1月16日两岸金融MOU生效,同年6月29日完成ECFA签署,2011年1月1日ECFA正式开始实施,两岸终于更大幅度地打开了经贸大门。台商投资一直是大陆制造业发展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而ECFA时代的来临将进一步启动两岸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合作。

三、台湾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海外投资趋势

台湾是中国大陆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其生产性服务业也将在大陆未来的转型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

一方面,台湾生产性服务业已有着雄厚的基础。在二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制造业曾是促成台湾经济起飞和成长的主引擎。但1980年代以来,随着台湾制造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并陆续向中国大陆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转移和投资,服务业逐渐成为带动台湾经济增长和吸收岛内就业的重要部门。早在2005年,台湾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就突破70%以上,标示着台湾已成功地步入了后工业化社会。

在台湾众多服务业种类中,产值较高的支柱性产业正是金融服务、通讯、设计、研发、行销等生产性服务业,这些都是因应台湾制造业的发展而日趋兴盛的。伴随着台湾高科技产业代工模式(OEM)的大量外移,台湾一些制造企业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中已经在朝着微笑曲线的左边和右边发展,即逐渐放弃原先的代工路线,而着力于附加价值高的设计研发,及创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如宏基、宏达、华硕、趋势科技等IT企业的发展模式均体现出此发展特征)[4]。同时,台湾很多大型的制造业集团也在向生产性服务业集团转向。2009年,台湾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大企业集团已达67%,而台湾前一百大集团的核心事业也由开始时的85%制造业,发展到64%是服务业。此外,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在内的台湾服务业的附加值也大大提升。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的统计,1991—2010年期间,台湾服务业附加值率与日本旗鼓相当,且微幅增长,在比值率成长表现上,也优于美、英、荷兰和韩国。

另一方面,基于上述基础,加上1986年以后台湾较为成功地实现了“自由化”、“国际化”与“制度化”的经济转型,以及加入WTO以后积极履行服务贸易自由化承诺,台湾已在新一轮的对外投资中确立了新的比较优势,并逐渐以服务业作为主要投资领域。近年来,由于大陆服务业市场垄断和较不开放,并且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对台湾制造业的磁吸效应还未消失等原因,台商在大陆的投资虽然仍集中于制造业,但台商在大陆以外地区的投资,除较具竞争优势的电子及电器产品制造业外,已经俨然以服务业为主要业别。以2003—2010年为例,在台湾核准投资金额的前五大产业中,金融保险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运输业等已超过对外总投资总额的85%。即使在大陆,台湾的设计、研发、国际通路、企业总部、投资理财咨询等优势产业,也在中国大陆沿海尤其是长三角、环渤海区域以及广东发挥着积极的互补作用。

日本经济学家大前研一曾指出:由于台湾不但有制造业的基础,而且各种服务业也都具有相当程度的优势,所以,伴随着大陆消费与服务市场的崛起,台湾应该有机会发展成中华经济圈的专业服务供应地,这是台湾未来的角色[5]。如今,大陆制造业(包括大量的台商投资制造业)已经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巨大的需求,而ECFA的正式实施,则恰逢其时地为两岸在“十二五”期间开发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合作框架。

四、ECFA框架下两岸生产性服务业的整合

ECFA最具实质性意义的重点在于两项:一是服务业的开放(重点是大陆服务业对台商投资开放),二是双向投资的开放(重点是开放大陆到台湾投资)。那么,怎样在ECFA框架下积极开展两岸生产性服务业的整合呢?本文认为可以重点从以下层面入手。

(一)针对台湾较有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开展双向投资

ECFA开放了两岸的双向投资,不仅台湾直接投资大陆不再受限,而且大陆也可以直接投资台湾。因此,大陆一方面应该尽快打破相关服务行业的垄断,在传统的招商引资渠道中加大吸引台商投资的力度;另一方面还可以主动走出去,到台湾购并、参股或投资台湾的生产性服务业。大陆完全可以组织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单位到台湾考察,通过购并、入股等形式参与有潜力、有活力的台湾生产性服务企业,以更好地吸收运用台湾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资产。

(二)根据ECFA和MOU有关协议,开展两岸金融合作,为两岸生产服务业合作提供融资保障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融资。由于生产性服务企业大多注册资本规模小、固定资产投资少,通常以拥有知识产权、人力资本、开发工具(软件)等无形资产为主,因而在办理银行贷款时难以提供固定资产抵押,知识产权等又无法进行质押,筹融资非常困难。而目前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由于资金规模小、设立审批严格,因而在解决服务业企业融资难方面也难以发挥主要作用。一些企业被迫采取其他方式进行融资,但民间借贷的利息通常又很高。于是,种种因素使融资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ECFA和MOU为两岸金融合作与创新提供了绝好的条件,目前可以考虑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两岸生产性服务业整合中的融资问题:

1. 利用ECFA和MOU协议,加大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

可率先对台湾银行业在大陆设立分行、子行以及从事人民币业务等提供优待条件。台湾银行业的进入将为两岸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也可组织大陆金融相关行业和人员前往台湾考察调研,积极准备和推动两岸有条件的银行业相互参股。

2. 更重要的是大陆可与台湾金融服务业在资本市场展开新的合作。

自2008年始,天津、重庆相继建立非上市公司公众股权交易市场(Over the Counter Market,简称OTC),而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在积极申请建立OTC市场。OTC市场主要是为达不到上市标准、又有融资需求的公众公司提供证券交易平台,或者是为符合上市标准,但因各种原因没能在主板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债券提供交易转让平台,它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发挥着关键的融资作用。台湾OTC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正处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台湾完成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时期,它向中小企业的创投发展提供直接融资,为台湾从低附加值的代工制造向微笑曲线两端升级、从而为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台湾已经在OTC市场的建立发展中摸索出了很多经验教训,并成功地使台湾成为了世界上三个创业投资体系建设颇有成效的地区之一(另两个国家是美国和以色列)。

因此,积极开展两岸在OTC市场方面的交流合作将对两岸生产性服务业的整合产生关键作用。可考虑开展两岸在OTC市场的统一市场准入标准、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系统、统一信息披露、统一自律监管等方面的学习交流。在直接投资方面,也可考虑直接吸引在台湾OTC市场中已积累相当运营经验的券商来大陆投资或入股,或者借由ECFA对双向投资的开放,由大陆有实力的单位到台湾购并或参股相关证券商。

(三)加强台湾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中人力资本的引进

人力资本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要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过去“重制造、轻服务”,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服务业高级专门人才储备不足,因此,大力开展两岸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十分重要。大陆可以特别拟订鼓励台湾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人才来大陆就业或创业的优惠条件与措施,鼓励大陆企业招聘台湾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和相关经营管理人才。除招聘就业以外,也可以鼓励台湾相关人才到大陆进行技术协助和经验传授,组织和推动两岸金融界及科研界相关人士以讲座、研讨会、课题研究等形式进行交流、总结和探讨。生产性服务业本身提供的就是以知识、技术和经验为核心价值的无形产品,即便在没有实体企业来大陆的情况下,人才交流、经验交流等渠道仍能提供相关产品的核心价值,因此,这些渠道同样值得大力推广和重视。

综上,正如迈克·波特所指出,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其他产业所需的技能、技术和支持,国家若是欠缺具有实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其国民所得将逐渐受到侵蚀,而其他产业的竞争地位也会节节落后[2]。如今,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不仅是我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关键,也是我国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关键。借由ECFA框架,我们应努力打破各种藩篱,推动两岸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整合,使两岸在经济一体化中共同成长,共同实现大中华经济圈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孙明德.中国工矿与水资源概况对经济发展之可能影响[C]//世界工厂或市场:解构中国经济大未来.台北:台湾经济研究院,2007:121-127.

[2]迈克.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38-43,255.

[3]黄繁华,洪银兴,等.制造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路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55.

[4]吕鸿德.ECFA时代———台商自创品牌新思维[J].交流杂志,2010,(6).

上一篇:文化节下一篇:自身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