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机械通气患者

2024-08-31

ICU机械通气患者(精选十篇)

ICU机械通气患者 篇1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9例, 女35例;年龄17~69岁。其中, 严重脑外伤36例, 有机磷中毒14例, 脑出血16例, 休克11例, 其他疾病17例。本组入院后均经皮气管切开后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全部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

2 结果

57例5 d~1个月自主呼吸恢复, 拔除气管切开管, 2例痰液较多且不能自行排痰, 带管超过1年, 37例死亡 (35例死于原发病, 2例死于并发症) 。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气管切开患者应住层流病房, 以温度22~24℃, 湿度60%为宜;地面以0.01%次氯酸钠消毒液湿式消毒2次, 加强空气监测, 每周监测1次空气菌落数;每日清洁口腔2次, 预防口腔溃疡及感染, 有活动性义齿者应取下放在冷水中, 每日更换清水, 清醒患者可用生理盐水漱口, 昏迷者忌漱口;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 同时注意骨隆部位的按摩, 适时锻炼肌肉及关节, 要防止足下垂。

3.2 气管套管创口的护理

妥善固定气管套管, 套管开口应在气管正中向上, 气管创口及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每日更换气管套管下纱布2次。一次性气管套管每周更换1次。清醒患者主诉有痰或昏迷患者听到痰鸣音后, 提示痰液淤积在上呼吸道, 应立即给予翻身、拍背、吸痰, 如患者咳嗽反射强烈, 应在翻身、拍背后分离气管插管与呼吸机, 并注入2~3 ml生理盐水, 使痰液自行咳出, 咳嗽后注意清洁内套管。

3.3 加强呼吸道加温湿化

气管切开后, 鼻腔对气体的温化和湿化作用丧失, 因此必须加强加温湿化。将吸入的气体经过呼吸机湿化器内加温蒸馏水的湿化, 保持管口气雾温度在32~36℃, 以达到湿化、稀释痰液的作用。使用雾化加湿时, 雾化器中加入生理盐水20 ml+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5 mg (2次/d, 30 min/次) 可起到稀释痰液、消炎、解痉等作用, 也可用0.45%NS经一次性呼吸机三通延长管上口插入剪去针头部分的头皮针, 接上静脉输液的延长管, 通过静脉注射泵持续气道泵入湿化, 根据痰液的黏稠度和量以及患者的咳嗽反射能力调整泵速, 一般刚开始可泵2~5 ml/h, 痰稠不易吸出时, 可泵10 ml/h, 同时注意及时吸痰, 防止过多分泌物聚集于肺及支气管内, 注意听诊双肺呼吸音情况。

3.4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机械通气的患者, 必须依靠气道分泌物的引流才能保持呼吸道通畅, 常规情况下, 每小时应吸痰一次, 并在患者咳嗽、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或呼吸机管道内闻及痰鸣音时及时给予吸痰, 一般提倡一次性吸引, 插管最多不超过2次;若气道分泌物黏稠难以吸出, 可予气道内注入湿化液0.45%NS, 刺激患者咳嗽后再次吸痰至干净。避免过多抽吸反而刺激呼吸道黏膜, 使分泌物增多。吸痰时应选择外径小于气切管内径1/2的吸引管;为预防吸痰后患者血氧饱和度过低, 吸痰前可给予100%纯氧2~3次通气呼吸后再行吸痰。另外, 每4小时给予行肺部体疗一次, 以促进排痰。

3.5 气管切开气囊的护理

气囊压力是决定气囊是否损伤气管黏膜的关键, 一般要保持在2.45 kPa以下[1]。目前认为气囊定时放气是不需要的, 但应调整气囊的压力, 放松气囊时最好2人操作, 患者取平卧位, 吸净气管内痰液, 再吸口、鼻腔中的分泌物[2]。

3.6 通气的观察

使用呼吸机期间, 应从看、听、测三方面加强观察。 (1) 看:患者有无烦躁或表情淡漠的脑缺氧表现, 胸廓的起伏、节律、呼吸机与自主呼吸是否协调等。患者大多在使用早期, 因不适应机械通气, 出现与呼吸机对抗, 导致气道压力升高及通气效果差, 患者烦躁, 此时, 可适当应用镇定剂, 使患者安静, 降低气道压力, 维持机械通气, 改善缺氧。 (2) 听:呼吸机在运行过程中, 会发生有节律的响声。如遇呼吸机管道或气囊漏气, 气管内积痰, 管道受压或其他故障时, 一般会发生报警声, 须及时处理。仔细听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 避免造成单侧通气。但是, 在机械通气中, 如呼吸报警装置失灵或关闭后, 就有可能忽视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因此, 要注意临床观察, 不能完全依赖报警。 (3) 测:心率、血压、心电监护及中心静脉压、尿量测定, 以了解心、肾和肺泡通气功能, 机械通气30 min进行血气分析, 为医生治疗及调节各参数提供依据。

3.7 预防人工气道感染

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管直接向外界开放, 加之吸痰等操作, 使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 所以, 临床中应: (1) 加强口腔护理; (2) 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 吸痰管应一次性使用, 并严格遵循先气道后口腔的原则; (3) 呼吸机管道应每7天更换消毒一次; (4) 留置胃管及鼻饲的患者, 应加强胃管的护理, 严防胃液返流、误吸。

3.8 气管插管拔出时的护理

拔管前应先堵管1~2 d, 如堵管顺利, 先吸净气管及口腔内分泌物, 揭开固定带, 拔出气管套管, 然后立即通过鼻腔进行吸氧, 并做口腔护理, 消毒包扎创口 (一般无需缝合) ;患者咳嗽或说话时, 应用手按压创口部位。拔管后1 h禁食, 其后先进流质饮食, 无误吸时逐渐过渡至普通饮食 (个别患者拔管后有吞咽功能受损, 严重者持续几周) 。

4 体会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治疗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 但其各种并发症常导致临床治疗上的困难。除了临床有效的抗生素应用外, 护理工作中的呼吸道管理工作极为重要, 而这其中进行有效的体疗、吸痰, 严格消毒措施, 及时检查并保持呼吸机管道及接水瓶的清洁无菌是防治机械通气气道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摘要: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本组94例, 入院后均经皮气管切开后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全部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结果:57例5d~1个月自主呼吸恢复, 拔除气管切开管, 2例痰液较多且不能自行排痰, 带管超过1年, 37例死亡 (35例死于原发病, 2例死于并发症) 。结论:严格、有效、细致的气道管理, 是防治机械通气气道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也是争取早日撤除呼吸机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气道管理

参考文献

[1]赵禾欣.气囊测压表在机械通气时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12:939-940.

[2]刘大为.危重病学分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84.

[3]高飞, 柴艳华.人工气道患者肺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3) :128-129.

[4]冯瑞仙.气管切开术患者的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8) :214.

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临床护理 篇2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临床护理体会的优秀论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患者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摘要:总结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临床护理的要点。策略:回顾性分析9月~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2例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资料,总结这类患者的护理要点。结果:52例患者经过科学的管道护理后治疗进展顺利,未出现肺部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结论: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护理关键是保持人工气道畅通和制约感染,做好护理工作有利于患者康复。

 

ICU机械通气患者 篇3

【关键词】心理护理;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39-01

一般来说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因其采取的是气管插管或者切开的方式,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语言沟通障碍,患者表达自己需求的方式只能采用面部、表情以及手势等[1]。患者的病情危重,并且面对陌生环境、仪器设施时会产生害怕、恐惧以及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况,加上护理人员对患者所表达的需求不准确,从而更加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烦躁、不安以及焦虑等状况。如此可能会导致护患矛盾,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本文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2月我院ICU收治的110例机械通气清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2月我院ICU收治的110例机械通气清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男67例,女33例;年龄20-88岁,平均年龄(54.48±12.46)岁;其中包括56例患者进行气管插管,44例患者进行气管切开。

1.2 一般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状况进行评价,护理人员询问患者后为其代写。对所有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前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术前需要详细地为患者讲解气管插管的目的、方法、必要性以及其中的注意事项,并对ICU的环境进行监护。在为患者进行翻身、吸痰以及采血的护理操作前应当获得患者的配合及信任,如此便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除此之外,为了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可以采取镇痛以及促进睡眠措施来使其保持足够睡眠时间。

1.2.2 心理安抚

由于ICU患者的病情危重,且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需求和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语言、手势以及眼神来传达出自己的关心,消除患者的孤单、恐惧之情,并且能够获得患者的信任[2]。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要时刻守护在患者身边,用屏风遮挡同室病友抢救和死亡状况,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刺激。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诉求,尽可能地满足患者要求。当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时要及时告知患者,在患者停止使用药物和仪器期间,应该让患者感觉病情得到好转,使其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1.2.3 改善环境及合理探视

医护人员要确保ICU的干净和整洁,注意病房内光线、气味、温度以及湿度的舒适度,为患者营造出一个温馨的住院环境。当患者睡觉时应该将灯光调至柔和,必要时可以为患者采用镇静剂,以此来缓解患者的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 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 )表示;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状况

患者护理后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状况,如恐怖、焦虑、偏执、抑郁、强迫症以及总积分因子均优于护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敌对、躯体化、神经病性以及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析

经过跟踪随访,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9.29%(50/56),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8.21%(55/5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3 ICU患者住院时间、死亡率以及气管插管次数

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6.19±2.18)d,平均气管插管次数为(2.01±0.67)次,死亡人数10例,死亡率为9.1%。

3 讨论

ICU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危重,在临床上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孤独、抑郁以及依赖等不良心理状况,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从面部、表情以及手势等方式来表现出患者的关心,缓解患者在面对陌生环境、仪器设施时产生的害怕、恐惧以及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本次研究中,患者护理后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状况,如恐怖、焦虑、偏执、抑郁、强迫症以及总积分因子均优于护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6.19±2.18)d,平均气管插管次数为(2.01±0.67)次,死亡人数10例,死亡率为9.1%。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地缓解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不良心理状况,降低住院时间、气管插管次数以及死亡率。值得大量地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梁金仙,黄顺,李洪云等.ICU气管插管清醒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2):10-11.

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干预策略 篇4

1 临床资料

连续观察2011年4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 且在ICU停留时间≥24 h的机械通气患者152例, 其中男98例, 女54例;年龄18岁~87岁, 平均年龄65岁;原发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42例, 休克12例, 肾功能不全10例, 急性心肌梗死13例, 重症胰腺炎8例, 药物中毒15例, 外科手术后35例, 其他疾病17例。

2 干预策略

2.1 成立谵妄管理质控小组

小组成员由医生和护士共同组成, 小组成员认真学习谵妄管理相关知识, 对病区内所有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谵妄管理, 制订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管理措施。小组成员再根据所分管患者病情及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护理计划, 定期总结护理执行情况及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随时调整治疗护理措施。

2.2 严格交接班, 以保证谵妄管理的连续性

每班对病区内机械通气患者采用ICU患者意识模糊评估法 (CAM-ICU) 进行谵妄评估及监测, 对评估结果由医生和护士共同进行原因分析及对症处理。

2.3 镇静期间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由于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气管导管对上呼吸道的强烈刺激引起患者不适, 可导致患者产生疼痛、恐惧和焦虑等不良感受。镇静治疗是ICU的基础治疗, 通过镇静治疗可使患者处于安静状态, 提高患者对呼吸机和气管插管的耐受性, 减少人机对抗, 达到有效机械通气治疗目的。

2.3.1 镇静评估

有研究表明, 长时间的深度镇静不利于患者的预后, 因而提出应鼓励特定的患者执行每日间断镇静方案, 评估患者的镇静程度、判断其是否需要进一步镇静或是否可以拔除气管插管等, 以避免由于过度镇静造成的患者住院天数及呼吸机使用时间延长[3]。我们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应用镇静程度评估表 (RASS) 评分结合监护指标来评估镇静状态, 保持RASS评分在-1~+1分之间, 镇静期间每小时评估1次, 使患者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

2.3.2 每日唤醒

ICU镇静期间进行每日唤醒, 可降低ICU谵妄发生率, 减少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 但对机械通气时间无明显影响[4]。我们实施每天06:00对机械通气患者停用或减量镇静药物, 进行每日唤醒, 白天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增加患者觉醒时间和真实的记忆, 夜间根据患者感受适当调整镇静药物, 保证睡眠。促进患者睡眠-觉醒周期的正常化, 同时减少患者ICU住院治疗期间恐惧感受。

2.4 加强护患沟通

沟通是重症护理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机械通气患者由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而无法进行语言沟通, 这时护理人员要运用一些非语言沟通技巧, 给患者一个关怀的眼神, 一句安心的话语, 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他的关心和重视;我们还运用“图片指示”和写字板来了解患者的需求, 以达到和患者有效的沟通, 同时降低家属及患者的焦虑并博得其信任。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 向患者做充分的解释, 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情况,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增强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在家属探视之前做好与家属之间的沟通, 使患者感受到亲友关怀与爱护的同时得到理解与支持, 从中获得心理安慰, 减轻患者的紧张和焦虑, 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5 维护患者自尊及良好的周围环境

患者意识清楚合作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约束带的使用, 在做任何治疗或护理操作时, 尽量减少暴露, 要尊重患者, 必要时应用拉帘遮挡或让其穿上病员服。白天保持室内足够的光线, 夜间关灯, 病房内放置钟表, 使患者有时间观念。住院期间增加语言交流或情感互动的次数与时间, 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他的关怀和尊重。

3 结果

152例机械通气患者, 4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谵妄症状, 经积极治疗护理, 34例症状消失, 8例患者转出ICU 1周后随访, 逐渐好转;5例患者因病情恶化死亡。

4 讨论

谵妄是以思维、注意力、精神运动、睡眠周期、记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意识障碍[5]。ICU机械通气患者由于气管插管或切开, 为了防止患者意外拔管, 大多数患者肢体被动约束, 再加上患者无法进行语言沟通, 各种机器的报警音及噪声等不良刺激, 使患者精神压力增加。如不能及时调节内环境的稳定, 即可诱发谵妄, 且长时间置身于陌生而嘈杂的ICU环境会加重谵妄的临床症状。提高护士对谵妄的认知度和重视度, 对谵妄进行早期及充分评估, 加强人性化护理, 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去除诱发和加重因素,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和干预谵妄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丽华, 李庆印.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教程[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

[2]黄洁, 肖倩, 吴瑛, 等.ICU谵妄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 :6-9.

[3]Girard TD, Kress J P, Fuchs BD,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paired sedation and ventilator weaning protocol for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Awakening and Breathing Controlled tri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 2008 (371) :126-134.

[4]曹莉, 韦妍飞, 等.每日唤醒镇静策略对机械通气患者记忆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0 (1) :76-78.

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临床护理体会 篇5

关键词:重症患者 机械通气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12-02

机械通气指的是利用机械装置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法,是治疗呼吸衰竭和抢救危重患者的有效措施[1]。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包括呼吸机自身的通气管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置管,其中插管或置管和气管支气管部分需要特殊护理,管道的科学护理能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预防有关并发症。现将我院对重症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研究情况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2例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资料为分析对象,其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18~85岁,平均(50.2±1.9)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1例,心肺复苏术12例,脑外伤11例,脑出血8例。

1.2 护理。所有重症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但此类患者的护理关键在于人工气道的护理,关系到整个护理的成功与否。

1.2.1 妥善连接固定人工气道。

1.2.1.1 气管插管的护理。保持患者的头部稍稍后仰以缓冲插管压迫咽后壁,并每隔2h左右转动头部以改变导管的压迫点。在挪动患者和呼吸机时禁止过度牵拉造成导管脱落,选择合适的牙垫以避免患者咬偏导管,做好标记以记录气管插管刻度,并随时观察标记的变化。

1.2.1.2 氣管套管的固定。①为了防止气管套管脱落,使用纱带系于患者颈部来固定;②为使套管和气管壁间完全密闭,防止上呼吸道的分泌物或者胃返流物流向气道,应向气囊充气3~5ml[2],同时气囊充气后压迫气管壁,能引起气管粘膜溃疡坏死,形成炎症肉芽或软骨坏死,导致瘢痕狭窄,因此,需要适时给气囊放气-充气。

1.2.1.3 非计划性拔(脱)管护理。在未得到医护人员同意下患者自行拔除气管插管或气管插管自行脱落等称之为非计划性拔(脱)管。此时护理对策为:①尽量选用经鼻气管插管。这样插管对咽喉部的刺激很小,不影响饮食、饮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②对躁动不安、神智不清的患者适当使用镇静剂,约束其双肢;③改良固定方法:在固定胶布的两端再贴一段4cm×4cm的手术保护膜;④加强宣教:对患者进行宣教,使其充分了解气管插管的必要性。

1.2.2 保证人工气道的畅通。

1.2.2.1 防止误吸。机械通气类患者中70%可能发生吸入性肺炎。为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给予低半卧位,鼻饲时保持30~45°角,进食30分钟后降低床头,且30分钟内不可吸痰[3]

1.2.2.2 及时清除痰液。吸痰是保证呼吸道畅通的有效方法之一,可选择管径小于气管插管内镜1/2长度60厘米左右并带有两小侧孔的吸痰管。当患者咳嗽有痰、气道压力上升、痰鸣音、血氧饱和度下降以及换氧时应及时吸痰,操作时由浅至深,切不可一插到底,否则导管插入过深可导致心跳和呼吸停止。吸痰时还要注意两次操作之间应大于5次机械通气,且每次不可超过15s。

1.2.3 控制人工气道的感染。①病房每天进行紫外线消毒,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入室者戴口罩;②每位患者准备专用的吸痰用盘,所有物隔天更换、消毒,吸痰管高温灭菌,且每次更换吸痰管;③内套管每4小时清洗一次,并煮沸消毒;④隔天更换螺纹管、附件、雾化液、湿化液,定期更换和消毒传感器、空气过滤器。⑤患者每天进行2~3次的口腔护理,避免口咽部细菌进入下呼吸道,以免引起肺部感染[4]

1.2.4 人工气道撤离的护理。带管24小时后患者仍可以维持良好的通气和氧饱和状态时,可谨慎拔管,拔管前要吸净气管和咽喉部分泌物,做好口腔护理,观察是否有呼吸窘迫症,气管是否内出血。

2 结果

52例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经过科学的管道护理后治疗进展顺利,未出现肺部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取得了较高的满意度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3 讨论

重症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除了上述的关键护理内容以外还要注意人工气道的湿化管理,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气流绕过上呼吸道直接进入气管,通气量增加,气道温湿化不良。有效的湿化气道能保证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畅通,也是预防肺部感染的一种措施。经过人工气道吸入的气体温度要在32~34℃,相对湿度要在95%~100%。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病房空气湿化:使用喷洒或者加湿器等方法保持病房湿度60%以上,温度22℃以上,间接湿化人工气道;②呼吸机蒸汽加温湿化:调控呼吸机湿化器的温度在32~35℃,热湿化器将水加温后产生蒸汽,混进吸入气中,起到加温加湿的作用,避免寒冷干燥气体刺激呼吸道粘膜;③雾化吸入加湿:雾化吸入是使痰液稀薄的有效措施之一,可以在增加湿化效果的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在雾化液中添加不同药物,有利于稀释痰液和排痰,还可以预防肺部感染。研究表明雾化时适当降低通气频率、增加吸气时间能增强雾化效果,通常雾化时间为4~6h,10~15分钟/次,6~10ml/次;④应用人工鼻:应用人工鼻能一定程度上过滤细菌,但是长期机械通气患者不能仅仅依靠人工鼻湿化;⑤气道内滴注加湿:在以上方法达不到满意效果时,选用生理盐水和蒸馏水进行气道内直接滴注加湿。

综上所述,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护理关键是保持人工气道畅通和控制感染,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尽可能增强患者的舒适度,协助患者顺利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钱婷,杨晓梅.ICU患者机械通气沟通技巧的探讨[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14(3):398

[2]刘祝青,高琴,沈德红.机械通气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6):42~44

[3]岳松然.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概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4):410~411

ICU机械通气患者 篇6

1 资料

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自2014 年7 月到2015 年7 月收治的100 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100例病人中男性68 例, 女性32 例, 年龄40~80 岁间, 其中37例属于呼吸功能障碍, 30 例心血管性疾病, 3 例有机磷农药中毒, 30 例脑血管疾病。

2 结果

68 例病人经过治疗后能顺利拔除人工气道, 20 例病人由于病情严重死亡, 12 例病人由于疾病原因要长期进行机械通气无法拔除人工气道。

3 护理方法

3.1 人工气道的固定

3.1.1 妥善固定

插入的导管不经妥善固定, 很容易造成管道移位、脱出, 甚至插入气道, 引起患者不舒适, 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气管切开套管固定不牢可能会移位进入气管下组织同样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固定人工气道, 防止管道移位、脱出、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十分重要。对气管插管的病人使用牙垫保护导管, 防止意识不清或躁动的患者咬断导管。固定导管的方法为用棉绳缠绕气管插管外周, 气管导管与牙垫一起捆绑, 在气管插管的置入深度处打结, 然后棉绳绕过患者面部, 并在一侧打结。气管切开患者使用棉绳通过气管切开套管边缘裂缝缠绕患者脖子捆绑, 在一侧打结。松紧度均为患者与固定带间只能置入一个手指。固定带和打结地方的压力会造成隐患, 因此每班交接班除查看人工气道置管深度外, 还要查看固定带的松紧度, 随时调整固定带, 对易造成皮肤损伤的地方如嘴唇、耳朵、打结处的皮肤, 可使用方纱保护。

3.1.2 约束与镇静

在ICU机械通气患者因疼痛、躁动不安、意识不清, 常发生咬管吐管现象, 甚至擅自拔除人工气道。对于不能配合的患者向患者其及家属解释后要用约束带约束患者, 严重不配合及意识不清的患者可遵医嘱配合使用镇静剂。使用约束带的过程中要注意查看患者约束部位的皮肤情况, 视情况为患者解除约束。使用镇静药的过程中根据镇静分级评估表评估患者的镇静情况, 使患者处于易唤醒并安静接受机械通气的状态,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情况, 如有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处理。

3.2 气囊管理

气囊是气管导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囊具有封闭气道, 提供正压通气支持, 预防或减少误吸发生的作用。如果气囊使用不当会导致:气管狭窄或软化, 气管食管瘘,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 呼吸机通气不足, 意外拔管等多种并发症[1]。有关研究表明气囊压力要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会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建议, 将人工气道气囊压力保持在25~30cm H2O。目前监测气囊压力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手指捏感法、专业气囊压力表监测及最小闭合技术, 其中前两种广泛应用于临床。专用气囊压力表操作简单方便安全, 具有测压、注气、放气三个功能。肖春莲等人在对专业气囊压力表的研究中发现专用气囊测压表测量气囊压力安全、精确[2], 同时建议每4~6h监测补气。我科将气囊压力监测要加入交接班重点内容中, 同时在做口腔护理鼻饲前注意监测气囊压力防止误吸及胃内容物反流。

3.3 人工气道湿化

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道对吸入的气体无法进行正常的温湿化, 导致气道干燥, 增加黏液的粘稠度, 痰液粘稠结痂堵塞气道, 进一步引起呼吸功能障碍, 气体交换受损, 影响疾病进展。因此保证气道充足的湿化, 稀释痰液, 防止痰痂形成, 保持气道通畅对机械患者非常重要。使用呼吸机的加温湿化器, 灭菌注射用水为湿化液, 同时生理盐水 (3~5ml) 注入气管辅助的方法对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湿化。

3.4 清除分泌物

3.4.1 吸痰

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会厌失去作用, 患者咳嗽咳痰能力下降, 镇静药物的使用同时会抑制咳嗽反射, 如不进行人工吸引, 气道分泌物累积会导致气道堵塞, 进一步引起肺泡塌陷, 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有关研究表明[3], 通过观察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SPO2 下降、痰鸣音、咳嗽等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适时吸痰, 可以清除气道内分泌物, 保证氧合;过多吸痰则会刺激呼吸道黏膜, 分泌物增加, 导致气道黏膜损伤等。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选用一次性吸痰管, 吸痰管不要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一半, 吸痰前洗手, 预先给患者100%氧气两分钟, 插入深度以不超过气管套管和接头总长度1cm为宜, 或当插管遇到阻力时, 可将吸痰管稍稍向后退。吸痰动作要轻, 注意观察记录痰液色质量。

3.4.2 叩背排痰或机械辅助排痰

叩背排痰或机械辅助排痰能使分泌物移入大支气管, 改善分泌物的清除, 但是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适宜的患者每天1~3 次叩背排痰或机械辅助排痰, 排痰后给予吸痰护理。

3.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的预防措施

(1) 环境管理:保持病区温度在22~24 摄氏度, 湿度为50%~60%, 每天要用含氯消毒液拖地两次, 保持ICU环境通风。医务人员进入病房要穿戴整齐, 戴好口罩帽子, 注意手卫生。家属进行探视时要穿隔离衣、戴口罩, 帽子外, 还要穿鞋套。

(2) 体位:在无禁忌情况下, 抬高机械通气患者气床头抬高30°至45°可避免口咽部分泌物吸入, 减少胃液反流, 有效预防VAP。

(3) 口腔护理:口腔内细菌繁殖迅速, 气管导管妨碍会厌关闭, 细菌随口咽分泌物由导管周围经声门下漏进大呼吸道等可造成口咽部细菌下移而增加VAP的发生率。加强口腔护理, 每天至少4 次口腔护理, 减少口腔细菌下移, 减少VAP的发生率。

(4) 呼吸机管路管理: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 每周更换一次呼吸机管路。当管路受血液、呕吐物、脓性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更换。保证积水杯处于最低位, 防止冷凝水集聚在管路影响通气, 同时及时倾倒冷凝水, 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VAP的发生。

3.6 心理护理

危重患者病情都比较危急, ICU环境特殊, 仪器多, 各类仪器报警音的影响, 家属每天只有一个小时的探视时间, 不能陪在患者身边, 这些都会使得患者产生恐惧, 焦虑不安的心理。加上人工气道的建立, 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支持, 患者感觉不适, 恐惧, 与医务人员有效沟通减少, 心理压力增加, 常表现为烦躁不安, 忧郁, 咬管、吐管、抵抗机械通气甚至自行拔除人工气道, 严重影响疾病的愈合。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机械通气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随时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 及时给予帮助沟通, 解除患者的心理问题, 使患者积极配合机械通气治疗, 早日脱机。家属探视时跟家属介绍ICU环境, 为家属介绍患者的病情, 鼓励家属与患者进行沟通, 包括昏迷病人。为清醒能写字的患者提供写字板及笔方便患者与家属的沟通。家属可提供报纸, 报刊, 收音机。治疗过程中多与病人沟通, 解释操作目的, 询问患者感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机械通气成为了ICU治疗呼吸功能障碍或不全的重要手段, 但人工气道的建立, 气道正常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受到破坏, 同时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因此人工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的患者十分重要。总之, 采取各种有效的护理措施, 如妥善固定人工气道、持续湿化、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监测气囊压力、给予患者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减少并发症, 早日拨出人工气道, 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总结100例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护理体会;方法:对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0例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采取科学管理及有效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有效的人工气道管理及护理, 无非计划性拔管、气道堵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发生;结论:对人工气道的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改善预后,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人工气道,护理体会,机械通气

参考文献

[1]高成玲.人工气道气囊管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15, 22 (5) :515-516.

[2]肖春莲.专用测压表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测定与维护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0, 24 (6) :1542-1543.

[3]韦艳春.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人工气道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34 (140) :18-19.

[4]张坤.ICU不同人工气道湿化器的应用及湿化管理[J].临床研究, 2015, 13 (9) :192-193.

[5]彭司淼, 张丽娣.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的综合护理措施[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2, (3) :11-12.

ICU机械通气患者 篇7

关键词:机械通气,镇静

护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 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 机械通气治疗技术越来越普及, 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中机械通气是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支持治疗的重要措施, 一方面由于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时气管插管等人工气道对患者的刺激而引起人机对抗, 二氧化碳储留所致肺性脑病引起患者烦躁不安, 不配合治疗护理, 甚至将气管插管、动静脉置管或各种引流管拔出, 造成创伤、缺氧等危急情况而危及患者生命。另一方面由于患者疾病及ICU陌生的环境, 纷繁复杂的仪器及发出的各种声光报警, 工作人员紧张的工作场面, 抢救无效死亡的患者等, 都会对患者产生不良的心理刺激, 患者常有焦虑、痛苦、绝望、躁动、不合作的情绪反应。由以上说明镇静治疗应该是ICU常规的治疗手段, 镇静患者的护理也成为ICU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现将我院ICU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对机械通气的患者应用镇静药物的效果及护理探讨报告如下[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患者为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住院患者, 共50例, 男性35例, 女性15例, 年龄25~81岁, 平均47.6岁, 包括食管癌术后18例, 肺癌术后12例, 胃癌术后10例, 直肠癌术后5例, 血液科肿瘤化疗后5例。其中气管插管36例, 气管切开14例。

1.2 镇静药物:

咪达唑仑注射液 (力月西:2 m L, 10 mg) 。

1.3 方法:

患者给予咪达唑仑镇静, 具体方法:先推注2~3 mg, 继之以0.05 mg/ (kg•h) 静脉滴注维持, 使患者达到满意的镇静水平。

1.4 观察指标

1.4.1 镇静评分采用SAS评分, 客观评估镇静水平见表1。

1.4.2 所有患者均有多功能监护仪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 同时还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2 结果

2.1本组50例患者应用常规剂量的镇静治疗后30例达到满意的镇静水平3~4级, 3例镇静过度水平为1~2级, 17例镇静不足水平为6~7级。最后经过合理的调整治疗剂量及安全护理均达到满意的镇静水平。

2.2护理措施

2.2.1镇静水平的监护: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应随时评估, Ramsay评分维持在3~4级, 如镇静过深应及时增加药物剂量, 镇静低于3级及时减少药物剂量。

2.2.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本实验镇静药物是咪唑安定, 常见的副作用是导致低血压,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是必不可少的。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参数可由呼吸机显示, 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降低并伴有潮气量减少、呼吸浅快时, 是镇静不足的体现;当镇静太深时, 患者会出现呼吸频率减慢, Pa CO2升高的表现, 应当根据镇静评分的分级调整药物输入速度。如果患者烦躁不安, 不能单纯考虑药物剂量不够问题, 也应相应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 呼吸机参数调整是否合适, 患者有无病情变化等, 这些因素排查完后, 才能增加药物剂量。

2.2.3呼吸道管理:患者镇静过深, 其咳嗽和排痰能力减弱, 增加了呼吸道阻塞和肺部感染的机会[2]。预防肺部感染并发症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3]。但是加强镇静患者的胸部物理治疗, 雾化和翻身拍背的频次、力度加大, 也是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的必要措施。

2.2.4并发症的护理:镇静患者长时间处于被动体位, 容易造成尺神经及腓总神经损伤及压疮的发生[4]。所以镇静患者在病情允许下应每2h改变体位1次并给予局部按摩。每班护士对患者进行被动肢体功能锻炼, 以免发生静脉血栓和压疮等。

2.2.5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采用患者可以理解的方式安慰和鼓励患者, 特别是在唤醒期间采取交流和肢体语言的形式, 让患者感到被重视和关怀;条件许可下, 让家属探视并给予安慰和疏导, 避免心理障碍的发生。

3 讨论

ICU危重患者的救治中, 机械通气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同时机械通气治疗给患者带来的非正常生理状态下的痛苦又妨碍了医疗护理工作的及时有效进行, 严重的甚至造成医疗意外危及生命。所以达到有效镇静水平安全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于镇静过度的患者护士通过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准确判断为镇静过度, 立即暂停镇静药物的输入, 其中因患者代谢异常造成药物蓄积, 立即通知医师后给予有效的药物对抗。另外为气道痰液多致二氧化碳储留给予合理吸痰, 同时减少镇静药物输入后均达到理想的镇静水平。对于镇静不足的患者护士给予有效的交流, 评估患者目前焦虑情况, 进行有效的疏导。其中有以下几种原因所致:因镇静剂量不足导致的镇静深度不足;因不能耐受气管插管所致;因气管切开后伤口所致的疼痛所致;吸痰频繁、动作粗暴而影响镇静效果。经过调整后达到理想的镇静水平。

参考文献

[1]Rike RR, Picard JT, Fraser CL.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sedatiorr agitation scale for aduh e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 Med, 1999, 27 (7) :1325-1329.

[2]解建.咪唑安定在机械通气中应用[J].山东医药, 2003, 43 (31) :61.

[3]韩广彦, 贾金华.机械通气病人的呼吸道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5, 2 (1) :18-19.

ICU机械通气患者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ICU需要镇静治疗的机械通气患者31例回顾性总结。其中男17例, 女14例;年龄63~87岁, 平均年龄62岁;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8例, 老年重症肺炎6例, 各种类型休克5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4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 重症哮喘3例, 心肺复苏术后2例, 所有患者均行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1.2 治疗药物选择

我院ICU对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一般选用咪达唑仑。给药方法:咪达唑仑5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mL, 先给负荷剂量0.02mg/kg缓慢静脉注射, 观察患者反应, 再以0.02mg/ (kg·h) 的剂量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内泵入, 每隔30min监测患者的镇静指数及意识状况, 直至达到目标镇静评分水平。

1.3 治疗目标和镇静评估方法

根据Ramsay镇静指数分级标准 (详见表1) 进行评估[1]。每1h观察镇静指数, 根据镇静指数调整药物用量, 使患者达到最佳镇静深度, 以镇静指数3和4为理想的镇静水平。镇静过程中严密监测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记录药物剂量。

2 结果

本组31例患者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时, 存在不同程度的烦躁、挣扎、过度通气、人机对抗等不耐受表现。采用镇静治疗在咪达唑仑负荷剂量下所有患者均能够达到镇静效果, Ramsay评分均在3~5级, 在维持剂量时也能保持等效的镇静效果。31例患者除4例因原发疾病加重重要器官衰竭而死亡, 2例家属放弃继续治疗外;其余25例患者在镇静治疗过程中, 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非计划性拔管, 按计划拔管成功脱机。

3 镇静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3.1 密切观察镇静效果

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的观察是护理观察的重点之一, 设专人护理。治疗期间根据Ramsay镇静指数分级标准进行评估, 每1h观察镇静指数。根据镇静指数、患者对插管的耐受情况、呼吸机的顺应性等及时准确调整药物用量及速度, 使患者达到最佳镇静深度, 避免镇静过度或过浅, 以镇静指数3和4为理想的镇静水平。

3.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3.2.1咪达唑仑在给予负荷剂量时可发生低血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尤其低血容量的患者更容易出现, 因此负荷剂量给药速度不易过快[2]。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 掌握患者的基础血压, 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监测中心静脉压。在镇静期间应根据血压变化酌情调节镇静药物的用量以保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本组病例有4例患者在给予负荷剂量时出现血压明显下降, 通过及时调整镇静药物用量, 快速静脉补液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患者的血压较快恢复至正常。

3.2.2咪达唑仑对呼吸有一定的影响, 常表现为潮气量降低和呼吸频率增加[2]。严密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情况, 机械通气模式及参数, 监测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用药后0.5~1h监测一次血气分析, 以后每4h监测一次血气分析, 根据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参数。

3.3 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应用镇静药物后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 肺的自洁能力降低, 肺的分泌物不能排出, 增加了呼吸道阻塞和肺部感染的机会[3]。因此, 加强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很重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温湿度适宜。排除疾病禁忌患者的床头抬高30°~40°, 定时翻身、叩背, 做好胸部物理疗法, 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预防肺部并发症。加强气道湿化, 防止痰痂形成阻塞气道。及时吸痰清除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 必要时可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痰时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做好呼吸机管道消毒工作, 严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注意观察呼吸动力学的变化, 如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及吸气、呼气阻力是否改善, 及时处理报警信号, 根据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参数。

3.4 实施每日唤醒计划

为避免药物蓄积和药效延长, 应在镇静过程中实施每日唤醒计划。即每日早上六时停用镇静药物, 以便患者清醒, 完成简单的指令性动作, 评估患者的精神与神经功能状态。评估后以停药前剂量的1.5倍重新给予镇静, 达到目标镇静深度后, 减至原镇静剂量, 维持理想的镇静水平。在患者清醒期需严密监测, 以防止患者自行拔除气管插管或其它装置。通过每日唤醒的实施, 可以减少镇静药物用量, 减轻镇静药物对患者意识状态的影响, 避免药物用量, 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4]。

3.5 加强基础护理和安全护理

3.5.1防压疮护理镇静治疗患者长期卧床, 活动能力下降, 易造成压疮。对每一位患者我们进行压疮风险评估, 填写床旁压疮风险评估表, 悬挂防压疮护理标识。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 每天床上擦浴一次,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2h翻身叩背1次, 按摩受压部位, 卧气垫床, 对易受压部位架空, 减少局部受压。

3.5.2加强口腔护理

口腔是细菌入侵呼吸道的第一门户, 因此要做好口腔护理, 防止口腔感染。每天清洗口腔, 及时清除痰液, 观察口腔黏膜情况及分泌物的性质,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pH值选择漱口液。

3.5.3加强安全护理

去除或减轻一切可能引起躁动的因素, 使患者卧位舒适, 及时清除分泌物及排泄物以减少刺激。治疗和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减少对患者的刺激;保持环境安静, 避免强光、噪声的刺激;加强床旁看护, 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及呼吸机管道, 避免牵拉刺激。妥善固定气管导管, 每4h测量气管插管外露的长度、听诊两肺呼吸音并作记录, 评估插管的位置是否得当, 以防移位或滑出。适当使用约束带, 每2h观察末梢血运变化, 向家属解释好约束的重要性, 探视时避免擅自解开约束带造成拔管、抓伤等意外情况发生。

3.6 心理护理

在镇静治疗前应给予充分的解释, 包括患者家属, 让其了解镇静只是治疗手段的一种。有利于患者本身, 且不会对患者呼吸循环等系统产生大大的影响, 放下思想包袱, 全力配合治疗, 消除其恐惧心理。在镇静状态恢复至完全唤醒期间, 更要关心患者, 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患者对自己身上插着的各条管道作用不了解, 因而易产生紧张、焦虑等负性心理, 影响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向患者解释包括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等各种管道的重要性;用成功脱离呼吸机的病例作为榜样, 帮助患者建立信心, 打消顾虑,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4 讨论

本组31例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的观察护理显示, 合理有效的镇静治疗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大有裨益。可以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提高对机械通气的耐受能力, 减少意外拔管;避免患者对治疗过程的痛苦记忆;保证治疗护理措施的实施。镇静治疗已经成为ICU机械通气患者治疗过程必不可少的手段, 也对我们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积极、稳妥、科学的护理措施是患者能否最大程度康复的关键因素之一。镇静治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 通过细致观察, 结合镇静评分, 及时、准确调节镇静药物的用量, 以最小的药物剂量, 达到最佳的镇静效果。必须对患者加强病情观察, 及时监测镇静水平, 重视呼吸道管理, 实施每日唤醒计划, 做好基础护理、安全护理。以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康复, 避免镇静不足和镇静过度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俞森洋, 孙宝君.呼吸内科临床诊治精要[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1:192-197.

[2]黄艳, 古雪秋, 林雪容, 等.ICU患者镇静治疗的观察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9, 16 (10) :28-29.

[3]陆春香, 黄建萍, 陈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治疗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19) :11.

ICU机械通气患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2月, 选择我院ICU机械通气患者197例, 随机分为音乐组67例, 耳机组64例和空白组66例。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机械通气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干预方法。音乐组:在古典音乐、轻音乐、宗教音乐、民族音乐中遵照患者和家属的意愿选择, 使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 闭上眼睛欣赏音乐20分钟。耳机组: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 闭上眼睛戴耳机20分钟 (无音乐) 。空白组:保持舒适体位闭上眼睛休息20分钟。对3组患者的心率、呼吸、收缩压、舒张压每5分钟记录1次。干预前后采用中国版状态焦虑量表分别测量3组患者的焦虑状况。

(2) 评价方法。中国版状态焦虑量表中的S-AI主要评定当时或特定时间的恐惧、紧张和神经质的体验和感受, 用来评价应激情况下的焦虑状态, 共20项。每项均按1~4级评分 (S-AI中的1分=完全没有, 2分=有些, 3分=中等程度, 4分=非常明显) , 凡正性情绪项目均为反序计分。计算S-AI量表的累加分。

(3) 数据处理。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后, P>0.05方差齐, 即可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生理指标变化及焦虑情况的分析, 同时采用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对研究前后的组内变化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3组患者心率变化情况 (见表1)

2.2 干预前后3组患者呼吸变化情况 (见表2)

2.3 干预前后3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 (见表3)

2.4 干预前后3组患者焦虑评价结果的比较 (见表4)

3 讨论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1], 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具有缓解疼痛和紧张情绪的作用。ICU病房环境、疾病本身、手术打击、术后疼痛是导致ICU机械通气患者紧张焦虑的应激源。给患者倾听温馨舒缓的音乐, 能缓和交感神经的过度紧张, 减轻压力反应, 达到宣泄、放松的效果, 减少和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3]。

音乐干预具有稳定ICU机械通气患者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 音乐干预可以缓解机械通气患者的焦虑情绪, 而单纯佩戴耳机也有一定的效果, 因其可以屏蔽掉ICU病房令人不悦的声音, 但是辅以音乐, 能使焦虑水平下降更加显著, 这可能与其有额外的鼓励休息和睡眠的作用有关。研究发现, 戴耳机营造的安静环境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增加舒适感。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尽量保持病室环境的安静舒适。实施音乐疗法时, 使用耳机播放音乐可能会比使用音箱直接播放取得更好的效果。一方面, 耳机可以有选择地为患者提供符合个人爱好及特点的音乐, 而音箱不能做到这一点;另一方面, 耳机有助于屏蔽外界环境的噪声, 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因此, 使用耳机进行音乐干预可为机械通气患者提供相对安静的环境, 有利于音乐干预的顺利实施。音乐疗法对护理实践的价值: (1) 环境调整。我们可以让患者戴耳机进行音乐治疗以改善医院容易导致焦虑的声音环境。 (2) 建立音乐图书馆。建议为ICU机械通气患者开发和建立音乐图书馆。 (3) 对各种类型音乐的实验研究。通过有针对性的音乐实验研究, 发现不同音乐对相应疾病的治疗效果。

4 小结

音乐疗法具有稳定ICU机械通气患者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的作用;音乐疗法与戴耳机均有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焦虑水平的作用;与耳机组相比, 音乐疗法降低机械通气患者焦虑水平的作用更明显。ICU是收治危重患者的场所, ICU的建立使高新技术设备在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对患者产生了一些心理上的负面影响[4~6]。优美悦耳的音乐可以改善各系统的功能, 音乐疗法无痛苦、无不良反应、简单、经济, 是临床工作者可以独立提供的辅助性治疗措施。

关键词:音乐疗法,ICU,机械通气

参考文献

[1]程威.新生儿护理中音乐疗法的作用[J].国外医学 (护理学分册) , 1996, 15 (3) :129.

[2]计惠民.听音乐可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J].国外医学 (护理学分册) , 1995, 14 (4) :172.

[3]杜鹏, 姚梅芳.ICU综合征的防治与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 19 (1) :27-29.

[4]钟月欢, 陈安琪, 陈满辉.音乐对机械通气患者生理与焦虑状态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7) :481-484.

[5]姜力, 韦丽萍.音乐治疗与临床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9) :809-810.

胸外科患者应用机械通气的临床观察 篇10

[关键词] 胸外科;ICU机械通气;临床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32-02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复苏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最常用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各类危急重症患者在无法自主呼吸维持机体供氧的情况下,采用人工通气改善血氧含量,缓解组织和重要脏器的缺氧对于患者后期抢救具有重要意义[1]。但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患者由于不能耐受气管导管,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加重了生活及心理上的不适和痛苦[1-2]。本文总结我科ICU病房收治重症患者10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采用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对患者的呼吸系统进行治疗的效果,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常见的问题及处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至2012年2月病房收治重症患者108例,男64例,女44例,年龄19-75岁,平均45岁。其中左心衰竭患者3例,多发伤患者34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例,交通外伤并发呼吸功能不全患者42例,支气管扩张并肺部感染3例,全麻术后未醒患者24例。

1.2 方法 患者进入ICU监护室,全麻术后未醒患者常规带气管插管入病室,其他患者当采用传统的鼻管给氧或者面罩给氧以及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利尿、强心、镇静、扩血管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病情,出现呼吸窘迫、意识障碍等现象时,立即行紧急经口或鼻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若患者在接入呼吸机后出现情绪烦躁而影响通气效果时,静脉注射或泵入镇静剂。开始选用辅助控制模式,待患者氧和改善,循环系统相对稳定后,改为压力控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3]。病室值班医师及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机械通气前后患者的皮肤颜色、意识状态、肺部啰音状况等指标,记录机械通气前及2小时后的HR、CVP、MAP、动脉血pH、PO2、PCO2、HCO3-及SO2指标。

2 结 果

所有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血气分析结果恢复正常,皮肤紫绀明显好转,肺部湿性啰音显著减少;死亡6例(5.5%),其中2例死于心源性休克,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致命性心律失常。

3 讨 论

开胸术后患者呼吸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短时间内有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可能,术后适当运用机械通气,是防止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ICU重症患者中,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是其中较为危重的一类疾病。因其血液循环系统故障,会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与二氧化碳潴留[5]。机械通气可以使胸腔内压和肺容量产生变化并对减低心脏负荷具有一定的作用。持续的正压通气可使患者胸腔压增加,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降低左室前负荷,调整左心室充盈,达到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输出量的作用。根据患者不同疾病所导致的呼吸衰竭进行控制,无论患者因哪种疾病引起呼吸衰竭导致肺部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异常,机械通气治疗均可以提高血氧浓度。在抢救治疗过程中,采取快速有效的措施纠正严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是成功抢救的关键,机械通气是目前最好的纠正缺氧的办法。

在本组研究中,患者因各种原因在ICU进行抢救均采取机械通气,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为首要原则之一,可对心、脑等重大脏器氧耗进行有效的缓解,通气1小时后患者缺氧状况已经明显纠正,心率、动脉血气有所改善且趋于稳定。对于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在检查和运送过程中随时会发生窒息或呼吸抑制等威胁生命的情况,气管插管通气则提供了相应的保障。施行心肺复苏时,插管后可经气管内给氧、给药,极大地方便了抢救操作。在进行插管时应适宜把握插管时机,且正确规范操作。在机械通气治疗时由于插管和吸痰刺激将会引起患者憋气、胸腔僵硬和支气管痉挛等人机对抗的现象,使二氧化碳无法从患者体内有效排出并将影响氧气向体内输送,并且患者在未丧失意识的情况下,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治疗及对患者进行的监控和制动均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使患者产生恐惧和烦躁等不良心理感受,反而会发生心衰或心律失常,增加死亡率。而镇静剂配合治疗可以有效减轻人机对抗并对控制呼吸频率具有辅助作用,减少插管患者的不适感[3]。

本组研究显示,传统给氧方法不能缓解患者的病情时,及时通过插管建立通畅呼吸道,实现有效呼吸,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使大脑及自主循环氧供应得到保障,可大大提高垂危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患者的死亡率大大低于文献资料报道的采用传统面罩给氧或者鼻饲给氧抢救急性重症患者的死亡率。

4 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

4.1 人机对抗 初用呼吸机的患者由于气道阻塞或支气管痉挛,往往不能适应外加的吸气压而产生呼吸机拮抗。因此,术前明确交代,对清醒患者在使用前说明注意事项,取得合作;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通气指标,选择合适的呼气压、吸气压,并延迟开压时间,在使用过程中还需反复调整设定参数,解除气道阻塞,加强气道湿化,使患者逐步适应正压通气,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同时,心理护理也十分重要[4]。

4.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其发病机制为:机体免疫机制与防御功能减弱,口咽部寄殖菌的吸入;胃pH值增高,胃内寄殖菌大量繁殖,胃液反流误吸入气道;呼吸治疗器械污染;病室环境和医务人员的手交叉感染;营养不良、多器官功能衰竭、意识障碍,滥用抗生素、制酸药过量等。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做好气道湿化及正确排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后吸痰,左右旋转导管,边抽导管边吸引。病房保持固定温湿度,定时通风、消毒。

4.3 通气参数调节不当 潮气量设置偏小,通气不足可造成潮气量下降;人机对抗时通气量也下降;呼吸频率太快可造成通气过度,潮气量过大,短期内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导致二氧化碳分压骤降和呼吸性堿中毒。应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可采用较低的吸气峰压以预防肺部气压伤。

4.4 胃肠胀气 多见于张口呼吸、通气压力高、贲门括约肌张力降低的患者;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便秘等因素也会加重腹胀。予进食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或软食,不宜过饱;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闭嘴鼻吸气,缩唇吹气,避免张口呼吸);酌情使用改善胃动力的药物,严重者可胃肠减压排气[5]。

4.5 心律失常 由于心胸手术创伤、麻醉、缺氧、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因素,常在术后24-72h内出现心律失常。因此,术后应持续心电监护,并备齐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抢救仪器(除颤仪、起搏器)等,同时保证静脉输液通畅[6]。

4.6 医院感染 主要发生于身体抵抗力低下或病情危重的患者。另外呼吸机系统配件较多,在连续使用过程中不易长久保持无菌,也容易成为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呼吸机应严格清洁消毒,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同时予患者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保国,周建新.实用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0-171.

[2] 刘大为,邱海波,许媛,等.实用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7-128.

[3] 都军,再吐娜.机械通气在抢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0):1174-1176.

[4] 王伟.机械通气中人机对抗16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6):905-906.

[5] 李永英,廖燕,殷小容.老年患者机械通气并发腹胀的相关因索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6):568.

上一篇:与时间的赛跑下一篇:汽车底盘轻量化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