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质量

2024-08-09

农业机械质量(精选十篇)

农业机械质量 篇1

一、保持农业机械的良好状态

保持农业机械技术良好状态的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按要求对农机具进行技术保养, 其目的是清除隐患, 避免故障, 保证机具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以提高作业质量。二是作业前按要求对投入作业的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进行彻底检修, 做到需修的必修、该换的必换, 不留任何故障隐患, 保证拖拉机及农机具技术状态良好。三是按要求操作, 无论是拖拉机还是配套农机具, 在使用时都必须按照所要求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这是保证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最基本常识。

二、提高驾驶员及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农机作业质量不仅与机械技术状态有关, 驾驶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也是影响农机作业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没有一个具有较高操作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去操纵拖拉机及配套机具, 即使它们的技术状态再好, 其作业质量也不一定能满足农艺要求。提高农机驾驶员及操作者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有4种:一是坚持择优录用。无论是驾驶员还是操作手, 在选用上都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建立严格的用人制度, 将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驾驶、操作者优先录用到重要岗位。二是坚持推陈出新的原则。逐渐废除一些不科学或不符合农艺要求的旧操作技术, 掌握新的技术, 提高技术水平。三是要经常进行经验交流, 有目的地组织驾驶员、操作者进行经验交流, 是提高技术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四是驾驶、操作者必须要全面掌握机具的性能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三、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和农机作业质量标准

建立严密的监督检查制度, 是执行“农机作业质量标准的有利保证”。只有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 实行互相监督, 才能保证“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在农机作业中的真正执行, 使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农机作业的对象是作物、土壤、种子、肥料、农药等, 各种机械作业因地、因时、因作物等客观条件的不同, 必须依据各农艺技术要求, 制定相应的“农机作业规程”或“农机作业质量标准”, 以满足一定的质量规范。农业机械在生产作业中受“农机作业质量标准”的制约, 不仅有利于农机作业质量的提高, 同时可以使农机、农艺达到最佳结合, 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和质量浅议论文 篇2

1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的几项措施

1.1合理使用农机具和编制机组

在农田作业时,拖拉机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必须得以和理由先的利用,才可以尽量的发挥其效能,从而获得“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的效果。拖拉机属于动力机械,在使用中要尽量发挥发动机的最大功率。拖拉机主要是靠发动机的牵引功率、牵引力以及工作速度等指标来运行的。拖拉机的作业率的大小是由其牵引功率的利用程度所影响,一般拖拉机的功率利用在90%左右为宜。例如迪尔2204型拖拉机牵引五铧犁作业,耕深28~30cm,在功率利用程度达到90%左右时,每小时可翻地2hm2,降低功率利用,则会降低每小时的翻地工作量。要针对不同型号的拖拉机并依据作业的特点,要分配合适的作业地点。由于不同型号的拖拉机有不同的工作性能、功率、牵引力、行走速度以及作业的适应性能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根据拖拉机的不同工作性能,分配适当的作业以及进行科学的编制机组,从而提高拖拉机的工作效率。因此,在使用农机具和编制机组时,必须做到在满足作业质量的前提下,保证机车高效率作业。

1.2合理选择拖拉机的速度

合理的调整拖拉机的各个档位,在拖拉机的符合不足的情况下,应使用高速度的作业,但是一定要注意作业的质量以及农机工具的安全,这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作用。例如:犁地作业时,适当高速可以提高碎土率,还可以提高作业效率。

1.3提高时间利用率

在农业生产中,每个环节都要考虑时间限制的问题,农业机械若想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作用,并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作业量,这不仅需要规范的使用农机工具与适当的选择速度,还需要提高对时间的合理利用,尽量降低机器空运转的时间,来提升纯作业的效率。所以,我们要在生产前尽量的充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首先彻底的检查所使用的农机具,保持技术状态的完好;其次要定机车、定农具、定作业地点、定人员;最后要合理规划土地,把面积较小的.地块进行合并,尽量消除田地间的障碍物,这样就减少了机车空运转的时间。地块的长度也会影响到时间利用这个问题。例如:地长1000m时,转弯时间约占10%;当地长200m时,转弯时间约占30%。

1.4充分利用农具的幅宽

由于农民对使用农机具的经验与操作水平不相同,如果在拖拉机驾驶时行走的轨道不直,就会出现漏作或重作现象发生,这样就会导致机组工作实际幅宽小于或大于构造幅宽。所以,我们在作业时要尽量让工作的幅宽与构造的幅宽一样大,从而增强作业的效率。

2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方法

2.1保持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完好

为了更好的完成农业机械的作业,我们必须要保证农机的作业质量以及农机自身的良好状态,而要想提高农机的作业质量,就一定要确保农机自身条件完好。目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保证农业机械自身状态的正常运行:首先,要做好工作前的准备,要对投入使用的拖拉机及其他农机进行整体的检修,把需要修理的进行修理,需要替换的进行替换,以确保拖拉机等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故障的发生。其次,要注意对农业机械的保养,以免隐患、故障等的发生,保证机具经常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以提高作业质量。最后,农民在使用农业机械时要正确操作,一定要严格按照正确的程序进行规范的操作,来确保农机具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以及延长其使用寿命。

2.2努力提高驾驶员及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农机作业质量不仅与机械技术状态有关,驾驶员的技术水平也是影响农机作业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可以有效的提升操作人员的技术:一是要坚持推陈出新的原则。淘汰那些不科学、不规范的操作技术,掌握新的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二是坚持“实际操作培训”和“坚持实际操作考核”的两坚持措施。三是要有目的地组织驾驶员、操作者相互进行经验交流,来提高技术水平,这是最重要的途径。四是驾驶、操作者必须要全面掌握机具的性能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2.3制定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和建立严密的监督检查制度

农机作业的加工对象是作物、种子、土壤、肥料、农药等,由于机械作业时经常出现在土地、时间以及作物等客观条件上的差异,农民必须严格按照农艺的技术要求,并制定相应的“农机作业规程”或“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以此满足一定的质量规范,制定“农机作业质量标准”有利于农机作业质量的管理和统一。通过“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对农机工作的制约,对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有一定的帮助,使得农机以及农艺都达到最高水平,以满足农业的生产需求,从而使作物达到增产增收。建立严密的监督检查和明确的奖罚制度,是执行“农机作业质量标准的有利保证”。通过建立监督条例,明确了奖罚制度,鼓励农民相互监督。对于同样的机械作业,作业质量高的就要给予奖励,当然质量不达标的要进行相应的惩罚,才能保证“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在农机作业中的真正执行,使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

3总结

农业机械质量 篇3

关键词 农业机械;生产效率;作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S232.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125

在农业生产中,机械的使用改善了过去传统人工劳作效率低下的现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及质量。而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如农业机械选用不当,农业机械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生产作业状态,作业效率较低。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及作业质量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的措施

1.1 合理选择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种类繁多,基本各个农业生产环节都拥有专门的机械设备。想要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首先,需要针对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农业机械,只有农业机械功能和实际需求匹配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而合理选用农业机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确保农业机械各方面指标达到最佳作业时的标准。以拖拉机为例,它的功率利用需要参考牵引功率、牵引力和工作速度等各个方面,只有这些方面都达到标准,才能确保拖拉机发挥最大作用。二是同种类型的农业机械还包含多种型号,不同型号之间的性能是不一样的。例如,大规模作业时,需要使用性能高、功率高的农业机械,这样才能保障生产效率。再以拖拉机为例,不同型号的性能、功率、牵引力及速度存在显著的区别。根据型号的特点,可知道什么类型的拖拉机适合什么样的作业,如链轨式拖拉机适合翻地、播种等[1]。

1.2 合理选用农业机械速度

大多数农业机械有调节速度的功能,如拖拉机中,各档的速度是不相同的。而速度是影响拖拉机生产效率的关键。使用较小档位时,拖拉机自身速度很慢,此时如果外界阻力较小,则不会对拖拉机作业产生太大影响,但如果外界阻力较大,拖拉机运行速度极低,作业效率就会随之降低。正常情况下,当阻力大、负荷大时,应该提高拖拉机的速度,进而提高作业效率。但这一操作必须在确保不会对拖拉机本身产生损害的前提下进行。过去,很多工作人员没有考虑是否会给拖拉机带来损害,只是盲目地提高速度,导致拖拉机内部零件损坏较快,减少了拖拉机的使用寿命[2]。

1.3 提高时间利用率

时间利用率,是指在农业机械生产过程中,实际纯作业时间和总体用时的比例。过去,很多工作人员没有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就发动农业机械,在使用农业机械期间受到各类因素的阻碍,导致时间利用率极低,如农业机械故障、作业道路上存在障碍等。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提高时间利用率可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系统地检修设备,确保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而是优化农业机械使用环境,降低环境因素对农业机械时间利用率的影响。如清除作业路面上的障碍,做好农业机械作业土地规划等。此外,还需要确定作业人员,分配好工作人员职责和作业任务,避免在作业过程中出现因任务、责任不明确出现的推卸责任、消极怠工现象[3]。

1.4 控制作业幅宽

作业幅宽,是指机械设备的实际作业宽度面积。当前,在农业机械生产中,容易出现漏做、重做的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控制农业机械的作业幅宽,严重降低了生产效率。而控制幅宽则可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是合理设置农业机械幅宽,使农业机械幅宽和构造幅宽一致;二是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避免各类失误操作。

2 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措施

2.1 做好对农业机械的维修、维护工作

农业机械的质量是影响作业质量的关键,如果农业机械中存在内部零件损坏或功能损坏的现象,就会给实际作业带来影响。而做好农业机械的维修、维护工作,可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质量,具体如下。一是在作业前开展质量检查工作,采用先进、科学的质量检查手段,深入了解农业机械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相应的维修工作。二是作业后对机械进行一次系统的检查。例如,作业过程中会有沙石进入到机械中,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损坏内部零构件,不仅降低农业机械功率,甚至会减少农业机械寿命。三是定期开展维护工作,查找农业机械中已经老化的零件,并进行替换;同时,及时添加、补充润滑剂,降低农业机械作业中的摩擦阻力,避免因零件受到磨损而带来的故障[4]。

2.2 不断加强工作人员技术水平

加强工作人员技术也是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有效途径。过去,由于工作人员技术不高或操作行为不规范等原因,严重降低了农业机械作业质量。工作人员技术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不能熟练使用农机设备;二是没有建立系统的行为规范;三是工作人员消极怠工、粗心马虎等。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是完善用人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录用标准。在面试过程中,不仅需要考察专业技术这一方面,还需要观察工作态度及职业素质,同时提高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薪资待遇,吸引并留住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二是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制定系统的、长期的培训计划。优化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内容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针对新型农业机械及时开展普及教育工作,提高员工对该机械设备的掌握程度。三是制定全面的行为规范,保证工作人员各项操作都符合相关标准[5]。

2.3 做好对农业机械的监督工作

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还可以通过做好监督工作来实现。具体可从以下两点出发。第一,监督工作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作业标准。根据农业机械的种类和功能,以及适用的加强对象,来设定不同的标准规范。例如,在农田灌溉中,要考虑农业机械作业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是否符合节约用水这一理念;同时,要建立农业机械的使用标准,使各项操作有章可循,并以此作为约束,杜绝损害农业机械的行为。第二,做好监督工作。一方面,加强外界监督。例如,在企业中建立专门负责监督的职能部门,对公共使用的农业机械,则需要加设农业机械使用监督岗位,并引导群众相互监督;同时,制定完善的监督机制,并不断贯彻落实,提高监督工作的执行力,确保对农业机械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改正,既要避免农业机械损坏,又要保证农业机械作业质量[6]。

3 结语

在选用农业机械的过程中,要结合农业机械的种类及型号,并考虑实际作业需求,选择最为合理的农业机械,并不断提高时间利用率,控制农业机械速度及幅宽,从而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此外,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检查和维护,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做好监督工作;对农业机械使用进行实时监督,避免农业机械损坏,从而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质量。

参考文献

[1]田海军,曹继发.浅谈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及其作业质量的措施[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7,29(19):103-104.

[2]季金友.提高山区农业机械生产效率的措施[J].农技服务,2011,28(3):390.

[3]于木林.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的具体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4(7):206.

[4]王立才.探讨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及其作业质量的措施[J].湖南农机,2014,29(3):243.

[5]马桂福.浅谈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及其作业质量的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4(40):32.

[6]王连才,张巧玲.浅谈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及其作业质量的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3(18):153.

如何提高农业机械的维修质量 篇4

一、不盲目换件

对于零件损坏现象不明显的故障, 有的采取盲目换件的办法, 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换了, 不但原有故障没有排除, 还引发新的问题产生。这一方面是判断故障原因的错误;另一方面是盲目换件, 技术状态正常的零件被换掉, 有故障的零、部件仍在继续工作。在更换零件过程中又带来一些装配、调整方面的问题, 这就更使问题复杂化了。拖拉机是一个有机的、活动的整体, 发现故障时并不是一种因素, 而是好几个不太明显的因素综合而成。解决一种因素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盲目的试换零件更是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冷静下来, 结合拖拉机的构造原理、性能, 对可能发生故障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逐项进行必要的检查调整, 逐项消除可能因素, 有的放矢直至最终排除故障。

既有故障存在, 就一定有造成故障的原因, 这是毫无疑义的, 在动手解决问题时, 只要动脑思考, 积累经验教训, 任何故障总是能够排除的。

二、要有辨别伪劣农机配件的能力

目前, 有些配件生产厂家只顾赚钱, 而不顾用户利益, 采用劣质原材料和不按工艺要求生产配件, 使零件无论从强度上还是从精度上都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 为了防止用上劣质配件, 必须对购买的配件加以检查。

三、注意科学拆装

(1) 在维修中必须清洁。如修理场地、拆卸工具、装配零件都要保持清洁。拆装时, 必须运用专用拆装工具。运用专门拆装工具不仅能加快修理进度, 而且能保证维修质量。不得用锤子打、扁铲剃、刮刀削等缺乏科学性的维修方法, 不得用粗暴和不规范的作业方式。

(2) 对拆下零件必须检查鉴定。对拆下零件经清洗后仔细检查, 重要零件要用精密量具检验, 确定是更换还是继续使用。如对于喷油泵和喷油器, 要用油泵试验台和喷油器试验器进行调校;如对于产生变形的零件, 要予以检查校正。

(3) 对于配对的零件必须成对更换, 否则影响装配质量。

(4) 发动机零件装配前要求彻底清洗缸体及所有零部件, 彻底清除机件上的油垢、积碳和结胶, 疏通并清洗缸体、曲轴、连杆、缸盖的内部油道, 再通入压缩空气, 将油道吹净。将附着有水垢的缸体与缸盖水道在温度为60~80℃、浓度为3%~5%的磷酸三钠溶液中浸泡, 待水垢疏松后, 用压力水流冲洗干净。

(5) 装配时要使配合件有适合的间隙, 保证零件间相互位置关系。若配合件间隙过大, 工作时冲击负荷增大, 会产生或增大运转噪声和敲击声, 润滑油外漏, 缩短使用寿命;若配合件间隙过小, 旋转阻力会增大, 工作时, 润滑油膜不易形成, 配合件受热膨胀后, 引起烧结或卡死。

(6) 装配时要注意零配件的装配记号和安装顺序, 不能装反或漏装。如齿轮室的正时齿轮齿牙与记号要正确;连杆大端与连杆盖应按编号装在同侧;气缸盖的螺栓 (螺母) 拧紧, 要按说明书规定的顺序进行。

(7) 旋转件要平衡。发动机的主要旋转件如曲轴、飞轮与离合器总成等应进行动、静平衡试验, 不平衡量决不能超出规定范围。装有曲轴扭转减震器的发动机, 皮带盘一般不要用普通品代替。若曲轴扭转减震器损坏, 又无新件供应, 必须用普通品代替时, 应对代用的普通皮带盘作平衡试验, 确保平衡。

四、要改变传统的维修方式

机械产品质量鉴定 篇5

一、2011年农机试验鉴定工作计划

(一)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化又好快发展的意见,推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程新进展

1、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落实全国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精神,按照《农机化促进法》、《自治区农机促进条例》和《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意见》要求,认真实施法律法规,做好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

2、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配合农牧业主管部门做好《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机械推广鉴定种类指南》;按照《办法》的规定和《指南》的范围,继续开展并做好部级、自治区级推广鉴定工作。

3、2011年要按照农牧业机械推广鉴定有效期内证后监督实施方案,确定监督的产品种类,积极做好自治区农牧业机械推广鉴定的证后监督工作,保证推广鉴定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积极配合农机鉴定总站做好农业机械的选型试验、质量跟踪调查、安全普查等各项工作,为农机质量把好关。

5、按照自治区支持推广目录的管理办法的规定,认真做好《2010~2012自治区支持推广的农牧业机械产品目录》调整补充工作,制定2012年补充目录申报条件的规定,认真做好受理、登记、汇总、审查等相关工作,鉴定材料《机械产品质量鉴定》。

6、积极争取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和建设农牧业机械试验检测基地,逐步推行以集中试验、选型为主的鉴定模式,更好地为支持推广目录把好关。

(二)做好农牧机质量监督管理,依法开展农牧机质量调查

1、继续开展农牧机产品的质量监督工作,积极争取并完成国家质检总局、自治区技术监督局和自治区工商局下达的国家抽查、自治区抽查和市场检查任务。更好的掌握和更新农牧业机械生产企业、经销市场的质量状况和信息,为行业发展做好服务。

2、继续加强自治区农牧业监督投诉体系建设,加强系统合作,组织召开全区投诉站长会议。一是贯彻落实《农业机械投诉监督管理办法》,依法规范,及时、高效、公正处理农牧机产品投诉事件;二是总结交流上的工作,学习工作突出的投诉站的先进经验。

3、结合农资市场治理整顿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农牧机产品的治理整顿和打假查劣,为净化农牧机市场服务。

4、配合主管部门组织召开2010自治区质量调查质量分析会,公布2010年农牧业机械质量调查结果,配合自治区农机主管部门做好2010年质量调查后处理工作,有效发挥质量调查、保障督导的作用。

5、在认真总结2010年质量调查工作经验、方法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2011年质量调查建议,制订2011年质量调查方案,组织质量调查员培训学习,严格按照《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有效开展2011年自治区质量调查工作。

农业机械质量 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27

农业机械化,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使用机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于利用资源、抗御自然灾害、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增加单产与总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以及对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和缩小工农差别,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体现的是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业机械化可以协助农民来完成日常生产作业,并减少农民的劳动量,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其代表农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农业机械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当前的困境提出看法和建议。

1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农业机械化程度小以及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缺乏等。

1.1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设备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已经取得了重大发展,且种类不断增多,质量也不断提高。但是农业机械的设备结构却不尽合理,小型机械较多,大中型机械较少;动力类机械多,配套的机械少;种植机械较多,加工类机械较少;粮食生产机械多,其他作物生产机械少。

1.2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农业机械在生产中应用及耕种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较高,但收获环节机械偏少。在东部和发达城市郊区的机械化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偏远地区机械化发展水平较低。

1.3农业机械化程度小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生产规模小,社会组织程度低导致农民生产收入增长比较慢,因此购买能力较低。同时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能及时缓解农民的购买压力,使农民很难购置大型生产农机装备,从而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

1.4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缺乏

在农业机械化蓬勃发展的大形势下,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更注重综合型的农业机械化人才。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要想让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遇到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建全机械化发展服务体系;三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加大农机化发展步伐;四是为顺利开展农业机械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1建立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建立长效机制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购买能力的问题。由于收入低,资金积累少,很难有资金去购买机器,这就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放宽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农民购买力的问题;强化农机发展模式。农业机械是一种工具,可以减轻农民工作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农民购买机械不仅是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也是增加收入的手段。

2.2加强机械化发展的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要创新服务模式,发展市场资源配置,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鼓励农民共同使用农业机械,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促进农业机械销售、生产作业和维修等服务上台阶。

2.3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加大农机化发展步伐

致力于农业机械科技水平的提高,大力研发新型复合型农业机械,与各大农业高校、农机科研院所及农机生产企业等密切联系,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

2.4致力于农机化专业人才培养,为顺利开展农业机械化夯实基础

人才在各个领域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机化发展中不可缺少。我国大部分农机人才的知识体系更新不及时,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农机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机事业,首先要储备专业人才,以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高需求,同时要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的人才配置加以改善,让更多高校学生学习农业机械化相关知识,以备人才投入;要加强现有农机工程发展人才的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进行农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农业要快速高质量的发展,这个发展的基础就是农业机械化发展。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机械化必然代替原始手工走进农业生产,并带动农业生产向更加经济合理的方向迈进。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科学技术含量,融入更多科技知识到农业机械中,是我国农业机械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吕倩殊.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3).

[2] 胡清华.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08).

[3] 魏玉忠.浅谈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4).

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典型模式探讨 篇7

1 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则

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则从内容和形式2个方面来体现。标准内容要满足符合法律法规政策、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等基本要求;标准形式应准确、简明地表达标准的内容。标准的内容是核心, 而其形式则是正确表达、避免歧义的必要手段。国家标准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和GB/T 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分别对标准形式和内容做出了规定。编写农业机械化标准也应遵循其基本原则,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一般性要求。标准规定的条款应明确而无歧义, 并应满足内容完整、清楚准确且相互协调、充分考虑最新技术水平、为未来技术发展提供框架和能被专业人员所理解的要求。

(2) 统一性要求。统一性是标准编写及表达方式的基本要求, 包括结构统一、文体统一和术语统一。

(3) 协调性要求。统一性针对的是标准内部或一系列标准内部, 而协调性是针对标准之间的, 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所有标准的整体协调”。各标准间应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4) 适用性要求。标准的内容应便于实施, 充分考虑条款的可操作性。同时, 标准的内容应易于被引用。

2 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特性分析

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是对农业机械完成某项作业时应符合的质量要求所作的技术规定。满足农艺要求和作业质量标准是推行标准化作业的依据, 同时也是维护农业机械所有者、使用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农业机械、操作者和作业条件是影响作业质量的主要因素。评价作业质量不是单纯对机器质量性能的评价, 而是对3种因素综合运用效果的检验。农机作业也可以理解为向用户提供的服务类产品, 作业质量即服务类产品的质量。

对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评价, 是从使用角度对农业机械产品性能和质量进行的评价。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和农机产品标准在结构和内容上有相似之处, 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制约。而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具有2个主要特性, 一是作业质量标准的标准化对象没有新机和旧机的限制, 这是其区别于产品标准的显著特征。二是作业质量标准更注重考查实际运用中机具的适应性, 是对作业结果的评价。不同机具状态、不同作业条件及不同机手操作下, 其作业质量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评价机具状态的稳定性, 考虑机器性能指标对应的作业条件, 以及机器对多种作业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机器操作简便性和容错能力等。

3 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典型模式设计

3.1 标准名称与结构编排

标准名称是标准的高度概括, 也是标准结构的集中体现, 还是标准使用、收集和检索的主要依据。标准名称直接反映标准化对应的范围和特征, 也直接关系到标准信息的传播效果。现行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 分别以产品名称和机械化作业环节为主体要素命名。前者标准化对象单一、标准规定简洁, 易操作, 故推荐采用。标准名称由主体要素和补充要素组成。主体要素为机具名称, 补充要素为“作业质量”;机具所属的专业领域跨行业时, 补充要素为“农用作业质量”。如《秸秆还田机作业质量》、《农用挖掘机作业质量》。

标准的编排是标准的表现形式, 标准编排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标准版面的美观, 而且直接影响到标准的使用效果, 编排质量好的标准将会方便标准使用者。因此, 对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的一般构成和标准要素的编排做出明确规定, 应将作业质量要求、检测方法和检验规则作为必备的规范性技术要素独立编章。

3.2 作业条件和质量指标

作业条件是满足作业质量指标的先决条件, 应当将作业条件和作业质量指标关联考虑。机具性能指标对作业条件的敏感程度不同也反映了机具的适应性。如耕作机具对不同类型土壤的适应性;拖拉机对地形、海拔高度的适应性;收获机具对不同作物品种及含水率、行距及土壤结构的适应性等。作业条件的确定涉及工程技术措施与生物技术措施的结合, 影响因素多, 情况复杂, 获取相关数据需要长期积累。此外, 规定作业条件时, 应参考相应国家和行业标准中的试验条件规定, 并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实际, 对机具的适应性问题也要进行有针对性分析。

作业质量指标是机具性能指标在作业中的体现, 也是标准的核心部分。作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机械性能、使用技术状态、作业条件和操作因素4个方面。质量指标与影响因素的关联性有以下3个方面。

(1) 基本由机械性能决定的 (如播种的均匀度等) 。作业中波动变化小 (a类) , 属于功能性关联项目。

(2) 与技术调整有关的 (如播种量、行距等) 。调整后波动变化小 (b类) ;属于功能性和操作性关联项目。

(3) 与操作因素关系较大的 (如行走的直线性、相邻行程的衔接行距, 漏作业等) 。作业中波动变大 (c类) , 属于操作性关联项目。

为降低各种作业质量标准之间的差异, 作业质量指标应根据农业生产对该项机械化作业技术要求和机具功能确定, 并应完整;与作业质量无关的项目不列入评定范围, 如安全防护要求;项目名称尽可能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的项目名称一致;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无相应规定时, 可视需要自行设定检测项目, 其名称应力求规范, 不致产生歧义, 并尽可能与行业通用表述一致。作业质量指标应能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客观的试验检测和判定, 并便于现场确定。

3.3 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是获取数据, 进行质量评价的手段。作业条件和质量指标项目都应有对应的检测方法。对定量指标可规定试验方法 (如正常作业试验法、演示作业试验法或模拟作业试验法) 和计算方法, 对定性指标可规定观察法或评分法。检测方法中应对试验准备、检测时机、测区和测点的确定、检测程序、操作要求、计算公式及数据处理等内容做出规定。各检测项目对应的检测方法的表述顺序应按检测流程编排。

根据检测项目是否可复现等特性, 确定检测时机。检测一般应在作业地块现场正常作业时进行。检测应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 规定均匀多点检测, 一般可采用5点法或作业行程中的多点检测法;对不可复现或作业后难于检测的项目, 可采用演示作业试验法或模拟作业试验法进行检测。

3.4 检验规则

检验规则对单项判定规则和综合判定规则作出规定。在单项判定规则中对作业质量考核项目 (需要时) 和检测项目的不合格分类作出规定。根据对作业质量的影响程度, 将检测项目分为A、B两类。各检测项目对作业质量的影响程度差异不大时, 检测项目同为一类 (全部为A类或全部为B类) 。在单项合格判定的基础上, 进行综合判定, 内容应包括作业质量合格判定的条件和判定结论的表述。

4 结语

浅谈如何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 篇8

要想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 必须选择合适的农业机械。一是合理选择机型。选择农业机械, 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地块大小、土壤结构、作物品种、作业种类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考量, 尽量满足上述各种条件。二是合理选择配套机具。选择配套机具, 要根据作业种类、作物品种、主机功率等方面进行考量。应确保主机的功率既能满足配套机具的要求, 又不能大马拉小车造成不必要的功率浪费。三是合理选择经销商及品牌农机具。主要应选择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机具, 而且是农机推广部门定型的产品, 经销商有经营资质, 产品有正规的“三包”凭证, 一定要选择售后服务有保障的产品。

2 农机具的技术状态保持良好

要想发挥农业机械的最大效用, 必须使农业机械经常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只有技术状态较好的农业机械, 才能在农业生产中保证农业机械作业质量。如何才能保证农业机械技术状态良好,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操作规程符合要求。在新的农业机械投入使用前, 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了解机械的构造及操作规程, 还要进行必要的机械磨合, 再投入正常作业。二是进行合理的保养。任何机械都离不开保养, 应根据不同机械的保养要求, 及时进行保养维护, 该换油的换油, 该清洗的清洗, 这样才能保证机械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三是在每次使用前都要做好检修工作。在作业前, 要对农业机械进行必要的检查, 及时排除农业机械的故障及安全生产隐患。

3 提高农机具驾驶及操作人员的素质

农机具驾驶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机械作业质量, 因此, 必须努力提高农机具驾驶操作人员素质, 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技能培训。要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 特别是对新型农业机械更要加大培训力度, 使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及时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二是开展经验交流。组织广大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进行经验交流,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经常性开展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的复训。农机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阳光工程培训政策, 结合农机具检修工作开展复训工作, 使广大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及时更新知识, 掌握新技术的正确操作及运用方法, 努力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质量。

4 规范农机作业质量和加强监督管理

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农民使用农业的积极性, 更影响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 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根据农作物品种、农艺要求、客观条件等因素, 研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作业流程和作业质量规范的标准。要通过试验、示范, 大力推广农业机械作业流程和作业质量规范标准, 使广大农民接受和认可。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还要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农业机械的作业质量达到标准。

5 加强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连续多年实施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 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没有跟上农机化发展的步伐, 导致许多农民盲目购机、不规范用机、不合理护机和修机, 既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又存在极大的农机安全生产隐患, 且对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影响较大。因此, 加强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摆上重要日程。

5.1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机化政策扶持体系

各级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机化政策扶持, 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引导、个人投资为主体、其他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机化投入机制, 积极支持广大农民购买使用先进农业机械, 把农机购置补贴等农机化项目资金多向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 向更加先进适用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倾斜, 确保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提高。

5.2 建立和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要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积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参与社会公益性服务, 使农机专业合作社逐步成为延伸农机化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积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租用、入股、托管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 扩大农业机械化作业规模, 用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替代落后的小型农业机械, 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率, 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 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质量。

5.3 建立健全基层农机服务体系

国家设立的基层农机化服务机构直接面向农村、服务于农民, 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监理等工作, 是农机部门与农民直接打交道的机构。因此, 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要配好配齐专业技术人员, 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 加强人员管理和业务培训, 努力增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他的服务能力。

5.4 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 我国多数农机维修主要依靠自修和农村维修网点, 农业机械维修水平无法满足现实需要, 必须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各地可根据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要, 在条件较好的乡镇建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或农机“4S”店, 确保一些大型农机具及时得到保养和维修, 逐步解决农机维修难的问题。

5.5 加强农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农机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农机化信息宣传服务。基层农机管理服务部门要向社会提供多层次的政策、技术、信息宣传服务。广大农民可以通过农机信息服务获得更多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信息, 也可以通过农机信息服务获得专业技术知识、了解农业机械化作业市场需求、市场行情、油料供应、维修服务等重要信息。因此, 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要重视农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 努力营造农机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大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力度 篇9

《意见》指出, 当前, 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中级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农机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发展领域不断拓宽, 发展机制不断完善, 农机农艺更加协调的阶段;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由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转变, 机械化生产方式由原来的次要地位转化为主导地位的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要注重量的增长, 更要关注质的提高。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新发展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 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业机械化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 是促进农业机械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按照农业部的要求, 全面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不但要贯彻落实法律法规, 完善质量管理手段, 健全质量标准体系, 而且要进一步规范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 抓好主要作物、重点产品、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质量, 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 从而开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新局面。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任务, 农业部要求各级农业、农机部门树立和强化法制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并从以下七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力度:一是认真实施法律法规;二是加快完善标准体系;三是强化农机试验鉴定;四是依法组织质量调查;五是高度重视投诉监督;六是加大机具推广力度;七是大力开展教育培训。

我国农业机械化质量状况分析 篇10

一、产品质量状况稳定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产品涵盖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植保机械等14大类、95小类、约3000多种农机产品, 作业用途覆盖农业生产中的耕、种、收和农产品加工等所有环节。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 影响到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产品质量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基础, 决定着其它方面的质量, 没有好的产品质量, 就没有好的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对产品质量的评价是对农业机械满足农业生产技术要求的综合评价, 涵盖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状况等内容。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政策的实施, 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引进, 以及农机化管理部门监管力度的逐步加大, 我国农机产品质量水平总体稳定, 并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

1. 农民对补贴机具产品质量认可度较高

近两年农业部连续开展了补贴机具质量保障督导工作。督导范围共涵盖了11个省、区, 39家农机生产企业, 78家农机经销商和281个农机用户, 对农业机械的生产、销售、使用和维修等环节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从督导情况来看, 农民对补贴机具的认可度明显高于非补贴机具, 补贴机具质量满意度总体较高。

对产品质量很满意的比例高于50%, 满意的比例高于30%。其中2009年补贴机具质量保障督导显示, 农民对产品质量很满意的占53.0%, 满意的占37.0%, 一般的占10.0%。2010年督导数据显示, 很满意的占53.0%, 满意的占36.0%, 一般的占11.0%。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环境气候、农作物作业要求和农艺方式千差万别, 此外农业机械往往在艰苦的野外环境进行作业, 对农业机械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农业机械产品质量在注重产品性能的同时, 更应注重适应性、可靠性和安全性。2011年对123名补贴机具用户进行了“满意度”调查。调查数据显示, 用户对补贴机具产品质量的满意度为85.63。在具体的分项中, 用户对产品性能的满意度为85.35, 对可靠性的满意度为84.07, 对适用性的满意度为86.21, 对安全性的满意度为86.88。

由此可见, 农民对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认可度较高, 表明农民购买的农业机械能够适应当地农业生产的需求, 没有出现严重的质量安全事件。产品性能基本达到用户的期望值, 机具的各项性能指标、工作效率达到作业要求。相比较来看, 农户对产品可靠性满意度最低, 说明机具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故障, 影响作业效率, 机具的持续工作能力有待加强, 无故障工作时间需要提高。

2. 质量调查、质量抽查显示产品质量状况总体稳定

近几年, 农业部根据农业机械使用者的投诉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组织了对在用的特定种类农业机械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状况的质量调查。质量调查通过采取调查和试验相结合的工作方式, 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产品实际运用中的技术性能指标、可靠性指标、适用性情况、三包服务质量、零配件质量及机手素质等内容。

2009-2010年农业部相继对油菜收获机、玉米收获机、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马铃薯种植机进行了质量调查, 重点调查了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等状况。质量调查显示, 不同类别农业机械农民认可程度不同, 且差异较大, 但综合评价总体较好。满意度最高的为100马力以上拖拉机, 为86.45;满意度最低的是玉米收获机, 为75.63。

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脱粒机、植物保护机械、铡草机等6种机具进行了监督抽查, 抽查合格率高于82.0%, 抽查结果较好。

数据来源: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公告

3. 农机质量投诉逐渐上升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部、省、市、县四级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 通过开展投诉监督工作, 既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掌握了在用机具的质量状况。2009至2011年, 全国各级投诉机构共受理投诉5632件, 累计为农民挽回损失5454万元。其中2009年全国农机质量投诉数量1733件, 2010年为1453件, 2011年为2466件, 农机质量投诉数量呈现上升态势, 一方面与农机产品数量逐年增加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农民的维权意识逐步增强, 问题反馈渠道进一步健全, 能够更广范围地获取农民对质量方面的诉求有关。与此同时, 我国补贴机具数量由2009年的343万台增长到2011年的564万台, 增长了64.4%, 增幅巨大。利用三包期内的农业机械数量与每年的投诉受理总数进行百万台农机投诉率分析, 2009-2011年百万台农机投诉率分别为136.14、242.57和211.77, 显示每一百万台 (套) 农机具中出现投诉情况的农机具所占比率的变化相对平稳。在补贴机具数量出现大幅增加的同时, 农机投诉数量并未随之出现急剧的扩增, 且百万台农机投诉率变化较为平稳, 也反映出当前我国在用的三包期内的农机产品质量总体上稳定的状况。

二、作业质量与服务质量满意度较高

农机作业质量是作业标准、农艺要求、操作技能、机具状况等要素在生产中的优化组合, 反映的是农业机械使用的最终效果。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好坏, 都要通过作业质量来检验, 它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重要体现。

1. 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健全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标准体系, 是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措施。目前, 农业部共发布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34个, 基本覆盖了主要粮食作物, 同时对部分经济作物、畜牧类产品的生产作业质量明确了具体的标准要求。作业质量的发布为农机经营者实现标准化田间作业提供了参考依据, 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措施的有效融合。

2. 作业质量水平总体较好

农机作业质量的好坏, 判定的主体为农民。农民群众对农机手作业质量的好坏和农机产品能否较好的满足作业质量的要求有直接发言权。

从2008年开始, 农业部通过农业机械质量调查、补贴机具质量督导等工作, 对农民进行了作业质量方面的调查。调查显示目前在用的农业机械能够满足农民对作业质量的要求, 满意度均为80%以上。

针对不同类别的农业机械开展的作业质量调查显示, 机具的作业质量满意度差异较大。技术较成熟、使用面广的机具作业质量满意度较高, 而新推广的技术成熟度不很高的机具满意度较低。如2010年开展的10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质量调查显示, 用户的作业质量满意度为86.14, 同年度的马铃薯种植机质量调查显示, 用户的作业质量满意度相对较低, 为76.5。

3. 服务质量水平总体满意

农机服务质量贯穿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全过程, 具有更为宽泛的内涵, 是管理服务在提高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上的综合体现, 对发挥农业机械化质量综合效益起着关键作用。目前, 农民对于农机服务质量的反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机管理部门的政策宣传和培训工作;二是部分农机企业和销售商的售后服务质量;三是农户对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作业水平和服务态度的满意度。

农机手培训比例逐年提高。随着我国农业机械阳光工程的逐步推进, 农机手的培训比例逐年提高, 2010年数据显示, 参加过培训的农机手比例占88.8%, 其中参加过农机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占67.6%。通过培训, 增加了农机手的农业机械化专业知识, 也提高了机手的操纵技能。

2009-2011年质量保障督导发现农民对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分别为86.0%、88.0%和81.33%。质量调查数据显示, 对100马力以上拖拉机的服务满意度为83.85, 对马铃薯种植和收获机械的服务满意度为75.1, 均处于较满意以上水平。

三、维修质量基本满足需求, 仍需进一步提高

农机维修质量涉及维修网络建设、维修设备状况、配件质量、维修技能等内容, 是指维修后的农业机械满足其修理技术要求的程度。维修质量既与产品质量直接相关, 又影响农机作业质量和维修后的技术状态, 它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重要保障。

⒈维修能力建设工作全面推进

一是专业维修网点建设加快。目前我国的农机维修服务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全国拥有近22万个农机维修厂和维修网点, 其中一级维修点1590个, 二级维修点8181个, 三级维修点11.2万个, 专项维修点8.4万。二是企业维修能力逐步提高。2010年农业部对41家大中型拖拉机的生产企业维修能力进行了评价, 评价结果为5A级的企业有2家, 4A级的企业有3家, 3A级的企业有10家, 2A级的企业有10家, 1A级的企业有10家。

⒉用户对维修质量基本认可

近三年的督导数据显示, 农户对维修质量满意的比例在80%以上, 认为企业的售后服务质量总体较好。但是由于不同地域间农机化质量发展程度不同, 农机手的知识、经验不同, 对维修质量满意程度的判定标准相差较大, 造成用户对维修质量满意度情况变化较大。

⒊维修网点内部质量管理能力急需加强

上一篇:中学评课下一篇:做好每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