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综合项目

2024-06-18

专业综合项目(精选十篇)

专业综合项目 篇1

1 影响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因素

1.1 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改革的成功基础

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者,是专业开展建设和改革的主体力量,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是专业综合改革中最基本部分,也是反映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首先应该从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入手,从理论上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建设和改革,自发开展关于教学制度、管理、教学模式与方法等的创新研究,学校应为此提供教师自我发展平台,为改革和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1.2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是专业建设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学模式是具有独特风格和某种功效、相对稳定的教学范式,是就教学过程的程序、结构、方法而言的多维、立体、动态的综合性教学模型[2]。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由传统的教师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向参与式、互动式、探究式学习方法转变,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准确架构知识体系,将学科前沿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终生学习”的理念以及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根据当代大学生能够主动从网络获取知识的特点,将“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带入课堂,为教师和学生搭建沟通渠道。

1.3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是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核心

课程是组成教学整体的细胞,课程的整体设计与课程质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劣;因此,应该将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将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作为专业综合改革的中心内容,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即是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之符合学生学习特点,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培养要求。

1.4 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环节

坚持实践教学的观念创新,确保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依存和印证,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各部分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形成体系,探索多种实践教学方式方法,依托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开设不同形式的实验、实习、实训环节,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鼓励教师将部分科研课题开放给本科学生,由学生分组完成,并依据完成情况折合为课程的平时成绩;开设独立设置的仪器操作或分析等类别的课程,并作为校级素质拓展选修课程,提高学生主动操作、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1.5 高效的教学管理是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专业综合改革中,作为教学培养目标有效实施的执行与保障环节,教学管理改革举足轻重。首先,应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即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本深入进行教学管理改革;其次,建设素质过硬的教学管理队伍,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的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进行监控和指导,保障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创新性。

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是专业综合改革的五个重要方面,对于专业建设和改革来说缺一不可。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专业就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没有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专业无法架构科学的知识结构;陈旧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无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缺少精心设计的实践环节,无法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缺乏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无法保障专业的持续建设。因此,综合这几个方面的改革才是专业建设和改革取得成效的首要因素。

2 基于专业的特色及定位开展综合改革与建设

2.1 不同学科领域、发展阶段、科研层次的本科专业对专业改革的要求不同,应根据专业特色和所处层次,合理设计专业综合改革方案

应正确认识专业目前的建设成果和建设阶段,分析目前专业建设的优势和短板,了解本专业在行业内和学校内所处层次;高校应对所有本科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分清层次,以便结合学校整体正确指导专业建设,同时为政策保障和倾斜提供决策依据。

吉林农业大学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全面掌握学校本科专业办学情况,检验2007年评估以来专业建设成果,于2011年底启动了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制订《吉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方案(试行)》,对46个参评专业实施分类指导,学院和专业开展自评工作,撰写自评报告。邀请专家对每个参评专业进行为期一天的现场评估,评估程序包括评估专家听取专业负责人汇报、考察实验室、听课、查阅佐证材料、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现场反馈等。每个专业评估后教务处按评估指标梳理评估专家意见,分专业撰写评估报告。此次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历时3年,邀请省内外资深行业专业、教育教学管理专家和校内教学管理专家共计107位,通过评估,学校掌握了专业建设第一手资料,发现学校专业建设在建设规划、教学管理、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课程体系需进一步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失衡等问题。

根据评估结果以及评估专家对各专业提出的意见,将本校现有专业分为争优创先、平稳发展、整改完善三种层次,政策制订、经费投向等向第一层次专业倾斜,力争将其办成国内一流专业;对第二层次专业采取维持态度,保证专业平稳发展;加大对第三层次专业投入和建设,使其尽快成为合格专业。学校依据不同层次专业建设具体情况,指导专业按不同标准制订切合办学实际的专业综合改革方案,将评估整改工作与专业建设与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使改革更加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要求。

2.2 基于凸显专业特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中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吉林农业大学启动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在修订工作中,为充分结合专业综合改革建设,各专业以本科专业评估专家意见为依据,以彰显专业办学特色为主旨,多次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论证会,邀请基础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科研院所等各级各类对人才培养具有发言权的人员参会,平均每个专业均召开3次以上,深入探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设置等,最终形成了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层次、适合本校办学实际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学校办学和专业特色;减少了总学时与学分,减轻了学生课堂压力;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了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与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2.3 根据专业特色和层次,建设侧重不同的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应在教师引进、教师培养和教师引导方面构建应用型师资队伍[3]。新兴专业和发展初期专业应注重结合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特点,重视教师培训和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优势特色专业应注重教师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以科研促进本科教学和本科专业建设改革。学校出台了《中共吉林农业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抓好抓实,评估工作开展以来,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搭建载体建设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创建了一批功能各异、具有特色的创新团队,造就了一支涵盖国家、省市不同层次的高水平人才队伍,集蓄了一支有潜力的年轻后备队伍。

2.4 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

吉林农业大学开展“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示范课程”的遴选工作,选拔出在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的课程,提供建设经费,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同时,设计并构建了集微课教学、展示、交流和评价为一体的网络资源应用平台,旨在改善目前微课视频质量、交流功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教师共享教学心得、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提供平台。

3 建立完善的项目运行机制,以点带面,推动专业改革的全面开展

自2010年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启动以来,吉林农业大学积极开展试点专业的选拔与建设工作,首批被列入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有动物医学和植物保护两个专业,为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全面带动全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取得新进展,以学校遴选与主动建设相结合为培养原则,以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为保障,实施了吉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重点培育计划”,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作为首批重点培育项目列入计划,首批支持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两个专业率先开展专业综合改革。

在重点培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推荐专业申报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在选拔和申报的同时,对已批准的试点项目和重点培育项目,划拨专门经费进行建设改革,与学校签订《吉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重点培育计划”协议书》,建设期间组织专家进行中期检查,掌握试点项目的建设情况,并进行建设和改革的指导和监督,不合格的项目直接叫停,项目建设期结束后,通过提交结题报告和现场考察的方式组织验收,通过验收的试点项目面向全校推广建设和改革经验,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示范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EB/OL].(2011-12-30)[2015-6-16]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sjhj/201201/129382.html.

[2]刁维国.关于对教学模式研究的再认识:兼论多元统一的教学过程模式观[J].教育探索,2008(12):27-29.

专业综合项目 篇2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其效果与质量对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本人在《网站综合实训》课程中进行的教学实践改革,完成从教师的“教”法到学生的“学”法研究的转变,旨在探讨如何对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站综合实训》课程进一步实施项目教学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实践教学 网站综合实训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站综合实训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应用面广,与岗位的联系非常密切,课程的难度适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自主开发一个完整的网站,毕业后能够直接从事企事业单位网站的开发与维护工作或网店运营工作。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却很难尽如人意,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传授教学和案例教学两种形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也能掌握其中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应变能力比较弱,综合运用能力不强,远远不能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的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往往出现脱轨现象。要想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在系统学习课程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网站开发工具的基础上,参与实际网站的设计、开发,完成一个完整的网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好地做好就业准备,进入职业角色。为此,我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形式,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一、改革教学方法,引入项目教学法

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解理论,然后学生在电脑上操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零碎,至于以前学过的诸如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网页制作技术等等,也不知如何运用,对于所学课程很难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虽然在校学习了两三年,可总觉得什么也没学到,更别谈承担实际项目的开发。为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将网站建设的项目引入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将项目与教材相结合、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项目来评价考核学生学习质量,实现教材职业化、能力岗位化。

“项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选择难度适中的工程项目,因此,“项目”设计、编排非常关键。选取项目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现实对象为材料,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要考虑到“项目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因素,将教学重点、难点分解到每个小项目中。项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比较熟悉,就可以将学习重点放在项目开发上,而不是对项目的理解上。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学到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通过项目的开发,为学生积累项目开发的经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今后实习、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教学手段,调整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针对传统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是一个项目团队。把学习总项目细分成一个个的小项目,并把学习内容溶合进每一个小的项目中,通过这些小的“项目”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在课堂上围绕项目的内容进行分析,学生则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制作,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答疑和指导作用,学生主要?对知识点的运用与突破。因为开发一个项目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经过大量艰苦的劳动,因些我们需要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及答疑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再有,学习中更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及整理项目所需的大量素材,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工、提炼与使用素材。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最终掌握整个项目需要的各种知识,从而提高专业技能。

改革了教学手段,我们还要解决项目教学教什么,拿什么来教的问题,应该针对学习总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围绕实现项目需要的技术以及开发的过程重新安排教学内容,自编教学讲义。我们将总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项目,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小的项目之中,每一个小项目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点。学生接到项目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再讲授新知识,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采用多层次、多角度考核方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也势必带来考核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对项目教学法进行有效的考核,因此,我们同时进行了考核方法的改革。对于知识点需要识记的特点,仍然保留常规的上机考试,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情况。还采取阶段考核方法,让学生口述项目开发的思路及开发方法,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阶段任务完成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学生课堂学习、自主学习、知识综合运用及思考创新等能力的高低。最后的综合考核是以项目最后实现的效果及每个人完成工作量的情况、完成工作的质量及效率进行评分,并就评分结果进行小组讨论,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让学生反思他们在实践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是否有效。

通过在网站综合实训课程所进行的尝试性教改,我从重视研究“教法”,转向了重视研究学生的“学法”。通过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以及转变新的教学方法,更多的学生有了改变,从以前的不愿意问问题,变成追着老师问问题,从不愿意学,到愿意学。这在以前是没有的,通过实践课程教学的改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与实践互相转换的喜悦,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专业综合项目 篇3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人才培养;课程教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14BSH109);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湘教通[2012]266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湖南女子学院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一、引言

为了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专业办学特色,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湖南省教育厅决定启动实施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实施中,按照明确定位、重视内涵、强化优势和突出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规划学科建设方案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社会服务、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为我校建成教育理念先进、培养模式科学、专业特色鲜明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基地奠定了基础。

二、建设措施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团队通过省内外广泛调研,专家反复论证,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订,并对相应课程进行了重组和调整。在专业定位上,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社区社会工作和妇女社会工作为主要方向;在培养目标上,由单纯培养“应用型人才”调整为培养多元化复合高级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专业性、职业性的特点,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三四五”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条主线,三个基点,四大课程模块和五种能力。课程体系设置围绕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女性人才的主线,紧紧抓住理论教学、技能训练与社会实践三个基点,形成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含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和集中实践环节四个课程模块,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五种能力。

(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务能力。(1)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均持有国家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以适用专业教学的需要,使教师具有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素质。目前为止社工专业教师均取得了国家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成为具有社工实务能力“双师型”教师。(2)建立和完善了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社工机构挂职锻炼或兼职工作,强化专业教师的社会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现有两位教师在社工机构一线从事社会工作实务。(3)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资助。一方面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社会工作专业每位教师均参加了相关社会工作的学术会议或培训,使教师及时掌握本专业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紧跟学术发展和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6人次。(4)建立了一整套聘请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兼职教师的制度,在课程安排、经费安排、交通等服务方面进行了政策倾斜。让社会工作实务骨干兼职担任专业课教师,直接参与专业课教学或担任青年教师技术导师,承担实训实习教学督导工作,对学生的阶段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行双督导(机构督导、学校督导)制度。(5)建立鼓励教师申请各类课题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奖励制度,并进行了年度检查考核。

(三)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1)调整了部分课程的开设。在大一学期开设了《成长小组》课程,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在大三开设了《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大四增设了《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2)扎实做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根据社会工作发展趋势,结合本校实际,将课程纳入专业环境中进行系统的思考,明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课程的能力、知识、素质目标,切实做好课程标准的制定。目前已经做好了《社会工作概论》、《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18门等课程标准的修订,以此构建具有我校特色及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标准体系。(3)抓好关键课程建设,培育优秀课程。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课程建设基础,开展了优秀课程建设。经学校评比,《社区社会工作》课程已成为校级优秀课程。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4)突出技能训练课程,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完成了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修订和论证。结合我国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发展形势,突出“实务性、职业性”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加大能力培养型课程的比例,突出社会工作操作性、实务性的培养和训练,新增《活动设计》课程。(5)加强教材建设。学校立项批准了《社会学》规划教材,并按正常进度组织编写。规范教材选用制度,严格教材选用审核,使该专业选用近年出版的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和重点教材。选用近四年出版的新教材的比例占教材总数的80%以上。

(四)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面向职业化培养社会工作人才。(1)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0%。在六个学期增加了阶段(集中)性的专业实习,为期9周,学生毕业实习周数改为18周。第7学期开始启动毕业论文选题工作,让学生逐步介入教师科研课题中收集和熟悉资料,保证毕业论文质量。(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和开展各项大学生学科竞赛、技能竞赛。如省级“挑战杯”比赛、全国社会工作论文或实务案例比赛、项目策划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实务技能。(3)加强校外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通过调研考察,该专业在广州、深圳、长沙等已建立了9个实习基地,为阶段性集中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组织编写了阶段性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指导书,规范了实习要求。(4)着手筹建校内社会工作实验室。完善已有的社会工作实验室,通过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150多万元,资金已到位,开始筹建新的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成将在省内外更具专业性、现代性及先进性社会工作实验室。(5)依托专业教研室创办了仁泽社会工作机构。我系依托社会工作专业创办了社会工作机构,这是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管理创新人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是高校教育服务社会、创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有效尝试,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和就业的平台,为学生进入社会工作职业具备前期准备。

(五)重视课程教学方法探索,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1)改革传统的质量观和教学观,树立“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方式上由灌输式向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养模式上,实现由单一型人才培养向多样化人才培养转变;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合,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具有持久个人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2)建立了社工实务项目与教学内容相对接的“服务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探索和学以致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要求每个导师制下的学生小组须向系部申报一个社会工作实务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社会工作实务项目,促进实务项目与教学内容有效对接。(3)重视教学研究,实现科研与教学互动,“产学研”有效衔接。在课堂教学上要求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实践、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已获得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个,学生获得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个。去年我系推出社工专业改革校企合作横向课题,向社工机构及同类高校发布,共同思考研究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4)以社会工作文化节为平台、以国际社工日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我系将社工文化节、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活动作为常态化的专业教学活动,借此机会和平台,开展一些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精品活动,比如个案情景剧的表演、高校社会工作团体论坛、课程专业实习成果展、社工实务项目策划大赛等等,以此践行社会工作专业精神,提升专业技能,展示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成效,为校园文化增添色彩。(5)积极探索了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考试内容上注重考察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从考试形式上采取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及回答问题、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逐步建立由注重知识考核向注重能力考核的转变,《成长小组》、《活动设计》等主要考察学生知识掌握和综合分析能力。

(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措施得力,执行严格。(1)成立了项目质量工程领导小组,稳步推进社工专业综合改革进程。2012年5月湖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湘教通[2012]266号)后,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团队就开始针对任务书承担工作任务。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教学校长任副组长、各教学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质量工程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决定质量工程的重大方针和总体规划。(2)学校、系部每年召开了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项会议,制定了教学质量工程的相关配套文件,以保证质量工程建设的有效实施。我校先后修订、制定了教学质量工程的相关配套文件,以保证质量工程建设的有效实施。2012年12月,学校召开了湖南省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研讨会,2013年3月,系部专门召开了湖南省“十二五”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研讨会,今年4月1日,学校教务处又召开了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推进会,4月22日,学校召开了

2014年专业建设研讨会,专门剖析了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唐利斌、副处长杨承玖应邀出席,学校领导为项目的实施进行了分析指导,对项目进行把脉。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接受了学校教务处的监督检查,确保了综合改革的有序进行。(3)加强了校系教研室教学督导,构建了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校系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监控,形成了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教研室会同校系教学督导组织从听课、评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到每学期期末领导、同行、学生评价,以及不定期召开用人单位座谈会等,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进行综合考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强化专业课程的考核工作,严格执行学校关于考查、考试的若干规定,坚持加强考纪、考风教育,对监考老师提出具体要求,保证了考试的严肃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完善,运行力度大,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教师已经将教学质量的规范化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优秀的教风和上进的学风已经形成。,全面提升我系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

三、建设成效

(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到进一步优化。完成

2012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及所有专业课程标准和实践教学大纲的修订、制定和论证工作。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出女校特色。将女性主义理论、女性心理学、女性教育学、女性社会学等女性学课程纳入专业建设,将女性主义的理念融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中,培养女大学生的 “四自”精神,树立社会性别意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二是突出实践特色。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把“重实践”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位置。新方案中,实践类课程及环节的学分达到了40学分,实践课时总量超过了800个小时,并将义工服务纳入实践学分,规定每个学期每个学生必须完成40个小时的义工。三是强化校企合作。拓宽育人渠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坚持“能力为本、服务社会、开放办学”的理念,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岗位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已取得初步成效。四是强化导师制度。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和责任性的教育和培养,注重社工人才的培养质量。每个社工学生在入学后,通过对师生双向选择,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业、就业、职业等指导,对学生创新性课题进行指导及开展社工实务项目进行督导,系里制定导师职责,有检查有评估。

(二)社会工作专业平台建设逐步提高,研究特色与成绩不断呈现。社会工作省级特色专业确定以后,结合社会学学科建设,学校领导深谋远虑,精心规划和指导,采取多项积极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建设。通过不懈的努力,目前专业已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影响力,团队领导者在科研、教学等方面起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两年来,项目团队的研究主要沿着家政学、女性学和社会工作学三个专业领域展开,在论文发表、课题申报和成果奖励获取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及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委托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项,省部级课题10项,教学改革课题3项,横向课题2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2篇,其中CSSCI论文6篇,获得省部级及其以上奖励1项,校级奖2项。

(三)社会工作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通过建设,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成绩、实践动手能力、考证过级通过率稳步提高,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一是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生对主要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专业课的考试消除了不及格现象;二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普遍提升。通过实践性教学,尤其是“三课堂联动、四阶段递进”的实习体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创新能力也普遍提高,课程论文、社会工作服务方案、项目策划方案的质量均得以提高了;三是过级考证参与率和通过率都比较高。在英语四级考试,2011级61名学生中,通过率达到了85%,有

11人通过英语国家六级考试;国家计算机二级通过率32.5%,普通话二乙通过率98.6%,二甲39.4%;16人获得会计证,6人获得心理咨询师证。四是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并且成效显著。有4个学生团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成功申报主持了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项,教务处的社会实践课题1项,有2名同学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第十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获两枚铜奖,陈韵同学组建的桥牌团队获全国桥牌赛冠军,2名学生的论文在第五届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上进行宣读;四川雅安抗震救灾工作优秀志愿者1人,长沙市红十字会四星级红十字志愿者1人,雨花区福利院优秀志愿者3人,第二届湖南省高校知识产权抢答赛团体优秀奖2人,湖南省“走进社工”个案情景剧大赛第一名,获最佳剧本奖1个、最佳演员奖1名,湖南省高校大学生社工专业技能大赛获团体二等奖。

(四)学生专业成长较快,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项目实施以来,社工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理解与同感能力、想象与创造能力、分析与总结能力在不断提升,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了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投入感的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普遍得到加强。

(五)理论联系实际,“项目化”教学模式影响深远。基于学校特色和本专业建设需要,我们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成果显著:一是主持完成了两项社会工作实务科研课题。2012年项目团队主持完成了国家民政部的“从外生性嵌入到内生性根植:5.12震后恢复重建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的实证研究”(11MZBBR059)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重点课题“社会工作促进灾后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1SW0814),专业教师在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社会工作组织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大量富有积极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决策者制定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和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二是创建了“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项目化”实践教学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社会工作实务项目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项目(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活动项目,带着项目任务进行了课程实习。如“爱晚晴”社区孤寡老人项目、“快乐一小时”社区青少年项目、“反家暴”社区宣传项目、雅安“壹乐园”儿童服务项目等,创新性的提出了“实习活动化、活动项目化、项目社会化”的课程实习“三化”新理念,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行动”,培养社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反思社会工作基本技巧。项目完成后可全面提高社工专业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职业素质,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形成。(1)构建了“三个课堂素质拓展”的横向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三个课堂”以学分制管理为纽带,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连成一体,第一课堂以引导性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第二课堂以专业性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第三课堂以预设性项目激励学生自觉成才,“三个课堂”联动互补,构建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把实践教学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拓展到机构企业甚至社会。(2)构建“四个阶段能力递进”的纵向立体式实习体系。我们按社会工作实习环节划分为四个类别,即义工实践、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基本形成了大一自发性义工服务与观察实习,大二指导性义工服务与认知实习,大三自觉性义工服务与专业实习,大四顶岗实践与毕业实习等四个阶段,基本构建了“四个阶段能力递进”的纵向立体式实习体系。通过这些实习,使学生获得专业价值、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3)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长沙、广州、深圳、张家界、四川雅安等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社工专业实习基地,不断推动了实习基地运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提升实习基地的教学质量。制定比较完善的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等实习文件,并确保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学生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4)依托专业教研室创办的仁泽社会工作机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目前我系专业机构在长沙开展了“爱晚晴”社区独居孤寡老人服务项目、“快乐一小时”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自闭症儿童项目、多动症儿童项目等,还在四川雅安天全建立了社工站,开展“壹乐园”儿童服务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机构的创建促进了教师的实务能力和研究能力,解决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实习问题。学生对实践课程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在实践课程里不断地发现自己,展现自己,不断地获得一种学习的成就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5)专业实验室建设初见成效。在学院规划专业实验室基础上,完成申报了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建设,学校通过招投标后,将开展实验室建设。社会工作多功能教学实验室建成后,将是省内外最先进的专业教学观察模拟实验室及计算机辅助调查实验室,既可以充分满足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训教学需求,同时还能带动校企联合,产学研合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实验提供更为方便的平台,为全面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工作展望

(1)继续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紧跟社会和行业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突出能力培养型课程,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选配好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建设两门优质教学资源课程和试题库建设。(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好中央财政支持社工专业实验室建设,使实验室真正发挥专业教学作用,确保各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得以落实;充分利用好我校申报的民政部的社会工作人才支持“三区”计划项目平台,凸显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办学实力与水平,发挥高校社会工作人才的辐射作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社会工作的认同度。(3)加大行业机构结合度,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对社会工作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建立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举办一次学校与机构参加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论坛,使实习与实践教学安排不断线,人才培养适合社会需求,并逐步加深加强校机合作,保障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4)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建设好教学团队。一是支持教师参加与社会工作教学有关的高水平的培训,让教师了解该专业行业的前沿信息和最新理论成果。二是继续选派专职教师到社会工作机构挂职锻炼,强化专业教师的社会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双师型”教师比例。三是选聘兼职教师。建立一整套聘请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兼职教师的制度,争取在课程安排、经费安排、交通等服务方面进行政策倾斜。(5)抓好教材建设。坚持专业基础课特别是关键课一律使用全国通用的水平高的国家教育部重点推荐的新近的高等学校课程教材,以确保主要课程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体现本专业的最前沿的知识。针对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实际,组织力量编撰出版一本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指导用书,完成教材《社会学》和《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手册》的编写和出版工作。(6)支持教师科研与教研,加大对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奖励。目前,社会工作专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科研立项、公开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教学、科研论文,但总体来说,目前科研课题的档次偏低,缺少高层次的科研、教研课题。科研成果获奖数量不多、等级不高。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对与试点项目相关的科研、教研成果实施奖励,引导科研团队的成立并健康、稳定的发展。

五、结语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成果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加强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为支撑,走提升内涵建设的发展道路, 从而全面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因此,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作为湖南省普通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高校之一,应该努力创造自身的专业特色,结合我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求,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我省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逐步把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成为了同类院校一流的示范专业。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启动实施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湘教通〔2012〕112 号)[Z],2012.

专业综合项目 篇4

韩山师范学院地处广东省粤东地区,是粤东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师范院校,2013年韩山师范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获得广东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立项,该项目依托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省计算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引入全新的KAP-CDIO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创新,把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广东省省内有影响力并且在地方院校同类专业建设中具有行业特色、起引领作用的实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掌握移动互联网开发与应用的软件工程师。为广东省尤其是粤东地区移动互联网[1,2,3]的产业发展、产业创新服务,培育移动开发软件应用的市场环境,推动移动开发软件产业的发展。

2 措施与进展

2.1 教学团队建设

引聘名师:从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天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潮州电信等企业邀请企业老总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移动互联网方面的专题讲座、暑期项目实训、课程培训,强化专业的应用特色。

培养骨干:一是选取、选拔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的移动互联网相关专业和方向进行学习深造,攻读学位;二是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直接在合作企业进行项目训练,丰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三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并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地培训,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双师型教师培养:对现有教师实施分类循环培养机制,做到教师培训五年一个循环,按照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提倡教师专岗化。教学团队中2位老师获得网络综合布线高级讲师认证,1位老师获得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颁发的创业指导教师资格,2位老师获得物联网技术骨干教师认证,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充实了力量。

2.2 平台建设

2.2.1 课程与教学资源平台

培养方案制定:依据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移动互联网软件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定位,完成了2014版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培养方案更加突显课程结构模块化、块内课程群组化,分模块、分群的特色。

建设开放、立体的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完成了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题网站的建设。围绕移动互联网方向构建课程群,依托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了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UML等网络课程,安卓手机应用开发网络课程正在建设中。进一步完善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

教材建设:校企联合共同开发具有创新性、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训教材,如《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安卓手机软件应用开发》、《WEB程序设计》等教材。

2.2.2 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平台

在广东省计算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广东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的基础上,以学生课外科研立项、天盈创新基金及各类课题为牵引,建设学生课外创新型实验平台,在系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专门设立了移动互联网开发小组,并在课外科研项目和经费上重点扶持,实现本专业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社会。

2.2.3 实习基地建设

与知名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校企融合,是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积极与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合作,2014年与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东软集团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

2.3 多项目融合,协同建设

为整合资源,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与“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广东省计算机工程教育实践中心”等项目进行融合,协同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项目实施以来,共招收了2012和2013级两届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共30名学生,并采取小班授课形式,专门邀请了达内科技的资深工程师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的同学进行软件项目培训,邀请广东天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安卓软件应用开发讲座”,并每学期举行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班作品汇报会。通过这种资源整合、项目融合、协同建设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完整性和质量提升。

2.4 以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内外各类竞赛,如挑战杯大赛、全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大赛、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以竞赛为抓手,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筹和协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专业综合改革以来,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2.5 项目引领,积极创业

在学生科研项目的选取上,我们确保项目具有好的应用价值和市场需求,并具有孵化和转化为产品的可能性。在项目的研发商,通过引入企业软件工程项目研发流程,培养学生项目研发能力。项目研发实行双导师(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制,依照企业开发流程,采取严格质量监控过程,科学评判机制,争取进入创新中心的项目转化为产品,并将产品与市场需求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将项目与产品,产品与创业紧密结合。项目实施以来,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广东省挑战杯创业大赛和实际创业中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3 下阶段工作

1)按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评价指标,认真进行项目的完善和后续工作的开展。

2)以“大师”+“团队”建设思路,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软件工程专业带头人,努力打造以教学骨干、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软件工程教学团队,使软件工程教学团队成为在省内有特色、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团队。

3)围绕移动互联网课程群进一步进行各类教学资源的建设。

4)进一步加强与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力度、长期和实质性的开展校企融合工作,拓展校内外实训平台。

5)争取配套经费,建立模拟企业实训环境、项目开发流程的软件工程实训平台。

6)以项目-竞赛-创业为引领,通过专业改革和建设,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培养移动互联网软件工程师的同时,通过创业服务移动互联网市场。

7)争取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2+2”联合办学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黄明科,王少杰.移动互联网发展研究[C]//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2]移动互联网[EB/OL].[2014-10].http://baike.baidu.com/view/1168245.htm?fr=aladdin

项目综合设计评语 篇5

该同学项目综合设计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文字表达能力强、计算正确、图纸符合要求;能对课程设计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并能用理论知识对课程设计所涉及的问题加以深入分析[收集并综合利用资料的能力强,独立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有自己的创新之处

答辩时对该设计项目过程的把握程度好,回答问题思路清晰,陈述相关知识点时语言流利、概念清楚[从答辩情况来看,基础理论知识扎实。

经答辩小组讨论,一致认定其课程设计最终成绩为优秀。

良好

该同学能较好的完成项目综合设计任务,达到设计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要求;课程设计报告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文字表达能力强;能对课程设计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并能用理论知识对某些问题加以深入分析,知识点运用比较灵活。

答辩时对该设计项目过程的较为了解,回答问题思路较清晰,陈述相关知识点时语言流利、从答辩情况来看,基础理论知识较丰富。

经答辩小组讨论,一致认定其课程设计最终成绩为良好。

中等

该同学完成的项目综合设计任务达到课程设计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要求;课程设计报告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文字表达流利,硬件配置符合要求;能对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总结,并能用理论知识对某些问题加以分析,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答辩时对该设计项目过程的较熟悉,回答问题思路较清晰,能清楚陈述相关知识点,从答辩情况来看,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掌握。

经答辩小组讨论,一致认定其课程设计最终成绩为中等。

合格

该同学完成的项目综合设计任务基本达到课程设计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要求;熟悉并了解课程设计内容,但不够系统、完整,就课程设计设计的某些问题能进行简单分析;

答辩时对该设计项目过程的了解程度一般,回答问题思路尚可[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主要问题],能清楚陈述相关知识点,无重大原则性错误,基本概念能够理解。

专业综合项目 篇6

一、 中职实训课程综合化项目课程的内涵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实训综合化项目课程就是强调各个汽车实训课程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分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个学科领域之间彼此孤立,防止相互重复或脱节的一种课程设计思想和原则,依照这种思想和原则设计的课程为综合化课程。中职教育的实训课程综合化项目课程是以“实训教学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实训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实训课程模式。构建中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化项目课程就是把汽车维修行业管理、维修、服务、经营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实训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汽车维修工作任务作为实训课程的内容,并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

二、实训课程综合化项目教学的探索

1.工作任务分析

首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经反复研讨确定了本专业所应对的职业岗位:汽车电器维修工、汽车维修工、汽车美容师、汽车油漆工、汽车钣金维修工、汽车检验员;然后,针对每个职业岗位详细调查其工作过程,分解其工作任务;最后,研究其所应对的职业能力,从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由汽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汇同实际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和教学专家,结合教学资源的整合,对照专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实训教学的可实施性,以行业为导向,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综合化项目实训课程体系。

2.实训课程综合化项目教学的确定

我们要依据市场需求、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汽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来确定项目课程。实训课程综合化项目教学整体改革方案,必须从社会对汽车维修人才需求特点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实训课程体系,科学地处理好针对性与适用性的关系、发展后劲与就业竞争能力的关系。针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行业对用人的建议、要求,最终根据目前本专业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以及中职学生在校时间改为“2.5+0.5”的实际情况,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相应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具备汽车运用技术及解决汽车技术问题能力与专业知识的高技能人才。我们通过三个层面,设置了实训课程。

第一层面是通用的或一般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指行业岗位群中共同需要的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能力,汽车零部件识图、汽车专用仪器的使用,汽车零部件的拆装能力等;开设汽车电工电子实训、汽车零部件测绘、钳工实习等实训课程;第二层面是特定或专门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指行业所需掌握的汽车发动机、底盘、电器的维护与修理能力,汽车车身维修能力、汽车油漆喷涂能力、汽车装饰与美容能力等;开设汽车检修实训、汽车电气实训、汽车维护、整车实训等实训课程; 第三层是拓展或发展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指为确定专业方向或专业拓展而掌握汽车营销能力、二手车评估能力、汽车保险与理赔能力、物流与汽车运输管理能力、汽车驾驶能力等。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确定二至四门专业拓展实训课程:柴油发动机拆装、汽车驾驶等。

总之,我们应不断探索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实训课程综合化项目教学,以开发能够培养学生的面向汽车维修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体现汽车维修专业相关技能项目的综合与汽车维修企业工作过程相结合、达到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技能综合化项目,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进汽车维修专业实训课程综合化项目有效开展。

专业综合项目 篇7

1 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的普及教育从中小学开始到大中专非计算机专业, 及社会普及教育, 可以说深入时间较长, 覆盖面积较广, 可以说全民都在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该如何给自身定位, 学校又该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已成为当前各大中院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了2010年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属于“红牌”专业, 主要指失业量较大, 就业率持续走低, 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中综合考虑的前10个专业, 属于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黄牌”专业是指除“红牌”专业外, 失业量较大, 就业率也持续走低, 且薪资较低的专业[1]。根据以上数据, 有的人提出质疑:计算机专业就业越来越趋向困难,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面对这种连续三年就业“遇冷”的情况, 教学方式必须做出调整,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需要结合项目实践开展教学, 把工作任务引进课堂。

2 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时, 总会抱怨难学、枯燥, 即使是学了一些计算机知识, 但在使用过程中一遇到硬、软件问题就束手无策更是普遍性问题, 而造成这些问题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1) 这是计算机本身需要依靠命令、程序或操作完成的, 这些知识有的比较难懂和难理解性, 学习起来枯燥无味, 让人不知所措, 一段时间后有许多人就失去耐性。

2) 很多计算机方面的书籍较复杂, 虽然比较全面, 有深度、广度, 有一定水平和价值, 但一般的人看不懂, 让人望而生畏[2]。

3) 部分教材过于陈旧, 编写的教材几年不变, 往往只能“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 没了对照物品就很难自我创作。据不少用人单位反映:在校所学知识不足以应付实际工作需要, 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4) 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仍然是以老师讲课为主, 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而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培养较少。这样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制约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 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以及造成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足。

5) 不少学生反映:课程安排学习软件虽多样, 但课时短显得杂乱, 只学得皮毛却不能深入, 课后又不知从何入手。还有的同学认为: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进制的转换、程序的编制等是“无用的”;对于学习制图、网页设计、硬件维修等是“有用的”。

长期以来,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设计和生产产品过程中过分强调自我, 甚少关心市场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所设计的产品与市场的脱节。导致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失业量较大, 就业率持续走低, 且薪资较低等恶性循环的现象发生。

3 以项目实践的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 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3]。我们把这些能力要求, 在这里统称为综合能力。以项目的开发与对接, 组建学生团队,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校内外资源, 包括教学资源、教学团队、实训中心等, 搭建学生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接受检验;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并形成初步的创业意识。

3.1 培养模式

1) 由校外企业或学校活动任务为依托, 学校委派指导老师, 成立工作组承接项目, 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安排团队队员, 制订项目实施方案与计划, 保证项目如期完成。

2) 项目团队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计划进行讨论, 根据团队队员的特点, 指导老师进行分工、分组, 同时要及时沟通解决队员们提出的问题, 充分发挥工作过程全程指导的角色。

3) 项目成员按规定的时间完成项目的各阶段性计划, 指导老师对各组队员的工作进行分析、指导和点评, 从中筛选出3-5个优秀方案提交学校或企业负责人, 并听取反馈意见, 再次对工作内容进行修改, 最终, 完成项目。

4) 项目内容的现场操作或者是后期制作, 团队队员都要参与、观察、监督, 务必了解整个项目的工作流程, 通过思考和总结, 个人能力得到了提升, 为今后的工作开展做好预练和准备。

学生追求的是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 尤其是电脑的普及, 网络实用率激增, 使学生更加注重操作技能, 通过项目实践培养模式也解决了现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3.2 实践成效

1) 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实践教学工作与项目实践工作相结合;把专业知识的学习, 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项目实践工作相结合, 有效提高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2) 学生只有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是时候才会去积极思考、学习解决的方法, 进过项目实践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师生交流、解决问题等, 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而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中学习。

3) 重建绩效衡量标准, 改变以书面考试为主的考核与评估方法, 探索以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各方面表现为主的灵活多样的考核与评估方法, 以端正考评体系对项目实践培养模式的导向作用。同时, 在实践过程中需对每位同学的工作进行分析、评价和解释, 及时反映各人工作中的优缺点, 有利于每位同学加强自己的薄弱领域。

4) 有效的鼓励、奖励能转换为动力。适当利于物质奖励手段和口头奖励, 例如聘书, 宣传册, 大会表彰等, 让同学们获得“荣誉”, 以及参与这些项目的成品, 就是他们就业之时最有力的应聘材料, 更重要是获得了实践经验的积累。

5) 开展项目的过程也能使指导老师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结合项目开展, 教师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有侧重点地去解决学生遇到的工作问题。这无疑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与推进。

按照正确的方向来培养学生, 将直接决定着他本人是否得到发展, 是成长还是萎缩, 是更丰富还是更贫乏, 是进步还是退步。学校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好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了解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和学生现状, 检讨我们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这需要切入项目实践的培养模式。而这种模式长期开展的成效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把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得到有效的延伸和扩散。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通过指导和鼓励, 纠正问题和缺点, 最终实现其价值, 同时也为在校学生与市场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让他们在踏出校门走向社会更之时步伐更稳健。

参考文献

[1]http://edu.21cn.com/hongkong/g_275_286202-1.htm.教育部公布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

[2]http://www.doc88.com/p-056205025045.html大众化计算机普及教育迫切需要改革——传统公共计算机教育模式.

专业综合项目 篇8

一、项目概况

该项目地上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包括病房、门诊、急诊、放射、超声、检验、手术、中心ICU等功能科室;地下约8万平方米, 主要为配电室、各种机房、供氧吸引、中心供应、餐厅、超大型停车场等;道路景观约30万平方米;建设定位为一所功能齐全、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医院。

二、传统节能措施应用

在新院区设计过程中, 我们发现一些传统的节能措施只要严格实施就可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并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有些只需用新的节能产品替代部分老产品即可, 无需全部替换。其中主要的典型措施如下:

(一) 变电所尽量深入负荷中心

尽管在设计规范中早已有明确规定, 变电所应位于负荷中心, 但在实际工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往往难以实施。新院区的工程设计了大规模的地下车库, 为变电所深入负荷中心提供了条件。该工程设置了7座10KV变电站, 分别为7块区域供电。每座变电站均位于该区域内的中心位置, 最大供电半径小于200m, 这样既减少了电缆的使用量, 提高了供电质量, 又大幅降低了工程造价及运营中的线路损耗, 节约了成本。

(二) 选择低功耗变压器

非晶合金变压器是用新型导磁材料非晶合金来制作铁心的新型节能变压器。同硅钢片作为铁心的变压器相比空载损耗下降70%以上, 空载电流下降约80%, 是目前节能效果较好的变压器。虽然非晶合金变压器相较普通干式变压器的价格较高, 但节能效果显著, 估计静态投资回收周期在6年左右, 具有较高的投资使用价值。如果当地有节能补贴, 那么投资回收期会更短。

(三) 提高功率因数, 降低变压器的电能损耗

由于医院大部分用电设备属于感性负荷, 运行时产生的无功功率占用变压器等设备的容量, 同时无功电流额外消耗电能产生不必要的热能, 特别是变压器受到的影响最大。因此, 在变电所低压母线设置自动集中电容补偿屏, 根据用电负荷的变化自动设置投入的电容组数, 可有效抵消负载的无功电流, 降低无功电流在变压器处的电能损耗。

(四) 谐波治理, 提高电能质量降低电能损耗

医院大量使用UPS、EPS、电脑、CT、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等整流类设备, 运行时会产生大量谐波, 谐波又与无功补偿的电容器发生一定程度并联谐振, 从而放大了无功电流, 加大了电能损耗。因此, 应对谐波进行有效治理, 可以采用的治理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 使用有源滤波器。有源滤波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滤波设备, 可滤除各种谐波, 具有滤波效果好等优点。但由于源滤波器价格很高。在该工程中, 仅仅把产生大量谐波的大型医疗设备 (CT、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等) 集中用一台变压器供电, 只在此变压器前设置一台有源滤波器, 既降低了成本, 又保证了效果。二是, 使用补偿电容器串联电抗器。使电容器的并联谐振频率与一系列谐波的频率错开, 抑制谐波放大, 减少变压器和线路的损耗, 同时还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三、新节能技术及产品利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节能领域也出现了大量的新产品、新技术, 大幅度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同时也颇具经济性, 值得推广应用。

(一) 变水量空调系统

在医院能源消耗中, 空调系统消耗的能源占的比重最大, 约占50%以上 (包括制冷、制热) , 因此医院节能最重要的就是空调系统节能。我院的空调系统设计为变水量空调系统, 通过楼宇自控系统 (BA) 进行管理和控制, 在多个环节进行节能控制, 其中主要有:

1. 风机盘管。

主要对小空间如病房、诊室等提供温度调节。据美国国家标准局统计资料表明, 如果在夏季将设定值温度下调1℃, 将增加9%的能耗。如果在冬季将设定值温度上调1℃, 将增加12%的能耗。因此将建筑内温度控制在设定值精度范围内是空调节能的有效措施。我院将所有空调房间全部安装了自动温控器, 当达到设定温度时, 温控器不但自动切断风机盘管的风机电源而且还控制循环水阀门断开循环水循环。若多个房间的风机盘管达到规定温度后切断盘管的循环水, 将大幅降低系统循环水的流量和流速, 又由于循环泵的做功与循环水流速的平方成正比, 因此能大幅降低循环系统的能耗。

2. 空调机组。

主要对大厅等大空间提供温度调节。通过回风处的温度传感器, 对空调机的水流量进行调整, 实现对大厅温度的控制, 保证空调机组供冷/热量与所需冷/热负荷相当, 减少能源浪费。

3. 冷热源及水循环系统。

主要利用变频技术, 随负载的变动调节循环水的流量等参数, 达到节能的目的。此外在夏季还调节循环水和冷却水参数, 使制冷主机工作在的最高效率状态, 达到节能目标。

利用先进的楼宇自控系统, 在满足舒适度的情况下, 既延长设备寿命, 又可以减少设备管理人数, 最主要的是节约了能源 (相对定流量系统, 节能率最高可达30%) 。

(二) 照明系统

虽然LED灯等节能新产品对电能利用率有所提高, 但其较高的价格, 使很多医院却步, 因此很多医院还是采用传统光源产品。在传统光源产品中选用高效、节能的灯管、镇流器等配件达到最大程度节能的目的。

一些特殊区域如地下车库、道路景观等, 还通过采用智能照明技术, 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1. 地下车库。

医院的地下车库较大 (达5万多平方米) , 使用时间较长 (全天24小时开放) , 因此地下车库照明将消耗大量电能。通过多设照明回路, 最少时仅使用1/4或1/3的灯具, 同时安装具有远程控制、定时控制等功能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达到既节能又方便使用的目的。

2. 路灯。

采用天文时钟自动控制方式。在控制电脑中输入本地的经纬度, 控制电脑根据经纬度计算日落、日出时间, 自动调整开关时间与回路, 既保证了品质, 又节约了电能, 还减少了人力消耗, 提高了工作效率。

3. 景观照明。

除采用天文时钟自动控制方式外, 还增加了平时、节假日模式。在重大节假日 (如国庆节) , 所有灯具全部打开, 最大程度地展现我院的柔美环境;在平日, 仅打开部分灯具, 维护基本照明, 最大程度地节能。

(三) 电梯系统

医院之前使用的直梯是蜗轮蜗杆电梯, 该电梯性能稳定、故障率低, 但较永磁同步电梯效率低、能耗高。因此, 在新院区工程中我们选择了永磁同步电机——无齿轮曳引机——VVVF驱动回路相结合的直梯。此种电梯仅取消蜗轮蜗杆一项就节能20%, 又通过变频变压调速系统能调整最佳速度, 实现节能30%以上。同时, 采用能量反馈电梯节电系统, 针对部分提升高度高、速度快的直梯, 利用满载和空载时的势能, 将其转换为电能供电梯利用, 又可有效节约部分电能。

(四) 其他

除在上述系统进行高效节能外, 对于诸如UPS、电视机等耗电设备, 医院也通过选用节能产品的方式进一步降低了能耗。

1. UPS。

医院大量使用UPS, 而普通UPS效率较低, 为此我们选用具有经济模式的绿色节能产品, 在不降低可靠性的情况下尽量节约能源。

2. 电视机。

医院为每间病房都配备电视机, 还在公共区域、会议室、示教室等地方大量配置了电视机。由于电视机安装量大、开机时间长, 耗电量较高, 为此医院全部选用了节能的LED电视机。

四、管理节能

医院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 新技术及产品的有效利用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完善的节能制度建设才是确保节能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为此, 必须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 促使医护人员提高节能意识, 发挥好主动性和能动性。

(一) 实行各业务科室成本核算制

水、电、通风空调等能源消耗作为各业务科室成本, 与科室人员收入相关。为了准确统计能源消耗, 在建设新院区时全面使用远程抄表系统, 既可迅速、准确地统计能源消耗量, 还可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减少人力成本。日后, 也可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对数据深入分析, 为日后进一步的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提供支持。

(二) 推行大急诊模式

在急诊内设置药房、化验室、CT、B超等大型医疗设备, 使患者在急诊就可以完成全部就诊过程, 改变了过去患者需到整座门诊医技楼的多个部门就诊的模式, 既方便了患者, 又避免了以前门诊医技楼内夜间多处营业、值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这种模式虽然增加了部分投资, 但空调、照明等消耗减少, 并降低了安保、保洁等人员成本, 实则节约了能源。

五、结束语

总之, 医院电气专业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 既需要技术的不断创新, 又需要管理的细致入微, 达到软件、硬件互相统一, 才能最终达到节能增效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伍夏聪.医院电气设计中的细节探讨[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3, 14 (4)

专业综合项目 篇9

为此, 为了更好的扩展同学们的认知视野, 增强同学们的就业竞争力,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 我校财经贸易系通过采用南北国际贸易实训仿真平台, 开展和完善了一套新颖的以模拟实习为核心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训练体系。

我们采取集在校期间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质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 其中涵盖了进出口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货运代理实务等多门课程, 通过在训练平台上建立虚拟商务公司, 公司内部成立如亚太部、东欧部、欧美部等多个业务部门, 进行虚拟业务洽谈, 通过使用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采用多类全套单据的制作, 让学生掌握了从分析市场调研开始, 最后完成市场开拓, 同客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

下面, 笔者就针对我校2013级国际贸易专业实施国际贸易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中, 为训练同学们在各种具体的交易条件和国际结算手续下的外贸业务, 以灵活的游戏互动增强实训的趣味性, 具体采取的教学方法介绍如下:

一、划分实训小组

为帮助训练同学们在各种具体的交易条件和国际结算手续下的外贸业务, 我首先把学生分成实训小组, 实训小组人数以3~6人为宜, 推选组长。为使组与组之间的成员组成保持平衡, 其中控制小组成员的变量是首先考虑的分组因素, 我首先采取心理测试的游戏, 对学生的性格、喜好、沟通能力、学习态度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并对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背景、性格爱好、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等等都应心中有数。

然后, 采用互补方式, 其中考虑国际贸易实训课程对外语的要求, 我还注意把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 但英语水平稍差的学生与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知识掌握的稍差, 但英语水平比较好的学生相搭配, 既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又有利于学生对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知识的巩固。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相搭配, 可以取长补短, 相互借鉴;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相搭配, 在各自发挥其优势的情况下, 相互学习, 使认知风格相互影响。

二、任务驱动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需要将一项或几项具体的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流程中的仿真模拟任务融合到南北仿真系统实训平台。

南北软件是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外贸ERP软件, 国资委直属“中”字头的大型外贸集团、各省市龙头进出口企业和进出口500强企业大部分是南北软件的用户。南北仿真系统通过一定程度简化南北软件架构, 帮助同学们熟悉和了解实际外贸企业使用的界面平台和操作环境, 进一步体验外贸企业的数据信息窗口和管理决策过程。

教学过程中, 即在每个进出口业务环节都设置相关的教学与训练任务, 如出口贸易按CFRCIF条件成交, 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 按建立业务关系—交易磋商—签订出口合同—催证审证改证—备货包装—租船—报检—保险—报关装船—制单结汇—出口核销—出口退税的流程中, 设置场景模拟环节, 进行操作指导, 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 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 教师教学做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展项目导向教学方法

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后, 通过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方法, 教师要向学生具体详细地讲清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如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中, 某一业务流程中的具体项目, 角色分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开展项目导向教学方法过程中, 遵循的原则如下:

1. 以项目教学和实务操作为导向;

2. 以能力提升为核心;

3. 以案例分析为载体;

4. 以业务流程操作为手段。

以上四个原则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 要把国际贸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入项目导向中, 使项目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认真确定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疑点, 找准进出口贸易实务实训教学的切入点, 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 以便确定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相应的项目引入。

四、学生实施

向学生讲明要做什么后, 教师不能采取“放鸭式”不管。教学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师, 教学的指挥、调度仍掌握在教师手中, 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 指导学生设计模拟进出口业务流程场景, 特别是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模拟业务流程场景实践的任务。这一阶段,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导航者”, 学习伙伴的身份较为明显, 学生在亲切友好、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知识、实践技能的构建。

五、评价结果

学生通过南北仿真系统实训平台, 完成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场景模拟训练任务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评比, 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各小组学生代表要依次对完成的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场景模拟训练任务发表见解, 其他小组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由小组负责人进行总结, 最后由老师评价。评价包括学生对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及各教学环节的掌握程度, 是否将独立的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训练能联系为有机的整体, 注意多褒奖, 少贬低, 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兴趣。

专业综合项目 篇10

关键词:人文指导,大学生,培养,综合能力

2014年3月-5月, 通过对我校2006至2014届计算机类毕业生就职单位的就业力及职业能力需求调查, 我们发现用人单位除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有一定要求以外, 对学生所具备的人文素质修养也提出了相应需求。特别是对学生的责任心、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更为突出。调查结果显示, 责任心是企业对职员最重要的考核要求之一。责任心是指人们对工作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度。一个人的责任心如何, 决定着他在工作中的态度, 决定着其工作的好坏和成败。而企业在实施项目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可以营造和谐、积极的团队氛围, 可以减少返工、降低成本。调查中,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能力也有要求。学习能力是指一个人对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而不是这个人都学到了什么知识。因此, 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也要不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将素质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实践之中。

经过多次的教学改革以后, 我校在学生的理论课及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上已经比较合理。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 可以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学校在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设置上还有欠缺, 需要进一步探索。为弥补这个缺口, 我们结合企业的建议, 在已有的项目式实践教学中应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进行项目式实践教学时, 教师要按照项目的生命周期对学生进行指导, 针对不同的项目实施阶段运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展开教学。

1 项目启动及计划阶段

1.1 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沟通意识及学习意识

在课程开课之初, 教师首先通过讲授的方式介绍各工作岗位的职责, 让学生了解并认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责任心、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的需求, 帮助学生建立沟通、学习的意识。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沟通意识时, 可以让学生进行换位假想, 让学生站在客户、同事、领导等不同角色的立场上思考, 感受不同角色的需求及状态, 让他们体会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重要性。

项目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了各自的任务后, 还要引导各小组展开讨论, 制订项目实施计划。这个阶段, 团队成员要群策群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最后形成计划的共识。

1.2 编制计划

在项目执行前一定要制定好计划。以制定沟通计划为例, 教师首先要设计适合学生的沟通计划表格模版, 并引导学生完成沟通计划。编制沟通计划就是要确定哪些人是项目的干系人, 确定各干系人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如何, 确定各干系人都会需要什么信息, 什么时候需要, 如何分发给他们。合理的编制沟通计划是教师对学生沟通管理的基础。在编制沟通计划时可以采取5W1H的方式。5W是指Who、When、Where、What、Way。1H是指How。who是项目中所有的相关人员即干系人, 如小组长、成员、用户、教师等。When是指何时和干系人进行沟通。有的干系人没有固定的沟通时间, 但有的干系人的沟通时间是固定的, 因此可以填随时、不定时或是每周一上午10点至12点等。Where是指在何地和干系人进行沟通, 例如实训室、楼道甚至操场都可以。What是干系人沟通时的内容。Way是沟通渠道。不同的干系人会有不同的沟通渠道, 如邮件沟通、面对面沟通、电话沟通等。How是指如何沟通, 也就是根据干系人的职位或沟通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

制订好沟通计划之后, 教师可以再制订一份基本词汇表。其中主要描述项目中会涉及的专业术语, 并包含任务执行的基本流程和相应的解释, 以帮助学生复习知识点, 并统一交流术语, 方便团队沟通。

2 项目执行及监控阶段

2.1 引导学生正确沟通

项目执行时的第一步就是做好需求分析, 把握客户真正的需求。要想得到客户真正的需求就要做好沟通。在和客户沟通时, 有的学生会花大量时间论述自己团队的实力或是自己产品的特色, 无形中给用户做了大量启蒙工作。但是却忽视了需求调研的真正工作是获得用户需求。在需求分析阶段, 学生更多的应该是提问和聆听, 再把听到的内容用心分析, 发现最有价值的需求。

2.2 冲突管理

任何项目都是依赖人来执行的, 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 各项目小组内部难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冲突。学生们都在一个实训室学习, 低头不见抬头见, 想避免接触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冲突管理, 运用相应的方法帮助学生化解冲突, 减小冲突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当冲突发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们直接、坦诚地交流, 以完成任务为重, 讲清对整个事情的出发点, 达到双方的共赢, 力争不要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学生可以自行解决冲突, 无疑可以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 也能够提高待人接物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俗话说“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因此教师在解决学生的冲突时要公正、客观, 引导学生去除由于感情色彩而引发的冲突细节, 帮助学生理顺工作流程, 分清职责, 将重心转移到“如何把任务做好”这个主题。

2.3 绩效报告

教学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要制订汇报制度。以半个月为单位, 每个小组都要选出一名同学口头汇报项目的完成情况。汇报的内容包括项目的进展情况、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在每次阶段性成果交付的同时, 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阶段验收, 还要让学生对自己本阶段沟通能力的锻炼进行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然后, 学生再进行总结, 并在下一阶段中不断改进沟通方法和技巧, 进行新一轮的沟通实践。

2.4 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不同的沟通方式也会带来不同的沟通效果,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常用的沟通方式除了书面、听与说之外, 还包括表情和肢体动作。书面沟通的特点是二义性较少, 同时可以作为双方沟通的证据。但书面沟通过于生硬 , 缺乏人情味。面对面的听与说较书面沟通的方式来讲, 就更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但面对面的口头沟通却缺乏有效的沟通证据, 容易产生分歧。另外, 表情和肢体动作也可以传递隐形语言, 也是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从视觉上把信息传递给接受者。

2.5 召开高效的会议

在整个项目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会出现开会的情况, 比如项目启动会、阶段汇报会、课程小结会。教师在组织会议的时候, 尽量以高效为原则。在项目执行之初就建立一个例会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同时, 对于可开可不开的会议, 可以选择放弃。在会议之前要把会议主题、内容、要解决的问题等相关内容形成文档, 并传达给学生。会后要有纪要, 要有总结落实。通过多次的高效会议的开展,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会议沟通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高效的沟通行为习惯。

3 项目收尾阶段

在项目的收尾阶段, 教师要充分利用答辩的机会, 让每位学生都进行5至10分钟的演讲, 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演讲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总结项目的收获。对于不善于演讲的学生, 教师可以建议他们准备一张浓缩提示卡。卡片上要写上演讲时的关键词或重要短语, 并进行编号。关键词或短语的选择要简洁、明确。

4 结论

作为教育工作者, 就应该及时的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 并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法以培养出更适合企业的人才。只有帮助学生全面的发展, 才能让学生更适合未来的岗位需求, 才能让学校与用人单位接轨。责任心、沟通能力及学习能力是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高校在实践教学的活动中, 应用人文指导的方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 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李东航.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有效运用项目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 2013 (07) :98-99.

上一篇:有机肥料施用下一篇:秘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