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透视

2024-07-10

社会文化透视(精选十篇)

社会文化透视 篇1

我国传统的养生文化已经拥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了, 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养生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一些变化, 养生文化这个词的概念在不断的被扩大。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 值得庆幸的是, 养生文化的内容也因此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然而, 就在人们对养生都抱有极大的热情的时候, 养生文化也在一点一点的被曲解。

养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努力, 在悠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 人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改进, 一步步运用自己的智慧, 创造出一套套独具特色的对抗疾病和延缓衰老的理论方法, 再经过实践的锤炼, 逐渐形成了养生文化的现象。

养生文化是融合了社会生活、经济、政治、哲学等诸多学科的文化内容, 它的研究对象不单单是狭义的人们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更多的是传递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时间的迁移改变了养生的本来面貌, 被一些居心不良的人用来当成自己追求利益的手段, 在理解养生文化时, 我们要还原它的原貌。

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要求提高, 让养生这个话题又称为了人们视线的焦点。树大招风, 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极大的商机, 便导演出了一场又一场的养生大戏, 让人们一再对养生文化这个词谈及色变。

张悟本这个红极一时的养生专家, 在开设了无数场养生讲座, 推动绿豆产品涨价, 以及众多谬误的养生知识备受推崇之后, 他也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身世之谜、学历之谜和养生秘方之谜, 一个接着一个经受着世人的拷问, 最终在多方的不懈努力下, 一切真相都浮出了水面, 他所向世人传授的伪养生知识, 也无处遁形。

健康长寿自然是人们所不懈追求的, 但一切的养生秘诀都需要接受科学的检验, 人们不可因美好愿景而蒙了心智, 去伪存真, 把一切都放到科学面前试炼一下, 才是最好的办法。在已经变形的养生文化面前, 用科学检验, 是尊重自己, 更是尊重养生文化。

综合中医养生、西医养生、五行养生和健康养生的几大养生观点, 可以得出, 养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 在于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项行为中要保持平衡与和谐。

身体的平衡、情绪的平和还有心态的积极与乐观, 等等, 这些构成了一个人与自身、与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和谐, 也构建了养生文化的核心。养生文化所传递的正是一种平衡, 既是身体内各项功能的平衡, 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衡, 更是人与自然的平衡, 学会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养生知识。

从社会文化角度透视俄语言语礼节. 篇2

赵永华

言语礼节这一语言现象表现为交际行为中的一部分。交际行为发生的情景以及时间、场合、讲话者的年龄、性别、双方的相互关系和地位、身份、交际目的、情绪、心理感受等因素都影响着言语礼节的使用。广义的文化中必定包涵着交际文化以及言语礼节文化的内容;其中,交际行为和言语礼节二者本身又密切相关。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交际文化主要是对其中的言语礼节的文化特点进行考察。在言语礼节中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言语礼节的研究将会给我们展现出一幅俄罗斯民族的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外语学习者往往由于言语礼节知识的欠缺,致使在与外国人交往过程中常常犯习惯性错误,即把母语的语言习惯套用到所学外语中。因此,在俄语学习中我们必须对俄语言语礼节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探讨的主题即是俄语言语礼节的社会文化特征。

一、礼节、言语礼节与社会文化信息载体功能

礼节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应遵循的,符合本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道德标准的准则。在交际中所遵循的礼节分为行为礼节和言语礼节,二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例如:按照俄罗斯的风俗习惯,送礼物是不能送手绢的。因为手绢是用来擦“眼泪”的,所赠手绢将会给被赠的人带来“痛苦”,得到这样的礼物,通常要象征性地付几分钱,以示这手绢是买来的。然而,在中国则不同,手绢常成为青年男女传递爱慕之情的信物。在评剧《花为媒》中李月娥就用罗帕赠予意中人来表达爱情。另外,在俄罗斯逢年过节要送亲朋好友鲜花。但是,黄色的花是不能送的。因为对于俄罗斯人来说,黄色意味着分手和背叛。并且,花束一定得是奇数。在俄罗斯,偶数朵的鲜花只用于葬礼。在中国则大相径庭,黄色象征着高贵,偶数代表着吉祥,成双成对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的美好期盼。按照俄罗斯的习惯,向人表示祝贺的同时往往要赠送礼物。俄罗斯人收到礼物时会立刻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礼物,然后说很喜欢,向送礼物的人表示感谢。在中国则不然,往往先是拒绝一番以示谦逊,然后再欣然接受。接过礼物后也要先放到一边,以免引起贪婪的印象。由此可见,俄汉两个民族在行为礼节方面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习惯和民族文化特点。

除了上述行为规范,在交际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言语礼节的一系列问题。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最直接、最常用的表达礼节的手段还是言语。从狭义角度来讲,言语礼节就是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所应遵守的,符合本民族习惯、文化传统和道德标准的言语准则。它是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行为礼节不可分割的部分。按照Н.И.Формановская的定义,言语礼节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口语语言单位所构成的语言体系,它根据一定的规则建立起交谈者之间的联系并维持这种良好的交际关系,这个体系被社会所接受并固定下来。换言之,借助这些语言单位用以实现称呼、打招呼、告别、结识、道歉、感谢、祝贺、祝愿、请求、邀请、同情、安慰、恭维等交际目的。从言语交际文化的角度来观察言语礼节这门学科,意义就更为广泛:其中除了固定的言语模式,还有其它别的话语表达方式来体现交谈者的态度,以及语调和具有同样作用的辅助手段(如:表情等)。

言语礼节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固定交际形式,以现成的典型句子作为独特的语源存贮于人们的语言意识之中,它在每一个具体的言语行为中并不重新构成,而是作为一种语言单位重复再现。言语礼节的符号不是随意组成的,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妄加改变。它们继承传统,有自己的渊源。言语礼节的符号同另外一些礼节符号(口头的和非口头的)密切相关并 1 具有一定的等式关系,正是这个原因使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得以传达同一内容。

在使用言语礼节进行表达时,人们同时完成着交际行为:称呼、打招呼、致谢……等。在一种语言中会有许多方式用来完成同样的功能,例如:在俄语中用于打招呼的表达法就有40来种,用来告别、致谢和请求的方式也很多。选择每一种表达法都要考虑到:对谁、何地、何时、为什么、为了什么、说什么。由此得出结论,语言中隐含的复杂的社会信息在言语礼节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在言语礼节中传达着有关说话者和听话者的社会信息:他们是否认识,他们的年龄大小,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否平等,他们的私人关系如何,交际是在什么场合下发生的(正式的或者是非正式的)等等。因此,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Добро здоровьца!那么,这是一位来自农村的老者。如果是:Привет!那么,交际场合是非正式的,交际双方处于平等的社会地位,他们之间是无拘无束的朋友关系。我们有时会听到学习俄语的学生跟老师打招呼时用“Привет!”,这是错误的。俗语词здорово多出于男人之口,带有礼俗色彩。譬如,一个住在城市的知识分子,到农村钓鱼,他可能会对当地农民说:“Здорово, хозяин!”但在别的情况下他不会这样说的。салютик是青年人之间打招呼的习惯用语,老年人不这样说。因此说来,语言载体的社会属性在言语礼节中表现得很明显。此外,在言语礼节的表达法中也集中反映着某一特定时代的社会关系。试比较下列称谓:Милостивый государь(先生、阁下);Ваша светлость(殿下);函件中的一些用语:Покорнейше благодарю(万分感谢);Ваш покорный слуга(您的忠实仆人);Нижайше кланяюсь(深深地鞠躬);Бью челом(叩首,叩请)等等。

二、俄语言语礼节的文化特征分析

言语礼节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文明行为的工具和产物。从上文得出,言语礼节是交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礼节用语有许多共同点,例如:人们见面时互相问候“您好”、Здравствуйте!,分手时说“再见”、До свидания!。同时,又有其独特的习惯用语,例如:中国人见面,特别是在饭后,打招呼时常说“吃了吗?”,而俄语中就不能用Вы пообедали?或Вы покушали?作为打招呼用语。在中国“去哪儿?”是人们常用的打招呼用语,对于外国人来说则不可思议,会被认为探询别人的隐私。邂逅相遇让人惊喜,俄语中有这样的句子:Не ожидал вас встретить!Не думал вас встретить!久别之后的喜悦之情溶于Кого я вижу!之中。中国人在该情景却常说:这么长时间没见你,你去哪儿啦!中国学生和老师打招呼时都说“老师好”,而俄语中却不能说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учитель(или учительница)!原因是俄罗斯人不直接称呼人的职业,学生问候老师时都要称呼其名和父称。按照俄罗斯的礼节,要常常有礼貌地夸奖女性的外貌和穿着。姑娘们喜欢听到这样的恭维:Как ты очаровательна сегодня!Тебе идёт этот костюм.对夸奖她们的人,她们会很高兴地表示感谢。在中国对恭维话的反应则完全不同。中国人听到赞誉之词,往往要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我做得还很不够!”或者是“马马虎虎!”“不敢当!”。可见,对言语礼节用语的使用不能忽视操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

言语礼节的民族文化特点在它的成语性方面(成语化的句子)有突出的反映。言语礼节中使用的大量成语、谚语、俗语都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语义。例如:俄语中常用的祝愿有:Ни пуха, ни пера!С лёгким паром!表示欢迎的话有:Добро пожаловать!Хлеб-соль!见面打招呼的话有:Лёгок на помине!Сколько лет, сколько зим!告别时说:Не поминайте лихом!邀请时说:Милости прошу(к нашему шалашу)!Будьте как дома!Заходите, гостем будете!在介绍和结识时说:Прошу любить и жаловать!等等。我们还可以把成语化的带定语добрый的用法列入此类:добрый день, доброе утро, добрый вечер, добро пожаловать等等。上述所引的成语中,大多数在别国的语言中没有对等形式。例如:对于不了解俄罗斯传统蒸气浴的民族,在其语言和文化中很难找到С лёгким паром!的对应形式。

伴随言语礼节使用的俗语有:как говорится, как говорят, как у нас говорят, как здесь говорят等等。例如:在请人家坐下的时候、告别回家的时候,礼节用语В ногах правды нет和Спасибо за хлеб-соль的伴随语就可以用как говорится.例如:Присаживайтесь, присаживайтесь, Людмила Петровна.В ногах, как говорится, правды нет(В.Липатов);又如:—Игорь Трофимович.Спасибо, как говорится, за хлеб-соль, а ещё больше—за приятную беседу.(Р.Волконская, Н.Прибеженко).综上所述,即便是对言语礼节的表面探索也向我们展示了其鲜明的民族特点、文化因素和词汇背景的文化色彩。下面我们将对某些常用的言语礼节用语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

三、某些言语礼节用语的文化内涵

1.各种不同的称呼形式所反映出的社会信息:

言语礼节在称呼中表现得很明显。在俄语中称呼形式多种多样,选取哪种称呼形式取决于交际情景,也就是说什么样的称呼者和被称呼者、以及有什么样的交谈目的。

下列称呼具有粗俗色彩:Парень!Старик!(青年人的称呼,关系很密切的老朋友);Мужики(不太用Мужик);Шеф!(通常是指出租车司机)。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不太普遍的对陌生人的称呼,比如说:Друг!Приятель!Друзья!Земляк!Братец!Братцы!等等。这样称呼更显得亲密,甚至具有亲昵的意味,例如:Друг!Это на Москву поезд?;Приятель!Не скажешь, как к станции ближе пройти?在俄语中经常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关系的陌生人,例如:Бабушка!Дедушка!Дочка!Сынок!Мамаша!Папаша!Браток!俄罗斯小孩对陌生成年人的一般称呼是:Дядя!(Дяденька!)Тётя!(Тётенька!)以上称呼体现出俄罗斯人的亲切友好、热情和善。

名十父称——是俄罗斯人特有的称呼形式。这种形式使交谈变得轻松愉快,把朋友关系又拉近了一层。当您对俄罗斯人使用这种称呼时,他们的心理反映是很好的。同时,用惯了名十父称的俄罗斯人也因为无法这样称呼外国友人,不能充分表达礼貌和友好而感到困惑。

苏联解体前,人们通常都以товарищ相称,上至位高权重的领袖,下至平头百姓。七十多年来保持着人的称谓的平等。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个称呼里凝聚着一种神圣的东西:共同的事业,战斗的情谊。然而,товарищ这个称呼还有它另外的一面。如果人们平日对你总是直呼其名,突然有一天极其严肃地称你为товарищ, 那么你的行为上犯了大忌,对你提出严重的警告。或者反过来,如果有一天人们不再称呼你为товарищ,而称呼你为гражданин,那么你将不再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比如“布哈林公民”。苏联解体后,人们不再以товарищ相称,一时间,称谓上出现了暂时的茫然。

随着товарищ的消亡,出现了женщина, мужчина这样的称呼形式,并且很快被人们认可,并接受下未。性别称谓成了人们相互间交际的新称谓。这种称呼是中性的,不管是什么党派,不管地位高低,权利大小,都可以是женщина和мужчина。除去性的区别,一种最不客气的称呼则是человек。господин的称呼最早使用在有钱人的圈子里,财富和权贵使他们的头上多了几圈迷人的光环。社会上又出现了地位的等级,财富的差异,身份的悬殊。

由此可见,作为言语礼节的重要内容的称呼,刻有深深的时代烙印。象一面镜子,真实准确地反映着社会的变化。一定时代的称呼反映着该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人际关系。它是诸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集中体现,是社会更迭的晴雨表。2.称呼和打招呼用语的特殊文化语义:

孩子们对陌生成年人的称呼广泛使用:Дядя!Тётя!(Тётя, сколько времени?)而在另外一种用法中,тётя一词就不再是称谓形式了,这就是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я ваша тётя.(源于电影片名)。这句话常出于妇女之口,带有玩笑意味,可以表达的情感有惊讶、不同意、嘲笑等,例如:—Сегодня должен прийти Сергей.Обещал в пять часов, а его всё нет.—Здрасьте, я ваша тётя.Ты с ним на субботу договаривался, а сегодня пятница.在这个例于中,俄罗斯人打招呼的典型用语здравствуйте(здрасьте)已不再表示善意和尊敬,不再是礼貌的问候。在俗语中该词可以用来表达惊讶,不满: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я же ещё и виноват.众所周知,用“вы”相称要比“ты”显得对交谈者更为尊敬。但是“вы”并不是礼貌的完全保证。关系很好的两个人,如果称呼由“ты”转向“вы”就会被认为是一种侮辱行为,可能会引起双方的争执,导致友谊的破裂。在日常生活中,当父母对已成年的儿女很生气时,也会由“ты”急速转变到“вы”。

俄语的称呼语“ребята”在青少年中用得很广,它通常不用在只有女孩的情况下。ребята, мальчики, девочки也可用于成年人,甚至老年人(往往是有多年交往的同龄人)。例如,大学毕业20年后朋友们聚到一起,虽然都已白发苍苍,却仍旧互相称呼мальчики, девочки, ребята,例如:—Ребята, как хорошо, что мы встретились!

—Девочки, а вы мало изменились.四、伴随在言语礼节中的身势语同样反映着社会文化

交际手段有两种——非言语表达手段和言语表达手段。这两种手段在交际中往往要同时使用。作为言语礼节的伴随手段非言语交际手段手势、表情、语调具有补充意义。譬如,问候和告别的同时常伴随着握手,也可能是只握握手而不讲什么话,或者只是挥手道别。通常,当说привет, приветик, салют, чао这些问候语时,只是摆摆手;而здорово则是把手握得很紧;在男士与女士互相认识时,女方要先伸手。又如:两人相遇时,亲近的女友之间常是轻轻地吻一下脸颊;而中老年知识分子与妇女相遇时,有时则是吻她的手。在任何时候,一定的手势必须要符合一定的话语。

综上所述,用来完成称呼、祝愿、告别、问候等礼节的言语方式有很多种,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态度,不同的人积极地使用在各种情景中。所列举的用法远远没有包括全部的礼节用语,也没有列举出所有的情景,这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领域。言语礼节用语是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经常运用而固定下来的句式,它的使用频率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而且也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随着言语礼节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会对语言的社会本质有更深的理解。

俄语教学中,在向学生介绍俄语日常会话时,会遇到“言语礼节”的一系列问题。学俄语的中国学生所犯的言语礼节错误很多,大多是由本族的语言习惯引起,受汉语的干扰而产生。由此也就不可能精通这门外语,更谈不上正确认识所学语言的文化价值。言语礼节属于操该语言的人们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外文化”交际行为来说掌握这样的一个体系是很必要的。

[参考文献]

1.Формановская Н.И.«Русский речевой этикет: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и методический аспекты» М.Русский язык.1982 2.Формановская Н.И.«Культура обращения и речевой этикет»—«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в школе», 1993, 5.3.Формановская Н.И.«Обращение»—«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в школе», 1994, 3.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5.王福祥《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6.谭林《俄语语言国情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

战争的文化透视 篇3

富勒一生著述甚丰,《西方军事史》是其力作,如果从一九二三年收集资料开始算起,到一九五四年重写本新著问世整整耗时三十一年的时间。一九四一年曾出版两卷本的《决定性会战史》,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殆尽。战后重新再写以新著三卷本问世。通览这部近一百五十万字的煌煌巨著,从战争领域的宏观到微观,作者驾驭自如,治学的严谨、渊博的历史学和军事学的功力,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振聋发聩的结论,以及妙语迭出的修辞,给笔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使人毫不怀疑其作为一代军事学大师的地位。

同历史上的战争史著作相比,如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凯撒《高卢战记》、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以及科兰古的《拿破仑征俄记》等,富勒的研究风格明显不属兰克学派以前传统史学的“叙事式”性质,而属二十世纪中叶兴起的新史学的“分析式”性质。他选择对社会文化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决定性会战”作为贯穿西方军事史的主线,把它们看成社会文化的大海潜流作用激起的浪峰,将地理、经济、种族、宗教及政治外交社会生活事件编织安排在这些会战的前后左右。富勒不仅详尽剖析某个会战对未来军事领域产生如何的影响,同时也指出对后来的社会、历史、文化发生怎样的作用。这种注重战争同社会文化交互作用的研究方式显然受当代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实际上是战争史研究领域中布罗代尔时段理论,即“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三者结合的体现。因此,笔者认为战争与社会文化两者关系的剖析虽然所占篇幅不是很多,但却构成了这部巨著最有特色,同时也是最能予人以启发的部分。使人们隐约感到那片很少有人问津的学术领域——战争与文化研究。

富勒在一九三九年的原序中分析了战争与人类的关系,他认为战争是否为人类进化中的必需因素固然还是有辩论之余地,但自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支配现象,大战几乎和潮汐一样具有规则的起落,在一两代以前战争被认为是政策的工具,现在已变成政策本身,战争支配了所有其它人类的活动。在战争的起源问题上,富勒认为在两种文明中(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战争的基本原因都是生物性的和经济性的。牲畜的繁殖越盛,则导致寻找新草地的机会越频繁,在任何时候只要有一次旱灾即可以成为一次入侵的预兆。同样,城市人口越繁殖,则所需粮食就越多,于是必需用为耕种的土地也越多。所以在两种文明之中,战争都经常是为肚皮而打的,不管是人的还是兽的。自有史以来,在生存斗争中,“生存空间”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富勒认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段苏格拉底同格劳孔的对话道出了战争的本质:

苏:于是我们必须扩大我们的国界,因为原有健康的国家已经不够大……并且要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兽类以供人民的食用。

格:一点都不错。

苏:于是我们想要获得我们邻国的一片土地,以供畜牧和耕种之用,而假使邻国也和我们自己一样,超过了其需要的限度,而企图对财富作无限制的积累,那么他们也就会同样地想要我们的土地么?

格:苏格拉底,那是无可避免的。

苏:那么我们就要发生战争了,格劳孔,是不是?

格:绝对是如此……

苏:所以姑不论战争的利害如何,我们现在却可以断言已经发现了战争的原因,而这个原因也就是国家中一切罪恶的根源,无论公私都是一样的。

格:毫无疑问的。

在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冲突问题上,富勒认为文明的兴起有两个根源:发现了某种草的种子可以耕种,和某种吃草的兽类可以饲养。从这两个根源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组织的人类社会,农业的和畜牧的。在前者的情形中,走向文明的第一个步骤是村落的出现。后者的情形中,则为马的饲养和车轮的发明。于是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是定居的,一种是游牧的,为避免游牧民族的攻击和掠夺,村落又逐渐发展成有城墙的城市。城墙挡住了车骑。在全部的历史中,它们始终是对立的。

除了从社会文化的深层考察战争现象外,富勒又探讨了战争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他认为在古希腊文明发展史上,马拉松之战、萨拉米斯海战和普拉提亚会战对欧洲文明的早期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马拉松一战使希腊人对于自身的命运发生了信心,这个命运支持了三个世纪,在这个时期中,西方文化才出生了。所以马拉松会战可以算是“欧洲诞生的第一声啼哭”。而萨拉米斯会战和普拉提亚会战,富勒认为历史上再也没有比这两个会战更伟大了,它们好像是两根擎天大柱,负起了支撑整个西方文明史的责任。为此他把这三次会战看成是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

富勒也注意到了战争与宗教兴衰的关系。公元五世纪中叶,从中国古代文献中消失的匈奴人的后裔在其首领阿提拉的率领下,越过伏尔加河、顿河,驱赶着阿兰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等向西流窜,酿成世界史上的民族大迁徒,公元四五一年匈奴人在塞纳河附近的卡仑斯会战中被哥特人和阿兰人、伯艮地人和罗马人组成的联军击败。第二年阿提拉卷土重来,攻入意大利,西罗马派出教皇李奥与之求和,阿提拉退兵,翌年得病暴死,至此席卷欧洲的“阿提拉旋风”销声匿迹。富勒认为阿提拉衰败对于基督教在欧洲社会权威地位的确立有着重大的影响。他分析道:当阿提拉接二连三攻陷莱门斯、梅兹、康布莱、提费斯而所向披靡时,当时塞纳河中尚处小镇规模的巴黎却幸免于难,原因是一位名叫吉罗费华的少女劝阻了惊恐万状的准备逃难的人们,叫他们相信上帝会保佑他们,她用简单的祈祷使人们镇静下来全力守城,因而躲过浩劫。无独有偶,奥尔良城保卫战的胜利则完全是一位名叫安莱拉斯的主教的努力,他不断以上帝的名义勉励守军苦撑,直到罗马人和哥特人的援军到达并击退匈奴大军,这一战是卡仑斯会战的序幕战,这一天是六月十四日,是西方世界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日,它挽救了西方文明免于全面的毁坏。公元四五二年,阿提拉再次席卷意大利半岛,教皇李奥与之谈判,贿以重金,阿提拉鉴于上年卡仑斯的惨败以及后方遭东罗马艾提亚斯的袭击和军中流行瘟疫,心有余悸,旋即退兵。第三年阿提拉突然暴死。这三件事在当时充满恐怖和弥漫着宗教迷信的时代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社会心理效应,富勒对此分析道:“进一步说,教皇的声望也大为提高,当教皇李奥在明西阿与阿提拉会晤时,他还只是个卑下的乞丐,可是在这次会晤后不久,这个凶恶的匈奴人就突然死了,在那个迷信的时代中,使人认为这就是上帝的判决。于是魔鬼终于为上帝的代表所征服。……战争常常就变成了神秘信仰的物质表现了,恐惧是如此的彻底,恐怖是如此的普遍,当人事上感到完全无能为力的时候,于是就只好单独地依靠奇迹出现了,虽然将军们能在地上创造出地狱来,可是僧侣们却至少可以在未来的时间中提供一个天堂的诺言。巴黎的得救不是由于一个女孩子的祈祷么?奥尔良的得救不是由于一个主教的努力么?所以神符变成了精神弹药,而教皇的权威变成了触发它们的引信。”最后,富勒认为上帝的代表教皇李奥战胜了魔鬼撒旦的化身阿提拉构成了西方世界中伟大的神话之一,它迅速在当时欧洲弥漫开去,使基督教的威望与日俱增。以上这些事实遂使卡仑斯会战成为西方历史上又一次决定性会战。另外,与阿提拉“旋风”促成教会权威上升相反,富勒认为十字军在哈丁会战的惨败对教会权力下降和世俗权力上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哈丁一战的结局是伊斯兰世界的领袖萨拉丁彻底击败了十字军,俘获基督世界最高、最神圣的象征——真十字架,因为这一战是在“真十字架”阴影下打的,这是基督世界至高无上的象征,假使这一战胜利了,那就可以说是上帝的胜利,但结果却是伊斯兰教徒胜利了,使多数基督徒感到这是世俗力量战胜了精神力量,所以萨拉丁的胜利打击在整个十字军的基础之上,促使教庭的基础发生了动摇,从此教会权势一蹶不振,最终只能在王权之间的夹缝中苟安。

以上是富勒有关战争与社会文化关系几点主要看法。笔者认为他在方法论上最大的特点便是把战争同产生它的社会文化看成一种交互作用的过程。他不仅看到战争产生于人类社会,同时也看到战争迄今为止支配人类社会的现象,这似乎与我们的传统看法相悖,上个世纪克劳塞维茨讲了一句令后来的伟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名言: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事实上克劳塞维茨仅仅考察了国家政治与战争的关系从而提出这一观点。这种单纯地从政治层面为出发点的考察不能替代从更为宽泛的社会历史为出发点的考察。富勒恰恰是从人类历史的考察中得出战争是人类生活的支配性角色的看法,从而在更深刻的、更广阔的层面看到了政治转变为战争的工具。其实,全部问题在于判断我们是否已经告别了强权的时代,人类目前处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来从事活动的状态,国家的最高目标是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是体现于武力上的综合国力,历史上无数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迫使每个现存的国家自觉或不自觉采取一致的行为方式;它们都在为以后说不准什么时候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战争作准备。正是这种心态支配着历史上迄今为止所有国家,同时也是国家追求强大的心理动力,也是国际社会中强权法则的基础。

每一种文明都有其酝酿、成长、成熟的过程,古代希腊文明亦不例外,马拉松、萨拉米斯、普拉提亚三次会战显然处于希腊文明的“摇篮期”。如果会战失败,古希腊文明很可能像历史上其它无足轻重的诸多文明那样被扼杀在摇篮里,不能大发光彩。正是这三次会战的胜利为古代希腊文明的生长发育和成熟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虽然在以后的岁月里,希腊民族被征服了,但已结出累累硕果的希腊文化却反过来征服了征服者本身。在此意义上,富勒认为这三次会战肩负起西方历史的重任并非夸大其辞。此外,在战争与宗教的问题上,宗教的兴起和确立有着多元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虽然诚如“新史学派”人物巴恩斯所告诫的“任何单一的原因,都不能决定历史事件的进程。历史学者对历史因果关系必须采取一种试探的和经验的态度,并且要接受多元的观点。”但这并不妨碍战争史学者在充分意识到这点的情形下对战争与宗教的关系作单线性的思考,并揭示它们之间特殊的关系,富勒对阿提拉与基督教会关系的分析正属这类情形。此外,西方学者霍德金在《意大利与其侵入者》中也同样认为:使罗马教皇成为中世纪意大利政治中的最强大的因素中,匈奴人所作的间接贡献也许要比任何其它人物的贡献还更大。这种看法背后同样有着强烈的多元意识。

将历史上东西方战争观作一比较,同源于古希腊航海贸易民族的西方“功利主义”战争观相对照,汉民族的战争观明显倾向于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伦理主义”的战争观,其特点是把战争视为政治伦理和道德意识的特殊实践领域(至于人们在多大程度上付诸实践则属另一回事)。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耕社会,汉民族生存的自然之要素是土地、水、气候。借用年鉴学派的术语,这三个方面属于历史的“长时段”要素,汉民族社会文化后来的一切内容和特征都建立在这一前提上。从中国古代神话来看,盘古开天,神农教民农作,后羿射日,大禹治水,这些故事始终围绕一个共同的造福于农耕社会之民生的母题,故而这些神话透露出远古社会极其重要的一个现象,英雄大多是造福于农耕社会民生的人物。另一方面,在“长时段”的三要素中,土地是天然造就的,气候四时循环、规律所致、非人力能驾驭,水性虽然无常,但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力控制,水为农耕之命脉,诚如魏特夫以及意大利学者翁·贝托所指出的那样,治水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事业,对中国文明的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在古代造福于农耕社会之民生的诸多英雄中,汉民族倾向于崇拜治理洪水的英雄,明显地区别于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战神阿伽门农、阿契里斯、赫克托耳和充满冒险精神的航海英雄奥德修斯以及用暴力维持秩序的宙斯。汉民族这种特殊性质的英雄崇拜里已蕴含着“民本”意识的原始雏型。

在中国古代文明初期,商汤灭夏桀的“鸣条之战”是历史上最具重大意义的事件,它将原始的“民本”意识与战争溶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古代“伦理主义”战争观的最早雏型。商汤对诸臣解释推翻夏朝的理由,其中最主要是下列两点:(1)夏桀残暴无道,丧失民心,罪恶深重,违反天意;(2)伐夏是执行上天的意志,并非作乱。从伐夏过程中的力量对比来看,“夫汤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这一历史重大事件给后人以极大的震动,古代中国最早的文献资料中记载着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此事的看法,而夏桀“暴其民甚”以致“身弑国亡”是他们一致的共识。这种共识背后的社会意义是汉民族农耕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因夏桀荒淫无度、暴虐民众而遭到破坏,商汤顺应“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的民心,举兵伐夏,推翻暴政,恢复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平衡。因此,鸣条之战是促发历史意识诞生的直接的历史对象,它把后来对中国历史产生极大影响的政治伦理体系的核心——民本思想推上了历史舞台。至此,在远古神话时代依稀难辨的原始朦胧的民本意识经过战争的洗礼,露出清澈明晰之身姿,外显为一种具体思想。与此同时,“民本”思想与汉民族的战争实践交汇融合,形成东方文明独特的“伦理主义战争观”。“牧野之战”是商纣重蹈夏桀复辙的直接后果,它的历史意义在于再次验证和强化了“鸣条之战”后人们所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为“民本”思想在历史中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周公继而提出“明德慎罚,用康保民”,并且制定出周礼,将汉民族民本为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进一步系统化,形成了后来儒家的“王道”思想。周代以降,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伦理主义的战争观”对历代王朝的政略和战略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如果说古代希腊史上萨拉米斯和普拉提亚会战为希腊文明的生长成熟赢得了时间和空间,那么毫无疑问,鸣条之战和牧野之战奠定了汉民族政治文化形态的基础,并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它们是东方文明史上的决定性会战。

比较东西方古代军事思想,在用兵的最高境界方面有一个突出的差异,西方以百战百胜为战争之道的最高境界,而东方汉民族文化中却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境界,即所谓“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虽然在古代西方文明史上,在具体战争中有迫使敌人投降的无数例子,但相比之下,从来没有像汉民族那样把不战而胜自觉地提高到战略思想的层次并形成一种军事理论加以高度重视,从而凝聚为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这点可以说是西方文化同东方中国文化在战争领域最耐人寻味的差异。

简而析之,战争对汉民族农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维护和破坏两重互相矛盾的作用,一方面农耕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失控(往往表现为王朝的衰落)要求战争作为一种最后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来恢复平衡。同时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对农耕社会的屡屡进犯亦需用战争来抵御。另一方面,无论哪一种性质的战争都将造成劳力缺乏,田地荒废,黎民涂炭,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巨大的灾难。由于上述状况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一再重演,故而长期以来形成了汉民族对战争既需要又厌恶的矛盾心态,这种两极冲突的心态最明显不过地体现于古代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如《诗经》中既有“江汉汤汤,武夫”、“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薄伐狁、以奏肤公”这类慷慨从戎的豪言壮语;又有“不我以归,忧心有仲”、“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的深沉的感伤。《诗经》中最能反映汉民族对战争两极冲突心态的作品是《伯兮》和《采薇》,《伯兮》以“伯兮伯兮,邦之杰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为开端,对丈夫从戎远征充满自豪,字行间荡漾着浓厚的尚武精神,然至尾声,变成了“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的凄楚哀叹。《采薇》中的武士一方面意识到“靡室靡家、狁之故”,继而毅然“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但同时却又悲伤地感慨道:“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中集中反映出战争给汉民族农耕社会带来维护与破坏的双重作用,以及根植于现实的既需要又排斥的矛盾心态和尚武精神与厌战情绪的两极冲突。正因为汉民族之于战争在历史现实、理性认识、情感态度三个层次中都陷于矛盾的二极对峙,因而在取得战争胜利的同时,把对社会正常生活的破坏性限制在最低限度便自然地成为汉民族理想的战争境界。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开放出独具东方文明特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思想之花,并成为战争之道的最高境界。

当一种文化精神诞生以后,势必在不同程度上渗透于该文化圈内的战争领域。德国之所以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跟他们的近代文化和日耳曼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着极大的关系,其中经过费希特等人渲染放大的日耳曼种族优越感,黑格尔所谓命中注定要执行“世界精神意志”的英雄观,特莱希克对战争与征服事业的推崇备至,尼采所鼓吹的“超人”、权力意志等观念,甚至瓦格纳的音乐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德国战争行为的精神渊源。希特勒不止一次地声称取材于《尼伯龙根之歌》的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指环》是他生命和精神之源,因此希特勒想要德国在战争的烈焰中同他自己一起化为灰烬的企图,从日耳曼文化渊源来看就不足为怪了。从中我们看到了古代日耳曼式的毁灭方式在现代世界的重演,以及尼伯龙根人的精神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回光返照。

美国战争史学家小戴维·佐克和罗宾·海厄姆认为:把战争研究和社会研究分开是一种错误,这种错误在许多世纪里已经导致种种可怕的后果。笔者以为富勒在《西方军事史》中已注意到这种缺陷,他在思考战争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上作了一定程度的努力,然而就这个领域的研究状况而论,研究者寥如晨星,令人扼腕。看来,国际学界已意识到战争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因为这种研究至少对历史现象已有的解释给予新的补充和修正,例如加布莱尔教授在考察了战争与文化的关系后,得出以下两个看法:希腊城市国家的被征服与它们禁止发展弓箭有关,原因在于希腊社会的道德意识阻碍了这项有效的作战技能推广和普及。同样,日本社会的道德观念妨碍了火器的发展长达二百年之久。也许这种观念可进一步推敲,但有一点可以相信,即使我们赞同年鉴学派大师们的告诫,不要将历史理解为政治、军事和外交史,但如果要把握一种文明的性质,不深入考察其中的战争领域,那么任何一种解释都是缺乏说服力的:这或许就是富勒《西方军事史》给我们最有益的启示。

安康龙舟文化透视 篇4

一安康龙舟习俗的历史渊源

安康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龙舟的记载, 其他史料记载也很多, 据康熙三十四年兴安知州王希舜《重修兴安州志卷二·古迹志》载:“望江楼:在汉南岸, 昔人观竞渡处, 今废。”据此可以推出安康龙舟竞渡的风俗至少在明代已具规模且相当热闹, 当时已提升至官府活动。《重修兴安州志卷二·风俗志》记录:“端阳, 官长率僚属观竞渡, 谓之踏石。”关于龙舟竞渡的盛况, 成书于清康熙二十六年的《石泉县志·风俗》载:“……鼓乐盈街, 红榴绿艾, 命索虎符, 馈送竟日。官僚尉具席于楼船, 敦请长令观龙舟竞渡。男女盈岸, 轻舟画艇而载歌舞者, 邑中士绅之家也……左顾右盼, 应接不暇。终日而后骖掉, 皆游倦而言旋矣。”随着时代的演变, 龙舟竞渡成为安康百姓广泛参与和热爱的活动。龙舟竞渡便开始定形制、定人数, 且出现由龙舟竞渡而增设的其他游乐竞标项目。1932年石泉县《续修石泉县志·风俗志节九·民俗》载:“汉水上制龙舟数艘, 舟约载二三十人, 挥旗击鼓, 各抓木桡齐划, 状如矢飞。上下竞渡, 投鸭夺标, 喝彩之声不绝。邑僚尉具席, 敦请长令同观……”新中国成立前, 安康城区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至初六连划四日, 数十里内的男女老幼齐观龙舟, 有时形成举火夜赛的盛况。1946年6月2日《兴安日报》记载:当年端午节“竞赛龙舟有十条只, 情况激烈, 观众如云, 河街自西关至小北门, 皆为之途塞。”20世纪50年代, 除民间自发的龙舟竞渡外, 政府也组织群众进行比赛。1958年端阳节, 安康县人民政府举办规模宏大的“安康龙舟赛”, 沿安康城江面十余里龙舟竞渡, 汉江两岸观者如林。20世纪60年代初期, 每年也有群众自发组织龙舟竞渡活动。然而自十年“文革”开始后, 这一传统民间习俗被认为是“四旧”而中止活动。1991年原县级安康市人民政府在端阳节举行“安康龙舟竞赛活动”。当时有18支来自安康城区街道办事处、企业、机关单位的队伍参加比赛。进入新世纪以后, 为了发扬安康传统文化, 打造龙舟文化品牌, 安康籍老领导徐山林同志提议于2000年6月举办“第一届安康龙舟节”, 至2011年共举办11届, 规模不断扩大, 内容、形式不断创新, 功能和价值不断演绎, 从而使这一传统民间风俗活动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二安康龙舟的发展状况

“2009年4月28日, 第九届安康龙舟节筹委会龙舟赛队组队成功。据了解, 本届龙舟节共计22支龙舟队参加竞赛, 安康市九县区及市直单位组10支队伍, 汉滨区组队10支, 其他2支由外国友人组队参赛。目前, 各赛队已组建完成, 各项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 5月18日将正式下水训练。据悉, 此次龙舟赛事共分六个单元:冲锋舟花样表演;龙舟方阵入场表演;龙舟横渡汉江表演;群雄闹汉江;百名游泳队员横渡汉江;500米下水龙舟表演。”

“2010年安康龙舟赛, 即‘第十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时间定于2010年6月15日至18日传统端午佳节期间举行。地点在安康城区, 届时, 明星大腕将助阵开幕盛典, 参加今年开幕式的明星有:朱军、王宏伟、张也、冯巩等。美丽如画的安康汉水之畔彩旗招展, 锣鼓喧天, 宽阔的汉江两岸, 宾客云集;美丽的金州古城, 双手迎客, 第十届中国安康汉江“明江杯”龙舟文化节隆重开幕。”

“2011年4月25日~27日在安康市金州广场、汉江南岸龙舟文化园合并举办中国陕西 (安康) 茶叶节及第十一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以‘龙腾汉江、陕茶飘香、富硒安康’为主题。‘两节’的合并举办, 将进一步提高办节规模, 整合资源, 提升档次, 突出亮点, 达到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 有利于扩大对外宣传, 树立安康良好形象,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本次20支参赛龙舟队进行了激烈的角逐。上午十时, 在汉江南岸龙舟文化园内, 举行了屈原祭祀仪式、龙头点睛仪式和文体表演, 到场观众一万多名。抢鸭子环节引人注目, 放鸭船放出鸭子, 各参赛龙舟竞相追逐争抢, 谁抢到的鸭子最多为胜利者。下午进行了500米下水直道龙舟竞赛项目, 4月25日举行300米上水直道龙舟赛。”

三安康龙舟习俗的基本特征

安康龙舟竞渡自汉朝开始繁衍, 至宋代开始形成竞技比赛风俗, 流传至今已两千余年历史, 深受人们喜爱, 并形成鲜明的特征。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特征: (1) 崇尚爱国精神。龙舟节已成为安康民间民俗。而龙舟竞渡这一风俗中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爱国精神的崇尚和对先贤的追忆, 附带有祈福求平安的社会心理。 (2) 聚合人心功能。龙舟竞渡之所以弥久愈香, 是因为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体现了民族体育的传统性、参与性、观赏性、竞技性等, 还能强身健体, 聚合人心、人气。 (3) 表演形式独特。安康龙舟竞渡与其他地方的龙舟竞渡相比有明显的特征:龙舟制作上的不同、比赛办法的不同、增设有桡手, 桡手边指挥边表演, 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 (4) 纪念历史人物屈原。安康龙舟竞渡是中国历史上纬度最高的大江大河的龙舟竞渡。加之安康时秦时楚的历史渊源和明清湖广移民因素, 与荆楚的龙舟有血缘关系, 尤其是屈原一度流放汉水流域, 使安康汉江龙舟竞渡更具有纪念屈原的性质特征。

四安康龙舟习俗的传承价值

安康的龙舟竞渡可为所有人参加, 划手平时亦农亦商亦医亦杂工, 没有固定的传承谱系。安康的龙舟较早参加的队伍有镇江寺的红龙队、西泗王庙的金龙队、竹木行的青龙队、中渡台的黄龙队、小桃园的白龙队与中河街的红龙等。安康民间盛行龙舟竞渡也是现陕西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第一, 精神价值。龙舟竞渡的起源是追念爱国诗人屈原, 而龙舟精神则是“追念先贤, 奋勇向前, 顽强拼搏, 志争上游”, 这种精神也与改革开放精神和培育地方文化精神相吻合。第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龙舟竞渡在端阳节, 端阳节的民俗习惯中的插苍蒲艾香、吃粽子、点雄黄、采露水草等都与龙舟竞渡相得益彰。第三, 学术研究价值。安康龙舟的制作、竞渡运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第四, 文化创新价值。龙舟节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歌舞, 为弘扬、利用、保护传统文化打造了平台, 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五, 实用价值。龙舟节的举办对安康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观念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龙舟节既可加快安康改革开放的步伐。通过市场化运作, 达到“宣传企业, 增加社会效益, 减少政府投入”的目的, 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推动了安康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推进了安康旅游业和宾馆服务业的发展, 对安康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也可开阔当地人民的视野, 吸引各地的旅游者来此观光旅游。

五结束语

安康龙舟闻名中外, 集中展示了中华龙舟运动的发展情况。安康龙舟既是一种群众娱乐活动, 同时对人的体质增强、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作用。安康龙舟应进一步扩大规模, 加强与各地龙舟队交流, 打造气势磅礴、世界品牌的龙舟赛。

摘要:2007年11月7日安康龙舟被列为安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2011年共举行了11届国际性龙舟比赛。本文分析了安康龙舟的发展历史, 褒扬其闪光之良策, 策励其不足之弊端, 为各地龙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安康,龙舟,现状,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邦基.安康龙舟文化[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2010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 篇5

1.1透视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必要性 1 下列关于社会问题的观点,错误的是()。

A、社会问题的出现若得不到解决,会导致新的问题 B、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之策的前提是要有充足的研究

C、问题意识是知识分子和决策者的职责,普通公民无需担忧 D、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也需要有问题意识 C 2 中国社会是一个()的社会。A、发展迅速 B、进步明显 C、变化剧烈 D、以上都是 D 3中国社会是一个完善的社会。()√

1.2开设这门课的原因

1社会问题也是一种国情。()√

2透视中国社会问题的重要性不包括()。A、理清问题的主次,找到解决的切入点 B、树立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C、培养更多人的问题意识

D、透视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是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必要条件 B 3《现代化的陷阱》是()的著作。A、刘瑜 B、吴敬琏 C、何清涟 D、郎咸平C 1.3如何研判社会问题 1 大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是社会经验的缺乏的主要原因。()×

2学习和了解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意义是什么?()A、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面对社会,做好思想准备 B、帮助大学生学会思考社会问题

C、帮助大学生在未来解决社会问题做准备 D、以上都是 D 3“思想实验”是指用想象力去进行的实验,是现实中无法做到或未做到的实验。下列关于“思想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思想现场”是指首先实地取证,后通过思考分析得出问题的结论 B、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思想实验”来进行研判

C、通过“思想实验”来探讨社会问题,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 D、“思想实验”只能用于社会科学,不能运用于自然科学 B 1.4如何看透社会问题

1“小悦悦事件”反映出什么社会问题?()A、社会道德问题 B、贫富差距问题 C、青少年犯罪问题 D、家庭暴力问题 A 2下列关于大学生蚁族的说法,错误的是()。A、大学生蚁族是弱势群体

B、大学生蚁族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 C、大学生蚁族通常生活态度十分消极 D、大学生蚁族人员多来自贫困家庭 C 3社会问题主要来自国家和政治体制的不完善。()×

1.5社会问题的含义

1关于国外学者对社会问题的界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问题是指生活中单个人所遇到的困扰。B、社会问题不一定需要加以干涉。

C、社会问题需要被大部分社会成员,尤其是一部分有影响力的精英人物视为不理想、不可取。

D、社会问题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许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困苦、紧张乃至失败的情景。C 2 大学生蚁族的数量呈减少的趋势。()× 3 下列关于留守儿童的说法,错误的是?()A、留守儿童带来的都是负面的社会问题 B、留守儿童可能会成为犯罪的预备军 C、留守儿童的情感发育会有一定的缺失 D、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 A

1.6社会问题的构成、特征 1 社会问题是社会的()的失调。A、政治环境 B、经济环境 C、文化环境 D、以上都是 D 2 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 3 社会问题是社会关系的变异和矛盾,是局部的,不具有全局性。()× 4 国内外学者对社会问题相同的看法是()。A、社会问题是社会失调造成的 B、社会问题需要社会精英来解决 C、社会问题是公共问题

D、社会问题是社会政治环境的失调 C 5 下列关于社会问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社会问题是社会有机体不正常的病态或失调现象 B、社会问题是公共麻烦和公共障碍

C、社会问题是一种消极的、否定性的社会存在 D、社会问题是人为主观造成的 D

1.7腐败、“三农”、下岗失业问题 1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来自自身。()× 2 关于农民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农民问题亟待解决的同时,农民自身也需要进步和成长 B、农民应该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国民待遇

C、我国农民问题的解决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D、农民问题是在近几年才出现的社会问题 D 3 为什么腐败问题是最重要的社会问题?()A、腐败问题关乎国家安危 B、腐败现象在我国尤为严重 C、腐败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D、腐败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 A

1.8贫富差距、犯罪问题 1 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是一种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问题。()√ 2 关于犯罪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A、当代中国黑社会势力强大,发展成熟 B、青少年重复犯罪率高 C、犯罪的原因有多种因素

D、犯罪问题属于刑法学研究的范畴 D 3()发育比较好的社会,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A、无产阶级 B、工人阶级 C、中产阶级 D、上层阶级 C

1.9生态、教育、道德、婚姻问题 1 “代际公平”是指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下列关于“代际公平”的说法,错误的是()。A、代际公平可促进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B、后代人也有享有地球资源的权利 C、当代人要为后代人类保存自然资源 D、后代人类可任意利用地球的一切资源 D 2 下列属于统治阶级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是()。A、围湖造田 B、退耕还林 C、过度放牧

D、捕杀保护动物 A 3 我国的教育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改善。()×

2.1关注腐败的原因及腐败的定义 1 关于我国目前的腐败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腐败分子结成利益同盟,呈现团伙性 B、司法腐败严重

C、腐败过程和手段出现智能化和智谋化 D、以上都是 D 2 腐败问题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问题。()√ 3 腐败的三要素不包括()。A、能够运用公共权力的主体 B、违反公共规则的事实 C、谋取私利的行为 D、以权谋私 D 4 腐败的主体可以是掌握国家公共权力的人,也可以是普通百姓。()× 5 下列关于腐败的说法错误的是()。

A、腐败分子结成利益同盟,呈现团伙性 B、腐败的行为多种多样

C、具有腐败的想法也属于腐败

D、亲友利用腐败主体的权利进行谋私,也属于腐败 C

2.2我国腐败的现状和演变态势 1 国企“一把手”为何腐败严重?()A、财政权力大 B、政治权利大 C、缺乏群众监督

D、权利大而无人监督 D 2 关于渎职腐败,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渎职腐败中,官员没有将金钱等落入自己的腰包 B、官员的渎职行为会造成巨大损失,是一种腐败行为 C、渎职腐败的危害性不大

D、渎职腐败的官员或是不作为,或是乱作为 C 3 腐败职能化是指腐败的手段专业。()× 4 垄断行业存在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5 如何看待垄断行业的优厚福利待遇?()

A、这是一种将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私人化的腐败行为。B、这是垄断行业员工应有的待遇。

C、垄断行业优厚的福利待遇可吸引人才。D、优厚的福利待遇是垄断行业的特点。A

2.3腐败的危害 1 下列关于腐败的社会危害的说法,正确的是()。A、腐败会导致严重的民生问题

B、腐败会使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 C、腐败会败坏社会风气 D、以上都是 D 2 关于腐败的危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腐败可导致亡国

B、腐败也会危及百姓生活

C、腐败危害的是国家,与普通百姓无关 D、腐败会给年轻人的职业生涯带来打击 C 3 腐败是一种社会资源和财富占有的不公平。()√

2.4腐败产生的制度根源 1 关于权利和腐败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权利可以遏制腐败 B、腐败导致了权利的集中

C、将权利进行集中,可以有效遏制腐败 D、分权可有效遏制腐败 D 2 美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是议会制。()× 3 美国宪法叫《联邦党人文集》。()× 4()是腐败产生的制度根源。A、权利失去监督和控制 B、私有制 C、阶级划分

D、剩余价值的产生 A 5 “三权分立”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对最高领导者进行监督 B、对立法者进行监督 C、对权利进行制约 D、实现民主政治 C

2.5腐败产生的道德因素 1 官员腐败的心理现象不包括()。A、侥幸心理 B、法不责众心理 C、冒险心理 D、从众心理 D 2 社会制度不会对人的道德产生影响。()× 3 如何理解官员腐败的补偿心理?()A、利用腐败补偿工作的艰辛 B、利用腐败满足贪欲

C、利用腐败弥补缺失的物质条件

D、利用腐败补偿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 D 4 官员的权势心理助长了腐败行为。()√ 5 关于社会风气与腐败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社会风气污浊本身就会导致腐败

B、社会风气不良会导致人们心理和思想的扭曲 C、社会风气不好是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 D、腐败会败坏社会风气 C 2.6反腐对策 1 反腐败的对策不包括()。A、制度设计 B、高薪养廉 C、预防腐败

D、官员财产公示 C 2 如何从制度上反腐?()A、实行多元决策

B、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 C、实行分权制衡 D、以上都是 D 3 下列哪一项不可用于反腐败?()A、精简机构 B、高薪养廉 C、聘用上岗 D、严刑峻法 C 4 道德底线教育是为了让官员从思想上不愿意腐败。()√ 5 官员财产公示只需要公示官员本人的财产即可确保官员的廉洁度。()×

2.7关于腐败和反腐败的观点评析 1 腐败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不可避免的。()√ 2 为什么有观点认为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A、腐败可为早期经济积累资金 B、腐败可增加投资机会

C、腐败可为社会生产提供原始积累 D、以上都是 D 3 下列关于腐败的认识,正确的是()。A、腐败带来的好处有益于全民 B、腐败营造的是少数人的繁荣 C、腐败行为带来的代价不可避免

D、腐败符合人的本性,因此不可避免 B 4 腐败不可反的观点是认为若反腐的经济成本高于腐败本身的数额,则不必反腐。()√ 5 腐败代价论是指()。

A、腐败行为是国家制度缺陷所带来社会代价。B、腐败行为是人类道德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C、腐败行为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D、腐败行为是权利缺少监管所付出的代价。C

3.1“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1 下列关于农业的说法错误的是()。A、我国愿意从事农业的人员很少 B、在我国,农业属于第二产业 C、国家对农业一直有扶持政策 D、我国农业弱于工业和服务业 B 2 “三农问题”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 3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民和()问题。A、农田 B、农林 C、农业 D、农事 C 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胡温时代对三农问题的措施?()A、免除农业税 B、农业补贴

C、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D、改善农村教育 D 5 我国农村缺少科学规划。()√

3.2“三农”问题的各个方面 1 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是人道主义的灾难。()√ 2 我国农村存在哪些问题?()A、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弱于城市 B、农村缺少科学规划

C、农村资本、信息和人才流失 D、以上都是 D 3 下列不属于城乡差别的选项是()。A、婚恋观念 B、衣着打扮 C、消费能力 D、居住场所 D 4 我国在医疗、保险和社会救济等各个方面对农民存在不公平的待遇。()√ 5 新村运动发生在()。A、日本 B、新加坡 C、韩国 D、台湾 C

3.3“三农”问题的历史及现状 1 农民问题在我国自古就有。()√ 2 “三农问题”若处理不好,可能会产生哪些后果?()A、国家整体发展越来越落后 B、国民素质得不到提升 C、社会矛盾加剧 D、失业率增加 C 3 下列对于改善“三农问题”的观点,错误的是()。A、可以弄农业招生和教育方面进行改良 B、成立合法的农民组织 C、“三农问题”得到改善,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三农问题”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很难改善 D 4 “三农问题”反应了我国国情的复杂。()√ 5 社会和谐的根源在于()。A、国民经济提升 B、三农问题 C、城市发展

D、城乡发展平衡 B

3.4“三农”问题的复杂性 1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农村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2 我国城市化对农民有什么负面影响?()A、城乡差距拉大

B、圈地运动使农民失去耕地,生活没有保障 C、农村发展得不到重视 D、对农民的歧视加重 B 3 “三农问题”涉及的人生观是指()。

A、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各方的价值观不一样 B、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人生观不同 C、一些农民并不认为自己可怜

D、农民对于农业和农村问题有自己的想法 C 4 我国“三农问题”在不同地区的严重性不同。()√ 5 下列关于“三农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三农问题”上,我国社会背离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B、“三农问题”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 C、广阔农村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D、我国城市人口多于农村人口 D

3.5城市化与农村的关系 1 《黄河边的中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著作。A、尚重生 B、李昌平C、曹锦清 D、温铁军 C 2 农业之所以弱势的原因是()。A、农业依赖气候、土壤和时令 B、农业服从于动植物的生长规律 C、农业的投入大于产出 D、以上都是 D 3 农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弱势产业。()√ 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A、我国对农业补贴力度很大 B、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C、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的支撑 D、农民权益的不到保障 A 5 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必然的关联。()×

3.6农村的教育及管理 1 从根本上来讲,农业是不可能致富的。()× 2 下列关于农村教育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A、农村教育是在消除文盲

B、农村教育具有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C、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已经得到了巨大改善 D、农村教育缺少优秀教师 C 3 我国的“三农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 4 农村黑恶势力滋长的原因是()。A、农村党组织涣散 B、缺少法制教育 C、缺少法律监管

D、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黑势力争夺 A 5 除了基础设施,农村还有()严重落后。A、文化 B、卫生 C、科技

D、以上都是 D

4.1大学生就业问题 1 大学生蚁族人群从心理上是脱离了主流人群。()√ 2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不景气。()× 3 我国第一批下岗工人产生于()。A、大连 B、哈尔滨 C、沈阳 D、西安 C 4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说法,错误的是。()A、大学生存在跳槽频繁的现象 B、大学生找工作挑剔

C、巨大的社会压力让大学生面对就业产生焦虑和恐惧 D、名校大学生就业前景最好 D 5 目前我国失业就业问题最棘手的人群是()。A、复员军人 B、大龄失业人员 C、下岗职工 D、大学生 D

4.2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 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要开拓思维,避免眼高手低。()√ 2 关于名校大学生就业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职业选择纠结

B、部分学生不能脚踏实地的择业和就业 C、目前名校大学生普遍就业困难

D、某些二三本院校的学生就业情况好于名校大学生 C 3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哪些?()A、国家制度设计问题 B、传统观念习俗 C、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D、以上都是 D

4.3大学生就业和择业——社会感 1 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2 关于教育改革,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为培养综合型人才,院校专业设置都应综合化 B、基础学科也应面向企业进行教育改革,提高运用性 C、大学教育要为学生就业做出适当调整 D、学校教育不需要为学生就业做出改革 C 3 全世界教育和就业结合最好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C 4 高等院校的所有学科都应面向市场和企业。()× 5 我国教育体系与()体系对接不顺畅。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 A

4.4大学生就业和择业——成人感 1 自由与择业和就业有什么联系?()A、自由能让人产生想象力

B、自由意志的欠缺导致能力不足 C、缺乏自由导致缺少成人感 D、以上都是 D 2 我国从()年开始,取消了大学生包分配制度。()A、1998.0 B、1997.0 C、1996.0 D、1995.0 B 3 由于教育的原因,学生缺乏想象力和自主思维。()√

4.5大学生就业和择业——经验感 1 底层劳动的工作没有人愿意干的原因不包括()。A、收入低

B、底层工作者不受人尊重 C、文化中对劳动的不尊重 D、底层工作太辛苦 D 2 下列关于经验感的说法,错误的是()。A、社会经验可以通过实践得来

B、社会经验可以通过听他人讲述获得间接经验 C、经验感在读书期间难以获得,只有在工作中积累 D、缺乏社会经验会导致择业和就业的困难 C 3 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得理论知识,也是为了更好的劳动 B、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理论知识 C、大学生的学习经验也是一种社会经验 D、大学生不应该从事底层劳动 A 4 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属于精英知识分子,不是劳动者。()× 5 劳动者不可能成为中产阶级。()×

4.6大学生就业和择业——江湖感 1 就业不仅是找工作,也是去创造和改变。()√ 2 在择业和就业中,关于大学生的观点错误的是()。A、大学生应去自负 B、大学生要具备高情商

C、大学生要拥有一定的经验感 D、大学生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 D 3 在择业和就业中,大学生应该摒弃()。A、经验感 B、江湖感 C、虚荣心 D、高情商 C

5.1贫富差距的含义及概况 1 国家尊严无法保证、环境破坏、恐怖主义等问题的根源是()。A、政治上的不平等 B、宗教信仰 C、战争动荡 D、贫富差距 D 2 人们生而平等的观念在()层面上是不正确的。A、政治 B、理论 C、事实 D、理想 C 3 贫富差距观不正确的穷人,心理常常不能保持平和与包容。()√ 4 政治学上把因为出生的差别而获得的财富视为()。A、持有的公平B、持有的不公平C、政治的公平D、政治的不公平A 5 贫富差距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

5.2贫富差距的表现及特性 1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不择手段,是万恶之源。()× 2 贫富差距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其关键在于()。A、是否存在贫富差距 B、贫富差距的消灭 C、贫富问题的取消

D、贫富差距的大小及贫富阶层是否固化 D 3 在中国,有无编制意味着工资、待遇、福利等等的差异。()√ 4 二代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财富分配不均 B、社会的断裂

C、财富占有的不公平D、贫富差距的严重性 B 5 “不患寡而患不均”体现了中国人对()的不满。A、贫穷 B、身份贵贱 C、贫富差距 D、战争 C

5.3贫富差距的积极作用 1 适度的贫富差距会()。A、吸引人们寻找灰色收入

B、降低人们对贫富差距的承受底线 C、推动社会的产业布局 D、推动工资透明化 C 2()最容易对党和政府产生不满。A、大学生 B、富人 C、中产阶层

D、低收入的底层人民 D 3 贫富差距对个体来说没有明确的量差范围。()√ 4 贫富差距过大会激励人们去创造去劳动。()× 5 能够处理和调试贫富差距的社会一般不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A、人们通过正常的努力迈入中高阶层 B、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

C、国家制定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 D、大多数人的尊严和体面得到维护 B

5.4贫富差距的消极作用 1 西方富人做慈善的首要目的是()。A、帮助穷人

B、培养孩子独立意识 C、赎罪

D、回报社会 C 2 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包括()。A、女孩子结婚要求有大房子 B、导致一些人仇富 C、离婚率上升

D、富人缺乏安全感想要移民 A 3 贫富差距越大,对穷人的要求越高。()× 4 地理环境差的地区也能在人的主观努力下得到发展。()√

贫富差距过大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体现在()。A、专心赚钱而没有专心学习B、对父母产生怨恨 C、过度规划而依然迷茫 D、以上都是 D

5.5贫富差距的成因 1 地方官员的贪腐会对当地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 国家财政转移由不均衡向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体现在()。A、建立特区

B、集中发展北上广 C、西部大开发

D、建设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C 3 法国公共服务设施对()岁以下的孩子免费。A、12.0 B、13.0 C、14.0 D、15.0 B 4 教育的不公平对贫富差距的影响体现在()。

A、草根阶层通过受教育成为中产阶层的通道变窄 B、名校招生倾向于城市学生 C、没有老师愿意去贫困地区教学

D、农村学生工作后工资低于城市学生 A 5 政府应该在居民区附近修建足够的公共设施场所。×

6.1犯罪的含义 1 1949年-1978年间,我国经历了三次犯罪的高峰,分别是在哪几个年份?()A、1949、1958、1973 B、1950、1958、1975 C、1950、1961、1973 D、1950、1961、1975

C 2 第三个犯罪高峰的时代背景是()。A、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毛泽东同志逝世 D、邓小平落台 B 3 阳光、上进的心态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尤为重要。()√ 4 犯罪的特点不包括()。A、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应受刑罚的惩罚性 D、犯罪主体的主观性 D 5 只要加以控制,和谐社会就可以避免犯罪的发生。()×

6.2我国犯罪问题概况及治理 1()对反对封建迷信非常重要。A、怀疑和批判精神 B、科普

C、文理不分科 D、高中教育 B 2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很多新的犯罪类型。()√ 3 在我国,市场经济时代的犯罪率要比计划经济时代高。()√ 4 如果人民群众要求判处某个人死刑的呼声很高,国家应该顺从民意。()× 5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A、29208.0 B、1979年12月19日-23日 C、1978年12月19日-23日 D、28843.0 C 6()年开始,我国开始了第一次严打。A、1995.0 B、1991.0 C、1987.0 D、1983.0 D

6.3引发犯罪的经济因素 1 只要对犯罪原因探究清楚,就可以预测什么样的人会犯罪。()× 2 提到富二代就想到嚣张、奢靡,提到穷二代就想到自卑,这是对二代现象的()。A、个别认识 B、极端认识 C、公平认识 D、符号化认识 D 3 2020年,我国有2000万大龄单身青年,因此强奸案会上升,这是基于()的预言。A、概率论 B、既有事实 C、科学调查

D、对犯罪人物探究 A 4 认为只有赚大钱、穿名牌才是成功的观念是对成功标准的()。A、科学化定义 B、多样化认识 C、单一化定义 D、抽象化定义 C 5 候鸟阶层是指不想回到故乡却又无法立足城市的农村打工阶层。()√

6.4引发犯罪的精神因素 1 潜规则对()的影响最大。A、儿童 B、青少年 C、职场人员 D、官场人员 B 2 美国法律允许人们持枪,但校园枪击案居高不下,说明()和()是矛盾的。A、人权、秩序 B、自由、秩序 C、人权、安全 D、自由、安全 D 3 人的成功离不开积累和学习,因此不能急躁和近利。()√ 4 吴思在1992年提出()的概念,2012年学术界召开研讨会纪念此概念提出20周年。A、隐形价值观念 B、显性价值观念 C、潜规则

D、主流价值观 C 5 把犯罪降到最低同时又使社会保持活力是传统社会控制下的结果。()×

6.5我国犯罪的类型 1 厦门公交、首都T3航站楼爆炸案等案件表面()比贫穷更可怕。A、贫富差距 B、痛苦 C、灾难 D、绝望 D 2 黑社会与政府是截然相对的。()× 3 当前青少年犯罪后存在的问题是()。√ 4 一个社会的控制手段与社会管理水平越高,犯罪率就越低。()√ 5 贪污受贿属于()。A、黄赌毒犯罪 B、黑社会犯罪 C、经济犯罪 D、青少年犯罪 C

7.1婚姻家庭问题概述 1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作者是()。A、杨绛 B、钱钟书 C、王蒙

D、约翰·格雷 D 2 只有铲除了人性的弱点,婚姻家庭才能幸福。()× 3 探讨婚姻家庭问题的根本意义在于()。A、避免审美疲劳 B、避免伤害最爱的人 C、避免生活陷入平淡

D、避免和超越婚姻家庭中的问题 C 4 在恋爱婚姻家庭问题中,很少有人能够讲得很好,处理得也很好。()√

7.2婚姻是一座围城 1 人既要遵守社会文明规范,又有自己的欲望,本质上是要处理好()的关系。A、人的孤独与存在 B、人的自由与权利 C、人的社会性与动物性 D、人的自律与欲望 C 2 当官的羡慕经商的,经商的认为当老师好,这是一种()现象。A、错位 B、互补 C、愤世嫉俗 D、围城 D 3 人是孤独的,只要找到了另一半就能摆脱孤独。()× 4 婚姻家庭文明的困境,本质上是一种两性关系的格局对立。()√

7.3婚姻是平淡的 1 婚姻的脆弱体现在()。

A、一方身体突然变差,另一方不愿意照顾 B、家庭突然变得贫穷导致离婚 C、一切都转化成物质来计算 D、以上都是 D 2 婚姻是脆弱的,夫妻二人只能同甘不能共苦。()× 3 有些人感悟幸福的能力太低,是由于他们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4 没有激情的爱,比较理想的结果是转变成()。A、友情 B、亲情

C、普通的爱情 D、和平离婚 B 5 爱情中把所有东西都换算成物质衡量,是()的体现。A、精打细算 B、筑牢爱情基础 C、物质的极端化 D、使爱情更长久 C

7.4相爱中的矛盾和冲突 1 如果一个人喜欢自由,以下表达爱意的方式合适的是()。A、每天打电话询问去向 B、查电话单

C、支持她去和朋友聚餐 D、每天写诗并要求回复 C 2 婚姻中必须有一方服从另一方才能维持下去。()√ 3 经营一段婚姻,最重要的是看到()。A、对方的伟大 B、对方的缺点 C、对方的成功 D、对方的脆弱 D 4 功利辩证法表明什么样的人最后能得到大功利?()A、努力争取功利的人 B、超越功利的人 C、每天计算功利的人 D、经常得到功利的人 B 5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干得不好也能通过进入精英圈子嫁入豪门。()×

7.5相爱中的具体问题 1 为了追求个性的独身往往很难坚持下去。()√ 2 异性之间交往时要经历过试婚才能确定对方适不适合自己。()× 3 以下哪种独身方式不是有质量的独身?()A、有固定收入和资产 B、有朋友相伴

C、有稳定的生活和计划 D、有很多流浪的经验 D 4 爱是一种能力,在交往中这种能力体现在()。A、对对方的独占能力

B、为感情的维系提供物质基础 C、为避免审美疲劳坚持异地 D、为对方安排一个好工作 B 5 根据李银河的统计,现在我国同性恋人数有()。A、400万 B、2000万 C、超过4000万 D、接近4000万 C

7.7性在爱情中的问题 1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一个人看清另一个人本质的速度就越快。()× 2 过年过节给前男友发短信说明女生还没有放下这段感情。()× 3 弗洛伊德的结构理论中,“三我”是指()。A、自我、超我、忘我 B、本我、自我、无我 C、本我、超我、无我 D、自我、本我、超我 D 4 在与人交往中,如何识别一个人是否善良?()A、看他是否与朋友推心置腹 B、看他是否愿意送礼物

C、看他在朋友经历苦难时的态度 D、看他对朋友的了解程度 C 5 以下不属于性的能量转移的是()。A、忧郁 B、打球 C、收藏 D、跑步 A

7.8大学生恋爱问题 1 爱情和婚姻的分离性决定了即使婚后也可以正常地表达对其他人的爱。()× 2 随意拿备胎说事的现象折射出()。A、现代人对情感的不庄重、不敬畏 B、两性关系道德的堕落和蜕变 C、个人羞耻心的缺乏 D、以上都是 D 3 在感情上随意的人基本都不会用心去经营婚姻和家庭。()√ 4 应该如何处理分手后双方交往中的误会?()A、听之任之 B、理性解释 C、不再交往

D、严厉批评对方 B 5 感情谈得次数多了,会占用人的()。A、时间成本 B、金钱成本 C、情感成本 D、以上都是 D 6 如果一个人不够朋友,总是以仇抱怨,对待这种人最好的方式是()。A、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B、以德报怨 C、断交

D、以实际行动感染他 C

8.1人口生态问题的表现 1 人口问题不控制会造成资源的紧缺,进而引起战争。()√ 2 以下哪种情况可能不会造成人口流动?()A、婚配 B、战争 C、灾荒

D、户籍管理 D 3 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是()。A、资源问题 B、分配问题 C、人口问题 D、发展问题 C 4 我国人口在60年代就达到了八九亿。()× 5 我国人口分布比较密集的区域是()。A、东部气候好的平原 B、自然环境好的景区 C、土地资源丰富的西部 D、矿产资源丰富的高原 A

8.2人口问题与生态、政体的关 1 神农架原始森林经历了封建社会依然保持完好说明封建社会对生态保护得很好。()× 2 我国铁矿石主要从()和()进口。A、澳大利亚、新西兰 B、澳大利亚、秘鲁 C、巴西、秘鲁

D、澳大利亚、非洲 B 3 在树上钉钉子、系铁丝等行为反映了部分人对生命的不尊重、不敬畏。()√ 4 现在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主要来源于()。A、山西 B、甘肃 C、新疆 D、内蒙古 D 5 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后代生存与环境的压力,这在哲学社会学上被称为()。A、不可持续发展 B、权力不公 C、代际公平D、资源危机 C

9.1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端 1 大学里充斥的各种考试、评优实际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学习自由。()√ 2 自由状态下人最容易觉得没有压力。()× 3 下面哪项不是《自由秩序原理》的观点?()A、自由行成秩序

B、自由是外在的,秩序是内在的 C、自由不是秩序的缺少 D、自由是无政府主义 D 4()是千湖之省。A、湖北 B、江苏 C、浙江 D、福建 A 5 伟大的创造是在()下产生的。A、教育 B、引导控制 C、自由 D、兴趣 C

9.2教育的本真 1 “教育促进个人的独创的发展”是()对教育的认识。A、鲁迅 B、蔡元培 C、陶行知 D、马克思 D 2 马英九认为教育首先要培养人的()。A、公民的素质 B、健全的人格 C、国际化视野

D、终身学习的能力 B 3 蒙台利梭对教育的观点可以概括为()。

A、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B、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 C、教育是“爱的教育” D、教育保证人人享有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A 4 人类的教育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其构成要素不包括()。A、手段 B、目的 C、过程

D、教育效果 C 5 教育要通过人们内心的苦难来推动受教育者的进步。()× 6 在依靠道德约束的私人领域立法并不可取。()√

9.3我国教育的困局及其原因 1 “凡是有生命意志的存在物都是痛苦的”是()的观点。A、黑格尔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叔本华 D 2 哪次会议明确了取消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A、十八届一中全会 B、十八届二中全会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四中全会 C 3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上是平等的。A、地位 B、知识 C、人格 D、权利 C 4 有些人学习不努力,却比努力学习的人成绩好,这体现了教育的不公平。()× 5 公平的社会总是会考虑到社会中受益最少的人。()√

9.4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 我国教育政治化体现在()。A、教育拨款 B、学生社团 C、校团委的设置 D、教育形成产业 C 2 关于政治和教育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教育可以和政治分开,去政治化

B、教育高度政治化会启蒙学生的权利意识 C、教育政治化会导致教育体系的行政化 D、大学的行政化是必然的 A 3 世界各国的教育都高度政治化。()×

9.5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 1 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意识形态是对事物的理解、认知

B、不同的意识心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不同 C、意识形态受外界环境、信息等因素的影响 D、意识形态是人脑中固有的 D

9.6知识分子的困境 1 科学技术的基础是()。A、经济 B、文化 C、教育 D、军事 C

9.7中国教育的出路 1 教育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10.1道德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1 下列选项中,属于道德范畴的是()。A、见到行人被车撞却不上前救助 B、醉酒驾驶 C、公交车上行窃

D、狩猎国家保护动物 A 2 下列对道德的理解,错误的是()。A、婚姻家庭中也有道德规范 B、道德是会进化和演变的

C、道德可以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道德需要国家进行强制要求 D 3 下列行为中,属于违反社会公德的是()。A、泄露企业机密 B、不尊重长辈

C、破坏校园消防设施 D、工作弄虚作假 C 4 贫穷年代道德风尚高。()√ 5 法律约束的范围比道德调整的范围更广。()×

10.2道德失范的原因 1 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社会原因是()。A、政治运动

B、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不完善 C、道德教育空泛

D、法制不健全,政治文明程度不高 C 2 影响道德的因素是什么?()A、经济 B、文化 C、教育

汉字的民族文化透视 篇6

汉字记载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每一个汉字都蕴涵着思想文化信息,是汉语文化的滥觞和源泉,凝聚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因而汉字自然成为一种可直接“视读”的“活化石”文字。

一、窥探社会发展的脉络

陈原先生说“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是另一个变数。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变化,这就是共变……语言一定会随着社会生活的步伐而发生变化”,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会折射到语言中来,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一定会在汉字身上留下烙印。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1.母系、男权时代的痕迹

“母”,象形字。突出两乳;乳,养育生命、繁衍人类之根本;或解释为盘起一条腿,怀里抱着一个孩子。无论哪种解释,都尽显母亲的慈爱与善良、胸怀的宽阔和包容。这一切成就了人类,延续着生命。因此母亲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崇高伟大的,常常把大地、祖国比作母亲。“姓”,形声兼会意,《说文解字》曰:“人所生也。”母系氏族社会,散在的群婚使“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及时生育下一代,并把他们哺养成人,对早期族群的繁衍、部落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女性在当时拥有绝对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就把部族女首领的“姓”作为自己部族的代称,所以中国最早的姓差不多都带女字旁,代表了华夏民族姓氏的来源,如姬姓、姜姓、姚姓、姒姓、妫姓等。只有到了后来,“姓”才成了父系血亲关系的标志。“字”,在房里生孩子,生了孩子自然要养育、抚爱;这里的“孳生”之义,也可以用在根据本名扩展或延伸的别名——“表字”上。《说文解字》中的“字”,同样是由独体字“文”繁衍出的合体字。

“女”,像屈膝交手状,表明女子多从事室内劳作,诸如做家务和生儿育女。有些方言就称妻子为“我家里的”、“屋里的”。“男”,《说文》解释为“用力于田”,指出男子主要从事野外体力劳动。从“男”和“女”的字形构造可以看出,“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是由自身条件决定的。提倡所谓“男女平等”也只能是思想意识或观念上的,不可能真正达到社会职能的平等。

“家”,有豕方为家。“家”记载的是以父系血亲关系建立起来的、固定的、最小的社会单位,这是男权的象征;另一层意思,说明生产力较过去有很大的提高,猎取的野兽吃不完,还有多余的粮食拿来喂养,圈养的家畜成了“家”的标志。男性以其强壮的体魄、不竭的力量,已取得了绝对的社会权力和主导地位,在“家”里被尊为“当家的”、“掌柜的”,因此,男到女家被称作“入赘”,视为很不光彩的事,“嫁娶”的“娶”形声兼会意,自然是男“取得、获取”女,女“嫁”给男了。“安”,俗话说,男人家里娶了媳妇就安心了,也可解作女人在家里就安全了,总之“安”有安定之义。这个“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分别送行时祝人“一路平安”,晚上临睡前向亲人道一声“晚安”,父母总希望子女一生“平平安安”,子女则祝福父母身体“安康”,心情快乐,甚至送葬时也要祝愿死去的人“安息”。还有很多地名、人名用“安”蕴涵吉祥幸福之义,如安阳、安源、安庆、安化,等等。

2.武器与工具的转换

自古以来,人们为占有地盘、扩充权利、抢夺地位,明枪暗箭,战火不断。远古时期拉“弓”放“箭”,“矢”中的是野兽,为的是果腹御寒,或抵御猛兽的袭击以保存自己;后来以“矛”刺“盾”,挥动“干戈”,“兵刃”相加的是人身,并以“取(手捉左耳,以示获得)”得的多寡定胜负。“伐”,一人侧立而以戈断其颈。“征战”、“讨伐”,戈刃于人颈,战场常见,刑场亦不足奇;砍人之颈为伐,颈被砍还是伐。凡带“戈”的汉字都与武器、战争有关。“武”,从戈从止;止,趾也,脚走动的意思;表示用“武力”干预,表现为勇猛“威武”。“戍”从人从戈,人拿“戈”“戍守”边疆,守卫京城的“卫戍”部队。这里没有长枪短炮,没有现代化的军事装备,反映的是古代的军事生活。

在古代武器与工具没有严格的界限,《水浒传》中李逵的大板斧拿来杀人就是武器,拿来做工便是工具。所以,“斤”在“斩”中是古代的一种酷刑,《说文》云:“斩从车斤,斩法车裂也。”而在“斧”、“匠”中则是斧头。“新”通“薪”,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伐木砍柴,“析”用斧头砍木,故可以“剖析”、“辨析”、“分崩离析”。“斫(zhuó)”用刀斧砍、削石头,“斫木为舟”、“斫鼻”。“折”,以手为斤,读zhé,“折断”、“打折扣”、“曲折”;而折(zhé)过了头,则要“折(shé)”了。

姓张的祖先发明并制造了弓箭,后人以此职业为姓,成为百家姓中一大姓。放箭首先要拉“引”弓弦,使弓弦“张”开,“剑拔弩张”,后引申出铺张、放肆,“张牙舞爪”、“虚张声势”、“气焰嚣张”。弛,与“引”相反,弓解也。弓不用时为了保持它的弹性,要解开弓弦,不必一直绷着,故“弛缓”、“松弛”。

二、溢于言表的审美观念

1.吉祥美好、友善诚信

“文以载道”是对传统语文的要求,其实汉字里就承载了许许多多的“道”,渗透了许许多多的道德观念。人们在识汉字的同时,就可以获得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洗涤。

“羊”在汉族人看来,是那样的温顺、善良,所以常用“羊”组字表示“吉祥”、“美好”。“美”,羊大,从视觉上让人感到肥美、丰润,引申出美好、满意等义,“美德”、“赞美”、“美满”。“善”,“善良”、“善事”,结局圆满,“善始善终”。“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祥”,吉祥如意。(表贬义的只是极个别的,“佯(假装)”、“恙(忧、疾病)”。)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倡导以“和”为贵,以“忍”为上。“忍”,《说文》视作形声字,从心刃声,有人新解为会意字,中国人心上插刀还忍着,颇合乎中国的实际。孔子《论语》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处世哲学。一个大大的“忍”字挂在许多人家的书房里,作为座右铭时常提醒人们宽容大度、息事宁人。

2.“女”字旁的审美情趣

“妙”,妙龄少女;引申出“奥妙”、“精妙”、“美妙”、“妙不可言”。“好”的意义很广,优点多“完美”、“美好”;友爱、和睦,“好朋友”、“和好”;健康无疾病“身体好”,病体痊愈“病好了”。还有许多赞美女子的字,如话语“婉转”,谈吐“娴雅”;“姣美”容颜,“嫣然一笑”;姿态“婀娜”,“妩媚”动人;舞姿“婆娑”,袅袅“婷婷”。当然也有封建意识对女子的玷污,“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嫉贤妒能”、“奸诈”、“贪婪”;“妖冶”女人,明“妓”暗“娼”。

三、社会风气的映现

1.酒桌上的钱权交易

时下人们常常指责社会风气败坏,吃喝成风,领导干部们也牢骚满腹。其实这种风气古来有之,并不是今天才盛行,汉字就是明证。“酒”,形声兼会意,酉,发酵用的坛子;水酒水酒,酒中掺水,不掺水何谓酒?

2.先民敬神的遗风

“神”在汉民族潜意识中是至高无上的,它掌控着世间万事万物的吉凶祸福,因此人们敬神畏神。“示”,天通过日月星的排布构成某种天象,以表现出吉凶的征候阐明神的意愿。“祭”,手持肉祭神,祭“祀”唱“祝词”,是对神的赞颂,“祈祷”神灵“保祐”,“福禄寿喜”、“吉祥如意”,避免“灾祸”临头。“社”,土神,地大物博、丰衣足食,“社稷”强大。“礼”,内涵丰富,既指祭祀的“礼节”、“礼貌”,又涵盖了人伦及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行为准则,“仁义礼智信”是人们的道德规范。

四、随生活习俗改变而改变的一些现象

查《说文》,竹部的汉字共有147个,为何如此多呢?据统计我国有370多种竹子,约占世界竹类的三分之一。古代北方气候比现在温和,黄河以北地区还盛产竹子。远古女娲用竹做“笙簧”,后羿用“弓箭”射九日,殷商的“竹简”绵延了两千多年,这一切都在汉字中留下了竹文化的鲜明印记。“册”,古代编在一起用于书写的竹简,今天还用来指装订好的“画册”、书本(“第一册”)。“扁”,从户从册,即“户口簿”。改动竹简上的文字要用刀“删除”、“删节”。

现在的“纸”是用竹质和木皮等制造的,但是当初造字时纸字是从糸的。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在东汉蔡伦没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质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汉字字体从甲骨到金文再到篆隶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笔”和造纸工艺的变化。甲骨文方笔多圆笔少,是刀笔决定的,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自然笔画丰满粗壮,只有用了“软笔”,才可能写出屈曲圆转的篆书,又由于纸的出现,才产生了汉隶的折笔和蚕头燕尾,也才造就了横平竖直的楷书、姿态灵活的行书。

总之,汉字中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古代乃至现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民族风情等等。在识字或教学中若能揭示出文化元素的内涵,使识字不再是纯符号的记忆,教学也不再是单一的理性说教,那么字义充实,笔画丰满,教学生动了,学起来也富有情趣了。

中美文化透视浅议 篇7

中国相对安静、内向、保守, 他们是集体主义者, 奉行中庸之道, 而且极其重视“面子”、“名声”;而美国则往往外向、活泼、开放、直率, 是注重实际利益的个人主义者。

1.1直率与中庸

美国人总是直击要点、直奔主题, 这种直率也是他们显著特征之一。他们重视予以公开讨论所遇到的问题, 虽然这种公开方式会使其他人陷入尴尬境地。他们绝不屈从折衷的方式, 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和自己意见相悖的人争论。源自希腊的美国文化注重现实, 他们关于自然法的知识来自于一些假设, 在寻求验证的过程中, 更关注演绎和推理。由于在区别事物及对立面方面有悠久的历史, “one or the other”已成为他们的思维模式, 很少会有“both…and…”的说法。

长久以来奉行儒家“中庸之道”的中华民族,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极其注重和谐与平衡。在不破坏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他们往往会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双方利益以避免出现内部矛盾。

著名作家鲁迅曾提到过一个典型例子:如果有一个人觉得屋里光线太暗想开一个天窗, 那么肯定所有人都会反对他。然而, 如果他是想把整个房顶掀掉, 那么那些人将会尽力劝说他开一个天窗。这就是所谓的“中庸之道”, 也就是避免走极端。孔子说过的“执两用中”, 以及“过犹不及”等也都是阐述的这个道理。 (1)

以上因素都导致中国人个性比较温和、圆滑。中国人是用保守和模糊的词语迂回曲折的把观点表述出来。他们通常长于谈话艺术而且会照顾到对手的面子给对方留一些余地。就像古谚中提到的“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等, 都是这种观念的写照。

1.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崇尚个人至上的美国人认为人应该为自己而活。集体主义不能超越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利益;人们应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没有人可以干涉或控制;寻求个人发展、谋取个人利益是合情合理。

个人主义带来另一个特征:独立。独立对美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孩子很小就被培养独立意识, 被鼓励独立吃饭、穿衣、挣钱等。在美国家庭家长几乎从不为孩子做决定, 只和他们进行讨论并给出一些建议。美国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负责,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支配的命运。 (2)

中国人是非常重视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者, 认为社会利益、民族利益甚至家庭整体利益远远高于个人利益, 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 在必要的情况下, 应该舍弃甚至牺牲个人利益。“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很受推崇, 拥护集体是大部分人的价值观。于到家庭这个小集体而言, 家庭和父母是年轻人的生活中心。为了方便照顾老人, 年轻人喜欢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 也不可能早早地使孩子独立门户, 尊老爱幼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帮助孩子明辨是非, 不可避免的干涉孩子隐私, 这就导致孩子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 自然独立性就稍差。

中国有谚曰:“在家靠父母, 出外靠朋友”,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也说明了相互依靠、集体主义的重要性。

二.中美文化的起源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度, 与具有悠久古老文明历史的中国不同。美国由外来移民组成, 有源自希腊的文化, 因此, 在分析中美民族性格差异的起因时, 不可避免地要对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渊源—希腊文化做比较。

2.1中国文化的起源

从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来看, 华夏文明多发源于各大河支流土壤肥沃的三角洲地带, 这也是我们祖先选择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原因。 (3) 中国的大陆性气候进一步确保了这种生活方式的发展。农业活动要求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常辛苦, 再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 使得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艰辛, 因此, 他们的内心活动更多些。

由于地理因素, 奴隶社会的农业经济首先在中国产生, 手工业、商业处于辅助补充地位。在古代由于对农业的依赖性, 使其地位远远高于商业。认为商业会带来贫穷, 涉及财。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古代, 兴修水利关系到农业的丰收, 农民的温饱, 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单个家庭无法完成, 优于农户的社区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基于血缘、姻缘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强。 (4) 以农业为中心的社会, 人们在自家的土地上耕作, 对土地的依赖性也加强了个体对家庭的依赖性。中国人从捕猎转向农业, 同时为了避免所有物被外族抢掠, 住在紧密的社区中迅速繁衍。

2.2美国文化的起源

美国文化源自希腊, 可以首先从希腊文化的特征来寻求影响美国民族性格的各个因素。

希腊临地中海, 其海面相对平静, 由于每个海域距陆地不足50里, 可以说是航行的天然训练基地。即使古代装备简陋, 船员自由航行也很方便。海洋是希腊和外部世界联系的重要渠道。这种天然便利对希腊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商业化倡导的自由、开放、自主极为盛行, 商业文化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航行时, 人们必须同巨浪及恶劣天气作斗争, 这也是美国人热衷寻求自我发展, 及冒险精神的重要原因。商人同外界频繁交往时获得了丰富的阅历, 使他们乐于接受一切有价值的事物。商业的繁荣同样鼓励人们追求个人利益, 这也是美国人关注个人利益的渊源。商业成功与否取决于个人能力, 因此美国等西方人急于求成, 想迅速赢得利益以展示自我能力。

中美民族性格有很大差异, 但差异不能作为评论文化优劣的标准。文明程度、民族性格并没因此产生高低之别, 文化也并非亘古不变。 (5) 因此双方要取长补短, 提高合作水平,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和进步。

摘要:中美民族性格存在着极大差异, 前者相对安静、内向、保守, 他们是集体主义者, 奉行中庸之道, 而且极其重视“面子”、“名声”;后者则往往外向、活泼、开放、直率, 是注重实际利益的个人主义者。了解两国民族性格差异, 才能更好的从文化起源上进行分析, 增进两国经济文化交流, 加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关键词:中美,民族性格,直率与中庸,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起源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王恩铭.美国文化和社会.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3

[3]何东亮.浅析民族性格的成因.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5.2.

[4]张凯.美国人和中国人.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3.

从文化外延透视日本的生态文化现象 篇8

一、日本生态文化概述

日本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是森林、海洋和自然风光资源丰富的群岛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人民傍海而渔,依田而耕,其生存和生产几乎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这种生存的需求促使日本人对自然形成了独特的情感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即生态文化。日本的这种生态文化根植于自然界,通过人类的劳动转化成各种不同的形式、形态展现在美术、文学、庭园艺术、茶道、花道、饮食以及风俗习惯等多个领域,千姿百态,但有着共同的精髓,概括即为和式美学,本质则是一种生态美学。这种生态文化基于自然对人的恩惠而产生,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不断扩展,内容不断丰富,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提高了日本国民的修养,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日本生态文化的思想渊源

上古时期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孕育和初步形成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日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心理逐渐形成,这为日本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原始的基础,这当中不乏对生态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化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对自然即敬畏又恐惧。

为什么日本的生态文化会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恐惧呢?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接合处,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外加这一时期生产力极度低下、科学技术还未萌生,人在自然面前扮演的是逆来顺受的角色,在这种自然条件下,人们心中逐渐萌生了对自然的恐惧,祈求丰年,惧怕灾年,这是人类生存的需求。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得到提升,手工技术、耕作技术都有了进步,艺术开始孕育,原初的美意识萌动。艺术是带有浪漫特质的文化,逐渐把人们的目光引入自然中绮丽、让人神往的一面。这是要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才能形成的现象,这种烂漫的文化与现实环境的碰撞,让人在自然面前,由单一的敬畏和恐惧过度到即热爱向往、又畏惧卑微。这种思想感情对以后日本民族的影响极其深刻,生态文化也是其中一个方面。当时人们对自然复杂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日本民间神话中体现出来。

历史文学作品《古事迹》中记载 :神代之初,天地始分,生成高天原的诸神 :首先是代表宇宙根本的天之御中主神 ;其次是代表宇宙生成力的高御产巢日神和神产巢日神 ;这三位天神称为造化神。然后天神赦令伊邪那崎和伊邪那美男女二神不仅生产了日本诸岛、山川草木等众神,还生下了支配这些岛屿和天地万物的天照大神——太阳女神。因此大和民族以太阳神为始祖。

诸如此类的日本民间传说数量十分之多,以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例。这则故事,可以说是围绕着“神”这个角色展开的,赞美了创造一切的天神,并歌颂太阳为自己民族的始祖,可以说,“天照大神”即是大自然的代表。日本人民深信在自然界中有更强大、远胜于人类力量的某种存在,他们虔诚的信奉并敬仰着这种存在,为了把这种抽象的事物表现出来,民间创作出了这样的故事,把这种存在寄托在了像“天照大神”这样的人物身上,通过对他们的喜爱表达对自然的热爱。这是日本人民最原始的自然观,也是生态文化的渊源之一。

三、生态文化在各领域中的升华

(一)“灰空间”里的建筑哲学

“灰空间”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它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色彩的灰,另一层含义指由室内向室外的过渡空间。第二层含义中的“灰空间”,即是那种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公共的中介空间,在实际建筑中,多使用外廊,庭院等设计来体现这种灰空间。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说过 :“这种空间被看做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灰空间”的使用反映出了日本人民渴望与自然交流,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特点。

(二)从庭园艺术看日本生态文化

日本园林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等。

如果用几个词来概括日本园林的特点,那么可以概括为 :清新、自然、返璞归真、精致。

清新 :从颜色上看,日式庭院多使用石板青、石灰色做基调,在小面积或点状装饰翠叶绿、樱花粉或嫩黄等鲜艳的颜色,给人以眼前一亮,神清气爽的视觉感受。

自然 :从设计风格上看,日式庭院回避人工雕琢的痕迹,讲究“自然之中见人工”,不同于“人工之中见自然”的中式设计理念。

返璞归真 :日本园林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 , 创造出能使人心平气和、返璞归真的心灵感受 , 这也是日本园林耐看、耐赏、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 这种园林气氛的营造,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精致 :日式园林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小而精致。日本人对于“小”和“精致”的执着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受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是日本独特的自然文化造成了日本人民对美的独特的心理感受。

(三)巧夺天工的花道艺术

日本花道最早来源于中国隋朝时代的佛堂供花,传到日本后先后产生了各种流派,并成为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日本人之所以如此热爱插花艺术,与他们独特的文化背景以及自然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日本人认为是神创造了日本国土,万物皆有灵性,山川草木、一树一花之中都存在神灵,尤其是鲜花,是万物之灵的故乡,可以说花道是日本人迎接神灵、与自然沟通的一种方式。

花道并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它通过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来追求“静、雅、美、真、和”的意境。花道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日本人喜欢用景物铭志,花更是日本人所青睐的对象之一。日本人给不同的花赋予不同的含义,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绪,如梅花象征高洁与坚毅,兰花高雅,牡丹雍容华贵,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而樱花在日本人心中更是百花之首,是大和民族的象征。

四、生态文化存在的意义

生态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实践过程中,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精神食粮和道德标尺,对人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 :

(1)提高国民修养,推动社会文明

生态文化及其衍生文化极大地提高了日本人民的文化修养。例如,生态文化与文学融合,在和歌、俳句以及许多文学著作中产生了优美的自然描写,景物描写,产生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让文字成为人类表达情感,歌颂自然的载体,同时也推动了文学发展 ;生态文化渗透进文学、绘画、建筑、艺术等领域,提高了人民在这些方面的修养,也成为一些民间艺术的源头,它促进了社会文艺氛围的浓厚化,推动了社会文明。

(2)丰富人民生活

“文化”这一事物没有形状、没有颜色,看不见亦摸不到,但他所蕴含的内容却是极其宽广深厚的,生态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范畴,当然也带有这种特点,生态文化在文学、绘画、茶道、花道等领域催生了新的内容和内涵,供人民学习和感悟,人民生活渐渐变得多元化,再不是单一的劳作生产,许多领域渐渐由民间技艺发展成专业学科,这也是现代文明社会与原始蒙昧社会的一大区别。

(3)促进经济发展

生活与图语——透视卡通文化 篇9

说到“卡通文化”, 让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卡通。卡通——英文“cartoon”的译音, 起源于欧洲。《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1.动画片。2.漫画。按照《麦克米伦百科全书》其词义有:1.草图。为绘制壁画、画架画、花毯或镶嵌画而预先描绘的全尺寸草图或彩图。2.通称漫画。非现实主义的肖像或形像画, 将一个人最易辨认的特征画成滑稽的肖像。1871年,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 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当一种文化在我们周围长时间停驻, 难免就对当代人的思维、习惯乃至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现代卡通艺术包含了三个相互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艺术体系, 它们分别是幽默讽刺画、连环画和动画片[1]。而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媒体的不断更新, “卡通”的含义也逐渐宽泛起来。各种卡通广告、卡通影像和图文在不断扩张, 直至渗透到各个领域当中。在这里我们就生活中卡通文化传播的几种表现和图语特征做几点总结:

一、卡通文化在生活中的传播表现

(一) 卡通广告

“卡通广告”泛指引入了卡通元素或者使用卡通手法所创作的广告。卡通有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和特点, 也有其特定的消费群体。使用卡通进行商业化宣传也成了商家的独特手段。一部受欢迎的卡通片播出后, 当其中的一些人物角色成为大众的追捧对象时, 商家也会不失时机地推出连环的系列周边产品。更有商家借用这些卡通人物形象作为自己企业的“形象代言”, “卡通明星”也由此诞生。在卡通被今天的大众广为传播和接受的同时, 很多企业也利用卡通效应来进行宣传。例如最近的交通警察卡通形象, 它利用活泼、时尚的卡通人物来代表民警形象, 用于宣传交通警示语。用卡通的形式替换传统生硬式的标语, 这让广大群众更易于接受。借用卡通本身所具有的天然亲和力来拉近诉求对象, 同时也起到了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

(二) 卡通用品

如果你还只是把卡通用品界定在卡通周边产品的范围内, 那你就错了。从限量版的凯帝猫手机、爱心熊即米奇手提包, 从电子产品到印有卡通图案的T恤, 从玩具到游戏, 甚至是生活小物件, 形形色色, 可以让你目不暇接, 小到玩具, 大到奢侈珍藏品和家具。读图时代的到来, 让图形与我们相伴相随, 作为图形分支的卡通图形也无处不在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甚至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你可以看到一个“Hello Kitty”迷的屋里, 从睡衣到拖鞋, 从灯具到被褥, 再到卫生间都是全套的“凯帝”装备。一个上班族的桌上摆着“草莓棉花糖”手办, 手机上是“黑白猪”的贴图, 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卡通文化的影子。当这些卡通用品不再是小孩子的专利时, 卡通也就不单纯作为物品被人们所使用, 而是作为一种心灵的慰藉, 唤醒人们对童真、对自然、对美好生活愿望的追求。因此卡通用品在成人的世界里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 卡通一代

1996年, 黄一瀚推出的装置艺术《中国棋盘——美少女大战变形金刚》, 表现了卡通一代的生活现状和精神状态, 也提出了“卡通一代”的概念。对卡通文化的或褒、或贬, 都透露出了对这种被外来文化侵蚀的“中国卡通文化”的忧患意识。“卡通一代”很“卡”、很“Q”, 他们崇尚自由、玩世、朋克、张显个性, 带着强烈的个人特征和特定的生活方式。他们是被这个物质化的社会和符号化的图语世界所俘虏的一代。在这里我们并不对这种东西文化的冲击做评判, 而是找到打开这个结的方法, 就卡通文化本身做一个探讨。卡通一代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受到了卡通文化的影响, 在他们的生活中“卡通”无处不在。面对这种情况积极运用卡通文化效应服务大众, 吸收多元文化精华, 创造属于有自己民族情节和宣扬本民族文化的动画才是中国卡通的出路。

(四) 互联网

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功能, 再次让我们领略到了网络的快速与便捷。计算机的进步, 新的软件开发和方便快捷的操作界面让中国的网上动画一时之间风起云涌。特别是最近几年升温的flash动画, 利用这种工具, 可以让更多的卡通爱好者投身其中, 并作出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 其数量之多, 传播范围之广, 让人惊叹。网络动画的空前盛行和互联网的便捷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卡通文化的发展。反过来, 我们看一下这种文化传播在现代人身上的体现。有人说“新生一代”离不开的两件工具:手机短信和QQ。可以说网络造就了新的大众文化传播语言:聊天工具上的小动画;多变的“QQ”表情;电子信件。我们习惯了用图形代替文字, 表达心情, 用小小的图标对千里之外的朋友传达自己的心情和信息:一张图片, 一份小小的电子贺卡, 一段小的祝福动画等等。可以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了卡通文化的传播。

二、卡通的图语特征

在卡通的背后, 它又是靠什么吸引着这样庞大的消费群呢?是什么让他们热情高涨, 又是什么影响了大众文化?我们就卡通图语的几点特征作一下分析:

(一) 国际性

卡通没有国界, 甚至突破语言的界限在全球传播。我们随处可见的一些卡通标识、导向牌等等, 都以卡通典型的符号化特征来传播信息。迪士尼的经典之作《猫和老鼠》, 这是一部从1960年出版至今一直都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卡通片之一。整个片子没有过多的旁白, 只是靠大量的肢体语言和噱头戏来完成, 但是即使是没有翻译的原版动画, 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中人物的丰富表情和夸张动作来解读它。卡通没有国界, 更没有年龄限制, 它的传播受众并不局限在青年和儿童之间。近年来, 一些成人也热衷于卡通、漫画。国产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就是成功的一例。这个以狼、羊争斗为主线的动画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而剧情的轻松、幽默也让这部动画达到了最高收视率17.3%的好成绩。而同《喜羊羊与灰太狼》一起开发的周边产品, 也深受喜爱。

为了开拓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 有的动画公司不断挖掘更多元的文化和资源, 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像迪斯尼的《花木兰》就是借鉴中国“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白雪公主》则来源于德国民间文学《格林童话》;《森林王子》改编自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凯普林所写的名著《丛林奇谭》。但是迪斯尼所制作的《花木兰》, 并不是完全中国化的, 而是将这部中国的故事美国化了, 其中人物造型虽然运用了中式的造型, 而人物性格以及动态则是完全的迪斯尼式的表现, 这种多元文化及元素并存的后果, 则是为更多的国家和民族所接受。

(二) 概括性

图形设计的表现手法和意识日趋多样化, 图形语言被注入了信息时代的许多特征:如更加高度浓缩的观念, 更具强烈刺激的视觉传达功能, 更加强烈的感情色彩, 更具多维的幻觉空间感情等。卡通这种强烈的符号化特征也适应了现代文化传播的特性, 迎合了当今快餐式阅读的需求。它直观、概括、色彩亮丽, 人物性格鲜活。这种高度概括的形与色正是打动人们的因素之一。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形象, 就是对奥林匹克五环、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的概括。它将大家所熟知的形象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通过高度概括而融入这组卡通形象当中。在名字的选取上也重新赋予他们中国人美好的寓意, “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 通过谐音的方式表达出中国人对奥运会的渴望和热情。综合起来, 这五个卡通形象无论从形、色还是音上都包含了深刻的含义和美好的祝愿。而这些形与意的高度概括, 都是卡通当中最常用的手法。

(三) 趣味性

卡通无论从造型还是情节的筛选上都透露着它的趣味性。卡通能实现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情景, 以夸张、奇幻、题材多样来吸引大家的目光。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越来越单调和乏味, 而卡通人物形象可爱、有趣、超越现实的英雄主义或叛逆形象, 往往填补了生活中的空白, 让漫画实现心中的愿望, 消解生活中的压力与烦闷, 因此娱乐大众成了卡通最大的功能职责。它没有教条式的说词, 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 只有单纯的人物形象, 单纯的娱乐和轻松休闲。弯弯的一部《可不可以不要上班》, 在出版两周就突破了50000本, 让学生和上班族爱不释手。人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消费, 同时也在精神层面上消费。正是生活越来越忙、越来越单一化的人们承受了过多的生理和心理重荷, 需要通过卡通这种幽默, 诙谐、调侃式的方法来缓解心理的的压抑和烦躁, 追寻工作之余的片刻闲暇, 寻找儿时的回忆。

三、结语

当前的世界经济随着全球化统一市场的形成, 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世界各地的文化生活、艺术观念乃至生活方式都在受到这种趋势越来越深重的影响。卡通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会以更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对大众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都会产生相当的影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卡通的魅力和优势, 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图形文化和视觉语言, 使卡通文化更好地得以传播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刘健.映画传奇:当代日本卡通纵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2]宫六朝.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2

宋城赣州地名的文化透视 篇10

一、方位·标识·纪念———浅表性文化内涵的地名

宋城赣州大量地名的命名意义一看便知, 它们或表示地理方位, 或起标记作用, 或含纪念意义, 可以分为以下方面。其一, 以所处地理方位命名的地名, 如西郊路 (以居旧城西郊而得名) 、东郊路 (以处旧城东郊而定名) 、南市街 (以处赣州城东南隅得名) 等。这些通过常规方式命名的地名数量极大。其二, 由城门名演化出的地名, 即将街道所连接的地方为名, 如小南门 (因其直通旧城小南门而得名) 、小南村 (以居旧城小南门外而得名) 、西津路 (因其通往赣州城西津门而得名) 、南门口 (地处旧城镇南门的出入口, 解放后, 随着镇南门的南段城墙的拆除, 人们为了纪念镇南门, 而取名南门口) 等。其三, 以祖国疆域省市地名命名, 如北平路、南京路、东北路等。这种命名方式在其它城市中也大量存在, 但此街道与彼省市并无丝毫联系, 只是起到纯粹的标记作用。但在赣州的这类地名大都产生于民国时期, 用以怀念祖国沦陷的大批疆土。其四, 以姓氏和人名命名, 如罗家巷 (居民原多罗姓, 建有罗家祠堂, 巷以此得名) 、曾家巷 (以巷内居民多曾氏而得名) 、梁屋巷 (巷内原为梁氏集居故名) 、雷屋巷 (以巷内住雷氏大户而得名) 、吕屋巷 (因巷内住一吕氏大户而名) 等这些地名表示该姓氏的人及家族有首居这户地段的意义, 或为其土地的拥有者, 或为街巷里分房屋的业主及其家属等。这些地名大多为口头流传, 能因之追溯其源而古风犹存。

二、认同与淘汰———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地名

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地名要受到民众的认同和时代的检验才能流传下来。宋城赣州存在不少因特征事物而得名的地名, 如寸金巷 (因近涌金门码头, 古代属繁华商业区, 地价昂贵, 寸土值金, 故名) 、三潮井 (巷中段南侧有井, 日涌三次, 故名) 、丝发巷 (以巷狭小得名) 、扁担巷 (以巷两端小, 中间大, 形似扁担得名) ……它们生动、形象、上口、易记、富于独创性, 往往是民众自创流传而来的地名, 极有乡土特色, 有些因知名度而成为地片名称。还有些地名富含时代特征, 但如果产生于伟大的时代, 这些地名便受到人民认同而永世流传, 如产生于民国时期的新赣南路 (以“新赣南建设三年计划”得名) 、建国路 (取“抗战必胜, 建国必成”之义) , 产生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红旗大道 (取“高举三面红旗”之义) 、八一四大道 (为纪念赣州解放十周年) 、文明大道 (因正值党中央号召加强“两个文明”建设故而得名) 等都是优秀的富于内涵的地名。唯有产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量地名, 如反修路、胜利路、东方红大路、革命路、红卫路等, 既雷同又乏味, 均遭到人民的厌恶、唾弃和拒绝, 终归昙花一现。

三、名人·大事·经济功能———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地名

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地名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人物地名, 它成为流传在口头上的对人物的历史纪念碑, 所以命名比较慎重且受时代意识形态的影响, 因而人物命名不多, 而且今后一般不再提倡以人物命名新街道。宋城赣州人物地名中大都是在本地区有相当政迹或是具有很大影响的人物, 有些则是以此人物的官职命名, 如文清路 (以宋代赣州籍理学家曾几谥号得名) 、濂溪路 (纪念宋代理学家周敦颐) 、阳明路 (因路侧王文成公祠, 为纪念明代理学家王阳明而定名) 、尚书街 (为明成化进士、工部尚书董越所立尚书坊得名) 、宫保府 (因巷内原有明末谢升立的宫保尚书坊而得名) 、杨判巷 (相传明代一杨氏通判住于此而得名) 、中山路 (纪念国父孙中山) 等, 流传着的地名以示后人对他们的追怀垂念。

此外, 还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地名, 如解放路、八一四大道等, 以及反映城市经济成分的地名, 如烧饼巷 (因近旧城闹市区, 巷内多烧饼摊店, 故名) 、柴巷 (明末清初, 巷内多经营柴禾, 故名) 、华萼巷 (以其经营花木, 并在其中有华萼坊而得名) 、达龙巷 (因巷内居民多以打砻 (制作磨谷去壳工具) 为业, 故名) 、瓷器街 (巷内多经营瓷器制品) 、纸巷 (以巷内店铺多经营纸业得名) 等, 共同记录了宋城赣州的历史和商业的繁荣。

四、深藏的价值与趣味———隐性文化内涵的地名

具有隐性文化内涵的地名一般是古地名, 有历史价值, 其内涵具隐蔽性, 其得名由来往往联系着历史、地理变故, 附载传奇、传说故事, 甚至有的还被讹传得面目全非而赋予了多种新义, 使其原义隐蔽得更深, 因而更富趣味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其一, 地名中隐含历史上地理的变迁。如章贡路, 因古城赣州北宋时曾名章贡;龟角尾, 相传赣州城为龟形, 此地因处于章贡二江汇合口, 形如乌龟尾巴而得名;攀高铺, 因科举时代, 此地多为来赣州应试的考生居住地, 故而美称。

其二, 地名中隐含历史上曾有过的事物。包括着大量因宗教寺庙道观建筑而得的地名, 有许多在古城赣州已消失, 如灵通庙、白衣庵、天一阁、江东庙、太尉庙等, 还有一些保留的也只剩下一个地名去供人想象, 如火帝庙、天王寺、嵯峨寺、恒顺寺、东溪寺、白马庙等。

其三, 有些地名富含故事、名人轶事、风物传说, 往往成为人们的兴趣点, 如太平街、田螺岭、姚府里、新饭店、三潮井、夜光山等。

其四, 有些以美好愿望的词语命名的地名, 表达人们的理想与愿望。人们希望过上和和顺顺、安居乐业的日子, 期望社会安定和平、本地百业兴隆、生活富裕, 没有兵战、械斗, 没有饥荒、瘟疫。如和平路、健康路、兴隆巷、太平街、华兴街等, 这些地名既有祈求和平、安定的愿望, 又有祈求福寿、吉利的愿望, 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盼追求。

其五, 讹传的地名由于有争议性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可以说, 每一个人大脑中都存储着一部地名信息。这些信息主要通过口头流传方式传播并代代相袭, 在传播过程中, 容易谐音走义;民众往往对之有创造性发展而赋予新义;往往因约定俗成而固定下来。这些就产生了讹传的或者因雅化要求而更改了地名。如:“白家岭”传成“百家岭”;“竹树巷”讹传成“竹丝巷”;“幡竿巷”讹为“方杆巷”, 等等。

由此可见, 古城赣州地名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对研究地方的地理物产、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古城赣州地名正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投影, 是我们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佐证。同时, 宋城赣州地名及其所具有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是当地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目前文化旅游成为旅游的热点, 文化旅游越来越被旅游者们青睐, 如江苏周庄、山西平遥古城旅游人数的急剧增长, 这说明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加入到了文化旅游的行列。深入挖掘古城赣州地名文化的内涵, 将对提升古城赣州城市文化吸引力, 引导赣州城市文化的科学发展和赣州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摘要:赣州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它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处, 位于赣江上游。特殊的地理优势使其城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地名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自然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本文在全面收集、整理宋城赣州地名的基础上, 归纳分析其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宋城赣州,地名,历史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魏瀛, 钟秀等.赣州府志[M].清同治刻本.1987年赣州地区地方志办公室重版.

[2]江西省赣州市地名志[M].赣州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印, 1988.

上一篇: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下一篇:微信公众平台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