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高职

2024-07-06

工科高职(精选十篇)

工科高职 篇1

一、工科高职学生的现状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生与中职生思想状况对比调查研究报告》课题, 从高职学生与中职学生对比研究的独特视角, 揭示了高职学生的特点:

1.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有:学习, 人际交往, 恋爱, 就业, 自我塑造, 校园环境等。学生总体上对自己、对学院是有信心的, 是基本满意的, 但也有更高的期望。

2.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较为积极客观, 并且具有相应的自我期望值 (积极客观的自我认知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 大多数学生的成就动机归因倾向于自身的努力。个性张扬, 崇尚独立, 注重团队合作;思想活跃, 价值趋向多元, 积极向上。

3.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除学生自身原因外, 也有政策层面上高职教育的地位低于普通高等教育, 社会对技工的评价偏低的原因。尤其当学生把自己就读的学校与高中同学现在就读的大学相比较时感觉尤为突出。

4.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内心的依赖性并存。一方面, 学生都认为自己长大了, 渴望自立, 渴望认可, 同时也依赖父母、学校、老师。如调查结果显示:遇到困难时32%的学生首选寻求父母老师的帮助;大学期间谈恋爱中35%的学生是为了生活上彼此照顾的需要。大部分学生往往把自己不自信、不爱学习等问题过多归因于社会、学校和老师, 对外在条件过分苛求。

5.对未来坚定自信的需要与对学习、未来迷茫、意识模糊的现状并存。对未来生活充满坚定感、自信心是每个人深层次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但由于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学生对自我培养目标定位也不够明确, 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巨大的就业压力等原因, 为数不少的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 学习动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45%的学生对学习、未来感到迷茫;只有52%的学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只有45%的学生对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就业岗位很了解、基本了解;只有33%的学生对自己将来能胜任的工作岗位心中有数, 其余的很模糊甚至毫无感觉。

6.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值与无切实有效的自我规划管理并存。高职学生正值敢想敢做的年龄, 对未来都有美好的追求。调查结果显示:人生重要事项按重要程度排序为事业有成、美好的爱情、幸福的家庭等。47%的学生最想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 30%想自主创业。但同时也存在着易受外界影响, 自我约束力差、缺乏意志力和恒心, 有规划很难坚持、甚至没有规划、不愿规划的情况。

7.知识结构不合理, 思维方式单一,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匮乏。由于工科院校文科专业、人文社科类藏书、学术活动都比较少, 缺乏浓厚的人文氛围。再加上工科课程比较难学, 往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 涉猎的人文知识较少, 思维模式单一, 缺乏弹性思维。

8.过于现实, 少了一些理想主义的坚守。高职学生对学习、对恋爱都表现出很强的现实性, 如调查中, 43%的学生学习目的是“为了找份好工作, 生活得好一些”, 39%的学生选择“提升自己的素质”。这也是浮躁的社会现实的影响和反映。

二、工科高职学生的历史使命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看, 工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是一个国家不依赖于、不受制于其他国家的重要标志。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劳动者的专业素质决定着产品的精度;劳动者的人文素养决定着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附加值;劳动者的哲学素养决定着劳动者对产品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不懈追求的精神风貌。即所谓专业养身, 文化养心, 哲学养神。德国工业的发展与德国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高度发达直接相关, 但更深层次的是德国哲学的发达, 德国人哲学精神的源远流长。

1.工科高职学生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力军

目前要解除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只有依靠科技的创新和职业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城镇共有1.4亿职工, 其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在技术工人中, 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 中级工比例为35%, 而高级工只有5%。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 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的比例超过35%, 中级工占50%以上, 初级技工只占15%。面对我国高级工在比例上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 在数量上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量相比, 缺口太大, 由此可见, 我国高职学生大有可为。

2.工科高职学生是通过产品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

人们往往是通过产品的性能、精准程度、人文关怀、文化含量、科技含量来认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高职学生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 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 而是担负着将科学、工程、设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任;担负着把中华文化的精粹融入产品中, 体现出来, 传播出去的重任。

3.工科高职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青年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 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为紧迫的、更高的要求, 培育高职学生的哲学精神势在必行。这既是指导高职学生走出求学阶段和人生规划困境的需要, 又是提升工业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三、工科高职学生更需要哲学精神

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集中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理论素养、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 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哲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1.工科高职学生需要培养崇高的气度

哲学以其“理性思考”的思维特点探索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关注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显示了哲学恢宏的气势。

2005年北大温儒敏教授对北大中文系2005届毕业生说:“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 物质生产力发展很快, 但价值标准有些混乱, 社会上污浊的损人心智的东西很多。大家对此要有批判的思维和眼光, 要有一些理想主义的坚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重新崛起, 问题也不少, 对问题的解决每个公民都要有信心又有责任, 不能大家都在抱怨又似乎都很无奈。北大的毕业生更应该有改造社会的志向, 目光放远, 从长计议, 不尚空谈, 从自己做起, 一点一滴来改造和建设中国社会。”

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 工科高职学生从未来岗位对哲学精神的需要和大学课程体系中缺少哲学课程的现状来看, 更需要培育崇高的气度, 只有这样, 高职学生才可能在产品的工艺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整个过程中, 始终站在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类负责、对自然负责的高度进行工作。

2.工科高职学生需要培养高度的智慧

哲学以其“理性思考、分析批判、超越创新”的思维, 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人类始终只在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件事情, 人类始终只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种关系, 把世界洞察的如此清晰、明了和透彻。

中国“贵和”的哲学思想, 也正显示出对世界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力, 中哲西渐之风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也越来越强劲。这种高度的智慧在当代越来越彰显出其圆融而理性的光辉与巨大的指导价值。只有这样的熏陶, 高职学生才可能在工作中胸怀全局、胸怀天下、胸怀消费者, 才可能着眼于环保、着眼于产品的人文关怀、着眼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着眼于人类的持续发展。

3.工科高职学生需要培养不懈的求索精神

哲学以其“终极追问”的思维特点探索着、穷尽着世界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过:“人类文明好似一笼真火, 古往今来, 对于人类文明有所贡献的人, 都是沤出心肝, 用自己的心血、脑汁作为燃料, 才把真火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凡是在任何方面有所成就的人, 都需要一种拼命的精神。为什么要拼命, 就是‘情不自禁, 欲罢不能’。”

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不懈的求索精神, 才可能在枯燥的技改过程中、产品的工艺设计过程中“情不自禁, 欲罢不能”, 才能在世界树起中国品牌。培育工科高职学生的哲学精神, 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严敏杰, 杨虎.北大新语百年北大的经典话语[M].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2007.

[2]赵学林.智慧简史[M].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3.

[3]练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与办学导向[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 (6) .

[4]陆建洪, 徐锋.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N].光明日报, 2009-12-31.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07-10-25.

工科高职 篇2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工科学生基本特点的分析,深入探究了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和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同时针对高职院校工科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提出优化措施。

关键词:高职;工科学生

作为普遍以技能见长的工科学生,其素质教育的开展和进行需要额外突破很多困境。特别高职院校的工科学生,其教育的核心目标一直以来都是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实用技能。想要在充分保障这一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生在行为养成这一素质方面的高效教育,就必须充分了解工科学生的基本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优化措施。

一、高职院校工科学生的基本特点

根据调查研究数据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工科学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1.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具有一定的自卑感。大多数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时,其高考分数普遍不高,文化知识的基础积累不甚牢固。另外,这些学生大多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理想和信念也不甚坚定,缺乏足够的自信心。2.缺乏严格的自律性,文化修养不足。就道德素质而言,虽然高职工科学生普遍都有相对正确的道德认知,但真正形成良好且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却少之又少,这便导致“知行脱节”现象异常严重。这些学生在上课时迟到、早退、旷课,在生活中抽烟、打架、酗酒,整体行为非常不良。3.不具备稳定的专业思想。在高职院校中,对工科不感兴趣的学生很多。这些学生大多过分追求工科专业外在呈现出的特性,没有充分了解其内在含义。因此,这些学生往往自我评价能力很差,其专业思想也摇摆不定,严重缺乏正确且科学的职业观念。

二、高职院校行为养成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双重教育,即结合行为养成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如果对学生进行单一的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的基本意识并不会直接转化为客观的行为实践,所以,必须将理想信念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行为修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保障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开展。作为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内容以及重要平台,行为养成这一教育必须将学生的行为、礼仪、修养等,作为重点教育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思政教育和学生的现实问题,更深层次地探索和分析行为养成教育的既定规律,从而不断改进和提升学生在文明礼让等各方面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养成。具体而言,想要切实做好这一工作,高职院校必须紧紧抓住“三个结合”:1.结合学生的远大理念和基础道德,从而引导其大力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和进行。2.结合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共同理想,不断推动和促进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和提升,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3.结合创业和创新,利用多元化的形式和途径,积极培养和提升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二)双层次教育,即结合阶段性教育和连续性教育

从本质上讲,行为养成教育其实是一种兼具过程性和连续性的素质教育行为。自新生入校,到最终的毕业离校,这一过程应该始终渗透行为养成教育。另外,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行为养成教育所开展和进行的内容也应该不尽相同,不仅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还要强化过程,突出重点。具体而言,在学生入校的第一学年,应该将尊师爱校、文明礼仪、学习动机等作为行为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在第二学年,应该偏重纪律、规范的约束和强化,帮助学生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方面形成良好的能力,从而不断促进和推动自我教育功能的持续发展和整体进步;在第三学年,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不断加强其职业道德实践,帮助学生在思想、理论以及实践等各方面打下坚实可靠的社会适应基础。

三、加强高职院校工科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礼仪教育,增强并放大养成教育的效果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一个自然人礼仪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其实践道德化的过程。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在参考《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理论基础上,针对工科学生设计并制定出相应的《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条例》等,并切实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条例进行行为约束和礼仪规范。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切实提出“十要十不要”的文明公约和行为准则。在制度规范的约束和制约之下,学生便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从而不断提升整个高职院校工科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当然,针对某些违反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学生,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和言传身教的同时,还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和处理。只有奖惩并重,才能保障制度约束的有效实施。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可以积极开展各项“学生日常行为、礼仪规范”的教育活动或讲座,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积极开展活动,推动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养成

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切实开展“文明之光”相关活动。“文明之光”活动其实就是围绕素质教育进行的阶段性工作,以学年为单位,可包含各式各样的大、小型活动数十项。这些活动可以涉及绘画、写作、书法、摄影、动画制作等各个个性化领域,其具体的活动方式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和确定。这种既包括了个性化才艺展示、又涵盖了团队互作式创造的活动,不仅可以大幅度推动和促进大学生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和发展,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改进和调整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原有的不良行为。另外,这些活动中,书法、绘画涵盖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摄影、动画囊括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这种中国传统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无论是在学风建设方面,还是人才培养方面,对高职院校而言,都有着极大的好处。总而言之,通过这些极具人文气息的活动,可以将高职院校切实打造成一个“人人讲文明”的美好国度。

(三)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兼备的素质型劳动者

职业道德,是高职院校教育所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内容。故此,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行为养成教育,不仅可以夯实学生在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且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人格,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和成长的。在具体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工作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基本特点,将“诚信敬业”作为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开展和进行的主要内容,并将这一内容充分渗透于学校开展的生产教育、管理教育、建设教育以及服务教育等各项工作之中。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切实采用以下措施进行职业道德教育:1.将专业知识收编进入工科新生的基本入学教育之中,通过系主任开课讲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并认知自己所在专业的就业岗位、从业方向以及发展前景等各方面信息。2.工科新生入学之后,事先安排学生进行企业生产车间见习或学院实训基地观摩。通过与一线作业人员的接触,切实了解并认识具体的生产设备,感受基层作业的真实环境等。3.工科学生见习或观摩结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引导学生从自我、社会、职业等各方面进行认知和分析,从而制定切实有效的职业规划方案。

四、结束语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理念的持续深化,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在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行为养成教育的难度非常大。想要切实加强对学生行为养成的教育和培养,就必须切实进行礼仪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还应该积极开展各种人文活动,不断活跃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得学生在文明活动中学会文明,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黄小毅,姜友维,徐善玉.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确立与行为养成的困境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5:136-139.

高职工科专业创新实践教育模式探索 篇3

关键词:阶梯化;实践教育;校企协同

中图分类号:G712.4

1 前言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知识经济社会的创新已由一次性创新向持续创新发展,由个别创新向系列创新发展,由专家创新向全员创新发展。高职工科类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实践性更强,与行业对接度更高。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更要强调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教育类课程,将创新教育纳入到对学生的培养中来,创新教育类课程侧重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在创新活动的训练上显的不足。高职培养的是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技能创新上。

2阶梯化实践教育模式

实践教育是贯穿于高职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的,包括从课堂实践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创新教育的不同时期,所采用的实践教育形式是不同的。在分析国内高职院校实践教育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工科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阶梯化的实践教育模式。针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有针对性的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阶梯化培养。如图1所示。

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需要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的联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的。校外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以校内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是校内实践能力培养的进一步提升。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目前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教学法,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采用CDIO理念,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教学组织方法,由于知识已经案例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通过思维发散法、翻转课堂等方法,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图1 阶梯化实践教育模式

学生拥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后,可以进入创新工作室,进行特长生和带徒工程的培养,其中带徒工程培养中,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师傅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指导。创新工作室以培养学生的项目意识、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学生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可以申请进驻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审批通过后,可进入创新工作室开展创新活动。

校外实践教育是贯穿始终,分阶段开展的,采取“0.5+0.5+1”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校外实践教育模式

从大一暑假开始,大学期间的每个假期,安排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短期实踐教育。在短期实践教育期间,由校外指导老师对其进行实践教育指导。假期实践结束,由校外指导教师对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假期实践课程成绩,该实践课程跟学生的第二课堂学分和创新创业活动学分是挂钩的。从第6个学期开始,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师傅对其进行岗位适应性实践培养和企业顶岗实践,校内指导教师定期对实践质量进行监督,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由校外企业评价和校内指导教师评价两部分组成。

3 运作成效

阶梯化的实践教育模式承认实践教育的渐进性,在从校内到校外的实践教育中,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在创新教育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实践教育形式。目前,该模式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中实施,采用此培养模式,能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受益学生达到200余人,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楠,王延川等.创新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80-82

[2] 李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13(9):83-85

[3] 仇志海.新加坡NYP“教学工厂”理念对我国高职创新教育的启示.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103-104

[4] 裴云,邢益良,陈敏.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5(27):258-259

[5] 于金霞,贾宗璞等.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IT类专业实践教学.计算机教育, 2014(22):107-110

作者简介:

高职工科院校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篇4

一、工科类实验课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 对实验课程的重视不足

很多参与实验的学生对实验课程的认识不足, 不能正确认识到实验课程的重要。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实验课程只是按照一定的操作规程, 进行操作, 只是一种流程, 对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提高不大。所以对实验课程的态度不够端正。同时有些实验老师本身对实验课程的重视也不够, 自我素养有待提高。而且很多实验课程老师是刚刚上岗的年轻老师, 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2. 考核方法不够全面

多数实验教学的考核都以实验报告为主, 实际上实验报告也只是抄袭实验步骤、数据等。即使有些学生没有完成实验, 也弄虚作假、蒙混过关。这样使得成绩的评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 而且实验报告也失去了对实验进行总结的作用。这样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也影响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3. 实验教学手法的多样化不足

在高职教学中的绝大部分工科类实验, 仍旧是以实验书为基础。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中的指导, 一步步做, 只要实验设备不出问题, 就可以顺利完成实验。对学生来说无需动脑。这类实验理论上应该是对于学生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具有重要的巩固作用。但是实际上由于学生缺少主观能动性, 对于已有的实验步骤, 不加思考, 完全照本宣科, 没有将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 很难实现实验的真正目的。

二、工科类实验课程的改革措施

1. 保留必要的基础实验, 变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

高职类学生理论知识比普通高校的学生相对薄弱。以电工电子为例, 该学科对高职学生而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 它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与技能培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基础实验必须保留。但是, 传统的基础实验教学往往是纯粹的验证, 学生在实验课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学生只是按标准程序执行、验证原理定律。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确立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要变传统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验技能。在设计性的实验中, 以学生动手为主, 教师辅导为辅。例如在电子、电路设计实验中, 老师只给出设计要求、简单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思路, 中间过程需要学生自由发挥, 学生自己去查询资料和设计电路, 直到最后安装调试完成。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则根据学生的需要, 适当加以解释和引导, 便可以促成学生动手又动脑。

2. 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应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 让高职学生自己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为扩展实验课题, 实验室可以与该学科领域的厂商合作, 设立实训基地, 将新技术加入实验内容。学生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一步做提高实验, 或提出新的课题。为了保证开放性实验室建设更切合实际, 应建立综合实验研究室和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室, 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课外科技活动场所。开放性实验室的含义是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实验目的和要求, 具体实验方案的确定、实验设备的配置、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均由学生分组讨论后自主决定, 教师则依据有无明显科学错误进行评定,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指导性的作用。我校实行的电子设计开放性实验课程, 就是实验改革最好的明证。在校内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在国内举办的电子设计大赛中也屡次获奖。

3. 完善考核机制

核实对学生掌握技能、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估。传统的成绩考核制度弊端诸多, 不利于平时的基础性训练、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行“积累评分”制度, 可以使学生增加对实验课程的重视, 从而使学生重视实验的过程, 对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起着积极的左右。最终也使得成绩的评定更合理。工科类实验课程的实验考核不可忽视, 尤其对高职学生来说, 更应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由于高职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应强化随堂考核, 注重学生的平时实验成绩。其次在期末考试时, 应采取理论与操作相结合, 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 基础知识掌握与综合知识运用相结合的方式。尤其对于操作考试可以采取试题当场抽签的方式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操作考核时相互抄袭的状况。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结业成绩不应是理论考试成绩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而应较大幅度地增加实验考核分数的比重。这样, 学生会更加注重平时的实验课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让实验教学走向一个良好的循环。

三、初步改革效果

经过几年的改革, 我校学生在社会就业方面有了不小的进步, 就业率显著提高, 同时用工单位对于学生的就业后的能力表现, 赞赏有加。我校现与多个企业单位签订了“定向培养计划”、“直接用工协议”等。多个企业单位也争相与我校合作建设实验室, 这是对我校学生素质以及老师教学能力的肯定, 同时也是对我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翁黎朗.高职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交通职业教育, 2006, 4

工科高职 篇5

本期个人简历小编想为大家介绍一下理科和工科的区别,便于大家在报考专业时有更清晰的概念。关于理科和工科哪个好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小伙伴所困惑的,小编会一并做出解答。

关键词:理科和工科的区别,理科和工科哪个好

理科一般是指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以及数理逻辑的统称。理科是基础科学,是学习理论和方法的。一般来说,理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天文学、大气科学、电子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培养目标是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大学本科生教育阶段打好基础是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工科是培养技术和工艺的,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典型学科有土木建筑、公路桥梁、机械、水利、电工、汽车、电子与信息、热能核能、材料、仪器仪表、环境工程、化工与制药、航空航天等。工科培养目标是在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实际上,理科和工科虽然相互区别,却也是相互联系的,将二者完全割裂开也是片面的。理科研究的每一突破,都会对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现代科技领域,“理”和“工”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至于理科和工科哪个好,小编认为这个问题不该是这么问的。由于学科的特点,理科专业的数量和培养学生的数量要比工科的少,却更要求精益求精。选择大学时应注意兼顾其理科专业的基础,工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确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如此说来,理科和工科其实没有首选和非首选之分,关键在于本人的性格及思维特点,更适合选择哪一科。

比如,你的数学物理基础扎实,抽象思维能力强,遇事爱问“为什么”,不急于在本科毕业后就去赚钱,而是继续在国内或国外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有志于成为一名科学家、教授,那么你可考虑选择理科。另外,有坚实的理科做基础,理科专业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转入工科学习也是很有利的,毕业后更加受到社会的认可。

而如果考生数理基础比较好,动手能力强,喜欢工程设计,有志于成为一名工程师,技术专家,在土木、建筑、水利、机械等硬件建设的领域驰骋,本科阶段就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那么你可以考虑选择工科。

现在小伙伴们知道理科和工科的区别,理科和工科哪个好了吧~

浅议高职工科专业女生就业对策思考 篇6

关键词:高职工科女生就业对策

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始终处于低迷状态,复苏势头相对缓慢。我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但很难完全不受影响。每年均有大批高校毕业生包括高职院校的应用型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难等问题由来已久。而这其中高职院校里工科专业的女生俨然成为同类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她们的就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女生就业困难现象及其分析

自我国普及高等教育以来,毕业生自2003年的212万发展到十年后即2013年的699万。数据显示,在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找不到工作的,女生占了60—70%,即便找到工作,相对于同届男生而言,很多女同学也完全放弃了原先所学专业。具体表现为:

1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矛盾导致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市场不景气影响女生就业

作为最大的劳动力市场的我国而言,很容易受到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很多重工企业的岗位不得不缩减用工数量。尚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农民工、再就业群体当然还包括拥有国外教育背景的海归都给整个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冲击着高职院校工科女生的就业前景。在此前提下,高职院校的女生不但要经历漫长的初次就业时间段,还要付出较高的就业成本,回报却是较小的择业弹性。因此勉强错口就业,忍受质量差、层次低、待遇少的工作状态,使原先积累的专业理论知识完全不能付诸于实践,学历文凭甚至成为一张废纸。受某些就业岗位的导向性因素甚至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少数在就业战场上失意的女生立场出现动摇,甚至人格堕落。

2体质差异导致观念上不平等的就业机会

男女有别,主要就表现在双方体质上的差异,一些机械重活安排给女生来做很明显不够人性化。以南通地区某高校火爆的双选会为例,港口机械自动化控制和物流管理专业女生即便在校期间表现优于男生,也很难预期单位会接收其操作门机等重型机械。当然还有一些重工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和女生体质上与劳动关系的考虑,排斥女生。

3女生自我传统观念影响

尽管很多女同学走入高职院校学习工科专业,并非其本身意愿选择。学校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引导和心理辅导。全部问题一次集中到就业环节。很多女生在主观上也失去竞争意识,对别人形成了一种依赖性。

在普遍的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学习中,女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也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同时吃苦耐劳,能够取得优秀成绩,应当是优秀的人力资源,因此需要充分解决好她们的就业问题。

二、解决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女生就业困境的若干对策探索

(一)社会责任

1打破“士族”垄断现象促进公平就业

所谓“士族”阶级是我国政治历史上的一个名词,活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方面成绩突出,但在就业环节,不可否认仍然存在一些不公平甚至“垄断”现象存在。一些毕业生由于家中没有“过硬关系”,迟迟找不到理想工作。极个别现象所带来的负面效果,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影响很大。很容易造成毕业生注意力甚至价值观的偏转。因此社会大环境应当担负起净化就业环境的义务,坚决杜绝就业市场上不公平现象,形成全社会良性的竞争体系。

2鼓励女生到基层工作

针对女生学习刻苦用功、思维缜密的特点,鼓励更多的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女生到城乡基层工作。更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她们胜任教师、文职人员等一类职业,细致的思考也适合于管理岗位,同时基层工作本身的特点也十分适合女生完成。

3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中对于女生就业权益的维护

世界女权运动兴起于一战,今天法制上不存在对妇女的歧视,但事实上和观念上的陈旧认知却广泛存在。依法治国,需要更多明确的立法来保护为社会有序发展贡献着很大力量的妇女工作者,让她们作为毕业生接触社会工作时心中有保障。

(二)高职院校责任

1正确引导女生看待现实问题

就业困难是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增长以及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必然附带产生的社会问题,这既不是偶发现像也不是独有现象,必然伴随着长期性。学校不应回避此类问题,不但使在校女生专业基础扎实,也要历练她们心理强大,在竞争中获利懂得感恩,失败懂得理性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2在校期间实现性别角色教育

在我家近现代均出现过女子学校,证明在教育问题上,的确男女有别。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确实不适合将女生不加区别地以用男生体质为标准的工科教学方法加以教育。针对女学生自身特点的性别角色教育在高职思想教育环节仍是十分必要的。

3鼓励女生综合发展,积极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考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因为有就业压力这个现实的困难存在,高职院校不能简单灌输专业知识或者书本知识,应当广泛组织技能竞赛,同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普及,让女生找准定位,及早做好毕业后的发展规划。在竞争激烈的职场,职业证书也成为就业者的敲门砖,应当鼓励在校女生在自我定位准确,发展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广泛参加职业证书的培训和考试,使问题不至于累积后盲目补救。

4建立女生就业信息库,大力推荐就业

既然女生就业难是个长期的问题,那就需要建立一个数据库,将社会需求、往届女生好的去向、甚至每个在校女生基本信息等内容收容入库,积极向用人单位进行推荐和介绍,并且做好跟踪调查以及未就业女生的跟进和心理辅导。

三、结束语

就业压力也是就业动力,就业形势紧张也说明了当今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有困难同样有机遇,当全社会关心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女生就业问题,高职院校做好教育培养工作,相信思维缜密、吃苦耐劳的中国女性完全可以在未来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职场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陈小环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2):130-132

[2]崔影慧,等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60-61

[3]陈玉祥美国大学生就业机制的特点及启示[J]三江学院学报,2008,(12):14-17

[4]何树莲,等基于就业市场需求审视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0,(12):111-112

[5]卢志同新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9,(15):6-7

[6]孙慧敏,等浅析女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7):433-435

[7]王晶论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和择业教育[J]北方经贸,2006,(2):127-128

[8]王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63

工科类高职院校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篇7

1 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 是学生在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 了解一定的技术要求的基础上, 在实验、实训基地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际操作、加工为主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操作技术, 提高专业能力, 学到真功夫的重要教学环节。

1.1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现状

“双师型”教师不足, 缺乏应有的实践性教学评价方式。工科类高职院校有别于其他院校, 需要大批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现在的高职院校, 均为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 不可避免地沿用中专时的教学模式, 重视课堂理论教学, 轻视实践教学。专业教师理论教学水平较高, 而实践操作技能较弱, 实验、实训教师又缺乏一定的理论教学水平, 造成实践教学的教师数量不足, 出现了一名教师指导一个班级的实验、实训, 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同时, 对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缺乏评价考核办法, 没有形成一套实践教学评价的反馈机制。

1.2 实验实训基地硬件建设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扩大规模, 增设专业, 学生数量增加。学校靠自身力量, 挖掘财力, 使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基本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但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表现出了“滞后性”的特点, 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意识不强, 往往表现为一厢情愿, 没有达到真正的双赢。由此, 使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1.3 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可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 综合提高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其中基础验证性实验包括测量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观察能力, 操作技能等, 它以获得应用知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是实验教学的基本形式。探究性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高级形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往往偏重基础验证性实验, 综合提高性实验不足, 创新探究性实验较少。校内实训基地没有相对稳定的产品, 实训内容单调, 模拟, 仿真的较多, 只能操作加工一些简单零件, 缺少“真枪实弹”的演练, 学生看不到自己创造的价值, 缺乏成就感, 这些均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1.4 生源状况

高职生是高等教育录取的最后批次, 录取分数线由180分~450分, 基础参差不齐, 层次不一。部分学生自主实践意识不强, 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对实验实训目的缺乏应有的认识, 出现了走过场, 敷衍了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各地高职院校正在积极强化内涵建设, 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探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2 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2.1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目标培养体系

教师要树立“能力为本位”的观念, 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工作全过程, 强化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

建立结构合理, 导向清晰的能力目标培养体系, 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确定职业岗位 (职业岗位群) 需要的、内容明确的、可操作的、有评定标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制定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

2.2 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 建立内容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按照基础理论必需, 专业理论够用的原则, 将基本职业能力, 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实践课程的纵向和横向整合, 形成相应的模块教学结构;也可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就业领域的需要, 开发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教材和具有创新意识的实践课程, 构建以行业、企业职业标准相衔接实践教学体系。

(2) 构建实践教学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 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既要检查学生的理论水平, 又要考察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转化能力, 分值要合理策划。考试题型既有反映实验、实训的题目, 又有反映运用知识的思考讨论题, 案例分析题, 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实。

(3) 以实践活动为主线,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 广集财源, 与企业联合, 实现资源共享。鉴于学校经费不足, 可购买企业的废旧设备, 让学生拆装、组装, 了解其结构、传动、功能等。

2.3 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要制定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深入实验、实训基地, 深入企业, 到生产、服务一线去学习、充电, 提高专业技能。聘请有技术专长的能工巧匠指导实践教学。鼓励专业教师, 积极承担社会和企业的技术课题, 密切与企业的关系, 加强横向联系, 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校内实训基地研制社会需求的小型产品, 既能保证学生的实训内容, 又为社会创造了价值。通过专业理论培训、进修学习, 不断提高实践指导教师专业理论水平, 形成一支能文能武, 协调一致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使高职教育扎实、稳步、持续地发展。

高职院校要教育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转化为现实的工作能力, 使学生无论何时都能适应工作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工科高职 篇8

“可持续就业”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 其特点是就业者就业期较长、失业期较短、随时可就业、就业质量好、失业有保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努力提高毕业生可持续就业能力, 使毕业生具备终身就业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 “可持续就业能力”主要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应具备较快地适应就业单位工作环境, 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在企业中长期就业、不断发展的能力;二是毕业生应具备敏锐感觉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 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选择最适合自己并有发展前景的位置的能力。从以往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情况来看, 这两点实际上是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我国的高职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起步以来,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目前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截至2006年9月, 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795.5万, 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达到1147所。其中, 工科类专业在高职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2005年, 普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人数达107万人, 占高职招生总人数的39.9%。在全国1091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 工科类院校有460所, 占总数的42.2%, 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力量;电子信息类、制造类、土建类、生化与药品类、材料与能源类等6个专业, 合计在校生人数已超过40%。因此, 研究高职工科学生的可持续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既是学校、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目标, 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对高职工科毕业生就业趋势的影响

(一) 高职工科毕业生的知识素质特点

在目前的培养模式下, 高职工科毕业生相对于普通大学生及其他专业的高职毕业生, 在知识素质方面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知识结构上重应用技术, 轻文化素质

高职工科教育注重应用性, 强调学生“对口培养”, 使得毕业生对应用性技术的掌握比较熟练, 但相应地文化素质基础较薄弱, 文学、数学、外语是其弱项, 社会意识、团体精神、情商等方面发展也不平衡。

专业教育上重技能训练, 轻理论学习

长期以来, 高职工科教育提倡动手能力培养, 千方百计加强技能训练, 减少理论授课。这固然是市场需要使然, 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但不可否认, 高职工科教育对专业理论教学的轻视导致学生缺少未来发展的潜力。

课程体系设置上重专业独立性, 轻相邻专业的兼容与渗透高职工科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强调专业特色, 重视专业独立性, 使得毕业生在获得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同时, 缺乏向相邻专业发展的能力。

(二) 高职工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从总的形势看, 高职工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 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具体而言, 其就业形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就业面较广, 就业率较高

近年来,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 工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大, 就业率较高。2003~2006年, 在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不利条件下, 全国高等教育的平均就业率下降了1个百分点。而高职院校在连年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就业率却逐年上升, 2003年为55%, 2004年为61.2%, 2005年为62.1%, 2006年为73.81%。北京、浙江等地区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左右, 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持平。高职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在高职毕业生中处于领先地位, 很多院校的工科毕业生供不应求, 就业率接近100%。

就业起点低, 就业质量不高

虽然高职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 但大多数毕业生在企业中是作为初级员工即“普工”使用的, 普遍就业待遇较低, 加班时间较长。由于就业企业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学生在专业技术上发展前途不大, 而且高职工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受就业形势影响较大, 对口率不稳定。

流动性大, “跳槽”频繁

从近年的就业情况看, 高职工科毕业生工作后流动性很大, “跳槽”频繁。据《中国大学生》杂志所做的调查研究, 有70%的毕业生会在5年内离开第一份工作。这其中有企业的原因 (如《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 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 , 但学生对于工作无长期打算, 随意性大, 不愿意与用人单位签订长期用人协议, 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这也导致用人单位对高职生失去信心, 重要部门岗位不愿意聘用高职生, 甚至有的企业宁愿要中专生也不愿意要高职生) 。

(三)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对高职工科毕业生就业前景的影响

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运行遇到很大困难, 由于出口下降、企业倒闭, 使得短期内就业矛盾突出, 但从长远来看,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业升级换代对高职工科毕业生就业前景的影响更是需要重视的。预计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产业升级, 初级员工需求量减少, 就业率下降

产业升级以后, 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初级员工的需求量会下降, 高职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会下降。据测算, 上世纪80年代, 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增加200多万个就业岗位, 而到90年代, 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不足100万个。这是因为随着科技进步, 劳动的技术含量提高, 导致劳动力就业容量相应缩减。目前, 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4%、日本的4.1%、德国的5.6%, 在发展潜力巨大的同时, 对产业升级后的长期结构性高失业率也应有清醒的认识。

新型工业兴起, 高素质员工需求量增加

现代工业社会最明显的特征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其本质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证实,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大军。在国民收入全部增长额中, 有70%以上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得到的, 其中30%依靠工人的高技术水平。产业升级在淘汰大量非熟练工人的同时, 也必然创造大量的新岗位, 高素质员工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据统计, 仅湖南省的新型工业化就可以满足50~80万人的就业需求;广东省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总量达500万人, 而目前缺口达130万。在这部分劳动岗位上就业的应主要是高职院校的工科毕业生。

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业升级后, 劳动者的就业质量预计将显著提高。其原因, 一是我国将从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中心, 逐步发展为高附加值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制造中心, 劳动效率大大提高, 创造的价值也将大大提高。二是劳动生产率高、产品竞争力强的企业, 为保证自身的优势地位, 除了给劳动者较高的待遇之外, 还要给员工提供继续教育、继续提高的机会, 从而保持员工的素质优势。

可持续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相适应, 目前的高职工科学生培养模式也应转变, 对高职生应注重加强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四方面能力的培养, 相应地培养体系也应该分成四个模块, 在培养过程中既要具有各自的独立性, 又应根据实际情况与个体差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思想素质教育模块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工作的传统法宝, 但同时是高职教育“最短的板”。几乎所有用人单位都对毕业生的思想素质提出质疑, 认为其责任感差、服从性差、职业道德欠缺、不能吃苦耐劳, 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德育脱离生活实际, 抽象的政治理论不能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根本解决方法是从实际出发, 使悬空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在必要的政治理论学习之外, 还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没有良好的学风, 一切教育工作都是空中楼阁, 要把学风建设置于压倒一切的位置, 创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二是要使学生思想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 重视对学生进行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学生会做人、有知识、会做事、讲奉献、守纪律;三是要使思想教育与意志品质磨炼相结合, 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勤学肯干、吃苦耐劳的品质;四是要在学生中开展修身实践活动, 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寝室、教室、校园等建设成德行修养的场所。

专业素质教育模块

高职工科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 应考虑教学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 追求教室与车间的直接联系。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缩短适应期的同时, 也可能导致学生专业理论基础薄弱、就业适应面窄、职业发展潜力不大的缺陷。从近年来的实际就业情况看, 真正能通过“订单培养”实现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毕业生就业的流动性不断增加, 终身学习、终身就业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角度来看, 教育学生通过扎实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能力, 得到锻炼, 实际上比教学生掌握应用技术本身更加重要。因此, 高职工科学生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具备知识的科学系统性与连贯性, 不能盲目地跟着市场跑, 随意改变和缩减课时, 应做到足学时、宽口径、厚基础, 注重与相邻专业的衔接。

创新能力培养模块

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具备长期发展潜力, 高职工科学生还应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具体而言, 应具备自我学习能力、职业经验总结归纳能力、跨专业发展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就会有探究、创新的原动力。二是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过程是在学生与其他同学不断探究、讨论、总结中完成的, 在参与过程中, 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 改进学习方法, 从而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三是要注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探索, 既能开发学生的空间知觉智能, 又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四是要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使用正确的学法, 间接地纠正不规范、不正确的学法。这样, 学生就会少走弯路, 能尽快掌握所学知识, 提高创新能力。

身体素质培养模块

高职工科学生从事的是企业一线生产工作, 劳动强度大、工作紧张、思想压力大, 这就要求毕业生身体健康, 在生理、心理上都能承担起这样的负荷。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上强调联系企业需要, 但在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上却未做出相应调整, 甚至连普通大学的体育教育标准都达不到。有的学校片面强调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 连早操、课间操都取消了, 导致毕业生的体质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因此,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认识到身体健康是就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针对高职学生健康意识差的突出问题, 高职院校应加强体育健康教育, 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管理, 帮助学生树立体育意识, 促使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素质, 力争每天锻炼1小时, 强壮体魄, 释放压力,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 2001, (3) .

[2]仲瑞敏.关于制约高职教育学生就业的因素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4, (1) .

[3]张连绪.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4) .

[4]朱琳.关于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7 (4) .

[5]杨少春.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探讨[J].职业指导, 2006, (4) .

[6]班正昌.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高职教育, 2006, (6) .

工科高职 篇9

关键词:教材改革,高职院校,工科类,高等数学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校数学教研室成立了“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课题组。“高职院校工科类高等数学教材的改革”是课题组的主要研究项目之一, 项目预期的成果是编写并出版适合工科类高职院校实际的《高等数学》教材。从2008年11月开始, 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学习、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研读、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调研。大家对教材编写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如工科类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性质, 数学教育的目的, 我省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数学教与学的本质及其规律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和广泛的讨论。制定了教材改革的基本目标, 确定了教材的主要特色。作为对教材编写过程的反思, 现将它们加以整理, 愿与专家、同行一起交流、探讨, 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1 关于教材改革的基本目标

学校教育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么“学生的发展”在数学教育中该如何落实呢?通过学习与研究, 我们认识到主要应当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数学方法, 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形成求真务实、认真严谨、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等良好个性品质。特别, 对于工科类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 还应当着重培养他们用数学基本原理、方法和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资源, 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工科类高等数学教材的改革, 应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积极体现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理念, 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体现专业特色。具体在如下几个方面应当给予特别重视。

1.1 重背景, 重应用。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 始终与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 总有其现实或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因此, 在教材中, 新概念的引入应特别突出它的现实背景、数学发展历史上的背景, 这样才能使教材显得自然、亲切, 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水到渠成而不是强加于人, 从而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的价值。

数学应用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应用, 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特别是按照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本质上来说应当以应用为目的。因此, 教材应千方百计地开发数学应用的实际背景素材, 通过解决具有真实背景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借助于计算机及数学软件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数学建模的能力。

1.2 适当降低严谨性要求。

严谨性是数学科学的基本特点, 但它的严谨性具有相对性。一方面, 数学的严谨性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如微积分, 自从它被牛顿和莱布尼兹初步完成以后, 直到十九世纪初, 它还是那么极端不严密。但这并不妨碍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另一方面, 由于高职院校工科类的数学教育是以应用为目的, 其严谨性的要求不应提得太高。因此, 教材的编写, 应适当降低严谨性的要求。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 应本着削支强干、突出核心概念与实际应用的原则, 精选各分支中的核心与基本内容, 在应用方面应着重突出其实际应用。在结论与公式的推导方面, 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 对一些难度大的证明代之以直观解释。

1.3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 能够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强有力的手段, 为获得数学结论提供有力的帮助。教材中使用信息技术应当贯彻“必要性”、“平衡性”、“实效性”等原则。应当根据学习内容需要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 当前要充分使用科学计算器, 同时也要大力提倡各种数学软件的使用。在适当的数学内容中,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材和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呈现的内容, 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 主动地探究和应用数学。

2 关于教材改革的实践

确定了教材改革的目标以后, 以“教学大纲”中的模块为单位进行教材的编写。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 力求既突出各模块所特有的功能, 又反映相关内容的联系与综合, 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力求提供广阔的数学教与学的空间, 以调动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既使教师创造性地教, 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积极实践了上述改革的基本目标。

2.1 调数学知识的背景, 使教材具有“亲和力”。

例如, 在微积分的相关内容中, 通过典型的、丰富的实例, 展示微积分中的基本概念如极限、连续、导数、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等产生的背景, 通过抽象概括的手段, 自然地引出有关的概念;在矩阵的概念与运算内容中, 通过生动的经济活动中数据处理的实例, 介绍矩阵的概念与运算, 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定义, 而且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数学来源于实际服务于实际的正确的数学观;在行列式的内容中, 由二阶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公式, 给出二阶行列式的定义, 体现了数学的求简、求美精神。都体现了突出背景和加强应用的指导思想。

2.2 突出应用性, 增加应用广泛的新内容, 精简某些传统内容。

为突出教材的实际应用特点, 一方面尽可能在传统内容中, 介绍有关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另一方面适度增加了在实际应用中广泛的新内容。例如, 在微积分中, 介绍电专业的核心支撑模块课程中大量应用一元微积分的实例;在线性代数中, 介绍在电路分析基础中用到线性方程组的问题;在模拟电子技术中应用常微分方程甚至还用到浅显的离散数学知识;在数字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系统中, 用到常微分方程。但是, 必须看到传统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在实际的应用是十分有限的, 为了突出实际应用的特点, 就有必要适度增加在实际应用广泛的新内容。为此, 在教材中增加了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级数、模糊数学的初步知识。

由于教学时数的有限性, 在增加新内容的同时就有必要对传统内容作适当的精简处理。在传统内容的精简方面, 我们本着削枝强干、突出核心概念与思想方法的原则, 对一些细枝末节问题进行了削弱处理。例如, 削弱了极限概念与计算的繁难训练, 削弱了求导数与积分的技巧性内容, 减少了导数与定积分在数学中的应用的内容等, 侧重介绍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等等。

2.3 尽量保持教材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适度淡化理论。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高职院校工科类的高等数学本质上属于应用型的学科。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认为教材的严谨性不应提得太高。因此, 在尽量保持教材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的同时, 适度淡化了深奥的理论, 强调直观, 减少论证。例如, 对“两个重要极限”中的第二个重要极限的处理, 是通过直观验证的方法得出的 (在教学中, 可利用科学计算器辅助教学) ;对“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中值定理”、“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多元复合函数的微分法”等教学内容的处理, 都是利用几何直观加以说明的;对“行列式的性质”, 以三阶行列式为例给出证明;而对“极限的性质”、“罗必达法则”等内容则考虑到量力性原则, 只叙述定理而不加以证明。这样的处理, 不但便于突出教材的应用性, 而且可以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 从而为新增加的内容的教学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

3 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由于水平有限, 加之编写时间仓促, 教材中还有不少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改进的问题。

其一, 应考虑在每一章后加入“小结”。在小结中除了归纳本章的知识结构外, 还应特别重视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 概括出本章知识与相关内容的联系, 并尽量用体现类比、推广、特殊化等过程的逻辑图表示出来。其二, 应努力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可考虑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介绍数学史, 重要数学家的生平、趣闻轶事, 数学符号、名词的由来, 数学的重要应用, 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应用意识。其三, 应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认知工具, 教材的编写应考虑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如在一些适宜使用信息技术的地方, 鼓励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最后, 应考虑教师教学用书与学生课外辅导书等教学资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工科高职 篇10

关键词:工科高职,人文素养,现状,原因,对策

1 当前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1.1 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薄弱

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 工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往往过紧、过专, 学生缺乏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的了解, 这就导致高职工科学生普遍人文知识面偏窄, 知识结构单一。部分工科高职院校, 强调技术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学生在学习期间往往很少接触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 很少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不少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 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科技发展、优秀文化、优良传统缺乏了解, 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方面没有达到高职学生应有的水平。

1.2 由于心理素质不佳导致部分工科高职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一是许多工科高职学生进入学校后普遍缺乏普通本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特别是在一些刚刚升格进入高职高专层次的学校, 由于各种原因, 常常让学生感到缺乏大学氛围, 这种情绪状态导致的悲观、失望、冷漠等情绪波动更易导致学生心理失衡, 从而无法正确认识自我, 产生深深的自卑感。二是部分工科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欠佳, 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而目前大部分工科高职院校往往都不开心理学课, 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与同学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困惑无法及时地得到解决和正确的引导, 久而久之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 这有损于学生品德、智慧和身体的健康发展。

1.3 社会适应性不佳, 缺乏奉献精神

一是工科高职学生比起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 本身存在着诸如知识面、学习习惯、认知水平等许多不足。升入高职后又在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掌握, 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实践。二是高职院校工科毕业生进入社会后, 由于人文修养的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弱、应变能力和自控能力欠缺, 往往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社会不适应症。另外, 当今的物质社会也让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带有了复杂的功利色彩, 实用主义和物质化的心态在工科高职学生心中不断蔓延, 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容易表现出注重眼前既得利益而缺乏内心人文关怀的心态, 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漠不关心。

1.4 部分工科高职学生道德素质严重滑坡

由于忽视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许多工科高职学生身上已经很少能看到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尊老爱幼、谦虚礼让等一直为中华民族所自豪的品质。不少学生人生价值扭曲、价值观念金钱化、国家和集体观念淡漠;不少学生功利主义色彩较浓, 在入党、择业、提干、交友等方面均见利而动, 甚至见利忘义;还有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品位低俗、精神空虚、违反社会公德、校规校纪甚至国家法律等。

2 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

2.1 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学生人文素养匮乏

目前高中教育体制的弊端直接导致理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不够完善, 甚至人文知识出现空白。到了工科高职院校, 其人文教育常常注重在课堂, 而对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不够重视, 甚至形成了某种不利于人文教育的思维定势。工科高职学生与综合大学的学生相比存在着某些先天劣势, 他们除了参加一些社团组织活动之外, 很少接触到人文学科知识, 有些学生因为文学修养不够、语言表达能力差等因素影响到就业, 甚至在参加工作后个人发展也受到影响。工科高职学生多数时间埋头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和做课程设计, 导致他们人文知识缺乏。

2.2 社会不良环境因素导致工科高职学生人文价值模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上一些腐朽的东西沉渣泛起, 侵蚀着人们的灵魂。一些学生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 把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一些学生不能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问题, 表现为道德情感冷漠、人文精神丧失、人文价值模糊。因此, 加强工科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尤为重要。我们既要引导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又要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2.3 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调导致工科高职学生人文气息不浓

工科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不仅限于学科知识范围, 而且还表现在校园文化氛围和学生的个体体验上。目前一些工科高职的团委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大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比较重视学生的科技活动、文体活动, 而很少组织有质量和人文色彩浓厚的学术报告。由于校园活动内容和业余生活的单调, 使一些学生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变化, 他们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 真情和亲情渐行渐远, 从而导致他们不愿参加校园活动, 缺少人文气息。

3 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对策思考

3.1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

受学制所限, 工科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 必须抓住其中一些核心领域, 如在传统文化、历史、文学、艺术、伦理等方面设置一些精要的课程。课程设置围绕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具备相关专业的人文素养来进行。一方面应精选诸如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 作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另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开设一部分人文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同时, 可尝试开设从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中分化或延伸出来的专业文化课, 引导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育中主动承载起人文教育的责任。通过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与人的关系, 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 懂得技术是为人服务的, 在技术服务中也要体现对人的关怀。

3.2 深度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在工科高职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 要充分考虑人文教育的需要,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把握校园文化主流, 并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档次, 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尤其要注重开展深受到广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 并不断挖掘其强大的育人功能。

3.3 特别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 时间最长, 辅导员的工作对工科高职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辅导员有意识地引导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 中央提出了大力注重学生思想工作的方针政策, 工科高职院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也有个别高校认识不到位, 行动比较迟缓, 措施不够得力, 一些问题还比较突出。绝大部分工科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只是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 并没有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计划和想法, 导致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被动化和功利化,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个人认为, 应该落实辅导员的职业化和终身化, 在辅导员的工资待遇和职务晋升方面高校应该采取更多的激励措施, 稳固辅导员队伍, 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思想工作和人文素养提升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3.4 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仅是在做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工作, 更是在用自己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格, 用自己的灵魂来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超越狭隘功利的无私和纯洁之爱, 使学生产生饱满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师的敬业态度, 广泛而丰富的知识兴趣, 教师的创造性、敏捷性、独立性、深刻性、灵活性, 本身就是对学生好学进取的无声召唤;教师举手投足、行动坐卧均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教师磊落的襟怀, 高尚的品质和优秀的性格, 都对学生具有直接的表率和榜样作用;教师丰富的想象力, 多方位的立体思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条件;教师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都会时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所以, 教师应一方面努力对科学技术进行不懈的探索, 另一方面对社会理想、人生价值、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精神层面进行不懈的追求, 全面提高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高云伟.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 2005 (4) ;

[2]刘玉清.职业技术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J].职业与教育, 2006 (5) ;

[3]顾明远.高等教育必须重振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 ;

上一篇:硝酸银滴定法下一篇:古代山水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