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讨论

2024-08-20

环节讨论(精选八篇)

环节讨论 篇1

1 法规与标准的区别

法规是行政管理文件,重在管理与监督,技术标准是技术要求,重在实施与操作。

主要区别如下:(1)属性不同:按WTO/TBT规定,法规是强制性文件,标准是自愿性文件。(2)目的不同:法规是为了安全、健康、环保和防止欺诈行为而制定的,标准是为了达到通用和反复使用的目的而制定的。(3)制定者不同:法规制定者一定是政府或政府委托机构。标准制定者可为国家、团体、企业甚至个人,批准一般为标准化管理机构,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4)批准程序不同:法规制定必须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一旦通过,即成为法律文件,应无条件执行;标准的制定无须立法,协商通过后,仍可不执行。(5)侧重点不同:法规着重制定与实现目标的原则,没有标准仅靠法规一般是不能生产的,标准是组织生产的依据。

2 标准的种类

(1)国家标准是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产品基本技术要求,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各类标准必须遵守的共同总则和最低要求。

(2)行业标准分两种情况,一是在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在全国某一行业范围内对其产品进行统一规定的技术要求,此种国家标准出台后废止;另一类有国家标准,有些行业针对本身的特点也编制相应标准,一是提出不低于国家标准的技术要求,二是对国标的细化,使其更具操作性。

(3)地方标准是对于没有国家或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市、自治区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的标准,国家或行业标准出台后废止。

(4)企业标准是以更高层次的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水平和工程实践,为适应市场需求、增强竞争实力,由企业制定的适用于企业内部的标准,其质量指标和技术参数均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3 法规、标准、技术规范之间的关系

(1)法规、标准、技术规范。①国家、地方法规;②国家标准;③行业标准;④地方标准(无国家、行业标准时才有);⑤企业标准及技术规范

(2)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在法律地位、质量指标、技术要求、实施细节等方面的关系。从法律地位上来讲:⑤→①的次序法律地位越来越高;从质量指标、技术要求、实施细节等方面来讲:①→⑤的次序质量指标要求越高,技术要求越严格,细节规定越具体。

(3)如何进一步法律次序问题。⑤→①越来越高法律次序是指从工程建设选用的必然性角度出发的,国家、地方法规是法律性文件,必须执行;低质量指标要求的基础标准提出的是最基本要求,高的法律地位是建立在最低的质量指标要求的基础上的。国标是全国范围内各行业必须遵守的,法律地位高的执行范围广;行标通常在本行业执行,其他行业为选择性执行;企标仅限于企业内部,它的法律地位也就最低。虽然⑤→②法律地位越来越高,但当设计文件选用或合同约定后,不同层次的标准均变为强制性文件了(包括推荐性标准)。

4 标准与法规协调与配合

产品按标准组织生产,但应符合技术法规的要求。标准与技术法规相互关系的核心是协调与配合。

(1)先有标准后有法规,技术法规依赖标准作补充。技术法规只规定部分要求,其他要求依据引用标准提供。

(2)先有法规后出标准,依据新颁布技术法规制定专门配套标准,满足标准要求等同于符合技术法规要求。

5 标准的强制性和推荐性

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的;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

如前所述,标准具有自愿性属性,为什么标准又有强制性标准呢?原因是标准一旦被法规所引用,标准的法律强制性地位就建立了。实际上,强制性标准的强制性,非标准属性确定,其根本还是法规的强制性属性确定的。强制性标准的强制原因,一在于被法规推荐或引用,二在于它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指标是最低的。强制性标准非所有条款均有强制性,如标准中有“宜”或“不宜”的条款。这些条款可以有所突破,但这种突破需要充分的把握。设计文件和合同一定是强制性的,它是工程建造的重要依据之一,它的法律地位同样来自于法律的规定。

推荐性标准的选择性是对标准本身而言的,它的强制性是通过设计文件和合同(或强制性标准)建立的,设计文件选用或合同约定后,它就具有强制性特点了。

6 标准依托问题

工程实际中碰到无对应标准可执行时,由设计者决定选择参照执行相近标准。这种情况标准本身不承担责任,选择适宜与否的相应法律责任全部转嫁到设计者身上了。

“参照”执行与“按照”执行是有区分的,一来“按照”是对有相应标准依托而言的,“参照”是在无相应标准依托的而言的;二来在执行力度上是有差异的,“按照”就是标准的条款均需严格执行,“参照”就是对标准的条款执行上用选择性,可部分执行,执行程度完全由设计者确定。

7 引用标准过期问题

标准通过引用基础性标准来完善自身。由于出版时间差异,出现被法规和标准所引用的基础标准更新问题。众多标准规定“被引用的标准修订后,使用标准方应探讨使用引用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或者鼓励使用新版本”。实际上,新标准的实施,也就宣布了旧标准中止执行。标准只能对原先被引用标准的状况负责,发布以后的变化,被引用标准只能交给“使用标准方”了。“使用标准方”通常按新标准执行,若新旧标准部分条款有抵触,应科学决策。

8 设计文件的法律地位

标准规定了通用性技术要求,设计文件明确了针对性技术要求。设计文件和被引用标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建造依据。从法律的角度考虑,设计文件和被引用标准均属强制执行范畴,设计文件的质量要求不得低于引用标准质量要求。

9 标准选用与执行

(1)被法规引用的和依据法规编制的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2)合同约定的必须执行;(3)涉及安全、环保、职业健康的基本要求的标准必须执行;(4)功能定位不高、指标要求较低的装置,从节省投资出发、按强制性的低指标国家标准(无国家标准的按行业标准)执行,达到了合格产品的要求、满足HSE基本要求即可;(5)对于费用足、规模大、质量指标高、自动化程度和HSE要求高的高起点装置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同时,要考虑按高要求的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执行;(6)必须选用有效版本。时间段按设计文件签署时间为界;遇到新旧标准替代过渡期,更可能按新标准执行;后续设计涉及到已建成装置时要按照新标准采取相应完善措施,

1 0 多个标准的执行

标准各有各的特点及侧重,有时同一领域出现同一层次多个标准,使用者应根据工程实际正确把握。

(1)有明确规定的按规定执行。如管法兰标准有GB、HG、JB、SH等不同版本。HG系列法兰标准由于内容全面、与国际先进标准结合紧密而被《固容规》所推荐,因此,压力容器法兰通常选用HG标准比较适宜。

(2)虽无明确规定,有关联的可按参照关联规定执行。如管法兰选用,虽然未见其他专业硬性规定,但从项目统一、采购便利等方面考虑,涉及到其他专业均采用HG系列法兰标准更合适,当然有特殊要求的也按其他标准执行。

(3)碰到同一领域、同一层次有多个标准时,选其一、博采众长的原则执行,即从同类标准中选择最妥帖的标准作为执行标准,选择性采纳其他标准中不低于执行标准的某些更适宜项目特点的条款执行。标准执行环节中“一锅烩”、“通吃”做法(将所有相关联标准均确定为设计文件执行标准的做法)针对性弱、操作性差、实施难度大,是不可取的。

1 1 结束语

(1)标准的实质是技术要求,标准的强制性是通过法规、设计文件和合同的强制性确定的;强制性标准中有非强制性条文,推荐性标准被引用就变为强制性了。

(2)满足强制性标准的强制性条文相当于满足了最基本的质量指标和要求,相当于仅达到了合格产品的要求;高质量指标的优质工程正在逐步成为工程建设追求的目标和主流。

(3)在标准执行方面人是最根本的,每个人应当正视自己的神圣使命和责任。个人技能不断提升,就能运用自如,把握得当。

摘要:标准种类多、归口不一、行业特点不同、发布有先后、人们认识深度不同,如何执行?如何把握尺度?梳理清晰,才能把握得当。文章通过工程建设依据的梳理,法规、标准、技术文件在工程建设项目中作用和相互之间关系的论述,结合工程实际运行过程中在法规、标准、技术文件执行方面出现的疑难问题,明晰了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中标准与法规协调与配合、标准的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的依托、被引用标准的过期问题、如何理解设计文件的法律地位、如何把握标准选用尺度、同一领域和同一层次多个标准应如何执行等问题。

关键词:法规,标准,技术文件,强制性,推荐性

参考文献

谈谈英语课堂讨论环节论文 篇2

关键词“: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主动学习语言的实践者

1课堂讨论的重要性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常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我们会发现学生已经养成了在英语课上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的习惯,只要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大多数学生都会立即往书本上抄,基本上是全盘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基本上很少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机会,英语对我们中国学生来说本来是工具,是拿来用的,只有运用它进行流利的交流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而不是简单的对单词和语法点的死记硬背。

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我们要合理安排好教学环节,多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是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对培养语言的实践者、运用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讨论常见的问题

英语课堂讨论中常常出现以下问题:第一,小组讨论时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室里听起来充满了讨论声,有的组气氛还相当活跃,可仔细查看一下才发现其实有的学生压根就没说英语;第二,如果教师安排讨论后要发言的话,有的学生会拿着电子词典,一个人埋头苦干,使劲在纸上写,明明是讨论却更像是在写作文,发言时就照本宣章,没有达到小组讨论,训练口语的目的;第三,有的学生借此机会开小差,闲聊,认为发言有小组长和代表,与己无关;第四,每次讨论时只有一部分学生显得比较积极,认真的讨论,而其他一些学生似乎觉得很无聊,没意思,表现出不耐烦;讨论看起来和谐的不正常,没有不同的观点和激烈的争论。

3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

3.1课堂讨论的合理安排教师在讨论前应安排好以下几点:第一,在课前精心设计好话题,把握好话题的难易程度、针对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设计话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生动有趣、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开放的讨论话题,从而营造一个真实的、源于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讨论情境,这也更有利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对讨论形式给出明确的指令性语言,是小组讨论、同桌讨论,还是全班一起讨论,是两人组、四人组还是前后座位的一组,根据不同的讨论内容来选择最佳的讨论形式和方法。

第三,合理划分小组。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性格有所了解,考虑到个体差异性,尽量使每个小组的成员搭配合理,各组学习水平相对平衡第四,合理安排讨论时间。针对不同的讨论任务,教师要控制讨论的时间,太长会占用其它教学时间,学生也会产生倦怠,时间过短讨论不充分,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一般控制在5-10分钟。

3.2有效的反馈

一方面,教师要要求学生讨论结束后每组要一一展示讨论结果,可以由每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组的观点,组内其他成员可以在陈述完后进行补充,其他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观点进行提问;另一方面,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要及时有效地评价总结,使学生的讨论结果得到反馈。

教师可以从学生讨论的态度、讨论过程、主要观点及闪光点等方面对课堂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师和学生的这种双向反馈既是交流思想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

3.3适时的鼓励

反馈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一点点时间让学生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投票,给该组适当加分(加到平时成绩里),鼓励其它组也再接再厉,争取下次能做的最好。

4结语

课堂讨论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课堂讨论是学生消化、吸收及运用已学知识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巩固技能的方式之一。

教师在讨论前首先要明确通过讨论能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要认识到讨论的结论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想了什么?”和“怎样想的?”,即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Williams,Marion&Burden,Robert 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teacher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英)皮特・本顿.全纳教育与教师发展[M].范晓慧,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升.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教育理论与实践,.

[4]方旭.课堂讨论要有实效[J].当代教育科学,2006(6).

[5]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关于课堂教学“讨论”环节的探讨 篇3

一、八程序教学中“课堂讨论”的意义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八程序教学中“课堂讨论”的意义与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

1.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创新过程,同由教师讲授和个人探索相比,课堂讨论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组织讨论的课堂里,学生为什么总是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其原因首先是学生好奇心强、爱动好玩、乐于交往,在课堂讨论的活动中,学生的这种心理要求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满足,因而总是情趣较深;其次是课堂讨论具一定的民主和自由控索性。教育实验表明,当人们通过民主和自由意志而不是被迫地去参与某项工作或活动时,他们就会对工作或活动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和兴趣。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要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课堂讨论正是这样一种能激发创新兴趣的教学方法。

2.能提高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课堂讨论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与思路可以广泛地进行交流,并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其次可以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协作攻关,从而有效地使认识趋于完善,使结论趋于完满。英国教育家哈里-麦多克斯在其所著的《学习方略》一书中说:在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中,任何个人都要“受着榜样和别人成绩的影响,这是相当普遍的真理”。“若要使你的成绩保持在高水平上,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和那些在学习上很努力的人交流。”“小组讨论对于那些学习速度较慢的人来说,往往具有‘加快’作用”。这些论述是对课堂讨论在提高学习效益方面的肯定。

二、八程序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内容

八程序教学中课堂讨论在通常情况下只安排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但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的组织。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具有讨论价值、能引起学生极大探索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敢于质疑,从而产生创新的火花。

设计有探讨价值的内容。组织讨论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教材的核心问题,学生去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学有成效。首先,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只靠教师的讲解和简单下定义,学生不但印象不深,而且对概念的认识也肤浅。还有一些前后教材知识相区别的内容,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来,或根本就提不出来,教师在备课时也应设计这一内容,到教学时运用提问的方式提出来,就此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其次,对有些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乃至促进素质的整体提高方面能起积极作用的内容,也应该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讨论。

三、八程序教学中“课堂讨论”的策略

课堂讨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增长知识,还要重视社会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在组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课堂讨论的策略。

1.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气氛是使课堂讨论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在良好的气氛中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首先要发扬民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发扬民主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关键。在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其他同学,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做到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对于正在讨论之中,暂时还不明确的问题,不宜太早给以挑明,特别对那些平时学习差的学生,要多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对他们提出的不成熟的或者错误的意见不能压制,不能讥讽,相反,要给以适当鼓励。其次,要大胆放手,又要及时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他们积极参与,才能开动脑筋。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坦诚想见,互邦互学,习题做到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能够想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但对讨论中有争执或学生尚末觉察的重要问题,教师要有时加以引导。

2.侧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同其它教学方法相同,课堂中讨论也要侧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根据课堂讨论的特点,首先要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果一个人的思维缺乏批判性,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那么,他的思维就很难谈得上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所以在课堂讨论中要教育学生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努力做到客观评价,既不盲从,又不固执。

其次,培养合作交往能力。事业的成功需要交往,需要合作。交流与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和交往,要求学生努力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评论和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其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窗口,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我们可以利用课堂讨论这个特定的环境,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使学生学会讨论发言的语言模式,像“我对某某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看法……”“我想提一个问题……”“我同意某某同学的意见,不过我还有补充……”等等。同时要求学生在谈具体问题时一定要准确,有理有据,逻辑性强。久而久之,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环节讨论 篇4

一、多元化的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的连贯性强。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往往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式讲解,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这种形势下, 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整合知识过程的思维能力, 面对问题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例如, 教师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知识的讲解时, 让学生就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展开讨论, 讨论两个三角形全等应具备哪些条件。学生经过讨论, 可以发现很多判断方法, 诸如边角边、边边角、边边边等。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 再让学生依据讨论出的判断方法, 自己动手裁剪三角形。这样, 通过探讨和观察, 让学生在自主互动中发现问题, 进而动手解决问题, 一连串的探讨环节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在探讨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

二、讨论环节的设置,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 加之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 使得不少学生完全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 往往出现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可以适当地开展讨论, 把数学问题和知识点的巩固学习交给学生自行讨论。在讨论环节中, 调动了所有同学参与, 不管成绩优劣都可以加入讨论的行列中来。在讨论中, 成绩好的同学可以把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提出来, 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借鉴这些理解加深自己的理解或改正自己理解上的错误, 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样把成绩差、不愿学习的学生也充分地调动起来, 进而为数学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 合理的课堂讨论环节的设计, 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同学参加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讨论环节的设置, 加快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 遵循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对知识点的理解, 而是通过师生互助, 做到知识的理解与拓展。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 教师的教学任务轻了, 学生厌学情绪低了。而且随着这种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的发展, 基于其模式上的优势, 很多新的教学模式都产生了, 诸如情境式教学模式, 该种模式就是鉴于课堂讨论模式, 并对其进一步地优化处理, 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更好地组织课堂讨论教学, 而且其实际教学效果非常好。此外, 课堂讨论教学的成熟开展, 促进了教师和教育部门更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基于课堂的讨论教学优势, 把课堂讨论教学更加多元化地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中。

四、讨论环节的设置, 加快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牵引”式教学方式, 往往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缺乏, 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而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地开展讨论,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观察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例如, 初中生都有好奇、爱动的个性特点, 但在学校学习中由于各种约束, 使得其在课堂上畏于发言, 不敢提出自己对知识的思维理解, 更很难主动地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的错误, 而通过课堂讨论, 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学生可以指出教师教学的不足, 教师也可以通过讨论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中的薄弱处。同时, 在讨论课上, 学生都积极发言, 不再畏惧犯错误。一些害羞的学生也不再只是沉默, 而是和别的同学展开激烈的论述。因此, 课堂讨论活动的开展,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能够很好地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

随着讨论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开展, 其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任粉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 28 ) .

环节讨论 篇5

集团各站使用电子结算系统已一年有余,程序功能一直也在修补、完善中,结算人员反映结算数据很乱,数据核对、调整量较大,有些车站也只使用其中一部分功能,整个结算工作处于半自动半手工状态,这有悖于集团当初开发结算系统的初衷。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由周总带队,微机管理中心和财务处参加了各站目前财务结算工作的全面摸底,对前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并对结算系统的功能需求作了更详细的记录。对影响结算系统的各岗位的标准化工作作了要求,包括车辆进站经营合同信息全程联网、车检电子化、报班、售票、结算单打印流程标准化。

一、报班是整个财务结算的基石,报班混乱则结算数据混乱。目前一班一卡没有落实到位,一卡多用比较突出,特别是公车、联合体和公司实体单位,对于像“十一”等黄金周期等没有办理报班卡的经营车辆则是统一由一线公卡报班形成的结算数据也对财务结算影响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以下思路:

1、科学排班、合理调度

由承运人(经营者)预先做好一个周期的车辆发班计划交给站务公司指定的单位(部门),由站务公司指定的单位(部门)做好预报班工作,如果发班计划需要调整则需提前通报,这样有利于实施车辆进站时自动报班的系统创新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现有公营车辆所占整个营运车辆的比例在减少,对于外来进站营运车辆的车辆发班计划收集工作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2、车辆进站经营合同信息电子化和报班工作结合A、车辆进站经营合同文本格式标准化,内容要素规范化,然后开发车辆进站经营合同 信息化程序。

B、基于车辆进站经营合同的内容制作报班卡,报班卡正面印刷条码等信息,背面印刷 进站经营合同的核心信息,每次由报班员核对相关信息,匹配则报班成功。

C、严格执行一车一卡,卡随车走

针对公营车辆及联合体和公司法人营运单位共卡报班现象,要严格杜绝。报班卡免费制作,提供使用,只需交付押金,退卡时返还押金。

D、报班和车辆安检和打印结算单工作结合编制安检程序,将安检工作信息化,谁负责安检,什么时间安检的,安检哪些项目,安 检结论信息化,利于查询、追索。车辆安检合格后才能报班,安检合格并且准确报班后才能开出结算单。

E、报班和车位结合营运车辆经过安检,并准确报班后,停靠在指定车位,方便乘车旅客上车。

二、结算路单是整个财务结算的依据,见路单才能结算

检票员必须严格检查安检和报班凭证方可打印结算单,为了保证结算数据的准确,所有的客票都要经扫描仪扫描后确认人数及金额后方可打印。由于集团有的车站在黄金周等客流高峰期排班时使用流水班售票的方式,流水班的客票在开具路单时并没有扫描每一张客票,而是采用‘总人数,总金额’的笼统的方式输入微机,然后打印路单,造成财务结算的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取消流水班售票的方式。禁开手工单、流水班路单。

要严格执行路单的财务登记,发放,使用,结存,回收工作。路单开单员要严格执行开单退单废单操作步骤(标准化操作培训),废单时要经严格授权。开单员要做好日清月结路单报表。

结算路单分客票结算路单和货票结算路单,单独管理,做到客结、货结区分。

三、售票是整个车站最重要的生产环节,不同的售票方式取得的收入在结算时结费比例不一样。有站内售票,稽查补票,代理点售票。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售票、车辆进站经营合同及结算相结合各种售票方式的财务结费比例必须在经营合同中标明。并且由结算程序从合同程序中提取。

2、区分客、货票

由于客、货票的结算比例不一样,所以要严格区分客、货票的结算收入,严格按照经 营合同中列明的结费比例进行结算。

四、结算收入分配是公司整个工作环节的重中之重。车站开展的所有经营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都集中在财务,为了保障经营者(承运人)的合法权益,并更好做好服务于经营者(承运人)的工作,准确、及时核算及支付给经营者(承运人)营运收入。

1、关于结算关键字

目前各站以车次为关键字的结算方式较多,并以车属单位和车号为关键字结算辅助。由于进站经营合同关于结算方面的复杂性,导致以任何一种结算关键字结算都不能彻底自动化。实际上,以车次为主关键字结算的方式,一直是个误导,因为车次是经常会调整的,财务应付帐款二级明细一般是营运单位(承运人)名称,三级子帐户是车次,如果车次频繁调整,会导致三级车次子帐户串户。最科学的方法是按照车号结算,并按车号设置三级子帐户,因为车牌照号具有唯一性,避免帐户串户。一旦车辆进站经营合同进行电子化,并联网后,按牌照作为关键字结算是最科学。

2、关于车次定义

集团各站都有一套车次定义系统沿用至今,并且每一个车次都有自己的含义,便于自 己管理,但是在集团层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旅客来说,车次没有传达必要的信息,这无疑是一种信息浪费。为了统一集团各站统一车次编排,定义一个统一标准,是很多必要的。比如说:发07:00的黄石是否可以定义为:HS0700,HS:表示黄石两个汉字的声母的简写,0700表示这个班车07:00发班。

3、关于客票进站检票口和停车位信息

目前各客运站旅客客票票面上载有检票口,但是没有停车位信息,有时旅客需要站务 员的指引才能快捷找到自己所乘车辆。

4、关于统计工作

集团各公司对统计工作非常重视,要求统计报表的样式各种各样,比较复杂。比如说:

A、按公营车辆、私营车辆分类统计

B、按省内、省际班线分类统计

C、按开行方向分类统计

D、按长途、短途分类统计

E、按某一个站点统计客、货量

等等……

这些信息都可以在报班程序中设置初始化并在结算程序中实际功能。

5、关于结算方式

结算方式必须在经营合同中详细描述

6、关于

生产结算流程:

环节讨论 篇6

[关键词]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模式”是近些年来在许多中学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的教学模式,它有别于传统的教师“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尤其是其中的小组讨论环节,由教师提出疑问,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并由教师最终进行点评,在此环节中,完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由于常久接受的都是教师讲学生学的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并且学生对于怎样进行自主学习也没有明确的概念。恰逢此时,我校大力推进“两段五环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模式得到充分推广,在地理教学课堂中我也逐步推进小组合作模式,并着重其中的小组讨论环节,逐步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去思考、敢于去发言,真正达到自主学习。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有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西安市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模式中的小组讨论环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现其主体作用,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一、研究目标

1.利用地理课堂教学,逐步推进小组合作模式的实施,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从简单问题入手,使学生逐步适应小组合作模式。

2.在小组讨论环节,注重问题的设计,依据分组时所掌握的的学生情况,提出适合好、中、差等级学生的问题,由,学生主动去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从而逐步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

二、研究内容

针对以上目标,我计划从以下四方面逐步进行解决:

1.合理分组

学生学习能力各有不同,对地理课程的理解能力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推进小组合作模式时需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的方式要符合好、中、差相结合,一组中既要有“领头羊”又要有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达到好带差的目的。

2.问题提出

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关的问题,问题要难易结合,符合小组中各程度学生能解答能力,例如程度好的学生要求得出的结论要具体完整,程度较差的学生只要求其能得出基本结论。

3.小组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积极进行小组讨论,主动去思考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并敢于在课堂中将自己的见解公之于众,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不怕犯错,且不单是将思维局限在课堂所学的知识之中,通过课内的知识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学地理课程真正成为一门有用的课程。

4.合理点评

由于学生所掌握的的知识能力有限,因此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有时并不能完全反映出问题的答案,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点评,但并不是简答的将答案告诉学生即可,而是需要依据学生得出的答案找出其中正确的部分,将不正确的部分进行引导,使学生反思错误部分后依旧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正确答案的引导者,学生仍是课堂的主体。

在经历了小组合作模式的初步接触到对小组合作模式的熟悉这一阶段,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小组合作模式的优势,并在小组讨论环节中使学生主动去思考、敢于去回答,不怕犯错,且愿意将自己的观点与全班同学及教师进行交流,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从而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过程及方法

1.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利用本学期的三个月时间,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达到好差均衡,课堂教学中逐步推进小组合作模式,使学生理解并接受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并着重在小组讨论环节中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历练。

第二阶段:提升阶段。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让学生完全接受小组合作模式,并通过小组讨论环节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到锻炼,形成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中,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敢于去发言,并在日后的学习过程得到广泛运用。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逐步推进小组合作模式的推进,并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主动去思考、探索。

(2)总结研究法: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及理论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得出小组讨论环节在小组合作模式中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小组合作模式”已成为教学方式的主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其中的小组讨论环节,更是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有力体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去思考。通过对中学地理课堂小组合作模式中小组讨论环节的研究,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合理的将其应用,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环节讨论 篇7

作为一线教师,我在长期的教改实践中积极尝试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 最后探索形成“六环节讨论教学法”。

1.“六环节讨论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1)呈现目标,明确任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且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要通过恰当的形式展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创设情境法等多种途径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合作预习,问题导向。预习活动中要将学生的个人学习活动与小组的集体学习研究活动密切结合起来, 解决预习活动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教师要适时进行启发、点拨式讲解,从而使学生认知水平达到目标要求。因此, 教师要紧扣教材,紧扣目标, 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问题要有目的性、层次性、可操作性,最后达到强化、活用, 导向作用。

(3)生问师答,定向释疑。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教学目标在课前预习或课内例题的基础上做尝试性练习。基本程序为:练习—讨论—点拨—归化。练习安排按照“低起点、小台阶、串联成组”的原则, 把复杂的内容编排成一串简单的问题, 把困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串容易的问题, 把跨度较大的内容分解成一串探索空间较小的问题, 这就减轻了学生的认识负荷,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容易接受。

(4)盘点收获,拓展提升。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习题训练, 让学生自评、互评, 教师由集中统计或由观察点了解, 评估效果,并对学生的知识遗漏再议、再练。该环节加强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性操作,通过协作性活动初步总结新知识点、未懂点、易误点,使他们互相交流, 将其他同学的问题点与自己对号入座, 提高问题点整理的全面性。

(5)强化训练,当堂达标。教师可以以相应的有知识点、有梯度、有深度的习题训练作为本课学习目标的检测,评价学生学习成绩, 除注重考试这种评级方式外, 还要注重实施下列几种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主体性学习品质和创新素质的形成。实施全方位评价、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更要评价学生学习潜能;实施激励性评价, 注重评价的诊断功能,更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实施参与性评价, 让学生接受评价, 更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成为评价主体;实施等级制评价, 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评出学生学习信心和自尊心。

(6)小组评价,师生反思。教师在引导学生小结的同时, 让学生自查、互查知识漏缺, 自我评价, 自我补救, 布置适量练习,对知识作适度延伸和综合运用。关于“导结”,我们应一改传统式的教师叙述式小结为问题式小结、图表式小结等小结方式启导学生小结, 以利于学生弄清知识点、理清知识的脉络、揭示规律方法,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纳入认知结构,建立后继学习的可靠点。

2. 运用“六环节讨论教学法”应 注意的问题

第一,应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经过课前预习思考, 在课堂上经由教师引导就某一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就讨论结果作一定总结, 从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寻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课堂练习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要兼顾问题的针对性、多样性及趣味性,一般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内驱力, 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获得成功喜悦,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能力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 而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他们敢于质疑, 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 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环节讨论 篇8

关键词:卓越 专业基础 习题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81-01

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点,工程能力是以专业知识的雄厚为基础,而基础知识又是创新能力的源泉。专业基础课作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桥梁课程,对“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工程教育存在的工程到知识的分解方法、以及知识到工程的适应性等欠缺问题,本文通过机械专业基础课的习题课,开展“卓越计划”下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

1 机械专业基础理论课在“卓越计划”教改中的地位

首先,机械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课程,在工科类院校中,通常是面对全校机类、近机类和准机类多达十几个专业开设课程,这些专业通常又都是“卓越计划”覆盖的学科。其次,对学生来说,工程观念、工程标准以及工程规范都将在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初步建立,同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工程问题的常用解决方法、以及工程问题求解习惯的养成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以至今后的专业发展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中宽广、抽象的理论知识便于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工程问题场景,能活跃同学们的思维,而活跃的思维对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机械专业基础理论课这一教学阶段,不仅可以推进“卓越计划”在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方面的顺利实施,同时对学生养成好的工程习惯等,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 目前机械专业基础课习题课的开展模式及不足

习题课是教学活动模式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最充分的教学模式之一,是学生暴露知识缺陷、暴露思维的过程。目前,机械专业基础课习题课主要的开展模式及其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1)习题课内容较单一。机械专业基础课的习题目前主要還是以课后习题,或者是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册等习题为主。这种课后习题型习题针对的知识点较集中,内容单一,其答案一般具有唯一性。这种习题的优越性主要是体现在习题和知识点的对应性比较强,学生通过这种习题的练习可以快速地认识和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点。然而工程问题通常是多个知识点交叉、重叠的复杂问题,首先需要解决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往往是如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同时解决的方法多种多样,这恰恰是目前习题内容所不具备的。(2)习题课的开展模式主动性较差。目前机械专业基础课习题课的开展模式主要还是以学生练习,教师评讲的模式进行。这种模式主体仍然是教师,学生在习题评讲中发挥的主体作用非常有限,学生在这种习题课的开展模式中很难将思维扩散开来,创新教育难以开展或者说效果不太明显。(3)习题课所占课时比例较低。鉴于目前教学课时较少和教学内容较多,加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能够支配的习题课课时在课程总课时中的比较很低。以机械原理为例,总学时为48学时的课程来说,习题课通常不超过4学时。习题课可以说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工程问题进行求解的练习,学时少,就很难展开工程问题进行讨论,直接带来的弊端就是学生很难得到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工程问题进行综合模拟性求解的锻炼。

3 “卓越计划”下习题讨论课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

卓越计划下机械专业基础课的习题课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引导下,通过预先工程问题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工程问题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

3.1 习题讨论课教学内容的确定

习题讨论课的教学内容,不局限在单一知识点上,而是以章节众多知识点或者说多章节知识点为依托,以工程问题为载体,结合专业特点,注重专业基础课在习题讨论课中的系统性与实效性,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制定习题讨论课的内容。习题内容可以由教师自拟,也可以是教师在学生提出的工程问题上结合知识点提炼以后的问题。

3.2 习题讨论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机械专业基础课的习题讨论课是以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为基础进而获得有效开展的讨论模式。第一阶段,工程问题在课程伊始布置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预习、也可以查找课程之外的知识尝试求解,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点在工程问题求解中穿插,引导并渗透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第三阶段,课堂教学后,学生再次尝试综合解决工程问题,方法上既可以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别的学科知识进行求解,鼓励采用不同理论或者不同方法进行同一问题的求解。在上述三个阶段基础上开展习题讨论课,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只起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合理调控讨论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对求解该工程问题可以采用或者说涉及的理论或者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及总结。

3.3 习题讨论课教学环节教改的保障与评价

习题讨论课是在研究了专业基础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激发兴趣和培养创新的角度探讨教改环节之一,合理的保障与评价,有利于推动机械专业基础课在卓越计划下的教改顺利进行。(1)习题讨论课的小组讨论要提交整理后的讨论记录,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任课教师,并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该报告制定的格式详细记载了学生解决该工程问题的过程,记载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变化过程,记载了学生在求解该工程问题时知识的深入理解过程。(2)教师在评阅讨论记录时,注重学生的工程和创新教育的培养,以学生学习成效、学习过程、学习主动性、求解方法的创新性和工程求解能力的提高上进行综合考核。

4 结语

在机械专业基础课的习题课上,抓住了这个特殊的教学阶段,发挥了习题讨论课教学模式的特点,本着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培养严谨的工程态度,注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开展了专业基础课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永梅,王明强.高等学校课程考试评价研究[J].管理观察,2009(3):88-89.

[2]朱昌平,周浩,朱陈松,等.卓越计划之课后辅导“三环”实施方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29-13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环节讨论】相关文章:

解放思想大讨论环节工作小结08-26

合作环节经营环节09-16

问答环节05-02

五环节05-19

生产环节05-22

环节质控05-02

工作环节05-07

六环节05-19

保护环节05-28

环节优化05-29

上一篇:理答策略下一篇:生态位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