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专业

2024-07-12

高校外语专业(精选十篇)

高校外语专业 篇1

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以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语言研究专家的关注。国外对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都非常注重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 注重行动研究 (action research) (Elliott 1991) 和以课堂为中心 (classroom-based) 、以教师和学生为对象 (teacher-led and learner-oriented) 的课堂问题研究, 尤其是教师的课堂话语分析研究 (classroom discourse analysis) (Cazden 2001) 等。

国内对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并逐渐成为近几年来国内外语教学研究领域讨论颇多的一个课题。吴一安 (2005, 2008) 探讨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优秀外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以及他们的成长之路。周燕 (2005) 和王海啸 (2009) 等分别对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王蔷 (2002) 侧重于行动研究;夏纪梅 (2002, 2007) 对外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并就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可研究课题等进行了阐述。

然而, 我国关于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依然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高校外语教师素质研究总量多, 但关于在教师角色转换和素质培养过程中, 他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制约外语教师自我发展的主要因素及有效解决途径的相关研究却很少有人涉及 (夏纪梅2007;周燕2005) 。

2.关于外语教师职前培训的研究多, 而外语教师在职自我发展的相关研究比较少。

上述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 势必会影响到我国高校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从而直接影响我国外语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 影响外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我们将研究重点定在调查制约高校外语教师可持续性发展的成因和寻求可行的解决对策上, 旨在了解外语教师发展的不足, 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进而尝试找出高校外语教师自我发展的瓶颈, 对症下药, 提出对高校外语教师持续性发展有利的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研究采用了“调查—分析—评价—创新”的研究思路 (罗伯特2010) , 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力争使研究结果科学有效。

本课题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制约高校外语教师可持续性发展的成因或主客观原因是什么?

2.解决高校外语教师自我发展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调查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对象分为两组, 分别为在河南省的六所高校任教的135位外语教师 (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一线教师) 和他们所在学校的1637名学生 (包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1。

调查问卷设计了二套:一套针对教师进行, 另一套针对学生。问卷调查的调查项目由封闭式问题 (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充内容和Likert量表) 和开放式问题等不同形式组成。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教师答卷) 旨在全面了解当前河南省高校外语教师队伍的总体构成情况、素质状况、发展期望、心理困惑和诉求, 从而对我省高校外语教师的现状有一个总体性把握, 探求困扰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并尝试找出对策。

调查问卷借鉴了其他研究人员的研究方法 (吴一安2008;张宜等2003;骆爱凤、叶张煌2007) , 结合自己的研究实际, 将调查项目分为“外语教师职业观、外语教学观、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五个部分。教师问卷由30个大题目构成, 包括28个封闭式问题和2个开放式问题。问题的形式和内容都比学生问卷丰富得多, 细节项目多达156个。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学生答卷) 旨在从侧面了解学生心目中高校外语教师的形象以及他们对老师的期望和要求, 洞察同学们对高校外语教师发展和高校外语教学的看法。此外, 学生问卷数据可以为教师问卷数据提供对比, 以供分析结果时参考。

三、数据分析及发现

老师们对“你认为影响自己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多选) ?”一项的反馈结果如下表所示:

(一) 影响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外因原因探析与对策

1.工作量繁重

“事务太多, 没有时间寻求职业发展 (55.56%) ”被老师们列为制约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首因。工作量大是全国各高校外语教师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 也是困扰他们职业发展的一大顽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大部分教师不得不承担超负荷的工作量, 平均周课时量都在10节以上。与此同时, 随着招生数量的不断增长, 许多学校不得不采取增加班级人数进行大班授课等手段来满足大学英语的开课要求。这一方面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教师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 无助于职称等问题的解决, 进而影响了他们整个的职业发展。

对策:要真正落实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任务, 促进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光靠老师们或学校自身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 还得依靠各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项目审批、划拨经费和工作量设置等方面给予更大的实质性支持。

2.进修资源匮乏

许多老师有专业发展的良好愿望, 但苦于“没有进修机会”, “没有机会参加学术会议”, 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 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是一种重要的“充电”方式。进修和学术会议使忙于教学实践的教师有机会接触相关理论, 使教师平日的思考得到梳理、提升, 从而教研又有了新方向。

近年来, 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大学采取学校、院系、个人共同出资的办法送教师出国进修, 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或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 能够有机会得到培训或参加学术会议的毕竟只是少数, 而且有些培训没有针对性, 时间又短, 效果并不理想。

对策:积极创造有效的外部发展途径, 注重对青年外语教师的培养。这个问题主要可以从学校和单位的层面以及政府的决策部门来考虑。首先, 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 对高校外语教师进行校本培训。通过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召开交流会等方式方法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协作, 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利用假期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 比如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学法培训等, 以加强教师对先进教学技能、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掌握;利用刚从国外回来的教师带来的最新知识信息、科研方法和技能, 实现一对一、一带多的互帮互助, 为广大教师搭建科研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其次, 学校应着力鼓励并支持广大英语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会议, 参加各种网络培训, 增强教师对外界的广泛交流与沟通, 及时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学术动态 (王晔2010) 。

此外, 青年外语教师肩负着各高校大部分学生的外语教学, 是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支生力军。他们正处在创造力的高峰期, 也正处在事业的起步阶段, 然而, 来自家庭、教学和科研的多重压力使他们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自身的职业发展, 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 对青年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要格外关注, 一方面多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 改善待遇, 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

3.缺乏一种团队合作的工作环境

“底子弱, 缺乏带头人, 不知从何下手 (52.59%) ”和“所在院系缺乏教研活动, 没有学术气氛 (35.56%) ”表明老师们希望能有人引导着他们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在对老师的走访和调查中发现, 老师们大都意识到团队协作对促进自己职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认为“相互听课或课堂观摩”“参加学术会议和教研活动等”和“集体备课”等是提高自己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有效方式的老师分别占所有接受调查老师的77.04%、61.48%和44.44%。然而, 由于缺乏组织, 老师们大多各自为战, 或自行找一些过去的老同学或认为关系不错的人合作, 没有形成一种同事间持久的、有较多良性竞争和交流的工作环境。

对策: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伙伴协作 (partnerships)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尤其是同事之间要形成教师群体的良好合作。教师群体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其本身构成教师发展的重要环境 (吴一安2008;周燕2010) 。教师之间要经常就教学和科研交流看法和心得, 组建教学和科研团队, 培养梯级教研队伍, 优势互补, 最终形成合作研究教学、以老带新的良好的教师发展机制。教师们在这种学术气氛浓厚、同事间有较多良性竞争和交流的环境中会发展得更快, 有利于提高整个高校外语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二) 影响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因探析与对策

1.师生缺乏互动沟通

众所周知, 现代教育技术因其信息量大、呈现方式多样 (多模态) 、实效性强、操作灵活简便等优势一直备受推崇。刚开始采用时, 许多业内人士预测这些教学形式大有在短期内将人际教学完全取而代之之势, 也一直被认为应该更受师生们的欢迎。然而, 对教学方式的倾向选择的调查结果却显示, 老师和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倒向“人际教学 (课堂教学) ” (夏纪梅2007) 这一传统教学手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认同人际教学方式的老师占48.5%, 而支持多媒体教学和人机教学 (学生单机、教师控制的网络教学平台) 方式的老师分别占43.5%和8%。巧合的是, 这一结果与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 学生支持人际教学的人数占全部学生的46%, 其他两类方式的支持率才各占24%。这一现象说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目前高校所极力推崇的多媒体外语教学或人机外语教学方式并不是非常认同, 至少他们对这两种方式的教学效果是不满意的。

调查结果似乎让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 但经过对学生和老师的走访调查得知, 有些所谓的多媒体课, 只是上课放放现成的课件, 有些课件是课本自带的, 有些是自制的, 课堂上自始至终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很少;人机教学更是如此, 几乎等于学生自学, 老师仅仅是“监 (督) 学 (习) ”而已, 没有互动。

无独有偶, 从学生问卷的学生反馈数据显示, 学生将影响外语教学质量的教师因素主要归结为“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占全部受试学生的57%, 其次为“缺乏与学生互动”, 占56%, 再次为“教学模式单一”, 占54%。学生最不喜欢的老师类型“上课呆板, 语言平淡, 缺乏激情, 枯燥无味”占到了70%。

对策:要想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只是一方面因素, 如果利用不好, 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所以, 传统的人际教学不可摒弃, 这种教学形式更易于师生互动, 当然, 如果能找到契合点, 将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用到人际教学中去, 既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消弭外语课堂上的“沉默现象”, 就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职业道德素养

“您认为自己职业发展的目的是什么? (多选) ”一题的调查结果显示, 以“晋升职称”或为“提高声誉”而进行自我发展的教师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45.93%和5.19%, 这说明对于相当一部分高校外语教师来说, 自我职业发展仍然是被动式、任务式的, 仍然不能真正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一旦职称提上去了, 有了一定的声誉, 也就失去了职业发展的原动力, 原有的对事业追求的热情和主动性也就随之消失了, 以后就可以得过且过, 不思进取了。

对策:热爱教师职业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吴一安2008) 。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学生负责的敬业精神、对专业素质孜孜追求才能使广大高校外语教师们自觉自愿地、满怀热情地主动追求自己的专业发展, 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持久的行为。

3.科研薄弱

科研能力一直是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瓶颈。夏纪梅 (2000) 指出, 在大学任教者必须具备研究能力, 应该为教学搞科研, 或为科研搞教学, 能够用量化手段和质化手段研究语言教学及语言学习。科研工作是高校外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师素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数据表明, 大部分老师都把“底子弱, 缺乏带头人, 不知从何下手”列为制约自己职业发展的另一主因。在他们看来, 制约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主要内因是很多教师缺乏职业发展的技能, 他们不知如何进行教研结合, 仅凭经验教学, 无法实践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对策:端正专业发展态度, 增强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学习各种理论知识, 积极参与各种培训, 进行多项知识储备;发挥团队合作作用, 积极主动地向教研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

(三) 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促进

在教师职业发展的过程中, 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 外部条件在内因的基础上起到形成性作用。宽松、互助、健康竞争、积极向上的教研环境, 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发展空间, 教研环境中的肯定、支持到扶持, 以至引导的态度本身激励着成长中的教师, 促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更加努力地追求知识和提高技能, 更加主动地寻求自己的职业发展, 从而增强了寻求环境中积极因素的动力和敏感性, 激发悟性, 如此, 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才得以发挥其形成性作用, 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催化作用 (吴一安2008) 。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方面需要主管部门优化外在环境, 酌情减少教师工作量, 给教师们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 提倡教师们之间的团队协作;另一方面需要外语教师们自觉地提升知识和道德素养,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注重科研和教学的有机结合。只要策略得当, 使内因外因一起发挥作用, 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很有成效。

摘要: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以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语言研究专家的关注, 研究的视角涉及从行动研究、课堂话语分析研究到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等各个方面, 但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因研究相对较少。结合我国关于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的现状,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调查制约我国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影响, 并积极寻求可行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制约我国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针对这些主要的制约因素, 本文尝试从工作量、团队合作、师生沟通、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入手, 探求有助于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策略调查 篇2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策略调查

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对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并不理想.调查的结果表明了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并且要加强英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教学.

作 者:杨志文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分类号:H319.3关键词:英语专业 学习策略 英语教学

高校外语专业 篇3

关键词:外语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3-0247-02

一、问题提出

自我效能感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提出,他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念或信心”,即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个体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和信念,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

学习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学习可达到的水平的一种自知自觉或者信念。也就是说,学习效能感是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较好地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很少,所以,本次研究通过了解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为学校的培养提供参考,为老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意见。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德语系、英文学院、东方语言文学学院、西方语言文学学院2008级、2009级外语专业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对象信息分别为:俄语系60人、德语系60人、英文学院60人、东方语言文学学院60人、西方语言文学学院60人;男48人,女252人,2008级150人,2009级150人,生源地农村38人,生源地乡镇86人,生源地城市176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问卷由30个选项构成,一般自我效能感10个,基本能力感10个,控制感10个,答案的设置上也采用Likert5点式(即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以1-5分进行统计,要求被试对题目中所表述的情况与自己实际情况符合程度进行判断。

(2)观察法和个别访谈法

我们还对周围同学进行了观察,围绕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个别访谈。

(3)文献法

在对问卷进行分析的同时,我们还查阅了相关文献,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综合采用Schwarzer《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问卷和《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问卷,其内部一致性系CronbachA=0.87,重测信r=0.83(p<0.001),折半信度为r=0.82(p<0.001)。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0份,回收率96.7%,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95.7%。

该问卷参照《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将学习自我效能感分为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包括一般自我效能感,基本的能力感,控制感;其中,基本的能力感又包括良好的学习结果信念,目标的达成感,天资感,积极的自我预期感,自我确信。控制感又分为自我怀疑,易受干扰,不良环境感受,无能力感,努力感。根据《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边玉芳)中的描述,Scharzer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题目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特征:主语应该是“我”(I),应该有“能够”(can或者be able to)等动词,明确成功基于个人的能力,所以整个问卷,我们都使用第一人称,以体现其主观信念。

三、研究结果

1、一般自我效能感

经过分析,一般自我效能感各题平均分统计如表1所示。

分项均值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在无能为力感(Q10)、自我怀疑(Q3)二项的平均得分最低,而在良好结果信念(Q1)、努力(Q6)二项得分最高,由于3是中间值,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均值都大于3,所以总体上看,外语专业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强,学习自我效能感作为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上的一个体现,必然受到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通常是一般自我效能越强的学生,其学习效能感也较强,反之,就较弱。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来源主要包括,自我认知的程度,成功体验,以及自身的努力程度,如,在问到“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解决问题(Q1)”这个问题时。

从统计可以看出,自身努力程度可以外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的能力。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部强化和替代强化的影响,而且也受内部强化的制约。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建立“自我激励,自我强化,自我评价”的机制,让学生有“底气”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

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试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同学,对自己的能力强与否,不是很确定,如在问到“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的事(Q3)”这个问题时,自信能够坚持理想并达成目标的人只占不到5%,而不确定的人数占了将近一半。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同学们对自己仍然不是很自信,在对待自己理想和未来目标这个问题上,仍有一些迷茫和困惑。

2、控制感

通过对控制感各个要素的分析,其总体平均得分为3.711,标准差为0.163,总体上看,各项得分的差异不大。

学习控制感主要体现在,行为主体对学习行为的控制上,调查发现,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学生将付出多大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时能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当被困难缠时,那些怀疑自己能力的学生会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或完全放弃;而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我常常是自学为主,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Q24)”这个问题上,外语专业学生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这也将为他们学习的进步奏响“前奏曲”。

四、讨论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判断或评价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低的效能信息源。班杜拉特别强调,人是行动的动因(Agent),特别强调人所具有的动因作用(Agency),即人的能动性。因此,他认为个体与环境、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人既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又影响形成他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影响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为什么外语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较强?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及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1、个体学习成败归因

(1)来自学生学习成败的归因方式;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可控制的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2)来自自身的理想和兴趣;理想和兴趣对个体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引和激励作用,学生对外语专业有浓厚的兴趣,那他的努力感、目标感、自我确信就会很强。

(3)来自自我责任感和学习基础;大学生经过高考严格筛选,其自身有着良好的学习基础,再加上自我激励、自我努力,使其有良好的学习成绩,进而有了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2、家庭情况及父母的期望

(1)来自家庭情况的压力:部分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所以他们坚信,只有学习才是实现自我梦想,完善自我的重要或者说是唯一途径,因此即使是偶尔学业成绩不理想,也不会成为阻碍他们为学习而奋斗的因素。

(2)“父母供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为的是让我出人头地,有所作为。不好好学习对不起他们,再说,父母对我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是我们对2008级英语专业赵同学的采访实录,也是大学生的心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父母的期望是他们学习自我效能感较强的重要原因。

3、社会环境的影响

(1)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

(2)来自周围同学的影响。周围同学奋发学习、学风浓厚、竞争此起彼伏,这是学生的目标成就感、努力感和自我确信就发挥了作用,这就促使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增强。

此外,教师期望值的高低,学习评价方式,目标与任务的设置是否恰当和学生的生理状态等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产生影响。

五、结论

第一,总体上看外语专业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强,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的学生,其学习效能感也越强。

第二,自我效能感越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够坚持自己的行为,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相反。

第三,学习控制感主要体现在行为主体对学习行为的控制上,调查发现,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学生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时能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当被困难缠绕时,那些怀疑自己能力的学生会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或完全放弃;而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

第四,分享均值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在无能为力感、自我怀疑二项的平均得分最低,而在良好结果信念、努力二项得分最高。

参考文献:

[1]A. BANDURA.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2]边玉芳.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一般的还是针对特殊领域的? [J].心理科学,2006,(5).

[3]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5).

[4]高建江.班杜拉论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J].心理科学,1992,(6).

高校外语专业 篇4

语言输入关系到语言学习的成败。从1975年开始, 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通过对二语习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构建了以五个假设为基础的语言输入理论[1]。在其后研究者的肯定和否定中, 语言输入理论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至少是在以下几点上基本达成一致: (1) 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 都必须接受语言感性材料的输入。 (2) 语言输入的内容和难度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吻合。 (3) 既要保证目标语文化的输入又要平衡本土文化表达方式的输入, 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的双向交流。 (4) 要保证学习者有充分的语言输入量。 (5) 学习者接受语言输入不是消极被动的, 而是积极主动的。 (6) 语言输入要和语言输出紧密联系在一起, 语言习得才有可能发生。

依据语言输入相关理论, 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技能教学。

二、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两大突出问题

(一) 重语言形式输入轻思想内容输入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0) 中对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制定体现了输入与建构的关系: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 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 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 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2]。可是, 在外语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大纲》中规定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并不能促进输入与建构的完美结合。比如在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中, “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占总学时的62.2%。这种以输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设置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是需要的, 但在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就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和能力的建构与创新了。似乎外语学习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处在“识字”阶段。我们认为, 只会识字而思想贫乏同样是文盲。“重语言形式输入轻思想内容输入”的形式主义教学仍然是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瓶颈之一。正如刘润清教授所说:“对语言研究的背后可能有一种假设:只要把语言描写好了, 教和学就不成问题了。多少年的实践证明, 其实不然。语言描写得再清楚, 学习起来是另一回事。”[3]

(二) 语言输入渠道单一且剂量太小

外语学习始终不能像母语习得一样来得那么自然, 一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具备 (比如孩子一出生, 父母、保姆都用外语对孩子说话, 如果那样就不是外语而是母语了) ;二是社会环境不允许 (一种语言在一个国家之所以称为外语, 就是因为不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于交际, 如果人人都用某种语言, 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 那么这种语言也就不叫外语而叫国语了) 。因此, 外语学习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自学”的模式。就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外语学习的现状来看, 能够坚持课外自学的人数不多, 而且自学的动机多是为了考试而做题。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国高校的外语学习就是通过课堂教学一种途径。而课堂教学就是一学期一本书的程式化教学, 有时因课时有限, 一学期未必能够学完一本书。我们知道, 学习语言不是靠看一两本书或几本书学成的, 而是要看各种各样的书, 通过各种方式接触语言。

三、大剂量语言输入具体实施策略

(一) 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

高校英语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虽然是以语言输入为主, 但主要是语言技能的单项训练, 如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听力和阅读等, 这些课程占据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 是名副其实的主干课程。由于训练的耗时性, 这些以单项技能输入为主的课程所提供的信息量受到很大的限制, 不能满足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文秋芳教授依据“输出驱动假设”而设置的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中将以输出为终结形式的综合技能课学时占技能课总学时的80%, 剩下20%为技能导学课和赏析课[4]。我们赞成文教授的课程安排, 取消听力、阅读、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课, 增设了技能导学课和赏析课, 大幅度增加了口笔头表达课和口笔译课的比重。我们认为, 该课程设置是可行的。该课程设置看似减少了语言输入, 其实恰恰相反, 它将有限的课堂输入直接引向课外。技能导学课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赏析课是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让学生通过读英文报纸、杂志、小说和英文电影及听英文广播, 拓宽视野、陶冶情操、丰富人生, 学生要想在口笔头表达课上有所表现, 就必须在课前有充分的听觉输入或视觉输入;口笔译课前的准备更是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二) 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现行的外语教学评价体系仍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产物, 评价的内容往往只侧重目标语语言本身的知识与技能, 所反映出的学生学业水平有较大的片面性和失真性。学生所学的东西除了用来考试几乎做不了什么事情。Dresssel曾指出, 当课程考试是用来测量完成基本教育情况时, 尤其是用来回答“你记住了多少课程内容”, 而不是“你能用所学的做什么”时, 它存在着严重的不足[5]。科学的评价体系需要评价模块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模块的多元化, 不仅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对学生的各种语言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模块的考核。多元化的模块考核需要有相适应的多样化的评价形式。例如, 考核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的情况, 宜采用闭卷形式;考核学生的写作、研究和创新能力可采用开卷写作和论文报告形式;考核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可采用辩论、竞赛、舞台展现或口头报告等形式。

(三) 积极开发外语课程资源

外语课程资源包括外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增大外语输入首先应从教材着手。而教材本身既是教师和学生的蓝本, 同时又限制了语言的输入。目前外语教育界对待教材的误区是:就着教材讲教材, 脱离教材是题海。在实践中还会遇到的问题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 学生听得兴趣盎然, 课后学生找不到更多的资料去帮助巩固, 结果只是课堂上开心, 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因此, 要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外语课程资源应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拓展性, 应符合学习者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开拓教和学的渠道, 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外语, 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鼓励学生制作班级小报, 甚至可以指导和鼓励学生自编书本和自制活动光盘供交流使用。

(四) 理性教学而非程式化教学

在教学领域内, 程式化指的是把教学模式凝固起来, 把它变成僵死的条条框框, 不考虑各种具体情况而生搬硬套。比如在阅读教学和听力教学中的程式化倾向最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在阅读课上不顾学生的思想和反应, 每讲一篇课文, 大都按照解词、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做练习这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在听力课上先听数遍然后核对答案。程式化的教学表面上是外语教学变得简单易操作, 但弊多利少: (1) 会失去语言教学的感染力, 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他们丧失直觉, 阻碍他们个性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2) 不符合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语言教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 还涉及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语言教学的方法在于唤醒和鼓舞, 并通过一定的条件激发他们的表达热情。否定程式化教学, 不是说要取消这些教学内容, 而是要把这些内容放在适当的位置, 采用理性教学。理性教学就是要依托现实生活中的日常话语而进行真正的语言互动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就着课本讲课本, 而是依托课本联系实际。

(五) 通过“一条主线”学英语

通过“一条主线”学英语, 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每个人理想职业制定相应的外语学习计划。由于外语的语言技能和语法规则具有通用性, 因此学生完全可以找到一个突破口, 通过“一条主线”来强化自己的语言技能和实践已学的语法规则。比如有的学生喜欢体育, 并希望能够在毕业后从事有关体育翻译方面的工作, 教师就可以将他们安排在同一个工作组 (workshop) , 进行各个运动项目的输入和输出练习, 包括了解项目规则、查找相关资料、观看节目、编写专门用途英语等, 达到语言与专长的共同进步。同理, 喜欢影视、旅游、外贸、文秘等的学生都可以按照此模式进行培养。这种“一条主线”学英语的好处是学生既可以获得语言技能, 同时又可以拥有某一领域的话语权, 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 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1985:2-31.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

[3]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

[4]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 2008, (2) .

外语专业毕业感言 篇5

English teacher? Teacher, you are always in class with some philosophy of life, let us for a lifetime.

A PE teacher? Teacher, your kind lively in our eyes.

Our teacher? Teacher, your invaluable advice we now remember, you to our care and love let us be reluctant to leave you!

Thank you, dear teachers! Your humor trendy language deeply attracted us, your desk and a pile of homework gives us encouragement and moved every time you encourage have given us great support!

Shien as teacher, you gave us life, we will always remember! Please allow us to say: “teacher, you have worked hard!”

Thanks to his alma mater, thank feeding us six years of growth cradle! The bright and spacious classrooms, the tall Yulan, that night and day for our hard school leaders! Thank you! The campus every route, have left our sweat and footprints. Throughout the campus every flower, is about to become the most beautiful memory!

“ A long way off the iron, now we start all over again ”, please believe us, we will learn in the future to redouble their efforts to achieve better results!

高校外语专业 篇6

功能需求分析

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开发良好的教务管理软件系统可以对教学和教务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进行集中化、自动化的处理,是教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它不仅能合理地组织和管理各机构及人员的信息,还能由此做评价、规划、决策等工作。

由于原有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运行中普遍的做法是各个系部科室在各自的微机上运用各自的VFP数据库,使所管理的数据造成重复性、不相同等混乱,各部门之间通过软盘方式传递数据也会给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

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使教育、教学、教务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提高教务管理的效率,我们建议开发外语专业教务管理软件系统。该软件系统是集注册、信息发布系统、学生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成绩管理、网上考试系统、网上答疑系统、各类查询等教务管理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实现各功能之间信息的紧密关联和集中管理,为有关领导的决策、教务管理部门及服务部门运转、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查询等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本教务管理系统总体结构模式

结构设计是系统设计的关键,结构是整个系统的骨架,将对系统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根据高校校园网的星型结构特点,并考虑到教务管理系统数据信息的繁多、复杂的情况,为了减轻系统维护量,提高系统效率,采用如下图所示的结构模式。

系统结构模块示意图

图中客户端可分别为: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级客户;其中,管理员级的客户又进一步分为英语、日语、俄语等各专业管理员、教务级管理员和系统级管理员。管理员有发布信息、管理各类教学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等权限;教务级管理员有管理用户、管理各类教务信息(学籍管理、教务业务档案管理等)、编制课表等权限;教师级客户有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各类教学相关的信息等权限;学生级客户有参加网上考试,网上选课、成绩查询等权限;数据库服务器中有相应的题库、课件库、成绩库、注册信息库、教师业务档案库等。

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

教务管理系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师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题库及其考试系统管理、课表编制、教材管理、班级管理等各类信息管理。

高校教务管理一般采取二级管理模式,即: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各类信息等的录入工作由各系、部级完成,教务处则负责实际管理工作。外语专业教务管理系统分为外语系级教务管理和各分支专业教务管理两层,每层按功能划分。

系级教务管理和分支专业教务管理的功能是:(1)信息发布系统;(2)教师信息管理:包括教师业务档案管理、教学信息管理、答疑系统管理;(3)学生信息管理:包括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答疑系统管理;(4)教学计划管理:主要为排课系统管理;(5)安全管理:包括用户管理、信息维护。

教学计划管理:主要是对外语系不同年级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执行、教学过程、课程安排等信息进行管理。教务管理软件系统的教学计划管理功能模块只设置了排课系统。

教师信息管理:对教师相关信息的管理也是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主要部分。为了充分反映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工的整体情况,可快速、准确地查阅、统计和分析教职工的有关资料,教师信息管理主要根据教务方面的相关要求对教师的业务档案和相关方面的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并能够方便快捷地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及时输出相关的报表。

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的内容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学质量评估、教师工作量的统计及其考核、继续教育情况、健康状况综合报表等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模块下还有一个答疑系统,通过答疑系统,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信息管理:包括三个方面即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答疑系统管理。按照教育法规定,学生学籍要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因此学籍管理极为重要,它主要对学生学科、学习成绩进行统计、对学生留级、休学、毕业等异常情况进行处理,从而得到各类统计图表和离校生、毕业生等信息查询的处理。学生学籍管理主要是学生档案管理、毕业生档案管理、学生异动情况的处理、统计报表等信息管理,同时,用户还可根据需要为数据库增加相应的信息项目。

信息发布系统:包括对教学相关的各类信息的管理及其发布。

答疑系统:教学过程中的答疑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答疑方式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极其不方便,效率低下。这里设计的网上答疑系统克服了种种弊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在不受任何地域及时间限制的情况下,与相关科目的教师和学习同伴进行形象生动的交流。学生有问题可随时提出,这些指导教师也可以自由地、不受各种限制地在网上回答问题,如果有相同的问题可以只回答一次,减轻了负担,提高了效率,另外,通过网上答疑,还可以实现对典型问题的积累,从而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经验和素材。

高校外语专业 篇7

一、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发展背景

“互联网”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它不仅孕育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产业,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创业机会。“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更让高校学生有了一个自主创业的平台,也成为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首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文件指出: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尤其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国家和地方优先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智力密集型企业,支持通过网络创业带动就业。国家大力倡导和支持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就业,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和年轻人的就业领域及方式。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创新高,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自主创业就成为了很多毕业生的首选,而互联网创业又成为多数学生的首选。随着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大学生网络创业已经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遍布了社会的各类行业。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的机会,只要把握机会,准备充足,就能够在创业中获得胜利。大学生创业的形式很多,但互联网创业拥有其他创业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使得互联网创业在大学生创业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在互联网创业中,大学生是最受大众关注的群体,他们年轻、有热情、思维活跃,对于新事物、新技术、新模式接受快,并能马上付诸行动,不瞻前顾后,不拖泥带水。这些优点在互联网创业这个领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好项目”“新点子”在互联网创业中更能被挖掘,从而也必会涌现出一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者。

二、互联网背景下外语专业学生创业的经济学分析

互联网创业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巨大的。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从外语专业学生角度来说,选择互联网进行创业不仅是一股潮流,更是自身优势的一种充分展现,选择互联网创业原因如下:

(一)成本低、利润高

互联网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仅需一台电脑+网络即可完成创业的起步阶段,所需资金不多,但通过经营所得利润又是惊人的,这也是大学生把互联网创业做为首选的原因之一。外语专业的学生更可通过自身的语言优势,在交流无障碍的情况下,进行国际互联网创业。且互联网没有地域限制,在校园里就可完成创业,无需场地等硬件设施,因此可大幅降低成本预算,但是所产生的利润经济效益又是巨大的,所以外语专业的学生更青睐与互联网创业。

(二)进入容易

互联网创业吸引大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学生进入互联网创业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进入门槛低。外语专业学生自身没有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但简单的互联网应用尚可,且自身拥有外语语言基础,可以熟练地在网络上与全世界任何地方的客户沟通。投入初期对于学生来说,投入额小,也是进入互联网容易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创业,既不用大量囤货,也不需要大量的销售人员,这就大大降低了成本投入,对于基本无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创业选择。

(三)自我价值的体现

创业首先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其次才是获得财富的过程。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读书期间对于兼职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互联网创业是大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各种行业最多的机会,也是自我社交满足的一种体现。外语专业的学生利用互联网创业,不仅加强了自身专业即外语语言的沟通、交流能力,还提高了网络技术能力、销售、管理运营能力,使大学生不再是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而是专业知识过硬、综合能力强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所以互联网创业让大学生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四)拥有广阔的市场

在以需定产、需求管理、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考虑供给的基础上创造需求,是当今生产论的主旋律。互联网创业正是顺应市场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出现的,互联网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无边的。人们的服务需求、娱乐需求是一个无限大的市场,互联网能提供更加广阔的服务范围,互联网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无论何时何地都可通过互联网来满足人们所需的服务。大学生这个年轻群体没有实际的场地,却有开放的思维、灵活的头脑、新奇的点子,因此互联网创业也成为了大学生创业的源泉。

三、外语专业学生在互联网创业中的困难

互联网创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外语专业学生互联网创业并非一帆风顺,并不是一片蓝海,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困难也是方方面面的,主要体现为:

(一)资金不足

外语专业的学生有着思维灵活、接受外在事物快的特点,这也是互联网创业的必备条件。但是,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除了父母支付的基本生活费,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因此对创业资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资金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规模,不能进行系统的、规模性的创业。创业初期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创业模式,因此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想发展壮大,却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保障,新项目新思路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极大挫伤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二)网络技术知识缺乏,创业技能匮乏

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说,利用互联网创业不仅要有好的项目、好的资源,丰富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无论多好的项目、多好的资源,不能在网络平台上完美地展现,必然不能创造出预想的经济效益。所以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是必要的前提条件。比如网页制作、后台运营管理都需要丰富的网络技术知识,这也是外语专业学生所欠缺的。创业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网络技术知识,商业知识、销售管理知识的掌握也是必须的。好的创业项目不仅要有过硬的产品,优秀、成熟的销售管理理念也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有的是热情和激情,缺少的是理性的、科学的决策和管理。上述困难也成为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之一。

(三)创业经验少,相关社会资源少

大学生创业面临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创业经验不足,对于复杂的社会、市场环境判断抱有诸多幻想,盲目乐观,经营管理也缺乏规划,目标不明确,风险意识不强,相关的社会资源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很容易在遇到困难时退缩、放弃。初入社会,对于任何新鲜事物都只看好的一面、屏蔽坏的一面,不能理性地解决、面对问题,只靠一腔热情去解决面对问题,人际资源更是少之又少,优秀的企业、公司,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更是无法接触到的社会资源。任何一个优秀的创业项目都需要多方面的多领域的人群给予支持和帮助,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这些资源是及其匮乏的。

四、对外语专业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还只是个新兴的产业,这其中必然会有许多困难。面对困难既不要退缩也不要盲目前进,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困难。对于外语专业学生互联网创业来说,创业的构想与现实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要想缩短差距,提高成功率,必须有一定的条件作支撑。对此,给出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支持

政府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主题,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加大对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为大学生创业解决创业的难题。政府可与高校联合,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优质的国际互联网商家与企业,利用外语专业自身语言沟通优势,带动引导大学生创业积极性。而且,政府要为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如信用融资、信用贷款、创业补贴等,尽可能为大学生创业资金提供支持。高校本身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大的学习平台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创业引来的大量的创业资金。

(二)加强技术、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充分发挥自身语言优势,还要加强技术、技能的培训。灵活的网络运用技术和全方面的销售、管理运营能力,也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加强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也是必须的。高校教育就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既要重视创业技能、技术的培训,也要加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并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普及,让大学生掌握更多的创业知识,增强创业的能力和动力。高校要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见习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素质。

(三)积累社会资源,学习成功创业经验

所谓社会资源,是指为了应对需求、满足需求,所有能提供转化为具体服务内涵的客体。社会资源又分为有形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场地空间等)和无形资源(如技术、知识、组织、社会等)。对于社会资源的积累、创业经验的学习,高校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高校教师要多带学生到社会企业、公司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见习、实习,向优秀的企业、公司、成功的创业者学习成功的创业经验,认识不同行业的精英、成功人士,向他们学习成功之道,同时也积累一定的社会资源,比如优秀的管理理念、强大的融资对象。这对于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资源及经验。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捷和经济的增长。经过发展,互联网应用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并已形成规模。互联网更加全面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拥有高学历、队伍年轻、语言熟练应用等众多优势,更能在互联网这个新领域闯出一片天地。随着互联网的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创业拥有广阔的市场,谁率先抢占市场,所得的经济效益就会是惊人的。我们要采取有效手段,更要社会、高校、政府互相合作,鼓励引导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加入到互联网创业中,并教育、引导学生将互联网创业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在这充满机遇的互联网市场中,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创业是一个新型且非常有发展潜力的群体。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外语语言沟通能力,更要学习掌握互联网网络技术及销售、运营管理沟通等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理性地选择创业项目,利用国家的优越政策扶持自己创业项目,积累相关经验并能运用到创业项目里,才能使自己的创业之路更加顺畅光明。

参考文献

[1]唐洪雨,颜丽娟,赵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难点与突破[J].通讯世界,2015(07):252.

[2]周素娜.“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研究——基于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认知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02):103-106.

[3]毕成,吴继.基于移动互联网行业背景的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01):158-159.

[4]肖军,陈柳.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创业创新,2013(20):56-60.

高校外语专业 篇8

一、地方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传统教学观念

地方高校大多数为“专升本”院校,大多数的师范学院属于师范类高等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高等院校,基本上本、专教育并存。虽然已经升格为本科,但是多数以专科的教育模式为主,在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校园氛围等方面都还基于专科的教育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教学观念上,不接受新血液,没有长足的发展,也谈不上在以前教学基础上的革新,教师的教学眼光和课程改革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另外也存在教学现状的模式化,还没有从以前的专科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仍然固守着老思想,老模式,老教法,几十年一成不变。特别值得提到的是老师的教学眼光,不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新思想,新理论,不出去学习,固步自封。就英美文学课程来说,在地方院校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教学课时不够。教学大纲中规定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大三,大四开设,总课时是160,仅占英语专业总课时的8%,课时严重不足,但是地方高校有其特殊性,为了控制课时,将以前的每周四节课的英美文学课时减少到每周两节课,导致学生难以在有限的课时中进行系统的英美文学知识的学习,教师也很难完成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相长的矛盾凸显严重。同时,为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在讲授时“重讲解而无参与”。如:在对作家作品的讲解中,遵循传统的“背景—作家--作品”的模式教学,最终结果是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参与度不够,课堂氛围沉闷,课外阅读和预习自然也不会积极。更严重地说,自然文学课程的人文属性也被剥夺,传统的文学课程仅仅就是一门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文学教学的熏陶和对文学教学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无从谈起,也失去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违背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初衷。

二、英美文学的课程设置

地方高校外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几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人为的将英美文学课程进行分割,阻断了英美文学课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英美文学课程包括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个部分,那么英美文学史与英美文学作品选读是作为一门课来教授还是作为两门课来教授?长期以来,升本以前的地方高校也开设得有英美文学课程,主要是作为一门课程来教授的,主要强调英美文学史,以史为纲。升本以后的地方高校,仍然开设了英美文学课程,也是作为一门课程来教授,仍然强调英美文学史。但是其实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课程。英美文学史主要讲述英美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及规律。而英美文学选读主要把优秀作家的作品节选出来,对作品的主题,语言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本科阶段的英美文学的学习,不能只强调史,也不能忽略史而只注重作品分析,应该合二为一,以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为主,而以史为辅。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文学阅读体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二是课程的设置混淆了英美文学必修课和选修课概念。“英美文学”和“美国文学”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英语专业文学类必修课程。在专升本以前,只针对专科的学生,学校是只有必修课程的,并且是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英国和美国文学的教授。升本以后的地方高校,由于针对大学本科学生,英美文学课程分为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分别在大学高年级两个学期来完成,除此之外,还在大学高年级开设了选修课程,比如“英语诗歌鉴赏”,“英语戏剧选读”等与文学有关的选修课程加入。突然的专业课程增加,在没有文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造成了专业不强,理论不强的现实。三是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时间和课时安排不够科学、合理。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时间基本在大学三年级上、下学期,一般为两个学期,一学期上英国文学,一学期上美国文学。这样开设的不利在于英语专业的大学专业理论课程都排在三年级以上的学期,这样势必会造成高年级的理论课程集中累积,学生吃不消。但是如果英美文学课程开设太早,学生势必吃不透,同时也存在学不好,没有兴趣,也造成了学生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和为难情绪。所以合理的开设英美文学课程势在必行。另外,英美课程现在的开设从以前的每周四个学时缩短到每周两个学时,课时的不足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进度,教学计划,更严重影响到课程内容的讲授,需讲授的内容太多,而课时却远远满足不了内容的完成。

三、英美文学的内容讲授

地方高校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扎实。英语专业的学生基础薄弱是英美文学课程最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就地方高校存在的这个问题,老师们在讲授文学内容时就尽量浅入,浅出。这样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出现了教学上的瓶颈,老教师们多年来一直固守着同样的方法在上课,一成不变,从历史到历史,从文本单纯的到文本,即使文学课程从以前的每周四节课缩短到每周两节课,文学课程的讲授仍然没有大的改动和改变,英美文学教师在内容上片面的“求全、求多、求浅”,而不是“求精、求深”。因为英美文学的内容多,老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授课教师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就是将英国文学的内容只讲授到中古时期,美国文学的内容也只讲授到维多利亚时期,难以覆盖英美文学的全内容,并且以最简单,最浅显的方式进行英美文学课程的讲授。,有些任课教师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简单地把文学课讲授成一般性的阅读课,要么逐字逐句的讲解,要么光从语篇的角度来分析作品,而忽视了文学作品内在的审美价值,把文学作品单纯的理解为阅读课程。另外在内容的把握上,从浅显入手,单纯就内容而内容,将文学课程讲授成与文学理论发展相脱节,要么单纯讲解历史沿革和史实,要么单纯讲解作家或作品,完全忽略了文学解读需要辐射到历史背景、作家背景、作品背景和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等方面,文学课程很容易被讲授成“从一种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同时,学生的主体自觉性被文学老师忽略。地方高校的学生基础不够扎实,老师就忽略了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的一面,单纯的只考虑课堂中的教学,而忽略了课后的复习和预习,以及课后的思考(对背景的思考,对作品的思考和研究)。故英美文学课程的内容在教授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小的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

以上是笔者对于地方高校外语专业的英美文学在教学现状的初探,找出目前地方高校在英美文学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为地方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新路作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刘翠娟.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南昌教学学院学报,2013.

[2]涂晓群.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现代教学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7.

[3]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陈洁.商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

高校外语专业 篇9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现代信息技术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 也以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快捷便利的沟通交流推动着英语教学的变革和发展。教师作为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担当者, 教学的变革和发展势必也会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而且也有助于外语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从新定位自己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地位, 同时, 还有助于在教师之间实现教学资源、知识和思想等方面的共享,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另外, 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实施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特别指出, 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鉴于此, 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 大学英语教学环境日趋复杂、模式日益多元的形势下, 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促进其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双重提高, 推动他们的专业化发展, 已经成为当今高校外语教学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

二、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 信息时代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下, 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已不单单停留在英语知识和技能层面上, 另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英语教师只有首先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培养信息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重任。

(二) 英语教学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英语教学也产生了变革, 课堂和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习得英语技能的唯一场所和途径, 通过互联网络, 学生亦可以自主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 甚至会在某一知识领域会超越教师, 挑战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因此, 教师必须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拓宽知识面, 强化专业知识, 以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 真正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三) 教师自身的要求

传统英语教学只要求教师的师德、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等专业素养, 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 英语教师已不能再单纯地用旧的知识和方法教学, 同时还需要具备实用的学科实践、先进的信息技术、大胆的教研创新等能力, 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学以致用, 与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等时代变革共同进步。

(四) 教师职业的要求

虽然教师职业在我国实行职业准入制度, 从业者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 但是, 与教师专业化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首先, 认证标准低。在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中, 只对教师的师德、学历、普通话水平、身体条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但是, 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能力条件却未做要求。其次, 职前职后培训欠缺。目前, 我国教师大多来源于师范院校, 其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过分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 而轻视教育理论和实践, 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严重失调;入职以后, 新教师的培训多以校规、校纪为主, 更不会安排以老教师为教学导师对其进行入职指导, 使得入职教育苍白无力, 即便是老教师, 培训、学习“充电”的机会也少之又少, 使得教师专业化进程步履蹒跚、举步维艰。

三、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以及人们对教育的日趋重视, 教师的发展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至20世纪80年代, 已经初具规模。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众多, 且硕果累累。国外的有Wallace, 他认为教师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模式, 匠才模式、应用科学模式和反思模式, 认为教师的反思实践能力可以成为其专业发展的推动力;Wenger则提出了“实践共同体”理论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国内有孙芳明, 认为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包含扎实的基本功、教学效果好、较强的科研能力、外向的性格和身心健康;吴一安认为优秀的外语教师应具备学科教学能力知识、职业观和职业道德、教学观、学习与发展观等四个方面的专业素质;束定芳则认为, 合格的外语教师必须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较高的人品修养、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外语习得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等。依据前人的论述, 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的定义, 即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笔者认为,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 通过不断地专业训练, 获得专业技能、养成专业道德、发展专业素养的专业成长过程。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之下, 具体而言,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点:

(一) 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 英语语言知识的指导者和解惑答疑者。本质而言, 角色转化源于教学理念的革新, 是对“师生平等”“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等现代教育理念的身体力行。

(二) 较高的专业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高校英语教师也应该是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语言教师, 不但要具备良好的汉语功底和语言修养, 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和文化基础、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背景、语言学、语用学、外语教学及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即既要有多元内容和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 又要有符合中国国情和学生学习风格及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

(三) 较强的教学能力

1 . 教学认知能力。对英语的语言特点、语法知识及应用, 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个性, 以及教学策略和效果都有较强的知觉程度。

2.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过硬的语言基本功、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和流利、地道的口头表达能力。

3.课堂组织能力。熟悉教学组织步骤和原则, 能够悉心设置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语言沟通和实践活动, 确保英语教学有序、高效开展。

(四) 自主学习和教研能力

高校英语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教研能力, 与时俱进, 将学习、教学和教研有机结合, 在反思自己教学理念和行为的同时, 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创新思维, 并指导和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并且, 对于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以及在教学和教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会积极探索, 潜心研究。

四、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

(一) 催生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信息技术使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交互高速且密集的时代, 即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学习不完更新迅速的知识信息,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素质全面、接受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竞争, 为社会所需。因此,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 现代高等教育也在从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式向以人为本、强调实践、突出个体的现代教育方式转变, 真正实现从被动教育走向主动教育, 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从知识教育走向智能教育。而这一切的转变都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和平台, 各种教育思想和理念等信息经过高速交换和碰撞后而产生的结果。可以说, 是现代信息技术催生了现代教育理念, 同时也为高校外语的教学改革找到了着力点和突破口, 并为其在教学内容、模式、过程、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实施提供了应用支持和物质保证。总之,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势必为高校外语教学注入新的教育思想和活力, 进而催生高校外语教师现代的教育理念。

(二) 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情、初步设计教学方案和方法等内容。巧妙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会大大提高高校外语教师备课的有效性, 例如, 互联网上信息众多, 教师可以根据所讲内容, 先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信息, 然后再对这些信息分析、加工、整理, 为我所用, 充实教学内容,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使英语课堂呈现开放性的特征, 扩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另外, 在设计教学手段和呈现方式时, 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 教师也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以多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方式展开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投入学习, 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从而实现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的有效搭配和组合。最后,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于备课中的教学目标、电子课件、提问设置、步骤设计等内容, 教师都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根据教学实情进行修改或调整, 从而使教师的备课、教学效率都得以有效提高。

(三) 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

现代信息技术明确将高校外语教师的角色定位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促使外语教学由知识型教育转向智能型教育。首先, 现代信息技术集信息采集、选择、转换、传输、存储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既便利了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交流, 又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 成为信息处理的决策者, 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教师退居教学活动管理者、组织者、引导者和解惑答疑者的合理地位。其次,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复杂、抽象的语言知识、概念和用法, 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影音活动, 一目了然, 有助于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 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同时也使教师从课堂讲解中解放出来, 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到解决问题和设计语言实践活动中来, 从而为学生预留更多的语言操练机会, 更加巩固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角色定位。

(四) 强化教师间的合作能力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交流、合作, 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并且实现资源共享, 从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通力合作提供了迅速、便捷的合作平台。例如, 利用校园局域网, 教师可以通过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 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及时交流, 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从而为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保证。[15]又如, 传统教学中, 教师之间要通过互相听课进行互相学习和研讨, 但是, 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时间有限, 常感分身无术, 但是,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可以采用录影、录像的方式进行, 先对被听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实时录像, 然后再由听课教师闲暇之余观摩、研讨, 最后再通过面对面或者即时通讯的方式进行交流、探讨, 将教学中优缺点反馈给授课教师, 如课堂氛围是否融洽、课堂导入是否合理自然、内容讲解是否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体现等, 从而大大强化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

(五) 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作为新时期的高校英语教师, 要具备一定的教研能力, 开阔思维, 大胆创新, 从而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现代化人才。现代信息技术不但为教师提供了便捷、迅速的通讯平台, 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优秀、海量的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并观摩他人或者写出自己的教学研究文本, 如教学心得、教研论文、教学课件、教学方案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 取百家之长, 补自身之短, 教师的教研能力定大幅提高。此外, 对于同一教研组的成员可以建立QQ群组,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组员之间可以对备课、教学中遇到的细节问题进行深度、及时地探讨。在以QQ群组为平台的教研小组讨论中, 每人都有平等发言的机会和同等的权利, 教师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表明自己的立场, 捍卫自己的观点, 在思想的碰撞中开阔思维, 凝结共同的教育智慧, 从而避免传统教学研讨会中“众人搭台, 一人唱戏”的局面, 将每位教师的参与意识和教研精神充分激发, 真正发挥了教学研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一心为教的职能。

(六) 促发教师的个人风格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该是课程的思考者和实践者, 而绝不能成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充当课程的奴隶。因此, 教师必须经常思考研究课程, 反思教学实践, 充分明确课程是什么?为什么教?如何教?等基本问题, 然后才能对课程教学产生独到的见解, 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事实上, 教育科学无非是研究“怎样教书”和“如何育人”两个相互交缠且同时并行的问题。[16]教师, 为人师表者, 有让学生“信其道”的责任和义务。正如第斯多惠认为,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感化、影响学生, 教师的人格会给教师带来威望、权利、影响和力量。而且, 他认为, 一个有个性的教师应当“怀着坚定、勇敢和大丈夫的气概积极而主动、全心全意为真、善、美服务”, 并且要“不断创新、千方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身体力行的”, 同时还要“热心教育事业并有献身精神, 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有娴熟的教育技巧”。[17]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此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便利地了解和掌握某个具体学科的理论和知识, 同时还可以更加广泛地学习和接触其他相关学科或领域的理论和知识, 从而使得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增加教师个人魅力的同时, 满足学生旺盛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并提升教学质量。

五、结论

总之, 现代信息技术在当今高校外语教学和发展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 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挑战。教师只有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掌握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明确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地位, 加强与各位同仁的合作交流, 切实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 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并肩负起培养社会和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重任。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运用, 对于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而言, 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本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大时代前提, 结合高效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对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对其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高校外语专业 篇10

第一, 外部环境优化, 教育形成规模。国家和政府先后通过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等措施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良好的外部环境为高校外语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形式不再单一枯燥, 多层次交流平台的构建激发了外语教师的工作热情, “一个构造得宜的头体脑胜过一个充满知识的头脑”。教育的个性职能日益凸显。

第二, 内部动力强劲, 教学科研双丰收。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和基本理念已被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接受并熟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己经融入教师的教育生活和工作中, 成为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然,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 经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 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建设借改革开放之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 高校外语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意识淡薄, 目标定位偏差, 规划缺乏长远性

作为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最佳策略, 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实践并没有很好地体现专业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多样化、综合性、实践性特征。目前, 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继续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师在理解和参与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偏差。笔者以问卷调查为研究途径, 对高校外语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结果表明, 有近43%的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本质、内涵、指导思想、培训内容等问题有粗略的了解, 认为非常有必要参加, 但对如何体现“发展”, 教学与科研能力如何培养强化等问题解释不清, 处于似是而非的混沌状态。对于“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态度”, 70%的教师从主观因素出发, 选择“大多时间乐意参加”, 主要为了“提高业务水平”或出于“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兴趣”。而在回答“参加继续教育的原由”时, 个别教师表现一定的功利色彩, 或“遵照上级的统一安排”或为“满足职称评定条件及要求”。其中近14%的教师认为自己是被教育的, 对于学术上的探究和取得更高层次的学术理论的职业发展意识比较淡薄, 并将其归结为自身因素, 抱怨教学任务繁重的同时又对科研理论、方法的学习信心不足。

社会上的“外语辅导”、“外语培训”的大热冲淡了很多外语教师扎根教育事业, 不断更新发展的初衷。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因起步较晚, 先天不足, 难与社会需求同步而长期处于滞后状态。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的研究应着力于如何使得外语教学更好地满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 消除因长期从事一项工作而带来的职业倦怠。可见, 目前的外语教师教育在为广大教师教学科研保驾护航方面没有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没有真正体现教师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内涵, 规划的长远性、全面性、整体性不够。

二、组织形式单一, 内容与需求脱节, 教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 职前职后紧密联系、长期的、系统的人才培养工程。外语教师教育在充分体现语言学术前沿动态和分享教学实践经验外, 往往忽视了教师作为高层次知识分子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调查显示, 几乎所有的教师在入职后都参加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继续教育。“参加过一种以上培训”的教师比例高达47.6%;“总学时超过国家规定48学时”者达到了66.7%, 继续教育的内容在不断丰富, 形式日趋多样, 这种快速的变化发展的数字背后是对经济转型升级、人才优胜劣汰的预判和警醒。从整体来看, 高校外语教师对专业能力提升的热情较高。在问及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时, 76.2%的教师评价“效果不错”和“有一些效果”, 23.8%的教师觉得“效果不大”。对于参加过的专业课课程培训, 78.6%的教师选择“满意”和“较满意”, 21.4%的教师选择“较不满意”;而对公共课满意度的调查中满意率仅为42.9%, 明显低于专业课。

外语教师科研成果难以发表、立项、评职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外语教师都出身于师范专业, 多年的学习工作单一强化了“师德师风”的建设, 而对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摄取能力先天不足, 甚至缺乏危机感, 创新意识薄弱。组织形式的单一化使得外语教师的教育与培养在泛泛的高校师资培训上很难有针对性的体现。一些理工院校的外语教学院 (部) 虽在有限的科研经费中努力加大学科建设、引进学术人才, 但基于对“大环境” (如学校整体定位或受主干专业发展影响) 的无奈, 外语教学的学科建设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周燕针对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需求研究指出“高校目前缺乏促进教师发展的积极环境, 尚不具备一套完整的促进教师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教学、科研压力, 经费、学习机会的局限使很大一部分教师不能妥善处理好工学关系, 继续教育变成了一种额外的“甜蜜负担”。继续教育实效性的欠缺让一些外语教师开始怀疑自身的职业价值, 教研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阻碍了外语教学改革的进程。

三、课程设置差异大, 专业特色不凸显, 组织缺乏科学性

优秀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决定了外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历补偿教育基本满足了广大高校外语教学的师资需求, 外语教师的观念、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相比, 原有的课程设置差异大, 教师成为知识的“受体”, 没有自主选择和参与的权利与余地。一些具备在职研究生研修条件的重点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以英美文学、语言学或翻译研究为主, 虽然也增开一些应用语言学课程, 但是教师教育专业的特色不凸显, 与普通的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区别不大, 在职学习的教师大都为一纸文凭, 真正希冀从学习中明确或规划自己发展方向的教师并不多见, 或保留初衷, 珍惜在此学习深造的机会, 但都因工学矛盾而流于形式。第三次教育浪潮为外语教师提供了充分的学习发展机会, 扎根于中国传统语言教学文化中的外语教师应在汲取西方优秀语言发展理论的同时, 关注带有中国教育特色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外语教师教育应充分考虑全球化、本地化和个性化的学习, 真正对教师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教师与环境的互动和博弈。

与日本Faculty Development (简称“FD”, 促进教师发展的机构) 的外语教师资源分享、参与型“学习组织”不同的是, 中国国内比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行政机构自上而下的改革组建, 以此促进外语教育的发展。这种“金字塔”结构固然能唤起教学组织的活力, 通过持续性的有效个人学习、团队学习与整体组织的学习, 进而解决组织所面临的问题, 并提升组织创新与应变的能力, 以促进组织成员与整体组织的发展。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 教育主管部门过度地把教师的培养全部倾注于显性知识的提高, 忽视了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内在自我”的发展。部分高校管理者对教师继续教育认识不足, 缺乏长期性整体规划, 教师生涯发展和学校岗位需要相结合的教育目标不明确, 从管理模式到培训实施过程、机构和场所的专门化设置配置都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由此可见, 教育组织方式缺乏科学性, 这既影响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又阻碍了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计划保障有局限, 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管理缺乏规范性

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教育的负向功能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教育后果并不总与教育者的目的预设相一致。高云峰, 李小光通过对国外TESOL语言教师教育发展的比对, 从整个外语界的大环境出发回顾并分析了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 认为在职教师进修虽作为一项教育制度在我国一系列法律上得到了明确的表述, 但依据外语教育与外语教师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鲜见, “有关教师的在职进修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管理的职能在继续教育中还没有充分显露和开发出来, 对外语教师们普遍关注的诸如教师资格标准、课程标准、以及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入, 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相关系统的、科学的教师继续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无法形成对教师动态专业发展阶段的评估与指导。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观成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主流取向, 由此带来的浮躁学风和学术腐败严重冲击着教师的个体价值观, 不利于高校外语教学的改革, 更不利于高校师资建设的整体发展。

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 需要教师继续教育保持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和连续性, 形成无缝衔接, 方能使整个教师培训体系不断成熟、提升和完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大多数高校 (专业院校除外) 的外语教师师资培训都是由二级学院自行制定完成的, 并未完全纳入学校人事管理层面的统一规划, 管理网络松散, 缺乏规范性, 尤其是骨干教师的培训方面, 很难因科制宜, 外语教师的语言学科特色自然无法得以凸显, 教师的培养路径在缩紧, 外语教师边缘化、工具化、核心化的矛盾日益加剧。

摘要:高校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样受到政府、学校和学术界不同层面的关注, 多年的发展实践而今硕果累累。但从总体来看仍存在诸如目标定位偏差、内容与需求脱节、专业特色不凸显、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外语教师终生学习、终生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郑百伟.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18.

上一篇:高中阅读课的导入下一篇:建立超主权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