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线路课程

2024-07-08

电子线路课程(精选十篇)

电子线路课程 篇1

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适应时代要求

教材的内容总是滞后于技术的发展, 教材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处理。一是要针对中职学生普遍文化素质偏低, 理解能力相对较差, 以及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操作性工作的客观实际, 在组织教学时, 理论要求应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二是要增添新的内容, 紧跟时代技术的进步。目前电子产品的结构大都是以集成电路为核心, 分立元件的数量大大降低, 且集成规模不断扩大, 新技术、新器件、新工艺不断涌现, 芯片内部集成的元件愈来愈多, 电路愈来愈复杂, 就应该让学生了解集成运放内部的差动放大器、恒流源、功率放大器等, 了解集成运放的主要功能和特性。数字化电子技术快速发展, 移动通信设备、高清晰度彩色电视机、卫星电视等其数字技术的含量越来越高, 特别是高智能化的自动控制设备、发展迅猛的计算机已广泛采用了数字技术, 加强数字电子技术在整个电子线路课程中的份额。职业学生将来要直接面对社会, 要求他们必须尽快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所以在课程中应该不断保持教学内容的更新, 才能保证本课程的教学适应技术创新的基本要求, 才能培养出实用型的技术人才。

二、分类强化技能训练夯实基础

电子技能训练一方面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工艺水平, 另一方面有助于实际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是实验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可采用分类训练的原则进行技能训练。一是五官感受训练, 许多常用元器件, 由于电路的原因, 损坏时都伴随有颜色、声音或者气味上的异常情况, 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积累经验。二是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在训练中熟悉大量元器件, 掌握插装、焊接、导线加工、元器件引脚成型等各项基本技能, 看懂各类电子产品电路原理图和印刷电路图, 掌握各类电路不同的调试方法。理解各典型产品电路的工作原理, 各元器件参数变化或线路局部改变等方面因素对电路工作状态造成的影响等, 并且利用技能训练中焊接、调试的机会, 反复思索、调试, 使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被内化为实践知识。三是设置或形成故障训练, 在插装、焊接和调试某个电路时, 教师可以预先设置故障, 训练学生分析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有意让电路出现故障而造成元器件损坏, 通过观察各种元器件的损坏现象, 积累实际经验, 并从本质上了解到造成各元器件损坏的原因。

三、多形式强化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技能训练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多形式开展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技能得到提升。一是组成各类学生兴趣小组和协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织小的团队, 共同探讨完成电子习作, 做到学以致用。二是经常性进行便民维修服务, 还可以引导学生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写论文、专业讲座、科技活动、科技制作大赛等活动。三是开展探究性设计, 让学生通过收集所需资料、优化拟定方案、组织实施、处理数据、对结果分析讨论、写出设计报告。使学生在逐步掌握了实验技巧, 开阔了知识面的同时,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将已有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 锻炼他们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

四、坚持能力本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数以千万计的中等实用技能型人才, 以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现代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坚持能力本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并能自觉实施于教学各个环节之中。一是坚持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人文教育一直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 实现以能力为本位, 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基本人文知识, 克服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养的狭隘能力观。二是坚持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要有广泛的知识面, 要具有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发展创新等其他能力。需要拓展课外活动, 将第二课堂、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三是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 既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 又注重知识面的拓宽, 同时加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各种综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体, 具有易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更快, 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自己动手检验等形式, 能够充分改善课堂教学结构, 构建积极的互动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多的被采用, 多媒体教学还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的特点, 因此根据电子线路教学内容特点,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制作课件为教学服务, 以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 将视觉、听觉等多个通道全都集中到课堂上, 可以加强学生记忆, 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先进的现代媒体技术, 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变的直观, 有效的表现电子线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数字电子线路》课程教案5 篇2

1、二极管门电路的工作原理。

2、门电路的延迟时间。 教学过程

第3章 逻辑门电路

3.1 概述

门电路——用以实现各种基本逻辑关系的电子电路

正逻辑——用1表示高电平、用0表示低电平的情况; 负逻辑——用0表示高电平、用1表示低电子的情况。(此处用数字电路网络课程或PowerPoint)

二、动态开关特性(PowerPoint)

在高速开关电路中,需要了解二极管导通与截止间的快速转换过程。

当输入电压UI 由正值UF 跃变为负值UR 的瞬间,VD 并不能立刻截止,而是在外加反向电压 UR作用下,产生了很大的反向电流IR,这时 iD= IR≈-UR/R,经一段时间 trr后二极管VD 才进人截止状态,如图3.2.3(c)所示。通常将trr 称作反向恢复时间。

产生 trr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二极管在正向导通时,P区的多数载流子空穴大量流入N区,N区的多数载流子电子大量流入P区,在P区和N区中分别存储了大量的电子和空穴,统称为存储电荷。当UI 由UF 跃变为负值 UR时,上述存储电荷不会立刻消失,在反向电压的作用下形成了较大的反向电流 IR,随着存储电荷的不断消散,反向电流 也随之减少,最终二极管VD 转为截止。当二极管VD 由截止转为导通时,在P区和N区中积累电荷所需的时间远比trr 小得多,故可以忽略。

3.2.2 三极管的开关特性

一、静态开关特性及开关等效电路

3.2.3 二极管门电路 一、二极管与门电路 二、二极管或门电路

表3.2.3 或门输入和输出的逻辑电平表

表3.2.5 非门的真值表

表3.2.4 或门的真值

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电子线路;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

一、引言

电子线路这门课理论性较强,教学内容抽象且枯燥无味,对于起点较低、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就成为一门既难学又难教的课程,教师如果不注意授课技巧,学生就会缺少兴趣,学习积极性必然调动不起来。要搞好电子线路课的教学,不能简单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深化每一个细节,将复杂化为简单、抽象化为直观,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有所得,真正地掌握一些电路的基础知识。本人在从事几年的课程教学工作之后,有一些心得体会,在此进行分析和探讨。二、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特点1.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任务电子线路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子、通讯类专业工作所必需的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电子技术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必要的基础,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2.电子线路课程教学特点、重点和难点电子线路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电”,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本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性与抽象性较强,对于抽象理解能力较弱的中职学生来讲,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引领,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加深理解,达到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统一。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了解二极管、三极管等常见电子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掌握其外部特性和主要參数;掌握电子线路中放大电路、稳压电源、功放等各种基本功能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基本功能;掌握各种基本单元电路的分析方法及简单应用。而难点主要体现在各种基本单元电路的分析方法及简单应用。三、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电子线路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是一门既有难度又有深度的课程,学生要学好它,除了自身的努力、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外,好的教学方法也同样重要。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少走弯路,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具有以下基本要点:

1.明确电子线路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

起点低,基础差,并且大部分具有厌学情绪,这是现代的中职学生所存在的通病,他们爱玩的心态较重,即只注重动手实践,而轻视理论的学习,往往这样一来,学生只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第一节课上课时,首先要明确电子线路课程在实践课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

2.将学生引入门,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道,万事开头难。电子线路课程对于大专院校的学生来讲,想要学好都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是没有电路分析基础的中职学生,学起来更是一门高度抽象的课程,而电子线路课程大量内容只可意会,很难言传,这需要将学生很好地引入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合理选择教具,把抽象直观化,把复杂简单化

理解能力差、喜欢新奇事物、爱玩是中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具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具体有以下两种:一是制作教学挂图,把常用的电路图制作成挂图,上课时直接挂到黑板上,除了能节约上课时板图的时间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直观、科学、形象、具体、生动地表现所授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深奥的理论知识加以形象化的理解。二是制作一些有声、光显示的小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学生喜欢新奇的事物,死板枯燥的理论讲解必定只会让他们放弃学习,但如果能有一些新奇、好玩的玩意来吸引他们,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选择合适的教具,让复杂化为简单、抽象化为直观,能让学生真正地学有所得。

4.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维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上课时学生很容易由于不理解而导致昏昏欲睡或开小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彻底放弃这门课程,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将更多的方法结合进来,讲授法、练习法、实验法、演示法固然不可少,而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上课更是必不可少。另外,在实验设备有限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电路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模拟仿真,将课程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进行形象化,如利用电子电路仿真软件EWB进行电路的模拟仿真,这样就更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多动手电子线路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较强,但学习理论的根本目的就是应用,但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并以此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笔者是通过让学生多制作一些小部件来实现的:(1)制作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一些小制作。如稳压电源。稳压电源很多电路都能用上,学生装好后,就可以制作其他的制作了。(2)制作与上课内容有关的小制作。如讲解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时,可让学生制作功放,讲解反馈时,可让学生制作防控警报器等等,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制作成功的作品,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具有成就感的同时,更激发了学习兴趣,当然对所学知识也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3)制作有趣味的小发明。如制作声控音乐彩灯的控制器,学生把作品完成后,看着彩灯随着音乐闪烁,脸上写满了喜悦外,更加激发学习的满腔热情。

当然,在制作的过程会有部分学生不成功,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检查线路,排除故障,学生进一步理解工作原理,同时也提高了电路分析能力。另外,对做得好的学生要加以奖励,奖品可以是一些小元件,如二极管、电容、三极管等,这些小元件又可以作为学生下一次制作的材料,长久下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必会提高,对理论知识理解也更加深刻,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四、结束语除上述讨论的问题以外,在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只有通过不断地分析、探索和研究才能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为适应新知识而进行教学改革,通过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子线路这门课程,为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高职《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探讨 篇4

我院所用教材为《高频电子线路》, 由刘彩霞、刘波粒老师主编, 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8年7月第一版。我通过一学期对高职学生的授课及总结, 对本门课程的教学颇有心得, 为了给自己或同行在以后的教学中提供一些经验, 对个人所悟进行了梳理, 特汇总如下。

一、以系统为主线, 用功能作主导

高频电子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无线电收发系统的各部份功能电路展开, 主要内容大体包括: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调频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频率变换电路 (变频器) 、振幅调制 (调幅) 与解调、角度调制与解调、反馈控制电路、数字调制与解调等章节。高频电子一课各章节所介绍的电路功能独立且有较大差异, 如果教师勉强按书进行独立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不但整门课显得系统性不够, 而且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 特别容易出现各部分功能记忆混淆, 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

将所有章节的内容放到无线通信系统的构成框图中, 是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好办法。在大部分高频电子书的第一章绪论中, 都会出现基本相同的无线通信系统构成框图, 如图一。

这个图对于了解收发系统的大致概念和掌握收发电路具有一定的帮助, 它是一个简单易记的电路框图, 但过于简单明显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是不会有太大作用的, 所以部分书中会出现另一个较详细的电路图, 发射部分框图如图二, 接收部分框图如图三。

高频课程的教学主线可以从图二、图三入手, 将所有章节均归入两张图的相应方框内, 从讲方框图开始, 介绍各章节电路的作用及大致原理, 以及各章节之间功能上的联系, 并始终围绕这一思想展开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显得结构严谨, 条理清晰, 也便于学生记忆。

二、避开复杂推导, 多用图形吸引

高频课程的难更多的是难在用数学公式的推导上, 对于本科生来说, 良好的高中数学功底再配合高等数学等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 也许不算是件难事, 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相对困难要大得多。在高职课程中, 数学只有《应用微积分》和《线性代数》, 学习时间是两个学期, 内容多而时间紧, 故学生掌握的知识欠扎实。在这种情况下, 有选择地避开复杂的推导, 对于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学习都将是件好事。比如以书上并不算难的串、并联谐振回路中谐振频率为例, 与其从电流、电压、阻抗的关系去推导, 不如直接告诉学生来得实际。这样不但能考虑到课时, 而且能兼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比如选频部分相关的傅里叶级数, 在《应用微积分》一书中所涉及部分是可选材料, 如果要细讲必然出现巨大的阻碍, 换一种方式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傅里叶级数无非就是将一个特殊的非正弦周期性波形拆分成很多个正弦波进行叠加, 用绘图的方式来代替表达, 仅需三四个波形就可以看出其明显的变化趋势, 如此也能很好地表达傅里叶级数的含义, 更能使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内容形象化, 便于他们理解。用图形或框图表现形式在调制和解调的讲解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如果不看图, 只给学生一堆表达式, 相信他们记不住任何一个, 但如果用了图, 再结合表达式, 对于理解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 对于记忆更有帮助。

三、结合课后习题, 提炼教学重点

高职的高频教材与高等院校的教材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由于课时及对象的因素, 教材的篇幅长度有限, 对于一些问题很难讲解得十分到位。通过一学期高频课程的教学, 我发现如果在教学计划中能空出部分时间, 对课后的习题逐道讲解, 对于学生而言将获益匪浅。比如在讲调角波时, 章节中没有出现一个详细的调角波信号表达式, 更没有说明每一项数据所代表的参数及含义, 但在思考题与习题中的第一个题就有了相当好的反映, 在填空、选择、是非题中, 这样的例子也举不胜举。如果在全书的复习阶段复习这些习题, 前后形成相互呼应, 就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如果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仅限于介绍性的讲解, 通过这种方式完全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技术推陈出新, 实例巩固所学

我院各系对于教材的选择是比较慎重的, 特别注意教材的更新, 这些努力对于拉近所学与所用之间距离是有一定帮助的。只是拉近并不等于同步, 当学生的手机进入3G时代后, 我们的课本上虽有提及, 但只有寥寥数语而已, 因此, 教师在上课时应对新技术和新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为让他们感觉学这门课是有用的, 在上第一堂课前我就对此作了大量的补充:3G是第三代通讯, 既然要讲到第三代通讯自然应提及第一代, 第二代和第四代的方向, 更要回答第一代是何种方式的通讯?第二代有什么改进, 仍存在什么不足?第三代的优势在哪里?第四代离我们有多远?当我用半节课的时间一一解答这几个问题之后, 学生在讲到频率变换电路 (变频器) 时, 我将内容岔开, 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他们讲解现代生活中“变频”的概念及应用, 分析它的优势, 强调它的环保功效。我就是这样在平常的枯燥教学中, 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技术作为补充和调剂, 在吸引他们兴趣的同时给他们更多学习的欲望和实用的知识,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清楚地知道实例在教学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这里所谈的实例教学分三种。

(一) 联系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相关事例, 在轻松的讲故事中让学生深刻记忆。

比如讲解到温度对电路的影响时, 我介绍了在雷达研究所的一个经历:科研人员为某一部队装调好雷达后, 正常使用不出两小时就有故障, 可检修人员一到故障就自动消失, 反复多次后被一资深人员查出问题, 原来正常使用时门是关的, 室内温度会升高, 调试、检查时门是开的, 室内温度正常, 因此造成这一故障。这一故事中的“资深人员”是我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所跟的师傅, 整个实例真实而典型, 对学生的说服力自然大大增加, 课堂气氛也相对活跃。

(二) 以生活经验为参照, 对理论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比如讲到振荡器精确度的时候, 学生对于那一串数字没有太多概念, 这时, 我要求将该振荡器当成手表中机芯部件, 让学生通过计算去感受精确度的重要性, 当他们得出小数点后第六位差1仍有如此效力时, 这串数字才算有了真正的意义。

(三) 与其它课程相关联, 理顺思路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在上高频课时,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同时在学习苏州地区无线电调试工中级 (实训课) 的课程。之前我有过该课程的教学经历, 所以在上课时我经常将双方知识进行衍射, 使其相互关联, 比如讲到数字解调时出现信号间的比较, 而在无线电调试工中级的脉宽调制器电路中, 就是通过二信号比较产生了占空比可变的矩形波, 两方知识的相互补充,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在不同课上学习相同的内容, 自然印象要深刻很多。

教学是一门艺术, 需要钻研, 好的课不但要有好的上课氛围, 而且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书上的知识, 而且要让他们学到书上所没有的知识。为了能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 我在一学期授课的基础上作了以上的总结, 也正因为这门课只上了一学期, 经验有限, 亦有不足之处, 希望同行及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刘彩霞, 刘波粒主编.高频电子线路.科学出版社.

[2]王卫东主编.高频电子电路.电子工业出版社.

[3]高瑜翔主编.高频电子线路.科学出版社.

[4]吴肇基主编.应用微积分.东南大学出版社.

电子线路CAD课程介绍 篇5

适用专业:机电、自控、电气、化机、影像等

一、教学目标

《电子线路CAD》,是一门设计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是机电工程师必须掌握的电路设计与分析工具。掌握它将为后续课程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电子设计竞赛、专业论文撰写、电路设计等提供一个良好的应用工具。

通过理论学习首先使学生掌握电路原理图的设计方法与电路原理图元件符号的制作方法。同时掌握印刷板图的概念、印刷板图的手工设计/全自动/半自动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印刷板图元件封装的制作方法。

二、教学中应说明的问题

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电工技术》课程。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上机操作等方法开展教学。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选用中文版《Protel2002教程》为教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特别适合初学者学习。主要内容为:原理图库操作、原理图设计、原理图检查及网络表生成、PCB库操作、PCB布局、PCB布线及设计规则检查等,并有大量习题使学生熟悉软件的使用。

四、成绩评定

本课程通过上机操作考试、作业、出勤等评定成绩。

汪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工程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电工高级考评员。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主要讲授电类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工电子》、《电子设计自动化》、《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主持相关课程的综合实训;开设《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线路CAD》等选修课;组织辅导学生《电子社团》、《课外兴趣小组》、《电子技能大赛》等活动。

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主编了《电子技术》第1版、修订了《电子技术》第2版,参加编写了《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等10多种中、高职业教育教材。其中《电子技术》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主持参与“HS9-1600/6.3电炉变压器”等省级科研课题并获奖;多篇论文在核心期

电子线路课程 篇6

关键词:《电子线路基础》;教学现状;教程改革

目前的职业中专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的专业人才,搞好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电子线路基础》课程作为工科职业中专的主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基础技术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的职业中专教育的《电子线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學习兴趣不浓厚、上课积极性不高、教师专业素养不强以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等。为此,对《电子线路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

一、职业中专《电子线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电子线路基础》课程作为工科类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其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电子线路基础》也因为其课程内容复杂、原理抽象,而且由于职业中专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就更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感到很困难,并因此对于这种分析性强、动手实验多的课程产生了畏惧心理,从而影响了《电子线路基础》课程教学的完成以及教学成果的提高。

二、职业中专《电子线路基础》课程教学落后的原因

1.教学内容过于复杂,学生基础太过薄弱

《电子线路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多的特点。而目前的职业中专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过硬的现象,这也是造成《电子线路基础》课程教学落后的原因之一。多年来,我一直担任这门课的教学和研究,对于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深有体会,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成效性。

2.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当前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老师作为教学任务的主体,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这个现实。老师们在《电子线路基础》的教学活动中都是以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毫无新意可言。这样就势必造成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更严重地影响了《电子线路基础》的教学的进展。

3.学习方法不对,动手能力不足而创新能力低下

学生在《电子线路基础》的学习中只注重死记硬背,而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缺乏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并且对《电子线路基础》的实验也是重视不足,从而造成动手实践能力不足。再加上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刨根问底的学习劲头,对实验敷衍了事,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提高。所有这些因素都造成了《电子线路基础》课程教学的落后,造成了职业中专教育的落伍。

三、职业中专《电子线路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

1.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对《电子线路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成果的关键所在。我们都知道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对后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有效导入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把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因此,教师在《电子线路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电子线路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针对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实物演示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给出电子电工方面的定性知识。

2.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电子线路基础》课程的学习,既需掌握牢固的理论基础知识,更需要学会分析电子电路。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而不能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初级学习阶段。在平时的电子实验中,也不能敷衍了事,应当熟悉每一步实验的操作,而且能尽快适应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的学习。老师的任务不再是单纯地传授和灌输知识,而应当是充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3.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的。《电子线路基础》课程,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课程,而是一门应用于实践的基础课程。目前的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文化程度偏低,理论基础水平薄弱。面对枯燥的理论与原理,学生大都缺乏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电子线路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再用实践来验证理论,在实践中掌握和巩固理论。

本文通过对目前职业中专学校的《电子线路基础》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浅谈了《电子线路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并且通过自身多年的教学意见,提出了几点参考意见:改变教学方式,改善学习方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能力,最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其纯.电子线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陈振源.电子技术基础[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高卫斌.电子线路[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

优化通信电子线路实验课程的思考 篇7

通信电子线路是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实验课程即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对组成现代通信系统的典型基本电路及理论进行验证、分析和研究。来达到帮助了解知识要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动手能力的目的。

1 课程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大部分通信电子线路实验室的配备多为实验箱+示波器模式。实验箱由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等固定功能电路模块组成,与之对应的实验项目和内容都是固定的,学生只是在规定的时间定按照实验指导书和老师讲解的步骤,将固定电路模块组合测试电路性能和参数,以达到验证理论教材的目的。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机械地按照指导操作,不积极思考,只动手不动脑[2]。另一方面,实验箱电路多由分立元件组成,性能稳定性差,实验中的信号源多为高频信号,电路系统更易受到外界干扰。这给学生调试电路和测试数据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因此传统课程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约了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具体措施

2.1 精选实验内容

实验课时有限与通信电子技术快速更新是矛盾的。对于实验内容必须进行合理的选择,所选实验项目应既能涵盖通信电子线路中的经典理论,又能体现高频技术的新发展。

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集成化越来越高,以传统的二极管和三极管为核心的分立元件小规模集成电路所占份额越来越少,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环境中接触此类基础单元电路的机会也相对很少,相关实验内容可适当淡化,而增强模块化和集成化电路的实验内容[3]。

注重环保是我国目前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电子产业也如此。有关节能减排研究最近成为电子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在日常教学中也应该给学生加强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电路耗能的大小也是衡量电路好坏的重要指标。落实到实验课,可让学生通过实测几种功能相同,原理不同的电路进行对比,侧重对耗能小的电路进行研究实验。例如,从目前技术应用的角度来看,丁类、戊类功放因其工作在线性状态耗能小逐渐取代丙类功放成为主流技术。传统实验却还是仅以丙类功放[1]为研究内容,在功率放大电路这个实验项目上,可将几种典型功放电路对比实验。

2.2 仿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电子类实验设备尤其是专业课实验箱通常存在造价高,使用寿命短、技术落后等缺点。各实验室往往是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却跟不上技术更新的速度,学生接触的还是“老一套”,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在高频领域,电路的分布参数是影响电路性能的重要参数[5],单纯地依靠计算获得电路参数往往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为实验提供了一种既方便又节约的辅助手段。

一方面随着硬件集成技术的发展导致成本迅速下降给计算机普及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虚拟仪器等软件技术的发展,在电子领域开发出了大量通用或专用仿真软件。虽然仿真不及实际调试直观,但其干扰少,易于观测结果,对于实物实验是个很好的补充,而且软件更换或升级方便,比实物实验更能追踪新技术的发展且成本较低。

2.3 因材施教,注意层次

各个学生基础不一样,对专业内各研究方向的兴趣也不统一,体现在学生在完成实验的速度和效果上也就千差万别。无差别的实验内容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可采用实验项目的必做与选做,课堂与兴趣小组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学生水平参差的问题。

在实验课堂内将紧扣书本,最基本的电路测试内容作为必做项目,帮助知识掌握不足的学生了解基本原理;将一些灵活性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内容作为选做项目,让在课堂时间内完成必做项目能力有余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

成立高频技术兴趣小组[4],指导对高频技术有浓厚性兴趣的学生课外时间研究一些科技信息较新的系统的设计和制作,比如射频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对于这类实践活动,老师只给出实践课题和任务,整个实践过程由学生自主思考动手。对于设计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老师更多地是与学生探讨或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自己解决,授予学生“渔”而不是“鱼”。

3 结束语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课程的改革和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不断学习、总结、研究和改进。让实验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为理论课教学服务,起到积极辅助补充作用。

摘要:通信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普遍被认为教师难教、学生难做的一门课程。本文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使实验内容和手段既能覆盖书本知识又能涉及主流技术的发展,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关键词:通信电子线路,优化,精选,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胡宴如.高频电子线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57.

[2]宫芳.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9,(19):11-12.

[3]范瑜.“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路[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4):20-21.

[4]兰萍.对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8):91-92.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8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实验环节

高频电子线路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以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为基础,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无线通信系统中构成发送设备、接收设备的各单元电路、典型线路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分析。由于该课程知识涵盖面宽,内容抽象分析方法不易掌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从而使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体会提出了几点建议。

1 目前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前续课程基础不牢

高频电子线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涵盖的知识面很宽。该课程的学习以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为基础,只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课程相关的知识点,才能不影响该课程的学习。但很多学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于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从而对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有的学生对模拟电子线路课程中放大器电路没有学好,而高频电子线路中小信号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都以模拟电子线路中放大器为基础,因此分析这些电路时,这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从而影响对后面知识的学习。

1.2 内容抽象,理解难度大

高频电子线路的最大特点是高频和非线性。由于频率进入高频后会产生许多低频信号所没有的效应,所以研究高频的方法一般都利用非线性的分析方法。该课程中除了高频小信号放大器中用近似的线性方法分析外,大部分电路都属于非线性分析的范畴。由于非线性变换的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分析的方法和手段与低频电路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感觉内容很抽象,理解起来难度很大。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丰富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上课,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些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影响整个教学效果。理论教学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大多是从理论到理论,为理论而理论,而缺乏对整体电路的分析。所以高频电路理论更加抽象和难以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好。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在授课时要么依靠单一的黑板教学和“填鸭式”讲授,要么单纯依靠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单一。

1.4 不重视实验环节

现在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中很多采用的是整机实验箱,一般设置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由于高频电路易受外界的干扰,分布电容、分布电感的存在对实验电路影响大,所以厂家都直接设计好模块电路,学生的任务只是连接电路、观察波形、测量输入输出,对所学理论进行验证,学生动脑动手机会少,使他们感得实验实际意义不大,进而在做实验时敷衍了事达不到预期的实验目的。

2 对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狠抓基础

高频电子线路的先修课程有很多门,其中许多知识体系都存在一定的交叉。如放大器电路,在模拟电子线路和高频电子线路中都有,其电路方式基本相同,分析方法都会用到高等数学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先修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对于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要用到的知识重点讲授,尽可能减小前续课程基础掌握不牢带来的影响。

2.2 系统化、模块化教学方法

高频电子线路以无线通信系统为主线,围绕无线通信系统组成的几大模块展开教学,主要包括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等,其中每个模块又是由基本的单元电路构成,如第三章讲述的主要是小信号放大器模块和功率放大器模块;第四章讲述的是振荡器模块;第六章讲述的是幅度调制和解调模块;第七章讲述的是角度调制和解调模块。因此掌握好单元电路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是学好高频电子线路的基础。围绕加强对有使用价值电路进行分析,突出各个系统模块的教学重点,狠抓“模块化”教育,让学生对电路的基本框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高频电子线路能够实现的功能和单元电路多,实现每一种功能的电路形式更是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是在基于非线性器件上,也都是在为数不多的基本电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在学习本课程时,要抓住各种电路之间的共性,即“相似”性,洞悉各种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要局限于掌握一个个具体的电路及其工作原理。这样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2.3 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

在教学手段上要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的有机结合。在现代的教学条件下,多媒体教学形式已成为一种趋势,它采用了图、文、声、像、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易于理解与接受其缺点在于对重要公式和电路分析时,用幻灯片播放一遍,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互动,就像走马观花一样,重点不突出,不便于学生理解。传统的板书教学,优点在于“边写边讲,学生思维连贯,易于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对于重要的公式推导、关键的电路分析,不仅内容详尽,而且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参与公式、理论的推导,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其缺点在于在画电路图和工作原理图时浪费时间很多,而且效果不理想。因此两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 重视实验环节

在实验环节中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2.4.1 规范预习、实验报告

现在学生写预习报告大都照抄实验指导书,写出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等;实验报告仅仅记录实验现象和波形。可要求学生简化常规内容,重点突出实验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规范预习、实验报告使学生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变得更加清晰化、条理化;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4.2 锻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根据具体实验设置几个代表性的问题或人为设置简单的一些仪器故障,鼓励学生思考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振荡器实验中,可人为的把LC振荡器换成晶体振荡器,让学生观察实验输出波形的区别,并分析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最终可得出LC振荡器与晶体振荡器的优缺点以及各自的应用范围。

2.4.3 增加设计性实验比例

由于模块化的实验电路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搭建电路,在实验室完成设计性实验。如增加调幅发射和接收机实验以及调频发射和接收机实验。通过开设设计性实验,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使看似分散的知识点通过设计性实验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

3 结束语

针对高频电子线路实践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提出几点建议。由于高频是电子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我们需要不断的努力搞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知识、能力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伟,郭丽,闫晋锋.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2007,32

[2]石博雅.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3]朱颖丽.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广场,2008,2

[4]杨翠蛾.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与课程设计[M].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电子线路课程 篇9

关键词:高校,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

1 深化高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高频电子线路》是电子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 主要研究发射和接收设备的各种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组成、性能特点等, 及其相关基本分析方法和工程计算方法, 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鉴于上述背景, 许多高校都在不断加强《高频电子线路》的学科建设, 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实际运用和开发的能力, 能熟练的根据传送信息的效率和可靠性的不同, 选择不同的信号发送和接收变换的方式, 以及不同的变换原理和实现的电子线路, 为今后电子类其他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

2 课程目标

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器件非线性应用的特点和基本理论, 对不同信号作用到非线性电路上所产生的响应有清楚认识;掌握通信系统中个主要功能单元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实现技术, 对所涉及的各种基本电路技术和性能指标有清晰的概念, 并熟练掌握其分析方法和主要结论;了解模拟电路的EDA仿真技术, 能够适用分析设计工具对通信电路进行仿真和简单的设计优化;熟练常用电子器件的功能、作用和主要性能指标, 能够选择合适的器件实现所需电路, 独立完成电路设计、调试和指标测量, 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3 教学内容改革

3.1 合理选择教材和参考书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 笔者参考了许多国内外教材, 有目的的选择了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由王康年主编的2009年3月第一版《高频电子线路》。参考书方面, 选择了张肃文主编的《高频电子线路》、谢家奎主编的《电子线路 (非线性部分) 》、刘泉主编的《通信电子线路》。

3.2 不断更新课件内容

电子器件、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造就了电子类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实时性。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不能仅仅照搬教材上的内容, 更不能用同一套教学课件应对每届学生。课件既要概括出教材的核心内容, 又要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打开思路, 由浅入深的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教导他们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以外的其他学习途径。

3.3 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第2-4章介绍高频信号的产生和放大, 包括正弦波振荡器、小信号谐振放大器和高频功率放大器;第5-6章介绍信号的变换, 包括各种制式的调制、解调器和变频器;第7章介绍反馈电路, 包括AGC、AFC、PKK和频率合成技术;第1、8章介绍无线电通信的整机概念和其他技术;习题课针对关重、疑难部分知识进行答疑和讲解。实验部分:对刚开始接触电子类专业课的学生来说,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概念还是较为抽象, 若老师在课堂讲学中全部以理论课为主, 实验课的课时很少, 就会导致学生对讲授的概念理解生硬, 对其应用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因此, 笔者一再强调实验仿真课在电子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突出作用。

4 课程实施

通过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学生习题的巩固和对参考书目的自学三部分交叉结合的方式完成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动手能力的培养由分阶段由浅入深的EWB软件实验仿真完成;笔者尤其重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信息反馈, 以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寻找不同的方法讲解。

5 关于成绩考核

传统的以卷面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考核方式的局限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众多高校都推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期末成绩考核方式。结合我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 推出了期末卷面成绩、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加分项以及扣分项五项标准相结合的评分办法。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实验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平时实验过程中安全操作是否规范, 是否能根据实验目的有效地选择实验器材完成实验。平时成绩包含了课堂出勤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加分项是期末考核中新引入的项目, 它是对能力尤其突出的学生的肯定, 也是对其他同学的激励。它的授予对象包括在平时学习中刻苦勤奋且具有超前学习意识的学生, 在实验课上动手能力强、勇于创新、创造的学生, 也包括在各类大型电子设计比赛中获奖的学生, 以及在工程实践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加分项的引入极大地激发了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中学习的气氛越来越强, 大家开始自觉地形成兴趣小组通过各种方式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 教师更多扮演的是引导和点拨的角色。有奖励就有惩罚, 扣分项意在督促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学生的本质都想要学好, 资质也都相差不大, 产生成绩优劣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自身管理能力的差距。开学伊始教师就应强调课堂秩序, 对于无故迟到早退缺席的学生一定记录在案, 并及时提醒纠正, 根据今后的改正情况在期末考核时酌情扣分。同时, 教师应注意与学生沟通时的方式方法, 切记生硬粗暴, 使学生主观上认识自己的错误, 自己反省纠正,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参考文献

[1]王康年.《高频电子线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03.

电子线路课程 篇10

1 构建完善的课程意识

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和教学质量的高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课程具有相当的敏感度和自觉性,建立并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课程意识,全面提升“高频电子线路”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下面探讨了教师必须构建的几种课程意识:

1)主体和目标意识。高频电子线路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无线电通信以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从教学规律来讲,这门课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同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既有的基础知识、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来创造性构建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

2)资源意识。采用多媒体软件形象生动的体现枯燥的理论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育部组织建设的高校精品课程资料库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根据课程特点,通过采用EDA仿真软件仿真基本电路、分小组研讨设计方案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电路分析能力。

3)创新意识。课程改革需要创新,优秀的工程人才需要创新能力,教师的课程创新意识在整个创新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4)评价和反思意识。评价意识促使教师深层次的思考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从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高频电子线路采取笔试、动手实践能力、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同时,教师也需要对自己的课程实施过程不断进行反思,思考不同教学方法的采用对学生收获的改善情况,从而确定针对具体内容的最好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采用科学生动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授课内容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实例,通过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在讲解调制和解调概念时,高频信号好比“高速交通工具”,声音好比“待出发的人”,高频载波信号携带声音信号通过天线发射在自由空间进行传输,在接收端从已调信号中恢复基带信号的整个发射接收过程好比人借助高速交通工具例如飞机完成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迁移。通过类比,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学生的学生兴趣得到提高。

2)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对于抽象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动画和图片加深学生理解。例如讲解丙类功率放大器为什么效率比甲类乙类高的时候,可以通过动画体现三种不同工作状态时,只有丙类导通角最小,功率管有电流的时候两端的电压正处在较小的时间段,从而功耗小,效率高。动画形象生动,一目了然,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效果好。

3)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渗透理论知识。Multisim用软件的方法虚拟电子与电工仪器和仪表以及电子与电工元器件,通过软件将仪器和元器件合为一体,是一个原理电路设计、电路功能测试的虚拟仿真软件。调制和解调电路、混频电路是高频电子线路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本质都是完成频谱搬移,由于是非线性电路,分析复杂。因此,可以借用multisim10创建普通调幅波的产生和解调电路,抑制载波的调幅波的产生和解调电路、混频电路,利用multisim强大的分析功能分析电路的时域波形和频谱结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原理以及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析电路能力。

4)结合工程案例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高频电子线路实际是一个有机整体,每章讨论了其中的一个模块,课本更注重功能模块的理论分析,所以在每章结束时给出工程中实际应用到的相关电路,和学生一起探讨具体电路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考虑的因素,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形成了工程意识。

3 建立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频电子线路中存在很多难以理解的原理,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意识。

1)开设EDA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分析电路能力。Multsim10的提供数千种电路元器件供电路设计选用,它的虚拟仪表/仪器种类齐全,而且具有非常详细的电路分析功能。能克服实验室条件对传统电子设计工作的限制,可轻松完成各种电路的搭建、仿真电路的测量。

2)选用高频试验箱,完成验证性实验和系统设计实验。通过高频实验箱和60MHz的双踪示波器,万用表,高频信号发生器,等一系列仪器的时候,首先完成高频小信号频带放大电路、高频功率放大器、振荡器、混频电路、调幅电路、解调电路等功能模块电路技术指标的测量。然后通过试验箱提供的模块电路,调整每个模块的参数,并有序连接各个功能模块,构成小功率调频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由于高频电路实验受到分布参数的影响,调整比较困难,如果只是做验证性实验,学生的系统能力很难提高,一定要通过设计性实验,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处理错误的能力和工程意识才会得到加强。

3)结合实际应用,设计制作应用电路。设计制作实际的应用电路能使学生的分析电路、设计电路的能力得到质的飞跃。通常在高频课的第一节课时,会提供十个选题,包括组装调试调频收音机、调幅收音机、对讲机、无线遥控系统等,要求学生自己分组选择题目,经过一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实验学习,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相互探讨,在课程结束时集中一个礼拜完成相关课题的调试。在培养同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时又提高了学生综合的工程素质。

为了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课程意识,不断改革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教学系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适应新世纪人才需求。

摘要:高频电子线路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如何在学好这门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教师课程意识的完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紧密相连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工程意识,课程意识,实践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 2003 (6)

[2]从宏寿.Multisim8仿真与应用实例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存在区间下一篇:线性代数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