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预习作业

2024-08-07

地理教学中的预习作业(精选十篇)

地理教学中的预习作业 篇1

语文课堂教学在时序上有课前、课内和课后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 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的设计属于课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一部分, 与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一起, 完整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堂教学, 对学生课前学习的有效性关注不够, 这样, 势必将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特别是一些节选课文的教学, 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预习, 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受到影响。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有一些节选课文, 即从长篇或中篇小说节选的篇章以及从戏剧节选的情节内容, 这些节选的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 有一定的特殊性, 主要在于, 它们从语文教学上讲, 是独立的一篇课文, 但它们又与原文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教学上不可能脱离原文, 因而, 这类课文的预习作业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语文教材中节选的课文, 如何进行预习设计, 使学生在课下对相应的课文知识有必要的了解, 又有可行性, 使预习有效, 这对于促进节选课文的教学有实际意义。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 虽然绝大多数教师有预习作业的要求, 但往往形式重于实质性的内容, 把预习作业仅仅当作一般的家庭作业, 对节选课文的预习作业设计也是如此, 还是沿用一些惯常的预习形式, 如抄写生字生词、读课文等一些简单的作业, 这样, 会使学生的预习效果停留在一种浅层预习上, 主要是对课文本身的熟悉程度上, 这对一般的课文有一定的效果, 但对那些节选课文, 尤其是长篇节选的课文效果却不佳, 体现不出语文预习作业的有效性。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 设计了如下的预习作业: (1) 课文知识填空, 主要涉及作者、年代、作品题材、节选的章回; (2) 字词检测; (3) 初读感知, 按照小说的结构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概述每部分内容。这样的预习作业设计, 对一篇从长篇小说中节选的课文来说, 其预习效果就需要探讨了, 它的预习内容多而全, 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 总希望学生在上课之前把课文的相关知识全面掌握, 从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字词注音释义、情节内容的梳理都包罗进去, 但实际上, 这样的预习对学生而言, 其作用主要是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字词梳理, 第1题太简单, 对学生的学习意义不大, 第3题太普遍, 学生兴趣不大。预习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 课堂教学内容应该是预习的一种延伸和深化, 这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 也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 如果预习作业没有经过设计, 就如同课堂教学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一样, 随意主观, 这样, 教学的有效性会大受影响。这样布置预习作业的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教师对预习没有把它同课堂教学设计融为一体, 即在思考预习作业时, 没有一种教学设计思想, 预习作业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设计不是同步的, 缺少一种教学思想上的关联。真正的预习, 应该立足于文本的内容, 从课堂教学思路出发, 以课堂教学内容重点或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作为设计预习作业的依据, 把预习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起来, 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呈现。

二、语文预习作业设计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作用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原理, 学生新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 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 需要对原有的知识有所认知, 能激起已有的情感体验, 尤其是在学习节选课文的时候, 更需要学生通过预习激活已有的对课文相关的知识, 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预习的设计就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原理, 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或图式, 使之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联系。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习作业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下, 其作用要比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中的语文预习作业更显得突出。

1. 与课堂教学内容建立一种认知上的联系

预习在认知上是为了与所学的新知识建立一种联系, 节选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不仅仅是课文知识本身, 它必然与原文有密切关系, 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 选自《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三回, 原标题为“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林黛玉进贾府”为编者所加。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 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做了必要的交代,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 又各有侧重, 特别是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 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在学习这篇节选的课文时, 有必要对前面的内容做概要的了解, 这种了解教师就可以结合预习来设计完成, 学生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是必要的, 它会使学生在课堂内容的学习中建立一种知识上的联系和沟通, 对节选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同时, 预习还可以使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之前, 对学生的起点能力进行分析, “语文学习效果及教学效果与学习者的起点能力有很大关系, 因为学习者的起点能力从起点 (基础) 上决定了后续学习的效益。”[1]所以, 如果仅仅从课文本身来讲解, 学生对《红楼梦》的相关知识不了解, 特别是对林黛玉进贾府的相关情节不清楚的话, 势必与课文的知识产生隔阂, 会影响课文教学的效果, 那么, 预习作业的设计就应该重点考虑如何通过预习让学生对即将所学的新知识与原著《红楼梦》之间产生一种认知上的联系。

2.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望

如何激发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融进所学的教学内容中, 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观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2]有效的预习设计, 可以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上激发或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使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成为可能, 这样的预习设计符合新课程教学观。在对节选课文的预习中, 如何通过有效的预习激发学生的阅读期望, 对所节选课文与原文之间的关联有一定的情感认知, 这也是预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体现之一。如节选课文《老人与海》, 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 这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 是小说情节的高潮, 在这部分中小说的主题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表现了主人公桑地亚哥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硬汉子”性格, 学生在对这样的节选文段的学习中, 比较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教师在预习设计时, 能考虑到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情感体验, 从体会小说原著的情感出发, 设计相应的预习作业, 自然会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阅读期望的激发是预习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特别是对节选课文的预习, 学生如果有一种阅读期待, 就会主动找到相关的文本阅读, 可以拓展课文学习内容, 延伸教学内容的空间, 使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本身,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来讲, 也充分利用了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 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所节选课文与原文的关系设计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有效性的体现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预习作业的设计虽然在广泛地运用, 但有效性体现不够, 研究有待深化。

1. 激发学生兴趣, 积极有效参与

爱宾浩斯“遗忘曲线”提示我们:及时巩固就会使遗忘减速甚至停止减速, 完成作业是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师搜集处理信息、调整课时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之一。有效的预习作业设计可以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期望。在节选课文预习作业设计中, 首先要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真正把预习与即将要学习的课文联系起来, 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在节选课文的预习设计上就需要找到课文与原著之间的联系点,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 精心设计预习题。一位教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 设计了如下的预习作业: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中有关描写金陵十二钗的判词, 教师在课下做了一些书签, 书签的背面是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在上课的时候, 这位教师叫一位学生上来分别念金陵十二钗的判词, 学生抢答, 答对的同学将获得书签。这个预习作业的设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虽然它仍有一些不足, 其优点在于, 它有针对性地叫学生去熟悉原著, 《红楼梦》是要求中学生必读的文学名著,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名著, 既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又通过预习使学生熟悉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又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节选自司马迁的《项羽本纪》的课文《鸿门宴》时, 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1) 通读课文, 作必要的阅读标记, 查阅工具书, 自行疏通课文; (2) 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 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 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 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从节选课文的角度, 预习作业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通过对“楚汉相争”历史知识的复习, 全面了解刘邦、项羽斗争的经过, 这样的预习使学生对《项羽本纪》中的精彩部分“鸿门宴”的学习产生一种阅读期待, 激发探究在“鸿门宴”上刘邦、项羽的性格表现以及司马迁高超的文笔技巧。

2. 预习的重点内容与教学内容关联

在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时, 应针对教学内容体现预习的重点, 这是教师应该给予充分考虑的问题。如果预习仅仅流于一般的形式, 没有任何具体的要求, 没有体现预习的重点内容, 那么, 学生的预习就会落空, 对课堂教学帮助不大。预习重点内容的设计应该与课堂教学内容关联,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有效性的保证之一。对节选课文而言, 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无疑是预习的重点内容, “学生学习具体概念时, 如果能得到相关的背景知识, 就能够用多种方法重现获得的信息, 远远超过学习孤立的概念所能取得的效果”[3]。这里的“具体概念”, 对语文学科而言, 就是指语文教学内容,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有的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 却没有重视这个方面, 导致预习的无目的性,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节选课文, 有位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是这样处理的:阅读课文、寻找资料、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有关作者的情况;粗略理出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特色;寻找环境描写的语段, 并说明它的作用。这样的预习设计就有些面面俱到, 从小说的作者、人物形象、环境描写都涉及到了, 没有重点, 学生预习时抓不住主要内容, 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林冲性格的转变, 而节选部分是林冲性格转变的完成, 学生要深入理解节选部分的内容, 必须要联系前面内容来理解, 而这可以通过预习作业的设计来体现, 假如预习作业如此设计:梳理林冲到沧州之前的故事情节, 并用自己的语言初步描述林冲的性格特点, 这样就把预习作业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了, 并体现了预习的针对性。预习的目的不单是学生熟悉课文、掌握字词, 更重要的是, 它要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合拍, 与课堂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整体, 它可以说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前奏, 所以, 在设计预习作业时, 教师的思路要以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为参照, 体现预习的重点内容, 学生通过预习, 能初步进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

3. 预习内容与课堂教学方法相关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时, 还要注意预习的内容与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相联系, 把学法与教法结合起来, 这既能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学习理念, 又能提高预习效果。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就可以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中充分运用, 特别是针对节选课文更有实际意义, 节选课文一般都选自篇幅较长的小说或戏剧, 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要完全熟悉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教师采用分组分工、合作探究的方式, 把复杂的内容分解, 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 可以使预习更加有效。如教师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讲授沈从文的《边城》时, 就可以对其预习作如此的设想, 把学生分成人物探讨组、环境分析组、比较人物组, 即按照小说的内容, 把预习的内容分成三个主题, 分别从小说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比较人物异同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人物探讨组重在对小说的人物形象特点进行初步的分析;环境分析组侧重对小说的环境描写进行分析;比较人物组则把重点放在比较同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异同, 教师对这组可以在比较的篇目上作一定的指导, 如可以给学生提供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能与《边城》进行比较的小说。这样分组预习, 既突出了预习的重点, 又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结合起来, 使预习与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整体。

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其有效性的提高, 还取决于学情、教师自身条件, 但教师只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把预习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整体来设计思考, 那么, 其实际的教学价值就会得到真正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何更生, 吴红耘.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 (中学卷)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地理教学中的预习作业 篇2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作为语文学习中的第一个环节,是语文知识的起点,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过程,是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强化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不失为一个良策。

比如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学习的自由权还给学生,课前让同学们进行了充分地预习,预习作业包括了读课文、自学生字,阅读相关材料等,要求非常明确,且都紧扣教学重点,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预习导学的环节中,可以设计一些精当的习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相机进行学法引导。比如,在检查词语的环节中,可以先出示了“委屈、担心、自豪。脚掌、睫毛、驼峰。照镜子、走一趟、闭眼睛。足够、多亏、陷进沙子”这几组词语,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品味、练习,通过课堂,学生不但积累了这些优美的词汇,而且对课文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在语境中填写词语既检查了学生对意思的掌握情况,又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提高,培养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

预习作业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3

深入研究预习各环节,的确是突破目前教学瓶径的必由之路。而预习各环节中,预习作业尤其重要。目前,许多学生认识到了英语的重要性,但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听听、记记、读读、背背,过多地依赖老师,独立性差,更谈不上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许多老师不要求学生预习或虽有预习要求但不够具体,缺乏指导,也没有检查分析,使预习成为空话。这种课堂教学的结果必然是“少、慢、差、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预习作业在英语教学中是一条有效而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预习作业的作用

通过完成预习作业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的协调者和创造者;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英语的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自我测定学习成绩,可以获得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从反馈中了解自己的水平和知识疏漏,然后分析原因,及时弥补和调整学习计划;学生自我指导实践,逐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进一步调动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更能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预习作业的设计

1.学习目标

英语学习要成功,学习者的主动性要充分发挥,重要的是要明确学习目标。这是建立学生主动学习机制的首要环节,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学生明白了学什么、学会什么、掌握什么以及怎么学,学习就有了方向,学习就变得主动而积极。学习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和具体的,即不仅包含语法、句型、词汇等语言知识目标,而且包含对话和课文等语言能力目标,还可以提出一些情感目标。

2.预习指导

即简要地指导学生听说训练、单词识记和阅读课文等预习的方法,教给他们英语学习的一般规律,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学会发现和学会思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他们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乃至终生主动学习架桥铺路。如单词可采用“集中识记法”,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词汇记忆的普遍规律。阅读课文可指导学生如何在阅读中推测词义、辨认主题句、寻找支撑句、确立文章主题、推断故事结局等阅读技巧以及介绍“SQ3R”、“SKIMMING”和“SKANNING”等阅读方法。起始年级应特别重视预习指导,以便能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3.预习练习

在有目标、有指导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预习练习,更能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自觉性、积极性。预习指导和预习练习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可设计的预习练习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

(1)词汇方面:①单词拼读;②词组认读; ③句子认读;④构词规律性;⑤词汇游戏;⑥谚语集锦;⑦比较归纳。

(2)阅读方面:①快速阅读课文,确立文章主题;②寻找主题句、段落大意;③寻找支撑句;④完成阅读理解题;⑤推测词义;⑥细读课文,完成信息表;⑦分析比较句子结构;⑧学习重点句子;⑨分析隐含意义。

(3)其它方面:①语法拾零;②每日一讲。

4.问题栏

设计一个栏目,让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帮助解决。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也有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三、预习作业设计的原则

1.针对性。要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题目。如对课文或对话中使用频率高用法又灵活的常用词、赋予新意的熟词以及容易混淆的词进行推测词意或比较和归纳,学生就容易明白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和上下文中有不同的词义、词性和用法。

2.启发性。预习作业的设计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要精心设计问题。以“置疑”开路,在平常处设问,于无疑处生疑,养成学生多思善问的好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趣味性。

4.循序渐进。预习作业的设计要做到“低起点、走小步、不停步”,要让多数学生学有所成,体验成功。

四、预习作业环节的操作

1.预习作业开始应放在课内,待学生形成了学习习惯后再放到课外。

2.对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预习作业,开始阶段应全部检查,以便有效分析和统计,逐步过渡到部分抽查。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预习作业,也可在学习小组内互相讨论,但不能抄袭。

4.预习作业应以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宗旨,切忌变预习作业为大量的讲义和练习。

地理教学中的预习作业 篇4

误读一:认为“课后零作业”=“零作业”。

不可否认, 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很好手段, 也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良好反馈, 但如果作业过多, 学生来不及完成, 最后为了交差就走上抄作业的道路, 那么作业可能起的就是反作用, 至少作业作为教学检测手段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作业多不多不是老师说了算, 而应该以学生的标准衡量, 而且不是每门功课的任课老师说了算, 而是看9门功课合在一起学生完成所需的时间。 在调查中发现有学生说如果作业不做, 考试就不知道怎么答题了。 其实课后零作业不是学生不做作业, 而是把作业前置到课堂上做, 这样作业就不可能很多, 这样教师就必须精选习题。 当然这个课后零作业也可以打个引号, 一个星期布置一次作业, 每次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 这个应该也可以算“零作业”了, 而我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让零作业彻底零到底, 也就是平时和放假都没有作业。

误读二:认为该模式下学生不做作业, 教师不批作业, 是教师偷懒、不负责任。

因为对于高一学生来说, 读了9年书, 从来没享受过作为考试科目的功课可以不预习和零作业的, 更不用说作为高考科目的高中生物来说了。 所以在今年9月份开学的第一课上我说要尝试该种模式时, 学生都惊呆了, 完全不敢相信, 一部分学生认为我是骗人的, 或认为我想偷懒, 不负责任。 但之后期中考试的成绩让学生知道我其实是很负责任的老师, 为了能让他们减负, 我付出了许多。 下面是我摘录的高一某学生对该教学模式实施三个月后的评价:“一开始零作业这种想法在我们头脑里是想都不敢想的, 在我们眼里高中就意味着作业+作业+作业, 无止境的作业也许就是一开始我们眼里的高中生活, 但自从上了高中的第一节生物课, 我们伟大的东哥告诉我们生物会实行零作业的时候, 我们新高一学生的人生观都颠覆了, 怀着这种‘赴死’的心态, 我们就走进了我们东哥的课堂。 你的教学模式在以前真的就是闻所未闻的, 一开始听到零作业的时候, 我们也还在怀疑会不会没了作业就会影响到我们的成绩, 谁知道刚好相反, 同学们好像上课都认真起来了, 以前那些上课睡觉的同学也被你犀利不失内涵的言谈、 轻松幽默的氛围所感染纷纷都向你投来钦佩的目光。 ” 也有老师和我说你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教育局教学“ 六认真” 要求, 不批作业你不是偷懒吗? 我想说的是现在高中生的作业不是少的问题, 而是太多了, 学生的作业压力很大, 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江苏省教育厅多次发文要求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但真正又有多少人这么做呢? 课下不批作业也不等于课堂上不批作业, 不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相反, 课堂上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 并对之进行评价, 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误读三:认为该模式只有在特定的高考模式下才能实施。

有老师对我说现在的高考模式就要变了, 你这个模式只适合于现在小科目算等级的情况, 如果一旦小科目也算分数, 那么是否意味着该模式的终结呢? 想想有一定的道理, 毕竟算分数和算等级是有点区别的, 在一定分数范围内都是一个等级, 而分数是实实在在的, 达等级容易, 算分数难。 但我认为教学不仅有老师的教而且有学生的学, 关键取决于学生的学, 学生如何学很关键, 是被动学还是主动学呢? 教师课后不布置作业, 不等于学生必须不做作业, 学生可以自己看看书和找题做, 这就是所谓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证明, 没有一个考上本科的孩子是通过被动学习取得的。其他科目也可以通过减少作业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无论哪种高考模式下,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 提高课堂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的快乐,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都是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 而该模式无疑会受到大部分学生的欢迎, 而教师要做的是:一边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边设法改变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应该就是一场革命, 不仅要“革教师的命”, 而且要“革学生的命”。

误读四:认为该教学模式是为学生学习语数外三门主科服务的。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 小科目尝试该教学模式, 无疑在现今的高考制度下, 为学生学习语书外三门主科留出了很多时间, 对更多学生能够考进本科帮助很大。 下面是我摘录的高一某两位学生对该教学模式实施三个月后的评价: 一位学生说:东哥的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的教学方法, 我很喜欢。 他让我可以把更多时间放在学习三门主课上。 另一位学生说: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过“零作业”, 所以觉得零作业很新奇。 我认为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 在忙碌的学习环境里实行零作业不仅可以让我们挤出更多时间花在三门主课上, 更能够让我们学会自主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真的是这样吗? 零作业的目的仅仅是给大科目让路吗?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与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效率、重视程度、智力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等都有一定关系, 当学习时间达到了一定数量后, 学习成绩将不再提高, 这叫学习时间的饱和点, 这时候决定学习成绩的因素不是学习时间, 而是学习方法、 学习效率等其他因素。 大科目无论在课时安排上, 学生重视程度上也与小科目有很大不同。 这时候再增加其学习时间作用不大, 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会效果显著。 “课前无预习, 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真正的目的和意义是:让教师尝试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让教师从批作业中解放出来, 由“主动讲解”向“被动倾听”转变;让学生尝试进行课堂学习方式改革, 由“被动听课”向“主动思维”转变。 改变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的通过“题海战”提高学习成绩的观念。

误读五:认为学科特点导致只有生物可以尝试该教学模式。

很多老师和我交流时谈到生物可能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才能尝试“课前无预习, 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 因为学科的特点不同导致很多学科不可能尝试该种教学模式的问题。 当然不同的学科教学的方法、教学的策略会不同, 但作为高中的一门考试科目还是有一些相通的地方, 一般都是掌握一定的原理、方法, 识记、理解和应用的过程。 生物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首先确定了它不仅需要理科的思维, 而且需要文科的识记。 没有哪个教育家说过学习生物可以不用做作业, 也没有哪个教育机构规定生物不需要布置作业。 市场上各科参考书的模式基本和生物是一样的:知识梳理, 例题详解、课堂适应性训练、课后强化训练等栏目。 这无疑说明生物和其他学科一样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基本是一样的。还有不管是学测还是高考, 每个科目都有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上也都会有考点分布, 学测和高考的出题也都遵循考试说明上的考点。 如果能研究考点与考题的关系, 也就可以对考试了如指掌, 这样教师对教学的把握就会更大, 上课效率就会更高, 也就不必看到试卷就想让学生做, 这样对题目的精选也就有的放矢了。 2015年被南大理科强化班提前录取的南京一中学生陈竞嘉说:“化学老师的授课方式非常特别, 他一直给我们灌输一个概念, 化学靠自觉, 作业带着写, 虽然在作业布置上‘放养’, 但老师在课堂上讲起测试题来分外精细, 老师讲试卷的速度非常慢, 甚至有过一堂课讲一个选择题的记录。 ”可见还是有化学老师在作业布置上也在向“零作业”靠拢。 再说学生对其他科目老师采取该教学模式也是有所期待的, 下面是我摘录的高一某位学生对该模式的评价:“高中作业繁多再正常不过, 但是还好有生物的零作业减轻了点负担, 有时希望所有科目都采用, 但好像有些不现实。 ”不过我欣喜地发现, 其实在我们学校除了我, 还有一些学科的老师也在尝试此种模式。 我想教师只有不断深入学生, 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与愿望,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 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如何精心设计预习作业 篇5

课前预习作为学生学习常规之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建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应该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以培养和提高。

预习作业的设计不是简单的理解成预习课本第几页,完成几道练习,而是教师在钻研课标、教材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预设的“学习提纲”,只有打好预习的根基,才能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预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计算课、概念课、解决问题、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应用,包括实践活动课都很适合学生预习。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基本性质”“发现规律”之类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科学组织课前预习,精心调计预习作业是取得良好复习效果的关键。在实践中我主要从三方面来设计学生预习的。

一、制作预习卡

为方便学生根据预习问题来自学。我们做了总复习的预习卡,以表格的形式呈现。预习卡包括预习课题、预习问题、预习收获、预习困惑,这样学生掌握了预习提纲的方法,根据预习内容阅读、查找资料。

二、教师传授预习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内容

首先老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根据不同领域的知识采取不同的预习方法。如:复习立体图形的面积与体积时,首先让学生理解预习问题: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立体图形?2.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3.把一个立体图形切开,有几种切法,表面积有变化吗?体积呢?由这些问题学生把这部分知识形成网络,在复习课中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复习数的计算时,引导学生从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法则、运算顺序、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用表格整理出来。在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三、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和评价

检查预习,是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不断激发学生预习积极性,预习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的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这种做法,既帮助学生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疑惑点,又保证了学生预习的效果。为了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老师力争坚持做到将每部分要复习的内容都引导学生去预习,而且每过一段时间就对学生进行一次预习习惯的评价,重在鼓励大家认真对待每次预习,让学生能持之以恒,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当然预习作业的设计我们可以根据每天学习内容的不同而进行调整,提出不同的要求。但不管哪种类型的作业,我们都要注意做到“三性”:

一是设计的作业要有服务性。预习作业的设计是为第二天的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任务,充分考虑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使作业走在课堂教学的前面,能促进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且有了相关的预习作业后,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设计流程,使作业与教学设计相辅相成,收到实效。

二是设计的作业要有适度性。设计作业首先考虑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和学习水平。由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认知方式肯定有一定的差异甚至差异很大,设计作业时一定根据“班情”来设计作业,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且针对班上不同程度的学生也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三是设计的作业要有挑战性。设计的作业难易要适中,找准新旧知识认知的联结点,促进知识的正迁移。设计作业时要增加一定的难度,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即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索,推动和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通过一年多预习作业的尝试、实践与研究,深深感受到通过设计合理的预习作业,真正拓宽了学习探究空间,改善了回家作业形式。一方面,通过预习,我们可以让部分探究活动放在课前,从而腾出时间来交流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从而达到探究内化两不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预习作业是在课前,每位孩子都有足够思考的时间,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在课前初步了解新知,从而渐渐提高他在课堂上的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从而缩小了与学优生的差距,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总之,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应做到自己是主人,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实现学习上质的飞跃,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何乐而不为呢?

让科学预习作业博客化 篇6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开展科学观察、探究活动?我是学校的专职科学老师,又是学校的网络管理员,因此比一般的科学老师有更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便利。这几年,通过不断摸索、反思,我总结出了两者的结合之路:利用信息技术,抓好科学课的预习作业,尝试让学生把预习作业通过网络博客形式呈现出来。一个班级建立一个科学学习的博客,把科学学习中一些课外学习资料、学生的活动过程、科学学习的成果等在博客上充分地展示出来。

●教师引领:课外资料集中分享

学生、教师、家长似乎都习惯了语文课前要预习,预习似乎只是语文课的专利,其实科学课更需要预习,很多课必须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科学课的预习如何展示呢?观察所得如果仅仅是填写一张表格,学生观察的深度将无法体现,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得不到激发。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确实,科学课需要走出教室,需要拓展更多的信息渠道。

利用信息技术就是拓展知识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建立班级博客后,教师可以把一些有趣的科学小故事,科学领域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呈现在博客上,吸引学生阅读、提高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当然更重要的是拓展一些和本学期科学学习有关的知识。

[案例:开学第一课]

上好第一节课至关重要,要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奥秘。让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课的学习,就能迅速激发起对科学课程的强烈兴趣,引领他们自觉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博客上上传了许多趣味科学知识、科学小实验、图片,如恐龙灭绝的原因、动物的伪装术、显微镜下的世界、人体的奥秘等。

一个个内容点击开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小眼睛睁得大大的,一眼不眨地盯着博客上的内容。教师根据播放情况,在旁边适时地讲解、描述,使学生在对奇妙的科学问题感兴趣的同时,又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具体实际的亲身了解和感受。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我们一定要特别设计,利用信息技术给他们留下“有趣、新奇、神秘”的印象,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案例:打开宇宙的大门]

《宇宙》这个单元,我先搜集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呈现在博客上,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布置学生搜集任务:“茫茫宇宙,实在是太神秘了,你还想知道有关什么呢?请上网查阅吧……把你认为最有趣的,最值得跟同学分享的宇宙知识传到科学博客上。”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还组织他们进行“网络搜集大比拼”的活动,搜集到的资料由全班同学来评价,点击率最高的将获得“最佳搜搜奖”。学生互相阅读资料的过程也是精彩纷呈。下课了,同学们仍在津津乐道。有位女学生感慨:“老师,宇宙实在太神奇了!”“宇宙到底有没有尽头呢?宇宙是怎么形成的呢?”尽管问题都宽泛,很笼统,但这是他们思考后发自肺腑的疑问,让我们看到——只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索精神一定会被激发出来。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课堂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许多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甚至互联网上获得大量信息,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学生比老师知道得多的现象。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新鲜的信息,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难免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教师提供资料其实只是一个引子,仅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会越来越强烈。

●家长参与:三方探讨共同成长

家长是科学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应与家长积极地沟通协调,把家庭作为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利用起来。根据科学课程开发的参与性原则,只有家长的参与,科学课外拓展才能生动活泼地开展。

今年我教三(2)班科学,又担任他们的班辅导。这是小学阶段科学学习的起始年级,整册教材中,学生喜欢的实验课很少,主要侧重于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怎样让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保持学习激情?怎样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学到观察的方法?

我尝试让学生把课前的观察内容、观察所得传到博客上。因为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信息技术,所以这方面就需要家长的帮助。我利用开学第一天的家长会,把简单的上传地址、上传方法教给了家长。并且组建了一个班级QQ群,便于家长有问题及时跟我反馈,我也可以把具体的要求用QQ这个最简单的方式传递给大家。

家长们虽然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对孩子能力的提高、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样开始关注起来,所以对我的提议很是配合。

[案例:大树大树,我要看看你]

三年级第一单元是《植物》。这是小朋友们第一次上科学主题课。我利用家校通、QQ跟家长沟通了这个单元的预习任务——观察小区、公园里的各种树木。把孩子们观察的树木名称在博客帖子里写出来,把孩子们观察所得简单地写下来。

家长们很配合,放学后在小区里观察松树、香樟、广玉兰、枫树,双休日带着孩子到目澜洲公园观察垂柳、银杏、痒痒树等植物。

他们的帖子也是各式各样,不仅有品种繁多的植物,有小朋友对大树的描述,还有小朋友抚摸大树、观察树叶的照片,父母孩子一起在树下玩耍的照片。这不再是一项简单的科学预习作业,更是一次亲子活动,一次家长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活动。

一位女同学吴**家长上传的观察枫树的帖子中“枫树长出了小小的果实”这句话引起了班级里另一位李同学家长的兴趣。他这样回复:“我家旁边就有棵枫树,每年春天、秋天我都会好好欣赏它。但是我从来没有看到枫树的果实。看了你的帖子后,我特地跑过去细细端详,果然看到了如你所说的那样开始长出有点像翅膀一样的果实;我还到网上搜索这方面的知识,原来枫树的果实可以像鸟一样飞翔,着陆前会发生旋转,使其降落速度非常缓慢,如果刚巧有风吹过,它们便会随风远行,来到一片新土地上繁衍,真是太神奇了!看来再熟悉的景物也需要我们睁大眼睛细细观察啊!”

我在课堂上用大大的红色的字把这位家长的语言呈现出来,相信家长的亲身经历、家长的肺腑之言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当教师、家长站在统一的立场,当双方携手共同为下一代的教育出谋划策的时候,教育不是已经成功一半了吗?

家长帮助学生上传后,势必会看一看别的同学传了什么内容,这时候他们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对不同学生搜集的资料,对孩子们课前的研究活动有所评价。而来自家长的评价是非常独特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全面地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预习在不同人眼中的价值。

●学生展示:预习过程全面呈现

科学课需要学生课前去搜集资料、准备材料、观察动植物等。这些课前的预习作业如果能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首先有利于老师对学生预习情况的全方位掌握;其次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的肯定;第三也起到督促学生预习的作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我在博客上每一篇课文都开一个帖子,要求学生把课前预习中的发现、观察、搜集的资料等回复在每一课的帖子后面。

[案例:瞧瞧我一天吃的食物]

在四年级下册《食物》一课学习之前,我布置学生双休日把自己一天的食物按照早、中、晚的顺序记录下来。然后把这记录发到博客上,有条件的请家长帮忙把自己吃食物的照片拍下来传到博客上。

四年级的学生很天真,听到要把一天的食物记录下来,就跟爸爸妈妈狮子大开口,把平时喜欢吃的都摆上了。

有的同学用表格记录一天的食物品种、数量;有的同学用照片把自己狼吞虎咽的样子拍下来;还有的同学把油条的加工过程拍了下来……一时间,博客上琳琅满目,都是色香味俱全的各种食物。

学生们不仅在博客上介绍自己吃的食物,还对同学上传的内容兴趣浓厚。有位小胖子吃的早饭是一笼烧卖、一碗豆腐脑、两个南瓜饼、一瓶牛奶。他的照片最吸引大家,看着他油光满面的脸,看着他故意让爸爸拍到的圆滚滚的肚子,大家都哈哈大笑,争相点击他的帖子,并在帖子后面留言劝他注意身体健康,当然也有嘲笑他身材的。

有了这样的预习,学生一方面对自己品尝的食物印象深刻,并且在浏览他人帖子的同时,了解了更多的食物。对于本课的学习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

《科学课程标准》:“包括各种局域网(如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可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园网发布气象消息,建立学生自己的科学网站。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科学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所以,只要有条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这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初中英语“预习作业”创新初探 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预习,创新,合作

一、研究背景

区教研室为了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初中作业进行了改编, 下发了教材配套作业《导学新作业》。新作业中的预学很好地体现了初中英语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讲练结合的学科特点, 因此预学的练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能。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良好开端, 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的体现, 是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 英语教学成功与否, 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 掌握英语这一工具学科。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 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 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下, 主动地研读课文。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有效的预习作业设计的基础之上, 一是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 乃至运用;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英语开篇阅读教学质量。

我们曾经对一堂课的多种不同授课方法进行研究, 发现预习作业的不同设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进而影响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只有在高质量预习的引导和强化下, 学生的预习才有可能成为有效预习。因此, 如何让预习作业不是流于形式, 而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如何让预习作业符合学生的求知规律, 避免老师在课堂中一说就知道;如何让预习作业适应不同模式的课堂, 等等, 都是我们在对预习作业进行创新时要解决的问题。

二、概念界定

“创新预习作业”是指对学科的课内知识、课外知识、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性、单元过关、分层挑战等进行有层次、分重点、多形式、重效果的整合性研究设置, 期望达到先学后教的良好效果。包括促进掌握新知的常规课内外预习, 有效检测某一知识点的阶段性预习, 让不同层次学生体验成功的分层挑战预习, 有效促进知识应用的实践预习, 等等。

三、理论依据和原则

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皮亚杰认为, 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 才会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结果, 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作出的某种特定反应, 更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决定学习的因素, 既不是外部因素 (如个体生理成熟) , 更不是内部因素 (如个体心理成熟) , 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 学生通过预习, 面对新的知识点, 会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 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下, 主动地预习内容。在预习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知识, 学生就会竭力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 通过同化、顺化和平衡, 最终形成新的知识框架。在此过程中, 我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主练习相结合的原则 : 在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的过程中, 肯定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以至于让我们觉得还不如由老师亲自讲解来得高效。特别是初期, 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 甚至是指导。

2.把握知识的难度 、 宽度的适度性原则 : 通过预习作业 , 通过定向预习, 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点的全面独立学习。

3.多样性和兴趣性原则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教师应设计不同形式的预习作业, 如口头的、书面的、绘图的、查阅等, 以激发学生兴趣。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课内完成预习作业时 , 教师要扮演好自身角色, 一定要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预习实践中掌握自学的多种方法, 形成初步的自学能力。

四、设计预习作业

新教育实验项目组研究认为: 预习作业要全面针对教学目标, 而不仅是为教学做基础准备。分析这段话, 我们不难看出预习作业:一要为教学做一些基础准备, 二要全面针对教学目标, 尤其是核心目标。我们该设计怎样的预习作业呢? 本课题在预习作业设计上, 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 将预习作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分 层 型 预 习 作 业

(1) 课内

紧扣课本内容和英语标准要求, 突出重点, 练习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 形成阶梯向上结构:基本知识预习→重难点预习→综合预习。基础知识及时预习, 重点知识反复预习, 易错方面重点预习, 在巩固知识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堂内的预习作业可以设计如下几块内容: 一是基础过关;二是重难点突破;三是应用拓展。在应用拓展中, 又可以设计人人过关题 (要求比较低的应用) 和优秀生选做题 (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这部分内容也可以根据课型的要求, 在平时的课堂中作为学案进行设计。

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3 Section A的新单词较多, 涉及交通工具、数字, 还有新句型:How do you get to school?How long does it take?How far is it from...to...? 为了让学生能快速掌握目标语言, 笔者设计了以下预习案:

1给单词的画线部分标上音标并写出中文, 并试着自己读三遍。

单词学习是英语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解决的问题。结合学生特点, 笔者让学生从词的发音、变形、出处、例句、文化背景等方面预习单词。学生把获得的这些预习知识写在预习笔记上, 在课堂上与老师的讲解互相对照。

2预习并在书上找出下列短语。

乘地铁____ 骑自行车____ 乘公交车____

步行____ 乘火车____ 开车____

3将下列词组翻译成中文, 并在文中划出这些词组。

get to school____ one hundred and five____ how long____

the bus ride____ have a good day____ how far____

from...to____ good exercise____ get home____

短语是由多个独立的词汇构成的词块, 词块的记忆是思维性记忆, 如果掌握了方法, 其比记忆单词容易。由于学生会经常出现缺少虚词、单词拼写不正确等情况, 因此笔者编写了短语英汉互译、找同义词组等预习案,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短语的意思,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短语, 方便他们记忆。

4熟读并翻译Grammar Focus的句子。

5把下列单词或短语连词成句。

1.goes / by / to / Lynn / work / bike

____ .

2.it / take / him / to / How long / does / school / get to

____ ?

3.is / from / How far / to / your home / it / school

____ ?

4.Mike / How / the bank / get to / does

____ ?

6通过背诵重点句型, 尝试翻译以下句子。

你朋友是怎样来学校的? ____

你阿姨是坐公交车去上班的吗? ____

从你家到医院骑自行车要多久? ____

从杭州到上海有多远? ____

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 同时是单词意义的载体, 学好句子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新目标2012版每个单元都对本单元的重点句型进行了归纳, 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单元重点知识。笔者设计了让学生翻译Grammar Focus的句子、用所学句型进行翻译等预习案, 通过大量记忆和操练, 学生能容易地记住并使用重点句型。借助预习案的感知, 在新课上经过老师的讲解, 再通过课后练习复习, 学生能完全掌握并应用所学知识。

在课内, 由于时间的限制, 势必导致有的学生把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都完成了, 而部分学生只完成少量的预习作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水平都有差异, 因此对于单词和短语的预习, 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完成, 对于句型、语法等的预习, 可以要求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

(2) 课外

长期以来, 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 作业的形式、内容、作业量都是由教师决定的, 而多数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留给全班学生的作业都一样, 忽视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和学习差异。要保证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 就必须针对优、中、差三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情况分别设计, 题目训练要各有侧重, 使学生都能够吃得饱、消化好, 并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自己的能力, 尽快做好预习题。因此, 笔者在课外预习作业设置时设计了分层预习:A类为基础过关, 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的, 浅显易懂, 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B类是知识盘点, 紧扣所要学习的内容, 主要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本新知;C类是应用拓展, 这类题是对所预习的知识点应用, 通过练达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课外预习作业中, 可以设计【基础过关】、【知识盘点】、【应用拓展】、【综合提高】四块 , 让学生在上述各块知识点中各取所需, 自主选择练习层次和练习量。这一预习作业不仅是学科的要求, 还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方法, 是成为优秀学生的必经之路。

如布置学生预习七下Unit8的单元导入课时, 笔者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 只提出完成A类的要求:听磁带读生词, 画出对话和课文中的生词, 写出中文意思;利用手头的参考资料, 如英语双语报、参考书, 预习语法there be句型, 做好预习笔记, 画出不懂的词句;对于中等生, 要求完成B类作业:在完成A类要求的基础上, 完成练习册和报纸上相应的语法练习。比如单选题: (1) —Is there a hotel near here?—Yes, ____ (A) it is (B) it isn’t (C) there is (D) there isn’t (2) There____ an apple, two oranges and a pear on the table; 还有there be的汉译英题及句型转换题等。对学习较好的学生, 要求完成C类作业:在完成前两类作业的基础上, 完成有关问路指路的补全对话和阅读题, 并能用本单元的两个核心句型:Is there a banknear here?Where are the pay phones?编写自己的对话。

这样的布置预习要求, 使一类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 保证了二类学生的基本训练, 也照顾了三类学生能力低的弱点,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模块型预 习作业

纵观初中英语教材, 模块式相当突出。每个单元都由若干个模块组成, 这几个模块涵盖最基础的词句、课文和语法。这些模块的教学最离不开预习。

(1) 词句模块预习

单词的预习是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体系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和学习技能的发展,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进行听读单词预习, 边听边读, 训练学生的语言智能。仅完成这一环节的预习还是不够深入, 必须使学生养成“听—读—写”的习惯, 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体味读音与单词的书写存在什么内在联系 (即语音识记) , 由此预习词汇的拼写。教师不必规定学生识记的数量, 只要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即可, 循序渐进地养成预习习惯。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预习的成果, 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领读单词、单词猜读、默写等反馈活动。同时对学生预习中未能解决掌握的单词, 集中起来, 拿出时间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在预习句型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旧知、挖掘新知, 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注重思考的因素, 达到词不离句、句中练词的学习效果。这一部分的预习为学生开展合作对话及交际展示提供了知识储备, 再加上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境创设, 交际知识和技能的指导, 学生的交际反馈环节逐渐形成积极踊跃、声音响亮、表演大方、合作密切的氛围。

(2) 课文模块预习

课文模块的学习是在听读为先导的情况下开展的阅读教学, 也就是说, 对课文的听和读, 是对阅读教学进行的预习。此时的听读不能停留在能顺着课文读下来, 仅仅把“听”作为“会读”的手段, 而要由“听”发展到“会说”, 在“听”中明确课文的章法结构, 理清文章的文理脉络。学生在没有接触教学内容、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技能之前, 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思考, 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智力背景, 就是便于思考、识记、发展语言逻辑和思维智能的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的学情, 通常是教师要备好预习环节的课, 以W形式的问题为基础, 就整篇课文的脉络提出具有教学针对性、语言理解性的问题提纲。基本句型翻译

Go for it! 八上Unit1的Section B 2b是Jane的两则日记 , 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听读课文, 并出示以下预习问题: (1) Where did Jane go? (2) How was the weather? (3) What did she do? (4) Did she like it?Why or why not? (5) How did she feel?

Go for it! 七上Unit6的Section B 2b是一篇杂志文章 , 笔者设计了一张表格, 让学生通过预习找出Cindy与Smith喜欢和不喜欢的食品。

有了类似以上的课文预习提纲, 学生的听读活动目的鲜明了, 听、说、读教学手段的联合, 使阅读教学的内容深入、水平提高, 同时为学生英语短文习作的训练培养了语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促进了英语听说读写循环式教学的良性发展。

(3) 语法模块预习

提到语法教学, 很容易使老师想到学生只要认真听讲, 记牢一些语言模式、法则, 并运用套用的方法学会造句, 就完成教学任务了。这虽然也是一种方法, 但已为语言教学原则和新课程理念所摒弃。有了词句、课文模块的预习策略, 语法模块的预习也是有法可循的。

Go for it! 七下Unit6的主要语法是现在进行时 , 笔者布置学生预习Grammar Focus, 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归纳这些句子之间存在什么共同点, 最后总结现在进行时态的基本结构, 以及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句型。又如Go for it!七上Unit3的语法为物主代词, 在词句教学完成后, 先引导学生找出所有包含物主代词的 句子并画 下来 , 如 : “Is this your ruler?Is that your schoolbag?The blue pen is his.They are her keys.”进行语言结构的观察比较, 然后观察思考每个句型用的是哪种物主代词, 最后根据句型特点归纳总结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的具体用法, 即句子中有名词要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相反没有名词就用名词性物主代词。

对这种预习策略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前必须分析知识内容, 指引学生把那些要求识记、理解、思考的知识找出并画下来, 然后充分发挥学生观察的智能, 思考句子之间的异与同。简而言之, 语法模块预习有“五步原则”:一找, 二划, 三观察, 四归纳, 五总结。

3.合作型预 习作业

以前的英语预习, 过于片面地强调独立思考, 没有将合作作为重要的素质来培养。其实, 英语的学习应该以用于交流为最终目的, 语言环境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 让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有效合作, 互相帮助、互相鞭策、互相促进。在杜郎口中学, 学生为主角、教师当配角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主流, 课上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当然, 这里还牵涉如何恰当分组的问题。因此, 如果对预习作业进行有效整合, 让学生平时就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组内合作, 然后在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形式予以反馈, 势必将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教师可以在课内学习小组中设相对固定的成员, 分别由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组成。课外的小组成员既可以按课内设置的形式分组, 又可以显得更宽松, 可以是同质成员, 也可以是自发形成的 (如座位、家庭等) , 然后一起预习自己感兴趣的课内外拓展题。

如在教新目标Go for it! 七年级上Unit7的Section B时, 课前笔者根据家庭所处位置, 将学生分成六人一小组, 引导组内学习2b部分的价格类短语, 把不会读的单词标出来, 相互交流后还有不会的, 再通过电子词典或者录音机自主学习, 等上课时比比哪个小组学会的短语多。同时, 依据本课时内容, 课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调查家附近的服装店, 记录各类服装的价格, 并为这家服装店设计一张海报。

通过学生的课前合作预习, 课堂效率有了较大提高, 学生之间也取长补短, 体会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获取了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除了合作预习词汇、短语之外, 学生还可以以小组形式朗读背诵课文, 让组内其他成员帮助纠正不到位的地方, 共同收集整理与课本内容有关的英语广告词、标识语、谚语、格言, 等等。

合作型的预习只在有必要、合适的时候有, 并非天天进行, 也并非整堂课全程进行。这种合作不仅在课堂中, 而且可以在课堂外。

4.有声型预 习作业

英语教学重在听说读写, 教材录音为我们提供了标准的英语语音语调表达技巧。听录音模仿听说, 耳听口说能使学生从具体实际的语言环境中直接领会这一语言的准确表达技巧。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笔者, 只要坚持朗读课文的同学, 听力就不可能差。每个学生都有配套的课文磁带, 对于不同的学生, 应有不同的要求, 可以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 也可以在早上起床时间、吃饭时间作为背景播放, 听到多少、听懂多少无所谓, 这样既不给学生额外的负担, 又能起到作用。

有声型预习作业分为以下类型:

(1) 模仿性有声作业

要求学生对每课生词、课文反复听录音, 进行模仿性朗读练习, 基本熟练后, 进行录音。这类作业在于培养模仿能力, 强化语音、语调的训练。英语语音语调技巧很多, 如升降调、轻重读、连读、爆破、停顿、连缀、节奏、起伏及语速等。教师要结合录音和教材进度情况, 指导学生逐渐、认真地从示范录音中体会和把握, 向学生讲清这些技巧的掌握要领, 以便学生以后脱离录音材料也能运用此类技巧进行表达。教师可以要求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此类作业, 如果能坚持下去, 就应该鼓励。

如Go for it! 八年级下Unit7的Reading一课, 生词和生句多而杂, 发音难, 像pick it up, criticize, would you的连读, 等等, 难度都十分大。基于此, 笔者便在课前让学生在家用录音机反复跟磁带, 试把每个音都发得标准、到位。学生在跟读课文的过程中既初步感知了语言, 训练了语感, 又为有效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2) 熟练性有声作业

内容包括拼读单词、背诵课文等。这类作业, 目的在于强化记忆。拼读单词能脱口而出, 背诵课文能熟练流畅。中等学生可以多做此类作业, 这不但能减少遗忘, 而且对掌握句型、习惯用语, 进而培养语感都是十分有利的。

2012版的Go for it! 在每个单元Section A部分的第二页都增加了2d这个内容, 这部分内容并不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 所以笔者通常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听读、背诵。

(3) 练习性录音作业

内容包括回答课文问题、句型替换练习、翻译练习、复述课文等。优秀学生在完成 (1) 、 (2) 类作业的同时, 完成此类作业, 能够较好地把听、读、写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技能。

Go for it! 七上Unit9的Section B 2b是一封Yu Mei给Jenny的信, 信中讲到了Yu Mei喜欢和不喜欢的科目, 笔者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脱离课本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并把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挑出来试着让学生翻译。然后学生反复朗读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 在第二次阅读时, 头脑里始终要带着这些问题, 深入思考, 仔细钻研教材。

朗读与识记是预习的最低要求, 也是最简单的预习方式, 可以说适用于各个年级、各类课型的预习方式。只需要学生在课前用十几分钟时间, 通过反复拼读记住所学单词, 通过多次试读达到能流畅朗读所学句型和课文, 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之后, 再用心说一说读懂的内容, 这将事半功倍。第二次阅读的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 遇到困难, 可以停下来, 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 或者查阅有关的工具书, 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攻克难关, 把问题解决, 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对于自己经过努力仍未解决的问题, 也不必勉强解决, 这样会花费太多时间。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 留待课堂上听课时解决。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英语有声作业, 尤其是录音作业, 突破了传统书面作业的局限性, 解决了学生的听说作业难以及时得到反馈, 从而影响了学生英语能力发展的难题, 使教师能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增加教学乐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好胜心, 培养他们的自觉性, 提高他们对英语听读说的熟练性, 从而圆满地实现教学目标。

五、成效和设想

创新预习作业的设计使预习不再仅仅停留在口头形式, 而以多种形式记录下学生的预习过程,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目的。同时, 编制一系列的创新预习作业, 需要教师对教材、课程标准的全面认识, 对各种难度的准确把握, 只有不断反思调整, 才能完成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材料, 这一过程将极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可见, 创新预习作业使“教学生学”不再是一句空话, 今后我们要重视深化研究、资料整理和推广应用, 使课题研究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2011.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修订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提高预习作业的有效性 篇8

一、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形式多样

语文预习常常会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是传统语文作业的形式、内容过于单调、随意,语文预习总是跟抄抄背背分不开。这些预习作业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质疑,也看不到师生间的互动。而学生在长期被动地抄抄背背的过程中,失去了对预习作业的期待。要形式多样。教师不妨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预习作业,让预习作业形式更多样。如抄写生字词、解释词语之类的预习是否可以这样“瘦身”: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积累生字词,准备一个难读,或难写、难懂的字词,上课时向任意同学发问,同时准备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能够难倒别人而不被人难倒的学生获胜。这样的小游戏会让学生充满胜利的期待,从而用心准备“应战”。再如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在每次预习作业中,教师可以设置质疑环节,让学生以问题的形式把自己的疑问记录下来。质疑,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中发现疑难点,也是教师了解学情,明确学生学习难点的依据。可见,预习作业不仅要重视内容,也要形式多样。

二、重视预习作业的批改和反馈

首先,在预习作业的设计和反馈环节上下工夫。我将大部分预习作业改为精心设计的预习卷,预习卷的内容包含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课文内容理解、以问题的方式记录自己阅读的疑问等。其中,针对课文的重点,我最多设计两道问答题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预习作业量很少(学生一般在20分钟内可完成),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预习时能集中主要精力在阅读文本、思考课文的重点问题和记录自己的疑问上。学生阅读文本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可能就是这篇课文的难点,所以这样的预习作业兼顾课文重点和难点,能引导学生有方向性地预习。

其次,重视预习作业的及时批改。预习卷收上来后,我会及时批改,整理学生的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疑难之处,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把精力主要放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之处上。如在执教《秋天的怀念》时,我发现学生除了对“我和妹妹看菊花”这一行为感到疑惑外,还对“为什么说到跑、踩,母亲比我还敏感”这个母亲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清楚,对于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又增加了“文中还有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深沉的母爱?请找出这些词语,说说你的理解”这一问题,力求引导学生对母爱理解得更深入。这一追问让学生沉浸于文本,重新审视文中母亲的一举一动,自然也就理解了母亲之所以对跑跳比“我”还敏感,是因为母亲特别理解儿子的痛苦,体谅儿子的苦处,怕自己的言语会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地理教学中的预习作业 篇9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英语教学的作业布置中, 预习就是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和方法训练的时机。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水之源头, 木之根本, 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便可脱离对教师和课堂的依赖。而在预习作业的布置当中, 教师可以事先进行教学引导, 协助学生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

如教师在布置六年级 (下) 第一单元的预习作业之前,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1.同学们, 在这篇课文中会有很多生词存在, 但是大家不要怕, 也不要立刻去查字典和询问你们的父母, 大家可以将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多读几遍, 可能就会猜出单词的意思了, 不一定要猜出意思, 猜出用途也行。大家可以先通读一下课文, 然后找出这些词语in, on, under, behind, in front of, near, next to…等, 分别找出与他们搭配的不同词语, 找出规律, 我们明天上课的时候会讲。

2.老师给你们设置了一个小问题, Question:How can you get to school?大家可以通过课文的预习写出答案, 也可以找父母朋友帮忙, 明天上课我们大家一起讨论。

通过这种预习方法的渗入, 学生就会对生词、词语的使用有更加深刻的记忆, 也可养成良好的习惯, 加强阅读的理解能力。

二、设任务, 注重预习兴趣生成

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应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秉承先激趣、再增效的原则, 以达到良好的预习与教学的目的。

如在安排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what does he do》的预时, 教师可以安排如下的预习任务:

1.让学生写出20个做的词语, 如watching TV, shopping, Listening to music等等。

2.让学生选取自己身边的人, 如father, mother, uncle, aunt, brother, sister,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best friend等, 在其中选取两个人, 分别整点记录他们的行为。

3.将所记录的行为做成表格或时间轴, 画到纸上 (可让父母朋友帮忙创意) , 做成画册, 第二天上课进行评比。首先, 这份预习是带着任务性的, 是以任务为核心驱动的, 预习的三个任务都是由浅到深的, 而且这样调查的任务和绘制画册的任务, 难度较小, 比较容易完成。并且这些任务中还有家长、朋友的参与, 会更加带有趣味性, 比课堂的统一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更能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和好奇心, 使学生更加乐于去完成这些稍具挑战性的任务。同时, 这样的预习任务设计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 还使其在预学过程获得了真实的信息数据, 集学习、任务、玩三位一体。通过这样的预习设计, 学生会逐渐爱上预习的。

三、导问题, 注重预习思维拓展

恰当的指导方法和浓厚的兴趣是形成学生英语预习良好习惯的左右手, 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则是预习良好习惯的灵魂。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让人根据已经存储的基础知识不断地质疑学问, 辩证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但由于学生的整体水平不够一致, 在导问题中, 教师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模式进行预习教学。

1.学会记录问题。学会记录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起点。首先, 可以让学生在对课文进行学习时, 将不懂的单词、句子等记录到作业本上, 第二天一早交给教师, 而教师应该在上课时及时讲解, 并对于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使学生真正养成对问题的不忽视、不回避的态度与习惯。同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问题记录本上的信息作为学生的反馈资料, 并及时地针对学生共性问题进行“二次备课”, 对个性问题进行“个性备课”, 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而对学生来说, 带着自己疑惑的问题进入课堂, 在教师授课解答时就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加强了自身的记忆和理解, 让学习更加具有效果。

在情感方面来看, 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记录本在班级中进行展示, 并给予解答和鼓励, 可以使学生充分地获得提问的成就感, 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于“记录问题”的预习兴趣与勇气。

2.学会探究问题。学会探究问题是发挥学生进行自主思维的标志。如在预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 教师可以进行如下的预习设计:教师画一幅画, 内容是两个女生在摘苹果, 一个个子较高可以摘到苹果, 而另外一个则与其相反, 个子较矮, 摘不到苹果。让学生运用此图设计一个问句, 并可同时运用“How tall are you?”作为引导语, 提出问题, 说明原因。而这样的问题, 同学给出的其中一个答案是:A:How tall are you?B:164, and you?A:I’m135, I can’t get the bigger apple, can you help me?

此种问题的探讨对于学生的思维拓展有很大的帮助。而对于小学生来说, 听录音、背单词等预习方法的确具有一定的作用, 甚至是预习的基础, 但是如果能够加强学生对于问题的探讨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更好了。教师通过预习的设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平台和主动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深入地发掘知识的转化点, 把知识变成自己可以熟练运用的工具。

四、结语

预习改革是新课改下对教师的又一个教学要求。预习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预习设定的设计, 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载体, 使其能够在预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的预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韩丽花.浅析小学英语预习作业的设计[J].教育实践与研究 (A) , 2013 (2) .

例谈预习作业的设计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52-01

预习作业作为数学课堂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认同。量的积累当然就无形中引发了我们对预习作业质的思考——预习作业有用吗?这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常常让我们这些亲身实验者回答得似是而非,“好像有用,又好像效果不大”;“有的课还行,有的课不能预习”。面对这些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预习作业这种形式有问题,还是我们对这种形式的理解有偏差?基于这个问题,笔者想通过一些教学实例来谈谈自己对预习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首先,预习的意义是什么?

预习就等同于自学。这样的理解在教师队伍中还是比较普遍的。广义地说,预习也是一种自学活动。但狭义地理解,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自学是没有教师指导,自己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预习则是按照教师要求,学生先自己独立学,教师再进行指导;自学是自己给自己设定学习目标,而预习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目标,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学习。笔者觉得预习的意义不在于你学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你思考了什么以及你是如何思考的。因此,有两个原因于预习特别重要:

1.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对于小学数学课而言,很多知识点是比较简单的,比如一些公式、定理、概念。但在得到这些知识的过程往往需要学生去经历与体验。

2.思考比记忆更有效。我们常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数学课并不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数学思考,在思考中发现知识。

以上两点,都是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得出的。假如想让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主动地去思考这个数学公式是如何得出的,那个概念为什么这么定义,你觉得现实吗?预习作业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它是经过老师精心设计并需要学生思考与学习,而且这个过程能够在课堂上得到体现的。

其次,预习作业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策略。

1.目标不明确。现在有的教师存在一种为了预习作业而让学生预习,而不是为了让学生预习而去设计预习作业。这样本末倒置的认识,就容易让预习作业流于形式,没有实效。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思想上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对预习作业的目标不明确,或者说没有目标。这样的预习作业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时反而会让教师的课堂教学陷入被动。

案例1:《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预习设计1:利用公式计算半径等于5厘米的圆的周长。

对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不难发现,设计1中只是让学生掌握了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并且可以想象得到的是,大部分的学生是在对公式记忆的基础上完成预习设计的,这样的学习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因为这样的学习不需要思考。而且学生一旦了解并记忆了周长公式,那么课堂上公式的推导过程对他们来说就成了可学可不学的内容。试问,这样的教学还有什么意义?

为此,笔者认为以下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预习设计2:(1)用圆规分别作直径为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圆,并测量出它们的周长。

(2)通过观察、研究习题1中直径与周长的关系,估计直径为1厘米的圆的周长是多少。

2.形式不丰富。是预习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形式单一。内容上往往是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几个练习。这样的预习作业表面上容易检验学生作业的态度和效果,但其中却忽视了他们思考的过程。虽然思考很难被检测,但我们不应该因为难而就放弃了数学学科最本质的追求——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正确认识预习作业的目的不仅局限于解决问题,有时在作业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维冲突,激发学习兴趣。下面是针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百分数的应用2》所做的两个预习设计。

预习设计1:求比100大10%的数是几?

预习设计2:一件商品原价100元,涨价10元后又降价10元,现在的价格是多少?

从以上两个预习设计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设计1较为简单,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计2却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加了学生的思维量,也培养了他们的数学素养。

3.反馈不及时。预习作业有时是不批改的,无法及时得到反馈。开始可能担心预习作业会打乱教学秩序,减弱了预习作业的作用,到最后可能连讲都不讲。笔者认为,作业要及时反馈,把预习作业当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预习作业的内容要放到哪个环节中进行讲评。

上一篇:食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下一篇:非技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