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健康班级心理谈

2024-09-02

构建健康班级心理谈(精选七篇)

构建健康班级心理谈 篇1

一、以展现自我的人格教育为本色,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 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和认识并接受自己、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改变自己, 完善自己。据调查:中职生当中从小学到初中从未受到表扬的比例为79.16%, 从未当过班干部的为14.41%, 学习成绩居中下游的为86.6%, 上职业技术学校是为混毕业的为25.05%, 作业经常不完成或从来不完成的为16.76%, 课余时间看书学习者为12.97%, 对学习缺乏自信者为1.89%, 对今后生活毫无打算者为7.58%。从调查中, 我们可以看出, 中等职业学生由于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或其他方面的原因, 往往受不到重视, 心理大多数处在一种压抑、扭曲或消极的状态下, 表现出对自己、别人和周围世界认识的不足。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采取不同策略, 让学生认识自己, 挖掘他们的潜能。例如, 组织“秀出自己”“才艺比拼”“我是谁”等主题班会,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 认识自己的不足, 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2. 培养积极进取的人格魅力

如果说认识自我是学生人格意识的觉醒, 那么积极进取的人格魅力则是学生适应社会要求的首要条件, 是打开社会职场的敲门砖。著名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指出人生有三种重要价值:一是经验价值, 来自遭遇;二是创造价值, 出自个人独创;三是态度价值, 就是面临困境时的反应。这三种价值中, 境界最高的是态度价值。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 我们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告诉学生:自己的命运与前途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人生的态度决定人生高度, 要从今天做起, 从现在做起。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 创设各种活动的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体会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带来的收获。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 鼓满学生前进的风帆

1. 全程性

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在中职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学生自从进入职业学校的第一天, 就要接受职业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等职业学生最主要、最综合、最富有活力的一门课程。第一学年,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正逐步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 从消费者向劳动者过渡, 从校园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要明白自己人生前进的方向, 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我们可以通过和家长联系, 根据学生的性格、心理、兴趣等, 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评, 帮助学生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职业, 并帮助他们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第二学年, 重点在落实学生的职业规划。这对中职生来说是最难的环节, 因为他们要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 由一个纯粹的学习者逐渐变成一个既学习又实践的人, 并由此走上自己的职业道路。在专业的学习与实践中, 要给学生予指导, 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 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第三学年, 是最关键的一年。这一年, 学生不仅要不断地在实践中熟练自己的职业技能, 而且要走向社会, 接受职场的检测与挑选。这时候, 我们要采取各种办法, 如模拟招聘现场会、择业心理指导、竞聘书设计大赛等, 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问题, 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职业。

2. 实践性

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对学生进入职场的理论设计, 更要求学生了解将要从事职业的现状以及特点, 较为清楚地理解职业的道德和职业规范, 较为熟练地掌握各种技能,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观、职业理想、职业目标等, 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 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 更强调实践性。由于中职生平时接触社会不多, 加上他们正处在爱做梦的年龄, 因此看问题常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意识不到进入职场后有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作为一个班集体, 要组织学生分别在校内、校外进行实践活动。在校内, 可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模拟职业竞赛, 让学生掌握职业劳动的特点和职业操守。校外, 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或进行调查研究, 或到相关的单位、企业进行劳动实习, 也可让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兼职, 这样, 全面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总之, 我们应积极利用各种有利因素,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 让他们既有奋斗的目标, 更有对未来职业的信心与技能。在这样的班级里, 学生的未来是光明的。

三、构建心理机制, 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1. 培养认同心理

认同, 是指个体将自己和另外一个对象视为等同, 引为同类, 从而产生彼此密不可分的整体性的感觉。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 社会上的不少人, 包括中职生的家长、学生本人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同程度不高。因此, 中职生进入班级的第一天开始, 班主任就要配合学校开展培养学生对职业学校、对班级、对所学的专业、对教师以及同学的认同感。培养这种认同感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 举行主题班会, 向学生介绍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特别是从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所取得的成就, 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 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去参观学习, 请有关人员给学生介绍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这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学校、班级与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个人前途与学校、班级的前途是一致的, 从心底产生一种对学校以及老师的认同感。对学校、班级认同感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对学校、班级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上下同欲者胜”, 当学校、班级与学生达成共同的奋斗目标, 那学生会自觉努力, 不断地追求进步, 从而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团结进取的和谐班级。

2. 从众心理

从众, 是在群体的影响下, 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在和谐班级建设中, 作为班主任,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团组织和班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 调动各种舆论宣传手段, 比如说班会、团组织活动、墙报板报等, 大张旗鼓地宣传班级的好人好事, 树班级的浩然正气;鞭挞与和谐班级要求不适应的歪风邪气, 使消极的、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没有滋生的环境和土壤。这样, 客观上会形成一种群体压力, 使那些得过且过的、破灌烂摔的学生放弃个人初衷, 与群体保持一致。正如苏辙据说:“示之以形, 禁之以势, 使之望而不敢犯, 犯而无所得。”

浅谈如何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篇2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一、发挥班主任的角色优势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中的一支特殊队伍,他们担负着对学生管理、教育、指导、爱护的职责,加之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使得他们有别于一般的任课教师。他们与学生感情深厚,在学生心目中德高望众,在教育中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一角色优势决定着班主任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示范引领

作为班主任,首先应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为己任,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其次,要自觉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认真学习,大胆实践,不断增强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敏锐性、解决心理问题的科学性;再次,班主任自身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维护和调节自我心理健康的能力。班主任必须时刻意识到:我是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一面“活镜子”。在工作中,应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与人相处宽容大度,真诚相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做事负责、与人为善、意志顽强的学生,发挥好教师示范引领的作用。

2.联系沟通

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是与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沟通的桥梁。为及时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班主任应定期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电话、家长会、书信等形式与家长交流有关教育孩子的.信息,交流孩子的家校表现,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有效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切不可把这种沟通变成告状,否则,它将会严重影响师生关系,使学生丧失对班主任的信任和尊重,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另外,班主任还应积极主动地与其他任课教师联系,增强学生与各科教师的相互了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

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潜在因素。在班级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它们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需的条件。

1.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

班风是指正确的集体舆论在班级里持久地发挥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班级风气。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通过强化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等品质,协调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民主型班风,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的养成。首先,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应仔细分析班级的优缺点,确定科学合理的班级奋斗目标,并得到全班学生的认可,以期大家共同努力。其次,还要正确分析班级中每个成员的长处和短处,使他们在班级活动中都能扬长避短,在班级中找到归属感,再次,还要重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意义、学习方法的教育,结合时代特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良好风气,促进学生心理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健康发展。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潜在教育资源,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去爱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的个性,真诚地帮助他们进步,对学生宽容而不纵容,严格而不苛刻。其次,应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尤其是优秀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甚至对特困生更加偏爱。除此之外,还要在学生之间开展爱的教育活动,开展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的教育活动,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尊重、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班级氛围。惟有如此,学生才能在被爱中学会爱人,在尊重中学会自尊,在宽容中学会谅解,在鼓励中学会自信,在健康的师生关系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活动

皮亚杰指出:“活动,尤其是协作活动是儿童思维和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把道德的发展变成学生自身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动地改造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1.上好心理活动课

上好心理活动课,首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教师要根据班级中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确定好活动课的核心,活动设计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要符合心理学原理,在活动中坚持团体互动原则、经验分享原则和自助助人原则。根据活动内容确定活动模式,是选择认知模式还是活动模式,是以训练模式为主还是以调控模式为主。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力求多样有效,将游戏、情境创设、角色扮演、问卷调查、问题讨论、辩论会等六种形式有机地融合,力争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上好心理活动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切不可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

2.开辟多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可根据情况的需要开辟多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如教师对班级中全体学生的辅导,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可发挥学生的教育潜力,就某一问题开展以学生为主的知识讲座;可根据某一主题举行手抄报展览,供大家参观交流;可通过班内的“悄悄话信箱”、“心灵之窗”广播站、主题队会等形式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组织学生写心理日记,在师生无言的交流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还可利用每天的十分钟时间通过读书、讲演、故事等形式来进行汇报交流,主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既可由教师确定,也可由学生确定,只要持之以恒就会让师生受益。

构建健康班级心理谈 篇3

班主任是学校中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是授课教师,还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联系班级各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尤其是高中寄宿制学校,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他们是最适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教育工作者。

一、显性渗透

所谓显性渗透,就是借助学生可以意识到的一定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性渗透可以细化为几种形式,这里主要讲述以下四点 :

1、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舒适优雅心理氛围。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因此,要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就必须着力于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着力于营造舒适优雅的健康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健康的心理氛围中成长起来。

我觉得班级环境也有软硬之分。硬环境包括教室的美化,学习园地,墙报,黑板报的布置等,良好的硬环境容易把握,只要班主任带领大家齐动脑,齐动手,一个洁净优美的教室环境便会形成。关键是班级软环境的创设,包括班风、学风、班级凝聚力、向心力等。这些环境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使良好的软环境创设成功,一定要精心策划和组织一个坚强、团结、有朝气的班集体,促成每位学生具备一定的集体概念,使他们知道自己属于班级中的一部分。让学生明白不管大事小事都是班级之事,我是班级一分子,就要努力为班级服务。促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动起来,主动发挥自己的正面作用,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不断健康成长。

2、渗透于教学活动中。班主任可利用所授学科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因为,首先,课堂是师生占据时空最多的场所,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的发展,绝大部分是在这一特定时空完成的,忽略这一时空,就等于放弃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其次,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材本身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将这些资源弃之不用实在是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班主任在利用教学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根据所在班级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设定心理健康目标。例如,针对部分学生热衷于电脑游戏,沉溺于网络化的虚拟世界等问题,根据青少年对新奇事物易产生兴趣的特点,结合地理教学,为同学们描述祖国美丽的名山大川和自然风景,唤起他们对自然的渴望,从而帮助学生走出虚拟世界回到现实生活。

3、渗透于班集体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班集体活动中,是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集体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需要学生团结协作,运用集体智慧和力量,凭借坚定不移的意志才能顺利完成的活动。积极有益的集体活动所形成的自觉、和谐、愉快、团结的气氛(也就是所谓的班风)是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班主任通过挖掘集体活动本身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例如,通过学校运动会对学生进行坚持、克制、正视失败和勇于战胜困难等意志品质的教育等等。

班会也是班集体活动的一种形式。班主任可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健康常识和自我心理维护、自我心理训练的简单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社会,学会自我排除烦恼,避免消极心理,保持健康情绪,积极主动地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我曾针对本班学生面临中考心理压力大、学习焦虑现象严重的问题,以主题班会“我看考试焦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有关考试焦虑的常识和减轻焦虑的简单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面谈更加行之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我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个“交心本”,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她谈到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颇多微辞的看法,我随即也在交心本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是看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理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收敛了不少。事后我又反复与该生进行了交流,最后该生终于平稳地渡过了那个悸动的阶段。

二、隐性渗透

相对于显性渗透而言,隐性渗透是指班主任通过自身的健康心理影响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位俄国教育家曾经指出:“在教育工作中的一切都应建立在教师的人格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能有深入性格的真心教育。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只有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首先,心理健康的班主任能够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其次,学生有近乎本能的向师性,教师高尚的品质、得体的行为以及合理的语言等无时不为学生所观察和模仿。因此, 班主任积极的情感和健康的心理能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优秀班主任通常深知“身正为范”、“以身作则”的道理,他们以正确的行动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以完整的人格感化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往往要比说教更能取得心理教育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应努力培养稳定而乐观的情绪、坚定不移的意志、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广泛而健康的兴趣;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抱有期望,富有工作热情和同情心并在教育教学中避免以个人不良情绪影响学生。

构建健康班级心理谈 篇4

一、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是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的关键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主要管理者。这就要求班主任首先在教育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保持积极向上, 平和的心境, 养成开朗健康的性格,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中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 一个自身形象不错的班主任, 甚至可能成为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班主任的人格形象, 是指他以人格的力量为学生树立榜样。这种人格的力量首先表现为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德。班主任日常表现出来的事业心和忘我工作的精神, 能给学生以极强的示范作用和人格力量, 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受到感染, 道德得到濡化。心理健康教育以了解学生为基础, 以创设和谐气氛与良好关系为前提, 教师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 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都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当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问题是缺乏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 多数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 甚至一些教师管理方法不当, 导致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对此, 专家建议, 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 这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二、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心理氛围

中学生因为长期处于一种升学压力的强制性学习中, 往往容易产生焦虑、浮躁、抑郁、易怒等不健康的心理。我的班来自管理区下面分场的学生多, 他们有的基础较差, 成绩不甚理想, 处于心理劣势和”不爱说话“的心理压抑状态, 这就有可能诱导心理封闭。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 能让学生在班级感到愉快, 温暖, 而没有孤独感。一位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 从小性格内向, 刚到学校时水土不服, 得了严重的肺炎, 而住进了医院, 这对于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她家庭经济困难, 连学费也还是借来的。她因担心医疗费而伤心发愁, 也因此感到自卑, 没有父母的陪伴, 整天躺在病床上泪水涟涟。同学们知道这个情况后, 天天三五结伴地去看望她, 送去关切和温暖, 大家还为她补课。一个星期后, 她要出院时, 同学们又捐出自己的零花钱, 为她付清了医疗费, 这位女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可见, 通过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使学生在班级中处于一种积极的角色地位, 人人感到温暖, 处于一个愉悦的心境中, 有利于心理保健和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三、增强主人翁意识,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来参与, 使班级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 使学生在主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为此, 我们采用值日班长制, 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班干部的机会, 找到自己在班级的角色地位, 有机会体验不同角色的权力与义务。在一个学年中, 班上每个学生都做过值日班长。一位同学在周记中说:“我从来都没有当过官, 从来都没有管过别人, 总是自己被别人管。通过两个星期的锻炼, 我觉得自已管理自己才是一种最好的人文管理。”另一位同学也在周记中写道:“我当了一个月的班长, 自我感觉挺好。过去我没当过干部, 这段经历傅我得到了锻炼。也体会到凡事只要有信心, 有责任心, 认真地去做, 肯定能做好。”通过人人参与班级的管理实践, 轮流转换自己的角色, 使学生的个人行为规范, 学习纪律, 卫生习惯等各方面都得到提升, 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大大加强。其次, 通过“管人”去理解他人, 与人合作,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合作、交往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要求教师根据各科教学的特点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 激励学习动机, 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奠定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

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 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 老师的人际交往80%是与学生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心理氛围, 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必须:.热爱学生, 这是师生关系和谐的灵魂。理解学生, 这是实现师生关系心理相容的基础。尊重学生, 这是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支柱。

2. 挖掘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提供心理自由环境。

学生的学习成功总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质, 诸如浓厚兴趣、正确动机和保持自信等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可以: (1) 运用与创造情景,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2) 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 运用幽默化解学生的心理困境。

总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针对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家庭、学校、社会应该紧密配合, 集思广益, 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把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摘要: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素, 并且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故而, 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诸如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 喜怒无常;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 自制力差, 易受暗示;因性格方面的因素表现的一些心理问题以及青春期综合症的一些心理表现。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 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 也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 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 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

构建健康班级心理谈 篇5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农村中学长期以来受家长文化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提升农村素质教育的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是:

(一)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开设专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评价。

(二)农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重视程度低,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往往只是一个摆设,没有起到直接有效的作用。

(三)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师资薄弱。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经验。①以这样的师资力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结果就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在广大农村中学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学生中出现太多的人际关系不协调,以自我为中心,孤独自卑、狂妄自负,或意志消沉、或感情脆弱、或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问题。可以说,在农村中学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②

二、构建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课题,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从学校领导到老师、家长乃至学生自己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和帮助,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发展健全的人格。根据对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一)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战略高度的位置。

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符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目标和内容。

(二)学校是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环境。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情感或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和反映,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存在着客观的原因。③因此一个和谐的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小程度。

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板报、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当前,农村中学极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几乎为零。据调查,当前农村中学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班主任、政治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规律和要求,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障碍。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是必要保障。④

(四)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五)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学科教学中及时适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主动地接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思想品德课中,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素质,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才能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修养。语文课中优美隽永的散文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人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美好情愫。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和谐统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六)家长要与老师坦诚相待,保持一致,并形成教育台力。

建立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应经常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取得联系,通过及时的沟通与联系,使教师也能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其心理原因,同时帮助家长熟悉青少年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⑤了解这段时期的教育内容及方法,提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但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且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真正实现同步,形成合力,从而实施有效的家庭心理辅导。

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存在,既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未来国民的精神面貌和农村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要求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面对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农村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解决中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能单纯而孤立地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思想教育、品德培养和知识传授,还应关注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其心理发展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并予以主动积极的辅导,帮助学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复杂多变、奇妙无穷的心灵,而教育者才能真正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⑥

注释:

①张世富. 心理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②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③王道俊. 教育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④丁志强. 教育管理心理学[ M] .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

⑤汤有国,李林红.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⑥张万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与方法[ M] . 北京:中央民族大出版社, 2001.

参考文献:

[1] 张世富. 心理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2]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丁志强. 教育管理心理学[ M] .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

[4] 王道俊. 教育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5] 汤有国,李林红.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6] 张万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与方法[ M] . 北京:中央民族大出版社, 2001.

构建健康班级心理谈 篇6

关键词:心理问题,动机,标签,心理暗示,主观能动性

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良行为,由于这些不良行为的影响会使孩子的心理产生矛盾而进入误区。我们应该明白此时没有什么教育魔法能使一个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毫不费力地发生奇迹般的变化,重新建立新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常常伴随着冲突和焦虑,在这期间既需要老师的引导,也需要孩子自身的努力。我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助一臂之力。

一、避免把孩子的心理问题当成品德问题

一般来说,后进生不但成绩较差、基础薄弱,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和心理负担,因此,转化后进生更需要从心理上给予关心和帮助。我带过一个孩子,成绩低,上课从不安静,无论什么在他的手里都能成为有意思的“玩具”,给人感觉他在座位上一直心神不宁,这个孩子与其说是不遵守纪律,还不如说是多动症;还有个学生每天郁郁寡欢,对功课不感兴趣,班级活动从不积极参加,老师认为这个孩子对学科不感兴趣,有意和老师闹情绪。其实是孩子父母离异,自己寄养在祖父家,祖父年老体弱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生活没有安全感,逐渐形成了抑郁性格。

二、避免给孩子随意贴标签

有个孩子成绩下降,她妈妈说:“这孩子学习不肯下功夫,是个‘大懒人’,每天懒得什么都不愿做,只知道照镜子、梳头发,自己的东西不让别人动,自私还脾气大,给报了辅导班,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

我来分析一下:家长评价孩子时用“大懒人”“自私”这些词,我替这个孩子担心。要知道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当父母在认为孩子“懒惰”“自私”时,这个孩子会不知不觉地认为自己如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成绩能提高吗?

我对她说:“不知道你和她有没有沟通过?你不能随意给孩子下“懒惰”“自私”这样的定义,孩子成绩低,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

这个家长有些疑惑不解:“明明是孩子的错,你怎么能替她说话呢?”

我给她解释:“如果我们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就需要帮助孩子摆脱心理上的困惑,你这样随意贴标签比较危险。”

三、避免不摸清孩子行为动机的“教育”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在处理学生的反常行为时只注重表面原因,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我们错过很多关键的信息,这类信息就是潜意识的行为动机。

其实,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往往自控能力弱。如,当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而厌学时,许多家长先是苦口相劝,再是动手威逼,最后是听之任之。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对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橡皮很感兴趣,开始他向同学索要橡皮没人满足他的欲望。一天下午大家的橡皮都不翼而飞,课外活动时间大家都在操场上玩,只有他和两个女同学做教室卫生。老师询问时他们都说不是自己。晚上他的家长给老师打电话,告诉老师孩子放学后饭都不吃,一直在阳台上用好多橡皮“搭积木”,家长觉得很奇怪就和老师联系,我们能说这个孩子的行为是“偷”吗?

四、发挥暗示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效果越好。”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采用暗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激发孩子的无意识心理,使孩子从中悟出应该怎样做,不该怎么做。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比用强制性的、命令性的教育效果要好些。

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些后进生缺点较多,如,撒谎、捣乱等现象,给老师的管理带来麻烦,与其一味地批评、指责,不如采取心理暗示,当其上课不专心听讲时,你善意地看他一眼“你再努力一把就可得到一颗星”“你做卫生真干净,今天你负责卫生大扫除”等,这样孩子会产生一种被尊重的心理感受,有时会出乎意料地把任务完成得更好。

五、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我曾经给学困生多提供了一些学习资料,我把总结的单元知识要点直接打印送给他们,我有意识“偏向”学困生为的是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后来,我发现班里的一些学困生,他们懒得动手查字典,懒得独立完成作业,懒得动脑。什么都等着我给他们“喂”,然后把答案写在作业上就“万事大吉”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后来我想单靠这种输送“营养”的“喂养式”教育,会使学困生的学习能力逐渐消退,最终可能会把他们“饿死。”我开始转变做法,再也不“偏向”他们了,转而从提高学困生的自学能力着手,只有学困生的“自我转化”靠个体能动地努力才能取得进步。正如皮亚杰所言:“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主动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有好多开关,轻轻一按便会把孩子带入光明和黑暗两种境界。如果老师心中有爱、行动有爱,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来疏导问题,孩子的不良行为就会消除。

参考文献

农村中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篇7

一、班主任全面负责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基本任务是全面关心本班学生的健康、品德、学习和生活,促使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也应该做到全面负责,多方协调。

1.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包括感觉、知觉等;一类是高级心理机能,如观察、意志等。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不像低级心理机能那样起源于种系自然发展,而是起源于社会,是在活动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都是活动与交往形式不断变化的结果。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形式丰富的班级活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班主任组织的主要活动可以包括:(1)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平等、和谐、宽松地交流、沟通、影响,以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2)游戏活动。班主任依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寓于学生乐于从事的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相应的活动体验,领悟一定的心理知识。(3)角色扮演。表演的形式可以是课前编排的小品表演,也可以是课堂中的即兴表演,让学生体会到相应角色的种种内心感受。

2.注重个别辅导。现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学生需要教师心灵的关爱和情感的交融。班主任和学生接触得最多,时间最长,有利于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的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在个别辅导过程中,班主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举办专题式心理讲座。讲座要改变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当前需要为前提,使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其自信、自省、自我调节的能力。讲座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主讲人可以是班主任,在农村中学心理教师缺乏的情况下,也可以定期邀请具备专业心理知识的校外心理专家。

4.密切联系家长。在农村,家庭教育的作用甚微,但依然不能忽视。班主任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家长档案、家长联系卡,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家长会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应该成为班主任与家长讨论的主题。

二、各科教师的作用

任何科目的有效学习都离不开正常的智力、强烈的动机、稳定的情绪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各科教师应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为人师表,使学生在尊重鼓励气氛中,体验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2.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艺术、教学情境及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如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感知、记忆、想象能力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中中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良好竞争心理素养的培养等。

3.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专题教育。学科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能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结合某些学科内容及社会需要,培养学生兴趣,也能有效地进行职业指导和社会适应心理方面的教育。

三、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置

尽管一些学生由于种种顾虑,不愿与教师谈心,但几乎每个人都渴望与同学开心地交流。每班男女生各设一名心理委员,可以架起教师与学生间沟通的桥梁。心理委员不一定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但一定要获得班级全体学生的信任,其具体工作包括:(1)每周定期向班主任和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反映本班学生心理状态。(2)协助班主任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对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班主任和学校教育处反馈,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4)在掌握一定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对有需求且不愿与教师沟通的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困难。

农村中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综合性课题,有其特有的难度,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相信随着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农村中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必将打开崭新的局面。

上一篇:综合整治对策下一篇:乡土园林植物