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环节

2024-09-08

养殖环节(精选十篇)

养殖环节 篇1

6做好养殖场人员的管理

必须加强饲养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坚持以人为本, 健全本厂防疫、畜禽用药, 消毒, 疫情报告的各项防疫制度, 做到分工明确, 责任清楚, 对工作出现漏洞的方面及时进行调整。

健康养殖的关键环节 篇2

当前如何保证鸡群尽可能少地使用各种化学抗菌药物,同时又能保证鸡群的健康生长与生产,已经成为从业者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能够搞清一定时期内影响鸡群健康的各种疾病根源及其流行规律,采用适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真正的为鸡群的健康保驾护航。从近一段时期的家禽养殖疾病多发和禽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看,不能仅仅从商品鸡养殖过程用药多少年来角度支规范,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规范整个畜牧业养殖产业链,才能使商品鸡养殖过程 中尽可能减少作用抗生素和化学抗菌药物,保障畜牧业养殖及产品的绿色、安全。

一、种鸡场的疾病净化

种鸡场要认真净化沙门氏菌、支原体和免疫抑制性病毒病;尽可能提高苗鸡的母源抗体,是保证商品代鸡雏健康的先决条件。

有经验的家禽养殖从业者都会有深刻体会,一批鸡雏质量的好坏是决定养殖期鸡群是否好养的关键。而现今我们年进的鸡雏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要么是因鸡群的白痢、支原体、伤寒垂直感染而弱雏率太高,要么是鸡雏因网状内皮增殖症、呼肠孤病毒或传染性贫血等免疫抑制病的垂直感染而导致鸡群表现生长障碍。这样的鸡群在后天养殖过程中不但使各种疫苗的免疫更容易失败,容易发生新城疫、法氏囊炎、禽流感等疾病;而且往往因其更容易感染各种细菌性疾病,使得养殖过程后期支原体感染和大肠杆菌感染频发,养殖户不得不通过投喂大量的药物来维系鸡群的存活,同时大大加大养殖户的养殖成本。

因此种禽养殖场必须做到种禽疾病的净化,并保证鸡雏有高水平的母源抗体。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种禽企业的技术人员具备较高的畜牧兽医专业素质,能够准确诊断鸡群疫病,根据鸡群抗体水平的波动规律和不同季节疫病流行规律,制定合理有效的免疫程序;其次能够供给种鸡发群真正全价营养的饲料;在配比饲料过程中,应将一些不利因素对饲料维生素的破坏考虑在内,这也是保证种鸡群获得有效免疫效果的必要条件。

二、饲料确保安全无害

饲料企业拒绝使用各种霉变的饲料原料、严禁使用地沟油,选用优质、全价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是保证鸡群免疫功能、减少疾病感染的重要环节。

饲料厂为养殖场提供的成品饲料不应该仅仅是数学运算上的营养全价,而应是既可保障家禽正常生长与生产的各种营养素需求,又可以保障动物食品安全性的饲料。这就要求饲料生产企业质检部门应切实具备保障饲料质量的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和技术手段,同时饲料监察部门对于各饲料企业的产品应采取严格的定期抽检化验制度。

由于当前我国养禽业仍处于“分散的、中小规模农户养殖”、“公司+农户养殖”为主的了阶段,各养殖户由于专业素质和思想认识的不同决定了以不同等级饲料均存在需求。与此相适应,我国饲料行业也就形成了以少数全国性大型饲料行业集团为主导、部分中型饲料企业占据区域性市场、大批的小型饲料厂为补充的市场竞争格局。这就不可避免使饲料企业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化。

尤其近两年饮料原料价格不断上涨,饲料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的挤压。利益的驱动和企业间无序的竞争导致市场上饲料价格存在差异、质量更是良莠不齐,甚至一些大型的饮料企业偶尔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问题,如饮料霉菌毒素严重超标、一些维生素的缺乏等。而这些饲料问题缺乏必要饲料质控手段的中、小型企业表现更为突出。在这两年肉鸡生产临床实践中,肉用鸡雏因维生素A、D、B2缺乏导致的肉鸡瘫痪以及霉菌毒素超标、饲料蛋白质质量问题导致的肌胃糜烂极为普遍,成为影响雏鸡正常生长与免疫功能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使得商品代鸡群疫苗免疫失败现象更为突出和更容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毒性疾病。

三、疫苗的安全可靠

国家在政策上加大SPF鸡的养殖与生产力度;生物制品企业可与教学科研部门协作,加大研发力度,切实提高活毒疫苗质量与适用性;药监部门通过严格的监管措施堵死利用普通胚生产活苗的漏洞,这些减少各种蛋源性传染病传播、保障养殖业健康生产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国际标准,所有禽用活疫苗及其种毒制备所用的鸡、鸡胚必须符合SPF级标准。用SPF鸡胚生产的疫苗不会携带特定的外源因子,避免了外源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的干扰,疫苗的纯净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才能得到保障,达到有效控制禽类疫病的目的。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三部(2005年版)明确要求用于禽类制品菌(苗)种的制备与鉴定、病毒活疫苗生产与检验、灭活疫苗的检验用鸡、鸡胚应符合国家SPF级标准。

按照2006年度全国兽用生物制品签发统计推算,我国生产的禽用活疫苗量每年需要SPF鸡胚2200万枚,但是,2006年全国SPF鸡胚年最大生产能力仅为1245万枚,相差960万枚(43。5%)。这种供求矛盾就意味着在我国实际上许多的国产疫苗并非全部由SPF鸡胚制造。这就造成了国内市场上禽用活疫苗SPF疫苗和非SPF疫苗同时存在的现象。此外由于饲养SPF鸡条件要求很高,SPF疫苗比非SPF疫苗成本要高,市场价格也就高很多;而众多养殖户对于SPF疫苗的认识不足,使得市场对于非SPF疫苗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市场,事实上,在我国商品鸡群,甚至一些小型种鸡场了民在使用由非SPF鸡胚生产的活疫苗,这就造成了现在由疫苗携带病原的垂直传播较为严重的局面。

有报道称,用普通胚制苗可造成外源病原的污染,并由此而大大加重了传染病在养殖场的传播;加之以上多种病原所致的疾病均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这就使得使用这种活毒疫苗所免疫的鸡群免疫失败的机率大大上升。同时也使鸡群在感染这些疾病状态下所继发的细菌感染治疗起来更为困难,也为各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超级细菌的出现直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树立健康养殖观念

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要树立严格的防疫卫生理念;在饲养管理管理方面,要注重动物福利,这是减少疾病发生、保证健康绿色养殖必要的手段。

1、严把雏鸡质量关是保证养殖顺利的首要条件

一批雏鸡能否健康、顺利出栏与雏鸡的质量有很大关系。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应从有信誉、有疫病检疫实力的种鸡场引进雏鸡。中小型养殖户雏鸡的来源往往比较复杂,且雏鸡引进后不懂得对雏鸡的质量进行抽查和必要的检疫。这一方面可能直接给鸡场引进病原,影响到以后的养殖生产。另一方面有可能由于养殖过程中死淘率、用药成本过高和饲料转化率低,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故养殖场和养殖户在接收雏鸡时,至少应该就鸡群中的弱雏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随机抽检几箱,看一看雏鸡中脐孔周围羽毛不丰满的、发紫发红的、脐带没有脱落的占多大比例,这些鸡将来卵黄大多不能充分吸收;有无头颤、卷爪等神经症状、有无“鹦鹉嘴”、皮下消肿现象——这些可能预示着脑脊髓炎或一些维生素微量元素营养缺乏症;鸡雏安静后有无张嘴、伸脖呼吸——这些鸡大多肺脏、心脏有坏死结节或者后胸气囊有干酪栏物;凑近耳朵听一听有无气泡破裂音——这些鸡可垂直传染有支原体等。对于较大型的养殖企业,有必要对其入孵的种蛋和出壳的鸡雏做一下沙门氏苗、支原体、网状内皮细增殖症、呼肠孤病毒、传染性贫血病毒等的检疫检测。只有所有的养殖者认识到了这些基本的手段并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才能够更有效的地迫使种禽养殖业越来越规范,商品代养殖场和养殖户的利益才能够得到保证。

2、调整免疫程序

由于所进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不同,鸡场及附近地区过期和近年疾病的流行情况不同,许多种鸡场和孵化场提供给养殖户的免疫程序不一定符合当地鸡群疾病防疫的需求,甚至有些免疫程序本身就存在错误。养殖业者应根据当地疫病浒情况对免疫程序做适当的调整。

3、鸡场要采严格的消毒制度,精心饲养管理

池塘养殖河蟹的技术环节及管理措施 篇3

一、建造蟹池

池塘养蟹比池塘养鱼条件要求高,要选择光照充足,水源良好,水质清新,水体溶氧量高,没有干扰,无污染,交通、电力、通讯等便利的地方建场。蟹池选好后,要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使淤泥层厚度不超过5厘米,池深要达到2.2米以上,能保持水深1.5~1.8米。蟹池内要营造适当的浅水区,或设土埂,深、浅水区比例各占1/2。蟹池以长方形、东西走向为好,坡比1∶2.5~3,在距坡脚2~3米处开挖宽4~6米、深0.6~1米的环形集蟹沟,坡脚边及中间为大平台;或在蟹池中间挖集蟹沟,沟的两边为大平台。实践证明,开挖这些沟渠能够取得较好的养殖效果,也便于秋季干塘捕捞。蟹池内要有一定数量和面积的水生植物,便于河蟹隐避、觅食、栖息和蜕壳。蟹池底质以黄色壤土为好,这样养出的河蟹具有“金爪、黄毛、青壳、肉实、味鲜、水分少、土腥味少”特性,深受消费者青睐。

河蟹是爬行动物,而且好打洞。因此,池壁需用砖砌,从水面下15厘米处开始砌,砌至高出水面150厘米左右。砖壁要用水泥抹面。蟹池外围要设围网,防止逃蟹;也可用特制加厚塑料薄膜圈围,使塑料薄膜高出水面130厘米,地下埋入20厘米,薄膜牢牢系在插入地下的竹竿上,此法简便,投资小,防逃效果比较好。

蟹池建好后,池底留水深10厘米左右,每亩用生石灰80~100千克或漂白粉15千克进行清塘消毒,以杀灭池中各类敌害生物,减少河蟹疾病发生。待药效消失后(7天左右)即可向塘内注水,同时,每亩施入发酵的畜禽粪肥800~1000千克,以培肥水质,提高河蟹养殖成活率。

二、选好幼蟹

购买蟹苗时,以选择蟹壳较硬、甲壳完整、爬行活跃、规格整齐、壳色较黄、肢体健全、体质健壮、生产力强、无病无伤、大小基本一致的幼蟹入池饲养为好。

三、种苗放养

目前,河蟹种苗主要靠天然捕捞,人工繁殖的蟹苗数量还较少。养殖者也可到市场上购买小蟹进行饲养。捕蟹时要捕大留小,分批出售。蟹种投放时间要早,通常在12月份至来年3月份,规格以100~120只/千克为宜,每亩放养15~20千克,即1500~2400只。蟹种放养前用3%~5%食盐溶液浸泡3~5分钟。如从外地长途购进蟹种,还应将蟹种先在淡水中浸泡1分钟,取出放置5分钟,再浸泡1分钟,如此反复2~3次,使蟹种慢慢吸收水分,并冲洗掉泡沫,再行消毒放养。

放养蟹种时,宜选择晴暖天气,将蟹种均匀放在蟹池四周的边坡上,让其慢慢爬入水中,切勿直接成堆倒入池中。放养操作要仔细,使蟹种在池内均匀分布。蟹池不能混养凶猛鱼类和鲤鱼、鲫鱼等底层吞食性鱼类,因为河蟹的生长期要蜕壳,刚蜕壳的河蟹易遭吞食性鱼类的伤害。养蟹池内可适量混养上层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以利河蟹当年成熟,提前上市。

四、调节水质

河蟹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水草茂盛且呈微碱性的水域中。水质清新不仅有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增加河蟹的鲜美度。在河蟹养殖期间,要注意调节水位,控制水质。池水的pH值应保持在7.5~8.5之间,溶解氧要达到5毫克/升以上。春、秋两季每10~12天注排水1次,每次换水1/3左右。夏季高温时节,每5天左右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有条件的地方,每天或隔天冲水1次,若能保持微流水更好。如白天发现养殖的河蟹成批爬出水面,且口吐泡沫,要立即打开微孔增氧机或者一边放水、一边注水。要做到勤检查、勤换水,同时进行清污物、除蟹壳。

养殖期间,每半个月施生石灰1次,每次每亩用量为15~20千克,化浆全池均匀泼洒,这样既可调节池水的pH值、改良水质,又可增加池水中钙的含量。池水应常年保持肥、活、嫩、爽。

五、饵料投喂

蟹是杂食性动物,喜吃腐烂的动物尸体、蚕蛹、蚯蚓、蚌、螺等,也吃麸皮、米糠、荷叶、藻、萍、菱等植物性饵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还可投喂颗粒配合饲料。投饵要坚持做到“四定”:①定时。投喂时间选在傍晚前后,因河蟹昼伏夜出。水温15℃以上时每天投喂1次,水温低于15℃时隔日或数日投喂1次;②定位。水草直接投入池中,其他饲料投放在接近水位线的土坡上,或投在池边浅水处。一般每亩设2~3个投饵点,以便观察河蟹吃食、活动等情况,随时增减饵料或调节水质;③定质。精、青、粗料合理搭配,前期粗饲料和草料要稍多投些,后期是河蟹育肥与积聚蟹黄的重要时期,动物性饵料要多投些;④定量。每天每次投饵量以河蟹总体重的5%~8%为宜,并根据具体吃食情况灵活掌握。此外,要认真做好天气、水温、投饲、放养、捕捞等渔事日志。

六、防治病虫害

防治病虫害是人工养殖河蟹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它关系到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河蟹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如下:

1. 细菌性疾病。河蟹的附肢出现斑点性腐烂,斑点由黄变灰到黑,最后侵蚀成洞,有些河蟹表现出腹部水肿、外壳长毛等症状,轻者影响生长发育,重者大批死亡。防治方法:每亩用生石灰20千克或1毫克/升漂白粉溶液全池泼洒。

2. 寄生虫病。河蟹常见的寄生虫病有聚缩虫病、蟹奴病等,一般寄生在幼蟹和成蟹体外及鳃部,吸收河蟹体液为营养,严重时造成河蟹不蜕壳,影响河蟹的生长发育,直至死亡。防治措施:严格清塘,注意改良水质;病蟹可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分钟;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可杀灭寄生虫。

3. 敌害生物。河蟹的主要敌害有水蛇、青蛙、蟾蜍、鸟类、水老鼠等,水老鼠对河蟹危害最甚。防治方法有药饵毒杀、工具捕杀和夜间人工捕捉。药饵只能放在防逃墙外侧,否则易造成河蟹中毒。另外在防逃墙上加1层胶丝网,可有效防鼠害。

七、防逃防偷

人工养殖河蟹,除建好防逃设施外,平时要掌握其逃逸规律,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出现以下3种情况时河蟹最容易逃逸:一是幼蟹放进新池塘1周内,苗种不适应新环境而逃逸;二是水质恶化、天气突变和水中饵料生物严重匮乏时,河蟹为求生存而逃逸;三是每到秋季霜降前后,河蟹的生殖器官中就会分泌出一种激素,刺激其向海洋洄游产卵,像俗话说的“西风响、蟹脚痒、返故乡”。另外,在秋季河蟹成熟时会大批上岸,容易被人捕捉,应加强值守。

广安市养殖环节源头监管措施 篇4

1落实责任, 推行全覆盖监管

1.1落实领导责任:全市采取市农业 (畜牧) 局领导分片联系区市县、区市县局领导分片联系乡镇的办法, 将动物卫生监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责任落实给了具体领导, 形成了领导带头履责的风气。

1.2落实监管责任

1.2.1落实监管单位责任:市农业 (畜牧) 局与各区市县局每年都签定《广安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目标责任书》, 把动物检疫、动物卫生督查、监督执法等监管责任落实到监管单位, 并以文件形式明确养殖环节的监管责任单位。

1.2.2落实监管人员责任:各区市县局采取包乡镇、定场区的方法, 将乡镇及其养殖场 (小区) 的动物卫生监管责任落实到县、乡两级具体的官方兽医, 并设立监管责任公示牌, 接受社会监督。

1.3落实养殖主体责任:各区市县局与辖区内畜禽规模养殖场 (小区) 每年都签订《动物卫生及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 明确了养殖场 (小区) 业主为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

2完善制度, 规范监督管理

近年来全市在贯彻执行四川省《动物养殖场和动物养殖小区动物卫生监督规范》的同时, 先后制发了《广安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规范》和《广安市兽药监督执法工作制度》。今年又针对动物检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瘦肉精”监管等重点环节, 制定了5个工作流程图, 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行为进行了规范。

3完善档案管理, 做到有案可查

按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认定要求, 在2013年内对畜禽规模养殖档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将原养殖档案记录从9种增加到了13种, 新增了申报检疫、产品销售、隔离观察、鼠虫害防控等4个记录, 进一步明确规范了规模场 (小区) 的养殖行为。

4定期督查, 加大执法力度

坚持执行动物卫生监督检查制度、督查通报制度和整改查处回访制度。在强化畜禽规模养殖场 (小区) 培训宣传的同时, 加大养殖环节监督执法力度, 实现了养殖环节执法案件零的突破。

5严格目标管理, 完善奖惩机制

猪养殖的各环节成本和利润分配 篇5

各环节成本和利润分配

以一头中等重量水平(100千克)的活猪为例,目前各环节成本和利润的分配情况如下:

在生猪生产环节,目前农民养猪收益普遍增加。据徐水生猪养殖户李伟说,现在出售一头活猪的价格为17元/千克,一头猪(100千克)的收入就能达到1700元,而目前养殖成本约为1332元,其中包括子猪成本、饲料成本、电费、防疫费、人工费、固定资产折旧、租地费等,这样养一头猪能赚368元。而去年同期,猪肉价格很低,农民养猪一直不赚钱,到5月份以后才扭亏为盈,到10月以后利润才有大幅度的增长。

在收购运输环节,贩运商自己到产地收购活猪,再雇车运到北京。据贩运商张明齐介绍,他到徐水以每千克17元的价格收购活猪,加上检疫费、高速路费、雇车费和平均介绍费等费用,共计大约每头13.56元,贩运一头猪的总成本为1713.56元。其中,平均介绍费是向当地经纪人支付的猪源寻找费,这一费用一直变动不大,经纪人收入相对还比较稳定。活猪运到北京后,以每千克17.35元的价格卖给北京的屠宰加工企业,但活猪重量略有损耗,一头100千克的猪约损耗1.5千克,变为98.5千克。除活猪出售收入外,今年屠宰加工企业会给贩运商折合每头约11.67元的补贴。综合计算,贩运一头猪的总收入约为1720.64元,净利润约为7.08元。而去年此时贩运一头猪能赚17元左右,同比减少了58%。

在屠宰加工环节,加工企业以每千克17.35元的价格收购活猪后,将活猪进行屠宰加工变为白条猪(出肉率约为72%)。据企业相关人员介绍,每头猪的屠宰费用包括加工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进店费等,合计为109元,这样屠宰加工一头猪的总成本就为1817.98元。加工后的白条猪重量变为70.92千克,以每千克22元的价格卖给超市,其他部分如猪头、猪蹄、猪下水、猪毛、猪尾等约以300元的价格售出。综合计算,屠宰加工一头猪的总收入约为1860.24元,净利润约为42.26元。这一利润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变动不大,屠宰加工环节的利润相对稳定。

在超市零售环节,超市以每千克22元的价格购入白条猪,加上折合每头78.32元的费用(包括人工费31.52元,水电费15.6元,折旧费31.2元),总成本为1638.56元。经分割销售后,一头白条猪的总收入为1747.78元,净利润为109.22元。超市环节的利润变动很大,在目前猪肉价格上涨的形势下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倍多。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经过生产→收购运输→屠宰→超市这些环节中,农户养殖成本占总成本(各环节新增成本之和)比重最大,达到86.90%,其他环节占13.10%;养殖利润占总利润(各环节利润之和)的69.88%,而超市环节的利润占20.75%,其他环节占9.37%。

调查结论及建议

第一,涨价过程中农户受益相对滞后。

本轮猪肉价格上涨最集中的阶段是2007年5月~8月。2007年5月以前农户活猪出售价格仅为5元~6元/千克,白条猪批发价格约为10元/千克。2007年8月,农户活猪出售价格上涨到每千克7元~8元,涨幅为36%,而此时白条猪批发价格已涨至15元/千克,涨幅为50%。目前农户活猪出售价格已涨至17元/千克,比去年5月份涨了209%,此时批发市场价格为21.2元/千克,涨幅为112%。以上价格变化说明,在猪肉价格上涨初期,农户出售价格很低,而批发市场价格已开始迅速上涨,当批发零售环节价格上涨一段时间以后,农户出售价格才开始大幅度上涨,相应地农户所获得的利润也开始迅速增加,农户在涨价过程中获利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第二,农民获利多,但养殖时间长、成本高、风险大。

河北农民李伟目前饲养一头猪的净利润为367.9元。生产环节获利比重明显高于其他环节,达69.88%,但是农民的养殖成本也比较高,占总成本的86.9%,并且猪的饲养周期较长,从子猪到商品猪整个过程大概需要6个月,在此期间的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都要由农民自己承担,在目前饲料价格和人工费用还在不断增长的趋势下,农民养猪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虽然目前农民获利增加,但这是在生猪持续供不应求以及农民承担了巨大养殖风险的条件下形成的。

第三,目前,虽然农民养猪收益好转,但补栏并不积极。

养殖环节 篇6

1.1 盲目用药

有些小型或散养奶牛养殖场户, 场内没有专业兽医, 一旦发病, 就盲目用药。如发现有发热, 就用抗生素加解热镇痛药治疗, 使用一次药后发现疾病没有好转, 就认为此药效果不理想, 接着就换另一种药。结果导致机体产生抗药性, 药残超标。

1.2 用药量过大

药物在其安全的剂量范围内使用, 能够取得良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但有些养殖户急于求成, 认为药量越大效果越好, 使用时盲目加大用量, 大大增加了用药成本, 并且易导致药物中毒、药残超标。

1.3 不按疗程用药

有的养殖场 (户) 为了省钱, 只要看到症状消失, 就停止用药, 结果是因疗程不足治疗不彻底, 复发现象十分普遍, 导致用药量加大。

1.4 随意配药

有的养殖场 (户) 不注意药物的合理配伍和配伍禁忌, 随便把几种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造成很大用药风险, 加大了药物残留的机率。

1.5 给药途径错误

有的养殖场 (户) 不按药品说明的给药途径用药, 例如有些养殖户将只适用于肌肉注射的药物口服或静注, 导致药物分解失效或加大药物残留。

1.6 未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个别养殖场户对兽药认识不足, 不了解休药期规定或认识不到位, 未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如用药期间不按规定废弃牛奶, 休药期不足等。

1.7 未严格执行畜产品废弃制度

隐性乳房炎牛奶、接种生物制品或疾病诊疗用药期间的牛奶等畜产品未严格按规定废弃等。

1.8 违规使用人用药或原料药等违禁化合物

个别养殖场户无视国家法律, 存在有违规使用人用药或原料药甚至违禁药物等现象。

1.9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科学用药技术知识

部分奶牛养殖户用药技术知识掌握不够, 主要凭传统的饲养经验用药, 不能及时掌握新药、不合格药和国家违禁兽药公布情况。

2 畜产品药残的主要危害

2.1 危害人体健康

奶牛过量使用抗生素后可在体内残留累积, 人类食用含抗生素残留的牛奶可引起过敏反应, 甚至危及生命;食用含抗生素残留的牛奶达到一定量以后, 使敏感菌产生耐药性, 人患病后若使用该抗生素治疗致使无效或药效降低, 威胁人体健康。违规使用违禁化合物导致中毒, 如近几年出现的瘦肉精中毒、三聚氰胺中毒等。激素类药物残留可影响人体正常激素水平和功能, 如雌激素过多导致幼儿性早熟等。

2.2 造成奶牛机体蓄积中毒

如氨基苷类抗生素中的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大量或长期使用时, 可损害前庭耳蜗神经和肾脏。

2.3 引起奶牛机体过敏反应

如青霉素类的过敏反应;服用诺氟沙星后在强光照射下出现的光敏反应等。

2.4 造成奶牛出现二重感染现象

奶牛机体肠道内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同时并存, 若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可将两种菌群同时杀灭, 停药后其他有害菌乘虚而入, 造成二次感染即二重感染现象。如土霉素、四环素类药常用可导致消化道紊乱等。

2.5 损伤奶牛肝肾等机体器官

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可造成肝、肾器官解毒排泄功能超负, 功能减弱或器官组织损害, 特别是盲目大量重复用药危害更为严重。

3 对策和建议

3.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提高畜产品安全意识

通过宣传和培训, 让养殖场户不仅要懂得饲养管理技术, 还要进一步增强安全用药用料、畜产品安全意识, 改变传统观念, 自觉接受新技术, 提高养殖业的科技含量, 使奶牛养殖逐步走上无公害饲养、规范化养殖的道路。

3.2 充分发挥执业兽医作用, 合理用药

有条件的养殖场要聘任执业兽医师, 实行执业兽医责任制。发生疾病时, 由执业兽医师正确诊断、开具处方、合理用药, 杜绝乱用药、滥用药现象。

3.3 建立健全免疫用药、休药期, 畜产品废弃及无害化处理制度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根据当地、本场的实际和疫病流行情况, 合理制订免疫用药程序, 不使用人用药、原料药、未经审批药和其他禁用药。严格执行兽药使用休药期制度和畜产品废弃及无害化处理制度。

3.4 加强消毒灭源、预防疫病传播

养殖场户要把切断传播途经, 消灭传染源放在首位, 时刻保持警惕, 高度重视消毒卫生工作并形成制度, 对场内外定期进行消毒, 有效控制病源的散播。

3.5 建立养殖用药用料、牛奶及奶牛销售记录档案, 实现畜产品安全追溯

养殖场户要按要求建立用药用料等项养殖档案, 凭养殖档案监督用药和畜产品安全。建立奶牛及牛奶检验、销售记录档案, 以便畜产品安全溯源, 保证养殖业投入品的安全有效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3.6 加大兽药监督和畜产品安全检查力度

畜禽规模养殖应把握好的几个环节 篇7

然而, 养殖区域相对集中, 高密度, 高营养, 高产出, 高效益的规模养殖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一些不可避免也不容忽视的问题, 值得引起畜牧兽医工作者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 选种

畜禽规模养殖, 最初引种时必须到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畜禽场引种。种畜禽场的种畜禽系谱、档案资料、证照齐全、来源清楚。同时还要了解引种地区畜禽疫病流行情况, 并要求种畜禽场提供主要疫病免疫后有效期内免疫抗体水平情况。承运前, 必须有畜禽检疫部门出具的有效检疫证明, 以确保所引畜禽健康, 安全可靠。购买供饲养的商品代, 最好也到各类证照档案齐全的正规生产场购买。在畜禽交易市场购买商品代畜禽, 必须要求销售方提供相关的畜禽检疫、免疫情况证明, 畜禽免疫标识齐全。要确保畜禽达到健康养殖, 必须坚持自繁自养, 要从源头上做好基础工作。

2 免疫

做好饲养环节的畜禽免疫, 是确保畜禽健康养殖的关键, 特别是规模养殖场, 必须根据畜禽养殖数量和规模, 制定好免疫程序, 包括规定的强制免疫病种和非强制免疫病, 建立畜禽免疫档案。制定畜禽免疫程序应把握以下原则; (1) 当地畜禽疫病流行情况及特点; (2) 母源抗体水平情况; (3) 畜禽健康状况及生产能力状况; (4) 疫苗的种类及各种疫苗间相互干扰的作用; (5) 疫苗接种的方法和途经; (6) 上次与本次免疫接种的间隔时间。特别还要注意防止随意从非经营渠道购买使用兽用生物制品, 以确保畜禽免疫效果。要做好畜禽免疫后的免疫抗体水平监测, 以便随时掌握畜禽免疫抗体水平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3 畜牧投入品的使用

畜牧投入品的安全是畜禽规模养殖的重中之重, 没有畜牧投入品的质量安全, 要实现健康养殖就没有保证。 (1) 畜禽养殖场在兽药使用上必须掌握好剂量, 不得超过规定的剂量要求, 有效控制兽药使用过量药物残留对畜禽及其产品质量的影响; (2) 畜禽养殖场在兽药使用上, 要严格按照法规规定, 做到“五个”禁止和不用, 禁止使用假劣兽药、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激素类药品、禁止将原料药直接添加到饲料及动物饮水中或者直接饲喂动物、禁止将人用药品用于动物;禁止销售违禁使用的药物; (3) 在畜禽饲养和出栏时要注意严格执行用药期和休药期规定, 确保畜禽在休药期内不被用于食品消费。 (4) 要建好畜禽养殖档案, 对养殖场畜禽养殖品种、数量、繁殖情况、标识情况以及来源、进出厂日期;畜禽免疫、消毒、饲料兽药等使用情况;畜禽的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 为科学饲养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4 环境卫生

粪便等排泄物及病死畜禽处理不当, 环境污染严重农村不少规模养殖场 (户) 缺少畜禽粪便等排泄物处理设施, 有的就连简单地堆积发酵处理也未做到。患病畜禽不进行隔离治疗, 病死畜禽未进行焚烧深埋处理, 弃之荒郊沟滩, 形成环境隐患。特别未确定养殖区域的人畜杂居养殖小区, 环境污染问题更不容忽视。

解决粪便的污染: (1) 是畜禽规模养殖场必须建有对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化粪池沉淀池等设施, 圈舍内设置有处理畜禽粪污、排污的通道和设施。 (2) 要对养殖规模较小的养殖场, 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实行“三改”有效解诀畜禽粪便的污染。对于无“三改”条件的养殖户应有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粪便堆积处, 以便对畜禽粪便进行堆积发酵, 以杀灭粪便中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卵及其他病原体, 以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5 消毒

养殖环节 篇8

1 关于仔猪超前免疫

为了防止仔猪以后发生猪瘟,在仔猪出生后,尚未吃奶之前,可按常规剂量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2 h后再让仔猪自由吃奶,即仔猪超前免疫。超免技术在我国研究和应用已有一二十年的历史,对其效果的认识和评价不一,有的认为对仔猪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效果;有的也发现应用超免技术后,仔猪免疫保护力下降甚至免疫失败,且分歧有不断增大的趋势。根据实际应用的体会,笔者认为超免技术有充分的理论根据,值得肯定和应用。造成目前超免效果不一致的原因是多样的,如注苗距吃初乳时间不同,注苗剂量和疫苗种类不一,另外,还存在某些产仔母猪带有猪瘟强毒,它可通过胎盘感染胚胎或胎儿,用超免的方法就不能获得免疫保护,甚至促使猪瘟的发生。另外,现在猪场中越来越多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蓝耳病(PRRS)、伪狂犬病(PR)、圆环病毒病(PCVD)等对超免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但是,超前免疫效果不好甚至失败的更常见原因,是在应用超免时未能严格认真地按照超免的技术要求去落实。根据笔者的实际应用体会,认为进行超前免疫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猪瘟活疫苗的准备工作。疫苗要现配现用,配好后最好放在一个保温桶中,超过3 h要丢弃,以确保疫苗的质量;二是注射疫苗时要细心,1猪1针,针头用8~9号为好。进针时要斜着针头,将疫苗注入皮下即可,不可垂直进针,因为仔猪皮薄,很容易将针头扎入颈部的脂肪层或骨头上,从而造成免疫失败;三是注射疫苗后要做好仔猪的保暖工作,2 h后再让仔猪吃上初乳,以防母源抗体对免疫效果的干扰。

2 关于母猪断奶到配种期间饲料种类选择

一般猪场在哺乳母猪断奶转到待配舍后几天就改喂妊娠母猪料。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欠妥,哺乳母猪断奶转到待配舍后应继续饲喂哺乳母猪料,但要根据母猪哺乳期间失重及体况适当增减饲喂量,因为断奶至配种虽然时间短,只有3~7 d时间,但使用低能低蛋白的妊娠母猪料,会影响母猪排卵数,从而造成产仔数下降。特别是母猪群偏瘦时,影响会更大。

3 关于妊娠母猪的限饲时间和加料

许多猪场对妊娠母猪的限饲时间一般控制在80 d左右,然后进入妊娠后期加料阶段。但是,根据研究报道,妊娠母猪限饲到95~100 d开始加料为好,欧美大多数猪场就是应用这种方式。有研究证实,妊娠母猪加料时间过早会导致哺乳母猪乳腺细胞减少,从而影响母猪的乳腺发育,这也是造成母猪产奶量下降和仔猪断奶体重小的原因之一。进入加料阶段时,不应再采用妊娠母猪料,而应改用哺乳母猪料,因为这个阶段是胎儿的快速生长时期,继续采用妊娠母猪料将不能满足胎儿的营养需要。另外,为了更好地预防难产,加料量一定要控制好,一般初产母猪加料量控制在3 kg/d,2胎以上的母猪不低于3.5 kg/d。

4 关于妊娠母猪的饲喂次数

一些猪场妊娠母猪的饲养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妊娠前期(配种后到80日龄)日喂2次(1.6~2.0 kg/头)和妊娠后期(80日龄到分娩)日喂3次(3.5~4.0kg/头)。笔者认为妊娠母猪妊娠前期可以日喂1次,妊娠后期日喂1~2次。在胚胎形成的第1个危险期内,对妊娠母猪日喂1次,可减少采食、活动以及压迫应激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减少母体血流量增加的因素,使肝脏清除孕酮速度减慢,为胚胎的顺利形成、着床与存活减少不利因素,使母猪相对提高受胎率和产活仔数,此外,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开支。在实践中,欧、美、加等国对妊娠母猪采用隔天饲喂,国内的有些猪场对妊娠母猪采用了日喂1次的方式。国外及国内的试验也证实这种饲喂方式不仅对母猪生长性能没有负面影响,而且在不同程度上还略有提高。

5 关于自然养猪法猪场的消毒

养殖环节 篇9

1 养殖环节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

1.1 场地规划和建筑布局

一是分区不合理, 特别是中小规模养殖场, 生产区与生活区混在一起, 无明显隔离带;二是生产流程不合理, 种畜、保育、育肥、出售等流程交叉, 严重影响了疫病防控。

1.2 引 种

养殖业主为了不交检疫费, 引种时往往不主动报告检疫;有的不充分了解种畜产地疫病情况便引种;有的引种回来后不实行隔离观察或隔离时间不够, 就混群饲养。这样做容易引入疫病。

1.3 投入品 (饲料、兽药、添加剂) 的使用

目前, 对养殖投入品使用的监管表现为“重两头、轻中间”, 即:“重”饲料、兽药、添加剂等投入品生产和畜产品产后残留的监管, “轻”养殖环节投入品使用的监管。而违禁药物的使用和导致畜产品的药物残留往往就出在养殖这一环节。

1.4 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建立执行

一是未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二是虽然建立有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但贯彻执行不力, 形同虚设。这样容易出现纰漏, 引发疾病。

1.5 粪尿废弃物的处理

一是没有粪尿废弃物处理设施, 粪便乱堆乱放, 污水四处横流;二是虽然有处理设施, 但处理能力不能满足需处理粪尿废弃物量的需要;三是往往注重栏舍附近环境卫生的治理, 而忽视粪尿废弃物对外排放的治理, 造成了周围环境污染, 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和传播疾病。

2 养殖环节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的控制难点

2.1 养殖投入品的使用

目前, 投入品 (饲料、兽药、添加剂) 虽然实行了GMP认证许可生产, 但在流通环节鱼目混珠、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是在养殖环节投入品的使用比较盲目和混乱。

2.2 标准化养殖自觉性不高

由于公共意识、环保意识不强, 加上长期引导和监管不到位, 形成了养殖者只管养、不管治的习惯, 导致栏舍建设和布局不规范、防疫设施不健全、粪尿污物处理不彻底, 养殖业主对标准、规范的实施执行自觉性不高。

2.3 养殖与环境治理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 重养殖轻治理、重规模轻治理, 追求利益最大化, 养殖业主往往不愿意对排污的治理进行投入, 使得这一矛盾日益突出。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养殖环节监管服务体系建设

2002年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 标准体系、认证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养殖环节监管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导致养殖环节的监管缺失或监管不到位, 畜产品质量仍然存在安全隐患。兽医体制的改革, 兽医的事业机构队伍装备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而畜牧的事业机构队伍装备相对削弱, 且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重视和建设, 除了队伍人员少之外, 还呈现“五无”, 即:“无办公用房、无工作经费、无工作用车、无宣传培训设备、无检验检测预告知设备”。然而, 畜牧工作任务繁重, 工作压力大, 现有的畜牧事业队伍除了应对主管部门安排的日常畜牧业有关工作外, 没有任何条件去实施养殖环节的监管, 造成了这一环节的监管缺失或不到位。因此, 政府要设立“畜牧养殖监管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加强对畜牧事业工作机构、队伍、装备的建设投入, 使其真正能够承担起养殖环节的监督工作, 以适应现代健康养殖业发展的需要。

3.2 彻底解决对投入品使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是养殖投入品使用的监管。目前, 对养殖投入品的监管表现为“重两头、轻中间”, 即:“重”饲料、兽药、添加剂等投入品生产和畜产品产后残留的监管, “轻”养殖环节投入品使用的监管。养殖环节投入品使用的监管是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监管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监管服务机构、队伍、装备、经费和制度。因此, 一要明确受权畜牧养殖监管服务机构, 要求行政主管部门将不便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公益性事务下放给事业单位, 为此, 建议将畜牧养殖监管服务职能委托给各级畜牧站履行。二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切实做好规模养殖场 (小区) 登记备案工作;实行饲料、兽药、添加剂使用备案制;加强对养殖场的饲料、兽药、添加剂的监督抽查, 特别是药物添加剂的成分检验及标签标识的验证;严格执行养殖记录和用药记录, 规范兽药的使用并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定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 强化养殖过程的全程监控及质量安全追溯;加强采购质量管理, 对投入品的采购进行验证;制定举报奖励办法, 激发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道德良知, 共同维护畜产品质量安全。

3.3 强化养殖环节的监管服务

(1) 场址的选择要符合有关要求。

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 距离周围3 km内无大型化工厂、造纸厂、采矿厂、皮革厂、肉类加工厂、屠宰厂或牧场等污染源。周围不能有超过90分贝的噪声。距离交通干线500 m以上和城镇、居民区、公共场所2 km以上, 远离高压线。水电路较容易解决, 地势干燥平坦开阔、排水良好、背风向阳, 利于组织防疫。

(2) 栏舍布局结构要合理。

严格划分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污水粪便处理区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区。各区之间应有一定的距离,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区要远离生产区。栏舍设计要求通风、防热、防寒、防湿、防潮, 采光良好。进出口需配备消毒设施。

(3) 引种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尽量不到外地引种, 坚持自繁自养为主。引种要严格报检, 并获得检疫合格证。引进的畜禽要在隔离区至少饲养观察30 d, 经检测为健康合格后, 方可转入生产区养殖。

(4) 建立并严格执行各项质量控制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制度和规程的建立执行是标准化养殖的保障措施。因此, 各养殖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 建立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卫生消毒、兽医防疫、种苗引进、饮用水、投入品采购、疫病监测、无害化处理、产品销售、生产记录等管理制度以及繁殖、选育、饲养、防疫、用药等技术操作规程。

(5) 开展现场检测预告知服务。

建立和完善畜牧养殖监管服务机构的流动快速检测实验室, 开展对规模养殖场的现场 (包括空气、用水、用料、用药、粪尿及排放物等) 有毒有害因子的检测, 为养殖业主提供预告知服务, 督促和帮助养殖业主做好防范和整改工作。

3.4 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

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养殖是今后畜牧业发展方向, 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大力推进:一是优先安排项目和制定优惠政策, 扶持规模养殖的标准化建设;二是调整信贷政策, 保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资金需求。应用联户担保贷款、土地或林权经营权抵押贷款、房产抵押贷款、延长还款期限、贷款贴息、国债借贷、财政部分担保等多种灵活方式, 切实解决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贷款难”的问题。三是调整养殖业补贴政策。将重点扶持转向新建、扩建规模标准化养殖场补贴。四是切实解决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养殖用地问题。

3.5解决养殖与环境治理矛盾突出的问题

近几年来, 畜禽规模养殖迅速发展, 特别是生猪饲养量的不断增加, 大量粪便的排放给周围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遏制畜禽养殖业污染不断加重的趋势, 全面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彻底解决养殖污染问题, 要求畜牧养殖监管服务机构制定规模养殖场环境治理方案。首先根据备案登记的规模标准, 对常年存栏猪100头以上、肉禽1 000只以上、蛋禽500只以上、奶牛10头以上、肉牛20头以上、肉羊50只以上、家兔1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 (户) 和常年存栏猪300头以上、肉禽3 000只以上、蛋禽1 500只以上、奶牛30头以上、肉牛60头以上、肉羊300只以上、家兔300只以上的养殖小区实行规划、补助治理, 限期达标排放, 逐步使规模养殖场 (小区) 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100%,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其次畜禽禁养区内严禁新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 非禁养区的畜禽养殖场建设要严把审批关, 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 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按规定办理相应环评手续, 减免手续费。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同时设计治污设施建设, 投入使用前, 应报畜牧养殖监管服务机构组织对污染防治设施进行预先验收。其三大力推广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采用雨污分离设计、固液分离技术、干清粪技术、节能减排等科学方法, 减少粪尿污水排量, 使畜禽粪尿转化为沼气能源和沼液, 实现循环利用。

摘要:养殖环节是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源头, 针对这一环节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及监管缺失或不到位的难点问题, 提出解决的对策及建议。

养殖环节 篇10

1 蚯蚓品种选择

蚯蚓的品种很多,我国就有160多种,以其生活环境和喜食饲料可分为:粪蚯蚓、秸秆蚯蚓、水蚯蚓、土蚯蚓、菜蚯蚓。可根据蚯蚓喜食饲料种类、产品用途、适应性、繁殖率、生长速度及饲料转化率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但最重要的是喜食饲料种类、产品用途和适应性。能够同时利用尾菜、玉米秸秆和畜禽粪便以及适应北方地区生长环境的蚯蚓主要是赤子爱胜蚓。它们也是我国发展较多的蚯蚓品种,赤子爱胜蚓的选择种有:大平二号、北星二号、北京条纹蚓以及太平三号蚯蚓等。赤子爱胜蚓的共同特点是:适应性强,喜吃菜叶和畜禽粪便,繁殖率高(实际年繁殖率在500倍以上),适合于人工养殖。主要用于垂钓、养鱼、饲喂鸡、鸭和加工动物蛋白饲料。赤子爱胜蚓一般体长90-150 mm,体宽3-5 mm,成熟时,平均每条鲜体重0.50 g左右。颜色不定,紫色、红色、暗红色或淡红褐色,有时在背部色素变少的节间区有黄褐色交替带。身体为圆柱形。

2 蚯蚓基料配制和腐熟

基料配制和腐熟是蚯蚓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技术,养殖蚯蚓的基料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2.1 基料配制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生长繁殖需要多种营养物质,主要的营养指标是氮碳比例。氮素饲料和碳素饲料不宜单独使用,必须合理搭配,蚯蚓最适宜的饲料碳氮比例是(20-30)︰1。蚯蚓的饲料大致可分为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和垃圾性饲料。各种饲料经过合理配制才能形成氮碳比例合理、营养丰富而有利于蚯蚓生长和繁殖的高效饲料或饲养基。玉米秸秆属植物性饲料,也属碳素饲料,碳氮比是(75-85)︰1;尾菜属垃圾性饲料,也属氮素饲料,碳氮比是(9-12)︰1;牛粪是动物性饲料,属中性饲料,碳氮比是24︰1,马粪的碳氮比是21.1︰1,猪粪的碳氮比是12.6︰1,鸡粪的碳氮比是10︰1。因此,只有牛粪和马粪能单独饲养蚯蚓,用猪粪、鸡粪、菜叶养殖蚯蚓时必须和玉米秸秆等植物秸秆类混合,并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由于猪粪、鸡粪、菜叶的碳氮比比较接近,一般配制基料时只用其中的一种即可,尾菜和玉米秸秆的理论配比是11︰3,也就是说11份尾菜,3份玉米秸秆。猪粪、鸡粪和玉米秸秆的比例也是11︰3。尾菜、猪粪、鸡粪都不能单独养殖蚯蚓,因为这些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因蛋白质分解时会产生恶臭气味,口感不好,影响蚯蚓采食,给蚯蚓的生长和繁殖造成不良影响。配制饲养基时,鸡、鸭、羊、兔粪便和尾菜等氮素饲料,不宜单独使用,蚯蚓基料中畜禽粪便不能超过总量的1/4,否则氮素饲料成分超标,会产生大量臭味和氨气,不利于蚯蚓采食,并影响蚯蚓的生长和繁殖,必须搭配碳素饲料,如:木屑、杂草、树叶、植物秸秆等[2,3]。

一般在首次养殖蚯蚓时,蚯蚓基料配制时必须加一定比例的畜禽粪便,畜禽粪便的特点是腐熟后细、软,保湿性好,毒性小,有利于蚯蚓生存。牛粪(马粪)、玉米秸秆、蔬菜废叶配制蚯蚓基料的比例是3︰3︰4,猪粪(鸡粪)、玉米秸秆、蔬菜废叶配制蚯蚓基料的比例是3︰4︰3。

2.2 基料腐熟

基料是蚯蚓生活的基础之料,也是蚯蚓的栖身场所,又是蚯蚓的取食基地,所以堆制饲养基时要合理搭配和严格发酵,使基料彻底腐熟,适口性好。具有细、烂、软、无酸臭、氨气等刺激性气味,营养丰富,易消化等特点。合格的基料松软不板结,干湿度适中,无白蘑菇菌丝,基料的堆制方法如下:用牛粪30%、玉米秸秆30%、尾菜40%。玉米秸秆草料须切成10.00 cm-13.33 cm长短,干粪块状物应大致拍散,然后堆制[4]。先铺草料后铺粪料和尾菜,草料每层20 cm,粪料和尾菜每层厚30 cm,堆制35层约1-1.50 m高左右,长度宽度不限,料堆松散,不要压太实(有利于微生物发酵)。做成圆形或方形的料堆后,用洒水桶在料堆上慢慢喷水,直到四周有水流出停止,用泥封好或用塑料布覆盖。料堆一般在第2天开始升温,4-5 d后温度可升到60℃以上,冬季早晚可见“冒白气”。10 d后进行翻堆,第2次重新制堆,即上层翻到下层,四边的翻到中间。把料抖散,将粪料、草料和尾菜等拌匀。发现有白蘑菇菌丝说明堆料过干,需再次加水调制。10 d后再翻堆,进行第3次重新制堆,基料经过1个月的堆制发酵即可腐熟[5]。

这3次制堆共1个月的堆腐过程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是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前熟期(糖料分解期):基料堆制好喷水,3-4 d里面的碳水化合物、糖类、氨基酸被高温微生物利用,温度上升到60℃以上,大约10 d左右温度下降。前熟期(糖类分解期)即可完成。此时可翻堆进行第2次制堆。纤维素分解期:第2次制堆后添加水分,使水分保持在60%~70%之间,纤维细菌开始分解纤维素,10 d后即可完成。此时可再次翻堆,进行第3次制堆。后熟期(木质素分解期):第3次制堆后,加水封堆开始进行木质素分解,主要是蘑菇菌参与分解。发酵物质为黑褐色细片,木质素被分解。在发酵的过程中,各种微生物交互出现、死亡,这时微生物逐渐减少,微生物遗体也是蚯蚓的好饲料,这时基料的全部发酵过程已经完成,就可以进行饲养基的鉴定和试投。

饲养基腐熟标准是:黑褐色、无臭味、质地松软、不粘滞,p H值在5.5-7.5之间。饲养基投放时,为了稳妥起见,可用20-30条蚯蚓作小区试验。投放1 d后钻进去的蚯蚓无异常反应,说明基料已经腐熟成功,如发现蚯蚓有死亡、逃跑、身体萎缩或肿胀等现象就不能使用,应查明原因或重新发酵。如来不及发酵,也可以在蚓床的基料上再加一层腐殖质丰富的菜园土或山林土等肥沃的土壤为缓冲带,将蚯蚓放入缓冲带中,等到蚯蚓能适应时,并已有绝大多数进入下层的基料时,再将缓冲带撤去。

3 蚯蚓场地的选择

蚯蚓养殖可利用庭院、林场、果园、荒山坡地等进行。蚯蚓室外养殖场地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场地要求

背向太阳,通风、排水良好,以适应蚯蚓喜阴暗、昼伏夜出的习性;蚯蚓养殖场地应能防水浸、雨淋;避开人声嘈杂,噪声、震动严重的地方;无农药和其他毒物污染,并能防止鼠、蛇、蛙、蚂蚁等的危害。

3.2 水质

水要求干净、卫生、无污染,最好使用地下水。

3.3 土质

最好使用腐殖土,严禁使用粘土;酸碱度呈中性。通过对室内木箱养殖、室内堆肥养殖、塑料大棚地坑养殖、露天树荫下地坑养殖和露天地表堆肥养殖5种养殖模式做了在相同基料配比条件下养殖效果的对比实验,最终得出露天地表堆肥养殖是最佳的养殖模式。

总之,环境因素对蚯蚓的生长繁殖影响非常大,蚯蚓最适的生活环境是:生活的基料要疏松透气性好;场地阴暗潮湿且有一定的空地,要有适当的光照(红外线),但要防紫外线照射;水质要好,蚯蚓喜欢自然雨水和井水,不喜欢有消毒剂的自来水;饲养的密度不能太大,充足的基料和合理的密度有利于蚯蚓的生长和繁殖。

蚯蚓对生活的小环境也特别敏感,尤其是交配后的蚯蚓,在环境不适宜时不产卵;蚯蚓的体重随基料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蚯蚓在优质的基料和良好的环境中体重在7-10 d内比原体重增大3倍;蚯蚓夜晚喜欢爬出地面活动和求偶;蚯蚓相互间是和睦相处的,一般互不侵犯领地和食物。观察发现,蚯蚓在腐熟完全的基料中分布是非常均匀的,遇不利因素后往往是抱团避难。

摘要:在兰州地区利用尾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养殖蚯蚓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蚯蚓品种选择、蚯蚓基料配制和腐熟、蚯蚓养殖场地的选择及蚯蚓养殖环境的控制等。

关键词:尾菜,废弃物,蚯蚓

参考文献

[1]郑方强, 郎跃深.蚯蚓养殖技术与应用[M].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9:8.

[2]尹作乾, 金元孔, 白露.牛粪、玉米秸秆青贮废弃物和蔬菜废叶不同比例养殖蚯蚓的试验探究[J].甘肃畜牧兽医, 2012, (1) :6.

[3]金海林, 尹作乾, 房耀武.蚯蚓在甘肃榆中的引种养殖试验探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 (19) :47.

[4]尹作乾, 李常嵛, 房耀武.不同养殖模式对蚯蚓生长繁殖效果的对比试验[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 (23) :4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养殖环节】相关文章:

畜禽养殖环节餐厨废弃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05-19

合作环节经营环节09-16

问答环节05-02

五环节05-19

生产环节05-22

环节质控05-02

工作环节05-07

六环节05-19

保护环节05-28

环节优化05-29

上一篇:预警通报下一篇:把握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