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第一

2024-06-02

质量第一(精选十篇)

质量第一 篇1

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 治理工作势在必行。

抓工程质量, 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 中央领导把工程质量摆在重要位置, 明确提出抓工程质量是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永恒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对工程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质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素质。

抓工程质量, 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我们要清醒地看到, 建筑市场确实还存在着一些混乱现象, 有些建筑确实还存在着质量低下的问题, 建筑物垮塌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住宅问题成堆, 居民苦不堪言。

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强调, 抓工程质量必须突出重点, 突破重点, 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这次两年行动主要抓6件事。一是全面落实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 二是严厉打击建筑施工转包违法分包行为, 三是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和监理机制, 四是大力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 五是加快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六是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这6个方面工作抓好了, 建筑质量就会有提升, 就会有大幅度提升。这6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有机的整体, 必须从整体上把握, 从整体上推进。

质量第一 篇2

大家好,我是来自***工段的操作工,我叫张华。首先很高兴能站在这里和在座的各位一起,畅谈一个关于与操作人员的话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强化自身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品牌》。量是一个准则,质量是一个忠诚,质量是一个责任,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企业没有的质量,没有了诚信,没有了市场,也就丢失了生存的能力,因此质量对我们每一个员工来说很重要了,当然,影响产品质量的高低也就离不开每个员工了。

我刚进入岗位跟着师傅学习时,发现有几批钽粉要返洗,我就问师傅为什么会有返洗料。师傅就给我讲,反洗的物料是没有达到规定的评判结果,也就是质量不合格,我们**岗位主要是一个提纯的过程,钽粉主要有冶金级和电容器级钽粉,尤其对电容器级钽粉评判要求比较高,而影响物料的因素主要有:人、机、物、料、法、环。机:生产中所使用的设备、工具等辅助生产用具。料:指物料,我们厂主要就是钽粉。

法:指生产作业指导书,包括工艺、操作规程等。环:指现场环境。

人:是生产中起关键作用,指现场的所有人员,包括: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

机器是由人来操作的,例如,我们岗位的真空烘干箱,就需要我们操作人员按时检查,若长时间不检查出现水环泵停转,真空下降造成物料氧化或者反水使物料污染。

技术人员通过做实验,研究出新的工艺,在我们岗位,时常有实验小样,他们通过实验改变工艺来提高产品质量,而这些酸洗的工是由我们来完成,如加酸、加水的多和少都会影响钽粉质量,酸多会使物料H、F高,酸少会使物料中杂质不能洗干净。

有的人温和,做事慢,仔细,对待事情认真;有的人性格急躁,做事只讲效率,缺乏质量观。保证产品质量的工作是由人来完成的,只有操作人员的实际素质合乎要求并不断提高,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工作质量。可见人的实际素质对产品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质量意识是人的质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强化自身的质量意识,可以调动我们的积极性、责任性、创造性,这样生产的产品才能超越顾客的期望,进而打造世界一流品牌。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篇3

合:同样造一幢楼,

甲:为什么有的百年完好依旧?

乙:为什么有的不是裂就是漏?

合:同样造一座桥,

甲:为什么有的风雨不动摇?

乙:为什么有的刚落成就塌掉?

合:同样一种家用电器,

甲:为什么有的一直使用得

很顺利?

乙:为什么有的一年修几次?

合:原因不是别的,就在质量

的高低。

甲:所以,有一句响亮的口号:

乙: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宣布主题会开始)

第一篇 质量是生命线

甲:要是大楼质量不好,

谁敢在里面睡个安稳觉?

乙:要是桥梁质量不好,

谁敢大胆开车上面跑?

甲:要是电器质量不好,

会给用户带来多少烦恼?

乙:要是文具质量不好,

怎么能把学习成绩提高?

甲:要是食品质量不好,

吃进肚里可太糟糕!

乙:要是不断返工重造,

白白浪费多少钞票?

甲:就算追究事故责任,

许多损失已弥补不了。

乙:多少惨痛血的教训,

我们一定要时刻记牢。

合:质量就是生命线,

马虎千万要不了!

(播放因质量不好造成

损害的视频)

第二篇 重质是好传统

甲:中华民族自古智慧勤劳,

乙:重视质量是神圣的信条。

甲:许多古建筑历尽沧桑,

乙:到今天依然屹立不倒。

甲: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

乙:工程设计多么巧妙。

甲:又防水患又兴水利,

乙:至今功能依旧完好。

甲:一千多年前的赵州桥,

乙:拱形结构十分牢靠。

甲:经过多次地震考验,

乙:照样不改当年风貌。

甲:我们父兄也讲质量,

乙:产品无愧中国制造。

甲:长征火箭“百发百中”,

乙:中国高铁世人夸耀。

甲:大庆油田“三老四严”,

乙:三峡大坝精心打造。

甲:优良传统代代承接,

乙:建设才能好上加好。

合:努力创造中国名牌,

敢把世界水平赶超!

(注重质量故事、事例交流)

第三篇 重质从我做起

甲:质量怎样才能保证?

乙:关键在于态度认真。

甲:无论担任什么工作,

乙:都要切实负起责任。

甲:精心设计精心操作,

乙:小小细节也不放任。

甲:我们今天当小学生,

乙:也要坚持质量为本。

甲:每堂课都聚精会神,

乙:每次作业优质完成。

甲:集体交给我的任务,

乙:一丝不苟尽我本分。

甲:从小养成良好习惯,

乙:树立培养职业精神。

甲:长大走上建设岗位,

乙:决不辜负人民信任。

合:让中国制造成为优质标志,

在世界享有最好的名声!

(优秀作业、作品展示)

质量第一 篇4

关键词:《绝对价值》,市场营销,POM框架

《绝对价值》是美国学者伊塔马尔·西蒙森和艾曼纽·罗森共同撰写的一本有关营销与决策主题的书籍。所谓“绝对价值”, 指的就是经用户体验的产品价值, 即使用某件产品或者享受某项服务的切实感受。该书在副标题中就下定论认为, 绝对价值已成为信息时代影响消费者下单的关键因素。

过去, 消费就像是押宝。一件商品的好坏, 一家餐馆的环境如何, 没有亲身体验过, 消费者无从得知, 只能根据自身经验和营销人员所提供的有限信息去猜测。品牌、原产地、价位、 广告以及过去类似的消费经历成为左右消费者选择的重要线索。消费者成为一只生活在营销者掌控之下的感性动物。

然而,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其他新兴科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给商业环境带来了一场变革。当消费者可以在购买前查看到交易记录和消费者评价, 通过便捷的专家渠道接收到专业意见, 利用比价工具找到最便宜的购买渠道时, 信息的不对称消解了, 消费者的购买模式彻底改变了。他们不再只热衷于一个品牌, 一种渠道, 他们开始能够判断商品的绝对价值:它用起来究竟是怎么样的, 它的价格是否虚高。信息时代下, 消费者的决策更为迅速, 更加理性。

《绝对价值》回答了信息时代的三个关键问题:消费者的决策模式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改变?这给传统的营销手段和商业模式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商家与营销人员应该怎样随之改变?

一、“绝对星球”

伊塔马尔和艾曼纽在书中通过想象构建了一颗“绝对星球”, 用来解释消费者决策过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这颗“绝对星球”几乎是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翻版。差别只有一个:在 “绝对星球”上, 买东西之前只要按一个神奇按钮, 就可以对一切信息了然于胸。消费者可以准确地知道某个产品或服务究竟有多好或者有多坏, 一旦开始使用, 会是怎样的场景。

因此, 在“绝对星球”上, 消费者作决策不需要依赖品牌来判断产品的质量。他们也无需了解产品的产地, 以便通过产地信息进行猜测判断。他们同样也不用过多参考购买上一款产品的体验。因为评价新产品时, 他们都会按下那个按钮, 间接参考系数的价值都化为乌有, 最直观的产品体验即刻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消费者的理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虽然信息时代, 我们对质量的评估方式已经开始慢慢发生改变, 信息密集程度越来越高, 我们不用像过去那样受制于眼前的一切, 我们可以找到最有用的信息, 轻易作出评价, 更加接近绝对价值, 我们对产品和服务也能有更清楚的认识。但是, 我们还是与假想的“绝对星球”存在着距离,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虚假评价的存在。

作者举了亚马逊和评论网站Yelp中虚假评论的例子。在中国, 在我们身边, 淘宝网、大众点评网上的虚假评论也同样存在, 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决策。简单搜索一下, 我们就能找到许多所谓的“刷钻”和“删差评”的业务。即使大部分卖家心中有道德约束, 不采用外部手段, 还是会有许多卖家通过利益诱惑, 如好评返现、晒单优惠等手段影响买家的真实评价。 网站中除了存在各种虚假好评, 有些竞争对手留下的恶意差评同样也散布其间。

既然陌生人的评价参差不齐, 那么相比之下, 专家的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专家的作用可以相当于意见领袖。在中关村在线这样的网站上, 不仅有普通用户对产品的评价信息, 还有一些专家的评测报告。这些报告使得消费者更容易、更方便地获取了专家的帮助。专家通过其专业性、权威性能够让消费者更接近产品的绝对价值。但是, 还是有一点需要被重视, 专家同样也存在其绝对价值, 如果消费者对专家不够熟悉, 仍然与过去一样通过名号、头衔等相对评价来判断专家的专业程度, 这无疑仍然是一场押宝, 不专业的所谓“专家”也有可能出现错误的, 甚至是虚假的评价, 影响消费决策。事实上, 通过网络环境下如此密集的信息, 去全方位地了解一个专家的绝对价值也不是难事。

在书中, 作者认为更加完善的技术能够从众多评价中识别出虚假评价。虚假评价在今后的技术环境下将没有立足之地。另外, 作者还指出, 由于用户更换点评工具的成本极低, 如果人们对某一个点评网站的信任跌过一定的阈值, 那么网站就必须作出改变。否则, 消费者会转向他们更加信赖的网站, 并更加相信专家、朋友和熟人的意见。在客观、可证实的事实和信息之外, 消费者绝对不会把营销者对质量的描述作为主要依据。消费者会寻找更新、更好的办法, 无限接近产品的绝对价值。

二、被改变的市场营销

过去, 消费者难以在购买前准确评估质量, 于是我们所熟知的“市场营销”应运而生, 提供各种各样的质量线索, 如品牌、价格、原产国、大量广告等。但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产品评价信息的极大丰富与极易获取, 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营销”被逐渐改变了。

首先, 品牌价值降低了, 尤其是品牌资产四大元素中的感知品质和品牌忠诚度受到了极大影响。同一品牌下的不同产品现在不再被捆绑为一个整体, 每一个产品都作为单独的个体接受消费者的评价。消费者或许还是会考虑产品的品牌形象与地位, 但不会只根据作为整体的品牌来判断作为个体的产品的实际质量。消费者在作决策之前更加关注个体产品的质量, 品牌忠诚度也无从谈起。

同样的, 作者认为, 信息的丰富使得满意度、忠诚度以及经验值的作用也降低了。消费者在评估一件产品的质量时几乎从零开始, 完全依靠对单个个体产品的评价。但是从零开始并不影响消费者的决策速度, 信息的丰富使得不确定性迅速瓦解, 采纳的速率反倒得到提高。传统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四个阶段被大大压缩, 不同采用者之间的差异也被消解, 一件产品从其问市第一天起就需要接受广大消费者的评价。

另外, 由于扩散过程的压缩, 不同采用者的聚合, 市场定位也丧失了它以往的魔力。产品真正的消费者也许与上市前所预想的完全不同, 产品真正的优势也许与所预想的也有不同, 定位可以由市场去自发完成。在产品没有发生实际变化的情况下, 换一套说辞, 换一个定位都已成为徒劳。

三、“POM框架”

所有这些变化使得我们有必要推出一种全新的框架和手段来进行营销, 作者将它称之为“影响力组合”, 也即“POM框架”。

P是个人原先的偏好、信念和经验, O是其他人和信息服务, M是营销者信息。作者在书中阐述, 消费者依赖O作决策的比重并非是“是”或“否”的问题, 而是在一个“连续统” 上取值。当消费者所处的位置越靠近O相关一端, 他人的评价就越重要, 如选择高价值、高风险的汽车、电脑、相机、手机等产品时。而如果所售产品不属于与O相关的品类, 归纳而言即非标准品、非复杂体验、非大件商品等, 消费者就不会考虑O因素, 如购买回形针、一对一保险服务等。

对于那些与O因素无关的品类, 传统的市场营销手段仍然奏效, 但是对于那些靠近O相关一端的品类, 营销者很难直接影响消费者偏好的形成, 他们的角色只限于确保O信息中有足够多的与产品相关的内容, 并且最好是正面的。同时, 由于消费者具备足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 创造知名度已经不那么重要, 兴趣的创造显得更加关键。像一些餐馆在大众点评网上发起的试吃活动, 不仅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而且还能够帮助商家以最快的速度获得足够多的评论信息, 同时, 试吃的过程也比普通消费者的就餐过程更为可控, 更容易获得对自己有利的评价。

另外, 在O相关领域, 市场研究也从市场预测转变为市场跟踪。市场定位作用的减弱使得市场预测的效力也同样减弱, 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在购买时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未来的市场研究应该更多地预测消费者在实际情境下的行为以及营销者在短期内的回应, 而不是预测消费者的长期偏好。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 我们将获得更多的数据, 它们将被组织得更为有序, 并通过新工具传递给我们。这将进一步削弱营销者通过品牌营销、市场定位或其他“相对”战略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能力。

“质量第一”自古有之, 并不是互联网才催生了这一命题, 也不会因为评价就能让产品质量一跃而升。但是, 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富集使得这一命题有了新的意义。最后引述作者的观点作为结尾, “如果市场营销是现在才发明出来的, 那么它一定不同于现有商学院、培训课程和课本的内容, 而是另一番模样。它会更少聚焦于说服技术或试着去塑造消费者偏好;它也会更少涉及企业说什么和怎么说, 而是更多关注企业应该怎么做”。

参考文献

质量第一 篇5

大家下午好!

特举办“质量第一,从我做起”质量知识竞赛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领导,他们是:

参加本次竞赛的代表队分别是:

一号,代表队,参赛选手是:

二号,代表队,参赛选手是:

三号,代表队,参赛选手是:

四号,代表队,参赛选手是:

五号,代表队,参赛选手是:

祝六支参赛队在比赛中,赛出水平,赛出风格,赛出风采,本次活动设一等将1名,二等将2名,三等将三名,优秀选手将1名。

为了使竞赛连圆满成功,成立了仲裁委员会,由三同志组成。

今天,我们相聚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所有的选手和领导们表示欢迎!

下面请至欢迎词。(毕)

请参赛选手代表同志发言。(毕)

下面我宣布一下本次竞赛的规则:

1、本次竞赛设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三种题型,分三轮进行。如果风险题答完,有比分相同的情况,则以抢答的方式进行加试题的比赛,决出胜负。

2、各队基础分值均为20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题为10分,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风险题有20分和40分两种,由各代表队自由选择,答对加分,答错相应减分。

3、抢答时若出现两次犯规则取消一次抢答机会。竞赛的具体规则在各个板块中详细说明。

下面我宣布本次知识竞赛的注意事项:

1、各队基础分值均为200分,按照各环节规则进行加减分;

2、各参赛选手均不得夹带竞赛相关资料进场,可以带笔和纸;

3、主持人出题后,如果选手未听清,可要求主持人重复一遍(抢答题例外);

4、选手在答题时必须用普通话回答;参赛队员回答或补充回答完毕后,应报告“回答完毕”;

5、各队要赛出水平、赛出风格,要服从和尊重主持人及仲裁委员会的裁定;在竞赛过程中,如出现争议,则由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以仲裁委员会的意见为评审依据。

现在,我宣布“质量第一,从我做起”质量知识竞赛正式开始

我们马上进入第一轮的第一个环节——小组必答题。请各参赛队听好小组必答题的竞赛规则。小组必答题只进行1轮,共6道题,每队1道题,每题10分,答题时间为60秒。答对加10分,答错、超时不给分,不扣分。计时从出题完毕开始。答题前,选手可以相互讨论30秒,由一名队员作答,其他人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补充。

请1号队抽题。请听好题“..........”,开始回答。

完全正确,祝贺队,加10分(我们来看一下正确答案,非常遗憾,1号队不得分)

请2号队抽题。请听好题“..........”,开始回答。

完全正确,加10分(不正确,不得分)

……

接下来是个人必答题。请1号台,1号选手抽题,听题,答题;…请2号台1号选手抽题,听题,答题;………

公布一下小组必答题的竞赛成绩:代表队:分,..........请计分员核对。让我们用掌声为他们加油。

下一个环节更加紧张了,要求大家不仅要知识基础扎实,还要耳聪手快,听得准,按得快。下面开始抢答题的比赛,抢答题共6道,抢答题的竞赛规则是:每题10分,答对加10分,答错不得分,本题作废。各位选手一定要在主持人读完题说“开始”之后方可抢答,否则视为犯规,本题作废。答题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时间,每题回答时间为1分钟。抢答成功后每队可任选队员答题。

好,现在开始第一题。请听好:……是什么?答题开始!

….号台的选手非常迅速,第一个按响了我们的抢答铃。由…队选手答题。

请听好第二题……

现在场上的比分已经逐渐拉开距离(追咬得很紧),我们看一下分数

好,经过紧张的抢答题比赛,我们各参赛选手可以稍事休息、轻松一下,下面是我们的观众答题得奖品的时间了。请大家踊跃举手。

请听题。

第二轮紧张的比赛又开始了。

第一环节是个人必答题部分。请各参赛队员听好个人必答题的竞赛规则。每人一次,每题10分,答对加10分,答错或答不上不扣分。各参赛队选手按照顺序抽题独立回答问题,他人不得提示和补充,共进行三轮。答题时间为1分钟。

请6号台2号队员抽题。请听好题“..........”,开始回答。

完全正确,加10分(不正确,不得分)

(依次为二号队一号选手,三号队一号选手……)

公布一下个人必答题的竞赛成绩:6号台代表队、5号台代表队,.....请计分员核对。

现在又到了我们紧张又心跳的抢答题环节了。我再说一遍抢答题的竞赛规则:每题10分,答对加10分,答错不得分,本题作废。各位选手一定要在主持人读完题说“开始”之后方可抢答,否则视为犯规,本题作废。答题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时间,每题回答时间为1分钟。抢答成功后每队可任选队员答题。

好,现在开始第一题。请听好:……是什么?答题开始!

5号台的选手非常迅速,第一个按响了我们的抢答铃。由2号选手答题。

请听好第二题……

现在场上的比分已经逐渐拉开距离(追咬得很紧),我们看一下分数

现在又是我们的观众时间了。只要答对我的问题,就可以将这个精美的礼品带回家哦。

请听题。

最后第三轮我们要进行的是风险题比赛,顾名思义就是存在一定风险,但又有很大转机的题目,我们的参赛队要把握这最后的机会了。现在我这里有两个信封,分别装有20分、40分两个分值的题目。风险题为自愿选择题,每队都有一次选择机会,可以自选分值档次抽题,当然,也可以选择放弃。答对得到相应分值,答错扣去相应分值,选择不答题的不加分也不扣分。答题时间为3分钟。

我们按顺序进行。请1号队选择题目的分值。请抽签。题目是“……”,开始回答。

正确,加20(40)分(不正确,扣分20或40分)

好,我们的工作人员正在最后的分数统计,请大家耐心的等待几分钟。现在,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同志发言。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副部长上台。

现场的评委、观众、各位参赛的选手,经过激烈角逐,比赛的名次已经分出来了,赢得比赛的第一名是队,获得比赛第二名的是、,荣获比赛三等奖的是、、。经过三轮的角逐,他以丰富的知识、精准的回答征服了我们在场的所有领导、观众及我们仲裁委员会的各位老师,仲裁委员会一致通过,把最佳表现奖颁给我们的同志,希望他再接再厉,以更加优异的表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懈努力、奋斗。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获奖参赛队表示热烈的祝贺。

首先,请同志上台领奖,有请领导为其颁奖。

下面,请获比赛三等奖的参赛队上台领奖,有请领导上台为荣获比赛三等奖的选手颁奖,并合影留念。

请获得二等奖的参赛队上台领奖。

我们的一等奖获得者是……代表队,有请……领导来为他们颁发奖杯。这沉甸甸的奖杯上凝结着他们的努力和拼搏。

今天各队都展现出了各自的风采,体现出我们的参赛队员不仅在业务上是精兵强将,政治素质也相当过硬。

希望通过我们的知识竞赛,“质量第一,从我做起”更加深入人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同志们,“质量第一,从我做起”质量知识竞赛到此圆满结束。

就业质量就是学生的质量 篇6

一、职校课堂仍按应试教育那一套,只重视理论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改革一是要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编写校本教材并广泛使用,使之更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我校外语组教师针对学生的学情与专业,自己编写的《宾馆实用英语摘要》,简单、实用、便于掌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尽量减少文化课的比重,多安排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三是要彻底打破目前的考试制度。职业学校完全可采取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后一次考核来定成绩的方法,专业课采取理论与技能并重的考核方式。

二、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走向企业,开展“订单式”办学,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聘请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面向企业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学习,定期或不定期地派专业教师去企业进行见习和实践活动,与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结成对子。多种途径的教师培训,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提供了源头力量。

三、在有限的实训条件下,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实习实训机会,提高他们的技能操作水平。比如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大力走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与校外单位签订实训合同等。应合理提高实习所占课时比重,最好占总学时的60%以上。以社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充实实习内容,提高实习档次,全面锻炼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实习中还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我校还积极申办社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点,引导并组织学生考取导游资格、秘书证、公关员证、育婴师证、宾馆服务等级证等证书,为就业与创业积累资本。

质量第一 篇7

又如,许多校长感叹:如今的校长越来越难当。一方面,校长要有教育理想,要追求素质教育的精彩特色;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关注本校在各类考试中区域排名的位次,违心地将各科指标依次下发到学科、年级乃至每位任课教师。一时间各校加课之风此起彼伏,有的年级组组长收集了全市同类学校的毕业班课表找到校长,坦诚地说:“校长啊,您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别控制课时了……”作为校长,我不禁自问:这是怎么了?难道分数就等于质量?!

再如:社会总把新课改不能深化的板子“打”向高考,而高等院校近年来在改革招生录取方式上也着实加大了改革力度,如“自主招生”、“平行志愿”等改革措施似乎使人们看到了人才选拔机制改革推进的希望。但是,细心的人,特别是一线的校长最清楚不过,只有将高三历次大考中排名靠前的尖子生推到北大、清华仅有的名额上,学生才能被认可,否则等于自动失去了“实名推荐资格”。无怪乎一位有责任感的年级组组长眼中含泪对校长坦言:“校长啊,您说那个第五名究竟比第一名差了多少?!我看她(指第五名的学生)才是全面发展的学生典型……”其实,校长心里也是这样想的,但只能违心地低头苦笑不语。

综上所述,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正处在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已进入体制机制改革的深水区,教育者必须用睿智与胆识,实事求是地遵循教育规律去思考、去探索、去引领。称职的校长是善于用思想引领学校发展的,是能够从学校多年的文化积淀中寻找答案的……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天津市实验中学从领导到干部,从全体教职员工到每一个学生乃至家长,共同开展了一场有关“质量”问题的大讨论。

以下记述了这场大讨论的全过程。

纪实之一:深入学习

我们重读实验中学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力行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明确了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学生一辈子负责。我们细读实验中学的办学特色:个性发展教育,即“寓国家的教育要求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之中”,强调教育的根本着力点是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对学生个性差异的深入研究,找到每个学生个体中蕴藏的有待开发的潜能和优势,进而积极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构建有利于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时空结构。最终认识到:我们要对每个学生负责。

我们重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的“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们重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白皮书的精辟论述:“21世纪是人的世纪”,“教育的本质是研究人的培养和发展的科学,即改造人的状态、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生命内在的一种对理想、对人生、对事业的不断创造与追求”,“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文化的定制”……于是我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纪实之二:案例分析

案例1:我们对1990届高三(一)班这个“麻雀”作解剖分析。这个班在班主任钟国娟老师的带领下,3年中开展了多项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如定期举办世界名曲欣赏会(笔者曾有幸聆听过一场,贝多芬的“月光交响曲”,两个小时,静静的,师生的心绪随着乐曲的起伏而跳动……),还有春天的踏青、秋天的郊游,全都是学生自己组织。他们每到周六,就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到图书馆、新华书店呆一整天,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在书籍的海洋里流连忘返。还是这个班,面对高三的压力,他们走访名人、参观高校、与世界级大师面对面……当高考成绩揭榜,学生取得百分之百的“一本”上线率,大家为此欢欣雀跃,集体高唱毕业歌。也正是这样一个班集体,培养出了航天航空总设计师何宇、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晟斌、医学界专家刘小强等一批精英……这个典型案例让师生们清晰地懂得为什么李政道先生每次来中国都要向国家领导人谏言:一定要在中小学大力开展艺术教育。因为李政道先生坚信,科学与艺术好比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也懂得了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说过的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他们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汇合。大师们的点拨和提醒,不正昭示我们今天基础教育的欠缺之处吗!

案例2:我们以首届参加高中新课改的实验年级为例。这个年级的师生在年级组组长傅剑老师的带领下,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新课改的实践。3年中教师们开设了近百门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实行学生自主选课跑班制,他们提出每个学生要掌握两项终身锻炼的体育技能(其中必有一项是游泳项目,毕业时,全年级400名学生达到99.9%的通过率,只有一个胖胖的学生没有学会)。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师生代表赴四川地震灾区,回来后所作的汇报感动了全校师生。一个男生的家长找到校长反映,孩子回来后大变样,知道关爱他人,懂得关注社会热点……家长感慨地说:“我花2000元支持孩子赴四川,比我花5000元让他去‘新马泰’要值啊!”还是这个年级,2009届高考揭榜至今,我们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各项指标与2010届、2011届作对比,2009届仍然是最高的。事实教育着我们的师生,一味地加课,换不来全面的发展,换不来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终身受益的本领。有教师感叹道:“一天只有24小时,如果任由重复、低效的教育占据学生大量的时间,就等于犯罪啊!”

纪实之三:取得共识

通过这场大讨论,师生们认识到:当我们跳出“唯分数论”的“质量观”,便会清醒地得出结论,绝不能把目光仅仅聚焦在分数上———用分数指挥一切、衡量一切、评价一切。一位骨干教师意味深长地说:“尽管我们可能‘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但是我们更应想到‘只有成绩’肯定‘过不了明天’。”

通过这场大讨论,师生们还认识到:学校教育是让每个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与潜能都能获得充分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和认可,都能找到自主发展的空间。自主,方可乐学,乐学,方为愉快教育之源,这便是优质轻负的根本所在。

同样,通过这场大讨论,教师们自觉地认识到:今天,当我们评价一堂好课时,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效率的提高上,而应关注一节节精彩课堂背后对师生成长的意义;所追求的是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为,只有还给学生独立、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才能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发生着本质的转变:学生从听者、答者、接受者变为了思者、问者、探究者,教师也从讲者、问者、控者变为了倾听者、引领者、共同探究者。原来那种由教师单方控制的课堂,才会真正呈现出一派“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蓬勃生气。

抓质量教育树质量文化 篇8

创建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必须依靠教育行政部门与质检部门的通力合作。在申报过程中, 我们上海质量技监局主动与上海教委联系沟通, 共同签署推荐意见;在筹建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过程中, 上海质监、教委共同与企业探讨质量教育基地建设设施方案, 为企业提供有益指导;在评审过程中, 我们共同组织企业进行精心筹划布置, 配合专家顺利通过现场评审。

建立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质量教育活动, 主要依靠广大企业和检验检测机构。上海这两家企业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 对于质量教育的重要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均成立了由企业一把手负责, 各部门通力配合的工作机制, 利用全公司资源, 完善硬件设施, 丰富教育内容。如上汽乘用车公司临港基地专门做了教育场所改造规划;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设计的质量教育参观路线和课件内容丰富并富有创意, 得到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

两家企业被命名“全国首批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意味着我们的质量教育工作即将实质性启动。关于如何推进实施, 我们的主要设想是: (1) 围绕质量主题、根据企业特点、结合学生需求, 教育、质监和企业进一步共同完善及商定教学课件、课程安排、组织方式并尽快组织到基地学习、实践; (2)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促进质量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不断提高质量教育的有效性; (3) 进一步发动社会力量, 鼓励更多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申请全国质量教育基地, 同时研究、启动建立市级质量教育基地, 逐步扩大质量教育基地数量, 让广大中小学生有更多接受质量教育的机会。

质量第一 篇9

先进质量方法是指正在推广、使用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也包括目前应用还不普遍,但已被实践证实的科学的、有效的质量方法和工具。企业选择时也需要根据自身状况,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今后的各期杂志中“质量&服务”栏目,将邀请行业知名专家、走访成功的示范企业、介绍相关图书、创新成果为您详细解读先进质量管理方法。

QC小组

QC小组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QC小组是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经验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1978年9月在北京内燃机总厂第一个QC小组诞生,30年来我国共注册质量管理小组2 802万个,创造价值5 753亿元。

QC小组活动以提高职工素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建立文明的、心情舒畅的生产、服务、工作现场为宗旨。解决课题所涉及的管理技术主要有遵循PDCA循环、应用统计方法、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3个方面,提倡和坚持“小、实、活、新”的发展方向。从QC小组活动实践来看,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明显的自主性; (2) 广泛的群众性; (3) 高度的民主性; (4) 严密的科学性。

QC小组在解决质量、成本、生产量等问题时,使用的最基本方法一般有七种: (1) 帕累托图:从众多的问题当中找出真正的问题; (2) 特性要因图:不要遗漏主要的原因,仔细整理; (3) 图表:使做成的数据做到一目了然; (4) 确认表:容易取出数据,防止检查中的遗漏; (5) 矩形图:掌握分布的情况,并和规格对比; (6) 散布图:掌握成对的两组数据的关系; (7) 管理图:调查工序或工程内是否处在安定状态。

活动的基本步骤为课题的选定,课题选定说明,现状的把握,目标的设定,要因的解析,活动计划,要因调查与对策,效果确认,再发防止,今后推进方向,活动记录,效果审核。

顾客满意

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满意度是顾客满足情况的反馈它是对产品或者服务性能,以及产品或者服务本身的评价;给出了(或者正在给出)一个与消费的满足感有关的快乐水平,包括低于或者超过满足感的水平,是一种心理体验。“顾客满意”推进的产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上世纪90年代中期,顾客满意度调查得到迅速而广泛的应用。

本质上讲,顾客满意度反映的是顾客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来源于顾客对企业的某种产品服务消费所产生的感受与自己的期望所进行的对比。也就是说“满意”并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概念, 可以把顾客满意程度分成七个级度或五个级度。七个级度为:很不满意、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较满意、满意和很满意。五个级度为: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很满意。

我国借鉴国外顾客满意度指数研究的结果与实践的经验,中国顾客满意度指数的研究进程经历了引进、国产化、实验及推广应用阶段。目前中国顾客满意度指数已成为通过市场测评和监控企业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基本模型包含品牌形象、预期质量、感知质量、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6个结构变量。这些结构变量在模型中形成11种因果关系。最终要得到的目标变量,品牌形象、预期质量、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

六西格玛管理法是一种统计评估法,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产,防范产品责任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六西格玛管理既着眼于产品、服务质量,又关注过程的改进。六西格玛是一个目标,这个质量水平意味的是所有的过程和结果中,99.999 66%是无缺陷的,关注过程特别是企业为市场和顾客提供价值的核心过程。六西格玛理论认为,大多数企业在三西格玛至四西格玛间运转,也就是说每百万次操作失误在6 210~66 800之间,这些缺陷要求经营者以销售额在15%~30%的资金进行事后的弥补或修正,如果做到六西格玛,事后弥补的资金将降低到约为销售额的5%。

作为持续性的质量改进方法,六西格玛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 对顾客需求的高度关注; (2) 统计数据是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重要工具,所有的生产表现、执行能力等,都量化为具体的数据,成果一目了然。决策者及经理人可以从各种统计报表中找出问题在哪里,真实掌握产品不合格情况和顾客抱怨情况等,而改善的成果,如成本节约、利润增加等; (3) 重视改善业务流程,将重点放在产生缺陷的根本原因上,认为质量是靠流程的优化。企业应该把资源放在认识、改善和控制原因上而不是放在质量检查、售后服务等活动上,追求完美成为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行为; (4) 积极开展主动改进型管理; (5) 倡导无界限合作、勤于学习的企业文化。

我国于2002年注册成立了中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委员会,2003年首次工作会议召开,到2008年参加六西格玛黑带统考人员超过6 000人。

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和过程改进4个部分,即循环4阶段。过程概念是现代组织管理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在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将过程定义为:“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的任务在于将输入转化为输出,转化的条件是资源,通常包括人力、设备设施、物料和环境等资源。增值是对过程的期望,为了获得稳定和最大化的增值,组织应当对过程进行策划,建立过程绩效测量指标和过程控制方法,并持续改进和创新。

ISO9000“2.4过程方法”中指出: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为使组织有效运行,组织应当采用过程方法识别和管理众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对过程和过程之间的联系、组合和相互作用进行连续的控制和持续的改进,以增强顾客满意和过程的增值效应。

可靠性管理

管理的过程,就是计划、组织、调配、领导和控制行为的过程。调配的目的就是使不同类型的人参加不同类型的工作岗位,以求取得最佳的工作效果。控制是指对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不断进行检查,并与预定的要求进行比较。若有偏差就要采取纠正措施,制定验收标准或容许偏差范围,进行控制。最有效的控制是激励工作人员能自觉根据工作标准和控制要求进行自我控制。

可靠性管理可以分为可靠性组织管理和可靠性技术管理。

组织的管理职能主要是根据目标和任务,划分工作小组和单元,并将这些组的活动有机地连成工作网络,明确职责及其相互的工作关系和协调程序。

可靠性技术管理工作包括可靠性工作计划管理、可靠性标准化管理、可靠性设计管理、生产过程的可靠性管理、可靠性试验管理、失效分析管理、可靠性信息管理、可靠性教育管理等。

质量与可靠性认证是指第三方依据有关标准、规范或规范性文件,按程序对产品、过程或服务的质量与可靠性进行检查。

我国于2009年成立中国质量协会可靠性工作推进委员会,2009年启动了可靠性性工程师注册工作。

现场管理

从2009年起筹备开展的一项创新性活动,现场管理是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对现场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的生产。

现场管理的基本内容: (1) 现场实行“定置管理”,使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有序,现场环境整洁,文明生产; (2) 加强工艺管理,优化工艺路线和工艺布局,提高工艺水平,严格按工艺要求组织生产,使生产处于受控状态,保证产品质量; (3) 以生产现场组织体系的合理化、高效化为目的,不断优化生产劳动组织,提高劳动效率; (4)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劳动及消耗定额、统计台账等; (5) 建立和完善管理保障体系,有效控制投入产出,提高现场管理的运行效能; (6) 搞好班组建设和民主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场管理坚持标准化、目视管理、看板管理三大工具。

标准化,就是将企业里的各种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要领等等,这些规范形成文字化的东西统称为标准。而后依标准付诸行动则称之为标准化。

目视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观而又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生产活动,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管理手段,也是一种利用视觉来进行管理的科学方法。所以目视管理是一种以公开化和视觉显示为特征的管理方式。

管理看板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非常有效且直观的手段,是管理可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对数据、情报等的状况一目了然地表现,主要是对于管理项目、特别是情报进行的透明化管理活动。管理看板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非常有效且直观的手段,是优秀的现场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5S管理

5S管理起源于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5S管理逐渐被我国并推广应用。我国企业推行5S比较成功的有海尔。5S管理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5S”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和素养(Shitsuke)这5个词的缩写。因为这5个词日语中罗马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简称为“5S”。5S活动不仅能改善生活环境,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的品质、服务水准,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并且给予制度化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减少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其它管理活动有效展开的基础。

近年来,根据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有的公司在原来5S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节约 (Save) 及安全 (Safety) 这两个要素,形成了“7S”;也有的企业加上习惯化 (Shiukanka) 、服务 (Service) 及坚持 (Shikoku) ,形成了“10S”。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谓“7S”、“10S”都是从“5S”里衍生出来的。

5S管理的主要功用在于: (1) 让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 (2) 节约成本,实施了5S的场所就是节约的场所; (3) 缩短交货期; (4) 可以使我们的工作场所的安全系数十分有效地增大; (5) 可以推进标准化的建立; (6) 通过5S可以极大地提高全体员工的士气。

卓越绩效模式

卓越绩效模式是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 使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 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 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该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创建的一种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包括领导、战略、顾客和市场、测量分析改进、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该评奖标准后来逐步风行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成为一种卓越的管理模式,即卓越绩效模式。

卓越绩效模式的特征: (1) 更加强调质量对组织绩效的增值和贡献; (2) 更加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 (3) 更加强调系统思考和系统整合; (4) 更加强调重视组织文化的作用; (5) 更加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6) 更加强调组织的社会责任。

卓越绩效模式建立在一组相互关联的核心价值观和原则的基础上。核心价值观共有十一条:追求卓越管理;顾客导向的卓越;组织和个人的学习;重视员工和合作伙伴;快速反应和灵活性;关注未来;促进创新的管理;基于事实的管理;社会责任与公民义务;关注结果和创造价值;系统的观点。这些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也是许多世界级成功企业的经验总结,它贯穿于卓越绩效模式的各项要求之中,应成为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理念和行为准则。

2001年我国颁布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国家标准,卓越绩效模式的标准是为了追求卓越,要求企业建立一个适宜的企业文化。这里说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表现为全体员工的素质和据此完成的对社会、环境、资源所负责任的程度上。绩效正是这一企业文化的结果。卓越绩效需要卓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演进的,卓越绩效是无止境的。

质量第一 篇10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质量提高:概念及关联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质量保障往往作为高等教育问责的一种实践形式出现。但现代意义上的质量保障最初主要应用于工商业领域,随着高等教育质量日益受到关注以及新自由主义的影响,高等教育界才开始向工商业界学习如何应对质量问题,质量保障由此被移植到高等教育的话语、政策和日常实践中来。总体而言,学术界主要从质量本身、质量管理、政府以及院校等几个角度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进行界定。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念与阐释

沃瑞津斯特(Vroeijenstijn)认为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保障就是“从质量维持和质量提高出发系统化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关注质量”[1]。哈曼(Harman)则认为,“质量保障指的是通过采用系统化的管理程序来确保质量能够合格或得以改进,同时使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对质量管理及其结果保持信心。”[2]在他们看来,质量保障是围绕着保持或者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一套系统的或者有组织的管理程序。可以说这是一种技术性定义。与这种定义不同,卡瓦斯(ElKhawas)倾向于从政府政策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进行界定。他认为质量保障就是要求高等院校接受某种形式的外部审查的政府政策,而高等教育接受外部审查的目的是向公众保证其向社会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在这些政策中,有些是命令式的,有些则是咨询类的[3]。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领域,卡瓦斯的这种定义被广为接受和引用。此外,黄福涛则试图从高等院校的角度来理解质量保障。他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指“高等院校为了确保学习者达到特定的学习目的或为了满足一定组织、机构、群体而制定的标准以及实施的相关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高校内部的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估、来自外部机构或专家的审查认定以及进校核查等一系列活动。”[4]在这一定义中,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直接供给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关注和肯定,但它们仍然要接受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问责与监督。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于何谓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者从多个视角进行了解释和界定,但至今尚未出现一个权威的、共享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概念。从上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目的是在回应外部问责的同时,维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体包括向社会公众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满足学生作为消费者的需求以及院校的目标等)。要达到上述目的,高等院校需要接受外部的监督和审查,或者进行自我检查或评估。同时,政府的高等教育质量政策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具体的质量保障活动。通常而言,通过质量保障,高等院校能够有效地回应外部的问责,从而为自身赢得发展的资源和基础。但质量保障在实践中是否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目的呢?

(二)高等教育质量的范式转换:从质量保障到质量提高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以及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效果来看,由于质量保障通常由外在于高等院校的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发起和实施,并且他们倾向于采用官僚化的质量保障程序和繁杂的、量化的绩效指标来衡量院校的管理与学术工作,因此,高等院校,特别是院校内部的学术人员往往对质量保障持消极态度,甚至抵制质量保障[5]。批评者认为,当前的质量保障不但无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相反还会引发许多“意外后果”[6](如官僚主义、弄虚作假、侵蚀学术自治等)。由于质量保障面临的这些现实困境以及利益相关者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诉求不断增加,质量提高(Quality Enhancement)、质量改进(Quality Improvement)或者质量发展(Quality Development)这样一些概念开始出现在研究文献以及一些政府和其他组织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文本中。人们期望通过概念视角的转换促成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目的。

(三)质量改进与质量发展

一般而言,质量改进大致等同于质量提高,它们指的是要求通过系统化的努力改善学术机构的政策。这个词汇通常与强调院校要遵从质量保障的政策形成对照[3]。这一定义的重点是强调院校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的自主性或非遵从性。而为了抵御控制和问责取向的质量保障在实践中的种种负面影响及其对大学生教育经验的忽视,格斯灵(Gosling)等人认为我们需要将教育发展与质量保障结合起来。他们希望引入“质量发展”(Quality Development)这一新的概念来克服质量保障与质量提高之间的紧张关系。他们认为,从本质上说,质量发展是一种整合性的教育发展模式,它将教学提高与大学中质量与标准的监控过程结合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之中,教育发展涉及三个领域的工作:学术人员的学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整个院校的质量发展。他们认为对整个高等教育机构来说,质量发展是一个双赢模式。因为质量发展不但满足了公共问责的需求,同时,它还允许学术人员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制定、保证、提高和传播教育性的学习项目。此外,它给予了学生在一个支持性的学习团体中实现他们教育目标的机会[7]。

虽然质量发展被认为是调和质量保障与质量提高的一种概念策略,但是从本质上讲,质量发展更接近于质量提高和质量改进的含义。它们都反对“入侵式”的质量保障,强调院校本身和院校内部(教学、教师、学生等)的活动才是质量的核心。它们的基本观点是,要将高等教育质量领域中的重点“从问责与控制转变到改进上来”[8]。

二、质量保障与质量提高之间的紧张与对立

如上所述,由于质量保障过于强调遵从与外部问责,在实践中偏离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初目的,人们开始对其进行质疑和批判,并期望用质量提高(改进或发展)来抵御甚至取代质量保障以达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实践,质量提高、质量改进和质量发展的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纳入了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之中。但是,质量保障的支持者则认为质量提高(改进或发展)所关注的重心及采取的策略容易使院校固步自封,难以回应社会多元化的利益诉求。这样,在质量保障和质量提高(改进或发展)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持续的紧张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但事实上,自从高等教育中引入质量保障伊始,就始终存在着高等教育质量活动的目的是问责还是改进(提高或发展)的二元划分。

米德赫斯特(Middlehurst)曾经对高等教育中的问责与发展进行过区分。他认为[9],从动机方面来看,问责主要依赖于奖励或惩罚这样的外在动机,而发展则是由内部利益和内在动机驱动的;从关注的重点来看,问责的关注点本质上是静止的和回溯性的,发展的关注点是动态的和具有前瞻性的,前者是在外部要求的驱动之下向资助者对院校做了什么进行解释和说明,后者则是对通过应该做什么或将要做什么来推动院校及项目发展而进行说明;从过程和结果来看,问责主要包括导致非协商性判断的检查,其结果是通过提供信息来为那些具有选择权的人提供指导,发展的过程则主要围绕着院校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进行协商性的评价,其结果是将收集到的数据作为一种严格性的分析工具来指导院校决策。

其实早在米德赫斯特之前,撒切斯(Sachs)就从关注的重点(问责VS改进)、背后的哲学基础(工具性的VS转化性的)、动机(政府的命令与政策VS组织本身改进的愿望)、时效性(短期的VS长期的)、管理结构(集中的/科层的VS授权的/促进的)等13个维度对质量保障模式和质量发展模式之间的主要差异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对比(见表1)。[10]米德赫斯特和撒切斯对于质量保障(问责)与质量提高(改进)进行的区分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从理念到形式的尖锐对立。

资料来源:Sachs,J.Strange Yet Compatible Bedfellows: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Improvement[J].Australian Universities’Review,1994,37(1):22-25.

比格斯(Biggs)虽然没有用类似于质量改进(提高或者发展)这样的概念取代或者说涵盖质量保障,但是他从高等教育质量的三种定义(质量作为价值增值;质量作为合乎院校的目的;质量作为转化)出发将质量保障分为回溯性的质量保障和前摄性的质量保障[11]。在比格斯那里,这两种类型的质量保障之间具有根本的区别。他认为根据第一种质量定义进行的质量保障属于回溯性的质量保障,这种类型的质量保障主要关注院校做了些什么,并且会根据外部强加的标准对院校的教育质量进行终结性的判断,其议程是管理的而非学术的,程序是自上而下和官僚化的,问责在其中占据优先地位;而根据后两种定义所进行的质量保障则是被认为是前摄性的质量保障,它用以保证目前以及未来的教与学的质量,以符合院校的目标,同时,它也鼓励通过质量提高(QE)来不断地提升与改进教学,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满足这些要求的教学系统。比格斯虽然是在质量保障这一统一的名义之下对问责与提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区分,但其核心思想却和米德赫斯特以及撒切斯的二分法具有一致性。当然,还有许多研究者也认为质量保障和质量提高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或对立。如艾威尔(Ewell)在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的高等教育评估历史进行研究时所提出的两种相互对立的评估范式同样是基于问责与改进的二元划分(见表2)[12]。

从上述研究可看出,无论是质量提高还是质量改进抑或是质量发展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概念的创生,在这些概念的背后是基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问责与基于院校自主发展的质量提高之间的紧张、冲突乃至对立。质量保障主要受到政府及其他一些社会组织的青睐,因为质量保障能够有效传达它们对于高等院校的质量诉求,为它们干预高等院校的质量活动提供了合法的理由。但院校内部人员尤其是信奉学术自由的学术人员则明确反对这种以“绩效”和“遵从”为特征的质量保障,他们认为院校自身才是提高质量的主体,而且真正的质量在于学生的发展和教与学的过程,而不是外显的资源和所谓的声望。可以说,质量保障和质量提高之间在基本价值观方面的这种冲突和对立已经持续了若干年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资料来源:Ewell,P.T.Assessment and Accountability in America Today:Background and Context[J].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2008,Fall(Assessment Supplement 2007):7-17.

三、质量保障与质量提高:从对立到平衡

质量保障与质量提高之间的区别和竞争关系尽管已经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可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也有许多学者并不同意这种简单的二元划分,特纳(Thune)[13]、斯汀萨克(Stensaker)[14]、罗萨(Rosa)[15]等研究者都一致认为在基于问责的质量保障和基于提高的质量改进之间应该形成一种平衡。其实,包括米德赫斯特、撒切斯和艾威尔等人对两者做出明确区分的学者也承认问责(质量保障)与改进(质量提高)之间的关系并非是截然对立的。他们认为,在理论上,无论是质量保障还是质量提高,都仅仅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类型或范式。在实践中,两者其实是“互补的”和“共生的”,我们应该将看似对立的双方放置在一个整体的质量框架之中,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中共同致力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从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质量运动的发展趋势来看,在具有集权传统的国家和地区,在进一步完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同时,各高等院校纷纷建立以质量改进为导向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提高日益受到重视。而在具有分权传统的国家和地区,高等院校尽管仍然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主体,但是它们也日益受到来自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问责。例如,在美国,认证就是高等院校基于协商一致和自愿原则而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传统方式,但是近些年来,联邦政府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问责的力度,试图以联邦资助为杠杆,用统一的标准对各高等院校进行比较性评估[16]。2006年,斯佩林斯委员会(The Spellings Commission)发布的《检验领导力: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的未来》(A Test of Leadership:Charting the Future of U.S.Higher Education)的报告更是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问责的直接要求。可以说,在现实中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仅仅采取一种策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现实的高等教育质量活动往往是在质量保障和质量提高的连续谱系上运行。因此,在以问责为基础的质量保障和以发展为导向的质量提高之间进行平衡,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而且也符合高等教育质量运动的现实。

程星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个平衡两者之间紧张态势的思路。他认为,在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影响之下,社会和公众等诸多利益相关者都希望获知更多有关院校质量的信息,但是,高等教育行业与生俱来的专业特性使得院校倾向于采用传统的评估方法进行质量评估,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最终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信任危机。要化解这种信任危机,程星认为外部社会和公众需要的是透明度以及可以进行相互比较的有关质量的信息,因此,院校之间需要建立共同的质量指标并与社会大众进行沟通并以此取得后者的信任并接受其监督。与此同时,院校内部可以继续通过传统的评估方法不断改进高等教育质量。概言之,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与高等院校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或者说利益契合点,即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强质量信息的对话与沟通,所以,两者之间才能够突破对立走向平衡。这就是他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所提出的一个“内外有别”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模式[17]。这种评估模式既满足了外部社会对于高等教育进行问责的要求,也充分考虑到了高等教育自身的组织特性。正如特纳(Thune)所言,以问责为目的的外部的、系统化的质量保障在保证公正性、可靠性、权威性、广泛性、一致性以及透明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成功的外部质量保障是以其与以信任、承诺和理解为特征的院校内部的质量改进之间耦合的程度为基础的[13]。

因此,质量保障和质量提高尽管在诸多方面存在冲突乃至对立,但是,它们共同的目的都旨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两者之间存在平衡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实现质量的持续提高,质量保障和质量提高之间在对话和妥协的基础上保持平衡才是最佳的策略选择。

四、结论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质量中的问责与改进之间的分歧或许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源于工商业领域中的质量保障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反映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诉求,同时能够对不同院校的质量进行比较。但其缺陷同样明显,即倾向于以控制和标准化为特征的问责忽视了院校作为一种“底部沉重”的学术组织的特性,难以激发高等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动力,“没有达到使高等教育机构很好履行其改进和提高学生学习这一责任的预期目的”[18]。因此,这是一种“消极的”或者说是不可持续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路径选择。与之相比,质量提高则是高等院校从自身存在的质量问题出发来寻找提高质量的对策,而不是为了迎合外部的客观化的标准做表面文章。但将院校作为质量主体,若走向极端就是以院校为中心而不顾社会的需求,其结果就是质量难以获得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而最终丧失外部社会的支持。

上一篇:当前我国工业发展下一篇:标本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