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

2024-09-04

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精选十篇)

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 篇1

语文是最具教学个性的学科。面对古今中外思想璀璨、性情灵动、文采斐然的经典之作, 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会迥然不同, 这多是源于教师的语文功底各异。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 在他的课堂上, 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法国学者加斯东·米亚拉雷曾指出:“学校的语言首先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 所谓母语教学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在母语教学中, 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世界教育史》) 语文教学切不可忽视民族文化背景, 否则, 讲出来、写出来的东西苍白无灵气、单薄无支撑。

语文教师既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语文能力的培养者, 又是多种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承担着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责任, 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受到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熏陶, 提高其文化素养, 培养其文化精神。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 必须用新的视角、新的眼光, 去认识和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底蕴, 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 精神得到升华。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 既有传统的礼仪文化、道德文化, 又有风俗文化、审美文化、建筑文化、音乐文化;既有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又有民族精神、性格、意志品质, 等等。节选自《史记》的《鸿门宴》, 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一) 政治文化。一个君王能纳谏用贤, 是维持政权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该文就反映了刘邦和项羽在为君用人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及结局。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 马上接见项伯, 殷勤招待, 约为婚姻, 让项伯为自己做了很多工作。而项羽对范增的意见是毫不理会。刘项的胜败,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用人上的得失。 (二) 军事文化。该文反映了间谍的运用, 如刘邦知道张良和项伯的关系后就急不可待地利用项伯, 获取了对方绝密的情报, 这是战场上明刀明枪所无法得到的, 而项羽却在无意之中将为自己报信的曹无伤暴露出来, 使“沛公至军, 立诛杀曹无伤”, 白白丢失了一个为自己送信的内线人物, 实在可惜。 (三) 礼仪文化。从宴会上项、刘等人的座次上可以了解当时的礼仪文化。“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 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理, 沛公是客人, 本该首席, 东向坐。但项羽自己却东向坐了。从座次上, 反映了项羽对刘邦的轻蔑, 同时也反映了项羽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性格。 (四) 民俗文化。刘邦鉴于项羽实力强大, 想到了以“约为婚姻”的方式来拉拢项羽的伯父项伯, 说明刘邦善于利用各种关系来为自己服务。 (五) 酒文化。中国人宴饮酬谢, 往往少不了酒的媒介作用。酒往往能缓和紧张气氛, 给英雄以力量和气魄。因而, 中国酒文化之丰富, 世所罕见, 从文中项王赐酒和樊哙仗酒慷慨陈词不难看出。文中蕴涵的这些传统文化, 教师若注意去挖掘, 则学生对教材一定感受更深, 受益更多。

再如《林黛玉进贾府》, 通篇文章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如黛玉初进贾府时见到的府门格局:“又行了半日, 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 三间兽头大门, 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的人。正门却不开, 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又往西行, 不多远, 照样也是三间大门, 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 只进了西边角门。”

这里的描写很有道理。首先“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说明宁、荣两府大门朝南开, 这正符合封建社会权贵门第坐北朝南的规矩。黛玉先见到的是宁府, “又往西行”才到荣府, 这正合乎东为上、西为次的礼俗。因为宁国公为兄, 荣国公为弟, 府第当然兄在东、弟在西, 长幼有序, 等级分明。再从进门的规矩看, 也很有讲究。宁国府“正门却不开, 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荣国府也是“不进正门, 只进了西边角门”。因为, 当时的制度规定, 官宦大门平时不能随便打开, 只有皇帝来、圣旨来、官阶高的人来, 才能打开大门。平常的人只能走东西两个角门。而两个角门也不同, “东尊西卑”, 东角门只能是有地位的人进出, 而像黛玉这样辈分小、年岁又小的人, 只能从西角门进出。这看似平常的不经意的描写, 其实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文化传统博大丰富而又精微深刻。这些反映在古诗文里, 可谓随处可见。尤其是古代文人多以他人之酒杯, 浇自己之块垒, 形成了许多“典故”。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就难以理解诗文的内容。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引用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相互争斗的历史, 着重写了周瑜“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这是以周瑜的年轻有为、功业非凡, 来反衬自己虽已四十多岁而功业无成反而被贬的凄凉身世。苏轼年轻时何尝不想像周瑜那样立功名世, 青史留名, 但人生蹉跎, 岁月已逝, 心中的无奈和悲哀溢于言表。假如对周瑜的身世和苏轼的遭遇心中不明了, 那对这首词的理解就不准确了。再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 用了许多典故, 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曹操对孙权的评价, 刘裕的北伐, 刘义隆的再次北伐, 霍去病的北伐封山, 廉颇被仇家所害终不为所用, 等等。一篇短小的诗词, 竟用了这么多典故, 如果对这些人物及事件不了解, 就很难读懂这首词。

即使是现代作品也包含着不少包含传统文化的话语, 也需要加以注意。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其中的“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里有五个历史人物, 应该有所了解。再如《药》中夏四奶奶看到坟头上的花圈, 便想到了夏瑜的显灵;华大妈听到“痨病”一词就感到不快;《祝福》中祥林嫂用血汗钱去捐门槛, 短工用“老了”代替“死了”, 等等, 都浸染着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

语文教师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 应付自如, 使教学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使学生得到美妙的精神享受。

教学《六国论》, 需要介绍“三苏”, 可引用朱德元帅的题诗:“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这样品诗传人, 兴味无穷。学习《垓下之战》, 楚霸王面对乌江亭长移船待渡的好意, 断然拒绝:“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拔剑自刎。读到此处, 齐诵李清照的名句:“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在诗意的辉映下再去审视司马迁笔下的英雄, 能增添教学的情趣, 丰富课堂的文化内涵。带领学生鉴赏《故都的秋》, 也可借助诗句去营造优美意境。作者写那秋槐的落蕊铺了满地, 给人一种梧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遥想;那秋蝉衰弱的啼唱可引出陆游的“槐花落进桐荫薄, 时有残蝉一两声”, 与课文的描写相得益彰。还可引出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优美的词句能把学生引入课文意境, 去感悟北国之秋“来的清, 来的静, 来的悲凉”的审美情趣。这都得力于教师古诗文功底的深厚。

一位老师上观摩课《过秦论》, 在总结写作手法时, 认为其特点是寓论断于叙事之中, 论点的得出水到渠成。这时, 一位学生表示, 贾谊的《过秦论》观点与材料不统一, 水到了, 但渠未成。因为, 材料叙述的都是秦如何用暴力得天下, 而六国施行了仁义反而灭亡。有的同学也表示同意这个观点。这时, 听课的老师暗暗为之担心。由于这位老师曾通读过《过秦论》中、下部分, 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兼并者高诈力, 安定者贵顺权”的观点, 灵感的火花闪现了, 只见他很自然地在课题后加上个“上”字, 顿时,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下文还要继续论证这个问题。于是, 问题解决了。如果这位老师对教材没有充分的了解, 他能这么顺利而巧妙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吗?

更重要的是, 传统文化, 对个人来讲, 说到底, 是一种思想、精神和灵魂。一个具有文化人格的人一定是一个灵魂有形的文化人。灵魂有形, 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谭嗣同就是灵魂有形之人。又如文天祥的绝笔书:“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惟其义尽, 所以仁至。读圣贤书, 所学何事?而今而后, 庶几无愧。”也能看到他的灵魂有形, 他的节气、操守看得见摸得着。一位有文化的语文教师是有思想、有精神、有灵魂的人, 那么, 他的教学就是有思想有精神有灵魂的教学。他就能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思想、精神和灵魂的影响。而这, 是比只教给学生几个字、几个词要重要得多的使命。

李镇西老师在结束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时, 提到老舍的投湖自尽, 学生们的心一下子被震撼了, 教室里顿时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李老师缓缓说道:“从《济南的冬天》到《小麻雀》再到《在烈日和暴雨下》, 我们看到了老舍先生的一颗真诚爱心, 看到了他那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不会想到, 在1966年, 他会遭遇和祥子一样的暴风骤雨!面对文革风暴, 他的命运也如‘风雨中哆嗦的树叶’, 遭受严酷的‘烈日暴雨’的欺凌和折磨。但和祥子不一样的是, 老舍先生没有堕落, 而是以死抗争, 用生命为20世纪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划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叹号!也树起了一座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不朽的丰碑!”这段话语铮铮有声, 震撼人心, 给学生以强烈的思想启迪和丰富的灵魂滋养。这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所应该具有的精神的、文化的品格。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给“精神贵族”这个词的定义:“品德高尚、富有大爱、个体精神永不衰竭和才华横溢。”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精神贵族”。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知识、智慧、艺术才华的展现, 除了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外, 教师还要有建筑的构型艺术、绘画的色彩艺术、音乐的旋律艺术、舞台的表演艺术等, 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其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才华、缜密的思维、光彩照人的形象、高超的教学艺术, 把教学活动引入到艺术的殿堂。

摘要: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 要上好语文课, 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丰富的知识积淀、深厚的文化修养。本文结合具体课文内容, 就语文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的重要性进行阐析, 指出要真正诠释语文的魅力、吸引学生爱学语文, 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 篇2

——《岭南文化传承与文化艺术修养》培训班学习心得

从化市民乐中学黄鉴流

摘要: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更好地投身到教育教学中。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要想学生学好,必须自己先学好”教师要勤奋好学,不断增强自身文化艺术修养,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文化艺术修养教师能力

最近参加了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岭南文化传承与文化艺术修养》培训班的学习,我对文化艺术修养与专业技术能力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对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所谓艺术修养,指人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只有具有音乐听力的人,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只有具有视觉美感受力的人,才能欣赏大自然景色之美和绘画等艺术之美。文化艺术素养对人发展的作用在我们教师有更好的体现,因为我们培养着国家未来的人才。

笔者是一名教师,下面试从教师的角度说说如何通过增强文化艺术修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在教育理念上,我们都必须有一个新的提高和飞跃,要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只有这样的理想追,我们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我们知道,文化能使人的道德更加高尚,艺术能使人的生活更加精彩。但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来说,最主要的还是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教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自身的形象、气质和各个方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甚至 1

会超出所教授的课程之外。正是因此,在专业知识以外,教师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人格魅力和优良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做一名有文化艺术修养的好教师,就要有广泛的爱好。我们要对文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应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修养,并能以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受影响学生,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愉悦,从而使其精神和情感得到发展。一个素质较高的教师,也往往有较好的气质,而气质又往往来源于文化艺术修养。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和学生都离不开文化艺术修养,甚至可以说,没有文化艺术修养,就没有成功的素质教育。

做一名有文化艺术修养的好教师,我们就要有自己的个性。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个性得到完美、独立的发展。一个没有个性特色的教师,可能会造成学生精神上的贫乏和无知。教师的个性是教师各种素质的综合反映,它不仅包括教师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等,还包括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爱好文体活动的教师所带的学生往往活泼、开朗、富有朝气,治学严谨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往往处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由此可见,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之深、之大。素质教育不要求学生个个升学,但要求他们个个成才,而成才就必须有个性、有特长,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达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做一名有文化艺术修养的好教师,我们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多读读儿童心理学和儿童读物,了解儿童心理喜好,便于跟学生沟通思想,缩短师生距离,消除“代沟”。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忙,要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新知识是一件艰苦的事情,要牺牲自己许多的休息时间。最好的办法是把学习新知识当成自己的娱乐,在“快乐莫过于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中补充自己,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又创新自己的教育天地。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有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不但需要老师会讲、善读、而且要求我们擅长表演。教学中,我有时和学生表演一个故事情节,有时和学生分角色读一段对话,因而使语文教学趣味盎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这种表演要适度,不能滥。演的目的为了是帮助学生理解,是为了“助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课文 读得更好。

有人说,字是人的“第二张脸”。对于老师来说,这“第二张脸”太重要了。在以前老师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喜欢写字,喜欢书法。至今,一有空闲,还提笔练字。备课时,我总忘不了备“字”——把每个生字,照着书上的正楷字,认真临写,直至自己满意。对高年级学生,我有时板书用行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行书、草书。常用的字如能教会学生用行书、草书去写,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带来方便。而且会启迪他们关注、热爱书法艺术,引领学生学会欣赏汉字的多种书体。

在语文教学中,我还经常画简笔画。小时侯喜欢画画,读中学、师范时,又喜欢国画。小时侯打下的绘画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派上了用场。教描写花鸟虫鱼的课文和一些描写人物的课文,我常常几笔将其勾勒出来,起到了很好的直观效果,学生很喜欢。看图作文我都是自己画图,有时直接画在黑板上,既便捷,又赢得学生的赞许和佩服。

说话的艺术、朗读的艺术、表演的艺术、书法的艺术,还有绘画的艺术哪里来?一句话:来自老师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会对一个人的情操、品格、气质、言谈举止以及审美眼光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毋庸质疑的。一个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一张口、一出手、一投足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没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连一篇课文都难读好,哪里还谈什么教学艺术呢?不懂一点书法,压根儿不知何谓“颜体”,何谓“魏碑”的人,怎么能为学生写一手好的板书呢?

浅谈中小学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 篇3

关键词:教师;语言;文化修养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04-02

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高尚的职业。而语言文化则是教师完成历史使命、履行神圣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教师语言的教育性,从广义来讲,它包括教师的文化知识教育、语言表达能力、德育修养、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从狭义上说,一般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本文是就后者来谈的。

一、中小学教师语言的特性

中小学教师的语言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1.教育性。教育语言的特征首先要求教师语言本身要健康、文明、进步;禁绝粗俗、低级、反动。中小学教师要注意运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即把“德育”渗透到所有语言实践当中。例如在教山东出版的《文学教程》里的诗《登岳阳楼》时,可以简单介绍作者杜甫的身世和当时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作者当时漂泊他乡,面对浩浩荡荡的洞庭湖水,对当时时局多变而感到忧虑。通过介绍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的不安定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凄惨滋味,从而在学生心理埋下艰苦奋斗、努力学习的思想,就会不知不觉地把学生的思维拉到学习诗歌的内容当中,这也使学生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2.科学性。中小学所学的各门科目都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就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去表达。老师所说的概念、原理、规则、结论等,都要符合各科目的科学要求,要准确无误、完整、周密。不能向学生讲无用内容,更不能说错内容。因此,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是教师职业口语的基本要求。

3.规范性。中小学教师语言必须力求规范。不能用方言来教学,要用规范的普通话。教师的语言在用语用词方面都要正确得当。例如,有一位老师在一次批评女同学中用了“妇女同学们”一语,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反抗情绪。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他们不但跟教师学习科学文化,而且还跟教师学习用语。在老师语言的潜移默化之下,学生都能讲出规范的用语;教师只有用规范的语言才能谈得上语言美。

4.鼓励性。鼓励性也是中小学老师语言的一个明显特性。中小学老师的语言主要对象是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希望老师把他们看成成人。一般说来,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面对这类人群的谈话,老师一定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积极上进。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伤害学生,即便批评也要冲满激励性。

5.针对性。中小学老师的口语具有针对性的特点,老师一定是针对不同的对象、文化和环境来运用的语言。这就是常说的“因材施教”。因为这样,教师的语言才会有的放矢,从而取得实效。

如,一位中学老师对两位不愿登台演讲的同学采用了动员和激励方式。对一位腼腆的男同学,教师说:“内向的人靠的是他的真诚。我相信你有比一般人更能打动大家的实际想法。”对第二位性格倔强、冷冰冰抛出“我讲不好”的男生,教师说:“具有谦虚美德的人,往往对自己要求过高,但决不会让大家失望。请你讲几句并不至善至美,但又能表达出你内在情感的文章。”在老师针对性的激励之下,结果两位学生都上台了,还讲得很不错。这位老师的成功就在于他能因人而异,突出了针对性。

6.审美性。中小学老师的语言美,包括这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美,二是形式美。内容美就要求中小学老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哲理性高,充实易懂、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要求老师在词、句方面和修辞上都要很好,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语言水平,要极力做到具有“建设美、色彩美和音乐美”。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一定要有文采的,教师的语言更应如此。很多有巨大艺术魅力的中小学教师的语言范例都是富于审美性的。因为它美,所以动人。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的意义

1.掌握口语艺术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中小学教师成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使学生爱听、乐听、高效省力的情况下来接受教育。例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如果教师不把难理解的词、句对学生讲述清楚,这就会造成部分学生因不能理解文章内容而导致没兴趣听课。所以苏霍姆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老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2.中小学教师掌握口语艺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智能、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比如学习新的歌曲,就应从歌词入手,分析歌曲内容,展开学生的“音乐想象”。例如小学第三册音乐教材中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王二小把敌人引入我军埋伏圈的生动故事,脑海中呈现一幅二小机智勇敢、壮烈牺牲的情景,从而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每段歌词演唱时不同的感情。从而也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

3.中小学教师掌握教师口语艺术能给学生以学习模仿的对象。“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语言生动、活泼、优美,就能给学生以熏陶,提高学习效果。用吕叔湘先生的话说就是“学生生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正如蓬在麻中,不扶自直。”若是教师语言基本功差,就会给学生学习语言带来消极影响,长期接受这样的教师教育,学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能力。因此,特级教师斯霞说:“我们决不可能低估教师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影响,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

4.中小学教师掌握教师的口语艺术能使师生关系更为和谐。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语言在沟通师生关系中的特殊作用。例如一位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老师为了改变学生抄别人作业的习惯,在一次发作业的时候这位教师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算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啊?比如抄别人的作业欺骗老师算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吗?”虽然短短的两句话,但学生听后再也不抄别人的作业了。可见,一个老师如果掌握了口语艺术,就能使他的教学工作更为出色;师生的关系也特别融洽。

三、怎样提高中小学老师的语言文化修养

中小学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把话说“通”。这是说的教学语言既要有书面语言的精确,又要有口头语言的通俗易懂。教学取得成功往往是因为教师能深入浅出地把问题讲清楚,老师要做到自己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就必须很好地加工和改造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2.把话说“活”。老师的课堂语言不能老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适当的语速、抑扬的语调会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于漪在讲析扬朔的《茶花赋》时,正确地抓住了文中得“极”“搁”“醉”三个字。有时娓娓而谈,明道析理;有时心驰神往,妙语连珠;有时纵情抒发,饱含深情。讲课人的声音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就像过峦的风、入夜的雨,缕缕吹香,点滴入土,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学生呢?既是在听课,也是在听奏乐、听演说、听游子的心声。如果没有教师“活”的语言,是难以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效果的。

3.把话说“准”。中小学教师怎样做到把话说“准”呢?一是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包括语言、演示、提问、教态变化等技能;二是掌握调控教学过程技能,包括导入、组织、结束等技能;三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技能,包括模式设计,课堂的观察与评价等技能;四是教材的研究和教法的选择技能,包括教材体系的研究技能,对学科教法和学法的确立技能;五是掌握个别辅导谈话的技能,包括听、说、应对等的技能。教师只有掌握了高超的语言技术技能,才能把教学的话说“准”。

4.把话说“趣”。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兴奋剂,是调节师生情绪状态所具备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有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一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并且绕着教室玻璃飞来飞去,这时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就随着蝴蝶转来转去,于是老师就停下课来说:“这只蝴蝶为什么在教室飞来飞去而不愿离去呢?”同学们一时不懂怎么回答好。于是教师说:“这就是蝶恋花,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嘛!”同学们开心地笑了。在笑声中,一个学生打开窗放走了这只花蝴蝶,同学们的注意力又集中到课堂上了。非常精妙的语言,非常高超的艺术处理。如果教师没有好的口才,没有风“趣”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当时的情形下又怎能那么轻易地把学生注意力转到课堂当中呢?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机智的老师更容易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

5.把话说“美”。美的教学语言能很好地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很多时候在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处,都需要老师“美”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底蕴来纵情渲染、恣意铺陈,才能让学生步入课文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容易创设课堂的气氛。在这种情形下,学生能很好地领会内容,接受陶冶。所以,只有“美”的语言才能使文章富有生命力。这便要求中小学教师平时多注意积累文句,多思考。

四、结束语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语言文化直接决定了教学成效。所以,教学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成是语言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要把教学搞得情趣横生,生动活泼。只有不断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化艺术,不断地提高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教师口语[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文学教程[M].山东大学出版社.

[3]中小学音乐教育[M].1991.

[4]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浅谈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 篇4

一、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师语言的教育意义首先要求教师语言本身健康、文明、乐观。绝不允许粗俗、低级, 不正确的语言出现。课堂上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如在学习《劝学》时, 可以幽默地引出一位老者, 头发花白, 眼中充满泪花给他的小孙子讲述他年少时没认真读书, 以至于一生波折、辛酸最后后悔已晚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饱经沧桑的老人还有遗憾, 从而告诉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和专心致志做事。这样会大大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教师做到为人师表, 语言有很重要的示范性。少年儿童对自己的老师有很强的崇敬感和信任感。教师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围绕在学生的周围。教师伟大和蔼的行为是学生的榜样。那么教师严肃深情的语言就是有效的行动和无形的楷模。教师语言的榜样性必定对学生有很强的影响, 所以教师的语言一定要规范。教师不能用方言土话来教学, 即使说得再好也是不规范的语言。教师的普通话在语音、语汇、语法上都必须准确、扎实, 否则普通话不规范也会影响学生。学生模仿能力很强, 不仅跟老师学文化知识, 也跟老师学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讲好正确的语言, 才能培养学生准确、生动的语言能力。

三、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教师语言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教师的语言面向的是广大的学生, 所有的人都喜欢听表扬、鼓励的话, 更何况顽皮好动的学生。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也很脆弱, 对于教师来说必须爱护他们, 表扬他们, 时时处处尊重他们, 鼓励他们积极进取。

四、教师的语言在一定情况下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幼小心灵的塑造上是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每一个心灵都需要用不同的语言去启发、去激励。教师必须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采用不同的语言去教育培养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

五、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美感

与文化修养的作文 篇5

先听我介绍一下孔子吧,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他是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汉代起中华文化的主流学说,儒家的创始人。

听完我的介绍,大家对孔子熟悉了吧!

我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终于踏上了旅游之程,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车里,转眼之间车子已经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郊外,我透过车窗向外望去,只见路飞快向后躲藏,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似的。两旁是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和高大挺拔的杨树。

两小时后我来到了孔庙,孔子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文化。看着孔庙,我仿佛来到了孔子的年代,我坐在他的学生中,仿佛看见了我自己,穿着古代的衣着,盘腿而坐,聚精会神的听孔子老师讲课。

孔府内有许多的陈设,有奇花异草,还有御赐的东西。但我还是认为后花园比较有意思。那里的树太怪了,有几乎吸附在石头上的松树,缠着另一颗树的树......但是奇特的是那“五柏抱槐”。“五柏抱槐”看上去像五棵连在一起的柏树,中间却长了一棵槐树。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里有一棵柏树,一天突然遭到雷击,树干被雷劈成了五块,但它的五个“瓣”却成了全枝,正好,中间怎么来了个槐树种子,吸收柏树的养分成活了,再加上它长得比槐树快,于是,“五柏抱槐”的奇观就形成了。

试谈画家的文化修养 篇6

意是虚的,是一幅画的魂,一幅没有“意‘的画就像是动物标本,或像塑料花,尽管制作的再像,栩栩如生,但毕竟是如生,还是少了一分灵性。画中的意从何而来昵?我认为赋予画中”意“的方法有两种,主动和被动,主动为上乘,被动次之。

先说说被动的“意”,我见过不少人作画,他们是先画,画成什么样没个准谱,尽管功力颇深,笔笔得法,等画完后,再来琢磨题一句什么诗或词比较合适,以此来点出画的“意境”还有的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干脆落个穷款。当然这也未尚不可,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少国画多为此作。都是后来之意。难怪现在出版了一种诗集,是专供这些画家作画时提款用的。但我以为这种画,画得再好,也只是塑料花,缺少灵性,当作基本功训练教材尚可,却是品之无味。

再说说我认为主动的“意”,何谓主动的“意”,古人云;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所谓胸有成竹就是自己要画的东西具体形象早已了然于胸。不是画到哪算哪。意在笔先就大有讲究了,这就不仅仅是你要画的具体物象了,这个“意”要表现的往往是无形的,是抽象的,是代表作者思想的东西。无形的,抽象的东西用文字表达似乎容易些,而美术作品是具象的,要做到境生像外,这就要考量作者的文化功底了。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一个缺少中国文化功底的画家,是很难创作出好的国画作品的。所谓文人画,就是文人在作画,先是文人,后是画家。中国古代的画家多为文人,文化功底颇深,特别是诗词歌赋.尽管不是每个国画大家都留下了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诗词歌赋,但你只要看看他们的题款,其文化根基就可见一斑了。其实中国画展现的“意”大多为诗意,特别是山水画,一幅上乘的中国山水画,让人们感受到的往往是一种诗意。中国画把意境的营造和神韵的表达视为最高境界。以至升华到“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境地。对于一个深谙中国诗词歌赋的画家就能做到“以心造像”尽情摄性,看似随心所欲的泼墨,其实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

这就是我所谓主动的“意”,是意在笔先的“意”.如果一个中国画作者能懂一点诗词歌赋,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那他的作品才能得到品位上的提升。纵观古今绘画大师,无不集诗,书,画于一身,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如;黄道子,苏东坡,郑板桥,唐寅,朱聋,齐白石,范曾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而伟大的诗人又能寄画于诗,‘当我们读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的诗句时,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就立刻呈现于眼前。诗,画,在抒发人类情感的层面是高度统一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真正做到意在笔先,寄情于画,真正的创作才有了可能,而不是单纯的展示笔墨技巧。

在当前文化多元格局的背景下,中国画逐渐步入了大众文化时代。由于艺术进入了市场流通,艺术与生活界限更加模糊,中国画进入了日常生活,成为众多消费品中的一种时尚和快餐文化。这样下去,艺术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势必受到削弱和影响。面对这一问题,如何提高中国画的品位,是树立良好的学术氛围,打造时代经典确保中国画的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纵观中国画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兴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此起彼伏,从秦汉时期的萌芽状态,到唐宋巅峰时期,中国画的发展都进入到时代的辉煌阶段。中国画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肇墨,霓性,意境的拓展和品位的提升.建立完善中国画品格,打造时代精品是历史赋予当代画家的责任.中国画是具有历史性,传承性的艺术,其核心应该是意境,有了意境,就提升了品位.当然也要注重笔墨,笔墨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形式的外壳,亦不能视为描绘自然万物外在形象和图形。笔墨有它独立的表现方式,失去灵性的笔墨,失去内涵心性的精神依托,笔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把中国画概括为文人画,也就是说绘画要讲究文化,讲究修养,有了文化和修养才有胸襟和气质,有了胸襟和气质才有品位和才华.古代画论对中国画品位的论述甚多,大都离不开人品,故有,画品优劣,关于人品之高下.品位的问题是一种境界,它是对艺术理解和认识的层次反映.同时也是知识,灵感,才情的一种折射和体现.它是通过你不断日积月累,细心揣摩和感悟的结果.说起来艺术也有点奇怪,并不是任何人都具备这种能力和潜质,有些人穷其一生精力难得真谛,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但是,任何能力和潜质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需要后天真正的不断努力学习,吸纳,借鉴,领悟和调整,才有能力去把握,并把其归拢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凝聚的是才气,是实力,是厚积薄发的原动力.

当下中国画的繁荣应该说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欢中国画,这无疑为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但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有一些人自身文化修养的意识淡薄,对艺术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使他们的艺术出发点不是一种持恒的精神关怀,而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自我表白.这就使得他们因利欲的诱惑而陷入到生存现实的泥沼里.更有甚者,以那些俗不可耐的欺世之作,到处进行竭力的张扬和炒作,使原本作为精神文化载体的中国画遭受着一种轻浮的热闹和困扰。

我们必须端正思想,尽快地摆脱肤浅的快餐艺术,使作品的思想和内涵重新回到我们的艺术创作状态之中,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以感人至深的作品推动社会进步,才是中国画提高和发展的出路.才会使具有深厚本土文化传统的绘画在当下改革开放的时代得以传承和发展,使更多的人真正沉潜于传统的学问之中,花一番功夫进行深入研究。要真正地实现,一靠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二靠画家自身的认识和修养,站在推动传统艺术发展的制高点上进行不断的探索,相信中国画那种尊重多元,自由开放的学术鼎盛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浅谈高校教师语言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篇7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幼小心灵的塑造上是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每一个心灵都需要用不同的语言去启发、去激励。而英语教师本身因为专业的限制,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困难颇多, 因此必须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采用不同的语言去教育培养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师之传道授业解惑, 必借助于语言。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言语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 教学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语言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 都具有端正、自然的教态和亲切感人的生动语言。要使之“寓美于教”和“寓乐于学”, 使教师面前的莘莘学子,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 感到其乐无穷。许多有经验的教师, 他们在课堂上表情丰富, 声调抑扬顿挫, 语言娓娓动听, 引人入胜。特别是讲到关键处, 不是提高声音就是加重语气, 就因为教师这个小小的动作, 一句句有声色的语言, 却使学生频频点头, 默默铭记, 茅塞顿开。

然而, 也有一些教师不注意教学的艺术修养, 不认真备课, 不推敲语言, 不熟悉教材, 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还有的教师讲课没有激情, 不联系实际, 或是口头禅甚多, 疲劳轰炸, 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 没有学习乐趣, 同样是教师, 也同样付出了努力, 但是课堂的效果相差甚远, 仔细思考, 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教师应该把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 为其考虑, 有信心可以讲好课, 这样鼓舞了自己, 也鼓励了学生;要在修养上提高自己, 把正统的教育内容变成了轻松的论题, 生动的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每位教师都期望讲课成功, 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 这样既可以更好的教书育人, 又可以树立起教师的光辉形象。

一、勤学苦练, 提高品位

一位语言学家在谈到教师的语言特点时说, 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晰、流畅, 把知识的琼浆流进学生的心;教师的语言应该明快、果断, 直接说到知识的重点, 不拖沓;教师的语言应该炽热、闪亮, 把学生引向探索知识的顶点;教师的语言应该坚韧、刚健, 带领学生向知识的海洋遨游。这种语言的示范性, 给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此为戒, 督促自己更加的进步。

二、教师的语言文化应该有教育意义

教师的语言修养除了要有教育意义首先要求教师语言本身健康、文明、乐观。绝不允许粗俗、低级, 不正确的语言出现。课堂上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虽然能与学生互动良好, 但说出的话没有重点, 跟学术无关, 那么所说的话, 也就失去了意义。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教书育人, 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 语言有很重要的示范性, 这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师语言的针对性

这是指教学语言既要有书面语言的精确, 又要有口头语言的明白易懂, 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 教学取得成功常常是因为教师能深入浅出的讲清问题, 不成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不能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颠三倒四, 词不达意, 含混不清。教师要做到自己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 就必须对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改造, 这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既要渗透教学大纲的要求, 又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和需要调整讲授知识的先后, 还要把书面语言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 从而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四、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幽默, 耐人寻味

教师的语言诙谐幽默, 既反映了教师的机智、博学、乐观和风趣, 又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很多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是富有幽默感的教师, 最不喜欢的是表情淡漠、呆板、语言寡淡的教师。所以融入适当的幽默, 创造活跃的气氛,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反馈, 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但适当的幽默是要简洁自然, 如果一味地追求幽默, 东拉西扯, 离开教学的重点, 即使学生的积极性被带动, 因为减少了知识的容量和内容, 那也是不可取的。因此, 一位教师的幽默感应该是适当, 并且见解深刻, 在幽默的同时让学生汲取知识。

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 还必须提高年轻教师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主体, 他们的言行、态度,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感受, 关系到学生对学校的印象, 所以提高她们的素质, 增强其人文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要进行必须的教育培训, 开展规范化培训活动;其次, 开展帮帮带活动, 找一些年长的优秀教师, 传授经验;第三, 树立典型, 对表现突出的年轻教师予以表彰, 激励其他人向其学习。

教师语言水平是教师的一种职业修养, 不可轻视。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只有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提高了, 课堂效率才会提升, 学生学习的状态会更好, 全面提高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 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先决条件, 也是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 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应该得到大家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章光洁.多元化社会中的教师角色及对.应于教育的启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张会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

[4]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5]何秀余.幽默使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演讲与口才, 1994.

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 篇8

钢琴课是高校音乐专业中的一门技能技巧课, 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课程。目前在我国高校钢琴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弹奏技术训练, 而忽视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 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意识淡薄, 不仅演奏的作品内涵不深、表现力不够, 同时由于知识缺乏, 个人修养远远不够, 缺乏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能很好服务于社会。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如何培养具有较高音乐水平同时又具有完善人格和高素质的人才是摆在我们每一个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作为一名高校钢琴教师,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修养,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学生重视文化课学习的意识

当前音乐专业的学生, 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在高中阶段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而转学音乐, 自身文化基础偏低, 同时又受专业课自由、少理论、重操作等习惯影响, 心目中始终认为专业课应排第一, 所以多数学生对文化学习不重视、有一定的厌学情绪。表现为:上文化课逃课、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 考试只求及格等等。这样一来, 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加缺失, 长期生活在一种只学专业技能的自我满足状态下。其实良好的文化修养对音乐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积累更多地文学常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也有利于创作出内涵更丰富的艺术作品。”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首先就要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

教师在平日的钢琴教学中要向学生灌输重视文化课程学习的理念, 告诉学生文化修养在学艺过程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良好的文化修养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分析、理解, 有助于培养我们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这些都是音乐学习者必备的条件。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循循教导, 转变其错误意识, 端正学习态度, 使其能够认真对待学校安排的每一节文化课, 杜绝学生只重专业而忽视文化课学习现象。

二、引导学生增强课外阅读

“音乐是复杂的艺术, 其涉及到的知识是相当广泛的。学生不仅要将传授的音乐知识要较好地掌握, 能得心应手地应用外, 其它各方面的知识要尽可能的宽、广、远。”教师要把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拓展知识面作为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在教授学生弹奏作品时, 要适时引导学生多阅读与作品相关的更多文化书籍, 积累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增强对人生、情感、心理和艺术规律的认知能力。例如在教授学生弹奏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时, 不妨让学生阅读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教授钢琴《十面埋伏》时, 必须要求学生了解楚汉相争的故事, 知道刘邦、项羽、虞姬等历史人物及有名的《垓下歌》等, 学生只有对这段历史和描绘的人物有全面的了解, 才能运用恰当的技法, 淋漓尽致表现音乐。钢琴教师不只是教琴, 更多是要注重传授文化, 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三、钢琴课教学中要渗透文化知识内容

现如今, 音乐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会弹、唱而不会用语言表达, 不会用文字表达, 其实这些在专业课教学中也是可以有意识加强训练的。高校钢琴教师要善于从一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对钢琴课进行合理的改革, 把学生的能力、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培养有机结合,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讲海顿奏鸣曲时, 除了让学生了解作曲家基本的生平简介, 知识内容还涉及到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甚至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绘画、文学等风格特点, 并且还需要让学生区别海顿奏鸣曲与莫扎特、贝多芬所创作的奏鸣曲有什么不同。这么多的知识点教师不要一味给学生灌输, 而应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或说或写, 在课堂上同老师、同学一起探讨, 互相交流自己所拥有的知识, 这样就可以增加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了解以前不知道的内容。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探讨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把各学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从多角度、多层面拓展学生的视野, 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 通过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的艺术底蕴, 文化修养得到整体的提高。当然这就需要高校钢琴教师不仅拥有高超的弹奏技能还需要有广阔的知识面, 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超强的教学责任心。

四、教育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教师在积极进行钢琴课教学时, 还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识、个性、情感、气质、道德品行等, 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教授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时, 就要引导学生学习贝多芬面对困境顽强不屈, 对艺术、对人性的一种崇高追求精神。“一个不幸的人, 贫穷, 残废, 孤独, 由痛苦造成的人, 世界不给他欢乐, 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告知学生, 人生价值就在奉献, 要学会在逆境中永远追求真、善、美。

当前我国艺术教育重专业轻人文现象严重, 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为人素养, 以致违法现象不断产生, 这些都应该引起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们培养的学生先要学会做人才能成才!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关键还要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 展现良好的艺术修养,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艺术学科教育目的。

总之, 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每一位高校音乐教师都应静心反思, 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们培养的人会为社会做什么?钢琴教师不要只限制于教琴, 要教学生人文精神, 全面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使我们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很快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 成为国家需要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汉诚.文化修养[DB/OL].[2012-05-03].http://baike.baidu.com/view/3110407.htm

[2].覃锦坤.谈艺术教育中的文学课教学[J].艺术教育, 2010

[3].康惠军.音乐师范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音乐天地, 2006

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 篇9

语文阅读教学能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最有效的阅读。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下, 很多教师都体会理解作者的写作主题, 得出的答案与参考书中的一致就行了。实际上, 阅读的任务不仅仅要发现作者的原意, 还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理解课文, 强调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问题理解是不同的, 只要说明原因、讲出理由即可。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语文是有感情的, 语文老师应该像艺术家那样拥有一颗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激情的心, 对教学充满热忱, 在课堂上意气风发、神采飞扬, 教出语文的“趣”, 带领学生尽情享受语文的“趣”, 这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朗读。教师范读, 用自身的激情感染学生;学生齐读, 用气壮山河的感动震撼心灵;配乐朗读, 营造逼真的氛围;情景朗读, 模拟逼真的场面;默默朗读, 感悟不可言传的奥妙。读诗词、读散文、读小说中的精美片段……通过朗读让学生充分领略语言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 通过朗读让学生积累母语经验, 积累表达技巧, 积累思维方式, 积累文学承载, 积累文化修养。通过读用充满诗情画意和聪明智慧的文字感染学生、感染课堂, 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 心灵更滋润。

当然仅靠单纯的朗读还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育的真谛在于积累、沉淀, 积淀知识、积淀能力、积淀文化、积淀修养。语文教育是一种生命的浸润, 语文学习是为了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是一个悠长而丰实的过程。为了积淀, 语文教师要将课堂的自我表演转变为教书育人、自主学习的平台。在教师的帮助下, 学生要自主浏览、自主精读、自主品味、自主思考, 这种阶梯式的阅读过程, 会让学生很自然地从文字的表层走向深度的思想本质, 从流畅的语言走入鲜活的生活, 从对他人的解读回到自我人生的审视。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那些优秀作品留给自己的启迪, 将前人从心灵流淌的生命清泉转化为滋养自我心灵的甘泉, 将那些生命的感悟、生活的智慧消化成丰厚自己的修养。语文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精心咀嚼每一个词语的精彩, 品味每一句名言的厚重, 思索每一份思绪的严密, 审视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细节, 帮助学生厚实心灵积淀。

语文阅读需要深沉的积淀, 更需要生动的激活, 就是让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积淀进行创造, 创造美丽的文字和独特的思想见解, 激活知识、激活能力、激活思想, 创造知识、创造能力、创造新的思想见解, 构建自我思想体系, 促进学生追求真、善、美, 进而影响学生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朗读、背诵、品味《念奴娇·赤壁怀古》, 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愿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廉颇知错就改, 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 不计个人恩怨的宽广胸怀;而《鱼我所欲也》, 则能启发学生正确看待正义、生命、钱财的价值———通过广泛的阅读、积淀、激活,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关注时代、提高自身修养。

阅读能影响一个人的性格, 而性格又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因此阅读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反复历练是养成阅读习惯的主要途径, 这就需要长期培养兴趣和毅力。如果你对阅读产生兴趣, 并用毅力坚持读许多书, 你就会感到阅读已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十全十美的享受。阅读就好像一条古老的 河流 , 潺潺的流 水 , 流淌着的 是激情 , 滋润着的 是心田。河流的两岸布满历史的年轮、岁月的沧桑, 让人抚今追昔, 思绪万千。阅读如川流不息、潜移默化, 润“心”无声。许多名人、伟人的成功大多与阅读密不可分, 如毛泽东、鲁迅等许多名人大多都有阅读的嗜好。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每爬上一级, 就要脱离兽性而上升到人类, 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 更热爱这本书。”俄国科学家皮罗果夫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 它能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 使人高尚。”阅读担负着传承美好思想品德的重任, 语文教师要从小学抓起, 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不仅要学好语文课本上每一篇文章, 更要利用好现在的网上图书馆、网上书库大量涉猎好书, 广泛汲取营养。这样的阅读可以把一辈子活成几辈子, 以有限的生命成本获得无限的生命历程让人生更厚重、丰实。

总之, 语文阅读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摒弃低俗, 和高尚的心灵对话, 悄无声息地内化成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珍视亲情、友情, 热爱一切健康而美好的传统美德。恰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名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语文阅读教育正如春天里淅淅沥沥的春雨, 悄无声息地浸润一代又一代学子干渴的心灵, 形成沉甸甸的文化修养, 把人类社会一步步推向更文明。

摘要: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 是一种生活, 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 人们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精神的生活。阅读教学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 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阅读是继承前人优秀文化, 接受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作者通过阐述阅读的方法、习惯、作用, 结合教学实践阐明, 语文阅读教育训练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内在素质。

略论声乐专业的文化修养 篇10

一、文学常识的认知深浅

文学常识,这里所指涵盖文化的各方面的常识。从“字”到作家、年代、作品, 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故事等方面。

首先,“字”是基本的基础,一个学唱歌的人不认识字儿,那是不适合唱歌,所以 “认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国家常用的汉字大概有5000字左右,对于常见的这些字体,声乐专业的学生要认识,了解、理解。

其次,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是音乐的一个类别,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这种乐器有其他乐器所没有的特点,它能够直接表达人类所要表达的内容、故事和人类的悲欢离合的感情,不需要借助任何的媒体。所以,人声这种乐器的社会功能是很强的,是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

第三,对于基本的文学常识,作为一个声乐专业的学生,必须要了解,特别是与声乐有关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的和近现代的常识。如古代的艺术歌曲《阳关三叠》,在唱这首歌之前,声乐专业的学生应该读一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要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和词义,熟读之后,在去唱《阳关三叠》,比起不了解这首歌的唱者而言,后者在舞台上表现要比前者优秀得多,因为他懂得了这首歌曲的渊源关系和所要表达的东西。所以声乐专业的学生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必须要对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 像《满江红》、《枉凝眉》、《阳关三叠》等歌曲,是唱不出那种味道的。

二、历史知识的认知深浅

历史,一般所指就是发生过的事情, 才叫历史。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有的很喜欢历史故事,懂得比较多,有的不喜欢,自然懂得就少。无论如何,历史知识的认知深浅也无形中影响着或者决定着一个唱歌的人的文化修养。

历史分东方的人西方的两大部分,对于美声专业的学生而言,多多了解西方的历史,特别适合美声歌曲相关或相近的歌曲的历史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众人皆知的 《今夜无眠》这首歌曲,好多人都喜欢唱, 喜欢听,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而言,有的人可能知道它是来自哪里,主要故事内容是什么,有的粗心的学生只会唱,根本不去了解它背后的历史故事,所以懂它的故事的学生是在为那个王子而唱,不懂这个故事的学生是在为这首歌曲而唱。结果如何,懂的这个故事的人自然会辨别好与坏。相反,对于民族唱法的声乐专业的学生,就应该多多了解关于中国的历史故事,特别是和歌唱有关的历史。如中国历史中的人物、事件等。有的声乐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候一直受到老师批评,唱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不懂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故事内容,比如《文成公主》、《昭君出塞》这两首歌曲。这两首歌曲是在歌颂古代的两个女子为自己的国家安康繁盛而牺牲自我的故事,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和亲”政策下的牺牲品,所以这两首歌曲在情感方面的表达是大起大落,也是矛盾的。如果唱者不懂写这些,以为是古代美女,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荣华富贵而远嫁他乡,那就错了,自然唱出来和表达出来的感情就不一样。

三、地理知识的认知深浅

我们大家都知道,民歌是我们国家文化的精华,每一个地方的民歌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当然,每一个地方的民歌所表现在也是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人文地理。所以, 作为声乐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学民族的大学生而言,如果不懂一点地理知识,也是很可怕的一种现象。

与声乐专业有关的中国的地理常识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我们国家有那些民族,每个民族都分布在中国的那些地方,这些地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或者特征。因为这些影响着当地民歌的发展趋势和表达方式。如《陕北民歌》,自然属于陕北地区,陕北地区出于中国的大西北地区,属于黄土高高原地带,黄河的中上游,绿色植被比较少,较干旱,交通也不太发达(在古代),导致陕北民歌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沧桑美、凄凉美”,所以陕北民歌一般都是大起大落, 唱出来比较感人。相对于江南地区,是另外一年景色,这属于长江流域,绿色植被比较好,环境也比较安逸,交通发达,经历战争次数少,所以江南地区的民族一般都是比较平缓发展的,就像小桥流水一样,很宁静, 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江南民歌《茉莉花》。 声乐专业的学生如果对于这些地理常识不了解,而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法表现歌曲,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失败。

四、结语

总之,作为声乐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修养,对于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是要了解的, 特备是和歌唱有关的知识,一定要了解,这样才算是一个优秀而合格的大学生,将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并的歌唱家。

摘要:声乐专业的学生一般都喜欢唱歌,善于表演。但是这些声乐专业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为唱而唱,很少关注自身的文化修养,本文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而展开论述。

上一篇:吕梁地区农村养老问题下一篇:信息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