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

2024-07-20

海南儋州(精选八篇)

海南儋州 篇1

1 材料和方法

儋州地区稻作一年两熟, 即双季早稻和双季晚稻, 测试水稻品种是Ⅱ优-128。水稻从播种到成熟期的生长状况和产量因素资料来自儋州农业气象观测站农业气象观测资料, 同期气象要素资料来自儋州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定点观测地段晚稻品种为全是普遍种植的Ⅱ优-128。采用对比分析方法, 根据2011年定点观测地段晚稻产量因素和平行观测气象资料, 分析气象条件对晚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关系, 从而得出晚稻减产的气象因素。

2 结果与分析

2.1 晚稻生长期间农业气象条件及产量因素概述

2011年儋州市晚稻生长期间, 没有出现高温、干旱和病虫害等农业气象灾害, 但热带气旋影响较严重, 晚稻期间有3个。晚稻观测地段从7月12日播种到11月10日成熟, 历时121 d。全生育期累计积温为3166.8℃, 比上年积温少36.1℃, 平均气温为26.0℃, 比历年同期偏高0.6℃, 2011年7月上旬至11月上旬各旬平均气温分布演变趋势见 (图1) ;全生育期的日照时数为651.8 h, 比上年偏少82.1 h, 比历年同期偏少16%, 2011年7月上旬至11月上旬各旬日照分布演变趋势见 (图2) ;全生育期的降雨量为1871.4 mm, 比上年偏多244.1mm, 比历年同期偏多59%, 2011年7月上旬至11月上旬各旬降水演变趋势见 (图3) 。总体来说, 农业气候年属差年景, 农业气象观测地段实收面积788.9 m2, 总产270 kg, 比多年平均值偏少41%, 理论产量442.75 g/m2, 比多年平均值偏少31%, 有效穗数为242串/m2, 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3%, 穗粒数为124.4粒, 接近多年平均值、空壳率为19%, 比多年平均值高1%、秕谷率为13%, 比多年平均值高3%、千粒重为22.73 g, 比多年平均值偏少6%。观测地段与上年比减产10%, 是近10年来减产年份最严重的1年。

2.2 晚稻各生育期的气象条件分析

2.2.1 营养成长期

从7月中旬开始到9月上旬, 水稻处于营养生长时期 (播种到拔节期) 。晚稻于7月中旬开始播种, 下旬依次进入三叶、移栽、返青期。秧苗期以少云间多云天气为主, 月平均气温为28.5℃, 比历年同期偏高0.7℃, 播种期间气温条件有利, 水稻出苗整齐, 生长发育好。总日照为220.8 h, 比历年同期偏少3%, 其中中旬日照为42.4 h, 仅占了总日照的19%, 日照虽少, 但各旬平均气温高, 水稻出苗不受影响。总降雨量为232.2 mm, 比历年同期偏少13%, 其中中旬降雨量仅占总雨量的5%, 而下旬降雨量占了总雨量的79%, 此时正是水稻进入三叶、移栽、返青期。下旬降雨量多主要是7月29日至30日受第8号强热带风暴“洛坦”影响, 儋州西北部地区有暴雨, 其余地区大暴雨, 15个乡镇受灾, 粮食作物受灾面积771 hm2, 有3个自动站降水量达200 mm以上, 分别出现在长坡、西华和八一农场。这些地方稻苗因刚移栽, 被雨水冲刷、倒伏, 倒伏面积占总面积的20%, 对后期产量造成很大影响;观测地段过程降水量为118.7 mm, 但水稻影响不大, 因为水稻应经返青, 稻根深稳。8月上旬, 水稻进入分蘖期, 此期旬平均气温为27.3℃, 月平均气温为27.6℃, 比历年同期偏高0.5℃;月日照为230.8 h, 比历年同期偏多18%;月降水量为287.0 mm, 与历年持平。总体来说, 分蘖期旬平均气温在23~30℃时, 利于水稻分蘖, 加上日照充足, 雨水合适, 水稻分蘖速度快, 8月6日为分蘖始期, 8日达到普遍期。8月中旬到下旬雨日多, 分蘖速度慢, 降水量为110.2 mm, 8月23日才达到有效分蘖终止期。9月上旬水稻进入拔节期, 拔节期旬平均气温为27.5℃, 日照为71.7 h, 降水量为89.8 mm, 有利水稻拔节, 9月4日拔节始期, 6日达到拔节普遍期。

2.2.2 孕穗期

水稻是喜温作物, 适宜幼穗分化的温度在30℃左右, 随着日照时数增加, 气温日较差增大, 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 使每穗总粒数增加[13,14]。孕穗期是水稻生长中最旺盛、生长最快、吸收水分和养分最多, 光合作用最强的时期。9月下旬, 水稻开始进入孕穗期, 此期的平均气温为24.8℃, 比历年同期偏低0.6℃, 日照为17.2 h, 每天日照为1.72 h, 仅占月日照的12%, 比历年同期偏少74%。9月29日至30日, 受“纳沙”影响, 全市普降大暴雨, 部分地区有特大暴雨, 有15个自动站降水量在250 mm以上, 过程最大降水量出现在西庆农场362.2 mm, 陆地风力9~10级, 阵风11级。儋州地区水稻受灾5333.3 hm2, 主要分布在那大、南丰、王五、中和、东成、新州等乡镇。观测地段日最大降水量为252.4mm, 过程降水量为337.9 mm, 月降水量为668.3mm, 比历年同期偏多280%。综上所述, 孕穗期气象条件差, 旬平均气温低, 日照少, 降水量偏多, 水稻受淹, 植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受阻, 有氧呼吸少, 加上强风造成水稻摆动, 使其茎叶擦伤, 剑叶破裂, 茎杆少量被折断, 水稻倒伏, 水稻生长状况从一类苗转评为三类苗, 幼穗分化不利, 导致水稻减产。

2.2.3 抽穗扬花期

水稻孕穗后至10月上、中旬, 晚稻普遍进入抽穗扬花期。月平均气温为24.6℃, 比历年同期偏高0.5℃, 抽穗扬花期的平均气温为24.6℃, 而抽穗开花的最适宜温度为30~35℃, 低于20℃则不能正常受精结实。显然气温条件不利于水稻花粉充实。10月日照为131.9 h, 比历年同期偏少16%, 其中上旬日照为10.7 h, 仅占月日照的8%, 可见光合作用少, 不利于水稻授粉受精, 充实。水稻开花应以晴暖而有微风的天气最好, 阴雨、低温、大风、洪涝天气对开花授粉不利, 会形成较多的不实率。10月3日至5日受“尼格”影响, 儋州市出现大范围强降水, 降水量达50~100 mm的观测站点有18个, 陆地风力5~7级, 阵风8级, 致使农作物受灾面积1187 hm2。接着7日和14日出现暴雨, 雨量分别为63.5 mm和76.8 mm, 而且从9月29日起到10月15日连续降水, 降水量达845.3 mm, 降水强度大, 水稻生长发育受阻, 严重影响水稻开花授粉。此时花粉处于充实成熟期, 在过湿状况下, 花粉发芽受害, 降低了受精作用。一次枝梗数为10.5个, 比历年平均值偏少13%。

2.2.4 灌浆成熟期

水稻开花授粉后, 子房开始膨大即进入灌浆成熟期。水稻的成熟依外部形态和内含物的状况不同, 分为乳熟期和完熟期。10月下旬水稻进入乳熟期, 此期平均气温为24.5℃, 比历年同期偏高1.4℃, 日照为75.5 h, 比历年同期偏多25%, 降雨量为3.7 mm, 比历年同期偏少96%, 因前期降雨量多, 此期降水量少正合适水稻生长。乳熟期有效茎为233茎/m2, 比历年平均值偏少26%。10月下旬水稻乳熟后到11月上旬, 水稻进入成熟期。成熟期的适宜温度为25~30℃, 但上旬平均温度为23.1℃, 温度有些低, 不利于水稻灌浆。上旬日照为24.0 h, 平均每天仅为2.4 h, 明显光照不足, 不利于有机物质的制造和积累。上旬降水量为172.8 mm, 其中11月8日出现大暴雨, 日雨量达123.4 mm, 此时水稻已接近成熟, 遇到暴雨天气不利于水稻生长发育成为不实粒, 使千粒重不高, 从而降低产量。总体来说, 光、温、水气象条件对水稻灌浆成熟不利, 此期是决定水稻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期, 但气温日较差小, 日照不足, 降水偏多, 影响籽粒不饱满, 降低产量和质量。穗粒数为124.4粒/串, 千粒重为22.73 g, 比历年平均值偏低6%。

3 结论

2011年晚稻全生育期总降雨量比历年同期偏多59%, 主要是由3个热带气旋和3次非台暴雨引起的暴雨到特大暴雨。尤其是9月下旬孕穗期起到10月中旬抽穗开花期, 分别受到强台风“纳沙”、热带风暴“尼格”和非台暴雨影响, 出现洪涝, 水稻受淹, 对晚稻幼穗分化不利, 抽穗开花授粉严重受影响, 花粉发芽受害, 降低了受精作用。灌浆成熟期受到非台暴雨影响, 气温低, 日照不足, 降水偏多, 影响籽粒不饱满, 千粒重低, 致使晚稻减产。根据近10年 (2001~2010年) 产量资料分析, 晚稻生长期间没有受到干旱天气影响, 但受热带气旋影响的有7年 (2001、2003、2005、2006、2007、2008、2009) , 7年都减产;受非台暴雨影响的有2年 (2004、2010) , 2年都减产。没有受到台风和暴雨天气影响的有1年 (2002) , 当年晚稻增产。在这10年中, 从7~11月, 9月份热带气旋影响最多, 7~8月次之, 而9月和10月的影响力最大, 此时正是晚稻幼穗分化到抽穗开花期, 是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因此建议晚稻在以后的生产中, 为了减少由单纯不利天气条件造成的水稻减产, 播种期应尽量安排在6月中旬前, 那么孕穗和抽穗开花期就提前到9月上旬前, 避开热带气旋带来的大风暴雨灾害。

海南儋州 篇2

实施方案

目录

一、发展现状........................................................1

(一)基本情况..................................................1

(二)园区公司股权重组..........................................2

二、存在问题........................................................3

(一)园区规划和定位需进一步调整................................3

(二)政府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3

(三)园区管委会职能还需进一步明确..............................4

(四)入驻企业运营机制不畅......................................4

(五)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4

三、发展思路........................................................4

四、总体目标........................................................5

五、实施计划........................................................6

(一)明确园区发展方向..........................................7

(二)理顺园区管理体系.........................................11

(三)整合多方资源,深化各方合作...............................14

(四)筑巢引凤,招商引资.......................................16

六、愿景规划.......................................................17

(一)2018年...................................................17

(二)2019年...................................................18

(三)2020年...................................................19

七、任务分工.......................................................19

(一)海南省科技厅.............................................19

(二)儋州市人民政府...........................................20

(三)儋州市科学技术局.........................................20

(四)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20

(五)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资所.................................20

(六)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理事单位...............................20

(七)海南大学.................................................21

(八)园区公司.................................................21

八、保障措施.......................................................21

(一)政策保障.................................................21

(二)资金保障.................................................23

(三)人才与技术保障...........................................24

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运营方案

(讨论稿)

为进一步加强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科技园区)的规范化管理,深刻领会《“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等文件精神,实现科技园区“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农民受益”模式实体化运营、专业化运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科技园区是2002年5月,经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银行等单位批复筹建的第二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科技园区核心区位于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州市,距离海口市145公里。园区是由儋州市政府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共同主办,其核心区就是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儋州院区基础上,归类、整合建设而成。海南省政府成立了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副省长担任组长,儋州市政府、热科院组建了园区管委会,在管委会的领导下,市政府、热科院和民营企业分别承担了基础设施、科技研发和产业经营等项目的投入和管理。

园区2010年1月通过了科技部第一次评估验收,2013年12月,以“优良”成绩通过了科技部第二次综合评估。科技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显示,我科技园区在10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创新能力指数居前10位。

(二)园区公司股权重组

为促进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2003年园区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组建了海南华南热带农业科技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园区公司)。为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突破发展瓶颈,20147年热科院向社会公开招标改制园区公司,海南鑫华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中标企业2017年4月完成各项审批程序后进行了股权改制重组。双方达成以下共识并签署协议:

一是将园区公司重组前的土地等有形资产全部剥离出园区公司,剥离资产承接单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品资所)。

二是公司原股东品资所、洋浦热作两院生态农业开发中心和热作两院种苗组培中心的股权转为品资所一家持股,洋浦热作两院生态农业开发中心和热作两院种苗组培中心不在重组后的园区公司持股。

三是重组后的园区公司仍按原注册资本3000万元出资。其中,品资所注入450万元(部分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及非专利技术),占总股本的15%,海南鑫华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注入货币资本2550万元,占总股本的85%。

四是重组后的园区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负责园区公司具体项目后续运作资金筹措。

二、存在问题

(一)园区规划和定位需进一步调整

随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国家新时期的新部署、新精神,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新机遇,对科技园区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园区原规划和定位侧重于科技创新、新品种示范推广、生产流通加工和观光展示,平台孵化功能较为完善,而对科技转移成果转化重视度不够,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政府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推进科技园区发展,政府及职能部门社会管理职能效用发挥影响极其重要。目前,由于合作范围不宽广、组织协调不顺畅、政策激励不够等问题,导致政府的职能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需要通过加深政府参与度、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力支持、完善和建立健全相关机构,以促进政府职能部门在推进科技园区运行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三)园区管委会职能还需进一步明确

园区管委会主要问题集中在管理权限不明确、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设置内设机构没有落实等;对上无法申请到高精尖项目支持园区建设和发展,对下无法对园区内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对内无法协调和解决政府、热科院及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各种问题,对外无法有效招商引资,导致各级单位、部门沟通协调难度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的健康发展。

(四)入驻企业运营机制不畅

企业是园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承担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但是由于沟通渠道不畅、园区管委会权限不明等问题,申报项目落地都耗时较长,各项工作推进都难以落到实处,其园区运营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

(五)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

政府、院校和企业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产学研”联动机制,交流与合作存在障碍,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没有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园区发展的作用,也难以营造良好的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平台环境。

三、发展思路

针对园区运营存在的问题,结合“十九大”提出的农业科技工作要全力补短板,在短板领域集中力量、加强突破、加强研究总体要求,园区主动适应新环境,立足新常态,做出新调整。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一条主线、一个方向、六个着力、一条道路”,即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数字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为主线,以发展现代热带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攻方向,着力健全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供给质量、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推动热区创新驱动发展、扩大热区科技开放合作、强化科技扶贫精准脱贫,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四、总体目标

依托独特的热带资源优势与科技优势,把握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机遇,在提升园区建设水平的同时,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核心,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供给,凝练自主创新工程,推动热区创新驱动发展。以大热区战略为突破口,强化在“一带一路”热带农业战略上的支撑作用,引进来、走出去。推动园区向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集聚化、融合化、绿色化方面发展,形成功能清晰、创新引领、梯次有序、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继续为热带农业产业升级、供给侧改革发挥支撑作用,为创建国家热带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奠定基础。同时,将园区打造成为世界热带农业作物良种良苗培育基地、热带农业科技研发创新智谷、热带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平台、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展示窗口,建设成

为产学研结合的高新区、现代热带农业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试验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行区。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数字园区”。

五、发展布局

(一)建设核心区

立足儋州院区,结合热科院试验场改革与发展并融入热带农业科技博览园“一区七基地”建设,建立三个层级核心区,以热科院品资所为主建立一级核心区,以热科院橡胶所为主建立二级核心区,以其他参建单位建立三级核心区。

(二)打造示范区

立足儋州,融合儋州市热带农业和城市化发展规划,通过院市合作,为儋州热带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示范与服务,帮助儋州市打造出海南热带农业的一张名片。同时以园区公司为市场触角,在全岛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热带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及产业园。

(三)拓展辐射区

通过院(所、站、场)地科技合作及科技人员到地方挂职等方式,结合科技服务“三农”,不断丰富科技内涵,提高服务实效,将科技园区成果辐射到海南省各市县,全面提升海南现代热带农业科技水平。

六、重点任务

充分发挥热带资源优势、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儋州市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热科院科技创新引领和海南大学人才培

养及文化传承创新作用,联合儋州市政府、热科院、海南大学及入驻企业,以联合申报高精尖项目为抓手,以热带农业科技为主题、以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为发展理念,分区域、分功能共同规划建设集现代农业科技研发、科技成果示范展示、休闲观光体验、职业教育培训、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功能为一体的热带农业科研试验、推广示范、科普教育、科技成果转化园区,打造“一个中心,六个基地”,即创建现代热带农业种业中心、建设热带农业高效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热带农产品加工基地、热带农业国际合作基地和热带休闲观光体验基地。共同推进各类项目在园区落地,形成聚集效应,辐射带动儋州市整体经济加速发展,提升儋州市西部中心城市品牌形象。

(一)明确园区发展方向 1.创建现代热带农业种业中心

依托热科院、海南大学科技与人才优势,着力开展热带经济作物、南繁种业、热带粮食作物、热带冬季瓜菜、热带饲料作物与畜牧和热带海洋生物等六大重点创新领域种苗规模繁育、品种优化等技术攻关。积极引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实体,筹建热带作物种业联盟,资源共享、协同种业技术创新。同时,运用“互联网+”构建种业交易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和数据共享中心,创新种业贸易方式,并定期举办种业博览会、种业高峰论坛等交流

活动,扩大影响力。大力推进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评和更新工作,建立健全种业发展管理与服务体系,吸引企业带项目、带资金进来,鼓励种业专业人才带技术作价入股到企业中去,共同打造海南唯

一、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热带农业种业中心。

2.建设热带农业高效示范基地

将院属二级单位试验示范基地纳入园区整体规划,建设产业发展、高产优质的试验示范基地,让良种良苗和先进技术优先在示范基地使用,积极引进企业,强化深度合作,使科研技术和生产方式有效结合。同时,以园区为中心,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校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辐射共建园区外试验示范基地,实现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校和企业“双挂牌”,共同塑造热区亮点基地品牌,开展技术协同创新研发、种苗繁育、科研试验示范、成果推广等全方位工作,服务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

3.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基地

围绕科技、经济和人才三个支点,以园区、热科院和海南大学为圆心,大力开展众创空间规划和布点,科学建设和利用孵化器。充分盘活工作、生活服务和交通资源,为企业提供便利工作、生活条件及科技人才支撑。加强园区的配套建设,创建包括创客实验室、产学研结合基地在内的形式多样的众创空间。鼓励社会和企业围绕资源优势和企业生产缺

项,建设包括众扶众筹、研发众包、线上服务等在内的众创空间。落实众创空间建设地点及用地范围,梳理企业及人才引入机制。通过“双挂牌”等方式加强与儋州市政府的沟通与合作,争取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创建融咨询培训、导师聘请、融资信贷、法律援助、税费减免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效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吸引龙头企业带项目、资金、人才等在园区落地。积极寻求社会对园区众创空间开展天使投资和管理团队持股孵化。同时,建立健全园区内各项权益收入分配和依法依规持股兼职制度,最大限度地释放制度活力,鼓励园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依法依规持股,并根据园区及企业运营实绩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从无到有。

4.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

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发挥院“新型职业农业培训中心”作用,围绕热带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使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农业现代化知识与经营技能。加大培养现代热带农业科技人才,发挥院“海南大学农林学院”作用,进一步拓展培育广度和深度,增加新的培养点,辐射热带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示范带动海南热带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

5.建设热带农产品加工基地

围绕天然橡胶、热带果蔬花卉、热带粮食作物、热带香辛饮料、热带药用作物等国家需要和热作产业发展需求,建设集技术研发、加工转化、先进装备、现代物流、便捷营销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基地,构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热带农产品现代加工技术研发、转化与示范平台,形成支撑现代热带农业发展的农产品加工新技术与新产业孵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绿色加工、综合利用,实现节能降耗、环境友好,形成“资源—加工—产品—资源”模式,促进海南热带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6.建设热带农业国际合作基地

通过建设热带农业国际培训中心、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创新中心、“走出去”研究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以及实训基地,加强学术交流合作、产业交流合作、热带农业博览会等途径,打造热带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科技支撑中国农业“走出去”,优化国际合作项目布局,扩大境外合作规模、增加合作项目数量,提升境外合作项目水平,在世界热区建立高效示范基地,成为科技园区的重要延伸。

7.建设热带休闲观光体验基地

整合海南热带植物园、热带农业科技博览园等休闲观光功能,建设集科研、科普、旅游观光、体验为一体的主题观光体验园,策划组织形成热带农业为核心的生态农业、现代

农业、休闲养生等游线,形成热带农业为核心的橡胶季、水果季、赏花季、丰收季、科技季等节庆活动,打造集农业观光、会议论坛、交流培训、企业办公、休闲养生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板块,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理顺园区管理体系

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加强园区管理,理顺管理体系,明确责任主体,提高运行效能,加快推进科技园区发展,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1.园区协调领导小组(1)工作职责

领导园区管委会,协调园区与国家相关部委、海南省相关厅局、儋州市及相关市县关系;督促落实建立海南省人民政府对园区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审定园区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和督促落实海南省政府和地方配套优惠政策及各项政策法规;审核园区总体规划,将园区发展规划纳入海南省整体发展规划,监督园区实施总体规划的建设方案;指导园区章程的制定和实施;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对园区予以支持;指导园区示范区、辐射区建设;协调园区验收工作有关问题。

(2)班子设置

协调领导小组组长:海南省人民政府分管科技副省长 常务副组长:热科院院长

副组长:海南省人民政府分管科技副秘书长、海南省科技厅厅长、海南省农业厅厅长

成员单位:热科院、海南大学、海南省科技厅、海南省农业厅、海南省发改委、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海南省工商局、海南省水务厅、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省地税局、海南省农垦总局、农行海南省分行、农发行海南省分行、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儋州市人民政府

2.园区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园区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海南省科技厅。(1)工作职责

负责园区协调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协调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园区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和公共服务,协调有关部门在项目、资金等方面对园区的支持。协调园区验收相关工作问题。

(2)班子设置

主任:海南省科技厅分管领导

副主任:海南省农业厅、热科院分管领导 3.园区管理委员会

在海南省科技园区协调领导小组及科技园区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构架下,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与儋州市人民政府“双挂牌”,联合成立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1)工作职责

负责向海南省科技园区协调领导小组报告、协调科技园区发展的重大事项,代表热科院规划、指导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审议科技园区有关重大事项,对入园企业进行服务和管理,对投入园区企业的国有资本收益进行管理,负责组织园区项目的申报、实施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协调相关单位间的关系,监督、检查、评估科技园区的运营工作成效。

(2)管委会设置

主 任:李开绵(热科院副院长)常务副主任:热科院品资所所长

副主任:儋州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热科院开发处处长、海南大学科技处处长、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专职)

成 员:儋州市科学技术局负责人、农业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负责人,热科院橡胶所所长、试验场场长、环植所所长、生物所所长、香饮所所长、椰子所所长、信息所所长、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海口站站长、加工所所长、热科院科技处处长、人事处处长、财务处处长

秘书长: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专职)(3)业务归口管理部门

科技园区业务归口管理部门为热科院开发处。4.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1)办公室工作职责

制定和组织实施科技园区的发展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构建园区运行机制,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实施和招商引资工作,策划并推进建设示范区和辐射区,管理国有资本收益,对入园单位进行指导和管理,负责科技园区验收和运行组织工作。

(2)办公室班子设置 主 任:热科院品资所所长

执行副主任(专职):经管理委员会研究报院聘用 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品资所,下设综合部、项目部、招商部、培训部等职能部门,各部门设置、职责和人员组成由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研究确定。

5.园区专家咨询委员会

为科技园区发展建设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参与相关论证、评审、考核、评估等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人员组成由管理委员会研究,报院批准。

6.园区公司

作为园区的运营实体,在管委会的领导下,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园区建设、导入产业体系运营模式孵化产业化发展,招商引资、服务入园企业等方式夯实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为园区运营通过有力保障。积极参与博览园区项目开发,发挥园区政策、科技、平台和资源优势,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园区公司机构设置由公司研究报股东

大会或董事会批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按照《公司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委派(聘任)。

(三)整合多方资源,深化各方合作 1.深化院地合作

围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深化院地合作,在园区原有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对园区管委会进行重组,成立由儋州市政府和热科院共同组成的园区管委会班子,并对园区管委会进行“双挂牌”,充分发挥儋州市政府的组织协调、政策优势和热科院的科技人才优势。以项目引进带动院地合作、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于儋州市热带农业跑海鸭蛋、儋州鸡、儋州黄皮等“九大品牌”建设,提升儋州市西部中心城市品牌形象,努力做到“三个主动融入”,即主动融入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融入地方科技创新研发阵地,为儋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深化院企合作

坚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双轮驱动,采取“同立项、同攻关、同转化”的模式,充分发挥园区公司的作用,为入驻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推广等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建立健全园区管理、绩效考评及收入分配奖励体系,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孵化和打造园内高新技术企业,共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股权多

元化的科技创新、研发、转化阵地,实现园区市场化、商业化运营。以打造热带农业种业中心、建立高效试验示范基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抓手,充分发挥园区科技品牌、创新资源、政策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将科技园区打造成为我国亮点园区和高新热带农业的一张名片,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

3.深化院校合作

充分发挥热科院与海南大学在人才、学科、科技成果、科研设备等交叉优势,联合成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心,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孵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基地。以导师聘任为基础,人才培养实行双阶段、双导师制,即海大学员可选择在校期间及毕业后到园区实习孵化,由园区聘任海大校内导师和热科院导师共同负责学员的指导和培养质量,为学员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学员个人发展的同时,也满足园区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流动机制,联合引进高新技术科技人才,明晰各方权责、知识产权归属、专利许可、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界定范围,鼓励院、校科技人员到园区企业兼职,促进产学研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共同打造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基地。

(四)筑巢引凤,招商引资

通过加大对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美化亮化工

程,将周边农村、农业、农民纳入园区统一规划管理,鼓励他们以自愿的方式,对园区进行投资入股或开展餐饮、休闲、娱乐等生产经营等活动,辐射带动周边农民经济发展,减少因园区发展需求与地方产生的摩擦和矛盾,优化招商引资的硬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业氛围。与儋州市政府和海南大学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政府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争取税务减免、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发挥热科院与海南大学的科技与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整合各类招商资源,建立协调、有序、规范、竞争的市场化招商引资机制,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对一些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投资效益大的项目,进行精包装,运用信息技术网上发布招商消息进行招商引资。同时,理顺儋州市和园区管理体制关系,强化招商引资服务体系,全力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七、实施计划

(一)2018年工作计划 1.完成园区总体规划修编;

2.理顺管理体制,与海南省政府、海南省科技厅、海南省农业厅、儋州市政府及海南大学等相关单位充分沟通,完成园区管委会改组工作;

3.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一套园区管理、绩效考评及收入分配奖励办法;

4.选聘执行副主任(专职),构建完善职能部门,采用“固定+流动”方式聘请相关专家,组建运营团队;

5.细化“一个中心,六个基地”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6.整合院属各单位试验示范基地资源,纳入园区整体规划;

7.策划涵盖我院重点创新领域的热带农业种业中心; 8.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园区美化亮化工程; 9.发挥园区公司作用,配合管委会梳理园区招商引资政策、梳理吸引企业入驻政策、搭建一站式园区服务平台;

10.鼓励和支持园区公司自投或通过市场合作形式在园区核心区至少落地一个项目;

11.支持园区公司在岛内条件成熟的县市建设标准化种植示范园。;

12.推进园区公司与热带农业科技博览园合作(放到18年工作内容中去)。

(二)2019年工作计划 1.打造园区数字平台;

2.开展热带农业种业中心建设,构建育繁推一体化基地;

3.筹建热带作物种业联盟; 4.筹办热带作物种业博览会;

5.建立高效试验示范基地,与儋州市政府“双挂牌”;

6.合作打造众创空间,孵化2-3个企业;

7.构建招商引资服务体系,争取至少1家龙头企业在园区落地;

8.建成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与海南大学“双挂牌”;

(三)2020年工作计划 1.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2.构建种业交易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和数据共享中心; 3.扶持1家合作企业上市;

4.完成至少5项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5.实施热带农业科技走出去战略,在国外建立至少2家试验示范基地;

6.初步建成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园;

7.初步建成热带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

8.建成天然橡胶、木薯、南药等热带农产品加工基地 9.热带休闲观光体验基地通过4A级评定。

八、任务分工

(一)海南省科技厅

具体负责园区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协调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园区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和公共服务,协调有关部门在项目、资金等方面对园区的支持。协调园区验收相关

工作问题。

(二)儋州市人民政府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履行政府调控、服务职能,通过保障体系的打造、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提供项目、资金的支持,强化创新各主体联系,促进资金、设备、禀赋、智力、知识、人才等各要素的流动。

(三)儋州市科学技术局

具体负责联系海南省科技厅,协调儋州市有关单位对园区建设进行指导和公共服务,协调有关部门在项目、资金等方面对园区发展的支持。

(四)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具体负责园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协调院属单位和海南大学各方关系,协助开展园区运行和验收评估工作。

(五)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资所

具体负责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管理,具体负责园区运行和验收评估工作,牵头打造热带农业种业中心,建设热带农业高效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热带农产品加工基地、热带农业国际合作基地、热带休闲观光体验基地。

(六)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理事单位

协助打造热带农业种业中心,按任务分工共同打造现代热带农业种业中心、建设热带农业高效示范基地、高新技术

企业培育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热带农产品加工基地、热带农业国际合作基地、热带休闲观光体验基地。

(七)海南大学

负责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孵化,开展科普及职业教育培训,合作打造众创空间,协同技术研发、攻关和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八)园区公司

园区市场运营主体,负责协助园区管委会管理入驻企业,打造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参与园区项目开发,打造园区服务平台和众创空间。

九、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1.省、市应把园区建设作为省、市科技发展、农业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在立项、资金、技术、引进设备等方面给予优惠倾斜,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

2.园区内企业,可享受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免交地方财政行政事业规费5年。

3.在园区注册投资的企业,可以享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创新项目,经认定后给予3年先征后返的税收政策。

4.海南省政府将为园区建设用地提供政策支持,儋州市以划拔、低价、批租或低价入股等方式为园区提供建设用地,同时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和贷款优先等。对于园区内的土地,可免征土地使用税、减免1—2年地租或由政府代为支付。

5.园区内所有技术项目,都视同农林水基本建设项目,享受固定资产投资的调节税零税率优惠。

6.优先支持园区内的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鼓励园区进行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赋予园区内注册企业必要的进出口自主权。

7.园区内需要引进的新技术、新品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应享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法规》(1999.8.20)等相关政策,对技术开发、转让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服务等收入免征管理税,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政策,对国内没有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实行税收扶持政策。

8.对园区内现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

9.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调整充实园区工作人员,逐步培育出一个高水平的运营管理团队。

(二)资金保障

1.海南省政府、儋州市政府、农业部及热科院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额度,作为园区引导资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建设。

2.对列入国家有关计划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和基础设施贷款,各有关金融机构要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在期限和用途上要予以支持。

3.吸引产业资本、风险资本、金融资本以及知识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同时以股份合作的机制把农业劳动力和土地纳入园区,共同参与园区建设。

4.吸引跨国企业入驻园区,达到引进资金、经营理念、适用技术和拓展市场的目的,使园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5.对园区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和正确指导,支持和协助有条件的园区企业股票上市,使园区与最广泛的资本市场对接,促进园区健康发展。

6.开展科技型企业认定工作,重点支持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培育期3年。每年根据入库企业研发实际投入和培育期内企业规模的成长,积极推荐省政府相关部门,争取研发资金补贴。

7.引进符合热农产业需求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农业服务业企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促进热农产业快

速发展。对整体迁入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有效期内完成迁移的,根据企业规模和企业所在行业等情况,积极推荐省政府相关部门,争取一次性研发资金补贴。

(三)人才与技术保障

1.充分发挥热科院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作用,鼓励科研院所、科技人员进园创业。对有突出贡献的骨干技术人员、经营管理者实施激励,鼓励知识产权在园区企业作价入股,体现知识资本和人才资本的价值。

2.热科院要出台政策,鼓励一线科研、教学和推广的优秀人才投入园区建设,入园人才保留财政工资,科研、推广成果纳入年终评优,经营收入作为奖励。建议热科院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担任兼职教授或创业导师。完善柔性引才政策,简化手续,吸引国内外“候鸟”高端人才来园区交流服务。

3.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院属科研机构可自主决定科技成果的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科技成果转化事项,取得的科技成果1年内未实施转化的,成果研发团队或完成人拥有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先处置权,可自行实施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全部留归单位自主分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人员激励的支出部分,在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中单列,不作为绩效工资总量基数。院属

科研机构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的,获奖人可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在转让其股权或获得分红时再缴纳。

4.结合国家战略布局和海南热农产业发展实际,发挥重点区域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众创空间,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及产业园等共同形成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通过整合专业领域的技术、设备、信息、资本、市场、人力等资源,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高端、更具专业特色和定制化的增值服务。

海南儋州古盐田文化景观初探 篇3

关键词:儋州;盐田;文化景观;构成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44-04

文化景观是人类和自然共同创作的结果,它弥补了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裂痕。1992年在美国举行的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遗产中细分出“文化景观”类型,这一遗产类型的提出更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历史关系的重新认识。儋州古盐田是中国较早日晒生产海盐的重要例证,是长期晒盐生产不断与自然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至今仍保持着“活态”特性,无论是古盐田壮丽的景观,还是其独特的晒盐工艺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的意义。

1儋州古盐田文化景观概况

古盐田位于海南儋州市西北部洋浦经济开发区和峨蔓镇。洋浦古盐田分布于盐田村内的海岸潮间带上,濒临新英湾,面积约50 hm2。峨蔓古盐田分布于盐丁村、细沙村、灵返村、小迪村4个自然村落内,濒临北部湾,总面积约68 hm2,其中盐丁村盐田约有28 hm2,灵返村盐田约21 hm2,细沙村盐田约13 hm2,小迪村盐田6 hm2(图1)。

儋州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因中部五指山脉阻隔,受东南季风的影响较小,降雨量少,相比于海南其他地区更为炎热干燥,太阳辐射强,光热充足,风速稍大但风害较轻,近海海水盐度较高,非常适宜晒盐。

唐天宝年间(742-756年),一群谭姓福建籍的盐工从福建莆田迁徙至洋浦半岛,将大陆盐田煎盐法带到海南,并融合当地高温少雨、日光充足和火山岩海岸地貌的特点,将煎盐创新改进为晒盐,始建洋浦古盐田,沿袭至今[1]。宋初李氏从福建化州迁来儋州,先落户三都再迁至小迪村,然后由小迪村分支出盐丁村、灵返村、细沙村,靠晒盐业生存。2009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将洋浦古盐田、峨蔓古盐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他们入选为第七批“全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古盐田文化景观要素

古盐田文化景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留存,其构成要素应该是与古盐田紧密相关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包括古盐田、古村落、沿海自然景观以及在古盐田劳作和乡村生活形成的民间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1古盐田

古盐田晒盐生产以海水为主要原料,选址必须紧邻海岸,有宽阔的潮间带,地势最好平坦,方便纳潮和制盐生产;其次要选择火山岩分布密集区,以提供丰富的筑造盐池和凿刻盐槽的原料;再者要靠近背风的港湾,使人们免受来自海浪的灾害,方便船只停靠,建设码头,有利于成品盐的运输和销售。

洋浦与峨蔓古盐田布局结构基本相似,制盐体系包含引水渠、蓄海水池、盐池、过滤池、卤水池、盐槽,以及古盐房、古盐道、古灯塔等配套设施。引水渠呈树枝状贯穿整个盐田,在每条引水渠末端都有蓄海水池。单个盐池面积15-100 m2不等,包含晒沙池、过滤池、卤水池,三者通常成组像枝叶一样分布于引水渠两侧。盐槽为蒸发海水的结晶池,分砚式盐槽和人工砌成的长方形石槽,根据地形变化高低错落地分布在卤水池和盐池周围(图2)。地势较高的地方建有古盐房,供盐工休息或储存工具和成品盐。

2.2古村落

2.2.1村落选址

盐田村落的祖先主要靠制盐为生,村落选址通常靠近盐田,在地势较高处选择面向大海、背靠低矮山坡的地方建村,符合中国传统选址“背山面水”的原则。盐田村落都位于火山岩覆盖区,地表不利于蓄水,河流很少,所以村落内通常开凿水池增补“聚气”的不足,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可以将雨水排入水池中防止水涝,形成有山、有水、有田、有良好自然景观的生活空间。

2.2.2民居布局

盐田村落通常采用梳式布局形式,民居顺坡而建,沿纵轴线排列成行,各行纵轴线指向大海或村落中心,在总体布局上形成梳子状形态。民居单行纵向布局,整齐划一,同一行朝向一致(图3)。院落围墙和建筑的一面组成巷道围墙,纵向巷道较为丰富,横向巷道较少。村落入口以广场宗祠、大树为前景,形成开阔的视野。村前村后结合生产栽植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椰子Cocos nucifera、细叶桉Eucalyptus tereticornis、苦楝树Melia azedarach等,既阻挡海风,又美化环境。

2.2.3建筑院落

盐田村落由众多小的院落单元构成,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独立的院落,规模大小基本相同,平面大多数呈三合院和二合院形式。院落中有一座主要建筑为正屋,侧边小屋用作厨房,其余两侧用围墙围合,其中一面围墙开设院门。正屋为三开间,中间一间为客厅,两侧为卧室。三合院与二合院不同的是在开设院门一侧建有一座小屋,半边供人出入,另半边用来储物,合理利用空间。部分家庭在院落中增建牲畜圈,置有种植池、储水槽和柴草房,布局相对较为拥挤(图4)。

2.3沿海自然景观

古盐田所在的地质地貌为火山地貌景观和海蚀、海积地貌景观[2],亿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和海洋沉积作用形成了以大量玄武岩为主的特殊类型地质地貌景观。古盐田周边海岸绵亘数公里的嶙峋怪石和浅海中巨礁,千奇百怪,风景壮观。茂密的红树林形成良好的海岸湿地生态环境,潮起潮落,红树林露出婀娜多姿的树冠在水中漂浮摇摆,成为美丽的“海上森林”,为鱼蟹和鸟类提供了极佳的生境。成群的白鹭在红树林上空飞翔,潮间带招潮蟹出没,螺贝成堆,为古盐田景观增添了异样的生机。

2.4非物质文化遗产

2.4.1晒盐工艺

古盐田制盐工艺为“沙漏淋卤晒盐”法,主要有两大基础工艺:制卤和晒盐[3]。制卤工艺为原始的“沙漏淋卤”法,在北宋苏颂《图经本草》中有详细記载:“……于海滨掘土为坑,上布竹木,覆以蓬茅,积沙于其上,每潮汐冲沙,卤咸淋于坑中……”。晒盐则将卤水浇到盐槽中日晒结晶成盐。海南儋州较早开始用晒盐法取代煮盐法,提高制盐效率,促进盐业发展。历经1200多年[4],是维持居民生计,维系聚落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至今仍保持着“活态”性。2008年海南晒盐工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4.2风土民俗

中国先民们自古就有着自然崇拜的思想,任何一种自然物都有对应的神。在盐田中晒盐的人们也会崇拜盐神,灵返村中有供奉盐神的石龛,希望消灾降福和获得庇佑。村民们认为老盐有趋利避害、延年益寿的吉祥寓意,存放越久的盐价值越高,陈年老盐是盐民们馈赠亲友的佳品。平时盐民们喜欢用老盐焗一些食材,如盐焗鸡、盐焗鱼、盐焗虾、盐焗蟹,等,形成特色的盐焗饮食文化。此外,当地人们还用老盐治疗牙痛、腹胀、脚气等病症,在出门的时候也习惯带一瓶老盐,以备不时之需。

3 儋州古盐田的特点解析

3.1历史盐业的独特性

自战国开始,管子开创盐政,历代各地区都设立盐政。海南岛宋代以前因产盐量少,并无盐政,至宋元丰三年(1080年)开设盐政,诏琼崖儋万安军,各煮盐以给虔州,无定额[5]。1392年,朝廷置儋州兰馨盐场,隶海北提举司,峨蔓盐田隶属兰馨盐场,每年运盐至海北[6]。康熙二年(1664年)将员役裁省,课银归府州县经理,听任灶丁自煎自卖[7]。可见,海南岛开设盐政较晚,起初盐工们并没有法定的产量与盐赋,在特殊条件下岛内形成盐民自产自销的特殊盐业环境。因海南岛孤悬海外,交通不便,朝廷并不担心私盐走私会冲击大陆的官盐,相对宽松的盐业环境减轻了盐民的负担,使得儋州地区大量开采玄武岩,发展晒盐业。

3.2儋州古盐田的独特性

中国华北、华中及华东九省、台湾等沿海地区也分布有日晒盐田。儋州古盐田与其他盐田的晒盐方法基本原理相同,但盐田的构造略有不同。内陆及台湾盐场规模较大,通常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如蒸发区、制卤区和结晶区。结晶池为规则的长方形矩阵排列,整齐划一,用石子、陶片、塑料薄膜铺垫结晶池底。儋州盐田生产规模较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每个家庭须有独立的生产体系,包含完整的制卤和结晶设施,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结晶池为火山岩石块打造的砚式盐槽,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小的直径有0.5 m,大的约2 m。

儋州古盐田建造材料为当地特有的玄武岩。玄武岩为基性喷出岩,中国火山岩海岸多集中于东南沿海,以酸性喷出岩为主,但基性喷出岩海岸只分布于北部湾与台湾海峡,实属稀少,儋州则是一例。人们利用基性火山岩地质兴建盐田形成独特的古盐田景观,更为罕见,具有稀有性、不可再生性特点。

3.3盐田村落的基本特点

古盐田村落的祖先是唐宋时期从福建迁居而来的,传统的中原文化色彩与海南自然条件相互融合,故而古盐田村落与中原传统村落有诸多相似之处。为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村落选址于山水之间,背山面水,融于自然,靠近生产基地——盐田;整个村落“不到村口不见村”。随着洋浦城市开发与乡道的建设,隐蔽性没有过去的严密,但仍反映了中原“客家”文化的保守防卫思想。村落布局中规中矩,以院落为单位,巷道连接各个院落,结构清晰。村落注重血缘,聚族而居,村口建有祠堂,每个院落为单独的家庭,正屋为三开间,堂屋供奉祖先,侧屋为卧室,有严谨的儒家礼制制度,符合中国传统村落的基本特点,同时还有盐田村落的特色之处。

古盐田村落采用特有的火山岩建造,因为盐田村落靠海而建,世代靠制盐为生,所以村里随处都散落有盐粒,而空气中的盐碱度也很高,如果用木头和普通的砖坯建造房屋,很容易被盐碱腐蚀。这些火山岩是耐腐蚀的理想材料,筑就了当地人休养生息的家园,形成整体色彩古朴淡雅的“石头村”“火山村”景观。

3.4古盐田的总体文化景观特性

由于古盐民们对海洋、红树林的利用和对盐田的管理,使该区的村落、盐田、海洋、红树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生产、生态及美学价值的多功能盐田文化景观。古盐田位于海岸潮间带,人们沿海筑堤和引潮渠,将海水引入盐田,完成制盐的第一步——纳潮。在靠近盐田和农田,周围植被茂盛的地方选址建村,既方便生产活动,又具隐秘性。同时利用周边红树林抵抗强风与海浪,有效保护海岸和村庄。古盐民们还在红树林里捕捉鱼虾蟹等海产品改善膳食结构,体现盐民与自然环境互惠互利。人们保护红树林,极少发生砍伐现象,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成人地和谐良好的“海洋—盐田—村落—红树林”四素文化景观生态格局(图5)。

4 结语

海南儋州古盐田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地理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古盐田、古村落、沿海自然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都是其完整性不可缺少的部分。来自福建的移民将大陆文化带入海南,并发展延续,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背景,高度契合当地自然条件形成特殊的“海洋—盐田—村落—红树林”四素良好的古盐田生态格局,对这一珍贵文化景观的保护提出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丘刚.海南古遗址[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8:237-241.

[2]符启基,沈金羽,林才海南省笔架岭火山口及峨蔓湾地质遗迹景观开发初探[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2,26(6):641-644.

[3]崔剑锋,李水城.海南省儋州洋浦古盐田玄武岩晒盐工艺的初步调查[J].南方文物,2013(1):88-91.

[4]杨沐,琵琶.洋浦千年古盐田[J].文化密码,2008(6):42-45.

[5]方建昌.新中国成立前海南岛盐业小史[J].盐业史研究,2000(2):27-31.

[6]云翃,李迪华.儋州古盐田的独特遗产价值与保护问题[J].中国文化遗产,2015(4):71-77.

海南儋州 篇4

儋州市长张耕、常务副市长周廉芬、市教育局局长周春声、儋州金通源实业有限公司代表陈吉镇, 学校领导李红梅、林强、梁谋、杜明娥、史海涛出席仪式。 仪式由校党委副书记梁谋主持。

李红梅书记、张耕市长先后在仪式上致辞, 对市校双方合作表达了美好祝愿, 希望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实现合作双赢, 共同推动发展。

李红梅书记表示, 海南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为海南基础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努力为海南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科技支撑。 这次合作, 是双方准确把握国家发展战略, 瞄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发挥校市综合优势, 更好的服务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大举措。 学校深感使命光荣, 将更加重视开放办学, 扎实推进具体合作项目, 保障合作切实取得成效, 将与儋州市的合作上升为海南省市校合作的典范。

张耕市长介绍了儋州市的发展情况与迫切需要改变的现状, 希望借助海南师范大学的力量, 不仅帮扶儋州的基础教育, 更要全方位、多层次地支持儋州社会经济发展。 此次签约迈出了双方合作的第一步, 希望借助这个新平台拓展双方合作领域, 早日结出丰硕成果。

据了解, 双方签约后, 儋州市人民政府与海南师范大学将在志愿服务、教育、科研、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共建大学科技园儋州分园, 构建海南师范大学与儋州产学研发展平台, 努力实现“市校合作、产学双赢”的目标。

海南儋州 篇5

2007年3月开始,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以下简称热农大)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分离,海南大学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合并,热科院归属农业部,热农大与海南大学合并组建新海南大学后归属海南省。随着“院校分离”和“两校合并”,原依托热农院校的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采取何种管理体制,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辐射和带动全省农业发展,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为此,省政府研究室专门组织人员,实地考察了园区核心区,走访了科技厅、热科院、海南大学的有关领导,查阅了相关历史资料,形成本调研报告。现汇报如下:

一、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本情况

(一)建园背景。1998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视察海南时提出“要依托热作两院,建立一个热带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1999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视察海南时提出“热带农业在海南得天独厚,下决心以海南热作两院为基础,建立一流的、现代化的热带作物试验示范基地,以此带动整个海南农业的发展”。2001年4月,国务院在《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提出:“十五”期间,要在全国不同地区建立50个符合21世纪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2年5月,经省政府和热农院校共同努力,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林业局四部委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同意启动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国科发农社字〔2002〕163号),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全国36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单位之一。

(二)基本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园区的基本功能定位是:农业科技资源优化组织运作的平台,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十一五”发展目标是:从2005年起,经过五年时间,把园区建设成为立足海南、面向热区,集科技成果展示、示范、推广,生产、加工、流通和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网络化的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运作平台,建设成为海南省现代农业的先行区,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样板与模式,辐射、带动全省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三)建设与发展概况。2002年园区筹建时,由于对农业科技园区认识不足,几经反复,到2003年才明确了发展思路、运营模式、功能和产业定位,完成了规划编制。2002年,园区成立了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园区开发公司),开始引入企业化运营。之后,园区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陆续引入或成立了一批企业,至今仍有入园企业11家。2003年5月,海南省政府批复《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琼府函[2003]20

号),将园区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其中核心区分设13个功能区,总面积2万亩;示范区10万亩,分布在各市县;辐射区40万亩。2004年之后,随着部分建设资金和项目资金的到位、核心区部分土地的落实,园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截止2007年6月,园区共投入各项建设资金3881.95万元,完成农业科技项目投资2369.6万元,建成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实现100余项热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集中展示,初步具备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示范和培训的条件。目前,园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即良种良苗产业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前期论证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已经完成;儋州黄泥沟和澄迈金江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四)园区经营管理的现状

1、管理机构与人员。园区筹建伊始,省政府成立了“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调领导小组”,由热农院校、科技厅、农业厅、发改厅、财政厅、地税局、儋州市、农业银行等有关单位组成,由分管副省长担任组长,负责园区的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热农院校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负责园区日常工作。2003年5月,为进一步加强园区管理和实施运作,经协调领导小组同意,成立了“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园区管委会),由热农院校和儋州市有关领导组成,热农院校主要领导担任主任,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人员分别由热农院校和儋州市选派。目前,园区管委会办公室与园区开发公司实际上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共有职工15名,其中有正式编制的7人,分别隶属热农大、热科院、儋州市,长期聘用工作人员8名,另有120名务工属于征地后解决就业的农民。

2、园区开发公司股权结构。2002年,园区开发公司成立时注册资金3000万元,由南辰农场和热农大分别以土地入股。2006年进行重组时,南辰农场退出,注册资金减为2000万元,热农大继续以880.73亩入股,占注册资金的79.5%;洋浦热作两院生态农业开发中心货币出资380万元,占注册资金的19%;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种苗组培中心货币出资30万元,占注册资金的1.5%。但是,在土地使用上,实际用地与注册用地并不一致,园区850亩实际用地属热科院名下,已建成核心区一期工程;而880.73亩注册用地属热农大名下,位于核心区之外,由于无法解决地上农民再就业等问题,热农大一直没有使用。

3.费用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截止2007年6月,累计投资3881.95万元,其中,海南省政府投入1775万元(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尚有1225万没有到位),主要用于核心区道路工程、多功能楼及设施大棚建设;国债和地债资金1400万,主要用于核心区铺仔路和云植路照明工程、博览园道路工程建设;自筹资金706.95元(全部为科学院投入),主要用于核心区科技成果展示与示范基地、热带作物及热带花卉良种良苗产业化基地建设。在项目资金投入方面,主要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省发改厅、省科技厅以项目资金的形式给予支持,累计拨款2480万元,主要用于热带珍稀林木繁育基地、天然橡胶产业化示范工

程、天然橡胶丰产栽培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基地或技术推广项目建设。在日常工作经费方面,没有固定的投入渠道,主要由园区从项目经费中支出,热农院校也在经费紧张时以不同方式给予支持。人员工资和福利也采取多种方式,7名有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分别由热农大、热科院、儋州市政府发放,8名外聘人员从公司科技项目费用中支出。

4.科技成果支撑。目前,园区共有研发和服务机构41家,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热科院下属的科研机构。主要在橡胶、香蕉、甘蔗、木瓜等热带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方面给园区以支持,是园区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和服务的主要支撑。二是园区专家大院。2003年1月,园区依托热农院校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以各类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成立了橡胶、香蕉、热带牧草与黑山羊、南药、香草兰等5个专家分院。实质上,所提供的科技成果也以热科院为主要支撑。三是热农大种苗组培中心、儋州市南辰农场等5家入园企业的研发与服务机构。主要对香蕉、橡胶、甘蔗等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成果研发机构。据统计,2002年园区筹建以来,6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主要由热科院各科研机构支持,而通过其它途径进行转化和推广的几乎没有。

二、“院校分离”后园区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

“院校分离”后,园区管理责任主体将一分为二,分别隶属“部(院)省”两家,园区采取何种管理体制将接关系到园区的长远发展。一方面,按照国家对各地农业科技园区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办园宗旨,政府引导是园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园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加速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的支撑是园区生存的保障。因而,园区的发展,既不能没有政府的引导,也不能忽视热科院的科技成果支撑。园区的管理体制必须在“省部共建”的前提下实现“共赢”。目前,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以省为主”还是“以院为主”。在以往的管理管理体制下,“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调领导小组”代表省政府,通过“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对园区进行宏观指导,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侧重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热农院校则以土地入股园区开发公司,并在人才、科研成果和日常管理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侧重对园区开发公司的经营性管理。“院校”分离后,省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园区开发公司的权属,即属院(农业部热农院)、属校(新海南大学)还是属厅(省科技厅)的问题。省科技厅是政府直属部门,不可能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性管理,必须通过其下属单位参与运作,显然有点“节外生枝”;新海南大学的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弱于热科院,缺乏土地依托(指实际使用地),而且主要教学机构已迁到远离园区的海口,显然有点“鞭长莫及”;热科院既有科技成果支撑、又有土地资源依托,还能保持规划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所以,最理想的管理体制是“园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以省为主、园区开发公司经营管理以院为主”的“省部共

建”模式。但是,目前园区11家公司中只有园区公司一家能正常运转,而园区公司又与园区管委会“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人员相互交叉,职能混淆。如何使行政管理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让园区管委会与园区开发公司各司其职,是实现“园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以省为主、园区开发公司经营管理以院为主”管理体制的关键。

(二)如何保障园区规划的延续性。“院校分离”后,对园区规划的主要影响集中在核心区。目前,核心区规划中的2万亩土地,大多土地属于热农院校,各功能区的运作方式和现状各异。有的功能区是以园区开发公司作为项目业主,如热带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与示范区、中心服务区、热带作物良种良苗产业区;有的是以园区公司和热科院下属研究机构为项目业主,如天然橡胶优质种苗标准化生产及丰产栽培示范区、热带园林花卉种苗产业区;有的由功能区产权拥有单位投资建设,早已存在,只是给个说法在名义上纳入功能区,如热带植物园区、高新技术创新区等功能区;有的还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启动建设,如南药GAP种植示范区、农产品加工研发中试区、淡水养殖试验示范区。“院校分离”后,13个功能区采取何种模式运作,才能保证园区规划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将直接影响到园区存在的可能性。

(三)如何对园区开发公司进行重组,才能既尊重历史又有利于园区开发公司的长远发展。由于“院校”一家时许多资产的产权没有严格区分,导致“院校分离”后园区开发公司的资产归属难以界定。对股权结构进行重组,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要保证园区开发公司经营管理“以院为主”,就必须由热科院控股,承担主要的经营管理权。二是园区开发公司要实现“滚动”发展,必须有一定的土地和项目做保证,必须在实现科技成果展示与示范的基础上,具备发展热带作物良种良苗产业的条件。三是政府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以项目形式支持(含由省财政支持的国债资金)的资金形成的资产,以省政府的名义在股权结构中予以体现。四是热科院所属的科研机构对园区支持所形成的地面附着的农作物等资产,在股权结构中予以体现。五是要尽快明确洋浦热作两院生态农业开发中心和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种苗组培中心两个小股东的归属问题。另外,院校分离”后,必须明确园区开发公司经费投入的主体,建立相应的投入机制。否则,在园区体制转换和建设的关键时期,园区开发公司将“门难开、人难留”,甚至会丧失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如何保障科技成果来源渠道畅通无阻。“两院分离”前,园区的科技成果主要来自热农院校,而且以热科院的科研机构为主要支撑,其它科研教学机构几乎没有科技成果流入,如热农大、海南大学等教学机构和省农科所等科研机构。而且,市场化的科技成果流转机制一直没有形成,热科院的科技成果投入大多以行政方式,动员下属各科研机构在园区内,就自身研究成果建设示范点。实际上,科技成果并没有真正流转到园区,或者说园区并没有获得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两院分离”后,园区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

流转机制,保证热科院、新海南大学以及有关农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技成果向园区流转。

(五)如何实现园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勤劳致富。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海南唯一的“国字头”农业科技园区。但由于园区优惠政策覆盖面窄、扶持力度小,企业“孵化器”功能缺失,核心区建设一拖再拖,对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吸引力不大,入驻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很少。示范区也只启动了儋州黄泥沟和澄迈金江两个开始启动,辐射区基本没有建立,辐射作用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的效果十分有限。如何发挥园区应有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也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三、对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园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以省为主” 的管理体制。继续保持园区原有行政管理体制,保留“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责不变。调整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建议由科技厅的一名领导兼任主任,成员由省科技厅、热科院、海南大学、儋州市的有关人员组成,代表政府对包括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所有功能区和包括园区开发公司在内的所有公司,行使行政管理权和提供公共服务。园区管委会办公室按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设置,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与企业管理人员交叉。

(二)根据核心区各功能区的不同情况,建立起相互统一、又独立运作的经营管理模式,保证园区规划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园区核心区的各个功能区,最终将按照园区的总体规划,采取企业化运作的模式进行经营。建议:一是调整园区核心区规划,剔除由于“两院分离”无法实现原规划意图的功能区。二是通过园区开发公司重组,将刚刚建成的热带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示范区和中心服务区两个功能区,以及完成了前期论证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园区良种良苗产业化基地,重组成新的园区开发公司,打造成核心区的“核心”,逐步实现“滚动发展”。三是对以园区公司和热科院下属研究机构共同投资的功能区,按照出资比例组成股份公司,进行企业化经营。四是对产权相对独立的功能区,由园区管委会与产权所有单位签定协议,确定权利义务,建立“松散型”的合作关系。五是对还未能启动建设的功能区,由园区管委会对外招商,采取政府投入一定的基础设施经费、热科院投入土地和提供科技支持、企业投入运营资金的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

(三)明晰产权,优化园区开发公司股权结构,建立园区开发公司经营管理“以院为主”的管理体制。重组园区开发公司,以热科院、海南省政府为主要股东,由热科院控股,并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建议调整园区开发公司的股权结构如下:一是科技成果展示与示范基地实际土地仍归园区公司使用,同时将热带作物良种良苗产业区规划用地也归园区开发公司使用,为园区开发公司长远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热科院以这两宗土地以及其所属科研机构对园区科技成果支持所形成的地面附着农作物等资产入股,作为第一股东对公司进行控股。二是海南省政府以已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所形成的资产、以项目形式支持的资金形成的资产入股。三是热农大以园区开发公司注册用地入股,或者热科院用其它资产将注册用地置换到名下(由热科院负责安排该土地原使用人的工作生活),归园区公司使用,在股权结构中予以体现。三是洋浦热作两院生态农业开发中心和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种苗组培中心所占股份在归属确定后,从有利于园区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做相应调整。另外,在经费投入方面,建议省政府尽快下拨已明确支持的款项,确保核心区热带作物良种良苗产业区建设顺利完成;热科院按、按项目从科研经费中拨付给园区开发公司一定的科技成果转化经费,并从热科院试验、示范基地预算费用中按定额拨付一定的日常管理费用。

(四)建立合理的科技成果流转机制,保障科技成果来源渠道畅通无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流转机制,充分调动热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海南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的积极性,建议:属于热科院的技术和成果,由热科院制定相应的流转机制进入园区;属于海南大学等教育机构、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和成果,采用市场化模式引进园区。在具体实践中,园区开发公司探索的在科技成果转化之后(实现产业化),从销售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给研究机构和研究者个人以分成的做法,值得推广。

(五)完善扶持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园区发展不能局限于核心区,还要不断加强对示范区和辐射区的建设力度。建议:一是将现有的省政府、儋州市政府制定的有关财政税收、投融资、土地、人才引进、奖励等优惠政策的执行区域扩大到示范区和辐射区,以方便招商引资,扩大辐射面。二是园区管委会要创新思路,制定扶持力度更大、更具操作性的优惠政策,完善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引进和健全中介服务机构,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园区。三是要将园区建设与各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联系起来,在全省范围内部署建设园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共同推动园区发展。

海南儋州 篇6

关键词: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大学生;篮球裁判员培养

篮球运动是最普遍球类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班际、系际乃至院校之间各种形式的篮球比赛开展日趋频繁,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校园篮球的普及和篮球水平的迅速提高,对规则和篮球裁判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跟上校园篮球运动发展的步伐,不仅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篮球技术水平,还要随时了解和掌握篮球运动竞赛规则的发展和变化,培养高水平的校园篮球裁判员队伍,从而进一步促进校园篮球技术水平的提高。

裁判员是场上的法官,评判运动员、教练员的一切行为是否遵守比赛规则,其职责就是为双方球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使比赛公平有序、精彩激烈地进行。我认为,在学校培养一支精湛的学生裁判队伍,大胆启用学生担任裁判工作,既能缓解教师裁判力量紧张的矛盾,同时,也有力的配合了篮球课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篮球技术战水平和欣赏水平,增强了学生对篮球裁判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得到了加强,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自身的文化内涵、多元功能、实践特征,为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而在学生中进行篮球裁判的培养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实施过程,从而体现了高校大学生篮球裁判员培养的重要性。

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传承办学历史悠久的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精神,秉承“海纳百川,大道致远”的校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瞄准全球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努力培养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创新,有感恩之心、有国际视野、有吃苦精神、有专业技能、有创业能力的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学院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区连为一体,占地一千七百多亩其中室外篮球场地10片、篮球比赛训练馆一座,学院现已拥有150多名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专职、兼职教学与管理队伍,其中50%以上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有一名国家级篮球裁判,一名国家一级篮球运动员,是非常适合发展校园篮球文化发展的有利环境也是为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文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教练员、裁判员队伍必不可少的良好环境。我校学生中有近一半的人不仅爱好打篮球、观看篮球比赛而且他们当中还有一部分人对篮球裁判工作表示出很高的兴致,同时学院学生在学院的辅助下成立了篮球社团,这样不仅在体育选修课上学到一些专业的篮球裁判知识,而且又可以在篮球社团活动时间中进行实践,使整个校园篮球文化在学生裁判的引导下进行正规的篮球比赛,从整体上提高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篮球水平。

对我院篮球裁判员的培养策略以下观点:组织篮球社团业余裁判训练班和专题讲座。篮球教师利用社团活动时间采用训练班的形式给学生加以辅导,并定期邀请有执裁及教学经验的裁判员和篮球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和指导;理论学习阶段,教师进行《篮球规矩》、《篮球裁判法》、《比赛编排》讲授和辅导,观看《篮球裁判教学片》,实践学习《篮球裁判手势操》。请求熟读规则,控制裁判的办法,对裁判中疑难问题教师要重点解答;学习与实践,在根本掌握篮球比赛规则的理论知识后,开端进行裁判实践。首先通过临场实践,把握裁判员的跑动路线,选位方法以及叫哨的技能,熟练应用裁判员手势。其次,通过模仿比赛的方法,锻炼学生临场的能力,培养场上的裁判意识,在实践中选派有经验的篮球高级别裁判或篮球专业教师“传,帮,带”,使学生不断丰盛裁判经验,最后到达独立履行裁判工作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提拔较优良者,承担篮球比赛的执裁工作,其他学生编进记录台工作。经过培养,在每年的新生篮球赛,教职工赛等院、系级篮球比赛中,让学生在裁判工作中逐渐挑起重任,进进角色。这种从理论到实践,从学到用的门路和办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裁判水平;实践提高阶段,联合篮球运动快速多变的特色,不仅请求裁判员具有快速反映能力,手势和叫哨的和谐配合,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在要害比赛中,因观众人数较多,氛围热闹,比分接近的情形下,更要消除干扰,秉公执法,这就须要裁判员增添实践经验,多吹、多看、多总结。通过在比赛中的实践提高裁判员把持比赛的能力,达到能够独立地顺利完成比赛执法义务的水平。

海南儋州 篇7

矿区地处儋州—昌江花岗岩变质岩丘陵台地区, 一般海拔高程为120~240m, 相对高差为100m左右。位于东西向王五—文教深大断裂带南侧, 属五指山褶皱带的中西段, 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控制, 已发现矿 (化) 点8个, 含金石英脉20余条, 其规模较大, 矿石品位较富, 本文仅对该矿区Au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成矿预测作一探讨。

1 区域地质

区域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主要出露白垩系、石炭系、志留系、奥陶系等地层。白垩系出露在区域的北部, 主要由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等组成;石炭系分布在区域的东南部, 主要由砾岩、砂岩、岩屑长石砂岩、板岩、结晶灰岩等组成;志留系分布在区域的西北部和东部, 主要由变质石英细砂岩、粉砂岩、碳质板岩、绢云板岩等组成;奥陶系分布在区域的东部, 主要由石英岩、千枚岩、变质粉细砂岩、板岩等组成。

区域内断裂构造较发育, 主要在中部发育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

区域岩浆活动较强烈, 并具有多期次的特点。主要有印支期第二阶段 (角闪石)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印支期第一阶段 (角闪石)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海西—印支期花岗岩、海西晚期第二阶段 (角闪石)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海西晚期第二阶段花岗闪长岩、海西晚期第二阶段英云闪长岩。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黑云母及角闪石, 中粗粒花岗结构, 块状构造。

区域东边有那大铌钽—砂锡矿床、丰收铯铷矿床和侨植金矿点, 北边有鹅城、两院七队金矿点, 南边有孔准、那京金矿点区域地质具备较好的内生成矿地质条件。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除分布第四纪冲积层和坡积层外, 矿区内出未见其他时代地层出露。

2.2 构造

矿区内发育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 为本矿区主要的导矿性控矿构造。在这主断层之间, 可见多条北东至北东东走向、倾向北西, 倾角为65°~80°的次级容矿小断层, 其特点分述如下:

(1) 北东向断裂组:主断层有3条北东45°, 倾向南东, 倾角为67°~78°, 均为具压性特征的逆断层, 长度超过5km, 两端伸出勘查区外。沿断裂带有宽度1~6m的碎裂岩、石英脉分布, 热液蚀变较强烈, 主要为硅化、绿泥石化, 局部见黄铁矿化和萤石矿化。

(2) 北西向断裂组:见于矿区东北角边缘的牙拉河西南侧至走兵岭东北坡一带, 走向北北西至北西西, 倾向北东, 倾角60°~75°, 平行或斜交牙拉河大断层展布, 均产于F3导矿大断层的上盘, 长度约为200~700m, 亦为规模较小的容矿构造。

2.3 岩浆岩

矿区岩浆活动较强烈, 并具有多期次的特点。出露的岩浆岩主要有印支期第一阶段 (角闪石)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海西晚期第二阶段 (角闪石)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海西晚期第二阶段花岗闪长岩。

(1) 印支期第一阶段 (角闪石)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ηγ51-1) :分布在矿区的中东部, 呈岩株状, 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等, 中粗粒至中细粒花岗结构, 块状构造。

(2) 海西晚期第二阶段 (角闪石)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ηγ43-2) :小面积出露在矿区的南部, 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等, 粗中粒花岗结构, 块状构造。

(3) 海西晚期第二阶段花岗闪长岩 (γδ43-2) :呈岩基状大面积出露在矿区的中西部, 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等, 粗中粒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

3 矿区Au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1 Au异常特征

按105m×59m网度做了15.78km2的土壤地球化学剖面测量工作, 共测了东西方向的35条剖面, 做了Au元素分析, 其异常基本特征如表1。

由表1知, Au-1、Au-3、Au-18、Au-19号4个异常面积达0.023~0.046km2, 且Au含量值比较高, 有约80%的异常Au最大值大于0.05PPm, 可认为是多属金矿 (化) 脉引起的矿致异常。

3.2 金异常分带

(1) 中东部金元素异常带:由Au-8、Au-9、Au-10、Au-13、Au-14、Au-15、Au-16、Au-17等8个Au异常和一些未编号的Au异常点组合而成, 整体大致平行F2、F3大断层, 北东45°走向, 呈带状分布。异常带宽度约1.1~1.4km, 长度大于4.5km, 其北东端与南西端延伸至勘查区外未封闭。

(2) 西北部金元素异常带:由Au-1、Au-2、Au-3、Au-4、Au-5、Au-6、Au-7、Au-11、Au-12和一些未编号的Au异常点组合而成, 整体大致平行F1大断层, 呈北东45°走向, 其北东段伸出勘查区外未封闭。本矿区内的异常带宽度约1.5km, 异常带中心的长度超过2.3km, 西南边已封闭。

(3) 东南边缘金元素异常带:包括Au-18、Au-19共2个东西向条带状展布的Au异常, 宽度大于100m、长度大于2.2km。

4 矿化及围岩蚀变

矿区共有20条矿 (化) 脉 (见表2) , 其中10条金 (银) 矿 (化) 脉、10条钼 (金) 矿 (化) 脉, 出露处所见蚀变碎裂岩与石英脉;矿化类型以黄铁矿化蚀变碎裂岩, 或者黄 (褐) 铁矿化蚀变碎裂岩与石英脉复合类型为主, 少数是黄 (褐) 铁矿化石英脉或者矿化石英脉与闪长玢岩复合脉类型;围岩均为花岗岩, 发育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热液蚀变, 矿化碎裂岩脉体本身也是强烈蚀变的构造岩, 同样发育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黄铁矿化, 而且硅化越强、黄铁矿含量越多, 金、钼、银等矿化就越强。

5 成矿预测区

(1) 山羊坡金 (银) 矿成矿预测区 (I区) :位于矿区东北角一带, 呈东西长1.44km、南北宽0.8km的长方形, 面积1.15km2。区内有Au-8、Au-9、Au-10号化探异常, 经初步查证, 已发现V1~V7号等金 (银) 矿脉与矿化脉, 是本矿区找矿前景最好的一个地段。

(2) 两院四队金 (银) 矿成矿预测区 (II区) :位于矿区中部一带, 呈东西长1.60km、南北宽0.65km的长方形, 面积1.04km2。区内有Au-13、Au-14号化探异常, 经初步查证, 已发现V8号金 (银) 矿脉和V6、V9号矿化脉, 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3) 两院二队金 (银) 矿成矿预测区 (Ⅲ区) :位于矿区中南部一带, 呈东西长1.25km、南北宽0.70km的长方形, 面积0.88km2。区内有Au-15、Au-16二个化探异常, 经初步查证, 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4) 两院红洋队钼 (金) 矿成矿预测区 (Ⅳ区) :位于矿区西北部一带, 呈多边形, 面积2.03km2。区内有Au-1、Au-2、Au-3、Au-4、Au-5、Au-6、Au-11、Au-12号化探异常, 经初步查证, 是本矿区第二个找矿前景良好的地段。

6 结论

本矿区成矿预测区为山羊坡金 (银) 矿成矿预测区 (I区) 、两院四队金 (银) 矿成矿预测区 (II区) 、两院二队金 (银) 矿成矿预测区 (Ⅲ区) 、两院红洋队钼 (金) 矿成矿预测区 (Ⅳ区) 。本矿区金、钼矿脉较多, 一部分矿脉规模较大, 可望查明一处小型至中型的金多金属矿床;值得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 查明可利用的资源储量及矿床规模。

摘要:海南省儋州市走兵岭多金属矿, 是受北东和北北西向两组断裂控制的石英脉型金矿床。通过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区Au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的分析研究, 为该矿床或同类矿床的找矿提供一定线索。

关键词:多金属矿,Au元素球化学异常特征,成矿预测,儋州市走兵岭,海南省

参考文献

[1]张文亮, 李朝辉, 王亚丽.五台山区康家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J].地质找矿论丛, 2005, 17 (2) :116-120.

[2]吴美德, 芮仲清.含金剪切带型金矿床[R].地质矿产部情报研究所, 1989.

海南儋州 篇8

在探索适应海南高考的新途径、新方法方面, 我们做了一些积极的思考和有效实践。

一、理性分析, 计划周密

儋州市思源高级中学有三不足:一是生源质量差, 三年前, 录取全市中考招生考试全市前1000名的学生, 我们只招到3人, 学生的思维品质、知识积淀、学习习惯等方面差距较大;二是师资力量不足, 年轻老师过半, 首次上高三课的竟然有20多人, 骨干教师忧虑, 年轻教师“怯场”;三是硬件条件差, 别人的教室“冬暖夏凉”, 而我们的教室“冬凉夏热”, 学习效率受到很大影响。

理性分析了我校的种种劣势之后, 我们提出了“实”、“细”、“新”的三字方针:实, 就是要脚踏实地, 少说空话, 工作中要有很强的执行力;细, 目标要细, 管理要精细;新, 努力创新, 别人有的我比别人做得更好, 别人没有的我力求有突破、有创新。

年级组制定详细的奋斗目标, 层层分解到班到科组直到教师个人, 目标的分解, 把高考变成了每一个人的事情, 便于形成合力;不仅如此, 三轮复习中各段也有各段具体的目标, 分段目标的确立, 让老师产生阶段性完成任务的喜悦, 消除了老师们在“长途奔袭”中产生的疲惫感。

明确的目标、周密的计划是思源成功逆袭的重要保证。

二、勇于担当, 敢为人先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 意味着改变、提升和发展, 但任何剧烈的变革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强烈的阵痛, 如果没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担当, 就什么都做不了。

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 这件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对我们来说, 却不亚于打了一场攻坚战。寄宿学校, 学生早晨6:00起床, 晚上10:20下晚修。然而午休时学生在寝室却是吵闹的, 洗澡的、洗衣服的, 整理内务的……交叉影响, 互相干扰, 从13点到15点, 不仅白白浪费两个小时, 还严重影响下午和晚上的学习效率。如何充分利用这宝贵的两个小时呢?我们决定改变让学生在寝室午休的现状, 让学生在教室午休, 安排班主任在教室里维持秩序。这种在大陆高中阶段很正常的午休形式, 在我们这里却阻力重重。我们在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支持下, 顶住压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 多数学生会做一个小时作业, 然后休息一个小时。当学生适应之后, 他们也喜欢上了这种午休方式。这个小小的变革提升了时间的利用率, 既保证了学生的休息时间, 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提高了知识传输的密度。

三、建章立制, 精细管理

我校学生多半来自农村, 学习习惯差, 生活方式自由散漫, 所以不管就散, 一管就“反”。高三19个班主任, 有经验的不足三分之一, 为防止班主任不敢作为和乱作为, 我们认真学习了学生管理条例的相关文件并结合我校实际, 理性地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动向公示、请假三级审批、学生操行量化评分等制度。学生动向公示, 每间教室门外悬挂一块公示牌, 每天可以让所有人员都能准确了解学生动向;请假三级审批制度, 班主任, 年级组和蹲点副校长分层负责审批离校请假等事项, 有效地遏制了乱请假乱批假的现象, 杜绝了安全隐患;学生操行量化评分, 在德育过程中, 详尽记载, 关注量变, 既防微杜渐, 也规避随意处罚带来的不良后果。学生从早上6点起床后的24时, 都处于年级组的监管之下:早上有班主任到寝室催促学生起床;午休有班主任维持秩序;晚读前的18时到19时有老师进班培优补差治跛;22:40到24时有专人查寝。真正做到了时时有监管, 堂堂有巡视, 天天有通报, 周周有总结。

精细管理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情的监管上, 也体现在对教学行为的监管中。为规范教学行为, 我们完善了“集体备课制度”、“首遇责任制”、“学科量化评分制”、“教学常规管理细则”、“考试五会制”等制度。特别是完善了“考试五会制”和“教学常规管理细则”, 每次考完, 就及时召开学生表彰会、教师总结会、班科联系会、试卷分析会、后进学科 (班) 教师反思会等“五会”。学生表彰会激发了学生的斗志, 让学生树立了信心;教师总结会及时调整老师们的工作步调, 扬长避短;班科联系会增强了班级合力, 让各科教师用整体的观点来分析班级的优劣得失, 明确培优治跛对象的现状;试卷分析会由备课组组织召开, 分析考情, 为组织后段教学提供依据;后进反思会以学科量化评分为依据, 通过科学的多维度的量化, 给同科组的每位教师排个座次。教学质量的好坏全部用数据来评价, 数据面前人人平等, 领导干部带头反思, 一场场“红脸流汗”反思会, 给老师们极大的触动, 教学风气焕然一新。

为了全面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树立优良教风和学风, 使教学管理工作实现“科学、规范、能动、高效”的目标, 本着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细则”, 以“低起点、小步子, 快节奏, 多反馈”为教学指导思想。“严要求, 多练习、勤反馈, 抓基础、重能力”、“发展特长, 培养个性”, 为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基为指导方针, 着重强调了五条原则即: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坚持“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原则;坚持“学生主动参与, 师生互动”的研讨、探究性学习原则;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坚持服从“新课标理念”教学原则。细则从备课及教案书写、授课、练习、作业批改、辅导、听评课、考试、试卷讲评8个方面全面规范了老师的教学行为。

四、更新理念, 特色培优

在备考前期, 我们的培优, 关注点重在单科平均分的提升上, 重在学科的均衡发展上。随着对学情的进一步了解, 我们提出了学生个体及学科“高水平均衡”发展的理念。“高水平均衡”的理念要求我们对学情的把控要更深入一点, 将学科均衡和学生个体的均衡发展结合起来, 针对具体某个学生的具体学科展开培优, 既关注学生总分, 又关注学生各科的均衡, 对学生进行“靶向治疗”。理念的转变, 提升了我们培优培尖的水平, 使我们的培优工作更加的有的放矢, 扭转了同班教师之间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以此为契机, 我们及时修改了高考奖励方案中关于单科的奖励条款, 让所有科任教师都认识到协同作战的重要性, 增强了班级合力。

“高水平均衡”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谋略———合理地处理“我喜欢学”和“我必须学”的关系。为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缺乏“大局观”的学习模式, 我们将培优的方式由导师制变为保姆制。传统的导师制教师高高在上, 难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而我们的保姆制则要求老师从班级的种子选手和“临界生”中认养3-5名“幼儿”, 从生活到学习各方面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精细培养。一次次统测的数据表明, 我们的保姆制在提升优分层质量和临界生学业水平的作用是显著的。

五、强化教研, 偕同发展

为提升年轻教师把握高考动态的能力, 提高备考的效率, 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我们制定了“中青互勉, 偕同成长”计划。配合学校的“青蓝工程”, 通过开展集体备课、练习高考题、讲好复习课和评讲课三种形式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让所有教师迅速成长, 让每个老师能“做教学上的明白人”, 既增强他们的自信, 又能让他们收获成长的喜悦, 骨干教师也能在指导中获得事业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从而达到幸福备考的目标。

为促进备课组的协作意识和备课组长的工作热情, 我们在奖励方案中也明确了备课组责任目标和奖励细则, 当带领全组共同发展成为一种责任时, 备课组长的潜能就激发出来了;当拖了全组后腿成为一种耻辱时, 人人争先的氛围就水到渠成了。

六、广取博收, 辩证施用

研究高考忌讳在家里“闭门造车”, 学术研究也忌讳“近亲繁殖”, 研究高考必须要有开阔的眼界, 要站得高看得远, 扬弃地接纳不同渠道的信息, 在与他人他校的论辩中, 才能准确把握高考的新动向。

广泛获取备考信息, 结合学生能力有效切入, 是我校制胜的又一法宝。我们积极推行和海中、侨中的联考, 推行初期, 教师学生有很多不适应, 要么是因为教学进度不同步, 要么是因为学生能力层次不一致, 但失败次数多了以后, 学生也渐渐地摸出门道来了, 特别是与名校的差距逐步缩小的时候, 学生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老师们也渐渐少了怨气。“把鱼放到大池子才能养成大鱼”, 在与他校的切磋中也渐渐开阔了视野, 既能发现别人的长处, 也能觉察自己的短视, 老师和学生也就慢慢长成了“大鱼”。

方向把握的对, 凡事就可以事半功倍, 方向错了, 学生有再多的时间也不够浪费。广取博收, 与时俱进, 精准把握高考动向是我们决胜的又一个法宝。

备考最易陷入迷茫的时刻是在第三轮, 常常有老师因不知道讲什么而不知所措, 在冲刺的最后关头停下了自己的脚步。在最后的一个月, 学校做得最多的就是谋信息, 找试卷, 每天早上6点, 手机一开, 总能出现学校领导在前一天晚上为大家准备的“教育早餐”, 从这些教育餐点中, 我们比兄弟学校更早把握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

上一篇:大学英语课堂口语教学下一篇: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