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环节

2024-08-26

支持环节(精选五篇)

支持环节 篇1

随着中国宽带提速计划的实施, 三大运营商掀起了新一轮的宽带建设浪潮。然而结合我国的宽带发展水平以及现网部署情况, 国内宽带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单就FTTH产业而言, 目前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仍然处于FTTH的初期摸索阶段, 而政府的扶持政策尚处于制定阶段, 一些监管体系仍在完善过程中, 中国FTTH产业的发展思路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此时对比不同国家的宽带发展思路将对我国的宽带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5月9日, 第七届光纤到户亚太区2012年上海年会召开, 亚太区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 共同商讨FTTH的未来发展。来自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的专家介绍了当地的宽带发展计划, 同时与国内运营商的宽带发展思路形成有效的对比, 本期《通信世界周刊》将重点展示中国和韩国在宽带建设上的不同规划。

中国:资金短缺制约宽带提速

目前中国的宽带用户数达到1.56亿用户, 平均每年增长1800万, 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预计2015年将达2.5亿户。

FTTH成本已远低于规模推广值

韦乐平指出, 接入网是中国宽带发展的最大瓶颈。国内现有的铜线资源以及ADSL接口限制了接入网的传输速率, 平均传输速率仅为1.8Mbit/s, 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宽带发展需求。而且其更高的资本支出及高运营成本亦加重了运营商的负担。

FTTx已经成为主要的宽带接入模式, 从成本层面分析, FTTH已经具备了规模推广的条件。韦乐平举例指出, 2012年, 在FTTB模式下, 基于30%的实装率, 平均每户成本为90美元, 100%的实装率, 成本为110美元;FTTH薄覆盖模式下, 30%的实装率, 其成本为110美元;FTTH全覆盖下, 30%的实装率, 成本为140美元, 100%的实装率下则为180美元。可以看出, 基于FTTH薄覆盖, 其成本与FTTB模式持平。

2012年FTTH的新建成本核算中, 有源设备的成本占35%, 无源设备的成本占25%, 施工成本占35%。低密度地区每户成本为180美元, 高密度地区每户成本为160美元, 而家庭网关的成本在40~60美元, FTTH成本已经远低于100美元/户的规模推广启动值。

宽带收支严重失衡

单就中国电信而言, 2012年将采取以FTTH为主导的建设思路。城市疏散区基于GPON建设FTTH, 基于EPON建设FTTB以控制成本;城市密集区基于GPON建设FTTN, 基于10G EPON建设FTTB, 以提供20Mbit/s的宽带接入速率;在农村地区, 采用FTTH的主导模式, 同时FTTH/B作为补充。具体设备应用层面, 2012年将停止DSL、EPON的OLT集采, 部署基于GPON的FTTH模式。韦乐平指出, 中国电信的目标是2015年底, FTTH覆盖1.2~1.4亿用户, 南方地区实现70%的家庭覆盖, 发展3000~3500万FTTH用户。

对于国内FTTH发展所处困境, 韦乐平强调了几个方面:缺少明确的政策支持, 存在监管障碍;ODN的可靠性低, 大量劣质的有源、无源光器件, 光分离器过高的故障率令人难以接受;视频流量增长过快, 而收入平平。韦乐平对比了中国电信2011年与2004年的情况, 宽带用户数增长4.9倍, 收入增长4.6倍, 传输流量则增长411倍, 如缺乏有效措施, 这种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智能管道是国内运营商后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韩国:系列国家政策确保高速宽带服务

2009年时韩国国家宽带网络即对全国实现了100%的覆盖, 确保每户都能实现2Mbit/s以上的宽带接入, 2011年, 韩国50~100Mbit/s的宽带用户数达到了1.595亿。

韩国National Information Society Agency网络计划部数字基础设施总监金炯淳表示, 当前韩国政府提出了三大政策以支持本国宽带网络的发展: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 推出GTTH项目, 以满足智能电视、智能手机等对带宽的需求;在城乡地区亦确保网络的全面覆盖, 推出乡村宽带计划, 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开启新网络技术的研究项目。

GTTH项目

GTTH项目即在现有100M带宽的基础上增长10倍, 为用户提供1Gbit/s的传输速率。2012年, GTTH项目已经开启商用, 韩国19城市的6000家庭用户将率先使用这一服务, 2013年将进入商用扩展阶段。

在该项目下, 韩国运营商将采用FTTH接入为用户提供1G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通过采用WDM PON、10G/1G EPON、GPON、RFOG+EPON四项技术来构建1G的互联网络。其中WDM PON主要使用16λ、32λ两个信道, 而10G EPON技术也于2011年开始应用于GTTH项目。

在业务应用层面, 韩国主要推出3D网络电视, 包括多屏、分屏显示;多频道服务;高清点播UHDTV服务;云端服务等模式。

农村宽带项目

韩国为1000万农村居民提供了宽带融合服务, 在具体的网络建设方面, 也做了细分, 少于50户家庭的城镇, 其部署资金将由中央政府、当地政府及电信运营商提供, 支出资金比例为1:1:2;多于50户家庭的城镇, 通过政府贷款以及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来支持建设。自2010年开启这一计划以来, 韩国政府总共为2531个城镇提供了融合宽带服务。

金炯淳表示, 韩国宽带的成功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府规划, 大力鼓励IT行业的发展, 并提供资本支持;政府带头投资;激烈的市场竞争;私人投资, 韩国政府鼓励个人进入宽带领域。与此同时, 韩国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密集区, 也有利于宽带的全面部署。

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 篇2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成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入运用,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主流,自然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而且培养的单一技能目标,使学生很难适应当今社会职业变动快、职业变化多的情况,尤其是在兼顾理论学习与实际技能培训的教学实践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那么,如何更高效地实施课程教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中等技术人才,是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创造型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潜能,优化整个教学过程至关重要。本文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手段,对小学教育的课堂教学的多侧面优化问题作了探讨和研究。从小学学校的教育、教学特点及现状出发,指出了在小学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并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结构、教学资源建设几方面探讨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形成典型的案例。在探究应用模式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在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目的。

支持环节 篇3

何谓社区照顾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整合多方观点, 得出如下定义:1.从社会工作专业界定, 社区照顾是社区社会工作者与社区成员直接互动的具体过程, 通过调动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网络, 解决社区居民特殊困难的一种方法和途径。2.根据类型可分为, 社区照顾可分为在, 被, 由, 即“在社区照顾” (Care in the community) 、“被社区照顾” (Care by the community) 和“在社区照顾” (Care for the community) 三方面含义, 就是将正式和非正式的社区资源进行整合, 将资源满足社区内有需要者, 使得有需要者能与其他人一样居住在家里和生活在社区里, 并得到适当照顾。因此, 社区照顾将不同照顾资源、社会支持网络整合, 相互配合, 从而满足服务对象多元化的需要。

二、社区照顾的历史沿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开始实行福利国家制度。20世纪50年代以来, 欧洲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经历了从逐步完善、迅速发展到陷入困境而又不断改革调整的曲折过程。

笔者将欧洲的社区照顾的历史发展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第一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社区照顾”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社区照顾发展出“在社区照顾”;第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社区照顾的理解转变到另一个层面“由社区照顾”;第四个阶段:新时期 (1990-) :发展出“混合福利经济模式”, 社区照顾主要成为居家养老的代名词。

三、英国社区照顾的内在因素

探析了社区照顾的历史沿革, 笔者发现社区照顾模式整合了家庭、朋友、邻里以及各种志愿性组织等非正式关系, 又融入了专业化职业化的机构照顾。

由于社区照顾受到了“去机构化”思潮的促动, 又加之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影响, 由于机构照顾无法满足尊重人权, 改善生活水平的需求, 同时导致一部分人在照顾过程中遭到语言或身体暴力等待遇。因此, 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而不被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主流价值观、福利意识形态所牵制地过多的时候, 此时就必须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此, 笔者总结英国社区照顾模式的内在支持环节, 为其他国家的社区照顾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服务提供方 (Supplier) 。其主要特点是以政府为支撑, 发挥主导型作用辅以市场化的运作, 动员社会资源, 以社区为依托, 形成官办民助形式。由专业机构提供服务, 由管理人员、关键工作人员和照顾人员组成的社区工作人员体系, 形成官民结合的管理格局。

服务内容 (Contents) 。英国社区照顾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立体、全面、涉及身心的服务体系, 主要表现为服务内容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 其覆盖面广, 提供服务形式种类多, 服务团队专业性。服务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 构建了由“基本生活护理-物资资源提供-心理关怀-全人关怀”逐层递进的立体、全面的服务内容模式。

社会工作介入及角色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and roles) 。英国社区照顾是由具有资质的社工人员高度参与的照顾模式。笔者总结了前人的研究,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照顾中主要承担的角色——直接或间接服务提供者、照料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者。

服务对象 (User) 。社区照顾主要以失能失智老人、精神疾病的成年人、智力障碍者、身体残障者为服务对象, 之后社区照顾主要针对的是有长期照料需求的老年人。

评估体制 (Assessment) 。在体系监督方面, 政府与机构之间是监督和被监督关系, 双方签订契约, 政府根据契约要求对社区服务机构进行评估。服务机构违反契约相关规定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和民事责任。

四、我国社区照顾本土化反思

虽然社区照顾理论勃兴于英国, 但是华人社会固有的孝文化、家国一体和儒家互助精神等传统文化理念适于在本土发展推行此模式。如香港、台湾运行社区照顾模式经验来看, 其接受程度及实施情况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中国大陆, 沿海地区社区照顾近年来才逐渐被推广。这样不仅满足老人愿意生活在原生社区养老的愿望, 而且通过接受社工专业化服务弥补家庭养老功能不足。

摘要:社区照顾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 它是整合居家照顾模式和机构照顾模式的新型养老模式。本文界定“社区照顾”的含义, 对北欧国家的社区照顾的历史进行探索研究, 总结出英国社区照顾模式的内在因素, 探讨实施英国社区照顾模式在本土化运用过程中的反思。对摸索和指导我国社区照顾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社区照顾,历史沿革,支持环节,本土化

参考文献

[1]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161-162

[2]陈伟.欧美社区照顾之于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本土化进程及服务模式的构建[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2, 3 (94)

支持环节 篇4

远程培训就要结束了,远程培训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平台。在这一段的培训学习中通过看视频、论坛交流、内部交流等以及看各位老师们的作业、研修日记、看评论以及参与评论,参与专家与学员之间、学员之间的互动讨论。学到了很多新知识,真是受益匪浅。现将这次培训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育技术方面的收获

1、教育技术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3、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的方法以问题化学习模式和项目性学习模式为主要设计思路,根据研究课题的特点选择某一种学习方式或者是二者的偶联。

4、知道了创建和利用主题资源的方法和步骤。

二、信息技术方面的收获

1、学会了电子白板的基本使用方法。

2、认识了一些创建主题资源的常用工具和软件。

3、安装了火狐浏览器。

4、下载了很多精彩资源和学友的作业。

三、其他收获

我深切体会到了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心情。可以说在这次培训中我就是一个学困生,听不明白老师的讲解,不会操作,不会做作业,又不想抄袭别人的作业,就只能一遍一遍地看书、看视频,琢磨,参考别人的作业,自己再去设计,操作,直到现在也还是不太明白。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善待学困生,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支持环节 篇5

1 何谓场地、基地分析和场地设计?

首先阐明相关概念,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内容的展开和深入。在这里“场地”、“基地分析”和“场地设计”是三个核心语汇,分别强调了不同的对象本体及其工作内容,却又息息相关,共同组成了建筑设计的重要基础。

1.1 场地

广义上讲,场地可指基地中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建筑物、广场等都是场地的构成元素,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包括五种基本要素:建筑物、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以及工程系统,其中建筑物处于控制和支配地位,交通系统则起到连接体和纽带的作用,绿化景园设施是必要的补充与平衡。

狭义上讲,场地是指承载某种建设活动的“平台”,一般来说,是指用地红线范围内的物质环境。但用地红线范围外的环境,往往也成为影响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

1.2 基地分析

基地分析是在客观调查和主观评价的基础上,对基地及其环境的各种因素作出综合性的分析与评价,使基地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基地分析属于场地设计的前期部分,分析结果将作用于总体布局。分析的范围可分为:区位环境、周边环境以及基地本身环境三个层次。

基地本身环境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场地所指范围,包括地形地势分析、地表植被分析、景观资源分析、排水类型分析、土壤承载分析、日照分析和小气候分析等方面的具体内容。经过分析,将自然因素、气象资料、人工设施、现状景观等环境因素的分析结论叠加后,得出分析和评价基地的综合性资料,直接指导下一步的建筑设计展开。

1.3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了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场地设计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物单体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

2 场地对建筑的影响要素

场地和建筑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对场地特性的深入挖掘和巧妙利用,是创造性地进行建筑设计的前提之一。在教学中,重点介绍场地内包含的要素类型,让学生明确设计需要关注和考虑的多重因素,掌握分析的角度和方法,明确各要素的影响范围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作用。

2.1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可以看作是场地的先天条件,包括基地地形、排水条件、场地地质、水域、原有树木、噪音、阳光等方面。作为承载建筑的物质平台,对建筑设计的制约作用较为突出。教学中要立足以上八个具体要素,结合客观实例,一一分析其形式和作用。

其中突出以下内容:

(1)基地界限形态对建筑单体的形体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尤其是不规则的基地边界对建筑物形体可能有决定性的作用,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过程为典型代表;另外,基地的边界与其内建筑群的组合关系也会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效果,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更要加强建筑群体组合设计的手法和空间感受能力的训练,并有意识地关注建筑物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从而体会建筑和城市的微妙关系。

(2)基地地形的种类及分级,不同地形的处理态度及不同地形下平面、剖面的基本设计手法及其所形成的不同空间效果,了解建筑物对地形的反作用。在基本掌握相关技术手段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形成对待地形的正确态度,以便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妥善控制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布达拉宫和六甲山住宅为例,加深学生对地形因素的理解和印象,并使其对设计产生激情和信心。

(3)场地排水条件和地质条件对建筑选址的制约性和有效的应对措施。首先明确建筑物应避免选址于泄洪区和低洼地,以及地质承载力较弱的地区,继而介绍必要的隔水设施和地基处理类型。使学生对建筑设计认识更为全面,除了艺术性地塑造空间、氛围外,还要关注使用、施工等的技术性要求。

(4)基地内部及周边的水域对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结合流水别墅和学生已有的建筑设计经验,列举水域处理的方法,包括保留、避让、引入等,及其形成的不同空间效果。通过大量实例,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在学习的阶段给他们较大的空间,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可能地利用“水”,赋予建筑以灵性。

(5)基地内原有树木应尽量保留。可借助它们进行功能分区,对树木可采取包围、穿插、避让等具体措施,将树木有机地融入新建建筑(群)。

2.2 人工要素

场地的人工要素这些非自然形成的基地条件,可以当作是建筑成长的外部环境,包括原有建筑、市政设施、基地内外交通及停车系统等方面。

(1)基地内原有建筑要慎重对待,尽量保留利用,这样既经济,也保留了基地的历史信息。对原有建筑可通过分区、提取原有要素、协调出入口或外部空间等手法,使新旧建筑有机融合。在这一部分的内容讲述中,适当引入文脉传承的理念,使学生初步形成创作传承文化又富于时代气息作品的设计理念。

(2)基地外的交通常常作为划分空间的边界出现。而基地内部的静态交通,尤其是地面停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场地的总体布局和交通组织,并对建筑物的内部流线组织有重要的作用。另外,着重强调车行出入口选择的基本原则。

建筑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里我们只看一下场地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同时符合场地特性的建筑设计才可能成为不可替代的杰出作品。

3 建筑对场地条件的应对

在开始面对一个设计任务时,首先考虑并分析基地的各项因素,掌握场地的特性,继而整理出潜力条件和限制条件,并设法利用潜力条件,尽量解决限制条件。对于场地的分析是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物大致的发展方向。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作为未来的规划师、建筑师,学生必须在一开始就意识到:建筑建成后,将成为场地内的一个新要素,与其他要素一起形成新的空间、场所。因此务必在设计初期和过程中,就慎重考虑建筑对场地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才能使建筑更好地融入环境,增强建筑与场地、城市的整体性。

将基地分析的结论与设计的功能、目标进行对照,从中生成一系列初步的边界条件和可能性的组合。其中虽然包含主观的判断,但更多的是理性分析。这是一个以分解为特征的将笼统的概念或任务场地化的过程,抽象的题目将被附加上场地的条件而化解成独立、具体而大小不一主次有别的设计单元,在最终的结果里它们将转化为新的有机体2。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需求将被引入,真正实现场地向场所的转换,体现人本主义原则,建筑设计工作才具有真正的主题和意义。

当今建筑设计的教育应该已经不再是单独地表现比例、尺度、均衡等形式美的原则了,而应该传授分析当地的日照、风向、气候等多种因素后的设计对策,使得建筑形式、功能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合理、经济,将场地环境的潜在意义揭示出来,才能使建筑设计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4 训练要点及作业设置

该阶段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场地内各种要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学习并掌握建筑设计中常用的环境分析技术以及在不同场地上进行建筑布局时的策略。作业设置为以设计灵活度较大的“艺术中心”为训练媒介,教师提供一个场地背景,在此基础上分别强调四种场地要素,要求学生在不同场地内进行符合所给定建筑性质的总平面布局。

该阶段训练共分四个步骤:

(1)基地分析。结合课程内容,根据提供的建筑环境及场地图形,对基地内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将个角度的分析成果叠加,挖掘各场地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完成基地分析部分的内容。

(2)建筑功能及流线构思。教师提供艺术中心建筑基本的功能模块面积参照指标,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建筑任务书制定的相关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建筑功能构成及流线组织的构思。

(3)立足场地,深化设计。要求结合自己的基地分析结论和建筑设计构思,在每一块场地内完成两个初步方案,再经过推敲比较,选择优者进一步深化完成。成果包括:总平面布局、总平面分析、剖面分析、体块鸟瞰、建筑功能分区示意以及建筑内外流线组织等六部分内容,要求为工具图。

(4)强化训练。在第三步作业基础上择优选择一个方案深入完成场地及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四小时快题训练,要求带建筑一层平面设计。在每一阶段都反复训练学生的多种表达能力,并借助快题具有高度集中的作用,使学生自觉回顾总结本阶段所学的知识。

通过已有的教学实践,教学小组不断反思总结,教学内容和训练设置也随之持续调整。今后在作业设置方面,最好选择实际的空间环境,更便于学生进行基地分析,有利于全面观察真实复杂的场地因素;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应加入模型推敲分析的具体要求,帮助师生更为直观地推敲建筑和场地的相互制约和决定关系。

5 小结

建筑的产生过程复杂、多变,其结果也并无定势,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从场地出发寻找建筑的形式,是一种较为接近本质的做法,认真挖掘每一块场地的特性,对建筑设计将大有裨益。以场地作为建筑设计学习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场地特性的方法,寻求建筑与场地对话的途径,建立场地和建筑有机相融的设计观。使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明晰,也更符合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特点,利于后续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爱德华·T·怀特著.建筑语汇[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张伶伶,孟浩.建筑设计指导丛书--场地设计[M],中建工出版社,1999

[3]刘晓光,柯蕾.建筑的场地·场地的建筑[J].北京规划建设,2003(2)

[4]王磊.建筑与场地环境[J].四川建筑,2005(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支持环节】相关文章:

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环节10-25

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环节05-03

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范文06-11

合作环节经营环节09-16

问答环节05-02

五环节05-19

生产环节05-22

环节质控05-02

工作环节05-07

六环节05-19

上一篇:环境对养猪业的影响下一篇:免气腹单孔腹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