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输液及应用抗生素

2024-07-30

合理输液及应用抗生素(精选九篇)

合理输液及应用抗生素 篇1

我院2010年12月25日实行医改后门诊量及门诊输液增加, 输液危害和隐患也随之增加, 现将其分析如下。

1 我院门诊输液量增加

2010年12月25日实行医改后, 药物实行零利润, 近几年, 流动人口逐渐增多, 我院7月份门诊量平均每天约250人次, 门诊输液量在160人次, 看病费用相对降低, 患者自己要求输液的也相对增多, 因此输液反应也逐渐增多。如参麦注射液 (四川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和氨苄西林舒巴坦钠 (哈药集团生产) 平均每天用量在200~300支, 7月份发生输液反应多起, 相对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及工作压力, 同时也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2输液及抗菌药物使用误区

目前, 乡镇卫生院滥用输液及抗菌药物现象触目惊心, (1) 态度观念问题, 只知道输液见效快, 而输液的种种危害与隐患被人为漠视; (2) 门槛太低, 与国外对输液的严格限制相比, 在我国输液限制不严, 患者要求输液和使用抗菌药物, 其实是走入治疗误区。

社区感染及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研究 篇2

【关键词】 抗生素;社区感染;细菌耐药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51-01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各类细菌的耐药性有所提高,为临床治疗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分布情况以及细菌耐药情况,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全面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1]。本文探讨了社区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细菌耐药性以及抗生素的应用对策,以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社区感染性疾病患者620例,其中,男性412例,女性208例,年龄在13-84岁之间,平均为(42.6±13.8)岁。其中,246例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38例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79例为急性腹泻,42例为急性胃肠炎,31例为发热,20例其他。

1.2 方法 统计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以及住院前后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同时留取尿液、痰液、粪便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判断标准均参照NCCLS标准进行。测试所用的β-内酰胺酶纸片均由美国BBL公司提供。

2 结 果

2.1 抗生素应用情况 本组患者均曾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应用率为100%,抗生素的应用种类较多,其中,头孢类抗生素的应用频率最高,其中,341例(55.0%)应用三代以上头孢类药物,143例(23.1%)应用阿奇霉素等红霉素类药物,74例(11.9%)应用左氧氟沙星,62例(10.0%)应用青霉素。抗生素的给药方法多为静脉输注,174例(28.1%)用药时间<3d,301例(48.5%)在4-5d,77例(12.4%)在6-9d之间,68例(11.0%)在10d以上。364例(58.7%)为单用抗生素,155例(25.0%)为两种抗生素联用,101例(16.3%)为两种以上抗生素联用。

2.2 病原菌分布 本组620例患者中共分离出596株病原菌,其中354株(59.4%)为G+,包括119株(33.6%)金黄色葡萄球菌,92株(26.0%)表皮葡萄球菌,62株(17.5%)肺炎链球菌,56株(15.8%)乙型溶血性链球菌,25株(7.1%)肠球菌。另检出242株(40.6%)G-,包括117株(48.4%)肺炎克雷伯菌,67株(27.7%)大肠埃希菌,48株(19.8%)铜绿假单胞菌以及10株(4.1%)鲍曼不动杆菌。

2.3 耐药性分析 G+:G+中各病原菌对于顽固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5.2%、45.1%、41.3%、37.5%、35.2%;表皮葡萄球菌依次为91.0%、72.2%、36.1%、25.2%、20.1%;肺炎链球菌对各药物的耐药率依次为57.1%、55.2%、51.1%、50.0%、50.0%;肠球菌对于对各药物的耐药率依次为47.0%、37.2%、34.2%、24.3%、21.3%;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对各药物的耐药率依次为47.2%、57.2%、16.7%、18.3%、9.8%。

G-:G-各病原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于氨苄西林钠、头孢唑林钠、头孢呋辛钠、亚胺培南以及氨曲南的耐药率依次为100.0%、83.7%、29.3%、76.3%、11.9%;大肠埃希菌对于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依次为100.0%、87.2%、31.5%、55.2%、7.3%;铜绿假单胞菌对于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依次为100.0%、85.2%、32.7%、17.2%、29.0%;鲍曼不动菌对于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依次为98.2%、86.2%、37.2%、40.5%、10.5%

3 讨 论

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种之一,其中,社区感染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多是由于大量应用抗生素所致[2]。本研究分析了医院收治的620例社区感染患者,研究资料显示,患者的年龄多偏高,而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礎疾病,加之其免疫力低下,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从而引发感染。此外,研究还发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所占比例最高,属于社区感染最为常见的种类,除与患者的基础疾病以及免疫功能相关外,还与居住环境及吸烟等相关,故认为应重视居民居住环境,并倡导居民戒烟[2]

在抗生素的应用方面,所涉及到的品种较多,且应用频繁,本组患者的抗生素应用率达100%,且抗生素联合应用率较高,不仅可导致治疗费用增加,还可引起细菌耐药等。在耐药性检查中,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最高,且对于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普遍偏高,认为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有关。故要求在应用抗生素时,应结合具体病情以及相关生化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因社区条件有限,多无法进行药敏试验或者病原学检查,导致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频繁更换抗生素或者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不仅引起细菌耐药,可将影响体内正常菌群[3]。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感染部位等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轻中度或者局部感染者,可选择生物利用度较高且易于吸收的制剂口服;对于严重感染或者全身性感染,则应予以静脉给药,以快速有效地控制感染,但应注意配药禁忌。在用量及用药时间上,均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多应按照体重以及体表面积计算,同时注意初次剂量应加倍,可迅速起到抗菌效果。用药时间多控制在3-4d左右,切勿频繁更换或者用用停停,以免产生细菌耐药,致使病情反复而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社区感染与抗生素合理应用的探讨与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111.

[2] 朱敏丽.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院内感染和社区感染的病原菌对比与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2):124.

合理输液及应用抗生素 篇3

1静脉输液环境

静脉输液配制主要是在治疗室完成, 治疗室空气及工作台面的洁净度直接关系到配制输液的质量。如果治疗室及工作台面的洁净度较差, 可能会给配制的输液体带来微粒或细菌污染, 从而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现阶段, 部分大医院采取中心配液室[1]的做法, 通过建立高洁净度的配制车间来有效预防。这样可有效的预防微粒或细菌污染所带来的输液反应及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治疗室环境温度不可与输液环境相差太大。如果将温度过低的液体直接输入患者的体内, 会引起患者不适, 甚至会引起输液反应。

2医护人员的卫生

输液配制者操作应该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整洁的着装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可有效预防操作者自身因素带来的微粒、纤维及细菌污染。输液的配制及输液操作需戴手套。以防止污染和自我保护。

3静脉输液相关用品的变化

3.1 配药器具

通常配药工作是由护士以手工的方式完成的, 不但耗时、费力, 而且不可避免的有细菌和多种微粒进入到所配制的液体内。为解决以上问题, 许多护士和研究人员对器具研制以期通过改革加药器具、改进配药的方法, 提高静脉输液配药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2 静脉穿刺辅助设备的改进

常规的静脉穿刺法均在灯光或普通光线下依赖护士的感觉、触觉、视觉以及个人的经验, 穿刺成功率不但个体差异较大, 而且于一些特殊患者, 如外周静脉显示暴露差、循环衰竭者, 穿刺成功率均较一般患者低。多次反复穿刺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与负担, 有时还延误抢救时机。

3.3 输液调速设备

随着输液调节器、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等产品的研制与使用, 实现了静脉输液过程中自动控制;代替了人工操作方法。

3.4 静脉输液相关产品的变化

一次性使用的输液器、头皮针以及输液容器的产生, 有效地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发生、降低了护士的工作强度。此外, 各类输液管道接口、精细输液器的面市、避光输液器等出现以及针头使用后针头处理器及锐器盒的使用, 使得静脉输液过程更为方便、安全、有效。

3.5 静脉输液穿刺工具的变化

目前静脉输液工具分为外周静脉输液工具和中心静脉输液工具。穿刺工具产品种类和性能也的不断优化, 已不再以功能为主, 而是以人体的舒适、造成的损伤最少为目的。另一方面, 随着第1例因针刺伤感染H IV的患者被证实后, 针刺伤受到重视[2]。人们认识到安全输液的对象不应只是针对输液对象, 它还应当包括输液的执行者。

4配液、输液准备及操作

4.1 消毒瓶口及安瓿

要注意消毒时间, 瓶口及安瓿不可残存消毒液及棉签纤维, 以防引入药液, 污染药液。

4.2 配液前检查

应首先检查加液针管的气密性, 如包装袋破损漏气即不可再用;检查活栓的灵活性。加液过程中药物检查不细, 针管检查冲洗不彻底或不当操作, 是造成目前临床上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配制输液时, 为节省加药注射器, 配药人员常把使用同一治疗药品的所有患者的药物, 用同一加药注射器按先后顺序依次加完。如果加药注射器污染, 那么使用同一种药品的前几位患者会出现集体输液反应。

4.3 药液稀释

抽吸空气时最好在无菌的空瓶内进行, 可有效的防止空气中的尘埃及微生物对药液的污染。药物稀释应充分溶解, 并现配现用。

4.4 输液准备

准备胶布置于治疗盘边, 垫小枕, 选择穿刺血管。再次查对药液, 消毒瓶口。检查输液器有效期, 挤压外包装有无漏气, 检查输液管, 并且排净空气。

4.4.1 胶布:

传统医用胶布为氧化锌橡皮膏, 由于个体差异的影响, 部分患者会产生变态反应, 出现黏贴部位起水泡、发红、发痒等现象[3]。使用脱敏、防水、透明胶布等新产品可效地减轻胶布过敏症状。

4.4.2 小枕

小枕作为辅助工具, 可帮助将输液部位相对固定于合适位置。既方便护理人员的操作, 又可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小枕需加隔离套, 以避免交叉污染。

4.4.3 血管选择

随着静脉输液工具的变化以及人们对静脉输液的危害原因的认识, 现在选择血管与输液工具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疗程的长短、输液的速度、药物的特性等选择不同的血管及不同的穿刺工具。一般经颈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可留1~7 d, 中等长度导管可留2~4周, 静脉留置针可留置时间为48 ~96 h, 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可留4周到1年以上。输液时应根据疗程选择相应的穿刺工具。对于化疗药、刺激性强的、渗透压大、毒性大等药物时, 应选择粗大, 血流好的血管[4]。

4.4.4 挂瓶、消毒瓶口

传统的立式输液架和现代的导轨式输液架。保持输液架的清洁卫生, 可减少输液污染。

4.4.5 输液器

首先检查有效期, 超过有效期的不可再用。挤压外包装有无漏气, 外包装已破损漏气的不可再用。

4.5 根据病情调节滴速

如果患者有心脏病或肺部疾患, 输液速度宜慢, 一般30~40滴/min, 以免加重心脏负荷而出现心力衰竭或肺水肿。若患者脱水严重或失血过多引起休克, 则要快速补液, 补充血容量。

4.6 输液后拔针

最佳拔针时机是输液瓶内液体流尽, 输液管内残留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最宜。正确的压迫点在皮肤进针点与进针点稍上方垂直方向, 才可以避免血液渗出。现主张拔针时针头应在无压力的情况下退出静脉, 以减轻或去除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

4.7 静脉穿刺不良反应的处理

在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做好静脉外渗的防治、 静脉炎的预防, 另外还有其他不良反应的预防和积极处理, 如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负荷过重引起的肺水肿、空气栓塞等等。

5小结

现阶段, 静脉输液治疗已经是护理工作中应用最多的一项操作技术。静脉输液护理现在是技术性的、高度专业的领域, 要求具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技术经验。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施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护士必须精通静脉输液技术和临床应用的相关知识, 如液体和电解质、药物学、感染控制、抗肿瘤治疗、肠外营养和保证护理质量措施等。在静脉护理过程中选择合理的相关用品, 并且科学正确的操作。, 只有按照这样的原则去不断实践和提高, 才能更好的完成静脉输液治疗工作, 降低因输液及相关器械操作所带来的安全风险。

关键词:静脉输液,输液反应,静脉外渗,静脉炎

参考文献

[1]李素蓉, 王晓农.建立临床静脉输液配药中心的必要性,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5, 3 (5) :279-280.

[2]冯军.医护人员接触血液与体液的处置.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 (4) :441-442.

[3]江早存.胶布过敏的护理体会,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 (5) :887.

小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篇4

【关键词】 小儿 抗生素 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10-01

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范围广,种类繁多的一大类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对病情的转归,患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当前抗生素滥用情况非常严重,引起很多不良反应,细菌耐药性也大大增加。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广泛受到社会的关注。

1 临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

1.1 无论感染还是非感染疾病,只要有病就用抗生素。

1.2 无论什么感染,都用广谱抗生素。

1.3 无论疾病性质,大都用静脉注射,而且剂量过大,疗程过长。

1.4 不考虑抗生素的抗菌特点,随意联合使用。

1.5 使用一些在儿童期禁用,慎用或已被淘汰的药物。

1.6 与其他药物如病毒唑,维生素等混合在较大量的液体中静滴。

2 滥用的不良后果

滥用抗生素可导致小儿体内耐药菌株产生,引发难以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导致病菌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据报道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2%~100%。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

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必须掌握适应证并遵循安全、有效和经济的原则。

3.1 病毒性疾病或估计是病毒性的不宜用,如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

3.2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应尽早确诊后再对因治疗。

3.3 对细菌感染患儿,选用适宜抗生素,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合适用药途径和合理的间隔时间,同时必须采用各种综合措施。①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及药物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②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③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用药72 h(重症48 h)后可根据疗效,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抗生素;④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用药2~3 d,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3.4 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用药,否则易致过敏和耐药,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药制剂局部使用。

3.5 预防性用药应严格掌握指征,儿科在以下情况下可考虑预防给药:①风湿病:用苄星青霉素预防,儿科剂量60~120万u,每月一次;②流行性脑膜炎:对密切接触者常用SD,SMZco3日;③密切接触开放性结核患者的儿童用异烟肼3个月;④烧伤患者手术前后用药2~3 d;⑤外科手术:于麻醉时用一种抗生素静脉注入,可预防手术后细菌感染并发症;⑥婴儿室中出现细菌感染流行,按病原菌用药预防。

4 常见病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小儿腹泻和小儿感冒是目前最常见的滥用抗生素疾病。小儿腹泻病因较多尽管感染是主要原因,但病原有细菌、病毒、真菌等,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使腹泻加重或迁延不愈。其实,婴儿腹泻的病因除喂养不当外,主要是通过粪便传播使其感染了一种特殊的病毒-轮状病毒所致。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使用抗生素无济于事。因此,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不必使用抗生素,只需注意对症处理。该病病程短,可以自愈。抗生素仅适合于侵袭性肠道细菌感染,如志贺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沙门菌等。对于大便中混有黏液血便,大便镜检白细胞明显增多,伴有腹疼里急后重者需要用抗生素。轻型患儿可选用黄连素、庆大霉素口服,重症者选用氨苄青霉素静滴。一旦出现肠道菌群紊乱或继发真菌性肠炎时,应停用抗生素,给以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乳酸杆菌制剂等。 小儿感冒的病原体大部分也是病毒,抗生素治疗无效。小儿病毒性感冒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也具有自限性,通常病程3~7 d,病毒性感冒的治疗没有特效药可缩短病程。

5 小儿不宜使用的抗生素

5.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有轻重不等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尤其是耳毒性,可引起永久性耳聋。

5.2 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新生长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黄色结合物沉着,俗称“四環素牙”。此类药物还能与骨中的钙结合抑制婴儿的骨骼生长。故8岁以下儿童禁用。

5.3 氯霉素早产儿和新生儿应禁用,儿童慎用。因为此药易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循环系统衰竭称为“灰婴综合征”。此药还可抑制骨髓造血,导致儿童发生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5.4 磺胺类药物早产儿和新生儿应慎用。因此类药物能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黄疸、粒细胞减少等。

5.5 喹诺酮类,12岁以下的儿童禁用,18岁以前慎用。12岁以前人体骨骼的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增殖、肥大、钙化,使儿童不断长高。而此类药物有可能使儿童骨骺软骨细胞提前骨化,不仅影响儿童长高,还易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

5.6第一代头孢菌素儿童不可大剂量使用。因为此类药物肾毒性较大,可引起小儿血尿、肾组织坏死。

合理输液及应用抗生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中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住院的呼吸内科患者200例, 其中男性患者为120例, 女性患者为80例, 年龄在10~80岁, 平均年龄为 (50.5±12.5) 岁。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选取我院中在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住院的呼吸内科患者200例, 对其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用药的方式、出院入院的时间、药敏实验、细菌种类、药物的连用情况、以及对药物的使用频率等进行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为:对抗菌药物的使用人数与使用药物总得病例数之比。

1.3 不合理用药的判定性标准

在抗菌性药物的指导性原则基础上, 将不合理的药物分成为5大类:剂量不足或者是偏大、用药的时间过于长或短、频繁更药、盲目性的使用抗菌性的药物、不合理的重复性用药以及联合性用药。

2 结果

在200例患者中, 有150例患者使用了抗菌性药物, 其使用率为75%。总共使用了8中抗菌性的药物, 总计为30种。在患者中用药的最长时间为一个月, 最短的时间为3d, 平均为 (15.5±3) d。其中150例患者中, 单联用药患者为70例。二联用药患者为40例, 三联用药患者为25例, 四联用药患者为15例。150例患者中, 其中存在着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为18例, 占12%。其中剂量不合理8例, 用药无指征者为3例, 用药的时间不合理为4例, 重复性的用药为1例, 高档次用药为2例。

对于病原菌的分类。其中有病原菌为15种, 有革兰性的阴性杆菌中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等等。革兰阳性的球菌中, 有表皮性的葡萄球菌以及金黄色的葡萄球菌。此外还有真菌等。

3 讨论

在抗菌性药物中, 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奎诺同类、阿莫西林等等一些药物使用率是最高的, 其中对于肺炎性的双球菌、化脓性的葡萄球菌来说, 往往是首选为青霉素, 但是目前的青霉素其耐药性已经明显性的增多, 所以往往是采用内酰胺类以及内酰胺的抑制剂来降低对患者的耐药率[1]。在使用青霉素过程中, 如果效果不是很好, 则应该及时的更换其他的抗生素。其中头孢菌素中的头孢他啶是最多的, 对于第三代的头孢菌素对于肺炎球菌具有很好的效果, 而且其浓度高、作用广, 是防止绿脓感染菌的一种首选性药物, 在相关报道中已经证实, 第三代的头孢菌素对内酰胺酶的敏感率比较低, 因此在治疗内酰胺菌时应该少使用头孢菌素。对于奎诺同类的药物中, 其中对氧氟沙星的使用较多, 对于肺炎链球菌、克雷伯菌、以及铜绿性假单胞菌均有较好的功能与作用[2]。

在本组患者中, 单联用药患者为70例。二联用药患者为40例, 三联用药患者为25例, 四联用药患者为15例。对于联合性的用药中, 需要一定指征, 如果长期用药, 则会引起部分的耐药性者、病因不明的感染者、不良反应者等, 联合性用药则能够起到一种协同性的作用。

在本组150例患者中, 其中存在着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为18例, 占12%。其中剂量不合理8例, 用药无指征者为3例, 用药的时间不合理为4例, 重复性的用药为1例, 高档次用药为2例。此外, 在本研究患者, 有老年患者居多, 年龄在60岁以上, 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这都与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以及抵抗力不足等等有关系, 在使用抗菌性药物时则应该考虑;老人的心、肝、肾等等器官, 及时的对给药的时间以及药物的剂量进行调整, 积极的施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进一步减少老年患者其不良的反应[3]。

此外, 对于联合用药来说, 它的目的就是要在静止期的杀菌剂以及繁殖期的杀菌剂的结合中, 达到一种协同性的目的。另外, 头孢菌加青霉素能够抑制对混合型细胞壁的产生与合成[4]。此外要注意, 繁殖期的杀菌剂以及速效抗菌药物不能联合使用, 因为速效性的抗菌性药物可能会抑制细菌其蛋白质的合成, 影响杀菌剂功能的发挥。最后就是内酰胺性的杀菌剂有青霉素不能进行合用, 原因是内酰胺酶可能会致使青霉素菌其活性的降低[5]。

总之, 抗菌药物是一种临床治疗的有效药物, 但是因为在实际的应用中没有遵守抗菌性药物使用的原则, 造成了很多的副作用, 而且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该要遵守相关的规则, 在临床的应用中, 减少对患者不合理性的用药, 进一步提高对病菌的送检率。针对于不同的药敏实验来选择合适的、正确的抗菌性药物。对老年患者来说, 应该对其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性方案, 不断推进呼吸内科的抗菌性药物使用的合理规范性发展。

摘要:目的 对呼吸内科对抗生素的选择以及对其合理的利用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中在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住院的呼吸内科患者200例, 对其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用药的方式、出院入院的时间、药敏实验、细菌种类、药物的连用情况、以及对药物的使用相关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在200例患者中, 有150例患者使用了抗菌性药物, 其使用率为75%。总共使用了8中抗菌性的药物, 总计为30种。在患者中用药的最长时间为1个月, 最短的时间为3d, 平均为 (15.5±3) d。其中150例患者中, 单联用药患者为70例。二联用药患者为40例, 三联用药患者为25例, 四联用药患者为15例。150例患者中, 其中存在着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为18例, 占12%。其中剂量不合理8例, 用药无指征者为3例, 用药的时间不合理为4例, 重复性的用药为1例, 高档次用药为2例。结论 对抗菌性药物的使用原则基本正确, 但是有一部分仍然需要不断改进。

关键词:呼吸内科,抗生素,临床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大魁, 杨根治, 张继春, 等.全国40家综合性大医院1988~1993年药品购入信息分析[J].中国药房, 2008, 19 (1) :18-25.

[2]葛绳德, 项秀娥.N~1-金属磺胺嘧啶类化合物和暗罗素及其衍生物对烧伤常见细菌的药物敏感测定[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9, 20 (3) :25-29.

[3]National medical institutions management of special drugs and clinicalrational use of training project is started and the teacher training will beunveiled in Beijing[J].Chin New Drugs J, 2010 (3) :15-22.

[4]杨少芳, 李琳琳, 刘燕, 等.抗菌类药品说明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

合理输液及应用抗生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在该院门诊中处方中抽取4 224张进行回顾性分析, 主要包括妇产科、外科、内科, 耳鼻喉科、妇产科等各临床科室。其中男性患者2 224张, 女性患者2 000张;平均年龄 (43.25±22.01) 岁。

1.2 方法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药品说明以及相关文献为理论依据, 对所调查的处方进行详细的分析, 主要针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历号、诊断结果、病史以及药物的名称、规格、用药时间、用药计量、配伍情况和不良反应等, 将有效信息录入EXCRL表格中研究统计[1]。

2 结果

该研究对4 224张处方进行研究分析, 其中2 984张为抗生素处方占据总处方数的70.6%, 其中950张处方为不合理用药, 占据抗生素处方总数的28.5%, 如表1。

3 讨论

3.1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现象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主要体现: (1) 半衰期较长抗生素用药次数过多, 例如阿奇霉素的半衰期为41 h, 需要每天使用1次就能够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而临床处方常见的用药规则则为每次0.125 g/次, 3次/d;罗红霉素的半衰期为8.5~15.5 h, 成人用药, 2次/d, 0.15g/次, 而临床中错误给药为2片/次。 (2) 半衰期短抗生素的给药次数不足:β-内酰胺类药物每日给药1次的用法占临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比例最高。从药效角度考虑, 除头孢三嗪的半衰期在6~8 h之间, 可给药1次/d以外, 其余的β-内酰胺类药物均比较短, 在0.5~2 h之间, 每天给药1次不能够达到正常的血药浓度。 (3) 氨基苷类药物每日用药1次的计量偏小:氨基苷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经临床抽查发现, 临床使用阿米卡星的用量为0.4 g/d。

3.2 临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 社会因素:抗生素的销售管理不严格, 抗生素药品销售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 如向患者推荐抗生素药物, 药物设计规格与说明不符等。 (2) 人为因素:患者具有不良的用药习惯, 医院的医护人员对抗生素的使用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 用药具依据具有盲目性, 经常存在主观用药或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剂量过大的现象, 如半衰期较长的抗菌药给药时间间隔不够, 氨基苷类药物计量偏小等[2]。许多患者由于自身缺乏对抗菌药物的具体认识, 对于不输液和不服用抗生素类药品而不按, 甚至对贵重抗生素和进口抗生素具有依赖性, 经常要求医生为自己开抗生素处方。此外, 一些医生的临床经验不足, 对于抗生素的应用情况不十分了解, 难以把握正确的药物种类和计量, 甚至是在缺乏实验依据的情况下给予抗生素用药, 如同类联用, 第一代头孢菌素与氨基苷类联用等药剂科[3]。

3.3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临床危害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较多障碍, 主要表现为: (1) 二重感染:经大量临床试验研究证实, 长时间的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会降低患者的机体抗病能力, 破坏正常的菌群平衡, 进而引起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 会导致伪膜性肠炎和鹅口疮的发生[4]。 (2) 增加耐药菌株:随着患者使用抗生素的计量增加以及频率增多, 细菌的耐药性问题逐渐严重, 常用的病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较强的耐药性, 进而导致失败治疗的发生。例如临床长期用药, 大剂量用药等。 (3) 不良反应:不合理应用抗生素会导致心律失常、胃肠道反应以及呼吸系统反应等临床不适症状。 (4) 资源浪费: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不但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反而会导致社会药物资源的浪费, 加重患者的身体负担和经济负担, 例如同类药物的重复使用等。

3.4 防止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现象的有效对策

3.4.1 加强抗生素知识宣教

为减少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象的增加, 减少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以及降低临床治疗的成本, 应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宣传力度, 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 向医生、护士和患者宣传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意义, 使其能够有效的掌握抗生素的基本特征, 和使用剂量、用法等。组织医务人员学习相关药物管理的政策和法规, 逐渐提高医生和忽视的用药常识, 提高患者对抗生素的认识, 进而培养患者科学的药品消费理念。与此同时, 要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抗生素知识的培训, 减少习惯性用药和经验性用药的发生, 加强医护人员对合理是使用抗生素的认识。

3.4.2 加强抗生素监测系统的建立

在医院管理中重视抗生素的管理, 加强对抗生素药品的销售和监督, 以免抗生素滥用。在医院管理中晚上各项制度和规章, 努力消除重利益轻效益的行为。在医院管理中实行分级处方权力[5], 给予不同级别的医师不同的处方权力, 进而保证抗生素能够进行合理的使用, 减少贵重、进口等抗生素的滥用。

3.4.3 加强抗生素用药习惯的控制

在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中纠正不良的用药习惯, 促进合理用药的进行, 将抗生素的使用种类、用药计量以及给药时间等列为临床治疗的重点。在医院的考评工作中列入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项目, 并做好对临床医生的考核, 加强医院内部的奖惩措施建设, 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4 结语

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其合理使用工作落实的好与坏与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治疗效率以及治疗费用之间具有重要的意义。该院的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情况以不合理使用青霉素多见, 主要品不合理现象为选药不合理, 配伍不合理等。针对上述情况, 在医院管理中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知识的宣教, 建立、完善医院的抗生素使用检测系统, 做好用药基本知识的培训等能够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对抗生素的认识, 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使用抗生素的不合理现象, 给予相应的对策。方法 对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 判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处方, 并对抗生素的临床用法、用量和配伍情况等进行统计。结果 该研究中使用抗生素的处方共2 984张, 占总处方数量的70.6%, 其中青霉素类抗生素占主要部分, 导致临床使用抗生素不合理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不合理选药、配伍禁忌、给药时间不合理、不恰当使用溶媒等。结论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现象, 采取相应的措施, 可以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关键词: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解决对策,配伍原则

参考文献

[1]周筱青.医院抗生素应用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成效[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1, 18 (7) :109.

[2]张承华.医疗费用争议引发医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J].人民军医, 2012, 15 (14) :106.

合理输液及应用抗生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自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24例患者进行分析, 其中男性患者11例, 女性患者13例。

1.2研究方法:将我院近三年因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24例患者资料搜集, 统计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所使用的药物种类、相应的给药方式以及患者不良反应的类型和表现, 进而整理出合理的用药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研究:患者产生不良反应与性别关系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20~50岁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1。

2.2 不良反应与药物种类及给药方式关系对比: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与静脉滴注引发不良反应的概率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05) , 见表2。

2.3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统计表:经统计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包括皮疹、发热、头昏、腹泻等。见表3。

3 讨论

随着头孢菌素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由其产生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由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关系不大, 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3,4,5,6];此外, 不良反应发生在20~50岁年龄段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阶段, 分析其原因包括两点 (1) 该年龄段患者身体素质较好, 使用抗生素的概率较高; (2) 此年龄段药物使用面广, 存在药物滥用的情况。另外, 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较第一、二、四代的较多,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笔者认为出现此结果与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应用过多有关系;而且由表2可以看出, 静脉滴注发生的不良反应的概率高于其他给药方式,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原因在于静脉滴注药物, 药物可直接进入循环系统, 所以药物的浓度、给药速度、药物的吸收率均称为引发不良反应的诱因。

抗生素只有在临床上得到合理运用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使用头孢菌类抗生素之前, 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现在已经发展为4代, 每代抗生素有其针对的病症, 正确诊断可以有效避免药物选择的盲目性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2) 严格询问患者用药史及过敏史。发现患者具有某类药物过敏史应及时检查所配药物, 必要时更换其他药物; (3) 严格遵循用药指证。要求医护人员全面掌握头孢菌类抗生素的适应证, 合理选择药物剂量、给药方式以及给药时间; (4) 合理应用药物。在本次研究中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其他代多, 与其使用过多和过量有关, 因此在给患者使用该类抗生素时应尽量减少使用过量和疗程过长, 静脉滴注时注意滴速、剂量; (5)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及时给与处理。正确、合理、规范的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以及早发现或者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不良反应小等优点, 虽然由其引发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但是很多不良反应通过正确、合理、规范的应用是可以避免的。

摘要:目的 探究头孢菌类抗生素在临床合理应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其产生原因。方法 统计我院自2011年2014年收治的24例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资料, 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所使用的药物种类、相应的给药方式以及患者不良反应的类型和表现。探究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 患者产生不良反应与性别关系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过在2050岁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和以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较其他高。结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不良反应小等优点, 虽然由其引发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但是很多不良反应通过正确、合理、规范的应用是可以避免的。

关键词:头孢菌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产生原因

参考文献

[1]马小军.从皮试误区浅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规范化应用[J].中华内科杂志, 2014, 53 (6) :433-434.

[2]蒋凯欢, 陈昌福.儿科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12) :1880-1881.

[3]陈雪兴.我院儿科抗生素的应用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 19 (22) :3458-3462.

[4]王鸿珊.浅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5) :571.

[5]徐晓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妇产科的合理应用思考[J].医学信息, 2015, 28 (36) :241.

合理输液及应用抗生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2月某院门诊处方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随机取每月1日、15日的西药处方共3850张, 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咽喉科等临床各科室。男1940例, 女1910例;年龄1d~92岁, 平均 (44.67±23.89) 岁。

1.2 调查方法

调查患者情况包括病历号、性别、年龄、诊断和既往史;用药情况包括药品名称、规格、用法、用药天数、联合用药和不良反应。用药合理性判断标准参考抗生素临床应用基本原则[2], 制定抗生素合理应用判断标准。

2 结 果

3850张处方中应用抗生素处方1570张 (40.78%) ;抗生素处方用药例次占居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口服抗生素820张 (52.23%) , 静脉注射610张 (38.85%) , 肌内注射140张 (8.92%) 。1570张抗生素处方中不合理应用85例 (5.41%) :无适应证使用抗生素37例 (43.53%) 、用法用量不合理28例 (32.94%) 、联合用药不合理11例 (12.94%) 、抗生素使用档次过高9例 (10.59%) 。

3 讨 论

抗生素是目前医院使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 其整体使用情况能充分反映一个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3]。调查发现该院门诊3850张处方中应用抗生素处方1570张 (40.78%) , 抗生素处方用药例次占居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以口服为主 (52.23%) , 与口服药物使用方便、品种多、价格经济等特点有关, 同时也与门诊就诊患者感染程度较轻有关, 符合《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1570张抗生素处方中不合理应用85例 (5.41%) : (1) 无适应证使用抗生素。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属自限性疾病, 一般只需对症治疗即可, 抗生素的使用不会缩短病程, 也起不到预防和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 合并细菌感染者, 方有指征使用抗生素[3];单纯病毒感染以及合并感染诊断不能成立者, 均无指征应用抗生素。本组无适应证用药情况37例 (43.53%) , 是不合理应用中的最主要原因[4]。 (2) 用法用量不合理。调查发现头孢氨苄缓释片 (美丰) , 正确用法是每天2次, 每次2片, 而医嘱为每天3次, 每次2片;如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为浓度依赖性药物, 抗菌活性随浓度升高而增加, 主要取决于峰浓度, 与作用时间无关, 加之以上药物抗菌后效应 (PALE) 较显著, 故每天1次给药即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无需每天2次给药[5];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半衰期短, 且是杀菌性抗生素, 只在细菌处于繁殖状态时, 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血药浓度降低, 可使细菌繁殖期转入静止期, 从而杀菌效力降低, 而且该类抗生素无明显后效应, 故不宜每天仅给药1次[6]。 (3) 联合用药不合理11例:包括杀菌剂+抑菌剂, 如支气管肺炎患者注射用头孢菌素+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头孢菌素为繁殖期杀菌剂, 其作用机制为主要抑制肽聚糖合成的第三步合成, 阻止肽聚糖链的交叉连结, 使细菌无法形成坚韧的细胞壁。阿奇霉素为快效抑菌剂, 其作用机制为作用与核糖体的50S亚单位, 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上的位移, 抑制肽链的延长和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使细菌基本处于静止状态, 因此与繁殖期杀菌剂合用时有导致其活性减弱的可能[7];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 临床研究认为原则上任何微生态药物在使用时应避免与抗生素联用或选用敏感、高效、窄谱的抗生素, 并分开服用, 或选用酵母菌、乳酸菌等死菌制剂, 以免影响微生态制剂药效发挥, 或控制感染后再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菌群失调[8]。但此次调查发现腹泻、肠胃炎等疾病的治疗过程发现处方使用微生态制剂和抗生素联用但未注明分开服用时间的现象[9]。 (4) 抗生素使用档次过高9例。门诊多为一般性轻度感染, 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有迅速增长的趋势[10], 如扁桃体炎选择头孢哌酮。

试述小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篇9

【关键词】小儿;抗生素;危害;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93-01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各脏器功能、免疫系统以及酶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影响着药物的代写和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比较高,特别是在抗生素的使用方面,不合理使用,滥用的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长发育,如何使小儿合理应用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就此作如下阐述。

1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危害

1.1 产生耐药

耐药一词,大家都很熟悉,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也迫死抗生素不断更新,研发出二代、三代、四代等。儿童这应用某种抗生素后,连续应用几次后,效果越来越差,而只好再应用更好点的抗生素,从而导致了耐药的发生,特别是现在一些国家出现超级细菌,更让人民束手无策。

1.2 药物过敏及毒副反应

儿童各脏器尚未发育完善,在应用抗生素后较多的出现过敏反应,有的药物对小儿的肝、肾等器官的毒副作用较大。

1.3 药物性营养不良

由于某些抗生素的应用,造成了某些部位的菌群失调,导致机体某些及维生素缺乏,极易引发儿童的营养不良,如头孢替安可引起VitB、VitK缺乏。

1.4 继发性感染和细菌交叉耐药

由于长期应用抗生素,造成机体菌群失调,导致其他细菌的继发感染,同时增加了细菌交叉耐药的发生率。据临床观察,感冒患儿如经常使用抗生素,再感冒时极易合并细菌感染,加重病情。

2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必须掌握适应证并遵循安全、有效和经济的原则。

2.1 预防性用药应严格掌握指征,儿科在以下情况下可考虑预防给药:①婴儿室中出现细菌感染流行,按病原菌用药预防;②外科手术:于麻醉时用一种抗生素静脉注入,可预防手术后细菌感染并发症;③烧伤患者手术前后用药2~3/d;④密切接触开放性结核患者的儿童用异烟肼3个月;⑤流行性脑膜炎:对密切接触者常用SD,SMZco3日;⑥风湿病:用苄星青霉素预防,儿科剂量60~120万u,每月一次。

2.2 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用药,否则易致过敏和耐药,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药制剂局部使用。

2.3 对细菌感染患儿,选用适宜抗生素,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合适用药途径和合理的间隔时间,同时必须采用各种综合措施。①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及药物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②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③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用药72 h(重症48 h)后可根据疗效,决定是否需要更換抗生素;④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用药2~3 d,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2.4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应尽早确诊后再对因治疗。

2.5 病毒性疾病或估计是病毒性的不宜用,如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

3 小儿不宜使用的抗生素

3.1 第一代头孢菌素儿童不可大剂量使用。因为此类药物肾毒性较大,可引起小儿血尿、肾组织坏死。

3.2 喹诺酮类:12岁以下的儿童禁用,18岁以前慎用。12岁以前人体骨骼的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增殖、肥大、钙化,使儿童不断长高。而此类药物有可能使儿童骨骺软骨细胞提前骨化,不仅影响儿童长高[1],还易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

3.3 磺胺类药物早产儿和新生儿应慎用。因此类药物能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黄疸、粒细胞减少等。

3.4 氯霉素早产儿和新生儿应禁用,儿童慎用。因为此药易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循环系统衰竭称为“灰婴综合征”。此药还可抑制骨髓造血,导致儿童发生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3.5 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新生长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黄色结合物沉着,俗称“四环素牙”。此类药物还能与骨中的钙结合抑制婴儿的骨骼生长。故8岁以下儿童禁用[2]。

3.6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有轻重不等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尤其是耳毒性,可引起永久性耳聋。

总之选择抗生素时要全面考虑患儿的感染情况、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合理选用药物的品种、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给药途径。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陆权.小儿流行性感冒的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3(2):84-86.

上一篇:RFID图书管理系统下一篇:应变学生的课堂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