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适应问题

2024-06-29

新生适应问题(精选十篇)

新生适应问题 篇1

1 大学新生面临的问题

当前, 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多为独身子女, 从小学到大学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内度过的, 其父母平时忙于生计很少与孩子沟通, 两代人的价值观差异很大, 关系比较陌生;尤其是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逐步加大, 这些都使家庭传统的功能遭到了挑战, 家庭对子女的凝聚力、家长对子女的影响力削弱, 同辈之间的影响逐步加大, 对父母封闭的内心世界只向同辈亲密伙伴开放, 学生以此缓解学校和家长施加给自己的学习压力。过重的学习负担, 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知识不再是吸引学生主要注意力的东西。一般情况下, 父母决定子女的考试、升学、就业等有关人生道路的重大选择, 学生的个人独立判断问题, 处理问题的能力下降, 环境适应能力欠佳。胆小、任性、孤僻、恐惧、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弱点比较普遍, “郁闷”几乎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精神状态。

2 成长小组的内涵

成长小组是属于社会工作方法中小组工作的范畴, 成长小组的目的是帮助成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促进健康成长的社会情绪。作为一种不同于个案工作的微观社会工作方法, 成长小组着重帮助小组成员形成一个互助体系, 因此, 成长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团体成员达到并创造一个能够互助的团体, 目的是帮助新生顺利地实现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3 成长小组的内容设计

3.1 新生成长小组背景与理念:

为了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 融入大家庭, 需要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介入服务, 以学生为中心, 从问题出发设计活动, 采取生动活泼、轻松自然的方法, 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和情感体验, 令他们在体验中获得感悟和成长。通过体验式和互动式的活动, 让新生在游戏中尽快相互认识, 在活动中建立信任, 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和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精神。

3.2 小组成员:

由社会工作专业老师和自愿参加成长小组的学生组成。

3.3 小组目标:

让参加者尽快相互认识和了解, 建立并促进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和发展有效的团队合作精神。

3.4 活动过程

第一节:加入小组

目标:相互熟悉、订立小组规范。内容:首先通过“您好”、“进化论”等游戏帮助组员及社工之间相互认识, 然后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并订立小组规范。

第二节:学习适应, 寻找朋友

目标:通过社工现身说法及组员之间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适应问题。内容:首先进行“猜词语”“好友对对碰”等游戏活跃气氛, 接着通过“学习困惑金字塔”让组员分享各自在学习上的困惑, 社工根据自己的经验释疑解惑或引导组员之间互相讨论提供困惑解决办法。最后邀请组员简单说出这次活动的感受, 在活动中得到的启发, 以及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打算如何应对各种困惑。

第三节:人际适应

目标:通过游戏帮助组员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内容:通过“瞎子走路”游戏让成员体会承担他人角色的感受及人际交往中信任感的重要性;将本次活动中学习到的人际交往礼仪和技巧运用于生活实际并结交一至两个新朋友, 拓展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第四节:小组结束

目标:总结小组活动内容、评估小组成效并帮助组员拟定

4 成长小组的效果及影响

4.1 学习方面

成长小组帮助成员明确大学的规律和特点, 增强学习的动机。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中, 学习适应是比较突出也是令很多大学新生头痛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效率低, 学习压力大等方面。针对这方面, 我们有意识地通过安排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主题讨论, 通过这些主题讨论帮助小组成员制订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热情、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4.2 人际交往方面

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要求, 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发展成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成长小组活动中, 很多新生通过活动认识了更多的朋友, 学会了一些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 接触到了尊重、平等、接纳等社会工作的精神和理念。同时很多新生也表示通过成长小组活动, 学会了倾听别人、学会了发现他人优点、学会了信任等等, 这些技巧通过在小组中实践并带到了日常生活中去, 自然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例如活动前宿舍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 不同宿舍间很少交流, 在活动过程中不同宿舍的组员主动要求和其他宿舍成员拥抱, 大家在小组中表示相互间缺少的只是沟通;平时较为内向或者很少说话的同学在小组中也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活动过程中充分地调动了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 发挥了各自的特长。

4.3 心理调节方面

作为一名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 如何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将是他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由于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是独身子女, 缺乏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在成长小组里面, 通过小组成员的彼此交流和沟通, 新生在活动中可以了解大学生活, 提高沟通能力, 培养合作意识, 克服心理障碍, 增强个人自信, 激发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地缩短适应时间。

5 总结与反思

在成长小组举行的过程中, 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部分新生对成长小组并不了解, 给招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有的新生对教师或者同伴有较强的依赖性, 不能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由于是在课余时间开展工作, 学生要兼顾到日常的学习, 所以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倾情投入其中, 而且因为不是实习, 教师自身也不能安排更多的时间进行现场指导。

参考文献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探析 篇2

[摘要] 很多大学新生会在入学后遇到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适应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得以解决,将严重影响大学新生的健康发展。本文根据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几个主要表现,借鉴美国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特点,提出四个主要对策:

[关键词]大学新生 适应问题 对策 美国大学

大学阶段是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对年轻人而言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和改变。刚刚迈入大学的新同学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在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的时候,每名同学都会有一个适应期,这个适应期有长有短,一般在一个月到半年不等。适应期度过的快慢与好坏,直接影响大学新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水平、人际关系等方面,给他们的大学生活买下了隐患。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引导,帮助大学新生顺利渡过困惑期,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环境适应问题

绝大多数新生在高中阶段习惯了父母安排自己的生活,不用考虑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入学之前很大一部分学生忽视了生活技能的培养。从而这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会出现生活自理能力差、时间管理能力差等问题。由于高等学校基本上都是全国招生,会有许多同学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地域上的差距引起了饮食习惯、气候特点上的差距,尤其是来自空气质量好的城市的学生,来到污染严重的地域会有一定的恐惧感,整天提心吊胆、寝食难安,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有的同学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念,消费无计划、无节制,经常会变成“月光族”;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生活中忧心忡忡,导致无法安心学习。这些大学新生对新生活环境不适应的现象,成为阻碍他们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尽快适应新环境,学会独立、自理,是大学新生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适应问题

在中学阶段,学生都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考试安排好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以及固定的自习教室。学生喜欢死记硬背,对于老师依赖性太强。当这些同学进入到大学以后,大学的学习环境、任务和方式同高中阶段有很大的不同。许多同学在高中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在同学中有一种优越感。然而,他们来到大学后,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多数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积极应对,但也有部分学生在遭受打击之后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动力和信心。此外,在学习方法上,大学课堂讲授时间相对较少,而且相对抽象和概括,课堂信息量大,课程进度快。学习方式主要靠自学,刚入学的时候,许多同学被繁多的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束缚,只是热衷于课外活动,并没有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更别说提高学习效率。往往大一会有许多同学因为不会安排学习时间导致成绩不合格。此外,大学的学 0

习方式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参与讨论、听讲座、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对于大学生来说,特别是新生,要把学习作为主要职责,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否则将会产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心态浮躁等问题,成绩不佳,甚至会影响一些同学完成学业。

(三)心理适应问题

高中阶段,同学们的唯一目标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当理想变为现实,在新的目标没有建立之前,往往会出现迷茫、彷徨、无所事事等现象。在这个时期同学们没有学习的方向和动力。此外,许多同学在入学之前对大学了解甚少,自己抱有理想化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当他们一旦进入大学校园,就会发现许多现实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美好,比如宿舍条件、学校地理位臵、校园环境、饮食条件等,许多同学会产生沮丧和迷茫,产生失落感。

(四)人际交往适应问题

大学校园里的人际交往更加富有社会性、复杂性,而大学新生大多数是第一次远离家门、远离父母,离开熟悉的环境、亲人、朋友,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来自祖国各地的同学,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不适应,会遇到很多困难。有的新生不愿与人交流、敞开心扉,始终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难以交到新的朋友,从而会感到孤独和寂寞。距离感的产生,会严重阻碍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使同学们感情变得相对脆弱,这种现象若得不到及时的消除,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自闭、抑郁,甚至会导致各种精神疾病。此外,随着大学生生理上逐渐成熟,恋爱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他们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道德观,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问题的关键。

二、美国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特点

(一)美国大学新生教育标准

美国大学针对学生在进入大学适应期内转变的不同需要,丰富了新生教育的内容。90年代南卡罗来那大学将新生教育的内容归纳为7个部分,重点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阐明自由教育的意义、价值和期望,激发新生对高等教育的热情;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讲解克服负面情绪的方法;3)给学生提供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的机会,协助他们选择主修专业并确定职业方向;4)讨论目标设定和自我激励的问题,探讨如何确定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5)教导学生如何学习,讲授听课和做笔记中的注意事项,介绍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等学术资源;6)指导学生自我管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7)关注新生人际关系的发展,介绍表达和倾听技巧并阐述人际冲突的处理策略。通过以上标准,美国新生教育的主要工作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程序化的活动,包括迎新工作、新老生交流会、迎新晚会、专题讲座等形式的活动。

2)学业化的活动,主要包括:介绍如何选课、讲解学习策略和所学专业的内容和发展方向等与学业相关的各种活动。3)社会化的活动,主要包括学生及师生之间的各种联

欢、野炊、茶话会等活动。

(二)美国新生适应教育的主要做法

1、新生训练部

美国大一新生训练部和SAT、ACT考试中心保持者常年的联系和数据共享,在大一新生入校前,可以提前获得他们的考试成绩和相关数据,大一新生训练部会分析每个学生的成绩结构,从而发现他们的个性或者缺陷,部里会将这些数据和初步的分析结果送到相关的院系或机构,使相关院系机构能及时介入这些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提高。大一新生训练部从共享数据能发现大一新生不同程度的写作能力,他们会把这些程度不同的数据送到写作课开设院系和教师手中,作为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的重要参考数据,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大一新生提高写作水平。新生训练部的另一个内容是新生周活动的策划和安排。新生周也是美国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一项传统活动,它是大学组织邀请即将在9月入校的新生提前感受大学生的一项活动计划,以为它通常早暑假的6月至8月间开展,所以又被称为夏季周。在这周时间里,新生首先参观校园,了解大学的生活环境。然后大一新生训练部会组织类似新生研讨课的简短课程,由各系选派教师来和新生交流,探讨一些关于学科专业或是社会热点的话题,也可能是已写高年级的学生现身说法来和这些新生交流怎样成功的度过转变期,总之,要让新生们在入校前就对大学的生活环境、学科领域以及课堂教学方式有所了解,让他们提前做好适应的准备。

2、新生研讨课

研讨课是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起源于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是一种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策新型教学方式,当时多限于小班的、师徒的研究生教育层次。在20世纪初的美国,研讨课也普遍应用于研究生和高年级的本科教学,但没有延伸到低年级或者新生层次。新生研讨课是让新生更早接触大学流行的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更早适应着中流行的学术研究方法。研讨课一般在秋学期举行,班级容量限定在20人左右,教师主讲的同时也会聘请高年级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辅助教学。在开课前,所有参与课程的教职工以及担任助教的学生都要接受短期培训,已明确授课使命与流程。研讨课的内容包括学习技巧、职业规划、时间管理、自我调适以及人际沟通等与学生成功转变息息相关的方面。

三、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主要对策

为了使大学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缩短适应期的时间,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为整个大学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大学新生的需要出发,针对我国国情,并结合美国大学生教育的经验做法,本文提出以下四种对策:

(一)形成长效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我国大学对新生生活学习的适应性教育主要是以开展各种校园活动为主,比如迎新

工作、迎新晚会、专题讲座、宿舍联谊等等。这些活动确实对大一新生适应行的转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一部分同学通过这些方式顺利的渡过了适应期,但还有绝大部分同学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心理上的转变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一般在一个月到一年左右。新生适应性教育不能只是一项活动、一项短期工作,不能只是正式学习前的准备的观念,否则会造成高校教育工作者对这项工作的忽视。我们应该把新生适应教育纳入到本科教育体系当中,要在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体现新生适应性教育计划。要从学生四年身心健康的角度全盘考虑,借鉴多外高校先进经验、搭建平台,多部门密切合作,使大学生适应教育贯穿学习生涯始终。

(二)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国内外的学习实践都证明,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大学生学会确立学习目标,并运用目标去引导学习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发挥学生主体精神,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身积极主动性,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学习效率。大学新生越早明确自己应该学会什么,他们就会越早自觉地、努力地去学习。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应认真培养学生的目标学习技能,增强学生的目标学习能力。首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建立求真务实、踏实认真的价值观;其次要加强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要引导新生更深入地了解专业学习的目的。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和各种活动能动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所想,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在人生实践上达到新的境界。大学生也可以将对学习的反应和体验反馈给专业教师。这种学生与教师间的平等、顺畅交流的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学习的目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最后我们还要加强专业教学计划设计,给学生提供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高校的专业教学内容需要回归现实,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理解知识,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只有这样,学生学习才会有乐趣,才会喜欢热爱学习,进而找到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三)帮助新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同学们很少接触关于人际交往的理论学习,导致交往技巧欠缺。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如《社会心理学》、《大学生演讲能力培养》等来学习人际交往的基础理论。只有先学习理论知识,才能将这些技巧更好地运用在现实的交往中,实现更好的人际交往。

其次要敢于实践。要鼓励新生主动与其他同学、老师交往,不要畏惧,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性格或观念不同的人,通过交往不同类型的人,努力拓宽自己的交际面。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要因为经济条件不好有负担,封闭自己,要敢于表达和善于推销自己。高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辅导员应该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利用课堂提问、课后答疑、课外辅导等方式,给不喜欢交往、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多的表现与

锻炼机会,让他们在不断地肯定中获得信心。

再次,要加强培养大学新生的专业素养。要做到自尊和尊重交往对象,只有做到了自尊自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尊重别人,才可能有继续交往的可能。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的内容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正确恰当,将会更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要培养学生解决人际交往危机的能力,要做到勇于面对、主动化解、理清头绪,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推广新生研讨课

从国内大学生源的总体情况来看,本科新生在学习方法、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多遗憾。新生研讨课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希望在大一阶段为学生搭建高中、家庭与大学这一更为开放和独立世界之间的桥梁。新生研讨课可以帮助本科新生实现适应性转变和学术性转变,在教师中建立全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推动高水平师资投入本科教学,不断提高学校本科教学质量。

通过借鉴美国新生适应教育经验,我国新生研讨课的对象是本科一年级新生,以小班形式开设,主讲教师是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授课方式以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课程内容是能够激励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专题。教学工作除了要传递知识,还要将本科生从接受者转为探究者, 让他们学会发现、创造、应用知识。新生研讨课的任课教师们都是各个学科顶尖的一流师资,他们不但在科学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对于学科前景、本科教学方面也有较为全面的把握。以往学生们要到高年级阶段甚至研究生阶段才能在专业课上和这些专家们进行交流,现在这些顶尖的师资直接安排了本科第一线,和新生面对面,利用他们的科学智慧、学术精神和人生阅历去教导、指引本科生,同时也对其它中青年教师起到示范作用,用一流的师资打造一流的课程,从而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造就高质量的本科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静.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与心理调适的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118-120

[2]芦朝霞,李海星等.班级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3,4:78-80

[3]李晓或,王有智,王文霞。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1:1354-1356

[4]郭琦,黄悦勤.大学新生适应状况的定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69-670

[5]刘小东,王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36:72-74

[6]张忠诚.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路径分析与评价[J].决策参考,2006,7,72-73

[7]李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63,91-93

小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 小学新生 入学适应 幼小衔接

小学一年级是儿童从幼儿教育到小学教育的“幼小衔接”期。“幼小衔接”指的是儿童从幼儿园生活向小学生活过度之间的衔接,也就是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小学时期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的基础阶段,因此,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情况应该引起学校、老师、家长的重视。

一、学校适应的内涵

(一)学业适应。随着开学的到来,儿童每天都会有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不再只是在游戏玩乐中学习,因此被公认能否适应学校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业完成得是否顺利。而学习成绩是一项重要的检测学业适应的指标。教师、家长对儿童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依据学习成绩,而儿童在班级中所处的学习地位也是依据学习成绩判断。

(二)行为适应。刚进入小学校门的儿童心智尚未发育完全,他们在困难面前通常不知道该做什么,而哭是他们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在生活学习中,由于儿童不能很好地适应、难以调整自己,没有适当的指导帮助会让儿童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三)情绪适应。幼儿园通过玩游戏学习,而小学对学习有明确的要求,儿童面对新的环境跟教师家长的要求,由此带来儿童的一些影响学校适应问题,如与学习、同伴关系有关的孤独感、考试焦虑等。

(四)人际适应。进入小学后,儿童离开原来熟悉的环境和小伙伴,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结交新朋友、适应新的班级、新的老师,容易感到陌生和压力。而人际适应中,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二、家长要做好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准备

(一)给儿童树立学生意识。在知道自己要进入小学时,大多数儿童的反应是抗拒的。在《一年级》中李昊煜的妈妈很认真地告诉他:“一个大事情,很大的事情,你马上要上一年级了,幼儿园辅导师打电话过来说,昊昊大班毕业了,你要读一年级了。”此时,家长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告知儿童要上一年级这件事情,帮助儿童树立一种学习意识,在心理上对自己小学新生的身份有一个准备,从而很好地适应小学新生的生活。

(二)帮助儿童尽快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好学习准备。首先应该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一年级》中即将步入小学时,西蒙子的家长在家中教他写自己的名字,妈妈告诉他不用写得很好,会写就可以。其次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教给儿童学习方法。由于小学生身心还处在发展阶段,因此家长应对儿童在课堂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给予详细的引导,再者应教会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及需要的生活学习用品的能力。

(三)疏导适应不良的儿童。安淇尔进入小学生活后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在家中拒绝去学校,父母提出为其转学后又不同意。家长一旦发现刚进入小学的小学新生们出现适应不良问题时,应及时对儿童进行疏导。

首先要耐心倾听,表达温情。当小学新生出现适应不良,向父母打电话进行哭诉时,父母应给予耐心的聆听,让儿童的情绪得到宣泄。要明确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送他去学校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变得更有文化、懂事,而不是不要他。其次转移注意力。在儿童表示不想在学校时,家长可以告之学校里有可以一起玩游戏的小伙伴们,还有很多知识丰富关爱他的老师转移儿童的注意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再者与老师沟通,共同面对。当儿童出现适应不良时,家长应该积极地与学校的老师沟通,家长积极配合学校老师制订计划,以便帮助小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三、学校、教师应为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提供良好的帮助

(一)引导学生尽快了解学校环境。踏入校门的《一年级》新生很快就接到自己的第一个任务,以小组出发寻找学校的体育馆、医务室、操场等地方。小学新生在好奇与寻宝中跑到这些学校中的地方,熟悉校园环境。进入一个新的校园一切都是未知的,以这种小组寻宝方式让新生很快熟悉校园的布局。小学新生面对种种适应问题,最基本的就是学校的环境适应问题。因此,学校应及时帮助新生对学校有一个快速地了解,熟悉校园环境,才能更好地帮助小学新生适应小学生活。

(二)美化教室环境。教室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地方,为了让儿童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一年级》的老师在兒童入学前就认真地打扫教室,用温馨的颜色、可爱的小工艺品点缀教室,既活跃气氛,又增强生活气息,对学生的心理有缓和的作用。

(三)教师应做出积极的指导。首先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小学生活中不同于幼儿园生活的地方,让小学新生们对待学习有一种积极又好奇的态度,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并体验到小学中的乐趣。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接纳每一位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新生都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其次要有灵活的管理。小学新生的身心发展尚不完全,很难做到自我约束与管理。制定的这个口令可以符合儿童的一种方式让儿童自觉做好。新入学的儿童没有很强的是非观念,因此应制定具体的班级制度。

小学是儿童开始系统正规学习的开始,是儿童生活的一大转折。小学入学是儿童接触学校生活的首要阶段,小学新生的适应问题对儿童在今后学校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影响,学校、家长和老师要努力帮助小学新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曹磊.赏识教育让小学新生守规矩[J].教育教学故事,2015,1:14-15.

[2]孔凡玲.小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研究[J].交流与经验·观点,2013:69.

[3]白波燕.小学生入学适应及干预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0.

[4]王余幸.小学新生适应不良成因探析[J].教育心理,2007,8:38-42.

[5]邓祎.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初期适应现状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某小学一年级某班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女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女大学新生,人际适应,表现,原因,对策

大学是人生的新起点, 新生入学后往往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这种适应包括学习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及生活适应等方面, 其中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人际适应。目前多项研究表明, 大学新生的整体适应状况不容乐观, 其中人际适应问题尤为突出。如卢远在对363位大学新生的社会调查中发现:“有18%的同学认为“人际关系困难、难以适应新环境”是自己目前“最为担忧的问题”;有22.6%的同学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满意”或“不太满意”, 49.6%的同学认为人际关系“一般”, 只有27.8%的同学认为人际关系“良好”;对人际关系的本质认识, 35.7%的同学认为是“互惠互利”, 其中11%的同学明确认为人际关系是“自私的和利用的”。显然, 进入大学, 大学新生面临人际关系问题的诸多变化和困惑。如果不能及时调适和正确引导, 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业、生活乃至今后顺利成长[1]。

研究人际适应问题, 首先要弄清楚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包括社会中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2]。由人际关系的定义可以认识到, 人际适应具体应该包括同性之间的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的沟通交流及社交知识训练等方面。

一、女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女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方面和融入集体方面, 与人交往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朋友、不会和异性相处及无法适应新的师生关系。

1. 与人交往方面。

(1) 形单影只、缺乏朋友, 心事无处诉说。

女生遇到事情比较喜欢诉说, 而进入大学, 一些女大学新生觉得心事无法诉说, 找不到可以相信、依赖的朋友,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 防备心态过于严重。进入陌生的环境, 对他人带有防备之心是正常的, 但是过分防备他人则会阻碍正常的交流。“在大学新生进行的心理症状自评测查中发现, 17.6%的同学感到“不相信同学”[3]。信任是沟通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信任是无法开始一段健康的友谊的。

其次, 交往能力欠缺。女生在高中阶段把生活重心放在学习上, 人际交流相对较少, 生活较男生更封闭, 因而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2) 异性交往无法处理。

高中时代学生交际范围比较狭窄, 进入大学后异性交往环境较为轻松。虽然异性交往是正常现象, 但是很多女生对于异性交往并不适应, 把握不好尺度, 缺乏异性交往技巧。有的甚至出现异性交往恐惧心理。

(3) 无法适应新的师生关系。

在高中阶段, 教师与学生相处较为亲密, 每天都能见到老师, 与老师有较好的互动。但是大学师生间的互动变少, 任课老师往往是大班授课, 课堂人数较多, 有的甚至是不同班级不同学院学生一起上课, 老师很难与同学亲密接触, 而班主任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代课, 所以与学生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这种管理模式与高中相比, 大大减少了教师与学生单独接触的机会, 一些女大学新生对这一变化感到不适应。

2. 缺乏集体归属感, 很难融入集体, 不参与集体活动。

一般情况下, 大一会有比较多的集体活动, 可有些女大学新生宁愿在宿舍对着手机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对班级这个概念比较模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 女生的活动范围较窄, 刚入学的新生之间不是很熟悉, 所以一般活动范围都局限在宿舍内部, 她们很少有串宿舍的习惯, 主要是宿舍内部交流, 导致她们和宿舍以外的同班同学交流很少, 相互之间不是很熟悉, 对班级的认同感降低, 各自为阵, 难以融入集体。

其次, 大学各个社团的纳新及学院、班级组织的活动都是很好的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途径, 但是部分女生并不积极主动参与, 而是躲在宿舍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女生的自我意识普遍较弱, 没有足够的自信, 比较内敛、胆怯, 不愿意在大众面前展现自己;与她们的目标设定有关, 很多女生对自己的要求仅仅是平安度过大学四年, 对于各种活动不感兴趣。正是由于对参与活动不感兴趣, 不出去与人沟通才导致交际范围比较狭窄, 交际能力得不到锻炼。

二、女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改善对策

女大学新生在与人交往方面和融入集体方面遇到一些问题,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学校和女大学新生共同努力, 双管齐下。

1. 学校方面。

首先, 学校应重视新生人际交往问题, 尤其是女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学校应开设与人际交往相关的课程与讲座, 通过讲座或课程让女大学新生了解大学的基本特点, 正确看待朋友间相处的问题、异性交往的问题、师生交往的问题, 并向学生教授一些基本人际交往技巧。

其次, 学校、班级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由于大学基本都是大班授课, 即使小班授课, 女生一般也是和关系要好的同宿舍舍友一起, 无形中减少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为了增强集体归属感, 学校、班级应尽可能多地组织集体活动, 加强学生间的沟通。

最后, 重视高年级学生的作用。大二、大三的学生尤其是学生会干部, 他们在新生入学初期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他们已经进入学校两三年, 对学校情况基本已经了解;其次, 他们与新生的接触较多, 没有距离感, 和新生交流起来更为方便、通畅。学校应多提供机会让老生尤其是学生会干部与女大学生新生接触, 消除她们初入学校的不安与迷茫。新生可以通过学生会纳新接触学生会学生, 学校可以安排老生作为新生班级的助理辅导员, 加大新生和老生接触的力度。

2. 自身方面。

(1) 拥有良好的性格。

首先, 女大学新生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 不要盲目自大, 也不要妄自菲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有些女生自命不凡只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而忽视他人的感受, 喜欢通过炫耀获得满足, 这样往往造成别人的厌烦感。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 正确地看待自己, 平等、好友地与他人交流。

其次, 女大学新生应该学会站在别人角度上思考问题。一些“小公主”从小是被捧在手心里的, 家长老师都围着她转, 提出的要求家长也会满足, 以自我为中心, 这样很难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学会尊重他人,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 遇到事情不要只考虑自己。

再次, 女大学新生应该学会真诚地对待他人。某些女生自以为聪明, 在与人交往中喜欢耍小聪明, 喜欢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这些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实际上害了自己。“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相处时间久了大家自然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要想拥有长久的友谊就要真诚待人, 以心换心, 否则只会让周围人离自己越来越远。

最后, 女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降低期望, 学会宽容。在日常交往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总有自己无法理解别人或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女大学新生认识到拥有不同观点很正常, 而且相处时间较短, 彼此没有过多了解, 出现无法相互理解的现象是很正常的。

(2) 正确看待异性交往问题、师生交往问题。

异性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大学后, 异性交流机会增多, 女大学新生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与异性的友情、爱情。在相处过程中女大学新生要大方得体、注意分寸。

关于与老师的交往, 女大学新生应该明白, 大学的上课方式、管理方式与高中不同。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不可能要求老师“寸步不离”地跟着每个人, 女大学新生要学会自我管理;其次, 如果女大学新生有问题可以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 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 与老师探讨寻求解决方案。

(3) 掌握人际交往技能。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有技巧的。如戴尔·卡耐基在《沟通的艺术》一文中就指出了三个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不要批评别人、真诚地赞赏、把握对方欲求。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技巧。女大学新生可以利用学校开设的课程或讲座获得这些基本人际交往技能, 也可以阅读相关书籍。现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特别多, 可以有选择地阅读。但是这些全部都是纸上谈兵, 检验方法是与别人交流沟通, 在交流中获得成长。

总之, 女大学新生在遇到人际交往问题时要积极主动地面对, 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 这样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卢远.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6) :102.

[2]孟世恩, 王颖, 何芳.对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的理论思考[J].档案学通讯, 2004 (5) :29-32.

[3]王维杰.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调研[J].调查研究, 2006 (1) :43.

[4]刑秀茶, 冯超.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6) :92-93.

[5]杜运伟.大学生不和谐人际关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75-78.

[6]朱永平, 王亚南.对大学新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1 (2) .

[7]杨璐, 曾阅.大学生人际适应问题浅析[J].科教导刊, 2012 (7) :210.

[8]何文秋.大学生心理适应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 2005.6.

[9]陈家麟, 骆伯巍.青春期性心理卫生[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76.

新生适应问题 篇5

01生活环境的改变

王耀老师一开始就将大学生活和高中生活作对比。提到大学是一种过集体、一切靠自己的生活,它不像中学一样生活起居都有人料理,并且希冀着大一新生应该努力适应所谓的大学生活,努力让自己变得坚强,去面对迎面而来的困难。

02评价标准的改变

在大学里,评价标准已经不同于中学,比如大学里以“能力特长,学习成绩”为标准,然而在中学就非也,并不只是把学习成绩当做焦点,大学,是一个完善自我的平台,借助这一平台,我们应该争取做到全面发展。

03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正如王耀老师所言,大学管理较宽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课外实习,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时刻记得大学是以自主为目的的,而中学是以接受为主,其差异还是很大的。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04生活的适应

生活如诗,有美好却也有烦恼。我们知道:心态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了性格。面对生活,王耀老师指出:首先应该独立生活,照顾自己以及对自我进行管理(合理兼职),进而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同时也可以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于同学,要学会宽容,尊重别人的世界模式,同时守着“黄金法则”。其次,以微笑待人,这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多一些真诚的赞美,多一些真诚的聆听,结友而行,或许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路上会多一些乐趣。

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及调节方法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具体表现:

1、因环境差异不适应产生焦虑感

2、因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孤独感

3、因学习方式不适应产生失落感

4、因理想与现实差距产生落差感;

5、因发展目标不明确产生茫然感

大学新生需要掌握调适心理的方法:

(一)环境的适应

自然环境:校内环境、校外环境

人际环境:同学关系、师生关系

语言环境:讲普通话、语言沟通

(二)人际关系的适应

1、人际关系三件宝

第一宝——微笑

第二宝——赞美

第三宝——聆听

2、人际交往黄金和白金法则:

黄金法则: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怎么对人。

白金法则:明白别人的需要,适当给予所需。

3、位置感知法

(1)把自己当成别人——换位思考

当你感到忧伤的时候,从痛苦情绪中抽离出来,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让心理位置拉远点,然后再靠近,这样痛苦自然减轻了。

(2)把别人当成自己——一视同仁

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需求,而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3)把别人当成别人——保持距离

要充分的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是一样的,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亦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一样,每个人的心灵地图各异,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4)把自己当成自己——自我满足

我很重要!只有自我满足、自我实现才能更好为他人服务!

(三)学习的适应

1、确立人生目标

哈佛大学一个非常出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25年后再来看被调查的人。

3%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 他们成为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

10%有清晰但短期目标的人: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

60%有较模糊目标的人: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但没有特别地建树。

27%无目标的人:他们的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

2、认同你所在的学校和专业

除了“选你所爱”,大家不妨试试“爱你所选”。很多同学经常抱怨或后悔自己在入学时选错了学校和专业,以至于大学三年都过的不开心,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而转校、转专业都不是容易的事,于是就以兴趣为借口,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专业,荒废了学业,白白浪费了时间。

因此大家首先应尽力试着把本专业学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3、适应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资源

(1)课外学习——力学笃行

(2)选修课——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3)调整学习方法

培养自学能力——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

(四)经济的适应

理财专家给了三个建议:

钱要花在刀刃上

学会记帐和编制预算

遵守一定的生活消费原则(学生时代吃要营养均衡,穿要耐穿耐看, 住要简单实用,行要省钱方便)

(五)心态的适应

每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生活和环境的新变化都可能会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经历。大多数人会在面对困难、克服困扰、调整心态中逐渐成长和成熟,但也有少数人会陷入痛苦和挣扎中难以自拔。

学会自助

也许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转变心境;

也许我们无法避免挫折,但我们可以选择微笑面对;

也许我们无法扭转命运,但我们可以使自己生活得更快乐些。

学会求助

建立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业咨询老师、学院领导和老师。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产生的根源探析 篇6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根源方法

“大学新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闯入人们的视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产生了各式各样不适应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大学生经过多年的艰苦拼搏,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来到了大学校园,信心满满地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由于环境的改变、角色的变化、人际的变更及学校管理模式的差异,新生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现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直接影响其大学期间的学习和成长。分析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做好新生教育工作,对于他们成长成才关系重大。

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表现

适应问题是每个新生都会面对的问题。产生的适应问题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涉及共性、个性,客观、主观,环境、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心理等方方面面,具体表现如下:

1.对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

新生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对校园的状况及学校所在地地域、气候、语言、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变化的不适应。对校园失望,摸不准天气,听不懂话,不习惯餐饮,作息时间、生活习惯及待人接物的方式不同,不习惯过集体生活,和室友相处难度较大等都给他们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带来影响,造成其心理苦闷,难以适应,有的甚至选择了不良的方式解决,酿成悲剧。

2.对学习变化的不适应

在大学,学习发生了质和量的突变,学习的要求、内容、方式、时间等各方面都有别于高中。课程设置的庞杂、对专业的陌生、教学方法的多样、教学进度的跳跃、学习时间的宽松等,使他们一时摸不着头脑,学习更加强调自主、创新,而大部分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探究性,尽管付出很多时间、精力,但收效甚微。另外,学生的学习态度欠端正,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时间安排不当,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常见的适应问题表现。

3.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

部分大学新生匮乏人际交往技巧,不知道如何开启交往大门,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关系密切同学之间的交往,如舍友、恋人的关系。缺乏有效的沟通,容易造成误解和不信任,产生苦闷、烦恼的情绪,排释不开容易走极端,干傻事,造成终身遗憾。

4. 心理方面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在环境、学习和交往方面的不适应会以不同方式对其心理产生影响,易出现自卑、孤独、焦虑、烦恼、压抑、逃避、恐惧等心理,这些心理会影响他们的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給身心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的危及生命。我校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大学新生有心理问题的占30%,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二、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

大学新生的众多适应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变化是一切适应问题产生的导火索,但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所有不适应问题都和学生缺乏正确认知相连,学生缺乏正确认知的最根本原因我认为在于教育的失误,主要反映在国家、社会的大环境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自身教育四大领域。

1.国家、社会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宗旨是帮助人成“人”,使人能健康成长,与社会、自然相适而生;但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中,过分逐利,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社会思潮多元,价值观失衡,腐朽观念如享乐、拜金、极端个人主义滋生并盛行,尤其部分党和国家的干部遭到腐蚀,腐败堕落,在社会中造成恶劣影响,对大学生影响巨大。部分学生崇尚享乐、拜金,个人至上,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好高骛远,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的品质。这一切严重影响其适应大学生活。

2.学校教育的影响

(1)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我国的基础教育多年来始终跟着高考指挥棒转,以追求高分和升学率为目的,偏重智育,而忽略了对“人”的全面教育。学校以学习为单一目标评价标准,忽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除了学习,考大学外,没有其他的认知体验,缺乏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客观认识和责任认知。在教学上侧重应试科目,注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对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对学习的目的缺乏引导,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及不会学习甚至讨厌学习的局面。到了大学,因为失去目标、缺乏学习能力和应对新环境能力,变得迷茫无助,难以应对。

(2) 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近年来,高校为帮助新生适应新生活,加强了新生入学教育,各校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开展开学典礼、军训、新生座谈会、校史介绍、迎新晚会、老生新生见面会、心理健康测试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学校对新生的教育形式化、表面化现象很突出,方法单一、老套,针对性不强,教育不深入,缺乏跟进、持续性,对新生存在的不良适应问题干预存在滞后性,对适应问题的教育缺乏有效性。

3.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历来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家长素质的高低,家庭氛围的不同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很重视孩子的培养,但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往往对孩子缺乏科学的引导和长远的规划,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生存、心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培养采取一切包办,代替孩子思考、规划、决定、处理问题,导致孩子失去了应有的能力。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生活,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自己去处理、解决,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强大的实力储备,必然会出现迷茫、不安、烦躁等不适应现象。

4. 自身教育的影响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但内因是决定因素。不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怎样,其都是外力,学生自身的教育是根本。部分学生自我成长意识较低,自我教育动力不足,没有理想,成才目标不明确,自觉、自律、自控能力低下,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我管理能力,依赖心强,独立生活能力差,与人交往能力匮乏,人际关系紧张,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容易产生自卑或自负情绪,遇事不能正确对待,适应问题较为突出。

nlc202309011113

三、大学新生不适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部分新生的适应问题已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有的已危及生命,针对以上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新生解决适应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1. 加强社会、学校、家庭的合作与沟通,改变教育理念,打造良好的外在教育合力

教育的根本是帮助人全面发展,因此不论哪方面的教育首先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其完成社会化,即能在社会中健康、有效的发展自身,服务社会。

(1)国家、社会要净化育人环境,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政治制度、高考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引导人们崇尚法律、道义、原则、知识、良知、劳动,给家庭、学校以方向性引导,改变学校和家庭的唯“高考”为目标、唯“分”决定命运的教育理念,加强综合素质教育。(2)学校、家庭作为微观教育领域,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培养。两方面要多沟通,相配合,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原则,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教育,不做统一要求,适合什么做什么,做到学校、家里一个原则。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要相协调,基础教育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人际、心理、社會正确的基本认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必要的责任意识,强烈的求知和成才欲望;高等教育要帮助其认识专业,探讨领悟人生真谛,提升人生境界,做好人生职业规划,引领其探究未知的领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为其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及做人基础。

2. 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悦纳自己的心态,培养主动学习意识,寻找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主动与人交往,相互帮助,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增强信心,树立成才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学习心理知识,积极调适心理,优化自身性格,利用一切资源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丰富完善自身。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的转折阶段,也是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经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位大学新生都要把命运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正视现实,掌握方法,积极应对,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1]蔡峻.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2007,(3).

[2]任凯.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探研[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张旭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

课题信息:课题名称:师范院校大学新生教育研究 课题类别:内蒙古教育厅课题 课题批准号: NJSY13291

浅谈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 篇7

一、新生不适应大学学习的原因探讨

研究发现, 学习适应困难是新生中的一种较普遍现象, 既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 本文结合山东农业大学的学生工作和教育教学实际, 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讨。

1. 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人是环境的产物, 环境也塑造人。大一新生刚刚经过紧张激烈的高考, 一到大学突然面临一个崭新的环境。不难发现, 许多人在入学前对大学有一个美好的憧憬, 可也伴随着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 大学绝不是人生的驿站和游乐场, 进入大学后他们感觉大学生活远没有像他们在高中时想象的那样浪漫和充满理想化, 在大学里有从早操到晚自习严格的规定, 有着一不小心就挂科的诸多难学的课程, 有着来自学习压力、日常交往、恋爱友谊、素质提升、考研就业等多方面的困惑和烦恼, 这一切构成了大学不容选择的环境,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心情、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2. 不同学习动机的影响。

学习动机一般是指学习的动力因素。调查显示, 上大学前95%以上的大学生在对待学习上的目标非常单一, 就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但是上了大学之后, 相比高中时期, 很多大学生在大一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下降,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目的性不强的现象。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热衷各种社会工作, 主要精力没有放在学习上。部分同学上课不用心, 学习不专心, 课堂上玩手机、听音乐、看小说, 课后沉迷于谈情说爱、网络聊天、电脑游戏和同学聚会。再加上有些学生在录取时是调剂来的, 所选的学校和所学的专业并不一定都是自己的选择志愿, 对自己所学的学科只是一知半解, 从而导致对所学的专业全无兴趣, 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正确学习动机的建立。

3. 不良学习方法的影响。

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学习效率, 提升学习效果, 激发学习兴趣。高中时由于多数课程教学进度节奏不快, 同学容易适应, 自我感觉高中时学习效果不错。但升入大学后, 课程门数突然增多, 老师上课速度猛然加快, 往往一节课有时要讲几十页, 课后老师们也不像高中时那样能够及时辅导学生。特别是由于多校区的存在, 同学们在课后往往见老师一面都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面前, 部分同学还沿用高中时的学习方法, 盼望老师上课时细细讲解, 课后反复辅导作业, 而做不到课前预习, 课后及时复习, 也不善于运用科学方法搜集资料, 于是常常出现学习不适应的现象。据调查显示, 76%以上的同学对大一的《高等数学》课程感到困难, 相当数量的学生因这门课程而挂科, 不正确的学习方法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

4. 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据分析, 影响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主要负性心理因素有四点:一是空虚心理, 源自于高考后“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后的无追求、无目标、无动力;二是依赖心理, 由于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学生高中时养成了对家庭和老师的依赖心理, 对大学自主生活和学习模式不适应, 从心底里摆脱不掉对家长和老师指派任务、细心辅导的过度依赖;三是焦虑心理, 大学课程多, 难度大, 进程快, 要求高, 使部分新生困惑迷茫, 直至产生畏难厌学情绪, 久而久之形成对学习和考试的焦虑心理;四是自卑心理, 大学里人才济济, 竞争激烈, 如果没有正确的衡量评价方法, 容易使自身在与他人的盲目攀比中陷入自卑心理。

二、增强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方法

解决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从多方面努力。根据对山东农业大学新生的调查分析和学习对策研究, 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树立正确学习目标, 激发可靠学习动机。

志当存高远, 远大的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维持长久的学习兴趣, 直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山东农业大学为大一新生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 实施了学业规划工程, 为每一名新生配备了学业导师, 建立了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家长“五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 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上大学以及如何上大学的问题, 激发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动机与热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 专业思想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是源于不喜欢本专业, 为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举办名师名家讲坛活动, 可以邀请专业教师做有针对性的专业介绍, 可以组织新生参观专业实验室, 进行专业考察实践活动, 并请本专业高年级优秀学生与他们座谈交流, 以此使广大新生真正了解专业学科的优势特色、社会作用和发展前景, 从而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坚定学习信念。

2. 养成科学学习方法, 提高大学学习效果。

钱伟长曾对大学生说过:“一个青年人不但要用功学习, 而且要有好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勤于思考, 多想问题, 不要靠死记硬背。”针对高校课程种类多、授课内容多、上课进度快等特点, 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及早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 优化自己的学习习惯, 特别要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并能在上课结束后当天消化布置的作业。据调查, 53%以上的同学不习惯当天作业当天完成, 40%以上的同学等到要交作业时才突击完成。60%以上的同学大一期间没有通过面谈、邮件、手机、QQ、飞信等方式和授课老师交流过。在通讯发达的今天, 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加强和老师沟通交流无疑是解疑释惑的重要途径。此外, 在入学教育过程中适当安排一些有关学习方法的教育内容, 如通过举办大学学习方法论讲座, 邀请高年级同学做学习经验交流, 组织课程学习讨论小组, 开展学习传帮带互助活动, 积极参加诸如数学建模大赛、英语竞赛、专业知识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 使新生对大学教育的特点有所理解, 对各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将会对他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3. 开展心理辅导教育, 优化学生学习心理。

调查研究发现, 25%以上的大学新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其发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的比例在各年级中是最高的,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源于对学习的不适应。每年在大一新生开学报到后, 都有个别同学因不适应大学学生生活而中途退学。针对这种情况, 山东农业大学在加强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建设, 加大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心理教育培训, 鼓励更多学生工作人员获取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同时, 也加强了对新生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 突出表现在对大一新生开展“五个一助跑工程”, 即一次团体辅导、一次心理普测、一场心理讲座、一次危机干预和一份心理档案, 并构建了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观察员三级心理卫生保健网。实践证明, 对新生开展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增强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 克服学习心理障碍, 提高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4. 加强学习氛围营造, 构建良好成才环境。

大学要坚持德育首位、育人为先, 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 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理念和成才导向指引学生、鼓舞学生。学校要创造条件、加大投入,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切实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考试方法, 努力推进素质教育, 增强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塑造校园人文景观, 打造学术交流平台, 推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举措, 强化对学生的科技和文化熏陶。山东农业大学通过在大一新生中开展学风建设精品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班级建设磐石工程、大学生学业规划工程, 使学校学风建设氛围更加浓厚。通过评选校十佳大学生、十佳优秀团员、十佳创业标兵, 组织参加以“挑战杯”创业大赛、“园冶杯”景观设计大赛为代表的各类学术竞赛活动, 为大一新生以更多精力、更大决心投入各门功课学习提供了动力, 创造了环境, 收到了显著的教育成效。

摘要: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成才。本文从环境因素、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心理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新生不适应大学学习的主要原因, 并从树立正确学习目标、养成科学学习方法、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加强学习氛围营造等角度探讨了解决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新兰.一年级大学生学习制约因素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2 (2) .

[2]王涛, 李文刚.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及教育对策[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3, (2) .

[3]张晶.浅谈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 17 (2) .

[4]李仁照.学习困难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研究版) , 2006, (1) .

[5]崔敏, 高汝霞.大学生心理适应阶段的不良心理倾向及克服[J].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6]汪建华.略论大学学习开局与学习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9) .

[7]胡友旺, 孙小燕, 段吉安.浅析大学的学习特点以及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0 (1) .

中职新生学校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 篇8

发展与适应是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 社会适应则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学校心理适应是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 是衡量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心理适应是个体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 以保持与环境协调一致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适应能力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

学校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离开家庭, 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就是来到学校学习。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中职学校的学生需要通过中职学校的学习, 完成从离开家庭到走向社会的过程。学校心理适应是学生和学校环境、学校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职新生良好的学校心理适应表现在能够基本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顺利完成学业、能恰当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完善人格等方面。良好的学校心理适应有利于中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并能直接影响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

二、中职新生学校心理适应问题研究分析

中职新生入学时, 年龄多为十五六岁左右, 此时正处于青春初期, 由童年期过渡到成人期。这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时期, 也是其遭遇挫折时, 易采用情绪化的应对方式、好走极端、易发生心理问题的时期。

从压力源的角度来分析, 中职新生承担着较大的压力。从家庭到学校, 经历着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等各方面的变化, 他们主要面临着心理性压力源及文化性压力源。由于离开家庭及原来就读的学校, 中职新生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由一个非常熟悉的人际环境到了一个全新的人际环境, 这容易使中职新生产生孤独、抑郁的情绪。学习环境由普通教育的教学环境变为职业教育的教学环境, 教学方法、学习目标也发生了改变, 而许多中职新生仍习惯性地使用原有的学习方法, 学习上的不适应也易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生活环境由家庭变为学校, 集体生活使中职新生之间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差异突显出来, 并可能使他们之间的矛盾激化, 这也加剧了中职新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增加了学校心理适应问题的复杂性。

唐远琼对1 000名高一新生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因素分析法得出高一新生心理适应由四个方面构成: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适应、情绪适应。鉴于情绪适应多是由于人际等其他三方面适应问题引起, 因此本文从人际、生活、学习三个维度来分析中职新生学校心理适应问题。

(一) 人际适应问题分析

中职新生人际适应主要涉及师生交往适应及同伴交往适应。中职新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带来了人际交往方面的改变。对于中职新生来说, 需要在新入学的学校中, 与教师、同学重新建立人际关系, 这对于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的新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中职新生人际交往的方式、范围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入学之前, 中职新生在课余时间是与父母家人相处, 现在转变为在集体宿舍中与同年龄、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相处。在相处中, 由于观念、习惯的不同, 容易产生较多的人际冲突。另外, 在中职学校中, 中职新生与教师的交往由教室这单一环境扩展为宿舍、各种活动场所等多样环境, 师生关系较之前更为紧密, 也更为复杂。

(二) 生活适应问题分析

生活环境的适应是针对生活环境变化的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包括居住条件的变化、饮食条件的变化、自理能力的变化、生活角色的变化及生活伙伴的变化。中职新生由家庭生活转变为集体宿舍生活, 多数情况下, 宿舍居住条件不如之前的家庭居住条件。例如, 高温天气中, 宿舍多人居住, 并不能提供空调等设施, 将给中职新生带来躯体性压力源, 增加其压力。另外, 独自生活对中职新生的自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职新生由被动接受父母照顾转变为主动照顾自己。生活伙伴的变化既涉及了生活适应问题, 又涉及人际适应问题。因此, 生活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生活适应问题也是中职新生最主要的压力源之一。

(三) 学习适应问题分析

学习适应包括学习动机适应、学习环境因素适应、学习能力适应及教育风格适应等。学习动机适应即激发中职新生学习动机。中职新生进入学校后即在一定范围内确定了今后的职业目标。若中职新生是根据自己的要求主动选择专业, 其学习动机会有所加强。相反的情况下, 中职新生若是被动选择了现在就读的专业, 就存在着缺乏学习动机的问题。中职教育不同于中职新生以前接触的普通教育。中职教育的目标是让中职学生掌握职业技能, 适应职业要求。因此其学习环境与普通教育差别较大。这对于中职新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中职新生有更强的自学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

三、中职新生学校心理适应问题对策

(一) 个别心理辅导

中职新生入学后, 应及时开展心理测试工作。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以选择心理适应性量表进行筛查, 及时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适应问题的中职新生。研究表明, 存在严重适应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全部学生人数的5%左右。除了用心理测试的方式, 还可以通过观察法等其他途径掌握存在严重适应问题学生的情况。对于此类学生, 应及时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工作, 了解其学校心理适应问题的详细情况, 有针对性地帮助此类学生解决严重心理适应问题。个别心理辅导可采用放松疗法帮助新生尽快消除焦虑等不良情绪, 并结合认知疗法逐渐改变其不良认知, 提高中职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从而解决其学校心理适应问题。

(二) 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调查结果表明, 存在一般心理适应问题的学生人数约占全部学生人数的15%左右。由于新生总人数基数较大, 存在一般心理适应问题的学生数量因此相对较多。对于此种情况, 可采用灵活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团体心理辅导已成为解决适应问题的有效办法。研究表明, 团体心理咨询能有效改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它在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及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根据上述问题的分类, 分别组织以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及人际适应等不同辅导目标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职新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自愿选择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由于中职新生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及作用了解不多,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宣传, 并可请其他已参加过的学生参与宣传活动。

(三) 班集体的支持

影响中职新生适应能力的外部因素中, 班集体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它影响着中职新生人际适应的状况。班集体的氛围及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中职新生归属感的建立, 而归属感的建立又影响着中职新生个体的人际适应。班主任作为中职班集体的灵魂人物, 既是班集体组织的管理者, 又承接着师生关系, 影响着生生关系。班主任应通过各种班集体活动的开展, 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与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起和谐的生生关系, 帮助中职新生解决人际适应问题。班主任协同任课教师可起到主动的引导作用, 帮助中职新生建立新的、良好的同伴关系及师生关系。班集体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帮助中职新生提高生活适应能力。中职新生生活适应能力相差较大, 可采用“一对一”结对的方式, 帮助新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因此, 班集体支持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中职新生人际适应问题及生活适应问题。

(四) 相关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 各中职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对于提高中职新生的学校心理适应能力有较大的作用。中职学校应尽可能地将《心理健康》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进行。相对来说, 中职新生处在个性尚未定型时期, 可塑性非常强。学校应争取在第一学期能使其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较好地提高中职新生的心理素质, 达到人际适应、学习适应及生活适应的目的。另外课程的设置, 应考虑有效激发中职新生的学习动机, 使中职新生尽快了解专业及职业的相关信息。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 应及时向中职新生介绍职业发展与职业要求、专业学习方法等内容, 帮助中职新生了解职业及专业, 激发对职业及专业的兴趣, 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适应新的学习要求。

(五) 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环境是影响中职新生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职新生入校后, 虽然离开了家庭这一环境, 但其家庭对中职新生的影响仍旧存在。中职学校可借助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通讯的各种方式, 及时与家长沟通, 传播学校心理适应方面的知识, 使家长能够为中职新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中职新生在陌生的环境中, 能够与家长进行畅通的交流, 会使中职新生减少不安全感, 减少焦虑情绪。家长对于中职新生遭遇的学校心理适应问题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中职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实践表明, 若家长对于中职新生面临的学校心理适应问题采取鼓励的积极态度, 中职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会提高, 从而能较好面对适应问题。

综上所述, 学校心理适应问题对于中职新生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心理适应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于部分中职新生中, 并且它也是一个长期的心理发展问题, 在各年级段的中职学生均有可能出现, 因此中职学校应提供长期的学校适应心理问题援助。这些心理援助包括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 (当面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及电话心理咨询) 、建立心理档案、心理动态报表追踪、心理危机干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及各种学校心理适应活动的长期开展。上述措施旨在对个别极度不适应学生进行追踪辅导, 建构长期学校心理适应问题的机制。学校心理适应问题的解决, 可以使中职新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促进中职新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摘要:中职新生学校心理适应水平是衡量其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从人际适应、生活适应及学习适应等三个方面对中职新生学校心理适应问题进行考量与分析, 发现中职新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中职新生学校心理适应问题的对策, 以期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中职新生的心理问题, 提高其心理适应水平, 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校心理适应,中职新生,对策

参考文献

[1]江光荣.社会变革与人的适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 (6) .

[2]黄希庭.中学生心理健康家长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3]唐远琼.高一新生心理适应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0.

[4]周涛.影响中专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因素的分析[J].文教资料, 2010 (2) .

[5]顾红霞.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述评[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4) .

[6]邱君, 彭跃红, 宋丽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研究现状[J].文教资料, 2009 (3) .

新生适应问题 篇9

1 什么是心理适应

关于适应的概念,可以从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方面来解释。广义的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有效反应,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内外环境重新恢复平衡的心理过程,包含生理适应、心理适应和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心理适应则是指人在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自己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也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其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其根本目的是达到或恢复主客体之间的平衡状态。(1)

对于大学生来说,从高中步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无论是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还是心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地,适应问题成为大学新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2 大学新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大量的调查和实践表明,不管哪类高校,总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学习、恋爱、自我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多问题。事实上,适应不良正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使他们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大学里由于适应不良导致了30%—40%的新生存在心理障碍。(2)

2.1 生活适应问题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远离熟悉的家人、家乡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尤其是到了大学的集体宿舍与大学的群居生活会表现出相当的不适应。由于原有生活秩序被打破,需养成新的生活习惯,在改变自己新的生活习惯的过程中常常也会表现出心理的不适应。

2.2 学业适应问题

大学里,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与中学有很大差别,因此大学新生常常在学习上也会出现各种不适应,如不知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感觉上课没有较大收获、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认为所学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兴趣、担心考试失败、抱怨老师教学水平不高等等。(3)另外,大学的自主学习气氛与高中教育氛围也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一时不习惯在无人督促和监管的环境下进行学习生活,由此产生茫然若失、目标感缺失等种种问题。(4)

2.3 心理适应问题

心理上的不适应是大学新生在刚进入大学后遇到的最大的困惑。大学新生常出现的心理适应问题,首先感觉到与同学之间巨大的心理落差。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说,能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的往往是那些在高中时就很优秀,希望自己在大学里也一样是出类拔萃的学生,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然而现实却是,在人才济济的大学里,并非人人都有机会有能力出类拔萃。因此,伴随着完美追求而来的是对失败的恐惧和焦虑。失败恐惧和焦虑症使那些学生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适应变化。

其次是人际交往问题,大学新生从中学熟悉的人际关系中进入大学陌生的环境,其人际关系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新生的心理有很大影响。大学生渴望理解、渴望与同龄人交往、渴望建立真诚的友谊,然而大学生又同时有着自我封闭的倾向,特别表现为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这使许多大学生忍受着内心的煎熬。

此外,大学生在经济上依赖父母,部分学生还会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物质生活的不满足从而产生的自卑感。另外,大学新生还常常会出现如恋爱问题、过分担心和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前途表示担忧、自信心不足、做事提不起精神来等等心理问题。

3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

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后,最显著的改变就是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一方面要求大学生能在生活、学习上独立,另一方面大学新生还处在刚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的阶段,心理上还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大学生的人格特这在引起心理适应问题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5)用卡特尔16PF人格测验量表测验结果表明,良好的人格特征如宽容、坚强稳重、自信、开朗、无私等可以促进人们适应杜会环境,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面对冲突、挫折、能够运用合理的情绪反映方式,适应现实,保持心理平衡。此外,如自我效能感、特质焦虑倾向等个性心理特质也影响着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水平。(6)

另外,社会价值观偏差,过分注重文凭、学历;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校园文化、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及父母的培养方式、情感教育以及期望;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大众传媒的发达与普及,各种正面与负面信息随时冲击着大学新生等,都影响着大学新生的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4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应对措施

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较缺乏,心理成熟程度还不高,面临大学这个人才集中、竞争频繁的环境,更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心理疾病。因此,只有从家庭、学校、社会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1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为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创设一种积极进取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因此,学校应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娱乐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性格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使学生在学校能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发挥,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克服自卑,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其次,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创建一个和谐、轻松、人人互相关心,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重老师的健康环境,也有利于适当缓解紧张情绪,协调其心理适应能力。

其次,对新生的适应问题,学校层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提前防止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出现极端的行为。在大学新生入学后,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搜集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测试结果、日常的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言行的观察记录、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及经历的重大事件等。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散发相关资料,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心理支持;对于在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焦虑、人际关系等问题则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来解决。

此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增强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以及对新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消极心理反应,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防护知识等,是当前学校和社会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4.2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

大学相对中学而言,具有非常宽松的学习环境。并且大学的学习基本上都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授为辅的学习方式。因此如果新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就很容易在大学中迷失了方向,导致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等上面会有所不知所措。因此,大学新生在进校后,首先要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抱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学校教育则要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引导学生作出明确的学习规划,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和鼓励学生学好基础理论。

4.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课外生活是大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好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对于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能提供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能增强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远离家乡外地求学的学子来说,课余生活活动中能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减少学生由于远离家乡和亲人带来的孤独感、寂寞感。此外,在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助于降低对社会的恐惧感,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和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

此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增强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新生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要摆脱孤独寂寞感,应该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自信心,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主动、热情地与同学、老师交往,增进彼此的了解,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加入集体活动,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在与同学交往中彼此尊重,以诚相待、相互关心。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反映在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身上。本文从心理适应的概念、大学新生中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以及心理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探析,并探讨了加强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9-21.

[2]王敏,曲爱群.大学新生适应障碍及教育对策.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2):78.

[3]刘国帅,卢春莉.大学生心理不适的矛盾冲突及应对措施.科学之友,2007(2):95.

[4]邱君,彭跃红,宋丽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研究现状.高教高职研究,2009(3):216.

[5]赵铭锡.学生心理适应不良者人格特征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5):346.

高校社团活动与新生适应问题研究 篇10

1.1 生活上的不适应

主要分为学生对学校的不适应和同学相处的不适应。大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学校固有的物质环境和特定管理制度有时并不被学生接受认可,由此造成学生的不适应;同时,独生子女比重增大,他们的自理能力较差,也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那么如何与室友和睦相处、学习照料自己,这些都变成了生活的烦恼。

1.2 学习上的迷茫

中学生的学习简单充实,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陷入了学习的空窗期。同时还有部分同学,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进入理想的大学和理想专业,由此自暴自弃,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不知何去何从。

1.3 如何合理安排生活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是第一次离家住宿,一切课余时间任由自己支配,许多学生立刻就“玩疯了”,晚上不能按时休息,第二天早上有课的话就顶着黑眼圈匆匆赶往教室,没课的话就一觉睡到中午。长期的昼伏夜出,不仅虚度了光阴,还使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想学习的时候也提不起精神。

1.4 人际交往羞涩

进入到大学,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同学之间的交际。在中学阶段、固定的教室、座位、自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交际平台。进入到大学后,流动的教室和同学使得新生间缺少相互了解的时间。调查表明,多数学生都渴望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但不知从何入手,心事无人倾诉,生活无人陪伴,陷入了人际交往的困境中。

1.5 心理落差感

一般来说,进入大学的都是“天之骄子”,他们在各自的中学是真正的出类拔萃。但是这一切在进入大学后被清零了。面对这种落差,很多新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与足够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较长时间处在焦虑、自责的心境之中不能自拔,严重的会心理失衡。许多学生不适应,却不知如何改变当前的状态,无心学习,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

2 高校社团活动

2.1 界定

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1)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进同学友谊,提高综合素质,基于共同兴趣爱好,遵循一定的宗旨和原则,按照一定的章程,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以学生自愿方式组成业余性的学生群体组织(2)社团活动是社团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赋予了社团鲜活的生命力。社团活动的积极开展,对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扩展知识面,挖掘潜力,提高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效果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

社团活动的特点:第一,成员的广泛性和松散性;第二,组织活动的自发性和自主性;第三,群体目标的一致性和心理相容性:第四,活动内容的专门性和创新性;第五,活动的多样性和开放性。(3)

2.2 社团活动与新生适应教育的关系

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校内社团、跨校社团和网络社团,平均每个人参加社团数为1.5个以上。(4)新生从高中刚进入大学校园,对周遭的一切都跃跃欲试。同时新生的自我关注比较强,希望获得众人的目光和关注,因此对于各种活动比较积极。这就使得每年的大一学生构成了社团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托。同时,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带有教育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实践证明,各类社团活动是高校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可以采用的有效方法。(5)

2.3 社团活动对新生适应问题的作用

2.3.1 有助于新生缩短入学适应时间

如果大学新生仅靠自然适应,至少需要一个学期的时间,甚至更长。通过社团活动可以帮助新生从老师(或学长)身上,获得关于适应大学生活的间接经验,从而使他们入学适应的时间缩短为2~3个月。社团活动通过加强新生与新生、老生之间的交流,使新生认识到出现人际关系不适应、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是正常的现象。因为进入大学后,外界刺激发生变化,人的心理反应自然要相应地发生变化,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这是新的心理平衡建立的动力,也是个体心理成长的开始。(6)

2.3.2 帮助新生融入交际环境(7)

大一新生从高中进入校园,接触一种全新的校园生活模式,面对陌生的环境,难免手足无措,心生胆怯。社团活动以一种娱乐的氛围将新生带入其中,缓解了新生的紧张心情,新生在活动中展开与社团同学的交流,走出社交困境。当新生褪去羞涩,主动去和同学接触,就会发现陌生的学校渐渐变的熟悉,在校园中可以见到熟识的笑脸,此时新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自己的交际圈,融入自己的大学校园。

2.3.3 帮助新生重新自我定位,体验成功

所谓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各方面知觉的总和,包括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兴趣的了解,对自己与他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现实生活的评价等。(8)在新生的自我概念中,“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是最突出、最集中的心理问题,重新定位自我是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大量的、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发挥其它各方面的能力,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2.3.4 与辅导员制度的互补

辅导员制度是目前高校中常用的一种学生管理方法。学校通过选任高年级学生或者教师专职或兼职担任对学生的辅导教育工作,去帮助学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过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品质,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实际校园生活中,每个辅导员面对的往往是二三百个学生,造成集体教育广而不深、个别教育又无法兼顾大众的情况。而在社团活动中,学生能够主观的参与整个活动过程,获得完整的情感和行为体验。所以,通过学校活动对新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有效的策划,将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一大助力。

3 提高社团活动对新生入学适应性的促进作用的建议

3.1 普适性与针对性结合

社团活动是要让更多的学生作为组织者和活动者去参与其中,让社团活动变成一个全员参与的盛宴。由于学生的专业、性别、性格的差异,学生爱好的活动的类型广泛,因此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新生的性别、性格,使活动的主题更贴近学生的喜好,活动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能力,从而做到真正的大众钟爱、雅俗共赏。

在每年开学之初,新生入学之际,学校和班级可以组织一些特定活动,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团体合作类的活动能帮助新生结交更多的朋友,在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集体精神的同时,建立交际圈,加深对校园的归属感;趣味性的聚会也是结交新朋友的一个重要途径。(9)

3.2 注重培养新生的管理能力

社团活动利用校园的空间,组织起来简便快捷,组织活动的人员均为在校学生,使学生的安全得到保障。由此,让新生在社团活动中尝试扮演组织者,全权负责慎重的选择活动主题,缜密的设计活动计划,全程跟进前期的宣传和后期的执行,这些工作本身对于学生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意识都有极大的益处,在做活动的同时,慢慢从被动的生活状态改变成掌控自己人生节奏的主人公,从只知道学习的学生向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转变。

3.3 重视学术和科学类社团活动的作用

社团活动按照内容可分为理论学习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学艺术类、公益志愿服务类和体育健身类。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学生更偏向于参加体育健身类、文学艺术类和公益志愿服务类的社团活动。(10)事实上,另外三类社团活动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有更大的优势,新生在这三类社团中,能从多方位得到对知识的求索。学生很有可能在知识类社团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3.4 发挥各方面相辅相成的力量

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环境,我们通常用的方法有辅导员制度、心理辅导、专题讲座以及社团活动。其中社团活动以趣味性和体验感获得学生的广泛参与,是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社团活动的教育性不够明显,只能通过潜移默化的环境作用去影响新生,无法更有针对性的深层次的改变某些新生的不良心态。而这些恰恰是辅导员制度、心理辅导和专题讲座的优势。由此,我们在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时候,要注重不同教育方法的均衡进行,使得他们能全面、深入、有效的对新生起作用,并且通过不同方法的相辅相成的配合,事半功倍,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大学校园,有意义的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

摘要:进入大学是个体人生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会使大学新生面临自身和环境关系的多方面改变,这种改变必然给他们带来压力和挑战,引发入学适应问题。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在学生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社团活动作为新生广泛参与的组织活动,同时负担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作用,对新生适应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帮助。

关键词:社团活动,大学新生,适应性

注释

11 李燮,张钊.高校学生活动体系的研究[J].安徽文学,2009(11).

22 林勇灵.论大学生社团活动育人功能的实现[D].广西:广西大学,2012.

33 魏九花.大学生社团活动与人才培养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2.

44 袁亮.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9).

55 徐刚,裴雯.班级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探析[N].改革与开放,2009(6).

66 段兴利,叶进,权丽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4).

77 贾玉敏.大学新生面临的诸多问题及其入学教育[N].思想教育研究,2007(2).

88 林娟.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D].广州:华中师范大学,2008.

99 周建伟,张春莉.大学新生入学的不适应及其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5(3).

上一篇:产业布局的统筹之路下一篇:创建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