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2024-09-05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精选九篇)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 0 2例均经腹部B超检查证实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并排除了阑尾炎及肝、胆、胰腺、输尿管等部位可能引发腹痛的其他疾病。102例中男70例, 女32例, 男∶女为2.2∶1.0;年龄2~14岁, 平均7岁, 其中2~6岁7 2例 (7 0.6%) , >6~1 4岁3 0例 (2 9.4%) 。

1.2 临床表现

胃肠道表现:腹痛9 6例 (9 4.1%) , 腹部压痛87例 (85.3%) , 恶心、呕吐54例 (52.9%) , 腹泻34例 (33.3%) 。发热67例 (65.7%) 。合并症:急性咽喉炎或扁桃体炎54例 (52.9%)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69例 (67.6%) , 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54例 (52.9%) 。

1.3 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下降1 6例 (15.7%) , 升高73例 (71.6%) ;中性粒细胞比率<50%32例 (31.4%) , >7 0%54例 (5 2.9%) 。 (2) 尿常规:RB C 3~6个/H P2 0例 (1 9.6%) , 其余无异常。 (3) 粪常规及培养:白细胞阳性18例 (17.6%) , 潜血阳性7例 (6.9%) ;粪培养23例, 均无细菌生长。 (4) 肝功能:行肝功能检查98例, 其中AST>40U/L 1 4例 (1 4.3%) , >1 0 0 U/L 3例 (3.1%) , 余无异常。 (5) 放射学检查:行胸部X线检查47例, 提示支气管炎12例 (25.5%) , 余正常;行腹部X线检查13例, 均未见异常。 (6) B超检查:102例患儿腹部B超检查均探及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 一个或数个不等, 其长径为11~21mm, 合并肠间隙少量积液23例 (22.5%) ;除3例 (2.9%) 并肝内胆管扩张伴结石外, 余未探及腹部其他异常。

1.4 治疗及转归102例患儿经抗感染、支持对症等治疗后症状消失, 体温正常, 腹部无压痛。住院时间2~9d。

2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 十分丰富, 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尤著。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 故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 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本病常在上呼吸道感染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性腹痛。但本组近1/3患儿无明显上述疾病史, 有些患儿在腹痛前1~3个月有过上呼吸道感染, 其中2例患儿间断腹痛1年, 先后经解痉、驱虫、胃肠黏膜保护药治疗, 均无效。故非典型症状病例并不少见, 误诊率高, 可能与一些患儿未重视轻微感染症状或病史叙述不清有关。

由于本病的腹痛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 两次疼痛之间患儿无不适, 常被误诊为肠痉挛或肠蛔虫症。肠痉挛多见于婴儿, 可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腹痛, 腹部无异常体征, 排气、排便后可缓解。肠蛔虫症常有不固定腹痛, 偏食、异食癖、恶心、呕吐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 有时出现全身过敏症状, 往往有排虫史。粪便查找虫卵及驱虫治疗有效可协助诊断。另外, 此病腹痛可表现在任何部位, 但因病变主要侵及末端回肠的一组淋巴结, 故右下腹痛多见。加之儿童体检不合作, 部分医师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缺乏认识, 容易误诊为阑尾炎。阑尾炎时右下腹压痛点固定, 有明显的反跳痛和肌紧张。而本病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 且不固定, 少有反跳痛及肌紧张, 可与之鉴别。

超声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2]。既往普通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腹腔淋巴结扫描阳性率极低, 而开展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诊断阳性率明显提高, 并能鉴别肠系膜淋巴结肿瘤、急性阑尾炎等其他病变。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彩色多普勒超声主要表现为, 于右侧腹腔探及多个肿大淋巴结或淋巴结成簇存在, 淋巴结呈椭圆形, 以低回声为主, 绝大多数淋巴结中间的强回声也随之增大, 清晰可见, 淋巴结短径>5mm, 内部血液供应丰富, 部分患儿伴少量液性暗区。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362.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篇2

关键词 肠系膜淋巴结炎 临床特点 治疗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小儿腹痛常见病因之一,近年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1]。2010年1月~2012年3月收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79例,现将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79例,男37例,女42例,其中2~5岁20例,5~9岁51例,9~14岁8例。5~9岁64.5%。以反复腹痛就诊54例(68.0%),以急性腹痛就诊25例(32%)。病程2天~3年。

临床特点:全组以急性腹痛或反复腹痛就诊,腹痛时解痉药不能缓解,腹痛部位和腹痛程度易变,压痛不固定,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部。1周前有明显上呼吸道感染病史60例,有胃肠炎史10例,有9例病前无上呼吸道及胃肠道病史。但在患病的79例病儿中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1年中发热、咳嗽次数>3次,在医院诊断为上感)病史62例,包括9例发病未找到诱因。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2.8~20)×109/L,其中白细胞升高21例,淋巴细胞升高者65例,中性粒细胞升高14例;腹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79例患儿均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小5mm×4mm~30mm×22mm,报告回盲部、腹主动脉旁见串珠样、大小不等多个低回声结节样阴影68例,11例肠系膜上探及肿大淋巴结,淋巴结数目均>5,纵横经比例>2。

治疗:①抗炎、抗病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0mg/(kg·次),2次/日;利巴韦林10mg/kg,1次/日;若持续发热,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加用甲硝唑7.5mg/kg,2次/日。症状减轻后复查血常规,若白细胞恢复正常,腹痛消失,抗生素由静滴过渡到口服用药,平均疗程7~10天。②对症、补液:腹痛能口服者颠茄合剂0.2~0.6mg/kg,2~3次/日,不能口服者静注山莨菪碱0.2~2mg/kg;发热根据小儿情况可用退热贴、布洛芬、柴胡等。补液根据小儿有无脱水和脱水情况而定。

结 果

72例患兒经抗感染、对症、补液治疗3~7天腹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复查血常规正常,腹部彩色多谱勒超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数目明显减少,其长、短径也较治疗前明显缩小。1例5岁患儿误诊为阑尾炎,转外科治疗经手术证实。6例患儿经常规治疗3~5天仍腹痛到其他医院诊疗,失去随访。有10例半年内反复。

讨 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肠系膜淋巴结的非特异性炎症,因小儿肠系膜淋巴结丰富,尤以回肠末端和回盲部较显著,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而滞留于回肠末端,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2]。临床报道男孩多于女孩,以冬春季节多见,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典型表现为发热、腹痛、呕吐、腹泻或便秘。腹痛多位于脐周及下腹部,腹部压痛部位偏内侧,范围不固定,并可随体位变更,其临床表现及症状的轻重依其年龄不同有较大差别,年龄较大患儿症状多较轻,以轻至中度腹痛为主,而年龄较小患儿易出现急腹症样表现,经过对症处理不能在短期内奏效,易误诊为急腹症。治疗无特效方法,经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腹痛多能缓解,但有少数可能转为慢性。若治疗过程中症状不见好转或进行性加重,可能存在或合并腹部外科情况,应予以高度重视,以免延误治疗。

根据经验,患儿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出现发热、腹痛者应考虑到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及早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防止疾病的误诊,有助于正确处理病情,指导治疗,提高疗效[3]。

参考文献

1 申文忠,窦金明,邵博,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52例[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7(4):379.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62.

3 于宗君,王利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09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0:393.

综上所述,多种危险因素能够引起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次出血,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艳芳,赵性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09,4(12):978-983.

2 王丽艳,朴香花.原发性脑出血临床治疗与CT诊断[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5):36.

3 张乐祥,张明祥,郝斌.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10(3):307-311.

4 林力,葛林通,彭明娥,石浩.52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再出血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6,35(3):241-242.

5 应纪辉.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35例分析[J].江苏医药,2004,30:558.

6 蒋开夫,刘毅,王东,何芸,等.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微创血肿清除的疗效及再出血的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3):259-260.

7 马德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原因分析及对策[J].山东医药,2010,50(35):63-64.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篇3

关键词: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疗分析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多发病于冬季, 以2~7岁男孩为主的感染性疾病[1]。常常由于小儿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导致大量的病毒、细菌等通过肠系膜丰富的血液循环到达淋巴结, 以回肠末端的一组淋巴结为主, 导致的淋巴结感染。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右下腹腹痛, 同时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如咽痛、发热等[2];肠道感染的症状如呕吐、便秘等。常因其腹痛部位与急性阑尾炎位置靠近, 常会误诊为阑尾炎, 耽误患儿的治疗, 需要医生注意二者的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2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已被确诊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36例患儿,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传统组和超声组各18例。其中传统组18例, 男13例 (72.22%) , 女5例 (27.78%) ;年龄1~10岁, 平均 (3.3±1.6) 岁。超声组18例, 男11例 (61.11%) , 女7例 (38.89%) ;年龄2~9岁, 平均 (4.5±1.6) 岁。两组患儿发病均属于急性发病,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1.2.1 传统组

传统组患儿根据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患儿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进行诊断, 其中大部分患儿均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且均出现腹痛的症状[3], 11例患儿表现为右下腹疼痛, 多为阵发性腹痛, 少数患儿表现为剧烈绞痛;5例患儿出现呕吐、6例患儿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15例患儿白细胞计数增高, 3例患儿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

1.2.2 超声组

超声组患儿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腹部超声诊断, 观察肠系膜附近的淋巴结形状、大小、边缘等, 并测量淋巴结的横纵径[4]。经过超声检查可知, 超声组18例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呈不同程度的肿大, 基本全位于右下腹与脐部附近。

1.3 治疗方法

本科收治的36例患儿均采用硫酸阿托品 (赤峰蒙欣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5020664) 皮下注射, 每次0.01~0.02 mg/kg, 2~3次/d, 用于解除患儿腹痛症状, 并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 (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13214) 将0.75 g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溶于50 m L注射用水中进行静脉滴注, 3次/d[5]。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以及机体的酸碱平衡。10 d后进行超声复查。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的诊断结果, 计算各组的误诊率;经过10 d治疗后, 利用超声复查后观察两组患儿淋巴结的大小的情况, 记录淋巴结恢复正常大小的患儿例数。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诊断后误诊率比较

传统组诊断结果的误诊率明显高于超声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两组患儿治疗后淋巴结的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经过治疗后淋巴结恢复情况大致相同,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例 (%)

3 讨论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其诱因多是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者肠道感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感染而引起的炎症, 也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病毒性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是由于肠系膜拥有丰富的血液循环, 当细菌或者病毒感染时, 通过血液行经肠系膜引起淋巴结出现炎症, 因回肠末端的淋巴结较为丰富, 所以病毒与细菌主要侵及回肠末端的一组淋巴结[6], 因此急性肠系膜淋巴结多表现为右下腹持续性疼痛, 偶尔可在右下腹或者靠近脐部触及具有压痛感的小结界, 此即为肿大的淋巴结。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临床表现除阵发性右下腹疼痛之外, 还有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如:咽痛、发热等;若为肠道感染所致, 则可能出现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经超声检查可见下腹淋巴结肿大, 外形完整光滑, 回音低沉且均匀[7];病理表现为肠系膜处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加,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一般合并WBC升高, 往往因呼吸道感染及胃肠道炎症合并细菌感染所致, 故不能单凭WBC升高来否认小儿肠系膜性淋巴结炎[8]。此病的早期症状为右下腹阵发性疼痛, 所以需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压痛部位不似急性阑尾炎时压痛固定, 少数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而且腹部移动性压痛阳性体征较多, 患儿平卧时右下腹部有压痛, 而左侧卧位时右下腹部压痛移位脐部, 因回盲部肠系膜内的炎性肿大的淋巴结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向腹部内侧, 故触痛范围较急性阑尾炎广。相反, 阑尾炎时阑尾的位置不改变, 当左侧卧时右下腹压痛更明显。但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仍无明确的诊断标准[9], 其诊断可结合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的前驱病史;腹部压痛不固定;腹部B超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排除其他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后即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一般通过禁食后腹痛症状即可缓解,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方案主要是抗炎, 解痉挛并适当的补充呕吐患儿体内的水与电解质, 以及酸碱平衡。此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主要是由于患儿因感染所致的呕吐, 导致体内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紊乱所致的代谢紊乱;也可发生肠梗阻、肠套叠, 但较为少见。

现本科就分析2012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36例已被确诊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的临床资料, 可基本得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发生于男孩, 且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2~7岁的小儿, 并且此病多发生于冬季, 本科患此病的男女比例为2:1, 年龄2~7岁的小儿有29例, 占80.5%, 全为冬季发病[10]。将收治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采用传统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 包括接诊医生临床经验、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血常规检测结果综合分析, 另一组采用超声进行诊断。两组比较后发现, 传统组的误诊率较超声组的高, 分析其主要原因为传统组患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下腹疼痛 (11例) , 且血常规检查后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均升高, 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但经过外科手术阑尾组织检查后确定为正常阑尾[11], 因此难以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 误诊率较高。超声组患儿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发现患儿肠系膜处淋巴结增生肿大, 主要集中于右下腹, 与患儿疼痛位置相一致, 可确诊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诊断正确率为100%。由此可见,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依据[12]。两组患儿均采用抗炎解痉挛治疗, 采用头孢呋辛和硫酸阿托品进行治疗[13], 并注意患儿机体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10 d用超声检查患儿的淋巴结, 观察治疗效果。根据治疗结果可得出, 头孢类抗菌药以及解除痉挛的阿托品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篇4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儿童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儿科病例逐渐增多而引起临床重视,我们与儿科合作,采用彩超高频探头检查肠系膜淋巴结炎获得满意的效果。自2007年我科通过此方法检查肠系膜淋巴结128例,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采用彩超高频探头检查以腹痛为主诉就诊的门诊患儿共128例,男78例,女50例,年龄3~11岁。患儿多以腹痛为主诉,多为阵发性隐痛、钝痛或胀痛,多位于脐周及右下腹。部分患儿伴有食欲不振、恶心或腹胀、发热、腹泻等症状。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日本东芝nemio 2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变频线阵探头,频率6~11MHz,取平卧位,以脐周为主,对腹部四个象限逐一扫查,首先排除胰腺炎、胆囊炎、肠套叠等常见引起腹痛的病症。显示淋巴结后,多切面比较测量淋巴结大小,取最大淋巴结长轴为长径,并在其垂直断面上测量淋巴结短轴为短径,并用CDFI显示其内部血流分布情况。

1.3 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为: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直径>1.0cm或短轴直径>0.5cm视为肿大。

2 结果

128例患儿中均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呈椭圆形,以低回声为主,淋巴门清晰,增大以长径明显,边界光滑完整,L/S>2,淋巴结多为成簇存在,5~6个多见,彼此无融合现象,最大者2.6mm×1.1mm大小,CDFI:淋巴结内部可见点、条状的稀疏或较丰富的血流信号。肿大淋巴结分布以脐周部、右下腹部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1%,上腹部及左下腹部占9%。

3 讨论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指上呼吸道感染后而引起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发生的炎症性改变。病理表现为肿大的淋巴结充血,髓内淋巴窦及生发中心漏出性出血,淋巴窦内见白细胞及纤维素渗出以及组织增生,淋巴结被膜水肿,白细胞浸润。患儿年龄多在7岁以下,男孩略多于女孩,并且患儿常有上呼吸道感

染或肠道感染史。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机体免疫系统活跃,免疫功能旺盛,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明显;另一方面肠系膜淋巴结在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分布丰富,且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肠内细菌和病毒产物等都可能透过肠粘膜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故患儿多以脐周或右下腹痛为最常见。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声像图表现:肿大的淋巴结多位于右下腹部或脐周部,数个或多个肿大,分布呈孤立性或呈簇状,无融合。表面光滑完整,淋巴门清楚。CDFI:肿大的淋巴结内部可见点、条状的稀疏或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本病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引起的淋巴结病变鉴别。①与肠系膜淋巴结核鉴别:后者有结核病史及发热、盗汗等临床症状,受累的淋巴结数目较多,包膜可不完整,表面不光滑,多有融合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匀,淋巴门大多消失,可同时伴液性暗区或钙化。当淋巴结包膜被破坏后其大部分和全部结构消失,形成不规则形肿块。治疗上对抗结核药物敏感。②与恶性淋巴瘤鉴别:恶性淋巴瘤多见于青壮年,表现为肿大淋巴结趋向圆形,回声极低,可有融合,淋巴门呈偏心型或消失,CDFI:内部血流信号极丰富。消炎治疗效果不佳。③与阑尾炎所致的局部淋巴结肿大鉴别:后者临床症状明显,超声图像可显示肿大的阑尾,淋巴结多局限于右下腹部。 

通过观察,我们认为超声诊断具有无创、经济、简便、可重复检查的优点,可作为临床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有效方法。通过超声对肠系膜淋巴结的诊断,有助于尽早明确患儿腹痛的原因,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并及时实施治疗。

参考文献

[1] Puylaert IBCM. Mesentric adenitis and acute terminal ileitis:US evaluation using graded compression [J]. Radiology, 1986,161:691 - 692

[2] 徐玉春,李树芳,丛阿妮.彩超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意义[J].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03,12(1):64-65

[3] 李灿霞 李丽.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8(5):291-293

[4] 陈晓君.陈思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565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6,8(8):858

[5] 梁燕,李汉文,魏青,等.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2):41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科检查的以腹痛为主的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89例, 其中男53例, 女36例, 年龄1~11.5岁, 平均5.8岁, 病程1~2周;以突发或间歇性不同程度的脐周或右下腹痛为主要表现, 无或轻度压痛, 少部分有反跳痛, 部分伴有发热、咽痛、腹泻、呕吐等症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升高。本组病例已经临床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腹痛, 例如肝、胆、急性阑尾炎、肠套叠、急性胃肠炎等疾病。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西门子公司的S2000、G6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 频率7.5~12 MHz。检查前无需禁食、禁水, 患儿取仰卧位, 经腹以脐为中心, 重点对脐周、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进行多切面有序扫查, 观察有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并记录淋巴结部位、数量、大小、形态、包膜、内回声及纵径 (L) /横径 (S) 值, 并使用CDFI/PW观察内部血流情况。经抗炎治疗后复查超声。

2 结果

本组89例患儿中, 肿大的淋巴结位于脐周21例, 占23.6%;位于回盲部58例, 占65.2%;脐周及回盲部均有肿大淋巴结的9例, 占10.1%;左下腹1例, 占1.1%。本组病例中淋巴结纵径 (L) 20 mm以上者31例, 占34.8%;淋巴结皮髓质分界清23例, 占25.8%, 不清66例, 占74.2%。经抗炎治疗1周后复查, 63例患儿淋巴结恢复正常, 治愈率70.8%。未痊愈患儿继续对症治疗1周后所有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腹痛、腹泻等症状消失, 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超声再次复查肿大淋巴结均明显减小或消失, 治愈率100%。

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典型声像图表现: (1) 多数位于回盲部, 其次位于脐周, 少数病重者脐周及回盲部均可见, 偶发于左下腹。 (2) 均为多发, 至少3个及以上, 大小不等, 呈簇排列, 纵径>10 mm, 横径>5 mm, L/S>2。 (3) 多呈椭圆形低回声结节, 较大者呈类圆形, 边界清晰, 包膜完整, 内部回声均匀, 皮髓质分界清或不清。 (4) CDFI:治疗前淋巴结内均可见丰富的斑点状、短条状血流信号, PW示最大血流速度 (PSV) (21.5±3) cm·s-1, 阻力指数 (RI) 为0.60左右。 (5) 患儿经治疗后淋巴结消失或明显缩小, CDFI示血流信号多不能显示或稀疏。

3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淋巴系统的炎症。于1921年首先由Brenne-Mann报道, 故亦称为Brenne-Mann综合征[2]。儿童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屏障作用差, 所以呼吸道、胃肠道的细菌、病毒等感染常累及肠系膜, 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发生急性炎症时, 淋巴结内炎性浸润、纤维素渗出、组织增生及被膜水肿而致淋巴结肿大[3]。由于末端回肠的肠系膜淋巴结引流十分丰富, 以及回盲瓣的关闭作用, 所以回肓部是该病的好发部位[4]。本组58例 (65.2%) 位于回盲部, 与国内外文献资料一致。无任何症状的儿童, 超声检查也可发现正常淋巴结。因此只有当有腹痛症状的儿童腹腔淋巴结超过10 mm, 并且排除其他导致腹腔淋巴结肿大的疾病时, 才考虑肠系膜淋巴结炎性肿大[5]。本组31例 (34.8%) 淋巴结纵径20 mm以上者临床症状明显, 经抗炎治疗1周后, 虽临床症状消失, 复查超声淋巴结明显缩小, 但并未消失。说明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与临床症状及预后有较大的关系。本组66例淋巴结皮髓质分界不清 (74.2%) , 其中29例 (43.9%) 淋巴结纵径达20 mm以上, 由此可见肠系膜炎性肿大淋巴结的皮髓质分界多不清, 且与临床症状及预后存在一定的关系。肠系膜炎性肿大淋巴结治疗前血流丰富, 治疗后无血流或稀疏, 因此CDFI可以提高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率, 对动态观察临床治疗效果亦具有重要意义。

本病声像图还需以下疾病相鉴别: (1) 急性阑尾炎:有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及右下腹压痛、反跳痛体征, 超声检查阑尾管壁增厚, 纵切呈蚯蚓状, 横切呈“靶环征”状, 周围伴少量不规则暗区以及回声增强的实性光团[6]。 (2) 肠套叠:患儿除腹痛外有黏液血便, 超声检查套叠的肠管纵切呈“套筒征”, 横切呈“同心圆征”[7]。 (3) 恶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也表现为腹腔淋巴结肿大, 常累及多个部位, 肿大的淋巴结形态失常, 纵径多>20 mm, L/S值<1.5, 多融合成团, 边界不清, 内部回声杂乱, 可有坏死区。 (4) 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有午后低热、盗汗, 病程长, 超声表现为腹腔淋巴结肿大, 可呈低回声、等回声、混合同声、钙化的强回声斑, 也可出现液化及融合, 可伴有腹水。

超声是目前腹部淋巴结最为敏感及具特异性的检查方法[8]。超声具有费用低、无辐射、无痛苦、检查方便、可重复性强、患儿易于配合等特点。自从超声检查应用于临床以来, 特别是CDFI的广泛应用, 大大提高了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率, 对该病的临床治疗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诊断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9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进行腹部 (尤其脐周及回盲部) 超声检查, 分析CDFI声像图特点。结果:患儿腹部可见多发的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 CDFI示治疗前淋巴结内均可见丰富的斑点状、短条状血流信号, 治疗后血流信号多不能显示或稀疏。结论:CDFI对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儿童

参考文献

[1]周正国, 杨益虎, 吴意赟.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医学, 2013, 41 (12) :902-904.

[2]张芳, 张周龙.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 2009, 20 (3) :163.

[3]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107-108.

[4]李灿霞, 李丽.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6, 8 (5) :291-292.

[5]梁会泽, 贾化平, 孙志英, 等.儿童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 12 (9) :636-637.

[6]叶圣其, 张敬安.阑尾炎的超声诊断及鉴别[J].吉林医学, 2012, 33 (6) :1287.

[7]梁会泽, 贾化平, 孙志英, 等.高频超声诊断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11) :2043-2044.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篇6

2013 年1 月-2014 年12 月收治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85 例, 全部病例均来自我院儿科门诊, 按就诊先后顺序, 对85 例患儿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 例, 男30 例, 女25 例, 平均年龄3~7 岁, 平均病程1~3周, 伴发热13例、呕吐12例。对照组30 例, 男16 例, 女14 例, 平均年龄3~7 岁, 平均病程3~5 周, 伴发热14例、呕吐1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全部病例以腹痛为主症, 均伴有食欲不振、咽痛、倦怠不适, 继之发热, 呕吐, 有时伴腹泻或便秘。腹痛, 但没有明显的腹肌紧张和反跳痛, 以脐周和右下腹痛多见。B超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高30 例, 血WBC均在 (11~16) ×109/L, N 72%~92%。由外科会诊排除外科急腹症及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等其他腹部疾病。EEG检查排除腹型癫痫。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头孢哌酮钠50 mg/ (kg·d) , 加入生理盐水100 m L中分2次静滴, 对发热腹痛较重者可根据病情加用地塞米松5 mg/次, 必要时给予退热和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 同时注意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3 d后临床症状缓解, 白细胞下降, 血WBC均在 (8~12) ×109/L, N68%~82%。1周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自拟玄参牡蛎散:玄参10 g, 牡蛎10 g, 川贝6 g, 莪术6 g, 山楂6 g, 夏枯草6 g, 山慈菇4.5 g, 青皮6 g, 银花10 g, 连翘10 g, 赤芍6 g, 薏苡仁10 g, 半夏6 g, 红花6 g, 全蝎3 g, 僵蚕6 g, 蝉衣6 g, 海藻6 g, 昆布6 g, 生甘草2 g, 元胡6 g, 1剂/d, 分3~4次口服, 3 d后腹痛减轻, 症状缓解, 治疗1周后B超检查, 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 白细胞明显下降, 血WBC均在 (5~11) ×109/L, N 60%~78%。1周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护理:①腹痛的护理:55 例患儿均有不同原因的腹痛, 腹痛不固定。偶可在右下腹扪及一肿物, 既淋巴结肿物, 此病的症状易与阑尾炎相混淆, 所以护理时应特别关注腹部特征和临床特点, 避免误诊和漏诊, 腹痛厉害时, 用热水袋热敷脐周, 可起到止痛作用。②治疗原发性疾病:对于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的患儿, 在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同时, 积极治疗原发病。耐心、细致地了解其发病过程, 根据发热和腹痛的先后, 判断有无误诊和漏诊的情况。一般,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先发热后腹痛, 常有阵发性、痉挛性的腹痛, 少数有反跳痛和肌紧张, 而阑尾炎是先腹痛后发热, 症状恰恰相反。有寄生虫感染的可以加用驱虫药。③饮食护理[1]: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 调整饮食在其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求家属为患儿选择饮食时应以清淡为主, 不要进食过酸过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并且要做到合理搭配饮食, 均衡营养。患儿要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 不要暴饮暴食, 避免进食过热或过凉的食物, 降低食物对胃肠道的冷热刺激。建议患儿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应尽量减少产气过多的食物, 如豆类、大蒜、韭菜、花生、瓜子等易产气食物。因为一旦进食, 胃肠道内气体增多, 胃肠动力受到影响, 可诱发此病或加剧症状。忌酸奶, 因为酸奶有刺激肠道的作用, 可以加重腹痛的发生。应多食柿子、石榴、苹果等含有鞣酸和果胶成分的食物, 且均有收敛止泻作用。④心理护理:给患儿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因为年幼的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差, 常常用哭闹来表现身体不适, 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要时刻关注患儿的表现, 发现患儿出现烦躁等情绪时, 主动去关心他们, 尽量使用简便易懂的言语来安抚患儿, 使患儿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情放松, 增加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这对疾病的治疗和患儿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⑤分散注意力[2]:当患儿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躯体不适上时, 很容易引起他们心里的焦虑和恐惧, 这些负性心理不利于患儿的治疗和康复, 护理人员可通过简单的小游戏或娱乐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减轻疼痛的刺激。⑥提供个性化服务:护理人员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情况综合评估患者, 然后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服务措施, 对于年长的患儿, 其对疾病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护理人员可适当地向其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告知他们发现病情变化时, 要及时寻求家长和医生的帮助, 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 通过细心的护理, 减轻患儿心中的压力, 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疾病的治疗过程中[3]。而对于年幼的患儿, 则要加强安抚, 并且要重视对患儿家属的健康知识宣教, 使他们了解疾病的有关知识, 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细致地照顾患儿。

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 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组55例中, 治愈44例 (80%) , 好转11例 (20%) ;对照组30例中, 治愈21例 (70%) , 好转9例 (30%) ;两组总有效率均较满意, 但治疗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 (P<0.05) 。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临床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是急慢性腹痛, 对患儿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中医将肠系膜淋巴结炎归于“腹痛”范畴, 该病疼痛的发作特点多表现为阵发性, 并且反复发作, 疼痛的范围较广, 根据疾病的临床特点, 中医的辨证病位在脾及肠胃。小儿形气未充, 外卫功能不足, 易于感触外邪, 脾常不足, 易聚湿生痰, 复感外邪, 邪壅气滞, 痰气交阻, 结于腹部, “不通则痛”, 则生此病, 故以消食导滞、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其中, 山楂消食导滞, 玄参解毒散结、清热凉血;半夏燥湿化痰、散结消痞, 以治痰阻气郁之瘿瘤痰核等;夏枯草泻肝胆之火,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消肿,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 甘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

总之, 自拟玄参牡蛎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玄参牡蛎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及护理特点。方法:收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85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3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玄参牡蛎散,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7 d后,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自拟玄参牡蛎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玄参牡蛎散,疗效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袁金仙, 袁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8) :166.

[2]王青, 李群艳, 王远美, 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的临床护理[J].吉林医学, 2011, 11 (32) :6671-6671.

[3]王玉水, 王南华, 袁静.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拜淋巴结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8, 11 (15) :6.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 2年7月至2015年7月, 来自南浔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和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或住院的3~7岁罹患轻中度呼吸道感染合并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257例。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 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 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提示感染, 部分患儿X线胸片或CT可见气管炎或肺炎征象。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表现为脐周或下腹部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 有或无反跳痛, 部分患儿伴恶心、呕吐等症状, 腹部彩超可见肿大淋巴结。排除影响本次观察的其他疾病或服用影响肺部和消化道药物。患儿父母或监护人同意并能良好配合相关检查及评价, 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28例, 观察组129例。对照组男71例, 女57例;平均年龄 (4.5±1.1) 岁, 体温 (38.7±0.7) ℃;发病时间1~5天, 平均 (2.5±0.5) 天。观察组男71例, 女58例;平均年龄 (4.4±1.1) 岁, 体温 (38.9±0.7) ℃;发病时间1~5天, 平均 (2.4±0.5) 天。两组一般资料接近。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口服培菲康 (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 1g/包) 1包, 每日3次;予适当调节饮食、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并注意补充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加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 10ml/支) 口服, 每日3次;剂量:体重<15kg每次10ml, 1 5~3 0k g每次1 5 m l, >3 0k g每次2 0m l。两组均治疗7天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及咳嗽症状消失时间, 治疗前后外周血WBC、hs-CRP及腹部彩超监测腹部淋巴结大小变化 (选取肠系膜淋巴结经腹部彩超检查可测的最大淋巴结直径为代表)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大样本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表1)

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及咳嗽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除体温恢复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余两项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用药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2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 (表2)

治疗前两组WBC、hs-CRP水平及腹部淋巴结大小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WBC、hs-CRP水平均降至正常, 腹部淋巴结明显缩小, 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传统医学认为, 肺与大肠相表里、通大肠降肺气, 因此在治疗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同时需注意治疗呼吸道疾病[2]。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为中成药制剂, 具有消积止咳、清热疏肺之功, 可从患病机体的肺肠方面调理, 口感微甜, 易被儿童接受[3]。方中的枇杷叶 (蜜炙) 、葶苈子 (炒) 、桔梗、连翘、蝉蜕、瓜蒌等能宣肺气、清肺热, 治疗咳嗽、痰喘等呼吸道症状, 山楂 (炒) 、槟榔、枳实、莱菔子 (炒) 等能治疗食积、便秘、食滞、腹胀胀痛、消食导滞, 其中瓜蒌、莱菔子更能宣肺通腑。

本文结果显示,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辅助治疗轻中度呼吸道感染合并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无论从缓解发热、咳嗽、腹痛等症状方面, 还是降低炎症水平 (WBC、hsCRP) 及消除腹部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方面, 均有确切疗效, 且用药过程中,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本方案尚存不足, 患儿入组时未严格按照中医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 某些以虚症为主的呼吸道感染合并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并不对症, 需在用药时区分甄别。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辅助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合并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效果。方法 该院257例轻中度呼吸道感染并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 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28例与观察组129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观察组加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7天后评价疗效。结果 观察组腹痛及咳嗽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外周血WBC、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淋巴结均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用药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辅助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合并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确切, 副作用小。

关键词:儿童,呼吸道感染,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参考文献

[1]Sikorska-Wi niewska G, Liberek A, Góra-Gebka M, et al.Mesenteric lymphadenopathy-a valid health problem in children[J].Med Wieku Rozwoj, 2006, 10 (2) :453.

[2]张芸, 史锁芳.“肺与大肠相表里”学说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 2015, 28 (5) :73.

超声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例腹痛患儿均来自我院门诊, 其中男性16例占80%, 女性4例占20%, 最大年龄14岁, 最小年龄4岁, 平均年龄9岁。20例无腹痛的正常儿童, 其中男性12例占60%, 女性8例占40%, 最大年龄12岁, 最小年龄4岁, 平均年龄8岁。

1.2 方法

使用日本福田UF-850X7D彩超, 探头频率5~7MHz, 采取仰卧、左右侧卧位, 先脐周, 后右上, 右下, 左上, 左下, 依次扫查, 发现淋巴结回声, 观察其个数, 大小, 形态及内部回声, 详细记录数据, 并留图, 对两组的图像表现进行分析对比研究。

2 结果

正常对照组检测得淋巴结多位于脐周, 可见1个或多个呈肾形或豆形声像图, 边界清, 表面光滑, 内部皮髓质回声境界清楚, 横径常<1.2cm, 纵径常<0.5cm。彩色多普勒淋巴结内多不能测及血流信号。20例患儿肠系膜淋巴结声像主要表现, 形态饱满, 内部皮髓质回声境界不清, 横径>1.2cm, 纵径>0.5cm, 多有融合现象, 呈簇状或串珠状, 应用彩色多普勒于淋巴结内, 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 或者其内可探及一条细小彩色血流信号, 由淋巴门向淋巴结内伸入。部分患儿盆腔可见少量渗出液, 两组情况比较见表1。

3 讨论

肠系膜有丰富的淋巴结分布, 淋巴管源于肠粘膜的毛细血管丛或小肠绒毛中的乳糜管与肠系膜静脉同行, 引流到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然后经乳糜池进入血循环, 病毒或细菌感染波及肠系膜淋巴结时, 可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 患儿常在发病前1~2d感到不适, 咽痛, 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状, 继而出现腹痛, 多位于右下腹, 脐周, 一般呈阵发性或拧绞样[3]。本文总结出了正常儿童淋巴结的大小的正常值, 可供同行在工作中参考。作者认为超声在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中, 主要的声像图表现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形态饱满, 内部回声稍增强或稍减低。在检查中, 超声检查者还要注意检查手法, 撇开肠管气体的影响。同时, 要密切结合临床, 尚要与其他疾病鉴别, 如与阑尾炎的鉴别诊断[2], 阑尾炎主要表现在右下腹疼痛, 反跳痛明显具有实质意义, 超声横切面呈同心圆, 长轴切面呈管状, 试验室血液检查白细胞上升, 而肠系膜淋巴结炎, 白细胞不升高, 无反跳痛 (图1~图3) 。

作者体会到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最简便, 也是最好的方法, 它不仅可以显示淋巴结的大小, 形态, 还可以重复观察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用超声方法检查分析正常儿童肠系膜淋巴结正常值, 对照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给临床诊断提供诊断治疗的可靠依据。方法 用日本福田UF-870AG四维彩超对20例有腹痛症状的儿童和20例无症状的儿童腹腔 (脐周、右上、右下、左上、左下) 淋巴结进行扫查, 测量淋巴结的大小 (左右径和前后径) , 观察形态、个数、内部回声及位置, 详细记录侧值并留图, 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例有腹痛症状的儿童腹腔均可扫及淋巴结肿大, 纵横比>2;20例正常儿童可显示淋巴结12例, 占60%, 淋巴结呈扁圆形, 纵横比<2, 6例腹腔内未探及淋巴结, 占40%。结论 ①有症状组的儿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超声检出率100%, 表现淋巴结形态饱满, 双径增大, 内部髓质回声增多, 皮髓质境界模糊, 见图1。②正常儿童腹腔淋巴结检出率约60%, 40%不显示, 淋巴结形状呈扁圆形, 皮质低回声区大于髓质稍强回声区, 左右径<1.2cm, 前后径<0.5cm, 见图2, 超声因其简便, 可重复性, 无痛苦, 无创, 价廉, 患者易于接受, 可用于检查小儿腹腔淋巴结肿大和治疗效果观察的首选诊断方法。

关键词:超声,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

参考文献

[1]孙彬, 陶静, 初洪钢, 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1, 10 (11) :679.

[2]高峻, 曾美琴, 江鹏.急性阑尾炎117例声像图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0, 16 (6) :69.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性患儿39例, 女性患儿21例, 年龄3~12岁, 平均6岁;本病常继发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炎症所致的细菌和病毒感染之后, 临床症状为发热、腹痛, 部分患儿出现呕吐, 腹痛性质不固定, 多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 疼痛部位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

1.2 方法

采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12MHz, 患儿取仰卧位, 以脐周为中心, 全面而有重点地进行腹部扫查, 同时可根据需要加压、旋转探头进行扫查, 发现病变记录位置并测量纵、横径大小, 计算出圆形指数 (纵横比) 。

2 结果

60例患儿中, 探及右下腹肿大淋巴结的43例, 未探及的17例;探及左下腹肿大淋巴结的21例, 未探及的39例;脐周腹腔肠间隙发现肿大淋巴结60例;3例患儿腹腔探及少量液性暗区, 57例腹腔未探及液性暗区。肿大的淋巴结呈椭圆形, 大小不等, 长径0.7~2.1cm, 呈散在分布或堆积分布, 淋巴结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无回声或等回声, 边缘光整, 皮髓质分界清, 内部回声均质。

3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的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 十分丰富, 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尤为显著, 由于小儿的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屏障作用较差, 所以当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后, 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沿着血循环到达该区的淋巴结, 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

根据小儿的解剖特点,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采用变频探头, 既可以保证穿透力, 又可以保证分辨率, 从而得到理想的图像, 做出准确的诊断。检查者扫查时那可适当的加压探头, 推开肠管的肠气, 纵、横、斜切面扫查, 更清晰地显示病变, 同时与肠管进行鉴别。本组1例患儿因腹痛、呕吐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发现肠套叠声像的同时, 在其套叠的病变区内发现椭圆形的低回声结节, 脐周亦发现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 超声诊断为肠套叠并肠系膜淋巴结炎, 经空气灌肠治疗肠套叠消失, 继续消炎治疗12d后复查彩超, 肠系膜淋巴结消失。

淋巴结的纵横比 (L/T) , 也称圆形指数, 它是声像图鉴别肿大淋巴结的主要指标, 也是目前惟一有这种能力的影像学方法。如果纵横比为1.5, 超声区别正常反应性淋巴结和病理性淋巴结的敏感性为71%, , 特异性为65%;如果纵横比为2.0, 敏感性提高到81%~95%, 特异性提高到65%~96%。本组病例纵横比均>2.0, 支持淋巴结炎性改变的诊断, 排除了肠系膜恶性淋巴瘤及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的可能性。本病应与结核性淋巴结炎相鉴别, 结核性淋巴结炎为特异性感染, 淋巴结肿大程度较重, 声像图表现为形态不规则, 边缘欠光滑, 较多淋巴结呈串珠状表现或融合成巨大的分叶状包块, 淋巴结门消失, 内部回声不均匀。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由于它为无创性检查方法, 可以反复多次地检查, 对淋巴结能定量评估, 因此超声检查可作为理想的诊疗手段。

上一篇:纯艺术性下一篇:种植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