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教学

2024-09-04

传统音乐教学(精选十篇)

传统音乐教学 篇1

一、基于学生的课本教材, 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灿烂, 蕴藏着无数宝贵的知识资源, 需要我们不断地开采、挖掘。而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丰富的知识、多彩的传统在其中的小学语文课文, 对于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的低年级学生来说, 是很有吸引力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 应考虑到小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并将其结合在教学中, 在已有的课本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讲解课文中涉及的有关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的易于接受的一些知识, 以此为基础, 帮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 从而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良好的语文文化氛围对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文化”最重要、最基本的载体就是语文, 也是一个人文化水平最直接的标志。因此, 它负载着文化的精华, 教师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 让语文多蕴含一些传统文化的特点, 让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领会到“文化”所具有的奇妙魔力。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由被动地学习知识变为爱好学习, 再由喜欢变为主动的去学习, 把学习变成快乐的享受, 这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而只有活跃的课堂氛围,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现在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要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们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在讲授二年级下册的课文《孟母三迁》时, “孟母三迁”所讲述的正是孟子的母亲, 她希望能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于是三次搬家, 最后还把家搬到私塾附近, 以便让孟子受到更好的环境影响。这是大家熟知的故事, 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解这篇课文。

1. 假设情境, 体会情节。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熟知, 课文只是作了简单的介绍, 如果仅仅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描述, 学生就不会有很深的体会。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假设情境, 让学生们模仿文中的主要人物, 通过对人物的描绘, 让学生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各种心情和想法,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2. 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孟母三迁》这篇课文主要是朗读, 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边读边学习, 同时在角色表演时把握住人物的特点, 领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 老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对于孟子母亲的看法, 对于周围邻居, 孟子母亲是什么样的态度。有的人说无奈, 有的说气氛等, 老教师可以先急于表态, 通过表演,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孟子母亲的态度。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教材中想要传达的主要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主动的积极向上的学习, 以掌握丰富的知识。

3. 学会总结, 进行简单语句训练。

小学生的任务主要是识字, 练习语句的表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字词识记和语句表达的训练, 可以适当地挑选其中较难的一些字词、句子进行讲解, 让学生在课堂中就掌握。通过仿造句训练, 让学生熟悉句子的表达形式, 进而理解句子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会运用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让学生对一些相近的字词、句子进行总结, 便于学生区分相似字词句子, 以免学生错用乱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播放一些精彩的画面片断, 这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物。如《沉香救母》一文, 文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传统文化中塑造的典型, 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对某些原型的学习, 有助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这个故事中的沉香, 历尽艰辛, 磨练了他的坚强的意志, 英雄人物在古代神话中是一个代表人物, 它诠释着少年青春期的成长。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孝为大的主要思想, 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人物是学生成长的楷模。

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其自身的文化素养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 他们精力充沛, 对知识又富有很强的求知欲望, 对周围的事物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并有着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 我们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学习, 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古诗背诵, 鉴赏的活动, 我国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厚的底蕴, 在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扩展学生的知识量, 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 营造一种刻苦读书、乐于读书、勤奋向上的学习文化氛围, 经常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始终做到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 坚持全程参与, 对学生进行适合其能力的要求;学生对所背诵的古诗文大体理解即可, 即按照基于经典, 大体理解, 不必每词每句都能解释清楚, 但要背诵如流的方针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 坚持让教师在课堂中领读为主体, 学生勤加练习, 父母多加指导的模式来共同帮助孩子。

在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鉴赏即是指在阅读文章时审美认知的一种思维活动。把语言作为媒介, 对展现在作品中的情感意境和人物的形象进行赏析, 让学生自己开展人物特点的分析以及情感的表述, 引起学生的思考, 体会到美的感觉, 进而领略到作品中所涉及的思想内容与人物特色。对古诗词的赏析很多学生都感到模模糊糊, 甚至一窍不通。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古诗词鉴赏的水平有所提高, 关键是要帮助学生们掌握一些最基础的方法, 让他们自己能真正独立的欣赏和分析古诗词、诗歌, 可以从有关诗歌的最基础的知识开始。

在校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 不仅能让学生们知识水平有所提高, 还能让他们对学习更加的主动和积极, 让学生自己有意识地去探索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知识, 让每个小学生从小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有一定的认识, 这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复兴。

总之,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 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的责任。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十分关键, 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 我们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教材来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地理解, 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意义也有深刻地认识;让每一位学生都在一个积极、主动、活跃的课堂上的学习知识, 使得他们喜欢上学习, 且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能切身体会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 培养学生的文化水平, 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永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陈银霞.小学古诗词对语文教学的影响[J].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 (06) .

幼儿传统音乐教学分析论文 篇2

摘要:传统音乐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幼儿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能够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对幼儿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当今幼儿音乐教育中,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传统音乐的重要性与应用方法,使得传统音乐无法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本文重点以幼儿传统音乐教学的制约因素作为出发点,进而提出传统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突围方式。

关键词:传统音乐;音乐教学;制约因素;幼儿教师

一、幼儿传统音乐教育的制约因素

(一)“小学化”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当即学前教育中的巨大问题,“小学化”教学模式不符合幼儿自然发展规律,也无法真正提高幼儿专业水平,这种重前期教学效益,而忽略长期学习发展的教学方法对幼儿未来发展极为不利。例如在一次《拍胸舞》活动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了《拍胸舞》视频,让幼儿感受其中的韵律、舞蹈热情,并引导幼儿学习舞蹈顺序与动作。这部分教学无可厚非,能够为幼儿奠定舞蹈基础,但紧接着教师开始采用示范教学,进而带领幼儿进行学习舞蹈动作,这种“知识灌输”型教学方法,会逐渐摸去幼儿的积极性,“小学化”教学模式会让幼儿逐渐丧失对传统音乐与民族舞蹈的兴趣,最终把学习当成了任务。

(二)幼儿传统音乐教学过于表面化

幼儿传统音乐教学主目的是为了让幼儿了解传统音乐的内涵与魅力,因此在传统音乐中必须要实施深入教学。但在当今幼儿教育中,很多教师在进行传统音乐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教学环节,让幼儿学习一系列的传统音乐歌曲,对于传统音乐鉴赏环节涉及非常少,使得幼儿往往只能学习到传统音乐表面,无法深入到传统音乐中。表面化传统音乐教学与传统的音乐教学形式相同,无法突出幼儿的主体性,无法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制约传统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教学结构不合理

传统音乐教学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保障音乐课程的合理性,传统音乐内容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如果传统音乐内容过多,会显得音乐幼儿音乐教育过于片面化;如果传统音乐内容较少,会无法彰显传统音乐的积极作用。但在实际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法掌握好适量搭配的“度”,在教学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无法凸显出幼儿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无法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

二、幼儿传统音乐教学的突围方式

由于幼儿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必须要以幼儿作为教学出发点,根据幼儿的兴趣、审美来设置相应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

(一)加强幼儿对传统音乐的认知深度

任何文化艺术都具备开放性特点,之后开放艺术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潮流,音乐艺术同样如此。对于传统音乐来说,其含义、表现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要实现多元化传统音乐才能够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幼儿对本土文化认识,打开幼儿的`感官心灵,切实的能够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并通过自身对传统音乐的理解进行表达。实践证明,幼儿的天生特征注定了幼儿对音乐、舞蹈具有强烈兴趣,幼儿在面对传统音乐的时候会有与众不同的感觉,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表达出自身的观念,进而形成课堂讨论,实现知识共享,进而加深幼儿对传统音乐的认知深度。

(二)拉近幼儿与传统音乐的联系

与现代音乐相比,传统音乐具备率真、通俗、活泼、生动、淳朴的特点。可以说传统音乐是切切实实的来源于生活,与商业联系甚少,能够切实反映生活气息,体现不同民族对生活的渴望,能够拉近传统音乐与幼儿生活的联系,进而培养幼儿的艺术气息。对于传统音乐教学来说,幼儿学习知识不应该是被动的学习,而是要能够主动融入到知识当中,并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到音乐知识。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教师不仅是音乐信息的传递者,更是引导幼儿体验传统音乐魅力的辅导者。

(三)合理配置传统音乐结构,实现游戏教学

对于幼儿来说,兴趣是其最大的驱动力,能够激发幼儿精神上的需求。在传统音乐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幼儿在初次接触某类传统音乐时,会对传统音乐的音色、民族打扮、舞蹈动作非常感兴趣,并在其中感受的快乐,这不仅是幼儿兴趣爱好的体现,更是幼儿内心深处的“审美反射”,对传统音乐的认同。为了能够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能够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展开传统音乐教学。例如在《扒龙船》教学中,我组织幼儿展开“双簧”游戏,一幼儿扮演龙船“后脸”,并演唱《扒龙船》童谣,再挑选一个幼儿当龙船“前脸”,进而俩俩搭配,“前脸”幼儿做动作、对口型;“后脸”幼儿唱《扒龙船》。游戏刚开始的时候,两个幼儿还在磨合,容易出现不协调现象,但5分钟之后,两个幼儿似乎找到了感觉,完美的完成了“双簧”游戏。通过这次游戏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参与度也非常高,并且能够通过游戏情境让幼儿更深层次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进而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完成教学目标。

三、结语

传统音乐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发现幼儿传统音乐教学的制约因素,进而找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来突破瓶颈,保障传统音乐的积极作用,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英.幼儿教师对民间音乐教育的态度及其实施情况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10:42-46.

[2]刘明,邓赐平.毕生发展观与早期儿童教育[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11:49-52.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浅析 篇3

[关键词]传统教学 现代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67-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日常教学中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但是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使传统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那么,传统教学是否就一无是处了呢?当然不是,传统教学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发展,有着丰富的遗产和宝贵的经验,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各有利弊,如何将这两种教学方法完美融合到现代教学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的利与弊

传统教学,立足于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同时借鉴了外国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学手段主要是指使用粉笔、黑板、挂图、教具、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活动。

当前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已经相当普及,但是我们还是需要黑板和粉笔的,因为传统教学还是有其明显优势的。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能用自己的表述方法把某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并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逻辑思维,它是任何现代技术所不能代替的,传统教学中的讲授、演示、练习等教学方法仍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交流过程中,容易组织起不同意见的讨论甚至争辩,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启发诱导。教师对问题的深刻阐述是不能被多媒体电脑所取代的。传统教学的又一个优点是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展现个人魅力。教师的很随意的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动作都会在课堂上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提高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板书,教师的精心设问,师生间的对话,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等等在教学过程中都不能少。

当然,传统教学存在着局限性和不足。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外部作用,注意定向思维的培养,即按教师的思维理解问题,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用教师的理解能力代替学生的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言堂。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方式单一,不像多媒体教学方式那样采用多种方式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展示的教学内容信息量较少,增加了教师教学中讲授和书写的内容,既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又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教学的利与弊

多媒体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

首先,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课件,加大教学内容的密度,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更多的相关资料、方法等融入到多媒体教学中,从而加宽学生知识面。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好多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较为复杂的变化过程等,可以用多媒体电脑通过动画模拟或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让学生从直观上主动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这样的方法使学生一目了然,比起传统的表述或板书既省时又清楚。在教学中,能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求知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那是不是多媒体教学就完美无缺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现代教学手段存在着它的局限性。首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和想象力,对于理论性强、不便借助形象思维来表达的课程,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的深入思考,妨碍了学生缜密而严谨的理论体系的形成;限制了教师的主动性,削弱了教师授课的艺术性和创造性,由一个教师可以即兴发挥的平台变成了一个循规蹈矩的讲台;学生有课件可以依赖,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讲解的重视程度降低。所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激发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果使用板书就能随时进行增减,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因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产生许多遗憾。

三、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

无论是多媒体教学还是传统教学,其主体都是学生,教师应把学生当作积极的参与者,而不能将学生当作被动的服从者,因此,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就显得十分重要。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因材施教,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又相辅相成。虽然现代教学手段使一些复杂问题直观显现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的使用不是越多越好,也要穿插使用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媒介,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有人情味的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都是现代多媒体无法取代的,理想的教学应该把教师与多媒体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每一节课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达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既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利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灵活选择,融合教学。灵活运用两种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融合,将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现代教育中最好就是在两者间找到契合点,把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和传统教学的优越性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给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印尼传统音乐教学探索 篇4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高校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在世界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预习能力是可行的。具体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老师推荐视听资料, 二是引导学生网上收索。

(一) 老师推荐视听资料

老师推荐视听资料, 主要是让学生课前了解印尼的地理环境、历史、人民习俗、艺术和生活。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印尼传统音乐探究的初步兴趣。例如:推荐观看《环球采风:印尼风情》 (DVD) , 学生可以游览到印尼首都雅加达, 古代建筑婆罗浮屠佛塔, 并观赏到爪哇岛的精彩乐舞;推荐观看《环球采风:印度尼西亚传统音乐》 (DVD) , 学生可欣赏到巴厘岛的甘美兰演奏、男子“克恰克”诵唱, 以及男女舞蹈、皮影戏表演等。

(二) 引导学生网上收索

学生网上收索, 教师应预设相关问题, 提出本课程重点了解的地方——印尼爪哇岛和巴厘岛。这便于学生在网上有方向、有重点, 有条理地了解印尼传统音乐文化的基本情况。针对印尼的传统音乐文化孕育的背景, 教师可以设计这些问题:印尼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优势?印尼的宗教信仰有哪些?印尼文化在16世纪、17世纪时受到什么影响?所有这些与传统音乐有什么关系?针对重点了解印尼爪哇岛和巴厘岛的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爪哇岛在东南亚文化交流中具有什么作用, 他的传统音乐里既有本土文化, 同时还受到哪些国家文化的影响?爪哇的梭罗河流域有什么历史意义, 印尼总人口是多少, 爪哇岛居住着多少人口?巴厘岛位于爪哇的仕么位置?许多印度爪哇贵族, 非常抵制爪哇的伊斯兰文化, 因而移居巴厘岛, 他们将宫廷音乐家、舞蹈家、演员也随之带走。这对于巴厘岛的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爪哇岛的甘美兰与巴厘岛的甘美兰有仕么区别?

二、在文化理解中学习印尼音乐

任何国家的传统音乐, 都是在本国的文化孕育中而形成。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印尼传统音乐与地理环境, 与本国的政治、历史, 与人们的宗教信仰、生活、情感等方面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 用相对论引导学生平等地对待世界上各种音乐。

例如:印尼位于亚洲东南部, 地跨赤带, 由一万多个岛屿组成, 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国家。印尼位置处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 是沟通东西方海上交通的要冲, 是连接亚、奥两州的桥梁。因此, 印尼传统音乐要受其诸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位于中国、印度之间的海道上, 与临近之国自然交往密切, 传统音乐里自然就有临国的文化特色。例如, 印尼居民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伊斯兰教, 还有印度教、佛教, 由此看出, 印尼受印度传统文化很深, 由此出现了他们的传统音乐特色具有印度音乐表演的因素和特色, 最突出的例子是“摩柯婆罗多”的表演。再就是, 16世纪初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接踵而来, 17世纪, 荷兰殖民以及英国与短站, 均给印尼传统音乐留下痕迹。例如克隆钟歌曲《哎呀, 妈妈》、《星星索》、《梭罗河》等, 就是东西方音乐的混合, 现已经成为印尼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世界音乐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音乐场, 因此, 应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例如:印尼甘美兰是一种由多种乐器的合奏, 加上人声构成的多声音乐, 音色丰富多彩, 与西方交响乐队相比, 无论从乐队阵容, 还是多声结构, 均不逊色于西方交响乐。

三、在比较中理解印尼音乐

在比较中理解印尼音乐, 可以在看、听、辨别中理解不同音乐的差异和特征, 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了解不同文化孕育中的音乐特色。主要从音乐律制、旋律音、节奏特点上比较, 以及乐器音色、民歌风格上与西方音乐或者其他国家进行比较等。

音乐律制比较:如甘美兰 (由多种乐器组合加上人声) 音乐大都采用有半音和无半音的五声音阶, 但它的律制与西方的十二平均律不同, 有点接近五平均律。

民歌风格比较:例如, 印尼民歌《星星索》与中国重庆的《川江号子》都是渔歌, 反映人们的水上生活, 但风格各异。中国重庆的《川江号子》音乐紧张、激烈, 这是由于在重庆的长江河段, 山高水急、弯多、滩险, 船工们必须齐心协力, 要用足以与风浪比高低的呼喊来唱出生命之歌。而印尼民歌《星星索》, 是一首印尼巴达克人的船歌, 巴达克人住在美丽的多巴湖边, 湖水清澈宁静, 他们常常在湖上泛舟歌唱, 歌声中透露出闲情惬意。因此民歌节奏舒缓, 旋律优美。

四、在参与中学习印尼音乐

为改变高师灌输式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听”与“议”, “唱”与“奏”, “讲”与“辩”等参与过程中学习。

例如, 让学生演奏甘美兰音乐作品, 若学校没有相关铜乐器, 还可以因地取材, 用罐和锅制成4种大小不同的锣来模拟印尼铜锣乐器。在演奏中, 可以把全班分成小组, 让一些学生演奏主旋律, 另外的加入铜锣, 加入装饰音等以及人声等。甘美兰作品有两种风格, 粗犷与柔和。为模拟这两种风格, 可让学生演奏两遍《西里克, 西里克》, 第一遍有力, 在中速中进行, 第二遍轻柔, 在低速中进行。

五、在归类中感受和熟悉印尼音乐

教学中的归类学习, 主要用于横向复习, 让学生加深对印尼音乐的理解、熟悉和表现。方法是, 以主题音乐的形式进行学习。主题音乐形式有:印尼民歌演唱, 归类有:印尼本土民歌、大调式性的克隆宗, 小调性的克隆宗, 在此基础上, 结合学生熟悉点的民歌进行演唱例如, 高师声乐外国歌舞部分的《莎丽楠蒂》、《星星索》、《梭罗河》、《宝贝》等歌曲。在特殊声乐学习中, 要理解它的特殊性在于用人声打节奏, 演唱赤裸身体, 双手高举颤动, 身体摇晃, 用不同的节奏喊叫“恰克”, 这就是男声合唱“克恰克”。印尼民族歌舞表演, 归类有:宫廷舞蹈、民间舞蹈、面具舞蹈、巴利斯舞蹈。印尼乐器演奏, 归类有:爪洼岛甘美兰、巴厘岛甘美兰, 印尼安格隆) 等。

六、结语

总之, 世界音乐教学应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音乐与人类、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情感、音乐与政治历史等方面的联系, 以达到对人类音乐的多元性的认识与理解, 在此即出上, 培养学生与他人平等相处的一种文化理解沟通意识。又因为这一课程是建立在音乐自身的基础上的, 故这门课程, 要努力拓宽学生的听力基础, 提供较宽广的音乐创作和音乐即兴的范围, 以促进学生更好地从事将来的民族音乐表演, 创作和教育工作。

教学世界民族音乐这门课程, 从备课到教学要不断磨砺, 教学有法、也无定法, 具体操作时常常受学生水平、条件、环境、内容的限制, 各种教法应自然地、触类旁通地有机结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超越自我, 拓宽知识渠道, 包容兼蓄, 就会有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英]施祥生著, 管建华译.世界音乐教程[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57.

[2]饶文心.世界民族音乐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77.

传统音乐 篇5

—人文学院 思政0901 殷旦丹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很严重,尽管政府以及社会人士群策群力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但大量的民间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解作品和传授技巧。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传统文化渗透于美育之中,使学生不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之美,自 觉地加入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一、何为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

久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

二、音乐教学的特殊性

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中,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时,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种类,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是通过音乐的语言而流露和反映出来。音乐与其他同类艺术相比,有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不仅用听觉,有时它还通过全身的感觉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同时音乐又是一种表情艺术。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视觉形象的造型艺术或文字艺术的规律来要求和理解音乐的内容。音乐作为学校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它是加强美育的主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干渠道,同时也是辅德、益智、健体、促劳的重要课程,它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古代传统社会中,人们用歌记载历史,于是各民族便有了专门的叙事歌;人类起源歌、万物起源歌;人们用歌沟通人神两界、跨越时空,于是有了祭祀歌、鬼歌;有了各种各样的礼俗歌。可以说,在更深的层次上,唱歌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普遍手段。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从音乐本身和文化背景方面整体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

豪感。

三、传统音乐在当代教育中的现状

重视音乐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则是从清末才开始的。经过“戊戌变法”、“学堂乐歌”、“五四运动”时期的发展,传统音乐体系逐步发展建立起来。之后,一些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音乐家们提出“只有全面地学习西洋音乐文化才能救国”,这些观点为以后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育做了铺垫,同时也使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施教活动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我国音乐除了本土原生文化的传统音乐之外,又出现了两种新的音乐文化体系:一是属于本土次生的民族新音乐体系,二是属于外来文化的西洋专业音乐体系。1980年以后,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我国又增加了当代流行音乐体系,由此形成了差异明显的几大音乐体系并存的中国音乐文化新格局。这几大体系中,流行音乐体系源于西方的全球化模式,这种具有商品广告性、纯娱乐性的通俗音乐在人民生活中占了绝对优势,这种现象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阻隔作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而当今的大学生很少有人会唱自己家乡的民歌,也很少有人会哼有自己家乡地方特色的戏曲。鉴于传统文化对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我们要对传统文化遗产

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因此,学校教育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

四、传统音乐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传统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而且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传统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学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学校教育要使中国实现民主和富强,即“教人创造富有的社会,不创造富有的个人”。他强调用教育点燃中华民族生命之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学校教育的功能还体现在它的延续作用上。通过教育,可以把老一辈优秀的行为、思想和感情传给新一代,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因此,学校教育是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最佳渠道。传统音乐多姿

多彩,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内涵,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教育的文化是不可行的,没有文化的教育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我们要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培育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坚定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华的基本立场。只有加强传统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才有利于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传统音乐文化。

五、音乐教育在传统音乐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历史发展。在教育中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传统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教学,通过学习和聆听传统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传统音乐当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经典的传统音乐伴随着音乐文化中的典故,能深深地启发和感染世世代代的人们,使它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一部分,也成为每个中国人深层心理意识的一部分。

走出传统教学误区,开展有效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教学 教改新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45-02

众所周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常常将语文基础知识传授和语文考试重难点讲解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且大部分教师都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采取“授—受”的模式,导致整个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除了对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之外,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这就造就了高分低能的“语文人才”。从语文教学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之外,语文教材、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都是造成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走出一条顺应课改潮流的教学新路。

一、挣脱旧的教学镣铐,树立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教师能否顺利走出教学误区,其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师仍用多年以前的教学经验,甚至是教案来开展教学活动的现象,这就导致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过程机械乏味,学生在沉闷的语文课堂中其学习兴趣逐渐丧失。一味按照传统开展教学活动的语文教师不能说是好老师,只有敢于打破常规,开展创新教学的老师才算是好老师。

首先,教师要彻底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深入地观察与分析,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语文学习能力等个性差异入手,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尊重,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质疑,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原则贯穿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始末。教师不必在教学活动中事事亲为,需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然后,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语文学习,利用课余时间来对自我进行充电,以此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为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教师还要对传统的语文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从中找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内容,并将固有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采取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打破“授—受”模式,开展探究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授—受”模式,教师和学生成了语文基础知识传授和学习的机器,语文教学成了机械活动,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甚至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阻碍。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转变自己的角色,宁做牧羊人,不做割草人,真正地将学生带进知识的草原,使其能够自由地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1.开展探究性教学

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味地按照教材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这不仅不会使学生培养起语文素养,甚至还会阻碍学生的语文学习。因此,教师要将教学目光从教材转移到课外,课外的所有信息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内容。我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常常将课外信息作为例子引进课堂,让学生自由地就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探究,并利用现有的资源对其进行丰富,以此拓展教学内容。以篇引类,我在讲授每一篇文章、每一单元的时候,都会将其进行分类,并就这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能从语文学习方法上得到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除此之外,针对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语文阅读量大大减少的情况,不读,正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禁忌。所以,我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常常会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进行合作阅读,不同的小组阅读不同的章节,然后分别对自己的阅读内容进行复述。尽管学生不能主次逐句地阅读到每一篇文章,但是他们可以对该文章有一定的了解,以此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利用网络,丰富语文课堂

尽管高中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能力已经由形象思维转变为了抽象思维,但是抽象的语文知识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将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我在讲诗的时候发现,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情感,所以我会利用多媒体来将诗中的意境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领悟诗人的情感,以此激发学生对古诗的探究兴趣。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走出一条顺应课改潮流的新路。

参考文献:

[1]许奎.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J].新课程学习(上),2012.

高校公共传统音乐教学初探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学,音乐教学,传统音乐

课程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在于教学,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理念和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之优劣。就《传统音乐鉴赏》课程而言,教师自身对于传统音乐以及该课程的文化认同,与传统音乐之文化传承目标密切相关。而当下一些高校中担任音乐相关课程的教师对于传统音乐的认同感不高,甚至个别人认为传统音乐无法适应教育变革的要求、其相关教学工作是卖力不讨好的行为,大多喜欢讲授西方交响乐。其实,我们的传统音乐在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冲击下,它的形象被不恰当地扭曲了,只要细细品味,就会感受其傲然风骨和无限神韵。所以,音乐教师要对传统音乐拥有足够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不是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另外,“文化认同的实质就是民族认同。”1而“从民族性一面来看,传统文化构成了民族性的文化认同的先在条件和基础性边界。”2如果忽视传统音乐及其教学工作,如果一味地宣扬异国文化将会导致民族认同感的降低,从而瓦解民族的认同性,而且,“教育的本质就是造就能继承、创新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人。”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高校音乐教师要对我们的传统音乐保持足够的文化认同,这样才能担当起传递文化认同、塑造文化继承者的重任。

要更好地向高校青年学子传递对于传统音乐的文化认同,音乐教师应做到课程教学的知识性、艺术性、引导性、审美性,要达到这几点要求,至少得从以下几个接通入手。

第一:接通艺术。音乐和美术、舞蹈、诗歌、雕塑、摄影、戏剧、书法、建筑、影视等艺术门类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音乐更是如此。由此而言,音乐亦是文化的艺术。“可以说,只有将艺术看作文化的艺术或艺术作为文化,我们才可能理解艺术存在于我们生活世界中以及它所存在的历史和文化意义。”4中国音乐史和音乐教育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名垂青史的音乐家,比如李叔同、萧友梅、赵元任、刘天华等,他们不但对于音乐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对于其他艺术门类如美术、诗歌等都有很深研究,所以成为享誉中外的名家。这些非音乐艺术同样是音乐教师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说:“再好的理论也会毁在一个没有知识的老师手里。”作为高校里讲授公共《传统音乐鉴赏》课的教师,虽然不易达到成名成家的高度,但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了解、学习、钻研还是有很必要的,只有做到触类旁通,教学中才能做到知识性、全面性、丰富性。

第二:接通学术。传统音乐自古就与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门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古代先贤就根据天象或数学来研究传统音乐中的乐律,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比如唐代的《乐书要录》、明代的《乐律全书》等著作。精深的学问,和音乐鉴赏活动紧密相连,《文子·道德》曰:“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达。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大意是如果你的学问不够精深的话,那么音乐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哲理就难以领会。接通艺术可以阐述传统音乐的博大,而接通学术则可以准确地表征传统音乐的精深。从文化认同理论而言,“如果受众发现所接受的信息不真实,不信任感会随之而生,且有可能泛化并形成一种定势心理,对后续传播产生怀疑和抵触。”5“于人一瓢,自有一桶”,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音乐教师,只有接通学术,潜心进行规范而深入的传统音乐的科学研究,才能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向青年学生准确地、深入地传递传统音乐的神韵和美妙。

第三:接通技术。“音乐鉴赏是大学生在音乐聆听中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为一体的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6这种心理活动的活跃性和深入性与现代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合理性、丰富性紧密相关。《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就指出:“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可以说,“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颜色、音频、视频、动画等集于一体的特点,教师可以很快地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7但是,当前一些音乐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过于简单,或是通篇的文字,或是图片的堆积,甚至难以称其为课件,只能叫做幻灯片。这种应付性的教学资源,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更难以树立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文化认同。所以,音乐教师要认真钻研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努力将文字、图片、乐谱、音频、视频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脉络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直观大方,让学生在视听一体化的学习中感受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和神韵之美,树立他们的文化认同。

第四:接通教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之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教学技能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恰当的教学艺术会给艺术教学课堂增添活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美的享受,使艺术教学的艺术性得到增强。”8但是,很多音乐教师比较轻视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大多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即“按照教材体例及每一章节编写顺序确定一节课的主题,教学时就围绕着这个主题选择音乐作品,然后介绍作者生平、所属流派、乐曲创作背景,再针对作品本身进行具体分析。”9此种方法容易使课堂陷入缺乏互动、缺乏生机、缺乏活力的满堂灌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参与性。音乐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并大胆应用,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和教师的交流、合作的互动之中理解知识、建构知识,比如,讲到古琴,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来思考古琴形制及其音乐的特征并踊跃发言,教师做好引导和补充工作。另外,音乐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学语言。“传统音乐鉴赏”包括对于传统音乐的认识、区别、思考、品鉴之意。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传统音乐的动人之美不仅需要优秀的课件来呈现,更需要音乐教师出色的语言艺术来表述。每位教师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准,每堂课、每个环节都要运用恰当的语言来准确地展现传统音乐的中和之美、希声之美、气韵之美,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音乐的独特之美,才能更进一步地强化他们的文化认同。

音乐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艺术 篇8

一、欣赏中国古典名曲,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如, 历史上著名的十大乐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形象生动地介绍这些古典名曲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故事, 引导学生认真欣赏, 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如, 《广陵散》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一首带有杀伐气息的乐曲, 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此曲深受追求自由、向往自然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喜爱。其“声调绝伦”, 旋律慷慨激昂, 表现了战国时期聂政为报杀父之仇, 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事迹。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广陵散》及嵇康与《广陵散》故事的介绍, 既可以使学生领略先贤的风采, 又能够加深他们对人本主义思想的认识。又如, 《高山流水》的《流水》篇中, “泛音、滚、拂、注、上、下”等指法的充分运用, 生动地表现了山间流水的不同状态, “淙淙铮铮, 幽涧之寒流;清清泠泠, 松根之细流”, 清澈的泛音, 活泼的节奏, 使人感到内心愉悦, 热爱自然之情不由而生。该曲与一个感人的故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传说伯牙善鼓琴, 子期善听音。伯牙所念, 子期必得之。故二人成为好友。后来, 伯牙听闻子期不幸身亡, 则摔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 认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人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难遇。让学生欣赏这一乐曲, 不仅能让他们感受到中国古典名曲的魅力, 而且可以使他们明白知己的真正含义, 学会珍惜那些真正的友情, 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合理引入戏曲内容, 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其主要包括昆曲、京剧及川剧、黄梅戏、粤剧等各种地方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教师合理引入戏曲内容, 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可以让他们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及各地不同的风俗民情, 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如, 在“京剧脸谱”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京剧表演让学生了解京剧脸谱的一个重要特点, 即美与丑的对立统一, 并让学生掌握画京剧脸谱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使学生在描画“脸谱”, 感受创造乐趣的同时, 加深对中国戏曲瑰宝———京剧脸谱的认识, 从而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

三、普及传统乐器文化,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我国传统乐器种类繁多, 如, 笛子、二胡、古筝、箫、鼓、古琴、琵琶、埙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教师大力普及传统乐器文化, 积极开展器乐教学, 并指导学生建立民族器乐学习兴趣小组, 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器乐内容进行学习, 师生共同交流有关民族器乐的学习心得, 探讨传统乐器的不同特点及发展历史等, 既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介绍古代舞蹈知识, 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传统音乐教学 篇9

学生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他们对某些科目的好学大多出于兴趣。如果学生特别关注某学科,就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势必会影响其它科目的学习。而且我国大学前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每一门功课都对学生以后的深造都有重要作用,学生应学好每一门功课,至少应避免偏科。学好每一门功课,听起来似乎不可能,但我认为“学好”是相对其自身而言的,就其自身的条件,经过努力达到一定程度,就算学好了,也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尽量释放出来。我们应向这个方向努力。很多老师认为,我任某科的教学任务,把这科教好了,学生取得了好成绩,我就完成了任务。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深思一下,这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应转变教学思路,从各科老师的“单打独斗”,转向各科老师的相互协调、相互呼应,促进各学科整体和谐发展的教学思路中来。

老师们“单打独斗”局面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根源。首先,从学生及家长方面来说,他们评价一个老师最主要的是看教学成绩。其次,从老师本身而言,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所教科目的成绩搞上去,这样老师们很少从整体角度去考虑,协同作战,促进学生各科和谐发展。最后,从目前的教育体制而言,我们建立了层层的考核制度。政府考核教育局,教育局考核学校,学校考核老师。考核的最主要内容是学习成绩。重重的考核最终压在老师们的身上,为了完成任务,老师们竭尽全力抓成绩。他们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牺牲节假日,有的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就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在这样的层层重压下,老师们怎么会有精力、有动力协调起来,考虑学生整体发展的问题呢?

以上原因,都有其合理性,我并不是批评老师们“单打独斗”,也不是鼓励教学成绩搞平均主义,只是认为应该改变这种局面。我们要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努力使学生各科都有所提高。

构建和谐教学环境,努力促使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要下一番功夫。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

我们必须改变以前老师们“单打独斗”的做法,站在整体、全面的高度认识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要改变一种观念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效。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心向一块想,劲往一块使,不要认为只要我教的学科成绩好,就实现了我的价值,就成功了。始终不要忘记,我们的目标是学生们的整体全面发展。如果我们还是各干各的,不交流不沟通,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我们所教的各个科目,只是学校分工的不同,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为了统一思想,老师们可以展开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看法,最后统一认识。

(二)鼓励学生自查,寻找薄弱学科,逐渐培养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鼓励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找到各自的薄弱学科,然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这些学科的兴趣。各科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根据各自所教科目的特点,结合学生本身的具体情况,找到他们兴趣的增长点,并在适当的时间同他们交流,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例如现在很多学生对语文课总是提不起兴趣来,甚至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多和他们交流,找到他们对语文提不起兴趣的原因,试着帮他们找到培养兴趣的突破口。如此,相信他们是会培养起对语文的兴趣来的。

(三)教师们通力合作,分析学生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较了解。只凭学生自查是不够的,还须有老师的参与。老师们要定期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会诊”,找到整个班级的薄弱学科,以及每个学生的薄弱学科,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课时调整、个别辅导等方法。这样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只要坚持下去,定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方法是值得借鉴的,例如我们可以给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在平日中注意积累孩子们成长的点滴,积累到一定量时,就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汇总,为指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提供依据。老师们要定期对所教的学生进行指导。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专人负责,这样可以避免流于形式,使活动确实取得良好效果。

(四)改进教师考核制度。

对教师进行考核,主要内容是对教学成绩的考核。这本无可厚非,但应改进一下,把教师的单科成绩与所教班级所有科目的整体成绩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对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个人单科成绩占百分之五十,所教班级所有学科的平均成绩占百分之五十。这样,对老师成绩的考核就兼顾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能调动起老师们创造和谐学习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浅析高校音乐改革与传统音乐文化 篇10

一、革新音乐教学方法和内容

在音乐教学内容方面,要加强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结合,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本土文化,对欧洲音乐和西方音乐的盲目崇拜现象已经逐渐消失。本土文化逐渐被视为国家教育的核心。因此,我国音乐教学改革要重视本土音乐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结合。一方面,要积极弘扬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另一方面,要尊重、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以便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合理采用多媒体手段,将观察和聆听有机结合在一起,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通过画面更好的感受声音。此外,教师还应当运用生动的教育语言为学生营造相关的学习情境,以增强音乐教育的感染力,让大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自觉探索,并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若要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音乐语言以更加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教师可以将难度较大的节奏、复调、和弦、音程呈现在大屏幕上。此外,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欣赏传统音乐作品和现代西方音乐曲目,并鼓励学生自觉探究二者的区别,通过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并促使学生更加准确的认识传统音乐文化,领悟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并在音乐学习和创作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元素。

二、重构音乐艺术课程标准

双线型教学结构以其独有的开放性逐渐出现在音乐教育中,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与理念,它可以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尽快的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具有鲜明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特点。这种教学模式重视音乐的实践性、知识转化的时效性、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的发展个性。这些也正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若要在继承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促进音乐教育改革,增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就必须重构音乐艺术课程标准,采用双线型教学结构。具体而言,就是指在制定音乐教学标准时,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又要关注音乐实践。既要在基础音乐理论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又要在音乐实践中借鉴吸收传统音乐演唱技巧或经验。

三、妥善处理中西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由于受地区元素、民族元素、文化元素等的影响,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存在诸多差异。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讲究音乐韵味,重视生命本体,在音乐气韵、意境、节奏等方面都有讲究。强调对乐曲的体会和音乐直觉。而西方音乐则比较关注思想与理性认知。因此,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存在斗争性和互补性。因此,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不仅要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还要以开放的姿态合理借鉴和吸纳西方音乐文化,不能对之断然的怀疑或否定。人们的音乐心理与审美习惯、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兴趣爱好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极大的承袭性,更有利于表达我国人民的音乐情感和内在情绪。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音乐需求和音乐心理也不断变化。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音乐理念日益多元化,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在关注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根据当前的音乐发展趋势和人们的音乐审美需求,积极吸收西方音乐文化,并将之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上一篇:文言传记下一篇:武功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