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阅读三部曲

2024-05-26

低年级阅读三部曲(精选六篇)

低年级阅读三部曲 篇1

一、凤头——预读求精重渲染

“预读”是学生将原有阅读认识水平带入新的阅读情境,给“教与学”埋下感情基调。这时,应充分发挥媒体及教师范读的作用,才能让学生“披文入情”。当然,合理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进行范读才是成功的第一步。如《再见了 , 亲人》《小珊迪》这样的课文。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很快会给学生一些情绪上的感染,进而整体地把握住蕴含的感情,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而《第一场雪》中雪后美景的一段,教师声情兼备地范读作者重笔墨描绘的迷人景致,并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置身于粉妆玉砌的雪景中,眼前满是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银条儿,微风徐来,树枝轻摇,玉屑飞舞的情景。学生在听读时,就已初步领略到了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为进一步体会文字的形象感和情趣感铺好了基石。“身教重于言教”。叶圣陶先生说:“美文尤要美读”。语文教师美的范读,可以唤起文中美的形象,使学生受到感染,触动学生情感的弦。同时,也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原来注入情感的诵读竟会有这样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范读是我们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把金钥匙。

二、猪肚——熟读深思化感悟

(一)提倡自读诵读,使之读有所得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自由诵读最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掌握朗读速度,有利于边读边想,真正读有所得。尤其对于朗读能力较差的同学,不必为“赶不上”而发愁,不会因赶速度而“囫囵吞枣”,这样更有利于解析全文。如《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我让学生充分自读,学生在充分自读后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 ; 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色及其变色的原因。此时,课文脉络十分清楚,往后的教学就相当顺利。

(二)以“思”导读,以读代“导”

比如,《奇怪的大石头》一课中在理解“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这一问题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步骤:

1. 让学生先小声地读,从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中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

2. 再自由读,找出“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3. 教师再安排指名读和齐读。不仅避免了朗读的“盲目性”,同时也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形式感和形象感。

总之,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课文的意境、思路、观点、主张常能得以酣畅淋漓的体现。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不忽略探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是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论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三、豹尾——回读整合促升华

(一)咀嚼品析

带领学生进行体会、比较、分析语言,能引导他们体会到语言间的细微差别,积淀语感,体会其内在意蕴。在阅读教学中,语言的品析主要采取重点句指导朗读及比较朗读的方法。前者如《两只小狮子》中重点抓住狮子妈妈的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来进行朗读体会;后者如《爬天都峰》中把“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个样……”与“我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句子的比较,并指导朗读,从而体会到爬天都峰的艰难。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时,有意识设计多种形式的想象,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也使他们得到再创造性的美的享受。

1.再造想象还原文中画。如《清澈的湖水》一文,当学生读到“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可以问孩子们“想看看这美丽的画面吗?”然后告诉她们:“这美丽的画面就在你们的脑海中,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句子多读几次就能用心看到。”利用孩子们想要看到美景的心理,激起朗读的兴趣,使语言文字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形成生动的画面。再如“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好像在给游人表演呢!”可激励学生:“想经常欣赏小鱼的表演吗?就让这可爱的小鱼深深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这样朗读前先让学生用心去想象那是怎样一幅美丽而富于生趣的动态画面,再读也就了然于胸。

2. 比较想象丰富文中画。如在《风筝》一文教学任务完成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放风筝时风筝断了线的经历,比较文中的画面,再指导朗读,我想感情是会更真的。

3. 推测想象揣度文外画。例如《明明上学》一文最后一段写的“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这里的“笑”是感激的笑,感激小文的提醒,理解这句话重点要落实到“笑”的含义上。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联系上文进行默读,再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去悟去想,猜一猜明明可能会说什么?就不难体会这两个词包含的儿童所特有的纯真感情。

总之,回读整合就是让学生回过头来把课文全面地读一读、理一理、联一联,融会贯通,并化为有感情地体会、朗读,从而使阅读目标全面完成,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优化。

其实,这样预读、熟读、回读体现了文中作者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不正是阅读教学的“三部曲”吗?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本文主要从预读、熟读、回读整合三方面阐述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的具体做法。

阅读训练“三部曲” 篇2

[作者]  陈帆波

[内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来的高考、中考的语文试题中,阅读题已达30分左右。而考生的得分率却不超过10%,因此,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抓住这个重点,攻破这个难点。

阅读训练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它主要对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分析、辨题、综合等方面的能力训练,也就是把平时所学的知识变为技能、技巧,实际上是个升华过程,所以对阅读题绝对不能用猜题押宝、死记硬背、临时应付的办法;更不能叫苦连天、怨天尤人或放任自流、得几分算几分地消极对待。而要把阅读训练当作一门系统工程看待,认思想上高度重视,大胆探索其规律,扎扎实实从起始年级抓起,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打开阅读大门。具体可分三步进行:

(一)可选择一些简单明显,容易分析、思考的文章进行阅读,给学生指一条阅读之路。

例如初中“课文《白杨礼赞》就适合同学的入门阅读,能帮助同学们找到阅读规律。课文第五自然段开头用了一个总起句:‘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紧接着用分说的方法,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对于这一段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思考――师生共同归纳”的`步骤进行示范训练。教师可以设疑:“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树?”让学生分析、思考,自由发表看法。起先有的只答第一句话,有的答具体形象描写的二点或三点,最后在教师的提示下,同学们都心悦诚服地明确了:一、白扬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神形兼备,是总起句;二、文章从干、枝、叶、皮4方面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是形美;三、形象描绘了白杨树的性格,这是神美,运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这一训练使同学们受到启发,初步探出了阅读的规律,必须认真阅读原文中的每一句话,顺着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的内部联系,理清层次关系,最关键的是要善于抓关键性词语,有标志性的词语,以及文章的标点符号。

(二)要举一反三,由易而难,逐步加深,拓宽训练。

在教师指导阅读典起作品的基础上,可放眼课外自读课文上。起先教师可以设疑,稍加提示进行阅读,随后可采用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疑;或同学们分成组,这一组设疑,那一用分析、回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多方面开拓同学的智力,提高阅读兴趣。真正把学生引人浩瀚的阅读领域里,让他们亲自去尝试,寻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阅读路子。

(三)由课内走向课外。

课外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特别在选择文章上,教师要有的放矢,向同学们推荐一些反映时代气息的,奋发向上的,文情并茂的,富有哲理的可读性强的好文章,让他们广泛阅读,大胆设疑,大胆解答,尽情呼吸新鲜空气,这样既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增长了学生们的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三部曲” 篇3

一、阅读前:开展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是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第一部曲”,是阅读教学前的准备活动。恰当的热身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进一步阅读做好铺垫。

1.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猜谜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与文本、以往经验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迅速进入阅读状态。例如,某位教师在执教阅读课Pleasant Goat and Big Big Wolf的时候,采用了生动有趣的猜谜活动导入新课。在叙述猜谜内容的时候,教师模拟动物的声音,并通过一声狼的嚎叫自然地公布出了答案。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回答对的学生欢呼雀跃,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引入问题,降低阅读难度。通过设置与文章相关的导入问题,能让学生对要阅读的文章产生初步的认识,降低阅读难度。仍以教师执教Pleasant Goat and Big Big Wolf一课为例,除了通过猜谜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外,教师还将一篇与文章相关的阅读文章《狼和小羊》作为引入材料,让学生观看故事动画后回答两个简单的问题。通过问题让学生对狼和羊的认识更加深刻,为接下来学习相关文章做好铺垫,降低学习的难度。

3.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渗透所要阅读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例如,笔者在“南通市课改实验基地”活动中上了一堂阅读课,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马达加斯加岛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著名的动植物、居民的生活习惯。为了能让学生迅速进入阅读状态,笔者选择了用影片导入,通过电影Madagascar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这个国家。

二、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中的活动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在阅读过程中采用合理的阅读方式,是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第二部曲”。在此环节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语篇,了解文本大意,获取具体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笔者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1.略读文章,整体感知。所谓略读文章,指在阅读时不用一字不漏地读,而是带着问题,采用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快速找到答案。小学阶段的阅读文章篇幅一般较短。在阅读开始可以让学生略读文章,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整体感知文章大意。例如,笔者曾参加第八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对韩佩玲老师讲解Unit8 At the Weekends印象深刻。韩佩玲老师在处理E部分的时候,请学生略读并回答两个问题,针对第二道问题设计了让学生能够思考的选择题,帮助学生理解文中重难点句型。这个设计很巧妙,因为学生在略读之后普遍只能对文章有初步的感知却不能将细节完整地说出来。韩老师通过设计选择题,让学生在略读之后给出反馈,进一步激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寻读文章,了解大意。让学生带着任务寻读文章,能够对文章大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笔者在处理Madagascar一文Local people一段时,布置了找关键短语的任务。学生在这个段落中通过寻读的方式找到了polite and friendly、 eat rice and corn、 work hard等帮助理解文章的关键短语。寻找关键短语,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精读文章,关注细节。在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大意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细节并完成相应的精读练习。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还能促进其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对语篇的感知能力。

三、阅读后:设计有效的转换活动

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文本和学生对语言知识单一的理解上。在阅读之后,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内容,提升文本的人文内涵。因此,课后的转换活动成为有效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第三部曲”。

1.读的活动。要求学生用各种方法读懂文章。读懂文章之后,需要通过练习巩固的形式拓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学的语言知识。延伸品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2.说的活动。英语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能将所学的知识说出来。教师可以采用与语篇话题相同的口头作文。例如,学习有关家庭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庭;学习有关朋友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好的朋友。

3.写的活动。写的活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的填空,也可以是有关这个话题的一篇小习作,或者是独具创意的设计。多写有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是阅读后的信息反馈。

低年级阅读三部曲 篇4

德阳市东汽小学 王鸿波

曲一 初识

与群文阅读的初识发生在2008年的春天。坐在德阳外国语小学会议厅里的我惊奇地瞪大了眼睛,看着舞台上葛荣弟老师执教《童年》主题单元群文阅读研究课,太神奇了!孩子们只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在老师的引领下阅读了7、8篇文章!

从事语文教学十几载,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一直压在心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的多次修订也都一再强调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我虽做过多种努力和尝试,效果都不好。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完成这么大的阅读量成了我多年的心病。在这个课堂上我看到了老师和孩子们将本单元教材、学法加以整合回顾,在同步阅读提供的专题文章中进行阅读实践,既巩固了学法又拓宽了阅读面,这不正是我多年渴盼的吗?我一下子爱上了这样的课堂。立即加盟了冯学敏老师组织的“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网络实践共同体。

加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实践共同体后接受了第一次任务——执教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思乡》“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研究课。这一课让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了“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如果说听葛老师执教《童年》让我看到了披着面纱的朦胧美,那么这一次是我亲手揭开这朦胧的面纱,让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揭,揭开了我与群文阅读的不解之缘。虽是第一次执教“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可是讲到动情处我泪如雨下,五一班的孩子们掩面而泣,听课的老师们也潸然泪下„„这堂课成为了当时的我从教以来最难忘的一节课。在一片赞扬声中我沾沾自喜地写下了这样的反思:

难忘一:教无定法

我认真读了冯学敏老师指导德阳市岷山路小学佟庆喜老师执教的“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五年级上册第二组“思乡”教学设计后发现:“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就是将本单元教材、学法加以整合回顾,在同步阅读提供的专题文章中进行阅读实践,既巩固了学法又拓宽了阅读面,多好的想法!再认真读后又发现:阅读文本——提炼主题——品味精华——升华情感是实现这个好想法的渠道。可是提炼主题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来说难度挺大,做个调整降低点难度吧,我把提炼主题放到品味精彩句段后,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捕捉主题,在滴滴乡情中感受主题,使乡情在阅读实践中渐渐浓厚起来,真实有层次而不生硬。于是,我设计了由回顾本单元课文主题引入,小组分享课前在群文阅读记录表中摘抄好的精彩句段,孩子们从课本中走到了叶圣陶、季羡林、老舍先生等大家的故乡,了解了在这些大家心中不能忘怀的只是那普普通通的莼菜、小月亮„„此时借物抒情的写法已无需再累述,润物细无声般流进孩子们心中,为后面回到自己的故乡做好铺垫。

难忘二:走进文本

根据本组单元的特点,我在同步教材中反复掂量,最后选取了《怀念》、《藕与莼菜》、《月是故乡明》、《想北平》四篇思乡文章请学生课前阅读、查找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并填写群文阅读记录表。课堂上在小组交流群文阅读记录表中摘抄好的精彩句段时,我发现孩子们基本上都能找到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交流自己的体会,例如:《怀念》中“我终于明白,我们缺少的是被现代住房而疏远了的人间亲情,我们怀念的是被钢筋水泥而阻隔了的邻里友情!”《藕与莼菜》中“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月是故乡明》中“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想北平》中“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但是,这些体会只是在文字表面上理解的,谈不上情的共鸣。这时,屏幕上分别出现了叶老故乡的莼菜、季老家乡的小月亮和老舍的故居,我着重选取了两个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作为补充。一是背井离乡几十载的季老在家乡仅仅经历了6年的贫苦童年却念念不忘家乡的小月亮,二是土生土长在北平的老舍当时身在青岛得知北平被日军践踏后心急如焚,北平像母亲一样给了他生命,这种深入骨髓溶于血液的爱让他想说说不出来,因而写下:“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孩子们在这些材料的补充下渐渐走入叶老、季老和老舍的心中,从孩子们的朗读声中不难听出文字已成为情感的载体。孩子们从心中呼唤出:“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难忘三:回归故里 就在孩子们唤出“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后我静默了一分钟,按下鼠标,屏幕上悄然出现地震前孩子们就读的东汽小学,孩子们一片惊呼:“东汽小学!”我静静地问:“孩子,你在想什么?”邓靖——一个顽皮的小姑娘哽咽着说:“我想回家,回汉旺的东汽小学„„”她没有说完我的泪已悄然落下,音乐响起汉旺的刘秀像、长廊、美丽的梨园„„一幅幅震前美丽的汉旺图片出现在屏幕上最后定格在学校外高大金黄的梧桐树上,在幽幽的思乡曲中我开始朗读自己写下的文章《又是一年梧桐叶儿黄》,这是震后2008年10月在上班的路上因看见金黄的梧桐树而想起汉旺的梧桐树,一句“如今只能在记忆中看那汉旺小镇的梧桐树了——那在夜晚中闪烁着点点霓虹的梧桐树!”结束时,整个会议室里泣不成声。孩子们拿起笔写下了自己在汉旺的美好回忆„„

当孩子们拿起笔时已下课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这个环节安排在这个课时里实在是不应该,可是我又不忍打断孩子们那些美好的回忆,仍旧坚持让他们写了一段。孩子们在作文中写到:不再说了,要落泪了,我真想回到汉旺去呀!

做个有心人,让孩子们从文本中走到生活中,让语文课围绕着孩子们的生活转,让身边的资源为语文课服务,最后再回到孩子们创作的文本中去。我想这大概就是语文教师的真正意义所在吧。难忘五:疑惑重生

回到教室里一个孩子问我:“王老师,为什么这节课上完了我写故乡的作文比上次要好很多呢?”是呀,学完第二单元我们就写了一篇故乡主题的作文,可是远远不及这堂课后写的故乡习作,这堂课永远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了,这个疑问也深深地印在心中:孩子们的习作这么大的变化是群文阅读带来的?还是孩子们的经历被触动了?我想都应该有。

在这堂课上我没有像讲读课文那样分析好词佳句、文章结构,但是孩子们却学会了借鉴单元整合及群文阅读的文章中的重要写法——寓情于景中、物中、事件中,还借鉴了叶老等大师的其他写法,这还不够证明群文阅读的必要性吗?我找到了打开困惑的钥匙——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既在课堂上了解了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又引领他们在主题中体会感悟,巩固、实践、运用旧知,碰撞、发现、创造新知。虽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理解,但是小学生的阅读是需要教师引领的,而每位教师更需要这样一把钥匙去引领好孩子在书海中畅游。

从这些反思中不难看出第一次揭开群文阅读面纱的我是多么兴奋,似乎已然找到了一把金钥匙。曲二 共舞

可是,当我一次次与群文阅读共舞时才发现爱上它真不容易!一堂课40分钟要完成4到5篇课文主题回顾、4到5篇课外同步阅读,不仅觉得时间不够,而且无论哪个环节的处理都给听课老师蜻蜓点水般的虚浮感。这也是大多数老师在刚刚开始执教群文阅读课时会遇到的困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不由得思考:一堂群文阅读课到底要教什么?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何为鱼?何为熊掌?如何取舍?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人物描写》群文阅读让我豁然开朗——一切尽在取舍之间。

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侧面描写,这么多手法在一堂课中呈现,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备课时我发现:这些手法在课内的课文中都有体现,学生对这些描写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何不把群文阅读放在其中的一两个手法上进行深化学习?再仔细阅读同步教材,发现文章中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很多,尤其是动作描写在凸显人物特点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取“外貌、动作”为本课的“熊掌”,舍“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侧面描写”心里着实心痛,但是一想到在后面的主题单元中还可以把这节课舍掉的“鱼”变为“熊掌”,心里又高兴起来。

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这些设计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感受最深的是:

首先,取外貌描写为教学重点。课前请孩子们填写预习卡时,将能突出人物特点的外貌描写填好。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心里也不是很有底:孩子们能从简单的外貌描写中看出藏在背后的玄机吗?事实告诉我担心是多余的,在课堂上孩子们居然从苏七块的外貌描写“手瘦有劲”读出了他的职业特点,一个骨科大夫有这样一双手是精湛医术的保证。还从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中读出他不修边幅,很邋遢。更让我意外的是孩子们居然留意了《背影》中父亲头上戴的帽子和身上穿的都是棉布做的,从中读出了父亲是个朴素的人。能够留意这个看似不禁意的一笔外貌描写着实让我意外,赶紧顺势引导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出给我做的却是“紫毛大衣”、“皮大衣”,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下再联系文中家境一天不如一天,我已无需再讲什么,父亲对“我”的爱已然印在每个孩子心中。此时让孩子们学习这种方法,现场说一个孩子的外貌大家猜。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描述的句子越来越短,最后一个孩子只说了三个字大家就猜出来是谁了,在实践中感受到描述一个人的外貌要抓住特点的重要性。但是,只有外貌描写人物只能躺在纸上,怎样才能让人物站起来呢?老舍先生说只有描写动作才能让人物站起来,于是我取动作描写为教学重中之重。课前我请孩子们将能突出人物特点的动作描写也填写在预习卡上,在小组学习中共同分享自己从这些动作描写中读出了人物什么特点。分享中孩子们基本能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动作,比如苏七块接骨时“上下翻飞”、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葛朗台临死前“抓”神甫的镀金十字架、父亲给我买桔子穿过铁道时“攀”“缩”“爬”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等。我将课内课文和同步阅读结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学生找出描写刷子李刷墙时“摆”的动作和苏七块接骨时“上下翻飞”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突出人物技艺高超,葛朗台临死前的一“抓”和严监生临死前一直“伸”着的两根指头也是如此的神似,再次体会神奇的动作描写使人物活灵活现出现在读者面前。

名家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怎么让孩子们也能写得形神一致呢?阅读最终要指向写作,本单元的习作也是写人物。于是,我取“读、说”结合为“写”铺路。在本次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说,一说放在人物外貌学完后,学生练习说在场同学的外貌,在孩子们的笑声中轻松实践了外貌描写。二说放在人物动作描写后,设计了一个“扳手腕”的游戏,孩子们在紧张有趣的游戏后练习说扳手腕。一个孩子脱口就说:我要用“扳”这个动词说,他龇牙咧嘴用力向自己的怀里扳,我也用力向我怀里扳,我们不分胜负„„另一个孩子马上接着说:我要用“摁”这个动词,他一下子就把我的手摁在桌上,无论我怎么用力,他都脸涨得通红死死地摁着我„„孩子们已经将动作描写用到自己的话语中了!不仅如此还有“龇牙咧嘴、涨得通红”等神态描写,我的喜悦难以言表。

我紧接着追问在旁边看扳手腕的女生:“你心里在想什么呢?”她说:“我看到我同桌先假装扳不过,然后猛一下扳下去就赢了。我觉得他好有心计呀。”我问:“他富有心计、争强好胜,像课文中的谁?”同学们都笑了,说:“像小嘎子!”我忙说:“把你心里想的写下来,这就叫„„”学生异口同声:“心理描写!”我又说:“把你看到的写下来,你就是课文《刷子李》中的曹小三,你就是《凤辣子》里的林黛玉,你就是《苏七块》里的华大夫,这种手法就是侧面描写。”从这些对话中不难看出,神态描写、心理活动的描写、侧面描写看起来被我当“鱼”舍了,其实不然,在短短的几句问话中,我相信孩子们已经领悟到这些描写的魅力。顺势我又送给孩子们一个有趣的章鱼知识树对人物描写的手法进行梳理,让孩子们懂得苹果树、章鱼都是归纳概括的好帮手,还有更多的方法等着孩子们去创造和发现。原来,这一课,并非真的舍,只是轻重不同而已,但孰轻孰重,是与群文阅读共舞的关键。

曲三 化蝶

2014年的春天到了,转眼我与群文阅读已经共同舞过了六年的时光,在这个舞台,我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语文课堂。老师在一堂课内引导孩子们畅读一组文章,在阅读中学习写作。这样的课堂让我看到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方法在孩子们心中开花结果,这样的课堂让我看到班上即使不会写作文的孩子也勇敢地拿起了笔,这样的课堂还让我看到班上的学生纷纷登上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书信大赛特等奖的领奖台„„但是因第一学段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弱,群文阅读量大且有一定难度,而三、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的重要阶段,所以群文阅读通常是从第二学段开始的。我不禁想:这么好的课堂难道低段真的不适用吗?在中高段进行了7年的群文阅读实践后我开始了新的尝试——在第一学段实践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绘出群文阅读的色彩

根据一、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首选了孩子们最喜欢的绘本形式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在每组单元开始的时候,学一篇课文我就布置预习一篇同步阅读中的文章。整组单元课文学习完后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孩子们用知识树回顾整合课文和预先布置的同步阅读文章,然后请孩子们选一篇同步阅读文章画下自己的理解,再配上一两句话,几个单元下来,一本充满童真的涂鸦绘本就完成了。挂在教室里,小朋友们一下课就去翻看大家的作品。绘本把孩子们对文字的理解变成了线条,变成了色彩,变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语文,绘本将群文阅读变得色彩斑斓。

二、讲出群文阅读的趣味

这么做一段时间后就放手让孩子们在家里画好对预先布置的同步阅读文章的理解,回到课堂上时分享自己的绘本,看着自己的画讲同步阅读里的故事。这样的群文阅读教学把读懂的内容画下来,再把画的图像还原成口述的文字讲出来,不仅发展了思维还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课程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三、大题小做演绎出群文阅读的精彩

刚开始在低段中进行群文阅读,在40分钟内完成4篇课文主题回顾、3到4篇课外同步阅读,的确有些力不从心。细细思量发现:单元主题太大,处处皆是方向也就没有了方向。比如“家乡”这个主题,包罗家乡的景色、物产、建筑、风土人情、文化古迹等等,一节课中要讲完最后一定是我和孩子们都迷了路。于是先从“家乡”这个大主题中提炼出“建筑”作为课堂的副主题,再从“状物”这个大主题中讲述的抓特点、按顺序、有详略、表真情状物等众多方法中提炼出“抓特点”作为副主题。教学方向顿时清晰起来了:“家乡”这个单元群文阅读的教学从“建筑”入手学习抓住特点的状物方法来实现阅读指向写作的目标。也就有了如下的设计:

1、一条主线:通过分享预习卡学习描写《绿色的竹楼》、《雄伟的地下军队》、《九龙壁》特点的词语、句子、段落,从词到句再到段层层推进,这是符合低段学生从易到难的逐步学习的认知规律的。随后通过老师出示的一组组有特点的建筑图片,请同学们迅速说出建筑的特点。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一下子就说出了这些建筑的特点,紧接着学生在小组中分享抓住彩虹桥、十二生肖等家乡景物的特点进行的描述,不仅巩固、运用抓特点描述景物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共同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更加惊喜地看到孩子们精彩的描述。

2、一条辅线:运用章鱼图梳理“状物”的写作手法,学习知识树的合理创造和应用,初步了解按照一定顺序、有详有略、借物言情、运用修辞等其他状物的手法。虽然是二年级的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写作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本次课把这么多的写作方法作为辅线就是为后面的群文阅读课做铺垫,为今后学习这些方法而“大题小做”。

3、一个质疑:一堂课中怎么可能只有一个疑问呢?老师课前将预习卡收上来常常会发现:在预习卡上,孩子们会写下很多疑问,然而一节课解答这么多的疑问是有困难的。老师需要在众多的疑问中找到本课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重点探究,其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解决。例如课前我在学生的预习卡上发现有9个同学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课文中明明说九龙壁妙不可言,可为什么又说我们的祖先心灵手巧?”这个问题问出了文章的中心,我就抓住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预习卡上提出的这个未解决的问题,共同解决。在讨论中孩子们找到了答案:妙不可言的九龙壁是心灵手巧的祖先建造的,这样写是在赞美我们的祖先。然后顺势用课件出示三篇文章的结尾,学生分组读后说说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发现原来三篇文章的结尾都是异曲同工,都是借物抒情,就 此借物言情的写作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渗透给学生们了。

有了以上的设计,《家乡》这节课群文阅读课获得了成功。刚一下课四川省教科所的刘晓军老师就说:“太棒了,我开始还记笔记,后来干脆扔掉笔记跟着老师和孩子们在字里行间畅游,太爽了!”来自成都金牛区的八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观摩后也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纷纷询问群文阅读教学奥秘,同时也提出了她们的疑惑。其实这些疑问在我刚刚开始进行低段群文阅读时,身边的老师们也提出来过:二年级的学生不仅要上这么多的内容,还要学习难度这么大的写作方法,能行吗?

阅读教学三部曲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新课导入 讲授点拨 结课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25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关乎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关乎学生阅读兴趣的高低。因此,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普遍较为重视阅读教学。目前,国内关于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文献研究并不少,基于此点也提出很多观点。而对于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我则有自己的独特看法,现总结几点论述如下。

一、导入切题,注重趣味

新课导入如同一本书的序言,如同一场戏的序幕,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重要作用。为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从新课导入阶段就应该精心设计,进而通过切题的、充满趣味的新课导入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我说道:“每个人都有梦想,我的梦想是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将来桃李满天下。你们有什么梦想呢?”该问题的提出一下子打开了学生们的话匣子。有的说:“我也有梦想,梦想长大之后能够当上一名教师,去乡村支教。”有的说:“我的梦想是能够当上一名建筑工程师,设计出更漂亮、更节能环保的房子。”有的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和平战士,通过努力让战争远离这个世界。”听完学生们的种种梦想,我微笑着说道:“看来大家的梦想都很伟大。马丁·路德·金也有一个梦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梦想究竟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充满趣味的新课导入,学生们在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当中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二、重视课中,讲授点拨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一堂高效的阅读课而言,仅注重新课导入仍远远不够。步入正式教学阶段,高中语文教师需对具体阅读内容进行有效讲授及积极点拨,进而让学生读懂文意,理解思想,不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都的秋》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谈谈对该段的具体看法。其中有一位学生认为:“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过于颓废,是不是郁达夫的审美情趣存在问题呢?”针对该名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并未直接正面回答,而是话锋一转说道:“同学们对此有何看法呢?”经过短暂思考,有学生回答说:“郁达夫的审美情趣没有问题,事实上悲凉零落也是一种美。”对于该回答,我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说道:“一年四季,寒来暑往。每个季节均有每个季节的美。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仔细品味该段文字所传递的相关思想,思考作者究竟要表达怎样一种情感。”通过这样的讲授点拨,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该自然段内容的理解。

课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对于课中教学高中语文教师应审慎对待,不能随意为之,应积极进行讲授点拨,不应让学生过多地进行自主学习,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结课,留有余味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并不注重课堂结尾阶段的结课,有的草草结课,有的甚至根本不结课。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效。我认为,对于一节阅读课而言,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结课用来收尾。

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在课堂结尾阶段我首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总结: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1)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2)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3)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做完课文总结后,我这样说道:“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人都是‘装在套子里的人。请同学们放学之后,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

这样的阅读教学结课方式不仅对全文进行了有效总结,还通过布置作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发散性思考。可以说这样的结课是有效的,它不仅做到了有效结课,还留有余味,值得一线教师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总而言之,“导入切题,注重趣味;重视课中,讲授点拨;有效结课,留有余味”是实现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重要三步。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认真把握好每一步骤,积极采用有效策略不断提高上述三个步骤的有效性。

批注式阅读三部曲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批注式;阅读

G634.3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与理解。而要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则需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针对学生阅读无积极性、无效率等现象,在日常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引入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批注式阅读法是一种既传统又新鲜的阅读的方法,它既满足传统教学发展的要求,又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积极性。

一、批注式阅读,静读是基础,整体感知文意

读单元主题:每个单元的开篇课,我都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通读透单元主题,领略单元主旨意蕴,从而把握好单元主题,为学习后面的文章作好铺垫。

读课文:释家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学生通过静读、静思、静写这一整个静默的过程,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教学艺术的体现。于是,我在课堂上适时安排学生默读,边默读边思考,当学生读完课文时,我就会和学生一起探讨文章的结构思路和主旨,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当然教师不能束缚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尽可能尊重学生对文意主旨的看法。

二、批注式阅读,教师是主导,导出批注方法

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但根本的原则还在于重教更重导,教师引导极其重要。

批注笔记的形式有3种:(1)“眉批”,即批在书头上;一般对文体、结构、作者、背景以及整体要求进行批注。(2)“旁批”,即批在句子旁;一般对某个词句的理解、手法的运用、知识点的提炼、含义深刻的语句以及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心得和疑问进行批注。(3) “尾批”,即批在一段之后。一般进行中心概括、总结归纳、整体感受、读后心得及收获进行批注。

1.从喜欢的句段入手,批出喜欢的缘由(或情感共鸣)。

2.从感想入手,批注出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

如果学生用心读了一篇文章,一定会或多或少有一些想法,这是个人独立思考所得,是个人的自身感受,是自己的东西,也是读书笔记中最有价值的。这种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这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坚持这样读下去,我们相信學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3.从联想入手,批注出和此文知识相似的课外知识。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他们能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真正的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这种课内牵一发课外动一身的做法又何尝而不为呢?比如,读《陈情表》,有的学生联想到了磐安孝子陈斌强背着妈妈上班的感人事迹,联想到了王凯、王锐兄弟俩自制房车载着八旬母亲畅游中国的事迹,还联想到了年仅8岁的孟佩杰便开始承担起照顾瘫痪养母的重担的故事……这样的可以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库。

4.从疑惑入手,批注出探究精神。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金克木先生曾经将自己对小说的批注称作“与小说的对话,是一种自问自答,自言自语”,问的是疑惑,答的是个人理解。批注式阅读中的问,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喜好、价值趋向,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思考解决。解自己的惑,进自己的业,得自己的道。例如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于贾宝玉,有的学生查阅资料后就认为贾宝玉无论处于哪个社会时期,既不能谋生自食,也无力养活他人,更遑论对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贡献。这种人完全将自己隔绝于现实,想做一个单纯的精神高尚者,最后只能沦落为“多余人”,成为他人的负担。然而,也有人以为贾宝玉的所作所为是对腐朽封建观念的宣战,是向落后常情的开火;他背弃了贾府的既定“祖宗之法”,不合礼教却颇合“我”心。两种看法的矛盾性必然引起学生的困惑,学生以其疑问,显其喜好,教师就要以其困惑,辨其思想。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读《雷雨》,蘩漪与周萍为什么会出现畸形爱恋,这与二者的悲剧性命运有什么必然联系?如果两人挣脱樊笼,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究竟有没有真诚的成分,真真假假该如何切分?这两组追问,都体现出学生对人物“为何如此”的原因与结果的质疑和探索。袁宏道说:好的批注能“借彼舌根,通人慧性,假彼手腕,开人心胸”。学生批注时一连串的质疑,自然而然间激发出一道道深入理解文本的因果问题链。这才是批注式阅读方式对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根本指归,是学生质疑和探究品质形成的显性体现。 5.从写法入手,批注出文章的结构思路及论证方法。比如,读《谈中国诗》,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谈中国诗的特点的?于是我顺势引出对比论证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搜集一些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议论文阅读,进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手法写议论文。

三、批注式阅读,学生是主体,养成良好的批注阅读习惯

上一篇:支持性心理治疗下一篇:规范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