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产业

2024-07-13

核心产业(精选十篇)

核心产业 篇1

关键词: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

1 产业集群

1.1 产业集群的概念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 一词。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 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且在地理上集中, 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 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1]。

1.2 产业集群的特征

第一, 地域集中性。

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紧密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

第二, 产业集中性和关联性。

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 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 如绍兴纺织业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 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行业, 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

第三, 竞争的优势性。

产业集群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 形成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更重要的是产业集群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 从而为双方在技术创新、快速市场反应中协作创造了条件。

2 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 但还没有文献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做出专门的界定, 因此本文首先探讨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

2.1 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简言之, 产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产业层面的核心竞争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包含两个更基本的概念:产业和核心竞争力。

产业是指具有相同属性的企业群, 或者是具有相同属性的企业集合。处于同一产业中的企业, 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 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对外表现为该产业的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来源于Prahalad和Hamel (1990) 首先提出的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2]。1995年, 他们又提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提供附加价值给客户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

结合产业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本文提出以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产业在特定经营环境中所形成的具有整体性的、对产业的发展具有核心和支配地位的、具有自我完善能力的、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模仿的优势竞争能力。这种优势竞争能力是产业多方面技能、资源和要素、运行机制、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这种优势竞争能力可以体现为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资源和核心要素等形式。

2.2 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特征

产业核心竞争力理所当然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

(1) 战略价值性。

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对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支配地位的核心性的竞争能力。这种优势竞争能力往往是一国在国际竞争中成败与否的关键。

(2) 难以模仿的优势能力。

该特性具有两种含义。第一是指该产业所形成的与众不同的, 以隐性知识为主体的独到能力。隐性知识不同于显性知识, 拥有过程性、完整性与不明确性, 因此不容易被人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第二是指这种核心竞争力深深地扎根于一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企业环境之中, 是一种系统的整合创新, 没有该国特定的环境就不会形成这种竞争力。显然这种能力在他国具有高度的“不可还原性”, 是他国竞争者几乎不可能模仿的。

(3) 自我完善性。

Prahalad强调: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2]。因此, 产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产业积累性学习的结果, 是长期起作用的, 并能够与时俱进的自身能力的体现, 是产业发展保持长期动态发展的内在成长动力。

2.3 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竞争力特征

不同于传统意义层面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核心竞争力体现出产业层面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 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多的是一个用于国际比较的概念。

产业核心竞争力虽然具有与国内不同产业的竞争力相互比较的功能, 但是这种功能在实际上应用并不广泛。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浪潮日益高涨, 不同国家相同产业的国际竞争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产业核心竞争力就是反映这种国际竞争现实而提出的概念。我们查到的所有文献提到的产业核心竞争力都是针对这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 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 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从产业整体出发的具有产业共性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简单移植到产业层次, 也不是若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简单叠加。一种核心竞争力, 只有当它被产业内的大多数企业所共同拥有, 成为该产业共性的、区别与它国的竞争力的特征时, 或者是成为左右该产业国际竞争的支配力量时, 才可以称为产业核心竞争力。

(3) 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更依赖于企业的外部环境。

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同, 产业核心竞争需要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地协调和整合。因此, 产业核心竞争力更依赖于企业的外部环境, 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扶持, 行业协会的协调, 企业间的相互协作。

3 产业集群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1 产业集群是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孵化器

产业核心竞争力孕育的关键是产业层面上创新的积累和升华, 产业集群可以为这种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

(1) 产业集群能够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

产业集群是培育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 会受到竞争的压力与挑战, 这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 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由于地理接近, 企业可以面对面打交道, 这样将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 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 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 形成产业共有的创新能力。集群内企业的相互竞争, 又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流动, 也加速了这种知识溢出效应。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产业集群内领先的企业会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 一旦某项核心技术获得创新性突破, 在产业集群区内各专业细分的企业很快会协同创新, 相互支持, 共同参与这种网络化的创新模式。 事实已经证明, 产业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要明显快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

(2) 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

由于地理位置接近, 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成为可能, 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 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 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同时, 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 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 从而降低创新的成本。

3.2 产业集群是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加速器

(1) 产业集群内的合作竞争机制加速了产业核心竞争的提升

产业集群加剧竞争, 强化了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产业集群使大量企业集中在一起, 展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竞争是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 还表现在合作上, 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 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产业集群的这种合作竞争机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增加互信等, 加速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2) 产业集群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 有利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产业集群的地理集聚性, 使得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辅助机构, 如公共资源、人力资源、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聚, 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 这本身就是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产业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和鉴定等公用设施;反过来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公共资源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了人力资源的积聚, 更加便利了人力资源获得和交流。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 产业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 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品牌, 如瑞士的手表、法国的香水、日本的汽车等。这种区位品牌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 也是产业的形象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现。

3.3 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孕育和提升更需要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孕育和形成的必要条件, 但不一定是充分条件, 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产业集群的依赖性相对较少, 而产业核心竞争力则极强地依赖产业集群, 这是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特征必不可分的。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具有产业共性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简单移植到产业层次, 也不是若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简单叠加。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同, 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更依赖于企业的外部环境, 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扶持, 行业协会的协调, 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在当今似乎只有产业集群才能提供这些高层次的平台。

综观当今世界,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 产业核心竞争力无不是通过产业集群体现出来的。美国通过硅谷显示了美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德国通过聚集在慕尼黑的汽车产业集群, 显示了德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电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四大产业集群形成后其强劲的产业核心竞争力才得以异军凸起;温州制鞋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奠定了中国制鞋业的产业核心竞争力。这些案例也无不说明, 在产业集群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时间顺序上, 往往是先有产业集群, 后有产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可以推测, 产业集群或许是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提升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参考文献

[1]MICHAEL E 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11-12) :91-99.

电商产业园运营核心 篇2

核心一:做平台,做后台

主旨:3大平台+2大功能地(针对品牌/入驻企业)对企业主电商销售而言,打造最有价值的三大平台:

1.会员社交平台(资源对接,融合,会员大集合)2.大数据精准营销平台(优化库存与物流)3.全渠道销售平台(提高销售率,整合成大平台)对企业主持续发展而言,应该成为两个功能聚集地

(1).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形成集群效益)(2).电商培训基地(为后续人力、发展提供源动力)

核心二:全功能+4合一

功能:7大功能+4位一体(针对品牌/入驻企业)电商产业园应该具备的服务

功能:电商物流、电商金融、电商培训、配套服务、电商运营、政策扶持、电商推广,7大功能。

最终实现的4位一体:

电商孵化(成长)+实体展示店+网上交易平台+物流运输

核心三:三模式+一站式模式:

3大创新模式+上游下游一站式发展(品牌与网商)O2O集群模式:上下整合,打造一个实体市场与网上集市互相结合、协同发展的电子商务全产业链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1+N”模式:资源共享,多位一体、互动合作,整合服务商和电商渠道资源,集中为中小,企业拓展网络销售提供全面的配套支撑服务,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电商生态圈。

网商品牌孵化模式:快速推出,通过先进的IT系统整合货源方的商品资源,以统一库存、统一发货物流、统一售后等运作模式,联合电商群体共同进行网络销售经营。

三大模式构筑了一站式的多功能电子商务产业链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链条带来销售+全程电子商务外包

协助货源商家打通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链条,为货源商家提供全程电子商务外包服务

一站式供应链服务+实现快增长

为中小网商提供包括货源在内的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帮助中小电商实现快速成长

核心四:大联盟+大服务资源:

O2O联盟带来的全资源享用(品牌与网商)为入驻电商产业园的商家提供线上线下战略联盟式服务:

线上可以享受到的——

1.线下B端商户的拓展签约:为联盟会员企业提供线下商户接洽、谈判、签约等服务,扩大B端商户数量。

2.会员企业间C端用户资源合作:各异业会员企业之间深度合作,C端用户资源“共享”,互为推广渠道。

3.异业联盟企业互为对方大客户资源:各异业会员企业引导员工购买会员单位提供的同类服务。

4.平台同城短途配送外包:如联盟会员企业平台业务涉及同城短途快捷物流配送,联盟将外包此业务。

5.城市扩张落地:为联盟会员企业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提供当地分子公司注册,办公场地,政府奖励政策申请,产品项目落地,市场调研,商户拓展,BD合作等服务。

6.导师与行业专家顾问服务:为联盟会员企业提供创业导师与企业所属行业专家顾问服务。

7.投融资服务:为联盟会员企业提供投融资等财务顾问服务。

线下可以享受到的——

1.全网营销与渠道拓展:联盟为会员企业提供全网营销与渠道拓展服务。

2.CRM系统服务:联盟为会员企业提供最完整的CRM系统服务。

3.会员企业可不定期参加联盟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其中包括各种沙龙、论坛、培训、分享会、晚餐会、媒体发布会,等等。

4.媒体曝光和报道:联盟会不定期为会员企业提供媒体曝光和报道机会。

5.扩张选址服务:联盟将为会员单位在扩张的过程中提供选址等服务。

6.投融资服务:联盟为会员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或财务顾问服务

附件:入住企业类型

1、网络公司

2、营销公司

3、广告公司

4、传媒公司

5、会计事务所

6、科技公司

7、教育公司

8、民生服务公司

9、培训公司

10、金融服务公司

11、农业服务公司

12、旅游产业服务运营公司

13、物流配送公司

O2O电商产业园运营核心

核心一:做平台,做后台

主旨:3大平台+2大功能地(针对品牌/入驻企业)对企业主电商销售而言,打造最有价值的三大平台:

1.会员社交平台(资源对接,融合,会员大集合)2.大数据精准营销平台(优化库存与物流)3.全渠道销售平台(提高销售率,整合成大平台)对企业主持续发展而言,应该成为两个功能聚集地

(1).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形成集群效益)(2).电商培训基地(为后续人力、发展提供源动力)

核心二:全功能+4合一

功能:7大功能+4位一体(针对品牌/入驻企业)电商产业园应该具备的服务

功能:电商物流、电商金融、电商培训、配套服务、电商运营、政策扶持、电商推广,7大功能。

最终实现的4位一体:

电商孵化(成长)+实体展示店+网上交易平台+物流运输

核心三:三模式+一站式模式:

3大创新模式+上游下游一站式发展(品牌与网商)O2O集群模式:上下整合,打造一个实体市场与网上集市互相结合、协同发展的电子商务全产业链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1+N”模式:资源共享

多位一体、互动合作,整合服务商和电商渠道资源,集中为中小,企业拓展网络销售提供全面的配套支撑服务,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电商生态圈。网商品牌孵化模式:快速推出

通过先进的IT系统整合货源方的商品资源,以统一库存、统一发货物流、统一售后等运作模式,联合电商群体共同进行网络销售经营。

三大模式构筑了一站式的多功能电子商务产业链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链条带来销售+全程电子商务外包

协助货源商家打通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链条,为货源商家提供全程电子商务外包服务

一站式供应链服务+实现快增长

为中小网商提供包括货源在内的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帮助中小电商实现快速成长

核心四:大联盟+大服务资源:

O2O联盟带来的全资源享用(品牌与网商)为入驻电商产业园的商家提供线上线下战略联盟式服务:

线上可以享受到的——

1.线下B端商户的拓展签约:为联盟会员企业提供线下商户接洽、谈判、签约等服务,扩大B端商户数量。

2.会员企业间C端用户资源合作:各异业会员企业之间深度合作,C端用户资源“共享”,互为推广渠道。

3.异业联盟企业互为对方大客户资源:各异业会员企业引导员工购买会员单位提供的同类服务。

4.平台同城短途配送外包:如联盟会员企业平台业务涉及同城短途快捷物流配送,联盟将外包此业务。

5.城市扩张落地:为联盟会员企业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提供当地分子公司注册,办公场地,政府奖励政策申请,产品项目落地,市场调研,商户拓展,BD合作等服务。

6.导师与行业专家顾问服务:为联盟会员企业提供创业导师与企业所属行业专家顾问服务。7.投融资服务:为联盟会员企业提供投融资等财务顾问服务。

线下可以享受到的——

1.全网营销与渠道拓展:联盟为会员企业提供全网营销与渠道拓展服务。

2.CRM系统服务:联盟为会员企业提供最完整的CRM系统服务。

3.会员企业可不定期参加联盟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其中包括各种沙龙、论坛、培训、分享会、晚餐会、媒体发布会,等等。

4.媒体曝光和报道:联盟会不定期为会员企业提供媒体曝光和报道机会。

5.扩张选址服务:联盟将为会员单位在扩张的过程中提供选址等服务。

6.投融资服务:联盟为会员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或财务顾问服务

附件:入住企业类型

1、网络公司

2、营销公司

3、广告公司

4、传媒公司

5、会计事务所

6、科技公司

7、教育公司

8、民生服务公司

9、培训公司

10、金融服务公司

11、农业服务公司

12、旅游产业服务运营公司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艺术生态 篇3

本期邀请了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与本刊出版人、主编就上述业界关注的问题展开对话,试图从目前国内运营模式最为成功的今日美术馆身上找到答案。

信誉是美术馆的重中之重

顾维洁:今明两年的展览有什么变化?

张子康:今年展览档期安排得非常紧凑。我们在08年初就开始对今年所有的展览项目进行筛选,定好展览项目后,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后面有很多优秀的展览就没办法安排。对于一个新美术馆而言,树立信誉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因为临时变化,而取消已经商定好的展览,那就会给人合作不可靠的印象,对于美术馆的无形损失是很难弥补的。09年我们制定了整体的定位和学术框架,以艺术潮流和个案研究为主,其中包括有两个大型群展,其余则为知名艺术家如徐冰、张洹、隋建国、岳敏君、史金淞等人的个展,并且展出的都是他们新作品。

顾维洁:展期大概多长时间?

张子康:明年展览展期开始延长,张洹作品展的展期是两个月,其余的个展展期是在一个多月。

顾维洁:现在今日美术馆的大型展览的资金问题怎么解决?

张子康:学术框架内的大型展览,我们都去寻找社会赞助。明年还有一些以出租场地为主的小型展览,但数量很少。以后我们将逐步取消场地费,而通过从参展方收取赞助费的方式来解决。“赞助费”是我们学习的国外美术馆的概念,也是一种国际化的做法。

全球优秀美术馆的核心定位是相通的

于天宏:今日美术馆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经成为业内重要的艺术机构,如果我们以阶段性划分的话,您认为目前它经历了几个阶段?

张子康:迄今,今日美术馆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一个是转型前的商业模式的美术馆,另外一个是转型后的非盈利性质的美术馆,也就是现在的今日美术馆。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转型,不仅在于我们看到国外的许多成功案例,主要是因为公益性机构可以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可以使美术馆更多地发挥出教育、研究的社会功能。

我查阅了大量国外美术馆、博物馆的资料,发现优秀美术馆在最核心的地方有些做法是非常相似的。

首先,联合国在1979年提出了美术馆的一个定位,即非盈利性。1979年之前的美术馆根本涉及不到非营利经营。后来美国的一个当代美术馆的建立,推动了美术馆与商业因素的结合,并且还建立了新的资金链,这个事件引起了社会对美术馆的质疑。因而,联合国适时提出了非盈利的定位。

其次,是文化建造的长远性。就是说美术馆展示的文化必须具有保存的价值。它需要一种能够看到长远文化的特质。所以美术馆需要以学术研究、普及教育为主,而不能以商业性为主导。相比较来说,很多短期商业性强的艺术品,学术含量不够,所以其存在的时间很短。比如由于一些政治原因或者是社会地位的原因而导致的艺术品价格的差异,这种现象对美术史并没有推进作用,其文化价值也不具有长远性。我们要做的就是规避这种没有长远性的文化。

再次,就是艺术相对于宗教与政治的中立性。为了保持艺术本身的纯粹,美术馆不去推崇带有宗教意味或者政治立场的作品。如果单纯将艺术作为宗教、政治的工具必将使艺术作品变得肤浅,同样经不起艺术史的考验。

中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于天宏:今日美术馆是由企业出资修建的美术馆,每个企业出资兴建这样一个非盈利的艺术机构,必然是有原因和目标的,而目标和动机也会随着美术馆的发展而变化。同时,美术馆自身的发展也会受到诸如资金、影响力等方面的限制。现在,今日美术馆在这几方面是什么情况?

张子康:从成立至今,我们的模式经历了一次尝试性的转型,从企业性质到非企业性质,转型之后我们自己也在不断适应这样的新模式,有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这中间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如果不这样做我们估计也不能逃脱“昙花一现”的命运。

每个投资方成立美术馆的目的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即中国“需要”文化艺术,“需要”这两个字有多种含义, 包括市场需要、品牌需要、商业需要、发展需要等等,不同的需要造成了投资方以不同的层次进入到美术馆的建立。但只有很少一部分投资方真正了解美术馆的概念!

当国内出现大量民营美术馆时,业内人士写的关于美术馆的介绍文章,基本上都是从学术这个层面去介绍,并没有触及到美术馆运营的模式。有些投资人想做得学术些,就听业内专家的;有的就按照自己的兴趣玩美术馆。另外,更重要的是,投资方就是想以此盈利。他们理解的“画廊”就是现在意义上的画店,美术馆的概念则是可以做展览、做学术活动的“大型画廊”。很多投资方就是在这个层面上建了美术馆。投资方向美术馆注入资金的时候,并没有深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美术馆”的问题。当民营美术馆涌现时,可以说中国并没有成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很多美术馆都昙花一现。其中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美术馆一直在赔钱,投资方感觉不划算;投资方自己玩,但得不到其他人的认可,他觉得不好玩了;尽管学术上玩的很好,但没有解决生存问题,更谈不上发展因为资金链断了。

于天宏:您说的这个阶段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张子康:我觉得到现在大部分还是这样的。

顾维洁:我觉得现在中国还没有一个美术馆能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包括现在的国有美术馆。现在,很多商人来做美术馆,更多是出于商人的敏锐,觉得这是种有名有利有前途的产业。但他们未必知道,现在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据我了解,到目前为止,尤其是在不好的经济状况出现时,很多民营美术馆在运营上就会出现很大障碍。

今日美术馆的投资人张宝全也是商人,今日美术馆的定位必然也是夹在商业和真正的美术馆之间的,你是怎么在夹缝中去实现两者的平衡的?

张子康:实际上解决方法是逼出来的!当我们要建美术馆,就要理清美术馆的真正概念,不按这个概念做就不是美术馆。同时,我们不仅要生存,还要发展。否则投资方就会又回到是否盈利的思考上来,这就逼着我们去尝试不同于以往美术馆的运营模式。

于天宏:就投资方的目的而言,能不能这样理解。他们投资建立美术馆,要么获得跟企业发展的直接利益,要么通过美术馆获得长远的间接利益,比如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打通与艺术界的关系,以低成本买入艺术品等等。

张子康:基本上是这样的。简而言之,就是要一个“名”。“名”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俗一点理解,

就是名誉,这个“名”可以带给自己巨大的商业利益。正面来理解,这个“名”就是社会效益。大的“名”可以对他产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发展利益,甚至可以给企业、周边、全国带来一种更好的社会效益。毋庸置疑,他的名誉与收益成正比。因而,这个“名”肯定是投资方所追求的。

文化产业重在生态,艺术品重在附加值

于天宏:投资方出于逐利的目的,投资兴建美术馆。然而,在实际操作一段时间后,则又从美术馆萎缩成不成功的画廊,甚至倒闭了。肯定有一部分美术馆是想往真正美术馆的道路上发展的,但却发现包括操作团队在内的一些软硬件因素,并不具备建设真正意义的美术馆的环境。而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所创建的似是而非的美术馆模式,却又不被认同和接受。

张子康: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他们的这个发展过程是必然的,因为现在的环境就是这样。比如国家并没有对美术馆制定切实的政策,还有就是对美术馆的定位不清晰。同时,民营企业投资建美术馆没有现实参照物。中国出现兴建美术馆热,只能说是因为艺术如此热,从而需要美术馆,而具体美术馆是做什么的,大家却都很模糊,这就是现实。

实际上,现在能够理解文化创意产业是什么的人很少,很多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有的人脑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当代艺术是能盈利的,所谓的产业,就是买卖艺术赚钱。而实际上,文化产业的概念不止是这样的。

首先, 文化产业是一种生态的形式,它起到一个生态环境作用,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素质。但是,这里的文化产业,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是要从中分离出来。

可是美术馆又与整个城市文化的大发展相联系,所以我认为文化产业不仅是生态的,而且还是动态的。

其次, 我们要思考的是, 艺术品卖的是什么?艺术品卖的是附加值。以《蒙娜丽莎》为例,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和艺术史的不断丰富,这幅作品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含义,其附加值随之增长。如今《蒙娜丽莎》已经成为极有代表性的经典绘画。因为她附加的文化含量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对这两个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就不具备做文化产业的素质。

做画廊也是这样的,画廊是文化产业具体经营的一个环节,或者说是具体经营的一个项目。如果经营者根本没理解艺术品卖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他依然会停留在把艺术当商品、工艺品销售,那么他对艺术的认识肯定只停留在很低级的层面,而无法用艺术的概念来经营。

今日美术馆的资金机制日渐成熟

顾维洁:投资方修建美术馆,也有利于建立一个艺术生态!

张子康:这个是肯定的。以今日美术馆为例,以今日美术馆为依托,附近才建成了22院街艺术区以及一系列业态。美术馆给22院街艺术区带来了很多的资源。同时,业主买美术馆附近的房产,稍微贵点也无所谓,因为他们看中的是美术馆附近良好的文化气息。这是从美术馆的生态上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更多的生态效益是长远的,也在发挥着巨大的能量。比如热爱艺术的人越来越多,对于提升周边地区人们的素质起了很大的作用。

对美术馆而言,直接产生商业效应与我们的初衷相违背。比如美术馆展出的作品,我们刚刚请批评家、理论家给他确立美术史的定位,美术馆紧接着就把它卖掉了,这是极其不负责任。有时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包括美术馆的很多人也不能理解,即美术馆属下的商店可以卖艺术品,我们美术馆为什么不能卖作品?

我们把很有学术价值的艺术品做成衍生艺术品,它可能是复制品,也可能依附在其他器物上。这样大众就可以以便宜的价格,把它作为消费品去消费,这些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思考就会影响更加广大的人群,所以说它本身产生的推广和教育功能是巨大的。美术馆附属的礼品店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都要用于美术馆补充资金并且用于美术馆的公益性建设,其中不能分成,这是由公益性美术馆的性质严格界定的。我觉得对于美术馆的资金一定要清晰到这个程度上。

目前,一套行之有效的公益性美术馆的资金机制在今日美术馆已经形成,不久,美术馆大厅还将设置触摸型液晶显示屏,来访者可以任意查询每笔赞助基金、美术馆各项收入的使用去向。

艺术赞助是美术馆的“超级奶爸”

张子康:与艺术赞助最密切的两个行业就是顶级奢侈品和金融业。国外对奢侈品的评定,很大程度上是品牌的文化含量。它的文化含量是要和本区域内最顶尖的艺术相结合,才有可能成为奢侈品牌。奢侈品之所以卖得贵,是生产成本基础上的高文化附加值。假如一个品牌只是工艺特别好,而没有文化含量,无论如何它也是卖不了高价的。再一个就是金融业,金融和艺术的结合也非常密切。我首先了解到的是银行,国外的大银行都认为,一个银行没有艺术,就相当于银行没有文化含量,没有灵魂,就像一个国家没有文化一样。因而,这两个行业对于支持文化艺术有着很大的热情。

生存始终是民营美术馆的首要任务

顾维洁:你觉得在现在这种经济状况下,可能未来两年都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对于美术馆及其产业链会有什么影响?

张子康:对美术馆有影响是必然的。因为美术馆跟当代发生关系最密切,这必然会受正在发生的大趋势的影响。我为什么要先解决几个长期赞助商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解决了,就解决了几年的基本生存问题。

当然,由于经济环境影响,我们可能在做展览的投入上少了,展览可能做得不如之前好了。比如说,经济环境好时,我们获得的资金就比较多,我们就可以花五百万把展览做大做好。但现在也许只有二百万来做这个展览,我们就只能根据这个实际情况,来适当调整展览的结构。

于天宏:回顾这几年的发展,您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张子康:生存问题是最大困难。此外,就是管理问题必须解决。尤其是做民营美术馆,需要更加成体系的管理体制。比如我们的保安体系,如果做得不到位,作品被盗了,我们就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再比如保洁体系,如果搞不好,也会影响美术馆的整体形象。这种服务的管理功能,实际上在美术馆的实际运营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另外一个就是解决资金链的问题,我们必须形成能够随时抵御意外情况的资金链条,才能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

档案

北京今日美术馆:

今日美术馆是中国第一家民营非企业公益性美术馆,2002年由今典集团投资创建,并由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先生任首任馆长。2004年底,由张子康先生接任馆长至今。2006年7月,北京今日美术馆成功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非盈利机构。

今日美术馆确立了“立足今天,展望未来”的进取理念,以建成中国乃至全球最高水准的当代美术馆为目标,在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流派及其关键人物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有潜质的当代年轻艺术家的发现和培养。迄今,今日美术馆已经自主策划了“能量·精神、身体、物质——首届今日文献展”、“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等重要的大型展览。与此同时,今日美术馆也注重开展与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多次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的个展及群展,如“普杰设计作品展”、“日日绝笔行—井上有一书法展”、“一分钟影像展”。

河南将打造中部花卉产业物流核心 篇4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郑州市准备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 将郑州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花卉苗木研发生产基地、物流交易和信息交流中心。到2015年, 全市花卉苗木生产面积达到1万公顷, 实现生产总值5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带动力的花卉苗木基地和市场。

有信息表明, 目前将要启动的项目涵盖大型花卉综合交易展贸场馆、大型花卉主题文化公园、 温室花卉培育基地、大型盆栽花培育中心、珍稀花卉研发培育基地、都市情景开心农场、配套商服办公及青少年开心课堂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等。

创新正在成为环保产业核心动力专题 篇5

技术创新使企业更具竞争优势,模式创新更具发展前景

2017年12月26日作者:崔煜晨来源:中国环境报

在市场环境不断优化的情况下,技术和服务创新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将更多地催生环保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资料图片

●在市场环境不断优化的情况下,技术和服务创新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将更多地催生环保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随着产业的发展升级,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表现为技术竞争、人才竞争、服务竞争。

●未来5年~10年将进入环境大建设的创造阶段,跨界融合与“环保+”将成为环保产业发展的热点方向。

◆中国环境报记者 崔煜晨

“目前环保产业进入发展的转型期,技术创新成为核心动力。”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巡视员冯良近日在2017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表示,企业一方面需加大对重点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的投入力度,同时注重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的技术合作,加快产学研结合;另一方面也要进行服务模式创新,进一步提高行业供给水平。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秘书长易斌也曾表示,在市场环境不断优化的情况下,技术和服务创新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将更多地催生环保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环保业界也普遍认为,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拥有自主研发技术的企业,在行业竞争中更具优势。在此基础上,企业再进行服务模式或商业模式创新,将更具发展前景。

技术创新型企业更能脱颖而出

行业发展从“野蛮生长”回归理性,拥有创新技术的企业更受资本青睐

“环保产业创新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政策、技术、服务等。”易斌介绍说,无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被多次提及,还是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节能产业环保规划》等一系列政策,都表明产业创新的大环境已经到来。

冯良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认为,在产业发展的初期,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资金、价格的比拼,比的是“野蛮生长”。但随着产业的发展升级,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表现为技术竞争、人才竞争、服务竞争等。因此,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更容易在新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目前,环保行业内已经有不少企业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且专注这方面的工作。比如,清新环境总裁张根华曾表示,面对大气污染治理的严峻挑战,企业要想长足发展,不能跟随、模仿,而是要引领。要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走自主研发的发展道路,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企业。

那么,企业的技术创新应该怎样开展?冯良建议做好3方面工作:第一,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业技术装备的高端化、成套化、智能化,降低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

第二,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以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城镇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噪声和振动控制、环境大数据等突出短板为重点,提升技术的自主性和适用性,为我国自主环保技术设备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提供技术基础。

第三,要推进环保领域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工程应用人才等培养,尽快培养一批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环保人才团队。

目前,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正在得到市场认可。比如,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环保行业造成冲击之后,最终生存下来的中小型环保企业,多为拥有自主技术的企业。特别是在PPP模式中,最终能够获得生存空间的中小型环保企业,靠的就是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为国企、央企等大型平台公司拿下的项目提供专业服务。

随着最近一段时间业内对资本运作回归理性,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开始迎来发展的春天。特别是在某一细分领域具备独特技术的企业,逐渐受到投资人青睐。

以不久前的一次环保创业大赛为例,记者发现,最终获奖的均为拥有创新技术的企业。

其中,冠军企业江苏昆山美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及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研发,决定其成为冠军的是来自天赋资本、青域资本、启明创投、中信建投资本等20余家投资人的投资意向。

“环保+”模式渐成趋势

模式创新受到业界普遍认可,环保要与互联网等行业结合发展

近几年来,环保行业内曾不止一次讨论,如何在中国打造如苏伊士、威立雅这样的全球知名环保企业?最终达成的共识,当然离不开技术创新,而模式创新则更能推动企业做强做大。

业内企业家普遍认为,我国的市场结构、企业特质具有自身特色,与国外企业不在一个跑道之上,不能完全效仿,应该立足我国的环境,认知自身的不足,通过模式创新进行赶超。

比如,两年前,当“互联网、大数据”刚刚盛行之时,环保行业内就结合“互联网+”进行模式创新。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在近日举办的2017(第十一届)固废战略论坛上介绍了固废大循环概念,并将垃圾分类和互联网环卫作为这一循环的入口。

他介绍说,目前公司旗下启迪桑德正尝试运用市场机制,形成一条完整的商业链来解决垃圾分类问题。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的同时,把互联网环卫作为另一入口,收购物流公司、快递公司、物业公司,通过垃圾分类和互联网环卫,把整个城市连通起来。

“未来还要在实施垃圾分类的城市,设置再生资源仓储配送。在垃圾分类回收后,送到就近的再生资源利用场地,为固体废弃物找到去处,再把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连接起来,形成‘垃圾分类+再生资源+互联网’的模式。”文一波表示。

据了解,目前启迪桑德正在安徽蚌埠等城市实践这样的模式,将互联网和环保进行两网融合。而在环保行业内,也有企业家开始倡导“环保+”,在将环保与其他产业连接时,强调用环保的理念去思考其他行业的发展并从中找到结合点。

“环保产业经历了从污染治理到环境修复的基础发展阶段,未来5年~10年将进入环境大建设的创造阶段,跨界融合与‘环保+’将成为环保产业发展的热点方向。”中持股份董事长许国栋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

他认为,环保的跨界融合是未来的主要趋势之一。目前公司正在以城乡生态综合体理念为依据,进行跨界融合的重要探讨和实践。

传统产业的核心商业逻辑正在改变 篇6

随着新一代数字消费的线上迁移,以及消费者主权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改变传统营销手段,更加注重利用互联网与消费者连接互动。

在中国,互联网除了催生一批新增产业,更大的意义在于改造和提升庞大的传统产业。“互联网+”就是传统产业的互联网转型之路,但“互联网+”不是修修补补的改善,而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随着互联网在产业纵深的渗透,传统产业运作的核心商业逻辑正在发生改变。经历过刮骨疗伤,部分传统产业正内生出一套新的神经、肌肉和血液循环系统。经过解构、重建之后的传统产业,加上纯新增的互联网产业(以电子商务为主),以及新的互联网经济基础设施(互联网平台、云计算平台、互联网金融和信用平台、智能物流平台)部分,一起构成了“新实体经济”的主体。

消费者假定是一切商业逻辑的起点。孤陋寡闻、消极被动、彼此分散的消费者群体,诱导出工业经济B2C(厂商主导)的商业模式,以及“大批量生产+推式订货制+大众营销+大品牌”的商业范式。当下,由于互联网、社交网络和大数据为消费者赋能,消费者正变得见多识广、积极主动和广泛连接,从而商业主导权发生转移,并引发“多米诺骨牌”现象。工业经济B2C的商业模式正在被改变,互联网经济的“柔性化生产+拉式补货制+个性化营销+小而美品牌”的C2B商业范式正在一步步夯实、确立。

从营销角度看,随着新一代数字消费的线上迁移,以及消费者主权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改变传统营销手段,更加注重利用互联网与消费者连接互动。例如,到2015年底,已有100万认证企业入驻微博,覆盖粉丝人数6.6亿。

从配销角度看,推式订货转向拉式补货订货制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开始代替配货制,成为业界运营的主要模式。订货制让品牌商完全掌握了生产、营销计划性,也拥有了财务的主动性。很多品牌商开完订货会,拿到销售业绩就可以报告股东了。但是,订货会制漫长的订货周期,以及鼓励大批量订货政策等于完全将风险转嫁给了渠道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渗透和产销数据的更大范围流动,原来的订货制正趋于土崩瓦解,更为先进的轻订货—重补货的机制应运而生。“轻订货—重补货”是首期小批量铺货、测试市场,后期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来连续补货,是一种以市场和消费者为中心的供应链模式。

从生产角度看,大批量转向柔性化曾几何时,机械化、自动化、流水线生产被视为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是这种在100年前由以亨利·福特建立的,以大批量、低成本为价值导向的生产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却遭遇了严重的挑战。大批量、成本导向的制造业企业向东南亚、非洲转移产能势不可挡,唯一有可能把制造业留在中国本土的就是柔性化、快速生产的产能。这就要求对传统制造业的理念、设备、流程、管理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造。事实上,五六十年前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TPS)就是一种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市场环境的先进模式。柔性化生产和大规模定制也是德国工业4.0、美国智能制造最终的目的。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倒逼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看到这一趋势,并开始采取行动。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篇7

关键词: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现代经济中, 文化不仅与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 而且具有更为独特的作用:不光占脑袋, 还占市场。实现文化的价值, 其重要的载体与途径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和强化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强市, 就非常具有战略意义。

1 文化产业的理论实践效应

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产业。能否尽快切实解决制约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大问题, 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能否真正成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一要推进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 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二要科学调整国有资本在文化产业各行业中的布局。按照国有资本“有所为, 有所不为”和保证国家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的原则, 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 对国有资本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三要努力拓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 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四要充分开发民族文化中的市场价值。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手段, 鼓励文化企业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提取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加以发扬光大, 在市场中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五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进科技创新, 运用高科技手段改造与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开发新兴文化产业, 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六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格外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既要教育、监督企业自发保护、尊重知识产权, 更要引导、培育企业把知识产权作为重要的产业竞争工具来运用。七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 健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要从战略层面规划、部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 着力培养和引进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八要以复合手段推动“走出去战略”收到更大实效。必须加强文化产业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 使中华文化不断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

2 发展文化产业意义深远、效益无限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涵盖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四个领域, 包含娱乐、传媒、艺术品和艺术表演、设计和创意、相关文化制造业等内容。区域间的竞争有许多个层面, 最高竞争是人的文化层面的竞争。发达的文化产业不仅促进了人的发展, 提升了人的竞争力, 而且也促进了产品、产业的人文内涵、价值, 提升了竞争力。文化产业不仅具有极强的政治、社会效益, 而且具有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尤其是文化产业产生的边际效应非常大, 会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大发展。

3 发展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灵宝地处中原腹地, 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历史的沧桑和独特的地域在这里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资源:

古迹闻名。灵宝老子著《道德经》处的函谷关是我国建制最早的雄关要塞;悠久历史的北阳平仰韶文化遗址宫与荆山轩辕黄帝陵一起承载中华文化的起源。可谓名人、名关、名著、名地。

典故经典。黄帝铸鼎、紫气东来等神话传说及鸡鸣狗盗等历史典故都源出于此;夸父逐日、黄帝战蚩尤的传说和遗迹更为这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遗产丰富。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我市独占1个, 另外还有市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处。

山水秀美。全市有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国家AAAA级景区1处、AAA级景区1处、AA级景区2处。有河南省最高峰老鸦岔、风景名胜道教名山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燕子山、汉光武帝刘秀钦封的汉山, 有水乡泽国鼎湖湾。

资源丰富。物质的、非物质的, 蕴藏丰富。有黄金、苹果、核桃、大枣、朱阳的砚台和紫石、荆山脚下的“鸡血红”和碧绿的“灵宝玉”玉石等等自然物质资源;有豫西地区别具一格的民间特色社火、皮影戏、剪纸、面塑、泥塑等特色鲜明、内涵深厚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域独特、民风淳朴。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灵宝的烧饼夹肉、一生凉粉、羊肉汤、豆腐脑等, 已经在省内外成为灵宝的品牌。灵宝人勤劳、聪明, 富有智慧。

城市建设富有文化内涵。目前, 以弘农涧河为主线, 大力实施城市园林建设, 弘农春秋园、虢园、路园、文化养生园等高标准的文化景观游园已成为灵宝市一道亮丽的风景。城市建设越来越漂亮、美丽。城市建设发展速度之快、层次和水平之高、文化底蕴和内涵之深厚, 每个灵宝人和来过灵宝的人都有深切感受。

目前, 我市在推进函谷关古镇建设的基础上, 灵宝市启动了函谷关文化产业园的规划工作, 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文化产业园。预计总投资100亿元以上, 一期工程预计投资18亿元, 目前已完成投资3.2亿元;位于苏村乡的锦绣华夏生态文化园项目6月24日正式签约, 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工作, 概算投资3至5亿元, 将建成一个融姓氏文化、廉政文化、徐悲鸿画作陈列展示以及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产业园区;位于阳平镇的荆山黄帝铸鼎生态文化旅游区规划近日通过专家评审, 概算投资3.28亿元, 园区建成后将再现黄帝铸鼎的辉煌。

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灵宝的文化产业涉及广播影视、文化娱乐、餐饮休闲、养生保健、生态观光、技艺传承、美术加工、装裱印刷等行业, 年产值规模达2.2亿元。

怎么样通过挖掘、包装、研究、演绎等众多手段, 使大山名起来, 秀水灵起来, 城镇靓起来, 乡村雅起来, 古迹活起来, 让地下的东西走上来, 让书本的东西走出来。充分发掘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实现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在“文化提高”上各得其所、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 创造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对于建设“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是极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灵宝人思变求发展、追求幸福的愿望迫切。

尽管如此, 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一定程度上仍然没有借好“势”, 也没有造好“势”。

4 创新意识、开拓思路,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如何通过文化的发展来提升灵宝的产业发展和灵宝区域战略竞争力”成为具有时代性和长远性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 文化必须要与产业结合起来, 产业才能富有竞争力, 文化才能发展;文化必须要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城市才能富有魅力, 文化才能成为城市的竞争力;文化必须要与人结合起来, 才能提升人的素质, 而人的素质的提升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的动力。

4.1 创新意识, 奠定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文化名城建设必须要与产业强市、现代化城市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实现产业强市的基础产业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产业来发展;二是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两手并用, 即要运用政府行为行政手段以确保文化产业的政治方向, 也要运用市场手段促使文化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看, 文化产业必须结合于其它产业的发展, 这即是文化产业的市场地位, 也是文化产业发展前途的最佳选择。

4.2 开拓思路,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动力。

一是要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要用现代产业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科学化、集约化、可持续化发展, 与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接轨。以园区为载体, 合理配置资源, 培育各种文化产业园区,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产业主题化、企业集中化、发展集约化、运作市场化。二是要打造一流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更是铸就城市新形象的重要元素。要瞄准一流文化需求, 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全力培育不可替代的文化品牌, 不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带动社会良性发展与循环, 进而提升文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实现文化与旅游互动融合。文化含量的增加是旅游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要强化“实现文化与旅游互动融合”的理念, 形成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机制, 深度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资源的整合, 推动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四是要积极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城市建设是发展大旅游的重要助推器, 文化产业大旅游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化进程有力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 而旅游业、文化产业对城市或当地的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等均有着重要的影响。五是要加强宣传和人才队伍建设。把家乡的文化资源通过产业来传承、推销, 进而增强自豪感。文化建设意识, 尤其是文化产业意识的培养, 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基础上。

4.3 求真务实,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速度。

一要加强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宣传教育, 营造发展氛围。二要进一步确定文化研究专题, 提供理论思考。结合市情和地域的文化资源, 进行专题研究, 阐述和阐明文化的作用、文化产业的综合效益, 为建设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必要理论支持;三要深入开展文化产业调研, 提供实践依据、增强发展信心。结合文化发展规律,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 围绕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展开调研,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实践角度提供发展信心。

“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强市”, 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曲晓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探[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

[2]刘莉.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的思考[D].吉林大学, 2005.

核心产业 篇8

关键词:休闲产业链,核心驱动,机制,构建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 人们开始追求闲暇消费, 由闲暇消费需求引发了休闲产品和服务的提供, 人们的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促进了休闲产业领域迅速发展。而休闲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 实际上是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和健身产业构成的复合融合型产业链。休闲产业在发展中涉及多元产业相互关联, 产业链是这些关联产业共同组成链状价值创造过程, 产业链上的不同价值元素环节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产生协同效应, 休闲产业各环节是一种协作关系, 其各个环节关联紧密, 只有依靠核心驱动力带动各个环节的提升和发展进而推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现代休闲产业发展迅猛, 伴随着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休闲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 表现为发展不均衡、协同程度低、竞争力弱等特点, 造成这些弊端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缺少有效的体系化核心驱动机制构建, 而休闲产业链要实现协调健康发展, 构建有效的核心驱动机制是关键。

1 休闲产业链的内涵

产业链是产业节点的顺序集合, 围绕特定需求或条件进行产品生产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相关产业节点, 以企业分工协作为基础, 形成相互依存的链接关系。产业链的重要机制是推动上下游关系体系化发展, 实际上是企业间重复博弈的结果, 其终极目的是使处在不同环节的各个行业企业联合在一起, 形成合作协调优势和生产规模优势, 并最终达到提升整体竞争力作用。产业链于社会经济发展领域的影响效力, 已被运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几乎覆盖国民经济全产业链。作为我国新兴产业群, 休闲产业链本质上是多个不同类别的产业链融合构建的复合产业系统, 依托消费者休闲需求以产品或服务形式为最终生产物延伸出来的产业链, 必须建立在休闲产业相关企业或者行业分工联系的基础上。

2 休闲产业链的形成因素

休闲产业链的形成建立在产业相关行业、企业分工基础上, 分工加速促进休闲产业链的形成, 当外部环境出现有利于休闲产业发展的利益是, 相关企业便会充分利用机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产业链的形成。

2.1 分工的深化以及交易费用的降低

产业链是指不同企业或产业部门为了追求自身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而与其他企业或者是产业部门进行中间产品交换。休闲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不是一家企业、一个行业能够承担, 而是产业链组织之间中间产品的交换, 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各相关企业有着上下游的供需关系, 企业之间有着商品交易关系, 休闲产业链的建立使这种联系更加密切, 产品流通更加顺畅, 休闲产业链中成员因为中间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有着稳定的合作关系, 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企业间的联系, 从而降低成本, 增加企业效益。

2.2 发挥企业专长实现优势互补

一方面, 分工使产业链上的各企业生产分工细化, 专一于休闲产品的某一环节生产, 能够充分发挥企业专长优势, 有利于企业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另一方面, 在各企业建立相互优势互补基础上实现了专业分工与行业合作, 形成休闲产业链, 共同完成对产品生产、服务的供给, 有利于休闲产业的共生循环良性发展。

2.3 充分获取和利用社会资源

由休闲产业链联合起来的各种不同行业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 共同创造的效益大于各自创造效益之和, 产业链上各个合作环节不断的修正进步, 能够对其他环节相应产生增值效应。休闲产业链中成员之间进行交换中间产品时促成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 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又反过来加速了交换的发生, 也加强了成员之间的合作。在社会体系中, 交换是资源组合的前提。因此, 休闲产业链成员间通过中间产品的交换, 资源得到了重新的组合。企业加入休闲产业链能提供给自己更多资源选择和利用的机会。

2.4 突出核心能力的聚合

企业核心能力其具备的动态能力, 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各企业核心能力不同, 而其他企业也不能短时间能模仿复制对方的核心能力, 而休闲产业涉及到多部门多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 某一行业或企业是无法独立全面完成消费者的需求, 只有聚合企业核心力量, 形成休闲产业链, 才能获得产业竞争优势, 形成新的竞争力。

3 休闲产业链的特征

休闲产业的特点决定其产业链不同于传统的产业链, 建立在企业行业分工基础上产业链有以下方面特征:

3.1 休闲产业链是共生产业系统

不同于一般商品, 休闲产品包括物质性产品和非物质性产品。一次性消费物质休闲产品与一般物质化商品的生产原理相同, 而非物质性休闲产品融合生产和消费于一体, 并且休闲产品消费同期伴随着实物产品与无形服务的组合, 并且需要相关联的支撑产品。休闲产品的特殊性决定其产品相关生产企业具有共生性特征, 休闲产业链本身就是一种共生的产业系统, 休闲产业链的某个环节缺失, 会导致休闲产品的循环提供无法正常进行。

3.2 休闲产业链有着多方面的产业关联

不仅休闲产业链上的产业涉及并关联多方面, 而且休闲产业本身也是设计众多不同产业。休闲产业链从供应到需求, 涉及众多各行业产业, 其中包括制造业、旅游业、服务业、通讯业等, 产业运作中很难找出完全独立运作的产业链, 休闲消费的多样性决定了休闲产业链关联多方面产业, 是一种复杂的产业关系网。

3.3 休闲产业链需要各产业间协同发挥作用

休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运作都是为了“供”和“求”, 处于产业链中各不同环节的企业必须及时与上下游企业都保持联系, 这样才能完成产品的流通顺畅, 休闲产业链的作用和功能才能得到真正实现。休闲产业链上各产业、企业、行业必须全力协作, 才能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3.4 休闲产业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决定了产业链上的各部门、行业、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生产计划。而休闲产业链的管理也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各产业环节生产比率, 通过环节企业或产品数量的增减以及产业链结构调整变化, 实现休闲产业自主内生性调整。

休闲产业链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休闲产业链是产业专门化细化的合作结果, 产业链上的各个产业环节相互交织、关联, 产业链的构建特征决定了休闲产业的发展最终会走向系统化协作, 休闲产业链构建核心驱动机制成为促进休闲产业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

4 休闲产业链核心驱动机制构建策略

休闲产业经历了发展中的初生阶段, 已经形成初步的规模, 随着消费者休闲方式的日益多样化, 休闲产品、服务也随之不断多元化, 休闲产业链中各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也日趋白热化、复杂化, 休闲产业日益繁荣, 同时, 也暴露出休闲产业发展速度不均衡等诸多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有效的核心驱动机制疏导产业链健康协调发展。

高效的产业链组织需要一个利益超然的“调停人” (政府) 和有效克服某些外部性问题、避免产业链“系统崩解”的核心动力机制构建。通过核心驱动机制接通、延伸、协调整合产业链系统, 从而促进产业链发展。

4.1 核心驱动机制构建基础

以市场导向为驱动机制构建核心。休闲产业链上产生的产品或服务, 最终必须经过消费者市场的检验和认可, 才能算是通过市场考验, 否则, 整个休闲产业链将被淘汰或瘫痪。市场需求才是产业链驱动的永恒动力, 转化为市场动力驱动的企业优势才能体现其存在价值。实际上, 也强调了推动市场需求是企业生产驱动的前提。由于休闲产业链是一种非刚性网络结构, 休闲产业链内自身的“驱动力”相对而言是次要的、软弱的。如果下游市场需求发生阻塞或梗堵, 而上游相关企业仅凭自身优势强行“推动”而非借市场需求之力“拉动”产业链运行, 将使产业链走向恶性循环。

以内力驱动为主要构建组织形式。休闲产业链是以内力驱动为主的组织系统, 产业链的各产业企业都是自主地寻找最佳合作者, 它们按供需程序依次链接、延伸, 既相互竞争又协同合作, 共同构建休闲产业链网络。休闲产业链驱动机制构建要遵循休闲产业要素的流动与组合、产业联系的缔结与转换自生规律, 进而推动休闲产业链的升级。

以政策引导为机制构建外部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型产业主体应当是企业和民间组织, 尽管政府重视休闲产业的发展, 也不能代替企业, 政府即使对企业进行扶持, 也必须让企业承担市场风险和苦果, 所以, 要实现休闲产业链的良性运作, 必须理性界定行业、政府与企业间的不同职能, 正确处理行业、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 以政策引导式辅助推动, 而不是强力干涉产业发展。

4.2 休闲产业链核心驱动机制构建策略

(1) 构建内部核心产业驱动机制。构建休闲产业链的过程中, 除特殊情况外, 一般以某一产业 (可以是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和健身产业) 充当发起者, 形成产业链的核心。因此, 产业链是围绕核心产业联系并建立的, 是核心产业与行业、产业其他产业乃与一切产业的维系纽带, 以及核心产业与行业、其他产业与一切的关系所形成的网络结构。核心产业是整个产业链的轴心。这种网络结构有利于各行业企业间形成写作关系, 降低生产交易成本, 提高产业链的运行效益。相应的核心产业的这种领导地位也有可能会损害其它相关产业链上的成员利益, 造成不平等的合作协议产生。但是在市场竞争中存在多条产业链, 各产业链之间是种单纯的产业链竞争关系, 整体效率低下的产业链将面对被市场自然性淘汰的危险, 因此, 任何产业链上的核心产业都必须全面考虑本链上其它成员的利益, 并与其他产业携手合作, 共度风险与真正的竞争者—其它产业链去竞争生存权。

核心产业对产业链制衡实质就是要修正调和各产业间的矛盾和冲突, 协调好参与产业的个人利益与产业链上其他企业的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使产业链上各个合作伙伴从单一的竞争关系发展到“竞争—合作”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协调共同合作为主, 竞争为次要, 各方的利益分配以多赢为主, 竞争为次, 以谋求长远利益为重, 构建核心产业驱动使休闲产业链内生驱动运行。

核心产业的地位是通过竞争确立的, 不是任何产业都能成为休闲产业链的核心产业, 成为核心产业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在休闲产业链中, 必须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符合休闲消费需求的要求, 融合地方文化特色, 具有产业更新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条件才能引导休闲消费热点, 带动产业链中其他产业联动发展, 成为推动休闲产业经济的驱动内核。如咸宁在休闲产业发展中, 以旅游产业发展独占鳌头, 温泉旅游产业本身符合地域环境特征, 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 也正是充满吸引力的旅游产业的发展, 带来消费者强烈的消费需求, 使咸宁特色农产品热销, 酒店业、餐饮业、购物中心、文化公园如雨后春笋迅猛成长, 带动了休闲娱乐产业、五文化产业、康体产业的联动发展。核心产业的驱动, 能稳固各产业合作关系, 有了稳固的中心, 休闲产业链上的其他相关产业才有信心继续投入, 不断改善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保障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2) 优化休闲产业链外部核心驱动机制。作为建立在以核心驱动机制为基础上的休闲产业链, 要依据外界环境、产业链内资源状况的变化来对产业链实行动态管理。产业链除了有内生动力驱动外, 外部优化核心驱动机制对产业链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政府对休闲产业链建设过程中的支持和引导, 为产业链构成营造外部环境。主要在以下方面:

制定休闲产业链准确发展规划。产业链各分支产业自适应性发展, 重叠性较大, 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资源重复配置浪费, 制约休闲产业链整体发展, 需要政府通过调研制定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休闲产业的协调发展。

制定促进休闲产业链发展的有利政策。建立推动休闲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 鼓励产业链整合发展, 维护休闲产业秩序, 推动休闲产业健康发展。放宽融资环境, 加快引进投资, 强化产业融资网络, 引导资金流动, 建立倾向产业链整合和休闲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放宽产业准入条件, 推动产业链构建。清除产业链构建限制政策, 打破部门分管割据局面, 按照产业链发展思路发布相关管理制度文件, 通过相应行政部门的管理引导整合, 促进各行业企业之间的产业资源交互和优势重组, 推进休闲产业之间互通融合。

核心驱动是产业链竞争优势的中心来源。休闲产业链要获得强势发展, 要以产业链重点核心产业驱动机制的培养为基础, 培养休闲产业构成的其他产业相互协作的同时, 对合作伙伴的发展动力进行整合, 形成新的竞争力。政府的相关政策引导作为外部核心驱动机制动力源头对于产业链的构建有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产业结构调整这一大背景下, 咸宁市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业并举, 协调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集群发展现代工业, 突破性发展服务业。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突破, 优调产业结构, 推动金融、物流、房产、信心等产业整合开发, 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建设森林温泉养生区、郊野运动休闲区和桂乡民俗体验区等重点项目, 产业链链条很快被核心动力机制驱动, 构成产业链的各产业上都有大量企业集群, 构成产业链网, 从而促进咸宁经济快速增长。

5 结语

休闲产业链构建是全面发展低碳经济, 减少资源消耗、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建立循环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 是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休闲产业链发展已初步规模化, 要使休闲产业链良性循环发展必须构建核心驱动机制, 培育核心产业, 带动消费市场, 优化休闲产业链, 使休闲产业链成为循环共生产业系统, 不断良性发展, 与区域休闲产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群红.发展我国旅游产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求实, 2000 (8) .

[2]徐晓飞.论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05.

[3]李万立.旅游产业链与中国旅游业竞争力[J].经济师, 2005 (3) .

[4]张梦.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 2006 (2) .

[5]徐飞.实施大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休闲产业优化升级[J].黑河学刊, 2011 (9) .

[6]弓志刚, 杨琛丽, 罗亚运.休闲产业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12) .

以产业金融为核心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篇9

开班仪式上, 宝钢金融系统党委书记王成然向学员们介绍了宝钢金融产业的发展背景、现状和前景, 并强调了金融产业用人的“三个原则”, 即市场化原则、绩效优先原则和人才发展原则。

陈德荣强调, “产融结合”是宝钢未来转型的方向和重要领域之一。未来, 宝钢在钢铁制造业上也会有新的发展, 但通过建新产线、生产新产品的规模扩张的发展阶段已经过去了。去产能化的过程也是产业集中度提升的过程。宝钢以资本手段来推进兼并重组, 这也是“产融结合”的一种方式。同时, 应该围绕宝钢发展战略提出的“三大转型”, 尤其是“从制造到服务”的转型。利用上海高端要素集聚的优势来推进宝钢在服务业领域的发展, 实现“从制造到服务”的转型也成为了一种必然。对此, 宝钢已经提出了三大结合, 即“产网结合”“产城结合”“产融结合”。

“宝钢在钢铁制造领域已经具备一流水平, 但是我们在钢铁的衍生服务上, 在解决物流、加工、金融以及信息不对称和最终技术解决方案等问题上, 还有巨大的价值挖掘空间。钢铁业下游领域蕴含着巨大的产业发展机会。在钢铁服务领域, 针对钢厂的有限标准化产品和客户的无限个性化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我们能不能去挖掘其中的价值?”陈德荣表示。在整个钢铁产业生态圈中, 传统金融业的垄断地位导致传统金融业与钢铁产业的结合不紧密, 尤其是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缺失, 这其中有巨大的效益损失。因此, 钢企可通过自身对这个产业的理解, 开展一些金融服务, 来获取一些市场机会。这些工作的有效手段就是“互联网+”, 也就是宝钢“产网结合”转型要做的事情。

“产城结合”的转型不是简单地搞房地产。城市钢厂是钢铁去产能的优先对象, 也是钢铁企业的发展机遇。如果将土地开发与城市新的发展产业结合起来, 开发旅游、创新、研发、休闲等新产业, 企业就有巨大的发展机会, 也可以容纳更多的就业。宝钢集团总部改革后, 已经成立了不动产及城市新产业发展中心, 致力于推动这个“结合”。土地资产是目前宝钢最大的一块资产, 其中蕴含的价值潜力是巨大的。

“产融结合”, 不是做传统金融, 也不是再造一个华宝。“产融结合”, 是一种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 是宝钢在做服务型生产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产网结合”, 是通过互联网手段来建立一个钢铁生态圈的供应链体系, 而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核心就是金融。“产融结合”就是通过金融手段来撬动这个钢铁生态圈的潜在价值。同时, 钢铁行业去产能化, 也为“产融结合”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钢铁行业在去产能的过程中, 有体量巨大的被处置资产。这些资产在被处置的过程中, 如何用低成本的金融手段。进行优化组合, 提升被处置资产的价值, 也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此外, “产融结合”与宝钢混合所有制改革息息相关。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 有效的方式就是投融资体制的改革。陈德荣认为, 在新项目的选择上, 要改变过去由宝钢单一投资的方式, 引入战略投资者、民营资本以及项目团队, 实现员工、骨干的持股, 形成混合所有制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投融资体制, 用产业金融的办法、金融资本市场化的方式来改革现有的投资体制, 是未来“产融结合”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供应链金融、产业投资领域、资产端能力上, 宝钢有专业化的资产管理能力和品牌信用, 有强大的融资能力, 有专业的华宝。这些是宝钢做产业金融的基础, 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陈德荣说:“要把这30多年在钢铁业中发展而积累下来的品牌、信用、融资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我们原有的金融基础, 在钢铁的服务和相关的不动产业、互联网业中进行拓展, 以金融作为核心手段, 在资产端挖掘更多的价值, 这就是产业金融的发展方向。”

海西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及核心动力 篇10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新思维,海西建设

一、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18世纪的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划时代意义, 这个时期著名发明家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一项改变了工业发展进程的技术创新, 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发明。此后, 无论是欧洲的复兴还是美国的兴起, 无一不与科技的创新和先进文化的发展相关联。从我们所引用的大卫·赫斯蒙德夫关于文化产业的观点看, “与社会意义的生产 (the production of social m e aning) 最直接相关的机构与组织”, [1]不难可以看出, 文化产业的发展关乎我们生活实际意义的内容, 也同地域文化相关, 对社会进步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要立足本区位独有的文化特色, 发挥优势以期取得文化产业发展显著效绩。从我省的历史人文视角出发, 文化的发展传承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18世纪三十年代, 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认清“ (国) 内之空虚, 无一足以自固”的状况, 坚定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提倡“经国致用”之学, 设立译馆, 做文化之普及教育, 以开民智。力求通过发展科技文化来兴邦强国;资产阶级启蒙家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 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 《天演论》“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理论, 一时间为救亡图存, 启蒙教育一代国人。陈嘉庚是一位著名的实业家, 也是一位毕生热诚办教育的教育事业家、名副其实的教育家。陈嘉庚实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 全在于国民, 国民之发展, 全在于教育, 教育是立国之本。”认为振兴工商业的目的在报国, 但报国的关键在提倡教育, 因而“立志一生所获的财利, 慨办教育。”由此可见, 科学知识、文化启蒙、产业实业的发展作为一种可转化的资源是何其重要, 而文化教育及文化事业的发展, 作为一种无形资产, 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也有更高的战略发展意义。

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先进文化大众性的形成, 对于闽南的地方文化的保留与传承, 结合现代文化发展因素, 可形成先进的民族文化特征。同时对于产业技术及文化的科学性形成有推动作用。当今时代高新科技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火车头, 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生产的发展和创新。高新技术的运用, 不仅带来了文化作品本身的成功, 而且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发展文化产业要研究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及其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二、海西文化产业特色优势

闽区地理条件优越, 东临台湾, 毗邻港澳、外延东南亚, 有3300公里长的海岸线,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省, 海洋文化发达, 历史上就是中华文化、日本文化、东南亚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以至欧美文化的交汇区, 对外对台文化交流得天独厚, 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其中, 闽台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地域形态, 在漫长的交融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以福建文化向台湾地区延伸为主流, 特别是闽南文化为最主要的影响源, 塑造了今天闽台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2]因此, 立足以福建为主体海西经济发展区位文化特色, 我们需要清晰文化产业在本区发展的优势所在:

(一) 海西文化特色

闽南文化是晋、唐时期随着中原移民传入闽南地区的河洛文化与原住民文化相融合, 不断吸收在开垦疆域、发展海外交往、反抗外敌入侵过程中的精神成果而逐渐形成的, 是以汉文化为主干的地域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 民族英雄郑成功开创的“延平文化”, 五口通商的海洋文化, 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和中西交融的音乐文化, 南音、高甲戏、歌仔戏, 还有漆画和石文化、茶文化等等。[3]几千年浓厚的闽南文化赋予海西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发展海西文化产业就要充分发挥好闽南文化这个优势, 利用好这些资源。塑造现代文化与历史交融、闽南文化与中华文化交汇的都市文化品格, 形成和展示海西主体文化的独特魅力。

闽越文化是福建地区上古时代居民创造的地方文化。可以说, 闽越文化是福建乃至中国经济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 以它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弘扬民族文化, 提升福建文化品牌, 拓展海内外文化市场等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将为福建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累积了难以估量的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可转化为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 启动这些文化资本, 就有可能创造出新时代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 形成具有海峡西岸特色的文化产业, 从而在全球文化产业以及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中发挥独特优势。[4]

福建作为海西经济建设的主体, 且与台相邻, 闽台之间相通的文化渊源及深厚的人文情谊, 使闽文化愈加活跃, 充满生机。因此,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区域, 海西具有突出的区域文化特色。闽文化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 且地方特色众多, 如歌仔戏, 南音等。闽文化带有的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源泉。

(二) 区位优势

1. 自然生态资源

福建省东部临海, 海洋资源丰富, 港口、城市、产业“三群”建设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同时也需注重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闽地自然风光秀美、气候、地理、生物资源多样性, 为文化产业发展 (如影视拍摄等) 提供有利条件。

2. 长江三角、珠江三角南北相邻

海西主体福建位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发展带之间, 这对于提高海西凝聚力、提升海西文化产业品牌总体形象, 以及福建的发展也有相当的辐射、带动作用。文化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为发展文化产业寻求活力。

3. 对台合作

海西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得到广泛认同和关注, 得到中央机关和各部委的大力支持。毗邻台湾, 是福建省最大的地缘优势, 两岸双方在经济、文化、农业等各方面的交流中, 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 尤其是漳州花博会暨两岸农业合作洽谈会, 对于促进海西两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充分利用好这个地缘优势, 不断促进两岸合作发展, 通过各阶层的交流平台, 全面推动促进两岸合作发展, 经济繁荣。

4. 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大

首先, 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这对整合海西的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产业, 打造文化品牌十分有利。同时这个产业基础可以进一步的加固, 市场空间广阔;

其次, 呈现多元化的产业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或两个方面的发展, 而是多层次多侧面多方向的发展状态, 如报刊服务、出版印刷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会展、广告、工艺美术等主导文化产业群;

再次, 受众广泛。存在广大的文化产业受众群体,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 精神文化消费愈加突显了它的重要性。且以福建为主体的海西经济区又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 如文化大师林语堂、文化名人许地山、诗人杨骚等, 以及天然的自然生态资源, 如世界文化遗产南靖土楼、林语堂故居、林巧稚纪念馆等, 与东部台湾的文化趋同性和互补性, 为两岸双方的交流提供了可供分享的资源;

最后, 人力资源丰富。两岸人才汇聚, 各地精英人才创业于此。闽东南地区高校云集, 在其辐射作用下, 形成了一个优质的“人才高地”。福建民营经济活跃, 台商集中, 民间资本雄厚, 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商帮群体为投资源问题做出了稳当的保障。

三、海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思考——创新思维为核心动力

(一) 整合文化产业资源, 科技创新优先

挖掘历史资源, 不断丰富闽台两岸的文化渊源, 通过人的活动将资源转化成产业, 实现产业资源优化配置, 进行结构性协调整合。产业间的优化配置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随着科技进步突飞猛进, 必须实现以现代化为依托的目标, 进行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更为深入地给文化产业 (如传媒产业、出版业、动漫事业等) 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势带来革命性变化, 推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 成为世界性潮流。

(二) 区域协调发展、产业集群

各区域主题功能定位, 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着眼全局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分类推进文化和产业区域协调发展, 培育副业经济增长带, 促进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强势文化产业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 辐射影响中小城市。突出资源要素汇聚, 各产业合作, 开拓市场空间;支持文化产业体系, 立足区域发展的统筹协调, 提升山区文化自我发展能力。

(三) 打造海西特色品牌, 全面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文化底蕴深厚、资源充足、需求的优势, 增强文化品牌意识, 大力实施独具海西特色的文化品牌带动战略, 推动文艺精品工程, 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 推进文化对外对台交流, 扩大海西文化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

深入挖掘资源, 打造对台文化交流基地;强化产业对接, 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创新交流, 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 打开台商投资区的新局面, 带动各产业区间合作。

近年来, 以福建为主体的海西在不断构建内容齐全、功能完备、影响日益扩大的涉台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活动体系。其中, 海峡两岸 (福州) 经贸交易会、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海峡两岸旅游博览会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闽南文化节、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两岸青年联欢节、两岸大学生辩论赛、海峡青年论坛、两岸大学校长论坛、妈祖文化旅游节、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世界客属石壁祭祖大典等已经成为了在两岸都有较大影响的交流品牌。

(五) 加大改革力度, 提升自我创新力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激发发展活力。加快文化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 着力文化产业发展。要对现有的文化事业单位按其性质及其职能进行科学定位, 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模式, 着眼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创新是推进事物发展的原动力。而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相互作用和促进科技突飞猛进, 使文化与科学结合越来越密切。一方面, 高科技的发展不断为文化创作、生产、销售、传播提供新的媒体、新的手段, 催生出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形式;另一方面, 文化创意兴起, 对不断丰富着高新科技产品的内容和作用, 推动着高新科技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创新。[5]因此需要增加文化产业投入, 增强宣传力度, 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在于自主创新, 必须“引进来”进行消化吸收新的技术, 再进行自我创新性的跨越发展。

四、海西文化产业定位及发展前景

(一) 定位

党十六大以来, 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呈现出强劲势头, 而海西文化产业发展也必须捉住机遇, 迎接挑战, 尽快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为发展文化产业作出战略指引。科学发展观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抢点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其发展方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仅是物质、精神、社会生活等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讲, 科学发展观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可以理解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战略。[6]

我们需要把海西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发展, 这对于海西经济建设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文化产业牵动经济发展, 它具有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 因此做好海西文化产业定位是关键。必须立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实际、区域特色及本土实情, 一切从实际出发,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清文化产业发展定位问题, 并且利用地缘优势, 加强对台交流, 促进文化产业欣欣向荣, 促进双方文化产业互动发展, 达到共荣双赢。

(二) 发展前景

文化产业不像其他产业类型, 它从事于文本这个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并对我们理解世界有影响, 它是经济、社会与文化变革的载体, 文化产业是财富的重要来源, 关系着许多经济部门的就业, 这就足够重要。[7]我们需要理解文化、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因此对于这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来说, 其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海西经济区建设发展要发挥“爱拼才会赢”的精神, 不断进取, 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要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特色、统筹协调、自主创新等原则, 为海西文化产业发展作指导。

参考文献

[1]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M].张菲娜, 译.周蔚华, 校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3.

[2][4]福建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福建文化产业:现状与分析[J/OL].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海峡与海峡文化.[2010-01-11]http://www.fccra.org.cn/haixia/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50&Itemid=44.

[3]吴沐春.突出特色发展厦门文化产业[J/OL].[2007-03-01]http://www.xm.gov.cn/hxjjqzt/gclt/200703/t20070302_155819.htm.

[5]彭立勋, 尹昌龙, 黄士芳.深圳文化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城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82-83.

[6]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文化发展战略论坛文集.丹增.繁荣民族文化, 突出特色发展, 把文化产业培育成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5:63-64.

上一篇:石油地质工作下一篇: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